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2024-04-16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精选16篇)

篇1: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进入小学后,面对新的同学老师,一些孩子难免会不适应。学习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孩子们总是处在“动”中;而小学则更侧重课堂学习,还得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必须“动中有静”。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过程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简称“幼小衔接”,一直是教育界研究探讨的问题。

除了老师做出的努力外,家长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因为幼小衔接的重点仍然在孩子生活学习能力、性格培养方面,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学方式引导,这个过渡将会十分顺利。

1、养成好习惯熟悉新角色

小学一年级新生,常常有不注意听讲、时间观念差、依赖性强等小“毛病”。家长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让孩子们提前熟悉新角色,为迎接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首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心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比如,有意识地让孩子坐下来看看书(宜选择带有拼音、图画的经典名著);或在一小段时间里集中精神做一件事,从5分钟到10分钟,慢慢培养集中精神做事的习惯。

其次,培养良好的承受能力也很重要。幼儿园老师多是给予孩子鼓励,但到了小学,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易产生抗拒心理。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遇到不合理的要求要坚决拒绝,不管怎么哭闹,久而久之孩子才能适应挫折。

2、培养好心态适应新环境

进入小学后,面对新的同学老师,一些孩子难免会不适应。学习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孩子们总是处在“动”中;而小学则更侧重课堂学习,还得完成一定量的作业,必须“动中有静”。

许多刚升入小学的孩子无法改变爱动爱玩的习惯,家长应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使其明白“长大成人”的道理,同时帮助孩子客观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激励孩子不断向目标努力。

3、调好生物钟跟上新节奏

幼儿园的孩子中午睡午觉,有时还迟到早退。一进小学,学生们最不习惯的就是午睡时间少了。在上小学前,家长要帮子女提前调整好生物钟,每天早上6∶30起床,午休控制在半小时左右,晚上20∶30就该睡觉,保证每天有10小时的充足睡眠时间。提前将生物钟调好,这将让一年级新生轻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节奏。

4、做好自己事认同新起点

小学一年级新生还会遇到与同学相处的问题。

幼儿园里,大家都是玩伴,团团围坐在一起;小学里则是同学,和同桌共享一张课桌,角色并不一样。暑假里,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子女与同龄伙伴一起活动,找同学感觉。比如带着他们去社区会所,和小区里的同龄伙伴多接触、多玩;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子女与亲戚朋友家的同龄孩子多亲近。

5、放手去锻炼自己做事情

孩子入学后,许多事情要自己做,如:系鞋带、下雨打伞、削铅笔、背书包、按课程表准备书包、根据冷热添减衣服……在日常生活中,要逐渐减少父母或其他成人的照顾,让孩子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等。

在学前缺乏锻炼,孩子在开学后就有可能手忙脚乱。老师是不会因为一两个孩子没有做好准备,而推迟正常的教学进程的。

6、平时多劳动主动担任务

入学后,孩子们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还要分担班级、学校里的一些劳动任务。平时,家长应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如: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能拿出或放回餐具、玩具、用具等。还要学会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

7、生活中学习读书练能力

语文学习方面,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很重要。家长要教孩子多讲故事、背诵古诗、唱儿歌;带孩子外出时,要引导观察树木、房屋、动物等,回家后问他能否说说去过哪儿,那些地方有什么东西给自己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平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认认标牌上的字、食品包装袋上的字等,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量。

培养孩子爱看书的习惯也很重要。入学前家里有一定数量图书的孩子,入学后读写算的能力高于家里没有书的孩子。有些孩子在入学前没有接触过书,上学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很难适应“读书”生活。数学学习准备的关键,不在于会做多少题目,而在于掌握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数量关系。也就是要懂得数字所代表的数目的实际意义,单纯背诵口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有心的父母,可以在饮食起居过程中带领孩子处处学数学。

篇2: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一个孩子,懵懂的离开幼儿园。他已知道一个暑期后,生活就从此大不同了?当我们俯下身去,以孩子的视角去思考这个问题时,答案是不容乐观的。大人们会摇着头说:“赶紧玩吧,上了学就不自由了!”而幼儿园会组织孩子们去小学中看最棒状态的一天。前者导致他对未来充满怀疑与恐慌,后者仅仅是一个最美的截面,不足以帮助孩子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幼儿园教育不主张学习语文、数学,但是小学录取时往往是要“考试”的,其在录取与否、分班情况中的作用不言自明。我们怎能不陷入二难境地。提前教些数学、语文吧,违背政策,不提前教吧,上不了好小学,分不进好班。于是很多幼儿园引“课”入园,提前教一些。但是很多一年级教师表示:“提前学歪了开学就得纠正,还有的孩子提前就把一年级上册学完了,上课净捣蛋。”

我一直认为知识量不可以成为幼小衔接的重点,幼小衔接班一直都存在,只是真正贴合儿童需求的培训机构未成主流。理想的幼小衔接课程应整合有效听课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超常记忆力、作业规划能力等,通过大脑思维导图、游戏式头脑风暴等过度形式课程,教会孩子轻松学习、快速掌握。引导孩子具备由幼儿园升级到小学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心理准备及学习能力。在授课形式上,要承上启下,将游戏、团队互动、课堂教学、家长培训融为一体。如何加入一个“团体”?大人眼中的小麻烦,实为儿童心中大问题,只有他们提前具备了相应的理解、交往能力,才能自如的步入小学。

篇3:幼小衔接:美国家长做了什么

注意儿童即将入读的小学是否有注册截止时间;

在儿童入学前尽可能多了解一下儿童即将入读的小学, 包括校长是谁、孩子的班主任是谁、需要填哪些表、学校的学年计划、孩子上学的交通工具等等;

提前了解学校对儿童的要求, 以便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带着孩子一同参观小学, 帮助孩子提前熟悉环境;

跟孩子聊聊学校的事情, 跟孩子一起参观时告诉他路过的都是什么教室, 那些哥哥姐姐在干什么, 等等;在家的时候告诉孩子上学是他人生中的重要一步, 跟孩子讲在学校老师会教什么, 会帮助他, 等等;

考虑做志愿者参加学校的活动, 这是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并熟悉学校教职工和其他家长的有效方式。

同时, 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 家长最好耐着性子陪孩子一起去, 因为孩子并没有相关经验能迅速适应新环境, 而且他可能并不是马上很喜欢学校, 这时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就十分重要了。从美国幼小衔接项目提供的支持方式来看, 家长课程、教辅材料和相关建议是最常见的促进家长参与的手段。家长在幼小衔接中属于信息匮乏的群体, 他们可以通过相关的课程来了解幼小衔接的相关信息, 教辅材料也可以帮助家长在家辅导儿童的入学准备学习。

芝加哥的“儿童——家长中心项目”十分重视家长在儿童教育和成长中的作用, 认为家长参与是儿童学业成功的要素之一。该项目的家长课程设置了家长教室, 就在儿童上课的教室旁边。家长教室会有全职教师进行组织, 给家长上课, 发起亲子互动活动, 培养亲子关系。教师在家长教室教授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包括儿童的教育、营养、个人发展、健康等等, 教室里还备有各种资料。为了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活动, 该中心规定, 凡是想要参加家长教室的家长必须要参与孩子班上的志愿活动、野外活动, 并在孩子的班上帮忙, 例如给孩子们读故事、组织完成任务的孩子做游戏、协助老师计划野外活动等等。该课程还要求家长平均每周至少有一天半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家长通过参与学校互动促进了家园合作, 通过家长课程促进了亲子关系, 从而促进了家长参与。

有些家长时间和精力有限, 无法参与专门针对家长的课程。因此, 一些幼小衔接的项目会提供有关幼小衔接的文本材料或相关网站链接, 帮助家长获得有关学校、入学准备的相关信息, 从而促进其在幼小衔接中的参与行为。

例如肯塔基幼小衔接项目为家长提供了大量的指导手册, 帮助其做好儿童入学前和入学后的相关准备, 包括“入门指导” (入门级的幼小衔接家庭指导手册) 、“幼小衔接家庭准备清单” (列出了家庭需要准备的各种入学准备清单, 以及家庭指导策略) 、“关于我的宝宝” (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是否满足接收学校的要求) 等等。密歇根州的“伟大的开端之入学准备项目”为家长提供了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三语指导手册, 涵盖了儿童入学技能准备、入学要求、小学课程、择校建议等幼小衔接的方方面面。在幼小衔接过程中, 家长十分重视孩子认知方面的发展是否能够达到入学标准。因此, 许多幼小衔接项目会设计专门的工具包或教材, 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同时有配套的家长用书。例如茁壮成长项目与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合作, 制作了全套的学习工具包, 既有提供给儿童的活动手册并配有学习视频, 同时也有提供给家长的学习杂志。德克萨斯入学准备项目为学前儿童家长提供家长工具包。家长工具包中有关于数学和语言活动的材料和手册, 可以帮助家长在家与儿童共同学习。而且在亲子一起学习互动的过程中, 家长逐渐加深了对幼小衔接的参与, 并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美国的幼小衔接实践项目往往会有自己专门的官方网站, 家长一般可以在网站上找到该项目相关的信息, 包括课程、家长手册、工具包等等。在提供这些资源的同时, 网站上往往还为家长提供一些相关链接, 帮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儿童的幼小衔接中。而且, 家长可以在该项目官网上链接到其他社区, 甚至全国资源, 并通过在线家长中心了解住所附近的资源和项目。该项目就综合了课程、指导手册、教辅材料和网站资源四种促进家长参与的方式。

篇4:科学的幼小衔接 关键是什么

但是现今,幼小衔接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很多家长在焦虑,不少幼儿园老师有困惑,很多幼儿的生活被扭曲。究其原因,是一些教师、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有偏差,过于强调甚至夸大了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和差异,对幼儿有过高的期待,过于强调了知识准备。少数小学的变相入学考试、部分家长对幼儿学习的错误认识、有些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以及一些社会机构的不正确引导,使幼小衔接工作被人为地复杂化、神秘化了,幼儿入小学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因此,一些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变质了,变成了知识灌输和超前训练;一些家长用小学和小学老师恐吓孩子,社会机构以提前学习、强化训练为内容的入学准备培训大行其道,甚至一些地方部分大班幼儿春季学期处于“请假”的状态中,拼音、写字及小学数学成了一些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家长耗费了大量的经费,幼儿被迫在不同的幼小衔接班之间赶场,其实,这一切大可不必,正常的入学准备幼儿园都能做到。

科学的幼小衔接要求幼小协同,家园、家校配合,关键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要了解、理解并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氛围,循序渐进,因势利导,让幼儿成为小学生活的向往者,成为小学主动学习的准备者,让入小学不再成为困扰幼儿的因素,而是成为促进幼儿成长的动力。

对幼儿园来说,与小学衔接是一项基本的工作,这项工作融在幼儿园三年的教育过程中,融在幼儿园日常工作里。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虽然也鼓励幼儿对文字、符号感兴趣,但幼儿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因此,幼儿园要引导幼儿感知、思考、表达和创造,这是最重要的入学准备。此外,幼儿的心理准备、习惯和能力的准备也非常重要。因此,入学准备不是让幼儿去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而是要让幼儿充实感性经验,提升学习能力,养成学习习惯,调整情绪情感,为小学学习打基础。

对于小学来说,与幼儿园的衔接是一项本职工作。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主要通过符号学习获得新知,但低年级的学生需要很多的实际操作和感性经验的支撑。因此,幼小衔接需要小学积极参与和配合,要提前介入,以了解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为重点,坚决落实免试入学,坚决实行“零起点”教育,根据新生的特点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注重小学教育的生活性、游戏性和情境性,努力帮助新生愉快、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对于家长来说,要在幼儿园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要切实理解和践行科学育儿的理念,不要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鼓动者和胁迫者;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开展正常的衔接教育,努力做小学“零起点”教育的支持者和监督者。家长要在与儿童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倾听他们的心声,多陪伴,多鼓励,多讨论,让孩子带着对小学的憧憬和向往,愉快、积极地融入小学生活。

我们衷心期望,在幼儿园、学校和家庭的协同努力下,幼小衔接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愿孩子们开心,家长们放心,老师们舒心!

篇5:幼小衔接 家长该做些什么

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意味着孩子结束了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

说到幼小衔接,社会上存在着诸多误区,最常见的就是重视“智育”的衔接,忽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不惜花费重金,请家教、上训练班,学拼音、学计算,以为这样就可以“赢在起跑点上”,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举措。过早失当地进行所谓“智力开发”,致使孩子对小学失去了神秘感,没有了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这是得不偿失的。

现在开学快一个月了,有些一年级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小学学习生活,受到老师的称赞,而有些孩子的表现却与家长的期望相去甚远呢?归根结底,孩子的行为表现是他形成的习惯,折射出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作为家长,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一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自己睡觉、穿戴、洗刷、吃饭,自己收拾整理书包等。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也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不要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做一个“有心的懒妈妈”,一个把吃饭、收拾文具这样的事都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想象他会自觉主动学习。

二是培养时间观念,改掉孩子诸如吃饭慢、做事慢、说话慢、行动慢等的“慢吞吞”的习惯,教会孩子看钟表,告诉孩子时间不等人,到什么时候就得做什么事,以适应小学节奏紧凑、活动有序的学习生活。

三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让孩子明白小学生要遵守很多行为规范,不能随心所欲,按校规校纪严格要求自己。

四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1)提高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水平。坚持和孩子多说话,坚持用规范的语言说话。培养孩子认真倾听和理解的能力,使孩子能准确转述学校里的一些事情。

(2)尽量多识字,提前读写,增加阅读量,减轻上学后的学习负担,适应小学新课改的要求。

篇6:为什么要上幼小衔接班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原国家教委幼教处联合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学前期为幼儿作好社会适应性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准备,在小学中又不在这两方面对儿童提出过高要求,则幼儿入小学后面临的学习适应困难和社会适应困难均可克服。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①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②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

③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④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⑤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⑥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

以上断层使45%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检测的敏感指标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

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

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当然,对于上述的一些问题,给孩子成就感是最重要的解决方法,也就是说让上了小学的孩子爱上小学,爱上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得到一种被认可的感觉,让孩子充满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信心来自于实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都会让孩子在全新的环境里脱颖而出,给孩子特别的自信。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配合孩子将来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纯粹幼儿园的游戏要适当的减少,正规的学习方法要一点点的增加,如同上坡路总是难走一样,这个时候的孩子基本上都不会很快乐,写字、计算等学习活动给孩子带来了一些挫折感,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还没有上小学,所以我们有机会去弥补和提高,等到上小学的时候,这一切就都已经适应调整好了,等待孩子的是老师的表扬和小朋友的羡慕。但是如果把这个适应调整阶段推迟到上小学期间去做的话,家长就感觉非常力不从心了,而且您孩子的形象也已经在老师的脑海里形成了烙印,比如学习偏慢,注意力不集中等等。我们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认可和夸奖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比妈妈的夸奖要重要的多。

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的孩子都已经上一年级了,又咨询我们识字课程、珠心算课程、拼音课程等等,因为孩子识字量太有限了,拼音也不太会,算术题又算不好,家长非常焦急。但是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应该掌握的知识,真的不应该出来再报班补习了。

篇7:幼小衔接速算

在幼儿学习课程中,数学是孩子进入小学后衡量成绩好坏的第一把尺子!自然也是家长最看重、最操心的课程!同时也是家长辅导误区最大的课程!故在学前引导孩子上路并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数学如何启蒙最好?家长怎样才能轻轻松松的将孩子引入数学王国?

幼小衔接数学最佳品牌课程——快心算

快心算是目前唯一不借助任何实物进行简便运算的方法,快心算有别于“珠心算”“手脑算”,既不用算盘,也不用手指。快心算(笔算,心算,口算)与小学数学计算方法一致

快心算(笔算,心算,口算)三算专利教学法,是幼儿升入小学笔算口算过关的最佳方法。

1:快——快速笔算,现今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检验学生的标准是考试成绩单,那么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应试,答题,答题要用笔写,应试教育学生要考高分,笔算训练是教学的主线。笔算不运用任何实物计算,无论横式,竖式,连加连减都可运算自如。

2:心——心算口算,会算题还远远不够,小学的口算要有时间限定,口算是否达标要用时间说话,也就是会算题还不够,主要还是要提速。

3:算——算理算法,不单纯地学习计算,着重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孩子可以深刻的理解数学的本质(包含),数的意义(基数,序数,和包含),数的运算机理(同数位的数的加减,)数学逻辑运算的方式,使孩子掌握处理复杂信息分解方法,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得到了发展。孩子得到一个反应敏锐的大脑。

快心算与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全接轨,是为学龄前幼儿量身定做的。牛宏伟快心算适合(4—7岁)幼儿园中大班小朋友及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幼儿园小朋友可以学会笔算多位数加减法,如5869+3516,8185-6938等,小学数学课本中加减的所有题型都会迎刃而解。计算能力可达到小学毕业时的加减水平。

快心算官方网站 快心算是幼儿升入小学口算笔算过关的最佳方法

1、从最基本的数概念入手一环扣一环,与小学数学同步,但教学方法简单,学生易接受。在教学中,快心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2、牛宏伟快心算把幼儿数手指的习惯很好的和小学口算做了过渡。解决了多少年来家长和老师没有解决的难题。为幼儿很好的学习口算扫清了障碍。

3、用笔答题,不借助任何实物(包括不数手指)。

4、快心算算题是从低位算。

5、快心算的课程包含了很多数概念的知识,不单纯是计算。快心算的算题

理念——概念比计算还重要。

6、快心算教学方法的编排是遵循幼儿年龄特点来制定的,情景教学与趣味教学相结合,提倡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

7、快心算教学注重幼儿在生活中对数概念的体验,然后教师把幼儿生活中

对数的理解经过整合运用到教学中。

8、虽然我们的课程名字叫快心算,但它包含了小学课程的所有数概念。因此我可以告诉家长,快心算是幼小衔接的最佳速算课程选择。

一年级口算笔算速成教法——快心算 快心算是幼儿升入小学口算笔算过关的最佳方法

一年级的孩子,刚升入小学。这个阶段口算,如果没有经过学前的专门训练。孩子学起来是很吃力的,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算题没有好的计算方法,只会数手指,摆小棒,往往口算作业做到深夜十一、二点。最终是老师累、家长累、孩

子累。

家长对孩子的这一情况无从下手,为此而感到烦恼。小学课程编排的紧密、知识点多。老师的要求又比较严格,小学数学口算题在5分钟之内就必须做完100道题,在现在西安的数学教育模式口算、心算、笔算的教学却是一大空缺。为满足各大幼儿园和孩子家长的需求,牛宏伟老师,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研发出口算,笔算课程中的新方法——快心算。

篇8:什么才是有必要的“幼小衔接”

前些日子, 我收到一条来自一位家长充满焦虑的短信。坦白讲, 当时我的回复并不够冷静:“您的想法本身就是个错误。”

实际上, 有类似担忧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尤其是在被叫停“幼小衔接课程”之后。虽然各个幼儿园对叫停都执行得相当得力, 但是就整个社会的反应来看, 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许多培训机构的学前课程依旧火爆, 家长们都问, 如果不抢跑, 孩子升入小学后跟不上怎么办?据了解, 在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 那些提前学习的孩子的确会感觉轻松不少。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把同样的内容重复学习第二遍, 就像是烫剩饭一样, 当然没什么难度。但是, 另外一个问题又冒出来了——“喜新厌旧”。特别是对于热衷于新鲜事物的孩子, “烫剩饭”符合孩子们的胃口吗?于是我们看到, 在这群提前学习的孩子中, 很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自信心爆棚, 巴不得能够时时表现自己, 在课堂上独领风骚。然而结果是, 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 出于“齐步走”的考虑, 教师不得不选择对这类孩子采取有意冷落的态度, 甚至会因此批评其浮躁、逞能。另一种孩子则因为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走神、沉默——“这些内容我都会, 还用学习吗?”

对于那些没有提前学习过的孩子, 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好奇心催生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开始, 而来自周围同学的适当压力会让孩子进一步充满渴望, 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专注、积极。最初, 这些没有提前“飞”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 的确有可能会面临挑战, 但只要心态健康, 加上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迎头赶上只是时间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绝大多数“抢跑”的孩子, 其领先优势最多只保持到一年级的第二学期, 之后的学习成绩基本上逐渐与其他同学持平, 甚至会出现落后的情况。然而, 人生并非百米赛跑, 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最初一百米的优势相对于整个历程来说, 实在微不足道。更为可怕的是, 若为了这一点不值一提的优势而勉强孩子, 甚至, 过早地让其对学习心灰意懒, 那才是得不偿失。

那么, 一个5岁4个月的男孩子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他应该自由自在地奔跑, 像一匹脱缰的小马, 让身体得以痛快淋漓地舒展;他应该无拘无束地幻想, 如《地球上的星星》中那个孩子一样, 哪怕坐在马桶上也可以浮想联翩飞到外太空;他应该如饥似渴地读书, 为那些美妙的故事或哭或笑, 让心灵得到最丰富的滋养。

然而, 许多家长却让他老老实实地坐下来, 写字、拼读、计算——并且还不许他掰手指, 甚至抱怨他不如别的孩子机灵!

我对那位家长说, 这就好像你明明只扛得动100斤的东西, 却被要求必须扛起200斤的重量!你是扛还是不扛?扛, 不仅扛不动, 还有可能让自己受伤;不扛, 也许你连扛起100斤的兴趣或勇气也没有了……

所以, 孩子当然不能按照家长的愿望去做, 因为你的“不合时宜”、“揠苗助长”是对他的不尊重, 给他带来的只能是深深的挫败感。

其实, 与其吃力抢跑, 不如欣然放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勇气、有能力离开你。人生注定需要独行, 需要自己去选择和承担, 一味地包办只能让孩子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娃娃, 永远都只是等着奶瓶凑到嘴边才去吮吸。然而, 什么才是真正有必要的“幼小衔接”?

首先, 请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他们认识到,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很自然也很美好的阶段。而其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亲子阅读。和孩子并肩坐下来吧, 读一读《一口袋的吻》, 读一读《忘了说我爱你》, 读一读《小阿力的大学校》……

其次, 请做好高质量的陪伴。比如关掉手机, 和孩子快乐相处, 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就能够给予孩子暖暖的安全感。特别是孩子的爸爸们, 更应该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哪怕看上去“粗野”些。因为家长能够和孩子这样手牵手的时间真的不多。

最后, 请给予孩子更多自我管理的机会。像洗袜子、擦桌子、收拾房间这样的家务, 请尽可能地交给孩子, 这不仅是在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是在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

篇9:幼儿园能为幼小衔接做些什么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连续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必须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必须对幼儿园和小学的主要差异有充分的认识: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色彩亮丽、形象生动富有童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学生享用的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第二,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同。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要学习正规科目。按期完成学习任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统一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小学在学习方式上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区别。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孩子进入小学后,必须离开像父母一样照顾自己的幼儿园老师,从一个宽松、和谐、亲密的气氛中,进入另一个以学习为主、紧张而又严肃的环境中,去接受要求严格、期望值高的小学老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大、负担重。

第四,作息时间的不同。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通常可以在7∶30之后陆续到园,上课时间根据幼儿年龄的不同,大中小班的上课时间是不同的,而且在课堂上有些个人要求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我想睡觉、我要上厕所、我不会、我不想”等,但进入小学后孩子必须使自己融入集体,遵守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课,课堂上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听讲等。如果孩子不能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很难保证充足的睡眠,当然也就不能保证第二天的学习质量,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习成绩,影响生长发育。所以,只有正确地认识了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才能为孩子入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幼儿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能力:

第一,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生活自立能力。到了大班第二学期我们可以改变幼儿的作息时间,向小学生活靠拢,适当延长上课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了解小学生应遵守的规则, 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规则,培养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教会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如整理书包文具,把自己的物品管理好等习惯。

第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孩子进入小学后面临的问题是:对教师概括性语言和教学内容不适应,在上课的35分钟坐不住。孩子已经习惯了幼儿园宽松自由的环境,还有幼儿园老师直观性教学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对小学老师的许多术语和比较概括的指令很难适应。这就要求幼儿老师在大班上课时应提高语言和教学内容的概括性,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和推理等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要有意识地让幼儿静坐几分钟,慢慢地延长静坐时间,如果能持续15分钟,其注意力就能胜任课堂学习。

第三,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和交往能力。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会因环境的陌生与变化而感到不安, 产生孤独、焦虑、自卑、不知所措等心理现象。幼儿园老师应带孩子参观小学的校园环境,让他们多了解小学的生活,并鼓励他们多与周围的小学生交往、游戏,结交更多的伙伴。因为进入小学后有作业,所以幼儿园老师要提前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让孩子给家长转述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布置一些与上课内容有关的自学材料,如了解交通工具有哪些等。

第四,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对所做的、所学的没兴趣就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幼儿园老师要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因势利导,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在老师的适当帮助和暗示下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在进入小学前孩子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认读简单的汉字、认读拼音、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等读写算的基本技能。这些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掌握,如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反复指认某个汉字,在游戏中练习计算,在画画中画圆点、直线,掌握基本的握笔姿势,为进入小学后的读写算打好基础。

第六,加强身体锻炼,增强幼儿体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了使幼儿能适应入学后紧张的学习环境,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体质的锻炼,除了基本动作训练外,还要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适应外部刺激的能力。如加强晨练,在课间活动中增加体育竞技类游戏等。

总之,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是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信地去面对小学生活。

篇10:幼小衔接讲座 感想

在参加过幼小衔接讲座之后,感觉受益匪浅。

从小班到现在的大班,眨眼间,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三年多了,明年9月份即将进入小学。渐渐地我们也开始关注孩子上小学的事情,如上哪间小学、其他父母是如何选择的、择校与否、学校之间的区别在哪里等等。这个讲座给我们上了一节比较深刻的课,做讲座的老师以她很多亲身的经历和例子,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平常却不一定为我们所知道的做法和道理。

例如学前物品的准备。记得我们以前上小学的时候,是一件多么兴奋的事情(那时我没上过幼儿园,正式上小学一年级前,只上了一年的学前班),新文具,新书包,新衣服,新课本……什么都是新的,跟过年似的。一点没有象现在的专家学者分析的这个不适应那个不适应,这个断层那个断层(昨天我在网上看到德国有个叫哈克的教授专门阐述了幼小衔接的六个断层)。现在孩子宝贵了,父母的“呵护”有加,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点的苦、受一点点的委屈,什么都给最好的,这反倒成了“祸害”。例如挑文具,老师提醒我们,一定不能挑那些太花俏的笔、笔盒和书包,书包要挑贴背的,笔盒要挑塑料的,没印那么花俏的,铅笔要挑六角型的,也不能太花俏的。这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防止太花俏的东西转移他上课和做功课的注意力。我记得,我们以前上小学挑文具,铅笔也就那么几种,也根本不会印到花里胡俏的,笔盒也是很简单的那种铁皮盒,书包就更加简单了,根本没有什么很花俏的图案。老师提到了一种叫“握笔器”的东西,我是第一次听到。老师解释说,那是教会小孩子学会正确的握笔方法的工具。我对此有点不理解。我记得,我们以前小学的时候,老师都是很认真地教我们怎么样握笔,怎么样写字的,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我们。现在倒好了,直接买个握笔器就行了。这到底是科技进步了,还是人类落后了?

行为规范和良好的习惯,这一点,对于幼小衔接来说比较重要。幼儿园可以说还是处于保育阶段,而到了小学就是真正的独立生活了。在幼儿园尿了裤子有老师帮忙换,吃饭不认真有老师纠正,午睡不好有老师监督,这些到了小学之后,就全都靠自己了。所以,现在幼儿园的老师已经开始教育孩子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每天晚上将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拿出来放在床头或者凳子上,这都是良好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有一位当小学老师的家长也说,她教一年级的时候,看到很多小朋友找书本或者练习本都找好半天,这样肯定会耽误学习。老师以她自己的经验教会我们不要做“陪读”的家长(就是每天晚上盯着孩子完成作业)。她自己的方法是,吃完饭后到9点前是做作业的时间,她买了个小闹钟放在桌子上,9点钟闹钟一响就停止做作业。如果不能完成就等着第二天挨老师的批评了。每天的作业要家长签名,她说她是闭着眼睛签的,意思是她不检查作业的错对。她跟孩子讲,做作业以及作业做得对与否,是自己的事情,不能依赖家长。不过她每隔两个星期就会翻看一次孩子的作业,看看做错的地方是粗心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再帮孩子分析。这样,家长不仅从“陪读”的角色解放出来,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独立能力。这的确是一个好的方法。

培养孩子的理财思维,这也是我感到很深刻的一个方面。老师说,她带孩子去买玩具或者文具,都事先跟孩子说好总的费用,如果超出预算则家长不支付或者由孩子自己支付。她举了个例子,有一次去买文具,孩子看到两个很花巧的硬皮抄爱不释手,硬是要买下来,家长不同意,孩子说没带钱让妈妈先支付,回去后用过年的利是钱还给妈妈。在孩子还钱的时候嘴里就嘟嘟说太贵了以后都不买了。结果从此以后,她都学会了在预算内买东西,包括每年学校组织出去春游秋游,都会在预算内合理地安排费用。这种习惯的养成,可以说对她以后的生活会有好的改变的。这一方面,我们在教育孩子上,是很欠缺的。这一招,以后应该学一下。

篇11:幼小衔接总结(上交)

天祝县幼儿园赵小云

回顾一学期的努力,我们将本学期的具体幼小衔接工作 总结如下:

一、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和教育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长们能够主动配合幼儿园,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

二、利用家园共育栏目,向家长们宣传和沟通本班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并向家长们提出一些相应的要求,如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效率性,为入小学的学习提供在时间上的保证;二可以培养幼儿责任性,使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能够坚持有始有终,以防出现在学习上的虎头蛇尾。

三、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相互间的联系。这种沟通和联系,除了要加强本园大班老师之间的,同是还要加强与小学一年级老师之间的以及与家长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这样做的目的旨在能够及时的探讨在具体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对教学大纲内上的衔接进行探讨和研究。

四、建立家长活动小组。让家长自行或幼儿园帮助,与已进入一年级学习的本园毕业生联系,并结成相应的对子,加强家长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沟通,从而让大班的家长们能够初步了解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在入小学前的各种准备工作,除了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各种准备,并能够让这些家长有针对性的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各种有目的性的训练和培养。

五、组织大班幼儿进行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表演赛,并注意对大班幼儿在书写,阅读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六、利用家访、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使家长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孩子在幼小衔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并对其进行专门的教育和训练,使家园能更进一步的配合,相互理解和支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顺利的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篇12:幼小衔接活动教案

1.喜欢参与科学活动,对序数活动感兴趣。

2.掌握1-10以内的序数,能够使用第几名来表示小动物的登山排名。

3.能够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作业单,并收纳好工具。

二、活动准备

水彩笔、作业单、展板、小狗、小猴子、小兔子、大象、乌龟动物的卡片若干、胶棒、PPT课件、序数卡、轻音乐。

三、活动重点难点

1、掌握1-10以内的序数,能够使用第几名来表示小动物的登山排名。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出活动主题,教师出示图片,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有位新朋友告诉了我一个小秘密,它说动物园今天要登山,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出示ppt

1.教师提问:都有那些小动登山了?

2.教师小结:原来小狗、小猴子、小兔子、大象、乌龟等都来登山了

3.教师提问:小狗在第几个教师与幼儿一同数小狗在第几名。出示ppt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你们真棒,正确的找到了小狗的排在哪。原来它在排在最后面。兔子的.身后。那兔子排在第几名呢

(三)教师出示ppt,掌握1-10以内的序数。

(1)教师提问:哪位小朋友想试一试找一找小猴子的排名?

(2)教师小结:我们先要从上往下数出小猴子的排名,再从下往上面数出它排在第几,就能够知道小猴子的排名了。

(3)鼓励幼儿数一数其他小动物的排名。

(四)幼儿完成作业单,并进行分享

(1)先完成的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展板上,与同伴共同分享作品。

(五)游戏我的新座位,活动自然结束

篇13: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要顺利做好这个衔接, 我们必须清楚地把握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

一、生活环境的变化

在幼儿园的活动室, 有玩具、教具以及富有儿童情趣的环境布置, 在园里还有丰富多样的各种大型玩具和游乐设施。而在小学教室, 只有固定的桌椅、操场以及体育设施, 并不适合年幼的孩子, 这样势必挫伤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生活内容的变化

幼儿园活动内容以幼儿的兴趣为宗旨, 让幼儿在玩中学, 学中玩, 寓教于乐,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与同伴交往。而小学学习是功利性和目的性较强的, 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 幼儿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此外, 上课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上课时的要求也与幼儿园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放学后的家庭作业繁多, 减少了其自由活动的时间, 也是幼儿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生活学习时间的变化

在幼儿园大班, 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3 0分钟左右, 上课要注意动静交替, 注重游戏, 还要注重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而小学上课规定的时间是40分钟一节课, 比幼儿园多了1 0分钟, 课堂上大多是静坐着的, 还要遵守课堂纪律, 所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一下子要静坐着倾听教师讲40分钟的课, 这对于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四、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教师如同父母, 可以说是无微不至的照料幼儿并参与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 从幼儿入园到幼儿离园, 教师对他们的体贴照顾, 都让幼儿倍感温馨。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从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上让新生倍感严厉, 此外老师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 师生单独接触时间少, 新入学的学生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五、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通过教具的操作让幼儿掌握所学知识, 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书本知识的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就需要幼儿课堂上认真听讲, 回家认真做作业, 只有做到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那么针对以上情况,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培养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不同的环境, 往往会使幼儿难以适应, 角色、要求和家长期望值的改变, 容易导致幼儿学习兴趣低落, 打击幼儿的自信心, 影响幼儿的成绩和身心成长。因此, 作为幼儿园的大班教师, 我们就要提前对教学做相应的调整。例如:要求幼儿背上书包, 书包里放上简单的学习用品, 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带领幼儿参观附近小学, 逐步熟悉小学环境, 观察一年级上课情况;组织幼儿参加少先队活动, 树立戴红领巾的光荣感, 组织大班幼儿和小学生一起升旗、开联欢会或进行其他活动等, 增进幼儿和小学生之间的友谊;请一年级小学生回园谈学习体验与收获, 培养幼儿上小学的欲望, 引导和激发幼儿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和兴趣。此外, 大班末期要适当减少游戏和户外活动, 增加看图书、做手工等安静活动, 并要督促孩子能按时休息、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上课纪律、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 不随便讲话, 积极思考问题与发言, 爱护书籍、文具和独立活动习惯,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同时, 幼儿园要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 在大班末期, 可设立幼小衔接专栏, 有计划地选择和更换内容, 让家长学习并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 从而与幼儿园积极配合, 为幼儿的发展共同努力。

二、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

幼儿进入小学后, 需要重新构建人际关系, 迅速融入集体, 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样幼儿之间才能互相帮助, 互相成长,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 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 他们就会产生厌学、焦躁等一系列的情绪, 不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因而教师和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例如:教孩子学会谦虚、礼貌, 不与同学抢玩具, 不大声喧哗, 学会说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 如:“对不起”“没关系”“请”“谢谢”等, 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 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 有利于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听读写能力

为了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大班可适当延长教学活动, 比如课程时间由原来的20分钟变成40分钟, 逐步培养幼儿讲述、复述、创编故事的能力, 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等。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刊物, 耐心指导, 提高幼儿阅读能力, 教师还可利用餐前、餐后、离园前等空闲时间, 让幼儿进行讲故事比赛, 或者进行“大带小”活动, 讲故事给中、小班的弟弟、妹妹听, 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会减少对学习的畏难情绪。

此外, 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积极配合, 共同努力。要让幼儿调整好心态, 形成良好的习惯, 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帮助幼儿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摘要:幼儿园时代是人生充满快乐的时代, 也是幼儿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 这个时期的欢乐是无限的、最难忘怀的, 但幼儿园终将结束, 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 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篇14:幼小衔接 共同关注

一、全面衔接取代片面衔接

全面衔接是指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现在最显性的问题就是单纯只最关心幼儿的学习,只重视“智”的衔接,而忽视体、德、美、劳,尤其是社会适应能力。有些家长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孩子掌握1千字的识字量,懂100内加减法,认识26个英文字母……等等,而对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本不予重视。还有的幼儿园大班甚至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形成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这样做固然让孩子初入小学能有一些优势,但是却让孩子的快乐童年时光少了不少,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幼儿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幼儿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幼儿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幼儿应有的发展。

二、以双向衔接取代单项衔接

双向衔接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幼儿园向小学靠,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而是双方都向幼儿靠。现在做的比较多的幼儿园积极地开展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在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尽量接近小学。但小学很少考虑初入学幼儿的特点,不能主动与幼儿园对接,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切记要彼此沟通,相互衔接,双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必须同时保持连续性,共同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幼小衔接”问题广泛涉及到家庭、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如何做好此项工作,不是单方面因素就能解决的,需要调动各方面因素一起做好以下准备:

(一) 幼儿

1. 生理准备:

进入小学后,幼儿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因此,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应该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具有良好文明的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卫生习惯;能自己整理自己的仪表,注意保持仪表整洁;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等);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自身生长的需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能沉着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等方面。

2. 心理准备:

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这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因此,幼儿入学前一定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如: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大班的各种活动都应以探索为主,教师应善于提供材料让幼儿大胆操作,将问题抛给幼儿,发展大班幼儿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有一定控制能力:能抑制冲动,上课不做小动作,坚持完成规定的任务。控制能力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幼儿对心理状态的认识能力,教师应从游戏、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幼儿的一致性、坚持性,培养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 如:应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想象力:大班各项活动中应着重引导幼儿去猜测,去假设以及引导幼儿记录试验过程,幼儿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因此会获得发展。 如:应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因为在社会交往中,幼儿会接触到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注意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信念等心理状态,并对这些心理状态进行思考。

(二)幼儿园

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的同时要营造班内外、园内外“幼小衔接”的氛围。首先:注意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幼儿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让幼儿喜欢老师,从而喜欢学习。其次:注意改变活动室的布局,可尝试将集中围坐式的环境改变为分隔式的区域型环境,根据教学活动需要,有时又按小学班级式教学环境的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再次:带幼儿参观小学的升旗仪式,小学的早操,以及小学生上课,激发他们上学的欲望。最后: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园同步对幼儿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小学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光是幼儿园的任务,小学也应该做好衔接准备。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在教育形式上还要逐步靠拢,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一些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之类的学科,增加教学趣味性,另外,还可以开展知识讲座,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以及小学生的家长需要做那些工作。

(四)家长

家长们的积极配合成都直接决定幼儿进步的速度。因此,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对于幼儿园布置的任务,家长应积极配合完成,家长应该协助教师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每天回家后应先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第二天能将作业及时交给老师。 其次,家长应为幼儿设置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将幼儿房间的玩具慢慢收起来,置办写字台、书架、台灯等,给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

总之,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是单方面就能做好的,需要调动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让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健康成长。

篇15:幼小衔接案例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入大班,为了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老师通常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给予孩子在心理上、能力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备。结合教师的了解,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能力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开展了“我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案例分析: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的意义理解和时间的长短的体验教少,“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和家中备一个小闹钟,让孩子自觉地遵守作息时间。在家时,家长也可以发挥小闹钟的叫醒功能,及结合小学的生活和孩子一起制定在家的作息时间表,适当调整孩子学习、休息、游玩的时间。家长要引导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整理衣物、学习用品,每天早上独立洗漱、穿戴、吃早餐,培养孩子按时早起的习惯,让孩子从容面对每天上学的第一个困难,通过《我有一个小闹钟》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增强了时间观念,还让孩子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同时,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满足幼儿需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如:时间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贴近生活,我们并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如讲个《龟兔赛跑》之类的故事来教导孩子好好珍惜时间,而是将关注点深入到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去,从孩子身边问题情境入手,“早上起不来,睡懒觉、吃饭拖拉”等等,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引发幼儿的意义学习,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

改进策略:遵循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幼儿园里,家长培养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停留在自己吃饭、穿衣、叠被、洗手绢上。从小幼衔接教育Www.5582E6E8C97722D7.html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服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上小学,要自己上学、鞋带松了自己系,下雨要自己用、收雨具,自己削铅笔,自己收拾书包,天热了自己知道脱衣服,可见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需要加强。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我们通过看图讲述等活动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要上小学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在谈话中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应该学会做一些事情,如:整理书包,收拾玩具等。家长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让孩子对那些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有自己的想法、态度、主张,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被动的接受任务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孩子形成言行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往往会让教学模式犹如“纸上谈兵”,没有落到孩子行为的实处。

我的新思路:

篇16:幼小衔接

——孩子入学,家长准备好了吗?

尊敬的各位家长:

晚上好。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聊聊关于幼小衔接的话题。再过一个多月,你们的孩子就要幼儿园毕业,走进小学的大门,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转折。大家都知道,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的活动主要是以游戏为主,而到了小学,他们的主导活动主要以学习为主,这一重大变化,使得有些孩子很不适应。有的感到学校没有幼儿园那样有乐趣,新鲜感一过就不愿继续上学;有的因在课堂上不能像幼儿园或家里那样随便讲话或自由活动而感到紧张、疲劳;有的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上产生困难,甚至掉队;还有的因自理能力太差,过不惯集体生活,不习惯陌生环境而变得厌恶学习生活等等。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扎实地迈好学习之路的第一步,让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这是各位家长非常关心的话题,也是我们今天聊聊幼小衔接话题地意义所在。孩子入学前,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我想,主要

是做好以下一些准备工作。

一、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1、教育孩子热爱学校,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向往。

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不渴望新鲜的学校生活,但不能认为愿意上学、高兴读书就是热爱学校了。因为这时孩子对学校生活的认识还是朦胧的。因此,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把上学与学习知识、增长本领联系起来,使孩子真正体会到做一名

小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家长可以多与孩子进行交流,用赞叹、喜悦、欣赏的语气和孩子谈上学的话题,让孩子知道上小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光荣的、骄傲的事。比如,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宝宝长大了,马上就要成为一年级小学生了,祝贺你呀!”当他做了一件让大人满意的事时,可以这样夸奖他:“要成为小学生了就是不一样,真懂事!”还可以说:“你不是将来想当个医生吗?那就得进学校学习。你看,隔壁李医生,治好了那么多病人的病,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本领呀,还不是因为上了学,努力学习,才学会了那么大的本领。”家长也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童年在小学的趣事,让孩子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除了可以和他们作简单的谈话外,还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进行教育。可以带他们去所要就读的学校参观,熟悉那里的校园环境,可以引导孩子观察亲戚朋友家里的哥哥姐姐如何认真地做作业,也可以领他们去图书馆,让他们窥探一下那神秘而庄严的知识宝殿;还可以经常给他们读一些有趣的儿童读物,读完后可以这样对孩子说:“这些好听的故事都写在书里,等你上学认识了字,就能自己看了,还能从书里知道很多爸爸妈妈不知道的更好听的故事呢!” 通过你的谈话引导、实例感受,一定能激发您孩子的求知欲。但是不要为了激发求知欲就把上学说成是一件轻松的事,尽是好玩的事。这也容易使孩子上学后,觉得尽是上课、下课,没意思,因而不爱学习,不爱上课。要使孩子知道,上学是一件无商量余地的必须做的事。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要向孩子介绍一下小学的学科内容,班级授课形式和老师的分工等等。了解小学生活的特点,做好克服学习困难的准备。

2、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师。

古人说“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只有敬爱他的老师,才能聆听老师的教诲。所以在孩子入学前,家长应该经常对孩子讲讲自己小时候在学校里是如何听老师的话,老师是怎样耐心地帮助自己的。经常正面地谈论学校好、老师好、同学之间友爱地话。当孩子提出很多问题地时候,可以在回答时埋下伏笔,告诉他:“你很快就要上学了,关于这些事情老师知道得很多,他都会告诉你的。”使孩子入学前,在心中就对老师有个好印象。

切记以下两种做法:(1)用老师来吓唬孩子。例如:遇到孩子不听话了,就说:“哼,再过几天上了学,就有人管你了,老师可厉害了。”或者说:“再不听话,把你送到小学去,到了小学,就让老师来给你收骨头。”长此这样教育,孩子就会对学校、对老师有一种恐慌的感觉,认为上学是因为不听话,去收骨头的事,而不是我自愿的,小学老师是很厉害的,可敬而不可亲的。这样容易使他们望而生畏,害怕学习,甚至厌恶学习。(2)背后对老师说长道短,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老师的不信任感。如:“他才教了一年书,能带好班级吗?”“我们家孩子真不幸运,被分到这最差的老师班上。”在您的影响下,孩子还能对老师有好印象吗?孩子对老师不喜欢,还能喜欢听他的课吗?

二、帮助孩子做好学习准备

1、帮助孩子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培养孩子入学所必备的能力。孩子四五岁时活动的目的性已经逐步增强,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别人的讲解,努力去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他们看见大人读书、看报,就会问:“这是什么字?”有时上街看到商店的招牌,也会问:“商店大门口的这几个字读什么?”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不耐烦地说:“去去去,烦死了,告诉你你也不懂,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这样孩子识字的机会就溜走了。如果你能经常抓住这样的机会,在生活中直观地教孩子认一些字,那么,长此下去,不但能提高你孩子对识字的兴趣,而且识字能力也会大大提高。有心的家长就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得到不断的提高。比如,在计算方面,可以运用实物,教给孩子10以内的加减运算题。还可以让孩子摆弄各种玩具,判断他们对大小、多少、粗细以及形状、颜色、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检查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及理解能力。比如画几个特殊的图形(图1),让孩子分辨有几个三角形,也可以画正方形和长方形引导孩子进行类似的分辨,以培养和考察孩子的空间想象力;让孩子摆弄6个棋子,问怎样才能排成三行,每行都要三个棋子。诸如此类的做法,可

以培养孩子思维敏捷和推理能力。

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上学前让他多识字、多做算术题,提早把一年级的内容教给他,到底好不好?”我的回答是,帮助孩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家长刻意地甚至强迫地让孩子提前去学习,这样容易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强迫孩子学习,逼得太紧的话,孩子会变得焦虑、不耐烦,使他感到学习是件“苦差事”,潜意识中产生反抗的情绪,因此变得善忘,一下子就会把刚学过的全部遗忘。

另外,提前把一年级地内容教给孩子更是不可取的。因为学过的内容对孩子来说是重复的、乏味的,这样激不起孩子对学习的新鲜感,只会使孩子觉得入学后上学无兴趣,而且会觉得这些内容我已经会了,我就不需要再听老师讲了,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事吧。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养成听课时注意力分散的不良习惯。等以后的内容他没学过,他也不会好好去听了。

还有的家长,听说一年级孩子学习汉语拼音是个难点,怕孩子入学后跟不上,于是自己先给孩子教起来。如果家长自己的拼音基础好一点的,那还可以,如果家长自己的拼音基础不好的话,那请你千万不要教孩子识读,因为孩子一旦形成不正确的读音,以后纠正起来比教会他困难等多。比如,元音字母o,很多孩子都读成uo,ou,因为先入为主,纠正起来很困难。

记住:培养孩子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教给孩子认识多少字,会做

多少算术题更为重要。

2、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现在的孩子们智力上存在的差异极小,竞争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良好的习惯也要有一个养成过程的,从现在开始,包括今后的一年级、二年级,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有害终身。那么,家长在家庭中,要帮助孩子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1)、养成读书的习惯。

孩子喜欢读书,养成读书习惯,可以培养听力、理解力,成为“听话高手”,集中力和持久力也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另一方面,听多了故事的孩子,接触各种文章的内容,表现能力及语言表达也很好。对于书中人物的言语、行动,小孩也会思考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思考力、解读力也同样得到培养。可能有家长要问,他还不认识字,怎么叫他读书呢?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发育、兴趣,选择一些好的图画书、故事书,然后由家长念给他听,千万不要一概拒绝:“自己看!”,孩子看不懂,看见密密麻麻的字会讨厌读书,等孩子识了一些字了,家长再慢慢一步步放手,激发他去自己看书。

(2)、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书写能力是学力的指标,有的小孩虽然话说得很流利,却不太会写字,有的小孩写字速度很慢,如果老师出的生字练习多一点,他就唠叨半天。有的孩子写字的姿势都不正确,影响了写字的速度。一年级第一节课,我们语文老师会教孩子怎样写字、怎样握笔,但是,有些孩子因为已经养成了不良的握笔姿势,老师纠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家长从现在开始就要非常重视孩子写字习惯的培养,包括以后到了一年级,始终要提醒孩子,用正确的姿势写字。比如说握笔的姿势,拇指食指一起捏,中指紧紧托住它,名指小指垫下面,笔杆斜靠虎口上。

(3)、养成做事情精力集中的习惯。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孩子,做作业不能专心致志,写几个字就东张西望一会儿,别人5分钟能完成的作业,他要1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他写字的速度并不是很慢,而是作业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原因。也有的孩子做做作业会突然叫起来:“我想起一件事。。。” 做作业时静不下心来,表现得很烦燥,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吃东西,一会儿又要上厕所,作业还没做,已搞得不亦乐乎,花了不少时间。做作业时会这样,听课时更是天马行空,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这些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因此,家长有必要重视培养孩子做事情精力集中的习惯。如不要让孩子边学习边做其它事。看电视时就一门心思看电视,做作业时就一门心思做作业,不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这样,学习不够专心,注意力容易转移。长此以往,孩子做事就容易分散注意力。

(4)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让孩子尽早养成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就像婴儿会自己站起来走路一样,能够自己努力用功,不懂之处自己思考、解决,具备了“自己学习力”,就拥有了一生进步向上的原动力,这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自己培育力”,这样的孩子自然会自发、自主地用功,也就不会感觉学习很辛苦了。作为家长,要注意称赞孩子、鼓励孩子,让他慢慢养成一个人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是家长送

给孩子的最佳礼物。(5)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初入学的孩子自制力往往比较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这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孩子在课堂上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不管下课与否,就抱起小足球往外跑,有的自己听明白了就高喊:“我懂了,我懂了。”好像教室里只有他一个人,全然不顾其他人的感受。对这些自觉性比较差,自己难以管住自己的孩子,家长更是要从现在起适时的给予引导、督促,要耐心地帮助他改掉坏的学习习惯。在家里,家长可以这样训练孩子:给孩子讲故事或读报,尝试着让孩子能静心地坐下来,从几分钟开始,到一刻钟,然后到20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要求孩子听讲时不做小动作,不插嘴,集中注意力。对于学校的具体要求,如上课不吃东西,不随便讲话、要求发言先举手、课间不许打闹等,家长也要提醒孩子执行。(6)帮助孩子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有不少孩子入学前,虽然认识了一些字,但学习能力很差。有的听不懂老师讲了什么,有的说不清图画的内容,词语贫乏不连贯、不完整。如老师问:“这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他只会说:“杯子。”而不会完整地回答:“这副图上有个茶几,茶几上有个白底黑花带盖地茶杯,是喝水用的。”为此,家长要指导孩子常听广播,或认真地听家长地故事,然后引导他把所听到的故事讲给你听;带孩子外出游玩,帮助他有顺序地观察周围事物,回来后与孩子一起回忆和叙述时间、地点、人物、神态等等,逐步引导孩子口头语言系统化、完整化、连贯化。

三、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前的物质和生活准备

1、逐步教会孩子关于生活方面的一些常识。

主要包括: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知道家里有些什么人;爸爸、妈妈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知道详细的家庭地址。帮助孩子熟悉前后左右,对春夏秋冬有大概的印象。知道了这些,会给孩子入学后的交往等带来很大的方

便。

2、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为了使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家庭的作息时间应努力与学校保持一致,在饮食和生活起居方面也要作必要的调整。幼儿园小朋友每天要午睡到两点多钟才起床,而到了小学就没有了,有些孩子就不能适应,一到下午就昏昏欲睡,而且刚开学时是九月份,天气也是蛮热的,更导致孩子想睡觉了。因此,在假期里,家长就要根据学校的作息,来安排孩子的作息,让孩子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

上学以后,家长要为孩子准备一个小闹钟,并教会孩子看钟。父母要有意识地规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的生活起居习惯及常规,养成孩子自己准时就寝,准时起床的习惯。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一定要按照时间表去做,使自己的生活有规律。如果生活没有规律、零零散散,则孩子的内心也是零零散散、缺乏规律。在生活能力上,家长要教会孩子自己穿衣服、脱衣服,折叠自己的被子和脱下的衣服。特别要教会孩子要自理大小便,养成课间及时大小便的习惯。教会孩子按着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让他重复着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了。还要教会孩子使用剪刀、卷笔刀,学会关门窗、扫地、抹桌子等一些基本的生活

自理能力。

3、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学习的环境很重要。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成绩很差,上课不会集中注意力听讲,每次家庭作业总是错误百出,后来到他家去家访发现,原来他家长是开店的,生意很好,他每天放学就是在店里做作业,店门口就是马路,各种噪音还有来店里买东西的人群,吵得他根本做不好作业,导致他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很差。不仅是马路噪音,电视声音也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读书缺乏效率。还有些家长让孩子在餐桌上做作业,虽然没有噪音,但是会无意中孩子会产生餐桌是吃饭的地方的想象,对于集中注意力不利。所以,应该为孩子安排一个不会分心的场所读书学习,最好为孩子单独准备书桌,而且书桌就只能读书。书桌最好面向干净的墙壁,墙上如果有图片就会吸引目光,无法集中精神用功。书桌正面不要放多余的物品,如果书桌上充满了笔记本、字典、文具用品,就换

大一点的桌子。

4、与孩子共同准备必要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

共同准备,一是让孩子体验即将作为学生这一快乐的过程,二是从现在开始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培养他们的事应该自己做的习惯。准备的学习用品

有:

(1)双肩书包,选时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从孩子的健康着想,最好挑选面料轻薄、双肩背的书包,又大又重的书包装上书后会增加分量。二是从审美、安全的角度考虑,选一件孩子喜欢的图案,书包的颜色要鲜艳、醒目,这样便于汽车司机识别,可以保证孩子过马路时的安全。

(2)铅笔盒。外形和功能比较简单,稍大些,让孩子容易取到里面的文具,铅笔盒盖的里面贴上本学期的课程表。选购时注意功能不要太多,简单为好,不要适应开关式的或抽拉式的,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3)铅笔。铅笔盒里每天至少有6支削好的铅笔。为保护学生的视力,不要用硬度大的制图铅笔,而用HB或2H为最好,因为软硬适中,铅的颜色不是太黑,笔杆最好是有棱面的,因为初入学的孩子手指骨钙化还没有完成,圆杆的笔捏不住。因为孩子初入学还不会管理好自己的学习用品,经常会把自己的东西掉到地上,别人拣到了,他也不会去认领。所以,建议家长在铅笔的尾部,粘上粘贴纸,什么写上孩子的姓名,这样,孩子的东西就不容易丢失,即使掉到地上,别人也会及时归还。不建议使用活动铅笔、子弹头铅笔。一个是不安全,第二,孩子刚开始学写字,用自动铅笔写不好字。

(4)橡皮一块,是绘图用的较软的一种,孩子能擦得干净,不要用硬的橡

皮,容易把纸擦破。

(5)卷笔刀一个。卷笔刀越简单越好,只要能卷铅笔就行,花样复杂反而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应教会孩子怎样使用转笔刀。

(6)尺一把。一般是用塑料的,不要用铁的容易划破手,有立体图案的尺会分散孩子听课的注意力。有的尺像玩具,这样的尺不要买。

准备的生活用品有:

(1)一个小茶杯。学校一般都有水供应,家长要为孩子准备一个小茶杯,不易渗漏,做到每日清洗,保持洁净卫生。(2)准备一些餐巾纸。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一块小抹布。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让孩子对自己的课桌进行擦洗、整理,建议家长用一个塑料袋装好小抹布,及时清洗、更换。(4)每天上学,家长要为孩子准备易于运动的运动鞋,建议准备无鞋带式样的为益,鞋底要防滑。特别是有体育课的那天特别要穿好运动鞋,女孩子最好不要穿裙子,否则,容易影响孩子上体育课的质量,有时还会引发安全事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相关文章:

「幼小衔接」04-11

班幼小衔接小结04-10

幼小衔接论文提纲11-15

幼小衔接论文题目05-02

幼小衔接论文范文05-09

教案幼小衔接范文05-27

幼小衔接图文范文06-04

幼小衔接联系范文06-04

幼小衔接分享范文06-04

幼小衔接教案内容07-26

上一篇:县红十字会会长述职述廉报告2010年下一篇:关于小学英语课堂管理的策略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