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工作总结

2024-05-14

两化融合工作总结(共8篇)

篇1:两化融合工作总结

两化融合建设总结

作为促进新型工业化企业升级转型的创新途径,两化融合最终的践行者是企业。如何更好地推进两化融合,对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受多品种、小批量和复杂产品结构的离散制造特征、市场竞争不规范、管理基础薄弱和比较粗放等因素的影响,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普遍较低,总体仍处于从单项覆盖到集成提升的过渡阶段,信息化应用深度与广度不够、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较低、不同规模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标准等问题均有待解决。

1.两化融合目标

两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公司产业转型与升级,在制定两化融合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公司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战略规划。为了充分遵循工程机械行业特点和两化融合基本原则,提出了两化融合战略目标: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公司产品研发、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检测、市场供销和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公司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公司全球化战略落地,发展工程机械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振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

2.两化融合实施路线与成果

针对中联重科集团型制造企业的特点,在两化融合实施规划时提出了集团和事业部两个层面的实施思路。其中,集团层面以集团管控为核心,通过办公自动化、财务业务一体化、内控风险管控等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商业智能平台为主要建设对象,提高办公效率、实现全集团有效监控;事业部层面以产品为核心,通过产品研发、供应商管理、产品制造、产品销售、物流及售后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为主要建设对象,以提高产品设计效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

2008年,公司对两化融合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实施策略,制定了分阶段的两化融合可实施路线。其中,两化融合布局阶段持续时间从2009年到2010年,重点完成了数字化研发制造协同集成创新平台的搭建,建设重心为生产设备数字化、园区主干网络建设、OA、ERP和PLM等集团设计、生产、办公基础管理信息系统;两化融合集成阶段持续时间从201 1年至2012年,围绕ERP为核心,两化融合工作延伸至供应链、物流、销售、服务、运营、内控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上,建设重心为SRM、MES、EWM、CRM、资金管理、合并报表、信用销售等核心管理信息系统;两化融合创新阶段从2012年至今,以市场、客户为核心,应用移动应用、物联网技术、内存计算等新技术,探索两化融合对业务模式创新的推动能力。

通过合理规划和有序实施,已构建出行业领先的工程机械全产业链信息化业务管理平台,实现了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与资源融合,取得了在产品全生命周期集成应用、业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系列成果。

3.两化融合实施经验

在两化融合的发展历程中,企业两化深度融合阶段的驱动力不仅是“业务需求推动两化融合建设”,还有“两化融合推动业务模式创新”,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促进企业生产、运营、服务的管理模式创新,实现面向市场和客户的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加速公司从传统生产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完成公司从“企业信息化”向“信息化企业的转变。

企业两化融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系统工程。企业应该遵循“建设、深化、优化、创新”的方针,从“业务支撑、业务融合、业务创新”三个层次支撑企业战略的实现,不断深化应用、优化流程、创新模式,加强数据集中管理,实现系统流程与企业内控的高效结合,逐步达成企业管理精细化、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制造精益化、物流供应敏捷化和决策支持智能化。企业两化融合的最终目标是支撑企业管理的创新变革和企业战略的落地,因此两化融合工作开展需以公司核心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遵循企业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和实施计划。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正处于从“生产型制造”向“智能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过程,行业两化融合应以产品信息化、制造智能化和服务物联化应用为突破口,通过两化融合推动企业经营重点从生产向采购、营销、物流、金融、租赁、销售、维修、养护、二手交易、回收拆解等服务环节渗透,促进基于生产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创新融合。

在两化融合的工作过程中,完备的信息标准化体系和完善的信息化梯队建设是企业两化融合成功的关键要素。通过构建数字化研发制造协同集成平台,全面梳理公司数据资源,统一制定了公司信息编码标准。通过建立公司信息门户、数据仓库、SOA架构分别实现了平台间的界面集成、数据集成、业务集成,完成了公司总部对下属企业的集约化管理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横向互通。同时,通过内外部技术培训、关键用户参与、关键业务流程梳理等方式促进业务与技术知识的共享,实现信息化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的相互学习与融合,打造了一支行业领先的内部两化融合顾问团队。

云端协同:E2OPEN协助联想提升全球供应链运营

2005年,联想成功合并IBM个人事业部,这是联想迈向国际化道路的重大突破。然而联想从一个本土化的公司转变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供应链网络的复杂程度一下子增加了数倍。过去本土化的电话、邮件、传真的沟通方式已无法满足全球化供应链运作的需求,这给联想的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带来极大的困扰。

首先,联想拥有300家以上的供应商,这些供应商有大有小,IT基础有高有低。另外,这些供应商遍布全球,IT系统的传输协议多种多样。新的系统需要不仅能够满足供应商对信息交互的高低要求,同时能够支持各种系统集成。

其次,联想的产品中很大部分是由ODM代工生产,这些ODM与供应商一样也是全球化的。这样,联想同时面临供应终端与生产终端的全球分布。联想需要根据不同供应商与ODM代工厂的多个物理分厂或分仓库的规模来确定采购批次、订货策略以及送货策略。

再次,面对合纵连横的供应链网络交互,联想的订单处理量将随着终端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新的系统需要确保订单处理过程的绝对准确、便捷和清晰;

最后,在联想的集中采购运作机制下,确保联想与ODM代工厂以及零部件供应商间清晰的财务结算。

联想首先部署了E2open任意端到端的云平台,提供无缝信息共享、流程管理、协同突发事件管理/异常管理。支持企业和合作伙伴间任何负载格式和任何协议的数据交换(不论技术复杂程度如何)。在云平台中,联想提供了传统EDI和Web EDI的方式,并提供各种行业交互的集成支持。供应商根据与联想的业务量和订货方式的不同,并结合自己的信息化需求,选择交互的方式。目前联想已经与占PC业务量70%的大型供应商比如Intel、Microsoft等实现了100%的自动化。

通过利用E2open的云平台和部署资源,联想目前实现了以下业务收益: 供应商上线需要的时间减少了85%,相关的IT成本降低,供应商集成相关的IT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由于降低了交易成本并提高交易便利性,供应商上线的意愿更高、速度更快,云端系统性能可靠的,能快速应对业务变更,且全球可用。

基于自身供应链的要求与特点,联想在供应商实施了平台化链接后,也将包括Wistron在内的20多个国际知名ODM厂商和自主工厂全部链接在E2open的平台上。至此,联想通过E2open实现了供应端与制造端的链接。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支持联想集中式采购的运作——不论最后成品计算机在何处生产(内部生产或是外包生产),都能在香港的采购中心利用自动化的采购流程直接掌控战略性部件的采购。

传统的、单一的供应商协同平台+采购或订单处理系统的方式,是当前比较普遍的前端供应链系统的解决方案。但在E2open的平台上,联想非常创新的实现了供应终端和制造终端的同个平台交互。E2open的解决方案为联想提供了以下功能:订单到支付(Order-to-Case)和采购到支付流程(Procure-to-Pay)的自动化和跟踪,无需人工修改和数据汇集,支持离散订单、一揽子订单、计划协议等多种订单形式,支持联想与其供应商和合同制造商间的全流程采购订单协作,支持与重要供应商间的保密定价协议。

联想与E2open合作设计并搭建了一个创新的全球供应链协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联想实现了从采购到销售的端到端的协同,有效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同时精简采购执行流程,实现虚拟的软件许可证的采购运作;通过这个平台,联想的整条供应链链路变得清晰而简单,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不仅让联想拥有了供应链成本优势,而且也增强了联想与合作伙伴的粘性;通过这个平台,联想已然从繁杂、无序的供应链执行的事务中脱离出来,越来越扮演着供应链协调、控制以及优化的角色。总之,这些创新的云解决方案提升了联想的运营业绩,同时减低了成本。

SRM系统实现徐工采购闭环管理

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导者,徐工在过往的发展历程中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稳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随着产业竞争的加剧,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机械行业利润空间受到了挤压,盈利增速低于销售增长幅度,当竞争对手正在积极应对成本压力,通过内部整合和外延式发展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不断壮大自己,试图通过性价比优势抢占国际市场时,徐工集团也面临到了压力。面对大环境的变化,要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位置,不断提升盈利能力,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尤为重要。

首先在采购模式上,徐工集团根据不同物料种类采用不同的采购模式,比如对于大宗物资,通用性较强,采购量比较大的物资,在集团层面成立专业的物资供应公司来负责全集团范围内的集中采购和供应商管理,同时采购业务人员基本上从分子公司挑选,这样既保证了集中采购的杠杆效应,也减少了集中采购带来的效率影响;对于比较分散的物资,由分子公司和供应公司配合管理供应商准入过程,在源头上保证供应商的质量,具体的采购执行过程由分子公司自行执行。

其次为了更好的实现徐工采购模式的多样性和敏捷性,做到徐工上下游的紧密协同,提高效率,降低沟通成本,供应链信息化就迫在眉睫。徐工集团希望通过采购供应链平台的建设,对内强化采购交易流程的控制,实现公司内各采购业务单元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交互,对外实现科学寻源和与供应商的协同采购、信息交互,同时通过这一平台建设规范采购管理,贯彻科学高效的战略采购管理理念,达到提高采购协同效率、规范优化采购流程、开源节流、降低采购成本的目标,实现采购流程的优化,持续降低采购成本,优化供应商队伍,提高采购对生产的保障水平,提高客户的服务水平,打造徐工集团高效敏捷的极速供应链。

在决定实施SRM系统后,徐工开始了详细而周密的选型过程,在系统选型时首先考虑的是系统实施商对徐工业务需求的理解以及根据特定需求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解决方案的整体的性价比,以及该系统的集成性。经过多轮的考察和评估,最终,徐工选择了明基逐鹿来为徐工实施SRM系统。

从2008年至今,已经有16家子公司实施了SRM产品,整个SRM项目应用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供应商寻源认证、询报价管理、交流平台管理、供应商绩效管理、内外部质量反馈协同、采购协同管理(包含按PO,排程,库存交货的模式,供应商送货管理,对账管理等等),以及和SAP、ERP等系统的全面集成,基本上涵盖了从战略采购到采购日常执行的全部过程。

经过项目的多期实施,徐工建立起了覆盖物资供应公司和各个生产制造企业的、面向集中采购模式的整合供应链体系,SRM系统作为徐工供应链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徐工整个供应链的可视性和透明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企业的生产提供多种采购作业模式,敏捷应对。通过SRM系统的实施有效降低了徐工的采购价格成本,同时让VMI,JIT等运作模式有效的执行,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库存周转率,降低了库存持有成本的同时,减少了生产停工待料的风险,提高采购人员作业效率、降低企业的采购运作成本,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率。

篇2:两化融合工作总结

2016,我公司两化融合工作积极开展,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任务目标,保证了公司自动化、信息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并能在两化融合项目的建设中完善制度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使两化融合硬件和软件同步发展,保障公司的两化融合工作快速稳定推进。现将2016年我公司两化融合工作做出总结。

一、块煤破碎系统改造

为了优化销售煤种,符合市场需求,我公司于2015年3月至5月设计建设了块煤破碎系统。块煤破碎系统包含1台分级筛、1台破碎机、2部皮带、2部给煤机,采用就地启停的运行方式。随着“两化融合”思想日渐深入人心,块煤破碎系统高能耗、低效率地运行方式已不能满足公司要求。为贯彻集团公司“两化融合”相关文件精神,根据今年初公司制定的两化融合工作计划,我们于2016年1月至3月对块煤破碎系统进行了自动化改造。

在主井皮带天津华宁KTC101集控系统的基础上,引出拉力电缆,在分级筛、102皮带、破碎机、102转载皮带、两部给煤机处各设置启动节点,安装组合扩音扩音电话,将破碎系统并入了主井皮带集控系统中,实现由主井皮带KTC101控制系统集中控制。改造完成后,系统实现了一键顺序启停功能、故障闭锁功能和喊话预警功能。整个系统进行了视频干预,系统的主井皮带机头、分级筛、102皮带机头、手动捡矸点、102转载皮带机尾、102转载皮带机头、两部给煤机机头等重点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并在主井集控室安设了硬盘录像机。摄像头采集视频信号上传至集控室硬盘录像机,并经过光纤上传至调度室。值班人员能在井口集控室内硬盘录像机上,调度员可以在调度大屏上实时地监视各个重点部位实际运行状况。视频监控信息存储可以达到半个月以上。视频干预增加了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块煤破碎系统集控改造后的成效。

1、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减少电能消耗。系统改造完成后,皮带司机只需在集控室即可完成主井皮带、块煤破碎系统所含6台设备的一键顺序启停,有效地缩短了系统启停的时间,不仅提高运行效率,还减少了电能消耗。

2、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系统安设的视频监控摄像头可以实时的监视各重点部位的运行情况,若出现问题,值班人员可以及时的发现并处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3、减人增效。改造完成后,块煤破碎系统减少维检人员共5人,而且还减轻了维检人员的工作强度,减人增效成果明显。

二、煤场自动化系统建设

公司煤场由于场地狭长,销售煤种多,没有规划固定的行车路线,导致装车效率低,容易出现错装偷装的现象,为规范销售秩序,提高车辆装煤效率,能及时掌握煤炭销售信息,按照年初制定的2016“两化融合”计划方案,公司组织各部门从年初开始研究煤场销售自动化方案。

详细考察论证,科学制定方案。煤场分区和出入口的制定是煤场自动化系统的基础。受限于煤场狭长空间不足,煤场区域的划分和各区域出入口位置的制定是个不小的难题。公司机电矿长组织机电部、销售科等部门多次深入现场勘查和研讨,制定出多种方案,经过多次方案会审,最终优选出了最佳施工方案。结合公司煤场场地小而煤种多的实际情况,将煤场划分5个区域,分别为:精煤区、块煤区、原煤区、筒装矸石区、铲装矸石区。调度室设置煤场自动化上位机,销售科设置煤场自动化监控服务器,实行车辆入矿发卡管理制度。在空车磅房出口、煤场入口、各煤种区域出入口设置挡车器、读卡器、摄像头等,区域入口设置LED屏,可以实时显示车牌号、煤种、装煤标吨等车辆信息。煤场入口区域可以统计各区域的车辆数量,确定煤场各煤种车辆是否达到饱和,发布到LED显示大屏上,该煤种车辆饱和时不准放行。

严格规范施工,积极调试运行。煤场自动化系覆盖区域大、统设备分散、线路繁多,机电部制定严格的施工标准以保证工程质量。施工过程中克服了煤场复杂地形给光缆敷设带来的的困难,多利用现有的皮带桥架和地沟敷设光缆,减少地埋敷设,降低了煤场车辆通行和清理沉积煤对光缆的损坏几率,圆满完成了线缆敷设和基础浇筑工作。硬件施工完成后,机电部积极组织系统的软件调试,经过多次的局部和整体调试运行,根据销售科意见对软件进行了多次调整,正式投入运行。煤区车辆控制系统、销售统计数据库、视频监控系统等全部稳定运行,达到了设计目标。

煤场自动化系投入运行后,系统能自动引导车辆到达指定区域装煤,完成装煤后引导车辆称重和出矿,完成销售流程;规范了销售秩序,提高车辆装煤效率,防止错装和偷盗现象发生;能自动统计每天/周/月各煤种的销售量和车数,生成报表。调度室和销售科可以随时查看煤炭销售系统各个节点的车辆信息及销售情况、各部位视频信息等。系统建成后可减少煤场入口处保安3人,每年节约工资约9万元。

三、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通过学习两化融合相关的文件,我们体会到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如何帮助我们的员工提高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的意识,是我们工作中容易疏忽的重点。我们将根据两化融合相关文件要求,完善我公司的各类规章制度及各类工作记录,对已有的制度按照实际重新进行修订。在规章制度落实,提高员工素质的工作上,我们理论与实践并重,定期学习各类规章制度并进行考试,不合格者严禁上岗操作;在日常工作中有涉及相关制度的,我们会进行现场的学习与巩固。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能吝守各种规章制度,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整体观念强,能主动配合全局工作。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会加强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的巡检和定期维护,及时备份重要的信息数据,保证系统正确稳定运行。

篇3:两化融合工作总结

4月21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由工信部部长苗圩主持,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国家标准委副主任方向等出席会议。

苗圩在讲话中指出,今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在各省市和重点行业选择500家企业开展贯标试点,并力争在年内有一批企业基本达到标准的要求,鼓励各地更广泛地发动企业参与贯标达标工作。

苗圩提出六点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两化融合是立部之本,也是全国工信系统的历史责任,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应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二是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加强顶层设计;三是要试点先行,在贯标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成果,迭代完善,切实帮助企业取得实效;四是要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方式开展认定工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五是要将贯标试点企业按行业属性归口至各相关司局管理。逐步引导部内相关政策和资金向两化融合重点领域倾斜,帮助地方争取当地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六是要充分发挥地方、部内机关司局、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优势和力量,协作配合,形成合力,一以贯之地推进工作。

篇4:全面推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评估工作背景和意义

现阶段,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飞速创新发展和进一步普及扩散,信息通信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持久,信息化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重点和制高点。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但信息革命浪潮已经席卷全球,所以走两化融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内生需求,是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经济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推进两化融合需要在现有工业化基础上,快速增强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的竞争能力,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的设计和把握,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摸清发展现状、找准科学路径,创新推进模式。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是走中国特色两化融合道路的有力抓手,具有重要意义。

增强中央、地方、行业和企业不同层面工作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具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框架体系,以引导各地区、各行各业和企业在统一框架下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框架体系所蕴含的两化融合理念和内涵也能够帮助各推进主体统一对两化融合的认识,增强工作合力。

促进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是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顶层设计,其评估视角、要素是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保障两化融合推进工作从全局考虑出发、符合两化融合发展规律和方向的重要依据。依据评估框架体系和结论,能够支撑各部门发展规划、政策制定、项目资金支持等工作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增强工作的连续性。

摸清两化融合发展现状,找准目标和定位。评估工作能够正确评价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帮助政府准确的总体把握发展现状、趋势和规律,显著提升决策科学性。帮助行业管理机构摸清本行业两化融合总体情况,挖掘共性问题,提升为行业内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企业明确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找准标杆定位,设定发展目标。

加强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科学引导和务实推进。企业是两化融合的推进主体,信息化对我国工业企业业务和管理流程的规范性、标准化,以及业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性、阶段性、以及指标间相关设计,能够引导企业找到发展路径,务实推进两化融合工作。

评估工作历程与成效

2009年~2011年,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会同相关司局,以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总支撑,重点在行业层面开展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探索,分两批在钢铁、冶金矿山、化肥、纯碱、水泥、电解铝、重型机械、机床、轿车、商用车、造船、造纸、家电、棉纺织、服装、肉制品加工和乳制品等17个重点行业,试点开展了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设计了一套总分结合的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开展了两化融合内涵、发展进程和战略研究,并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基于对研究和现状数据材料的分析,形成了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关键要素的基本认识和发展水平的真实判断,提炼了大量工业企业先进实践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

评估体系采用总分结合的方式,设计统一的顶层框架,细分指标突出行业特色,既能够用于掌握总体水平和趋势,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又能够加强对企业有针对性的引导。评估体系广泛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为目标,重点评价信息技术促进企业业务改进和管理创新产生的效果,激发企业内生评估需求。两化融合评估框架体系在三年的评估实践中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得到各行业企业、业内专家的广泛认可。

开展1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试点评估工作。基于两化融合总体框架体系,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形成行业评估工作组和专家组,分两批试点开展了17个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测评工作,行业范围涉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点民生产业和产业振兴规划领域,覆盖各工业门类和不同生产类型。

首先是,研究制订了17个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调查问卷。各重点行业的评估体系均是各行业典型企业先进经验的表征和体现,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水平,还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其因行业特点不同而各有侧重,直接针对信息技术在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点选取指标,综合考虑反映现阶段企业两化融合实际水平和科学引导未来发展等因素。各行业评估体系充分调动起行业内先进企业和资深专家的力量,各行业龙头企业均参与到行业评估体系的构建工作中。

其次是,开展17个重点行业企业的实际测评。评估工作组对近1000家大中型企业开展了实际测评,在广泛培训的基础上获取了近800家企业两化融合现状的有效数据,数据覆盖30个省和直辖市,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民营、外资,大型、中小型等多种企业类型均有涉及。在多场企业培训过程中,统一了企业对两化融合评估框架、行业评估指标和调查问卷的理解,强化了对企业的引导和数据有效性。

最后是,形成和推广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成果。依据测评数据,总体和行业工作组形成了两份《重点行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总报告》和17份《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选取了近百家标杆企业。各行业还分别召开了评估报告和结果发布会,让参评企业共享评估成果,并针对每个企业给出反馈,提出改进建议,明确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和各指标对比情况,引导企业梳理薄弱环节,实现对标赶超。

制订并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评估总体工作组充分提炼企业最佳实践,总结和提炼行业评估成果,制订了面向整个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并于2011年11月发布了《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下称“评估规范”),用于指导行业评估标准制订、企业自我评估以及与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各项工作,引导和促进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及其持续改进。12月,工作组面向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召开了评估规范高级培训班,详细解读了评估规范核心理念和内容。

《评估规范》是覆盖我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全局的顶层评估框架和引导体系,能够指导和引导各地方、各行各业构建具有区域和行业特色的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开展评估工作,帮助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推动评估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实现对工业企业的促进和引导,更加体系化和规范化地开展两化融合推进工作。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目标

经过三年的实践,以企业为评估对象,立足行业开展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下一步要逐步从“试点开展”走向“全面推广”,形成全局统筹、各有特色、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促进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走向体系化。建立和完善两化融合评估工作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推进的协同工作格局。促进评估工作流程和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增强不同区域、行业间评估工作的协调性。

充分激发企业参与评估的内生动力。增强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引导性,明确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判标准和依据,将两化融合水平等级提高与产业升级、企业竞争能力提升和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评估工作。

创新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评估数据收集效率和质量,促进成果提炼和共享。将两化融合评估工作与政府相关推进工作相结合,更深层次地发挥评估工作的重要作用。

积极推动评估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立足服务,以能够为企业带来切实效益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各级各类第三方评估服务机构等市场力量的积极性,研究建立良好的利益分享和市场运作机制,催生第三方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业态,逐渐形成两化融合评估咨询服务产业。

未来重点工作

根据苗部长指示精神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重点工作计划,下一步要进一步夯实评估工作理论体系基础,更广泛地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等级认定工作,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评估服务平台和组织保障体系,并在区域层面开展探索。

完善两化融合评估理论体系,开展标准制订工作

不断深化评估理论体系研究,修改完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推动评估规范成为国家标准。

选择若干重要行业,研究并制订行业两化融合评估标准草案,完善并申请成为行业标准,开展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广泛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开展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相关活动,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组织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认证相关专业培训,涉及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主管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企业主管领导和技术骨干等。

全面开展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依据评估规范,开展重点行业评估工作,两年内实现对主要产业领域的全面评估覆盖的目标。指导和支持行业制订行业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开展实际测评,撰写和发布行业评估报告,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参评企业。

开展各行业两化融合水平的对比分析,总结和提炼行业两化融合的共性关键问题和发展规律,定期发布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报告。

推进各方共享评估数据和成果,全面梳理行业评估成果,挖掘标杆企业的典型经验,总结和提炼先进模式和解决方案,进行全国推广。

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依据评估规范,研究和不断完善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关键理论问题,界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评判的标准和依据,明确两化融合水平评估要素与各水平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

制订并出台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标准和工作管理办法,规范等级认定工作流程、内容和方法,完善工作机制。

与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全面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等级认定工作。

建设和运营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

开发建设两化融合评估服务平台,提供统一信息发布、成果交流共享、咨询培训、评估认定等服务。支持各单位依托平台分别开展两化融合水平评估和等级认定工作,实现数据资源集中管理和充分共享。

搭建数据直报体系。依托各评估认定实施主体,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行业等数据直报系统,为进一步加强区域和行业管理,实现产业链优化提供客观数据支持。

开展两化融合项目评估和全流程监管。依据评估规范建立两化融合项目绩效评估体系,依托评估服务平台对两化融合样板企业和重点项目申报、审批、监管和验收等进行全流程评估和管理,提高样板企业和重点项目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更好支持经验挖掘、规律提炼和成果推广。

搭建两化融合评估认证实施组织体系

成立两化融合评估认定专家咨询委员会。依托两化融合评估专家组,成立评估认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各层面两化融合评估以及水平等级认定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建立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依托两化融合评估总体工作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建立两化融合评估认证中心,承担两化融合评估和企业水平等级认定总体工作,完善评估认定实施组织体系,建立和运营两化融合评估公共服务平台,代部行使两化融合评估认定相关统筹、监管、协调等职能。

开展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工作试点

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区域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召开专家研讨会,确定指标的权重、评估规范和测算方法。

开展评估数据搜集及调研。搜集有关统计数据,并请专家及各省市针对指标体系提出修改意见。请各省市协助评估工作小组调研和采集数据。

进行两化融合评估数据的测算。开发评估指标体系测算软件,通过测算软件对各级指标进行数据测算和排序,并对排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篇5: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工作总结

xx公司位于xx,交通方便、环境优美。公司于xx年xx月xx日设立,已有xx年的历史。公司专业从事xx,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也是xx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注册资本xx万元,总资产xx亿元。公司占地面积xx平方米。公司拥有xx条生产流水线,主要生产产品有xx等xx大系列,xx多个品种、xx多种规格,是目前世界上xx品种规格最齐全的专业公司之一,xx曾获中国名牌称号。

公司坚持“xxxx的宗旨;xxxx的企业文化。生产xxx产品。

公司积极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率先在xx行业内实施ERP项目,迈向现代化企业管理新高度。综合产品质量、服务、成本、市场、技术力量等方面的因素,公司在行业内已具有规模竞争优势。

公司xx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多项质量指标优于国际标准。产品出口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销售占销售总额的xx%。为了持续稳定地生产出能满足顾客要求、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企业获得ISO9001&ISO13485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国际认证证书,主导产品通过CE、FDA认证。

公司现有员工xx人,其中大专以上科技人员xx人,占员工总人数xx%。从事研发人员xx人,占职工总人数xx%。每年投入科技研发费用占销售总额的xx%。公司2012年销售收入xx万元,利税xx万元。

公司的xx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xx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xx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xx被评为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

公司拥有一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xx年获得优秀企业技术中心,公司还建有xxxx技术研究中心、一所博士后企业工作分站,涵盖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软件等众多学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xx多名,硕士、博士xx名。公司一直坚持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设计并完成了一系列原创性产品,产品的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10年承担省级科技项目——免散瞳数字式眼底照相机,产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进口,今年进入项目验收;xx年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xxxx的研发,并通过国家科技部项目验收。

公司拥有有效期内专利xx项,其中发明专利xx项。公司主持或参与xxxx等多项国家、行业产品标准的起草、修订;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xxxx的多项指标优于国际标准。

公司现有江苏省名牌产品xx项,江苏省著名商标xx只。公司先后获xxxxx等多项荣誉。

二、项目背景

我公司十分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早在xx年,我们就普及了CAD的应用,建立了基于信息化系统的网络环境,配置了齐全的PC机、服务器、工作站等硬件设备,并且引入多台数控加工设备,xx年企业被列入江苏省CAD应用推广示范企业。xx年,我们实施完善了CAM/CAPP/PDM,形成了CAD/CAM/CAPP/PDM一体化的产品设计管理信息化。xx年被认定为江苏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试点企业。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的品种越来越多,批量越来越小,如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改善成本控制流程,进行科学化管理模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三、项目启动和实施

(一)ERP项目

为了提升公司信息化水平,加快业务流程重组,提高工作效率,公司早在xx年就启动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的调研和实施,建立了以网络交换体系和数据处理中心为基础的硬件设施体系,以ERP软件为中心的涵盖财务、客户与供应商、生产流程、绩效考核、仓储物流、人力资源、质量等融于一体的企业信息化交互管理系统。在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xx公司的密切配合下,企业资源计划(ERP)项目在xx年xx月全面集成运行。xx年公司完善网络设施和信息平台,提高各应用软件的应用水平,在ERP系统平台上引入xx行业情况,结合公司自身的管理特色,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并加以固化。

(二)ECS项目

在规范了企业流程,减低了经营成本,强化内部管理之后,对如何对全国各地的销售子公司的有效的管理、积极的开拓市场成为了公司新的课题,xx年公司根据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建立了连接子公司和办事处的集团式分销系统(ECS),设置了客户信息管理、销售计划管理、库存采购、售后服务管理等模块,实施过程中参照标准业务流程并整合企业特点,充分吸收ECS系统所包含的先进管理理念,制定子公司的标准业务流程,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程集成统一管理从而提高子公司管理水平,实现总公司对子公司的监管。

围绕公司xx的发展战略和xx的愿景,以信息化带动企业创新和经营,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全面推进企业经营工作,实现企业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四、项目实施成果

公司的信息化系统坚持以信息化、工业化两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生产、销售、日常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公司信息化水平,公司ERP、ECS系统持续升级,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系统运行正常,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快速、稳定的管理平台。信息化设备设施累计投入已超过xx万元,建成了以ERP、ECS、产品数据管理为核心,涵盖生产、销售、财务、采购、库存、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一体的企业信息化交互管理系统,实现公司ERP、ECS、CAD、CAM、PDM等系统的集成,促进了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提高了整体效能。并构建了以软件开发、设计为主的开发软件平台、AutoCAD、三维设计中心,提高生产效率,缩短新产品的设计周期,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

1、信息化与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融合

xx信息化平台是以ERP、ECS系统为核心载体,融合设计开发,配合邮件管理,全面整合销售、采购、仓管物流、生产、财务、客户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绩效考核等,通过以信息为载体的传递与控制工具,整合和优化企业资源,构筑企业优化管理的机制和平台,全方位覆盖生产经营活动。

(1)销售管理方面,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考虑进行设计,在产品销售订单或合同实现多级审核,多个业务环节连续集成地进行管理,也就是在销售全过程进行跟踪和管理,并提供完整的销售计划管理体系,通过销售计划管理制定每个销售员的销售计划,以及在月底时进行汇总和考核。

(2)进销存方面,积极促使企业内部物流过程的供需平衡,对企业全部物料收发存和库存核算进行统一管理,根据需求额度制定采购计划,选择采购方式,有效减少资金占用和仓储费,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零库存”。提高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加速资产周转效率。

(3)生产制造方面,从主生产计划到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计划、工序计划、派工计划提供多重计划,从不同层次监控生产和采购的各个环节,加强计划的执行性,从而掌握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带来的影响,满足小批量、个性化客户需求。强化计划管理,保证质量,提高生产率,保证交货期,提高企业信誉。

(4)财务管理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企业采购、库存、销售、生产等主要业务活动的高度集成,大多数业务的核算工作可由计算机完成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使各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保持一致,及时、准确提供全面与精细的报表数据,能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和应付账款的清欠管理,加快应收账款周转率,降低坏帐损失,并有效减少了财务人员大量繁重的算账、记账、对账等程序性工作,从而使得财务人员的职能从一般的财务核算转变为财务管理。(5)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集成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功能及行政事务管理功能,涵盖人事、薪金、培训、绩效考评、考勤、招聘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内容。为公司决策层对于人事任免、干部提拔、招聘录用等工作提供信息参考,使企业决策者对本人力资源状况了如指掌,为企业生产、经营等重大决策问题提供最简洁、清晰、及时、准确的人力资源数据。

(6)质量管理方面,对各项检验活动进行计划、指导、记录和跟踪,通过建立质量成本项目管理,记录质量成本发生,进行质量成本分析将质量检验活动完美地融合在企业的整个物流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中,实现质量预防、质量把关、质量分析以及持续的质量改进,强化质量保证体系,促使整个企业加强质量意识。

2、流程标准化,提升内容管理水平

公司制定了一套严格、标准的管理制度并在ERP平台上付诸实施,为公司的标准化管理得以顺利进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标准化流程的实施,一方面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也提升了公司的对外形象。

3、平台协同工作,促进信息共享

公司的信息化系统把ERP系统作为信息化的平台载体,其他信息系统通过各种接口或网络互联与核心平台共享。自建立ERP系统之后,公司又先后将企业邮箱、网站、考勤系统、就餐系统等通过网络互联对接,进行平台协作,避免了孤岛现象,实现了数据的共享,真正组成了公司的信息化平台。

4、信息化与产品研发的有限融合

为了加强信息化,促进科技创新。公司技术中心研发了xx系统、xx系统、xx系统、xx系统,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缩短新产品的设计周期,带动公司实现产品数字化,设计并完成了一系列原创性产品,产品的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1)拓展xx接口的进一步开发的应用范围,完成在xx等产品软件上的应用,使公司的影像产品能与网络系统连接,实现远程功能。

(2)xx年批准实施的xx项目,用于xx,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替代进口。已开始生产销售。

(3)公司完成了国家xx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项目验收。

5、信息化与工业化运用与融合成果展示

五、未来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规划

篇6:两化融合工作总结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战略部署,落实《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工作要求,持续探索以标准引领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模式,我部决定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工作,遴选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示范内容

面向已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的企业,遴选一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聚焦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与服务、供应链管控与服务、现代化生产制造与运营管理和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四个方向开展示范(实施方案见附件1)。

二、申报要求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从204月15日前已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评定的企业中产生。优先支持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内同等条件的达标企业成为贯标示范企业。

(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各地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或有关行业协会推荐。申报示范的企业只能通过一个渠道进行推荐(已通过评定企业名单可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平台gltxpd.cspiii.com查询)。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推荐名额:各地主管部门推荐的候选示范企业数量原则上不少于1家且不超过所辖区域内已通过评定企业数量的`1/5,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的企业数量不计入所在省(自治区)。各全国性行业协会推荐的候选示范企业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家。各中央企业集团推荐的候选示范企业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家。

三、进度安排

2017年6月10日前,各推荐单位完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的组织申报与推荐工作。

篇7:两化融合工作总结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化融合”工作汇报

一、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情况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是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以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银川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与开发区建设有关的省级管理权限,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自主式开发,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已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及再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和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不断增强。

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装备制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商务部、科技部认定为“新能源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预计今年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20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同比增长25%;本级财政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14%。

二、“两化融合”工作开展情况

1.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加快装备制

/ 6

造业提档升级。以开发区装备制造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以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为重点,发展以嵌入式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字传感器技术和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系统综合集成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其中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引用了 MAZAK 最新智能网络化工厂的构建理念,建立起智能网络化的生产环境,被誉为“中国第一座智能网络化机床制造工厂”,开创了我国智能网络化工厂之先河。宁夏巨能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是西北唯一一家智能机器人专业企业,其建立的全面信息集成产品数据库管理、企业ERP系统及产品柔性制造信息化系统应用平台,完美结合信息技术(IT)、制造技术(MT)和自动化技术(AT),实现智能化制造、柔性制造,提高自动化程度,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共享集团的数字化工厂,推行全面数字化管理,在该种管理模式下,全体员工在统一的数字化平台下开展工作,既要为全面数字化管理系统贡献信息,同时又是数字化系统的受益者。以此催生了共享集团称之为“管理直通车”形式的出现,取消中间管理层级(或叫信息传递层级),推进企业各项管理(生产、质量、成本、物流等)直达班组,将组织、管理扁平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2.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办公自动化(OA)、企业资源计划(ERP)、产

/ 6

品数据管理(PD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财务管理(FM)等信息系统不断得以采用和深化,企业管理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正在向集成方向发展,推动了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汇川服装的ERP系统,在企业计划、采购、库存、生产制造、生产调度、配件等方面全面发挥效用,有力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管理精度。

3.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研发设计深度融合,促进产品创新能力的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等技术加速融入企业研发设计的各个环节,优化了研发设计手段。银川大河数控机床承担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和银川西部大森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的数控压力机在研发设计过程中应用Ansys软件对受力部件进行精确分析,还利用solidworks、PRO/E等软件系统作为强化结构设计的手段,实现研发设计全面数字化,缩短了创新周期,降低了创新成本,有力地提高了设计质量。

4.着力推进电子商务与营销模式创新深度融合,提高市场开拓服务水平。部分企业普遍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许多企业改进门户网站服务能力,有力提升了企业营销效率,西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平台、银汇贵金属交易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等大数据运营平台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开发区网络交易额预

/ 6

计达到2500亿元,2015年有望突破4000亿元。

5.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深度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部分企业在人员配置、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管理手段,优化了业务流程,改善了服务质量。共享铸钢通过人力资源系统实现对各岗位的KPI考核、岗位评估、员工档案等功能,建立了覆盖人员“选”、“育”、“用”、“留”、“离”的全流程计算机化管理形式,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6.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节能措施深度融合,走低碳节能环保发展之路。两化融合对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支撑作用明显。目前,在新材料等行业,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3年银川隆基硅材料公司被工信部认定为“电力需求侧”方面的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7.着力拓展两化深度融合应用,带动战略性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是信息化的灵魂,是两化融合的黏合剂。为充分发挥软件服务业在两化融合中的关键作用,并将其作为银川开发区的一个重点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开发区规划建设了IBI育成中心,重点发展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生物技术和知识产权转化培育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的2.5新型经济业态,出台了《关于加快银川IBI育成中心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等政策,支持开发区软件产业实现跨越式发

/ 6

展,有效推动了信息化在解决企业生产、群众生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提高了“两化”融合的效果,推动了新型产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了软件动漫、云计算、电子信息、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入园企业已达283家,从业人员达4000人。

8.创新小微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开展小微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对小微企业主要依托银川中小微服务超市及银川中小在线资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引导企业在银川中小微在线资信平台上收集、发布产品信息、宣传企业形象和实现相互信息交流,政府管理部门在中小微服务超市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等服务。

9.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两化融合的扶持力度。开发区给予企业的服务支持对于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十分重要,为此开发区研究并制定了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意见,出台了《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关于促进投资和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同时在财政资金、税收等方面对生产性信息服务业的建设和“两化融合”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近三年开发区管委会拿出近2亿元资金支持企业进行以“两化融合”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项目。并且积极主动地争取国家、区、市的专项资金扶持两化融合产业集群发展,近三年来已从工信部获得物联网发展专项、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两化融合等扶持资金近4500

/ 6

万元。

银川开发区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调整结构,转型发展要求,已经确定了“三调、两转、一示范”发展战略。“三调”即调高、调新、调轻。“调高”即将开发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聚集区。“调新”即将开发区的发展方式由单纯依靠投资拉动逐步调整到依靠创新驱动和新型业态带动。“调轻”即重点发展非重化工产业,均衡产业结构。“两转”即转变引进培育企业的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一示范”即建设开放、活力、高效、发展的“四个开发区”,打造推动全市、引领全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大力促进智慧产业的集聚,加快职能制造步伐,积极发展智慧工业,不断提升园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到2017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

2014年12月2日

篇8:长治“两化”的精细融合

市情下的“破”和“立”

不破不立, 破而后立, 这是地方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 长治市经济社会发展迅猛, 财政收入的70%来自于工业。长治的工业体系较为完整, 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许多方面在山西省处于领先地位, 形成了煤炭、焦炭、冶金、化工、电力、机械、医药、建材、新材料、食品加工等10大支柱产业;形成了煤化工和电力两大基地。但是, 目前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 也给长治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 要实现资源支撑、生态环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进民生、构建和谐长治的目标均难以为继。

因此, 大力发展现代工业体系,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既是长治市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又是长治市的一项紧迫工作。

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于长治的战略意义

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 是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切入点。建设长治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对带动长治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向创新型、集约型、开放型、融合型方向转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立融合试验区, 对于深化信息技术在产品开发、生产控制、生产装备、经营管理等方面全过程的渗透融合, 推动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的工业生产实现数字化和集成化, 增强行业创新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是长治市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融合试验区, 有利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 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是长治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建立融合试验区, 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推进产业链电子商务协同发展, 推进物流产业信息化和物流基地建设, 以及推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是长治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融合试验区, 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切入点, 吸引和带动广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 着力发展行业市场的电子商务和专业服务平台, 是长治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扩大长治品牌的辐射能力的需要;

建立融合试验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是长治市确保重点行业安全生产, 提升企业和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需要。

赢在起跑线的两化融合

2009年3月, 国家工信部评选了上海等8个市 (地区) 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继8个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立并运行后, 长治市政府率先展开相关工作, 先后进行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及评估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和编制工作, 以及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申报工作, 并进行了长治市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与评估, 申请设立省级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成立了“长治市两化融合促进中心”。

可以肯定的是, 虽然工业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 但长治市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有不少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的企业, 如清华机械厂、潞安集团、天脊集团等骨干企业信息化程度均居同业领先水平, 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 也为长治市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典型示范效应。长治市要赢在两化融合的起跑线上。化融合的道路, 推动长治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数字就是任务。未来, 通过试验区的建设, 长治市的工业总产值要超过2 000亿元, 年递增20%;工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 年递增15%;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确保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6%,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6 000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 000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长治市传统产业的生产、管理及营销模式, 使信息化对企业效益的增长率达到25%以上;要达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5%提高到50%;同时完成商务电子化工程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使重点行业网上交易总额的比例超过30%, 中小企业商务应用率达到30%。

普及就是目标。长治市要将各行业中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生产控制自动化水平大幅度地提高, 要将信息化应用在各行业深入普及。在煤炭、焦炭、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等产业骨干企业中, 普遍应用制造执行系统 (ME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计算机柔性制造等技术, 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在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中, 在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 (CAPP) 等技术普及应用基础上, 应用系统集成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生产仿真试验, 平台异地协同研发基本普及。

向两化融合的高目标冲刺

如今, 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在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上已分别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典型就是旗帜。长治市要向两化融合的高目标冲刺, 要以三年时间基本形成以支柱产业为重点, 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体系。到2013年, 打造培育出一批示范工程、示范企业及示范园区, 传统产业和服务业的两化融合水平要显著提高, 使长治市信息化支撑工业化发展的环境基础基本建立, 探索出一条符合长治市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信息化与工业

上一篇:出入境卡上的英语名称解释下一篇:昌邑北部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