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加快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2022-11-19

一、引言

过度追求经济增速、忽略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发展将不会是可持续的。短期内, 经济可能会面临较好增长势头, 带动当地社会进步;长期看来, 经济社会将受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影响。皖江城市带发展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一度给环境带来巨大消极影响, 导致城市带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问题。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绿色、协调发展提上日程, 将对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带动作用。结合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分析其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 促进经济协调、健康、稳定发展[1]。1989年, 英国学者提出“绿色发展”。随后, 各国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相关“绿色”理论, “绿色”相关理论开始广受关注。绿色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 我国学者也非常重视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主要包括对绿色发展理论和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但对区域绿色发展状况研究较少, 绿色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也较为主观。杨宜勇等分析了绿色发展与中国现状, 总结了美国、欧盟、日本绿色发展的国际先进经验, 并从中得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启示。刘冰、张磊以经济增长绿色化程度、资源环境承载力、政策支持力度为一级指标, 建立了山东省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山东省及各个市的绿色发展水平, 并根据结论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2]。

关于皖江城市带的研究, 现有文献主要从各个角度对皖江城市带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但是关于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何霞选取“新皖江”区域内的九个城市进行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结果认为皖江城市带城市产业层次较低, 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弱, 需要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加强城市间联系, 促进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进可持续发展。姜萱、曹海清根据2014年相关统计数据, 运用生态足迹法定量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生态承载力现状, 结论认为皖江城市带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应采取措施协调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张美玲、许咏选取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部分城市,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绿色发展指数, 从绿色增长度、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政府政策支撑力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皖江城市带与苏南城市群部分城市的绿色发展能力, 给出了提升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皖江城市带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 当前面积7.6万平方公里, 占安徽省面积超过一半, 除此以外, 人口密集, 区域经济发展潜力较大。皖江城市带资源丰富, 铁矿、硫铁矿、磷等资源丰富, 在关联产业发展方面有较大优势。结合皖江城市带的社会经济及环境资源优势, 把握国家政策优势, 健康、稳定地发展区域经济, 对安徽省及中部地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虽然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存在优势, 但是由于前期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即使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也要承担相应的环境与资源压力, 这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局限。当前,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号召下, 皖江城市带应当抓住机会, 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与资源问题, 竭尽可能进行绿色发展, 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和健康发展[3]。

结合相关文献及实际分析,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 产业绿色增长度较低

绿色增长度指标包括绿色增长效率和绿色增长潜力两个方面, 前者反映了当期的绿色增长程度, 后者是对当地未来绿色增长情况的合理预期。从皖江城市带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科技经费支出、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等相关指标可以评价其产业的绿色增长度。参考张美玲等对绿色增长度指标的选取, 从绿色增长效率和绿色增长潜力两方面分析, 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水平渐好, 在科技方面投入加大, 但是与绿色发展水平较高的苏南城市群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 环境与环境压力较大

皖江城市带虽然有良好的环境资源优势, 并形成了冶金、化工等产业集群效应, 各产业发展也呈上升趋势,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面临环境与资源压力。化工、冶金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占据土地、消耗水资源, 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形成烟尘、颗粒物等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破坏。产业的长期发展将会受到环境与资源的限制。除此以外, 皖江城市带高端人才与技术均处于短缺的状态, 加之劳动力受苏浙沪“回流效应”的影响, 环境与资源压力短期难以缓解。

(三) 城市间联系度较低

皖江城市带涉及安徽省9个地级市以一个区一个县, 面积占安徽省超过一半, 但是城市带中的各城市间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仍然不够完善, 这样一来城市带内的产业发展就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另外, 城市带中的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 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并不能立即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 产业整体实力无法达到较高水平。城市间的联系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联系, 也包括产业链的联系, 皖江城市带金融业、现代农业等产业集聚效益并不明显, 各城市关联企业无法形成紧密的对接, 完整的产业链也无法形成, 产业的长期发展受到一定限制[4]。

三、加快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优化产业结构

结合文章前面分析, 皖江城市带产业对的绿色增长度不高, 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绿色增长潜力和绿色增长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走绿色发展之路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皖江城市带产业的科技投入不足, 导致产业的科技含量较低, 这对产业的绿色增长潜力产生了限制, 应当加强产业发展的科技投入, 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另外, 皖江城市带化工、冶金等产业占比较大, 产业结构并不合理, 需要进一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保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这对提高产业绿色增长效率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皖江城市带应该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 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形成一些产业的品牌效应, 有利于发挥区域的产业优势[5]。

(二)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能力在皖江城市带的绿色发展道路上意义重大。科技创新力不仅能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同时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要大力提升科技能力, 大胆创新科技发展, 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皖江城市带可借鉴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绿色发展在科技方面的有效成果, 综合考虑国内其他区域的绿色发展经验, 不断引进新技术, 搞绿色发展;同时, 皖江城市带也应自主研究创新科技, 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 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 真正将绿色发展推到实际建设中去。

(三) 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相较于市场,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引导作用。皖江城市带在绿色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引导, 政府在其调整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政策的制定与号召同样需要政府的作用,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皖江城市带在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应当制定相关政策与相应的考核机制,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进一步推进城市带建设。在加强产业发展的绿色增长度方面, 政府可以考虑加大资金与技术投入, 进一步提高皖江城市带的绿色发展水平;在环境治理与资源节约方面, 政府应当结合生态文明建设,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从思想上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加强城市间联系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有关绿色发展方面的项目带动各个城市协调发展, 形成区域联动作用。

摘要:绿色发展作为当下一大热点问题, 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皖江城市带是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 绿色发展在其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产业绿色增长度较低、环境与环境压力较大、城市间联系度较低。结合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现状给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政府导向作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美玲, 许咏.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基于苏南城市群的比较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8, 39 (1) :16-18.

[2] 姜萱, 曹海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皖江城市带生态承载力现状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 38 (2) :75-82.

[3] 尹成鑫.加快皖江城市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 2011 (33) :134.

[4] 赵雪雁, 江进德, 张丽, 侯成成, 李昆阳.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J].经济地理, 2011, 31 (2) :218.

[5] 顾成友.皖江城市带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1.

上一篇:新媒体背景下新闻采访及后期编辑创新研究下一篇:常规管理中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