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2024-05-08

《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精选18篇)

篇1:《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中学与小学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差别,学生往往从家长那里感到的是一种压力。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方法解除学生的`顾虑,对中学的学习生活提出质疑、讨论与解答。

例如:

⒈讨论:你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谈谈中学和小学阶段有哪些不同?

⒉请学生回答自己的见解。

⒊教师总结概括

⑴外形的变化

⑵课外活动的区别

⑶科目的区别

⒋ 放录象: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中学生是怎样生活的?

同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分析作品,掌握一些初步的构图和表现方法也是必要的。如: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我就跟学生说:“今天你准备画怎样的中学生活呢?想想怎样合理运用不同的线条、色点、色块来表现画面。”通过让学生欣赏、分析、探讨书本范作,最后自己决定构图和表现方法。

篇2:《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写作能力又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构成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作能力就是语文能力。对于如何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我首先做的是“读”,就是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这里所说的书,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书,只要是健康有益的书报刊,建议学生都能有所涉及。所谓“开卷有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不要仅局限于课本或与课本有关的。可以先从学生自己喜欢的书开始读,慢慢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的时间也不一定要非常固定,可以利用睡前、课间、周日等时间。读书也不一定是作文或是写作方面的,天文、地理、历史、科技,可以广泛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他们便会觉得写作时要说的话多了,写出的东西也有血有肉了。同时,阅读还会加深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变得成熟和懂事,这是读书的又一收获。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后,建议学生再有计划地读一些对你来说急需要的书。但是读书也不是水过地皮湿,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只要是记录学生读书的心得体会,以及积累素材用的。

如何让学生对写作文保持浓厚的兴趣!这点上,我们做的是让学生在体会中、在活动中感悟生活,记录下自己言行、思想。在语文课上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我曾上一堂作文课《捏鸡蛋》,同学们从这次活动中都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所以,自然而然学生也就有了内容可写。

再者批改作文一直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情,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批改,而对学生来说却没有什么作用。我采取了作文互批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互评互改中,学生会主动自觉的拿别人的作文很自己的作文对照,在比较中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取长补短。在评议过程中,通过加分、减分亲身感受到病句和错别字的危害,从而能引起他们在写作上的足够重视。

篇3:《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学应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 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 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 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应用多媒体课件,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 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由于我所任职学校的物理教学设施、仪器相对匮乏, 还不可能完全对学生开放。因此, 我就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技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 有几名同学, 为了解释四个物理现象:海市蜃楼、坐井观天、凹凸桥问题、拔河, 他们用PowerPoint形式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解释第一个现象中他们先是找到了关于海市蜃楼的一篇新闻报道, 从而引出什么是海市蜃楼现象, 因为是新闻中的报道, 具有真实性, 他们是用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去解释的, 并且还画出了原理图, 从网上下载了原理的模拟动画, 使其他学生在观看的时候对海市蜃楼的产生原因一目了然;第二个现象坐井观天也是光学问题, 首先讲了一个小故事:青蛙在井中观天叹息, 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在青蛙看来天那么小?采用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视角的问题, 并且作出了对应的光路图,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井中积满了水, 青蛙原来看不到的树能看到了, 为什么?解释的原理是光的折射, 也画出了对应的光路图, 作的光路图采用动画的形式, 把“静”变为“动”, 非常形象生动;在解释凹凸桥问题时举了生活中桥的照片, 桥都是凸形的, 没有凹形桥, 为什么没有凹形桥呢?解释中用的是向心力原理, 并且还自己作出了车在桥上运动时车的受力大小变化情况;最后一个现象拔河是力学问题, 引用原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问题, 尽管拔河时有一队赢了, 但甲拉乙的力和乙拉甲的力是一样大的, 把这个学生高中阶段最模糊的内容给解释得非常透彻。这几名同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一致好评。同学之间通过相互观看他人的作品, 学到的不是一个知识点, 而是多个知识的交叉, 即物理中的力、热、电、光都涉及了, 并且学生通过观看印象非常深刻。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本班一部分对物理课毫无兴趣的学生, 在这次活动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从网上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把身边的某些物理现象, 用高中的物理知识解释得非常透彻, 不但从中掌握了知识, 而且开始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逐渐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自主地投入到物理课的学习中去, 物理成绩提高得非常快。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1. 利用视频展示身边的物理情境

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制约, 许多身边生动的物理现象, 无法在课堂内完成, 教师可以借助视频录像事先进行剪辑, 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时, 在介绍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后, 教师可播放事先从某一高楼扔下两个轻重不同的保龄球的录像, 再利用录像的慢放和定格功能, 清晰展示两球下落的全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复杂物理过程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物理过程, 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情景, 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 (多种因素均在变化) 展露无遗, 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 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如:在教学“回旋加速器”这一节时, 教材中仅仅以文字和插图形式来描述它的工作原理, 因为是静态的, 很抽象枯燥,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把它制成flash课件进行情境的创设, 在这情境中, 学生可以观察到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粒子运动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教师只要提出为什么要有这种对应关系, 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就可以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转与交变电场“同步”的概念。

3. 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教学

在物理课程教学中, 很多内容是很难通过解说就能解决问题的, 一些探究性实验在实验室不可能完成。如: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 利用Flash课件, 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动声, 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而发电的情景, 使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学生也能知道水电站的运转过程。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 不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机械能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 也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便是讲一节课, 学生也难以理解, 反而只会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畏惧感。这些知识完全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大家看到模拟的直观的情况, 这不仅可以将内容讲得生动活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

电流的形成、电磁感应以及核能等章节的教学内容很抽象, 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将有动画的实验课件、视频影像引入课堂, 使学生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 进行直观形象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物理到喜欢物理, 乐意学物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索过程, 激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亲历实践、探索的过程, 感受探索中的乐趣, 激活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物理学家科学探究的经历,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感悟科学方法和思想, 加深理解, 发现规律, 并从中体会到物理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过程时,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现牛顿非凡想象力的几个情景:牛顿坐在树下, 发现苹果落地, 思考“为什么熟透的苹果会向地面落下, 而不向上运动 (引导学生不要轻易‘放弃’一些熟视的日常现象) ?”肯定存在有某种力促使苹果落地 (引导学生思考) 的作用;如果苹果树长得足够高, 长到月球那样高, 熟透的苹果仍然要落向地面。“为什么月球不会落地 (给学生一个悬念) ?”在地面上任何平抛运动的物体终要落地 (速度越大, 射程越远) , 月球不管以多大的速度运动最终都要“落地” (如果地球表面是个大平面, 课件动态展示落地情形) ;若地球变成圆球状呢 (提出假设问题) ?展现月球要落地的动态情景 (速度越大, 射程越远, 以至于落不了地) 。牛顿非凡想象力带来学生思维上的冲突, 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前提下, 深刻体会牛顿卫星原理图, 同时坚信地球是个球状体, 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篇4:《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反思一: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对于上语文课,营造轻松、愉悦、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尤为重要。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充满活力。如何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呢?我课下反思,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老师要有亲和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要面带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亲善、和蔼之感。且莫紧张、严肃,让学生觉得教师严厉,不好接近。应注意课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交流中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和赞赏学生,以便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要有鼓励性的评价。

2.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

这节课,我设计的学生活动充满了活力,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觉得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就应该是多样的,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耳、动口,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

如,在设计叠飞机活动时,我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四五人一组,分别代表本组成员,说说此时此境叠飞机在想什么及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动了起来。又如,在叠飞机时,让他们首先在本组展示,再推荐最好的到前面展示并说说飞机的外形以及命名的原因。通过此环节设计,极大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到前面展示自己的飞机并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为下一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各评价其他任意一组,以“夸夸我们的纸飞机”为题,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并发言。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最后通过放飞机环节学生全部都动了起来,这样整个课堂活动异常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反思二:学生观察时间不足

本节作文课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应多让学生观察感悟,但在这节课中,学生由于活动写作时间不充足,观察感悟时间不足,因而对本次活动的感知不深不全,这也是造成后面写作不顺畅的主要原因。设想:如果老师在以上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配以一定的音乐来创设气氛,最后写作效果会更好一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改进、提高,努力构建和谐的語文课堂!

篇5:宇宙的未来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以尸子屈子始,至老子终,中间不断穿插着人类对自身和宇宙的追问与求索以及霍金的坚强意志与乐观心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一以贯之,是个不错的思路,这一点对于上课的一个文科班而言尤其重要,效果很好。

另外,教学本文不是去进行科学研究,而是作为一节语文课来上,重视了信息获取与整合以及语言表达,这一点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内容还是有些“满”,若能再精简一些效果会更好,如提高筛选和整合信息能力或语言表达能力,宜重点突出其中一个,而另一个可以抓住几个重点语段,以练习(选择题)形式以练代讲。

篇6:《奇妙的未来世界》教学反思

记得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用想象来编制神话故事寄托人力所不能及的愿望。在今天,古老的想象和愿望很多变为了现实,想象是人类社会的希望,每一次人类的大胆想象,预示着科学的一次新的尝试和飞跃,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以这堂想象作文教学课,通过教学我有深深地体会:

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大胆展开想象

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可以熟练的运用所掌握的语汇,按照自己的想象去重新组合甚至发明创造出一些新生事物,尤其是生活中常见的汽车,他们很感兴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原有对汽车认识的同时有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再次创造的欲望,他们拥有大胆奇特的想象。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自主合作讨论,并运用多种形式来展现自己的设计,有造型奇特的甲壳虫,有依据不同地形不同情况变换不同形状的变神号,有防盗放电的神威号,利用太阳能做发动能量的环保车太阳神号„„这些大胆新颖的设计无不显示出学生活跃的创造思维,那些极富童真童趣、个性化的语言,也正是想象作文中难能可贵的闪光之处。

二、创设情境,公平竞争

本课以设计未来的公共汽车为例子,始终以一种学生竞争氛围中展开创造与想象。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依据学生们认知水平及年龄的特点,我知道21世纪的学生信息量丰富,知识面较广,他们面对显示不曾出现的未来事物,学生显示出极强的兴趣,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手表、笔盒、房子等,他们颇为熟悉,但是要他们通过角色的转变,充当小小未来产品设计师,设计心中未来的产品,还转换身份充当小记者,通过角色的变换并亲身的体验,这种新颖的形式无疑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羽翼,在想象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三、紧扣新课标,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能紧紧扣住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循序渐进的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对有些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可以适当放宽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通过想象激发创造的灵感,体会成功的喜悦。文贵于新。想象作文也要求想象新颖。想象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使是再现想象,学生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照搬生活,改动、取舍是肯定有的。改动、取舍就是学生的创造。教师应努力指导学生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尽量让其想象呈现多样化趋势。作为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欲望,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展开想象的翅膀。但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只要想象是合理的,可以新奇,亦可以平实。学生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都可以导致想象的多样化。想象的多样性,符合生活的客观现实,便于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多指导,少限制,坚持用孩子的眼光去审视作文。

篇7: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学反思

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情境创设上我用了一段关于海洋资源的影像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兴趣点,真切直观,恰如其分。果真,学生们欣赏着美伦美奂的海洋世界的影片,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眼睛是充满惊奇的,脸上是挂满笑意的,内心是充满了无限渴望的。因此,看过影像和图片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所见所感,全然是来自于内心的真切感言,从而对新课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与神往。

这样的导课,新颖独特,恰到好处的燃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求知的热情。为整节课的教学作了一个精彩的开场。

三、思维拓展,活泼灵动,闪现课堂智慧的光彩。

篇8: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一、做好本班学生作文水平摸底工作, 制订翔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开学之初, 教师首先摸清本班学生的作文实际水平, 然后制订班级的作文计划, 并认真地备好作文教学课。在实际调查中, 要有两种不同文体的考查, 还要有命题作文, 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字数。同时明确告诉学生, 本次调查只是作摸底之用, 以便老师制订作文教学相关计划, 大家不要抄袭, 或大篇幅模仿和借用。因为在作文训练中, 端正作文学风很重要。俗话说:“文品如人品。”端正的文风不但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 制订有效、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 而且还是作文学习的最终目标。

二、加强作文前审题、选材、拟题、立意和结构设计方面的指导

近些年来, 各省的中考中, 话题作文占比重很大。学生在遇到这种作文题目时, 经常是先成文, 再拟题, 或者干脆把有关话题的文字当做题目。在选材上过于粗糙, 不太注意详略得当。结构上基本是“三段式”, 甚至是“一块板”, 缺少结构上的新意。现在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 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外, 还要对题目选定、题材、结构等方面给学生以认真和耐心的指导。因为只有弄清题意, 作文才不可能脱离题目的本意和要求, 这样立意才能做到准、新。例如, 要写一篇话题为“财富”的作文, 教师指导学生时, 就要告诉他们所谓“财富”含义是很宽泛的, 但其中“精神”财富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创造其他价值的源泉, 无论是拟题还是在选材上, 不应落入单纯“物质财富”的俗套。结构上可以采用“反弹琵琶”或“反衬”等方法, 形式上可以总分式、排比式或并列式。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们拟定的题目五花八门, 但都符合要求。比如, 《亲情就是财富》《做个富翁很容易》《给我十年》等。所选题材有关于亲情、友情、自然的馈赠, 心灵感悟等, 不拘一格, 但都能围绕题目。学生能够以独有的视角认识生活中不同的“财富”, 表达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平常中见新奇, 所写文章内容丰富、立意新颖, 这就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也是学生敢于尝试的结果。

三、作文反馈要讲究时效性、评价要多元化

教师评价应力求客观。大多数学生害怕作文, 对作文不感兴趣, 很大方面的原因就是作文的成就感不突出。在作文教学中, 因为批改作文既费工又费力, 所以有的教师就出现学生一篇作文交上去, 经常一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都不发回来的现象。学生们不能及时收到老师的反馈信息, 等到把作文本终于发下来时, 学生的兴趣早就没有了, 何况有些教师批语仅仅是简单的“阅”字, 或者是寥寥几句套话, 学生不明白老师说什么, 也懒得去看。所以教师批改作文必须要及时。而且批改之后, 不一定把自己的作文就发给自己,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别人的作文吸取经验, 通过比较进行思考和更新。以前我曾经对那些离题内容采用直接说“离题了”或“这与题目无关, 删掉”的形式。而今我是多批少改, 多迁就, 少删除。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也是作文批改时的基本原则。我把那些写离题的同学找来, 对他们说, 你的作文重新取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才能和你的内容相符, 然后给他中肯的评价。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尽量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可能其审题立意不太好, 但语句通顺, 无错别字同样可以成为亮点。内容偏离主题了, 但题目拟得好, 就可以在题目地方给个好评。这样, 学生就有了成就感, 那么写作兴趣就随之产生了。另外评语要通俗易懂, 少用专业术语, 而且要细致, 不简单武断, 更不要拖沓冗长。学生耳濡目染, 就会受到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让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 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

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是作文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出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到感受和真实体验。要多视角地观察生活、发掘生活的精彩。这些都告诉我们, 真情实感是中学作文的基本要求, 素材要贴近于生活, 如果没有主动地观察和思考, 学生就不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 更谈不上切身的体验了。在该阶段, 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虽然还不成熟, 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没有观察就不会有发现, 不思考就没有体会。丰富多彩的外在世界和内心情感为学生提供了深厚的写作背景和源源不断的源泉。当然学生要以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去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从而把自己的真实情感用文字写出来。

教师还要特别关心和保护学生们平时练笔时记录的真实情感, 批阅的文字要多给予肯定和引导, 要求学生打开心扉, 睁开慧眼, 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 而且要端正心态, 既要以多个视角去观察和发掘多彩的生活, 又要注意体现积极的主流, 避免厌世等消极情绪的出现。当我发现有好文章时, 一定会亲自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如一位同学在一次练笔时写了父亲外出打工前夜的事情, 利用文字充分表现出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喜爱和牵挂。在班上我把这篇文章朗读出来, 让其他同学去体会如何作文与做人, 收到了多重效果。

另外, 阅读课外书是学生们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对现有教材给学生推荐的阅读材料, 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有计划地认真阅读, 而且我们每周还开设一节读书课, 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有意识地去积累写作素材, 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培养对文学的感情。同时我们还开展读书讨论会, 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书的体会, 交流读书心得, 鼓励他们从书中去求知探宝, 在阅读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开阔思维。

作文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改变思想, 积极进行大胆的作文教学的课程改革, 各学校也应将作文教学作为一项全局性的任务抓好抓实, 提高教师的认识, 并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做出不懈的努力。

篇9:《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此次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音乐评论与音乐演出的关系及目前的问题;观众培育与学术引导的途径和方式;媒体宣传与演出和评论的互动及存在的问题。论坛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主持,随后共有14位正式代表进行主旨发言,最后由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宋妍女士作总结发言。

一、音乐评论现状的反思

音乐评论的现状及问题是本次论坛热议的重点。当前音乐评论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音乐生活的需求,这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本次论坛的发言,关于音乐评论的探讨大致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一)音乐评论及乐评人的当前处境

这一问题大约是整个论坛中最频繁被提及的话题,因为大多数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参与音乐评论的写作,对乐评的性质、定位以及所遇到的难题有着切身的体验。这一问题包含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乐评人自身的定位和素养,乐评与受众的关系,以及乐评与媒体的关系。

首先,正如明言教授所言,中国当下没有职业乐评人,因而乐评人的身份主要是依据音乐教育背景而大体分为所谓专业乐评人和爱乐者。关于这两类乐评人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次论坛的参与者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居其宏教授认为,目前的音乐评论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呼吁要加强音乐评论写作的专业性训练,包括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系开设相关课程,以及相关音乐组织开办培训班,对音乐类报刊记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乐评人李严欢强调将专业表演艺术工作者也吸收到乐评队伍中。上海音乐学院金毅妮副教授则从专业乐评人的角度指出,如果乐评要得到大众的接受,应当像业余乐评人那样具备对音乐的热情。此外也有一些专家指出乐评人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弊病。居其宏指出,当下音乐评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评价体系的混乱,很多乐评脱离了基本的审美和艺术标准,而依循所谓的政治标准、国粹标准、官方意志,并受制于人际关系和与金钱有关的暗箱操作,失去了乐评人的独立性和音乐评论在广大公众中的公信力。因此若要解决乐评的现存问题,首先要提升乐评人的职业道德。于庆新编审认为,业余乐评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乐评队伍,但这类乐评要注意扬长避短,面对技术领域要谨慎从事。其次,此次论坛中,很多专家都意识到,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读者群体、媒介载体,要求有不同的乐评形式和写作方式。但目前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一篇乐评要同时面对众多不同的群体、满足不同的要求,那么如何给乐评定位,如何在多种维度之间进行调解和融合,就成为每个乐评人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明言指出,音乐批评家应该放下身段,以谦卑的心态与听众群体沟通交流,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引导听众往较高品位的音乐审美方面发展。伍维曦副教授主张首先考虑将知识分子群体作为音乐评论的潜在读者对象。

再次,媒体作为音乐评论的载体和渠道,与音乐评论的生存息息相关。众多学者和媒体人也从各自的角度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明言认为,具有专业艺术品位的音乐批评之所以在社会音乐生活中严重缺位,主要是因为音乐批评赖以生存的媒体环境的变化:在“自媒体”时代,已经没有权威,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杨燕迪也指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具有零碎性和即时性的特点,但同时也要加强正规报刊乐评的长度和深度。孙国忠教授提出,真正有效的乐评应当至少在三四千字,应当可以在时效性上有一定的宽限,内容不仅停留在对音乐演出的评述上,而应当有更多维度的关联,而且真正高质量的乐评应当是可以经受时间的检验留存下来的。

从媒体人的角度出发,《新民晚报》记者杨建国认为大众媒体的音乐评论与专业评论有本质性的差别,前者由于主要面对普通观众,而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乐评在接受方面存在困难。《东方早报》记者陈晨主张不要过分强调乐评的时效性,而是看重乐评人经过深思熟虑而在乐评中注入的文化价值,将特定的演出与当下的音乐现象、热点话题相勾连。《文汇报》记者邵岭则提出,媒体自身也面临着与乐评人相似的定位问题:虽然作为大众媒体,需要尽可能面对公众,但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够自觉承担起一定的文化使命,起到提升乐迷审美品位和能力的作用,并可以在这个行业里发挥一定引领作用。

(二)音乐评论的体制化问题

此次与会的不少专家学者均表示,音乐评论若要真正有实质性的推进和完善,根本之策在于建立音乐批评机制。

韩锺恩教授提出:“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建立健全职业音乐批评体制机制并成就规模作业。”在他看来,目前的音乐评论总体而言是一种“游击队”的状态,如何从“游击队”转变为“正规军”,是当下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关于职业体制机制的建立,他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音乐节、演出团体和演出机构中设立驻节、驻团、驻院批评家,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杂志上设立音乐评论专栏,加之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协作单位的共建,逐渐确立起一个音乐批评职业体制,成为音乐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于“规模作业”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演出前期应聘请专家进行策划,撰写高质量的节目单,重要的演出由专家撰写学术性导读或进行专题演讲,制作有内容含量的节目预告,举行演出前的导赏,演出后发表音乐批评,最后将音乐评论文章辑集出版为年度文集。由此确立和巩固音乐评论在音乐生活中的影响力和重要地位。

杨燕迪则指出,中国音乐评论最根本的问题即是尚未形成一个与西方相类似的完善的报刊专栏制度,而且目前在这方面前景渺茫。音乐批评非常根本的一点是要保持立场和观点的独立,在西方,即便是报刊的主编也无法左右评论人所写的内容。唯有形成这样的制度才能保证音乐评论的良性运转,而在中国建立这样的体制需要学界、业界、媒体界的共同努力。endprint

于庆新认为,音乐评论的滞后与缺失由来已久,上海音乐学院在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中率先主动参与当地诸多媒体的音乐评论,从而在教学与实践、演出与评论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值得学习!

(三)音乐评论的写作原则和方式

根据音乐评论的现状,一些专家学者就如何写作有效的音乐评论,从学理层面和实用层面提出了颇具系统性的主张。

杨燕迪在其发言中提出了音乐评论(以及节目单写作和音乐普及)的“四个坚持”。首先是坚持饱满的“人文”内核,强调音乐的人文意义。其次是坚持适度的“技术”路线,不可能抛弃技术术语来描述音乐。这就需要对普通观众进行渐进的、恰当的、智慧的引导,逐步实现受众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再次是坚持踏实的“音乐学”数据,即对于音乐的交代要有可靠的史料信息。最后是坚持鲜活的“个人”体验,即感性经验和审美判断必须个人性的。这种感性直觉不是神秘的,而是有经验的积淀作为基础。

王丹丹副教授的发言聚焦于音乐会评论这一特定的乐评体裁,总结了音乐会评论文的五种形态:归纳描述型、聆悟阐释型、分析解读型、思询质疑型和评判提升型,并相应地提出了音乐会评论文能够和应当达到的五重境界:传播音乐会信息、交流个人聆赏体验、探讨创作真谛、评判作品价值、提升音乐审美。

除了对音乐评论的总体设想,还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议题在本次论坛备受关注,即如何对新作品予以评论。钱仁平教授主张,在新音乐首演之前的宣传要以鼓励推广为主,演出后的评论则要相对严厉和直率。陆培教授则从作曲家的角度倡导乐评人在面对新作品时,应当对作曲家本人进行必要的采访,多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最新的创作动态,采用恰当的方式和语言介绍、分析和评价新作品。于庆新提出,作品评论中技术层面的分析与社会人文阐释的相互脱节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音乐分析是创作评论的学术基础。因此,音乐学系的学生应加强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学习。

二、音乐演出业态的经验交流

除了音乐评论,本次论坛的另一主题是音乐演出业态的发展,当然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多位专家,特别是来自演出机构的业界人士在这方面进行了观点和经验的交流互动。主要涉及到演出机构的经营和宣传,音乐普及与观众培养方面的工作,演出市场的现状等。

于庆新针对演出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在他看来,虽然当今艺术传播形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态势,但剧场演出仍然以独有的现场真实感的审美体验优势而成为广大观众的首选。但演出市场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近年来,缺乏民主监督的体制严重干扰了文化体制的改革,致使违背艺术规律的错误甚至愚昧无知的决策大行其道。媒体应全面宣传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使各界正确理解“国八条”,艺术管理和经营也需要重新调整思路,以适应新的形势。

国家大剧院院长助理李志祥结合他在国家大剧院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剧院的使命和文化价值问题。他说,国家大剧院成立七年以来,以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艺术的宣传推广为使命,秉承“艺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以节目经营和剧目制作为核心,多方位开展艺术宣传推广的滴灌工程,特别是注重观众的培养。在这样的定位下,国家大剧院每年组织商业演出近九百场,举办歌剧节、音乐节、舞蹈节、戏剧节和各类主题艺术活动,开展艺术教育普及演出和讲座等活动上千场。此外,国家大剧院也非常重视宣传营销环节,特别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宣传。

天津音乐学院周小静教授多年积极从事音乐普及和音乐生活建设工作,对天津市相关方面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介绍,以钱程领导下的天津大剧院的成功运作为例,探讨了“艺术市场对城市文化的深刻影响”。在音乐普及方面,周教授认为应当将有含金量的专业知识与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相结合。她在音乐学院的教学中也有意培养学生写作多种不同的音乐导赏文章的能力,并强调从事音乐专业教育不应该与演出脱节,也不应与爱乐者脱节。

深圳音乐厅副总经理徐霞女士也分享了在观众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该音乐厅的“美丽星期天”公益音乐会自音乐厅2006年开业以来,已达到270场,同时还创办了子品牌“音乐大讲堂”,邀请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21位名家举办52场讲座。同时尝试加入许多新元素进行策划,用普通观众能听得懂的方式来讲音乐和艺术。本次论坛有效实现了学界、业界、媒体界之间关于音乐评论与演出业态发展的对话交流,触及了当前现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音乐评论的提升与演出市场的繁荣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音乐创演与评论的良性运转需要政府、社会、各类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共同努力,这不仅事关音乐生活的健康发展,也对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篇10:《相信未来》教学反思

江青评价这篇文章到:“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课上我也让学生评价这句话,来更好地理解文章。但是倘若从这句话出发,提炼出颜色一次,让学生自己寻找本文中出现了那些颜色?这些颜色的意象有哪些?然后分类,得出一类颜色的意象的特征,很容易就把握了文章的整体内容。这样做,不但学生学得容易,教师也不会那么累了。

篇11:《畅想未来》教学反思

一是努力创设口语交际的生动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二是面向全体,做到每个学生都有交流的时间与机会,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师生评价,训练学生通畅表达与专心倾听的良好习惯。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预设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导入谈话,激发兴趣。由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导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明确要求,自主确定畅想内容,随机组建各个学习小小组。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来合理分组,打破原来排排座的机械格局,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根据小组交流要求,小小组自主进行畅想交流。对小小组的学习提出明确要求:有小小主持人,保证交流的有序进行;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确保每个人有锻炼的机会;认真倾听与评价,则强调了口语交际的习惯要求。

四、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师生可随机进行评价。结合学生发言与相互点评的情况,及时鼓励或适时提示,自然融入听说能力的训练与良好听说习惯的培养。

五、教师小结,课外延伸。

为了保证每个环节的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课前,我收集了大量关于未来科技、未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并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交际氛围,帮助学生克服紧张、畏难心理,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敢于表达。

而随着孩子们的畅想主题,我适时展示相关图片:未来的植物园内,巨型的蔬菜仿佛要顶破天空;未来的商场内,先进的技术可以自动量身选衣;如果你愿意,可以乘坐宇宙飞船去太空旅行;如果你需要,你随时可以与远在天边的亲人面对面通话……未来的建筑,可随自己的心意“旅行”;可以住在太空城,也可以睡在海底城堡;未来的衣、食、行更是光怪陆离,神奇莫测……欣赏着,思考着,倾听着,述说着,孩子们的思维在未来世界里尽情驰骋,他们激情洋溢,妙语如珠,笑声飞扬。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因为变换了原来的座位,有的`学生显得过于兴奋,听得不够专注;因为急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忍不住在下面轻轻议论;有的仪态不够大方,有的表达还不够流畅;有的评价还不够到位……

篇12:《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房子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能够大胆的设计未来的房子。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大胆的设计未来的房子。

活动难点: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功能。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水彩笔、画纸、课件、范画

知识准备:幼儿对房子有一定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介绍房子)(10分钟)

1.“你家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平房、楼房)(石头房子贴上瓷砖进行装饰)

2.“以前人们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原始人山洞—草房—木房—石房—砖房,随着人们技术水平的提高,房子也在不断发展。)

3.在我国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会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1)吊脚楼: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就住在吊脚楼里,那里很潮湿。因此,建造吊脚楼,最大的特点:通风干燥,防毒蛇猛兽。

(2)窑洞:在我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很厚,根据这种地形特点建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特点:冬暖夏凉,很环保。

(3)蒙古包:毡包、毡帐。我国北部的蒙古族人们就住蒙古包,<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他过游牧的生活,会根据牛羊食物的数量的多少而进行搬迁,方便搬迁。

(4)四合院:北京以前就大部分是四合院,四四方方或长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户,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很和睦,有困难会互相帮助。

二、展开(20分钟)

1.看课件,欣赏造型奇特的房子。

“一些建筑师为了追求美观奇特,在不同的地方建造了奇特的房子,有的在水里,有的在山上,有的是鞋的造型的房子,有的是球形的房子等等”。(1分钟)

这些建筑师想象力可真丰富,他们设计了现在的房子,未来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呢?你来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2.互相讨论。(2分钟)

提问:你想把未来的房子设计成什么样?(你的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很大胆,很有创意。)

3.范画分析。(2分钟)

小朋友的想法都很好,老师也设计了一个未来的房子,车房,多功能车房。升降伞可以飞起来,也可以降落,就像直升飞机一样。想去哪就去哪,看美丽的风景,还可以潜水,到海底去看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15分钟)

5.教师点评。

从想象力、颜色搭配、画面布置合理三方面进行讲评。

活动延伸:

画完画的小朋友可以用玩具搭建出自己设计的房子。

希望小朋友长大能够当真正的建筑设计师把自己的想法实现。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首先感觉本活动知识非常的丰富,在简单认识房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大胆的设计未来的房子。

优点:教师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都比较充分,课件图片丰富,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对一部分幼儿的评价语也比较及时、到位。

幼儿表现很积极,想象出各种各样未来的房子:从功能上来说有安全房子,可以防地震、水灾、火灾(这是一个比较爱观察生活的幼儿所想象的);声控房子,是一种高科技,比较先进的房子(这可以让残疾人住在里面,比较方便,说明是一个有爱心的小朋友);在海底游泳的房子,想进入海底观看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这是一个喜欢海洋生物的幼儿想象的);会飞的房子,可以去旅游,想到哪里就到哪里。从形状上来说有老虎形状的房子、小兔形状的房子、米老鼠形状的房子等等。幼儿的作品也比较丰富漂亮,创作出了鲨鱼房子、米奇妙妙屋、月亮上的房子、乌龟房子等等。

不足之处:

1.前边教师讲述较多,用时较长。

2.没有给幼儿一个总体概括的评价。分别是从功能上、结构上、外观形象上等进行概括性讲评。

3.范画不饱满(没有涂底色)。

篇13:《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关键词:职高语文,疏离生活,教学现状,实施策略

一、教学现状

职业高中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这一培养目标中承担着一份重要的责任, 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事实上, 占很多课时的语文教学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 教学处于沉闷、低迷的状态, 形成耗时低效的局面, 陷入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尴尬。就学生学习的现状来说, 具体表现在:重专业轻语文, 忽视语文对生活的重要作用;学习方法单一, 忽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课外阅读量少, 忽视语文学习的生活积累。就教师教学的现状来说, 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观念疏离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内容疏离了学生的生活;语文教学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生活。其原因之一就是职高语文教学疏离了生活。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生活化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上世纪初,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进行了“语文即生活”的教学改革。近十几年来, 许多语文教育专家、中学语文教师对此也作了探讨, 提出了许多见解, “语文教学生活化”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如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 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 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语文教学的改革, 关键在贴近生活。王尚文先生提出了“语文生活”的概念, 认为大家不是用语文来生活, 而是生活在语文中, 语文就是大家生活之所在。李镇西先生也指出, 真正充满生命力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指向:生活和心灵。语文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心灵, 指向他们的人格——惟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他们的观点和实践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曾有一位科学院士这样说, 他的成功是因为语文教学培养了他的综合素养, 培养了他适应生活的能力。可见语文是与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为一个人的终身学习做了铺垫。

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符合教学规律, 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策略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等, 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首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与学生平等、民主地相处, 要充满爱心, 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思想、个性、人权、创造力和学生之间的差异等, 真诚地关爱他们,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投入地学习, 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的教学效果才能产生质的转变, 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鼓励他们积极思考, 分散思维, 敢于创新。这是一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在教学中我就设置了课前5分钟发言, 发言的主题由学生自定, 这样, 既了解学生, 也增进了师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生活中创设语文课堂。

语文处处有生活, 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具体做法为:

首先是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教师应抓住每个学生和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如一次写作课, 我要求学生用描写手法将家庭成员描述出来, 要展现每个成员的个性。结果由于学生们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家人, 描述得惟妙惟肖。通过这样的方式, 解决了他们写作难于下笔的问题, 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其次, 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如看报刊杂志, 听广播电视, 读中外名著, 欣赏名胜古迹。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 从写留言条到写求职信, 从看电视广告到看药品说明书, 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表现生活, 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 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之中。具体做法有:

(1) 鼓励学生演讲或编演小品, 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或文艺演出, 使学生在编演或演讲的过程中培养说写能力,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感受成功的体验, 增强学习兴趣。

(2) 经常进行辩论或焦点讨论活动。现代学生都喜欢上网, 喜欢看电影, 也有自己关注的时政要闻, 如谈超女、谈电脑游戏, 震撼于奥运会的召开, 悲痛于地震的发生, 焦虑于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难、骄傲于家乡桃花会的召开等。我让他们以《网络的利与弊》、《也说超级女声》、《奥运归来》、《给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假如我是应聘者》等等为话题, 开展辩论赛或进行焦点讨论。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的热情, 学生在阅读筛选信息, 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 学会了关注生活, 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说写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3、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应体现职教的特点——与专业相结合。

职高学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 教学应以“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授之以渔, 因此, 职高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同时, 要充分体现专业特点, 为专业服务。

教师要经常与专业教师沟通, 了解专业需求和教学内容, 把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专业紧密结合, 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教学资源, 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 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 我在教学中广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体验性说写训练活动。如模拟招聘会。首先把学生分成2组, 一组写自荐书, 要求根据自己的特长、专业特点等写出自己的亮点, 一组扮演招聘单位, 收集目前该专业的就业条件, 对本次招聘拟写一份招聘广告, 包括招聘条件、待遇、专业要求等。准备好后就现场模拟招聘。招聘结束后各组人员写一份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活动, 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而且引起了学生对专业与就业的关注, 使学生懂得了就业的艰难, 认识了自身学业储备的不足, 激发出上进之心。

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处处皆语文, 语文无处不生活。职高语文教学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只有这样, 学生学起来才“欲罢不能”, 才能突出职高语文的教学特色, 提高教学效率, 给予学生一张走向生活的“语文通行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倪文锦、欧阳汝颖, 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篇14: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问题 措施

一、中学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态度决定高度”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现代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严重误区,历史课往往被看成小科目,甚至是可有可无、处于“边缘地界”的学科,不被学校领导或其他学科的教师所重视,所以历史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击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三)教师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

同事们常说:“现在的学生真是难教,对历史一点都‘不感冒!”“学生的历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

二、有效开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措施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改变原有的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上创新出一系列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程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动机,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和基础,创新出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行之有效的新方法,课堂教学活动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式,重新定位。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注重学生能力、兴趣的发展和提高。在新的历史知识体系构建中,就必须要求教师注重历史内容的广度而不是追求专业课的深度,形成多方位、多视角的思维,也要注重历史的时代特征。在有限的课时里补捉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阶段的“亮点”,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评析,增加兴趣、培养能力。

(二)教学中过程中多积累历史史料,提高学生兴趣

有句话很有道理: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长流水。历史老师视野要开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广泛涉猎。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跟什么都沾上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就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在课堂上,偶尔“天马行空”,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能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又能增加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把历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化历史为现实。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认为离自己很遥远,学起来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往往在课堂上老师一讲时政热点问题就听得特别认真。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把历史与时事相结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四)经常给予学生学法上的指导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加强知识点的概况、归纳、综合等,以理解知识线索,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历史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不同的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的形成,大致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也就需要在这三个方面有序地进行,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要做到:(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出问题。这是学法指导实施的前提条件,大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知识和技能,从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发挥创见,大胆“求异”,提出问题,这样才会成为知识的“收获者”。(2)分析问题。这是学法制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必须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来促进学生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3)解决问题。这是学法指导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要指导学生通过前两个环节的积累,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通过充分地讨论,提出自己的论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相机诱导,让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正确答案。

篇15:《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绘画的能力。

2.培养幼儿从外观、功能上考虑会场的设计,并用简单的语言大胆表述。

3.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画纸、记号笔

活动过程:

1.前一阵,我们参观了城市历史发展展示馆,看到了上海以前的房子,你们说说看,以前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2.幼儿讨论、比较。

3.教师小结:现在的房子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改观,那么到2010年,世博会要在上海召开,那时候的房子会是怎么样的呢?

4.今天,我们都来做做小小设计师,想象一下世博会的会场,设计的时候要先想好,要画的大,方便人们出入,和别人不一样是最好的。等一会儿,请你来讲一讲你设计的会场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本领?

5.幼儿互相讨论后作画,教师指导幼儿作画、添画背景。

重点: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难点:从外观、功能上考虑会场的设计。

6.师生共同讲评: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7.鼓励幼儿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参与环境展示。

教学反思:

主题“未来的世博会会场”有较强的时代感;另外,以“以前的房子和现在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作为想象的切入点给孩子搭了台阶;整个设计虽文字上简略但对师生都有较大的生成空间。

篇16:《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幼儿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2、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3、充分体验亲子创作的快乐,培养亲子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教师范画 彩色笔 蜡笔 ppt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对小鸟的表情进行观察想象。

1、观看ppt提问幼儿:小鸟怎么了?他的表情怎么样?

2、它为什么哭了?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引导幼儿小鸟是因为去旅行的时候,看到森林被砍伐了、海洋被垃圾污染了、天空冒着黑烟、到处堆满了垃圾。地球受到这样的破坏,他难过的落泪了。)是啊,刚才的一幕幕画面都不是我们想见到的;小鸟也不想见到,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将无处可去。如果是你,你会像故事里面所说一样随便丢垃圾吗?那你会怎样爱护环境呢?(不要随地乱扔垃圾,要爱护花草树木,因为多种一些花草树木,既美化环境,又净化空气,还要节约用水,做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

二、激发幼儿大胆的想象。

小鸟哭得那么难过,我好想让小鸟开心起来,小朋友想想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鸟开心起来呢?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为小鸟重新设计 一个美丽的地球呢?说说自己喜欢的地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大胆的进行想象,鼓励幼儿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来,并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

三、教师大胆的讲述自己的创作。

(教师讲述:因为刚才我也听了陈老师讲的小鸟旅行的故事,听了之后我也十会难过。<来.源快思教.案网>为了让小鸟能开心点,于是我也重新为小鸟设计了一个美丽的地球,让它可以去开心的旅行。现在请大家来欣赏我的地球村)

四、教师示范讲解

五、幼儿作画

1、教师介绍材料: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蜡笔、油性笔、还有这个我们地球的图画,小朋友和你们爸爸妈妈们一起来帮助小鸟设计这个地球。

2、提出作画要求

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作画。

播放轻音乐,让幼儿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下作画。

七、展示作品。

教师把幼儿的作品展示在Pk板上,请幼儿一起来欣赏别的小朋友的作品)

八、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和小朋友一起去评价美术作品,指导幼儿,他们的未来的主人,更加有责任和义务要保护地球,爱护地球。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能较配合老师的工作,小朋友经过一个学期学习习惯的培养、倾听能力的注重和常规状态的培养,已经建立了一个非常稳定非常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的一个成果也是我们的目标和希望。在整个活动下来,每个环节能顺利完成,效果还可以。基本能达到活动的目标。此活动通过向幼儿进行保护环境方面教育,激发幼儿保护地球的美好愿望,他们还设计出了自己心中的各种爱护环境作品,展现给大家欣赏,知道要爱护爱护环境、爱护地球意愿。相信有了这些环保小卫士,我们的地球在今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变!我们的家园一定会变得更美丽!当然活动中还需要有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教学语言组织能力还需有待加强,注意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多引导幼儿,给予每个孩子机会;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活动细节上也还做得还不够深入。

篇17:《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诗朗读。

邀请一名同学朗诵诗《未选择的路》。

(多媒体播放)附: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游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绵延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教师总结:即将初中毕业的我们,也同样面临着选择.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其实是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意味着我们将面临着毕业后的分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探究初中毕业话分流这一课。

二、讲授新课:

活动二:(多媒体播放)我该怎么办?

(多媒体播放)故事梗概:小刘是九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喜欢玩电脑,业余时间常在校篮球队打球。马上面临毕业,填报志愿时,小刘陷入了苦恼:填报重点高中,录取的希望不大;上一所普通高中,万一将来考不上学怎么办?父母要自己上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但是到毕业时这个专业还会这么热吗?而且,社会发展迅速,中专学历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做个职业篮球运动员可能不错,不过……

师:初中即将毕业,我们都面临着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如果升学,读哪一类学校?如果就业,将选择哪一种职业?当你在规划初中毕业后的人生道路时,也会像小刘一样苦恼吗?请你帮帮他。

学生:讨论完成。

教师引导:其实,人的一生充满了选择,尽管我们现在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未来的道路还很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的选择会越来越多。人生的道路,有无数的选择,但关键的只有几步。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旅途中出现的岔路口,慎重地进行选择。

教师:在我们规划初中毕业后的人生道路时,常常会听到一些来自周围的不同声音,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时候我们一方面要认真听取父母、老师的建议,另一方面要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主动跟父母、老师交流,告诉他们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及这样想的理由,只要是合理、正确的,相信他们会理解我们。

过渡:初中毕业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来说,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门槛。那么我们如何在人生道路上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呢?我们通过

活动三:(多媒体播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多媒体播放)济源市教体局关于公开招聘中小学教研员的实施方案

招聘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思想解放,求实创新,具有吃苦耐劳、拼搏奉献精神。

(二)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治学严谨,学风朴实,教风端正。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三)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等有较深入的研究,能够把握新课程改革方向,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指导广大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具有显著的教学教研成绩。教学教研水平较高,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在学科建设中能起到专业引领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成绩显著。

篇18:《未来的中学生活》美术教学反思

1. 生活缺少积累, 描写空洞无物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这句古语道出了积累的重要性。但是, 学生往往不能广泛阅读从书籍中了解知识, 再者不能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 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中学生课业负担重, 自由活动和社会实践时间较少, 课外阅读量不大, 作文的材料贫乏, 因此, 学生作文缺少积累, 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 写作时无话可写, 描写空洞无物。很多时候学生对写作素材应该说有感悟, 有深刻的内心体验。但其作文语言贫乏, 心里纵有千言万语, 落笔时却不知用什么语言表达。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将文章写好, 一定要言之有物, 而这个“物”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要靠平时对语言、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 所以作文教学的解决之道是:让作文教学走上生活化道路, 教会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

2. 作文脱离生活, 缺少真情实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 说实在话, 说自己的话……”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但目前中学生作文时往往为了迎合命题者的意图, 迎合阅卷者的趣味, 就放弃了自我, 放弃了对生命的独到体验, 放弃了自己的个体感受, 他们往往胡编乱造, 严重脱离生活, 写出来的文章常常漏洞百出, 笑话连篇, 这样的作文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压抑了学生真实的思想感受和体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遗憾的是, 中学生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 动不动就回到古代, 不少学生写作文喜欢用手电筒“照”古人, 天马行空, 胡编乱造。如以“坚强”为题的作文, 学生们有的写父母双亡, 有的写自己遭遇车祸残疾了……这类瞎编造作、浮游无着的文章是没有真情实感的, 作文也就难以打动人。

3. 写作欠缺激情, 情感缺失严重

由于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 教师在写作训练上也较多地在面对应试, 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 较少地考虑学生的真实情感和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就缺激情, 缺真情, 缺流动的气韵。久之, 学生对作文就会产生畏惧心理, 一见到教师布置作文就头疼, 无从下手, 盲目地模仿, 写出的文章内容就空洞浅薄。写同学、朋友往往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因闹矛盾而感情破裂, 后来朋友 (同学) 要离开, 这才互赠礼物, 互相道歉, 挥泪告别;写教师都是深夜备课, 带病工作, 关心学生;写父母, 无非雨中艰难送伞, 夜半背子访医, 灯下辛苦洗衣之类;写玩耍, 大多离不开钓鱼、烤地瓜……甚至钓鱼的过程也完全相同, 实在让人说不出的无奈。有的文章结构千篇一律。如写记物的记叙文的开头常见:“我珍藏着……每当我看到它, ……就浮现在我眼前, ……就不由得想起……”一旦抒情, 则往往抒“大众”之情。课文、作文选、报刊、新闻在这方面起着“示范”作用, 教材、作文选、报刊文章等都是很有权威的, 如果学生不加以吸收改进, 由阅读以致模仿, 必然会写出模式化的文章。

二中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

1. 让学生广泛阅读, 使之认识生活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鲁迅也说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些话都说明多读多看、广泛阅读确实是写好文章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首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在大声的诵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才有激情洋溢笔端。“阅读可以促进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 得到间接的生活经验, 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因此, 要想让学生认识、表达生活中的真、善、美, 必须借助于广泛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如此, 学生何尝不是如此。因此, 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 而应把阅读的触角伸向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 社会生活、校园环境、广播电视、日常对话等到处都是学习语言的好机会, 都可以把他当做阅读的对象。

2. 教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描绘生活

引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应当仔细地观察, 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 为的是行动。”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作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安排学生观察生活, 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很多, 白天在校学习六七个小时, 这是一天中的黄金时间, 教师组织开展各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是很好的写作题材, 有了五彩缤纷的学习生活, 才会有丰富多彩的学生作文;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描绘家庭题材的文章很多, 学生一天在家的时间有十几个小时, 放学后、休息时间, 都常和父母一起参加家务劳动或社会劳动, 这些劳动生活可成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是个大学校, 它具有广阔的空间。休息时间, 学生来到大街小巷上, 感受形形式式的生活乐趣, 心中充满了对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热爱之情, 这种学生自主体验后的练笔效果一定会很好;美丽神奇的大自然, 它不仅属于画家, 更属于中学生, 融进了大自然, 结交了大自然这个好朋友, 还愁学生没有写作的题材吗?

三结束语

总之, 学生的习作离不开生活, 生活同样需要写作。作文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 只有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写作时才不会感到茫然, 无从下手, 才会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责任编辑:李继孔]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来源于生活, 生活作文是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 因此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作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内容, 提炼写作素材, 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生活的点点滴滴, 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上一篇:认真践行群众路线 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下一篇:个人客户资信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