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2023-01-17

第一篇: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反思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李宏河

经过两周精心的备课和收集资料,终于结束了本次的公开课讲授,在这次讲课的准备过程中,我以“两步·六环”教学模式为核心,以新课程地理标准理念为指导,发扬集体备课的精神,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统一设计,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现将本次的反思总结如下:

好的方面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在网上观看全国其他名师的视频和收集大量的精品教案和课件进行研究。

2、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听取备课组的建议,大家共同对课件进行制作和修改。

3、注重课前学生的指导和解惑,提前一天把问题列给学生让学生下去收集和整理资料,对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进行指导和释疑,让学生能以热情、饱满的状态出现在课堂上。

4、做够对这次公开示范课的重视,争取最大限度体现我校的两步、六环教学模式,为新课改贡献力量。

5、教学过程中,活动较多,学生积极性得到调动,课堂氛围较活跃。 改进的方面

1、活动设计的环节还不够大胆和新颖,课后听多优秀教师点评之后感觉还可以把活动改的更灵活,更能突出学生主体性。

2、上课时,应对学生的回答做好评判。

3、忘记评选最佳合作学习小组。

4、加强自身普通话的学习和提高。

通过这次公开示范课的讲授,使我知道了要上好一节好课的难度,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也提供了参考的标准,我会在今后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谢谢指正。

第二篇: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教学设计反思

反思区域地理教学: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黄冬霞

所谓区域指一定的地域空间。而区域地理就是研究某一个具体的地方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内容。只不过自然地理主要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而人文地理主要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可以说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体。而必修3中的区域地理教学,我觉得更侧重于答题模板的建立。所以我以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介绍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模板。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所以本节重点对河流治理和开发。河流是与人类的文明和现代生活最最密切的事物之一,在河流惠泽人类的同时也发生过洪涝灾害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如何利用治理好河流,让河流更好的为人类造福,人类又该怎样尊重、呵护河流,这就是我们人类必须要明确的。作为未来接班人,我们的学生更有必要了解河流,把握河流的脉动与它共生息。所以本课知识和其渗透的理念是作为一个合格接班人所必备的地理知识和素养。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更是在于它的治理卓有成效堪称典范。

一、首先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补充以下知识:

1、流域:也叫集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

2、水系: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

3、以图的形式给出:干流、支流(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分水岭和流域指导学生区分。

3 、水系特征:流向/长度:判断地势高低,受气候区和地形影响。

分布特征(干支流密集程度及流域面积大小):河流对经济发展的辐射范围 弯曲程度:是否利于洪水下泄

4、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降水多少;汛期变化;支流分布;温度高低;支流分布; 水流速度:地形区--水能蕴藏量 结冰期:气候--热量带

含沙量:气候类型、地貌、植被覆盖状况

5、流域开发的一般思路: 1)从水文角度:上游、中游、下游 2)从地貌角度:山地----保护好植被生态。

河谷平原-----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河流--------流域开发是主要部分,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

二、下面以田纳西河为例具体分析,实践流域开发治理的一般方法。

活动:请同学们看书图2-14美国田纳西河领域位置结合书上47页内容,分组讨论下面问题。(10分钟) 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

(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 流域的地形特征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上游地区为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为冲击平原。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但陆路交通不便。) 流域的气候特征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大,冬春较多,夏秋较少。使的流域内河流水量丰富,有汛期。)

流域的水文水系特征及对航运的影响? (河流水系发达,支流多,水量大流域航运,但是落差大,水量不稳定又不利于航运。)

田纳西河的自然特征限定了早期该流域人们只能利用区域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这必然导致区域出现生态问题:资源破坏、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发。这也是导致了20世纪初这里沦为美国东部最为贫困和落后的地区之一。

为了改变区域的现状,1933年5月,美国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对其进行了以下整治。

活动:请同学们结合48页活动内容,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重要举措。(10分) 学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举措:

1、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流域治理核心。完成田纳西河及支流的梯级开发,发展发电、防洪、航运、灌溉、水库养殖、旅游。

2、以充足廉价的电力优势,发展高耗能工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3、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农业。

4、重视环境保护

这个地方,教师一定要引导同学们注意田纳西河流域整治中工、农业的发展模式: 工业:初期为化工、冶金、建材----以高耗能工业为核心。

调整后食品、塑胶、机电、纺织、服装等发展迅速。(新兴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形成了以电力为龙头,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农业:发展多样化:

坡地——栽培果树、蔬菜

平原——种植玉米、棉花、大豆 电厂附近——发展温室蔬菜

山地——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水库——发展渔业

生态保护:结合水利工程进行灭蚊防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工作,后又矿区土地复垦和处理城市垃圾,并发展旅游规划建立多个风景区。

所以经过治理后的田纳西河流域变得风景优美,秩序竟然。今日的田纳西河: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常年通航的庞大航运网;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风景优美的旅游区。水资源得到了综合开发。

活动: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带来的启示:请同学们看书50页总结

1、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

2、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

3、加大开发力度,吸引大量投资。

4、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最后探究:河流的开发利用工程中少不了建坝。可是不论是建坝还是拆坝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请同学们思考:水坝利弊

(优点:防洪、灌溉、水库养殖、旅游、发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缺点:水库上游泥沙淤积严重;土地肥力下降/盐碱化;海岸线后退;水质恶化、水库水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总结出本节课要建构的模板

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治理的一般方法:

1、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人文地理条件(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

2、进一步分析流域发展各地理要素有利和不利

3、根据有利因素探寻发展方向,不利因素探寻综合治理对策

第三篇:王超: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构想与展望

摘 要: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是我国水利发展的迫切需求,水利部门负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责任和重要地位。在分析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情势、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污染成因、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的基础上,指出水利部门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和历史责任,并提出水利部门在流域水质改善中的关键性工作,以太湖流域为例介绍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经验,总结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水利科学问题。

关键词: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1 流域水环境和水生态情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河流水质普遍下降,蓝藻水华频繁暴发,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饮用水安全频频告急。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和水安全危机,己经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安全。

1.1 流域河流水污染状况

2005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一半以上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Ⅰ~Ⅲ类、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

1.2 流域湖泊富营养化突出

目前我国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发展趋势迅速。对全国200多个重点湖泊的监测分析表明,已达富营养化的湖泊占65%,东部地区的湖泊已有80%处于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阶段,许多湖泊成为超富营养型,超越在湖泊的自然演替过程中所能达到的营养水平。

1.3 城市水环境质量还在不断下降

2005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各大流域的主要污染河段均集中在城市河段,监测统计的5个城市内湖中,昆明湖(北京)和玄武湖(南京)为V类水质,西湖(杭州)、东湖(武汉)和大明湖(济南)为劣V类水质。

1.4 饮用水水质得不到保障

2005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110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有20个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达不到50%;113 个环保重点城市月均监测取水总量为16.1 亿吨,不达标水量为3.2 亿吨,占20%。2005年初有关调查显示,调查范围内的45个城市饮用水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其中部分有机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

1.5 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我国流域水污染事故屡屡发生,黄河流域1993年以来,发生较大的水污染事故40多起,而2005年吉林石化发生爆炸事故造成的松花江严重水污染事故、1990年7月和2007年5月太湖蓝藻水华的大规模爆发事件,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特别重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 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污染成因分析

流域是汇水和水体运动形成的特定区域,地表径流和河流通道是流域物质输移的主要特征,水体运动是污染物转移的主要载体,污染物从源头到湖泊的主要途径是流域河流系统,掌握流域水动力特性是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关键,了解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污染成因是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基础。

尽管我国 “973”计划和“十五”期间通过重大水专项计划针对湖泊富营养化发生过程和蓝藻暴发机制、水源水质改善、面源污染控制和重污染湖泊生态重建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科学和技术突破,为河湖水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持。但缺乏对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污染成因的系统分析,缺少从流域尺度对河湖污染控制的全面研究,没有掌握流域营养物质发生和输移过程与不同界面之间转化调控机理,未能提出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系统科学方案。

因此,应将流域水循环过程和污染成因分析作为重点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查明流域点源和面源营养物质发生与入河规律,探讨河流河网营养物质输移过程,揭示陆域与水域、河流与湖泊、地表与地下不同界面之间营养物质的转化机理,掌握流域水动力特性对流域污染物输移转化的影响规律,为建立具有我国特点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理论体系,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3 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

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保障了防洪排涝安全,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改变了贫穷落后和靠天吃饭的局面。但传统水利工程确实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阻断了水体自然流动,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恶化了局部水域环境质量。具体主要表现在:

(1) 河道顺直化工程加快了行洪流速,增加了行洪流量,降低了受淹时间,提高了防洪安全,保障了身命财产,稳定了社会秩序;但同时改变了自然水系,单一了生态结构,减少了生物群落,缩短了滞流时间,削弱了净污能力,降低了环境质量,导致了生态退化。

(2) 河道硬质化工程减少了水体渗漏,提高了水利用率,减较了边坡冲刷,维护了堤防稳定,简化了河湖管理;但投入了巨大资金,改变了自然系统,单一了河流功能,侵占了滨水湿地,阻断了水陆通道,灭绝了河流生境,削弱了净污能力,降低了环境质量,破环了景观结构,造成了生态退化。

(3) 流域系统水库(湖泊)调控工程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局地气候,保障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了人们生活水准,实现了丰枯水量调剂;但减少了河流基流生态水量,加剧了河道断面萎缩,增加了污水排放总量,改变了农业灌排系统,提高了面源入河比例,加快了面源入河速度,恶化了下游河泊水环境质量。

(4) 流域水系闸、坝、站控制工程调控了洪峰洪量过程,控制了水体随意流动,提升了局部水域水位,改善了灌既用水条件,增加了水体停留时间,抑制了污染物输移扩散,阻止了污染物易地转移;但同时也拦截了水体自然流动,阻断了水生生物传输,蓄积了水体污染物质,恶化了当地水环境质量,增加了水污染风险事故。

因此,必须深刻变革水利建设理念,充分和全面认识到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水利真正全面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

4 水利部门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责任

(1) 水利工程控制着流域自然水体流动过程,掌控污染物输移快慢和扩散区域,因此对流域水环境治理具有重要地位。

(2) 水利部门掌握水资源配额计划,供水多少决定城市污水多少,灌水多少决定农田退水多少,以控制供给或节约用水来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十分有效的科学途径。

(3) 法律授予水利部门管理河湖水域的权力,限制向水域排污和优化排污口是法律赋予的责职。

(4) 为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是水利部门的基本责职,水量和水质是水资源同等重要的要素,水质保障是水利部门未来的主要任务。

(5) 水利部门必须通过流域坑、塘、沟、渠和河道系统,研发达标尾水和农田退水的水质净化技术,解决排放标准与河湖水质标准差异的问题。

(6) 构建流域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体系,水利部门具有重要作用,水利功能与生态功能的良好协同是流域健康生态系统的关键。

5 水利部门在流域水质改善中的关键性工作

5.1 流域水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应在“完整连通、等级分明、形态调整、分级定位”的指导思想下,重点完成流域水系行洪体系规划、流域水系截污净化体系规划、流域水系生态廊道范围划定、流域水系规划水环境质量影响等方面内容。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应在“污染负荷、水体功能、宏现控制、区域协调”的指导思想下,重点完成不同水文尺度条件下河流水动力特征、流域水系河流允许纳污能力、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排放口优化布置与污染物削减方案等方面内容。

5.2 流域污染源综合治理和系统截留

流域污染源综合治理和系统截留应重点关注:(1) 节水减污型社会建设构想,(2) 达标尾水深度处理、输导净化和潜设排放技术,(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布局,(4) 农田面污染源控制和削减技术,(5) 农业节水减污和农田退水循环利用,(6) 灌区沟渠排灌系统生态化建设,(7) 农村洼地坑塘系统湿地化建设,(8) 流域农村与城镇协同控污系统。

5.3 流域河流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

流域河流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应在分析流域河流类型及特点(几何尺度、时间尺度、发育程度、功能定位、区域位置、水动力特性、污染程度等)、河流水文及水动力特性、河流生态特性的基础上,着力研发河道土质边坡稳定和截污净化、河道已建硬质护坡结构分析和生态修复、河道拟建硬质护坡生态建设、河道滨水带恢复、河床基质生态系统构建、河道景观廊道系统建设、河道生态流速和水位调控、重污染河道水质强化净化技术、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流域不同尺度河道综合治理与水质改善技术、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水质净化技术等关键技术。

5.4 流域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

水利工程是流域水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闸、坝、堤防护坡、河道衬砌等水利工程在流域防洪、排涝、抗旱、发电、供水、渔业、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水利工程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对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正面效应和也存在负面效应。正面效应通常有洪泄枯蓄、引水治污、水体流动、蓄浑放清等;负面效应最主要是破坏水体的自然循环,占用了生态用水,降低水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境,造成水生态环境的恶化。流域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的判定,应以流域水利工程类型和结构特点的分析为基础。

如何减少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大正面效益是当今水利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应重点研究典型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净污能力的影响规律及修复理论,探讨典型水利工程对水生植物的胁迫机理以及水生植物的响应机制,分析工程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功能,揭示典型水利工程引起自然水流结构变化和水生植被消亡所造成的水体净污能力退化的规律,寻求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功能协同技术改善水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

5.5 流域水力调控技术

流域水力调控中应重点解决以下技术问题:(1) 调水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关键问题和前提条件,(2) 调水水量的确定方法,(3) 水量增加和水体流动的环境效应,(4) 不同空间尺度跨流域调水工程,(5) 不同空间尺度流域内跨区域调水工程,(6) 不同时间尺度流域蓄洪济枯工程,(7) 不同时空尺度调水的生态风险,(8) 平原河网水力调控和水体有序流动技术。

5.6 流域水环境系统模拟和管理

流域水环境系统模拟和管理主要包括:(1) 流域水量水质耦合模拟,(2)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流域控制断面水质变化过程,(3) 流域水环境监控与预警系统,(4) 流域水环境管理体系,(5) 流域水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6.1 太湖流域水系规划

太湖流域具有完整水系系统,主要是由少部分山丘区自然汇水河道和大部分复杂河网所构成。长期以来,太湖流域水系规划建设主要是从防洪和航运角度进行的,现在的流域水系对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有重大影响,高密度河流为污染物输移扩散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增加了治理污染的复杂性和困难性。特别是方便的水资源取用带来大量的污水排放量,甚至连排污口影响范围和程度都难以识别认定。

6.2 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和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方案

太湖流域主要河流和湖泊已经划定了明确的水功能区,制定了明确的水质保护目标。借助于复杂的河网区水量和水质耦合模型,计算了河湖水域允许纳污能力,确定了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方案,提出了污染物削减意见和对策措施。

太湖流域复杂河网及湖泊系统水量水质耦合模拟模型,模拟计算流域系统水动力和水质变化过程,制定了污染源治理、河湖水环境整治和流域系统水力调控方案。

6.3 太湖流域面污染源截留控制和去除示范研究

太湖流域与其它流域一样,主要污染源有点污、面源和内源,由于雨水充分、农民生活水准高、农田产量大,产生面污染源的单位面积负荷远大于其它流域。面污染源控制和治理直接关系到太湖富营养化水平,也是我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控源的重点和难点。

在国家“十五” “863”项目的资助下,我们在西太湖宜兴大浦镇境内进行全面研究和技术开发。在流域的层面上,以区域源头控制为根本,以系统生态截留为重点,以水系水力调控为突破,以沟渠河流净化为依托,以流域生态整体修复为目标,实现“区域减源、系统截留、水系调控、水域净化、生态修复”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战略。构建了“面源污染源头减量和截留、沟渠湿地和河道污染控制、河口区湖滨湿地生态修复”三级系统,实施后主要河道的水质明显改善,示范区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效果和可以广泛推广应用的技术。

6.4 引水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关键问题

引水改善水环境质量是国内外最常见的方法,引水对污染物的稀释容量将明显提高,水动力条件改变加快了污染物的混合,将提高局部水域净污能力,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和人们环境意识情况下,采用引水来改善局部水质是经济的。引(调)水改善水质效果好,但倍受争议:(1) 在水动力的作用下,水体污染物发生转移,影响其它水域的水环境质量(污染转移问题);(2) 水体流速加快,容易引起河床底泥浮悬,造成水体二次污染;(3) 引水使水流加快,导致污染物与河网区水生植物的接触时间缩短,污染物的截留吸附量减少;(4) 引用大量的清洁水去稀释污染,对水资源的优化配量和合理使用是不利的。而且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较少,很多问题无法解释、内部机理尚不清楚、综合效应难以评判。

目前,“引江济太”、“引江济巢”等重大工程正在规划和准备实施之中,因此,必须对调水引流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更好地指导引水改善水环境质量工程的实施工作。太湖流域调水引流工程的必须要研究解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技术主要包括:(1) 平原河网区引水河流系统与原自然河网水系流量、水位和水质协同关系,(2) 引水水位顶托区域水流的水环境质量改善方法,(3) 引水河道水体推流、混合和受纳水域污水云团输移规律,(4) 引水水动力条件变化引起的底泥沉浮规律,(5) 引水河道和受水区环境容量和净污能力变化规律,(6) 引水引起水域生物交换的生态效应,(7) 受水区生态风险分析方法,(8) 区域水量水质联合运行系统,(9) 输水河道的污染控制系统,(10) 引水与防洪风险评估,(11) 输水廊道生态修复原理。

6.5 引江济太工程的总体战略

(1) 近期:在污染源控制和治理尚未达到要求期间,通过应急调水迅速改善太湖局部区域和部分河网水环境质量。但应注意近期方案仍存在污染物转移、部分河网区污染水体顶托等缺点。

(2) 远期:在污染源控制和治理达到要求期间,通过引水或动力调水实现流域河网和湖泊水体有序流动,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和增加水环境容量,改变因水利工程闸坝阻断而造成的水体滞流和水质恶化的状况,确保河网和湖泊水体流动和水环境质量。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需要解决的水利科学问题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存在以下水利科学问题:(1) 流域河流、湖库、湿地系统宏观格局与支撑能力,(2) 河流纵横形态的生态影响规律,(3) 流域不同尺度河流连通和生态基流维持,(4)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过程和生态效应,(5) 流域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和科学增容强净,(6) 水资源生态配置与节水减污社会建设,(7) 农田沟渠生态化与生态型灌区建设,(8) 河道硬质化的生态效应及改进和修复技术,(9) 防洪堤坝安全稳定与生态化协同技术,(10) 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协同建设、运行和管理,(11) 河流水生植物修复对行洪能力影响规律及对策,(12) 调水引流和水力调控的科学原理与生态风险。

8 结 语

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是我国水利发展的迫切需求,水利部门在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应肩负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责任,在认真研究和回答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存在的基本水利科学问题的基础上,科学进行流域水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合理构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为改善流域水环境、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

【报告人简介】

王 超,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浅水湖综合治理和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

围绕我国水资源和水生态的科技问题和国家需求,在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和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以及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污染物输移模型及水质改善的系统控制工程等方面开展研究。

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和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EI收录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

第四篇:《流域的综合开发》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因为不论是从知识目标还是情感目标,以及学习方法和处理重难点上,都处理得比较好,课堂上学生活而不乱,有条不紊的与老师一起学习探讨着,《流域的综合开发》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的优点在于: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的学习,总结了流域开发与治理的一般方法,然后应用到我国的流域当中,使学生受益匪浅,教学反思《《流域的综合开发》教学反思》。 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培养了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环节安排的时间不够,学生讨论的不够充分,问题没有完全展开去讨论与回答。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重组讨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行讨论与研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五篇: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3《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该流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2、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3、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过程和卓有成效可供借鉴的经验。

4、学会通过案例分析,评价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田纳西河流域治理前后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差异的分析,学会以辨证河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地理问题。

2、 能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经验对某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关注我国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河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2、 通过学生整理和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资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大多出现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既使是今天,河流两岸依然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和经济发达的区域。沿河而居,享受着河流带来的 1 优越自然条件的同时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也都面临着频繁的洪涝灾害的威胁。那么,让我们先去看看田纳西河的情况。

一、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一)分析治理前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

学生活动1:将全班分成4组,给出美国地形图,资源分布图

探究:(1)、根据课文的相关知识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位置、气候、地形和资源等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

(2)、分析治理前田纳西河流域的优势条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深入小组,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进程,并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和鼓励。最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得出师生一致的结论。 教师总结,并屏幕展示结论

(1)位置:中低纬度、距墨西哥湾不远、美国东南部、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的最大支流;

(2)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冬春多雨,夏秋降水较少,降水量不稳定;

(3)地形:上游山地丘陵、中游丘陵、下游冲积平原,地势低平。上中游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中下游水土流失严重、排水不畅、洪水泛滥; (4)自然资源丰富:水能、煤、石油、金属矿;

(5)人口激增再加上掠夺式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经济贫困落后、 许多地方没有电力、交通航运条件差。

过渡:早期对田纳西河的开发仅限于航运,但该地区仍然是美国最落后的地区之一。那么同学们考虑考虑该如何科学地开发与治理田纳西河?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措施

2 学生活动2:分成的4组学生分别扮演水利开发商、当地农民、工业企业代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人员(简称TVA特派员),参考课文P48——P49页的相关内容探究:田纳西河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可行性方案。

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或提供相关的资料作好课堂上的讨论准备。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活动。问题设计如下: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能获得哪些效益?

2、大坝除了防洪还有什么作用?与此相关的经济部门有哪些?

3、从长远看,田纳西河流域的工业类型该作如何调整?

4、田纳西河流域的土地资源丰富,既有坡地,又有平原、水域,你认为开发利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总结田纳西地区是如何全面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

6、田纳西地区是怎样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的?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与辩论,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最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经过全班的辩论得出师生一致的结论。

教师总结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并屏幕展示:

1、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治理流域的核心:①实行梯级开发、修建大坝;②疏通河道;③兼顾航运;④扩大就业机会。 梯级开发——防洪:减少了洪水带来的经济损失

修建水坝——航运:航运畅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2、电力先行,发展高耗能工业,如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

梯级开发——发电——高耗能工业(有色金属冶炼),电力能源基地

3、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

(1)种植业: A、坡地:果树、蔬菜B、平原:玉米、棉花、大豆等。C、发电厂附近: 3 利用电厂余热,发展温室蔬菜生产

(2)林业:(覆盖率>85%)具有生态效益(平衡生态、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改善气候)、经济效益(解决劳动就业、稳定农业生产) (3)渔业 (4)畜牧业

4、重视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旅游发展。综合利用一系列的设施和优势条件,发展旅游业(如公园、水上旅游、钓鱼场、避暑别墅等)。

过渡:田纳西河的治理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对我国的河流治理与开发有何借鉴呢?

二、黄河流域的科学治理与开发

我国的黄河干流上已建有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和小浪底等多座水库,实现了黄河中上游的梯级开发,但电力资源仍不能满足需求,水电开发持续“高温”,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河下游频频出现断流,中游水量不足,黄河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严重等现象。

学生活动3:

1、根据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与过程,借鉴其治理和开发的经验,探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2、归纳田纳西河治理和开发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3、总结研究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方法。

教师给出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河流域人口增长和农作物分布等的资料 在探究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最后由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本组的方案,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修正,经过全班的辩论得出师生一致认可的合理结论。

教师总结,并屏幕展示:

1、由于黄河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理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水土保持和工程建设等多方面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1)在中游大力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是治理黄河的关键

4 (2)统一规划、管理、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3)中上游适度开发水电和火电,发展高耗能工业,如有色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同时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并提高电的利用率。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和适度开发水电意识。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减少用水量。 (6)科学种田,提高灌溉节水技术、污水净化处理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启示:

(1)提高我国水电开发和利用的程度。

(2)流域开发要从整个流域综合开发的角度去考虑。 (3)因地制宜,河流的不同区域开发和保护的重点不同。 (4)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3、研究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的一般方法:分析流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位置、气候、地形和资源等,和人文条件,如人口、经济基础等。并进一步分析得出流域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后根据其有利条件探寻流域的发展方向,根据其制约因素探究流域的综合治理对策。

课堂总结:流域的开发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具体治理措施应该因地而异,注重综合开发利用。

【板书设计】

一、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

(一)分析治理前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条件

自然条件:位置、气候、地形、资源 人文条件:人口、经济基础

(二)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措施

二、黄河流域的科学治理与开发

【作业设计】:练习册中的同步练习

【参考资料】:

1、朱翔等:《地理必修Ⅲ教师教学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113页。

5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节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每个组根据所学习和了解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做出正的判断,从而有利于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 问题和不足:作为老师的我的方面:

一、对学生的回答如何正确评价,既能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信息,又能对下一轮的思考起到鼓励激发作用,同时在坐的同学也能受到感染。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正在学习思考中。

二、上课时如果能带着感情去上,语音语调充满激情,那会收获很多,不论是学生还是自己。

三、虽然是高一的新课,但是如果能多一点方法学法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

上一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计划下一篇:旅游发展大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