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健康教育意义

2024-05-05

中医特色健康教育意义(精选6篇)

篇1:中医特色健康教育意义

谈班级特色教育——茶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与文化关系至深,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当下的中学生喜欢喝五花八门的饮料,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在班级中开展茶文化的学习与教育,对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美育乃至健康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关键词:茶文化;传统文化;班级文化;意义

我校是一所体育运动学校,学生都是“体育生”。在这炎炎夏日,我经常看到他们汗流浃背的样子。淌汗之际,他们总是选择爽口的饮料,仿佛此时只有将这冰镇饮品一饮而尽,才解运动后的口渴、燥热。但无论碳酸饮料还是功能饮料中的糖、咖啡因,对正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学生而言都是极为不利的。逞一时之快,也并不解渴,甚至越喝越渴。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特色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学生在如此的环境下会受到班级文化带来的潜移默化,同时也能体现出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在一个还没有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班级,在一群“动如脱兔”的孩子们中,在他们谈及可乐、咖啡口若悬河,对中国茶却知之甚少的背景下,“茶文化”作为本班的特色班级文化应运而生。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它以茶作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中华茶文化除了物质方面,还包括制度和精神两个层次结构。茶文化的物质层面包括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茶,水,茶具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茶文化内容。茶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把茶事活动上升到精神活动,即所谓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包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处世哲学等主观因素,强调不同历史时期这些精神活动产生的背景及原因,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茶文化的制度层面是茶文化精神和物质层面的中介。通过茶的法规和礼俗构成茶文化的个性特征。茶文化教育之于班级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茶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当下中学生对于茶文化匮乏,对中华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了解不足。茶文化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无论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都有渗透。茶的种类多样,如:西湖龙井、信阳毛尖、云南滇红、庐山云雾,不胜枚举,而每一种茶都具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等。了解茶文化,可以开拓视野,增加人文知识。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融合了儒、释、道各家思想,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是东方哲学和智慧的集中体现。从茶树品种、茶具、茶事活动、茶道等多方面学生可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有特色。比如象征“天、地、人”的三才盖碗,具有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

诗词是我国的经典文化,写茶文化的诗词更是多不胜数。“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描绘的是与知音好友品香茗的情景;“小时冷泉流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眼前浮现的是梅尧臣用紫砂壶烹煮着茶„„光是茶诗,便可令学生长久地徜徉在传统文学之中。学生还可以欣赏了解到茶联、茶画、茶舞、茶书等等,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有人曾总结道“茶与儒通,通在中庸;茶与禅通,通在神和;茶与道通,通在自然”。茶文化中蕴涵的人文思想、儒释道文化等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也是学生应该深入理解并掌握的。

二、茶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茶文化将简单的品茗升华到了精神层次上来。唐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其文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人应该严格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不逾轨;而“俭德”是就立德而说,茶人应该时刻恪守传统道德精神,不懈怠。引陆羽的“精行俭德”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信念的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则为:

《管子·心术》说“中不精者心不治”。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做事不专心一致,那他的心(道德品行)也就无可救药了。陆羽用一个“精”字,说明有关茶事的各个方面都要求达到此标准。“茶有九难”包括:造、别、器、水、火、炙、末、煮、饮。从种茶,制茶,鉴别,煮茶器具的用法,火候的掌握,水的煎煮,烤茶的讲究、饮时的程序等,无不要求精心而作,要想品饮茶的真香,唯有达到“九难”的精益求精才行。这教给学生凡事皆怕“认真”二字,要求他们做事要专心,这样便会无所不利。

“行”,一是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活动,如品行、操行等;二是实际地去做,如行茶道等。让学生做一个品格高尚、操行端正的人。

《易·否象传》说“君子以俭德避难”。可见“俭”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而单非行为而已。《茶经七之事》举例说:晏婴身为宰相,一日三餐只有粗茶淡饭;扬州太守恒温性俭,每宴饮只设七个盘子的茶食。对于如今生活幸福,渐渐淡忘“粒粒皆辛苦”的学生而言,要学会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

不羡黄金罍,不慕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让学生感悟君子的高尚品德,要具有仁爱、善行的道德品行,对自己的品性规范要求。

三、茶文化规范言行举止

茶文化中倡导礼仪、礼俗,让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养成谦和礼让,敬爱为人的良好品格。比如学生在学习铁观音的冲泡过程中,女生身着传统服饰,端坐于前,“恭请上座-焚香安神-丝竹和鸣-叶嘉酬宾-高山流水-乌龙入宫-芳草回春-分承香露-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若琛听泉-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茶艺人将冲泡好的茶汤至于闻香杯之中,含笑递于品茶人面前,“三龙护鼎-细闻幽香-品啜甘露”,一起沉浸于幽幽茶香之中。每一个举止都优美自然,每一个动作都端庄优雅,每一道程序都款款有序,每一个环节都彬彬有礼、一气呵成。学生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注重了仪容仪表、规范了用语和礼仪,提升了行为习惯。

再如,有的学生在习茶中体悟到:做人,不该在背后过多议论。如同玻璃杯中漂浮的根根绿茶,偶有碰撞,但由于水的磨合,使矛盾的对立面轻轻反弹,没有损伤。唯有互动的动态美,摩擦越来越小,茶叶才终沉淀出一分静态和谐之美。人之间的相处莫不如此,多一些正面的沟通,少一些背后的闲言闲语,时时换位,彼此谅解,共同营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

四、茶文化是一种处世哲学

《巢林笔谈续编》卷下云:“炉香烟袅,引人神思欲远,趣从静领,自异粗浮。品茶亦然。”闲则静,静则定,对清茗而遐思,啜茶汁而神清,于是心底渐生出一种悠然自乐的恬怡之情来,恰如宋人释德洪《山居》诗中所云:“深谷清泉白石,空斋棐几明窗,饭罢一瓯春露,梦成风雨翻汇”,吃茶闲暇之中,世间烦恼、人生苦乐乃至什么油盐酱醋柴米,都付之爪哇国去,剩在齿颊间心胸里的只是清幽淡雅的禅意。

茶文化告诫学生:人生之旅不会是一帆风顺,总会有风浪和挫折相伴,要多吃苦,多拼搏。在学习和生活中,要能抛开浮躁的心情,像那根根而立的茶叶沉于杯底这般静下心来,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五、茶文化提高对美的欣赏

茶文化是一种怡情文化,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内容。如茶艺人仪容仪表典雅之美,举止端庄优雅之美;千姿百态的茶造型之美;茶诗、茶联的意境、韵律之美;古香古色的茶具之美;味甜香醇的茶汤之美等。这些,都在向学生展示一种生动而独特的美。学生在丰富的图片、视频展现中受到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的教育和熏陶。

茶文化之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茶文化之美,能启真扬善。学生在茶文化中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诗意,开启心志,怡情悦性。在茶文化中注意仪表美,语言美,行为举止美,把对美的理解带到学校的言行举止中来,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大家,这便是茶文化之于学生的美育,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性情。

六、茶文化具有养生功效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养生功效。其具体功效有: 1.兴奋:茶叶的咖啡碱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帮助人们振奋精神、增进思维、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利尿:茶叶中的咖啡碱和茶碱具有利尿作用,用于治疗水肿、水滞瘤。利用红茶糖水的解毒、利尿作用能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3.强心解痉:咖啡碱具有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功效,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是治疗支气管哮喘、止咳化痰、心肌梗塞的良好辅助药物。4.抑制动脉硬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都有活血化瘀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所以经常饮茶的人当中,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较低。

5.抗菌、抑菌:茶中的茶多酚和鞣酸作用于细菌,能凝固细菌的蛋白质,将细菌杀死。可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如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皮肤生疮、溃烂流脓,外伤破了皮,用浓茶冲洗患处,有消炎杀菌作用。口腔发炎、溃烂、咽喉肿痛,用茶叶来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6.减肥:茶中的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和芳香类物质等多种化合物,能调节脂肪代谢,特别是乌龙茶对蛋白质和脂肪有很好的分解作用。茶多酚和维生素C能降低胆固醇和血脂,所以饮茶能减肥。

7.防龋齿:茶中含有氟,氟离子与牙齿的钙质有很大的亲和力,能变成一种较为难溶于酸的“氟磷灰石”,就象给牙齿加上一个保护层,提高了牙齿防酸抗龋能力。8.抑制癌细胞:据报道,茶叶中的黄酮类物质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癌作用,作用较强的有牡荆碱、桑色素和儿茶素。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只要科学、适量地饮茶,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而这正是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茶文化教育是一种渐进的教育,不能期待短期便收到成效。积极地,长期地开展茶文化学习,不仅能促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历史、生活知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茶香可以飘逸这个校园!

参考文献:

[1] 刘桂华高旭晖金哲.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国茶叶加工》,2010.3.[2]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科技文汇,2009.5.[3]程启坤姚国坤张莉颖.茶及茶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4]沈佐民曹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中国茶叶加工,2002.2.[5]耿密.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研究,2009.6.

篇2:中医特色健康教育意义

孙绵涛(华中师范大学)

前年,我作为福布莱特学者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访学一年,其间研究了美国私立教育政策。以下就是我对美国私立教育政策的特点及其借鉴意义的一些初步认识。

美国私立学校教育可以这样来概括,即历史长、比例大、质量高、影响好。所谓历史长,是指美国私立教育的历史要比公立教育长。美国独立以前,学校完全是私立的。当时在初等和中等教育方面,就有了读写学校和带有慈善性质的贫民学校,以及拉丁文法学校;在高等教育方面,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分别成立于美国独立前的1636年、1701年和1755年。美国公立教育的产生还是在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的事情。如美国在1834年才出现第一所公立小学,1839年在麻州才开办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所谓比例大,是指美国私立学校数、学生数、教师数所占的比例比较大。据美国私立学校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School)1994年统计资料(NAIS Statistics)介绍,美国私立中小学数为24690所,占全美中小学校总数109268所的23%;私立中小学的教师数占全美中小学教师数的12%;私立中小学校学生数占全美中小学生数的11%。以上统计数字还不包括占全美高等教育一半以上的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统计数。所谓质量高,是指美国拥有一批高质量的私立大学和私立中小学。众所周知,像哈佛、耶鲁、斯坦福等一批久负盛名的大学都是私立的。哈佛建校至今,已培养出了6位美国总统,2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数以万计的政界要人、商界巨子和学界泰斗。哈佛的高质量是有口皆碑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剑桥友人学校及密尔顿学园也是全美知名的私立中小学。这些学校毕业的多数学生能以高分考取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正因为美国私立教育的历史长、比例大、质量高,所以美国私立教育的声誉较之于公立教育要好。笔者在哈佛大学进行美国公私立教育的比较研究访谈时,与对美国公立教育的某些责难声相反,听到的则是对美国私立教育的赞扬声。在美国,不仅有钱人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读书,有些不富裕的美国人也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学习。原因是这些美国人认为,他们的孩子会在私立学校学得更好。前几年,尽管美国的经济并不景气,不少美国人抱怨他们的收入不高,且私立学校的学费比较昂贵,但据NAIS1994年统计,1993年至1994年,美国私立学校的入学率增加了2.3%,而前两年分别只增加了1.7%和1.0%。

美国私立学校之所以办得比较好,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说,与美国有一套适合于私立学校发展的政策有关。

首先,美国有适宜于私立学校发展的教育体制政策。教育体制从构成的要素来说,它由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两部分组成;从这两因素所组成的体制系统来说,它由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两部分组成。从私立学校教育体制来看,美国允许公民举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的私立教育机构。在美国,现已形成了从私立学前教育到私立高等教育的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从教育管理体制来看,在联邦和州设立了单独负责私立教育事务的教育机构。这种机构与私立学校的关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它的职能是指导与服务。美国对私立教育的管理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私立学校协会。美国在联邦设立全美私立学校协会,另外在麻省、纽约等州和地区成立了19个私立学校协会。协会不仅具有学术研讨的职能,而且由于它的特殊地位也发挥一定的管理职能。另一是靠立法管理。美国私立学校教育法一般由州制定,内容比较全面,涉及到私立学校的办学标准、审批、课程设置、教师队伍诸方面的问题。美国私立学校的审批手续比较简单,申办者只须达到所规定的办学条件,就可到相应的教育部门登记注册。美国私立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是校董会领导下的以校长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校董会的主要任务是筹措资金,批准学校预算及物色校长。校长全权管理学校。校长的财权、人权及业务权“三权”是统一的。另外,在招生体制上,美国为支持私立学校的发展,允许私立学校跨地区招生,而有些公立学校是不可以跨地区招生的。

其次,美国有适宜于私立教育发展的教育经费政策。美国私立学校经费来源有两个渠道,一是政府资助,一般占学校费用的15%;二是学校自筹。学校自筹资金的形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靠收取学生的学费,另一种靠捐资。在美国,Independent School和Private School是有区别的。前者是靠收取学生学费来维持教育的学校,后者是指依靠某种组织提供费用的学校,如教会办的学校就属于后一种。美国私立学校的学费,因学校的类型、男女学生及学校规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500名学生以下,7天寄宿制的男、女学生合校制的学校为例,小学平均每年收取学费13240美元,初中为17700美元,高中为19500美元。美国私立学校拥有完全自主的经费使用权。私立学校的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用于发展教育,包括校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购置,对外交流等事宜;第二是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包括增加教师的工资收入和改善教师的住房条件;第三是用于吸引和鼓励学生。美国的私立学校往往拿出一部分经费作为学生的奖学金。

再次,美国有适合于私立教育发展的教育人事政策。在教师政策上,美国私立学校的教师一般不像公立学校教师那样,获得教师资格证以后才能任教。但那些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到学校任教后,要配备一个资深的教师帮助他(她)搞好教育工作。美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教师可以互相流动。到私立学校工作的教师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因为美国中小学教师不评什么职称,并且美国私立学校教师的待遇较好。私立中小学教师的年薪因地区、学校类型及学校规模不同而有所不同,同时也因教师本人的学历及教龄不同而不同。小学教师的平均年薪为30624美元,而中学教师的平均年薪为29256美元。这个数字,略高于有些公立学校教师的年薪。

美国很强调各私立学校教育质量的特色。一方面,每所私立学校要开设一些各州规定的课程,同时每所私立学校也有自己的特色课程。笔者在斯特林学院(Sterling College)看到一些学生在学习骑马和驾马车。这个学校的骑马和驾马车的课程就是特色课程。前面说过,私立学校可以跨地区招生,学生可以择校入学。实行这一政策,有利于私立学校有好的生源,对提高私立教育的质量有好处。私立学校一般采用小班授课制,这显然也有利于私立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美国寄宿制的私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比较严格。笔者参观的几所寄宿制学校,男、女学生分别住在不同的宿舍里,每一栋楼有固定的员工管理,每一层楼还有一个教师和学生住在一起,负责学生的生活教育。笔者进学生宿舍参观时,要先登记,出来时也要登记。美国公立学校比较突出的种族问题、暴力问题、吸毒问题和少女怀孕问题,在私立学校明显减少。这种效果的取得,与对学生采取较严格的寄宿制是分不开的。

美国私立教育政策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私立教育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第一,要充分重视私立教育政策在发展我国私立教育中的作用。当前我国私立教育发展的关键要靠适合私立教育发展的政策。有人说,当前主要应提高对私立教育的认识。办好私立教育,首先要改变“私立教育是贵族教育”、“私立教育是盈利教育”等错误认识,充分认识到私立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认识提高了不见得事情就办得好,重要的是要把这种认识转变成一种准则性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是政策。因为教育政策是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而协调教育的内外关系所作出的准则性规定。有人说,国家对私立教育颁布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已很明确,发展我国私立教育,只需贯彻这十六字方针就行了。我们说,这十六字方针对发展我国私立教育事业是很重要的。但方针不等于政策,政策是方针的具体化。国家如何鼓励、支持、引导、管理私立教育,必须制定出一些可供操作的政策才能奏效。还有人认为,办私立教育,首先要制定私立教育法,以法来约束、规范私立教育行为。使我国的私立教育走上法制化轨道是对的,但私立教育的法制化有一个过程,我国首先要用政策来引导调节私立教育,而不是首先用法来规范、约束私立教育。我国私立教育刚刚复兴,许多问题还不能急于用法来规范,否则,弄不好会有碍私立教育的发展。首先要以政策来调节私立教育,当这些政策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再将这些政策定型为法。这种做法对我国私立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第二,调节、引导我国私立学校的发展,主要应从私立教育体制政策、私立教育经费政策、私立教育人事政策和私立教育质量政策四大政策入手。教育体制政策要解决的是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以及各级各类的教育管理部门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键问题,它是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提;教育经费政策解决的是教育经费投资的比例,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以及如何管好用好教育经费的问题;教育人事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学队伍的问题,它们是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保证;教育质量政策主要是解决如何使各种教育工作形成合力以实现教育质量标准的问题,它是一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落脚点。私立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制定私立教育政策,要与整个教育政策相配套,只不过是四大政策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而已。对私立教育的政策问题,当前谈得最多的是教师队伍及经费,而对体制和质量却较少涉及。其实,队伍、经费问题的解决很多方面还依赖于体制和质量政策。例如,在私立学校任教的教师大都是已退休的教师,就是因为在体制上有这样和那样的规定,限制和影响了公立学校的教师到私立学校任职。看来,私立教育的健康正常发展,与四大政策的配套实施是密切相关的。

在私立学校管理体制方面,应明确、统一私立学校的管理机构。现在有些教委,审批学校在成教部门,招生归计财部门管,而业务又归普教部门管。由于管理部门多,私立学校的工作运转特别困难。在机构职能问题上要淡化管理职能、强化指导服务职能。有些管理机构不针对私立学校的特点,用管公立学校的那一套管私立学校。顺便提及的是,对公立学校也不能只强调管理,而不重视指导服务。教育本来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即教育是一种完善教育者自身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活动。人们多年来批评教育的主体性不明显,恐怕主要是与公立教育一味强调管理有关。私立学校的产生,为教育主体性的回归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教育的主体性特征,为学校教育特别是私立学校教育多提供指导和服务。在私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要处理好董事会与校长的关系。董事会一般有财权和人权,校长有业务权;董事长对经济规律考虑多,校长对教育规律考虑多,解决的办法是校长可参加董事会,董事会要给校长一定的财权和人权,使校长真正做到财权、人权、业务权“三权”统一。在招生管理体制上,要允许私立学校跨地区招生,学生可以择校入学。限制私立学校跨地区招生,就无异于要停办私立学校。

关于私立教育经费政策。目前私立学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应该是自筹,现在要求政府资助是不现实的,在当前政府拿不出钱资助私立教育的情况下,地方各部门也不能向私立学校摊派各种费用。各种摊派的最终受害者还是私立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私人办学,国家不给一分钱,一些部门还向学校要钱,这说得过去吗?国家要制定政策,坚决制止向私立学校的各种摊派。对私立学校的收费标准,国家可规定一个幅度,各私立学校可根据所在地区、学校规模等情况,自行确定收费标准。对学生所缴的学费(包括赞助费)要由办学者全权支配。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预,无非是怕学校将学生缴的钱滥用了。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审计部门来监督检查学校的资金使用情况来解决。对学校的资金,校董事会要制定管理制度,资金的使用,由董事会集体讨论决定。这样可以防止有些董事长将资金转移挪作它用。学生缴的学费,要完全运用于办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鼓励学生学习。

关于私立学校人事政策。当前私立学校教育人事政策中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帮助私立学校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篇3:中医特色健康教育意义

一.依法保障艺术教育的合法地位

20世纪50年代, 为了在科学技术方面迎头赶上前苏联, 美国将学校教育的重心放在科学与数学教育上, 使各级学校中的艺术教育科目受到生存的挑战。战后,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诺恩菲尔德继承杜威等前贤的进步教育思想, 以有益于儿童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这一理由为学校艺术教育争取地位。进入60年代, 由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以及受布鲁纳教育理论的影响, 使学科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焦点, 只有学科知识才有资格进入学校课程行列。在这种形势下, 艺术教育只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能保住在学校教育中的合法地位。假使艺术是一门学科, 艺术教育就不仅仅涉及艺术创作, 还应包括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学科的知识。经过多年的努力, 美国的艺术教育终于从艺术学科的观点中生发出了以很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构想。

1992年, 美国全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颁布面向全美学生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 确立了国家艺术教育的统一标准。该《标准》指出, 艺术教育有益于学生, 因为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 会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艺术教育有助于激发多种感知和思维方式。由于普通教育学生侧重于语言和数学智能的发展, 而学生思维方向是线性的连续的, 艺术培养的是直接的感觉经验。艺术目标旨在直接联系人与经验, 架起词语和非词语之间以及逻辑与情感之间的桥梁, 以便更完美地理解整个世界。艺术教育还有益于社会, 因为学生学习艺术能对事物和地点直接体验。每天世界范围内观众接受大量原始视觉信息, 不能领悟形象表现与传播力量的视觉文盲难以适应这个社会。理解传播中的形象信息, 不能仅仅依赖声音识别能力。因而视觉艺术教育将成为所有学生的基本需要。

今天美国的艺术教育迎来它的“黄金时代”。《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 将学校艺术教育写入联邦法律。该法令承认学校艺术教育是一门核心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享有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和外语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实施“艺术推进”工程

为了挑战传统教育观念, 改善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间的不平衡状况, 1967年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启动艺术教育“零点项目”研究, 旨在从零点开始, 将艺术教育当作一种认知行动来研究。该项目主张: (1) 儿童在早期以艺术创作为主。儿童越是积极地介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艺术学习的效果就会越好。而且, 年龄尚小的儿童在绘画构图上很有艺术家的天赋。 (2) 艺术感受、艺术史教育和其它外在于艺术的活动要与儿童的创作联系起来。 (3) 艺术教师要精通艺术思维。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音乐思维, 视觉艺术教师要善于运用视觉空间思维。 (4) 艺术学习要尽可能围绕有意义的专题进行。 (5) 艺术教育的课程必须以螺旋式发展的特点为基础, 反对制定连续性的艺术教育计划。 (6) 艺术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某些技巧与概念, 而要进入个人和他人的情感世界。 (7) 反对向学生传授如何判断艺术, 但应让学生懂得艺术品传播跟流行的艺术品位和价值有关。 (8) 艺术教育并不仅仅是艺术教师的任务, 它还需要艺术家、管理人员、研究人与学生自己密切合同。 (9) 艺术教育要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每个学生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艺术形式。学生只精通一种艺术形式, 比对多种艺术形式只一知半解要好。

三.运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 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儿童心智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儿童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发展心理学在对人的成长和变化的研究中, 提出了一些关于人类发展的原因和目的假设, 正是这些假设极大地影响了艺术教育领域。其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就是假定人类的成长是一种固有的趋势, 认为人类能够选择自己的体验并能作出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各种决定。该假设的启示在于, 要让儿童自己指导自己的成长, 成人的干预越少越好。发展心理学又假设,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着顺序相同的心理转变, 即人们成长的各个阶段是普遍存在的。发展心理学还假设, 人类的行动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儿童天生富有探索性与好奇心;一方面对世界有浓厚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通过增进技艺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发展心理学家将这些假设应用到艺术教育领域, 为艺术教育提供心理依据, 并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艺术教育实践。比如发展心理学关于人类发展变化的普遍性发展与非普遍性发展之间的区分, 就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此同时, 美国还采用认知发展理论指导艺术教育。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人类心智各方面的成长。这种理论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程度。帕森斯认为人类对艺术的理解是依阶段循序发展的。儿童对绘画内容的理解基本上相同, 即使年龄增长, 其理解方式也基本相同。人类具有一种普遍的审美能力发展顺序, 顺序中的后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进步;每前进一步, 对艺术的理解就更进一步。

四.注重发挥艺术的价值功能

一般而言, 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得到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 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理解美, 因而导致人们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由于将审美的观点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 致使许多人认为艺术与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美的创造与美的学习。而越来越多的美国艺术教育人士认为, 美只是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艺术教育仅仅局限于审美愉悦上, 就容易忽略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艺术的认知功能。

诺思菲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儿童的成长为中心, 主张艺术教育的任务并不在于培养审美体验, 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艺术家, 而是要让儿童获得其他课程无法提供给他的成长机会, 使儿童富有创造力, 使其心智获得健康发展, 从而能够学会创造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哈佛大学艺术教育“零点项目”强调艺术的认识功能, 认为艺术与科学一样, 是人在理解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增长知识的手段。将艺术视为指涉世界的多种符号系统中的一种, 因而特别看重审美经验的认识性。另外, 艺术教育能开发人的音乐、空间、语言、身体运动等各方面的智能, 对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帕森斯主张艺术是一种自我表现。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人的审美体验, 增强对人的自我与本质的认识。

正是由于美国艺术教育既重视了内在于艺术本质的艺术教育目标, 也看到了艺术外在功能的重要性, 才使得当代美国艺术教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五.营造艺术教育多元化发展格局

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最初以学校画室艺术教育为主, 关注的多是学生的创作实践。随着艺术教育观念的演变, 艺术发展史、艺术批评与美学等学科已发展成为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 并成为艺术创作的有益补充。艺术教育中所涉及的艺术种类也不再仅限于视觉艺术, 而是形成了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门类艺术形式并重的局面, 从而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

当代美国学校艺术教育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为主要学习对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艺术教育界开始关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 并把这种融合文化多样性的艺术教育视为促进不同文化人群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最佳手段。

此外, 美国的艺术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艺术学科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即使同一学科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也都有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与目标。

六.美国艺术教育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对美国而言, 艺术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里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无论在艺术教育实践方面, 还是在艺术教育理论方面, 中国的艺术教育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一是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往往将艺术教育的注意力仅仅局限于艺术的情感层面。二是艺术教育的内容过窄, 往往重视的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艺术技巧为目的的艺术创作。三是艺术教育没有获得应有的学科地位。

篇4:艺术特色教育涵义及意义探究

特色教育即基础教育中实施明确的学科教育模式,例如,有的学校有一自身偏重于外国语教育,所以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应用教育,当今,以“外语”为特色的基础性教育活动非常普遍,这是国际化交往中语言重要性表现形式之一。但是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艺术特色也获取更多中小学的关注,部分学校因为艺术特色,在升学中获取优势,因而形成所谓的特色化办学形式。

教育目标与特色化关联

教学目标受限因素有三种,第一学生,由于教育目标的设定是学生,因而在教育影响中显现出来,所以需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的需求变得更具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学生的艺术能力,这一举措具有发现潜力、方向以及推进艺术步伐的作用。由此了解学生的认知以及心智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性要素;第二是社会,由于教育的目标是集中反映社会发展需求的,因而在及时关注社会的变化状况,甚至更应关注社会的未来发展态势,结合世界发展状况。第三是学科本身,这需要从学科的属性出发,结合学生的身心状况以及各方面发展因素,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结合中小学艺术学科属性,以及教育所体现的在内部标准,将我国基础教育目标设定分为三部分,审美创造、鉴赏或者批判,同时延伸到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美术学科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格,让学生人格更具完美。

可以在打造中小学教育“特色”时,完善两种思路:一方面,需围绕全体学生的素质开展美术艺术教育,艺术以特色教学媒介的形式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关联素质,从而让学科属性带来更深层次的艺术教育,提升人的外在能力,并完善人的品格。另外一方面,学科指向,目的是培养未来从事艺术创造的人才,学校的教学活动更多是针对艺术教育规律,不仅将关注点集中在文化基础,更要在学科教育上做好深化,全面调整学校教育课堂体系,提高艺术课程的教学比重,根据学校的不同开展适应自己的学校的艺术特色活动,实现艺术教育的突破。

面向全体开展艺术教学活动

基础教育开展核心体现在人“成长”上,艺术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的意义是运用学科特点引导和作用于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较大的发展,让教育更具目的性。由于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而艺术教育可以作为特色教育,推进改革艺术创新,形成良好的思路。如果从知识层面考虑问题,那么艺术学科是一门感性学科,尤其是实施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渠道分别是“玩”或者“娱乐”这两项活动,两者相互伴随,这是有利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因而艺术教育的特色形式,需要教育意义指向“全体”这是适用于任何一所学校的教育模式,能为“特色”教学做文章。教学中经常倡导寓教于乐,其实寓教于乐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艺术教育活动。

1.打造干练的师资队伍

从艺术教育特色角度考虑,要求本校的艺术专业教师逐步提升专业素养,让自己的教师素养上升到一定水准,这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和落脚点。新课标下,艺术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如果专业教学的素养不能达到要求,那么在提高学生素养时,学生即使有这方面的潜能,也不能被激发出来,因而专业教师在课余时间巩固自己庄园,培养自己过硬的技能,另外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做亮特色。

2.学校中上下一致的目标

“全体”的艺术特色教育有别于面向”高考“的艺术特色教学活动活动,不能用简答的升学率评定教学的功过好坏。由于特色艺术教育是长线艺术教育,成功的特色艺术教育让学生受用终生。进而,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力求调动一切特色服务因素,特别是开展教育细节导向,以期做大和做实特色。

3.吃透艺术教育理念

吃透艺术教育理念目的是让“全体”孩子理解和运用艺术,部分人片面的把艺术看成是画画或者唱歌,这只是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实究其本质,艺术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思维模式,对学生的成长、健康和全面素质有积极推动,强调艺术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化,很多艺术需联系文化,例如著名的画作,里面都蕴含丰富的美学知识,这种美学内容需要借助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很多人单方面的理解艺术,导致艺术教育失去正确指引,另外受制于高考的“指挥棒”开展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只能成为应试教育的点缀而已,这不仅不是真正的艺术特色教育,反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结语

通过归纳,了解美术学科的总体目标如下:第一,由学科属性带来教学总目标,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直观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第二,人的外在各方面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形成新的表现力,包括感知、思维、记忆等能力。第三,内在品格在美术教学中逐步完善,包括行为、意志等。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篇5:宜宾特色饮食民俗及其社会意义

宜宾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是川、滇、黔3省的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3江的汇流地带。宜宾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山水旅游观光的圣地。她地理区位独特,历史文化厚重,各种流派的文化交汇于此,因此构成了多姿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资源。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宜宾人,对宜宾特有的饮食更是非常的喜爱和推崇,同时我也希望家乡的饮食能够传播的更远,被更多的人喜爱。

源远流长的宜宾饮食民俗概况

宜宾饮食是西南地区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川菜、川酒、川茶的势力范围。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以麻辣、鱼香、味广著称,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在川菜特点的基础上,宜宾菜肴形成了自己独具风味的地方特色:菜路广,佐料多,以小炒、小煎、干煸和麻辣香浓的民间菜式、火锅为其主要特点。酒是艺术佳作,以其水的外形、火的性格的独特魅力渗透在人类文化生活中。中国的酒文化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宜宾酒文化自先秦以来已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道是川酒甲天下、精华在宜宾,五粮液造就了今天的酒都宜宾,中国酒文化的缩影,而五粮液就是中国酒文化的提炼和结晶。茶是健康之液,灵魂之饮,在我国被誉为国饮。宜宾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种茶历史可以溯及先秦,公元134年宜宾的屏山就开始种植茶树。以叙府茶业为代表的宜宾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历史文化韵味和鲜明的人文色彩,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风味浓郁的地方菜肴

宜宾菜肴是川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缘关系,宜宾人在饮食上普遍偏辣和偏复合味,味多、味广、味厚、味浓。宜宾菜肴选料广泛,无所不取,选料认真,切配精细,烹制讲究,味别多样。烹调技艺上以炒、煎、烧、煸等为主。宜宾传统特色菜肴众多,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盛誉。如以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河鱼为原料的河鲜特色菜肴成为消费时尚;用宜宾芽菜烹饪的芽菜扣肉作为老牌传统菜肴,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形色味美、风情万种的全竹宴让客人流连忘返;选料精、火候准、刀工绝的李庄白肉闻名遐迩;具有数百年生产历史,皮绵肉嫩、色泽纯净、营养丰富的沙河豆腐被誉为“川南名肴”。这些菜肴在宜宾的宴席上,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基本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因为实在太受宜宾人喜欢了,已经是宜宾的招牌菜式了。

别具一格的特色小吃

宜宾小吃久负盛名,种类繁多,具不完全统计有八大类100多个品种。以各色小面到抄手、水饺,从凉糕、凉粉到各式糕点,从生拌冷食到热饮羹汤,从锅煎油烙到蒸煮烘烤,堪称花色品种琳琅满目,甜咸酸辣各味俱全。宜宾小吃还有一大特色是口味丰富,常用的口味就有麻辣、红油、怪味、家常、咸鲜、糖醋、香甜、芥末、蒜泥等10余种,而每一种口味针对不同的品种又各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变化。著名小吃有宜宾燃面、宜宾芽菜、李庄蒜泥花生、猪儿粑、葡萄井凉糕、筠连水粉、富油黄粑、南溪豆腐干、叙府糟蛋、柏溪潮糕等。在宜宾的小吃街上随处可见,我最喜欢的是燃面和猪儿粑,虽然看起来有点油腻,但我从小吃到大竟没有觉得腻味。凉糕是夏日必备小吃,自己做也非常容易。

对外地人来说,宜宾的招牌应该是五粮液,但在宜宾人看来,五粮液纵然好,可是一般人招待不起,宾客来了,即使五粮液喝不起,燃面可是一定要招待吃的。由此可见,宜宾燃面的知名度有多高了吧。宜宾燃面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已经有人开始经营了,其主要的原料是我们本地的优质水面条,以宜宾黄芽菜、小磨麻油、芝麻、花生、核桃、辣椒、花椒、味精以及香葱等辅料,将面煮熟,捞起甩干,去除碱味,再按传统工艺加油佐料即成。燃面,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用火点燃的面,由此可见,它有多么的干,多么的香。不仅本地人喜爱,就是中外游人也赞不绝口。

宜宾饮食民俗的社会意义

饮食民俗反映了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人讲吃,一见面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这句在中国应用广泛的话语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宜宾饮食民俗特点也反映了宜宾人的饮食文化面貌。这种吃的文化已经超过了吃的本身,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可以将其社会意义概括为精、美、情、礼4个字。这4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在中国的宴席中,选料、烹调、配料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已把“精”视为一种重视、尊重客人的表现。“美”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要求的概括。食物不仅应该是味道美,其色、香都应该符合“美”的要求。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情”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喝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有着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功能。中国人也经常通过这种“吃宴席”的形式来达到增强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目的。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从而使饮食的社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在宴席中,座位的安排方位、上菜的顺序、器具的排列都是一种礼节的体现。它贯穿于饮食活动之中,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表现。

篇6:浅析中医学医学模式及其意义论文

1中医学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整体和系统是中医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中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离不开整体观念。在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健康和疾病的深刻认识,因此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内经》中没有“健康“一词,而“平人”就是中医学对健康人的高度概括,《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灵枢·终始》:“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从以上经文可以看出,中医学的健康观不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而是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以及精神与形体的统一。

首先,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与外界环境变化相适应,即天人相应。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适应四时的气候的交替。古人强调养生必须要法于阴阳,应四时而调神,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不能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必然损害健康导致阴阳失调,产生疾病。在《内经》中不仅强调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意识到社会环境与人体健康也密切相关。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之中,生活于一定的群体和习俗中,因此人的健康必然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社会变化了,健康和疾病也相应改变,“往古之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人不然,忧患缘于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皮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也会出现的心身疾病在《内经》已有记载,如《素问·疏五过论》:”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甓为挛”、“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由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治疗这种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内经》提出:“诊可十全,不失人情”的治疗原则。《灵枢·逆顺肥瘦》还指出:“圣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

上一篇:艺术培训学校合作合同下一篇:学生出国申请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