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库存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10

浅析库存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篇1:浅析库存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库存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库存材料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流转资产,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材料物资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近年来,物资材料管理不规范,调入、出库物资材料手续不完善的现象在我团还是存在的。造成物资材料过期积压、不合理损耗甚至流失,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下面就库存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的办法。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材料购进有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材料采购计划不周全、不具体,确定的采购数量不准确。尤其是生产资料购进数量上把握不准,进少了担心影响农业生产,进多了势必造成材料积压,如果下年产业结构调整,积压的材料长期不使用就可能霉烂变质或失去使用价值,增加了非正常报废的风险,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2、材料保管人员没有落实保管责任

我们现在的单位保管人员的工作仅仅限于收发材料锁好门、防火防盗,只要做到以上两点就行了。缺少的是对所保管的材料科学管理,表现在没有材料帐或虽有材料帐但登记不及时、不完整,对自己所保管的材料品种数量及领用情况不清楚,这就不能做到材料的科学调度和使用,也是增加材料消耗风险因素之一。

3、物资材料领用随意性很大,未及时履行出库手续。团场实行一级核算后,基层连队不再设置原材料及农用材料账,不进行材料核算,材料帐由团供销科统管,基层连队保管人员为供销

科代管库存材料,基层连队需用物资材料时,从供销科将物资材料拉回,供销科作转移库房处理,待连队摊销时再作出库处理。由于材料保管人员的管理权限在基层单位,要听命于单位领导。少数单位领导随意将物资材料送人或自己使用,无任何手续,保管人员仅凭自己在笔记本上的记录出库,无人签名。出了问题很难分清责任,结果必然导致物资材料流失,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4、保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材料收、发账目记录不规范。实行两费自理后,基层连队精简非生产人员,连队保管人员大都是兼职,一部分人不具备保管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只管收发物资材料,物资材料账目登记不规范,涂改现象比较多,账目登记不及时,没有按规定定期结出库存数。也就谈不上账实核对,账实一致了,记录物资材料账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物资材料摆放杂乱无章,给材料领用、清点造成很大困难。有的单位库房物资乱堆乱放,很不整齐,保管人员对自己管理的库房中物资材料品种分布、数量多少、有无使用价值,心中没数。有的可使用的物资材料被压在其它物资材料下面,需用时要动用劳力翻动,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十分困难。同时给库存物资材料的定期盘点增加难度,也无法保证盘点结果准确无误。这样一来,在全团范围内,很可能出现一个单位积存的物资材料,却是另一个单位急需用的,就是因为乱堆放,未及时清点,物资材料保管信息不流畅,误以为这种材料无库存,造成物资材料重复购买,形成资源浪费。时间一长,积存的物资材料超过了保质期,失去了使用价值,将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6、已过期变质材料未及时作报废处理。这种情况可以说是

多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形成原因是,保管人员在领用物资材料时,没有做好领物计划,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变化没有应变准备,为了图省事,一次领用较长时间的使用量,一旦情况有所变化,势必造成物资材料积压。无使用价值,由于没有及时作帐务处理,帐面仍然显示存货价值量很多。其实已经是企业的不良资产,造成企业资产虚增,从而导致相关会计信息不准确,误导了会计信息使用者。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

1、物资材料实行统一管理后,保管人员也应随着物资材料的移交,由供销科统一管理,将保管人员的工资及行政隶属关系转到供销科。这样,就解决了保管人员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保管人员严格履行职责,完善出入库手续,对库存物资材料加强管理,防止物资材料流失。供销科可根据物资材料收发量大小,并按照就近的原则,2-3个单位设一名专职保管人员,就可以做到在现有非生产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对物资材料进行规范、有序的管理,避免因管理不善造成损失。

2、供销科应加强保管人员业务培训,定期组织保管人员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在此基础上,认真及时做好物资材料收发账目的登记工作,做到对物资材料的科学严格管理。供销科要定期对保管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限期整改,使之逐步规范。

3、保管人员对自己保管的物资材料要做到有序摆放,堆放整齐,让人看了一目了然,领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对于定期进行的库存物资材料盘点来说,既省时又省力,还能确保盘点结果准

确,避免库存物资材料因杂乱堆放时间长而霉烂变质,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供销科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将检查情况与保管人员个人业务考核结合起来,促使保管人员加强责任心。

4、单位保管人员在调入物资材料时,要根据使用单位的土地面积认真做好计划,并尽可能的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防止盲目调入物资材料,造成压库,占用资金。对有的已经形成的物资材料积压,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相关部门,以便物资管理部门在物资材料的可使用期内,合理调剂使用,提高物资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对于易变质的低值易耗品,采用零库存的办法,用多少调入多少。

5、对于以前遗留的废旧物资材料,物资管理部门应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物资部门应将这些废旧物资材料收回统一管理,可以按这些物资材料的新旧程度,折价进行处理。对于已经流失的废旧物资材料,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经济责任,给企业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

总之,我们应该以提高保管人员业务素质为出发点,通过加强对保管人员的管理,提高库存物资管理水平,竭尽全力减少库存物资材料积压,减少库存物资材料对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为企业的安全运行作保障。

浅析库存材料管理中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篇2:浅析库存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于财务来讲:库存是公司的一项有待利用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位于资产这一边。库存=休眠的人民币

库存一般占企业总资产的25%左右,是流动资产的50%左右, 在服务行业,库存一般指用于销售的有形商品以及用于管理的低值易耗品。

在企业生产中,库存是由于无法预测未来需求变化,而又要保持不间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配置的资源。但是,过量的库存会诱发企业管理中诸多问题,例如资金周转慢、产品积压等。库存管理的理想状态是零库存,是指没有资金和仓库占用。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零库存是一个特殊的库存概念,它并不是要求链上各节点企业的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各节点企业库存量的最优化。这样,就可以解决仓库建设,在库品的保管、维护、装卸、搬运等费用,人员配备,库存占用的大量流动资金以及在库品的老化、变质等问题,提高库存管理效益。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逼近零库存。因此很多企业往往认为,如果在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经营活动中能够实现零库存,企业管理中的大部分问题就会随之解决。零库存便成了生产企业管理中一个不懈追求的目标。

一、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原有的库存控制方法实时性太差

库存信息传递速度慢,且易失真,进而导致需求放大现象——“牛鞭效应”。已有的各种库存控制方法, 其订货点的确定都只局限于仓库中库存量的消耗情况,而没有与生产联系起来, 或者虽然考察了企业的生产,但由于其模型固有的缺陷,不能实现实时定货,这不能不说是原有库存控制方法最大的遗憾。

源头供应商不能享有足够的市场信息, 无法做到快速回应用户的需求。库存分散、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库存控制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通常是企业自备库存,这就很容易在上下游企业之间造成“牛鞭效应”,导致库存难以实现最佳控制。

2、库存管理信息有效传递路径不畅

在同一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需求计划、生产计划、库存量、送货计划等都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数据。这些数据分别存在于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要做到有效、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准确而实时地进行传递。然而,企业组织之间的自我封闭,人为地增加了沟通障碍和信息壁垒,使得供求信息质量下降,对用户需求信息把握相对也就不到位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来完成。然而,当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相容性较差,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之间信息联系不充分、不准确,加上没有及时发布有关信息,使得许多重要的数据库没有实现有效的链接,信息在调用和传递的过程中存在延时,这些都将影响到预测的误差和库存量的准确性,最终导致短期生产计划难以正常实施。总之,如何有效地传递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是当前供应链下库存管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3、企业自身的库存控制技术已被充分利用

企业自身的库存控制技术条件有限, 但要改变这种状况却很难。企业没有完善的分类管理, 在没有信息化系统的情况下,对重点物料的控制不会很完整。调研发现,我国许多制造型企业都处于这种状况,并通常依靠某些独享性技术、特殊的政策保护,从长远看,这是危险的企业行为。

二、供应链中VMI 库存管理运行模式分析

VM是指供应商在用户的允许下, 由供应商决定每一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但在整个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VMI 的整体协作水平有限;(2)VMI 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而这些技术往往价格昂贵;(3)VMI 是单行的过程, 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协商, 难免造成失误;(4)VMI 的存货所有权问题。由于供应商管理责任增大, 成本增加了, 双方要对条款进行洽谈, 使零售商与供应商共享系统整体库存下降;(5)VMI 的实施减少了库存总费用, 但在VMI 系统中, 库存费用、运输费用和意外损失(如物品毁坏)不是由用户承担, 而是由供应商承担。

三、解决供应链中库存管理问题的措施

为使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水平达到最优, 特提出相应对策:

1、实施柔性化组织管理

实施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必须提高其所在供应链的柔性以提高其竞争能力。厂商的柔性化组织通过快速调整生产达到高效运作以支持其企业和分销网络, 避免企业陷入困境并加速产品上市。当厂商面向高效的供应链运作时, 又可同时获得内部和外部的效率。

2、外包非核心业务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效率 所谓“外包” , 即企业将非核心的后台业务如信息技术管理等对外承包给专业性的公司, 如IBM等, 后者以更专业性的标准和规模经济获得效益, 实现企业与专业性公司的双赢局面。外包非核心业务无疑可以更大限度地获得依靠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 同时减轻本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管理负担, 降低运营成本。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库存是供应链驱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库存费用又是构成供应链成本的主体, 它对支持企业竞争策略的供应链能力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中特别需要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信用;其次, 根据供应链管理实践, 形成一定的默契是非常重要的;库存控制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时性, 物流公司与企业必须紧密合作才能保证货物的及时送达;要求供应链管理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此, 只有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 即加快建立、健全中国的信用体系, 完善基础管理, 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建立战略伙伴间的关系和信任,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供需协调的管理机制, 才能使新的库存对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达到最优化。

戴尔公司零库存案例分析 情况1:库存过量

戴尔出现库存过量的背景是,公司成立才4年多,就顺利地从资本市场筹集了资 金,首期募集资金3000万美元。对于靠1000美元起家的公司来说,这笔钱的筹集,使戴尔的管理者开始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大量投资存储器,一夜之间形势 逆转,导致重大存货风险。“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只知道追求成长,对其他的事一无所知,”迈克尔说,“成长的机会似乎是无限的,我们也习惯于不断追求成长 ”;“我们并不知道,每一个新的成长机会,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戴尔公司当时大量购买存储器的原因主要有: ◆戴尔成长良好,其领导只看到机会,忽视了风险;◆ 戴尔当时刚刚上市,募集了数千万美元的资金,大量的现金趴在账上,导致领导者产生急于做大的心理,并为资金寻找出路;

◆ 戴尔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迈克尔本人对市场机会看得多一些,对风险则认识不足;

◆ 戴尔当时的总经理沃克是个金融家,对PC行业的特性认识不足,没有人能够制约迈克尔的决策等。情况2:引发资金周转危机

库存过量风险直接引发了戴尔公司的资金周转危机。假如戴尔当时把募集资金 3000万美元的30%投入购买元器件,由于市场变化,在危机后,戴尔库存价值损失90%,换句话说,在危机爆发后,戴尔就可能损失720万美元。这对一 个成立刚5年的公司,打击可以说是很大的。这时只得被迫低价出售库存,以拯救公司。在成长初期,戴尔公司在论证项目和拓展业务时,比较看重收入、利润这样 一些指标。假如某年戴尔的年销售收入为15000万美元,那么其容易确定翻倍的业务计划,即要求在下一年完成30000万美元的收入。在确定超高收入计划 的同时,戴尔的支出指标被忽视了,利润仅仅是账面指标,不能说明问题,这是戴尔盲目追求成长的主要表现。戴尔公司从直销电脑起家,开始涉足的产品线比较单 一,主要是做一些IBM的产品。后来,戴尔成长了,发展了,产品线的品种逐步丰富起来,不但做PC产品的销售,还做各类PC边缘产品的销售。后来,戴尔又 向海外市场延伸业务,进入欧洲市场。由于业务增长得很快,戴尔内部出现了乱铺摊子的现象。

库存过量引发重大的省思

存货过量的风险是直接引导戴尔确立“摒弃存货”原则的基础:一是充分利用供应商库存,降低自身的库存风险;二是通过强化与供应商的合作关 系,并利用充分的信息沟通降低存货风险。在经历风险之后,戴尔才深刻认识到库存周转的价值。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后,戴尔公司又进一步完善了库存管理模式,并丰富了“信息代替存货”的价值内涵。

戴尔的零库存供应链管理模式介绍

戴尔的零库存需要客户支持、系统改进、供应商关系、市场细分等多个环节的参与配套。7小时库存

戴尔供应链高度集成,上游或下游联系紧密,成为捆绑的联合体。不同于IBM(注意力横跨整个设计、制造、分销和市场的全过程)戴尔的营运方式是直销,在业界号称“零库存高周转”。在直销模式下,公司接到订货单后,将电脑部件组装成整机,而不是像很多企业那样,根据对市场预测制定生产计划,批量制成成品。真正按顾客需求定制生产,这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速度和精度是考验戴尔的两大难题。

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定单被汇总后,供应链系统软件会自动地分析出所需原材料,同时比较公司现有库存和供应商库存,创建一个供应商材料清 单。而戴尔的供应商仅需要90分钟的时间用来准备所需要的原材料并将他们运送到戴尔的工厂,戴尔再花30分钟时间卸载货物,并严格按照制造订单 的要求将原 材料放到组装线上。由于戴尔仅需要准备手头订单所需要的原材料,因此工厂的库存时间仅有7个小时。这一切取决于戴尔的雄厚技术基础———装配线由计算机控制,条形码使工厂可以跟踪每一个部件和产品。

MRP,MRPII,ERP三者比较

MRP,MPRII,ERP三者并不是孤立的,他们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比较三者流程的不同,首先要从它们的产生背景开始论述。

一.MRP,MRPII,ERP的产生及发展

(一)MRP的产生及发展

传统的库存方法与控制方法是订货点法。订货点法适合于需求比较稳定的物料,在实际生产中,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需求常常是不稳定的、不均匀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订货点法来处理制造过程中的物料便暴露出了一些明显的缺陷。

缺陷表现在:(1)盲目性(2)高库存和低服务水平(3)形成块状需求。

针对这些情况,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IBM公司的J.Orlicky博士设计并组织了第一个MRP系统。MRP的基本思想分为五点,分别是:

1.根据产品出产计划倒推出相关物料的需求。2.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要准时生产。3.MRP处理的是相关需求。4.强调以物料为中心组织生产,体现了为顾客服务的宗旨和按需定产的思想。

5.将产品制造过程看作是从成品大批原材料的一系列订货过程。

(二)MRPII的产生与发展

在MRP和MRPII之间,其实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叫做闭环MRP,这在原MRP的基础上补充了两个功能,分别是(1)编制能力需求计划(2)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这样,把财务子系统和生产子系统结合为一体,采用计划-执行-反馈的管理逻辑,有效地对生产各项资源进行规划和控制。MRPII是制造资源计划的简称,它是以物料需求计划MRP(Materials Requirements Planning)为核心,覆盖企业生产活动所有领域、有效利用资源的生产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人-机应用系统.企业在使用了MPRII后,可以在周密的计划下有效地利用各种制造资源,控制资金占用,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实现企业整体优化,以最佳的产品和服务占领市场。同时,使管理人员从复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把精力放在提高管理水平上,去解决管理中的实质性问题。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下,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技术优势是制胜的法宝,企业必须对经营管理模式开始新一轮的变革,传统的MRPII无法满足企业去利用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需要新一代的MRPII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ERP的产生和发展

企业之间竞争范围的扩大,这就要求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加强管理,要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有更高的集成度,同时,企业信息管理的范畴要求扩大到对企业的整个资源集成管理而不单单是对企业的制造资源的集成管理,企业规模扩大化,多集团,多工厂要求协同作战,统一部署,这已经超出了MRPII的管理范围。

这个时候,ERP应运而生。

企业的所有资源简要地说包括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ERP也就是对这三种资源进行全面集成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继承了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的扩充点大概分为下面几个部分:

(1)ERP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经营、面向销售,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的新的伙伴关系;并且支持企业后勤管理。(2)ERP更强调企业流程与工作流,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支持企业过程重组。

(3)ERP纳入了产品数据管理PDM功能,增加了对设计数据与过程的管理,并进一步加强了生产管理系统与CAD、CAM系统的集成。

(4)ERP更多地强调财务,具有较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

(5)ERP较多地考虑人的因素作为资源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等。

(6)在生产制造计划中,ERP支持MRP与JIT混合管理模式,也支持多种生产方式(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的管理模式。(7)ERP采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如客户/服务器分布式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基于WEB技术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多数据库集成、数据仓库、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及辅助工具等等。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提高,新的现代管理技术呼之欲出。比如1990年提出的ERPII就是ERP的延伸,可以这样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的革新将不会停止。以上叙述的三者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三者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三者的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MRPII是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RP也是在MRPII填充了更多的现代管理技术,从而更加广泛地被应用。

三者之间过程的不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MRP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也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是ERP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

MRP包含几个要素:原料、生产、销售、产品结构。MRP解决了企业物料供需信息的集成,但没有说明企业的经营效益。(2)MRP2采用管理会计的概念,实现物料信息和资金信息的集成;MRP2以产品结构为基础,从最底层的采购成本开始,逐层向上累计材料费、制造费用、人工费用,得到零部件直到最终产品的成本。再进一步接合营销和销售,分析产品的获利情况。(3)ERP是面向供需链的管理信息集成。除了制造、供销、财务功能外,还支持物料流通体系的运输管理、仓库管理、在线分析、售后服务、备品备件管理;支持多语言、多币种、复杂的跨国组织、混和型生产制造类型;支持远程通讯、电子商务、工作流的集成;支持企业资本管理;ERP实际上已经超越制造业的范围,成为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作流程也越来越科学化,现在不仅仅只限于一个企业,现在的管理技术是一个庞大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技术在未来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它将为一个企业的良好运作发挥重要的作用。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MRPⅡ的开发应用案例

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以MRP—Ⅱ管理思想为中心,首先开发运行MRP—II的前台管理系统,即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系统,主要包括:

外协单位管理信息系统、产品结构管理系统、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物资需求管理系统、质量检验系统、成本核算系统、仓库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待这些系统运行正常时.再实施后台的MRP—Ⅱ系统,主要包括:人事管理系统、工资发放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收发文管理、档案管理系统等。

公司的物资管理处于系统的入口,物资管理系统的任务就是满足生产计划管理部门提出的生产计划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当物资供应不能有效地满足生产计划需求时,生产工艺就会闲置,销售部门就不能按时履行销售合同,公司信誉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往往导致已发货的资金也难以回笼,资金的不足,又影响物资的再购入,形成恶性循环。从另外方面看,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生产计划管理部门应迅速地做出生产计划的调整,首先应考虑生产工艺的生产能力,而后又必须对物资的现有库存、物资需求计划、资金的需求是否能予以满足以及产品的成本变化情况.提供准确的数据.供决策者作出合理和科学的生产计划。销售系统是公司的资金来源入口,在销售环节中,合同的有效管理,产品的快速发货,资金的及时回笼,都对公司的运作及效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人工管理模式下,上述的各个环节由于涉及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强度大,数据准确性差,缺乏动态与及时性,所以很难达到管理者所期望的理想状态。所以这正是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公司自1996年12月开始使用该系统,对企划处、物业公司、检验处、仓库、科研所、质管处、财务部等部门实施计算机联网以后,各部门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明显,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物资管理方面,系统投入使用后,由于物资采购计划的下达是依据生产计划和物资现库存以及产品结构自动生成的,使采购计划的下达与分解更具科学性,降低了库存积压.减少了库存资金的占用。

二是在生产计划方面,系统投入使用后,由于物业采购计划是根据生产计划滚动生成的,避免了计划安排的盲目性,从而减少了停产频次,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三是提高了劳动效率。系统实施后,仓库记账员由原来的10人减至4人。物资公司对外协厂家的评审,以前需3个人花费半个月时间,现在只需几分钟。统计每件物资的检验情况,以前需花费一天时间查阅台账,而现在只需2分钟。

篇3:浅析库存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库存管理一直以来都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 最初的供应链管理就是以库存和配送管理为中心, 对库存水平与配送结果做出合理规划, 使之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 信息通信、仓储、运输等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企业之间参与竞争的方式已经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环境中的库存以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的形式存在于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 将库存管理上升到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层面来研究, 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 供应链环境下库存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2.1 缺乏供应链整体的绩效评估机制

供应链中的各节点企业在决定自身的库存时, 不能兼顾到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效益, 均以自身的业绩评估指标的最优化作为评估标准。比如说, 大多数企业追求存货周转率的大小, 没能考虑到用户的服务水平和反应能力, 最终影响到供应链各物流节点企业的整体反应能力。此外, 还有些企业由于订货费用高, 降低了订货频率, 无形中加大了产品的平均库存水平, 从而降低订货成本。这些都说明了整条供应链的各节点之间都存在利益冲突, 仅仅以某一阶段的利润最大化为基础制定相应的经营决策, 势必会影响到整条供应链总体的利润最大化。

从短期行为来看, 各个物流节点的库存控制有利于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但没有体现出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比如说, 零售商制订关于采购和库存的决策, 均以实现公司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 而不是以整条供应链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从长远行为来看, 整条供应链的效率降低, 信息传递失真, 损害每个物流节点企业的经济利益, 未能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 许多企业采用订货满足率来权衡用户的服务水平, 忽视了总订货周转期、平均延迟时间等指标, 导致用户服务水平差异, 无法正确衡量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好坏。

2.2 库存管理信息有效传递路径不畅

在同一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 需求计划、生产计划、库存量、送货计划等都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数据。这些数据分别存在于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之间, 要做到有效、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必须准确而实时地进行传递。然而, 企业组织之间的自我封闭, 人为地增加了沟通障碍和信息壁垒, 使得供求信息质量下降, 对用户需求信息把握相对也就不到位。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供应链信息系统可以通过系统集成的方式来完成。然而, 当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相容性较差, 在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之间信息联系不充分、不准确, 加上没有及时发布有关信息, 使得许多重要的数据库没有实现有效的链接, 信息在调用和传递的过程中存在延时, 这些都将影响到预测的误差和库存量的准确性, 最终导致短期生产计划难以正常实施。总之, 如何有效地传递供应链库存管理信息是当前供应链下库存管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3 组织之间缺乏协调和信任

供应链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协作。供应链库存涉及到零售商库存、分销商库存、供应商库存、制造商库存。一旦组织之间缺乏协作, 这种多级库存系统的协调管理将变得更复杂、更困难。库存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 以最小的成本赢得最大收益。在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不同利益主体均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经营决策, 最终使得整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利益受到损害, 运作效率降低, 导致企业存货成本、生产成本急剧上升。

此外, 供应链相互间的信息透明度低, 使得各个物流节点企业自身必须保持较高的安全库存水平, 来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即使在同一物流节点企业, 不同部门、组织、组织之间存在的各种障碍也会影响有效的库存控制, 进而使得整条供应链的效益大打折扣。由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加之信任风险的存在, 企业之间真正有效的合作与协调还很难实现。比如说, 制造商可能会把它的原材料库存转嫁给供应商, 把完工产品库存转嫁给采购商, 以最小化其库存成本, 进而增加供应链的总库存成本。所以说, 在供应链环境下, 库存管理模式可以整合企业资源, 企业之间缺乏协调和信任, 将使得库存趋于不合理, 这也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目前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

3. 解决供应链中库存管理问题的措施

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管理目标应是服从于整条供应链的目标, 其关注的重点不仅包括传统库存管理中需要解决的订货时间、订货数量的问题, 还增加了存货地点、存货种类、仓库设计搭配、运输路线等新内容, 其根本目的是谋求通过适量的库存达到合理供给、加速库存周转, 保证企业物料的供应和产品分配的顺畅,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针对库存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应采取如下措施加以应对:

3.1 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评估机制

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评估是供应链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可以看作企业计划与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评估机制可以准确衡量节点企业库存绩效与整条供应链管理库存的绩效, 它是合理分配供应链利益的“标尺”。同时也能对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进行严格的核算和评估, 从而指导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决策。总的来说, 全面、科学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管理库存绩效就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在物流节点企业管理库存过程中, 尽可能地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不断优化提供激励机制和持久动力, 激励节点企业都要创造高水平的库存管理绩效。此外, 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 一方面要求在存储过程中涉及到的供应链内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 另一方面还需要与该供应链外的同类企业间以及全社会的合作,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3.2 利用先进的信息平台, 实现供应链管理库存信息实时共享

信息对供应链的成功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提供了供应链管理者赖以决策的事实依据。如果没有信息, 决策者就无法正确了解顾客的需求、库存数量以及何时应当生产更多的产品并运送出去。因此, 没有了信息, 决策者就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 最终难以改善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 加快信息传递, 可以实现供应链中库存信息实时共享。通过安装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 企业可以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并根据系统的建议进行生产。据有关数据表明: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使得公司减少了一半库存。比如说, 通过对原材料和产成品在流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实时的跟踪记录, 以便最终用户与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等上游节点运营环节之间实现尽可能快速和直接的沟通, 准确预测并快速判断用户需求, 实现供需平衡, 避免压货或缺货成本的大量出现。另外, 库存量、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加工和传递, 能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对于供应链库存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立先进的网络技术平台和完整的客户数据库, 使得客户的需求能第一时间反应到供应链中, 便于及时响应。借助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 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更加便捷。不仅可以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 也可使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迅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使整条供应链库存管理更加精确、可行, 达到各成员企业间信息沟通迅速、全面, 并能随时向供应链反馈信息, 协调调度供应链库存。

此外, 运用先进的技术, 优化库存管理, 可以在合作企业之间建立协调机制, 加强计划的预见性, 定期进行协商和调整。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上的经营理念, 主要是指多个供应商对同一个制造商的存货补充进行的流程再造。引入先进的技术, 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管理, 可维持存货成本的低水平, 进而促进供应链整体的优化。

3.3 克服组织障碍, 重新设计科学的库存组织结构

在信息化时代, 如果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业务流程不改变, 即使采用了先进IT技术, 也不会对企业有根本性帮助。信息沟通不畅和协调障碍的结构原因, 是导致过高的供应链库存成本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 必须强调在打破原有职能分工的基础上, 克服组织障碍, 按作业流程和具体任务来重新组合, 变职能管理为过程管理, 删除不必要的活动, 合并工作内容, 简化过程, 减少中间管理环节, 使传统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向纵向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压缩, 从而增强了系统灵敏应变的能力。此外, 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过程进行彻底流程再造, 增加系统的稳定性。也就是说, 要实现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业务流程的变化、支持业务流程技术手段的变化、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变化以及物流管理组织形式的变化, 确定要根据供应链运作的要求, 来消除组织障碍, 体现协作和共赢的精神, 设计科学的库存组织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问题。

4. 结束语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逐渐缩短, 产品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越发强烈, 如何在快速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运营, 是当前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就是要从物流的全过程着手, 考虑和分析物流各环节之间的连贯、协调等问题, 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 使得与供应商及用户建立协同的业务战略伙伴关系。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存货管理是企业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仅仅对单一企业存货管理进行优化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供应链条件下, 企业必须综合考虑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间跨企业的存货协同问题。本文主要阐述基于供应链条件下库存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并探讨其应对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估,信息共享,库存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旭.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存货管理研究[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 8.

[2]杨善林.企业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邓奕碧.现代库存管理浅析[J].现代物流, 2007, (8) .

[4]唐少艺.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6, (5) .

[5]黄广超.供应链模式下库存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 2006, (1) .

篇4:浅析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库存是万恶之源,原有库存管理不能适应新的竞争形势,供应链库存管理应运而生。在供应链上,从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到零售商,最终到用户手中,每个节点企业,每个环节都存在库存。库存成本的高低影响着供应链上每个企业的利益。因此,研究库存管理对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市场反应速度,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库存管理;问题;对策

1 基本概述

1.1基本概念

供应链是在相互关联的部门或业务伙伴之间所发生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覆盖从产品(或服务)设计、原材料采购、制造、包装到销售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就是围绕核心企业建立的供应链最优化,并使它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服务水平来实现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制成产成品再到最终用户,所有流程的有效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等一系列管理。

供应链库存管理是指将库存管理置于供应链之中,以降低库存成本和提高企业市场反应能力为母的,从点到链、从链到面的库存管理的有效方法。

1.2传统库存管理与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区别

1.2.1主体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是以单个企业为对象。供应链库存管理是从系统角度、全局高度看库存,使合作企业之前形成“网链”关系,相互依存、环环相扣,以实现供应链库存管理整体最优,库存成本最低,最终实现共赢。

1.2.2目的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主要目的是对企业库存进行分类管理,同时确定订货的时间以及订货数量,满足企业的基本需求。供应链库存管理目的是管理与顾客需求结合起来,对经营过程中的库存数量进行控制,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减低库存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3方法不同

传统库存管理是谋求“保证供应、不能缺货”。供应链库存管理是通过适时适量的库存控制来达到合理的货物供应,利用总成本最佳来进行决策。

2 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库存管理观念陈旧

供应商不能享有足够的市场信息,无法做到快速相应用户的需求,库存分散、条块分割,缺乏系统的库存控制管理。受传统库存管理思想的束缚,通常是企业自备库存,满足自身需要,这样很容易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牛鞭效应”,导致库存难以实现控制。

2.2库存控制方法实时性差

库存信息传递速度慢,且易失真,从而导致需求放大现象。订货点的确定都只局限于仓库中库存量的消耗情况,而没有与生产联系起来,不能实现实时订货。

2.3库存控制信息技术落后

由于受企业自身的库存控制技术条件限制,信息技术十分落后,甚至没有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分类管理。通过调研发现,许多制造型企业信息技术落后,甚至没有,从长远来看,这是危险的库存控制。

3 库存管理中采取的对策

3.1完善基础管理,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首先,供应链库存管理体现了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思想。采取当代最科学、最合理、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既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水平,又降低了库存管理成本。

其次,要求供应链库存管理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战略的眼光和视野。

最后,实施柔性化管理。供应链上的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必须提高其所在供应链的柔性,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间的柔性化管理是通过调整供应链运作,从而获得内部与外部的效率。

3.2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供应链库存控制方法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其时间要求非常严格。企业首先应做好自己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对自己的库存管理一定要重视,企业之间紧密合作,才能保证货物的及时送达。信息传递应采用“电子化”,将信息以“电子流”的方式传递。这样不但可以提高信息流通的速度,还能降低企业库存的总成本。

3.3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CPFR)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也叫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它在降低销售商存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供应商的销售额。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形成始于沃尔玛所推动的CFAR,CFAR(Collaborative Forecast And Replenishment)是利用Internet通过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共同做出商品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实行连续补货的系统。后来,在沃尔玛的不断推动之下,基于信息共享的CFAR系统又正在向CPFR发展。CPFR是在CFAR共同预测和补货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共同计划的制定,即不仅合作企业实行共同预测和补货,同时将原来属于各企业内部事务的计划工作(如生产计划、库存计划、配送计划、销售规划等)也由供应链各企业共同参与,利用互联网实现跨越供应链的成员合作,更好地预测,计划和执行货物流通。

综上所述,供应链库存管理是系统的思维观,其核心意义在于如何使企业能够与合作伙伴在供应链运作上实现协同性,提高产品周转速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证以适合的时间、以适合的质量、以适合的方式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企业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最终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黎继学、刘春玲: 集群式供应链库存优化与应用〔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王夏阳:集供应链库存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3]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戴维J.克劳斯、M.比克斯比.库珀 供应链物流管理〔原书第3版〕,华章教育: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

篇5:浅析校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11年10月31日 来源:田勇

目前,各地中小学生、幼儿上下学的接送,已成为家长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负担。有了学生上下学难问题的存在,于是就有了接送学生、幼儿的校车,但现在校车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日益凸现,如何应对当前学生接送难问题,加强校车管理,确保学生交通安全,已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在此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校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一些中小学校、幼儿园,特别是民办中小学校、幼儿园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安全因素,造成了安全隐患。有部分学校、幼儿园的办学者交通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现在很多学校、幼儿园的校车车主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降低办学成本,早日收回购车费用,当然想多载学生,多赚利润,这样难免会产生超员现象。由于校方和校车经营者有利益关系,故而对校车超载现象大多会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二)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查处力度不够。在农村地区,一个基层交警队要管辖好几个乡镇,上百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由于警力有限,很难对这些学生接送车,特别是偏远乡镇的学生接送车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些接送学生的车辆驾驶人基本上都是本地的,对道路情况、警力部署相当的了解,在超员行驶的时候都是尽量选择下班时间,绕开交警经常巡查的路段,或者见到交警来查扣时就躲藏,这就更增加了交警的管理难度。在城区各幼儿园大都是早出晚归,接送学生往返的时间大都是和民警工作时间相错开的,民警很难长期对期对其实行路面监管。

(三)相关交通法律法规对校车的处罚力度不够,校车非公路客运车辆,依照现行的法规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有关规定,对校车超员只能依照第四十九条第1款“机动车载人超过核定人数的,对机动车驾驶人处以二十至二百元罚款”进行处罚,对于无校车通行证却正常从事接送学生的机动车却无任何处罚手段,教育局对无校车通行证的机动车或学校也无相关处罚手段。

二、当前在接送学生时存在的严重交通安全隐患

(一)接送学生车辆严重超员。报刊、电视等屡屡曝光学生接送车辆严重超员,似乎成了一个屡见不鲜,但又无法解决的话题。比如:一辆核载只有7人的面的车,在装载学生时,可装载20人左右,由于农村的乡间道路路况差,一旦发生意外或交通事故,就是群死群伤的问题。

(二)学校门口人挤车多,交通阻塞,隐患严重。人们通常会发现,每当小学、幼儿园上下学高峰时段,学校、幼儿园门口一派车水马龙、拥挤喧闹的景象,尤其是城区规模大的学校、幼儿园在放学时那种人挨人、车挤车交通严重堵塞的现象每天都会发生。

(三)学生乘坐的车辆乱而杂,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村的中小学校每当放学,周末放假时,学校门口停满各式机动车,它们拉满学生就跑,很多车辆都存在超员现象,有的为了多拉几趟,超速行驶,有的车辆车况很差,车主为赚钱,学生为省钱,根本无视交通安全,存在严重的事故隐患。

三、解决校车事故隐患的几点设想

(一)严格规范学生接送车辆。学生接送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应是各类运行车辆之冠。但现实是一些学生接送车辆,有的安全设置不全或毫无安全设施,有的学校、幼儿园随意更换、使用没有驾驶资格或经验的驾驶人,甚至有的是无保险未年检车辆。诸如此类公安交警查获不少,可见交通安全隐患之严重。因此,对现有的学生车辆应加强规范整治,立法对类驾驶人和车辆进行处罚。

(二)加大投入解决学生接送乘车难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投入应是政府行为为主,政府或是购买安全性能强适合学生接送的车辆,交由学校无偿使用,或是乡镇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补助校方,再由校方和学生各贴一点,让学生搭乘正规接送班车。一是运用优惠政策,鼓励校方增加接送运力。现在学生接送车辆一查就是超员,症结就是运力严重不足,有些私人幼儿园或民办学校,为了市场竞争,往往打着学生接送、方便家长的旗号招揽生源,而实际就是那么一辆或两辆接送车,他们如不“塞罐”,又何能完成接送。试想何不鼓励这些业主买车来增加运力?对这些的的确确接送学生的车辆,公安交管部门、交通营运、路政等部门,是否能实行“零”收费?让业主买得起车,更能用得起车。运力增加了,超载现象自然会减少,交通安全自然有保障。二是采取政府补一点、学校贴一点、学生自己拿一点,让学生乘坐正规营运车辆。这特别在农村中小学可实行,目前,大多数农村远途的中小学都采用住宿制,一般周末集中放假,学生集体离校,而现在大多数村庄都通公路,学校和公安交管部门可在县内各营运路线的车队定时定车来校接送。因为运价合理,这类营运车辆也不会在考虑超载来牟取经济利益了。或许有人会说,政府拿财政来补助学生乘车,尤其是补助私人幼儿园或民办学校业主,岂不有不当之虞。但换个角度说这是关系公共安全的大事,有何不可为?三是鼓励城市小学生乘坐城市公交车。目前,各县市均有公交开通,且覆盖面较广,完全能解决部分学生接送问题。问题是要经协调,在城市较大的小学要设立公交站点,且在放学集中时间,公交部门要多派车辆,方便学生乘坐。四是倡导学生步行回家。在城镇的一些小学,学生就读区域较为集中,且路途一般不远,完全能步行回家。只要学校能用心组织,按街、社区、村将学生名册摸底登记好,有在校的学生家长成立护送队,每到学生上下学,每条路线有家长们轮流接送,在行走时可举一面小黄旗或戴顶小黄帽以警示,学生列队行进,既安全,又省了家长们每天接送的麻烦,农村集镇的也可利用此方法,而且实行起来更容易。

(四)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车辆接送学生。打击非法营运车辆不只是公安交管部门的事,政府要联合公安交管、交通管理街镇等部门坚持长期、严管的作战方针,以净化交通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全体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资质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于那些没有办学条件、没有安全保障,甚至没有办学资格的“黑学校”要坚决予以取缔。同时应当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特别是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把购买学生接送车作为教育行政审批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无牌无证、报废车辆等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清除出学生接送班车的行列。同时,对符合标准的车辆也要加强检查监督,并喷涂统一标识,确保每一辆学生接送班车都达到安全技术要求,对没有标识的车辆接送学生,一律予以取缔。

(五)要切实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创建“平安学校”和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以道路交通安全为主的宣传教育活动。要深入学校、幼儿园和家庭,对办学者、学生、幼儿、家长和学生接送车驾驶员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结合典型事故案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道路交通事故的严重性,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自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六)加大查处打击学生接送班车违法行为的力度。交警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与辖区每一所学校、幼儿园签订《道路交通安全责任状》,明确每一所学校道路交通安全的责任人,分清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认真排查学校及单位学生接送班车的数量及状况。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车辆坚决查扣并依法从严处理,对合格车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车辆安全性能良好。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接送班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安全驾车意识,杜绝无证驾车行为。交警部门还应当认真分析辖区内学生接送车的分布区域、行驶路线、时间,制定科学合理的巡查方案,严厉打击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学生接送车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确保学生班车的安全有序运行。

篇6:浅析库存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姜成,姜英奎】 2010-10-17

一、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成本费用核算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弱由于中小企业产品品种少,经济业务量小,大多数企业没有专业的成本核算员。对企业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没有能力进行分类核算;有的企业即使设有成本核算员,仍存在着成本费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成本费用问题上仍处于事后算账的阶段。2.经济管理意识淡薄中小企业由于生存的压力,他们通常把经济活动的主要力量放在企业产品的供应与销售,一般在产品销路通畅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往往并不重视经济管理的作用,更多地是把经济管理作为财务数据披露或是记账的手段,并没有把它视为一种管理工具。当然,就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更没有可能把经济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不断地追求产品销售的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3.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经济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经济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经济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不高,管理思想落后。4.资本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负债率高,难以规避财务负债陷阱。中小企业成长发展不可避免要采取负债经营策略,这就增加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偿债能力弱化,债务资本运用不当可能使企业潜在财务危机随时爆发,其亏损又使财务危机的陷阱突现。5.筹资渠道窄,资金严重不足资金问题始终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关键因素,其资金筹集手段主要依靠内部融资,缺乏多方向融资渠道。造成这种情况出现,主要原因有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另外国家在制度上和政策上也没有给予充足的支持。

二、中小企业如何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1.加强经济管理,控制合同在签订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中小企业在经济合同签订过程中,应该自备或与相关财务部门等专业部门合作,邀请他们参加所签合同的专业审查,把关要严,合同条款力求表数清晰、责权明确,从而杜绝造成今后甲乙双方纠葛不清的几率。另外要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加强经济管理的参与,使应收款及时到账,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金问题。2.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当力求拓宽融资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发行优先股,加强直接融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发行优先股的渠道加强直接融资,保证资金需要。另外可以向国家申请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还可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内部资本的改造,进行内部股份的分配进行融资。3.加强经济管理,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中小企业在经济活动的管理中,要充分应用会计核算作为管理工具,通过严格执行经济管理制度等,履行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责任。中小企业管理需要会计核算,同时不断地要求和指导着会计核算;而同时会计核算也受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引导,会计核算提供的财务数据信息影响着企业对经济管理目标的确定。4.努力提高企业经济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中小企业的领导者一方面要重视现有企业经济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长期培训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帮助企业提高经济管理的水平。另外,作为企业管理人员本身也应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5.加强经济管理,控制、节约经济运行成本经济成本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点,它是企业和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各种材料的消耗、机械设备的利用程度、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劳动组织水平等,最后都要在经济成本中反映出来,经济成本指标是公司经营水平的一个综合性的质量指标。6.加强内部经济管理与控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健康发展,必须进行管理制

篇7:浅析库存材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财务管理必须为企业服务好。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而财务资金管理问题已成为中国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的根源所在。.本文简要指出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第一方面,,企业财务主体意识不明确;第二方面,财务会计职能混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务会计人员对财务制度的执行有偏差;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监督不利,执法不严。本文详细论述了以上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到三点建议:资金管理方面要规范集中,存货等资金的管理;综合管理方面要降低成本费用控制人工费用;人员管理方面要按照“统一领导、同意委派、分机管理、分机考核”的原则建立一套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进行综合性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都跟财务管理有关,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为企业管理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为企业管理服务好。首先,财务活动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涉及产、供、销各个环节,为其它管理提供准确资料。其次通过核算、分析、对比发现问题,找出对策,财务管理也就是企业谋求发展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只有靠正确的财务政策,用规定的财务处理方法去规范我们的财务行为,才能以信息的反馈中找准再生产与流通领域的薄弱环节,堵塞漏洞,杜绝违法违纪行为。

一、目前企业管理现状

当前企业财务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企业财务主体意识不明确。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资金上拨下缴,分配统收统支,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附属于国家财政,单纯执行国家制定的规章制度。

二是财务会计职能相混淆。由于我国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业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的财务管理体制,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混在一起,二者没有严格的区分,往往会计人员与财务人员相互兼任。

二、当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人员对财会制度的执行有偏差

由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执法地位,会计监督的法律地位还不为社会所广泛承认,会计人员仍然被视为法人代表的私有财产,会计工作听命于单位负责人的随意指挥,会计工作没有执法独立性。加之有的财会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职业道德水平较低,为讨好企业经营者,追求不正当的利益和政绩,故意制造假帐,并不惜采用各种手段逃避财政、税务、审计部门的检查。很多财务人员往往被动地执行国家财务制度,根本没有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参与决策和事后分析的作用,反映出部分财务人员政治素质较差、业务素质较低,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弊端。

2、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许多企业经营者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落后,控制能力差。不少企业经营者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来临无动二衷,不认真研究市场,研究客户,研究竞争对手的变化,盲目负责投资上项目,不是千方百计集中资金用到刀刃上

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到企业管理者和会计工作人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国企业应当以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为基础,以建立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为手段,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集中管理为前提,实现公司与社会和市场的接轨,全面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水平,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的目的.3、会计信息失真

原始凭证失真.一是如虚列职工姓名,造假工资单,使用假发票代增值税发票,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假合同套取现金,虚列成本、虚报利润等比比皆是;二是会计帐目、会计报表失真。由于原始凭证的失真,反映在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数字也严重失真。

4、会计监督不利,执法不严

我国现有会计监督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还不健全,监督力度不够,会计监督的社会职能还没有发挥出来。有的经济监督部门自己不硬,虚假监督,人情监督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有增列减。

三、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几点建议

只有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企业管理才能出效益。加强财务管理首先要从四方面进行。

1、资金管理方面

首先,规范货币资金的管理。要规范现金收支的收据管理,目前企业主要有现种收据。一种是内部收据,譬如预支差旅费的收据;另一种是业务上往来需要税务 局的印制的专用收据。开具的收据存根,应有签发人负责保管,落实责任。在货币资金内部牵制制度中,钱帐分管是核心,要明确出纳与会计岗位的分工;在货币资金稽查中,要求对每一笔货币资金的收付都必须要经会计主管或指定的会计人员认真审核,审查手续是否完备,内容是否真实,合理合法;在货币资金盘点制度中,强调货币资金要定期进行盘点清查,并与银行对账,每月核对一次;在货币资金收付时,要把握每一笔收付都必须填制或取得合理合法的原始凭证,并经有关人员审核批准后方可作为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帐薄的依据。同时坚持按规定日期报现,支付金额集中的用支票处理;严禁签发无记名无单位的空白支票,签发支票的印鉴必须有相关责任人员分别保管,不得有出纳一人包办,尽可能减少现金支出,以堵塞货币使用过程中的漏洞。

其次,存货资金成本的管理,物资零库存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在现在市场情况下,实现真正的零库存是不可能的,但是采购部门应当与主要材料的经济订货批量进行核算,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带进行修正,逐步制定符合市场情况的经济采购机制,降低存货资金占用,加快企业资金周转,节约资金成本。采购业务工作,宜由企业采购部门负责,对重要物资需要预付款时,除需经办人签字外,还应有物资采购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签字,并随订购物资合同。视其合同内容中载明需要预付款字样,才能支付预付款,否则缺一要补办说明情况书后方可付款;对重要物资的付款时,随附仓库的收料单,经核对数量、价格、质量、总金额等,由经办人和企业负责人签字,并交出纳员核查发票后,才可办理付款如转账支票、汇款等手续;向个体工商户或农民采购物资和材料,其发票除交易市场开出统一发票外,应附有详尽个人收款收据,以证明向个体工商户或农民购入物资和材料。

再次,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更新或改造,应当坚持严格审核、快速实施的策略,尽快使资产达到生产状态,进入生产运行体系,一方面使资产功能更贴近市场需要,一方面避免资金长期占用带来的风险;只有尽快加入生产运行体系,才能发挥资金更新,改造的目的,为生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早日实现 盈利,收回投资,为下轮的资源共享产更新改造提供资产保障。在购买大宗固定资产时,必须经公司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调研后,落实设备和物资的生产地、型号功能,经企业领导部门研究决定,并经比价采购或招标采购后,签订购货合同,协商后载明双方的责任。设备进厂后,经安装调试,符合协议或合同功能标准,才能办理验收付款手续。同时办理竣工验收、验收单上经使用部门盖章和使用人签名后,财务部门才进入固定资产帐户,与第二个月其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最后,规范产品销售资金管理.责任到人,加速销售资金的回收.财务部门应在月初及时开出产品销售增值税发票,销售部门应落实专员尽快带票上门回收货款.2、综合管理方面

首先,降低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管理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涉及到每一个员工.企业的盈利收入减去各项成本耗费的剩余,成本耗费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借款利息、营销费用、日常管理费等其他成本费用。

一是降低材料成本。降低材料成本可以采用比价采购方法,在年初,由各部门提出各项材料、低值易耗品的总需求量计划,列出清单。采购部门向代应商作实地考察或要求其报出供应价格,对比价格后采购部门确定符合采购条件的供应商若干家。通过这种方式,供应量商有稳定的销售量,使企业更获得较低的采购价格容易;企业有稳定的供应渠道和货源,有利于缩短采购周期和节省采购工作量,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资金占用成本。二是控制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控制,为了发挥工资制度应的的奖励与约束作用,企业应当制定比较科学的工资奖金体系,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工资奖金分配上更注重对企业的贡献方面,建立健全科学的工作业绩评价制度,使职工的收入与企业的贡献相配比,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也能使职工更能客观的人是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平稳心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益,可以攻玉有效的节省人工成本。

三是控制费用。费用控制,是一个内容繁杂的工作,但是关键的是要树立一种“应

该节约、节俭光荣”的观念。在日本三菱电机,纸张经过双方使用后才能废弃已经形成了不成文的一个规定,在很多大公司,都江堰市在推行这种节俭的观念。树立这种观念将会使职工在工作、生产中随时考虑并体现这种观念。从而降低企业耗费。在费用控制方面,严格的预算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

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制度严密、详细、可行的预算计划,制定 详细的计划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费用控制中应当避免仅仅依靠财务人员进行控制的模式,充分调动各部门负责人的积极性,使各部门负责人能主动控制费用,提高费用控制的有效性。

除此以外也要注重提高销售收入。在企业自身条件和地理环境、自身条件的限制下,由于提高销售收入存在很大的困难,努力降低成本费用是企业的唯一出路。

3、人员管理方面

在企业内部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委派、分级管理、分级考核”的原则建立一套财务人员的集中管理模式。

首先,企业内部实行会计委派制。在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和二级法人单位设立财务科,由企业财务总部向财务科统一委派财务人员,对各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核算、管理和监督,协助各单位负责人做好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工作。企业内部所有财务人员由企业财务总部统一领导,组织关系和劳动工资关系隶属企业财务总部,财务人中央气象台的考核、选聘、培训、委派由该部门会同人事部门负责,财务人员的工资由总部统一发放,便于工作于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财务监督的严肃性。

其次,各财务科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同时企业财务总部负责,其奖金由企业财务总部根据其业绩考核并发放;各财务科财务人员与其财务科负责人签订劳动合同,实施分层管理。

薪酬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而使用不当则可能造成企业人才流失,阻碍公司的发展,我们先来看一个事例:A公司是一家网络公司,在公司的运营过程 中,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断出现滑坡,一些技术中坚人员离开企业,其他人员也开始“军心不稳”,公司很快就陷入困境。A公司感觉到形势不妙,再任由这种势头发展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于是决定采取措施。经过企业调查和管理诊断之后,发现主要问题是企业所采用的薪酬体系。

借鉴和运用西方的激励理论,并结合我国企业管理的具体情况对我国企业进行有效激励提出一条全新的思路与方法,目的在于希望能在巩固和加深西方激励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把西方的激励理论运用到我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加以突破和创新,以提高激励理论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推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薪酬制度而采用个性化薪酬制度。根据员工能力和业绩确定员工的薪酬,并允许员工选择他们需要的报酬形式,以使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员工薪酬调查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外竞争力问题,企业在确定一个或更多职位的薪酬水平时,需要参考劳动力市场的薪酬水平。公司可以委托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这方面的调查。薪酬调查的对象,最好是选择与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公司或同行业的类似公司,重点考虑员工的流失去向和招聘来源。薪酬调查的数据要有每的薪酬增长状况,不同薪酬结构对比,不同职位和不同级别的职位薪酬数据,奖金和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以及未来薪酬发展趋势分析等。只有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职位评估,并各自提供真实的薪酬数据,才能保证薪酬调查的准确性。在报纸和网站上公布的数据,其数据多含有随机取样的成分,准确性很值得怀疑.即使是国家劳动部门的统计数据,也不能取代薪酬调查用作定薪的依据.另外,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由于一些特殊的行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可以利用招聘方式,人员跳槽的机会,了解竞争者的薪酬水平,但要防止以偏概全.薪酬调查的结果,是根据调查数据来反映某家公司的薪酬水平与同行业相比处于什么位置,从而确定本公司某职位的薪酬水平.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会受到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会受到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的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例).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劳动和报酬进行个人的历史的比较.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但如果发现不等,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满腔怨气.由此可见,作为激励环节的奖酬,能否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并不取决于奖酬本身或奖酬的绝对值,而取决于人的公平感.故在激励过程中一定要

注重奖酬的公平合理,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在同一职位等级内,根据职位工资的中点设计一个上下的工资变化区间,就是用来体现技能工资的差异.这就增加了工资变动的灵活性,使员工在不变动职位的情况下,随着技能的提升、经验的增加面黄肌瘦同一职位等级内逐步提升工资等级。绩效工资是对员工完成业务目标而进行的奖励,即它较为关注员工的工作表现,与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相联系。绩效工资可以是短期性的,如销售奖金、项目浮动奖金、奖励,也可以是长期性的,如股份期权等。此部分薪酬的确定与公司的绩效评估制度密切相关。

这些理论被西方企业广泛运用到工业组织、企业效率、金融、保险等诸多领域,并随其社会经济状况和员工现实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完善,因而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

总之,现在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财思路贯穿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这不仅要求财会人员在实现传统思想转变的基础上,与管理者一道,在研究市场和政府的政策,在操作技巧和内容上,运用数字和电脑手段全面、正确的收集财会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动态发展的财会管理量化分析,对企业的筹资、投资、风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预测的决策。为此,财务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综合要求,解决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财务工作新观念。

篇8:库存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根据上面的分析, 可将服务利润链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合适的定位;准确的服务企业的定位应该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基本出发点。第二, 服务企业的服务提供能力是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

利润链是一种融合顾客价值导向定位和动态能力构建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理论。

四、基于服务利润链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培育路径

服务利润链理论中的战略服务愿景的要素组合 (图2) 反映了服务企业依据服务利润链理论形成竞争优势的具体路径。

本质上看, 基于服务利润链的竞争优势培育就是设法实现目标市场选择、服务概念设定、经营战略制定以及服务传送系统运营四者的协调统一。基于服务利润链的竞争优势培育具体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合理定位。

首先, 服务企业应当根据自身能力及资源、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三方面因素选择对顾客有影响力、与竞争对手明显区分同时企业能够把握与控制的目标市场, 再以服务概念的方式把这种定位传达出去。其次, 服务企业应当保持战略体系的一致性:总体战略定位决定服务产品特色, 服务产品特色决定运营、融资、营销、组织、人力资源、控制等经营战略。再次, 服务企业的经营战略应当以创造服务价值为目标, 具体战略定位可以是低成本、歧异性或者二者兼顾。

2. 以能力循环为基础构建内部能力。

服务传送系统是服务企业竞争战略得以贯彻, 竞争优势能够发挥的基础和保证。服务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生产率——员工忠诚度——员工满意度——能力这一能力循环良性运转, 从而支持经营战略的实施, 使企业定位获得成功。

3. 以价值等式自测激发企业形成动态能力。

贯穿运营始终的价值等式自测, 是服务企业保证战略实施的自我控制机制。一旦发现服务企业提供的顾客价值有所下降, 或者服务企业价值创造的成本提高, 企业就应立即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实施战略调整, 重塑企业的能力。这种自我控制机制, 是服务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在服务业经营管理中, 运用服务利润链理论从目标市场选择、服务概念设定、经营战略制定以及服务传送系统运营四者的协调统一中培育独特的竞争优势, 必将产生更好的管理效果。本文关于竞争优势培育的路径分析是针对所有的服务企业的, 而将服务利润链理论运用于分析特定类型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 将得到更加具体的路径和方案, 为其经营管理提供具体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齐捧虎著:企业竞争优势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2005.第7页

[2]丁金辉:快递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J].物流技术, 2009 (1) :47~49

[3] (美) 詹姆斯·赫斯克特等著王兆刚夏艳清译:服务利润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第7页, 第16页

[4]巴永青:实践服务利润链理念, 构建卓越服务型企业[J].全国商情, 2008 (17) :58~59

黄傲周红重庆工商大学

库存现金是指单位为了满足经营过程中零星支付需要而保留的现金, 对库存现金进行监督盘点, 可以确定库存现金的真实存在性和库存现金管理的有效性, 对于评价企业的内控制度将起到积极作用。因而现代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只有抓住货币现金管理这个中心, 深入研究聚财、生财和用财之道, 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疏通资金流转环节,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库存现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随意使用现金, 现金交易频繁。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 除发放工资、奖金、收购单位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 支付个人劳动报酬和各种劳保、福利等零星支付可使用现金外, 开户单位之间的往来, 必须通过银行进行转账结算, 但目前情况是开户单位使用现金结算极为随意, 一些企业, 尤其是承包企业和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 携带巨款外出结算的现象十分普遍, 金额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 甚至上百万, 但很不安全, 偶尔会发生被偷盗、被抢劫案件。

某些专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为了多拉客户, 采取不正当的竞争, 对企业承诺:企业开户, 给予使用现金方便, 并保证充足供应。对这些企业来说, 用现金做生意比转账结算方便得多。因为有些商品和原材料紧俏, 非现金不供货, 客观上迫使该企业搞现金交易。企业需用现金做生意, 银行要拉企业成为客户以争业务, 双方之间互有需求, 造成企业用现金购货、收现销货的现象非常盛行和普遍。

2.白条抵库严重。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发生白条抵库可谓家常便饭, 这些白条多为领导临时应酬, 内部职工和推销员等出差或办其他事而借款。不仅借款时间长, 而且有些款额高, 笔数也很多。个别出纳员利用时间差将库存现金挪作他用, 而用白条抵充, 有时甚至不能收回外借现金, 从而给企业造成损失。

3.无库存现金限额。按规定, 开户银行原则上以开户单位三至五天日常零星开支所需核定起库存现金限额, 一年核一次, 开户单位如在几家银行同时开户, 应以一家开户行核定的限额为准。可现在所谓限额核定名存实完。在多头开户情况下, 企业不愿主动执行规定, 而银行也不去过问, 开户单位多头开户, 多头提现, 库存现金远远超过限额, 对于多出的部分从不主动, 及时地交送银行。企业内部也不对库存现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盘点。目前, 开户单位库存现金超过限额的少则几倍, 多则几十倍, 甚至有的现金库存多达几十万。

二、现金管理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1.经济成份多元化因素导致管理出现异化。改革以来, 城乡集体, 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全国私营、乡镇企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三分之一, 它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对现金的需用量。私营、乡镇企业的基地在, 其原材料、半成品等来自农户, 而这些商品的购进绝大部分是现金交易。同时, 许多规模较小的私营、乡镇企业没有固定账户, 客观上促使大中型企业认购他们商品时也使用现金。八十年代中后期, 各种合资合营合作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伴随着股份制及股份合作企业的出现和发展, 客观上也增加了对现金用量的需求。而多种形式的承包以及单位内部层层承包, 单立账户, 独立核算、独立现金收付, 现金的需求更是大幅度地增加, 各有关部门一味地强调和注重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外部环境, 忽视必要的制约配套制度的执行, 特别是现金管理完全被放松了。

2.监管力度不够导致管理出现漏洞。中国人民银行的现金管理宣传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金融机构, 而针对企事业等开户单位的宣传培训活动则很少开展。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现金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没有充分有效发挥职能作用。制度不全和措施不力使其对辖区内所发生的违规事例处理很不及时, 即使最后得到了处理一般也只限于“下不为例”而已, 达不到以儆效尤的目的。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 为了争存款, 揽业务、拉客户, 不惜以放松现金管理为代价来“招凰引凤”, 另一方面, 社会监管系统信息传递不灵, 如企业实行效益工资后, 社会劳动人事部门, 一般仅与企收保持单线联系, 很少再给有关银行送报《工资基金册》, 企业单位的人数、工资基金总额及其浮动幅度等, 银行很难确切掌握。同时, 部分集体单位本身己取消了《工资基金册》, 当企业用现金时, 现金支票上注明“工资”用途的, 银行只有认可。

3.逃避税收导致现金出现体外循环。由于资金体外循环, 使银行失去了管理与监督的职能, 集聚资金的功能削弱。银行的信贷能力下降, 加剧了大、中型企业的资金紧缺, 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多层次经济体系的形成和资金流通渠道的增多, 导致现金明显地脱离财政, 个别单位出于逃避专控或偷漏税的目的而大量使用现金结算。公私之间的结算大量使用现金或不通过银行基本账户结算, 容易发生弄虚作假、俞税、漏税、故意拖缴税利等行为, 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国民经济遭受损失。

三、解决企业库存现金管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事前防范, 建立科学的现金控制体系。 (1) 加强对企业大额支现的柜台监管审查, 建立大额提现支现的登记申报管理制度, 堵住大额支现漏洞。考虑是否可采用适当收费征税的办法来调节企业大额用现行为, 对除工资、农副产品采购用现外, 其他用现, 按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用现手续费和用现税金, 使企业用现比转账付出更大的代价, 迫使企业自动放弃使用现金, 主动采取转账结算方式。 (2) 加强库存现金限额管理, 要坚持库存限额一年核一次的原则, 并以一家主要开户行核定为准。把控制企业坐支、套取现金、大额支现扩大消费支出作为现金监督管理的重点。 (3) 严格开户管理, 坚决纠正无证开户随意支现现象。

2.事后检查, 保障现金的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1) 库存现金的安全性控制。账实盘点控制。即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进行定期盘点, 日清月结, 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 严禁“白条”抵库, 确保企业资产账实相符。如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就是实施账实定期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核定企业每日库存现金余额, 超过限额的货币资金及时送存银行。这样做既可降低货币资金被盗风险, 还能高度集中货币资金, 便于统筹使用。岗位分离控制。将不相容岗位分离, 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比如, 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不得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出纳人员连续工作应不超过三年;空白支票、密码与印鉴的保管必须分离;实行回避制度, 单位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出纳工作;严禁未经授权的单位或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及直接接触货币资金, 经办人只能在职责范围内, 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 (2) 库存现金的效益性控制。服从企业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合理、高效地持有和使用资金, 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3.加强企业现金管理。 (1) 加强对企业单位大额支现的柜台监管审查, 建立大额提现支现的登记申报管理制度, 堵住大额支现漏洞。考虑是否可采用适当收费征税的办法来调节企业大额用现行为, 对除工资、农副产品采购用现外, 其他用现, 按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用现手续费和用现税金, 使企业用现比转账付出更大的代价, 迫使企业自动放弃使用现金, 主动采取转账结算方式。 (2) 加强库存现金限额管理, 要坚持库存限额一年核一次的原则, 并以一家主要开户行核定为准。 (3) 把控制企业坐支、套取现金、大额支现扩大消费支出作为现金监督管理的重点。 (4) 严格开户管理, 坚决纠正无证开户随意支现现象。 (5) 当前企业和有关部门应配合中央认真抓好“小金库”清理工作, 并以此为突破口, 狠抓现金管理工作。

4. 建立公平有序高效的金融环境。

按照经济和金融改革目标任务尽力统一政策, 统一准则, 逐步使各个金融单位走上同一起跑线;认真学习《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这两套法律, 它们为治理金融无序竞争提供了法律保证, 并重在执行;中央银行的监管力量应以高起点的经济处罚作为当前的主要手段, 从而使不正当竞争者得不到经济利益。疏通转账结算渠道, 解决无故压单压票问题, 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现金使用, 大力推行信用卡和支票结算业务, 采用国际先进技术转变结算方式, 完善和扩大信用卡结算业务。

5. 完善法规, 尽快修改《现金管理暂行条例》。

(1) 适当宽现金使用范围, 如因采购地点不固定、不便利、生产或者市场急需、抢险救灾, 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和必须使用现金的允许使用现金。 (2) 调整增加结算起点金额, 建立与通胀率挂钩的现金结算起点的调整机制, 实行弹性结算起点金额制, 或实行固定结算起点金额制。 (3) 进一步明确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在现金管理中的地位和职能, 对开户银行以放松现金管理为优惠条件吸引开户单位, 由当地人民银行查处, 视情节轻重给予经济处罚, 并追究所在单位行政领导责任。 (4) 建议在“法律责任”一章中, 增加“单位用信用卡套取现金”这一内容, 并在《实施细则》中同时增加相应的处罚内容。

摘要:库存现金是企事业单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日常经营支付的重要手段。加强库存现金的管理, 对保证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经营效益意义重大。因此, 应建立库存现金的预算制度,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现金的保管和控制, 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 防范资金风险。文章通过对企业库存现金的研究, 指出了现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库存现金,资金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黄 峰:现金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年5月

[2]姚林琪:我国企业现金管理长路漫漫[J].财会信报, 2007年4月

[3]陶 薇:中国乡镇企业会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编辑部, 2009年6月

上一篇:一石三鸟的意思下一篇:买电器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