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范文政治

2024-05-12

教育叙事范文政治(精选8篇)

篇1:教育叙事范文政治

教 育 叙 事

一、爱的教育

我是一名高中体育老师,其实社会上普遍认为体育老师不重要,孩子上体育课时想玩就玩会不想玩就待着,不会惹出大麻烦,体育老师也不会太追究什么,其实这都是大家对于体育老师的误解,我把自己看得很重要,我努力记住每一位同学的姓名,我努力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姓名,我这样定义我的作用:体育课能够让总是坐在班级学习的孩子走出枯燥的学习状态,体会大自然的美妙,能让不爱学习的孩子在体育课上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让每一个孩子阳光自信的生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我在课堂上的要求是所有学生只要努力都能完成的,一些运动的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一件事,我记忆犹新:有一名学生天生的残疾,走路很慢很慢,严重失去平衡性,从小到大体育课是他望尘莫及的,第一天上体育课就有学生和我说班级有一名同学长期请假,我问明情况后,找到了他,我们聊了很多,他和我说:“他很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上体育课,可是我能干什么呢?我只能是大家的累赘。”听了孩子的话,我的心里不是滋味,怎么帮一帮他,实现他的愿望,让他感觉到自己也是有价值的人呢?我思前想后,决定每节体育课都要求他来参加,并且交给他“点名”的任务,帮助老师记录出勤人员,并且单独设计他能完成的动作,多关注他一些,给他除了父母外老师的爱,我发现我不仅让这名身有残疾的孩子找到了快乐,也让其他孩子懂得了关心和帮助。

二、宽容的教育 我认识一名同学,他的情况很特殊,从三岁开始父母就离婚了,由奶奶一手带大,他奶奶说:“从三岁开始,我就没看见他笑过。”孩子非常自闭,我和他接触时也是沉默时多,他从不想与人沟通,发生过几次逃学情况,更有甚者在运动会期间自作主张不参加班级检阅,不参加他报的100m比赛,针对这样一个自闭的,缺乏责任感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我和班主任沟通商量,不能按照旷课记过处分,这样他就会感觉到生活更加灰暗而自暴自弃,但是一点惩罚没有又不可以,这样他无法认识到自己做事情的错误性,思前想后我与他的班主任老师一起决定:首先请他奶奶带着他来到学校,我们一同和他讲,但避免说教,大概这样沟通:“孩子,你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原因?你为什么这样做呢?你想过班级检阅缺了你,也许就不成方阵了呢?你有没有想过100m你没跑咱们可能少 得一个奖状而排不了第三名了呢?”他说:“老师我什么都没想,就是出去溜达去了。”我试图引导他:“孩子,你是不是觉得你对于班级来说不重要?你在与不在都不会有人知道,你是个可有可无的人?老实告诉你,你很重要,检阅你没来我很伤心,我等你到第二天你都没来,100m都说你跑得快,我期待着你能给班级带来荣誉,可是你没来跑,我们充满期待,你却是个逃兵,毫无责任感。”我想话点到为止,不要说太多,其实孩子缺少爱,缺少关注,让奶奶领他回家,写2000子的检讨,自己写,要写的深刻,才能回来。第二天,他回来了,检讨书写得很好,他奶奶说:“昨天回家很开心,状态挺好。”我想也许是我的某些话触动他了,虽然我是一名体育老师,但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跑,更容易与他们交流,可以帮助班主任解决问题,有时宽容比严厉的惩罚更能触动孩子。

三、重视学生的每一个要求 有一次发生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也懊悔不已,学校举办女子 “校长杯”排球赛,我教的班级有六名女生很喜欢打排球,并想通过这次比赛为班级拿荣誉,多次想让我给她们指导指导,可是我都因为有事而耽误,在最后二三名的比赛中,输了,后来有名女生和我说:“张雪都哭了。”我知道后,后悔不已,即便我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哪怕十分钟,去在意孩子,在意孩子的小小的要求,就会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助她们实现目标,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从此以后我开始在意孩子的每一个要求,努力满足他们,孩子们和我靠的更近了。

四、做好班主任的协助员

看到班主任很辛苦,我们这些科任老师也是很希望帮助班主任老师分担,我发现现在的高中生没有养成迅速站队,跟着节奏跑步的素质,在体育课上我有意识的培养体委,教他如何组织站队,如何快速将整个队伍整理好,我训练我所教的班级5分钟集合,超过五分钟就要罚跑,经过我的训练,同学集合的速度大大提升了,跑步的整齐程度也加强了,这让我感到很高兴。

五、面对问题学生

我教过一个学生,那是高一的时候,学校要求去体育管里上体育课,学校要求必须带运动鞋,去管里换,可是有一个班级一半以上的人都没带运动鞋,我感到很生气,开始立正站,我开始训话,这时我听到有一名男生嘴里嘀咕着:“这老师,净事。”听到后非常生气,把他单独叫出,这时正巧班主任来了,我将此事告诉了班主任,并说:“这件事一定要经过政工处理。”过后这个孩子的母亲来找我,和我进行了深入交谈,她说:“孩子不懂事,让老师操心了,这孩子,自从他爸爸死后便不太会笑了,处处对人有敌意,想问题偏激,希望老师原谅他。”我说:“孩子不懂事,我们老师都会原谅的,但是要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要引导他阳光生活。”了解了孩子身后的故事,我开始试着和他沟通,我们平等的交谈,心平气和的交流,我带着他一起打球,引导他正面的想问题,他对我的态度有了很大变化,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付出没白费,我想和孩子多交流,多接触,多走进他的内心,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六、与学生们一起成长

其实老师和学生是一同成长的,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老师的时候,紧张中又带着期待,和那些刚进入学校的孩子一样。我们和学生一起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朋友,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技能。学习是相互的,我们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譬如情感和品性等方面,在很多事情上他们比我们更加勇敢一些,会更加直接明白的表达他们想说的话,对待同学也是很友爱、包容、团结。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个男生骑自行车时不小心摔伤了腿,他的同学立马就带他来办公室找我要急救箱,给他清理伤口,上药,缠绷带,比我的手法都要好。运动会的时候和他们一起为运动员加油助威,看着那些拼搏的孩子们,团结一致的班集体,我觉得我的学生们真的让我看到了很多积极美好的东西。可能他们之中有的拿到了奖牌,有的并没有,但是他们依旧很乐观的告诉我:“老师,我们明年一定能赢!”我们带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工作经验在不断的积累,教学方法也在实践中不断的精进,监督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方面进行辅导。可以说,我们和学生一同成长。作为一名老师,我很高兴,我喜欢我的职业并为这个职业感到自豪,我喜爱我的孩子们,更感谢他们,因为有了他们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工作中和孩子们发生了很多很多令我难以忘记的事情,有快乐的、难过的、兴奋地、苦恼的,都促使我不断的想走进孩子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排解他们内心的苦闷和忧郁,为他们解答人生的困惑,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也许工作中我也会感到疲惫和痛苦,但也时时会感到幸福快乐。希望在孩子回忆高中生活时,我一名普普通通的体育老师能够成为他们心中的一抹阳光。

教 育 叙 事

黑河五中 赵超

篇2:教育叙事范文政治

大庆市第五十中学:张振华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不少学生觉得物理难学、枯燥无味,因此物理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恰当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物理课堂上新课的导入唯有新颖别致、出奇制胜,才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可采用做实验、举实例、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作好了铺垫,从而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中的每个细节都应当受到关注和优化。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表情等也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因为,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等等,都是作用于学生感官的刺激条件,都会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就说一句话的效果吧,在一次上课时,当讲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都听懂了吗?”大部分学生齐声答道:“听懂了。”我又不放心地问道:“谁还有没听懂的地方吗?”这时有一位女生十分胆怯的站起来,小声地问了一个还不懂的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为什么是虚像?我耐心认真的作了解答,最后又补充一句:“以后要专心听讲!”就是这看似很关心的一句话,使得该同学当时就脸红了。课后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细节进行反思时,联想到学生的大红脸,突然意识到这个细节处理得有问题,最后补充的这句话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很不妥的!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暂时听不懂的地方当属正常。如果因为一个问题没听懂,就认为是没有认真听讲,未免过于武断。就是这样听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课堂上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就是没有认真听讲。事实上,学生存在没听懂的问题,本身就难为情,是鼓足勇气才讲出来的,老师如果再给他扣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满腹委屈,而且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使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学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非同小可!于是我赶紧找到那位同学了解她的想法,果然,她感到很是委屈,思想压力较大。我真诚地与她交换了看法并作了自我批评,从而及时地消除了她的思想负担。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中教师的思维习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等都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教学的实效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譬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设计对学生的物理表达习惯和书写规范性就起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一度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物理作业、试卷等书写得凌乱潦草、不整洁、不规范,经再三强调收效甚微。后来经过自反思,我发现原因是自己造成的。因为平时上课时自己的板书就比较随意,凌乱、潦草,例题讲解也不太注意书写的规范性,而学生的模仿力是非常强的,这样,乱写乱划、不认真、不规范的毛病自然就在作业和试卷当中体现出来了。找到原因后我就对症下药,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板书坚持不懈地做到工整认真、整齐美观,解题准确规范,一丝不苟。渐渐的,学生的作业和试卷也开始工整、规范起来了。

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和优化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细节处理上。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莫过于物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在物理解题的各种策略中,除了认知结构的因素外,思维的变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策略。变通是指思路的变换与联通、不受思维定势的局限。当一种方法行不通时,能灵活地变换其他方法,及时找到行得通的方法。变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其细节之一就是改变题设条件,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转换。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处理进行细化,并作适当的拓宽和引伸,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灵活性、发散性,达到扩展思路,学会变通,启迪智慧之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得到升华。

篇3:教育叙事范文政治

叙事探究是近年来随着质性研究的兴起而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叙事探究这种方法是把叙事与探究结合起来的。叙事就是讲述自己的事情其中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在叙事的过程中也是经验的一种阐释, 探究就是通过这种阐释经验的过程呈现意义以至形成理论, 从而指导实践。

(一) 必须了解叙事探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基本要求。

1. 叙事探究所叙之事必须是真实的, 不得虚构。

一个是所记录情节的真实性, 一个是所记录心里活动的真实性, 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的事件都要符合这个要求, 如果是虚假的那么对于我们所要研究的主题是没有意义的, 也达不到经验总结的目的。

2. 叙事探究所叙之事要有较突出的心理性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通常叙事都以第一人称进行, 教育者所讲述的事件一定是自己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有意义的, 有代表性的事件,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 所讲述的事件故事也是自己所遇到一些难解之题或者是一些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所面临的最大困惑。

(二) 在搜集整理资料结束后编写现场文本, 这个过程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

亲密接触的时候, 在编写现场文本时我们要还是要时刻记住自己只是作为研究工具, 尊重被研究者的声音。与被研究者形成良性互动, 同时现场文本的编写要注意在资料的整理时要考虑资料的实用价值。将有价值研究资料、切合实际的材料编入到研究文本中。

(三) 形成研究文本, 从现成文本转入研究文本是教育研究者要完成的一项。

艰巨的任务, 因为研究文本是最后要呈现给读者的, 所以在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也是一个高度的升华, 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文本是除了编写要切合实际, 尊重被研究者的声音这些基本要求外, 还要有情境, 通过展现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件, 使读者能够有一种切身的体会。

二、叙事探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的意义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我们往往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 即显性知识, 但是现在我们慢慢发现还有一种隐性知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有时候这种隐性的知识教育要比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更具说服力, 那么什么是隐性知识呢?这里说的隐性知识就是实践, 这种教育资源来源于生活, 这种资源可以是教育者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的教学事件, 也可以是受教育者学习、生活中的有代表性的事件。那么如何获取这种隐性知识教育的资源呢?叙事探究的方法就是我们获取这种隐性知识资源的有效资途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基本要素构成。而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成为教育者们一直探索的问题。我想可以将叙事探究这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型方法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 叙事探究在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影响。

叙事探究注重实践, 更注重将实践呈现意义。教师自己的教育生涯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经验的积累过程。如果学校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 把教师组织起来定期的交流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事件, 对自己的心得经验进行陈述与交流。这样是必就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各种思想碰撞的火花, 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 也更有助于教育者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 叙事探究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的影响。

叙事探究文本可以有多种形式, 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好的完成的既定的目标就要很好的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因人而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如何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呢, 叙事探究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可以经常地组织学生交流活动, 以适合的主题开办集体交流活动, 让学生自己讲自己的经历、认识、生活中的经验等等, 凡是能讲的都可设为主题, 长此以往这种经验的积累就可以作为叙事探究的研究文本, 有了这种积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意义重大。更有助于总结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有迹可循。能够使教育者及时的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动态, 对于不好的思想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纠正, 对于进步的思想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采纳。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利于缩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摘要:叙事探究是近年来随着质性研究的兴起而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研究方法, 将叙事探究这种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对于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都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叙事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加) 克兰迪宁, (加) 康纳利著张园译.叙事探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徐燕.叙事探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http:/www.cqvip.com/qk/82566x/200704/25949604.html

篇4:乡村政治的实践与叙事

一、学术的叙事化表达

作者选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其学术思考,自然是经过精心布置的。第一类故事讲的是小镇迎接上级检查的过程。该书首先就讲述了2002年小镇迎接税费改革检查的故事。为了迎检;镇干部不停地开会强调它对于政绩考核的重要性。之后,包村干部一而再再而三地找村干部开会,内容无外乎是强调检查工作的重要性。村干部与镇干部一样,一方面说这样迎接检查是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在镇干部恩威并用下,也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动员再动员——确保高分过关”的迎检“游戏”。从结果来看,这个过程又决不仅仅是“游戏”,虽然耗去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税费改革工作的推进还是多少起了些作用。与此类似,其他工作检查都会成为镇村两级阶段性的“中心工作”。作者用当地人的话将这种情况形容为“政府的工作靠‘擂’”。

第二类故事讲的是小镇及其上下两级在保运转和争政绩的过程中如何互动的过程。县政府有推动地方发展的动力和考核乡镇政府的权力,却没有支持各乡镇发展的实力。村级组织有改变村庄面貌,改善干部收入状况的需要,而也缺乏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小镇政府既要向上级交纳各种规费,又要搞基础建设,养活工作人员,干部们的升迁也要有政绩来支撑。所以就有了“不开发,政府怎么办?”的“开发政治学”。但是,搞开发、“诱民致富”并不那么简单。别的不说,单是当地的农民(有时甚至包括村干部)就有可能形成开发的阻力,其中最常见的是政府征地与农民要求补偿之间的矛盾。

于是就有了第三类故事,讲述为达到政府工作的目标,镇干部和村干部如何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劝说、逼迫,甚至骗取农民就范。当地人将这种情况形容为“农民的事情靠‘媒’”。在处理征地之类棘手的工作时,镇、村干部往往采取单个突破的策略(这就是所谓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软磨硬缠迫使农民签字“卖地”。例如,某村支书不停地请一个村民喝酒、吃饭,并强调自己是这个村民的“姑爹”不会害他,“诱使”他签字。再如,为了让采石场迁址,镇干部对有的经营者以村干部相许引诱,对另外一些则诱以免除一部分电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权力运作并不仅仅限于干部与农民之间,对于镇干部来说,他们首先要结合“擂”与“媒”的技术说服村干部:这包括动用组织手段、私人关系,甚至包括适度容忍村干部的违规行为。

在小镇,农民也并非任由镇、村干部作为,《小镇喧嚣》重点呈现的第四类故事即是弱者的农民和相对弱势的乡镇企业经营者,如何与镇、村干部博弈的过程。例如,面对镇政府工作人员前来收税,村民往往一面带着笑脸,一面采取“耍刁”、“耍蛮”和“斗狠”的策略拖延,使干部的收税成本提高,甚至于最后政府不得不掏钱去买税。在得知房子有可能会被拆迁时,农民在土地上不种庄稼反“种房”,以图赚取政府补偿,而政府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对“弱势”让步。总之,农民也会“以种种不合作、违规、越轨、钻空子、打擦边球、耍阴谋、耍无赖乃至非法手段来传递自己的声音,维护自己的权利”。至于乡镇企业主,则更能动员政策、舆论资源来为自己撑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并不惧怕乡村干部乃是因为后者毕竟是正规权力的象征,有起码的行为“底线”。当他们面对“道”上的黑恶势力时,就只有俯首听命的份了。

叙述这些故事,作者大体采取了根据调查时间线索讲故事的办法,有些报告文学的味道。在少数地方作者见缝插针地发表了一些“感慨”、议论或者理论分析。在讲述的过程中,如果有需联系理论问题进行较深入讨论的地方,作者采用了插入注释并在注释当中讨论的办法。由于诸多故事涉及到一些相同或者相近的问题,在该书数十页的注释中,对某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在书的最后一章中,作者集中交代了自己的研究与策略,讨论了乡村权力格局“错置”与官民行为,“悖论”、非正式权力及政权建设等理论问题。

二、叙事的实践基础与理论谱系

作者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写作《小镇喧嚣》,当然与其所要呈现的田野经验的特点不无关系,至少作者本人认为这是表述其调查所得和理论感悟的最佳之策。那么,作为读者则不免要问,这种表达方式真的最适合于展现以上故事中蕴含的问题吗?结构化的表述方式是否会更合适一些?

在第一类故事当中,我们不难发现结构性因素的影子。如果不是压力型的治理体制,如果税费改革、计划生育、农民负担等工作的考核不会与镇政府的政绩、干部的迁升联系起来,想必镇干部不会如此参与一场场迎检“游戏”;如果不是有村民自治的格局,镇干部可以完全用组织资源控制村干部,也就不需要用“擂”结合“媒”来取得村干部的配合了。但是,结构性因素并不一定导致乡村的迎检工作如《小镇喧嚣》中那样展开。其实,将迎检工作“游戏化”是在实践过程中将结构不允许的东西策略性化解的结果,“擂”与“媒”的结合也体现了将政策实践过程“艺术化”的微妙一面。质言之,结构性因素只是一个框架,在此框架下的实践过程对于其结果起到了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叙事的方式对于细致地展现这些过程一尤其是其微妙的关节点——具有较大的优势。

第二类故事中的结榭性因素是最明显的。正是县乡村三级体制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以及在此背景下农民的复杂反应,此类故事也有适合用叙事的方式来表述的特点。在体制中,各乡镇之间的竞争抑或说干部政绩的优劣,与干部们的主观努力有着莫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乡村政治的发展轨迹往往具有人格化的色彩。至于开发是否会引起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以及以何种方式处理矛盾,也与干部的政治实践手法直接相关。这些因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较容易得以展现。

与此紧密相连,在第三、四类故事当中,官民关系的复杂互动过程究竟如何展开,更依赖于具体的情景。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就是视具体情况而采取特定权力实践策略的做法。这里的“情况”可以指与工作对象、工作目的直接、间接相关的一切因素,例如物质利益、亲属关系、组织手段等等。总之,但凡有利于达到“开锁”目的的因素都将被当作乡村干部的“钥匙”来使用——而这一切并非都能够拿到台面上来说。同样,农民“反抗”运用何种方式,也要视具体情景而定。例如,农民有时候会故意示弱,但

这并不表示他们就顺从了,示弱所要达到的目的恰恰是要规避顺从。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也会采取示强的办法(斗狠),甚至采取非法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过,在《小镇喧嚣》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农民用游离于二者之间的策略,他们会采取一方面低姿态;一方面以各种理由不合作的对抗。乡村干部和农民之间互动的结果究竟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在“较量”中谁更有策略、更有耐心。如果不理解这些过程当中微观权力的实践及其特殊情景,就很难理解乡村政治运作的真实过程,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过程而非结果才是乡村政治实践的核心秘密所在。正是这些过程的故事性,叙事才成为一种较为恰当的表达方式。而用结构性表述方式呈现这种乡村政治实践过程会比较困难。

也就是说,《小镇喧嚣》讲故事并不是为了迁就“下里巴人”的经验。

叙事在社会科学的理论脉络当中渊源有自。以呈现事件发生过程见长的历史社会学在发端初期,叙事是其天经地义的方法。只是到了史学年鉴学派兴起之后,学者们才在“打倒政治、个人和编年纪事三大偶像”的口号中偏向“问题史学”,强调分析、提问,甚至于后来衍生出了计量史学。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社会科学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下,都开始强调解构宏大叙事,注重微观权力技术实践(较具代表性的如福柯的研究)。叙事作为一种学术表达风格,正是在各式各样的理论沉淀基础上,重新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作者的另一部著作中,已表达了用叙事来呈现理论的想法,《小镇喧嚣》应该是在有理论准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的。

三、乡村政治、叙事及其地方性

《小镇喧嚣》采用叙事的表达方式,及提及的“深描”、“地方性知识”等概念,标志着作者深入调查、完整展示乡村政治经验的取向。如果说《小镇喧嚣》运用叙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用结构或理论切割经验的话,它通过“深描”所呈现的“地方性”经验就是较为完整的,一个又一个细节对乡村政治实践当中的微妙关系的揭示就是例证。

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家费孝通一再强调经验研究要“进得去、出得来”,尤其是以农村社会为对象的经验研究,不但要做到发现地方性的经验,而且要能够实现其理论上的升华。以此标准来看,《小镇喧嚣》在国家、地方政府、乡村干部与农民关系等方面的理论探索已证明,作者已经较好地从经验当中走出来了,摆脱了经验与理论“两张皮”的困扰。其关于基层政府强制能力强、常规治理能力弱,以及关于农民强与弱的辩证关系的理论分析,对于反思“国家与社会”理论框架下“强国家一弱社会”、“官退民进”等笼统的判断,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毫无疑问:乡村政治实践过程的地方化叙述,为《小镇喧嚣》呈现其田野经验的地方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论上的反思,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至于地方性成了我们理解乡村政治场域中种种复杂关系的基础,离开具体的情景,不仅叙事无法展开,而且对经验的理解将成为问题。这正如作者所提到的:“以某种去情景化和去过程化的化约主义方式来对待和处理经验材料,即使我们有意识地由结构分析转向故事叙述,经验展示的非‘地方化’和‘可旅行性’就仍然是难以避免的……然而(非‘地方化’和‘可旅行性’)对于经验之意义的‘解释性理解’却可能是远远不够的”(括号内内容为引者所加)。可是,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我们却也有必要追问,这种地方性仅仅是一种“呈现”,还是也某种程度上带有建构性?或许我们还可以追问,呈现出这种地方性是否就够了?

《小镇喧嚣》在努力呈现乡村政治实践的地方性的时候,也在某些细微之处有做得些许过头的嫌疑。作者通过细节展现乡村干部在特定情景下利用各种政治力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智慧”,这本是发人深省之处,可是作者却也有意无意地将其提到了不是十分恰当的高度。例如,乡村干部的谈话或行为,往往让作者体味到“发现真理般的兴奋”,并认定他们是“真正谙熟政治的‘化外高人’”。再如,作者反复强调“基层理性”的重要性与合理性。可是,果真乡村干部以外的上级官员就不如乡村干部那么有“智慧”?他们难道就不可能是知道乡村政治实践的真实过程,而仍故意采用运动式治理的办法推进工作吗(在常规治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似乎也是不得已的一种政治实践方式)?乡村干部这些“智慧”是否也包含着一些应该根除的陋习?抑或从乡村干部的视角来看,他们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属无奈之举,而远非高超政治智慧的演绎。从这些细微之处来看,乡村政治实践的地方性在叙事中似乎也存有建构性的痕迹。

(《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吴毅著,三联书店2007年10月版,42.00元)

篇5:幼儿园教育叙事(范文)

我在幼儿园担任小班教师,第一个活动结束便是吃点心时间,我请小朋友坐好然后开始分点心。我有个习惯,就是要等孩子说“谢谢老师”后,我才把点心递给他。这倒不是我想满足被孩子尊重的虚荣心,而是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刚开始我给他们分点心时,小朋友们总是什么也不说,只是用力拉我手中的杯子,表情疑惑,似乎对我的举动很是不解。我也没说什么,只是对着他笑,杯子在空中僵持了一阵,我小心地松开手,叮嘱他回坐位的时候要小心。接着第二个小朋友将杯子递过来,第三个、第四个„„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小朋友想到说“谢谢”,我有些失落。等小朋友们喝完牛奶后,我忍不住举起紧握在手中的杯子,对小朋友说:“刚才,老师在给你们分牛奶的时候,没有把牛奶马上递给你们,是吗?”

小朋友们都注视着我,表情疑惑。轻轻的说:“是的”。我用平静的目光从他们天真无邪的脸上一一滑过,说道:“你们知道为什吗?”

“因为我们不乖。”一个玲珑般的声音。“因为老师生气了。”

“你们说说看老师为什么要生气啊?”小朋友相互之间看了看。我便提示小朋友,“你们刚才有没有觉得少说了一句话啊?” “谢谢老师——”小朋友们积极应答。我笑着说道:“是的,老师给你们分牛奶或者分其他东西的时候,在你们有困难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千万别忘记说声‘谢谢’。”

这事已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小朋友在接过牛奶时那理所当然的眼神时常在我脑中闪现,他们对这一切似乎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家庭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在家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孩子总是无私的付出,而从未想过在孩子身上得到什么,以致于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感恩”。

篇6:教育叙事高中政治

我带四个班级,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在没有分文理时,虽然理科班比较轻视文科,但是他心理还是有负担,所以理科班上课还有一些认真听课的学生。但是自从分了文理,理科班的学生就开始不听政治课,课堂纪律非常差。有一次,我在理科班上课,是最后一节课,这节课在各个班级都难上,何况上是理科班的政治课。在这种情况下,我很生气,所以用20分钟就讲完了内容,然后就让学生们上自习。这时候学生都知道老师因为课堂纪律生气了,所以全班都很安静。这种安静一直持续了15分钟,就在最后五分钟,一个坐在第二排的男生突然站起来,走到最后一排穿衣服。我当时脑海中迅速闪过:如果我不管住这个学生,那么在其他学生的心目中就更没有权威,那么今后的课堂纪律会更乱。所以我怒斥这个学生,但是他很不服,和我顶嘴,我用教师最擅长的说理方式让他无言以对。后来他做回了自己的座位,但是我认为虽然暂时这个学生感觉自己理亏,而且很快也就下课了,所以没说什么,但是他对我并不服气。这个学生一直在我的课堂上纪律不好,不但自己不学习,而且还总是说话打扰别人,我想就此就让他改正过来。

晚饭时我一直思考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就在这时我在食堂看见了这个学生,在和同学一起吃饭。我灵机一动,买了一杯饮料送给他,对他说:“辛苦了”。其他同学就在旁边起哄,但是他们都知道我给他买饮料的原因。后来我就坐在另一边和其他班级的学生边吃边聊。等他吃完饭后,他给我买了一杯饮料送了回来,然后对我说:“老师,对不起,今天是我错了”。我觉得这件事情就结束了,第二节课这个学生不再说话,因为他觉得老师给了他面子,并不是只是在用教师的权威压制他。

篇7:科任教师教育叙事优秀范文

科任教师教育叙事范文1

我深知,做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课改需要的不只是热情,还需要语文教师解放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开发教材。因为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教学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

最近我在阅读课上给学生读了一篇文章《珍贵的纪念》,当说到小猴、小熊纷纷在小亭中刻上自己的名字时,一个同学就说:“老师,它们这是乱写乱画,这是不对的”。我还没说话,另一个同学就很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小刚用铅笔画桌子,你过来看看…”话音还没落,同学们便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小刚,你不爱护桌子”“小刚,桌子是学校的,不应该乱画““你看,这墙上有一道印,肯定是你画的”看同学们的情景,跟开会一样,你看看我的桌子,我批评你两句,我看看小刚,脸红红的,低着头不说话。作为新课改的教师,不应是“一言堂”的堂主,这时的我,应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于是我亲切地问:“小刚,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呢?”“我错了,我再也不画桌子了。”“老师,有一次我发现我桌子上有谁用铅笔画了一道线,我用橡皮把它擦掉了,我可以帮小刚擦掉。”我们的班长起来发言了,三月是学雷锋月,我马上肯定了她想帮助别人的想法。“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小刺猬,种些花草,不应该破坏公物。”文静的课代表说出了我们下面想学的内容,我想说的话。我马上因势利导:“小刺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因为我们最近一段时间讲环保比较多一些,所以我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不摘花,不踩草,多种花,多植树,不随地扔垃圾…关于爱护、环保的“演讲”整整持续了十分钟。同学们热情高涨,课下有的同学竟然抓住了几个踩草坪的小朋友,有的同学跑到院子里去捡垃圾,有的同学在教室喧哗,马上有同学指责他是噪音污染。一堂不是按我设计上的课,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第一,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积极的引导;第二,学生环保意识提高了;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同学们互相监督,我们班的卫生、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

总之,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深入研究,把握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科任教师教育叙事范文2

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数学教师教育叙事。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都离不开数学。

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的!

科任教师教育叙事范文3

音乐的美是可以直抵心灵的美,是不能以说教方式来传播的,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所以,面对目前音乐教育的尴尬现状,作为音乐教师,我时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能使学生真正的体验到音乐的美,如何能让他们喜爱音乐课?我想,首先还得从兴趣入手,要想学生对我们的课堂产生兴趣,必须想办法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好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充满新意,充满激情。所以这学期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尝试着在课堂上使用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注重结合其他学科,运用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我们这学期第一单元《难忘岁月》中,有一节音乐欣赏《保卫黄河》,整好跟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黄河颂》主题相同,为了能让同学们加深印象,提高兴趣,我特意把这节欣赏课放到跟他们语文课同步的时段来上,当欣赏这首乐曲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己来讲时代背景,讲歌曲产生的年代的特点,以及作者当时创作的时代环境,让他们结合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音乐课堂来,相互沟通、彼此强化,然后在让学生们朗诵歌词,领会歌词的含义,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聆听并哼唱旋律,此外,又补充了语文课上涉及到的内容,选择了《黄河大合唱》的一些经典乐章,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作品的相关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受益匪浅,收获很多。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如动态的、视觉冲击等参与音乐的感知与体验,收效会不错。因此,在聆听欣赏时,我总是使用班班通,播放精美的教学光盘或是自己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很直观的理解作品,并能很快的投入到我的欣赏课堂中。

2.让音乐课堂尽可能的动起来

在一些欢快的歌曲教学中,要是以“动”为主。结合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让学生学跳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自己编配一些动作,从而达到自学、自乐的目的。比如在学《青春舞曲》时,不仅让学生欣赏了激情飞跃的维族舞蹈,更是教给大家跳了一小段自编的舞蹈片段,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就连平时特皮的淘气包也被感染了,在大环境的带动下,竟然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起来。

3.注重课程纵向联系,把预习提前融入到教学中来。

音乐课程的预习不能是孤立放手给学生的,那样也不切实际,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预设的把未来一节课的内容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但是这不能是机械的植入,而是有机的结合,比如我在教第一单元第一课《游击队歌》的时,在学生演唱时为了增加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在歌曲的第二乐段中融入了二声部轮唱的训练,这样不仅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为下节课的三部轮唱《保卫黄河》做了预习和铺垫。

篇8:教育叙事范文政治

按政治维度 (或政治小说) 文本来读, 前面提到的作品中的“革命”是实现理想 (欲望) 的手段。由《人面桃花》标题可知“人面”与“桃花”分别代表着两个有意味的符号——革命与爱情 , 或者说政治与性福。革命 (政治) 与爱情 (性福) 其实本质源于欲望的内驱动, 是属于理想主义范畴的东西。在当代文学的革命传奇的书写中, 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小说的的主人公务必取得了革命 (政治) 的话语权, 才会有爱情 (性福) 得以实现, 最后因爱情挣脱不了欲望的纠缠 , 使革命不断走向乌托邦的境地 , 从而使革命这一崇高性的行为成为人类历史的宿命轮回。且看陆秀米的革命传奇基于:张季元制定的条例的第一条是有恒产者杀;王观澄的大同世界烧杀抢掠的教条。故她回到家乡, 继承张季元未竟的反清大业 , 进行的“革命”是充满血腥的武装斗争——攻打梅城。《青春之歌》林道静的革命传奇: 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实践中, 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她的革命成长过程, 爱作为成长付出的代价是令人玩味的, 与余永泽的决裂, 充满着人道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矛盾, 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林道静, 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 预示着革命理想在中国的实现。《坚硬如水》夏红梅的革命传奇: 有夫之妇夏红梅与有妇之夫高爱军在退伍归乡的铁路边偶遇, 一见钟情, 遂建立了铁杆革命的友谊, 目标是炸掉程氏祠堂。结果杀死了丈夫, 搞掉了村干部, 也炸掉了祠堂, 最后因炸死了人, 夏红梅陪高爱军走向了不归路刑场。在这里, 陆秀米、林道静与夏红梅的革命传奇故事都是在男性革命者的导引下完成, 那么这些革命传奇故事的叙事是如何表现出有意味的政治的呢?陈平原认为:“小说叙事模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一种‘形式化了的内容’, 那么, 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不单是文学传统嬗变的明证, 而且是社会变迁 (包括生活形态与意识形态) 在文学领域的曲折表达。”[1]作品中曲折表达的意识形态革命元素, 无疑是深刻的, 鲁迅曾说 , 革命是使人活 , 而不是使人死的 , 革命要使人获得解放 , 要使每一个生命获得尊严与平等。然而, 因为作品中革命目的的实现往往是伴随暴力的施行, 往往不是通过对话妥协达到, 杀戮或破坏这些充满血腥的语词就变得不可避免且相当活跃, “死亡”往往成为革命者的归宿——张季元们的结局可见。

按情感维度 (情爱小说) 文本来读, 前面提到的作品主要写了女性个体的解放 (释放) 。为什么读者不拒绝某些政治意味浓的“革命书写”呢?我们知道传统的主流文学喜欢用“爱情话语”来言说情感故事, 似乎看起来文雅, 不少当代的作家剔除掉朦胧的面纱, 只留下裸露的性, 以之作为表现革命的生活素材, 辅之“政治话语”的情感故事直奔性福书写, 以达到对女性个体的解放的“自由书写”, 这或许是革命传奇叙事的艺术魅力之一。另一方面, 是否也因革命传奇叙事不少民间爱情故事原型的吸引, 多多少少抵消了政治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为所欲为而留下了其它的意义的遗憾。比如《青春之歌》作为一部情爱小说文本来看, 写的是一个美丽的少女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情爱经历, 就如同杨沫晚年写的回忆《我一生中的三个爱人》那样, 完全可以视为杨沫的情爱忏悔录。比如《坚硬如水》作为一部情爱小说文本来看, 写的是一个疯女与一个疯子在革命的幌子下, 生命能量得到畸形地排泄。至于《人面桃花》, 作为格非试图重建文学整体性与人类生活整体性的尝试。陆秀米沉溺于乌托邦主义的和善幸福中, 并希望通过一种强有力手段来推行。但忽略了人是一种有限的个体存在, 势必使一切变为泡沫。诚然, 革命是为了让女人取得独立的性别政治, 但是, 再好的乌托邦设计也得和当下的世俗女性的生活接轨, 才会获得真正的五四以来所追求的个体解放。

无论是从政治维度抑或是情感维度来看这些作品, 游戏的色彩弥漫文本是显而易见的, 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强化“革命”这一政治意味浓厚的符号, 而是达到了解构“革命”获取文学审美意味的形式。韦勒克在考察思想怎样进入文学时曾说 : “只有当这些思想不再是通常意义和概念上的思想而成为象征甚至神话时, 才会出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问题。”[2]政治思想进入文学必须服从这个要求, 众所周知, 对于严肃主题的传统作品, 往往排斥游戏元素。其实, 对一些充满悖论的命题接纳“游戏精神”又何妨, 诸如对革命的辩证认识, 任何的革命都是为了让民众生活得更好 ,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幸福感, 再好的乌托邦设计若与当下的民众生活脱离, 革命本身就是问题。细读《人面桃花》《青春之歌》《坚硬如水》, 在处理严肃主题“革命”有个共同点:都是通过性爱游戏的书写来实现的。《青春之歌》的性爱游戏: 林道静看起来是小说的主角, 其实她一直都是游戏的被动者, 其成长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肯定中完成的。骑士英雄余永泽拯救了她的肉体生命, 唤醒了爱与美的意识, 即属人性、人道主义范畴;精神英雄卢嘉川是她的启蒙者, 唤醒了阶级意识, 成为精神的拯救动力;工人阶级、革命的英雄代表江华是她的并肩战斗者, 唤醒了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这类似于网络游戏中的升级原理, 林道静的每进一步, 精神境界就提升一个级别。《坚硬如水》的性爱游戏:无疑以力比多的原欲来解释文革的荒诞和暴行具有过多的游戏色彩, 但并非是闹剧。比如在《失败与庆典》一节性诱惑的精彩描绘, 就是一个刺激的性爱游戏片段。《人面桃花》的性爱游戏:父亲试图建造的所有人都不用受苦理想社会 , 在陆秀米意识中的萌发, 张季元是秀米的时代引路人, 王观澄被杀害的启示, 为她之后建立普济学堂走向革命道路起到关键的决定作用。遇到秀米之后他又说出了一句话 :没有你 , 革命何用 ? 这就一语道破了革命的荒诞性。另一方面来看, 革命的意义也只是性爱的欲望驱动而已, 革命激情的膨胀多多少少源于取得话语权, 以满足性爱的欲望。

革命传奇叙事的性爱游戏传奇化色彩加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人物塑造的政治理想化的反思意味也更浓。若果说杨沫对革命的真实性没有怀疑的话, 格非、阎连科呈现出极度的叙事自觉是源于对真实性的质疑 , 所要表达的是生存的这个世界 ( 当然更包括小说 ) 和存在本身的荒谬性与破碎性。显然, 革命以性爱为目的理性, 忽视革命的价值理性,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民众的革命只是为了满足个别人的权欲, 甚至仅仅以达到满足性欲;民众的目的原来只是为了追求平等, 进而获取幸福, 但幸福只是建立在暴力 (杀戮或破坏) 的基础上 , 幸福要通过杀人来实现。我以为, 这是对革命的一种极大的讽刺。诚然, 我们也就陷入了思维的困境:有没有一种长久的机制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每一个人平等的发展 , 这是政治家考虑的, 而作家只是提供东方西方共同的人类困惑的思考题, 虽然偶尔也给一些答案, 可从来没有政治家的革命是依据作家的答案取得成功的。

可见, 革命传奇叙事不是纯粹的政治事件叙写, 文学与政治是一对欢喜冤家, 当革命 (政治元素) 进入文学作品的时候, 需经过作家的过滤筛选, 政治意味的浓淡取决于作家对政治的情感认同度及表现策略需求。从文学创作实践来看, 革命 (政治) 的目的与文学形象 (人物) 塑造的目的的内容是可以兼容的, 文学作品若表现之, 亦可强化其政治意味;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二十世纪种种乌托邦式的革命实践 , 在当代的作家笔下已有不同侧面的展示, 然而在作家笔下的革命为何会偏移革命家的初衷, 因作家是“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文学式的“革命图景”。弗莱认为:“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 传奇是最接近如愿以偿的梦幻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传奇起到一种奇妙又矛盾的作用。”[3]因之借助想象加工提炼了这些素材, 其基本考虑点置于革命的结果思考:尤其是革命给人世带来深重的灾难的深层原因, 这或许就是作为作家杨沫们所言的意义与价值吧。比如林道静的革命理想;比如夏红梅的革命目的; 比如比如陆侃的现代桃花源 , 比如张季元的世界大同 , 比如王观澄的花家舍 , 比如陆秀米普济学堂 , 作为现代的乌托邦 , 在理念上都各自精彩 , 然而皆以悲剧告终。虽然作家未必意识到, 但杨沫们提供的生态图景, 目的在于考察造成悲剧生成的原因 , 固然有人心的认知局限 , 但更重要的根因是乌托邦的设计本身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忽视民众的意愿及尘世的语境。诚然, 民众实现平等, 获得尊严问题 , 这不仅是中国的困惑 , 也是人类的困惑。纵观古今中外, 通过暴力 (杀戮、破坏) 实现的平等是暂时的 , 一定时间后新的不平等又出现。比如1949年土地改革 , 开始农民分到土地皆大欢喜, 几年后有的农民又把土地卖了 , 成了新的贫民;比如新时期的改革, 新的富人阶层的形成, 新的贫民的出现。文学创作的实际告诉我们:文学与政治仅是文化形态的某一面而已, 文学是作家的玩意, 政治是政客的玩物, 各有各的属性, 不必杂交, 它们都对文化生态的形成及平衡起相关的作用; 文学从“政治化”到“非政治化”, 再到“泛政治化”仅是时代的不同呼唤, 作家对政治元素强化或者淡化的结果, 政治无需傲慢对待文学, 文学也无需偏见政治, 那种试图通过文学革命传奇叙事对“革命历史”的建构, 以期达到对现实政治秩序合法性的证明, 并实现其政治教化功能的想法是偏颇的, 故此,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文学中政治的合法性与现实中政治的合法性存在都是合理的呢?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导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2]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12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育叙事范文政治】相关文章:

叙事教育范文05-17

教育叙事范文05-28

教育叙事论文范文05-10

教育小叙事范文05-20

成长教育叙事范文05-24

教育叙事集锦范文05-28

教育叙事鼓励范文05-28

教育叙事高中范文05-28

教育叙事报告范文05-28

兴趣教育叙事范文06-03

上一篇:preind会议申请流程下一篇:团购渠道建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