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2024-04-13

2011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共9篇)

篇1:2011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手术室2011年护理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为进一步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实现”为手术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精益求精的配合于术,这一服务目标,根据护理部有关精神,综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

1、护理工作的对象从单纯为手术病人扩大到病人家属,医疗后勤,设备人员,护士长每月下相关科室到少1次,加强与医生的沟通,收集病人信息,取得理解信任和支持,以更好配合手术。

2、护理工作的性质从针对手术治疗的护理延伸到病人身心的全护理,随时为病人着想。主动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对病人的病情,手术效果,手术并发症等,术中不予讨论,改善服务态势,保证以最好护理状态为病人服务,满足病人一切合理要求,为病人制造温馨舒适的手术环境。

3、护理工作的范围从术中配合走向手术全期的整体护理,利用最会,护士例会,护理查房等各种形式增加护士的服务意识,主动服务,热情接待,主动介绍情况,做到四轻,各项护理治疗操作,主动和病人打招呼,可用鼓励性语言,动作轻柔,使患者感觉我们亲人般的温暖。

二、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做到以制度管理。

1、制定严格的科室制度及奖惩措施,每月组织一次,差错事故讨论分析,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严格消毒制度,消毒提高合格率100%,严格按制人

员流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对违反无菌规则的人和事给予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感染。

三、严格遵守国家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护士保护意识。

1、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认真执行《消毒隔离 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班工作制度,严格控制人员流动,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2、做好急救药械管理工作,保证急救药械完好率100%,每班交接时认真核对做到完好备用,帐物相符,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知识,抢救工作程序,抢救药品,抢救仪器的使用等内容培训,达到人人熟练掌握和应用,接到急救病人通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开始手术抢救并且能熟练地配合抢救工作。

四、加强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提高业务水平。

1、加强护理文书写管理,做到书认真,及进规范,与

实际护理过程相符,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5%。

2、加强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

平,护理人员‘三基’水平平均≥85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

率≥95%,支持护理人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培训鼓励护理人员参加何学,函授及各种学习班,研讨会,使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护理工作发展的新动态,和护理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的 配合手术室开展新业务,新技术。

五、严格按照收费标准收费,做到应收则收,应收不漏,遇有疑问及纠纷及时进行核查处理,定期对科室医疗和用品进行清点领取,减少浪费及损耗,专人负责医疗设备的保养做到对仪器设备性能及使用状况 心中有数保证临床正常运转。

六、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做好带教工作,根据实习大钢

要求制定带教计划并安排专人带教,根据临床带教经验不断

改进带教方法,加强带教老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圆满完成带教工作。

七、做好新院搬迁前的准备工作,加强由科护理质量控

制,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流程,按时进行量化与考核质量分析各项,各项质控指标达到质量目标要求,组织学习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相关知识,为病房搬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我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工作计划都已制度,将在医院和护

理部向领导下,与临床医生密切培合,保障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各项质控指标达到质量要求。

贵定县中医院手术室:

贵定县中医院手术室2011年第一季度工作计划

1、作好搬迁前准备工作,充分准备所用物品。

2、安排好总结工作。

3、做好春节的工作安排,做好应急安排。

4、计划好全年的一次性消耗做到不浪费无过期一次性物品。

5、严格查对制度,检查好物品,6、仪器保养定时检查。

7、做好护士心理辅导工作,减少护士的心理压力。

8、传达好院领导护理部工作要求。

9、组织好学习各项护理操作。

月计划

一月:1按排好本月班次,合理排班,2、检查器械,仪器,做到器械及时补给。

3、检查每天的耗材登记,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4、安排好每月的学习。

5、及时传达陪办护理部的工作要求。

6、合理按排好手术病人,最大限度提高使用率。

7、做好 记账工作。

二月:1合理排班,安排好节休。

2、检查耗材及时补充,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3、做好器械检查工作,损坏器械及时补充。

4、组织好政治及业务学习。

5、定时检查仪器,保障仪器完好率100%

6、检查各种器械的消毒 状况,使手术切感染率为0%

7、及时传达院办及护理部的工作要求。

8、做好记账工作,应收不漏,不乱收。

三月:1安排好排班,及节后休息。

2、检查节后一次性耗材及时补给。

3、检查仪器完好率达到100%

4检查器械的损坏程度,及时更换。

5、认真做好自查工作。

6、合理安排手术。

7、做好护士思想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

8、认真及时传达院办及护理部工作要求。

手术室:王小云

2011年1月5日

篇2:2011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2011年是我院发展史上较为繁忙的一年,更是麻醉科医疗安全稳步改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的一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我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及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紧紧围绕加快科室发展为中心,以科室发展为统领,巩固和加快麻醉科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在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全科素质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真抓实干,完成和超额完成了我科2011年的各项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归纳如下:

一、全年业务收入情况

1.截止12月底,我科接待手术病人1667多人次(比去年增加39人次,增

长率为2.4%)在院领导的指导下我科配合其他临床科室抢救危重病人10余人次,抢救成功率达80%。

2.全年业务总收入达2292660.86元(其中外科和骨科清创复位等门诊手

术的收入未计入内,比去年增加115629.31元,增长率为5.31%)。

二、思想政治及医德医风方面

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响应院领导的号召,按照我院 “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特色强院”的规范化建设指导思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宗旨,紧紧围绕“三好一满意”的精神,所有医护人员认真对照学习并共同提高了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切实改进了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本着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态度,及时自查自纠,认真抓好民主评议医德医风建设。坚守职业道德,修炼高尚医德情操,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一切工作以质量为核心,以病友生命安全第一为主旨,以减少病患痛苦为目的,以高度的责任心、仁慈的同情心和亲情般的爱心对待每一位接受手术的患者。

三、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今年,继续深入学习了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差错事故防范制度、执

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条例等等,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准则,严格遵照《执业医师法》、《手术安全核

查制度》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要求,结合我院我科的实际情况,完善修订了可行性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如:麻醉科工作制度;术前、术后麻醉访视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毒、麻药品管理制度;术前病例麻醉讨论制度及临床各种麻醉技术的操作流程等。这些制度、操作流程及标准的制定是提高我们麻醉工作安全和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更是防止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杜绝医疗隐患的重要保证。从而促使麻醉医师有章可循,规范了医疗行为,克服了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了自觉性和自律性,使我科麻醉医疗工作逐步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四、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确保麻醉医疗安全

全科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高度、优质的服务意

识,尤其注重各环节中的细节服务,人人视病人为“衣食父母”。工作尽职尽责,爱岗敬业,一切以大局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本着“节约、节省、环保、优效”的原则,选择简单可行的麻醉方法,做出最理想的麻醉效果。认真学习,勤于总结,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去粗取精”,更完善、娴熟地应用各种麻醉常用方法和技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掌握基本麻醉方法的操作技术和工作流程。我们定期实施术前和术后麻醉访视制度,增加了医患之间沟通的机会,不仅医护人员了解了病情和病人的心理状态,也使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既增加了医患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患者对我们的信任,又为病人减轻心理负担、营造良好的医患氛围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征求病人及家属意见,针对病人和家属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科室实际情况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赢得了病人的信赖。每天坚持交接班制度,对疑难、危重手术病人进行麻醉前讨论,制定周密的麻醉实施方案,确保手术病人的生命安全。每台手术严格落实执行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安全核查制度,在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科年内

无任何医疗事件和医疗事故发生。

五、仍然存在需解决的问题

1、人才梯队建设有待改善,按照省麻醉质量控制中心的要求,麻醉科人

员编制不足,这需要院领导大力支持。

伴随全民医保的发展,乡镇医疗机构体制的改革,县级医院病人数量的增加,执业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而手术病人及急危重病人日趋增多,需要抢救和手术病患亦不断增加,麻醉医师人员少,工作量超负荷,麻醉医师日夜奋战在手术间,过度疲劳、紧张和兴奋,没有休息时间,一日三餐饮食时间没有规律,从而对我们自己的身体也不利,不利于病人的安全管理,麻醉医师更没有时间外出学习、进修,也就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新事物,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而有的主管、手术医师摆高架子,发号施令,想做就做,想停就停,术前检查不完善,不听取麻醉医师的建议,使得麻醉没有主动权,有的甚至只是为了手术而手术,只顾及个人利益,不顾及医院大局,也不顾及病人安危,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尤其麻醉医师的待遇较底,做的是幕后英雄,我们失去本应该休息的时间加班加点为病人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却没有赞扬,更没有鲜花、没有感谢信、没有锦旗,因为病人和社会看不到成果,从而得不到病人和社会的认可,甚至有些手术医师都不理解,认识不到麻醉的重要性,这样,很难调动麻醉医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我院麻醉事业的发展,从而也会阻碍整个医院向前发展。

2、麻醉设备不足,如:麻醉机、微量输液泵数量不够,监护仪陈旧,没有除颤仪等,少数必须设备不能达标。

3、业务开展受限制无法增收。如;由于设备人员不足限制了手术室外无痛业务的开展。如无痛人流、痛证治疗等。

篇3:2011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统计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外科手术病例, 共计729例。729份外科手术病例中, Ⅰ类切口276例, Ⅱ类切口366例, Ⅲ类切口87例。其中男296例, 女433例;年龄最小1岁, 最大88岁。

1.2 方法

登记患者基本信息及用药情况, 包括手术切口类型, 抗菌药物名称、规格、用法、用量及用药持续时间, 制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以下简称“38号文”) 评价笔者所在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1.1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Ⅰ类切口手术共276例患者使用了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100%, 共涉及8类16个品种, 其中96例患者应用了2种及以上的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最多的种类为头孢菌素类, 其次为喹诺酮类及硝咪唑类。使用频次居前三位的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头孢呋辛。见表1、2。

2.1.2 Ⅱ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

Ⅱ类切口手术共366例患者, 均使用了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100%, 共涉及6类17个品种, 95.08%的患者应用了2种及以上的抗菌药物, 使用频次最高的种类为硝咪唑类, 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使用频次前三位的药物为替硝唑、头孢呋辛、奥硝唑。见表3、4。

2.1.3 Ⅲ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

Ⅲ类切口手术共87例患者, 87例使用了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100%, 共涉及5类12个品种, 96.55%的患者应用了2种及以上的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为硝咪唑类, 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类。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替硝唑、甲硝唑、头孢西丁。结果见表5、6。

2.2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2.2.1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最常见的用药形势为一联用药, 主要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联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的有9 6 例, 主要为头孢菌素类+硝咪唑类。见表7。

2.2.2 Ⅱ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联用情况Ⅱ类切口手术中药物联用主要为二联用药, 二联及以上抗菌药使用率为9 5. 0 8%。最常见的形式为硝咪唑类+头孢菌素类。见表8。

2.2.3 Ⅲ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联用情况Ⅲ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联用主要为二联用药, 二联及以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 6. 5 5%。最常见的联用形式为硝咪唑类+头孢菌素类。见表9。

2.3 预防用药情况Ⅰ类切口手术术前用药病例共97例, 其中符合术前用药条件的有54例, 其余43例均为无指征用药, 无指征用药占术前用药的44.32%。Ⅱ类切口手术中, 预防性用药108例, 占病例总数的29.51%, 其中符合用药标准的仅有11例。Ⅲ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27例, 占Ⅲ类切口手术总病例的31.03%, 其中符合用药指征24例。见表10。

3 讨论

3.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38号文”相关管理规定要求, Ⅰ类切口手术:手术野无污染, 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Ⅱ类切口手术大多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Ⅲ类切口手术部分污染轻者需预防使用抗菌药。接受清洁手术者, 在术前0.5~2 h内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 h, 或失血量大 (>1500 ml) , 手术中给予第2剂。接受Ⅱ类切口手术者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 h, 必要时延长至48 h[1]。

笔者所在医院232例Ⅰ、Ⅱ、Ⅲ类手术患者全部预防使用了抗菌药物, 与卫生部下发的“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存在较大差距, 无指征用药比例较大, 预防用药时间过长、过早。这提示, 笔者所在医院预防用药的不合理现象突出, 过早或过长时间应用抗菌药不仅增加了耐药菌株产生的几率和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而且也增加了医务人员工作量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3.2 抗菌药物的选择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38号文”相关管理规定要求, 应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等第一代头孢菌素。笔者所在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无指征用药情况突出[2,3]。

3.3 抗菌药物的联用情况

笔者所在医院围手术期三种切口手术患者联用抗菌药物均以头孢菌素类 (或含酶抑制剂) /喹诺酮类+硝咪唑类最为常见, 此类联用可扩大抗菌谱, 并增强疗效, 但用在Ⅰ类切口手术中, 应用属抗菌药物与手术适应证不符。如疝气手术属Ⅰ类切口手术, 修补术的感染主要为革兰阳性葡萄球菌, 预防使用抗菌药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 不需联用抗厌氧菌的硝咪唑类, 但调查中有5例疝气手术选用了甲硝唑。部分患者的联用方式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 如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或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 均属广谱抗菌药, 抗菌谱重叠, 不仅未增加疗效, 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笔者所在医院三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较多不合理现象, 如药物选择不当、预防用药选择不合理、联合用药无指征或无协同等问题, 应引起重视与改进。笔者所在医院应加大对抗生素应用的管理, 为患者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经济的治疗。

摘要:目的:评价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外科手术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监督并提高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手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调查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外科手术病例729份, 对其所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及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中存在过量使用及联合应用的混乱现象。结论:抗生素的混乱应用依然存在, 应加大抗生素应用的管理, 为患者提供更合理、有效、经济的治疗。

关键词:抗菌药物,外科手术,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2004-1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2011-4-19.

篇4:2011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摘要】目的:调查我院2011~2015年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与干预效果,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5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医嘱专项点评情况及干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自2011年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综合干预以来,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从100%逐年下降至164%,干预效果明显,不合理用药现象明显改善。结论:恰当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值得推广。但预防用抗菌药物在给药时机、用药时间及品种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持续改进。

【关键词】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干预;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8-0049-03

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以下简称《指导原则(2015年版)》)明确指出: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1]。但长期以来,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观念在临床医生的思想里已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成为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滥用的诱因[2]。2011~201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期已满,但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的力度却没有减弱[3-4]。目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仍要求控制在30%以下,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乳腺疾病手术等原则上不得预防用抗菌药物[4-5]。现就我院2011~2015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我院自2011年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控制指标及合理性实行按月专项点评和通报制度,评点范围涵盖所有Ⅰ类切口手术病例。本文的统计资料来源于逐份病历真实的医嘱点评数据,无一遗漏。

12方法以年度为统计单位统计我院2011~2015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天数、预防用药时间≤24h比例及术前05~1h(自2015年5月以前按照术前05~2h给药病例数统计)给药比例等,以了解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在给药时机和时间等方面的合理性。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控制趋势图则以Excel2007软件进行绘制,以反应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逐年控制趋势。

为进一步分析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笔者列举了专项点评中部分较典型的不合理用药案例,以警示广大医务人员以此为鉴,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3评价标准用药合理性2015年以前参照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年版)》[6]执行,2015年6月以后严格按照《指导原则(2015年版)》[1]进行评价;医嘱点评结果参照原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7]判定。

2结果分析

21各指标控制情况与趋势(详见表1~2和图1~2)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我院2011~2015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逐年下降,从整治初期的100%、961%、554%到2014后保持控制在20%以下,已明显低于国家卫计委规定的≤30%的要求[5],整治之初(2011~2012年)略差于郑利光通过文献检索报告的全国同期控制水平(902%)[2]。人均使用天数、≤24h用药比例及术前05~1h用药比例等指标虽逐年得到改进,却始终未能达标[1,6]。

从图2可以看出:我院各科室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从2011年~2015年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充分说明各手术科室落实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观念、控制力度均在逐步改进。表2还反应了我院各类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其中白内障、输卵管、甲状腺、乳腺疾病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逐年下降;腹股沟疝修补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虽也逐年得到改进,但仅2014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107%),2015年又出现回升,原因主要是2015年我院新开展了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手术医生对新开展的医疗技术比较谨慎,故意放宽了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范围;关节置换术在我院属于难度较高手术,年均手术例数不足10例,历年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均为100%,这是因为本类手术时间较长,大多超过3h,且多数患者确实存在高危因素(如高龄、体弱多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力低下等)[1],对照《指导原则(2015年版)》,我院关节置换术符合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属于合理使用。

22目前尚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现象

221给药时机不适宜从表1可以看出,5年来术前用药比例最高711%(2014年),最低489%(2011年),若剔出剖宫产“断脐后给药”病例,也与《指导原则(2015年版)》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的要求(原则上应做到100%)”[1]相差甚远。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手术医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术前05~1h用药能够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的科学性,或忽视这一合理用药原则。

222用药时间过长从表1还可以看出,我院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间≤24h比例虽从0逐年上升到40%左右,但距离《指导原则(2015年版)》提出的“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h。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h,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h”[1]的要求仍相差甚远。

事实上,医务人员必须充分理解《指导原则(2015年版)》提出的:“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h,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1]的合理用药原则,以有效控制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时间。

223[JP+1]选择药物不适宜通过5年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综合干预,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已趋于合理,但根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指导原则(2015年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做了一些调整,少数医务人员未能及时学习更新后的知识,因而造成选择药物不适宜的案例时有发生。例如:“经腹肌下肌瘤剥除术+经阴道子宫颈赘生物摘除术”患者静滴“头孢噻肟钠”预防感染。根据《指导原则(2015年版)》,该病例应选择第一、二代头孢±甲硝唑或单用头霉素类预防感染[1];又如:“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静滴“克林霉素”预防感染,根据《指导原则(2015年版)》,骨科内固定可能的污染菌是“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推荐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若患者对头孢类过敏或有其他不适时方可考虑选择“(去甲)万古霉素”[1]而非“克林霉素”。

必须指出,目前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林,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1]。而头霉素类最常用的品种是“头孢西丁”。这些基础理论医务人员都应该掌握,才能做到合理的选择预防用抗菌药物。

3讨论

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每年年初,院长即与各科主任签订《责任状》,结合科室特点和上年度指标完成情况科学分解控制目标。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直接挂靠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质控办),制定严格的奖惩办法,执行有力。在分解责任目标时不盲目、不夸大,逐年加大控制力度,循序渐进,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本着“教育与处罚并重”的原则,让临床医生及其科主任充分认可抗菌药物实施目标管理的必要性。发现不合理用药行为或违规行为采取“先沟通后处罚”的原则,让责任医师首先认识到不良行为的根源,虚心接受处罚,及时落实改进。

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事关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可直接影响医疗质量与安全。我院在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方面采取所有病例全覆盖专项点评,联合多部门(院感、医务、护理)采取综合干预的措施,对干预效果按月及时汇总通报,并就不合理用药案例一并分析、点评。对判定为用药不适宜或不规范的医嘱采取“个别问题沟通教育、共性问题集中培训”的方法持续循环改进,对经批评教育或培训学习仍不见成效的责任人或责任科室坚决给予经济处罚,严肃奖惩制度,有效促进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实际上引入了PDCA 循环原理进行管理[8],遵循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四个环节的全程循环质量控制,在持续的循环中逐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的持续改进,尤其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控制和合理用药干预中成效十分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2015:4.

[2]郑利光.我国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8):711-714.

[3]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S].国卫办医函〔2014〕300 号,2014:4.

[4]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做好2014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S].云卫办医政发〔2014〕10号,2014:7.

[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卫办医政发〔2013〕37号.

[6]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2004:8.

[7]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S].卫医管发〔2010〕28号,2010:2.

[8]张宗久.中国医院评审实务[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328.

篇5:2018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为更好地适应外科医学的发展和外科需要,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将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正确带领下,切实遵循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医疗安全为目标,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现根据护理部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2018年度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护理目标:

1、培养护士多方面专业能力,合理制定手术室梯队管理,注重梯队人员培养,提升手术室护士综合素质。

2、深入了解手术室不同层次护士的优点,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

3、运用护理管理工具,如品管圈,加强护理质量与安全质量管理,狠抓环节控制,持续质量改进。

4、进一步完善护士的岗位管理,绩效管理。

二、工作目标:

1、全科护理人员理论考核合格率100%,合格标准80分;操作合格率100%,合格超标准分90分。

2、各种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5分。

3、手卫生执行率100%,洗手正确率100%。

4、年护理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年护理事故发生率为0。

三、护理质量:

1、加强护理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2、不断完善健全各项制度,落实新制度的开展。

3、大力开展自查工作,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4、落实护理安全措施、应急预案及流程。

四、护理教育:

1、根据护理部要求,保质保量的完成护理人员的各项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2、完善带教制度,进一步做好新护士、年轻护士及实习护士的培养工作。组织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3、认真落实手术室业务学习、晨间提问及集体交接班工作,积极参加护理医院举办的各项学习。

五、护理科研论文:

1、培养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努力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2、进一步调动护理人员开拓护理科研的积极性,积极撰写护理论文。

六、具体措施:

1、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进和细化工作流程,加强细节管理,使护理工作具有执行力和可操作性。

2、运用护理管理工具,采取PDCA的模式对护理工作进行考核、分析、评价、整改、追踪、不断改进,使各项工作逐步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

3、加强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及护士分层培训。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篇6:2014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松桃县中医院手术室

2014年手术室护理工作将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领导下,认真按照国家《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精益求精地配合手术,特制定2014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狠抓落实,使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2、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3、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精益求精地配合手术。

二、工作指标

1、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

2、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0%

3、急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

4、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5、手术室质量管理合格率≥90%

6、护理安全合格率≥90%

7、年护理差错事故、压疮发生次数为08、年护理投诉率为09、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92%

10、护理人员培训率达100%,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学分或学时达到规定要求

11、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合格率100%

12、科室检查合格率≥90%

三、工作措施

(一)人员管理

1、在护理人员配置上,尽早达到国家规定的手术间和护士比例1:3。满足工作需要,保证工作质量。

2、逐步做到分层使用护士

(1)根据手术室的任务和护理人员情况,密切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必要时亲自参加。

(2)认真做好护士技术档案工作。

(3)加强科室护士管理,认真完成各项检查工作,加强科室护士管理,实行弹性排班,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每月对护士工作考核一次。

(二)质量管理

1、认真学习关于《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细则,结合手术室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2、抓好质控管理,科室各质控小组每月每周定期按要求开展质控活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到人人参与,层层管理,确保质量。有检查记录、分析、评价及持续改进措施,科室每月有质量评析并记录。

3、每天检查督导科室工作,晨间提问护士,以保障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水平。

(三)加强手术安全管理

1、认真组织学习《护士条例》、《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一次性

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2、加强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发现事故及时上报并记录,科室每月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有记录。

3、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过程,严格“查对制度”、“手术部位标识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急救药品物品管理制度,查隐患,定措施,促改进。

4、严格手术与手术科室之间手术病人交接管理,有记录。

5、年护理严重差错事故、压疮发生次数为0。

(四)业务学习及培训

(1)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及护理部安排,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学习新技术,为搬进新手术室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护理业务学习,每月组织一次,有记录有讲稿。

(3)专科培训,每月一次,做好新进人员及年轻护士培训。

(4)鼓励科室护理人员在职学习,提高学历,提高知识层次。

(五)更新服务理念

(1)切实转变护理理念,注重人性化服务,积极参与“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活动”,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以最佳的护理工作状态为病人服务。

(2)实行绩效考核,充分调动护士主动服务意识,根据护理部的要求开展星级护士评选活动。

(3)每月进行一次患者满意度调查,召开一次公休座谈会,认真听取手术医生及病人的意见及建议,为病人及时解决问题。

(六)院感管理

1、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学习,医疗废弃物分类处置,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管理,不断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2、人人掌握清洗消毒隔离方法、无菌技术操作,生物检测标本采样,职业防护等方法。

3、加强医疗器械清洗灭菌工作,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等。

4、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合格率100%。

5、积极做好搬进新手术室的人力储备。

2014年已来临,二级甲等医院的评审,新手术室的起用,我科全体护理人员将在医院及护理部的领导下,积极搞好二级评审工作,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保障护理安全,改善服务态度,为二级甲等评审达标而努力奋斗!

篇7:2012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为更好地适应外科医学的发展和外科需要,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正确领导下,手术室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主题,并逐步实现“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精益求精地配合手术”这一目标,特制定2012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

切实转变护理服务理念,注重人性化服务,积极参与“优质护理服务工程”活动,打造“护理品牌”科室——“放心手术室”以最佳护理工作状态为病人服务,满足病人的一切合理需求,为病人创造舒心的手术环境,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强医德修养,培养其“慎独”精神。注重加强与医生的沟通,收集病人信息,不断提高手术配合质量。

二、加强手术室安全管理

认真落实手术室护理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保障患者手术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确保医疗质量及患者安全;与有关临床科室加强联系,密切合作,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手术安全核对制度,并与有关临床科室共同实施,确保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术式和用物的正确;建立并实施手术患者压疮管理制度,手术物品清点制度,有效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意外伤害,保障患者安全;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有效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意外灼伤,防止发生火灾事故;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和处置流程,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确保医疗安全。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管理,做到书写认真、及时、规范。

三、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管理

认真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有效的空气质量控制、环境清洁管理,医疗设备和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与有关临床科室共同实施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手术患者的皮肤准备、血糖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预防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等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工作;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管理制度。

四、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监控体系

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及护理质量达标情况,每月召开一次科室质控组会议,对存在的安全防患提出整改措施。为调动全科护士的积极性,人人争做科室的主人,实行组长负责制,将手术室管理工作分为:感控、业务学习、技术操作、手术间管理、仪器管理等管理小组。各组长对各自管理的工作定期检查、记录、及时反馈和分析,从而使科室共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加强在职护理人员的培训,加快人才的培养

外科手术的发展,新仪器设备的不断出现,新手术的不断开展,对手术室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技能以适应外科手术的发展的需要。科室引进的新仪器设备邀请工程师讲课,使每个护士熟练掌握仪器的性能、使用及保养。对于新

开展的手术,请外科医师讲课,关于手术的入路、解剖手术步骤等。对低年资护士制定培训计划,使其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手术配合及手术室各项技术操作,鼓励广大护理人员积极撰写论文。争取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论文≥ 三篇。

六、做好急救药械的管理工作,保证急救器械完好率≥100﹪

严格交接核对、做到完好备用;加强护理人员急救知识抢救工作程序、抢救药品、抢救仪器的使用等内容的培训,达到人人熟练掌握和应用;接到急救病人的通知,能再最短时间内迅速开始手术抢救,并且能敏捷、灵活熟练地配合抢救工作。

篇8:2011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一、“十一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是卫生事业发展非常不平凡的5年, 也是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经过5年的努力, 全面完成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公布了《护士条例》, 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能力, 加快专科护理骨干培养, 不断提高护理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护理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截至“十一五”末, 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 较2005年增长了52%, 是历史上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 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 二级医院达到1:1.13, 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我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士占总数的51.3%, 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按照卫生部要求, 大力开展重症监护、急诊急救等领域的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 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公立医院改革中, 各级各类医院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抓手, 推行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 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护理服务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服务领域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 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护理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新修订的《护理院基本标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护理型医院的建设, 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专业的长期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

“十一五”期间, 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高, 护理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护理工作, 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人民群众对生命和健康日益关注, 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广大护理工作者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 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加快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在充分认识护理事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形势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 也要看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以及人民群众对生命质量、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的更高关注, 护士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临床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护理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 护理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而适应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促进护理服务“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为重点, 健全制度体系, 加强科学管理, 提高服务能力, 立足国情、科学发展、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适应医学技术进步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

(一) 统筹规划, 分级负责。

卫生部负责制订全国总体规划, 确定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完善配套政策并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价指导。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辖区实际, 制订本地具体规划, 负责组织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制订全国中医护理发展的具体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 深化改革, 突出重点。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重点解决增加护士队伍总量, 优化护士队伍结构, 改革护理服务模式, 加强护理内涵建设等问题。

(三) 建立机制, 规范管理。

加强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完善护理相关法律法规、服务规范和工作标准, 推动护理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 稳定临床护士队伍, 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 促进护士职业生涯发展。

三、主要目标

坚持以改善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质量, 丰富护理内涵, 拓展服务领域为重点, 以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和改革护理服务模式为突破口, 以推进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和推进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等长期医疗护理服务为抓手, 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推动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到2015年, 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建立护士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和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 提高护士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

———到2015年, 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 落实护理职责, 加强内涵建设, 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到2015年, 建立公立医院护理管理制度框架, 稳定和发展临床护士队伍, 以实施岗位管理为切入点, 对护士的合理配置、绩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培训实施科学管理, 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实现公立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

——到2015年, 通过开展试点, 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 扩大护理服务领域, 加快护理产业发展, 提高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 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四、重点任务

(一) 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

进一步贯彻落实《护士条例》, 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增强护士依法执业的法律意识, 强化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法定职责的有效落实, 完善医疗卫生机构护士执业相关规范、护士配备基本标准, 建立并实施护士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大依法监督力度, 保障护士合法权利, 规范护理执业行为。到“十二五”末, 建立和完善护士队伍准入、执业管理、培训、考核、晋升和职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 为稳定和发展护士队伍提供保障。争取在《护士条例》实施的基础上, 于2015年启动《护士法》的调研起草工作。

(二)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大力培养与培训护理专业人才, 落实护士配备相关标准, 加强基层护士人力配备, 优化护士队伍结构, 提高护士队伍服务能力。

1. 提高护士队伍总量。

到2015年, 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 全国执业 (助理) 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得到解决。

2. 增加医院护士配备。

进一步落实医院护士配备标准, 使医院护士数量与临床工作量相适应。到2015年, 全国100%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护士配置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 其中, 三级综合医院、部分三级专科医院 (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8:1, 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二级综合医院、部分二级专科医院 (肿瘤、儿童、妇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 全院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6:1, 病区护士总数与实际开放床位比不低于0.4:1;其他类别、等级的医院应当根据功能任务、服务量和服务效率等要素, 科学配置护士, 保障临床护理质量。

3. 充实基层护理力量。

进一步增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力量, 保障基层护士待遇。到2015年, 在基层从事工作的护士达到30万人, 其中,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护比达到1:1~1:1.5。

4. 优化护士队伍结构。

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 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 全国护士队伍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 二级医院中, 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

5. 稳定临床护士队伍。

完善医院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 完成护士的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 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向临床一线倾斜, 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 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 稳定临床一线护士队伍。

(三) 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水平。

继续扎实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在各级各类医院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 为患者提供全程规范化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 提高护理服务效率。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 健全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系, 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行为, 提高护理质量。鼓励医院实施对出院患者的回访和延续护理服务。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在全国创建国家级和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四) 深化公立医院护理管理改革。

在公立医院改革中, 进一步理顺医院内部护理管理职能, 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 建立并完善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护理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争取到“十二五”末, 在公立医院建立责权统一、职责明确、精简高效、领导有力的护理管理体制, 实现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特点的护士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 建立规范的护理专业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岗位培训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等。以实行岗位管理为切入点, 完成护理岗位设置并明确岗位职责、上岗条件, 完善与护理服务的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度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 使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奖励评优更加注重临床护理实践, 建立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临床护士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五) 建立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

在完善医院护理岗位设置的基础上, 确定临床专科护理岗位, 坚持“以用为本”,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建立和完善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卫生部制订统一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标准,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实施专科护理岗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工作, 制订具体培训计划, 规范培训内容和要求。争取到2015年, 在全国建立10个国家级重症监护培训基地, 10个国家级急诊急救护理技术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血液净化护理技术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肿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手术室护理专业培训基地, 5个国家级精神护理专业培训基地。“十一五”期间为全国培养2.5万名临床专科护士。

(六) 建立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 建立和完善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制度, 适应现代医院和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卫生部制订统一的培训大纲和培训要求, 建设国家级和区域性培训基地, 负责培训全国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师资骨干队伍。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培训辖区内二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二级以上医院的护士长。加强医院护理管理队伍的建设, 三级医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护理管理人员应当占有一定比例。争取到2015年, 培养和建设一支政策水平较高、业务能力突出、管理素质优良的护理管理队伍。

(七) 探索建立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十二五”期间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提高对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长期护理、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能力。研究制订老年病科、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护理规范及指南。

1. 增强医疗机构长期护理服务能力。

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 将护理服务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更加注重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和康复, 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加强医院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建设, 根据实际需要, 设立老年病、临终关怀病房, 收治老年病患者和各类疾病晚期患者,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引导等方式, 新建、改扩建和扶持一批护理型医院, 承接康复期、老年慢性病和姑息治疗的患者。

2. 提供居家的长期护理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对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护理的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卧床患者等人群提供居家的长期护理服务, 符合条件的可为其开设家庭病床服务。

3. 提高社会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的规范化建设, 进一步明晰医务室的功能定位、服务范围、人员和设备配备等要求。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为养老机构的老年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八) 加快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密切医疗卫生机构与护理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适应护理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完善护理教育方式, 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 注重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 增强人文关怀意识;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 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 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

(九) 大力发展中医护理。

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 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并推广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开展中医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 到2015年, 培养中医护理骨干人才2万名。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病房要按照《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等要求, 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 加强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 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 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十) 加强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我国护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 积极争取与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的护理领域合作交流, 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五、重大工程项目

(一)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

在“十一五”期间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 继续巩固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成效。到2015年, 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加强对医院护士队伍的科学管理, 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完善护理服务标准、规范, 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水平。到2015年, 在全国创建100所国家级和300所省级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应当做到护理管理科学规范, 护理模式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 服务内涵和外延能够适应临床护理发展需要, 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具有较高的护理水平及带教能力。

(二) 护理人才培养工程。

开展对临床专科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加大重症监护、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手术室等领域专科护士的培养, 到2015年, 培养临床专科护士2.5万名。开展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 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分级负责护理管理人员培训。到2015年, 全国三级医院、二级医院100%的护理部主任和60%的护士长完成护理管理岗位培训。专科护士培训和护理管理培训要结合实际需求, 细化培训计划和内容,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 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

在全国选择10个城市开展“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试点项目。医疗机构延伸护理服务至家庭和社区;加强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和肿瘤、老年病专科医院的能力建设;为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长期护理和康复期患者提供专业的居家护理服务;每个试点城市扶持和加强1所护理型医院建设, 逐步形成分级医疗、急慢分治的医疗服务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必然性和紧迫性, 将护理工作发展与当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同步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目标任务, 认真组织落实。

(二) 认真贯彻落实, 务求工作实效。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本规划纲要,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细化各项工作任务, 结合实际、科学统筹、创新方法、注重实效。要注重抓示范点的建设, 发挥示范点的指导作用, 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带动本地区护理工作分步骤达到规划的各项目标, 确保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 加强督导评估, 保证实施效果。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 对本地区实施规划纲要的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 开展阶段性评估和终期评估, 加强工作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 总结经验。2013年, 卫生部将对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划纲要的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 2015年组织开展终期评估。

附件:“十二五”期间护理事业发展主要工作指标

篇9:2011年手术室护理工作计划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舒适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26-01

手术是一种伤害性刺激,手术患者可产生相应的心理应激,影响到术前准备和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改善此类患者心理应激,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舒适护理干预是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患者需求,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舒适度[1]。笔者选择我院手术室患者100例,观察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干预中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手术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45.6±6.6)岁;疾病手术种类分布:普外科手术31例、骨科手术患者27例、妇产科手术患者31例、其他外科手术患者11例;对照组中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44.2±3.8)岁;疾病手术种类分布:普外科手术32例、骨科手术患者25例、妇产科手术患者29例、其他外科手术患者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室护理干预。嘱咐患者做好术前准备,进行简单的麻醉及手术方面的健康教育,做好术中观察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干预。首先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让患者充分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对患者术前进行评估,观察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情况。根据患者术前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干预,缓解患者术前恐惧、紧张等心理,在和患者交流沟通过程中要言语轻柔,充分理解患者,充分考虑患者所需,避免语言粗暴,让患者感觉到如同在家一样,提高患者住院期间舒适度。其次介绍手术室环境,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让患者了解麻醉和手术情况,了解麻醉医生、护理人员和手术医生,保持手术室温度和湿度适宜;让患者了解相关仪器设备,避免患者有陌生感。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摆放体位,做好保暖等工作。在麻醉时,护理人员要安慰患者,手术过程中,嘱咐患者做好手术配合,手术和麻醉过程护理人员动作要轻柔,语言要柔和,在手术过程中可轻握患者手,安慰患者。最后手术结束时,做好患者伤口处理,擦试遗留在患者皮肤上的血迹,帮助患者穿好衣服,轻柔转移患者,进入病房后,与病房护士做好床旁交接,嘱咐病房护士相关护理事宜及注意事项,做好病情观察。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当天清晨和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改变情况;自设问卷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情况,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上一篇:用爱雕琢的天使800字作文下一篇:幼儿园主管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