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农家书屋扬精神文化

2024-04-30

建农家书屋扬精神文化(共6篇)

篇1:建农家书屋扬精神文化

建农家书屋促精神文明

2011年7月16日上午,锡矿山街道办事处办公室主任王继红就当地农家书屋建设情况,接受了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锡矿山农家书屋建设组志愿者的专访。

在采访中,王主任告诉我们,农家书屋在建设筹备过程中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是资金来源渠道较少且利用不科学;二是居委会大部分工作人员处于即将退休的年龄阶段,又因国家财政及资金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吸纳新成员的加入,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就这两方面的问题,王主任也介绍了街道办事处现行采取的一些措施,扩大宣传,争取社会资金的扶持,对于资金的流向,必经过民主决议后,才能投入使用,改善员工待遇,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同时,街道办事处已经制定好了农家书屋未来的建设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由点到面,逐年拓宽;建立向村民开放的电子阅览室;建立双木居委会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是锡矿山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对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养,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了解到,当地办事处及各居委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着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决定在已有的文化设施如工人文化俱乐部,居委腰鼓队、西乐队等基础上实行扩展,在各居委会推行。

胡栓袁明

2011年7月16日

篇2:建农家书屋扬精神文化

关键词:文化建设,农村书屋建设,城镇建设

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 农家书屋工程实施6年来, 其效果却不太理想。建议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停止实施农家书屋工程, 而转为重点扶持每个乡镇建一个公益性质的乡镇公共图书馆。我就周边近30个行政村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以来, 所调查的情况提出以下观点, 供参考。

目前, 我国正在进行新型小城镇建设工作, 而新型小城镇建设中公共文化建设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农家书屋工程在相对发达区域这个民生工程, 已经是一个叫“好”但并不叫“座”的项目了。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农家书屋建设的所存在的问题

1. 农家书屋的受众面不广。

因为随着网络时代迅速发展, 就当代农民家中电视、电脑、手机普及率极高, 相对发达区域农民群众都已不再愿意从书本上去获取信息知识。同时, 书本上所获得的信息也相对滞后不够全面。反而电脑、电视、手机上所获取的知识面更广、更快、更新, 由此使得农家书屋得不到广泛的使用。

2. 农家书屋所能提供的书藉品种相对单调, 数量

较少 (一般一个农家书屋藏书量差不多都在1500册左右) , 而且没有后续增添新书的资金支持, 几个月一年都是这几本书, 对农民群众来说所能选择的余地太少。

3. 缺乏专业专职人员的管理。

现虽有村里指定一名村干部为管理员, 但都属兼职性质, 而本地的村干部绝大多数都是身兼数职的“全能手”, 他们所要打理的其它工作已是相当繁杂, 能用在打理农家书屋上的时间精力少之又少, 可谓分身乏术。

4. 开放时间不适应广大群众的需求。

农家书屋大多开设在村委会办公场所中, 现开放时间大多数是按村干部上班时间在开放, 而村干部上班时间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工作时间, 等农民群众下班休闲时, 如想借本书, 此时村委会的村干部也下班了, 也就根本无法借书了。

由于没有后续书籍品种的增添, 再加上开放时间上的不合理和群众对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兴趣相对不大等诸多原因, 造成很多农家书屋就是刚建成时那几次或十来次实在的借阅次数, 以后很少有人来问津。管理员觉得反正也没人来借书, 也就开始不值班, 书屋长时间关门。很多农家书屋成了摆设, 创建时进有多少书, 现在几年过去了还是那几本。有的村随着村庄的发展, 原先农家书屋的房间都被挪作它用, 书籍更是不见踪影, 就光剩一块书屋的牌子。在我所调查的近30个行政村, 只有刚创建美丽XX村项目的村新建的书屋还存在, 其它95%都是“名存实亡”, 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摆设“花瓶”, 根本起不到相关部委推出这一工程时的初衷设想。

二、农家书屋建设的发展措施

篇3:建农家书屋扬精神文化

[关键词]农家书屋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互动机制

农家书屋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是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使其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农家书屋的藏书主要以经济类、实用技术类为主,适应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馆藏资料或传媒手段相对较少[1],因而使得农家书屋和留守老人之间的互动偏少。这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应有的服务功能,而且也使本来就相对贫乏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丧失了进一步充实、提高的机会。因此,通过探讨农家书屋与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互动机制,从而优化农家书屋的馆藏结构,以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便成为学界同仁近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家书屋与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互动现状

笔者通过对重庆市农家书屋的调查发现,许多农家书屋对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考虑较少,不能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未能实现其与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良性互动[2]。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馆藏资源和馆藏结构上,大多数农家书屋中的馆藏资料都以当地的特色产业为主,目的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针对老人和儿童的资料普遍偏少。老年人往往更倾向于欣赏传统文化书籍,如京剧、戏曲、民间工艺品制作等,农家书屋中很少能见到这些图书。另外,对于一些有照看留守儿童任务的老人来说,农家书屋中适合儿童阅读、亲子共读的书籍也相对较少。这既不能满足儿童阅读的需求,也无法满足留守老人在教育儿孙方面想自我提高的需要。在服务方式上,农家书屋服务形式单一,仅限于传统的图书借还,宣传活动甚少,难以调动老人的积极性。在管理方式上,大多数农家书屋都是由村干部兼职管理,由于他们精力有限,难以对留守老人实施主动服务。在硬件设施上,农家书屋的面积普遍不大,书架、桌椅配备也较少,尽管大多农家书屋中配备了电脑、电视等视听设备,但由于一些老人不懂操作,又缺乏专人指导,因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

二、农家书屋与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互动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缺乏应有的关注。提起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政府部门关注的主要是其物质生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而对其精神文化需求关注不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齐头并进、双管齐下,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缺乏应有的关注,势必会从根本上影响其生活质量。

其次,农家书屋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农家书屋往往侧重服务当地经济建设,而对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既缺少应有的调研,也不具备满足其基本需求的工作措施和硬件条件。

最后,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由于留守老人文化水平和维权意识的欠缺,并出于减轻儿女负担的考虑,留守老人往往不愿也无力表达自己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样很容易使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淡出公众的视野。

三、农家书屋与留守老人精神生活互动机制模型

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充分调动留守老人参与农家书屋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寻找恰当的运作方式和渠道便成为关键。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与政府部门的协调、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密不可分,据此,笔者提出如下的农家书屋与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互动的机制模型(见图1)。

该模型整体上借助PDCA(Plan-Do-Check-Action)的管理理念设置成“调整—运营”交替进行的闭环结构,是一个在不断调整、不断运营中日趋完善的过程。

调整阶段是一个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以留守老人为主体、农家书屋主动参与共同组成的“三主式”三角结构,三部分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三主式”三角结构中,始终围绕留守老人展开推进,留守老人的任务就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并配合接受调研;农家书屋主动参与调研活动,根据调研结果拟定调整方案,并向主管部门上报;政府部门主要起到桥梁纽带作用,负责向留守老人宣传农家书屋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同时根据收到的反馈信息,给出农家书屋改进的指导意见,并实施资金投入,最终将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嫁接到农家书屋建设上。

运营阶段主要是留守老人和农家书屋之间进行交流。农家书屋运营一段时间后,根据新出现的问题或者运营过程中总结的经验,重新进入调整阶段。经过如此往复循环,最终达到农家书屋能够真正满足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目的。

四、农家书屋与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互动机制模型的落实

首先,政府部门加强对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协调好农家书屋对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养老支持力是由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共同组成的。当今时代,公众不仅对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对如何解决留守老人精神赡养问题的先进理念更是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从了解现状到解决问题两方面持续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政府应当看到农家书屋对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供给方面存在的不足,积极探求拉近农家书屋和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距离的途径与方法。一方面,政府要向农村留守老人宣传农家书屋的服务内容,了解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家书屋的投入力度,完善其管理机制,提升其服务功能,充当好农家书屋与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桥梁与纽带。

其次,农家书屋加强馆藏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力求为留守老人提供良好的阅读服务。拥有良好的馆藏条件是提升农家书屋服务能力的先决条件。针对当前馆藏资源偏重农业科技,缺少面向留守老人的文化资源的现状,农家书屋中应根据留守老人的需求尽可能充实馆藏内容,如扩充民间艺术、儿童图书等方面的资源。在硬件设施上,可通过增加馆舍面积、视听设备等途径,尽可能满足留守老人的现场阅读要求。在管理方式上,可通过增加管理人员或尽量采用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以保证向留守老人提供良好的阅读服务。另外,农家书屋可与当地的中小学合作,让当地的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农家书屋学习锻炼,主动为老人们服务,帮他们查资料、找文献、阅读书籍等。

最后,农家书屋努力拓宽服务手段和渠道,为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多样化服务。农家书屋可通过深入留守老人群体,了解其精神文化需求,适当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为留守老人提供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例如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帮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网络视频可帮助留守老人看到长期在外打工的亲属;丰富的民间故事、名人传记以及从小耳濡目染的传统文艺节目等可让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再空虚。农家书屋也可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组织留守老人观看表演、录像等活动,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拉近留守老人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可通过与留守老人的交流,收集并整理当地的风俗人情,记载并传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图书馆)

(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Y2011TS26、Y2011TS28)

参考文献

篇4:扬劳模精神 建纺织强国

5年一次,全行业所关注。这些在勤劳实干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是行业各个领域的先进分子,是行业和企业的优秀人才。通过对他们的表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对于调动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创业创新的积极性,鼓舞全行业全力奋战“十三五”,激发建设纺织强国积极性,作用非凡,意义重大。

对于劳模,我们从不陌生。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代又一代劳模走上历史舞台,走进人们的心中,他们的事迹激励了几代人。从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革新能手”王崇伦,到改革开放后的“蓝领专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窦铁成、“农民工劳模”贾向东,他们都以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让劳模精神得到了弘扬,他们让劳模精神薪火相传。

在纺织行业,也从来不乏榜样,多年来历代纺织工人踏实肯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涌现出了许多闪光的名字。郝建秀、赵梦桃、邓建军??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纺织工人拼搏奉献、不断创造,用辛勤的劳动奠定了世界纺织大国的坚实基础。

而在此次劳模表彰中,我们又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这449位先进集体和劳模代表,虽然岗位不同,事迹各异,但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以一流的业绩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地诠释了劳模精神,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我国纺织工人的风采。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发扬劳模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这些都是行业前进的蓬勃动力和不尽源泉,也是提升纺织行业软实力,激励全行业前进的动力。要借劳模表彰大会的契机,在全行业营造“树劳模,学劳模”的氛围,在向劳模学习、向劳模致敬的同时,关心劳模、爱护劳模,支持劳模发挥更大作用,并激励全行业广大职工与劳模并肩奋斗,共同创造,勇于创新,用汗水和智慧、执着与付出让劳动之花美丽绽放,取得出色业绩,也成就出彩人生。

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价值判断多元的当下,尤其在部分年轻人的眼里,一些先进人物也许并不吸引眼球,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形象、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似乎变得黯淡。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创新思路与观念,宣传好劳模的先进事迹,讲好劳模故事,展示劳模风采,让劳模成为我们行业的“网红”,受追捧,被尊重,引领行业风尚。

平凡成就伟大,劳动创造辉煌。我们相信,在建设纺织强国的征程中,在全行业职工的不懈奋斗中,劳模精神一定会持续闪耀光芒,见证我们实现梦想的时刻。

篇5:建农家书屋扬精神文化

关键词:农村文化服务;存在问题;解决思路;农家书屋建设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倍加重视。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村民文体活动广场的建设,图书配送和文体活动器材的配置,文化站免费开放经费和村民文化活动补助经费的安排等,一系列文化惠民措施。对文化站组织文艺辅导培训和村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经费支持。对在农村普及科技知识,传播文化艺术,活跃文化活动,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调查发现:许多文化站文化专干不专业或工作人员不足;一些文化站活动项目少,水平和质量低;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无专职管理人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文化站、村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及村民文体活动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以致许多地方群众的文化需求依然得不到满足。 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许多文化站文化专干不专业,不能承担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和文艺辅导培训的工作。一些文化站虽然有专业工作人员,但编制少,往往只有一人,单枪匹马,难以应对服务窗口多、服务人群广的局面。

二是近些年来,富裕起来的群众不但要求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而且,对文化活动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形成反差的是,许多文化站活动项目少,水平和质量低,无法满足群众多方面、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是一个行政村只有一个图书文化活动室,无法满足分散于十里八村农民的需求。云南是一个多山省份,同一村委会的村民被陡峭的高山和湍急的河流分割于相距十里八里的山坡与沟壑之间,来往不便。因此,除了村委会所在地村民小组的群众方便看书和参加文化活动外,其他村民小组的群众看书和参加文化活动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没有专职管理人员,不能定时开放。目前,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的管理开放由村委工作人员兼,只有村委办有工作人员在时,才开放,且时间不固定。

五是目前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设在村委会办公地,一些村委会周围居民少,图书无人看,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及设备几乎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

本文就以上几方面问题,作一些分析,并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文化站文化专干不专业,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

文化站文化专干不专业的问题比较普遍,严重影响文化站工作的开展,乡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要把好进人关,为文化站配置专业的工作人员。

乡镇文化站是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文艺辅导、艺术培训、图书借阅、科普宣传、民间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村民文艺团队指导、文物管理以及协助管理文化市场于一身的,多职能的事业单位。职责多,服务窗口多,任务重。就服务人群而言,一般乡镇二至三万人口,大的乡镇五六万乃至八九万、十万人口,服务的人群多。如此,真要把文化站办得有声有色,真正满足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一般乡镇文化站必须配置3个工作人员,大的乡镇文化站不能少于5个工作人员。人事编制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为文化站配置足够工作人员。

二、许多文化站活动项目少,水平和质量低,无法满足群众多方面、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文化站工作人员少,缺辅导老师,因此活动项目少,活动水平和质量低,似乎合情合理。但工作人员少,缺辅导老师,不是主要原因。思路不广,工作不主动,才是问题所在。

文化站要想一些办法,应对专职人员少的现实状况。一方面要在活动中发现、培养文艺骨干,建立文化活动人才库。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当地中小学、幼儿园的音乐、美术、舞蹈、体育教师及乡镇机关有艺术专长的职工参与组织文化活动和开展艺术辅导培训。此外,假期回乡的大学生、民间艺人也是文化站开展文化活动和组织艺术辅导培训可以借助的力量。

活动项目少,可从研究不同人群对文化的不同需求入手来解决。年轻人喜欢节奏快、律动强的活动,就组织个健身操表演队;少年儿童喜欢音乐、跳舞、画画,就办吉他弹唱班,组织街舞表演队,办电子琴、舞蹈、美术培训班;还有,组建合唱队,举办周末演唱会,给广大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搭建展示歌喉的舞台;等等,群众喜欢的、需要的文化活动都可开展。

关于活动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要多走出去学习,多参加交流,多请外面的专家和县里的老师来指导。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时尚健康、有档次有魅力的品牌活动,来满足群众多方面、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三、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少,无法满足分散居住于十里八村农民需求的问题

从地理环境,群众需求和发展趋势看,每一个村民小组都有图书文化活动室,是解决山区群众看书和参加文化活动难的出路。

这需要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农家书屋是村民自己的书屋,村民文化活动室是村民自己的活动室。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要体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发挥村民的能动性。从经费筹集、选址建盖、图书选购、报考订阅、活动开展、财物管理都要以村民为主体,形成国家倡导扶持,村委牵头组织,村民为主体参与的共建、共享、共爱、共养、共管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村先富起来的人不少,其中不乏有社会责任感和热心公益事业之人。只要村委号召,先富起来的群众带头,村民齐心协力。一个村民小组建一个图书文化活动室是完全可能的。

四、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没有专职人员管理,不能定时开放的问题

从长远看。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的开放管理也要以村民为主体。如何管理、何时开门、搞什么活动、今天谁当值、明天哪个看管,都要由村民自己协调安排。就当前而言。村委会工作人员要轮值,定时为村民开放图书室和文化活动室。

此外,农村也不乏热心人和志愿者。各村文艺活动团队的领头人和活动骨干、热心村民、乡村教师、退休回乡的干部职工,都是农家书屋开放和开展村民文化活动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

五、目前农家书屋和村民文化活动室设在村委会办公地,一些村委会周围居民少,图书无人看,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及设备几乎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和集市是村民最集中的地方。可以将那些周围村民少的图书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广场项目安排建在学校或集市旁边。让接送孩子的家长或赶集的村民在此看书读报和休闲娱乐。同时还可带动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和参加体育锻炼,弥补农村小学没有图书室和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六、结束语

篇6:建农家书屋扬精神文化

关键词:农家书屋;文化生活;管理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知识的需要,适应新时期农村建设发展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由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的现实问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委于2007年初共同发起农家书屋工程,并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项工程之一。

农家书屋为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书籍及影像资料,以及最前沿的农业市场动态。为农民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合适的耕作品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必要性。

农家书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农家书屋建设,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同时提高了人口素质。为农村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一、农家书屋发展现状分析

农家书屋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及宣传力度不足,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多数地区的农家书屋没有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农民对书屋认识不充分导致农家书屋读者少,没有发挥出它的实际价值,这些都制约了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家书屋的便民性落实不到位

由政府直接投资统一购买图书及影像资料,下发到各个行政村。在各村中建立的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小型资料室,它需要占用一定的场所。现实建设中为了节省建设资金,一般都在村民委员会的办公场所腾出一间屋子作为农家书屋。书屋建在村支部中,而部分村的村部往往不在居民集中区,村民去书屋看书,要走很长一段路程,很不方便。

(二)农家书屋服务的局限性

书屋内,除图书音像资料之外,还有可供阅览用的桌椅。村民可以在书屋内阅读所需要的图书,也可以通过登记,把书籍借到家中阅读。书屋管理员由村委会成员兼职,而绝大数村委会成员没有特殊情况,很少到村委会。在部分村屯,书屋很少开门,常常大门紧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读书学习的积极性。有的书屋管理员由村中有责任心的老人担任,他们缺乏图书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懂得图书馆工作流程和图书管理基本规范,导致书屋管理混乱,服务功能单一。

(三)书屋资金投入不到位

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资金投入,书籍的更新,特别是期刊杂志报纸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需要经常更新。这就要求有资金的持续投入,然而,书屋建设这项工程,见不到效益,所以,各级部门重视程度不够,资金迟迟不能拨付到位,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出现作假现象。

二、农家书屋发展新思路

农家书屋的建设是以村为单位的,服务村民。有村委会及县乡文化部门的行政管理,各个村的农家书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未来发展产生了局限。针对书屋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以下观点以供参考。

(一)以乡镇为单位,对所辖村的农家书屋进行统一管理

1.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机制是农家书屋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各乡镇应把辖区范围内的农家书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形成一套辖区内有序的书屋管理体系。

2.以地方投入为主体,确保经费落实。经费是保证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经费不能作为制度落实,农家书屋将不能正常运营。政府应把农家书屋建设与运营的费用,作为一项长期的财政支出项目。

3.农村乡镇学校协助管理农家书屋,把各个村子的农家书屋分配给在校学生。在该村子生活的学生们为农家书屋的轮值管理员助理,在课余时间协助书屋管理员处理书屋的日常事务,学校安排相应的老师管理各个村书屋的轮值小助理,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其熟悉书屋管理流程。

(二)化零为整,激活农家书屋效能

1.村民居住的比较分散,有的村民家距离村部有十多里路,受到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农民哪还有看书的欲望。通过孩子上学,把家长所需要的书籍带回家去,就解决了这部分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农家书屋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的激活了农家书屋的利用效率。

2.农村学校学生在农家书屋发展中起到了纽带作用。一方面,农家书屋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农家书屋大量的课外图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会带动家长看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全民读书的热情。

3.学生参与书屋的管理可以促进书屋图书的流通。学生在方便家长看书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周边邻居对图书的需求。每一个学生都在其居住地形成一个小的服务范围,学生们的家在村子中往往分布的很均匀。从整体上看,这种个体小范围服务,在群体的参与下,最终形成了有序的网络,使服务覆盖整个村庄。

三、结束语

只有成功的将科技运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才能创造出最大的效益,这是现代农业生产的最终目标。农家书屋为农民提供了最新的农业技术、最前沿的农产品市场资讯,为农业生产决策、农产品销售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也为农民致富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

参考文献:

[1]贺洪明.我国农家书屋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2.

上一篇:医院招聘财务考试试题下一篇:2023年中国工商银行辽宁省分行度秋季柜员合同工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