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2024-04-07

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精选9篇)

篇1: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

A.初等教育

B.中等教育

C.高等教育

D.家庭教育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于人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3.教育是一种()

A.生物现象

B.自然现象

C.社会现象

D.心理现象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

A.起决定作用

B.起加速作用

C.起延缓作用

D.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5.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这体现了教育的()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6.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与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

A.具有阶级性

B.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不能脱离政治经济

D.具有永恒性

7.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实践起源论

8.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物界

B.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C.生产劳动

D.动物本能

9.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其中“二馆”是()

A.教馆和学馆

B.崇文馆和弘文馆

C.文馆和武馆

D.书学馆和算学馆

10.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因此,教育具有()

A.继承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永恒性

二、辨析题

1.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

2.教育对社会发展有巨大作用,可以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育救国论”是错误的。

2.什么是遗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C

4.D

5.A

6.B

7.A

8.C

9.B

10.C

二、辨析题

1.错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该观点把教育的作用夸大化,忽视其他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

2.错误。教育对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不可能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方向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决定的,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减缓作用。

三、简答题

1.(1)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它不能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不能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2)“教育救国论”企图在不触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从改造教育人手,产生清明政治,富国强民,实际是行不通的。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教育救国论”皆以失败而告终。

2.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先天解剖生理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人的形态和机体内外器官的组织结构与机能。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遗传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篇2: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后像

2.看见一面红旗,人们马上能认出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

B.视觉

C.色觉

D.知觉.3.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哪种特性?()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人们常常以日出日落来判断东西方向,以人体为参照来判断左右,这属于()A.形状知觉

B.大小知觉

C.深度知觉

D.方位知觉

5.煤块被强光照射时,人们仍认为它是黑的,这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知觉的基本属性?()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规律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二、辨析题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3.一般说,知觉的理解性与过去经验无关。

三、论述题

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A

4.D

5.D

6.B

二、辨析题

1.错误。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正确。人的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对优先知觉的事物,形成清晰的映象,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叫知觉的选择性。

3.错误。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三、论述题(要点)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篇3: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考前出复习题划重点的相关背景分析

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以来, 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国家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从1999年高校开始实行扩招以来, 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大量的中职学校升格为大专或本科院校, 使得高校的数量激增。很多高校不顾自身实际, 无限度地扩大规模, 进一步加剧了生源竞争, 导致很多本专科院校降低了招生门槛。而且, 受传统观念影响, 很多人普遍认为读中职低人一等, 从事脑力劳动才是体面的工作, 报考普高上大学才更有面子。由于上述原因, 报读高中的人数大幅提高, 读中职的人数则大为减少。

虽然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 逐渐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投入力度, 但中职学校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摆脱生源数量少、质量差的困境。如果考前不出复习题、不划重点, 绝大多数学生考试会不及格, 无奈之下, 考前教师被迫出复习题划重点。所以考前出复习题、划重点实属教师的无奈之举。

考前出复习题、划重点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考前出复习题、划考试重点, 对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严重地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主要表现为:

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当学生习惯了有复习题和考试重点之后, 平时上课不认真, 睡觉、玩手机、旷课、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增多, 课堂教学常常因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与配合而很难进行, 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增加了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

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了复习题和考试重点之后, 有些学生即使平时不努力, 考前突击也能考出较高的分数并获得奖学金, 这对那些真正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的学生不公平, 对其他学生也有误导作用, 还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不好的习惯, 加剧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还会使学生学习能力下降。据研究, 智力是学习的基础, 而记忆力又是智力的基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 都与记忆力密切相关。因此,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应强调其对记忆力的系统强化训练。如果长期不进行记忆练习, 可能会导致记忆力的衰退, 进而影响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影响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查范围广, 内容全面且灵活多变。如果学生平时学习不认真, 复习只以习题为主, 忽略了对课本的系统学习, 对知识的掌握不全面, 将很难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不能客观地反馈教与学的效果试卷信度是反映试卷客观性和考试结果准确性的指标, 信度越大, 学生的考试成绩越真实, 越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成绩和水平。但如果学生考前知道了考试的重点, 使得考试成绩过高, 则说明试卷的质量低, 信度差, 此份试题不能真实考查学生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也不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虽然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空间, 但绝不能以生源质量为由而不顾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争创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出来, 对于不要求升学率的学校, 如中职卫校则主要是以学生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来衡量。

根据南京财经大学程瑶教授等人对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变化的研究显示: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高峰, 自2009年后逐年下降, 到2020年将减少30%左右。所以, 随着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的逐年下降, 各高校招生困境日益凸显。目前这些规模已经扩大的本专科院校, 今后与中职学校的生源争夺战将更加激烈, 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将会进一步下降。那么, 中职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发展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才能在激烈的生源争夺战中占有一席之地呢?笔者建议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来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了解中职教育特点, 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的优势经过多年发展, 特别是这几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 中职教育体系已基本形成, 逐步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 增加了相应实训设备, 拥有一支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 以能力为本位, 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和培养目标, 中职教育层次培养的主要是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 即一流的技术工人。教学上减少了对理论的学习, 主要强调的是对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操作。因此, 中职教育比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文化课程设置上以“必需、适用、够用”为原则, 尽量减少了其学术性;专业课程设置以“应知, 应会”为度, 增加了实习、实训、综合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程的分量。所以, 中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 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 就业前景好。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 单靠两支粉笔、一个黑板、一本教材就完成授课任务的时代早已过去。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能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技能, 不仅能胜任一两门本专业课程的教学, 而且要具有整个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能力。因此, 学校应与时俱进, 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 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培训等方式, 不断加强对多媒体信息等现代教学技术、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 以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此外, 教师还须拓宽相关学科知识, 具有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动态和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性, 时刻关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现代职教理念, 并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创新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改进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目前, 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是以初中毕业没能继续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年龄不大, 一般都是16岁左右, 具有思想不成熟、心理素质较差、敏感又脆弱、遇到问题容易冲动、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等特点, 有部分学生很早就养成了一些诸如沉迷网络、抽烟、早恋等不良习惯。学习方面, 基础较差,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厌学情绪非常严重。教师要充分了解和研究目前的中职学生, 要意识到, 虽然他们有较多的缺点, 但他们年龄小, 适应性好,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认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因材施教, 制定适合中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长期进行耐心正确的引导, 就能将这些不良习惯慢慢地改正过来, 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复习题题库建设, 提高学生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首先, 复习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和记忆, 提高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了解考试题型, 出题方式, 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对学生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 必须重视复习题题库的建设与更新, 要求题库的题型多样, 并有一定的题量, 题目最好是来自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历年真题、国内知名大专院校以及权威出版社的相关试题。教师要对这些题目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同时适当增加案例型和综合分析应用型题目,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其次, 要提高试题的质量。建议考前禁止给学生划考试重点, 考试试题也不能全部来自题库, 根据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 在提高及格率的基础上, 可以从复习题库中出60%, 剩下的40%应来自题库以外。由于中职医学检验专业有国家的准入考试, 所以在毕业前最好按照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标准, 进行两次模拟考试, 增加学生的考试经验。再次, 平时每次考后教师应及时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对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样有助于提高考试的科学性, 并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改进, 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中职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立足生源实际, 寻找问题症结, 发挥中职优势,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才能使中职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吴丽萍, 施楚君, 许杰洲, 等.对174名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理论考试成绩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6) :698-700.

[2]柴志欣, 冯平锋, 芮勇宇, 等.进行考试分析, 提高教学质量[J].检验医学教育, 2011 (1) :19-21.

[3]程瑶, 章冬斌.2020年前适龄人口变化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科学, 2008 (5) :8-10.

[4]冯敬.对中职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与思考[J].遵义师范院校学报, 2010 (3) :61-63.

[5]邱鹏芳, 郑振佺, 袁洪斌.中职学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的SWOT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13) :17-18.

篇4:本期练习及测试题参考答案

1. 薄铁片铁2. 磁化S(南)3. 地北4. 指南针不指南北 鸽子找不到回家的路5. C 6. C7. B8. C9. B10. B11. C12. 如图1所示.13. 如图2所示.

14. 将一枚小磁针放在火星表面,观察其是否有固定指向(或是否受磁力的作用)15. 可将铁屑撒在种子中,搅拌均匀,使铁屑吸附在杂草种子上,然后用磁铁吸附,将带有铁屑的杂草种子从混合种子中吸出来.这里利用了磁铁吸铁的性质.

《电生磁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流的强弱线圈匝数的多少有无铁芯 铁芯通断电电流的强弱电流的方向强

2. N负变大3. B4. B5. B6. B7. C

8. 如图3所示.9. 如图4所示(提示:两通电螺线管相互靠近的两极均为N极或均为S极,磁感线方向不同).10. (1)小磁针(2)让小磁针跟导线AB平行,且在AB的下方(3)若小磁针转动,导线AB中有电流,若导线AB不动,导线AB中没有电流11. (1)图略.提示:滑动变阻器金属杆右端(或左端)与开关左端相连(2)B(3)N或北(4)①右(左)变小(变大)②变大(5)越强多(少)强(弱)

《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通电导体(或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切断电源2.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 3. B4. B5. A6. C7. D8. D9. A10. C

11. (1)线圈匝数(2)观察吸引大头针个数的多少 (3)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磁性随线圈匝数的增加而增强(4)A、C12. (1)改变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

(2)如下表. (3)①铁芯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②将大小不同的铁芯分别插入同一线圈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这个线圈两次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磁生电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电磁感应机械2. 切割磁感线导体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电磁感应加快摇晃、增加线圈匝数或更换磁性更强的永磁体等

4.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5. B6. D7. 猜想:与磁体插入的速度有关(或与磁场的强弱、线圈的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横截面积有关).实验设计:将电流表和线圈连接成闭合电路,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不同的速度先后两次将条形磁铁插入线圈,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并进行比较.

8.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磁感应(2)①转速②导线长度③磁性更强的磁铁

《电与磁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 S负 N2. 电机械换向器(或换向片)3. 低压控制高压工作4. 鸽子是否靠地磁场来导航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可靠

5. 调换电源正、负极(改变电流方向) 发电机6. 动圈式话筒、发电机电风扇、动圈式扬声器7. L2右

8. C9. C10. C11. D12. C13. B14. C 15. B16. D17. 如图5所示.18.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2)电流(3)线圈停在平衡位置19. (1)磁性强弱(2)a、b(3)b、c (4)电流相等

篇5: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1.人的心理包括哪两部分()

A.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

B.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

C.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D.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

2.人的个性心理的结构成分主要包括()

A.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

B.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

D.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

3.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成分主要包括()

A.认识、情感和意志

B.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

D.需要、动机、兴趣、爱好

4.下列哪一选项必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而生畏

B.谈梅生津

C.望梅止渴

D.尝梅生津

5.植物和单细胞动物反映形式是()

A.反映

B.感应性

C.感受性

D.知觉

6.从动物的心理演化到人的心理,具有决定意义的条件是()

A.语言

B.制造工具

C.劳动

D.直立行走

7.下列哪一个选项属于条件反射()

A.眨眼反射

B.吮吸反射

C.防御反射

D.信号反射

8.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称之为()

A.反映

B.感受性

C.意识

D.感应性

9.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称之为()

A.情感过程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

10.“谈虎色变”属于哪类反射活动()

A.无条件反射

B.非条件反射

C.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二、辨析题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这类反射活动属于无条件反射。

三、简答题

1.试分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心理学科的任务。

3.什么是意识?意识有哪些特点?

4.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其包括哪些结构成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C

4.B

5.B

6.C

7.D

8.A

9.B

10.C

二、辨析题

1.错误。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条件反射是指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等都属于条件反射活动。

三、简答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2)个性包括个性心理动力(或称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心理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了解、掌握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的规律,并为有效地指导、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依据。具体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规律,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2)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3)探讨人类情意活动和性格形成的规律,为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依据。

3.意识是心理的高级的、完整的形式,它是人在劳动中,和语言一起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人所独有的、凭借语言实现的心理反映。

意识的基本特征是:(1)自觉性——先有正确的动机、明确的目标、周密的计划、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然后再行动。(2)能动性——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反映,有意识的、主动的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3)社会历史制约性——社会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等都受社会因素制约与影响。(4)第二信号与抽象逻辑思维活动特点。

篇6:成考《民法》练习题及答案的内容

一、选择题

1.按照《民法通则》,授权书授权不明的()

A.由被代理人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B.由代理人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C.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共同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D.由被代理人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2.下列不属于代理权滥用的内容是()

A.自己代理

B.双方代理

C.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

D.超越代理仅限而为的代理行为

3.被代理人对无权代理行为追认后,代理关系()

A.从追认时起生效

B.仍然无效

C.经相对人同意后生效

D.自始有效

4.甲为乙的代理人,在代理购买房屋过程中,与第三人丙串通,使乙多支付3000元,甲、丙各分得1500元。丙()

A.不负民事责任

B.负次要民事责任

C.与甲负连带责任

D.负完全责任

5.被代理人对无权代理行为追认后,该代理关系则()

A.从追认时起生效

B.仍无效

C.经第三人同意后生效

D.自始有效

6.复代理的目的是为了()

A.被代理人利益

B.代理人利益

C.第三人利益

D.当事人的共同利益

7.周某有一辆卡车待售,某乙向周某声称他可以代某甲赊购,周某不放心,托人询问某甲,某甲未否认。后来,某甲不付欠款,发生纠纷,周某欲起诉()

A.应当以某乙为被告

B.应当以某甲为被告

C.应当某乙、某甲为被告

D.与乙无关

8.甲委托乙代买一筐荔枝,乙见南方荔枝价廉物美,想到甲特别喜欢吃,特意多买了一筐,此行为属于()

A.无权代理

B.有权代理

C.滥用代理权

D.越权代理

9.代理人超越代理权所为的民事行为,其后果是()

A.代理人告知被代理人后,被代理人才承担责任

B.经被代理人追认后,被代理人才承担责任

C.代理人与被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D.只能由代理人自己负责

10.雇佣合同是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关系,因此()

A.受雇人依雇佣关系当然有代理权

B.雇佣人在雇佣关系中必然对受雇人授权

C.雇佣人不必另外向受雇人授权

D.雇佣人可以在雇佣合同中授权或不授权

二、简答题

1.简答代理与居间、行纪的区别。

2.简述代理中的连带责任。

3.简答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

三、论述题

试论无权代理及其法律后果。

四、案例分析题

甲欲出售自己的一间平房,邻居乙得知此事后,就自作主张以甲的名义与丙签订了买卖合同,将甲的一问平房出卖给丙。后甲、丙相遇,甲表示并未授权给乙而且对该买卖合同不予追认,丙为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问:乙的代理行为是否有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D 4.C 5.D

6.A 7.B 8.D 9.B 10.D

二、简答题

1.代理,是指行为人根据本人的授权或者法律的规定,以本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而行为的后果归属于本人的行为。

居间。居间是一种合同关系,居间人在我国解放前称为掮客、扦手、跑合人等。居间人为委托人报告签词合同的机会或充当签订合同的媒介,而由委托人给付报酬。它与代理人的区别在于,居问人不得代委托人订立合同,而仅仅是在双方之问斡旋,促成合同订立。

行纪也是一种合同,行纪人受委托人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实施民事行为并收取报酬。它与代理的区别在于,行纪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实施民事行为,其法律效果依行纪合同,问接地归属于委托人,因此,理论上又称其为“间接代理”。作为行纪人必须具有特殊身份,依法经核准登记。如信托商店、我国的外贸代理等。

2.(1)因委托书授权不明发生的连带责任。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2)因滥用代理权发生的.连带责任。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和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3)因无权代理发生的连带责任。代理人和第三人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由代理人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4)因代理事项违法发生的连带责任。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3.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同有权代理一样,在第三人和被代理人之间产生民事法律关系,被代理人应受行为人和第三人之间实施的民事行为的约束,承担该行为所设定的权利义务。

第三人可以基于表见代理对被代理人主张代理有效,也可以行使撤销权,撤销其所实施的行为,从而使代理无效。

三、论述题

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进行代理活动的民事行为。无权代理行为具备代理关系的全部表面特征,惟独缺乏代理权。无权代理包括根本未经授权而为代理行为、超越代理权限而为民事行为及代理权终止后而为的代理行为。

无权代理行为属于一种效力未定的民事活动。根据《民法通则》第66条规定:无权代理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无权代理行为发生以后,被代理人可予以追认,从而使无权代理因代理权的欠缺得到补救转化为有效代理,这样无权代理行为具有与正常的代理行为同等的法律效力。当然,被代理人也有权对无权代理行为拒绝承认。但被代理人对无权代理行为,在第三人行使催告权后仍不作出是否追认的表示,视为对无权代理行为的追认。

相对人享有催告权和撤销权。第三人应将无权代理人进行无权代理行为的基本情况告知本人,并催请他在一定的合理期间内明确答复。如在第三人提出的合理期间内本人无追认或拒绝承认的表示的,视为追认,当然在本人作出追认的意思表示以前,第三人对无权代理享有撤销权,但第三人主观上为恶意即明知对方无代理权时,不享有撤销权。

无权代理行为,如没有被代理人的追认或视为追认的意思表示,即为无效的代理行为,不产生法律效力,无权代理人府按照无效民事行为的有关规定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广义上的无权代理还包括表见代理。所谓表见代理是指对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因而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表见代理最重要的要件,第一,是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的事由;第二,相对人主观上为善意无过失。表见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于被代理人,被代理人承担法律后果后,有权向表见代理人请求赔偿。表见代理行为的规定目的在于保护善意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交易的安全。

四、案例分析题

篇7: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A. 奥德姆 B. 海克尔 C. 达尔文 D. 高斯

2、在诸生态因子中 B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A)

A. Odum B. Haeckel C. Clements D. Tansley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行为生态学 D.草原生态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 B.实验 C.理论

四、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 生物 及 环境 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 个体 、 种群 、 群落 和 生态系统 四个研究层次

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 植物 生态学、 动物 生态学、 微生物 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 坦斯利 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 野外 、 实验 和 理论 的3类

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 Haeckel 于 1866 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

1 、什么是生态学? 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 、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 、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六、论述题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 ?

(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2、论述生态学的基本视角

(1)整体观和综合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整体性观点是生态学区别于其他许多学科的基本观点。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由整体到部分的还原方法和从部分到整体的综合方法这两者的结合,但由于长期以来,存在着还原有余而综合不足的倾向,尤其是要解决目前全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等生存危机,所以生态学特别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该观点的意义还在于,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科技进步,但人仍然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仍然是世界生态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

(2)层次结构理论。层次结构理论是综合观和整体观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都是有层次的,而且这种层次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无限的。组成客观世界的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特定的结构和功能,对任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都不能代替对另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

篇8:成考教育理论教育学练习题及答案

本文主要以北京体育大学2012级教育学院游泳专项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将花样划水练习加以借鉴及改造, 与游泳技术练习相结合, 对提高手臂划水的效果和运动成绩进行一些探索以及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多样划水练习对北京体育大学2012级教育学院游泳专项学生50m蛙泳运动成绩及划水效果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并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及信息报道, 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 为研究结果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实验组在正常训练的基础上穿插水感训练。实验组课前每5~10min穿插进行下列划水动作练习, 5~10min后进行正常训练。

实验指标:蛙泳50m的成绩、划水的次数、划频和划幅, 分别对实验前和实验结束后各进行一次测定 (实验周期为12周) 。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 对数据进行统计进行汇总分析, 并利用SPSS软件对P值进行了显著性检验。

1.2.4 比较分析法

对实验前后所测得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

1.2.5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目的, 遵循调查问卷的基本要求, 根据导师和专家的意见, 设计对实验组游泳运动员的调查问卷, 并进行问卷效度和信度的检验。采用现场发放与现场回收的方式, 对实验组游泳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

对北京体育大学2012级教育学院游泳专项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回收资料, 进行整理, 统计和研究, 遵循调查问卷的基本要求, 并将进行问卷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对北京体育大学2012级教育学院游泳专项班学生的调查问卷效度评价平均值为4.15分, 说明本课题中调查问卷效度较高。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12周的多样划水动作练习后, 实验前后50m蛙泳成绩、划水次数、划频、划幅的测定数据统计表明, 实验前、后存在一定的变化和差异。

2.1 实验前后运动成绩的比较

数据统计表明, 实验组的50m蛙泳成绩实验前平均为50.8s;实验后平均成绩为48.8s, 提高了2.0s。由此可以看出实验组经过穿插多样划水练习之后, 运动成绩提高显著, 说明穿插多样划水游泳动作练习, 对提高游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具有一定的作用。

2.2 实验前后划水次数的比较

从数据中可以看到, 实验组运动员实验前50m蛙泳平均划水次数是25次;实验后平均划水次数是27次, 实验前、后划水次数平均多划了2次。从而说明实验组运动员在50m蛙泳划水次数增加了, 其幅度都呈上升趋势比较明显。

2.3 实验前后划频的变化

从测得数据中可以看到, 实验组运动员实验前50m蛙泳平均划频是30.4次/分;实验后平均划频是33.9次/分, 平均提高了3.5次/分。由此可知, 穿插多样划水练习对提到运动员划水频率有一定的效果。

2.4 实验前后划幅的变化

从测得数据中可以看到, 研究对象的划幅有所变化, 实验组运动员实验前平均划幅是2.0m/次;实验后平均划幅是1.9m/次, 减小了0.1m/次, 由此可知, 实验组50m蛙泳划幅减小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2.5 实验前后训练兴趣的调查情况与分析

从测得数据中可以看出, 穿插多样划水动作练习后喜欢训练的人达到93%, 说明学生们都比较喜欢这种水感的训练, 训练比较不会枯燥无味, 还可以很快找到水感, 消除训练前的紧张感进入训练状态。

2.6 实验后学员自身感觉的调查情况分析

从测得数据中可以得出:穿插多样划水动作练习后, 学生们都有所收获, 86%的学生感觉手重了, 划水更费力;79%的学生头顶有顶水的感觉, 成绩都有所提高, 手臂有力量了,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这种穿插水感训练方法, 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多样划水练习对2012级教育学院专项班学生的50m蛙泳成绩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水感与游泳技术有着密切联系, 它们相辅相成, 而良好水感的形成能更加完善游泳技术。通过实验法, 采用多样划水动作练习, 实验组50m蛙泳成绩提高了2s, 说明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需先提高运动员的手臂划水动作水感。

(2) 多样划水动作练习有利于提高运动员50m蛙泳的划水频率。划频是反映运动员动作快慢的指标, 也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次数;划幅则是运动员动作周期形成的游进间距, 能客观的反应技术优劣的标志, 划频和划幅是互相牵制、密切的关系, 游泳比赛的速度取决于划水动作的频率 (划频) 和每个动作周期身体前进的距离 (划幅) , 即:速度=划频×划幅。综上所述, 实验后实验组的划频平均值提高了3.5次/分, 不难看出实验组运动员划水频率提高较明显, 并且实验组50m蛙泳运划幅减小的幅度并不大, 所以游泳的速度变快了。从而得出实验组运动员的划水动作比以前快了即划水频率提高了, 游泳速度变快了, 即运动成绩提高了。

(3) 多样划水动作练习有助于培养对游泳训练的兴趣。竞技游泳训练手段单一, 很容易产生疲倦心态, 是一项长期枯燥无味的运动。而多样划水与四种泳姿基本技术相结合的训练, 在调查中有93%的学生喜欢这种多样划水练习方法, 能够消除厌倦感, 在训练时改进方法, 将运动员的积极性提高, 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大家学习的兴趣, 将水感训练加强, 同时把四种泳姿的技术进行改进。

(4) 实验结束后大部分游泳运动员在游进过程中觉得手比以前重了, 划水更费力, 头顶有顶水的感觉。多样划水动作主要是依靠前臂肌群和掌指肌肉的力量产生推进力, 属于小肌肉群和局部肌肉用力范围, 可作为初期主要练习手段和内容。

3.2 建议

(1) 在游泳训练中可以适当采用穿插多样划水动作练习方法, 能提高运动员手臂划水的动作频率, 最终将运动成绩提高。

(2) 在长期枯燥无味的训练里, 可在其中穿插多样划水动作的练习方法来消除厌倦感, 并在训练的时候将方法改进, 提高大家积极性, 充分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大家学习的兴趣, 将水感训练加强, 同时把四种泳姿的技术进行改进。由于多样性的训练, 可以适当将精神不集中得到改善, 自控能力差的特点。

摘要:随着游泳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水感训练越来越引起教练员的关注。多样式划水对水感有着极高的要求, 通过对花样游泳练习法的认识了解, 将多样划水的划水方法稍加改动, 降低难度, 训练过程中穿插一些变化游, 提高运动员的兴趣、注意力, 以保证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 增加多种趣味性划水辅助性的活动, 让运动员更好的练习以及对训练前后的运动成绩、划水次数、划频、划幅的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在游泳训练中增加的多样划水练习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划水质量, 从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为提高游泳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培养游泳兴趣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样划水练习,游泳运动员,划水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河海.游泳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篇9:教育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涂尔干说:“教育史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正确地指出了(A.教育具有社会性)。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C.实施终身教育)。

3.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4.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二、辨析题

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正确。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与人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程度越高,公民素质也就越高,就越能具有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同时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积极履行民主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三、简答题

简述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个体的主体性;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性;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开发个体的创造性。

四、分析论述题

“每逢新学期开始,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凤凰镇寄宿制小学的学生„„”试结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般原理,对此加以深入分析。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当代经济发展已由依靠物质、资金的物力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人力和知识资本增长的模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现代教育正是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而且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在当代表现得尤为突出、重要。

(1)教育传播科学真理,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3)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

科学技术的创新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无疑依赖于教育。正因为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功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命题。

5.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不仅对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有着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改善人口质量。当今的教育不只着眼于培养少数专业性、高科技人才,而是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毋庸置疑,良好的教育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属性主要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D.精神属性)。2.中国先秦的孟子的人性论是(A.性善论)。

3.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B.社会关系)的总和。4.教育学中的人的发展专指(B.个体的人)的发展。

5.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的谬误之一是否定了人的(D.主观能动性)。6.(C.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7.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B.社会环境)两部分。

8.学校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A.社会化)这两个方面。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C.主导)作用。

10.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学校教育要(A.因材施教)。

二、辨析题

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错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片面的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2.卢梭是典型的性恶论者。

错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心善论者。他认为: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

3.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的发展。

错误。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身的方面包括肌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健康成长两个部分;心的方面指人的心理过程和道德情操。心理是大脑的技能,身体是精神的载体,两者是统一的、紧密相连的。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错误。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人的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其作用的发挥也要受到条件的制约,如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育的自身状况、家庭环境的效应和社会发展状况。

5.人的身心发展在一生中基本是均衡和匀速的。

错误。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在高峰期,身高、体重发展较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在心里方面,儿童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亦有不平衡的方面。

三、简答题

1.人的社会性包括哪些方面?

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中符合人类整体运行发展要求的基本特性,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自觉性。

2.简述内发论与外铄论的主要观点。

内发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完全由其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发展的。

外铄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3.如何认识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包括:

(1)人类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2)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3)人伦关系中的道德性。

4.简述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皮亚杰按照儿童只会发展阶段将儿童的发展分成四个大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

四、论述题

1.如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形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形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所有的学习都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个人发展具有非直线的特征,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

(四)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由于遗传、家庭、社会等因素会造成儿童存在个别差异,这就需要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2.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遗传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环境的作用: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但人从来都不是环境的消极产物。教育的作用: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七章 课程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客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D.活动课程)。

2.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A.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3.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的基本要求,下列选项中,不宜作为教学目标的表述是(A.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B.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二、辨析题 1.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正确。隐性课程,也被称为非正式课程、非官方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实现显性课程功能的补充。

2.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教学上。错误。这种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去一味地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只能是一种幻想。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3.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错误。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在我国,一般认为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但是,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来看,课程有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分。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一般有固定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够测验和评价。题干中“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即是典型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那些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即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包括校容校貌、班级学风、人际关系、礼仪习惯、舆论信仰等。

三、分析论述题

2003年6月18日《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了赵小雅的《新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试结合新课程改革背景,评价这则按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这则案例反映出了课改中探究的泛化的问题。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像这样越记越复杂的探究就是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第八章 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阐明“个”的阶段、阐明“类”的阶段、掌握规律与范畴的阶段、获得世界经验与生活经验的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属于(C.范例教学模式)。

2.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组织、方法及媒体的使用等所进行的系统规划称为(D.教学计划)。3.班主任在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B.形成性评价)。

4.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B.明了、联合、系统、方法)。5.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A.一般发展)。6.被称为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理论是(A.行为主义教学理论)。7.不属于教学评价的教育性功能的是(C.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动力)。

8.下面不属于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认识的观点是(D.教学过程是纯智育的过程)。

9.“自学—指导教学模式”是一种(B.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二辨析题

1.学校工作必须坚持教学唯一。

错误。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教学则是学校中最经常、最主要、占用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集体的气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学为中心,但不能搞教学唯一,轻视或舍弃其他教育活动,因为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其他途径。因此,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统筹安排。

2.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错误。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3.教学模式等于教学方法。

错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4.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正确。教育性教学原则,意指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所谓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这是因为:首先,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总会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最后,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也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意义:教学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对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任务: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能力;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基础。

2.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是认知过程、反思过程、社会过程的复合整体。

3.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如何?

(1)在教学目标上,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学生的智能发展,再到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2)在师生组合和互动关系中,既强调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又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3)在评价上,将教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4)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

(5)重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的开发应用,创新出多媒体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模式,并孕育着教学模式多媒体化和网络化的新趋势。

4.什么是教学方法,在国内外它是如何分类的?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国外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国内学者构建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李秉德按照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分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黄甫全的层次构成分类模式。

5.简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是主体主动建构其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着,相反,他要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这一过程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

6.简评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赫尔巴特把教学理论建立于心理学的基础上,根据统觉的原理,论证了教学过程的形成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形式阶段是对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本质的科学认识,为教学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其在四个教学阶段中都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和以教材、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思想倾向,忽略了儿童的个别差异,没有关注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问题,使得这一理论有机械论的倾向。

7.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起到作用不同对教学评价的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的分类:自评、他评;

按评价标准的不同和解释方法的不同对教学评价的分类: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性评价。

四、分析论述题

1.你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教学过程所固有的,由其内在矛盾的特殊性所规定的,使教学过程与其他非教学过程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对它的不同认识会导致教学实践的差异,因而,一直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特殊认识过程说,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2)认识发展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地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实践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以教育目标为指针,以教科书为学生认识对象和手段、启发、引导、支持、促进学生主动地掌握文化工具,认识客观世界,全面发展身心的一项社会实践;教学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递知识信息,以此来引起、激发、调节和控制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的实践活动;就教师而言,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就学生而言,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一定的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

(4)认识实践活动说,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技能、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个性形成、推进个体社会化的一种实践过程。

(5)交往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师生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中没有师生共享的教学经验及成果,就没有交往,也就称不上是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的含义是多维的,不同的研究者探讨这一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有的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有的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有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有的从一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两个侧面去概括,有的从整体去概括;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归属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性质的分析,有的着力于教学过程的功能的分析等等。各有所据,不一而足。

总之,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以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为表现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是认知过程、反思过程、社会过程的复合整体。

2.有人认为:“只要备好课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工作的起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是上好课的基础。除备课外,教学工作还包括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考评等环节。

其中,上课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与其他教学工作密切相连,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教师通过上课将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上课学习间接经验,提升知识水平与能力,可见上课是教与学集中实现的过程。

课外作业是课堂作业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而恰当的作业对于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确而及时的作业批改能有效地发挥反馈—矫正的作用。

课外辅导是传递接受式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围绕学生的独立作业和自学进行的各种课后的教导活动。课外辅导室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环节。

学业考评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其实质就是判断学生的学业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这些环节在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做好每一个环节才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

3.试阐述你是如何看待班级授课制的?

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教学,是指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变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经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总结、改进和升华,初步形成。目前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采用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内容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和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加速普及教育和发展教育事业;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科学知识。

同时,班级授课制也有其局限性: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内在潜力;容易使教学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第九章 德育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景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D.丁和戊)

2.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A.集体教育模式)。3.若问小明“为什么偷东西是不对的?”,他的回答是“抓住了会挨打。”据此可以判断小明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A.前习俗水平)。

4.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B.观察学习)。

5.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与(B.法制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道德认知与发展阶段理论。

道德认知与发展阶段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称为指导儿童道德成长的重要理论之一。三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力主义取向阶段、人际和谐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2.简述道德教育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是由麦克菲尔和诺丁斯提出。主要观点为: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确定道德教育的课程;道德教育应该促进发展成熟的社会判断和行为;要注重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反对用高度理性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注重人与人的理解和关心,强调感情的沟通在道德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以母爱式的关心为道德教育的途径。其基本特征是:注重调查学生的思想状况,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三、分析论述题

论述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道德原则的内容、要求与注意事项。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学校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在德育过程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失去严格要求的爱,只能是放任自流的溺爱;缺乏尊重信任的严格要求,也可能变成刁难、苛求,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该原理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德育工作;(2)教师要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但不能溺爱;(3)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明确、具体、力所能及,不能苛求;(4)一贯到底,前后一致。

第十章 教师与学生

一、单项选择题

1.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中,认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C.教师中心)。2.在杜维看来,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般被概括为(B.学生中心)。3.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条件性知识、通识性知识和(A.本体性知识)。4.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B.专业能力)。

二、辨析题

1.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对象。

错误。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做被动接受的一方,那么就曲解了教育的真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想象、认知、情感等均要参与进来,发挥自身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像个容器一样将教师传授的东西盛装起来。

2.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

正确。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是一种潜在的形态存在,要在学生步入社会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体现在长期有效上,即一旦学生养成了某种习惯,形成了某种稳定的人格品质,就会在一生中持续不断地起作用。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体现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方式三个方面。第一,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需要的劳动付出比其他的职业而言实在是复杂太多了。第二,学生本身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时而异。第三,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三、简答题

1.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1)现代教师均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他们能胜任教育教学的工作。

(2)相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占有更丰沛的学科知识,教师经验更能对学生起引导作用。

(3)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自学能力较弱,教师在学习方向和方法上的帮助和引导是必要的。2.教师的社会作用是什么?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推动社会文明的延续和发展。(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良多。(3)教师开发人的智力,并对人的各项潜能开发起奠基作用。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1)职前培养。(2)入职指导。(3)在职培训。

4.全面的教师专业能力包含哪些方面?(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实施能力。

(3)教学组织监控能力。(4)教育评价能力。(5)科研能力。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

四、分析论述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学生?

(一)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

1.学生是未完成的人。学生不仅在其生理学意义上是未成长成熟的人,在社会学意义上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接受教育、不断经历、不断成长的人。

2.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无论是幼儿期还是青少年时期,都是一个人迅速生长的高峰期。学生的身体和心里都在急速发展中,他们的身心没有成熟和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

3.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给教育留下了大有可为的空间。从本质上讲,他是能够接受教育的。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儿童。

1.学生是儿童。学生是人,未来会成长为成年的具备社会性的人,但现在却不是缩小版的成人,而是具有其自身独特年龄特点、独特身心发展水平的人。

2.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个体。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一方,那么就曲解了教育的真义。

2.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不了解学生,教师就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无法和他们有共同的语言,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直接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和内涵。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认识,尊重其独立性和主动性。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成才。

(3)主动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交往,善于理解学生。教师要掌握与学生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与学生经常进行心理换位思考,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从而与教师拉近距离,建立亲近的关系。

(4)正确表达教育爱。爱是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与学生建立密切关系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求爱,还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爱。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5)善于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要小心谨慎,按照以下原则行事:注重调查,实事求是;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事不对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可武断,要客观处理。3.如何理解学生群体的作用?

(1)学生群体有利于实现个体社会性的培养。群体对人的最大价值就是给人以归属感和使人形成社会性。学生之间是真正平等的。个体相互学习和模仿,又彼此竞争和对抗,这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社会的培养和锻炼。

(2)学生群体有利于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倾向,发展良好行为。学生在班集群体中没有他人理所应当容忍、呵护自己的情况,他们需要独立面对各种情景、争取自己的利益,也要学会与他们合作。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逐步学会换位思考,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因而有利于他们良好行为的形成。

上一篇:张亚梅10财务报表分析下一篇:小象画的蘑菇房子幼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