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流域单耳陶杯研究——兼论嫩江流域单耳陶器的起源

2022-10-21

根据相关的考证资料和考古学探究, 从整体的类型来说, 嫩江流域单耳陶器在器耳方面, 经过相关的论述和研究可以归类为两个类别, 分别是桥耳和盲耳, 这两种类型的器耳从形状上来看, 都比较小, 桥耳从截面上来看一般有扁平形和圆形两种不同的形状, 尺寸上可以由食指和拇指, 或者食指、中指和拇指合在一起并用也能够执器, 小盲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充当挂饰或者起一定程度的装饰效果。本文最主要论述和研究的是桥耳的单耳陶器的整个器体、施耳的部位、形态及发展演变过程。

1. 嫩江流域单耳陶器类别

嫩江流域的单耳陶器主要有二种类别, 他们中一种是单耳杯, 另外一种是单耳壶, 他们从器形表面上看上去都是较小的, 单耳杯的数量众多, 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例, 在嫩江流域范围内进行的众多考古发掘活动和探讨研究中, 通常在杯、碗或者钵等相类似的器具表面施上单桥耳的器具, 这样的施耳的杯子称之为单耳杯, 单耳陶器据相关的统计, 主要出土在小拉哈、白金宝等遗址范围。按照杯体形状划分, 主要有三种类型, 对于单耳陶器从型制上区分的结果而言, 不存在哪一种类型的器物可以始终跨越在小拉哈文化到红马山文化的整个过程里, 整个过程都会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缺环。从整体的演变过程来看, 单耳杯在施耳部位和相关的形态变化的规律大致总结归纳是这样的, 施耳部位的演变趋势是慢慢下移, 耳的部位和形状由先前的上翘逐渐的转换成平齐或者下垂, 从各个型号的杯子综合来看, 单耳杯从其整个部位和形态变化来看, 这样的转变过程大致分为二期四段。早期的施耳部位出现在口部, 例如在第一段一直延续到第三段的时期, 而晚期的为施耳出现在腹部, 例如出现在第四段。在最开始时期的第一段, 施耳是始终在腹口部的, 通常情况下上面要明显的高于出口部位, 呈现上翘的状态。在第二段早期时间段, 继承和发展了第一阶段的亮点和精髓, 而施耳的部位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在上缘和口部, 而且大体持平, 耳通常会施于口部, 上缘比出口的部位要稍高, 有上翘的特征, 早期的第三段一脉相承了第二段耳施于口部的特征, 耳的上缘与口部基本上是平衡的, 呈现下垂的状态。在第四段的晚期施耳部位主要是在腹的上部, 呈现出平齐和下垂的状态。从各种杯型的施耳部位和形态演变趋势来看, 在小拉哈文化范围内的的杯经过相关的论证, 应该类属于第一段早期, 而第二段早期的典型代表是古城类型和白金宝文化的杯, 早期第三段的是某些汉族文化所记载和描述的杯, 最后一部分属于第四段的晚期的典型代表, 应该是汉族文化和红马山文化中所记载和描述的杯。值得一提的是, 以施耳部位逐步下移的演变趋势来看, 古城类型在实际上应该是耳施于口的部位, 上部比出口部要略高, 呈现上翘的单耳杯。

2. 嫩江流域夏至汉单耳杯及单耳壶

切实有效的研究和分析嫩江流域夏朝至汉代的单耳杯和白金宝文化的单耳壶, 针对这些杯和壶的整体造型而言, 其总体的形态是跟同一时期的陶器类型相一致的, 某一类型的器具是否有施耳, 主要是以制作器具的人能否认定该件器物适用手执, 以及这件器具所具备的功能为根本基础, 对于嫩江流域单耳陶器的具有代表性的整体制度特点来说, 器体和器耳要有针对性的分开来做, 之后再把器耳施加到已经做好的器体上, 当地区域的土质一般情况下为砂土, 所以, 单耳陶器一般就会就地取材, 不经过什么特殊的处理, 烧制的火候也不用过高, 陶器的内胎比较薄弱, 很容易破碎, 这就导致了它不能过大, 要能够装足够多的东西, 但又不能跟器体造成脱落的情况, 因此, 在嫩江流域范围内的单耳陶器, 通常情况下, 尺寸都是基本上一致的, 差不多都是符合用食指和拇指或者食指、中指和拇指共同能来执器就可以。根据单耳杯的使用功能而言, 根据杯体的造型, 以及施耳合适的部位可以看出, 主要是作为盛储器具, 与壶适的功能是类似的。还有一种就是能够起到口杯的功用, 换句话说, 就是施耳部位的敞口深腹的特点, 是有着很明显的直接入口的作用,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其他形制的杯有着跟壶一样的盛储功能。红马山文化中遗存下的敞口单耳杯, 这种深腹敞口杯的特点, 从小拉哈文化的弧腹逐步演变而来, 慢慢演变到红马山文化具有典型性的直腹, 这就形成了一种浅直腹敞口碑, 针对单耳的形状和尺寸, 人们通常情况下会保持惯性思维, 认为深腹敞口杯的施耳部位一定要在腹上部, 浅腹敞口杯耳施于腹中部, 从早到晚角度讲, 因为从形状和形体而言, 壶都是比较高的, 但是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耳的形状和尺寸和单耳杯的耳有惯性思维, 手执起来不方便, 因此汉书文化里边再没有出现。

嫩江流域在红马山文化时期, 在使用单耳杯的同时, 也被三江平原一系列相关因素影响, 出现上腹部施上翘角把手的单把杯, 可以更利于手执, 这证明此时人们对于器物的手执功能有更加的侧重, 突破了嫩江流域长期以来仅用单耳手执器物的传统, 嫩江流域魏晋时期, 在大安渔场基地发掘一个上腹部施把手的杯子, 南北朝时期到辽金时期, 在嫩江流域, 却无任何相关考古遗存, 这证明将近有2000年的单耳杯被抛弃了, 到了魏晋时期已经消失殆尽。

3. 结语:

综上所述, 经过相关的研究, 从很大的程度上证明, 嫩江流域从夏代到汉代的考古研究中, 单耳杯陶器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其中嫩江流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单耳杯, 其本身具有着独具特色的特征, 是嫩江流域从夏到汉代诸多考古遗存中的标志性器物, 从整体上相一致的陶器单耳风格, 也能够体现出嫩江流域从夏至汉代的考古学文化与其他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单耳杯不同的器物造型、施耳部位与形态的差别, 也为以后的嫩江流域新发现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认定, 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

摘要:从考古学上来说, 作为一个比较重点的考古区域, 东北地区是很多考古工作者非常感兴趣的地方, 在这里有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都对该地区, 特别是嫩江流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相关考古勘察工作, 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 在嫩江流域范围内, 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多长足的进步, 对于中国考古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特别是针对这一地区基本上构建起新石器到汉代考古文化编年框架。本文着重论述和研究嫩江流域单耳陶杯的历史和嫩江流域单耳陶器的起源, 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嫩江流域,单耳陶杯,单耳陶器,起源

参考文献

【1】张伟, 关于嫩江流域商周至两汉时期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几点看法【J】, 北方文物, 2008年, 第4期

【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洋墓葬【M】, 文物出版社, 1990年。

上一篇:海洋固氮细菌的研究进展下一篇:听课与评课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