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幼小衔接

2024-05-01

数学幼小衔接(共10篇)

篇1:数学幼小衔接

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数字与标记记录分类的`结果。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附不干胶(一) 黑板画红色圆形和黄色方形,四盆花 教学PPT 4页 蜡笔36支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小伙伴,其中有两个有颜色的宝宝,你们找到它了么?(红圆圆,黄方方)

2.它们有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出来玩耍,结果玩到太阳落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家么?

篇2:数学幼小衔接

1、玩具店进了5个,又进了4个,玩具店一共有多少个?

2、池塘里有10只,一会儿游走了3只,池塘里还有多少只?

篇3:数学学科中的幼小衔接策略探索

德国教授哈克研究指出, 孩子从幼儿园学习到小学学习期间会出现一些断层。包括关系人的断层、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社会结构的断层、期望水平的断层和学习环境的断层。这些断层成为阻碍幼儿适应小学学习的主要因 素, 以下几个案例反映了我班孩子入学初期在数学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案例1

张鹏是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的男孩子。数学课堂上, 张鹏的学习专注性比较差, 十分容易分心, 一会儿和周围同学聊天, 一会儿拨弄文具。一节40分钟的数学课, 他只能专心听讲15分钟左右。因此出现对数学知识一知半解的现象, 作业错误也非常多……是因为幼儿园课堂与小学相比更加宽松。一节课只有30分钟, 且以游戏为主, 这样的基础导致部分孩子对小学课堂不适应。

案例2

金宏伟是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子。开学初, 宏伟妈妈告诉我宏伟已经能做10以内口算, 而且计算速度比较快。但是在之后的学习中, 宏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表现出经常对题目意思听不懂、读不懂的问题。例如, 简单的5和3比较大小, 叙述为5大于3, “大于”这个词语的意思宏伟不能理解, 导致不能顺利解题。于是我和家长进行沟通发现, 在宏伟读幼儿园时家长只关注了他的计算技能, 做了大量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在理解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等的习惯上缺少引导。像宏伟这一类孩子, 表现为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及学习能力的断层。

案例3

何洋是个看上去很稚嫩的男孩。开学初的数学课上, 河洋出现自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较弱的问题。例如当我提出“请小朋友们准备好尺子”这一要求后, 一部分同学能快速拿出尺子放在桌面上, 等待使用。而小何完成“找、拿、放”这三个动作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之后的数学课上, 很多需要两只小手配合完成的要求, 小何总是表现得迟缓、吃力。与家长沟通后发现, 小何父母非常疼爱小何, 父母包办所有事情, 小何简直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何这类孩子表现为学习能力和期望水平等断层。

二、采取的对策

1.课程目标小步子化

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在学习密度和强度上相差甚大。幼儿园大班一节课30分钟, 且寓教于乐, 以活动、游戏形式为主。小学课堂每节课40分钟, 一年级课堂虽然也以情景教学为主, 同时穿插了有趣的游戏和活动, 但对孩子听、说、读、写的要求比幼儿园要高很多。以“1~5的认识”一课为例, 比较如下:

由同样的教学内容比较得出, 幼儿园到小学跨度很大, 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还是对幼儿的习惯及能力要求, 都上了一个明显的台阶。为了幼儿能适应小学的数学学习, 我大胆进行尝试, 把第一周设定为活动周, 不上教材规定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在第一周的铺垫基础上, 第二周开始正常教学。但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对第一个月的教学计划作了以下调整。

(1) 精简教学内容, 减缓上课的进度。

(2) 调整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 如考虑到学生没有识字基础, 而第二单元“位置”这一教学内容在审题时需要遇到较多文字, 而且对理解能力的要求也很高, 因此延后教学。

(3) 第一单元后不进行单元评估, 因为学生还没有评估的概念, 所以延后至第四周。原教材教学内容安排:

调整后安排:

2.课程实施活动化

(1) 教学内容活动化

幼儿园教学基本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 寓教于乐, 在玩中学。而小学学习由于内容的增加、难度的提高、密度的加强要求课堂与幼儿园相比更加紧凑、严肃, 要求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为给孩子一个缓冲、过渡的过程, 我把教学内容尽可能设计成主题活动的形式。

以准备课为例:

幼儿园没有数学这样一门单独的学科, 孩子们的大脑中或许没有数学这样独立的学科概念。因此, 通过准备课让孩子认识并从心理上接受、喜欢数学学科。以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等形式, 让孩子初步感受数学学科的意义。

活动主要过程:A.参观校园, 边走边数数校园里的各种事物, 例如, 这里有一个升旗台, 一面国旗;这是一个操场, 操场上有两个足球门;教室旁边有一个雕塑, 站在小操场上看, 看到了许多教室 (许多就是一个数感用词) 等等。B.玩一玩, 玩小棒, 玩数字卡片、玩长方体、正方体、球等各种形状的学具, 当然不是随意玩, 而是带着老师的问题, 边玩边思考, 如怎样才能搭得高, 谁手上的小棒多等。

(2) 课堂规则儿歌化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课堂常规是课堂效率的保证。“有趣”和“规矩”似乎是一对矛盾体, 既让孩子懂规矩, 又显得巧妙、有趣, 于是各种儿歌成了我课堂上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同时也丰富了上课形式, 调节课堂的紧张的情绪。有关于课堂常规的儿歌, 例如, “身坐正, 脚放平, 眼看老师仔细听”“要发言, 先举手, 起立站正再开口”“要连线, 尺帮忙;左手按, 右手画;顺尺边, 直直连”。

3.课程评价多元化

据了解, 幼儿园评价以面试口答为主, 再结合少量的书面作业。而一进入小学, 马上以做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会导致孩子难以适应。第一, 由于孩子没有识字基础, 不能读懂题目;第二, 一节课40分钟时间的书写会让孩子失去兴趣;第三, 孩子初入小学, 不能以卷面分数论英雄, 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认为对初入学孩子的评价更应该坚持以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以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和态度为评价的重点。另一方面, 对期末考试进行了改革, 把传统笔试改为环境宽松的面试。

三、产生的效果

1.学习习惯养成

开学半个学期后, 学生基本都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课堂上能做到以下要求:坐得牢, 管得住, 会倾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敢于表达。作业习惯能做到:读清要求, 看懂意思, 先想再做, 做后检查, 书写认真, 格式规范, 布局美观。

2.学习能力增强

通过半个学期的过渡, 学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都在不断进步。思考问题更有条理, 更敏捷、灵活, 同时也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问难, 会和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

3.学习兴趣浓厚

篇4:谈幼小衔接的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 动静结合 学习效率 学习习惯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30

孩子在从幼儿园向小学教育的过渡期中,会出现学习不适应、社会不适应和心理不适应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学习不适应最为明显,主要体现为学习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困难、书写困难、做作业拖拉等。下面,我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思想的指导下,对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动静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中如果过分注重学生的“动”,虽然会让整个课堂看起来很热闹,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的思考;但如果一味地追求静态课堂,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觉得数学教学要“动”“静”结合,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认识100以内的数”一课,备课时,我思考:“大部分学生基本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我要怎样教学才能让这节课既生动又不杂乱呢?”上课时,整堂课都比较平静有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错,但唯独缺少了点气氛。于是,我灵机一动,问道:“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一会儿,学生的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可是都没有猜中。我看着学生焦急的神态,问道:“为什么都没猜对呢?”学生回答:“数字多。”我继续问道:“你知道有多少个数字吗?”学生说:“数不清。”突然,有一个学生问道:“老师,应该给一个提示——是大了,还是小了。”我有点激动,学生能从问题中找到解决的方向,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小的发现和进步。于是,我给出提示:“比25大,比35小,而且是这个范围内最大的双数。”……这样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动静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我们都知道:要想学习好,习惯最重要!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尤其是刚从幼儿园来的小朋友,可以说,他们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这么一群可爱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在教师的陪伴下认识规则、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习惯。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鼓励、表扬、指引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上,把好的习惯渗透进学生的心里。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动”起来,只会使学生情绪浮躁,不能静下来思考,导致学生没学会多少知识,教师的遗憾却不少。

三、动静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课堂以传授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及培养逻辑思维、知识应用能力为主线。课堂气氛的活跃,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但是过于热闹的课堂环境,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既不能像平静的湖水,又不能像幼儿园课堂那样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即做到动静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新授课结束后,教师都会安排一些形式生动的练习,这样虽能使课堂生动、活泼,却只注重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安静的思考,使学生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于是,我把练习分成两类,即合作学习题和独立学习题。例如,教学“9加几”一课时,为了在枯燥的计算教学中寻找些亮点,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过山洞”的游戏,学生一下子热闹起来,都想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教学,既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又使学生学得轻松、扎实。因此,教师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上要灵活新颖,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又有利于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合作学习也有其弊端,即不能让教师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时就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安静中慢慢回忆,自主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些许的提示和帮助。这样把“动”“静”的练习结合起来,学生就有了较大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增强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气氛很重要,既要做到不沉闷,又要做到不杂乱。这就需要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度”,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既要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又要在游戏中把学生拉回教学之中。如游戏结束了,想让学生转入下一个学习环节,教师可以用“对口令”“学榜样”“奖红花”等活动引起学生的注意,转移他们的兴奋点。只有当学生在课堂中既动得起来,又静得下来时,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当然,课堂上要实现动静结合,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作为一名教师,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发现、去改进,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篇5:小学数学幼小衔接

温岭市大溪镇中心小学 卢海燕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幼儿、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才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学前班与小学又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学习内容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做好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不但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拢,在学习内容上也要搞好衔接。如何使学前班的儿童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的合理、科学,通过调查、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态势语言,关注儿童的情感。

低年级的学生刚跨出幼儿园来到小学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上课注意持续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加上感情的发展也还处在易受外界感染的阶段,而且数学学科本身不似其他学科生动好玩,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效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态势语言作用,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以简明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讲解来吸引学生,调整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⑴利用态势语言组织教学,用无声语言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认真做得好时,老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而做得不够好时,用噘嘴摇头不否定,当学生在做小动作时,摸摸学生的头、扳正学生的身体,抓住他的手停止他的小动作,或等他注意到时用眼神去制止他的动作„„这样富有情感的态势语言既使学生专心于学习,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这样的语言会比有声言语的批语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态势语言,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单个的学生在教学管理中大都仍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一系列的因素使他们不能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即使有不满意、不懂、不会的地方大多藏在心里,但却表露在动作、神态上。如有一次听课,教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一场比赛摘苹果时,教者设计了一些五角星娃娃,苹果娃娃送给优胜者,有一个学生没有得到头饰很难过,就趴在桌上不吱声,教师继续进行教学,全然没有注意这位学生的表现,学生越想越难过就哭了起来。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及时读懂学生的态势语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稍加开导,这位学生就不会如此伤心。所以教学中老师要密切注视学生态势语言,学生的皱眉、笑脸、举手的踊跃与迟缓、回避的眼神等都反映了学生当时的学习心态,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提学习过程;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数学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态势语言并适当排解、引导、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⑶建立师生双方配合约定的态势语言。

通过约定的态势提高数学的趣味和教学的节奏。如在讨论、操作等分组活动中,教师用有节奏的拍手来暗示学生停止手中的活动,学生也立即回应有节奏的拍手关回归座位正常状态,自然地进入下一轮的学习。

二、幼小衔接中数学学习内容的整合

前班教学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l~20数的认识;相邻数、序数、单双数;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口头应用题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钟;等分;认识人民币等等。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包括:l~20以内的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减法、用数学、分类、初步统计等。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小教材存在着数学知识重复,低段数学老师往往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老师人为拔高要求,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儿童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二是老师过多的“炒冷饭”,这样又使儿童对知识失去了新鲜感。以至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数学学习内容中应注意:

1、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学前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对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为目的。小学的数学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确切地说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例如: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先教师引导,后儿童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一个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掌握分类关系的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初步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分类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双向联系。

2、内容设计有弹性,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要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可以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问题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拓宽知识的选学内容,但增加的内容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和速度。

3、找准学生学习起点,关注数学学习中认知、情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从儿童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班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儿童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玩具、故事等),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平时上课时,我设计多种游戏活如起立报数复习基数、序数;小棒猜数复习数的组成;送小动物回家复习口算;套圈游戏学习小小统计等,将课间活动与数学活动整合起来,体现“做数学”的理念。让学生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处理信息,并有意识地渗透统计思想、比多少的问题意识,拓展了学生“玩”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玩中学,玩中思,玩中悟、玩中乐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具有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在认真分析教材,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的家庭作业。

(1)可操作性作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渴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既是他们活动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处于信息社会发展的氛围中,小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激增,渴望实践、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更为强烈。

如教学8、9的认识及组成后,回家用8根或9根小棒摆两个小图形,比一比谁摆的多,并把它画下来。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2)趣味性作业

根据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们充分结合数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内在因素,创设情境,诱发激励学生探索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兴趣,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或数数家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形,并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再比一比谁多谁少。学习10的认识后,布置学生编一首凑成10的儿歌。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放性作业 在生活实际问题探索解决的时候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所进行的讨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肯定不是唯一的,而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有的认识角度、解决途径,或者对问题在理解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解决方法提出疑问,在不断完善某个问题时,同组参加讨论过程的成员也会在其中获益非浅。可以预见的是每一个参与者的思想都会迸发出火花,学习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发掘。开放式数学家庭作业打破了传统家庭作业中条件不多不少结论惟一的格局,给传统教学内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数学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如认识人民币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红有4张二角的纸币,8个一角钱的硬币和1个五角的硬币,她要买一本8角钱的练习本,她可以怎样付钱?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设计开放式课外孙女作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宽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

篇6:幼小衔接—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3.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引自 李裕达《数学的思维能力及其培养之我见》

初级:

1、小猴要爬上6米高的大树,可是每次他爬上4米后,他又掉下2米,小猴第()次才能爬上树顶。

2、晚上回到家,拉一次开关,灯就亮了;再拉一次开关,灯又不亮了。淘气的小狗一回家拉了10次开关,你说这时候灯亮了(),还是不亮()。拉47次呢,亮(),不亮()。

3、一根绳子长8米,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米?

4、在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后面画“√”

①小红用同样的钱可以买3只蛋糕或者4只面包,蛋糕贵()还是面包贵()

②小白猫和小花猫钓了同样多的鱼,送给奶奶一些后,白猫 还剩2条,小花猫还剩1条,谁送给奶奶的鱼多?

小白猫□ 小花猫□

5、3个男同学与3个女同学进行打球比赛,如果每个男同学都要与每个女 同学比赛1次,一共需要比赛()次。

6、一根木头锯成5段,要锯()次。

7、二年级有50名运动员参加学校长跑比赛,号码排到50。这些号码中共

出现了()个“1”。

8、体育室有45只球,第一次借走9只,第二次借走10只,体育室的球比原 来少了()只。

9、玲玲看一本70页的书,第一天从第一页看起,看了18页,第二天看了10页,第三天从第()页看起。

10、①3、5、9、15、()、33。

②5、2、6、2、8、2、11、2、15、2、()、2、26。

③13、31、24、42、35、53、()、()、57、75。

④1、3、5、7、()、()、()都是()数2、4、6、8、()、()、()都是()数

11、姐姐和哥哥各有12支铅笔。写字用掉同样多的铅笔后哥哥剩下1支,姐 姐剩下()支。

12、鸭妈妈领着自己的孩子在池塘里学游泳,她怕丢失了孩子,总是数着,从 后向前数到自己是6,从前向后数到自己是7,你说鸭妈妈一共有()个孩子。

13、一本书,小红第一天读1页,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读1页,读到第4天,一共读了()页。

14、一根绳子剪1次有2段,剪2次有()段。

15、口袋里有黑袜子和白袜子各三双,杂乱地放在一起,要你从口袋里去摸,你至少必须摸出()只袜子才能保证配成一双颜色相同的袜子。

16、大树和小树上都有一些鸟, 现在大树上飞走了3只, 小树上飞走了1只, 两 棵树上的鸟一样多了, 想想看, 原来哪棵树上的鸟少? 少多少呢?

17、①兵兵和4个小朋友排队, 兵兵站在第2位, 兵兵的后面应该还有()个小朋友。

②小青排队做操,从前面数他在第7个,从后面数他排在第6个,小青这队一共有()人。

③小青排队做操,他前面有7个同学,他后面有6个同学,小青这队一共有()人

18、妈妈买了一些苹果, 爸爸吃了2个, 爷爷、奶奶和我各吃了1个, 正好吃了 一半。问妈妈买了()个苹果。

19、把7根短绳连成一根长绳,要打()个结。

20、8个男生排成一排,每两个男生之间有一个女生,问这一排共有()学生。

21、从8数到20,共有()个数? 22、10个小朋友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已经捉住了5只小鸡,还有()只小鸡没有捉到。

23、小芳家晚上停电,点燃了12支蜡烛,第一次被风吹灭了6支,第二次 被风吹灭了3支,第二天早上小芳家还剩下()支蜡烛。

24、小力今年6岁,小力的奶奶说等小力9岁的时候奶奶就55岁了,那么奶 奶今年()岁。

25、我家养了6只兔子,其中有4只是黑兔,2只是白兔。每只白兔又生了3 只小兔,家现在一共有()只兔子。26、20个小朋友报数,单数一行,双数一行。单数第5个数是()号,双 数第10个数是()号。

27、小明一个人走进课室时看见有7个同学在课室,请问现在课室有()个同学。

28、课桌上有些桃子,拿走一半以后,还剩5个,桌上原来有()个桃子。

中级:

1、小红的爸爸要把一根木头锯成6段,每段花5分钟,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聪聪从一楼走到六楼,每走一楼要3分钟,他要到6楼,共要花多少分钟?

3、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一半,第二天看了剩下的一半,第三天看了9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呢?

4、叔叔家有一个正方形的花坛,每边种4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5、河里有一行鸭子,2只前面有2只,2只后面有两只,2只中间还有两只2只。请问,一共有几只鸭子?

6、去年小明5岁,今年妈妈的岁数是小明的6倍,去年妈妈几岁?

7、李阿姨家养了6只兔子,有2只黑兔,4只白兔,每只黑兔生了5只小兔,李阿姨家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8、1支钢笔可以换2支圆珠笔,1支圆珠笔可以换4支铅笔,1支钢笔可以换几支铅笔?

9、傍晚,小明开灯做作业,本来拉一次开关,灯就亮了。但是他连拉了七次开关,灯都没亮,后来,才知道停电。你知道来电时,灯亮的还是不亮的?

10、小明从镜子里看到钟面上是5:35,你知道这时是几时几分?

11、一道除法式题,除数是6。小明把被除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看颠倒了,结果除得的商是4,正确的商该是几? 12、1只西瓜+2只梨=16只苹果

5只梨=10只苹果

1只西瓜=()只苹果

1只西瓜=()只梨

13、湖里有一只船,船上坐着穿红色、黄色、绿色衣服的人。小刚把穿三种颜色的人数相加,小红把他们的人数相乘,得数都一样,船上有几人?

14、一列数按“***763240567632„„”排列,问第40个数是(),第50个数是()。

15、小亮坐在环行跑道上的一辆游览车上,他发现他前面有6辆车,后面也有6辆车。请问:跑道上有几辆车?

16、用分别写着1,2,3的三张纸片,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17、一个农妇卖鸡蛋,第一次卖了篮中的一半又半个,第二次又卖了剩下鸡蛋的一半又半个,这时篮中还剩一个鸡蛋.问篮中原来有几个鸡蛋?

18、盒子里有红球和黄球各8个,最多摸出几个球,才能保证有两种颜色不相同的球?

19、一只小兔5分钟吃一棵菜,5只小免同时吃5棵同样大的菜需几分钟?

20、一根8米长的绳子,剪了3次,平均每段长多少米?

21、小明有16个贝壳,小红有12个贝壳小明给小红几个贝壳,两人贝壳个数就会同样多?

22、在下面的式子中适当的地方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l)36-12-10=34

(2)7×5-3=14

23、在合适的地方填“+”或“-”使等式成立。

6=l 24、1只猪的重量=2只羊的重量

1只羊的重量=5只兔的重量

问:1只猪的重量=()只兔的重量

25、☆+☆+☆+△+△=22 △+△+☆+☆+☆+☆+☆=30,☆=(),△=()

26、二(1)班有59个同学,二(2)班有25个女生,26个男生,二(l)班比二(2)班多几个同学?

27、王奶奶家养了45只鸭子、70只鸡,养的鹅的只数和鸭同样多,鸡、鸭、鹅共多少只?

28、妈妈买回一些梨,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余2个,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梨?

29、田田练了8天的字,前7天,每天练4张纸,最后一天练了5张纸。田田8天一共练写了多少张纸? 30、25个人要过一条河,只有一条船,每次只能坐5个人,至少要渡几次,才能使大家全部过河?

31、把一根木头锯成6段,共用30分钟,每锯一次要用几分钟?

32、时钟6点钟敲6下,10秒钟敲完,敲12下需要几秒?

33、一根木材,锯成5段用了8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材以同样的速度锯,锯成12段需要多少分钟?

34、小红把10个黄圆片摆成一行,如果每两个圆片之间再插进1个红圆片,想一想,一共需要多少个红圆片?

35、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24米,在它的边上每隔4米插一根柱子,一共要插多少根柱子?

高难度:

一、填空:(每空2分,共28分)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2.250×80的积的末尾有()个0。

3.按规律填数:1200、1100、1000、()、()。

4.长方形有()条对称轴。

5.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小的分数较()。

6.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不变,()相加减。

7.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8.升国旗属于()运动。

9.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再对折,其中的一段绳子是整根绳子的()。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3分,共15分)

1.来,晶,田,坐这些字都是轴对称的。()

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定相等。()

3.小数就是比1小的数()。

4.周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面积一定相等。()

三、计算题:

1.用竖式计算(每题3分,共18分)

6.78+7.65=

10-3.87=

9+0.72=

27×35=

18×24=

56×30=

2.脱式计算:(每题4分,共12分)

(35+25)×17

300-129÷3

840÷4×3

四、实际应用:(第1、2题每题6分,第3题7分,第4题8分,共27分)

1.教师旅游团有28人去游览世界公园,每张门票35元,应付多少元?

2.一架飞机每分飞行21千米,每时飞行多少千米?

3.图书馆的地面长20米,宽10米,用边长3分米的石砖铺地,至少需要多少块?

篇7:幼小衔接数学全部教案

1、理解0的含义

2、初步理解10以内的序数,知道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3、掌握序数词,能用第几表示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4、注意倾听各活动中的规则,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重点:理解10以内的序数,知道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难点:序数的理解。

准备:

1、教具:10张动物卡片,数字卡片1-10。

2、学具:幼儿用书、彩色笔教学过程:

< “0”的认识>

1、幻灯片演示,猴子吃桃子,把篮子里的桃子吃光光的,篮子里没桃子了,引出“0”

用现实中的例子,举例说明,“0”的含义

<序数>

2、集体活动:(1)拍手游戏:(2)认识序数出示动物卡片排成一横排,引导幼儿观察动物以及动物排列的位置,并按顺序说出每只动物的位置。

A小动物王国要召开运动会,瞧!小动物排好队进场了,看看图上有什么小动物?有几只小动物?带领幼儿从1数到10。

B第1个是什么小动物呢?第2个是什么小动物呢?第3、4----请个别幼儿说说,指一指。

C这个动物排在第几位?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这个动物的位置呢?启发幼儿上来在每只动物下面放一个数字来表示动物的位置。(1)游戏:什么动物不见了

3、操作活动:(1)第一、二、三组:添画空格、圈小动物(2):第四、五、六组:观察两组物体,想一想怎样使它们一样多。

4、活动评价: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

篇8:数学幼小衔接

一、让幼儿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

我们以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好奇为契机, 营造“我要上小学啦”的真实生活情境, 开展了参观小学、听一年级小学生上课、学做小学生等系列活动, 挖掘其中潜在的数学教育元素, 融进相关的数学知识教育。比如, 结合大班幼儿的每月运动重点, 让幼儿在模仿小学生跳绳、掂乒乓球等活动中感受点数、记录数量以及比较数的大小等数学知识。又如, 引导幼儿观察运动场、食堂等的布局, 教学楼的排列, 年级与班级的分布……从而让幼儿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这一系列数学活动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逐一展开的, 这既淡化了教师“教”的痕迹, 又使幼儿在与环境互动中内化了数学知识、建构了数学经验。

二、让幼儿在拟真游戏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

在数学教育中, 有一些数学教育内容不可能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去实践。因此, 我们创设一些与真实生活情境相关联的拟真游戏情境, 引导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比如, “小剧场”情境游戏就包涵了数序 (排与列的认识与比较、排号与列号的编排、单双数应用) 、数物对应 (电影票与座位对应找座位) 等数学知识。又如, “超市”情境游戏融入了幼儿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商品标价以算式呈现“4+3=?”“10-4=?”) , 每位顾客有10元钱, 根据商品标价算出自己应付多少钱, 而收银员则需算出应找顾客多少钱。

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又提供了幼儿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 减少了幼儿对教师的依赖, 使幼儿成为一个自主、主动和自信的学习者。

三、让幼儿在其他活动情境中迁移数学知识

受绘本《对换节》中三个钟面的启发, 我们萌发了将“认识时钟”活动渗透于绘本《对换节》画面情境中的构想。首先, 我们引导幼儿发现第一个钟面与第二个钟面的不同 (12点与6点) 。其次, 我们引导幼儿观察出第二与第三个钟面相同但从画面推断所表示的时间不同 (早上6点与傍晚6点) , 帮助幼儿理解时钟指针表示时间变化的基本规律。然后, 我们提供多个钟面让幼儿根据绘本画面情节进行变化, 即为幼儿园中的一日生活环节, 配上相应的钟面时间 (钟面指针可以拨动) 。最后, 在集体分享交流中我们指导幼儿确认钟面与画面的切合度。

在这个认知活动中, 提供的活动钟面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了时间的变化、建构了时间概念。幼儿由画面联系已有生活经验来判断选择对应的钟面, 较原来传统的《认识时钟》教学策略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隐性强化了幼儿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

四、让幼儿在“工作坊”情境中探索数学知识

顺应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体差异, 我们创设了“工作坊”情境。这里的“工作坊”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游戏情境的微型实习场情境, 它便于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观察、指导和评价。比如, 学习数的组成时, 我们提供“撒花片”“分豆豆”等材料创设“分分合合”游戏情境, 巩固5的组成、探索7的分合方法。这不仅有效激发了幼儿独立操作、自主学习的兴趣, 而且还使数学知识自然地从具象过渡到抽象。

篇9:数学幼小衔接

【关键词】数学学科;幼小衔接;断层

幼儿园和小学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两者分属不同的教育阶段,并且在教育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较高的独立性。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脚步逐步推进,近些年已将改革重点放在有效课程衔接的问题上,结合现有理论基础而言,部分学者对此已经开始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效,提出了相应的衔接策略。故此,就两者之间的教育衔接工作,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主要开展方向之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衔接策略却很少涉及到幼小数学学科中的衔接,有待完善。

一、开发对口的幼小衔接课程

就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两者而言,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目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两者教学内容而言,幼儿园教育将日常学习生活划分为艺术、健康、社会、语言以及科学等领域,而小学课程则是依据学科特点,将其划分为语文、数学、英语、艺术以及体育等。幼儿教育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并不需要幼儿掌握更多知识,只是单纯的为以后所要学习的知识做好提前预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态度,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可以说,两者之间的衔接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课程衔接,才能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品格。

在幼小之间课程衔接工作开展中,由于对口衔接课程无法覆盖所有的学科内讧,所以,在对口衔接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课程衔接的整合,将幼儿园的学科同小学的多门学科进行双向整合,促使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不仅能够掌握幼儿教育知识,同时能够更加充分、有效的了解到小学学科内容,整合小学学科课程的逻辑内容,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诸如将语文课程和生活课程进行整合,配合品德课程内容,促使德育素质教育更加学科化,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体现。同理,将小学数学同音乐美术或艺术领域像整合,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令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能够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幼小衔接课程的个性化

教材中的内容,本就是经过长时间沉淀下来,并富有哲理的内容体现,在小学教育阶段,创新课程教材的衔接,有助于幼儿能够尽快适应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对于幼儿社会化认知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影响。此外,幼儿初入小学,自身年龄较小,对于学习的态度定性不足,加之数学学科本身需要一定的逻辑思考和难度,应注重课程衔接中的个性化因素,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

(一)个性化

儿童个性化课程主要是指儿童自由行动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小学数学课程衔接中,应充分了解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兴趣侧重点在哪里,开发更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内容。儿童年龄较小,相较于课程学习,更加倾向于游戏学习,游戏是儿童主观活动,是一种认识世界和培养性格的形式。在初入小学阶段,儿童是通过游戏化教学,不断构筑和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在数学课程衔接中,增加富有个性化教学内容,将游戏教学纳入其中,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培养儿童个性特色,为后续成长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幼小课程衔接中最为主要的活动开展形式。

(二)生活化

数学课程本身是研究世界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学科,自身逻辑性较强,需要儿童开动脑筋去思考,在数学课程衔接安排中,诸如:让儿童用数字来描述校园中的情境,学生开始自由发言“校园门口有4棵大树”“操场上有1根旗杆”“围墙上有6幅画”等,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能够初步了解学生数学表达能力,间接的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升生活观察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幼小数学课程衔接环境

幼小数学课程衔接,不仅需要增加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同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数学课程衔接环境,为学生数学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幼儿园应同幼儿家庭以及社区密切合作,充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来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故此,在幼小数学课程衔接中,教师在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职责,以引导者的身份,去引导儿童去参与其中,承担幼小之间课程衔接过渡的职责,设置合理的游戏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升幼儿学习兴趣,转变儿童对学习的态度。诸如,教师可以在初入小学时期,带领儿童参观“升国旗”,教会儿童如何佩戴红领巾等,激发儿童对小学阶段生活和学习的兴趣,能够配合教师更好的完成幼小课程衔接的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独立的教育阶段,在数学课程衔接中,首先应整合两个教育阶段的特点,明晰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在了解学生自身数学表达和理解能力后,充分利用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的资源,设置更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来调动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并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为儿童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子建,杨晓萍,柴赛飞,颜明仁.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23):30-35.

[2]刘玉琴.论幼小衔接中的数学教育[J].山东纺织经济,2015(02):49-50.

篇10:幼小衔接班数学教案

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1-10的数数、大小长短的比较、1-5的认识与书写

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熟练的掌握1-10的数数,会比较大小长短,认识并能书写1-5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眼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通过学生之间合作游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教学过程: 数一数:

师:让学生观察图片,分别找出图片中的有关1到10的物体 学生观察图片,找物体,数数 师:说数字歌,找数字。(1像铅笔,细长条;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6像哨子,笛笛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盛菜;10像灯笼,挂得高。)师:让学生练习,手口一致的数数 学生看着图片,数数 比一比: <比多少>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数一数,图片中苹果有多少,梨有多少。比一比,是苹果多,还是梨多。学生比较,回答 师:数一数自己铅笔盒里的铅笔有多少?与同桌比一比,看谁的铅笔多?谁的铅笔少?

学生数铅笔、比较 <比长短> 师:老师手中有两根绳子,比一比,哪根长,哪根短 学生比较

师:展示图片,让学生比一比,图片中哪根铅笔长,哪根铅笔短。学生比较 <比高矮> 师:展示图片,比较长颈鹿和小白兔的个子,谁高谁矮 学生比较

做游戏,同桌之间比较个高个矮,听老师指令,个高的坐下来,(反复)<比远近> 师:展示图片,帮小明找到最近的回家的路。学生找路

师:找到距离我最远的同学,最近的同学。1~5的认识:

出示卡片,1~5,1像铅笔,细长条;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带着学生写一遍,学生练习。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10的数数,学会了比较多少,比较长短,比较高矮,比较远近。(分别再举例子复习)

幼小衔接班数学教案

课时:第2课时

教学内容: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

2、知道“>”“<”的方向,理解“>”“<”“=”的意义。教学重点:理解“>”“<”“=”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清“>”“<”的方向 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参观森林运动会,看看动物们矫健的身姿,好不好。

生:好。

展示图片

师:现在,咱们看的是拔河比赛项目,看,哪一对要赢了?

生:大熊猫一队的。

师:大家一块儿看看,这两队队员有什么不同?

生:熊猫队的队员多,大象队的队员少,不公平。

师:熊猫队几名成员?大象队几名成员?大家比一比,3和2谁大谁小?3大,2小,也就是3大于2,2小于3,我们写作:3>2,2<3.一块认识认识“>”“<”,看图,帮“>”“<”找回家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了吗?老师这有一段口诀,一块记一记好吧,“大于号,小于号,带着兄弟来报道,大口在前是大于号,尖尖在前是小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嘴巴朝着大数笑。”

< 学生记一记> < 练习>

师:现在,这边的拔河比赛开始了,这一次比赛公平吗?

生:公平。

师:为什么?

生:每一对都是两名。

师:对,很好,左边一队两名,右边一队也是两名,2等于2,我们可以写作2=2。“=”等于号 <练习> 小结:我们认识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例如:5>3 ,2<6,4=4

幼小衔接班数学教案

课时:第3课时

教学内容:1~5的分解与组成 教学目标:

1、让幼儿感知数字的组成和分解,了解数与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

2、能学会1~5的多种分法。

3、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从其中得到快乐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观察、分析一个数多种分法,掌握1~5的组成 教学过程:

<2的分解和组成>

师:小朋友们,喜欢笑脸吗?看看老师手中有好多笑脸,咱们一块用笑脸玩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首先,老师先拿出2个来,我找一个小朋友把这两个笑脸分别放到两个碟子上。

学生放笑脸

师:瞧,这位小朋友把笑脸分开了,分成了两份,每一份有一个笑脸,也就是说,2分成了1和1,(幻灯片演示)

师:我再找一个同学将这两个碟子里的笑脸放到一块儿。

学生放笑脸

师:他把红色碟子里的一个笑脸和蓝色碟子的一个笑脸放在一块,就变成了2个笑脸,也就是说,1和1组成了2(幻灯片演示)

学生动手写一写,练一练

<3的分解和组成> 做游戏,老师手里拿着三个笑脸(两手都有),展示一只手,另一只手里多少笑脸让小朋友们去猜。从中体会3的分解。老师再将自己两手中的笑脸都放在黑板上,同上引导小朋友们去理解3的组成。(幻灯片演示)

学生动手写一写,练一练 <4的分解与组成>

师:2和3会分解了,小朋友们会不会分解4呢?在按照前面的方法将4个笑脸放到2个碟子里面。(连续找三个小朋友)

学生尝试的放,老师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解释。幻灯片展示。

再让三个小朋友将分好的笑脸分别放在一起,幻灯片展示 学生动手练一练 <5的分解与组成>

师:接下来,我们要将老师手中的五个笑脸分发到两个盘子里面,那个小朋友自告奋勇,主动来发一发。学生发(四种方法)

老师如上强调5的分解与组成。

小结:数与数之间都是有逻辑关系的。1~5可以分解,也可以由其他数组成。

幼小衔接班数学教案

课时:第4课时

教学内容: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2.让学生掌握5的加减法

3.使学生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加减法应用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5以内的加减.教学过程: <复习数的组成>幻灯片演示

创设情境>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羊村里去玩,好不好,看,草坪上有1只羊(喜羊羊)在玩耍,咦,美羊羊来找喜羊羊玩了,小朋友们,现在看看草坪上共有几只羊?你怎么算的? 学生回答

师:1只羊加上1只羊是两只羊,我们可以写作,1+1=2,1和1组成2,所以,1+1=2。

现在草坪里有了两只羊,懒羊羊也找来和他们玩了,现在有几只羊? 学生回答

师:2只羊加上一只羊共有三只羊,我们可以写作:2+1=3,2和1组成3,所以,2+1=3

过了一会儿,沸羊羊也参与他们其中了,现在,有几只羊了呢? 学生回答

老师解释,同上

玩着玩着,村长过来要叫懒羊羊回去吃饭,现在加上村长,共有多少只羊? 学生回答,老师解释,同上

村长,把懒羊羊叫走了,还剩下多少只羊? <练习> 用笑脸练习:1+2

2+2

3+2

1+3

2+3

5-3

4-3

4-2

3-2

2-1 小结:我们今天学了1~5之间的加减法,要想很快的算出1~5的加减法,必须,理解1~5的组成。

幼小衔接班数学教案

课时: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0的含义

2、初步理解10以内的序数,知道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3、掌握序数词,能用第几表示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4、注意倾听各活动中的规则,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重点:理解10以内的序数,知道物体在序数中的位置 难点:序数的理解。准备:

1、教具:10张动物卡片,数字卡片1-10。

2、学具:幼儿用书、彩色笔

教学过程: < “0”的认识>

1、幻灯片演示,猴子吃桃子,把篮子里的桃子吃光光的,篮子里没桃子了,引出“0” 用现实中的例子,举例说明,“0”的含义 <序数>

2、集体活动:(1)拍手游戏:(2)认识序数

出示动物卡片排成一横排,引导幼儿观察动物以及动物排列的位置,并按顺序说出每只动物的位置。

A小动物王国要召开运动会,瞧!小动物排好队进场了,看看图上有什么小动物?有几只小动物?带领幼儿从1数到10。

B第1个是什么小动物呢?第2个是什么小动物呢?第3、4----请个别幼儿说说,指一指。C这个动物排在第几位?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这个动物的位置呢?启发幼儿上来在每只动物下面放一个数字来表示动物的位置。(1)游戏:什么动物不见了

3、操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添画空格、圈小动物(2):第四、五、六组:观察两组物体,想一想怎样使它们一样多。

4、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活动。<综合练习>

幼小衔接班数学教案

课时:第6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物体,学会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你们都带来了哪些朋友啊?跟你的小伙伴们大声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组里有不同的吗?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 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三、基本练习,巩固知识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4、搭一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个伙伴儿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你们愿意吗?看看桌上的学具,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组里想搭什么?然后开始动手设计吧!

5、汇报:城堡、火车、楼房、…….总结

上一篇:冥思苦想成语的释义及近义词下一篇:山阴四中思想纪律作风集中整顿转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