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2024-04-22

“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共12篇)

篇1:“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13.下列属于后现代主义美术潮流的是()。

A.未来主义

B.概念艺术

C.涂鸦艺术

D.大地艺术

满分:2.5分

15.被人们认为“把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揉为一体的大师”是()。

A.毕加索

B.蒙克

C.杜尚

D.米罗

1.英国19世纪风景画大师透纳的作品有()。

A.《海上葬礼》

B.《阵雨后的夏天下午》

C.《奴隶船》

D.《海战》

满分:2.5分

4.马蒂斯是20世纪初法国野兽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A.《红色的和谐》

B.《贫穷的渔夫》

C.《两个少女》

D.《幽灵出现》

满分:2.5分

13.属于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以外的雕刻家的是()。

A.米隆

B.罗丹

C.米开朗基罗

D.贝尼尼

满分:2.5分

2.在西方的风景画家中,透纳可以说是有意识地把诗意与绘画结合起来的最早的法国画家。

A.错误

B.正确

满分:2.5分

4.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24岁创作的《但丁之舟》,取材于《神曲》,表现但丁与罗马诗人维吉尔游地狱的场面。

A.错误

B.正确

满分:2.5分

篇2:“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

1.历史上两河流域国家形成的时间及其王国更替的大概顺序。

2.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3.《汉穆拉比法典》及其地位

理解:

1大河灌溉农业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国家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楔形文字特点及其在文明进程的作用。

《汉穆拉比法典》特点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和历史图片

通过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问题,升华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早期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大河流域孕育出农业文明,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发展及运用法典履行国家职能的情况。

难点: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发现该法典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

1)?今天我们开始高中历史的学习。我们学习的第一单元是古代东方,古代东方是一个具有特定时空内涵的历史名词。它是站在西方中心角度定义的空间维度,西方文明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文明,但是古代东方包含了好几个截然不同的文明,最初特定指古代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对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在内的广大古代文明地区的泛称。在西方角度看,这些文明都处于自己的东方,所以统称为古代东方。就连地理名词上,离西方较劲的被称为近东,以此类推是中东、远东。

2)?我们称它们为文明主要是指什么而言?《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了以下几个特征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阶级的产生。现在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促使人类跨人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希望大家形成一个历史概念:国家的形成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总之,文明是在人类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是什么地区呢?我们看到这张地图,最先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接着是出现在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然后是出现在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为什么最早的文明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吗?这些地方有哪些有利条件呢?我们看到这些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水是生命之源,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保障,也是造就了农业文明产生。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东方的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1、王朝的更迭

1)?有谁知道两河流域指的是哪两条河?打开课本,翻到第二页。阅读教材和地图:理解两河流域的含义和地理位置。古代两河流域基本是在伊拉克境内,大家如果在世博会进过伊拉克馆,就会看到里面展出的许多关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内容,有巴比伦时期的石板。有谁告诉我书上关于两河流域具体的地理位置描述吗?东面与伊朗高原相邻,西面是阿拉伯大沙漠,北边是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两条河之间绿色的部分就是古代两河流域,因为形状像月亮,加上这一块区域的居民如今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伊斯兰教的标志是新月,所以也被称为新月沃地。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所以这块区域也被称为“美索布达米亚平原”。

2)?出示材料1和材料2提问:历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做论从史出,观点和结论要通过历史材料才能得出。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两河流域哪些结论?

通过第一份材料,我们知道两河洪水泛滥,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甚至灾难。的确,每年三月至七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没人能和它对抗”说明当时人单薄的力量无法和洪水进行抗争。通过第二份材料,我们又可以得出,其它季节这个地区是干旱的,庄稼生长需要水,所以必须要灌溉。我们看到两河流域虽然地处亚非大干旱地区,周围不是高原就是沙漠,自然环境并不优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从西北流向东南,所以北方上流地势较高,属于丘陵地带,那里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由于水流往下游,形成冲积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耕种,也生长了椰枣树和各种动物,食物数量得到了充分保障。然而除了洪水泛滥的季节,雨量却相对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三月至七月是洪水泛滥季节,。

出示材料三:我们看一下教科书上的描述,正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大型的灌溉工程是否能够以一家、一人之力就可完成的?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正如之前材料所说,一个人是无法和洪水抗争的。这需要较大范围内人们的集体协作。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水利工程,生存的需要和现实的经济利益,加强了这一区域内居民之间的往来和联系。推动了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也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进程。每一个区域文明的诞生都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3)?我们刚刚提到,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开始于什么时候,就看国家建立于什么时候。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古代两河流域在什么时候出现城市国家了?是谁建立的?

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至3100年率先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关系,早期城市国家大多由一个作为政治、宗教衷心的城市和周围的农村地带组成,管辖区域一般不大,方圆不过几百里,人口仅数万而已。城市国家的统治者在和平时期负责管理国内行政事务,组织生产,领导宗教祭祀活动,战争时期则出任军事统帅,指挥军队保卫国家。不过统治者的权限受到限制,与后来的专制君主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美尔各个城市国家都还有或多或少保留着军事民主制的残余因素,还存在着长老会议和民众会议。这两个机构不仅分别拥有不同的权限,而且还在不同程度上对统治者的行动和权力实行一定的监督和约束。初期,统治者从氏族贵族中选举产生,不得世袭。苏美尔这些以灌溉农业为主要经济的城市国家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难题,却也面临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游牧民族。

出示材料,提问:为什么说“游牧者不可避免地会和定居者发生冲突”?这种冲突的表现是什么?其结果又如何?

我们知道,在雨量少、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区域,当地居民转而喂养家畜,驯化当地的动物而不是植物,也就成了牧民,过起了游牧生活。游牧民族的生活比起富饶的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农民的生活,是颇为贫困的。灌溉农业具有很高的生产力,支撑起伟大而富庶的文明。大河流域的文明对于草原、沙漠的游牧民族来说有着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古代欧亚大陆,每一个伟大文明衰亡都是因为其内乱削弱了自身的力量,进而由随时准备入侵的游牧民族促成的。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也经历了王国的更替,这些王国之间既有相互交往与融合,也为了争夺劳动力、水源、土地和水利设施的控制权而进行战争。

表现:一开始为了争夺土地,苏美尔城市国家之间征战不休。大约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城国王萨尔贡一世征服了阿卡德地区,挥师南下,破事苏美尔各城市国家俯首称臣,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两河流域南部),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元前23世纪下半叶,阿卡德王国内部矛盾日趋激烈,王位更迭频繁,国力迅速衰败,两河流域东北部的游牧民族乘机入侵,由此导致了阿卡德王国覆亡。

公元前22世纪中叶,逐渐复兴的苏美尔城市国家赶走了外来游牧民族,不久乌尔崛起,重新统一了巴比伦尼亚,于公元前21左右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之后,乌尔第三王朝因为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奴隶反抗不断加剧,实力渐趋削弱,公元前,周边居民又一次入侵巴比伦尼亚,乌尔第三王朝随之解体。

约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在处于分裂状态的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在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位期间,古巴比伦王国的国势达到鼎盛,以强大的常备军为支柱,通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和斡旋,于公元前1758年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

之后,古巴比伦王国便开始走下坡路。国内各种矛盾日趋尖锐,苏美尔地区不久就发生大规模暴动,两河流域再次分裂。之后周围的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两河流域,来自小亚细亚的赫梯人攻占了巴比伦,推翻了巴比伦第一王朝。其后又相继出现了巴比伦第二第三第四王朝,但都未能重新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729年,亚述人征服了这一地区。

公元前七世纪,亚述扩展为一个版图空前的奴隶制大帝国,首都是尼尼微。亚述帝国是一个典型的东方专制国家,国王居于权力金字塔的顶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之后内部矛盾的激化和长期的军事行动,最终导致了亚述帝国日趋式微,外族纷纷入侵。

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攻陷了巴比伦,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是新巴比伦王国最具才能的国王,在位期间王国国力臻于极盛。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外风行扩张政策,多次与埃及争夺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之后灭犹太王国,将数万名犹太人掳往巴比伦当人质和奴隶。之后波斯攻占巴比伦后,犹太人才得以重返巴勒斯坦。

两河流域进入文明社会后,两河流域社会风貌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角度思考。)

国家政权机构不断趋于完善(在互相争战中,有效率的国家机构才能获得成功);国家由分散到统一(新王国统一后领土都比之前增加,控制的区域变大);民族融合

4)?你是怎样看待两河流域各族之间的争夺和屠杀的?

两河流域的居民并不是天生喜欢战争和屠杀,这都是为了争夺这块肥沃的土地,如果他们生活衣食无忧,根本不会觊觎这地方,战争是为了生存。虽然王国如万花筒似更替,但是两河流域文明并没有被更替或打断,不同民族说着自己的语言,却仍旧运用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

1)?说到文化,古代两河流域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创造了怎样灿烂的文化呢?我们看到有太阴历,巴比伦空中花园,勾股定理,双重计数法,还创造了楔形文字。

篇3:古代太湖流域治水思想的探讨

古代太湖流域治水思想的探讨

在分析太湖流域水系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就古代太湖治水涉及的防洪、排水、灌溉、除涝、河运、围田等,分析了古人治水得失及其经验教训,以期在新一轮太湖流域防洪规划中有所启迪,指导现代太湖流域治水.

作 者:蒋小欣 顾明 JIANG Xiao-xin GU Ming 作者单位:苏州市水务局,江苏,苏州,215011刊 名:水资源保护 ISTIC PKU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年,卷(期):21(2)分类号:X321关键词:太湖 水系 防洪 治水策略

篇4:“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古代两河流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气候特点:干旱少雨 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农业发展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2、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

3、国家的建立:公元前3500年出现很多小国。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

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定都巴比伦城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位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力。巴比伦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富饶的农业用汉谟拉比即位及逝世时巴比伦王国领土对比地互相之间经常开战。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汉谟拉比之前的巴比伦诸王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两河流域中部,征服了博尔西帕、基什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区树立起巴比伦的霸权。

4、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典。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1、法典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汉摘谟录拉)比法典

虽然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但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之间。

反映了当时社会里,社会地位高的阶级对于社会地位低的阶级享有特权。

反映了当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采用的刑罚十分残酷。

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的特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思考:法典的实质是什么?实质: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

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

(1)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其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3)

法典中 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4)《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文化成就

(1)楔形文字 发明者:苏美尔人

发明使用的区域:古代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发明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2)

相传,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四)本课小结:

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时期,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是 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有力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字母文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板书设计: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

2、国家的建立

3、强盛时期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

2、实质

3、地位

篇5: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我主要从课程资源、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共五个方面来说。

一、课程资源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材只是课程教学资源之一,教师、学生的经历和知识、网络媒体上的各种资源、图片、影视资料、文物、遗址等等,都可成为我们的课程教学资源。所以,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说课程教学资源: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古代世界》中的重点课文。本课主要讲述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土地肥沃、水利资源充沛的大河流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孕育了人类社会的早期文明。四五千年以前,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四大文明古国形成。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神奇的金字塔”一目主要讲述埃及文明的形成和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一目主要讲述古代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与实质;“‘种姓’的国度”一目主要讲述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产生、传播。2.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金字塔及佛教的那份神秘,但他们只了解一小部分,而且较模糊,其中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都不明白,了解的一知半解,我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材料,为他们用心探索并揭开古代的神秘面纱做了充分的准备,使他们由模糊变清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步体系完备的法典。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检索有效信息。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扩大课堂容量。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感受人类的伟大,认识到统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奴役和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体会奴隶们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体验古代文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难重点

1、教学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种姓制度。

2、教学难点:佛教的兴起。

四、教学方法

看图讲解、对比、阅读分析、小组辩论、启发讨论归纳。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以一个富有感情的声音引领同学们踏上穿越时空之旅,思维牵到远古时代。

(二)、问题导入:

1、看大屏幕所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提问:你知道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吗?

2、思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地理位置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3、出示课题:《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并在黑板上板书:四大文明古国

(三)、教学过程开展

1、神秘的古埃及

第一步:利用一首赞美尼罗河的诗歌,引出尼罗河对埃及人命的贡献,从而说明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

第二步:让学生列举埃及的文明成果,并让学生展示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金字塔: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用来储存法老尸体的坟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

第三步:利用图片让学生加深对金字塔的认知,并组织学生讨论“金字塔的修建说明了什么?”

第四步: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2、东方神韵的古巴比伦

第一步: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两河流域的两河指的是什么?加强学生对西亚文明的理解。

第二步:从空中花园的消失来引出《汉谟拉比法典》,然后让学生看

书,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知识,如历史地位,内容构成等。

第三步:利用《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引出“君权神授的思想”。第四步:摘录一些法典内容,让学生读一读,再议一议,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3、佛音缭绕的古印度

第一步: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种姓制度” 的相关知识,再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第二步:设置问题,自然过渡到佛教的相关知识,并简要罗列佛教的产生时间、创始人、教义等。

第三步:小小辩论会。让学生初步了解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区别。第四步:简要讲解佛教的,同时表明佛教最终会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四)畅谈收获

先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然后出示教师总结的内容。

(五)课堂反馈

出示练习题。

板书设计

篇6:关于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建设现代水网体系、完善水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生态景观、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从建设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供用水体系、水文化体系、水管理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问题;建设情况;对策 **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水资源匮乏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瓶颈”

山东海河流域多年水资源总量为**亿m3,人均占有量为**m3,亩均占有量** m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汛期水多易涝,非汛期干旱缺水。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加之长期以来蓄水工程建设滞后、用水浪费和水污染,使缺水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正常年份缺水量近**亿m3,还有近**万农村人口没有用上自来水,**多万农村人口未彻底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资源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1.2防洪能力低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由于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防洪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城市防洪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部分堤防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隐患,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部分支流河道淤积严重,降低了防洪除涝能力,险工险点多,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时间明显增多,旱涝灾害的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加之我市防灾减灾设施薄弱、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防洪减灾能力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3水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障碍

流域水环境状况呈阶段性、脆弱性特点,多数河流水质波动较大,部分区域污染仍很突出,部分河流水质明显反弹。2010年,流域三条主要骨干河道在丰水期达到了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目标,但是,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水质难以稳定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的水质目标,主要污染物浓度距离水功能区划要求仍有差距,特别是边界水污染协调处置困难,给我市的供水安全带来极大隐患。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2.1现代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建设以南水北调、引黄总干渠、骨干河道为骨架的水网体系,增强了水资源调配能力;二是治理疏浚河道,提高了防洪减灾能力;三是建设平原水库,提高了供水保障能力;四是建设农村供水工程,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

2.2水环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一是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已实现一县一厂的建设目标,主要污染物达到了一级A排放标准;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到75%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8%。二是建设水质净化工程,河流水体得到了休养生息,逐步形成了“点源—污水处理厂—湿地—河流断面”为主体的“递进式”治污模式。三是加强地下水保护,关停城区地下取水井,有效遏止了地下水超采,基本实现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五是合理安排生态用水,逐步恢复河道水体功能,各水功能区的水质明显变好,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趋于减小,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3生态景观建设效果凸显,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一是建设水利风景区,以平原水库为依托,打造了一批独具魅力的水利风景区。为人们提供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以及科普、文化教育活动空间;二是建设滨河景观,突出加大水环境整治工作。

2.4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初步构建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严格“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新增取水许可审批“六个必须”的规定,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取水单位和个人不予发证,从严控制新增取水许可审批。三是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等行业,编制取用水户用水计划,实行”年计划、月调度、季考核”。四是建设节水型社会,流域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用水总量呈下降趋势,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进一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建设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体系

一是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体系,严格“三条红线”指标管理。二是完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建立取水计量监测体系、计划用水指标管理体系、考核问责制度体系。三是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继续建设节水型农业、工业,积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四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编制水中长期供水计划和配置方案、城市供水应急预案和备用水源实施方案、防洪减灾应急预案,确保城市防洪和供水安全。

3.2建设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

一是实施水系治理与修复,主要入河排污口、主要纳污河道建设生态修复工程,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建设截污治污工程和水系连通工程,拓展水面,美化自然景观,河湖水质符合水功能区水质标准,实现河流、湖泊、水库、塘坝、沟渠等水体全面健康。三是建设入河排污口远程在线监测系统,严格污水达标排放。四是科学划定水功能区保护范围,设立保护区域和保护标志。五是建设水系林业生态保护带工程,沿大型河流,大引黄灌渠每侧建设主干林带200m,支线河流每侧建设宽100-150m的主干林带,其它河流沟渠每侧规划建设主干林带宽不低于50m。

3.3建设安全集约的供用水体系

一是以水网为依托,加强涵闸、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建设与河道治理,构筑防洪、供水安全工程,保障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二是建设农村生活地表水供水工程,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饮用同网、同质、同价的黄河水。三是强化水源地保护,建设水源地水质实时监测系统,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保障体系;优化饮用水水源地及引黄河道周边环境,减轻农业面源对引黄及南水北调水质的影响,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四是建设中水回用工程,开展分质供水,实现优水优用,加大非常规水源的利用量。

3.4建设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

一是探索建立“一河双人”河流生态保护制度,公开选聘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士作为河流代言人,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重点河流的河长,创新“一河双人”河流生态的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联合保护模式。二是推进城市多样化亲水平台和设施的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水便利,使市民在亲水活动中认识水、利用水,从而爱护水、欣赏水。三是深入发掘运河特色水文化,通过塑造传统运河景观,使人们品位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运河文化,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打造运河文化节等传播交流平台,充分体现运河水文化特色。

3.5建设高效有序的水管理体系

篇7:“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古埃及奴隶制国家出现、统一的时间,金字塔式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两河流域的古代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早期奴隶制小国,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金字塔,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和印度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③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唯物史观: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闻名的发源地。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谟拉比法典反映奴隶主的利益,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②美育渗透:介绍金字塔建造过程,向学生描绘其精确设计和雄伟壮美,引导学生领略古埃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之美。教学重点: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

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随着生产的发展,也就产生了人类文明。有了人类文明,人类社会随之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他们分别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他们之间都有个共同点?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大多产生于亚非的大河、大江流域。因此我们说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今天我们将通过这一课和大家一起去探讨除中国以外其他三大文明古国。

新课讲授:

最早建立奴隶制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建筑物就是这个国家文明的象征,因此我们称它为“金字塔的国度”

一、金字塔的国度

1、地理位置──非洲尼罗河畔(地利、天时加人和-社会发展-建立国家。)

尼罗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再加上古埃及人民的努力,社会发展,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就出现了奴隶制小国。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2、出现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500年)

这些小国与小国之间不停的争斗、兼并,逐渐在统一。何时统一的?

3、初步统一(公元前3000年 孟斐斯)

4、金字塔——古代埃及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提问:金字塔是什么?金字塔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筑的?怎样评价金字塔?

教师归纳:金字塔是世界奇观之一,是奴隶主残酷奴役人民的见证,是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在古代尼罗河出现人类文明的同时,西亚的新月沃地也出现了人类文明。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屏幕显示:板书和《新月沃地》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两条大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向西到地中海这一弧形地带像什么?(月牙,新月)“新月沃地”因此得名。

1、地理位置(亚洲,两河流域)

教师提问:请同学阅读课文,然后回答,新月沃地有哪些居民居住过?(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等人就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小国。)

2、出现奴隶制小国(前3500年)

教师提问:这些小国之间战争不断,互相兼并,到何时是谁统一了两河流域?

3、统一(前18世纪 汉谟拉比一巴比伦)

教师提问:他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制定了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他统治时期,生产发展很快,王国达到强盛时期。作为国家的国王,作为统治者,汉谟拉比在位时,为维护其统治,他做了什么?

4、汉谟拉比法典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奴隶违反奴隶主的规定,就„„”从这些内容可以知道,法典是保护奴隶主利益的。这部法典是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大河流域产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以外,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吸引着我们,早在唐朝时,早已有人去那里探险。《西游记》中唐僧历经艰险到西天取经,“西天”是指哪里?取的什么“经”?(印度、佛经)。它就是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你想知道古代印度文明是怎样产生的吗?古代印度社会又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古代印度,揭开这个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去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再次共同领略一下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起的历程吧!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古印度的地理概念

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指的是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

2、古印度文明的诞生—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3、雅利安人入侵

后来一支来自中亚高原的白种人部落,自称雅利安人。知道它的意思吗?(学生:意思是“出身高贵的人”。)对,他们从西北方向侵入古代印度,征服了当地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产生分化,后来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

4、印度的种姓制度

⑴每个等级的名称,包含的社会阶层、职权和义务是什么?

⑵哪些等级是统治阶级?哪些等级是被统治阶级?

⑶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影响?

课堂小结:结合中国史的内容,可以将把本课内容概括为:三大流域、三大古国、三大成就、四大种姓

四大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

四大古国: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

四大成就: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万里长城

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地利、吠舍、首陀罗

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大文明古国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把人类引入了文明时代。纵观四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只有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源远流长。

巩固练习:

1.成为古代埃及文明标志是

①金字塔②空中花园③狮身人面像④汉谟拉比法典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统一的古代埃及建立于

A.公元前3500年B.公元前3000年C.公元前15世纪D.公元前6世纪

3.古代埃及发老权力的象征是

A、狮身人面像B、空中花园C、木乃伊D、金字塔

4.最早在两河流域建立国家的是

A.苏美尔人B. 阿卡德人C.非尼基人D.西伯来人

5.两河流域的两河是指

①尼罗河②幼发拉底河③底格里斯河④恒河⑤印度河

A. ②③B. ④⑤C. ①⑤D. ①④

6.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连河流域是在A.公元前3500年 B.公元前19世纪C. 公元前18世纪 D.公元前16世纪

7.来自中亚侵入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的是

A. 希腊人B.苏美尔人C.波斯人D.雅利安人

8.在引导的种姓制度中被征服者属于

A. 婆罗门B. 刹帝利C. 首陀罗D. 吠舍

9.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是因为

A.最早出现了人类B.对世界文化贡献最大

C.拥有建筑奇迹 D.最早进入了阶级社会

10.对“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尼罗河畔建立古埃及B.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C.尼罗河与读埃及的诞生息息相关D.尼罗河为古埃及人提供了生存环境

作业布置:完成《学案》与《填空图册》

板书设计: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古埃及

1、发源地

2、建立国家

3、文明成就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发源地

2、建立国家

3、文明成就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发源地

2、建立国家

3、文明成就

篇8:“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世界历史》九年级上P7——13,以“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为主题,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文明历史。由于课时的限制,因此本课实际上只讲了四个问题:即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熟悉又陌生的,教师可利用课文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引领学生去探究古文明的发展历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看录像、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自学课文等,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认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教学重点】

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

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教师出示《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图,学生读图。教师以此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

字 塔的国

教师播放《尼罗河》录像片,学生观看录像。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在了解了尼罗河与埃及的关系后,教师出示埃及壁画图片,让学生了解古埃及文明。

教师指导学生读《古代埃及》地图和古代埃及大事年表,了解古代埃及的历史。指导学生P7课文,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了解古代埃及的两大文明标志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这两大文明标志。动脑筋:

由于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工程浩大,规模宏伟,很多人怀疑五千年前的人类是否具有这种建筑能力。比如,一百年前,我国的一份报纸在首次介绍金字塔时,就提出这样的疑问:“夫五千年以前,人户稀微,制作未备,何以能成此大工?”直到今天,有人仍然对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能力表示怀疑。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理由。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教师出示“新月沃地”示意图,学生看图,加深理解,进而了解在这里诞生的古代文明。播放“空中花园”录像片,学生观看录像。教师出示《公元前18世纪的古巴比伦王国疆域》、《古巴比伦城遗址》、《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等图片。学生观看图片资料,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师出示《古代印度》图片,学生在观看图片、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古代印度的地理情况和历史情况。

教师出示《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学生观看示意图,进一步了解种姓制度。动脑筋:

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古代印度吠舍与婆罗门,就社会平等问题展开辩论,请说出双方可能说的话。

学生做P12练一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检测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的了解情况。

活动与探究

下面是一幅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请你结合地图议一议:

从左到右四大古代文明的名称各是什么?请你分别说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它们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板书

设计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一、金字塔的国度

1、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和初步统一

2、埃及国王的陵墓——金字塔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奴隶制国家

2、古巴比伦王国

3、汉谟拉比法典

三、古代印度文明

1、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小国

2、雅利安人入侵

3、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反思:

篇9:“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一, 教学理念

1.创设教学情况,让学生有熟悉的现实生活追溯到远古的历史,在观察,看图片,看录像等活动,让学生领会古代人类生活的神奇。

2.尽量利用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

3.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在获取大量的信息,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古人的智慧。

4.教育中体现的人为本的理想,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代历史比较感兴趣,尤其金字塔及佛教的那份神秘,但他们只了解一小部分,而且较模糊,其中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都不明白,了解的一知半解,我为学生准备了许多材料,为他们用心探索并揭开古代的神秘面纱做了充分的准备,使他们由模糊变清晰。

三.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古代埃及的生产.发展

(2).了解金字塔

(3).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状况

(4).古巴比伦的建立.发展

(5).《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及实质

(6).种姓制度

(7).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古代中国引出古代埃及,从而熟悉四大文明古国

(2).通过观看网上下载的图片及一些历史电影片了解金字塔的地位及作用和神秘之处,增强学生感观印象,把远古带到现在。

(3).让学生参与《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

(4).让学生明白佛教的消极和积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今天现代化的国度,应该倍加珍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历史学科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古老文化的积极情感,注意在学习生活中根据现实情况分析其实质的意识。

二.教学难重点

1.神奇的.金字塔

2.《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实质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四.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以一个富有感情的朗读描绘四大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及其久远的文明图画,用配乐诗朗诵引学生入境,思维牵到远古时代,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金字塔你了解吗?汉谟拉比这个国王生前最大的贡献是神秘?结合教材和你课外查阅预习内容进行组织语言。

二.过程开展

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本课向学生介绍的有关知识,并带着问题去再读。

1.我给学生播放媒体中有关金字塔的建立及建立用途,并向学生展示学多金字塔的了解和认识。

找一名学生归纳金字塔: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用来储存法老尸体的坟墓,宛如一座座宫殿。其设计独到.严密,工程坚固为现代建筑学家惊叹不已,同时是古代埃及及国王奴役劳动人名的历史见证,是古代埃及任命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篇10:“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教学目标:

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

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自学提纲

一、古代埃及尼罗河---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亚

公元前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地点----古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传入中国:汉朝

课后习题答案

P92动脑筋想一想佛教的主张与种姓制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种姓制度鼓吹不平等的社会等级是天生的,每个等级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以此来维护婆罗门贵族的特权。佛教反对等级制度,主张“众生平等”,认为神、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的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天生如此。佛教宣扬消灭一切欲望,通过修行人人都能达到:‘极乐世界”。每课一得

你知道金字塔的神奇之处吗?

提示:金字塔的神奇之处有:金字塔顶部有磁场;塔内能起保鲜作用;生锈的金属放在塔内一段时间会变的金光灿烂;头痛病人在塔内坐上半小时,就觉得脑目清醒;塔高的10亿倍,大致等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塔的底层是正方形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4个方向,误差不超过0.5度;塔高的平方和三角形斜面的面积正好相等;塔底周长和高度的2倍之比正好是3.1416。

P93材料阅读

第一九六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二00条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二0五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汉谟拉比法典》

提示:反映了在同等级的公民中实行以牙还牙的同态复仇法,在不同等级中维护高等级的利益,奴隶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处境非常悲惨。

P93自我测评古代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分别产生于哪些大河流域?请将它们与它们的产生地用线连接起来。

提示:古代巴比伦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

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流域

P93活动建议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共同特点 都处于大河流域,灌溉农业发达,都建立了专制王权,维护国王、奴隶主的利益。教后反思

篇11:“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1.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

2、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人类古代文明产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印度种姓制度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人类是由谁发展而来的?在何时?我国人类学家把“完全形成的人”分为哪些进化阶段?主要代表分别是什么?

2.目前世界上主要的人种有哪些??人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二、设问导读:

(一)、金字塔的国度:

1.古埃及建立:约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流两岸出现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国王的陵墓金字塔是其权力的象征。2.古埃及的兴亡:公元前15世纪,埃及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的大帝国。两百多年后衰落,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地理位置:在新月沃地东部,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被称为两河流域。

2.国家出现: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国家出现:约公元前2500年在亚洲南部的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后来,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种姓制度:(1)形成:在雅利安人侵入古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2)内容:古代印度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在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国王属于刹帝利,是第二等级。

(3)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

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四、自我检测:

1、尼罗河流域孕育的文明国度是(C)

A:古代中国

B:古代印度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国

2、观察右图:这一文物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世界闻名的重要遗产。它记载的是: A:伊利亚特的内容

B:一千零一夜

C:古兰经

D:《汉谟拉比法典》、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按种姓制度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哪一等

级?(B)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五、拓展探究:

4、阅读材料:(《课时掌控》P4第20题)

法典规定:奴隶可以买卖,可用来抵债;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头上的奴隶标记剃掉,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如果奴隶主伤害奴隶的眼睛或骨头,则只需向奴隶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世界古代史上哪部法典?这部法典是古代哪一个国家制定的?

(2)、这些法律条文的实质是什么?

(3)、这部法典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价值?

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三个文明古国。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印度的种姓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

课后习题 见《课时掌控》P3—P4

板书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尼罗河流域

两河流域

印度河、恒河流域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伦王国

篇12:“两河流域”的古代文明――美术史话

时间:2013-01-10 16:14:16 第 17 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2.了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3.了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熟悉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和个人感兴趣的问题。2.师生互动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古代埃及金字塔,感受人类文明的伟大。2.通过分析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种姓制度,使学生认识其体现的阶级本质。3.通过了解佛教的产生及教义,体会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反映的社会现实。4.体验远古文明蕴含着的人文精神对今天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亚非文明的突出成就,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都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

难点:佛教是如何在种姓的印度社会兴起,学生理解有难度。实现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土地肥沃、水力资源充沛的大河流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孕育了人类社会的早起文明。四五千年前,在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四大文明古国形成。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益,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神奇的金字塔

(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赐

(二)神奇的金字塔

二、《汉默拉比法典》

(一)两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二)《汉默拉比法典》

三、“种姓”的国度

(一)印度河流域与哈拉巴文化

(二)种姓制度

(三)佛教的产生

四、巩固练人类文明最早产生是以四大区域为中心产生的,习惯上我们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提问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四个古国? 大屏幕打出“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进入新课学习。

看《金字塔》图片,提问:这种建筑物是什么?因这种建筑物而文明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1.看古埃及地图,分析埃及的地理特点。2.分析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过这样的话“埃及是尼罗河的赠赐”,提问:尼罗河赐给了埃及什么? 3.埃及统一的时间:公元前 3100 年。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古埃及留给世界最著名的历史遗产是什么? 为什么称其为金字塔?

金字塔有何作用?

法老指的是什么?

埃及金字塔中最著名的是哪个? 5.展示胡夫金字塔的相关介绍,引导学生从中分析金字塔的修建有什么意义?

1.观看地图思考,古巴比伦王国是在那两条河流而兴起的? 2.介绍苏美尔文化的出现。3.结合地图介绍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4.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汉默拉比法典》有什么重要地位? 由几部分组成? 主要内容是什么? 阅读教材 93 页“材料阅读”,思考:《汉默拉比法典》维护的谁的利益?

1.观看古印度地图。

2.介绍哈拉巴文化

3.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种姓制度由哪个等级构成? 结合表格,完成表格。种姓制度维护谁的利益? 4.和罪恶的种姓制度在印度流传的几千年,印度人民为彻底铲除它的黑暗影响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有位古印度的思想者已经在思考当时印度社会众生平等的问题了。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5.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佛教的产生时间是在? 创始人是谁?

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哪些?

6.观看佛教的传播路线图,思考佛教的传播路线有那几支? 7.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个古中国。

是金字塔 古埃及

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埃及的地形、气候等。

尼罗河丰富的水利、定期泛滥留下的淤泥,给埃及带来肥沃的土地,使尼罗河河谷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的粮仓。

金字塔

非常像中国汉字的“金”字,故得名。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古埃及最高统治者。胡夫金字塔。

1.体现了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2.成为法老专制统治的见证。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

是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序言、正文、结语。略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了解古印度文化起源于印度河流域。

由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构成维护奴隶主利益 乔达摩·悉达多

公元前 6 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众生平等、一切皆苦、消灭一切欲望 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

汉代

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从材料中得出结论,论从史出、试论结合。

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了解佛教产生的背景

五、板书设计: 第 17 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金字塔的国度

(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赐

(二)金字塔

二、古巴比伦王国

(一)两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二)《汉默拉比法典》

三、“种姓”的国度

(一)印度河流域与哈拉巴文化

(二)种姓制度

(三)佛教的产生

六、课后反思:

上一篇:秋天收获的季节作文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美丽的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