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2024-05-06

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精选8篇)

篇1: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摘要:如何加强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教学实际对如何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进行了理性思考,从教师的角度谈了几点对如何在政治课堂上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政治课堂学生道德教育

公民的道德素质不仅决定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国家于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对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加强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则是我们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德育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规定:“政治课在德育诸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品德起着导向作用。”政治课作为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政治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长期以来为了顺应高考的需求,在高中的政治课教学中,历来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视为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忽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其实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因此,作为教师,要想使学生真正受到德育教育,自身必须先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重视德育教育,而不是把理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作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教师只有转变重分数、轻品德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真正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否则所谓的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只是纸上谈兵。

二、精心备课、充分挖掘德育素材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如果想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深透德育教育,在备课过程中要体现德育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在备课中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德育素材备好,如果课堂中教师信手拈来,教学就会缺乏条理性和说服力。那应该如何准备好德育素材呢?我认为一是要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而不是仅局限于教材中知识点的讲解,要深刻领会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一目标,深入拓展所涉及的情感知识,并且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相联系。二是要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道德修养等,这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因此,教师要与学生真诚沟通,了解其心声及思想动态。

比如在学习文化生活《我们的民族精神》一课时,发现学生对于民族情感理解不深,爱国主义对他们而言居然觉得不实际,于是课堂上我先从正反方面列举几个典型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去搜集有关体现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事例,拿到政治课堂上进行辩论,最后以小论文的方式谈谈如何认识和弘扬民族精神。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良好。

三、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理中育情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教育学生辩证分析和看待对待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要教会学生明辨是非,尽量贴近学生角度去教育,而不是强制性甚至强迫地进行。例如在学习《走进文化生活》一课时,针对我校学生上网成风这一不良现象,我认为需要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于是我设置了如何文明上网这个探究问题,因为网络的诱惑是学生所不能抗拒的,所以我在该问题上很“民主”,甚至可以说是“鼓励”,一下子在感情上拉近了和学生间的距离,在良好的情感沟通下我引导学生去探讨如何文明上网、科学上网、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抵制不良文化信息的侵害,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效果很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和学生的共鸣,只有在师生的共鸣中才能真正开启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

四、手段多样、方法灵活、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情境、方式及手段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如果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只是进行一味的理论说教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抗拒心理。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工具以及挂图、实物等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例如我在讲授《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时,用多媒体播放了“广东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新闻的播放震惊所有的学生,由此学生展开了对这个问题道德层面的认识、理解与思考,使学生立刻认识到目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过多的说教,但却深刻地“刺激”了学生的道德的神经,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政治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以实地参观、服务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从而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及自我情感有机联系,增强关心社会、服务他人、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

五、知行合一、以身立教、以德育德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者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把自己在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好,那时你就必然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如果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的教育,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首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自己却没做到,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妙语连篇,学生都会认为老师的道德教育是虚假的,教师也就失去了学生的信任与依赖。所以教师必须首先提升和完善自身道德修养,不断完善人格,做到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以德育德,用自身的道德魅力去感召学生,这不仅树立了教师的威信,也激发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追求。

政治课堂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政治课教师作为主阵地上的主力军,必须高度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这一政治课的重要功能,真正把学生培养为有德之才。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要发挥德育教育功能》王义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第5期

[2]《道德课堂:抵及道德教师的道德教育》徐金才何云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

[3]《现代教育理论》扈中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篇2: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浅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赢”思维

口邹幸

新课程改革倡导和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双赢思维”是当今追求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对人的思维方式转变提出的本质要求。双赢思维的实质是一种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理论在思维领域的反映和运用。在政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双赢”思维引领学生思考、探究、感悟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辩证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在经济生活中探究“双赢”思维的辩证法实质

“双赢”思维的“双”揭示的是辩证法的统一实质。以往我们对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更多的是强调矛盾双方的差别和对立,这往往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成为“斗争哲学”的思想和理论根源。而深入思考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我们会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是由事物之间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但事物自身及其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稳定即运动和变化是绝对的。因此事物自身及其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势是从对立走向统一。“双赢”思维的思维路径正是从事物本身“亦此亦彼”的属性出发,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和谐统一趋势。

在经济生活中,“双赢”思维的辩证法实质体现得最为直接和明显。如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分析讲解过程中,我首先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在以往经济发展中,只注重GDP增长,甚至将经济发展狭隘地理解为“与天斗”“与地争”的发展模式的思维根源及其危害。然后从“双赢”思维的视角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在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城市和乡村、经济与文化等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正确的`科学发展模式必须兼顾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与探究如何创设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城市和乡村、东部和西部、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这些看似对立的双方实现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从而使同学们从思维方式的高度深刻领会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和进步,实现各方“共赢”的科学永续发展理念。

类似贯穿和体现“双赢”思维辩证法实质的经济生活主题还有很多,都可以充分运用“双赢”思维的要求与判断,引导学生思考探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养成辩证思维习惯。

二、在政治生活中感悟“双赢”思维的价值观意义

“双赢”思维的“赢”突出的是辩证法的价值观意义。它从“输”和“赢”、“好”与“坏”的价值取向上诠释辩证法。“双赢”思维以人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的关系中,去认识和评价主体与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作为价值观,“双赢”思维肯定并高度重视客体在主体价值生成中的作用,主张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和统一中理解价值的本质、选择价值实现的手段、达成价值目标。

今天,我们的政治生活追求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因此,“双赢”也必然成为我们根据时代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价值选择,它体现在党和国家内政与外交政策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加以体会与感悟。在学习政治生活第四单元国际关系和我国的外交政策时,针对部分同学出于“朴素爱国主义”情怀,对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特别是与一些有着历史恩怨的国家友好合作持有异议的思想实际,我首先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国家间的利益关系,使同学们认识到国家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不同利益,有不同利益就会有竞争,有共同利益才会有合作。同时着眼于“求同”,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在国家利益的“不同”中找到“相同”,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共赢。并进一步分析感悟国际关系中“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弊端和危害。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才真正认同和理解了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摒弃了在分析现实国际问题时很容易出现的非理性的“对抗性”思维模式。从根本上树立起“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正确价值理念。

类似蕴含“双赢”思维价值理念的政治生活主题也有很多,用“双赢”思维引导学生对这些主题进行综合分析与思考感悟,可以使学生在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领悟知识背后隐含的价值理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文化生活中领会“双赢”思维的实践追求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蔓延和深化,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避免“守旧主义”或者“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观念影响,则需要充分运用“双赢”思维的实践智慧。在学习探讨相关内容时,我首先引领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着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不同。但是,不同民族文化与文明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都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不可或缺的奇葩。同时,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就使得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通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和文明的演变究竟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共存’”进行分组辩论,使同学们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领会了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在尊重、宽容和相互借鉴的原则指导下的“兼容共生”。最终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做到既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积极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主动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同样,在“双赢”思维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看似对立,实则相承,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实质上就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在实践中的“双赢”历程。而在对“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究竟谁的价值更大”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在“双赢”思维的指导下摒弃非此即彼的窠臼,探究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双赢”的实践策略:经典文化需要不断更新其表现形式,借流行文化之长,更好地发挥经典文化的作用。而优秀的流行文化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沉淀之后也可以成为未来的经典文化。总之,在《文化生活》的教学过程中,“双赢”思维可以引领学生对文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与困惑作出正确的思考,领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正确实践途径。

新时代需要有新思维。当今时代是追求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年代。“双赢”思维作为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的新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互利、政治互信、文化互容。我们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双赢”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构建“和谐发展”的新时代打下思维和理念的基石。

篇3: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一、加大案例教学

许多中职生认为会计理论枯燥、难学。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 可通过浅显的典型的涉及到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来讲解抽象的职业道德概念, 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虽然从法律上讲, 固定资产所有权并未发生转移, 承租人不能将其作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但从经济实质讲, 由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 承租人应将它视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另一方面, 教师应结合社会实际及时地收集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媒体上的相关正面、反面案例, 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 懂得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会计信息, 学会如何拒绝各种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坚守职业道德规范, 这样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可以得到逐步提高, 如我国民族工业的骄傲——“海尔集团”。在上个世纪, 当冰箱还是社会紧俏品的时候, 面对一批即将出厂的“微瑕”产品, 企业掌门人张瑞敏果断决定全部砸毁, 这一砸不仅砸出了全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 更赢得了消费者对海尔的信赖。“真诚到永远”,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赚钱发财, 追求利润最大化本是天经地义, 但却不可见利忘诚, 否则, 不论个人、企业都将面临重重危机。美国最大能源业巨头安然公司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 创下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记录, 其原因就是虚报盈余亿美元, 掩盖债务亿美元。由于失信, 安然公司就这样消失了。通过以上正反两个案例, 让我们的学生清楚诚信是一个企业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和生命所在。唯有诚信才能生存, 才能发展, 利益的得逞和利益的诱惑是使人们抛弃诚信的根本所在。

二、逼真的情景模拟

开展情景教学, 积极创设良好的会计诚信氛围, 会计诚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的体系, 其收到实效的过程也是缓慢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 营造良好会计诚信氛围, 使会计诚信教育持续推进。教师在设计实习计划时, 将赏罚机制融入其中, 使学生认识到违反职业道德的坏处, 遵守职业道德的好处, 从而在思想上树立起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好的诚信环境有助于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 让诚信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 使诚信成为广大会计专业学生的自觉行为, 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 需要后天的不断培养。会计诚信习惯, 是根植于会计人员心理中的一种行为。养成学生会计诚信习惯的目的是使会计学生对会计诚信原则和规范真正深入到人心里面去, 真正的、完全的成为生活组成部分, 变成会计学生的性格特征。只有养成了会计诚信习惯, 才可以说具备了会计诚信品质, 才能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守准则、不做假帐。

三、形式多样性

职业道德教育光靠说教是不行的, 必须运用丰富多彩、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除了上课和实训, 还可以采取主题演讲、专题讨论、检查评比、墙报专栏、知识竞赛等方式, 同时依靠共青团、学生会、各社团组织,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学生信用档案, 对会计学生的日常行为 (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偷盗) 和思想品德 (如责任心、正义感、知错就改) 进行有效的监督考核, 把信用档案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 同时也作为教师业绩、技术职务评定和学生评优、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 进一步加大奖惩力度, 强化约束监督, 促使诚信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教师魅力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应以身作则, 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讲究“仁爱”治天下, 教师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呢?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张玉仁等, 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

教师应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 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 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 在一个班集体中, 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 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 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 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已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教师应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的感受, 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 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行为习惯, 而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教师的爱心、道德品质和行为美无疑会促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注意“教学相长”达到“学高为师”的水平。教师渊博的知识的涵义不仅是书本知识, 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 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 培养出具有钻研精神的优秀学生。

五、舆论引导教育

要把诚信的具体规定列入有关的制度中去, 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所谓诚信教育制度, 是指学校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诚信教育制度, 决不能让投机钻营者得逞, 也决不应该让老实人吃亏。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舆论的作用, 对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学生行为规范者要及时给予表扬, 对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特别是考试作弊者要及时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的要在全校师生中曝光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只有形成了抑恶扬善、扬正抑邪的舆论环境,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才能使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逐渐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 并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成为真正职业道德高尚的人。

总之, 只有学生树立了诚信信念, 走上会计工作后, 他就能自我调节, 长期、自觉、全面地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会计行为。只有学生对会计诚信认识越全面、越深刻, 就越能指导他们以后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诚信矛盾, 形成明确的诚信判断, 增强履行会计诚信义务的自觉性。

摘要:目前, 任何企业都要借助于会计来反映其财务状况, 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要从事会计工作和其他经济类工作, 作为培养会计初级人才的中职学校, 加强诚信品质的日常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日常教学,中职会计,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朝宓, 苏文兵.当代会计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杨君伟.重构会计教育体系.中国财经报.

[3]陆晓平.会计教育乍暖还寒.中国财经报.

[4]何梦园.从会计人员的职业意识谈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经济师, 2005, (7) .

篇4: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 生机和活力 乐学

不少学生认为政治课非常枯燥、乏味和抽象,且远离生活实际,学了没有什么用途。学生的这种想法导致了他们不喜欢上政治课,即使上也是敷衍了事,不积极配合教师的授课。而有的教师照本宣科,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得沉闷的课堂更加沉闷,也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更加严重,使教学进入了恶性循环的状态。如何才能转变这种教学现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政治呢?我认为,只有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做法,与同仁交流探讨。

一、转变教师观念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参与者,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师是主导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使政治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政治课的价值所在。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教师认为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无法像其他课程一样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即使使用也只是把书上的标题、概念投影到大屏幕上而已。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多媒体教学方法集声音、图像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所以,教师在政治课上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也能体现出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使他们深刻领悟其中的道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国家宏观调控”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从“新闻联播”上摘录下来的新闻。新闻的内容包括:2010年中国银行两次调高银行的存款利率,政府提高最低生活补助,严格监控市场上的粮油果蔬价格等。播完后,我让学生总结新闻中涉及的课本上的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清楚地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有了清楚的认识,明白了我国宏观调控的优越性,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紧密联系时政,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下对国际国内发生的事件,对地方发生的事情有颇多的议论,但是在政治课上却非常沉闷。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教师讲课枯燥、乏味,还由于政治课本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任何编好的教材都有滞后性,不可能把最新的事例、最新的观点包括进去。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把新鲜的材料引进课堂,使学生不仅感到新鲜,而且还要让他们认识到政治其实就在自己身边。例如,在讲国体和政体时,教师可以联系我国每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然后详细向学生解释为什么每年都会召开,为什么会是这种形式,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在学生理解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其他国家的国体和政体,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国体和政体。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习知识。

3.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政治课和其他课程是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和相关的知识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答综合性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朝韩之间关系紧张,我国积极斡旋,希望能重开六方会谈。教师在讲解这些时,可以加入朝鲜和韩国的历史以及地理位置,使学生对两国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明白为什么这两国关系会突然紧张,也更加清楚我国的对外政策是如何实行的。

4.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问题或某一重点展开讨论。这种讨论既可以是教师设计好的,又可以是学生提出的,还可以是课堂上生成的。教师在设计讨论题目时,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使学生有话可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出讨论的题目,让他们根据自己困惑的地方展开讨论,这样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也让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知识的学习中来。例如,在讲“纸币和通货膨胀”时,我让学生讨论“物价越低越好,对不对”这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成正反两方,然后各自找理由和对方争论,课堂气氛异常激烈。通过让学生讨论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和全面地看待问题。

5.设计多样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前让学生记、背、做题的作业方式,使作业形式多样化,真正实现学生会用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写调查报告,如调查某一样蔬菜两个月之内的价格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总结反映出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写小论文,探讨里面所包含的政治内容。如在世界气候大会上,各国对节能减排目标和任务有不同反应的原因是什么。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相互出题复习学过的内容,这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复习了学习的知识,而且使学生注意到自己遗漏的地方,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篇5: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吴宗志

长期以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机械地接收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丧失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针对这种现象,在化学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诱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性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在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勤于动手,善于自我小结,从中获取基本知识,培养技能,教师起着引导、启发的作用。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积极主动规划安排好自已的学习,并能根据自已的需要进行分类、总结、整理。在学生参与的集体活动中,应增强他们对集体的责任感、义务感,培养他们的相互协调,共同合作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学习,让学生能对所学内容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创造性地获取新知识。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而欠方法的传授。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蒋南翔同志也说过:对于一个初次进森林的青年猎手,不能只给他干粮和猎 枪,更重要的是要教他具有如何生存的本领和熟练掌握射击技术,这都告诉我们能力远比知识重要。

1、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应试教育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下,教师是传授知识这一活动的主体,只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知识的掌握与消化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交流、思考和创造,同时也忽视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相互合作,而在评价一堂课的好坏时也常常是看教师是否把问题讲清楚明白,是否突出重难点,教师是否有较好的基本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活动。在以往的观念中,有许多教师总是以学科知识的化身出现,教师永远是对的,是权威的象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足够的信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教师讲的、书本上写的都是不容怀疑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费尽口舌,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一知半解,就算是学生理解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但一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在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同时也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自主性学习中应让学生自已提出疑问,然后进行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交流,归纳小结解释其内在的深层关系,最后是在掌握主要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探索新的知识。如本人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五章第四节乙炔 炔烃时,把乙炔的实验室制法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乙烯这一不饱合烃的性质,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角度出发,让学生大胆地猜测乙炔与酸性高锰酸钾及溴水的反应现象,然后让学生自已动手用实验来回答自已的问题,而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意 外情况也可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你的实验结果是否和别人的一样?为什么你的实验和别人的不一样?答案能在书本中找到吗?如果不能在课外能找到答案吗?同时在乙炔燃烧的实验中,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乙炔的燃烧火焰与乙烯的燃烧现象不同,这也同样激发学生去找原因,还有在乙炔的用途中提到它有果实催熟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又能否在化学方面找到原因?如果不能应从那个方面找到答案呢?由此可以让学生上网或是请教权威人士。从而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权力,这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2、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能够主动地去要求上进与发展,让学生确立“我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奴隶”“读书而不唯书”“尊师而不唯师”的观念,把学习这一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与创造的过程,进行新知识新内容的创新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创新,学会创新,轻学科重创造性的劳动,让学生在不断地进化、发展、提高、完善甚至超越。如此一来将一改传统教学中的等、听、依、背。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六章第六节乙酸羧酸内容时,其中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实验中,在收集乙酸乙酯时只考虑产物中有乙酸,为此本人根据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一实验。设计如下问题:在产物中可能还有哪些物质的存在?如何验证这些物质的存在?应该如何除去这些物质?在反应中应如何控制适宜的温度?如何能够得到较纯的乙酸乙酯?你有什么设想把这个实验改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引导学 生去进行思考与探索,而学生渴求找到答案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并通过自已的努力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标,不仅能够提高自已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创新意识。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加强

1、充分利用好教材

在新编的高中化学教材中,新闻记者资料、家庭小实验、选学等栏目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而所有的这些内容一般都不会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解,这都要求教师能够引导,使学生自主地完成这部分的内容,教师也可适当地印发一些与之相关的补充内容让学生自已阅读,或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的有关学习及实验,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及自学的能力。如在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烷烃中,有一个自制烷烃分子模型的家庭小实验,就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完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 对烷烃结构的进一步了解,还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其实大多数学生的智商是相差不大的,而在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等方面却相差较大,其中兴趣优为重要。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教师的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分组实验,则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实验的处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中的样版实验,这还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实验进行分析与改进,以增加趣味性与科学性。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二氧化硫时,对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我们除了可以将其通入品红溶液中,还可以将其通入其它有色物质中。而对于二氧 4 化硫的污染问题,也可组织学生定期对某一植物或某一材料喷二氧化硫,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并以书面的形式上交。

3、让化学与生活相联系

篇6: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浅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今天,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我认为首先应抓好英语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作 者:刘士环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中学外国语学校刊 名:新课程(中学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篇7: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我国小学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教学大纲已经不适应音乐教学的要求。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赏识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教育财富和精神财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赏识教育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本文简明阐述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赏识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并对音乐教育中的赏识教育作初步的探索,旨在遵循教育规律,活跃音乐课堂,培养具备二十世纪高素质的小学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赏识教育

赏识就是一种认可,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认可方式,用白话说就是“你行”。

《新课标》的出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精神,《标准》不仅对音乐学科的性质、价值、定位、依据基础的理念作了全新的表述,而且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赏识教育外在表现为对人对事有积极的态度;内在素质则注重自我成长,以克服心中的阴影,塑造健全的人格,其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教学理念。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呢?本人将从赏识教育中的原则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是赏识教育的原则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怯懦的学生,他们不敢回答问题,不敢进行歌唱表演,甚至不敢抬头看老师一眼。孩子们即有脆弱心态又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前者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后者需要良好的环境才能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孩子,用信任的眼光、信任的手势、信任的语言和信任的力量来激发他们。怎样才能让孩子觉得老师信任他呢?

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孩子们树立自豪感。记得在一次低年级的音乐课上中,我们班有一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名叫郭嘉素,在演唱歌曲时我就叫她单独唱,刚点了她的名字,同学就对我说:“老师,她的声音可小了,别喊她了”。可我相信这孩子能与其他孩子一样表现自己。我用赏识的目光、信任的眼神来激励她,在我的鼓励和同意一起带她唱的情况下,她怯生生地来到讲台上,然后按我的要求进行了表演。表演的结果是只有我的声音,而她只是微笑地动了动嘴唇,没等唱完,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回自己的座位,这时同学们却说:“声音太小了,没听见。”这时候,我就对孩子们说:“同学们,郭嘉素同学今天终于大胆站上舞台了,我们为她的进步感到自豪,掌声鼓励。”全班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她,到第二节音乐课中,我发现郭嘉素的手欲举又不敢举。我面带微笑看着其他同学边不时地看她,过了一会儿,她的手终于举起来了,我立刻用赏识的目光示意她,这一次虽然她唱得不理想,但是她已经从一定的心理障碍中解放出来了。在我的带动下,全班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要孩子们增强自豪感,就要给孩子们力量,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我从这个孩子的身上领悟到:培养孩子们的自豪感是多么重要。

其次,老师要学会崇拜孩子。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每个生命是独一无

二、无可比拟的,作为老师就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

二、尊重孩子

赏识是一种尊重,运用赏识教育就要学会尊重孩子。在音乐课堂中,如果老师仅做到信任学生,不注意尊重学生,单有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被学生认可的。尊重孩子,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在课堂上老师认真倾听孩子们说话是尊重孩子的重要表现。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会碰到许多小事情,而他们都会当成大事情并自觉地报告给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如果老师认为妨碍课堂进度,而立刻制止他们的报告,结果会发现,学生因报告后得不到理会而窃窃私语,这才真正地影响了课堂教学。在我刚担任小学教师时,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记得有一次我上一年级的音乐课,有位小朋友报告说有人扔垃圾给他,当时我看了他一眼没有理会,他可能是认为没有举手就说话,老师不理他,又举起小手,可我还是不理他,过了一会儿,他的桌子底下传来嚓嚓的响声,许多孩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了,并争着向我报告发生的事情,我的课只好暂时停下来。这次教训我非常深刻。其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会使孩子们产生满足感,从而增强注意力,课堂教学才会得以顺利进行。

其次,要尊重孩子,老师还要学会向孩子们请教,用心理学来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研究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就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向孩子们请教,如用“老师这样做好不好?你们喜欢吗?怎样做你们才更满意?”等课堂语言,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的关心,激发出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应。

三、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是赏识教育的主要表现。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有许多问题,本来老师想不通的,换位后,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理解的作用。就拿音乐课中的端坐来说吧。端坐的姿势要求腰杆挺直,两腿并拢,小手放平。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抱怨自己不是班主任,一节课里没几个学生能端坐听讲。我曾做过端坐的实验,看电视时,要求自己以端正的姿势来完成,结果不到30分钟,累得腰酸背疼,更何况一个儿童要端正的坐好每一个40分钟呢。其实,这时如果教师再换一种角度去看待孩子,你会发现,趴在桌面上听你讲课的孩子是可爱的,歪着身子用手托头思考的孩子是认真的。

四、激励孩子

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两种,音乐课堂教学应以正向激励为主。表扬孩子,告诉孩子怎样去做,为孩子指明方向。如:我常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表演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赞赏地说“你唱(演)得真棒!如果速度再慢些就更好了”等。正向激励的同时,负向激烈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向比较大胆的学生质疑:你行吗?向他们提出挑战,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编写新歌词,最后师生一起同唱新编歌词,在不断地演唱新“作品”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看到了自己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编写欲望。

五、宽容孩子

宽容不等于放任,一方面宽容是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满足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老师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于单一,一味地要求唱得好,表演到位,对孩子的纪律要求过高、过严,以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容不得孩子身上有一丝缺陷,实际上违反了儿童的成长规律。

宽容意味着先接纳,接纳孩子的一切,后升华。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望。遇到问题,不是马上问“你怎么了”而是学会首先问“我怎么了”。我曾担任过小学二年级一个班的教学任务,由于人数较多,因此课堂纪律很难维持。上课铃响后,常常看到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溜进教室,课堂上一个问题引来一阵骚动,特别是一些好动好表现的学生,举手后得不到老师的提问,常常是无心学下去,做起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刚开始我制定了很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学生上课铃响之后回教室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还要不停的表扬这个,批评那个,来提醒他们遵守纪律。但过了段时间,课堂纪律收效不大,少部分学生还是等上课铃响过之后,才一个个跑回教室,每次提问教室里依然“热闹非凡”。大概过了半个学期,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我意识到,不是学生们出了问题,而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通过思考,我觉得自己制定的课堂纪律过于强硬,难以服从和忍耐。之后,我改变教学方法,我只告诉学生,课堂上怎样做才较好,并利用班级文化建设机会,全班每周评选“文明之星”和“纪律棒棒小组”,而纪律较差的学生,我邀请他们参加“进步之星”的评比,让他们同样受到关注。在这过程中,我并不急于要求孩子们每个人都能评上“星”,但全班同学的纪律观念转变丁。虽然没有完全好转,但我有等待的思想准备,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不良习气也非一天形成的,而老师不可能要求孩子们用一天的时间完全改变,只有用宽容的心态学会等待。孩子们的缺点必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到这学期开学初,这个班的课堂纪律的有了根本好转,这证明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六、提醒孩子

孩子们犯了错误,特别是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后,老师应当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并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毕竟从孩子的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来看,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犯错误不要紧,关键是犯错误后要会改正错误。老师如何让学生改正错误也是赏识教育的范畴,而提醒是改正错误的最有效方法。

提醒事实上就是教师们平时贯用的直接提出批评方法。但这里提到的批评不是过去教师居临下训斥式的批评,而是平等朋友式的批评。这种方式是多样化的,他即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又容易让孩子们接受。我们的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故事性,因此我在音乐课堂上常引用故事性批评法,效果非常显著。如在上歌曲《小胖》这一课中,通过讲授小胖的故事引导他们讨论:小胖的缺点和优点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再分析他们的现状,从而让他们领悟其中的对与错,自觉克服自身的缺点。还有幽默性批评也是提醒孩子的一个好方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喊唱现象,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我会停止伴奏,对他们说:“怎么?今天谁又带大喇叭来了。”学生们都会笑起来,接下来的演唱就整齐多了,这个幽默批评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篇8:浅谈在政治课堂中加强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我们知道, 人类行为的发生要经过感觉、需要、动机等诸多环节, 行为的整个过程往往是围绕着“某种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或蓝图而进行的, 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正如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 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 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 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与动机, 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P345) 因此, 在现代教育、管理中人的需要、动机、追求和向往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的心理、情感、爱好和个性得到更多重视, 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调动和开发, 人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应得到更多尊重。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应重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道德情绪、道德信念、道德需求等, 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班务管理工作中那种仅靠灌输、强制、权威等手段, 靠传统的榜样教育, 说服教育, 适度惩罚等纯粹的思想教育已难以奏效, 现在许多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脆弱、自控力差、口是心非、知而不行、言行不一等现象, 便是很好的证明。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工作中我努力探求德育素质化教育问题, 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应如何从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德育双基” (基础道德、基础文明) 的建设, 进而关注学生的良好的行为和心理品质、健全人格的形成。

在实践活动中, 我认识到必须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寻求新载体, 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营造良好的活动教育氛围,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而此这种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内部的要求, 本质上它是一种“自己塑造自己”, 而不是“被人塑造”的活动, 它克服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空洞说教与机械训练等问题, 能充分显现人与环境的高层次的和谐的统一。

我在实践中开展的“五心”系列教育活动便是基于这种目的而开展的一种道德情境活动。它由“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信心留给自己”五个专题组成。它们之间既有独立主题, 又紧密联系。

1.“孝心献给父母”系列教育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第一个学校, 父母是学生最早、最亲的老师, 我从家庭这一社会的细胞入手, 发挥心理上的亲近优势, 创设“家”的氛围, 展开教育活动。我在活动中注意从点到面, 通过问卷调查、演讲会、主题班会、集会教育等多种渠道、多层次进行教育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自己优美的舞姿、感人的讲演等来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活动中, 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父母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一些优良传统美德, 体验了父母的殷殷爱心, 感受家的温暖、理解家的艰辛, 消除了学生在家庭内的一些心理隔阂, 促进了学生与亲人间的交流沟通。这个系列活动中, 我寻找到了教育的基源, 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 立志成才的热情和斗志, 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心怀感恩, 充分认识到人不能只索取, 而应通过自己的努力, 去回报那些关心、帮助自己的人, 要热爱他人, 热爱社会, 热爱祖国。为此, 我又相继进行了其它的深化教育活动, 进一步扩大教育成果。

2.“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系列教育活动

我由个人、家庭层面的教育上升到班级、学校、社会层面的教育, 通过采取由集中、分散再到集中的形式, 营造了浓烈的教育氛围, 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爱心助学活动, 爱心奉献等专题活动, 并到德育教育基地如敬老院、社区街道等公共场所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之间、学生与班集体之间、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之间产生心理互换, 在特定的活动氛围中, 了解对方, 了解自己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 理解他人的情感, 进而改善自己的心态, 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上一篇:语文加笔画的脑筋急转弯下一篇:描写夏荷的诗句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