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母文化

2024-04-22

龙母文化(精选6篇)

篇1:龙母文化

龙母文化

——西江民俗

摘要:民俗属于文化的一种,深深烙印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中。龙母文化是西江民俗的核心文化,对西江流域以及港澳的人们影响深远。本文探讨龙母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对西江流域人们的影响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德庆悦城、龙母文化、起源、民俗、龙母祖庙

一、龙母起源

1.发源地的地理因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进程。岭南特殊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这里特有的人文景观,龙母文化便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

据有关记载及龙母庙古迹所在地可知,龙母文化发源地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悦城江水口。此地位于广东西部,西江北岸,上通梧州,下达肇庆、江门、广州等地,地处西江下游梧州与广州之间咽喉位置上,是水路航线中心、西江下游重要河港和物质集散中心。悦城正处于连接梧州与广州的中间位置,是中原与岭南交通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成为中原先进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的交汇点。自古以来认为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龙母与堪舆大师曾为此争夺斗法,龙母最终获胜,并在此地落地生根,她的陵墓也在这里。

另外,悦城地三江合流,地势险要,极易造成水灾,利于龙母崇拜的产生。德庆县位于西江中游北岸,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西江,内地丘陵与河谷交错;地势自北而南倾斜,悦城河与马墟河分踞东西,由北而南,注入西江。悦城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高要县接壤,南临西江,与云浮隔江相望,境内多属丘陵地带,北高南低,悦城河流经境内至悦城好汇入西江。沿江河村落处于低水地区,每逢雨季,常受洪水淹浸。

【1】

此处“临江江水自西粤来,谓之西水,每岁夏秋间,淫雨连日,则江水暴涨,漂屋庐,城中亦可行舟,乃塞城门以抵之,城外江口又多咫风,夏日时作,发屋拔木……每四五月,西水发时,粤西大山深涧,冲下孔雀粪及毒蛇、毒虫、红虹叫等恶水,由封川、德庆绕郡而东,水如黄河之浊,饮之腹肿闷胀,所谓瘴毒也。”【2】瘴毒伴随暴雨而至,恶劣程度可想而知。

一方面为交通要塞、都会中心。一方面环境恶劣。崇尚孝德、庇佑风调雨顺的龙母极能满足当地的信仰需求。

2.龙母的故事

龙母的故事是广东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一则人物传说,她是西江流域的水神,也是古百越民族的一位宗祖神。在整个西江流域,不光是水上人家还是陆上居民,几大部分都信奉龙母,其广泛和深入程度远远超过妈祖、龙王、水神、河伯、海神等水神。

关于龙母故事的最早记录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容肇祖、叶春生、徐亚娟等学者认为唐代广州司马刘询的《岭表录异》最早记录龙母的传说,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对其有所补充发展;第二种是蒋明智、刘雪梅等学者认为南朝刘宋年间沈怀远的《南越志·端溪温媪》;第三种是以晋代顾微《广州记》的悦城龙母传说,但是原文亦已佚。

对于龙母故事的发展,我引用徐亚娟的《珠江流域龙母传说的展演》[3]一文中的观点,故事的雏形阶段——南朝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窦武传》的《窦氏蛇》;晋代顾微的《广州记》,具备了龙母传说的核心情节:龙母养龙和断龙尾,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记录龙母养龙和断龙尾情节的文本;干宝撰著的《搜神记》的《窦氏蛇》:女子生蛇,弃蛇野中;母亡,蛇归祭母,哭母;陶潜所作的《搜神后记》中的《蛟子》:女人生龙子,龙子回家望母,母死后龙子又前来祭母,哭母这三部分构成。这个记载已经包含后世龙母传说的两个重要情节:蛟子长成后离家以及母亡后蛟子前来拜祭,这些故事可以看做是龙母传说的原始形态。故事的成型阶 ——唐宋时期,以唐代刘恂《岭表录异》[4]所记载的《悦城龙母》为代表:

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孀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臵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鱼出,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日,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

而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端溪温媪》[5]也有此记载:

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其大如斗,乃将归,臵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手掌,长尺许,穿卵而出“媪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曰’:此龙子,今复来也“(因得之,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以赤圭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卒,止不能招媪“媪殒,葬于江陵,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土人谓之掘尾龙”南人谓船尾龙掘尾,即此也" 从内容来看,《岭表录异》相对于《南越志》所载龙母传说的文本也有所变异:一是将老妇人说成是丧偶的寡妇,说明传说所在的时代更进步了,因为一般的感生神话都发生在只知有其母而不知有其父的母系社会,情节也大多是老妇人或未婚女子感孕育子,并未提及有配偶的,而将龙母的身份转变为寡妇,说明当时社会已由群婚进化到对偶婚的文明时期;二是将龙母的职业由‘捕鱼以资日给’变为‘绩布为业’说明龙母传说所在的时代已由渔猎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

南朝刘宋年间沈怀远的《南越志·端溪温媪》从以上背景来看,更贴接近故事的最初面貌,我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德庆人,但是从小生活在那里,对于龙母的故事也有所耳闻。在德庆民间流传的故事版本是:龙母是从西江上游飘流下来的一个弃婴,后被渔父梁三收养而长大成人。故事后续就和《南越志》所述的相差无几。著名学者蒋明智认为[7]:《南越志》系南朝刘宋年间(420—479)沈怀远(411—470)所作,记载三代至晋岭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以及珍稀物产。自宋代 《太平寰宇记》到清代 《渊鉴类函》,其中所引 《南越志》之 《端溪温媪》,具有内容的一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可以形成 “证据链”,由此证明沈怀远 《南越志》记有 《端溪温媪》的可信性。”但是从记录时间上来说唐代的《岭表录异》可能是最早记录完整版本的龙母传说[4]。

我们可以从龙母传说中得到一些启示:第一,龙母是由西江上游漂流而来的女婴,暗示了这支氏族来源于西江上游并沿西江迁移的历史。西江上游是古骆越地,那么龙母的族源与骆越(即后来的理人,后又衍为壮族)有亲缘关系,由此可以理解在两广四市(广东德庆、广西南宁、岑溪和梧州)争相打造龙母文化这一旅游品牌。时至今日,广西藤县每年都会有一批人前来悦城祭拜龙母他们称之为“探阿嘛”(奶奶)[6]。

经唐宋的发展,明清以来的龙母型故事更加完备,形态上也有了变异。清代以来的龙母传说,角色中增加了父母和六姊妹,连父母的姓氏,龙母某年某月的生辰都知道了。情节中增加了龙母济物放生,豢养白鹿及五秀才守制等龙母的故事,到此可谓极具完备。另外与龙母相关的故事是:龙母与风水先生赖布衣斗法。叶春生还把俗语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与龙母掘尾龙的故事联系起来。

无论龙母的故事怎么发展完善,关于龙母的圣迹都不变:温媪能织能渔,抚养五龙有德,助乡里整治水患洪涝,执仗护航保护人们生命财产,行善积德,消灾除祸。龙母神崇拜自秦代开始,虽属于民间信仰,但由于显灵不断,对地方安定起重要的庇护作用。另外母慈子孝的思想又符合儒家思想,因此朝廷加封地方神灵,将其纳入国家祭祀系统,从另一方面看,推动了神灵崇拜的发展兴盛。宋元开始,龙母信仰带着朝廷的封救,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明清达到顶峰。

[6]

二、龙母民俗

龙母文化深深烙印在西江两岸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思想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新中国成立前,西江流域各县大大小小的龙母庙数以千计,但是德庆县内就有300多座。龙母文化深刻影响西江人的习俗,如忌食鲤鱼,放生爱护青蛇,摸龙床、饮圣水等[6]。

万民朝圣。对龙母的朝拜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在龙母诞期,广西(梧州、柳州、桂林、南宁、龙州、百色等)、中山、佛山、顺德、开平、东莞、广州、港澳同胞等人们纷至沓来。诞期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十,香客络绎不绝,庙外码头停满船只,庙内人山人海,香火鼎盛,鞭炮不断,特别是初八那天——龙母诞辰更甚,诞期人流量达30万左右。西江的河上人家几乎都在船上都供奉龙母。船只经过龙母庙时都会烧鞭炮鸣笛致意[6]。

关于拜祭龙母的一般祭祀仪式有: [8]

1、洗龙泉圣水。在龙母庙山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五樽龙的石雕,自来水从龙口喷出,长流不息,谓之“龙泉圣水”。香客进庙前,一般备毛巾一张,在五龙喷水处净手、洗脸、以象征洗去世尘,祓除污秽,带来祥瑞之义。

2、引香火。因正殿禁止烧香,要烧香的香客只能在山门的露天广场铺开报纸或塑料纸作祭台。

3、呈供品。供品因人而异,可谓五花八门。一般是鸡、水果、饼干糖果、茶、酒等。来自港、澳的贺诞团参拜时才献祭金猪。

4、跪叩、祈祷。

5、烧金银纸。

6、燃炮竹。在焚化金银之后,到牌坊前、悦城河边烧炮竹,表示欢迎神明鉴纳。

而从龙母故事中引申出来的习俗则有:

忌食鲤鱼。传说龙母有一回吃鲤鱼不小心被鲠住。至今西江人忌食鲤鱼,放生鲤鱼。这种传统风俗的形成是人们畏惧不幸或危险而祈求保佑的心理,人们在放生时往往还有祈祷或者祝愿。

爱青蛇。历代统治者,龙母庙祝利用母慈子孝,杜撰出五龙朝母的故事,在诞期,三到五条已经拔了毒牙并喂饱了的青蛇置于龙母庙的香案上,制造朝拜龙母的形象。年深月久,当地就养成了一种敬仰和爱护青蛇的习惯,还有谚语:“见蛇乱打七分罪”。但是朝拜的人太多为了安全起见,我在龙母庙没看过这种习俗。

摸龙床。就是到悦城龙母祖庙梳妆楼上的龙母卧床上摸摸龙枕、龙被和龙帐。据说,摸一摸,便时来运转;坐一坐,就早生贵子。有的则说: “摸摸龙枕,高枕无忧。摸摸龙被,一年好到尾。”每年来摸龙床、坐龙床、铺龙席的香客多达六七万人。来到龙母祖庙拜龙母,很少不到龙母梳妆楼摸摸龙床,或捐一点“香油钱”,摸一个“龙母符”之类的。

饮圣水。龙母庙后面有一眼具有一定杀菌功能的硫磺矿泉,名之曰“圣水”。庙祝用自来水管将“圣水”接出,在水龙头正下方,放一跪垫,跪垫内设开水装置。只要香客跪在垫子上,圣水便哗哗流出;一站起身,便自动关闭,香客可带回家使用。

吃“金猪”其实就是吃烧猪,将整只乳猪(有的用一块猪肉)烧得黄灿灿的,用以祭祀龙母。奉祀完毕,在庙里斩食。据说,这样不但可以强身健体、百病难扰,而且可以纳财得“珠”。

费孝通先生谈到中国人对鬼神的献祭时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它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9]这道出了中国民间信仰重实用、实惠的一大特点。的确,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崇高的伦理道德和完美的精神追求,而是表现为用香火和祭品,换取现世的实利。如求财、求官、求平安、求子、求寿、求婚姻顺利等,凡是现实中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都可以通过许愿的形式,向神乞求。拜龙母的主体是广大民众,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遭遇更多的生活风浪和人生坎坷,对变幻莫测的未来有更多的担忧,因而对龙母,寄托了更多的希望。人们祭拜龙母的目的尽管不一样,但心态差不多:希望龙母能保佑,实现生活中的愿望。但是如果不能达到愿望,人们也不会怪罪龙母,而是认识到自己的事主要依靠自己去做。另外,有许多人看到别人去拜,自己不拜,好像就有一点欠缺;拜了心里也就踏实了。人有所信,是好的,无论你是信佛还是信基督,信鬼还是信神。因为有所信,才有所畏,有所畏,才有所不为。要是一个人无所畏,无所惧,为所欲为,那么连法律都约束不了,那样太可怕了。而且合理的民俗或者道德约束力量远比强制性的法律更强大。

三、龙母祖庙

说到龙母,不得不说德庆悦城的龙母祖庙。德庆悦城的龙母祖庙建于秦汉期间,已有一千多年,位于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是所有龙母庙中最大最宏伟的,也是一座凝聚了历代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它与广州的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南方古建筑三瑰宝。

先说龙母庙的选址,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地理风水,龙母祖庙的选址也不例外。我从小就听说龙母庙的选址得天独厚,但我对中国风水学一窍不通,所以引用中山大学学者叶春生对龙母祖庙选址的研究来描述:龙母墓所在地四周山峦起伏,行之有止,起到很好的贮藏生气的作用;另一个优势是水。它的正前方系四水交汇处,河底水流激荡,河面却屈曲盘旋,波浪不惊,正是灵水洄澜之地。风水学讲求来脉悠远,生气连贯。在辨认龙脉形势时,还要注意主龙四周要有屏障护卫,左右之山前呼后拥龙母墓后靠五龙山,山梁蜿蜒,从山下往上看,恰像五条神龙,从龙母身边向蓝天腾飞而去;从山上往下看,却又像五条神龙正向龙母奔来,形成五龙朝祖之形。庙的左前方是黄旗山,右前方是青旗山,两山隔江相望,山势向前延伸,略成揽抱之势。民间传说中的五龙吐珠之说,正是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加以想象而成。赖布衣为和龙母争夺这块宝地不知费了多少心机,终于还是败在龙母手下,可见这地盘的重要。现西江流域著名的龙母庙尚有她家乡广西岑溪县竹村(原属藤县)的龙母家庙,梧州的龙母太庙,肇庆的白沙龙母庙,其形胜都不如龙母祖庙。[10]著名古建筑学家龙庆忠教授以近九十之高龄,健步登上五龙山,见“五龙朝庙”的形势及山河美景,不禁赞叹说:“真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啊!”龙老为龙母祖庙挥毫写下“古壇仅存”的题匾。

龙母祖庙现存中轴线上最前方有一座石牌坊,石牌坊后面有一组主体建筑:山门、香亭、大殿、粧楼,旁边还有东裕堂和碑亭等附属建筑,近年又重修了原有建筑,重建了龙母坟等。

石牌柱子庄严稳重,雄浑有力。石牌楼为仿木构式,柱枋构件动用榫卯拼接,额枋和上柱有浅浮雕,题材多为虫鸟花卉、人物走兽。抱鼓石也雕刻了龙凤花卉图案,其中龙的图案很别致:龙头很逼真,但龙身则以盘旋飘舞的卷草代替,生动活泼,使圆鼓石有转动之感。整个牌楼建筑共宽达35 m 多,主次分明,外轮廓线有着高低起伏,富有韵律。

龙母祖庙的山门很有艺术特色,硬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正脊上有双龙戏珠以及诸多人物共鸟走兽等的陶塑,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情。

山门之后就是香亭,香亭在装饰艺术上很有成就,它的平面为正方形,有内外柱子各四根。它的四根檐柱均为突雕和透雕的石龙柱,雕刻精美,石龙珠可以在龙嘴中滚动,香亭的柱子和顶梁都饰以木雕,栩栩如生。

龙母庙正殿,供奉着龙母雕像,重檐歇山,绿琉璃瓦。大殿空间高敞,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首先,大殿的内部空间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调。以黑色为主调的殿堂建筑在全国各地并不多见,但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则常可见到。大殿重建于光绪清三十一年(1905年),但却保存了许多宋代建筑的特点。

妆楼是在大殿之后,是一座二层楼高的楼阁,后座五间,深三间,硬山绿琉璃瓦顶。据说是龙母的龙床所在,摸龙床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二楼的槅扇门制作精美,以“寿”字为主题。二楼前轩梁架木雕和雀替雕刻精致,图案有石榴、仙桃等,是隐喻多子多福和长寿的吉祥图案。

碑亭位于山门的东北方,平面正八边形,重檐攒尖盔顶,黄琉璃瓦盖面,绿琉璃瓦镶边。上檐八条垂脊,每条上置二条琉璃金龙。下檐八条角脊,每脊置一条琉璃金龙。

龙母祖庙除建筑艺术上成就卓著外,防洪技术上也独树一帜。由于庙址地势较低,几乎年年都受到西江江水冲淹。由于它在防洪技术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故能防洪抗冲百年而不倒。其防洪抗冲的措施有:①大量采用花岗条石铺砌河岸、码头、山门前广场,建筑台基,庭院地面,以护建筑基址;②大量采用砖石作建筑材料,牌坊则全由石材制成;③采用高石柱础,大殿及香亭石础均高出地面一米,用石材砌筑高台基;④良好的排水系统。每次洪水退后,附近民居区留下厚厚一层泥沙,而龙母祖庙只要稍微清扫就十分干净,与其他地方形成鲜明的对照。龙母祖庙自清末重建以来已历近百年,几乎年年受洪水冲淹而依然屹立江边,不愧为防御洪水的杰构[11]。

四、结语

龙母文化贯穿整个西江流域,对当地人们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龙母的传说以及龙母 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龙母文化也带动了一系列的经济生产,如何合理利用开发龙母文化,这需要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庆县志》《概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吴震方:《岭南杂记》上卷, 丛书集成初编据龙威秘书本排印 [3]徐亚娟:《近百年龙母传说研究综述》 广西民族研究 2007年第4期 [4]唐刘询:《岭表录异》卷上

从书集成初编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

[5]南朝宋沈怀远:《南越志》(不分卷),《太平寰宇记》卷一**《岭南道·康州》(四库

全书本)引

[6]叶春生:《岭南民俗文化》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8 [7]蒋明智:《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8]谭培安 :《传统文化与德庆》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9]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 北京, 三联书店, 1985

[10]叶春生: 《从龙母故事看民间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第26期 2004年11月

[11]吴庆洲 《龙母祖庙的建筑与装饰艺术》[B] 2006.08

篇2:龙母文化

浅谈梧州节事旅游

以梧州龙母文化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为例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节事旅游也逐渐兴起并得以迅猛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节事旅游能给地方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目前已日益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经济的重要方式。从2000年开始,为了促进梧州市经济发展,梧州市以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开始了一年一度传统的龙母文化旅游节。本论文在参考大量国内外节事旅游研究的文献基础之上,从国内外节事旅游兴起和发展现状来分析梧州节事旅游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节事旅游的时空分布、梧州发展节事旅游的条件、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梧州节事旅游今后的开发提出了若干参考性建议,并提出对今后国内节事旅游的展望。

关键词:节事;旅游;梧州;龙母

目 录

一、国外节事旅游分析„„„„„„„„„„„„„„„„„„„„„„„„3

二、我国节事旅游的兴起、发展现状及时空分布分析„„„„„„„„„„3

三、梧州市龙母文化旅游节简介及龙母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 „„„„„„„„3

四、梧州市节事旅游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4

2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包括:龙舟比赛、“吃在梧州”旅游美食活动、鸳江夜游、焰火晚会、“龙母诞”开诞仪式、赏灯会、民俗歌舞表演,以及召开历史文化研讨会和经贸洽谈会等。每年三月三民歌节时,最激动人心的活动就是抢花炮了。抢花炮的拼抢非常激烈,其形式有如西方的橄榄球,所以被誉为“东方的橄榄球”。

龙母文化资源得以传承和继续的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制度民俗”。表现为围绕纪念“龙母”而衍生的一些节庆活动。2.“物化民俗”。表现为围绕当地群众朝拜“龙母”而建造的庙宇。3.“精神民俗”。表现为围绕传播“龙母”惠泽众生、母仪天下的恩德。资料来源:梧州零距离网http:///

篇3:梧州龙母文化商业化开发策略探析

龙母是西江水域的保护神, 产生于西江流域, 受到沿江流域民众的信奉。迄今为止, “龙母”已演变为一种文化, “龙母文化”是西江内河流域水文化的象征, 同时, 由于我国传统对龙图腾的崇拜, 龙母文化也是龙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另外, 龙母文化与妈祖文化属于同类型的文化范畴, 他们都是水文化的象征。国内学者多从文化本体、文化对比等角度去研究龙母文化。但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能只依赖文化事业化之路, 文化产业化也是文化传承的有效措施之一。而本文则致力于龙母文化的产业化开发研究, 以龙母文化历史为基点, 通过分析龙母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保持龙母文化原貌的前提下进而提出其商业开发思路并寻求其传承的有效措施。

2 龙母文化的由来

龙母文化, 指产生于珠江流域西江上下游以及远播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一带的龙母崇拜, 其产生的大量诗词、楹联、传说、戏曲, 由龙母崇拜产生的一些独特古建筑古坛、民风民俗, 由龙母崇拜促进和发展的文物旅游, 就构成了龙母文化。

龙母, 西江河神。传说秦朝祖龙皇帝时期, 广西藤县一都水东街孝通坊温姓人家因家贫将刚出生的女婴装在木盆中放逐于西江, 女婴随盆漂至广东悦城被农夫所救, 并在此生长。温姓女婴成年后养育了五条小龙, 在西江流域广做善事, 造福于民。温氏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 受到西江流域人民世代敬仰。祭拜龙母随历史推移逐渐形成西江流域的民间宗教信仰。

3 梧州龙母文化的传承现状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梧州龙母文化的传承现状

通过调研, 我们认识到, 梧州龙母文化就其价值体系而言, 主要有文物价值、民俗价值和旅游经济价值, 三者构成其价值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 对于梧州市当务之急是如何挖掘龙母文化的经济价值, 为梧州市的经济建设服务。具有独特旅游经济价值的龙母文化是岭南古都梧州珍贵的旅游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利用, 对梧州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 龙母文化旅游产品的龙头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对其开发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所以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断挖掘和创新, 把龙母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3.2 龙母文化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 梧州市尚未完全发掘龙母文化中的经济价值。梧州市文化旅游管理者对于龙母文化经济价值发掘不够深度, 仅停留在依靠龙母文化活动之一的龙母诞辰祭祀活动, 获取旅游经济收入。这种单一的经营, 形成梧州龙母文化资源的浪费, 是龙母文化越来越失去生机和活力。旅游产品开发是根据目标市场需求, 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进行设计、开发和组合。

(2) 政府缺乏对龙母文化的有效媒体宣传。梧州龙母文化缺少媒体的宣传, 让公众对于这种古老的信仰文化越来越疏远、缺少认同感。政府宣传力度不足, 所以造成很多本地的人想参加却不知道有这个文化旅游节, 因此, 这个原因也让龙母文化活动缺失了很多目标受众。继而龙母文化逐渐丧失青年群体的信仰根基, 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堪忧。

(3) 龙母文化与现代商业运营机制的矛盾。龙母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信仰文化, 如宗教文化一样迥异于其他意识形态、相对系统而稳定的文化体系, 同时又对整体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 虽然我国丰富的宗教信仰文化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但总体上看, 宗教信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诸多问题, 与现代商业运营机制有不可避免的冲突。

(4) 龙母文化产业链缺失。龙母文化现阶段还停留在初级的开发阶段, 属于观光型的旅游地。未能延伸产业领域, 拓展旅游要素体系, 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过于单一的龙母文化开发形式不足够形成产业链。旅游要素与各个相关产业相互渗透, 才能发挥旅游业对经济、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促进作用。

4 龙母文化商业性开发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化具有文化事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对龙母文化进行商业开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表现在:

4.1 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产品的需要

依据《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1年发展预测》一书中所提及的数据。在1985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仅为33.3元, 2010年为534.88元, 经过了25年增长了1505%。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其中文化旅游成为消费热点。拥有两千多年文化底蕴的梧州, 以及在梧州本地土生土长的信仰—龙母文化, 也迎来旅游发展大潮中的机遇。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 弘扬“利泽天下”的龙母传统文化精神契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4.2 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需要

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国务院于2005年底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 决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文化遗产日”。2004年, 梧州龙母文化列为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六个试点项目之一。龙母诞是龙母文化的精华部分, 梧州政府非常重视龙母文化的发展。为此, 从2000年开始梧州每年都成功举办了龙母文化节, 进一步提高了龙母文化的影响力。

4.3 打造广西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需要

广西旅游业正在迅猛发展中, 但由于广西旅游资源布局不合理, 游客主要流向桂林, 而其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广西打造广西特色旅游品牌的重点项目之一。梧州旅游资源丰富, 比如梧州藤县蝴蝶谷漂流风景区、梧州藤县石表山国家4A风景区、梧州岑溪吉太白霜涧风景区、梧州龙母太庙、梧州骑楼城、李济深故居、太平天国永安活动旧址等一系列旅游资源, 形成了一整条完整的文化旅游路线。以龙母文化为主线的旅游线路快速崛起, 这为梧州的文化旅游发展以及受众面积再扩大提供了可观的条件。

4.4 为梧州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梧州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来说, 古苍梧文化涵盖范围包括桂东、粤西和湘南三省繁华富庶之地, 内涵丰富, 沉积厚重又特色鲜明, 影响深远, 是西江文化、岭南文化的发祥地, 具有很强的文化吸引力。龙母的故事在西江流域家喻户晓, 逐渐形成的具有梧州特色的龙母文化在梧州经济、文化层面上的地位日益显著。

4.5 可以进一步提升梧州的城市知名度, 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

梧州是世界人工宝石之都, 在东南亚国家中享有盛誉, 还有梧州的龟苓膏, 六堡茶对于梧州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而龙母文化是源远流长的西江文化的精华所在, 是仁慈、博爱、“利泽天下”的奉献精神的真情抒写, 是开发西江、改造自然、造福百姓的赞歌, 对龙母文化进行商业性开发可以进一步扩大梧州的文化、经济影响力。

5 龙母文化商业性开发策略

对龙母文化的商业开发, 绝对不能以牺牲龙母文化的本来面目和根本内涵为代价, 必须严格遵守龙母文化的本质内涵, 充分引入市场化和产业化措施, 以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5.1 龙母文化作为梧州地域特色文化, 政府应该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 发扬真善美的龙母文化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 龙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 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传统媒体持续发展, 新媒体不断涌现,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趋于多种多样。龙母文化应采用多渠道宣传, 将龙母精神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让人们参与到龙母文化活动中。龙母文化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龙母诞辰的祭祀活动, 但由于缺乏宣传的缘故, 龙母文化辐射地域的受众未能持续发展壮大。所以龙母文化商业性开发应注重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合理利用媒体力量, 新旧媒体结合, 创造最佳宣传效果。在媒体选择、宣传方式上注重不同年龄层受众的特殊心理状况, 比如新媒体 (网络广告、微博营销、手机媒体等) 主要是针对网络操作较为熟悉的年轻群体, 该群体属于龙母文化潜在受众, 这是龙母文化兴盛发展的关键所在, 是以后龙母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群体。针对该部分群体的宣传应遵循阳光、活力的特点, 迎合其心理诉求。而传统媒体 (报刊、杂志、户外广告等) 主要针对习惯通过传统媒体接受信息的群众, 是龙母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群体, 对于该部分群体宣传坚持简要、及时的信息传达。

5.2 龙母文化的系列活动, 应该迎合各方面的契机, 整合龙母文化资源作为一张名片推广出去, 提高梧州的知名度

龙母文化是岭南内河文化的象征, 在西江流域影响深远, 以龙母文化旅游线路为基点, 进一步探寻龙母文化, 同时, 彰显梧州的地域文化特色, 打造独一无二的龙母文化品牌, 促进梧州甚至广西旅游业发展, 提升梧州知名度, 促进梧州经济发展。龙母文化的重要载体--龙母诞祭祀活动已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地政府对于龙母文化的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 社会各阶层人士也对龙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龙母文化以此为契机, 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紧密把握我国一系列发展战略发布实施和高速交通体系建设的机遇, 加快区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本土旅游城市主体培育力度, 重点围绕市场需求, 加强地缘临近以及文化共通区域间的旅游合作, 促进城乡双向交流, 推动旅游产品、旅游路线的整合、实现区域间合作后综合竞争力提升, 进而推动旅游产品集群和旅游产业集聚, 实现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更加均衡、更具活力。文化管理者在设计龙母文化旅游线路, 应整合龙母诞辰祭祀活动。

5.3 龙母文化的系列活动应该更多地融入本地的特色文化因素, 丰富活动的内容, 形式要创新, 不断吸引更多游客的眼球

龙母文化旅游资源的拓展, 需要注重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化和丰富性。在新兴旅游业的背景下, 旅游资源的一个动态的概念。国内的旅游地许多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主要是没有体验内容的开发。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需要提供体验性的新项目, 由观光型旅游向体验型旅游提升。所以在进行龙母文化商业开发, 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在活动形式上, 需要进行创新, 在坚持传统的龙母精神的前提, 以活跃的、易参与的活动形式, 让群众亲身体验龙母真、善、美的精神;在内容上, 更多地融合梧州本地的特色文化因素, 例如在各个中小学举办龙母知识巡回展览或者举办龙母动漫形象设计大赛, 注重培养新一代年轻群体, 提高龙母知名度, 普及龙母文化的精神。让龙母文化的系列的活动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呈现在人们眼前, 是历史悠久的龙母文化展露新的光彩。

5.4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机制, 把可以进行商业运作的龙母文化活动环节尽量市场化运作

我国在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基本上还是延续传统部门管理模式, 即各级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不同级别的旅游行政管理工作。近年来, 政府将龙母文化的某些活动的承办权让渡给个体企业, 让其进行商业化经营。现今龙母文化还停留在初步阶段, 若要对其进行深度开发, 龙母文化衍生产品开发所需费用, 单一的文化公司无法承担, 所以要形成的多种多样的投资方式和形成投资联盟体系。龙母文化需要灵活经营, 龙母文化保留传统的祭祀仪式, 其他龙母文化产品的环节上则是尽量市场化运行。由于文化旅游是拉动型的旅游, 企业化经营是促进品牌和收入增长的主要方式, 政府应当和民营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以提高各类商业赞助力度和促进企业传播城市品牌和活动品牌的积极性。使龙母文化产业逐渐成熟, 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营机制和盈利模式。

5.5 推动发展龙母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政府应致力于推动龙母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兴盛与否, 关键看其是否形成的文化产业链。虽然龙母文化活动中每个环节都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消费者, 但消费市场没有完全饱和, 只要对龙母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发掘, 龙母文化通过开发利用都可以形成其他产品的形式。也就是说, 龙母文化本身需要足够强大的衍生能力。旅游杂志是一个强大的平台, 能够积聚人气, 提高龙母文化知名度;出版社推出龙母的动漫形象及赋予其真实情感, 像推广明星一样塑造漫画形象;临时制作委员会能统筹安排, 使制作公司创作出符合受众期望的动画作品;电视台保证龙母动画播放时段能够赢利。这样就整合成为一个集动漫制作公司、媒体播放、印刷出版等等成熟的产业链。

6 结语

文化是一种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 它通过书籍、艺术品、民间传说、建筑物等, 在时间上传之后世, 或在空间上向一定地域传播。人们对龙母的崇拜, 并不是等同于迷信, 这种对龙母的信仰形成了“龙母文化”。随着历史的推进逐发展成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对龙母文化进行商业化开发的根本原则是在保持龙母文化原貌和根本文化内涵不变的基础上实现其商业价值最大化, 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龙母文化实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 在商业化过程中失去了龙母文化的根本内涵, 那对其进行商业化开发也就失去了最为基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少峰, 张立波.文化产业商业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

[2]罗佳明.旅游管理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

[3]中国旅游研究院.2010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1年发展预测[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

[4]杨昌雄.论龙母文化资源的旅游经济价值及其利用[J].广西民族研究, 2002 (2) .

[5]郭满女.促进梧州龙母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科技广场, 2011 (2) .

篇4:神奇的壮族龙母文化之源

龙母文化,古代的人与自然和谐

早在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石门龙母文化的传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据说石门村前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潭,当地人叫做石南海。相传有一个穷苦的寡妇,无儿无女,孤苦零丁。一天清早,她到石南海去挑水,汲水时有一条小蛇游进她水桶来,她忙将水倒回潭中再行汲水。哪知那条小蛇三番五次地游进她的水桶,她只得挑回家,养在水缸中。

小蛇很懂人意,总绕在她脚下,亲热得像她儿子。一次,她正在切猪菜,小蛇一边在旁玩,一边用尾巴帮她把散出去的猪菜扫回来,寡妇一不小心就将小蛇的尾巴砍断了。从此,她叫小蛇做“特掘”(“特”壮话指未婚的男子,“掘”指没有尾巴)当作儿子来疼爱他。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特掘渐渐长大,长得同桩柱子一般粗了,回到石南海里生活。他觉得母亲生活得太清苦,便从石南海里打鱼回来赡养她。寡妇死了,特掘卷起大风刮回一个棺材,收殓好母亲。狂风大作,天昏地暗特掘随风把棺材送上石门村后面的一座高山上的山洞里,挂在山洞前上方的峭壁上。因为埋葬寡妇的那天是农历的三月三,所以在石门,每年的三月三都会有一阵风刮回来,相传是特掘回来给他母亲扫墓了。后来,人们把葬持掘母亲的那座山叫“岜仙”,那个山洞叫“敢仙”。人们也自发从山脚修起一条石阶路到山洞里,并在山洞里设了特掘和他母亲的神坛,每逢初一、十五都来朝拜,求雨乞福,每求必应。

这个故事祖祖代代相传至今,壮族人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永久继承下来,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都在上林境内。一个县份拥有两个自然保护区,这在全国为数不多。

石门龙母文化根源考证

2005年9月17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的大明山“龙母文化发源地”考证会上,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梁庭望教授等来自广西区内外的民族和文物专家一行认为:“龙母文化的发源地最初源于环大明山地区”。得出这个结论以后,有关专家相继在环大明山的武鸣、上林等其它地方发现了不同版本但大同小异的龙母文化。2005年10月31日至11月3日,以“壮族在线”总顾问谢寿球为组长的专家组在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又发现了一个龙母村,该村的龙母文化再一次给大明山和环大明山地区注上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1972年,因天旱抽水,从石南海打捞出的石锛、石斧、杵、等石器和铜刀、铜锹等青铜器,这表明,石门是桂中地区人类出现比较早的地方之一。笔者和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蓝多民也一起考察过龙母墓所在的石门“岜仙”,发现从山脚往龙母墓所在的山洞“敢仙”的石子阶梯,石头都砌得十分工整,但竟然没有任何铁器凿刻过的痕迹。从山脚到岩洞大约有300米的距离,这样的工程在古代不算小,但为什么都没有铁器凿刻过的痕迹呢?这说明这条石头路是还没有出现铁器的年代建成的,应该是在青铜器出现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发现,就为石门的龙母文化有了脉络可查:石门的龙母文化早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石门的龙母文化是最具有原生性的!

在宋、明代年间,石门就有一个“特掘庙”,当地的人叫“公周庙”,按照当地的壮话意思叫“我们的老祖宗庙”。

每年“三月三”,民间自发举办传统“石门龙母节”大型活动。唐代在桂中南地区有一个壮族大首领叫韦厥,他持节压服生蛮,开拓化外,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因此功诏领澄州刺史,有不少专家说特掘就是韦厥,韦厥也一直自称他就是特掘。此人史书上罕见记载,传说韦厥最后隐居于现上林县覃排乡的智城峒。因此,特掘故事即壮版的龙母文化发源于上林县,这也是一个参考佐证。当然,韦厥出现的年代是唐代,龙母文化出现在原始社会,在年代上是不相符的,而且,韦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特掘”则是一条蛇。流传在上林民间的故事《万寿公王韦厥》等传说里面,都提到韦厥就是“特掘”,而且还具体到韦厥是生于石门。经过我们对石门的韦氏家族进行考证,并对石门的群众进行访问,都没有在石门找到关于韦厥的任何蛛丝马迹。从韦厥的身份来说,他一方面是壮族的首领,作为一个地方的首领,另一方面他又是朝廷封的“澄州剌使”。所以,韦厥从思想上讲:一是代表地方的部落首领,二是服从朝廷的命官。他从一个奴隶成为一个首领,靠的是什么?他用什么招兵买马?性格的双重性判断,他不可能顶讳汉皇帝说他是真龙天子。因此,他只能借“特掘”这一壮族的龙来号召民众,最终成为桂中最大的壮族首领。当他的势力范围扩大到环大明山地区,龙母文化也相应地传播到环大明山地区!跟现在韦厥统治的范围和环大明山地区的龙母文化分布范围也相吻合,这应该不是用“巧合”两字能解释的。

那石南海就在石门村前。经过现场探查,源生石门龙母文化的深潭、岜仙、敢仙、龙母故居旧址和神坛都历历在目,这和不同版本所传说的位置相符,这又为石门的龙母文化烙下真实印记,为该地的龙母文化打定了一个坚实的地理基础。石门的历史、人文和地理基础,源生出富有传奇色彩的、远古的石门龙母文化。

石门是珠江流域的生态龙母文化之源

过去,专家组已经确定环大明山的龙母文化是典型的壮族版龙母文化,是原生态的龙母文化。在珠江流域的龙母文化都是汉版的龙母文化,都是在原生态的壮族龙母文化基础上发展并丰富起来的。但是,专家们一直弄不清壮族版的龙母文化是怎样流入珠江流域并成为该流域龙母文化的源头。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石门龙母文化流向的探寻之旅。

石南海地处上林县的西北部,在古代,石南海是直接向北经忻城县的板甫到古蓬汇合成滂江,称之为石南海参故道。新道则流经塘红乡的石门村、龙祥村和乔贤镇的龙头村,在来宾市忻城县古蓬镇的周安村和古蓬河汇合成滂江,向北注入红水河。石南海是红水河的一级支流、是珠江的二级支流!初步断定,环大明山的壮族版龙母文化就是经过这样的河流线路传入了珠江流域!

壮族的祖先信奉的图腾大多是蛙,尤其是红水河的主要流域,如都安、马山及所在的上游部分地区,甚至上林的部分地方,都信奉蛙图腾。但是,从石门到周安到红水河边以及忻城县城,他们信奉的图腾却是蛇。在距离石门两公里处的石南海故道的双好桥上,有两个似龙非龙、似凤非凤的石刻蛇头,秃尾,面朝“敢仙”方向;在蓝干河边的龙祥村长帅庄,该庄的庄前、庄后也分别保存有一只石刻蛇头,蛇脖子上挂有一只葫芦,根据壮族人普遍信奉的更加古老的盘古文化,葫芦也是壮族人的圣物。这些蛇头不仅指明了石门龙母文化的传播流向,也说明石门的龙母文化是壮族的文化,带有壮族的烙印。在周安的横山桥、周安桥,也都分别刻有两只似龙非龙、似蛇非蛇的头像,这和壮族“龙即是蛇,蛇即是龙”的观点相通。据横山庄的老人说,横山桥约建于清代,当年建这座桥的时候,好几个月都是风雨交加无法施工,后来,工程师傅专门为此做了一场法事,风雨就停了。工程结束后,工程师傅就装上两个似龙非龙,似凤非凤的石刻,而且这样的石刻都是头朝石门方向,都是秃尾的。经过我们在石门周边地区进行考察,在周安村的增福庄,笔者又发现了两只蛇头,一只胸前刻有“泰山石敢当”,一只刻有“龙狗飞凤石”的字样。这是壮族人对龙看家、避难、镇邪寄予的愿望。在忻城县的莫土司衙门,笔者发现那里面的建筑图案大都是以蛇的原形创作的。经过访问,从石门到忻城的红水河边,古代都是或刻或画有蛇图案的,有的用来避邪,有的用来装饰,但这些石刻石画在文革时期大都被当作破除迷信对象破坏掉了。而且,从石南海到周安,所有的蛇头石刻都是面朝石门方向。在所有古桥上遗留下来的龙蛇石刻,除了周安桥是鲤鱼尾巴以外,所有的龙蛇石刻都是秃尾的。据石门当地的群众说,。从十几年之前到现在,每隔几年都有。珠江流域的。玉林地区的信男信女来石门膜拜“特掘”。可以肯定,石门的龙母文化已经直接影响到玉林地区。

挖掘石门龙母文化的重要意义

壮族的传统节日是“三月三”。二十几年前,包括现任南宁市委书记马飚在内的原中央民族大学一批学子对广西的节日进行考评后,提交方案给中央民委,把“三月三”定为壮族的传统节日。当时,梁庭望老师就宣布“三月三”是来源于上林县石门村的龙母文化。而且,在不同版本的龙母文化传说中,也只有石门的龙母去世之日为三月初二,下葬之日为三月初三,所以“特掘”每年回来扫墓的时间也是三月初三。因而,只有石门的龙母文化能说得清“三月三”和龙母文化的关系。因此,石门的龙母文化是上林的,也是南宁市的,更是广西的。这支文化的存在,和武鸣刚挖掘出来的龙母文化一南一北支撑起大明山的龙母精神。以大明山主峰龙头山为中心,辐射了周边的文化,如大明山东南方的龙湖,大明山东麓的大龙洞、大龙湖,以大明山主峰命名的、大明山脉东南部分的龙山自然保护区,都和壮族龙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南宁市现在正在努力打造以大明山景区为核心的环大明山旅游圈,环大明山的旅游格局正在形成,石门龙母文化的出现和挖掘,将有力地填补大明山东麓的龙母文化缺陷,极大地丰富大明山及环大明山的旅游文化内涵。上林县的旅游圈是环大明山旅游圈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石门龙母文化以及崖棺葬文化的发现和挖掘,加上石门在明代的八寨起义、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石门这一景点一旦形成规模,就会以大龙湖的“龙”和石门的“龙母”到双罗的韦厥墓再到洋渡唐碑中的“韦厥”这条龙和龙母的内线联接起来,将会赋予上林旅游的灵魂,改变上林县旅游景点分散的格局,形成了上林县内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把上林县的旅游品牌提高到一个全新的档次,极大丰富了环大明山旅游的文化内涵。

篇5:龙母文化

近日,走访位于梧州河东老城区西北桂江之滨上的千年古庙龙母庙,里面的氛围格外和谐。这个龙母庙的主体建筑是由牌坊、正殿、前殿、龙母宝殿、寝宫等等构成的。

聆听着掺杂各种的声音,再往里慢慢走,忽听旁人说:“现在我们位于龙母正殿区”。只看到那人数络绎不绝,那香火缭绕。听着游客们说:“上香朝拜文化也有很大的说法的.,上香朝拜也有先后顺序,先上香烛宝、然后上蜡烛、再上香、最后跨宝等。”游客们很虔诚的朝拜,都希望龙母赐福。求龙母赐福,应该心怀虔诚,拾级而上,来到全国最高38米捧金印的龙母圣象,心中默念心愿,按顺时针方向诚心绕行龙母神象三圈,然后在龙母神象前上香、许愿、祈福、感恩、期待龙母显灵。

沿着阶梯而上,走到龙母鼓楼。有游客用尽洪荒之力来敲鼓,让鼓声震天响地,祈求自己和家人都平平安安的,社会和和谐谐的。击平安鼓,在龙母庙有着“鼓鸣福致”的寓意。一击鼓,寓意龙母福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二击鼓,寓意龙母福佑家庭和睦,老少平安;三击鼓,寓意龙母福佑一生平安,家宅平安。

走下石阶,到龙母新殿区,忽遇到梧州龙母庙景区检票员叶叔。他娓娓道来:“每逢龙母庙有重大节日,许多来自于广东的神婆到龙母庙来,在‘旧庙’中又唱又跳,用此方式来朝拜龙母。她们就像电影里面那些神婆一样,与之丝毫没有差别。游客来自本地和外地人数各一半,外地游客大多都是广东方向的,也有少数来自香港的游客。”

叶叔(姓名忽略)停顿一下,似乎在思索着,又用着回忆的话语说:“我在龙母庙工作已经有四年,有许多印象很深刻的事情。我曾经看到过一些龙母信众从‘旧庙’方向的门口,用三步一跪拜的方式走到龙母‘旧庙’。可见信众们,是有多虔诚。大多信徒来朝拜龙母,都希望龙母福佑,祈求家庭幸福美满,国家社会和谐等等。”

准备出去龙母庙的时候,向龙母庙的售票员了解到一些相关信息,一个售票员侃侃而谈:“龙母庙现在正直淡季,人流量少些许。这里是国家级4a旅游景区,日最大的承载量为66182人,瞬时最大承载量为3300人。初一和十五龙母景区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到下午6点。其余时间景区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到下午5点。”

篇6:龙母文化

证号:201125—sy;201125—ky

广西鹿寨县龙母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

初步设计汇报材料

广西梧州水利电力设计院 二O一O年五月二十八日

1、概述

鹿寨县龙母水库灌区配套节水工程位于广西柳州市鹿寨县,龙母水库灌区枢纽工程位于鹿寨县导江乡黄坭村鸡石山屯附近,石榴河支流六鸣河上游龙母沟内,地理位置东经109°42′、北纬24°20′。龙母水库灌区东邻鹿寨县的四排乡,南接江口乡,西连雒容镇,北靠鹿寨镇,距鹿寨县城约23km,是鹿寨县重要商品粮基地。

龙母水库灌区范围包括导江乡和鹿寨镇7个村民委,原设计灌溉面积1253.3hm2,灌区东起鹿寨镇的大河村,南起导江乡的佛子村,西起导江乡的长洞村,北至鹿寨镇的石路村。

龙母水库灌区的水源主要为中型水库——龙母水库,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1.5km2,多年平均入库流量0.56m3/s,多年平均径流量1769万m3,最枯径流量63万m3,无断流情况。龙母水库正常蓄水位193.00m,死水位171.80m,校核洪水位196.11m(P=0.2%),水库总库容1171万m3,有效库容881万m3,属多年调节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253.3hm2,有效灌溉面积900hm2。现灌区以种植双季稻为主,其次是甘蔗、玉米、花生和冬种作物。

龙母水库灌区始建于1975年11月,1978年1月投入运行,目前灌区内能正在运行的主要是总干渠、石路支渠和佛子支渠。

龙母水库灌区原设计总干渠长9.3km,设计输水流量2m3/s,共分两段:第一段从坝后电站尾水渠至鸡石山电站压力前池0.78km,浆砌石矩形断面,渠道底宽2~2.4m不等,渠道边墙高1.6m;第二段为鸡石山尾水渠至中寨8.52km,渠道随山边走,有矩形、梯形和一边直墙一边斜墙,由于弯多,断面变化大,渗漏较为严重,总干渠区间设计灌溉面积85.6hm2,其中水田76.7 hm2,旱地8.7 hm2。

原设计支渠4条共35.2km,其中:石路支渠从总干渠3+200km处往左延伸至大平,渠道长15.2km(目前已开挖渠道11km),设计输水流量1.5 m3/s,设计灌溉面积434.1hm2,其中水田347.67hm2,旱地66.7hm2,主要灌鹿寨镇的独羊、石路两个村民委;佛子支渠从中寨至佛子长6.93km,设计输水流量0.5m3/s,设计灌溉面积170hm2,其中水田133.3hm2,旱地36.7hm2,渠道因未硬化,渗漏严重;六谷支渠尚未全部挖通,渠道从总干渠尾经过跌水后连接,长7km,设计输水流量1 m3/s,设计灌溉面积411.7hm2,其中水田347.7hm2,旱地64hm2;古力支渠也尚未全部挖通,设计渠长6km,设计输水流量0.2m3/s,设计灌溉面积66.7hm2,其中水田33.3hm2,旱地33.3hm2。

龙母水库灌区由于渠系配套尚未完成,目前只石路、佛子两条支渠发挥部分效益,而六谷、古力两条渠道尚未建设,加上管理跟不上,工程投产多年来,目前实际灌溉面积只有58.67hm2,水库管理所仅靠发电、养殖等收入维持。

上世纪80年以来,龙母水库管理所每年发动群众断断续续地采取了一些工程措施,如清淤、防渗等,但效果不是很理想,进行得不彻底。渠道防渗只在一些渗漏严重的地段进行,多数只是在渠道内坡及底部抹一层薄水泥砂浆,运行一两年后,砂浆面层便开裂破碎,渗漏依旧,目前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39,因此渠道水利用系数仍然没有得到提高,灌溉面积远未达到原设计灌溉面积1253.3hm2。

龙母水库灌区在鹿寨县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灌区农村人口18774人,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只有0.62亩,当地农业经济难以发展。因此,对龙母水库灌区进行配套、节水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我院受鹿寨县水利局的委托,对龙母水库灌区进行节水配套改造设计,主要工作内容有:灌区水量平衡计算;防渗渠道设计流量计算;渠系防渗工程设计;渠系附属建筑物设计等。

2、水文 2.1流域概况

龙母水库灌区水源是龙母水库,坝址位于六鸣河上游的一条支流——龙母沟上,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1.5km2,河流长度6.77km,河沟宽度一般为10m,河床平均坡降11.3‰,河岸高5~8m,河床多为石英质岩,两岸连接土岭,植被良好,林木覆盖率达90%以上,水土流失少,山青水秀。

龙母水库灌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山顶高程一般在250~336m之间,沟谷高程100~150m,高差150~200m,沟谷呈“U”字型。灌区地面高程在80~136m之间,该区属于侵蚀型地形地貌。流域内低山丘陵山地占的面积比例较大,沿河两岸分布着三级河谷阶地。

灌区土壤主要是黄褐色粘壤土夹风化砂砾,稻田中土壤多为亚粘土,一般透水性不大。2.2气象

龙母水库灌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20.8℃,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339mm;多年平均蒸发量1293mm;多年平均风速2.1m/s,多年平均最大风速15m/s。2.3径流

参考《龙母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报告》水文计算成果。

径流计算采用流域附近的四排水文站实测资料间接推求基流,得龙母水库坝址多年平均流量Q=0.486+0.075=0.561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769万m3。变差系数Cv=0.30,偏态系数Cs=2Cv,求得各种频率年平均流量,成果如下表2—1。

龙母水库坝址各频率年平均流量成果表 表2—1Q(m/s)0.5613Cv0.3Cs5频率P(%)及相应年平均流量(m3/s)***52Cv0.8630.7850.6960.5440.440.4170.3930.3590.316

3、工程地质

各渠道沿线主要为低矮的丘陵地形为主,渠道蜿蜒曲折,走向变化大,岸坡主要为土质岸坡,出露的地层岩性为第四系的残坡积含碎石粘土,土体抗冲刷能力差,渠道沿线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渠岸滑塌,渗漏、渠岸冲刷、渠道淤积,山体滑坡等。

灌区地下水主由第四系孔隙水及下伏基岩裂隙水组成,根据地方有关建筑资料,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4、工程任务、规模和效益

本次初步设计建设项目有:总干渠0+000~8+140渠段(长8.14km)、石路支渠0+000~8+640渠段(长8.64km)、佛子支渠0+000~6+930渠段(长6.93km)的三面防渗和附属建筑物、交通便道续建配套或维修加固。

配套改造节水工程完工后可节约水量1136.7万m3,节约水量可恢复灌溉面积478.3hm2。

5、工程设计 5.1工程等别和标准

龙母水库灌区为中型灌区,工程等别为III等。灌溉设计保证率按85%设计,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设计暴雨,防洪标准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总干渠(0+000~8+140)、石路支渠(0+000~8+640)、佛子支渠(0+000~6+930)均为5级建筑 物。

5.2渠线布置及工程总体布置

渠系工程布置按以下原则设计:

1、保持原渠线,局部过于弯曲处适当栽弯取直;

2、在弯道段,如弯曲率小于5倍水面宽度,采取顺凸岸渐变横向降坡的方法;

3、在不改变渠道过水断面的情况下,通过渠道防渗技术措施,提高渠道输水能力;

4、力求上下断面连接顺畅,水流流态好;

5、尽量节省工程投资,少占耕地;

6、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可靠。5.3渠道断面设计

1、渠道纵坡

对不满足过流要求的断面,加大了底纵坡,采用混凝土防渗面板或浆砌石对渠道衬砌,糙率n取值均为0.015。

总干渠(0+000~8+140)渠床底坡i值分别为0.00067、0.00033、0.0005,渡槽底坡为0.002;石路支渠(0+000~8+640)渠床底坡i值分别为0.003、0.00067、0.00054,渡槽底坡为0.002;佛子支渠(0+000~6+930)渠床底坡i值分别为0.0005、0.001,渡槽底坡为0.002。

2、渠道断面

总干渠(0+000~8+140)断面形式结合现状地形分为矩形和梯形,其中浆砌石矩形断面底宽1.2~2.2m,混凝土防渗面板梯形断面底宽1.2~1.7m,渠道两侧衬砌坡比1:0.8~1.0。

石路支渠(0+000~8+640)主要为混凝土防渗面板矩形断面,底宽1.2~1.5m。佛子支渠(0+000~6+930)断面形式结合现状地形分为矩形和梯形,其中浆砌石矩形断面底宽1.0m,混凝土防渗面板梯形断面底宽0.6~0.7m,渠道两侧衬砌坡比1:0.5~0.8。

各渠道渠底宽变化处上、下游断面间用直线扭曲面型渐变段连接,浆砌石墙结构,长15m。

3、渠高

总干渠(0+000~8+140)设计渠高1.355~1.515m;石路支渠(0+000~8+640)设计渠高1.385~0.94m;佛子支渠(0+000~6+930)设计渠高1.24~0.693m。

4、渠岸顶宽

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局部渠段岸顶宽扩宽至3m,并在防渗渠段一边渠顶设置一条宽2.5~3m宽交通便道。

5、渠道超高

总干渠渠道超高为0.5m,石路及佛子支渠均为0.4m,超高基面为渠道正常水深。

6、工程施工 6.1施工条件

本工程各渠道均有公路、乡村公路能够到达,对外交通较便利。但由于各渠道狭长,给堆料、场内运输及施工带来一定困难,沿渠线需修建交通便道或进行二次人工搬运。施工用水用电较方便。6.2主体工程施工

分为渠道防渗施工和附属建筑物施工。6.3施工进度安排

本工程计划分两年实施完成,总计划工期10个月,每年施工期为当年10月开始准备工作,至第二年3月份结束。

7、工程管理

龙母水库灌区工程运行管理主要由龙母水库工程管理所负责,龙母水管所隶属鹿寨县水利局,负责枢纽建筑物的运行管理、灌区管理及水工水文观测等工作。

8、征地补偿

本工程设计涉及的工程永久占地主要是干渠的拓宽和支渠的修整共计1.53hm2,其中水田0.27 hm2、旱地0.53 hm2、林地0.33 hm2、荒地0.4 hm2。占地补偿总投资85.15万元,其中:农村补偿27.37万元,临时用地补偿费0.27万元,其它费用2.49万元,基本预备费3.01万元,有关税费50万元。

9、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9.1环境保护

1、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主要不利影响:在工程施工期局部小范围的植被和绿化会遭到暂时性的破坏。工程建成后,灌区农民盲目过量施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主要有利影响:配套节水工程完成后,恢复和扩大了灌溉面积,促进了灌区土 地资源的开发和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带动各行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环境保护设计措施

环境保护设计进行了生态环境保护设计、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水质保护措施、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和人群健康保护等。

3、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根据提出的环境措施,本工程环境保护投资为40万元,其中工程措施费19.43万元,植物措施费0.99万元,临时工程费3.88万元,独立费13.21万元,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1.37万元,基本预备费1.13万元。

10、设计概算

本工程概算主要依据广西水利厅桂水基[2007]38号文颁布的《广西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规定》和《广西水利水电工程概算定额》、《广西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及有关文件编制。

工程总投资2083.63万元,其中建筑工程1422.19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24.98万元,临时工程90.83万元,独立费用327.22万元,基本预备费93.26万元,环境影响补偿费125.15万元。

11、经济评价

本项目总投资2083.63万元,年运行费81.26万元,年增加国民经济效益323万元,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11%,经济净现值575.3万元,均大于社会折现率8%;经济效益费用比1.21>1.2。本项目在经济上可行。

工程特性表序号一1项目单位数量备注水源龙母水库集雨面积正常蓄水位死水位总库容有效库容2六谷水库集雨面积总库容有效库容二灌区规划目标1已实施设计灌溉面积2现状灌溉面积3配套恢复灌面积4设计灌溉面积三工程效益1保证率2节约水量3恢复灌溉面积四工程施工1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石方开挖土方回填砼M7.5浆砌石2主要建筑材料水泥钢筋钢材块石砂碎石3劳力及工期总工日总工期

km2mm万m3万m3km万m3万m3hm2hm2hm2hm2%万m32hm221.5193.00173.0011528812.15210153.577558.67478.31253.3851136.7478.3m33mm33mm3ttm3m33m万工时月30505113.7819816660559***9123331421064.72107

工程特性表序号五12项目经济指标总投资国民经济指标国民经济效益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ic=8%)经济效益费用比(ic=8%)投资回收年期单位万元万元%万元年数量2083.6332311575.31.2115备注

上一篇:总结活动方案下一篇:员工给领导的道歉信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