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教材专升本政治

2024-04-08

成考教材专升本政治(精选6篇)

篇1:成考教材专升本政治

成考专升本政治.txt你站在那不要动!等我飞奔过去!

雨停了 天晴了 女人你慢慢扫屋 我为你去扫天下了

你是我的听说现在结婚很便宜,民政局9块钱搞定,我请你吧你个笨蛋啊遇到这种事要站在我后面!

跟我走总有一天你的名字会出现在我家的户口本上。

成考专升本政治马哲简答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四、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十五、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十六、简要说明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三点路线内容

2.2点革命性质

3.2种错误倾向(左/右)

4.3个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5.3项革命任务

6.4个革命动力(4大阶级)

7.一个革命领导(工人阶级)

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泽东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泽东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三大法宝的含义

2.统一战线的2条必要性、4条可能性、4条历史经验

3.武装斗争的3条必要性、4条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4.党的建设的1个形成、3条思想建设、5条执政党建设

5.三大法宝之间的2层关系

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5个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3条内容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3条必然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初选“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4.道路理论的4条意义

(1)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冲破教务、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上,开辟了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是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二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二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二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4条内容

(1)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三个特点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

(2)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

(3)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二十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十六、完成民主革命建设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答: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两项内容(一化三改造)

2.4条必然

二十七、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十八、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理解邓小平理论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

1.历史地位

2.3个形成条件

3.2个基础与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2条实质

二十九、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十、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2条含义

2.基本路线的3条内容提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且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要知道)

3.基本路线的2层关系

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转变经济(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增长方式

2.中心

3.基础

4.结构

十二、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社会保障制度(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含义

2.四项内容

3.一个核心

4.四个功能

十三、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1.领导者(共产党)

2.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组织形式

4.基本方针

5.活动准则

十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依法治国(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主体

2.客体

3.依据

十五、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指导思想与总的要求(原文的一大段话)

2.3项意义

3.两项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建设)

4.一项原则(重在建设)

十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1.四项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

2.四项意义

十七、“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十八、“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1.一个实质

2.三项原则

3.一个政策

十九、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期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内容

2.任务

3.基础与性质

十、新时期爱国统一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闭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一、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答:(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可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其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其二,一种哲学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着它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立场,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三,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其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正确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理论上,它是我们正确识别哲学基本派别,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思想武器。其二,实践中,它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其三,现实中,它是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党正确领导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思想保证。

二、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即强调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有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三层含义:第一,世界的统一性。所谓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构成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之间有无一致性、共性,或说世界有无一个共同的本原。凡承认世界有统一性,即承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属于一元论。绝大多数哲学,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哲学上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凡否认世界有统一性,即否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而将精神与物质并列为世界本原的哲学属于二元论。只有少数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世界统一性的物质性。所有的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其中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某种精神或说将精神作为世界本原,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或说将物质作为世界本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即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世界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旧唯物主义往往将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而使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变为单一性。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解决了哲学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具体物质实物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辨证法的高度统一,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即在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已经被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所证明:第一,天体科学的发展证明,各种天体与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第二,生命科学的发展证明,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一样都是物质现象。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物质。第四,哲学发展的成果,提供了科学的物质概念和以个别证明一般的辩证逻辑,使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得以被彻底的证明。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是我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唯一现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也无论身居何位、从事何种工作、遇到何种情况,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严格按照运动变化着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遵循世界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而不能有任何的主观附加和主观随意性。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既是我们从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出的根本经验,也是我们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根本结论。

质量万变规律(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1.质、量、度的概念

2.质变与量变及其关系

三、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或状态。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事物原有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表现为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等。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以及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的破坏。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量变的这种准备既包括对质变发生所必须的数量基础的准备,也包括对质变发生的方向和性质的准备。所谓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当旧事物的度已成为量变继续下去的桎梏时,质变就会发生并突破旧事物的度,从而使量变的成果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并保持下去。同时质变使旧事物转变为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度的范围内,量变又有了新的展开空间,新的形式、广度和深度。简言之,事物的量变超出了事物的度,就会导致质变,出现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理论上,我们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只讲量变,否定质变作用与意义的庸俗进化论和右倾机会主义,又要反对只讲质变,否定量变作用与意义的激变论和左倾冒险主义。在现实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将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方面,要懂得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决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脚踏实地、扎实苦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进行长期的积累。另一方面,当现代化建设经过足够的积累,面临质的飞跃时,又要敢于抓住机遇,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跃上新台阶。只有这两方面辩证结合,有机统一,才能早日将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辨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肯定、否定的概念

2.辨证否定观的两条含义

四、试述辨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答:(1)辩证否定观即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中肯定与否定辩证关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否定观。主要内容是: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来自外力的否定,而是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矛盾推动下实现的合乎规律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这种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第二,辩证否定是扬弃。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由于辩证的否定实现了矛盾的转化,实现了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所以它既标志着旧事物的灭亡,又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是新旧事物相区别的界限,体现了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一事物被否定不是旧事物变成了空无,也不是新事物凭空出现,而是旧事物通过否定转化为新事物,是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母腹之中,成长于旧事物的基础之上,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以改造过的形式存在于新事物之中。因此,辩证的否定既。能说明旧事物到哪里去,也能说明新事物从哪里来,是新旧事物相联系的环节,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总之,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作为二者的统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否定观是唯一科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包括对本民族的和外来的文化,对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等等,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能只讲肯定,也不能只讲否定,反对任何不加分析地绝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全盘西化”之类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性。

试述矛盾普遍性及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普遍性及特殊性的概念及表现

2.三条关系

五、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答:(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与共同具有的性质,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有三种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它们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个性与共性不同,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相互包含,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总是一定共性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它们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关系。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个性可以转化为共性,共性也可以转化为个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不如此,人类认识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早毛主席同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原理

2.唯一性(2条)

3.辩证性(2条)

六、简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1)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2)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真理的这一本性要求能够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必须是能够将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相沟通、相比较的环节,因此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都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唯有社会实践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连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同人,的主观认识相联系,是一定认识指导下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同客观对象相联系,是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实践人们认识了客观对象,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人的认识又转化为客观现实。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3)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有些认识由于实践本身的局限性当前还无法检验,还要有待于实践的发展才能检验,有些认识虽然当前实践能够检验或实践已经进行了。检验,这种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实践检验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否则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思想僵化。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告诉我们,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现代迷信和思想僵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七、论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答:(1)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第三,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人的价值(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概念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提偿奉献精神

八、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答:(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

(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3)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毛主席思想常识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

1.3条含义

2.6项内容

3.3个活的灵魂

4.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需知道a.名称b.时间c.代表作d.标志)

九、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

答: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主席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

(1)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它具体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群众路线。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既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对党史的经验总结。它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一切依靠群众,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3)独立自主。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其基本点就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由本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创造和决定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同时,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党与党之间、以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

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试述半殖半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1.3大形成阶段

2.6大社会特点

3.2对基本矛盾

4.2大历史任务

5.2个革命阶段

十、试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答:(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既有内部的阶级矛盾,又有外部的民族矛盾,既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中国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规定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则是最凶恶的敌人。

(2)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求得人民解放;二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改变生产关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任务主题不同,内容不同,不可相互代替,但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这两大任务规定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是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把这两步混为一谈,搞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就会犯“左”倾错误;如果将这两步割裂开来,搞所谓“二次革命论”,就会犯右倾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1.3条政治纲领

2.3条经济纲领

3.4条文化纲领

十一、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答:(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又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具有过渡性质。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既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总之,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引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试述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与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作用

2.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内容、性质、方法、主题、方针

十二、试述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答:(1)1957年2月,毛主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的新学说。毛主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部发展过程的始终,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非对抗性矛盾的基础和总根源,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两类,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由于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需要用强制性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即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普遍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主席提出并说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各民族关系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等。

(2)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依据。

(3)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根据这一学说的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加以解决,这就是要通过改革来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阐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出发点、方针、政策,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三、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

答:(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主席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自然是这一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3)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1.2条内容

2.3条意义

十四、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答:(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摘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基本经济制度(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两条内容

2.3条原因

十五、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含义

2.3个基本特征(所有制、分配、宏观调控)

3.5个基本框架

十六、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lo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方面/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1.独立自主的含义及3点体现

2.对外开放的主体及3点原因

3.3条关系

十七、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切事物。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①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同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物的最高权力。同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②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物: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

(2)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于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乎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形式;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坚持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

十八、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答:(1)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与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三个代表(论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1.三项内容

2.6项要求

十九、试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答:总书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

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第五,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于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第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辨析:

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社会主义本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十、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

答:错。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突出生产力,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目标。

(2)在生产关系上,”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做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3)把”共同富裕"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的。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与目标的辩证统一。

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题一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这种观点是属于()

A.庸俗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

2.下列各项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B.物质是永恒的,运动是暂时的

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是客观的,运动是主观的

3.《诗经》上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4.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

A.铁杵磨针 B.以砖磨镜 C.心想事成 D.水中捞月

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7.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A.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B.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

9.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

10.最早在中国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D.蔡和森

11.毛泽东提出官僚资本和官僚资产阶级的概念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2.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

A.发动党的组织 B.发动工人运动 C.解决农民问题 D.开展军事斗争

13.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是在()

A.三湾改编时 B.古田会议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14.1947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制定并公布的土地革命纲领是()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B.《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政策》

C.《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D.《中国土地法大纲》

15.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两头小是指()

A.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 D.无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16.1927年~l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政权性质是()

A.工农共和国 B.人民共和国 C.民主共和国D.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7.第一次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政权组织形式的会议是()

A.第一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

B.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代表会议筹备会常委第一次会议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

18.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19.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是______的思考()

A.陈云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毛泽东

20.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A.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 B.广大劳动者阶级

C.工人阶级 D.农民阶级

2l.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中共()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

A.与时俱进 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理论创新

23.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已经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4.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A.实践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D.生产力标准

2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党的领导

26.我们党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D.基本原则

28.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任务是()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2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杜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

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 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

3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该成为()

A.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经济法人实体 B.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经济单位

C.由国家统负盈亏的经济单位 D.拥有全部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实体

3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 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3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A.指导思想 B.唯一方法 C.基本方略 D.基本政策

3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

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

3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争端问题

(36~40题为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目的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毛泽东思想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完全中国的。

4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说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产业中,公有制必须居主导地位。

三、筒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44.简述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经验。

4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目标。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试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容和辩证关系。

政治预测试题

(一)参考答案

一、l.B 2.C 3.B 4.A 5.C 6.D 7.B 8.C 9.A l0.B ll.D l2.B l3.C l4.D l5.B 16.A l7.C l8.B l9.D 2 0.D 21.D 22.C 23.D 24.D 25.D 26.C 27.B 28.B 29.C 30.B 31.A 32.B 33.C 34.C 35.B

二、41.正确。

毛泽东思想是完全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完全中国的。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这个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阐述,使之具有中华民族的作风和气派。我们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割裂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二是固守马克思主义僵化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倾向。

42.错误。

(1)公有翩的主体地位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但需要注意的是,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可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三、43.(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理实世界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4.第一,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及时的领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这不仅是翩止农村两极分化,正确解决国家工业化与小农经济之间矛盾的唯一正确办法,而且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先实现合作化后实现机械化的经验。

第二,根据我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采取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逐步地弓l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走上公有制的道路,这既能避免农村生产力的破坏,又能使农民愿意接受,从而顺利地完成r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任务。

第三,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指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4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的基本目标,其主要内容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目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怍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杜会主义文化。

四、46.(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社会意识是指各种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观念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

(2)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杜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发展。社会存在内容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社会意识内容的复杂多样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加速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同社会政治、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确程度,以及群众对它掌握的深广程度。

(4)否认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或者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都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割裂,都是错误的历史观。

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题二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辩证法 D.英国古典哲学

2.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是指()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4.从本质上说,意识是()

A.绝对精神的表现 B.人脑的主观创造

C.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6.下列命题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观点的是()

A.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B.社稷无常奉,群臣无常位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D.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

7.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

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

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

9.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A.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10.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国家政权 B.党派组织 C.社群组织 D.法律设施

1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

A.决定生产力的性质 B.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 D.决定生产力的构成12.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C.个人知识和才能的多少 D.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

13.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阶级是在()

A.辛亥革命之后 B.新文化运动之后

C.五四运动之后 D.国民革命运动之后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农民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15.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指导地位的思想是()

A.民主主义的思想 B.共产主义的思想

C.民族主义的思想 D.封建主义的思想

16.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明方向,并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7.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是()

A.无产阶级联盟 B.劳动者联盟

C.非劳动者联盟 D.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务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D.人大常委会

19.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20.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B.土地改革的完成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1.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B.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大干快上,赶英超美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2.党内斗争的目的是()

A.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 B.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C.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D.打击敌人,团结同志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是国家政权的()

A.在野党 B.参政党 C.反对党 D.执政党

2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

A.党委制 B.四个服从

C.民主集中制 D.党内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25.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

A.《完整准确的理解毛泽东思想》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26.邓小平曾说:现在我们虽说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这说明()

A.我国实际上还处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B.我国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是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C.我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还没有摆脱贫困,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D.我国还严重地存在封建残余、小生产习惯势力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

27.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

A.1980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92年

28.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自力更生不动摇

29.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

A.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 B.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C.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3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A.共产党专政 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盟专政 D.新民主主义专政

33.十二届六中全会把革命理想划分为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B.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统一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D.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

34.首次提出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C.汪辜会谈纪要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5.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

A.重视党的领导 B.服从党的领导 C.统一党的领导 D.改善党的领导

(36~40题为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的时事题,此处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2.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反对资本主义。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简述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44.人民民主专政主体结构中包括那些联盟?

45.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什么是新的科学发展观?

政治预测试题

(二)参考答案

一、l.A 2.C 3.C 4.C 5.D 6.D 7.D 8.B 9.A l0.A

11、C l2.A l3.C l4.A15.B l6.C l7.B l8.B l9.C 20.D 21.B 22.B 23.B 24 C 25.C 26.C 27.A 28.A 29.B 30.C 31.C 32.B 33.B 34.D 35.D

二、41.错误。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不能只说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的检验是客观的和不可动摇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只有最终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在任何情况下,只有宴践才是鉴别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标准。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实践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局限性,都会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的限制和影响,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所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和确定的,又是相对的和不确定的。

42.正确。

中国的资本主义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官僚资本主义,二是民族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在国民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顶峰,其中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他们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代表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的是官僚资本主义。而民族资本主义一方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翻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一面,是革命的力量和动力;但是他们又未能在经济,E完全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脱离,因此,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并不彻底,这种两面性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既是革命的动力,但是同时也耍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方针。

三、43.唯心史观存在着两个主要缺陷:

(1)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总是将人们的思想动机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

(2)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将少数英雄人物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

44.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存在着两个政治联盟。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一部分可以合作的非劳动阶级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仍然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一个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之问的联盟。在上述两个联盟当中,第一个联盟是全体杜会主义劳动者的联盟,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一致性基础的联盟,是整个联盟的主体和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依靠力量,它决定着我国国家政权的性质。第二个联盟不但包括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而且包括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就容纳了广大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中的一切爱国人士,充分体现了政治联盟的广泛性,这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鲜明特色。

45.(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括方式长期不变。

(2)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一目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是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括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三是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台、港,澳设置特别行政区。

四是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至少50年不变,50年以后更没有变的必要。

四、46.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之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实质是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统筹兼顾,以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成考专升本政治预测题三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

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 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 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

2.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

A.是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

3.建筑单位总是先设计图纸,再依据图纸施工,盖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离不开物质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唯意志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5.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胖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6.度是指()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B.事物保持自己数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总和 D.事物的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

7.客观真理是指()

A.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 B.认识的客体

C.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 D.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8.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坚持了()

A.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中的经验论 D.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9.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如何回答()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 D.领袖和群众的关系问题

10.有人说:伟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属于()

A.重视伟大人物的思想意识作用的正确观点

B.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片面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偶然性在历史上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11.人的本质是()

A.永恒不变的 B.随主观意志的变化而变化

C.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D.随个性的变化而变化

12.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人的()

A.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B.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c.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D.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13.毛泽东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D.《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A.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B.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D.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15.毛泽东提出在人民军队中要实行的三大民主是()

A.政治民主、纪律民主、军事民主 B.思想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C.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 D.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

16.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全国最高组织形式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人民政协常委会 D.全国人大常委会

17.我国国家政权应采取的组织原则是()

A.党领导一切 B.民主集中制 C.少数服从多数 D.立法行政合二为一

1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A.加工订货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和平赎买

19.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

A.《论十大关系》 B.《不要四面出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20.刘少奇指出,中国共产党内最主要的矛盾是无产阶级与()

A.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矛盾 B.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C.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矛盾 D.机会主义思想的矛盾

21.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已经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2.中共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和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坚持和改进党的建设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3.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A.实践标准 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 D.生产力标准

24.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5.我们党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26.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建设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D.改革

27.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任务是()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现代化 D.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28.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

A.人的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以人为本 D.可持续发展

2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

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 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 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经济基础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D.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3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 B.控制力上

篇2:成考教材专升本政治

1、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3、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论述)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泽乐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自然是这一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3)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畚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5、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论述)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摘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6、邓小平社会主义本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辨析)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命题。之所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因为: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起来,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就会大大增强。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从内心里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首先,中国要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是不行的。其次,不解决好发展问题,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就坚持不住。其三,中国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国家统一,还是要看经济能不能发展上去。

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原因有以下三点: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穿社会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原因如下

1992年DXP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是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9、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0、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论述)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给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师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交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普遍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12、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论述)

(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lo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方面?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论述)

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

(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切事物。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①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同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物的最高权力。同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②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物: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

(2)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于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乎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形式;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坚持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

实行对外开放体现在:

(1)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与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而对外开放可以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从而提高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和水平。

14、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15、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

1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7、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18、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同意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1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20、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论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论述)

总书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第五,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于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第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成考专升本政治重点简答及论述一

2008-4-2 10:16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哲的三条定义

2.马哲与具体科学的2条关系(对立、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与运动的概念

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2.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

2.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两条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一个命题

2.四条论据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概念、作用

2.4条论据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感性及理性认识的概念

2.三条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及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1.劳动的概念

2.劳动的作用(基础——三条论据)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家的本质(一句话……的工具)

2.国体及政体的概念

3.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A三个概念(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关系三要素/生产方式三要素)

B三层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矛盾)

2.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A.三个概念 B.三层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概念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毛主席思想常识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

1.3条含义

2.6项内容

3.3个活的灵魂

4.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需知道a.名称b.时间c.代表作d.标志)

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答:(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三点路线内容

2.2点革命性质

3.2种错误倾向(左/右)

4.3个革命对象(三座大山)

5.3项革命任务

6.4个革命动力(4大阶级)

7.一个革命领导(工人阶级)

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三大法宝的含义

2.统一战线的2条必要性、4条可能性、4条历史经验

3.武装斗争的3条必要性、4条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4.党的建设的1个形成、3条思想建设、5条执政党建设

5.三大法宝之间的2层关系

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1.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5个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3条内容

毛主席”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3条必然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初选”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4.道路理论的4条意义

(1)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冲破教务、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上,开辟了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毛主席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是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1.4条内容

(1)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3)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三个特点

(1)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

(2)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

(3)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完成民主革命建设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答: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策略方针,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1.两项内容(一化三改造)

2.4条必然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邓小平理论常识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

1.历史地位

2.3个形成条件

3.2个基础与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2条实质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2条含义

2.基本路线的3条内容提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且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要知道)

3.基本路线的2层关系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1.增长方式

2.中心

3.基础

4.结构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1.含义

2.四项内容

3.一个核心

4.四个功能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1.领导者(共产党)

2.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组织形式

4.基本方针

5.活动准则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主体

2.客体

3.依据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1.指导思想与总的要求(原文的一大段话)

2.3项意义

3.两项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建设)

4.一项原则(重在建设)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1.四项内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高度)

2.四项意义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政策是什么

1.一个实质

2.三项原则

3.一个政策

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1.内容

2.任务

3.基础与性质

答:(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安定闭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及论述资料四

2008-4-3 10:42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答: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所以,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所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形成轮廓和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和标志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答: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胡思乱想,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两者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高度精练的表述概括了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社会生产力这一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联系起来,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同振兴中华民族联系起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智力型、知识型、高度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等特点。因此,我们党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实践,在变动的生产力演进过程中正确判断并牢牢掌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一系列体制改革,为教育、科学技术、各类人才的培养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创造出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现实的先进生产力。

第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要求有先进的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支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取和借鉴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发展教育和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具有先进文化建设内容的基础工作。

第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统-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基础。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自觉地把党的建设同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领导工作的根本保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结底都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我们党一方面要为人民最大的,最根本的利益进行顽强的和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地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己任,永远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

怎么理解三个代表是统一整体?

答: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个代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个方面,而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核心。有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才有先进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有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才有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条件。在“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条件和保证。先进文化的发展,既能为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求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之相配合的协调。在“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保持党的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统一,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统一。

怎样理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答: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与时俱进这个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内容同样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保持与群众、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不断反映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反映群众的愿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措施等不断有所提高、有所完善、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永葆党的先进性。因此,与时俱进成为我们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制定和执行的路线、纲领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正因为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才解决了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课题。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才能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执政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上都是为了人民用好权、掌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所以,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必须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总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答:“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性质、宗旨的深刻内涵,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的精神实质。什么时候坚持了 “三个代表”党就会兴旺发达,就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反之,什么时候偏离或没有完全做到“三个代表”,党就会遇到失误和挫折,就会蜕化变质走向自己的反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是党的性质最集中、最完整的展示,是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三个代表”是党的“执政之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三个代表”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内容、任务和要求。所以,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是党的力量之源。我们党所以能获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能经受各种风浪、磨难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并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党能够始终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是我们党能够取得伟大胜利的真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69 怎么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越发展和平力量越大”所以“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是在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落后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发展。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要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经济发展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功的三条根本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我国从1956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国为,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很不成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还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决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方面的含义。这样才能同”右“和”左“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邓小平改革理论的主要思想的什么?

答: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例如,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等。

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基本纲领包括三点: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区域自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1世纪头20年全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

答: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晚上,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晚上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答: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

答:速度、效益和比例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是辩正的统一关系。社会主义必须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优越,主要在于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能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我们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因为(1)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2)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需要;(3)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效益都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密切相关。要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稳定地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必须要求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按比例协调地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重点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第一、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第二、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的增收领域。这是吸纳农业劳动力,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第三、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第四、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小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第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生机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第二、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要以数控机床、重要基础件为重点,增强重大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推进机电一体化,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要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水利、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第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今后要更加重视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要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坚持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又必须以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在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坚持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统一,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进步;二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上。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原因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这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原因: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粹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善有两个基本特点,即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总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呈现也一种非常复杂而又多层次的善。而这种多层次的社会生产力结构,正是导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及论述资料五

2008-4-3 10:47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答: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中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首先,公有资产占优势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量的优势,二是质的提高。其次,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再次,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讲的,并不意味着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都是这样。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原因: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二、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第三、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什么是市场经济?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几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⑴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济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⑵ 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⑶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⑷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⑸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什么叫社会保障?它的内容和功能?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社会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四个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有:第一,社会稳定功能。第二,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功能。第三,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第四,调节经济功能。

什么叫民主?怎么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民主政治?

答: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也是国家的主人,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

第二,它是内容最广泛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只局限于政治领域,而且扩大到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第三,它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在人民内部按照平等原则,建立各种社会政治关系,包括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要求建立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包括国家必须保证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公民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公民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权利等。

第四,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它与官僚主义的集中制是根本不同的,它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避免了民主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走向各行其是的极端民主化或无政府状态;或者走向官僚主义的集中以及个人的独断专行。

什么叫政治体制?什么叫政治体制改革?它的目标的什么?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绝不是要改变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具体目标: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最终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什么叫依法治国?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

怎么理解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完整的社会形态,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不仅要表现在它的经济、政治制度上,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思想文化制度即精神文明上。只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区别于其它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社会同其它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思想文化或精神文明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时,它们又各有特定的内容和要求,相互间不可替代,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总的要求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个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民的基本行为规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道德,坚决反对违法乱纪、愚昧野蛮、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损坏公物,破坏环境等不道德行为。职业道德是同人民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同职业领域有着各种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爱党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道德,反对玩忽职守,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不道德行为。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的家庭美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

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基本内容是什么?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基本内容:(1)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4)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5)要坚持睦邻友好。(6)要进一步强调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7)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8)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9)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它国际组织中的作用。(10)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们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说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辨证关系?

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开放则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当前我国怎么提高对外开发水平?

答: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周期大大缩短,以IT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世界跨国公司不仅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地向有市场和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且不断地从制造环节转移,而且不断从制造环节向研发、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转移,这为我国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及服务环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就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1)必须鼓励发展加工贸易,促进我国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必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3)必须增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

答: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后者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一国两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⑴“一国两制”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②坚持“两种制度”,好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统一国家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做贡献。③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④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大陆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⑤“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内容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提出,面对新世纪,党中央要领导全党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解决好两大课题:一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二是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实施这项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什么叫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重要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结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出发点、归宿?

答: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着差别。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主要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协商。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吸纳各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意见,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的参政议证作用同时得到发挥。这种政治协商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民主监督,主要是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纠正失误,及时有效地改进工作。

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1.哲学及其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四个派别

3.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4.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5.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答:(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即何者为本原,何者为派生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第二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个哲学重要派别。上述两个方面同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不可分割,但其中的第一方面,即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更为根本的内容,规定着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以及所有其他哲学问题的解决原则和方向。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其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首先明确回答的问题。其二,一种哲学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着它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和立场,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其三,如何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也是哲学史上各派哲学斗争的焦点。其四,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3)正确认识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理论上,它是我们正确识别哲学基本派别,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思想武器。其二,实践中,它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其三,现实中,它是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党正确领导我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思想保证。

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即强调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有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三层含义:第一,世界的统一性。所谓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即构成世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现象之间有无一致性、共性,或说世界有无一个共同的本原。凡承认世界有统一性,即承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的哲学属于一元论。绝大多数哲学,包括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哲学上比较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凡否认世界有统一性,即否认世界有一个共同本原,而将精神与物质并列为世界本原的哲学属于二元论。只有少数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世界统一性的物质性。所有的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其中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某种精神或说将精神作为世界本原,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或说将物质作为世界本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即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世界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都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但旧唯物主义往往将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而使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变为单一性。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解决了哲学物质观与具体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具体物质实物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辨证法的高度统一,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即在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一

元论。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已经被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所证明:第一,天体科学的发展证明,各种天体与人类居住的地球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第二,生命科学的发展证明,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一样都是物质现象。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与自然界统一的基础也是物质。第四,哲学发展的成果,提供了科学的物质概念和以个别证明一般的辩证逻辑,使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得以被彻底的证明。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是我党一贯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既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唯一现实世界,那么我们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也无论身居何位、从事何种工作、遇到何种情况,都必须毫无例外地、坚定不移地从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严格按照运动变化着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遵循世界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世界,而不能有任何的主观附加和主观随意性。总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既是我们从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得出的根本经验,也是我们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根本结论。

试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1.质、量、度的概念

2.质变与量变及其关系

答:(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或状态。量变是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质的基础上,在事物原有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表现为事物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等。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表现为统一物的分解以及相持、平衡和静止等的破坏。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2)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量变的这种准备既包括对质变发生所必须的数量基础的准备,也包括对质变发生的方向和性质的准备。所谓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第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同时又引起新的量变。质变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当旧事物的度已成为量变继续下去的桎梏时,质变就会发生并突破旧事物的度,从而使量变的成果得以充分体现出来并保持下去。同时质变使旧事物转变为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度的范围内,量变又有了新的展开空间,新的形式、广度和深度。简言之,事物的量变超出了事物的度,就会导致质变,出现新事物-,在新事物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理论上,我们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只讲量变,否定质变作用与意义的庸俗进化论和右倾机会主义,又要反对只讲质变,否定量变作用与意义的激变论和左倾冒险主义。在现实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将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方面,要懂得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决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须脚踏实地、扎实苦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进行长期的积累。另一方面,当现代化建设经过足够的积累,面临质的飞跃时,又要敢于抓住机遇,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跃上新台阶。只有这两方面辩证结合,有机统一,才能早日将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辨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1.肯定、否定的概念

2.辨证否定观的两条含义

答:(1)辩证否定观即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中肯定与否定辩证关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否定观。主要内容是:第一,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来自外力的否定,而是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矛盾推动下实现的合乎规律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这种自我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第二,辩证否定是扬弃。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的环节。由于辩证的否定实现了矛盾的转化,实现了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所以它既标志着旧事物的灭亡,又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是新旧事物相区别的界限,体现了发展中的非连续性。另一方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一事物被否定不是旧事物变成了空无,也不是新事物凭空出现,而是旧事物通过否定转化为新事物,是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母腹之中,成长于旧事物的基础之上,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以改造过的形式存在于新事物之中。因此,辩证的否定既。能说明旧事物到哪里去,也能说明新事物从哪里来,是新旧事物相联系的环节,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总之,辩证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作为二者的统一,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

留。

(2)辩证否定观是唯一科学的否定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包括对本民族的和外来的文化,对我们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等等,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能只讲肯定,也不能只讲否定,反对任何不加分析地绝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复古主义”、“全盘西化”之类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和绝对性。

试述矛盾普遍性及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普遍性及特殊性的概念及表现

2.三条关系

答:(1)矛盾普遍性即矛盾普遍存在与共同具有的性质,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普遍存在的性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之中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第二,矛盾的普遍性指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指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有三种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其二,矛盾及矛盾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其三,矛盾解

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它们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个性与共性不同,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相互包含,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个性总是一定共性的个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它们是相互过渡、相互转化的关系。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个性可以转化

为共性,共性也可以转化为个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在认识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一,就人类认识过程而言,从对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上升到一般、共性的认识,再用一般、共性的认识指导对其他个别、特殊事物的认识,这正是人类获得正确认识的正常秩序,不如此,人类认识就不能得到丰富和接近真理。第二,就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而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理早毛主席同志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哲学基础,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原理

2.唯一性(2条)

3.辩证性(2条)

答:(1)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

(2)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真理的这一本性要求能够作为真理检验标准的必须是能够将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相沟通、相比较的环节,因此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都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唯有社会实践才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连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同人,的主观认识相联系,是一定认识指导下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同客观对象相联系,是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实践人们认识了客观对象,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人的认识又转化为客观现实。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3)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有些认识由于实践本身的局限性当前还无法检验,还要有待于实践的发展才能检验,有些认识虽然当前实践能够检验或实践已经进行了。检验,这种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实践检验也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承认这点就是承认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否则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和思想僵化。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告诉我们,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现代迷信和思想僵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结构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条)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5条)

答:(1)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第四,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2)懂得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既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第二,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第三,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1.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概念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提偿奉献精神

答:(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

(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

(3)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

毛主席思想常识

(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试论正确认识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

1.3条含义 2.6项内容

3.3个活的灵魂

4.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需知道a.名称b.时间c.代表作d.标志)

答:毛主席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主席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

(1)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毛主席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它具体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第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群众路线。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既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也是对党史的经验总结。它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一切依靠群众,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路线。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造性贡献。

(3)独立自主。这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和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其基本点就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由本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创造和决定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同时,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党与党之间、以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之间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关系。

试述半殖半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1.3大形成阶段

2.6大社会特点

3.2对基本矛盾

4.2大历史任务

5.2个革命阶段

答:(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既有内部的阶级矛盾,又有外部的民族矛盾,既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的结果,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中国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因此,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矛盾,则是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规定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则是最凶恶的敌人。

(2)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反对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求得人民解放;二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改变生产关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任务主题不同,内容不同,不可相互代替,但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这两大任务规定着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是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主义革命。如果把这两步混为一谈,搞所谓“毕其功于一役”,就会犯“左”倾错误;如果将这两步割裂开来,搞所谓“二次革命论”,就会犯右倾错误。

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1.3条政治纲领 2.3条经济纲领 3.4条文化纲领

答:(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又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具有过渡性质。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四大家族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既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总之,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引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最终走向社会主义。

试述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历史与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内容、作用

2.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内容、性质、方法、主题、方针

答:(1)1957年2月,毛主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的新学说。毛主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全部发展过程的始终,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非对抗性矛盾的基础和总根源,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主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分为两类,这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由于两类矛盾性质不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需要用强制性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即发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普遍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主席提出并说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中,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各民族关系上,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等。

(2)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的思想,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它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多方面的理论依据。

(3)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根据这一学说的原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加以解决,这就是要通过改革来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阐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出发点、方针、政策,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理论常识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性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论题)

1.历史地位

2.3个形成条件

3.2个基础与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2条实质

答:(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命题指出了邓小平理论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是与马列主义和毛主席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还表现在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无不源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自然是这一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3)邓小平理论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邓小平理论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发展和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试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意义

1.2条内容

2.3条意义

答:(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摘清楚。搞清这一问题,是为了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2)在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的思考,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它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两条内容

2.3条原因

答:(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又包括了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或公有制经济不处于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确保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重蹈超越阶段的覆辙,同样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制度”固定下来,更具有稳定性、可靠性。这对正确认识和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对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试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含义

2.3个基本特征(所有制、分配、宏观调控)

3.5个基本框架

答:(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选择资源的配置方式,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探索,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第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不是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而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和方法。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三,计划和市场要结合。1985年lo月,邓小平指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第一,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它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第二,解除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第三,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体现在哪方面/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1.独立自主的含义及3点体现

2.对外开放的主体及3点原因

3.3条关系

答:(1)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切事物。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①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权是同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物的最高权力。同家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②真正的不结盟。不结盟就是不参加任何国家集团与军事集团,不同任何国家结成同盟。只有不结盟才能更有效地、独立自主地处理各种事物: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干涉、侵犯他国主权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外交政策的纲领。

(2)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于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和乎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形式;②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坚持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强调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的共同繁荣。

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改革开放

答:(1)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才能发展自己,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

(2)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对外开放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人才,以克服我国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等困难;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参与国际经济、科学、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我们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经济、科技信息;可以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发挥后发优势,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发展经济,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的差距。

论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1.三项内容

2.6项要求

答:总书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第一,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

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第五,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于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第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辨析: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本质理论的内容是发展生产力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答:错。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突出生产力,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目标。

(2)在生产关系上,”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做为社会主义的目标。

(3)把”共同富裕“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最终目的。

(4)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手段与目标的辩证统一。

成考专升本政治简答及论述资料二

2008-4-3 10:30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什么社会存在及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三个基本的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本方面。地理环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植物分布等。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等方面。

什么叫社会意识?说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关系?

答: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是人类精神生活诸要素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观念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的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的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社会意识可以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或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在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同社会政治、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和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确程度,以及群众对它掌握的深广程度。分别说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内容?

答: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但是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各种生产关系并不占有同样的地位,起着同样的作用。在多种生产关系中必然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正是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治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前一个系列是实体因素,后一个系列则是规章和准则。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所以马克思又把政治结构称为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多种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文化结构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的具体形式,主要的也就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具体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与社会科学和宗教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怎么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性与人的能动性是统一的?

答: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其发展具有规律性的一面;但是,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因而人类社会又具有目的性的一面。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能动性、选择性就体现在能动的认识世界并能动的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们只有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选择正确的道路和方法,才能获得行动上的自由。认识的越深刻,获得的自由也就越多;反之,如果无视或者不尊重客观规律,那就会处于不自由状态,以致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评价个人在历史上是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大小、性质却存在者差别。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性质即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又可区分杰出历史人物和反动历史人物。杰出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反映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等。反动的历史人物则是指那些逆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而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著名人物。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实践的当事人和策划者。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社会发展也能起到某种促进作用。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历史人物都加快或延缓了历史的进程,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历史规律,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

什么叫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一般可分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人的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中的本质属性。

什么叫价值?说明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及相互关系?

答: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它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价值首先是指人的社会价值。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越大,其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个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个人价值也就越大。我们说一个人有较高的个人价值,必然是指他能较少地依赖社会,而较多地靠自己努力工作来获得个人和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所以,人的社会价值也内在地包含了个人价值,人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人的个人价值又是通过社会价值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的统一。

什么叫自由?

答:自由不仅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而且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改造。人的自由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被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说明人的发展的含义?

答: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指个人的发展,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的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等的发展。人的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三个方面。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人的单方面能力的发展。自由发展是指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被外界强加的,或者是由于外界压力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充分发展是指人的才能和能力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第一,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及其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与共同控制。第三,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答:共产主义包含三方面含义:一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二是指最理想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三是指运动,即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用共产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投身于共产主义的伟大实践。

毛泽东思想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时期和标志是什么?

答: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萌芽,标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中国着眼于对中国社会实际的调查和革命规律的探索,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土地革命前期: 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后,毛泽东继续得到发展,这里,既有对已经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更有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什么?怎么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在六个方面,即(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4)关于政策和策略(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6)关于党的建设,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或称根本点。

什么叫实是求是?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独立自主。是人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和形成的标志、主要矛盾、历史任务?

答:特点:第一,两种经济同时并存,其中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官僚买办资本相结合。第二,政治上主权沦丧,资本帝国主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第三,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的政治基础。第四,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实际上的不统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五,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穷和不自由的程度,为世界所仅见的。辛丑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历史任务:(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答: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受十月革命影响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在革命阵线上,它不再属于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畴,而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者、动力是什么?

对象:1.帝国主义 2.封建主义 3.官僚资本。任务:进行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压迫的民主革命,求得人民解放。内容:土地革命动力:

1、工人阶级 2.农民阶级 3.城市小资产阶级 4.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

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只反对官僚资本主义,而不反对一般资本主义?

答:民主革命是不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因为相对于封建主义而言,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情况及其特殊,资本主义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划分为两部分: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中国的资产阶级也就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的民族资本主义是要保护和发展的,官僚资本主义则是民主革命的对象,只有官僚资本主义才是要反对的。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的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垄断性。这种经济的政治代表——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即官僚资产阶级,直接为帝国主义所供养,并与封建统治阶级相结合。尤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逐步形成的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成为买办的、垄断的资本主义,成为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毛主席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式,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党内曾发生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另一种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试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没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上述两种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一章

1、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战争与革命。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3、邓小平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和理论是建立在:对时代主题转换的正确判断。

4、建国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照搬了:苏联模式。

5、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

6、我们党从什么时候开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和波匈事件的发生。

7、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年代形成的—种社会主义模式,带有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的特点。

8、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在:1982年的十二大。

9、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与入党章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

10、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后来又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体时间是:1945年党的七大。

第二章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指的是: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力。

6、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7、解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是:发展生产力。

8、解放国内和国际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9、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0、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第三章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最大的实际是: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我国改革的性质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0、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四章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2、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3、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民利益。

6、处在我国经济工作首位的是:农业。

7、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8、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效益。

9、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是指: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10、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第五章

1、决定所有制结构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公有制经济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国有经济。

5、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普遍采用的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经营,双层经营。

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章

1、针对于人们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

2、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以及市场活动最基本的主体是:企业。

3、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4、在我国经济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市场。

5、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采用:公司制。

6、宏观调控最基本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7、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政企职能分开。

8、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

第七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是:占主体地位的分配形式。

2、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共同富裕。

3、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将: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还是谋生手段。

5、党的十五大在分配方式上第一次肯定了:按生产要素分配。

6、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的思想是:一个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政策。

7、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8、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第八章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3、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5、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原则。

7、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8、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9、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第九章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共产主义思想。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4、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是: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给予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

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向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7、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

8、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

9、社会主义的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导人们培育的义利观是: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

第十章

1、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

2、当今世界,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3、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4、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方向是:多极化。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是:中国、印度、缅甸。

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7、当代世界的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9、邓小平对国际形势作出一系列新判断的科学依据是:实事求是。

10、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必然结果。

1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第十一章

1、英国殖民主义宣布占领香港的年份是:1841年。

2、葡萄牙殖民主义强行占领澳门半岛的时间是:1849年。

3、清政府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的时间是:1894年。

4、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

5、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起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6、“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实行“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以大陆为主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8、“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章

1、旧中国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3、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剥削制度、剥削阶级。

4、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在民主基础上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集中制。

5、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6、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8、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9、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1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成考专升本政治必看选择题复习三

2008-5-19 9:54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英国古典经济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原和派生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否认相对静止的哲学是()

A.相对主义 B.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诡辩论

5.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说明()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

7.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外力的推动 B.事物内部矛盾

C.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 D.矛盾双方互相联结 8.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在于它()A.是否为多数人公认 B.是否清楚明白

C.是否与自己的对象一致 D.是否有用

9.人类认识的基础是()

A.感性直观 B.理性思维

C.客观精神 D.社会实践

10.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

A.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 B.社会中少数人的思想

C.统治阶级的思想 D.劳动群众的思想

11.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1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天津条约》的签订

13.1917年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要求恢复的是()

A.《天坛宪章》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中华民国约法》

14.新文化运动中最早高举“德先生”、“赛先生”大旗的是()

A.陈独秀 B.胡适 C.李大钊 D.鲁迅

15.首先提出毛主席思想这一概念的是()

A.刘少奇 B.朱德 C.王稼祥 D.邓小平

16.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中国国民党“二大”的召开

17.遵义会议上,中央在实际上确立了谁的核心领导地位()

A.毛主席 B.王稼祥 C.周总理 D.张闻天

18.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C.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D.根据地建设,工人运动,党的建设

19.毛主席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规定,对官僚资本实行()

A.没收 B.赎买 C.公私合营 D.改造

21.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

A.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B.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22.确立毛主席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3.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

A.改革开放 B.独立自主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三个有利于” 2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次要动力

25.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

A.发展社会生产力 B.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目标是实现()

A.综合机械化 B.生产自动化

C.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D.科学化

2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要使市场()

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28.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

A.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B.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C.生产力状况 D.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

29.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

A.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 B.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C.劳动者创造财富的惟一源泉 D.既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又是其生活的第一需要

3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邓小平理论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1.“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为解决()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经济特区问题 32.我国的政体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3.以下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的是()

A.依法治国 B.坚持市场经济体制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4.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B.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是促进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

3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

A.民主 B.集中 C.民主集中制 D.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答案

(三)1.B2.C 3.B4.D 5.B6.A 7.B8.C9.D10.C11.C 12.C13.B

14.A15.C 16.C17.A 18.B19.B20.A

21.A22.D23.C24.C25.D26.C27.B 28.C29.D30.A 31.A

篇3:成考教材专升本政治

关键词:专升本,思想政治教育

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实施通过正规考试从普通专科学校在校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 俗称为“专升本”的模式。[1]这也成为目前高职专科院校学生的就业途径之一。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也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制度, 给予了高考失利的学生新的机会。[5]自高校扩招以来, 高校“专升本”学生数量急速增长。以笔者工作的四川某高校为例, 现有的08级会计专业共九个班级, 而全部由专升本学生组成的班级就有四个, 基本占全专业总人数的一半。专升本学生在升入本科院校以后, 一方面由于不适应本科阶段的生活、学习各方面情况, 容易出现一些思想问题;另一方面, 很多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为“专升本”学生制定培养方案, 而是沿袭普通本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升本”学生的教育背景和适应程度, 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4]本文从学生工作的角度, 对“专升本”学生的特点予以分析, 针对专升本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专升本学生特点分析

作为已完成专科阶段学习的“专升本”学生, 他们在诸多方面都体现出与普通本科学生的特殊性。第一, 专升本学生的适应困难。专升本学生一般升入本科院校仅呆两年时间, 可称为短学制, 这就是明显与普通本科学生的区别。正如笔者与一位专升本学生访谈时, 他谈到升本后自己的心路历程:以一名新生的身份进入, 但其实已是大学的“老”人。两年的短学制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屁股没坐热就要走了, 因此很多专升本人都不能融入或者说是不想融入新的生活。特殊的身份让他们在心理上很难融入新的学校。首先是习惯了专科阶段的生活学习状态, 一旦发生改变有些人会觉得无所适从, 在专科学校养成的坏习惯也难以改变。其次是在同普通本科学生相比较时, 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有些自卑心理。于是很多人就干脆以“过客”的心理, 躲在寂寞的角落完成学业。

第二, 三年的专科生活也给专升本学生带来较为成熟的个性和思想状况。应该说, 能够升入本科的学生多为在高职专科学校成绩优秀, 比较上进的学生。他们已经历过专科毕业的阶段, 深知就业的不易, 也基本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往往会更着眼于现实。很多学生刚升入本科, 就忙着考这样那样的证书, 有些人还会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等。这显示出专升本学生比普通本科学生具备更强的忧患意识, 其个性和思想趋于成熟, 能够理性思考自己的未来去向, 对于就业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第三, 专升本学生学业上问题繁多。专升本学生多来自不同高校, 生源复杂。由于其培养环境的不同及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 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各异。[3]同时, 专科与本科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导致了专升本学生需要补修一部分的课程。根据笔者在高校中的了解, 会计08级专升本学生在升入本科后, 需补修的总学分达到70个, 同时还有本学期本应完成的学分, 学业压力不言而喻。

第四, 专升本学生对学校、班级活动参与热情普遍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学业上的紧张节奏使他们课余时间急剧减少, 另一方面高年级的他们似乎已经对集体活动丧失了兴趣, 有更浓厚的个人意识。这个特点在所有的专升本班级都表现得比较明显。因而专升本班级也往往呈现出缺乏凝聚力, 结构较松散, 各行其是的特征。

第五, 专升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于普通本科同学的培养模式, 使专升本学生更敏感, 对自己曾经的专科生身份也存自卑心理, 总觉得与普通本科的同学相比要“矮人一等”。但同时能够升本的学生相对来说都是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高的, 他们往往已在专科院校中形成了一定的心理优势, 而升本后原有的心理优势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荡然无存, 这种心理落差是专升本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2]

二、针对“专升本”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考

(一) 做好专升本学生的适应性教育

升本后学生进入新环境后有一段适应期, 在这个期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辅导员) 应适时开展系列主题班会, 做好适应性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 正确地评价自己。专升本学生可能在基础学科、理论知识上有劣势, 但在专业技能上往往有优势, 这与高职专科学校定向培养是分不开的。他们同普通本科生一样,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因此机会是均等的。辅导员要引导他们摆正心态, 准确定位, 重新出发。其次, 要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上的问题。高校思政工作人员要多深入学生宿舍, 了解他们的生活及思想现状, 力所能及地解决实际问题。多关心专升本学生的生活, 只有和学生走近了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 提供专升本学生的学业帮助

许多专升本学生反映最不能适应的还是学业的问题, 尤其是在大量的补修课程面前, 很少有人不望而却步。辅导员应帮助专升本学生了解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的差别, 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选课, 切勿盲目选课造成有学期课排满, 有些学期只有几门课。[3]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请教务科相关老师就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给予解答。鼓励学生多与任课老师交流, 使老师能够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三) 解决专升本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很多行为失范其实都是由深层次的心理问题造成的。专升本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过度自卑、过度自负、逃避心理、浮躁心理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且有偶发性, 如果不是学生主动暴露, 辅导员也不易察觉。把握重点人头很关键, 对于别人眼中的“后进生”辅导员不应歧视, 相反要运用赏识教育。多发掘、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另外, 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家庭原因, 应多与学生家长沟通;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经济原因, 辅导员要主动关心, 通过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提供帮助。

(四) 引导专升本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做好自我规划。切莫因为已经历过择业的历程, 在思想上产生畏惧。相反, 专升本学生要充分利用好自己择业的经验, 以升本为契机,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设计多元的人生职业规划, 提升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树立远大理想。[6]同时要做好学生的择业观教育, 切忌好高骛远。要理性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优势, 积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根据社会对所学专业的需求准确定位。

参考文献

[1]杜小红.对我国“普通专升本”教育20年的回顾与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0) .

[2]石文惠, 宋岩松.“专升本”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6) .

[3]张海军, 韩剑尘.全日制“专升本”学生特点及对辅导员工作的要求[J].文教资料, 2010, (8) .

[4]王莉平.高职专升本未来发展走向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 (6)

[5]孙江.我国专升本问题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9)

篇4:成考教材专升本政治

关键词:专升本 团结性 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17-01

我国的专升本教育是从1987年的成人高校试办并逐渐扩大到普通高校的,它为大批专科生、高职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平台。但是,由于专升本学生在学习经历、学习年限上与普通本科生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机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如何根据专接本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是摆在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最新课题。

1 专升本学生的特点

第一,专升本学生相比普通本科生面临着新环境适应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专升本学生直接接受普通本科生大三阶段的学习任务,但与其他本科学生相比,他们所学的主要课程与专科阶段的学习有一定的脱节,面对的学业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他们在学习年限上与本科大三阶段相同,刚入校又面临毕业,在新的环境里所进行的心理转换时间较短,面临的就业和考研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大。

第二,专升本学生专业和基础课成绩参差不齐,呈现多样性。专升本学生来自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高职高专院校。并且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要求都不一样,教学质量有较大的差异,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比如该院的专升本招生来自全省各高校,由于是相关专业的学生报考,所以大家的成绩参差不齐,大专所学的专业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偏软件,有的学生偏硬件,有的学生只是和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如印染专业,这些学生的专业的基础就比较薄弱,上课会有所吃力。他们的英语和数学的基础都还不错,但是与本科学生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高等数学,有的学校在大专时开了很少的高等数学课,有的甚至没有开这门课,这样这些学生考研就会有难度。

第三,专升本学生具有主动性、现实性等学习特点。这个群体的同学一般要在本科院校接受过两年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生要接受系统的四年或五年的本科教育。他们的求知成才欲望更强,学习更主动、更刻苦、更努力,整个班级在学风和平均学习成绩上都好于其它本科班级。

第四,专升本学生竞争意识强,但团结性有待加强。“专升本”学生多数是在专科学习期间的好学生或学生干部。这一方面表现为个体学习主动性和竞争性较强且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平时的学习方面,任课老师反映他们几乎没人缺课,学风很浓。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团队合作意识不足,他们更愿意参加兴趣相同的学习类团体活动,因而在班级组织大型文体活动的难度较大。

2 专接本学生的培养策略

第一,严格教育管理标准,提高学生素质。

专升本学生已接受过完整的专业教育,讲什么都知道一点,不愿意深入学习和思考,从而影响自己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难以达到本科系统教育的目标。在入学教育时,该研究者把学院专升本学生学籍管理等一系列规定及时地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了解到本科阶段学习的紧迫感和严肃性。

第二,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动力。

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就读时已经是大学三年级,刚入校就要面临找工作,我们要尽快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近期职业规划与远期目标的设立,促使学生一入学就能够找准自己奋斗目标和方向,始终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踏踏实实走好本科生活的每一步。

第三,尊重学生,“柔化”和学生的关系。

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掌握学生的特点,采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尽量避免脱离实际的空谈和生硬的政治说教,从而“柔化”学生和老师的关系,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及时解决他们思想上出现的各种困惑和顾虑。该研究者针对计本13级普遍存在的考研与就业的迷茫心理,及时召开专业大会和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高年级学生给他们提供更加直接和有效的帮助。当辅导员真正地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去开展对学生有效的活动的时候,才能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从而柔化和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第四,组织各类活动,加强班级团结。

专升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在学习中,需要各位同学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进步。这样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组织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如学习竞赛,团日活动,等集体活动,以此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加深学生间的感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比如,该研究者积极组织计本13-2班团支部开展“栽桃种李播芬芳,献爱尽责学园丁—学习吴凤仙老师先进事迹”的团日活动,并获得校级三等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同学们的感恩意识。

第五,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专升本学生自身经历特殊和群体数量较少,在与同年级同学一起生活时,很容易受同年级本科学生的影响而出现自卑、浮躁、自负等不平衡的心理。这时教师根据情况及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采用情感激励和利益调节等人性化的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通过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各项社团活动等方式帮助他们重树信心,使他们在本科就读期间一直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专升本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他们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与挑战,作为辅导员工作要有前瞻性,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才能不断完善班级的管理与建设。

参考文献

[1]景加军.专升本学生专科与本科知识的衔接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篇5:成考政治专升本复习重点

1、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答: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我们的主心骨。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它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基本原则共10个方面:第一,中国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第二,中国主张世界所有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第四,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第五,中国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和睦相处,友好合作,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第六,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坚持把加强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一个基本立足点;第七,中国反对军备竞赛;第八,中国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开放政策面向全世界;第九,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开展积极的多边外交活动;第十,中国重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穿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一走自己的路,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二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三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第四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由此不仅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用和平方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7、怎样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1)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前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

(2)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的特点: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9、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公有制经济的范伟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话

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10、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答:首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其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11、党中央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答: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12、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答: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3、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主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4、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15、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内涵: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16、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对)

答:小生产的狭隘性,使他们不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在近代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最终都归于失败。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只能是新兴的中国无产阶级。

17、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天然领导者”。(错)

答:无产阶级虽然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要真正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必须建立自己的先锋队组织——共产党,并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武装本阶级,才能够成为合格的领导阶级。

18、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

答:马克思主意哲学的产生,恰恰是结束了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的就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离不开科学,反过来哲学也能为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9、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是辨正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为自己开辟道路,一切偶然性的背后也都存在着必然性,即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20、是一种错觉。(错)

答: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有真像和假象的区别。真像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侍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也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假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21、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错)

答:这是一种主观真理论,辨正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真理具有客观性,其一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是说: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多数人拥护,还是少数人拥护,都是把真理的标准,归置于人的主观判断,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22、家本质上是社会事务管理机构。(错)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管理社会事务,是国家的若干责任中的一种,也是为了阶级统治而服务的。

23、个国家经济发达,社会意识也必然先进。(错)

答: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意味着社会存在的比较意,但并不能必然导致其社会意识也先进。在历史和现实中,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对照,都有许多明显的例子。

24、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因此任何真理都不会被推翻。(对)

答:所谓真理,是表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实际相一直的内容,这点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也是不会被推翻的。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它将不断的得到完善和修整。

25、界统一于存在。(错)

答:存在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字眼,可以理解为,可以认为物质存在,也可以意识存在,因此这个命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的命题。具有明显的折中调和的特性,实质是一个二元论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统一性,明确指出世界统一于物质。

26、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而总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错)

答:上层建筑,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来体现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可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也可能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判断的标准主要看,它服务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不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果是适合的那么这种反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之则对社会进步具有消极影响。

27、质不是意识的产物,相反,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对)

答: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具有不依赖于物质的客观性,相反,意识由物质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物质世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类社会,这一物质世界的最高形态时,才产生了意识。

28、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对)

答:邓小平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创立过程,首先是从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开始,邓小平首先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考验,然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所以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七点。

同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创立符合新的历史阶段的理论,解放思想是逻辑起点。

29、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资”姓“社”的问题。(错)

答: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这是针对改革开放中,迈步开步子,凡事都要去问一下姓“资”还是姓“社”而提出来的,它要求大胆的试,勇于改革,勇于实践,从而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大的基本原则方面,邓小平始终强调是社会主义。

30、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错)

答: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之一。

31、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对)

答: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生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依据:

第一: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要求。

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要求。

第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2、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错)

答:一个国家的性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这个国家的国体。

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这个国家的政体。

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与之相适应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3、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答: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34、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答: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篇6:成考专升本政治模拟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80分)

一、选择题:l~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个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静止的存在D.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3.时间的不可逆性是指它的A.持续性B.顺序性

C.一维性D.广延性

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5.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A.是否受多数人的拥护B.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D.出现时间的先后

6.理性认识赖于感性认识,这体现了

A.认识论上的唯物论B.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上的形而上学D.认识论上的唯心论

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8.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意在说明

A.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相同的B.社会发展是一种受盲目力量支配的自发过程

C.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D.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不起作用

10.有人说:伟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这种观点属于

A.重视伟大人物思想意识作用的正确观点

B.重视历史必然性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片面夸大个人历史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D.否认偶然性在历史上作用的机械论观点

11.在社会存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方式B.自然环境

C.社会心理D.人口因素

12.在自由和必然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

A.主观意志的产物B.不受任何限制的活动

C.对必然性的否定和超越D.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3.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反对本本主义》

1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5.“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

A.武装斗争B.土地革命

C.根据地建设D.政权建设

16.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

A.人民团体B.人民政府

C.人民政协D.人民代表大会

17.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

A.中共六届七中全会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18.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武装斗争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

19.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

A.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观点

B.关于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观点

C.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

D.关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

20.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领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是中共

A.十二大8.十三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2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

A.与时俱进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D.理论创新

22.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

A.深刻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鲜明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

C.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3.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根本的标准是

A.实践标准B.综合国力标准

C.人民生活水平标准D.生产力标准

2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D.坚持党的领导

25.我们党正式确定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

C.十三大D.十四大

2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 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基本路线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D.基本原则

27.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任务是

A.建设总体小康社会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基本实现现代化D.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28.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A.社会发展的首要地位B.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D.快速发展的战略地位。

30.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该成为

A.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经济法人实体 B.由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经济单位

C.由国家统负盈亏的经济单位D.拥有全部资产所有权的经济实体

3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A.公有资产占优势上B.控制力上

C.集体经济大发展上D.国有资产占优势上

32.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

3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A.指导思想B.唯一方法

C.基本方略D.基本政策

34.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

A.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目标

B.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为目标

C.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D.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为目标

3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提出的。

A.香港问题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D.国际争端问题

36.经国务院批准并授权,国家测绘局lO月9日公布了2005年中国珠峰高程测量的数据.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度为:

A.8848.13B.8848.53C.8844.13D.8844.43

37.新华社于4月27日播发了胡锦涛同志今年3月4日的讲话《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

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A.背离人民 勤俭节约B.背离人民 艰苦奋斗

C.脱离群众 艰苦奋斗D.脱离群众 勤俭节约

38.从2006年4月1日起,我国对现行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通过税收手段,限制行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

A.资源税 过度开发B.企业所得税 过度开发

C.消费税 高消费D.个人所得税 高消费

39.在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正案。在这个决定中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由原来的800元提升为元。修订完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于起实行。

A.1000 06年1月1日B.1600 06年5月1日

C.1600 06年1月1日D.1500 06年1月1日

40.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是:

A.共享一片蓝天B.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C.绿色北京、绿色奥运D.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第Ⅱ卷(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3页,用蓝(黑)色字迹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直接答在试卷中。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个别包含一般,一般并不完全包含个别。

42.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在现阶段它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更重要。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简述历史人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什么?

45.什么是新的科学发展观?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毛泽东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D B A C B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C B C C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D D C B B C B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C C C B D B C C B

二、辨析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41.答案要点:

命题正确,正确地表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1)个别包含一般,表达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辨证关系。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只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个性一定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2)一般并不完全包含个别,表达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关系。矛盾特殊性由于是具体的事物,因此比普遍性要丰富、具体。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只概括了个性、特殊性事物中的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所有的东西,因而是抽象的、深刻的。

42.答案要点:

答:错误。上述说法颠倒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一个国家自主地决定和处理本国事务,而不受任何外国的控制和干涉,并且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来发展民族经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更不是盲目排外,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对外开放永远都不能取代或否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根本方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的根本立足点,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二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更好地加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答案要点:

(1)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根据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性质,又可区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历史规律、代表进步阶级和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2)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实践的当事人和策划者,因而他们总要在历史事件上留下自己鲜明的印记,使历史事件具有独特的个性。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在历史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一些伟人或杰出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

44.答案要点: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以“三大作风”为核心内容的一套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优良作风。“三大作风”是毛泽东在1945年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总结出来的。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毛泽东强调指出,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45.答案要点: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根本观点。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发展。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整个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之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走上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四、论述题(20分)

46.答案要点: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创造性地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主要内容是:

(1)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他们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这一矛盾同以往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正是这些矛盾推动我们社会的前进。

(2)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社会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人民内部属于非对抗性矛盾,解决敌我矛盾需要用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民主的方法。

(3)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人民内部矛盾的激化。

(4)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经济工作中实行“统筹安排全面兼顾”的方针;在教育工作中,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这些方针为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上一篇:普通话测试作文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