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发展方向

2024-04-09

村改居发展方向(共6篇)

篇1:村改居发展方向

深入推进“村改居”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1-06-23 16:26:35来源:西区【大 中 小】

近年来,西区以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示范点为契机,深入推进“村改居”工作,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提高主城区首位度。

一、西区“村改居”基本情况

西区是中心城区的西大门,于1984年建区、1999年与原沙朗镇合并,面积25.21平方公里,全区常住人口约10万人,户籍人口4.2万人,辖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长洲、后山社区为“村改居”社区,广丰社区是由国营农场转制而成的社区,沙朗、隆昌、隆平3个沙朗片社区暂时按“一变三不变”管理(只改变行政体制,保留原有经济管理模式、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模式和村民利益分配、干部待遇不变),彩虹、烟洲、西苑为纯城市社区。

二、主要做法

目前,我区长洲、后山、广丰三个社区基本实现“村改居”,沙朗社区也正参照后山社区逐步推进城市化管理转变。我区“村改居”现有三个模式:

(一)长洲模式:在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无论从资产经营还是社会稳定角度,长洲原有“三位一体”经营管理模式已不适宜驾驭过于庞大的资产。为促进农村社区稳定和谐,区党工委、办事处本着利益向下的原则,经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结合我区城乡结合部特点,并借鉴周边成功做法,在村改居“一变三不变”基础上,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居务、企务独立运行架构,以推进农村社区城市化为抓手,从根本上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

具体做法为:由区财政拨出专款接收长洲社会事务,实施长洲公共事务管理与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分离,居委会的办公经费、“两委”和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市政保洁绿化等数百万元经费由区办事处承担。居委会按照《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运作,原村委会不再承担经济功能,而转变为纯城市居委会,村民逐步转变为真正城市居民,依法享受社保医保等待遇。

新一届股东代表、董事会和监事会由社区党总支部、居委会以及集团公司联合领导和组织集团公司换届选举,由全体股民参照《村委员会组织法》、《公司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投票产生。在2011年春节前完成集团公司换届选举后,长洲社区经济实体(集团公司)开始按照《公司法》独立经营运作,社区“两委”成员不能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兼任职务或收受工资福利待遇,有效加快村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改革,稳妥推进资产处置工作。

(二)后山模式:以西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2010年,区办事处以利益向下为原则,出资溢价收购后山集体资产,使该社区向纯城市社区转变,并在中秋节完成分配。逐步推进后山城市化管理,并计划从区财政收入中补贴部分资金,使社保覆盖至后山“农业户居民”,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理顺村级经济管理体制,借旧城改造盘活后山集体资产;另一方面提早储备旧城改造范围内的土地、物业资源,有效降低拆迁难度,为日后“试验区”招商引资

打下坚实基础。待条件成熟后,拟将周边的烟洲、长洲居委会合并,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社区管理成本。

(三)广丰模式:广丰居委会在1999年由国有农场直接转制为居委会,目前资产主要剩余部分国有农用地和土地出让金、安居工程商铺等。鉴于土地大多为国有农用地,同时考虑到目前维稳形势,我区将以“新能源动力产业基地”和“奥园”地产进驻为契机,按照一半工业、一半商业的发展规划,适时连片发展大工业项目和商住项目。居委会只负责管理原农场居民的生活补贴(每月500元,重大节日约1000元),以及旧村居的“三旧”改造工作等日常行政事务。

三、推进“村改居”几点体会

一要坚持“利益向下”的原则。长洲、后山居委会的办公经费、两委和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市政保洁绿化等数百万元经费由区办事处承担,这一做法得到群众普遍支持,其他社区也可以此作为借鉴,沙朗、隆平、隆昌等社区“两委工资”逐步实现由区统一考核发放。

二要加强社会保障。必须想方设法解决村改居后居民的生活、劳动问题。我区在大洋电机公司设立全市首个“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安置基地”,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积极开发保洁、保绿、社区居民服务等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做好过渡城保工作,妥善处理各类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险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协助居民有效实现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

三要力促“安居工程”建设,鼓励农民“洗脚上楼”。通过改变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从而将群众由“村民”向“居民”意识转变。长洲、后山经济较好的社区较早完成“安居工程”,为“村改居”打下坚实基础,并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广丰社区也借项目征地“东风”,兴建“安居工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篇2:村改居发展方向

“村改居”是在我国现行城乡两元体制下,加快中小城市扩张、加速近郊农村向城市融合的重要手段。由于涉及到城乡体制转换、集体资产改制等重要问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在当前缺乏成熟经验、没有成套法规依据的情况下,“村改居”工作的推进难度较大。从理论上说,“村改居”应该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从经济结构、村民就业方式和文化生活需求等发展到城镇水平或者接近城镇水平的条件下,自身产生了从政治体制到经济体制都渴望变革过度到城镇社区的需求,政府因而取消原来已不适应需要的行政村建制,设立社区。然而我市的情况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面积少、农业比重低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开展“村改居”工作有着特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末市政府统计数据来看,我市共有农村人口约58.02万人,占总人口141.76万人的40.93%;而从同一时期我市各产业的从业人员分配情况来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20.48万,仅占总从业人数112.30万的18.24%,农业户口比例和农业从业人口比例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村改居”工作势在必行。但是从目前我市“村改居”工作开展情况来看,推进的步伐比较超前。我市“村改居”工作是从20初拉开序幕的,年6月市政府下达了厦府〔2003〕148号《关于开元区思明区湖里区农村实施“村改居”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各区即以此为依据积极开展“村改居”工作,于是各村根据政府文件要求先行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完成“换牌”后再开始考虑解决解决经济体制问题。这样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快了,经济基础却未能平稳过渡,在集体资产改制等方面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目前岛内21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了撤消村建制和设立社区的工作,岛外集美区等也有部分村完成“村改居”的换牌。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我市“村改居”工作已经迈开了较大的一步,但也面临重重阻碍,集中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一、“村改居”工作缺乏全市统一的专门领导机构指导开展各项工作。

当前我市“村改居”工作主要由各区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全市没有一个统一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机构。由于其他的政务较多,各区在这个方面的工作实际上也都下放到镇(街道)具体实施运作,在指导上明显的力度不够。参与这项工作的一些市相关职能部门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还没有完成“村改居”的岛外村庄上,而对已经完成改制的社区基本没有再进行统一的指导和工作安排。“村改居”后各社区怎样适应新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们一些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这块工作的指导太少了,好象换完牌子就算是完成改制工作,接下来具体的工作指导就不是他们的事了。此外,市委、市政府对“村改居”的宣传力度方面也不够,没能及时指导相关部门做好“村改居”的宣传,村民思想观念转变不过来,几千年积累的小农意识使他们对市委、市政府的许多工作不理解,对方针、政策的了解也往往比较片面,这使“村改居”工作的开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二、“村改居”工作完成后管理体制运行不顺畅。

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市完成“村改居”工作的新建社区,缺乏实质性举措,运行机制基本还按原来的村“两委”体制。大多数改制后的社区认为,“村改居”对他们来说,跟原来没有什么大的分别,不同的只是挂着的牌子从“村委会”换成了“居委会”,而运作方式仍然照旧,平时的工作安排、落实,重大事情的决策等,还都依照原来的办法通过“两委”讨论进行。新社区职责不清,功能模糊,社区服务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混乱,“社区”不象“社区”,“村庄”不象“村庄”,“经济组织”不象“经济组织”。此外各社区之间明显保留原来的各自为政,与我们在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社会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需要不协调,对社区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许多新社区居民认为,“村改居”总的来说没有让他们享受到改制工作应该带来的条件改善,倒是现在冠以居委会的名称之后,增加了不少工作,使他们的负担加重。

三、集体资产改制工作是当前“村改居”工作面临的最大障碍。

由于涉及到原村民的实际利益和今后的收益分配及发展等重大问题,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又没有出台统一的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处置方案,目前全市的“村改居”工作在这个最重要的环节都“卡壳”了。市政府于年初下发了厦府〔〕5号批转市体改办、市农业局《关于做好“村改居”中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然而该文件执行起来比较困难,许多村民认为它只有一个框架性的宏观意见,可操作性不强。此外,村集体资产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这一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也没有指定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落实,而是只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逐级向下安排,且提供的几种改制方式都不太符合农村实际,村民觉得难以按这些模式开展。街道和社区的具体工作人员面对复杂的矛盾就更难以拿出改制的具体方案,一方面受专业技术知识的限制,另一方面因为各村情况相差太远,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方式上基本上是“一村一政”,对户籍迁移、生老病死、计生优惠政策、“出嫁女”权限界定等等关键问题意见难以统一,使集体资产量化遇到极大的麻烦,股东资格界定难以进行,而股东界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又可能影响稳定大局,因此都觉得非常棘手。此外,就算集体资产量化问题解决了,这些资产又该怎么处理?如果全部以钱物的方式分配了,无异于“杀鸡取卵”,村民以后的生活出路怎么办?如果成立一个经营性经济组织,村民们又对谁来经营管理这个经济组织才能放心?而且,要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所得税等税费支出是“村改居”之前所没有的,因为按文件规定,村委会的经济组织可以免征所得税,现在如果要从集体资产中增加这块支出,村民们一时也难以接受。种种复杂情况使得集体资产改制工作成为“村改居”改革到位遇到的真正“瓶颈”,根本无法按照文件要求在2003年底完成。

四、“村改居”让原“村民”就业更加困难。

随着“村改居”工作的逐步推进,岛内的工厂逐步外移,“禁猪令”、“禁渔令”等各项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而颁布的政策法规使原来的“村民”就业更加困难,养殖不允许,耕田没有地,现在身份的置换又使他们到工厂打工也变得更加困难——因为所在地的企业在招工的时候都会认真看看,应聘人员是不是“村改居”的居民,如果是则委婉拒绝,因为“村改居”后,居民的身份已经不再是“农民工”的身份了,如果录用他们,就得按城镇居民的身份来对待,那么企业为他们付出的保险等福利费用将会是“农民工”的三倍以上,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来考虑,企业当然会毫不犹豫的说“不”!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4月曾经联合下发厦委〔2003〕22号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就业提供了相当多的政策倾斜,然而“村改居”后这些“村民”已变成了“居民”,就不能再享受这些优惠政策。此外,失地“居民”的就业依然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之后,生计成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一直以耕地为基础生存方式的他们一时难以适应转化成了“居民”身份的生存方式,没有文化,没有技术,他们缺乏在城市竞争就业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如果仅仅靠“低保”维持生存,那么他们将不可避免的沦为新的“城市贫民”,给我们的城市增加沉重的负担。

五、“村改居”社会保障工作配套措施不完善。

如果说“村改居”对农民能有吸引力的话,最大的诱惑应该在于他们转变成居民身份后,能享受到城市居民所有的社会保障。事实上,对已完成“村改居”的社区来说,这个方面的工作远远不足。在“村改居”之前,我市农村推行的是由民政局牵头,各区、街具体实施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在执行当中政策多变,比如原来按投保条款的约定,符合条件的村民每月每投20元的保险费,60岁后就可领到90多元的养老金,可随着利率的调整,保险条款又几次调整,后来变成了交20元只能领40几元的养老金,收益越来越低,使许多农民怨声载道,对参加这个保险不感兴趣,希望能通过这次“村改居”在养老问题上真正有个依靠和保障。然而,“村改居”工作在社会保障上却没有带来什么改变,直到今年9月,我市出台了厦府〔2004〕198号文《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可在实际执行当中却还矛盾重重:一是第一第二档的距离拉的太大,如果按第一档一次性缴费19008元,则到时只能领到205元每月,达不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且不能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如果按第二档一次性缴费37660元,则相当多的人员无力承担这笔费用;二是早期征地农民的补偿款标准极低(最低的甚至不到现在补偿标准的1/40),且仅有的一点钱已投入其它用途,现在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巨额的一次性缴费;三是地少人多,补偿款有限,而缴费标准又偏高,对许多收入偏低的已征地农民来说难以承担,而新征地人员则认为缴交额占据了大部分的补偿款,难以接受;四是未征地人员或未达到规定年龄的失地人员无法参加保险,只有等到征地或年龄到了的时候才能参加,有些居民认为不公平,同样是一个“村改居”居民,他们的社保为什么不能同步进行。

六、改制后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依然落在社区身上。

按照城市管理办法,“村改居”后市政基础设施,如道路、路灯、环境、卫生、绿化、水电等应纳入市政管理统一范畴,经费应由政府参与解决,然而目前的状况是,改制的社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管理经费支出几乎还是由社区自行承担。社区必须按原来的要求强制成立巡逻队来保障综治工作,经费每年需要数万元支出,有些大的社区这块费用甚至达到四十万;社区内的道路建设和自来水基础网管建设等,有的地方改制后依然投入十几万甚至数百万的费用;辖区内的卫生管理,以蔡塘社区为例,每年投入达八十万元;很多新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由村财进行补贴,有些岛外的社区,甚至工作人员的全部工资福利都由村财自己承担。如果说政府因为这些新建社区处在过渡期,尚有遗留的集体资产,那么他们仅有的那些共有资产要拿来支付到什么时候?过渡期完了是不是这些费用都由政府承担?这些村民们关心的问题,政府应该给一个规划,该承担起的责任就应该承担起来。否则现在许多居民产生不满情绪,认为“村改居”本来是政府提出的要求,本意是为了改善和发展农村,可现在生活条件没有明显改善,反倒是要农民自己掏钱来搞“村改居”,负担可能比原来还重,“与其这样,倒不如不改”。

七、“村改居”后社区干部待遇无法按文件落实。

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局五部门于2003年3月联合下发厦民〔2003〕31号《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管理的意见(暂行)》文件,明确规定社区工作者在任职期内执行统一的工资制度,工资待遇由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奖金组成,其中基本工资为800元/月,岗位工资为:书记、主任600元/月;副书记、副主任400元月;委员300元/月。从文件上看,社区书记或主任的待遇,如果不计算奖金,应该是领取统一的1400元/月的标准。然而快两年了,这个文件到现在也没有执行。目前我市各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是不统一的,以社区书记、主任为例,思明区部分街道改革后有一定的提升,有些达到1600元/月;湖里区是按1100元/月的标准,岛外的有些社区才按900元/月的标准。就算在同一个区,不同的街道下属的社区,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如思明区有的是1600元/月,有的1450元/月,有的才1050元/月。“村改居”的社区,有的街道允许村财进行补贴,有些则不允许村财进行补贴。这些现象使一些社区的工作人员积极性受到打击,他们认为既然同样是社区,工作辛苦程度也都差不多,待遇应该是相对等的。

“村改居”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农村发展到城镇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项能让广大农村居民最终能收益的举措。由于缺乏现成的成功经验,在开展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走一些弯路,但关键的是我们如何从工作中总结经验,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思路和方法。针对当前我市“村改居”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这项工作:

一、市委、市政府应高度重视“村改居”工作,切实加大履行领导、监督和指导职能的力度。

当前我市的“村改居”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遇到的问题还非常多,市委、市政府应及时肩负起领导的职责,带领各区稳步推进“村改居”工作的进程。一方面要进一步做好还未改制的其他农村的改制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已经完成“村改居”改制社区的后继指导工作。建议:(一)成立由市领导负责的专门领导机构,从体改办、民政、农业、劳动等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并有效运作起来,负责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全市的“村改居”各项工作,确保领导组织体系完整到位。(二)领导人员深入基层调研,总结一年来“村改居”试点工作的经验,出台全市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村改居”方案,各区在此方案下细化实施,避免各区、街各自为政,引起群众相互比较产生不满情绪,影响稳定。(三)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观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特别是承担“村改居”工作任务的党政工作人员,要自觉形成充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意识,树立国家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四)开展“村改居”社区工作人员的专项培训教育。针对新社区与原来村建制的不同,应把对改制后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统一安排和部署,并这项工作作为政府相关人员年度工作考核的细化指标,确保“村改居”后社区工作者能按新社区工作的要求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五)加大“村改居”工作的宣传力度。多对村民宣传正面的工作,让他们较全面了解到“村改居”将给自己带来的种种益处;媒体在宣传的时候也应当注意,农民们能得到实惠的方面多报些,而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报道则尽可能少一些。

二、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村改居”工作,探索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改革新思路。

从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改制工作大部分的问题没有解决,各新建立的社区只是将“牌子”换了换,实际的运作机制还停留在原来行政村的建制模式,彻底打破这种旧机制,及时处理“村改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迫在眉睫。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推进改革力度:(一)建立适应新社区需要的“两委”工作机制,抓紧时间将“两委”的职能明确化。经济职能应单独剥离开来,通过集体资产改制解决经济管理的职能问题,社区“两委”的职责应该是管理社区、服务居民,而不应该再承担经济的管理运行等职责,目前的这种状况实际上与“政企不分”是如出一辙,如果再不加紧改制,将出现的结果是经济也管不好、社区服务也做不好,整个新社区成了“四不象”的尴尬局面。(二)尽快解决基层组织名称变更及相关手续衔接等工作。村“两委”撤消后,应尽快出台文件规定原村级组织的名称如何进行变更,特别是原集体资产的名称变更,如产权证等,应明确规定除工本费外,各权证办理部门不得再收取交易税费等任何费用,让更名工作顺利进行;此外各部门对基层各组织更名后的衔接工作也要做好,避免出现“村委会”已经不存在了,可还有些部门只认“村委会”公章的现象。(三)加强“旧村”改造,推进城市化进程。要使“村改居”工作真正到位,必须使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政府应在规划上优先考虑这些“村改居”的地块,加大“旧村”改造的力度,通过征地等方式使客观依然存在的“农村”自然消亡,逐步过渡到城镇。应落实政府文件精神,对征地预留10%和15%的村发展规划土地应直接在每个村明确地独立规划出来;对确实已征完,没有土地的村,可采取异地补偿的方式,通过地块价格差异测算出补偿地应补给的面积,将所有无地的村这10%集中在其它地区,统一规划,规模发展。(四)负责该项工作的职能部门或临时机构应肩负起使命,及时处理“村改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当前因“村改居”工作的开展,农村的房屋批建工作已暂停,可是不少“村民”居住的房子是危房,现在想翻修或新建却没有办法,遇到台风天气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生事故,给我市带来安全隐患;又如“旧村”改造中征地拆迁工作存在许多矛盾,村民上访现象屡禁不止;还有许多村民对政府的政策法规有误解,在执行中有抵触情绪;等等。象这类问题,应有一个相应的政策和机构来协调处理。(五)对我市尚未进行“村改居”的地区,如翔安等地,如果要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建议先进行集体资产改制,待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顺利完成,经济基础实现平稳过渡之后,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一步到位地撤消行政村,挂牌设立社区,以避免出现挂牌后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再遇到村民的各种利益方面的矛盾难以协调。(六)如政府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借鉴深圳等地的先进经验,对“村改居”的土地实行一次性征用。这样可以彻底改变土地性质,立刻实现了从征用向征收过渡的阶段,将土地收归国有,加大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也能更有效的遏止违章建设。

三、集中力量解决农村集体资产改制问题。

集体资产改制是当前“村改居”工作的“瓶颈”,如何正确开展这项工作关系到稳定、改革发展和“村民”利益等问题,可以说是“村改居”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坚持“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有利社区建设管理、保障群众基本权益”的原则,逐步建立产权清晰、运作规范、利益协调的新型社区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建议集中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该问题:(一)抓紧做好清产核资工作。清产核资应以每个集体经济组织为单位,以帐面价值为基础,以产权归属为主要内容。必须按有关规定全面清查核实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界定权属,明确产权关系。这项工作我市各“村改居”社区已经逐步开展,但基本上以各村为主独立进行,由于各村财务管理较不规范,统计口径也有差异,各村的清产核资工作资料可能存在不精确的问题。建议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审计和清产核资,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展这项工作,确保集体资产的存量记录真实可靠。(二)妥善处理好资产量化问题。关键是界定资产所有人股东资格问题。由于存在“生老病死”、“出嫁女”、“户籍迁入迁出”等各种情况,这个问题最为复杂,也是“村民”最为关注和争议的问题,各村“村规民约”不一样,有时还与现行的法律相冲突。建议按照“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台统一的规定,以某一时点为界限(比如实行“村改居”的时间)来界定所有人资格,在这一时点上村委会户口本的花名单在册的村民为资产所有人,享有股东资格。建议:原户籍属本地的在读大中专学生、现役义务兵等应具有股东资格;在第二轮土地延包中已实施土地承包权固化的应享有股东资格;“出嫁女”结婚后户口和居住地仍在原村的及其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所生的农村子女应享有股东资格;计划生育优惠政策规定可享有份额的,应予认定。资格认定后,必须张榜公布,经居民代表会议确定;对股东资格认定有异议的,由居民代表会议根据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讨论决定。(三)建立村民保障储备金。从岛内的21个行政村的具体情况来看,当前我市实行“村改居”的村集体,资产构成都较为简单,基本上由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两部分构成。由于村民对资金经营管理的安全性存在较大的疑虑,加上市场风险防范确实十分困难,而他们最关心的又是今后生活保障,多数村民希望在集体资产改制上多考虑能向保障方面倾斜,建议将集体资产中的流动资金(即现金和银行存款等)剥离出来,建立村民保障储备金,由新成立的社区居委会代管,专款用于支付村民“土地换社保”或教育、医保等个人保障性费用支出,每个村民可以享受的储备金总额根据量化的资格测算后确定,专款专用,不得领取现金。(四)成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扣除流动资金后,剩余的固定资产(包括厂房、店面、办公楼等设施)总额就可作为总股本金成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村改居”后原集体经济的载体。总股本金可以划分为集体股和个人股,集体股与个人股的比例要根据实际收入水平确定,集体股的比例以现行村(社区)的正常经费开支(包括治安、行政、教育和卫生等开支)、公共设施建设开支和社会保障开支等三方面的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来推算确定,经营收益主要用于上述支出。在税收上政府出台具体的文件规定,予以该经济组织适当的税费优惠政策,如5年内免税、8年内减半等,扶持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五)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设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完善的管理组织,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对外公开招聘符合条件的职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市场化运作的要求逐步开展各项经营活动,并在经营中不断成熟和发展壮大起来,在政府给予的优惠期限结束后平稳过渡到完全公司化运作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发挥企业的市场个体作用,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六)正确处理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与公司制的关系。由于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仍承担一些应由国家和社会承担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没有真正实行公司化运作、原村民尚未完全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待遇前,可采用“股份合作经济联社”、“股份合作经济社”等名称的法人架构,由相关职能部门报市政府进行组织登记和制发股权证,待条件成熟后,再组建资产经营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工商登记,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

四、政府应承担起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责,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

“村改居”后,新建社区的居民跟其他城市居民是一样的身份,理应享受到市政公共设施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摘掉“村委会”的牌子之后,市政府各级部门对原来由村负责的市政建设、治安管理、消防等社会事务,应按照城市管理办法,强化管理措施,增加投入,逐步达到中心城区的管理要求。建议:(一)制定政府对“村改居”财政投入的长期规划。各级财政部门将“村改居”工作需要投入的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在“村改居”完成改制后,应逐步加大投入的力度,最终达到“财政主体,村财补充”的目标。应制定财政投入计划,确定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财政投入和村财支出的比例和运行中将采取的比例变化,及如何过渡的总体时间表。考虑到市财政能力有限,而“村改居”的社区又还有一部分公共集体资产,建议这一块工作出台一个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集体、运营行业部门各投入一部分的模式来进行,比如水改、电改,可由财政、集体、水务集团或电业局各承担一定比例的投入,道路建设则由市政投入一部分,这样从政策上明确各方职责,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改造难的问题。(二)社区日常管理经费,可借鉴当前我市某些成功的“村改居”社区经验,推行物业化管理。政府可出台“村改居”社区管理规定,允许“村改居”的社区居委会按规定的标准向居民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不论常住人口还是暂住人口,根据居住面积进行收费,以“收”抵“支”,减轻财政在这方面的长期负担。收取的费用专项用于社区的各项公共管理支出,不得挪为他用,更不得支付给社区工作人员。(三)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应有一个全市统一的标准,参照有关文件规定予以落实,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特别对于“村改居”的社区,除财政支付的经费外,村财是否可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补偿,政府应明确规定。

五、进一步完善“村改居”的社会保障工作。

(一)建立统一的“村改居”医疗保险制度。前一阶段我市农村地区推行的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体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村改居”后原来的行政村已无法按这一模式进行,“村委会”过渡到“居委会”后需要与之适应的新模式。目前各区也已经出台了关于医疗保险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但采取的方式不太相同,各自为政,且从内容来看,保险金额限额低,品种较为单一。以思明区为例,新居民能选择的档次只有一个,即每人每年100元,个人承担25元,每年能报销的医疗费限额1万元,抗大病保险报销每年限额5万元。这些限制使居民更多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建议出台全市统一的“村改居”医疗保险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由某一家符合资格的专业保险公司承接全市的“村改居”医疗保险业务;选择的保险业务品种可以多样化,体现多缴费多收益的原则。

(二)完善“村改居”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针对《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运行存在早期征地村民得到的补偿少,一次性起征费用起点高、未征地人员无法参加保险等问题,建议结体资产改制工作出台我市“村改居”社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对参保人员进行身份划分。对社区居民按早期征地人员、新征地人员和未征地人员进行划分,不同身份人员采取不同的养老保险缴费方式。2、测算颁布不同时期被征地人员应缴交的不同标准。早期征地人员的缴费方式按其征地时间,根据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计算出当时的平均征地补偿标准,计算出与现在的征地补偿标准的比例,再考虑物价上涨等其他综合因素,由专业人员测算出应缴交的一次性保费占现行《暂行办法》的比例,从而颁布统一的《早期被征地人员缴费标准时间对应表》,不同时间被征地的人员缴交不同的比例,差额部分由市财政予以补贴(可借鉴国有企业改制中企业补贴不足部分,财政予以补贴的具体做法),合理解决早期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问题。3、缴费方式应多样化。新征地人员的缴费方式可根据参保人员的需要分一次性缴费和分期付款两种,明确规定不同的方式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一般来说,考虑利息等各种因素,分期付款人员缴交的总额将大于一次性付款,且必须连续缴费,如中断将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4、应允许未征地人员可按新征地人员的标准提前参加养老保险。对“村改居”后还保留一部分土地的人员老说,征地是迟早的事,而参加养老保险也是必要的事,在政策上应允许他们参保,是否真的参加,则由他们自主决定,这样可以满足一部分想参加保险的未征地人员的需要。

六、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政府应根据“村改居”的实际情况,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一)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做好就业宣传教育工作,转变居民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到从“村民”转变为“居民”后,思想不能在停留在原来的农村意识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城市就业的竞争行列,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为生存和就业打好基础。(二)鼓励和支持“村改居”所在办事处和居委会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兴办工业及三产项目,发展多元经济,引导居民创业。特别是被征地的居民,手里有了一定的资金,需要的是如何进行投资的专题讲座和相关信息,办事处和居委会可根据居民的需要组织一些相应的知识讲座和信息交流活动,建立一个适应居民投资创业的平台。(三)完善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和培训体系。“村改居”社区应及时建立劳动服务站,建立劳动力就业信息库;职能部门对“村改居”居民开展免费的劳动技术再培训,通过培养他们掌握在城市谋生的一技之长,实现自我独立,不再需要政府救济。(四)政府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安排“村改居”居民就业。应允许“村改居”居民继续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待遇享有厦委〔2003〕22号文中优惠政策的各项规定,有效解决企业因“村改居”居民身份带来的劳动成本增加而不原雇佣原“村民”的问题;卫生保洁、门卫等公益性事业岗位优先考虑“村改居”居民;在招工中一些简单的岗位,如保洁、看卫等,对“村改居”居民的学历要求应适当放宽;等等。总之,让农民变成居民后也能更原来一样顺利就业。

七、关于完善和落实政策法规的建议。

篇3:村改居发展方向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困局,原因,对策

从2002年开始, 广州推行“村改居”工作, 将全市138个“城中村”改制为242个社区居委会, 让许多村民一夜之间变成城市居民, 但对于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集体经济组织“村改居”为股份制企业, 以及“农转居”人员社会保障等问题, 都进行得很不彻底, “村改居”社区感到农村、城市“两头不靠岸”, 极大地影响“村改居”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对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发展形成掣肘。黄埔共有15个“村改居”社区, 其中14个设有集体经济组织, 其发展、改革的现状和问题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下面就以黄埔的“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为对象展开分析。

1 发展困局

多年以来, 黄埔“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虽有所增长, 但发展缓慢, 出现发展迟滞的困局, 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1 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缓慢

从全区来看, 2005年黄埔14个“村改居”社区两级集体经济收入总和为5.17亿元, 2012年达到7.75亿, 2005-2012年的8年间有增有减, 但总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从社区来看, 扣除价格因素后, 2012年两级收入与2005年相比基本持平的社区有2个社区, 有3个社区的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速低于3%, 其余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虽有增长, 但年均增幅大都低于9%, 与广州市同期10%以上的年均GDP增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1.2 集体经济转型动力不足

当前, “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并不强,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的产业发展政策已经提出并推进多年, 但部分社区还是坚持发展以承载传统工业为载体的集体物业, 业态低端、经营粗放, 多以库房、租赁为主, 经济活力不足, 缺乏占地少、附加值高的大项目, 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同时, 对已有土地和物业的升级改造也动力不足。

1.3 社会公共服务负担沉重

在实践中, 集体经济组织仍然采取股东或股东代表“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机制, 且“社企不分”的老问题仍然困扰着集体经济的发展, 集体经济组织承担了大量的社会管理事务和资金投入压力, 无法从治安、卫生、计生、人口、文化、民政、就业等诸多社会管理事务中脱身。同时, 大量外来人口的租住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区在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 而这些支出主要来源于集体经济尤其是经联社的收入。据统计, 2005-2009年黄埔“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负担的社会公共福利支出在8000万元左右, 2010年接近1亿元, 2012年达到了1.16亿元。

1.4 现行土地政策制约明显

集体土地资源是“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当前由于土地资源稀缺性加强, 土地政策逐步收紧, 用地规划调整审批更加严格, 不少“村改居”社区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集体物业大都缺乏相应的用地报建和审批手续, 加上转租现象普遍, 造成权属关系复杂混乱, 现在难以办理产权证明, 致使集体物业在扩大规模、转型升级方面遇到明显的政策瓶颈。

2 原因分析

黄埔“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经营形态、土地集约、体制机制与人才队伍四个方面。

2.1 出租性的经营形态弊端较多

由于历史原因, 各“村改居”社区以集体用地建设仓库、厂房出租的经营模式为主, 签订的租赁合同相对固定、期限较长, 有的达20年, 早期签订的甚至达到50年, 且年租金较低, 而物业租赁型的经营形态存在诸多弊端。

2.1.1 物业租赁的主动性不强

在物业租赁中, 出租方比较依赖于租赁方, 租金的高低和保障强弱以租赁方经济效益的好坏为前提, 如果租赁方经济效益好那么租金就会高并且有保证, 但是一旦经济效益不好那么租金保障就会出现问题甚至会使得集体物业出现租赁断档期, 从发展的角度看, 物业租赁方往往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2.1.2 物业租赁的粘滞性较大

这种粘滞性来源于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 由于物业租赁过程中租赁合同的存在使得集体物业的租金增加。由于租赁合同的硬性约束存在一定程度的粘滞性, 而这种粘滞性是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一旦集体物业由于多方原因出租失败, 比如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作为空间承载体的集体物业必须同步进行升级改造, 但是往往由于改造成本较高导致“村改居”社区的改造动力不强, 最终使得集体物业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粘滞性。

2.1.3 物业租赁的资源瓶颈明显

物业租赁的基础是所拥有的土地资源, 经过多年低效的粗放型发展, 多数社区的集体土地基本耗尽, 集体物业量的增长已经出现瓶颈, 没有更多的土地来建设新的集体物业, 集体经济的发展就步入了明显的瓶颈阶段, 集体经济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就只能依赖于土地升值和已有物业的升级改造。

2.2 土地开发利用集约程度较低

长期以来, 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相对粗放, 大多数集体土地开发利用的集约程度偏低。

2.2.1 早期开发杂乱无序

由于缺乏发展规划和长远眼光, 开发建设杂乱无序, 加上自然环境的限制, 社区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如, 庙头社区虽有不少空置用地和农用地, 但东有隔墙路输油管线, 西有高压走廊, 南有黄埔电厂, 北有黄埔化工厂、东风化工厂和龙头山森林公园等, 使可利用地块无法连成一片, 土地集约程度较低。

2.2.2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虽然已转制10年, 但各“村改居”社区各项基础设施仍然很薄弱,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经济发展。如夏园社区拟在东边培育和发展一条新商业街, 促进中小商业经营, 增加居民收入, 然而天一居路涵洞口向北延伸至广深公路以西塘边路口的路段并不畅通, 制约了新商业街的发展。

2.2.3 用地规划制约明显

现有可开发利用的集体土地由于区位、环境条件相对较差, 绝大多数集体经济受到用地规划的制约和影响, 提升空间有限。在调研中发现, 不少公司表示, 现时他们租用的厂房面积有限, 已影响和制约了其后续发展, 迫使企业考虑搬迁异地谋求发展。

2.3 现有体制机制的制约性明显

在制约“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体制机制方面也表现的较为突出。

2.3.1 政府层面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力量薄弱

目前区职能部门对口“村改居”社区的集体经济发展的是区农业园林局, 但是由于受人力、财力限制, 区农业园林局对“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的指导重点放在“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收支和集体资产监管上面。此外, 街道在指导服务“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中也受到人力制约, 作用不强。

2.3.2 发展的历史欠账和现行政策体制的矛盾突出

比如, 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庙头综合市场大楼由于报建手续不全等原因, 无法办理产权证, 难以招进大型商业项目;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四公顷”工业区和庙头工业区由于手续不全、资金缺乏等, 旧有物业存在着产业置换难的问题, 盘活土地困难重重。

2.3.3“村改居”社区的转制不彻底

“村改居”社区早先的“村改居”主要是将村民的户籍身份由农村户口变为城市户口, 没有将“村改居”社区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职能与“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有效分割, 导致集体经济承担了本应由政府财政负担的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支出, 造成集体经济组织受到的行政干预较多, 难以向高效运营的现代股份制企业转变, 不能更好的进行市场化运作。

2.4 集体经济运营人才队伍偏弱

“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运营人才队伍整体偏弱是导致“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不足的又一重要原因。

2.4.1 运营队伍来源比较单一

目前, “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运营人员主要是本社区的居民选举出来的代表, 整体素质不高, 发展理念不够先进、发展视野也不够宽阔, 高效运营社区集体经济资源的思路和办法不多。

2.4.2 三年任期制影响了运营队伍的稳定性

原先三年一次的换届选举对多数“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运营队伍的稳定性造成了冲击, 不少运营人员由于担心下一届不能被选举出来而无法专注于集体经济发展。

2.4.3 政府指导支持集体经济的人力投入不够

“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尤其是街道肩负指导、协调其发展的重要职能, 但是目前政府在此方面的人力资源投入尚待加强。

3 对策建议

黄埔“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所遇到的发展困局是广州“村转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困局的缩影,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目前发展遇到的困局, 笔者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措施, 以期对“村转居”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助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

3.1 规划先行, 突出社区自身特色

3.1.1 加快制定“区级规划”以突出趋势性

紧密结合广州新型城市化“1+15”政策体系和区委九届三次全会通过的“1+11”政策体系的相关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 加快制定出黄埔“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区级规划”, 明确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阶段、支撑项目和保障政策等, 以统筹新型城市化发展条件下的黄埔“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3.1.2 重新调整“社区规划”以突出特色性

“村改居”社区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各有不同, 要从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已有规划做出适当调整, 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如, 夏园社区可以依托将军山工业物流园区, 加快开发临近土地资源提供配套设施,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长洲社区可以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着重打造特色休闲旅游产业。

3.2 两只手硬, 监管盘活齐抓并举

3.2.1 监管好集体资产

创新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模式和财务监控工作。黄埔目前正在探索建立“全区统一、分级负责、下管一级、动态监督”的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交易平台和财务监控平台 (简称“两个平台”建设) , 同时在“村改居”社区建立资产交易站。目前, 已经成立了黄埔区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和财务服务中心, 为正科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制定了《黄埔区“村改居”社区集体资产管理交易操作规则 (试行) 》;完成了黄埔区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交易系统和财务监控系统的建设, “两个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已全面完成, 现正在全区铺开。

3.2.2 要盘活集体资产

充分利用“三旧”改造政策, 加强引导“三旧”项目改造方向, 加快“退二进三”步伐, 合理配置居住与商业物业比例, 集约利用“三旧”改造项目载体引进发展服务业项目, 给予集体经济有效的政策支持, 积极有效地盘活现有土地资源, 并加紧完善“村改居”社区用地手续。如夏园社区, 可探索闲置地块开发方法, 理顺闲置土地的用地关系, 为早日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创造条件。

3.3 积极探索, 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3.3.1 以“社企分开”改革为契机推进集体经济组织的股份制公司改革

要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 加速推进“社企分开”改革, 选取部分“村改居”社区进行股份制公司改革试点, 制定黄埔“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改革规划。在2012年“村改居”社区“社企分开”改革基本实现“五个分开”的基础上, 继续深化改革, 逐步剥离集体经济组织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 使集体经济组织董事会成员能集中精力发展集体经济。继续加大财政对“村改居”社区的投入, 逐步减轻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社会公共管理费用的负担。

3.3.2 以打造社区联合发展集团为突破不断探索集体经济运营新模式

鼓励各“村改居”社区充分利用资金优势或土地优势或资源优势进行互补性的合作发展。短期内, 通过成立联合项目公司的形式, 实现社区间的两两合作;长期看, 逐步实现多社区的联合发展, 打造出一批以现代股份制公司形式运转的黄埔“村改居”社区联合发展集团, 形成黄埔“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亮丽风景线。此外, 要在街道设立指导协调集体经济发展的部门并配备专业人员, 强化街道指导集体经济发展职能, 协调社区间的联合发展。

3.4 内培外引, 强化运营人才队伍

3.4.1 加强内部挖掘培养

可以面向全区各机关单位、街道、“村改居”社区遴选优秀经营性人才充实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队伍, 遴选出来的公务员、事业编制内人员以区专职部门派驻人员的身份进入运营队伍, 其他身份人员以企业聘用合同形式进入集体经济组织运营队伍。同时, 要注意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 加强对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使用。

3.4.2 注重外部引进任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大幅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锻造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村改居”社区可以根据集体经济发展需求加以引进。建议由人社部门利用已有资源构建集体经济运营人才交流信息平台, 为社会上的高素质经营人才和“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运营组织提供专门的、规范的招聘和求职服务。

3.4.3 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篇4:村改居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区改造;经济发展

1998年昆明市实行“村改居”社区改造工作以来,这种类型的社区很多居民仅靠收取房租和集体资产分红即可过上不错的生活,他们逐渐习惯了不劳而获、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生活习惯。因此,“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经济如何健康发展在社区的各项工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村改居”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重要意义进行详细论述,最终提出解决办法。

1.“村改居”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许多进行“村改居”改造的村落所拥有的土地因城市的发展而急剧增值,并通过征地费用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村落在产业结构、建筑景观、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逐渐具备了城市特征而与传统村落区别开来。产业结构上由以农业为主,历经二、三产业兴起,农业衰落最终形成了以第三产业和土地收益为主的过程。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村改居”社区经济发展突显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1居民思想观念落后。昆明市在“村改居”社区改造进程中,由于被改造居民一直沿袭着农村固有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思想僵化、保守、影响着“村改居”社区改造。主要表现为:不管政策只顾眼前利益,认为土地是居民集体所有,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普遍存在脱离本村实际情况,片面追求短期既得利益的倾向,攀比心理严重;招商引资方面考虑本村利益多,站在合作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少,找不到恰当的合作方式,难以谈成合作项目。

1.2集体资产产权不明。集体资产产权在名义上归全体居民所有,但由于居民个人所占份额没有具体明确,因此集体资产在一定程度匕表现为人人拥有,人人没有的悬空状况。长期以来,集体资产营运决策权主要由基层干部决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分配方式仍然沿袭了统收、统支、统分的管理和分配模式,不利于调动居民的劳动积极性。

1.3管理体制阻碍发展。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推进,“村改居”管理体制即影响了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不符合社区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党、政、企的高度合一,阻碍了社区管理职能的发展。其一影响了社区功能的发挥;其二影响了党支部、居委会履行职责;其三容易滋生腐败。另一方面党、政、企高度合一阻碍了社区经济的发展。企业还要投资大量资金和精力发展社区公益事业造成了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4经营收益逐年下降。社区集体企业经营状况堪阮,多数企业赢利能力逐年下滑。“村改居”社区企业是凭借着其良好的区位条件、低廉的土地成本和劳动成本等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一旦丧以上有利因素,势必会逐渐退出市场。

2.“村改居”社区经济发展重要意义

在城市基层的行政区域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成为中国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内容中发展“村改居”社区经济具有特殊意义。

2.1有利于巩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由于需管理集体经济和完成各种社会管理事务,一般组织机构人员和管理费用都要比城市社区居委会多得多,而这些经费的来源就是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所以发展好社区经济有利于“村改居”社区解决社区干部的报酬,支持居民自治,巩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

2.2有利于减轻居民负担增加收入。“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本应由居民承担的统筹提留(如卫生费、植树代造费等)全部由集体经济代交,居民几乎没有什么负担。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居民提供了社区公共产品,凡事关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其资金投放都主要依赖于集体经济。

2.3有利于支持国家政策性的开支。“村改居”社区在管理形式匕仍保留原农村体制,承担了城市社区不需要承担的许多公共开支,如征兵、计生、殡改、优抚等政策性开支。这些开支在村改居后仍然延续,而且还在逐年提高。

3.“村改居”社区经济发展对策应用

“村改居”社区居民只有摆脱了对土地和出租屋依赖的小农经济意识,才能真正融入城市,才能使社区经济有大的发展。

3.1重视居民的观念转变和技能培训。转变居民这一观念须做好以下几个工作:一要加强对居民的现代科技、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二要充分利用党组织、群团组织等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广泛深入宣传教育活动;三要有计划地安排干部、群团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提高现代城市工作管理技能,以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启心智转变观念。

3.2进行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按照集体资产股份化、经营管理企业化、收益分配殴红化的思路,以股权形式划定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个人所占资产的具体份额,明确集体资产所有人范围,理顺社区分配关系。

3.3实行党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改革。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制后,党政企分开的具体做法为:一是居委会、企业财务分设,实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居委会、企业均按照年初制定预算,年终审计决策的办法由居民代表大会和股东代表大会审定监督。二是党、政、企各行职责。

3.4改革土地利用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村改居”社区土地仍属农村集体土地,但其在地理位置、用地性质上已属于城市用地范围。所以对“村改居”社区土地利用按照城市土地的资产经营,是改变“村改居”社区土地收益下降,土地利用率低的有效办法。

总之,通过实施以匕对策,实现居民思想的转变,提高居民生活技能,明晰产权关系,理顺分配关系,建立经营管理新体制,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实现低成本改革,提高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推进社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村改居”社区经济稳定向好发展。

篇5:“村改居”的强化措施

自开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来,XX党委、政府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全面实施“村改居”工程。S村委按照上组部署全面完成“村改居工作”。村改成居之后,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党建问题,如何实行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工作,亟需我们去尝试、去探索。

一、存在问题及薄弱环节

1、职能定位不明确。“村居合一”型社区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但管理上仍然沿用了农村村委会的传统管理模式,其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经营管理方式、产权关系、分配方式依旧如故,社区(村委)干部的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和人员分工上没有明显的调整,原有的村委会管理集体经济的基础仍然存在,社区居委会的基本职能和自治功能尚未完全形成,对和谐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2、政策滞后。“村改居”是实现城市化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村改居”作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关键的一步,不仅仅是名称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在户籍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组织形式和土地性质等方面,从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改变。从走访中了解到,实现“村改居”以后,政府在村集体资产处置和因征地拆迁等原因失去土地的人员安排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农民的户籍没有得到改变,对“外嫁女”、在外上学的学生、新添人口等参与集体资产分配权限的界定不明确,如“外嫁女”在出嫁时,原来分给她们的土

地也随之收回,当她们到婆家后,由于是外来的不是本村居民,又分不到地,结果是失去土地,两头都没有着落。还有一些离婚后、户口仍在本村户口或迁回本村的妇女及其子女、随父母入户、户口在本村的子女,她们的权益需要得到合理的保护。这些现象反映了土地权益管理上存在的漏洞。这既涉及土地分配的问题,也是管理上的问题;对“村居合一”的社区怎样适应新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也缺乏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对本社区搬出去和外社区搬进来的人员存在着跨社区管理的矛盾,也未加以研究和解决,如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城乡二元体制下,不少政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些方面有: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等,目前已成为影响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障碍。

3、经费保障不平衡。缺少资金投入是目前影响社区建设发展的难题之一,当前社区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以及政府职能部门下移的部分职能,然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却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经费保障不足造成社区部分工作难以开展。随着村掌握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失地居民越来越多,以及新建小区中大量居民入住,用少数人的资产服务于大多数人,就必然产生利益上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另外,社区组织资源整合的能力有限,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等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还有待加强。

4、参与意识不强。原农村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不强。虽然他们主观上都渴望过上城市生活,但真正能主动参与新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这些人整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人在思

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即认为建设新社区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他们盼望的是政府帮他们把房子造好、把路修通,把环境整治好。当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时,又会过分地苛求政府。

二、对策建议

1、抓认识,澄清思想误区。

大力营造舆论氛围。重视对社区党建工作的宣传,挖掘在社区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使社区基层党组织有一批可学、可比的先进典型,使广大党员有一批可亲、可敬的先进榜样。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和舆论的引导造势作用,在社区范围内营造出社区党建的浓郁氛围。

2、抓投入,夯实工作基础。

适当进行补贴,弥补经费缺口。加大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社区党建工作经费的投入。延伸工作手臂,挖掘社区资源。社区党组织要主动争取辖区单位党组织的支持,根据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找准党建工作与社区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以系列化,特色化、个性化的党建活动凝聚人心,整合资源,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能量。

3、抓制度,提升工作水平。

篇6:村改居挂牌仪式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乡亲们:

今天是我们**村改为社区居委会的大喜日子,这是我们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促进我们村快速发展的好事。值此,我代表兴隆乡党委政府,对**社区居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

**社区居委会的成立,标志着我们城市化进程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我们将逐步融入城市,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结合当前的工作,我提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改居工作与紧密结合起来,找准突破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早日建成名副其实的新型社区。

二是希望社区干部要树立“完善功能、服务居民”的宗旨,借鉴其它先进社区的管理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社区功能,发展社区服务,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建设现代化的新型文明社区,最终实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关系和谐”的目标。

三是希望社区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搞好资产运作,实现社区资产的保值增值,进一步推动社区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好社区居民的各项利益。

我们相信,在**社区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全体居民一定能够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创造新业绩,为兴隆发展做出新贡献。

最后,祝愿**社区明天更加美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上一篇:幼儿园聘用司机合同下一篇:暑期夏令营策划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