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中学体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发现在国家倡导的中学思政教育中,体育思政教育愈发重要,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武术非遗项目更具有“立德树人”的价值与优势,理应成为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索、建构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路径,为当代中学武术非遗思政教育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研究结论:1.中学生普遍处于青春期,是人生中身心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思想政治形态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少年强则国强,中学教育建设要在党和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和思政教育工作的强调与指导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体育思政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武术非遗承载着华夏儿女千百年来的创作智慧与劳动结晶,印染着各地域的独特文化色彩,具有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强大价值和优势。一方面,遵循“技道并建”教学理念,武术非遗教学能够有效渗透思想政治层面,引导青少年提高文化与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在中学体育工作中凸显“非遗”重要发展地位,深刻理解和发挥国家建设重心向传统文化倾斜的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师生对武术非遗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3.剖析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现存问题,发现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体育”定位的限制;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时间和精力被挤占的制约。4.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并反思我国中学武术教育建设历程,认为实现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必须做到:提高师生武术非遗认知水平;加强中学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坚守“立德树人”宗旨;追随时代性和先进性。5.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整体发展理念,本文建构了三条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路径:采用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善认知、提高兴趣;采用以点及面的教学方法,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采用各维度协同的组织方法,优化教学条件,保障教育质量。

关键词:武术非遗;中学体育;思政教育

学科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中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1.1.2 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1.1.3 武术非遗助力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目标实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武术非遗

2.1.2 中学体育思政教育

2.2 中学生思想与认知特点的相关研究

2.3 武术非遗思政教育价值的相关研究

2.4 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现状的相关研究

2.5 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规划的相关研究

2.6 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理念的相关研究

2.7 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策略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田野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个案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价值与优势

4.1.1 技击的本真呈现——增加学生乐趣的独特机制

4.1.2 中医理念的突显——学生健康意识的“强音器”

4.1.3 尚武崇德的坚守——健全学生人格的“指南针”

4.1.4 参悟武道的初心——锤炼学生意志的动力

4.1.5 独特的地域人文——厚植家国情怀的保障

4.1.6 非遗属性的彰显——体育去边缘化的呼唤

4.2 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问题剖析

4.2.1 “体育”定位的限制

4.2.2 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

4.2.3 时间和精力被挤占的制约

4.3 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历史反思

4.3.1 提高师生武术非遗认知水平

4.3.2 加强中学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4.3.3 坚守“立德树人”宗旨

4.3.4 追随时代性与先进性

4.4 武术非遗融入中学体育思政教育的路径建构

4.4.1 采用启发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善认知、提高兴趣

4.4.2 采用以点及面的教学方法,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

4.4.2.1 挖掘技艺思政元素,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4.4.2.2 实施专业术语熏陶,陶冶学生思政品质

4.4.2.3 学习民族英雄榜样,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4.4.3 采用各维度协同的组织方法,优化教学条件,保障教育质量

4.4.3.1 教师、教材、教法的纵向维度协同

4.4.3.2 各类教学评价方法的协调与结合

4.4.3.3 校内与校外机构教学形式的横向维度配合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访谈提纲

附录 2 田野调查的部分照片

致谢

上一篇:传统教学教育技术论文提纲下一篇: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