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名词解释

2024-04-07

衔接名词解释(通用8篇)

篇1:衔接名词解释

一、事物首尾连接。

二、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例句:大桥把两条公路衔接起。后一事物与前一事物互相连接。例句:文章前后衔接颇好。

三、产科中:

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者达到坐骨棘水平。

胎头取半俯屈状态以枕额径进入骨盆入口,由于枕额径大于骨盆入口前后径,胎头矢状缝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径上,胎头枕骨在骨盆左前方。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存在头盆不称。

四、写作中:

使诗文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的一种写作技法。又称“过接”、“过脉”。王构《修辞鉴衡》:“看文字须要看他换接处及过接处”。其作用能使上下文紧凑自然、浑然天成。常可分两类: 意接与语接。前者上下文之间无过接、过渡的文字,主要依靠自然衔接和逻辑衔接。方东树《昭昧詹言》:“天衣无缝者,以其针线密,不见段落裁缝之迹也。”刘熙载《艺概·诗概》:“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之所在也。”后者上下文之间有文字搭桥接榫,称为过文。唐彪《读书作文谱》:“过文乃文章筋节所在。已发之意赖以收成,未发之意赖以开启,此处联络最宜得法。或作波澜用数语转折而下,或止用一二语直捷而渡。反正长短,皆所不拘。总要迅疾、矫健、有兔起鹘落之势方佳也。”也有用序码或相当于序码的词句如“首先”、“其次”、“再次”的。无论用那种衔接法,总的要求是自然、缜密、文气贯通。张炎《词源》:“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倪士毅《作文要诀》:“一篇之中,凡有改段接头处,当教他转得全不费力,而又有新体。此虽小节,亦看人手段。”

篇2:衔接名词解释

2、学习方式的断层:幼儿园的学习以游戏为主,而小学是以学为主的系统学习阶段,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不能乱动,让孩子感到学习是很不好玩的一件事情。如果此时家长了解不到孩子的心理不适应,缺乏对孩子的鼓励,孩子长期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会身心疲惫,到成年时会显现出隐性心理疾病。

3、行为规范的断层:在幼儿园,孩子可以迟到早退,行为规范比较自由;而在小学,行为规范比较严格和制度化、秩序化。孩子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4、社会结构的断层:入小学后,孩子要与幼儿园原来熟悉的小朋友分离,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新的班集体里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5、期望水平的断层:在幼儿园,家长和老师对幼儿都是以维护快乐和兴趣为主,没有硬性的学习要求。而对小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学习目标,自由玩耍的时间少了,孩子会明显地感觉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此时孩子会感到压力和约束。

篇3:衔接名词解释

关键词:特殊动产,物权变动,一物数卖

一、特殊动产物权变动规则法条含义

(一) 债权人的范围界定

债权人应当界定为广义债权人, 即包括基于物权变动请求支付或是登记的债权人。有的学者认为第6条的债权人为普通债权人, 此条款肯定了“意思主义模式下”的特殊动产变动规则, 即“第6条通过排除债权人向未登记的买受人的抗辩权, 重申了登记的对抗效力”。如排除代为债权人, 普通债权人的请求权等。有的学者主张第6条的债权人应当为广义上的债权人。 (1) 对于涉及特殊动产物权的债权人, 基于物权变动而产生请求交付或登记的债权人, 并不当然适用上述的抗辩规则, 这取决于债权人是否进行了登记。若进行登记, 债权人则取得可以对抗第三人的物权;若没有进行登记, 其效力与只交付未登记的买受人一样, 均不可以对抗基于此特殊动产下的其它登记的物权人或是用益物权人, 此时债权人与买受人地位一样, 均产生不完全的物权, 不会产生所谓的“对抗”问题。意思主义模式自身会带来物权和债权无法区分的弊端, 须通过登记制度来区分。第6条的债权人应当界定为广义上的债权人, 即法律没有特殊指代即为一般规定, 否则易导致对法律理解的偏差、歧义和法律体系的矛盾。

(二) 善意第三人的认定

第6条规定债权人以善意第三人进行抗辩, 应当对条文中善意第三人作出认定。根据善意第三人制度的规定, 买受人主张为善意第三人, 应当满足一定条件。在本条款中债权人能否援引自己为“善意第三人”争议点有二:一、出让人是否为无权处分?二、善意买受人是取得特殊动产的所有权?基于第一个问题, 特殊动产物权变动采用登记对抗模式, 在合同成立后即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一个物权变动, 善意债权人基于对登记的信赖而订立买卖合同, 推定转让人为有权处分。虽然债权人的推定因为缺少出卖人占有要件, 其推定具有效力瑕疵的。 (2) 但是出让人的出卖行为确实为无权处分下的合同行为。对于第二个问题, 善意买受人是否取得特殊动产的所有权, 这属于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范畴, 即对于特殊动产的变动, 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 但只进行了登记未交付, 物权是否转移, 关键在于“交付”能否对抗“登记”;在于判定买受人与债权人究竟谁取得了完整物权, 而不是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第三人可以对抗买受人的完整物权问题。而这正是本条规定不能以善意第三人进行抗辩的争议点与核心所在。

二、特殊动产合同履行规则之法条内涵

(一) 须买卖合同有效

依第10条文义解释, 一物数卖引起的多方主体要求履行合同先后顺序的规则, 其隐含的逻辑前提为“合同合法有效”, 而后才产生合同履行问题。反之, 何来对买受人要求履行合同的先后判定之分?因此, 非合法有效的合同基础不能适用第十条。一、效力待定的合同、第52条规定的因恶意串通、以及欺诈胁迫等导致法定无效的合同不适用第10条。基于合同的撤销或无效, 不会产生合同履行的法律后果, 因而无关合同履行冲突的下位问题;合同存在瑕疵, 其效力会因触犯法律或是经过相对人的拒绝而被规避掉, 因此, 合同自始无效, 无相对人请求履行之法律基础;二、可撤销可变更合同予以排除。由于合同一经撤销, 自始不发生效力, 在诉讼中一般表现为一物数卖合同履行的“前置”程序, 即只有证明合同是依法有效的或是依法变更后才产生合同履行冲突涉及到所有权变动问题。因此并不当然的将此类合同纳入第10条的调整范畴内。

(二) 无权处分下合同的排除

无权处分下的合同效力, 在学界有较多的争议。无权处分合同是否有效这影响到对第10条的适用问题。 (3) 王利民教授认为, 在区分理论普遍接受的情况下, 中国不存在物权行为, 由于缺少处分权基础导致合同也应当无效;梁慧星教授认为:对于无权处分下的合同是否有效应当限定条件, 即只有在善意第三人情况下的合同, 基于保护交易安全应当认为合同有效;翟云玲教授则是从债的相对性和恶意第三人的责罚角度论证, 无权处分下的合同应为有效合同。笔者认为, 不管无权处分合同是否有效都不适用第10条的规定。因为无权处分的背后总是跟着善意第三人制度, 基于此制度的存在就不存在选择性纠纷的问题。无论第一次交易的买受人如何, 物权即为归于善意第三人, 前手无法要求出卖人进行产生物权变动履行。

三、物权变动理论与合同履行顺序之衔接

学界通说认为两者关系的衔接点为区分理论, (4) 这种理论可以说是萨维尼对私法体系下的重要贡献。 (5)

(一) 第6条为第10条合同履行顺序的基础

根据《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6条的分析, 如果此条款只涉及一个合同, 即债权人为普通债权人时, 两个法条之间无合同冲突实质联系。将债权人界定为广义上的债权人, 不仅符合解释理论的合目的性, 同时可以产生债权上意义上一物二卖履行之问题。第6条规定禁止援引善意取得制度来保护已交付未登记的买受人, 通过文义解释即可得出这样一种逻辑:“交付”可产生对抗“登记”的完整物权效力, 有此可得, 物权法司法解释对已登记未交付物权效力的否定, 在对应的负担行为效力上, 应顺从逻辑体系规定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债权领域涉及物权变动的合同冲突解决机制上, 即拒绝“登记但未交付”合同要求交付标的物的债权请求。这种处理模式正是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第4款规定的一物数买情况下合同履行之顺序, 恰恰符合了第6条的物权变动理论基础。

(二) 第10条是第6条物权变动情形下的合同实践

第6条否认善意第三人基于有效合同与登记事实行为取得完全物权的情形, 在物权变动上确立了特殊动产“交付生效, 登记不能对抗交付”的物权变动模式。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只有登记没有交付的法律合同是大量存在的。比如机动车出卖人先将机动车交付给第一买受人, 之后与第二买受人签订买卖合同并办理过户。虽然有学者认为, 根据《机动车登记条例》规定, 机动车的登记应当以占有机动车为前提, 所以, 不可能发生已经为一个买受人办理了机动车移转登记却被交付给其他买受人的情形。但现实生活中也可能因占有改定等原因而发生实际交付与登记的分离, 所以交付和登记都可能是当事人选择的公示方法。 (6) 除此之外, 特殊动产一物二卖合同最多的表现为小船的一物二卖。此种情况下更能体现出交付与登记这两种事实行为的分离和引发的法律冲突, 即交付的有效合同与登记的有效合同两者之间请求履行权利的冲突。

四、重申中国意思主义下的特殊动产物权变动

物权法第24条对特殊动产物权变动进行明确规定, 即“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未经登记, 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由于我国动产物权变动规则的思维惯性影响, 导致众多学者对其理解错误。交通运输工具物权变动的意思主义模式亟待证明, 即“特殊动产的物权自合同生效时物权发生变动, 不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

《物权法》第24条只规定了交通运输工具的物权转让不登记不能够对抗善意第三人, 但未规定此状态下何时发生物权变动。对《物权法》23条与24条之间的关系分析, 能从立法上证明特殊动产物权变动模式。依据《物权法》第9条与23条的规定, 物权的变动公式为双方达成合意并进公示 (动产交付, 不动产登记) , 交付与登记均是物权变动的有效要件。第23条之但书规定应为第24条规定内容, 即第24条的变动规则不适用第23条之规定。因为如果把物权何时生效援引23条抗辩的话, 则24条毫无意义。如若特殊动产适用23条交付生效, 则完全没有必要规定登记的效力, 因为交付就可以对抗第三人。而24条规定登记对抗的效力, 在于把特殊动产从动产变动规则中摘除, 致使其适用其它的变动模式。而这种模式则为“意思主义”下的物权变动规则, 即双方当时达成合意后物权发生变动, 但是不登记不可对抗第三人。因此, 我国特殊动产的物权变动为区别于“债权形式主义”模式的“意思主义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明宇.<物权法>第15条的涵义与负担行为、处分行为的区分——兼评最高人民法院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J].暨南学报, 2013, 9:101-108.

[2]李宗录.登记对抗主义下多重所有权变动论[J].法学论坛, 2015, (6) :141-148.

[3]冉克平.论机动车等特殊动产物权的变动——兼析法释 (2012) 8号第10条的得与失[J].法学评论, 2015 (4) :153-162.

[4]石冠彬, 江海论.物数卖合同效力与买受人权利救济[J].法律科学, 2014 (5) :150-159.

[5]周江洪.特殊动产多重买卖之法理——<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评析[J].苏州大学学报, 2013, 4:73-81

篇4:衔接名词解释

关键词:名词化;语法隐喻;一致式;认知效果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86-4

Abstract: In daily language practice, people can transform verbs and adjectives into nouns, and sentences into phrases, which is called grammatical metaphor. Halliday(1985) pointed out that nominaliz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shows nominalization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is one of the key methods to achieve cohesion, which represents a higher level of language efficiency.

Key words: nominalization, grammatical metaphor, congruent form, cognitive effect

1. 引言

Halliday很早就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语法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语言学界通常对它有两种认识,一是把隐喻看作语言使用的变异;二是把隐喻看作人们识解世界的方式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把事件、活动、情绪、思想等转化为实体(entity)。前者属非建构主义,后者属建构主义;前者是世界本原与语言的关系,后者是世界本原与言语的关系,并涉及人类识解、认知世界的方式与过程。从认知主义角度出发,笔者赞成“语法隐喻是言语反映世界本原的过程”这一建构主义的主张。Halliday(1985:216-312)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这两个类别分别代表了一个既定意义的两种表达变异:一致式(congruent form),即通常所说的“平白体(literal)”;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与一致式相对应的、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转义(transferred)”的语言。韩礼德1999年分析科技语篇时,借用了“雅式(Attic)”和“土式(Doric)”两个概念来替代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区别。在对“一致性”概念的进一步解析上,Halliday谈到:“让我们首先回到一致性表达形式。请注意,一致性是指语义和语法层面在它们共同进化的起始阶段的相互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学系统,由表达层和意义层构成,分别表现为词汇、语法(lexicogrammatical)和语义(semantic)形式。一般情况下,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固定对应关系被称为一致性关系(congruent relationship)(Halliday, 1999: 187)。

在一致性关系里,动词用来表示动作/过程,名词用来表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等。但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发现原关系的变化,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把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1985: 216-312)指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例如:

(1a)The brakes failed.

(1b)brake failure

(1a)为非隐喻形式,其中“the brakes”是表示参与者的名词,“failed”则是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但在(1b)中,句子转化成了名词短语。

2. 名词化语法隐喻的概念

将语言看作多层次系统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据这一观点,语言至少包括语义层、词汇层和音系层三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体现”关系:对“意义”的选择(语义层)体现于对“形式(词汇语法层)”的选择;对“形式”的选择又体现于对“实体(音系层)”的选择(范文芳,1999:11)。

采用层次的概念可以加深对语言本质的了解,因为语义层实际上是语言系统对语境的体现。由于体现语境的语义层存在着极其精密的区别,作为体现语义层的词汇语法层必然出现分化,即一个意义可以体现为若干种形式,一个形式可以体现若干种语义(胡壮麟等,1989:229)。

Halliday(1985: 216-312;1999: 187)将词汇语法和语义之间的体现关系分为一致关系(congruent)和非一致关系(incongruent)。一致关系指的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自然关系。例如,在概念功能的及物系统中,过程由动词词组体现,参加者由名词词组体现,特征由形容词体现,时间或结果等逻辑关系由连词体现。这是一致关系体现,简称一致体现。但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非自然的。例如,过程和特征可以由名词词组体现,逻辑关系可以由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和介词短语体现。这种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非自然的体现关系就是非一致体现,即隐喻体现。如下表所示:

试看以下例句:

The publication of the book prevented the arrival of the news.

在此句中,名词“publication”和“arrival”在该小句中为参加者,但它们同时又分别隐喻地体现“publishing”和“arriving”这两个过程;动词“prevented”在该小句中为过程,但它同时又隐喻地体现时间顺序。通常所谓的名词化、动词化和形容词化都是语义和语法范畴之间非自然的体现关系,即隐喻体现。本文只讨论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篇衔接功能。

3. 名词化语法隐喻的特点

Halliday 认为名词化是产生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名词化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得小句、语篇中的信息结构通过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变化、小句层次和词组结构的变化重新组合。在正式的语体中,名词化结构是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名词化具有囊括和浓缩的功能,可以使得意思在语篇中的表达符合正式文体关于客观、严密、紧凑、合理、简练等的行文要求,并且使得术语的构建和使用成为可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名词化结构能够尽量摆脱动作执行者、环境成分对过程的影响,增加了行文的客观性。

例1:

(a) Students fail to keep these symbols in mind. As a result, many of them are not able to master the mathematical subjects they take up.

(b) Failure to fix these symbols in mind prevents the mastery of the mathematical subjects taken up.

在(b)句中,名物化过程“failure”和“mastery”摆脱了(a)句中动作执行者“students”和“many of them”,原来(a)句中的环境成分“as a result”也被丢失了。

2. 名词化结构能够尽量降低句子中人际功能的发挥。

Halliday认为三大纯理功能在同一句子中同时出现并有各自的体现方式,他还曾生动地把这种现象比作一条“三股绳”。但在实际中,有一些情形下,三种功能中的某一种会显得比其它功能重要,这与语篇类型有关(转引自朱永生,1994:35;严世清,2000:176)。在正式语体中,经验功能突显,人际功能应尽可能被抑制。名词化结构通过限定成分(finite)的丢失进而语气(mood)的丢失来达到这个要求。

(1)名词化的过程没有限定成分(non-finite),这使得叙述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时间、场合,显得具有普遍性。

(2)名词化的过程没有语气的选择,使得叙述具有不可协商性(non-negotiable)。

例2:

(a) We can improve its performance when we use super-heated steam.

(b) 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 enables 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

例句(b)中的名词化结构(“the use of super-heated steam”和“an improvement of its performance”)没有了(a)中的主语(“we”)和限定成分(“do/can”),这样的结构表现出所叙述的事物是普遍真理,是无可辩驳的。

名词化结构降低了人际功能的发挥,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公正性,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并非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组织的,这完全符合正式语体想要达到的效果。

3. 名词化结构能够提高语篇的信息度(degree of informativity)。

语篇信息度的高低可以通过小句的词汇密度来进行比较。名词化之后,小句的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会有所加大。

例3:

(a) Bourgeois left Paris but her family and friends stayed behind and after this she felt very isolated and she really missed those people and she made a series of personages to show how she felt.

(b) The earliest series of personages articulate Bourgeoiss intense feeling of loss and isolation from the family and friends who remained in Paris after her departure.

根据 lexical density=lexical items/ranking clauses,(a)句的词汇密度为16/6<3,(b)句的词汇密度为14/2=7,(b)句的词汇密度显然比(a)句的大。

由于名词化减少了小句层次,使得词汇密度的计算中分母变小;而作为分子的lexical item的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自然词汇密度就加大了。

一个语篇的词汇密度大,则信息容量就大。所以名词化结构可以使语篇以较少的语言表达出更多的内容,这正是正式语体的一大特点。

4. 名词化结构便于语篇中信息重点的转移。

在语篇中,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主位系统来实现的。把名词化结构主题化可以使得叙述层层递进地展开,对语篇的衔接和连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4:

The government is discussing whether this ancient temple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This discussio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ublic attention...

第一句的主位是“the government”,传达的信息是有关政府正在讨论的旧寺庙重建问题。第二句的主位是第一句中谓体的名词化结构“the discussion”,语篇的信息重点转移到讨论的公众影响上了。

除了这种平行的转移,名词化结构还可以对之前的信息进行总结。

例5:

...In the same category, some are expensive, ...And some are relatively cheaper, ...This variation in price offers customers more options, which in fact promotes the active market. ...

第三句的主位“this variation”就是概括前两句信息的名词化结构,使得语篇信息得到总结性的转移。

名词化的过程已经被“事物化(thingify)”,本身可以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参与者,于是可以作为主位成为新的信息起点,实现语篇中信息重点的转移。由例句可以看出,名词化结构使得语篇组织紧凑、合理、简练、深刻,这是正式语体写作中必不可少的技巧。

5. 名词化使得术语的构建成为可能。

功能语法中,术语被看成是小句的浓缩。名词化结构能够以简练的形式表达完整的句法概念。通过名词化,小句转化为术语。

例6:

A pidgin which has acquired native speakers is called a Creole Language, or Creole, and the process whereby a pidgin turns into a Creole is called CREOLISATION.

在语篇中,术语“CREOLISATION”实际表达的是小句“A pidgin turns into a Creole”。所以,是否了解术语就是是否了解术语所替代的小句内容,这正是内行与外行的区别所在。

在一些正式的语体中,如科技语体、法律语体、商贸语体等等,术语的大量使用是其一大特点。名词化结构为这些正式语体中大量使用的术语提供了重要来源。

4. 名词化语法隐喻在科技英语中的语篇衔接功能

语篇功能是语言所具有的创造语篇,使其与语境——交际场景以及前文相关联的功能。语篇具有完整性、一致性和衔接性。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是组篇的主要手段。在主位结构中,主位总是位于述位的前面;主位是“我”,即讲话者讲话的起点、谈论的题目,述位是指“我”,即讲话者围绕起点、题目所要讲述的内容。主位一般表示已知信息,述位表示新信息。信息结构也包含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但并无严格先后之分。信息结构以受话者为标准(hearer-oriented),而主位结构以讲话者为标准(speaker-oriented)(胡壮麟,1996:15)。名词化语法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正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而实现的。当要把前句中含有动词的内容发展为一个新的主位时,语法往往就需要将含有该动词的结构压缩,而名词是可以接受这类压缩的唯一词类。因此,语法便将动词名词化,以便将含有动词的内容压缩并充当下一个小句的主位(范文芳,1999:11)。小句的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篇幅“重点”突出,内容上不断深入,结构上不断扩张,从而在整个过程中语法隐喻起了重要的作用。

科技英语中的语篇隐喻主要体现在名词化的语篇衔接功能上。名词化不仅有利于句子信息的浓缩,反映科技内容的严肃性和客观性,还在科技英语语篇的构建中起到重要的衔接和连贯作用。名词化的语篇衔接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位推进与信息流动方面,其实质体现为词汇衔接。

如:①China has become a WTO member since 2001. ②After its WTO entry, China will gradually lift restrictions on foreign enterprises entering Chinese market. ③The lifting of control will take place in stages. ④Meanwhile, in order to improve its legal system, Chinese government has enacted many laws and regulation. ⑤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ensure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从上句的黑体字,可以清楚看到三组名词化,即“become a WTO member”、“lift restrictions”、“enacted”分别名词化为“its WTO entry”、“lifting of control”以及“formulation”,这个段落正是借助这三个名词化实现了主位结构的推进和信息结构的变化。名词化后的词或词组可能成为后句的主位,如②、③和⑤,但也有可能成为后句的述位部分。这样便在前句和后句之间建立起衔接关系,调整信息结构分布,也起到强调的作用。

如:①The IPO marked the climax of an extraordinary year for the Indian newspaper industry, which has seen new editions launched, turf wars fought and sensational stories broken. ②All this exuberance is a heart warming sight for newspaper publishers. ③In most countries, sales and profits of dailies have been declining for years, a slide that has been hastened recently by a surge of fresh competition from the Internet and TV. (English Digest, Dec. 2005)

上文中,语法隐喻尤其是名词化在科技文体中的作用发挥得恰到好处。句①中三个并列动词短语“new editions launched”、“turf wars fought”和“sensational stories broken”在句②中隐喻化或名词化为“exuberance”一词。三个并列动词短语虽然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了印度报纸业的繁荣兴盛的局面,但“exuberance”成功巧妙地衔接前一句的内容,并强化主题的效果。句③中“declining”名词化为“slide”,前后句呼应一致,结构安排更合理。

5. 结束语

语法隐喻是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使用名词化隐喻是实现英语语篇“主位—述位”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语言的隐喻使用,名词化隐喻是语言使用的高级阶段,理解并使用好这一表达方法是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nd Arnold, 1985: 216-312.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1999: 187.

范文芳. 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 外语研究,1999(1):1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229.

胡壮麟.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15.

严世清. 隐喻论[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176.

篇5:幼小衔接---学习习惯的衔接

我们幼小衔接班开办以来,让我意识到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现在孩子都非常的聪明,知识的学习,通过努力都不会成为他们的学习负担,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没有养成,会给它们的学校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压力,我们来一起交流一下孩子们学习习惯方面应从哪些方面培养。

1、培养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让孩子从现在开始养成自己课间上厕所、喝水、准备学习用品的习惯,不要上课了才想起没去厕所,没有铅笔橡皮。

2、培养孩子正确地握笔、坐姿、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

3、上课发言要举手。

4、对待作业要重视,作业要按时、认真完成并。

5、教会孩子看课程表。

6、学会整理书本、铅笔盒、书包等。写完作业自己整理学习用品,并会用削笔刀,自己多准备几只铅

笔。

7、培养孩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的习惯。鼓励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当孩子问你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以“你怎么这么多问题、我不知道......”来回答孩子。

8、培养孩子爱护书本及学习用品的习惯。比如在书上写好自己的名字,翻看书的目录,不在书上乱写

乱划,注意把书的角抹平等。

这是根据幼小衔接班孩子的在学校中表现整理出来的,可能还不是很全面,下周我们还会继续分享生活习惯的培养,希望能对朋友们有需所帮助。

篇6:衔接名词解释

【背景】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只有通过减轻课业负担,才能保证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健康快乐成长。

今年7月国家为了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这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

幼儿宝宝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升入小学,成为名小学生。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那么在语文教学领域要怎么做好幼小协同,科学衔接呢?在幼小衔接阶段课程的实施上,教师要敏感地把科学教育融于幼儿一日生活中,并与其他领域的教育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教师要有随机教育的意识,能随时随地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并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一、幼小教学衔接的现状

现阶段,我们应该对幼小教学衔接,对幼儿今后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具有清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幼小教师也开始对如何推动幼小教学衔接这一工作开始进行研究,而且,他们已经意识到幼小衔接涉及多个方面的变化,如学习环境、教学方法与行为规范等,对幼儿适应性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将幼小教学衔接问题视作重点内容。

二、幼小教学衔接的对策

1、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和呈现要多样化,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就要面对枯燥的生字和数字加减等,那种单调的反复呈现、机械背诵缺乏新异性、刺激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学习,而不是排斥学习。

2、教会学生学会倾听与观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

课堂上我们经常强调同学们用“耳朵仔细听、眼睛仔细看“就是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倾听和观察。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一些“有回答任务“的听故事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听和回答老师故事中有趣的问题,学生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讲的内容上来。这样,学生会很快形成较强的有意注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3、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是课堂的教学的升华。

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独立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当天的全部作业。这样做既能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又可防止养成拖拉作业的坏毛病。

4、多利用激励性评价,引领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课堂上老师一个满意的微笑、欣赏的抚摸会让参与的同学满足和自信。

作业本上的一颗小小五角星会让所有同学向往那种成功的感觉。让刚刚入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夸奖鼓励中逐渐喜欢小学里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要向“沙里淘金“那样去发现他的优点,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一年级是小学阶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对学校生活适应的有利时期,如果教师能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细致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将影响他一生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管理也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幼小教学衔接设计具有多向衔接、全面适应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幼小教师需要在幼小教学衔接上投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不断反思幼小衔接的基础上结合幼儿个性特征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各教育合力结合来将幼小教学衔接完成,促进幼小衔接有效性的提高。

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总结

为践行“双减”政策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引领全园教师在观察中理解幼儿游戏活动的方式和特点,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11月8日至17日,县第二幼儿园开展了集体教学园本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游戏化教育为理念,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幼儿园五大领域,授课老师们认真选材,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准备了丰富的活动教具。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们在遵循《指南》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围绕教材,聚焦课堂,给予幼儿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机会,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幼儿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得以充分体现,展示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游戏化教学的技能。

教学活动结束后,各执教老师从各自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理念及教学过程进行了剖析和反思,教研组组织各听课教师针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课和集体研讨,既肯定了执教老师在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的活动亮点,也指出了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通过此次看、评、研的教研形式,教师们驾驭集体教学的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次活动为教师们营造了互相学习、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也为全园教师搭建了交流研讨共成长的平台。“双减”政策出台,对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该园也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方式,多举措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继续打造“阳光体育”“美术”等特色课程,落实“五育并举”,助力“双减”工作全面推进,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双减背景下幼小衔接总结

在深入学习“双减”内容后,老师们又开始思考:“双减”政策下,家长和老师更要关注孩子哪些方面的发展?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老师们分成“家长组”和“教师组”展开研讨,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提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可以努力的方向。

通过老师们研讨交流产生的思维碰撞,大家在互相学习和思考中总结出了几点:一是要注重孩子素质品德的培养,二是要重视孩子的个别化发展与探索的兴趣,三是要重视孩子的体能锻炼,四是要提升亲子陪伴的时间,五是要重视劳动教育。

篇7:幼小衔接速算

在幼儿学习课程中,数学是孩子进入小学后衡量成绩好坏的第一把尺子!自然也是家长最看重、最操心的课程!同时也是家长辅导误区最大的课程!故在学前引导孩子上路并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数学如何启蒙最好?家长怎样才能轻轻松松的将孩子引入数学王国?

幼小衔接数学最佳品牌课程——快心算

快心算是目前唯一不借助任何实物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快心算有别于“珠心算”“手脑算”,既不用算盘,也不用手指。快心算(笔算,心算,口算)与小学数学计算方法一致

快心算(笔算,心算,口算)三算专利教学法,是幼儿升入小学笔算口算过关的最佳方法。

1:快——快速笔算,现今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检验学生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单,那么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应试,答题,答题要用笔写,应试教育学生要考高分,笔算训练是教学的主线。笔算不运用任何实物计算,无论横式,竖式,连加连减都可运算自如。

2:心——心算口算,会算题还远远不够,小学的口算要有时间限定,口算是否达标要用时间说话,也就是会算题还不够,主要还是要提速。

3:算——算理算法,不单纯地学习计算,着重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孩子可以深刻的理解数学的本质(包含),数的意义(基数,序数,和包含),数的运算机理(同数位的数的加减,)数学逻辑运算的方式,使孩子掌握处理复杂信息分解方法,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得到了发展。孩子得到一个反应敏锐的大脑。

快心算与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全接轨,是为学龄前幼儿量身定做的。牛宏伟快心算适合(4—7岁)幼儿园中大班小朋友及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幼儿园小朋友可以学会笔算多位数加减法,如5869+3516,8185-6938等,小学数学课本中加减的所有题型都会迎刃而解。计算能力可达到小学毕业时的加减水平。

快心算官方网站 快心算是幼儿升入小学口算笔算过关的最佳方法

1、从最基本的数概念入手一环扣一环,与小学数学同步,但教学方法简单,学生易接受。在教学中,快心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2、牛宏伟快心算把幼儿数手指的习惯很好的和小学口算做了过渡。解决了多少年来家长和老师没有解决的难题。为幼儿很好的学习口算扫清了障碍。

3、用笔答题,不借助任何实物(包括不数手指)。

4、快心算算题是从低位算。

5、快心算的课程包含了很多数概念的知识,不单纯是计算。快心算的算题

理念——概念比计算还重要。

6、快心算教学方法的编排是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来制定的,情景教学与趣味教学相结合,提倡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

7、快心算教学注重幼儿在生活中对数概念的体验,然后教师把幼儿生活中

对数的理解经过整合运用到教学中。

8、虽然我们的课程名字叫快心算,但它包含了小学课程的所有数概念。因此我可以告诉家长,快心算是幼小衔接的最佳速算课程选择。

一年级口算笔算速成教法——快心算 快心算是幼儿升入小学口算笔算过关的最佳方法

一年级的孩子,刚升入小学。这个阶段口算,如果没有经过学前的专门训练。孩子学起来是很吃力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算题没有好的计算方法,只会数手指,摆小棒,往往口算作业做到深夜十一、二点。最终是老师累、家长累、孩

子累。

家长对孩子的这一情况无从下手,为此而感到烦恼。小学课程编排的紧密、知识点多。老师的要求又比较严格,小学数学口算题在5分钟之内就必须做完100道题,在现在西安的数学教育模式口算、心算、笔算的教学却是一大空缺。为满足各大幼儿园和孩子家长的需求,牛宏伟老师,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研发出口算,笔算课程中的新方法——快心算。

篇8:衔接名词解释

幼小衔接工作一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一直被关注却又充满了困惑。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已经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 亟待解决。例如, 南京一家媒体曾报道, 南京出现了12节课收费1. 1万元的天价“幼小衔接班”。记者采访发现, 社会上存在很多专门针对名校面试进行辅导的“面试班”和“高价班”, 数量多, 一次课价格200 - 500元不等。这些机构良莠不齐, 记者以家长身份联系了一家号称南京市规模最大的幼小衔接培训机构。负责人介绍, 他们的老师都是在职教师或者有两年相关工作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 教材是南师大幼教中心自己研发的, 有《汉语拼音》、《数学思维训练》、《汉字启蒙》、《注意力、观察力、表达能力训练》。暑期班针对幼儿园大班的孩子, 课程分全天班和半天班、周末班, 费用3000元、2000元、1000元不等。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机构, 办园条件、教师资质尚不健全。南京市教育局信息办的王京表示, “幼小衔接是新生事物。市场开放促使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 但由于审批权限问题, 很多培训机构从工商部门拿许可证, 在监管上存在模糊区域”。正因为当前的学前教育在现实功利的驱使下, 打着办教育的幌子, 谋取私利, 使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 距离教育的本真渐行渐远, 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深入分析, 我们会发现导致新闻中这些现象的众多原因, 一是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急切心态, 怕孩子跟不上的焦虑, 怎么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茫然和接受正规幼小衔接教育机构教育的强烈愿望; 二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交叉职责范围和对教育行为规范后衍生出的治理不到位、不彻底、无法根除等问题; 三是一些唯利是图的教育机构扰乱市场, 使教育误区增多,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孩子超前、重复、负重地学习, 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甚至引起盲目跟风的社会风气, 很容易误导幼儿家长进行科学有效的幼小衔接。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是奠定人生根基的重要阶段, 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个性和社会性养成等多方面有重要影响。幼小衔接现象作为一个共性的社会问题, 亟待社会的正确认知和高度重视, 这不仅需要社会、家庭、小学、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教研部门的齐抓共管, 才能共同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实、更好、更科学。

二、幼小衔接的内涵与启示

1. 台湾蔡春美教授带给我们启示

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小衔接应形成一种衔接的状态。通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设计, 使得儿童的学习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持续的状态, 即使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儿童依然受到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影响。

2.《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 》 ( 以下简称《纲要》) 带给我们启示

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 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小衔接的过渡应该是自然的, 应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之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 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 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 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依照儿童的发展规律, 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 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

3. 专业研究带给我们启示

幼小衔接工作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 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 提出并确定幼小衔接的双向任务, 即学前教育要做好入学准备教育, 重点是学习适应和社会性适应准备; 小学教育要做好入学后的适应教育, 把入学后教育的起点降到符合幼儿与小学交叉阶段特点的水平, 以便使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通过幼儿园确立的“做本真教育, 育幸福儿童”的办园宗旨和“全人、全面、全程”的三全教育理念, 倡导以儿童为本, 做符合规律的人性化教育, 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三、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新理念

幼小衔接阶段, 幼儿需要从生理和心理上做巨大的调整, 面临环境改变、知识结构调整、作息时间变化、自理能力发展、社会性同伴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 对幼儿来说是其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 全方位和多角度地实现幼小衔接, 帮助孩子迎接挑战, 更好地发展呢?

( 一) 端正办园思想, 找准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关键点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有什么样的思想, 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在杜绝和防止小学化现象中, 幼儿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确的办园思想。《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 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领会《纲要》思想精髓的基础上, 针对传统教育模式下暴露出的核心问题进行理性分析, 结合专家指导, 确立办园宗旨和教育理念。并且把这种思想根植于全体教职工的头脑中, 让它成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思想基础。

( 二) 创新教育模式, 抓住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主线

小学化现象集中表现在环境材料的匮乏、课程的单一和教师队伍的脱专业化, 因此要紧紧抓住环境、课程和教师团队这条主线, 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1. 环境是平台

要遵循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来创设环境, 赋予环境新的教育内涵。针对小学化现象存在的脱离幼儿生活实际, 以高结构和高控制的活动为主, 缺少对个性化教育的问题, 创设了全省首家儿童自主体验式活动中心———生活花园, 生活花园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从本班教室中走出来的机会, 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张扬个性、体验生活的低结构的游戏活动空间, 把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 实现了幼儿生活生长环境的改造。同时生活花园的创立还为教师卸下了在狭小的教室里进行大量的材料制作、频繁更换情景布置的繁重工作负担。同时, 为实现全程化教育的无缝衔接, 建立了0—3岁早教服务指导中心, 积极探索将公办园优质资源服务社会、辐射社区、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的途径。创设3—6岁幼儿教育和特色活动区域, 让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功能, 为防止和杜绝小学化现象提供了一个优质的教育空间。

2. 课程是载体

在课程设置上, 充分体现“全人、全程、全面”教育思想的内涵, 构建了一套既符合幼儿、家长、社会需求, 又有利于儿童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紧紧把握教育的两个关键词———发展性和个性化, 确定了幼儿园“三全”教育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涵盖了0—6岁学前阶段孩子身心发展所涉及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 倡导为有价值的童年生活负责, 为成年后的健全人格奠基的课程理念, 既有五大领域基础性课程, 又有绘本阅读、玩具图书馆、军旅体验等特色性活动; 既有关注知识技能为主的集体性学习, 又有充分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低结构体验式学习; 既有0岁起点的亲子早教俱乐部, 又有指向小学阶段的渗透式幼小衔接内容。并将幼小衔接课程融入到孩子发展的各个年龄段和各项课程当中, 变突击式衔接为渐进式衔接, 既保证课程对孩子一生发展的持续影响, 又兼顾孩子升入小学开始学科学习的近期需要, 从根本上打消家长的顾虑。

( 三) 队伍是保障

再好的理念和课程如果没有付诸现实, 那也将是空谈。做本真教育需要有本真的教育者, 育幸福儿童需要有幸福感的老师。同时, 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首先就要彻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通过园本教研、团队学习和实践性研究, 采取共同读一本有价值的书, 共同构建园本课程, 共同探讨核心问题等方式, 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还层层选拔出优秀教师挂牌, 示范引领。幼儿园还由优秀教师组成了课程研发小组、问题诊断小组和专业培训小组等团队, 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集体的智慧提升专业水平。有关专家深入一线进行指导, 有效地促进和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提供了保障。

( 四) 实现多方联动, 扩大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参与面

小学化现象既然已经演变成为社会问题, 就意味着幼儿园单方面努力纠偏是杯水车薪。因此, 需要建立以幼儿园为中心的, 家长、小学及专家四位一体的合作体, 扩大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参与面。幼儿园与结对小学的老师结成合作学习小组, 与家长实现多角度的沟通, 走进社区, 向社会宣传科学施教的有效策略。

上一篇:减压六年级作文300字下一篇:查档介绍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