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两化融合发展现状

2022-12-01

第一篇:公司两化融合发展现状

新疆机电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自治区信息化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应用不断深入,水平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围绕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主战场,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通过建立“两化”融合支撑体系,重点抓好试点示范和“两化”融合评估等工作,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在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有色、机电、轻工、建材、纺织、商贸流通、旅游服务等行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电子商务以及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环节的深度应用,目前全区已确定了180家自治区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确定了克拉玛依市、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自治区级“两化”等六个自治区级“两化”融合试验区,据不完全统计,86%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网,78%的企业采用了生产经营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42%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外部网站,机械制造行业63.2%的企业在设计领域普遍运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工具。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取得突破,80%的大中型企业实现“双甩”(甩帐表+甩图纸)目标。

2002年,新疆作为国家首批示范省区开始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新疆制造业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进入“十一五”后,新疆以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和示范推广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平台、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装备制造业的“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了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水平。

通过成功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十五”时期,按照“推进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新疆率先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集中区域和中心城市集中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先后遴选了25家示范企业和三个示范城市,围绕设计制造一体化(甩图纸)和管理信息化(甩账表)集成技术开展示范和推广应用,并将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130多家骨干和中小企业,深入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以及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三维CAD)、产

品数据管理(PDM)和现代集成制造(CIMS)等信息化应用示范项目,深化信息技术在流程工业、大型输变电和石油矿山机械、汽车组装和农牧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十一五”期间,新疆连续召开新型工业化建设会议,多次强调依靠大企业带动,把推进企业的信息化、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发展质量的各项工作紧密联系起来。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结合新疆制造企业实际情况,设立了“先进制造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子课题,在国家280万元资金支撑基础上,配套600万元经费,围绕设计制造一体化和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积极开展示范和推广应用。2008年,新疆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顺利通过了科技部西南、西北片区工作的中期考核。

新疆着力推进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提高企业的市场引领能力。重点以光伏发电装备集群、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及输变电装备制造集群为“两化”融合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装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服务等环节的深度应用。通过不懈努力,新疆一批装备制造产业龙头企业率先构筑起技术自主化、设备成套化、制造集约化、服务网络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有效提升了技术创新和产品高端发展能力,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引领能力。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后,通过建立管理信息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零部件采购,并成功突破各种技术难题,使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实现了产业化推广。新疆威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凭借装备和技术优势,集成应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焊接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研发出一系列自动化焊接装备,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广汇集团分三个阶段逐步建成了EAS管控平台,提高了集团战略管控能力和管控效率。新疆升晟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设备厂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后,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产品电石炉变压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在电石炉变压器生产上取得了四项全国第一。特变电工股份公司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办公自动化(OA)等6大核心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构建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体化管理的信息化架构体系,实现了跨部门集成化应用,提高了企业应对市场的响应速度,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整体效益。

二、发展思路和战略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积极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落实中央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

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加强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作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广企业资源管理(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等应用,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构建产、供、销的协同式信息平台,推动产业链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和业务协同。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RFID)、3G通信等各类新技术的应用。

推进信息技术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建立现代化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和环境执法监督系统。

加强区域、行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发展评估和监测,树立标杆,典型示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篇: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

前言:最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经历较大转折。我国煤炭供给一度处于紧张状态,各地煤矿企业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加电煤的生产供给,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出了巨大挑战。信息化作为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和保障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更加凸显。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对于提高煤炭行业对实施两化融合的理论认识,增厚煤炭企业信息化改革的理论功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煤炭 两化融合 模型

1. “两化融合”概念的推出

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代表的人类两次重大发展方式正在交替。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是在这样一个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两化融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高度工业化后的信息化改革,也不同于企业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融合在一起。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尚不发达的国家,“两化融合”的研究更显重要,它不仅要求工业实现信息化,还要将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两化融合”的道路是没有前例的。

总体来看,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从离散化的单项应用阶段,发展到对各业务环节全面覆盖的深入应用阶段,并逐步向实现“两化”融合、效益整体提升的综合集成应用阶段过渡。

2. “两化融合”模型研究现状

国家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认为,“两化融合”就是说:一是信息技术在各业务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信息化与研发设计融合,成为提升工业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化和工业装备、生产过程相融合,促进了工业的精益化生产;信息化与经营管理融合,企业运营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电子商务与采购和营销体系创新融合,提高了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二是覆盖全价值链的综合集成成为实现“两化”融合效益突破性提升的关键。三是信息化在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逐步推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信息技术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北京大学金江军博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两化融合”的层次模型、需求供给模型、动力机制模型、生产要素替代模型、两化融合实现模式、梯度模型、成熟度模型、评估指标体系等,比较客观的建立了两化融合的体系结构。但是,金江军博士的“两化融合”侧重于制造业部门,对于挖掘矿产行业则论证不足。针对煤炭行业,仍需要将其模型扩展再延伸。

2.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

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分类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第一,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第二,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普通玩具增加电子遥控技术之后就成了遥控玩具,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第三,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等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第四,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型服务业,如教育培训业、IT咨询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2.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一方面,工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为工业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2.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动力来自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引导。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前提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发展。与其他技术相比,信息技术的创新周期非常短,如计算机芯片的摩尔定律。另一方面,工业界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从而把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到工业领域。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除了市场机制,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2.4 生产要素替代模型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资源、能源、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信息社会,信息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程度,可以反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

2.5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企业-产业互动模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企业-产业互动模式是指企业信息化受制于该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同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产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产出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显示不同产业在吸收信息技术上存在行业差异。IT密集型行业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信息化的网络外部性使这些行业中的企业竞相投资信息化,成为信息化的领

先行业。

第二,挑战-应对模式。挑战-应对模式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制约因素,或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打破这种制约、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开展信息化建设。挑战-反应模式是一种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比较强。挑战-反应模式也是中国企业最为常见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当企业产能达到一定规模时候,传统手工方式就会遇到瓶颈,这时候企业意识到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来突破这个瓶颈。例如,广州本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年产1.8万辆发展到5万辆,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当1985年年产5万吨发展到1998年年产40万吨,如不采用信息化手段就感到明显的制约。信息化为产能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雁行模式。企业信息化导致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行业内在技术或管理方面领先,使其成为同行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榜样,从而带动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各个企业信息化的起步时间、投资规模、团队实力等不同,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了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犹如大雁飞行形状。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内雁行模式、行业内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区域间雁行模式四种。企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如海尔集团首先在冰箱本部实施MRPII,然后逐步将MRPII推广到其他三个大事业本部。行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先进企业带动信息化落后企业。行业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行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带动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区域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

第四,区域集群模式。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地为其辖区内企业创造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有利条件,或者在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之间相互影响,使某个区域的企业信息化或行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面临产业升级等问题,该区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共同推动着该区域信息化发展。

第五,政府主导模式。早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都是政府主导的,如甩图板、甩帐表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往往由政府出资从国外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沈阳某机床厂就借助政府财政拨款引入德国工程师协会提供的INTEPS软件实施MRP,并将之发展为MRPII管理系统。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辖区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出资采购一些软件免费发给企业使用。由于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这种做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2.6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该逐级推进,梯度展开。即信息化先要与工业融合,其次与直接为工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再与其他与工业相关性不大的产业融合

第一圈是工业,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这是最核心、直接相关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轻纺行业、钢铁行业、医药行业、石化行业等,使传统工业焕发新的生机。第二圈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一般认为,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

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包括物流、研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贸易、咨询、广告等相关服务。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是次核心、非直接相关的方面。第三圈是其他产业,这些产业与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工业本身关系不大,如农业、非生产性服务业。圈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环境,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与产业的IT密集度有关。一般来说,IT密集度越大的产业,在圈层中越靠里。IT密集度越大,意味着这个产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融合,越需要融合。IT密集度较大的产业有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石化行业、医药行业、物流业等。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后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而中国是在工业化中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这中间虽然存在一个时间差,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达国家和像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发达国家比中国先行了一步。在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为了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因此,信息化要着重与工业化的核心——工业的融合,即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其次,才是要推动信息化与为工业化服务或起支撑作用的产业融合。

2.7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熟度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划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五个阶段。在初始级阶段,信息技术开始导入,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能够提供初始的支持,尚未表现出明显的IT绩效。在基本级阶段,信息技术正式导入,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功能实现或技术应用不够完善。在适应级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趋于全面,能够满足现状需求,业务支持能力较强,表现出一定的IT绩效。在成熟级阶段,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形成完善的信息化体系,规划、建设、管理、维护较为规范,IT绩效较明显。在优化级阶段,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相结合,IT绩效非常明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评估思路如下:对某地区的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抽样调查,按某类行业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例确定该行业的企业抽样率,样本数量一般为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五或百分之一。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并发放,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熟度。

3.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思考

煤炭行业正面临大集团兼并重组。相对于过去煤矿企业“散、乱、差”的生产环境,大集团生产更能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煤炭行业的信息化以山西为例,山西省已完成“煤炭信息网络及企业上网工程”,覆盖全省各地市煤炭管理部门及国有重点煤业集团、地方重点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网络平台。并建成了全省煤矿地理信息系统,为抢险救援提供了地面交通图、井下坑道布置和分布走向图。此外,山西省还建成了煤矿瓦斯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包括全省范围内国有重点、 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在内的高瓦斯和按高瓦斯管理的800多座煤矿的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和各级煤炭安全管理部门的网络平台建设及软件开发。瓦斯监测监控网络系统以 Internet 技术为基础, 采用先进的网站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由Web地图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远程数据采集处理服务器、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局域网浏览器客户端等组成, 具有单矿、多矿定位监测、数字滚动监测、自动报警、智能数据汇总、分类查询等功能, 可在采

掘图上直接显示传感器及控制设备位置, 实时显示监测数据及设备状态, 实现对煤矿工作站的安全管理。系统采用TCP/IP 协议、FTP或HTTP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远程数据通信的速度。数据校验和多路数据通信的并行处理,使全网近百个监测中心、几千个煤矿数据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无缝链接。

但从总体上讲,煤炭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成熟的信息化应用仅分布在少数大型煤业集团,对大多数煤矿企业来讲,煤炭信息化应用有限。在管理方面,大多数煤矿仍处于人工统计汇总的阶段,加上机构不断地调整、职能不断地变换、工作人员不能相对稳定,企业的统计不全或断档,致使统计汇总口径不

一、数据不全、信息滞后。在安全生产方面,大多数煤矿缺乏必要的安全信息设备,井下数据采集、井上作业调度等环节均靠人工处理。这就大大制约了煤矿企业的综合调度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导火索。

“两化融合”作为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新模式,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高度工业化后的信息化改革,也不同于企业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融合在一起。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尚不发达的国家,“两化融合”的研究更显重要,它不仅要求工业实现信息化,还要将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道路是没有前例的。

参考文献:

[1] 郭世民. 山西煤炭信息化建设与前景[J]. 山西煤炭, 2005,(01) .

[2] 吴青松. 浅析煤炭信息化建设[J]. 陕西煤炭, 2007,(04) .

[3] 李京生. 谈山西煤炭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向[J]. 煤炭企业管理, 2005,(10) .

[4] 煤炭信息化围绕生产安全展开[J]. 每周电脑报, 2008,(16) .

[5] 崔柳,李真. 论煤炭企业的信息化[J]. 煤矿开采, 2005,(04) .

[6] 改传统 重安全 强管理——煤炭信息化“十五”安全生产为主[J]. 每周电脑报, 2001,(25) .

[7] 郭建忠. 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 电信技术, 2005,(04) .

[8] 李大恕. 煤炭信息化副部长担纲[J]. 每周电脑报, 2000,(04) .

[9] 李月光.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障碍与对策[J]. 煤炭企业管理, 2005,(06) .

[10] 舒伟,王艳洁. 基于价值链的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探讨[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11)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0 ----2011学年 第一学期)

学院(中心、所):管理学院专业名称:情报学课程名称:信息政策与法律论文题目:“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授课教师(职称):相丽玲(教授)

研 究 生 姓名:周兴璞年级:2009级学号:200923803009成绩: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1年 3月 2日

第三篇: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推进两化融合

本钢信息化工作经验介绍

本钢的信息化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总结各方经验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发展。经过企业内部技术改造、企业各项配套自动化改造工程的实施,冷轧汽车表面板、X80热轧板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相继研制成功,使本钢成为国际级精品板材基地,进入了现代化生产企业行列,为实施信息化工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本溪钢铁公司借鉴世界先进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经验,紧密围绕“坚持管理创新、科学发展、以精品化、多元化和国际化为核心,全力建设品种全、质量高的精品板材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本钢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以L1基础自动化、L2过程控制PCS系统、L3生产制造执行MES系统、L4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L5客户关系和数据仓库决策系统的组成5级基本信息化架构体系。

本钢信息化工程总体规划

本钢ERP项目是在贴近本钢生产实绩、满足本钢管理要求、融合国际先进管理思想的基础上规划的。

按照规划,本钢的制定了信息化系统“十一五”三期建设目标:

1  一期工程包含:资讯作业管理系统、财务及会计管理系统、营业销售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购运储管理系统及设备系统七个部分;

 二期工程包含:特钢区域生产系统、三热轧MES系统、冷轧超薄板系统、铁焦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 三期工程根据本钢“十一五”规划目标包含:转炉炼钢MES系统、冷轧MES系统、特钢系统及能源管控中心等信息化建设项目。

本钢信息化工程实施情况

一、 系统硬件及操作平台建设

2005年末完成了网络主体工程建设、机房建设,形成了以IBM590、IBM570为数据应用主机系统、覆盖公司主体产线的硬件环境。

2006年4月份资讯作业管理系统投入运行。本钢ERP系统的操作平台,采用JSP开发技术及多层次的数据访问模式,通过IBM的Websphere中间件技术,实现客户应用与数据分离;通过安全授权管理、操作保密,实现每个客户分权管理,保证不同业务、不同职能的信息操作安全。

二、 以质量为桥梁、建立集中一贯的质量管理系统

根据本钢的产品特点编制炼钢板坯、特钢钢锭、热轧钢板、冷轧钢板、镀锌钢板、彩涂钢板和棒材等大类、产品形态;根据国际标准、 2 行业标准和企业内部各项标准制定产品规范;根据本钢生产设备的工艺特点,制定了冶金制造规范。

通过完善的销售订单验证系统,根据客户的产品规格要求及客户的特殊需求,实现了系统自动产生最优的生产工艺路径及生产控制参数,并与具有自动化系统的生产机组相衔接,实现不同产品的动态在线控制。保证了每一张订单、每一颗产品都经过严格的生产控制。

三、 建立以销售为龙头,产能、帐务与质量设计相结合的营业销售管理系统

销售系统实现了营业销售与全厂生产活动信息完全整合在一起,信息实时不落地。实现以客户订单为核心的生产活动跟踪,实时掌握供货信息。达成依订单交货能力,满足特殊客户需求。销售结算信息依业务流程自动集成,减少大量人为作业。

通过生产订单验证系统实现生产工艺检查、帐务货款检查及生产产能检查,保证签订的每笔销售订单都能及时下发生产并按期交货,并实现客户资金自动分配与锁定;具备完善的外销出货、报关文件产制及码头理货功能减少人工操作时间。

四、 资源统一调度、集中一体化的生产计划排产

本钢ERP生产系统采用产线资源的统一调度、生产订单统一控制,集中一体化生产计划及排产的方式。

根据ERP的运行要求,本钢成立制造部生产计划处,统一组织 3 编制各产线生产每日生产计划、排程及原料申请,实现了炼钢、热轧、冷轧生产计划、排程、订单跟踪和库存管理一级化,统一调动平衡公司全部资源均衡生产;减少各原料库中不良库存,减少公司资金积压;优化卷重设计及交通运输方式;产销协调合作、合理分配资源;大量减少逾期合同的产生;做到了按订单组织生产,保证了投料与产出的精准控制,实现了生产成本最优化,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五、 先进的购运储管理模式、最大化减少资金占用

ERP购运储管理系统由采购管理和物料管理两部分业务,涵盖计划、采购、仓储、消耗、结算等工作。通过系统的实施,缩短了物料库存周期、降低资金占用;减少物料运行管理费用;实时提供准确库存信息。

六、 完善的设备检修跟踪系统、为生产运行提供保障 通过设备系统的运行,实现了设备从投产、更新、报废的寿命周期全过程管理。实现了预防性维修、点检管理、润滑管理、工单管理、检修管理、缺陷隐患管理、设备故障和事故管理、技术文档管理等,并与财务成本、物资管理等紧密联系。建立了日常、专业和精密点检的三级设备点检管理体系;实现缺陷、隐患、故障、事故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以维修工单为核心,系统涵盖项目招标预算、合同,直至结算的检修专业全过程管理。

七、 推进财务与业务整合、实现成本数据动态收集

4 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财务为核心,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的生产活动收益最终体现在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中。

根据本钢财务部统一制定的成本核算模型、核算方法;建立的成本中心、新版会计科目、成本科目,进行成本归集、成本控制;细化产品组合,采用钢种+规格划分产品类别进行成本核算。通过与生产系统的资源共享、系统自动生成财务会计凭证,便于各工序的成本考核与分析。通过系统的投入运行使本钢的帐务关帐时间有原来的一周变为目前的二日即可完成。

八、 推进管控衔接、实现综合集成

通过ERP的实施,本钢的信息化的四级架构已经基本形成,为实现信息数据的自动收集,分级管理,支撑四级系统安全运行。2008年在新建的成的三热轧厂实施MES系统,通过MES系统收集铸钢区域、轧钢区域各二级机组生产实绩,并接受ERP系统下达的生产计划指令控制整个生产组织。通过三热轧项目的取得的成功经验,本钢将持续完善各二级控制系统、规划各产线MES系统,最终完成数据仓库决策系统。实现管控衔接、综合集成。

九、 建设现代能源管理中心、支撑钢铁企业节能减排 本钢是一个能源消耗大户,做好能源管控,做能源节约型企业一直是本钢追求的目标。随着本钢三级计量系统的推广,能源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已经提上日程,目前本钢正在进行能源中心系统的规划设 5 计工作,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使本钢的节能减排工作实现数字化跟踪、数据化分析,进一步提高本钢的节能减排目标。

十、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业务模式创新

通过ERP系统的实施,本钢的内部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机构调整。统一进出口采购业务,成立了‘国贸公司’;强化了采购业务的仓储管理,成立了‘物流中心’;成立了集中的生产工艺监控机构‘冶金技术处’;统一的生产计划排产部门‘生产计划处’等。实现公司各个部门业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十一、 推进集团企业信息化水平、创新集团管控模式 根据公司发展规划,2009年将完成人力资源系统上线运行。实现人事管理、绩效管理、薪资管理、出勤管理、人力发展管理以及福利总务管理等。

人事管理系统涵盖人力规划、职缺管理、人员拨补、甄选、任用、报到、叙薪、保险、升迁异动、奖惩、考核、调薪、奖金核给、离职所有人力活动信息,作为人力决策分析的依据;

绩效管理依照设定经营目标、策略、个人绩效项目及标准,分析绩效差异,落实绩效奖酬;

薪资管理系统对员工所有应发、应扣、代发、代扣及报支数据进行发放或转帐至员工薪资账户,并进行单位用人费分析;

6 出勤管理,根据员工出勤、请假、加班、出差等信息由系统自动通知薪资管理系统,处理工作津贴及请假或缺勤扣薪,掌握公司员工出勤动态;

人力发展管理依照人力发展计划,分析各职位训练需求,排定年度训练计划;

福利总务管理包含各项福利发放及设施管理,根据公司营运状况,考虑营运成本前提下,制定员工奖励机制。

实施信息化经验得失

一、 实施ERP系统前、应规划BPR的建设

按照ERP的管理扁平化及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将会发生转变,因此在实施ERP前,应做好BPR调研工作,为未来企业管理模式定位做出规划,便于系统推广时掌握实施方向。

二、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是一项管理工程

在信息化工程实施过程中,很多单位部门人员存在信息化工作是计算机化工程的思想,造成很多业务在推广时,将业务难题推给信息化技术支持人员来处理,脱离了企业管理的实际。因此必须转变观念,坚持“业务主导、技术支持”的原则。在出现重大流程问题时,必须有领导强力支持,快速、准确做出决策,以便加快系统推进进度。

三、 实施信息化必须有观念转变的准备

7 企业实施信息化是一项企业管理革命,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必将改变企业固有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冲突,必然影响信息化工作推广实施。因此,必须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这是ERP工程实施是否成功的关键。

四、 实施信息化必须保证参与人员的连续性

信息化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由于信息化工作是企业未来的管理方向。实施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必须是企业的生产活动的精英。这部分人在实施信息化工程过程中,同时肩负这原有的工作任务,这大大增加了劳动强度。由于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因此,保证造成这部分人员工作连续性和思想连续性尤为重要。

五、 系统需求分析要完整、深入、严谨

系统需求分析是整个系统实施的基石。完整、深入、严谨严禁的需求分析是保证系统实施进度、实施质量的保证。因此在系统需求分析阶段,必须保证各业务单位参与人员专业、专人负责;横向业务专题分析,充分过滤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没一个细节。

六、 必须建立一只自己的维护及二次开发队伍

随着信息化项目的相继投入,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期,任何的停机事故都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任何信息系统都存在企业核心技术、核心机密安全防护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的进步,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也将会逐步深入,系统 8 的优化二次开发工作也将逐步展开。因此,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必须保证拥有一只自己的维护开发队伍,来保证系统运行安全及系统升级需要。

结束语

本钢的信息化的建设方兴未艾,我们正围绕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及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在应用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在规划的基础上不断建设。

第四篇:嘉峪关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调查问卷

1. 企业基本情况

1.1 法人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企业注册类型

①国有

②民营

③港澳台商投资

④外商投资

⑤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1.3 企业注册资本 _____________万元

1.4 年销售额

①500万元以下

②500 ~ 3000万元

③3000万元~ 1亿元

④1亿元以上

1.5企业采用信息化应用的业务流程包括

①产品研发

②工艺设计

③工程分析

④生产

⑤财务 ⑥人事 ⑦办公 ⑧采购 ⑨销售 ⑩物流(含仓储) ⑪客户/产品服务 ⑫其他(请注明)_______________ 1.6企业员工情况

年末在岗职工总数

① 50人以下 ② 50 ~ 100人 ③ 100 ~ 300人 ④ 300人以上

2. 企业信息化应用 2.1 企业信息化投入情况

年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百分比为:

— 1 — ① 0.5%以下

②0.5%-1% ③1%-1.5% ④1.5%-2% ⑤2%以上

其中,信息安全占信息化投入的百分比为:

①5%以下

②5%-10% ③10%-15% ④15%-20% ⑤20%以上

2.2 企业是否已接入光纤 ①是

②否

2.3 企业网站功能应用情况(可多选) ①信息发布

②咨询服务

③电子商务

④售后服务

⑤与员工的沟通

⑥没有建立自主网站 2.4 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专用邮件系统

①有

②无

2.5 企业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情况

①无专职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

②有专职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

2.6 企业拥有计算机________(台),服务器_________(台)

2.7 企业自动化控制生产装备普及率(数控机床、自动化流水线等自动化、数字化、机电一体化装备占全部生产装备的比例) ①20%以下

②20%-30%

③30%-40%

④40%-50% ⑤ 50%以上

2.8 企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等,及其他有关数字化、系统化研发软件、平台使用情况

①普遍使用

②部分使用

③不使用

2.9 企业PDM(产品数据管理)使用情况

— 2 — ①普遍使用

②部分使用

③不使用

2.10企业生产制造流程中信息化、数字化、自动控制的应用情况

① 全面应用 ② 基本实现 ③ 部分应用 ④应用很少或无应用 2.11 企业财务工作是否通过专用软件或系统平台来完成

①全面使用

②部分使用

③不使用

2.12 企业OA(自动化办公)应用情况 ①全面使用

②部分使用

③不使用 2.13 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情况(可多选)

①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及集团供销平台等,有电子订单记录)

② 通过网络询价、交流,在线下达成交易

③仅通过网络发布、收集供求信息

④无电子商务应用

2.14 如企业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则电子商务采购额占企业采购额的比例

① 10%以下 ②10%-20% ③20%-30% ④30%-40% ⑤40%-50% ⑥50%以上

电子商务销售额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

① 10%以下 ②10%-20% ③20%-30% ④30%-40% ⑤40%-50% ⑥50%以上

2.15 企业是否有建设并使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①是

②否

— 3 — 2.16企业业务流程中,实现信息化应用操作的环节,有哪些实现了集成应用(可多选)

如按以下环节分类

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辅助制造、工程分析等) 生产制造流程(分布式控制系统、现场总线系统、车间管理,制造执行等) 业务管理方面(财务、人事、办公、采购、销售、物流、产品服务等) 则,企业

① 设计与生产之间较好地实现了集成应用

② 在生产与管理之间较好地形成了集成应用

③ 在设计与管理之间较好地形成了集成应用

④在设计、生产、管理之间较全面地形成了信息共享、集成管理、统一规划

2.17企业是否有建设并使用MES(企业制造执行系统) ①是

②否

3.企业有关需求

3.1企业是否有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①是

②否

3.2企业是否有已开始或计划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若有项目,请另附文字内容(包括项目名称、项目投资额、项目建设期限)

①是

②否

3.3 若由工信委牵头建设OA办公平台及企业网站站群系统,企

— 4 — 业是否愿意加入

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注明使用业务名称) ②否

3.4企业是否有需要工信委协调解决的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注明困难和问题) ②否

3.5企业需要政府出台哪些方面的信息化扶持推进措施(可多选)?

①对企业有关信息化项目的开展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

②为企业与信息化服务供应商(通信企业、软件服务商、咨询公司等)之间牵线搭桥

③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制定与推行

④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注明) 3.6企业是否了解国家、省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相关推进政策与措施? ①是

②否

4. 关于调查问卷的意见采集

贵企业关于调查问卷有哪些评价及修改意见(可另做附件提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您的配合!)

填表人姓名(签名):

职务:

联系电话:

填报时间:

— 6 —

第五篇:宁波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对策决策建议稿(修改定稿最后稿)

决策建议稿

宁波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内容提要:

在推动宁波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找准对策。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贯彻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宁波市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化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优化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机制,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与智能技术研发。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机制与投融资体系建设,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大对两化融合的金融资本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

(4)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扶持和引进机制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发展新型市场主体;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制造业与信息产业融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制造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十二五”时期,宁波以加快创建智慧城市和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在智慧城市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利用先进制造技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将成为我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我市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我们的调研来看,加快我市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既要在面上推进各项工作,即进一步贯彻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又要在点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研发服务支撑制造业发展等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宁波制造业在推进两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宁波市信息化和工业化逐步融合,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但“两化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较弱。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是要求制造业、软件业、研发服务业等产业部门的合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多,对工作协调要求较高,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部门实施。但目前我市没有一个贯彻推进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领导部门,在经费来源上主要依靠工业企业科技专项经费投入,经费总额和增长幅度都较小。

二是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不高。宁波经济中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占相当比重,这些企业是宁波推进“两化融合”的主战场,而部分国有企业利用信息化加强管理的意识薄弱,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机制不健全且能力不强,大部分企业还未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没有有效使用信息化技术促进生产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是信息服务业的配套能力不强。“两化融合”需要技术创新和大量的投资,企业需要信息服务业市场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从而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虽然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信息服务业已成为宁波市的支柱产业,但宁波缺乏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软件企业,许多行业的工业设计研发软件和自动化软件都需要进口或在进口的基础上二次开发。信息服务业配套能力的不足大大制约了宁波“两化融合”发展。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不力。全市信息产业人才不足,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及领军人才缺乏,大部分负责企业信息管理的人员在思想观念、管理能力上还有待提高。在专业设计人才方面,工业设计高级人才严重不足,设计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人才流失严重,本地公司多年培养的优秀人才流失到苏南、上海、杭州等地。此外,我市信息化人才工作还存在着人才创业平台不够宽、培育能力比较薄弱、人才环境尚需优化等方面的不足。

二、宁波推进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加大市场主体建设力度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努力形成市、县两级联动机制,形成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两化”深度融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合理调配和利用市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现代服务业、智慧城市建设等专项资金,加大力度扶持我市“两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技术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应用项目培育和引进,对技术引领、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树立行业标杆、专项示范的企业给予相关政策优先扶持和表彰奖励。

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培育、扶持和引进机制。有重点地选择一批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具有技术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给予用房用地、设备采购、人才引进、技术研发等方面的补贴,给予政府优先采购服务、税费优惠等政策保障,培育形成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自主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强、产品知名度高、效益优势明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地优势市场主体。引导和扶持推动企业对先进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鼓励大中型企业研发应用先进制造模式。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充分利用良好的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重点行业人员信息化技能水平,提高科研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加快建设产业专业人才档案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动人才向我市新兴制造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业集聚。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与本地企业、园区、社会培训机构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在国内外人才密集或制造业发达的地区设立合作研发机构,柔性引进“外脑”。

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学研创新联盟、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建设。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和博士后工作站,推进建立与新兴制造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产学研创新联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

(三)加强两化融合支撑环境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建设推动两化融合发展的多元投融资体系,积极发展科技金融,充分发挥金融资本作为引导科技进入市场的重要推动力量,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先进制造业和智慧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合智慧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创新发展新型金融服务,重点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集成软件和设备研发、智慧产业基地建设、智慧企业培育、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

重点扶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流程和工艺流程效率,大力应用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制造(VM)等,以改进工艺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大力推进三维CAD的应用,提升企业的设计能力、设计水平和产品的价值,并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推广先进制造技术,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四)着力培育发展科技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增强科技服务支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与创意、信息网络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检验检测技术、技术咨询和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技术市场,重点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着力推进研发总部建设,加快推进宁波工业研究院、研发园区、和丰创意广场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研发总部,进一步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对新兴产业培育、经济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服务和支撑。加大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扶持和引导,实现创新技术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共享,弥补单个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

积极推进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模式,积极培育优势企业群体。加紧布局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上一篇: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分析下一篇:公司技术比武总结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