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课程学习

2024-05-14

运营管理课程学习(共8篇)

篇1:运营管理课程学习

浅谈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

——学习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与运营管理心得

随着城市经济活动的加剧,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了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大量学者作出研究,发现在中国公交系统对减少城市的拥堵、提供多种出行方式以及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课程所学与课外研学,对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与运营管理的知识点进行简要归纳,并作出自己的学习理解 课程所学总体归纳

本学期课程主要对公共交通系统特性及存在问题、系统性能测度与问题诊断方法、建设目标和路径设计以及规划与管理的先进理念技术进行了学习。学习的总体感悟用王安石的那句诗来描述非常贴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难。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我们为什么要优先发展公交?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及迅速增长已经对城市发展在空间、能源、环境、交通等方面构成严峻的挑战,而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增长,这一挑战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我国实现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的最主要问题。

什么是公交优先呢?公交优先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域里,通过优先配置资源,构建适应市场机制、政府调控监管的,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由多种类型企业等经营机构提供均等和高效的公共服务的公共交通体系,引导出行者优先选择,引导城市集约用地和节约能源、保护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为设计者,我们主要是要从居民出行选择层面体现公交优先,从城市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城市的公交设计,如果能够把一个城市的公交做到“让富人感到不丢面子,让穷人没有经济负担”,那么我们的公交设计是非常完美的。当然,目前的我对于如何做好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公交规划与设计还没有一定的头绪,但是通过这次的学习以及课外的一些研学,相信在今后的项目实践中,定会从这次课程中获益良多。公交运营的基本知识

3.1 基本术语概念 城市公共交通是指在城市地区供公众乘用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总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指由若干种公共交通方式的线路、场站、交通工具及运营组织等组成的客运有机整体。公共交通方式是指按公共交通工具的类型及运行特性划分的各种客运形式。这些是在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中的有关定义,是理解公共交通的基础知识。

与公共交通运营相关的要素有很多,其中公交线路是公交运营的最基本要素。公交线路是指城市公共交通中运营车沿固定路线和车站运行的通路。

3.2 城市公共交通调查与分析评价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性能测度与问题诊断方法主要从城市概况、公交供给状况、公交运行状况、公交服务状况、公交运营与管理状况以及公交协调发展评价来对对城市公共交通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要评价指标有客运能力、速度以及舒适性、安全性、可靠性。

3.3 高品质公共交通系统

什么是高品质公交服务?公交规划与管理的核心是设施层、运营层和运行层三个层次网络协同高效。高品质公交服务要做到服务人群全覆盖、服务品质全过程、服务模式多样化。

如何去实现公交高品质服务?关键是科学的公交网络设计与运营保障,使公共交通能够与小汽车有效竞争。

3.4 城市公交系统规划与管理理论与技术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属于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专项规划,是解决城市公交现状问题和指导未来发展的指导文件。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包括远景战略规划、远期系统规划和近期治理规划,其规划范围及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一致。

东京、首尔、香港和新加坡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亚洲交通模式的成功代表,这四个城市的交通模式表现出四大共性特征,即公共交通的强主导性、强吸引力、强集约性和强可达性。具体表现为居民在选择交通工具出行时一半以上选择公共交通、居民平均每天至少乘坐一次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承担三分之一以上的公共交通客运量、公共交通一小时出行圈至少为中心城范围。

公共交通规划的主要流程为:交通规划总体设计、现状交通调查与交通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发展预测、交通规划方案设计与优化、规划方案综合评价(如果不满足目标则调整规划方案直至满足目标)、规划方案的分期实施计划编制以及最后的交通系统规划的滚动。

公共交通运营组织与管理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管理中的核心。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主要内容是公交运营调度管理与公交信息服务,关键技术是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总结展望

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但是知识的积累还在继续。想要学好公交规划与运营管理,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以及精准的表达。

本次课程个人觉得收获的地方有:

1)公交系统的基础知识积累。这是最基本的所学,在本文上述章节已经做了一些简要的归纳。

2)交通人专业词汇的解读。通过对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术语标准的解读与思考,加深了对公交这门专业的理解。同时,通过独立的思考,从标准中找出问题,并尝试自己去猜测、去摸索、去解答,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

3)课外研学能力。通过一些课外研学的作业,查阅了大量与交通有关的书籍,虽然有时候的表达还缺乏干练精准,但通过训练,研学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课程所学很多,但也存在一个我认为最重要的不足:缺乏实践检验。

曾经项老师说过:读再多的书也不如做一个项目。课堂上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很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如何去动手做一个公共交通设计,相信不只是我一个人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我们在课程中学到的很多知识不知道如何去运用,相信如果能有一次项目实践的机会,或者是通过一次大作业的形式,让我们结合老师做过的案例,进行一次完整的公共交通的规划运营设计,我们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会更好。

最后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定当牢记心中。

篇2:运营管理课程学习

《管理从技能开始——中层管理课程学习心得》

(一)课程讲师:孙春岭老师

(二)课程主题:《中层经理管理技能提升训练》

(三)学习心得:

中层经理人如何进行管理?是做了3年管理的我一直思索的主题。我一直认为做好管理主要是凭经验积累,水到自然渠成。一个月前有幸聆听孙春岭老师的《中层经理管理技能提升训练》课程,孙老师清晰的课程架构、实战性强的管理培训内容让我对自己的见解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要求经理人也要跟上公司发展的速度,所以经理人通过掌握一些管理技能就能得心应手的处理遇到的问题和状况,简言之,让管理从技能开始。

通过参加孙春岭老师2天的管理课程,对我目前管理技能的固化体现在如下三点:

1、“员工招聘”管理技能——慧眼识才。

当今社会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毕业生、求职者源源不断,虽然大型企业应聘者络绎不绝、小型企业门可罗雀,都会同样面临如何甄选出适合岗位人才的困境,人岗不匹配、面试与录用后表现不一致、离职率高往往是管理者最为头疼的问题。

每年我部门都会招聘新人,但说实话,我之前的员工招聘,尤其是甄选环节大多都是凭借感觉与经验,从他的学习背景、工作经历、参加过的项目等等进行判断,有时候确实是会看走眼:面试时表现良好,而工作中团队精神差;面试时对以往业绩夸夸其谈、入司已经三个月,却连基本的业务沟通都表现的不尽人意;面试时非常期望进入公司,结果一个月就离职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对员工招聘增加了一个甄选的筹码,可以让我多角度的对应聘者进行判断。孙老师共介绍了四种常用的面试与甄选的方法,而我觉得对我启发最大的是“行为面试法”。经理人可以通过应聘者过往的工作表现来判断他是否适合今后的工作岗位,而其中的如何进行面试问题设置、如何进行面试问题跟进、以及如何判断应聘者对以往工作描述的真实性、如何考察应聘者的应聘动机都让在当时还在课堂学习的我有一种冲动,马上给应聘者打电话让他们来面试,我要揭开他们的真实面纱。课上其他同事学员也和我有同感,孙老师接下来的招聘情境演练着实让我们过了一把面试瘾。

《管理从技能开始——中层管理课程学习心得》

2、“员工激励”管理技能——助跑员工。

目前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经常性加班让很多员工都进入了疲惫期,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层经理首要的任务就是使用浑身解数“激励员工”。我之前认为对员工激励无非就是发奖金、说说表扬的话、搞一个业务评比„„,而且自认为做的游刃有余,但是员工激励的课程就让我体会到了“管理要有方法”的真谛。

开篇,孙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权威激励测试,共有21道题,会产生8种不同激励风格的经理人,我的结果是秘书长型、任务导向,这与我平时的激励风格非常匹配,经过孙老师的进一步剖析,我明晰了今后员工激励时扬长避短的地方。

本节课程中另一个给我印象深的就是对不同员工的激励方法,孙老师提到了三种类型的员工,分别是“表现卓越的员工、表现中等的员工、低效的员工”。针对不同员工的实战案例、谈话内容与话术都让我全面掌握了激励的技能与精髓。

3、“团队建设”管理技能——分期管理。

我作为一个12个人的团队领导者,我深知身上的担子有多重。相对于单兵作战,团队配合、取长补短、集体智慧所发挥出来的能量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孙老师的团队成员风格分析让我对我所领导的团队成员进行了判断和归类,我了解了他们的性格与工作风格,这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有针对性的对团队成员进行任务指派与辅导。

其次,一个团队会经历从成立期到调整期的五个发展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有它各自的管理特色,这让我更加清楚了自己所处的阶段和所应采取的管理技能,真正做到“分期管理”。

最后,通过团队目标、分工、沟通、激励、文化的学习让我对团队管理的有了整体、系统的把握。

篇3:运营管理课程学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 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 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 总里程2 700公里, 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 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 其中, 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 (技能型人才) , 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 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 (售票员、厅巡、站台岗) 、值班员 (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 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 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 (OCC) 的调度 (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 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 (技能型) 岗位, 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 应突出“高技能”, 与中职教育相比较, 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 应考虑到应用性 (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 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针对性 (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 、区域性 (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 及延续性 (职业发展路径, 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 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 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 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 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 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 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 结合地域特点, 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 便与广州地铁合作, 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 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 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 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 可供参考。譬如, 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 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 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 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 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 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 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 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 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 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 课程体系改来改去, 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 还是突出实践教学, 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 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 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 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 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 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 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 (2009~2011年) 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 (2009年至今)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 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 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 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 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差异极大, 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 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 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 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 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 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 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 (2009年至今)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专业性强, 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 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但总体而言, 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 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 只有最后一个环节 (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 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 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 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差异极大, 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 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 (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 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 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 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 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 重复建设, 资源浪费。另一方面, 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 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 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 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 (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的系统工程, 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 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 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 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 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 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 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 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 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 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 有些环节把关不严, 加上缺乏整体构思, 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 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 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或者问卷设计粗糙, 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 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 实际调研的少, 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 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 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 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 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 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 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 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完善实训设备, 开发校本教材,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 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但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 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 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 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 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篇4:管理电子学习曲线提高学习效果

面临这些问题以及为劳动力老龄化做好计划的需要,雇主们现在正在认识到,基于工作岗位的现行学习机制必须成为其业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幸运的是,各种学习战略正在为解决这一紧迫的问题而进行改变。学习曾经是一个通过当今各种工具(如教师、书本、投影仪和案例研究)进行的相对简单的概念,但它现在包括了具有战略意义的“e”(电子化),能够满足劳动力工作中的学习需求,而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为何要“e”

就我们所知,“工作”一词的含义在过去的30年中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伴随各种先进技术和电子商务而来的是人们期望更快的上手速度、更短的学习周期和更快地进入市场。此外还面临着地理上日益分散和移动性日益增强的员工、互联网的普遍扩散以及快速变化的规则和管制。所有这些因素与竞争极度激烈的全球市场相结合,意味着为了能够完成全部的规定任务,我们的工作节奏必须加快。

这对公司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为使员工成功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时保持自己的精神健康和工作热情,工作中进行的学习和劳动力的开发不仅不可缺少,而且是公司取得成功(在很多情况下也是公司能够生存下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雇主们已经认识到在学习上进行投资对业务的意义,而且正在积极寻求获得更多学习机会的员工们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当然,可以为员工提供一个全面和集成的学习和成长战略的公司将能够满足员工们成为新型劳动力的期望。

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面貌,教育和培训现在正经历着急剧的转变,这一点并不使人感到奇怪。正像技术会带来新的挑战一样,这种情况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支持战略——电子学习。

不过,与一般的认识相反,在“学习”前面加上“电子”二字并不仅仅是基于计算机的培训外加上课的铃声和口哨声。实际上,电子学习是一整套基于学习和信息的技术,覆盖了教育、信息流、通信、培训、知识管理和性能管理的各个方面。

这意味着为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战略选择。但有时随这些选择而来的还有混乱。

这么多的选择,这么少的时间……属于电子学习范畴的各种选择使人头脑发晕,供应商的大肆宣传和公司对它的期望更使这种情况火上浇油。各种工具、技术、方法和方式的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因此单单了解它们就已经十分困难了,更不用说为您的公司选择一个正确的电子学习战略。

在匆忙满足这一业务需求的过程中,经常被忘记的一点是,电子学习只是而且未来也将是人们要求中的一部分。

混合学习:新挑战呼唤新的解决方案

因此,一家公司应该如何管理这些选择并将必要的因素混合在一起,提供所要求的学习效果呢?

通过使用下面的4-层框架(表格:4-层学习模型如何使用这一框架?),雇主可以设计出一个学习框架并提供一个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满足公司业务和员工的特殊需要。

学习计划可以包括从独立和自己决定进度的形式到数种方式混合的更为强大的多层组合。由于这些层次针对不同的能力和技能获取需求,所以可以制订适当的培训计划,允许员工成功地从一个层次进入下一个层次,或从最合适的层次开始培训。

第一层:信息学习-读、看、听

这一层次由基本的知识传授组成,学习进度由自己掌握,学习内容为相对简单的技能和知识,属于入门性质的学习。例如,一家金融服务公司通过互联网以动态的方式更新自己的产品和通信计划就是第一层学习的一个例子。

第二层:交互学习-尝试和亲身实践

在这一层次中,用户仍然主要是自行决定学习进度;不过,他们现在将尝试使用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参加学习的人员可以学习新应用中一些更高级的技能,或尝试简单的程序性任务。例如在第二层学习中,建筑工人可以通过仿真软件来学习健康和安全保护方面的知识。

第三层:协作学习——讨论,并与其他人进行实践

这一层次使用了协作工具,允许个人通过虚拟群组分享学习体会。可以使用虚拟团队练习和更高级的技术,允许学员进行交互,虽然不是通过费时的面对面方式。例如,销售部门可以使用这一方法来定期更新团队的战术和成功经验。

第四层:协同定位学习-聚集在一起,建立关系,共同生活

在这一层次中,个人将获得能够改进自己业务表现的高级技能和技巧,要求大家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例如,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最后阶段可能就属于第四层学习,内容是融合其现有的知识。

业务优势

IBM为推动混合管理开发和学习而设计的这一4-层框架可以指导公司在过多的学习选项中进行选择,并帮助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如何满足一个组织的学习需求和提供最好的学习效果。

重要的是,这一框架还为公司提供了以下看得见的投资回报:节省成本:通过确定学员真正的学习需要并使这些需要与公司的业务需求相对应,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面对面培训和成本。通过在第一个层次中培训学员,公司现在就可以在已分配的预算中提供更多的培训日。根据Hrfocus出版商IOMA 2002年培训管理和成本控制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在全年实施的各种培训计划中,电子学习在成本节省方面名列第一。

理论的真实应用:初级电子学习阶段奠定的知识基础加强了课堂阶段的学习,允许学员通过课堂进行更高级别的学习。后者还标志着非正式的学习阶段,允许真正应用所学到的战略并为参加学习的成员提供做出更好业务决策的体验。

灵活性的增加:通过使用多媒体和协作技术提供学习内容,学员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学习,因为这种方式可以通过工作之余的学习或多个联系点,更容易地集成到现有的日常事务之中。 增加员工工作满意度:当雇主投资于员工的在职培训时,员工会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并因此而表现得更好。

从员工的角度看,如果公司创造了员工能够更方便和更有趣地进行学习的机会,那么这种情况实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上,知识和信息的有效使用是创新和留住员工以及服务客户的关键,上述这种学习方式只会给所有相关各方带来好处。

作者为Richard Dunsdon,合伙人,

篇5:管理沟通课程学习总结

我们知道,人是群体性动物,所以才形成了人类社会这一复杂的系统,而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学会如何沟通、取得良好的沟通的效果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从小都在与不同的人打着交道,在生活中,我们在处理与家人、同学、朋友人际关系需要沟通;在工作中,与同事合作时需要沟通。既然我们已经在沟通实践中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那么学习这门“管理沟通”课到底有何意义呢?

一. 个人课程学习心得与学习表现 1.学习心得

首先,坦白说,选上“沟通与领导类”的通识课很不容易,所以在我得知选上“管理沟通”这门课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对待它,争取能够在这门课上学到知识,同时也取得好成绩。回首这半个学期以来,学习“沟通管理”这门课的点点滴滴,首先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第一节课上,老师的那声猝不及防的“同学们好”,我记得我当时就懵了,事实上大家也都懵了,直到几秒钟后教室里才响起稀稀拉拉的“老师好”的回应的声音。这是我上大学以来,第一次听到老师上课前问候同学,当时还有些不适应,但之后发现每次上课,老师都会这样问候同学们,才逐渐习惯,也因为如此,是我对“管理沟通”课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很亲切。单这一点上看,由点及面,可以见得老师非常注重课堂中的交互性质,所以整个课堂的氛围是轻松的、活跃的。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老师在阐述理论的同时,使用情景案例,让同学们模拟情景案例,通过不同的情景,分析具体的沟通行为的优劣,使整个课堂参与度非常之高。后几节课,是班内各个小组展示,在展示中,每一个小组都选取了与大家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管理沟通的专题,并且我发现各个小组都很乐意用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这让我有很强的代入感,不知不觉就学到了面对不同情景时应该做出来的正确的沟通方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沟通就是指在组织中,各部门之间、层次之间、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和交流情报、信息、意见,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组织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其中,我对“客体分析策略”这一部分印象很深。因为我发现在沟通中,有一点是需要我引起重视的,那就是要尊重与你沟通的对方,同时也要学会去适应对方,了解对方在想什么。我发现我有时候在他人沟通的时候会显得特别自我,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所以又是在沟通过程中会受到他人的抵触,沟通不顺利。而老师说,“学会跟对的人说对的话”让我对我的沟通方式进行了反思,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正因为有了这些个性,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沟通中要对彼此有一些了解,越了解对方的性格,沟通起来越容易。

另外,在课外学习中,我们小组也进行了学习活动。首先,老师将班上的同学分成各个小组,各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学习活动这本身就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我们小组是集中学习了“上下级沟通策略”这一主题,其中“如何与上级沟通”也成为了我们小组最后展示的主题。通过小组学习,我们发现,在与上级沟通的时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比如面对不同管理风格的上级,下级所应该运用的沟通策略就不同,这里也需要进行沟通的客体分析。在小组学习中,我们通过设置情景,让每一个组员参与到情景中,然后分析每一个组员在情景表演中的沟通的效果,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新颖的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在大家一起学习过理论后,能马上运用到实践中去,很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真实情况中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正确的沟通方法。2.学习表现

之前说过,选上这么课非常不容易,因此我很重视这门课的学习,所以我自我感觉我的表现还是不错的。首先从最基本的来讲,我每一次都准时到课,从未迟到、早退,作业按时完成上交,上课也很认真听讲。另外,我上课也较为积极,认真做了课堂笔记;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试着做出回答;在小组展示期间,向做展示的小组提出了自己的一个问题。总的来讲,课堂表现方面我给自己打80分,不足的是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中,我没有提出实质性的内容。

课外小组活动中,在组长的领导下,我们也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我是作为准备学习资料和提出选题的角色,在深入学习后,我也通过在情景表演中,表达了对学习选题的理解,并在组员的评价和分析中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的小组展示,在准备阶段,我是作为一个收集整理资料的角色;在展示过程中,我是作为一个情景剧的表演者的身份。值得一提的是,情景剧的剧本是小组人员通过讨论共同想出来的,在实际的表演中,我在剧本的基础上,添加了我对理论知识和情景设置中实际情况的理解,最后做出的效果是很好的。总的来说,通过小组活动,从小组组员相互不认识到成了朋友,这本身就是良好沟通的成果。这也许也是老师设置小组学习这一环节的初衷,而我也做到了。二. 小组全体成员的学习表现评价

总的来讲,我觉得我被分到第五组,与这群小伙伴们共同学习“管理沟通”课是幸运的。在小组活动中,每个人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虽然在一些想法上有过分歧,但是在组长的统一协调之下,大家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出色的完成了学习任务。以下是我对小组各成员的评价。

①陈宇诗:作为组长,陈宇诗同学每次上课来得最早,走得最晚,课堂上也很积极,在我印象中她提了好几次问题,并且在小组展示环节,她是我们组的主讲人,正是他的出色串联作用,才使我们的小组展示整体上表现良好。此外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她也是以一个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身份,很好地把控了局面,在包括后来的展示排练中,她不断地为我们的情景表演提出问题和意见。所以在我看来,陈宇诗同学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领导力,对待事情很认真。评分:90。

②林堉育:林堉育同学上课非常积极,也善于思考问题。我还记得在我们组做完小组展示,班上同学提问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的问题把我们组都难住了,是林同学主动站出来,出色地回答了那个问题,从此看出她是一位有担当又善于思考的同学。在课外活动中,她与我是情景表演的搭档,我感觉她的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强,是一名优秀的沟通者。评分:90。

③董宸:董宸同学在课堂过程中的表现没有对我产生一定的印象,唯一的印象是在小组展示中的表演中,他出色地演绎了老板的角色,坦白说,我觉得他比我要演得更好。另外他在课下小组活动中可谓是相当活跃,不少建设性意见就是由他提出的,小组活动的不少点子都是他的功劳。评分:80。

④邱光:邱光同学在我印象中就是“技术宅”的代名词。在课堂上,我看他的表现不多,但在小组活动中,他每次都主动承担了PPT的制作和音视频的剪辑工作,最终做出了的作品令我自叹不如,细节都非常注意。总的来说,邱光同学做事非常认真,性格也很随和,是一枚暖男。评分:80。

⑤陈王科:陈王科同学是我课上的同桌,所以他在课上表现我是一清二楚的。他上课很认真地在听讲,同我一样也做有笔记,这说明他对这门课十分重视。再加之他每次上课都需要从玉泉校区过来,上课态度很认真。同样小组活动的时候,他与需要从玉泉校区赶过来,努力地完成小组任务,从这一点上我认为陈王科同学是一位不怕困难,集体荣誉感很强的同学。评分:85。

⑥胡涵显:整体上看,我对胡涵显同学的印象不深,就从小组活动这方面说,我感觉她更多的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在参与活动,在我印象中自己提出的意见并不太多,但总体上讲,她的态度是很认真的。评分:75。

篇6:管理培训课程学习有感

经过4个多月的网络课程学习,让我受益良多。做好一个中层管理人员,不但要自己业务水平过关,还要学会人际交往。把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后,我发现不会再因为沟通不足而造成工作的失误。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有着经过验证的诸多科学内涵,并还有许多概念和理论正在不断被验证,当然也可能被颠覆,这正是管理学者的工作与使命。而管理实践,是建立在这些科学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再创造活动,其中既包含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也包含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新出现的可能性因素,这些因素会使管理活动产生不确定性,而这也正是管理学要探寻的要义和其魅力所在。因此,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更需要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科学原则进行艺术性创新,并娴熟而高超地运用管理技巧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从这一点来说,所谓“权变”管理的意义就在于此。

学习过程中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沟通技巧的运用、计划的重要性。

角色的定位,让我认识到,做为中层管理者你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事事,向下属分派完工作,等着要结果的“官”应是下属的绩效伙伴。因为你与下属是绩效共同体,你的绩效有赖于他们,他们的绩效有赖于你;既然是伙伴,就是一种平等的、协商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的关系,而是通过平等对话、良好沟通帮助下属;既然是伙伴,就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下属面临的困难,从而及时为下属制定绩效改制计划,提升绩效。

对于听到的一些关于议论自己的言论,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然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和同事有一些磕磕碰碰,要学会主动找同事和解,只要真诚地向对方解释清楚,相信一定会赢得对方的理解。再次要换位思考,关心他人,要有良好的协作精神。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要学会和同事沟通感情。同事在工作中遇到了难题向你请教时,要耐心地解答,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同事在生活中遇到了难处时,要及时给予帮助,使他感受到温暖。某些工作需要与同事配合进行时,要学会主动承担责任,不斤斤计较,这样工作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写总结计划,对职场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工作梳理的工具。周总结:能够让自己明白一周时间的成绩,不足,未完成的工作,分析出未完成的原因,找到思路和解决的方法,为下周落实打基础。同时也可以让自己找到点工作的成就感和自信。周计划:能够把自己下周要做的事情梳理出来,让自己的工作更加的有序,让自己在单位时间的效率变的更高,从而让自己的业绩更好。另外,也可以当作提醒自己不要遗漏工作内容的小工具。

篇7:企业管理课程学习总结

通过本学期对“企业管理概述”课程的学习,我已对企业管理这门科目有了大致的了解与认识,能比较完整地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构架,初步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现就主要对于其中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并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章对企业进行了概述,让我们大致对企业有了了解。首先,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之一,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所谓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如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商业企业等。企业管理学研究多以工业企业为主要对象。企业管理的目标是第一是获利,第二是满足社会需要。首先,企业是吸收社会劳动者就业的场所。其次,企业最大的社会价值是不断地生产和提供人们需要的物质和文化产品,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后,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体,企业是国家乃至社会引导、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最终执行者。工商企业的管理必须始终把经济上的成就放在首位,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感,并处理好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离不开管理,好的管理往往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财富。在第二章中,则详细地阐述了管理以及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Management)的定义是,优化配置组织所拥有的资源,有效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定义有四层含义:第一,管理是一个过程。因此,管理是动态的。第二,管理的核心是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第三,管理达到目标的手段是优化配置组织拥有的各种资源。第四,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者(Managers)是组织和利用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权指挥者、组织者。按照组织结构的层次可将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1.作为管理者应具有以下基本技能:①技术技能②人际技能③概念技能 2.管理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际管理、信息管理和决策制定三个方面。在人际管理方面,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代表、沟通和指挥 信息管理方面,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有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发布信息。而在决策制定方面,管理者的作用主要是决策和推动决策的实施 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一般来讲,管理工作有两个评判标准:管理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和管理的效率(Efficiency)。管理的有效性是指管理工作对投入后的产出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影响。管理的效率是指管理工作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的影响。良好的管理应该是既有效,又高效率的;既能达到组织的目标,且又充分地利用组织的资源。企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大到国际型企业,小到中小型企业,都是由组织构成的。在第三章中就企业组织进行了讨论。它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由具有合作意愿的人群组成的职务或职位的结构,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个系统集合。具体说明:(1)组织具有一定的目标(2)分工与合作是组织有效运作的手段(3)组织必须有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彼得·德鲁克关于组织的评价:良好的组织机构其本身并不创造良好的业绩,就像一部好的宪法并不保证产生伟大的总统,好的法律并不保证有一个道德的社会一样。但是,糟糕的组织机构会使企业与良好的业绩无缘,无论管理人员是多么地出色。

战略决策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有效的战略管理能为企业带来质的飞越。第四章着重强调了企业的战略管理。从广义上说:企业战略包括了企业的意图(Purpose)、企业的目标(Goal)、企业的战略(Strategy)和企业的政策(Policy)。前瞻性——战略形成在经营活动发生之前;主观性——反映企业高层主管对未来行动的主观愿望。从狭义上说:企业战略仅仅是指企业实现其宗旨和一系列长期目标的基本方法和具体计划。更强调关注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企业的产品构成和目标市场 确定企业正在从事何种事业或决定企业将要进入哪种行业,是企业战略研究的中心议题。一个组织的使命是指组织存在的目的或理由,定义组织使命就是要描述企业组织的根本性质和存在理由,因其能够将组织赖以生存的经营业务与其它类似组织的业务区分开来。

将产品推向市场是推动企业资金链流动的重要环节,第五章对市场营销管理进行了讲述。市场营销概念:1.市场:(1)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2)广义: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即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换关系的总体。2.市场营销: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活动过程。市场营销活动:企业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欲望为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效地转移到买方手中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生产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得以生存的源头。第六章对于企业生产管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生产管理的概念生产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广义上来说,就是对企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的管理,狭义上讲,就是对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任务就是合理组织企业的生产活动,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完成企业的基本任务。

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是否能够长久发展。第七章详细讲述了企业质量管理。产品质量也就是指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即产品适合一定用途,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所具备的自然属性或特性。核心就是如何解决生产中的基本问题,实现生产管理的目标广义的质量概念是指产品质量、工程(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总和,亦称全面质量。它是比产品质量具有更深刻、更全面的含义。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一次飞跃,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的问题。但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了统计方法的作用,忽视了其它方法和组织管理对质量的影响,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又高深莫测,让人们望而生畏,质量管理成了统计学家的事情,限制了统计方法的推广发展,也限制了质量管理的范畴。

第八章讲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是指以员工的价值观为中心,为处理员工与工作、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的互动关系而采取的一系列开发与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的数量影响因素:人口总量及其再生产情况、人口的年龄构成、)人口迁移。(2)人力资源的质量影响因素:遗传和其他先天因素、营养、教育。

第九章讲述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指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原则是资金时间价值原则、资金合理配置原则、成本收益比较原则、风险收益比较原则、收支积极平衡原则、利益关系协调原则2.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第十章讲述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服务是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所进行一系列物流活动的总称。物流服务的作用:1.物流服务成为市场细分营销的重要环节2.物流服务水平是构建物流系统的前提条件3.物流服务水平对经营效益的作用4.物流服务水平是降低物流成本的依据5.物流服务有效推动供应链的运作。

第十一章讲述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企业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源于日本对美国的挑战。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仅仅二三十年间,战后的日本在一片废墟上经济奇迹般地崛起,日本的产品横扫欧美,其企业的管理引起欧美学者的高度关注,由此引发了企业文化的热潮。文化建设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建设过程。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命题对企业的领导者而言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否定与肯定的过程,任何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和提炼并不代表着企业的经营者们掌握了全部真相或绝对真理。因此,一个健康的组织一定是有一个“活的”文化体系与之相伴相生,这个活的文化体系具备并不具备自动进化的智能,需要企业持续不断的进行系统思考,并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与组织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的更新、进化甚至是再造。

最后,对企业领导进行了概述。1.领导的定义:运用各种影响力,指挥或带领、引导或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者:在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的人。(具有一名以上下属的各级主管)2.领导的作用和内容:领导的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领导工作的内容。通过三个方面:畅通组织内外的沟通联络渠道;运用适宜的激励措施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领导作风与领导方法和艺术 达到一个目的:创造一个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氛围(包括员工士气、组织文化等),促进组织目标的有效达成。

总结:

篇8:运营管理课程学习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理论应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掌握基本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然而目前高职课程大多按照学科体系来安排, 片面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些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存在多而全的问题, 学生反映内容太多太难, 抓不到重点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内容、课程比例、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单一呆板、陈旧滞后、忽视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 课程建设的理念

在教育部教高2006[16]文件中提出[1]: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 课程体系建设程序

1、工作任务调查

进行课程改革, 我们需要做前期调查, 该课程对接什么职业岗位, 做什么事, 做事的标准 (工作职责) , 做事的结果是什么?搜集一些知名企业典型工作案例, 即完整的一件事情需要的过程性材料。

2、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确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

首先[3]我们根据调查和工作任务与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演绎工作目标, 按工作角色的能力要求转换课程目标;其次按照工作任务的职责要求分析组合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标准确定教学标准。

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 我们要考虑企业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 并且要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对本门课程的要求来进行, 使同学们在学完该门课程既可以达到岗位所要求的技能条件, 又可以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整合序化课程知识, 设计教学活动

目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思想已经成为国内高职课程重构过程中的主流指导思想, 但是因商科专业学生多元化就业工作岗位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综合性要求较高, 很难找到单一的工作岗位群与一个专业相对应, 同时, 立足岗位群的工作过程整合后形成的主要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割裂了公司运营的整体, 使学生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出现断层, 很难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商科专业课程重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公司业务运营为主线, 站在公司运营的全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进行课程开发重组, 即站在公司老板或经理的高度上而非站在业务操作员的岗位上进行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构建完成课程重组开发。这既符合高职课程开发思想也符合高职商科专业培养高技能型商务白领的人才定位。

4、教学实施

课程体系的改革的同时, 教学方法、手段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角色模拟法、案例分析法、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法, 让同学们在“做中学, 学中做”,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另外改革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三、课程建设实例

以《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这门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例, 试按照上述课程建设思路来进行课程设计。

(一) 前期调查

1、企业工作流程

通过对河北省及全国一些知名配送企业进行调查, 总结出了配送中心的工作流程大致如下:

2、职业资格对本门课程的要求

职业教育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推行双证书教育, 在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物流师考试要求同学们通过对《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这门课程的学习, 掌握以下知识点: (1) 会编制配送作业计划 (2) 会选择分拣策略 (3) 进行配送路线的优化 (4) 组织配送作业。

3、企业的岗位设置

通过对典型配送中心进行调研, 总结出配送中心常设的岗位[2]如下:

(1) 采购管理部门;

(2) 储存管理部门;

(3) 加工管理部门;

(4) 配货部门;

(5) 运输部门;

(6) 营业管理或客户服务部门;

(7) 财务管理部门;

(8) 退货与坏货管理部门;

(二) 课程体系确立

按照公司运营的思路整合序化课程内容, 描述了配送中心从无到有, 以及配送中心运营、配送中心运营绩效的评价的全过程, 将课程内容分为十个教学情境, 二十三个学习任务[4], 如下图所示:

四、结语

《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 按照“以公司运营为主线, 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来整合序化课程构成课程体系能够让同学们对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有清晰的认识, 并掌握各项任务完成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为以后的专业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摘要:高职教育面对新的使命和时代特征,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本文通过对企业进行调查, 探讨了如何进行商科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 提出了“以公司运营为主线,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想, 来整合课程, 以便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也符合高职商科专业培养高技能型商务白领的人才定位。

关键词:公司运营,课程改革,工作过程,配送中心运营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16][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助理物流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3]吴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R].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2008

上一篇:解放思想大讨论问题下一篇:关于学生安全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