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总结

2024-05-14

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总结(共8篇)

篇1: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总结

创客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合

常州市虹景小学 朱清

摘要:纵观国内外,创客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蓬勃发展,创客运动也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兴起,各地政府也加大投入,在学校创设“创客空间”,然而创客真的要在学校落地生根,离不开教育,由此如何进行“创客教育”,设立“创客课程”逐渐成为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自身实践出发,阐述了创客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融合。关键字:创客教育

创客课程 学校课程

融合

创客运动的蓬勃发展让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发生一定程度上改变,当然也在柔软的改变着教育,创客教育在创客运动与学校教育的“碰撞”下应运而生。

一、创客教育对学校的意义

在传统教育中,很多学生对校园课程越学越枯燥,越学越没有兴趣,其根源在于为很多书本上的内容只是为了应对考试,甚至在科学课,一些手工课上也只是千篇一律的拼装或制作某一种东西,孩子们只需按照内容一步步完成任务所需的步骤。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延续。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根源于杜威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玩、实验和真实探究的成果,其显著特 色是“学习是通过创造可分享的事物的行为来进行知识的建构”。这种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把想法变为现实,学生在开放的思维中进行创造发明,在实践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提升学生持续的学生能力,让学生学着有劲。

二、创客教育与课程的结合

创客教育不是教育产品,更多的是教育目标。学校可以从知识传授的中心转变成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在信息技术课、学生创客空间、创客社团等活动中,结合Scratch、Arduino编程、酷乐宅、3D打印技术等技术为学校创客教育找到切入点。

2009年9月,我校开办“STEAM”课程,学校以“scratch”编程为突破口,在信息技术课上优先与孩子们一起进入“创客”时代,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年段特点与学校特色架构开发“steam”课程,让普通孩子接受创客教育;从学校层面上,也慢慢投入建设适合整班化教学的互动媒体学习的平台、面向学校“精英”开展创客社团活动让创客文化吹向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至此我校的创客空间正式成立。在“STEAM”课程的理念引领下,“做中学,学中创,创中学”的教育模式在学校生根、萌芽„„老师们将理念之花带入自己的课堂,活化了课堂,点亮了学生。目前,我们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来推进创客教育活动的开展。

《花文化的研究》是学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当研究遇到瓶颈时创客教育进入校园,扭转了该课程面临的困境。在一节有趣的写作课中,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由于学校花木品种较多,很多学生见过却不知道学名是什么,在查找资料的时候就有学生提出,如果可以让花儿开口说话,让花儿自己介绍自己的名称、习性。一语激起千层浪,更有同学说可以让花唱首歌,有人摘花时,花会自己报警„„一个个有趣的创意在这一节课的讨论中慢慢的变成了现实。孩子们在业余时间,在学校的创客空间中讨论琢磨,用scratch编程结合酷乐宅进行程序设计,一个一个小创造都慢慢从他们手里创造了出来。更有同学还利用数学课上学到的形状与容积,在3D打印课上用3D制作软件进行多功能花盆的设计,并用3D打印机打印了出来。

不知不觉中,创客教育在老师们的心中不自觉的弥散,很多老师利用各种平台与技术在学科中进行了整合。例如:我校六(5)班学生在整理笔盒时,发现测量工具有很多,于是就想能不能制作一把多功能的尺,他将这个想法告诉数学老师后,就着手让大家分组设计自己的多功能尺,同学们经历了多次的讨论、分析、设计最后成功打印出来了。教师在其中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这些开放式的交互活动不仅有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学习即智造” 是创客式的课堂呈现方式,学生在这种“有创意,能设计,敢动手,乐分享”的状态下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中得到启发,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快乐。

三、创客教育与学校活动的结合

在以往的学校活动中,特别是在科技节上,往往是传统项目的天下,“纸飞机”、“科幻画”、“模型搭接”等,没有任何创新,学生的素养和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常此以往,学生对活动的热情不是特别强烈。为此,我校在以学生为立场的理念引领下,积极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新型校园生活。

在这次的科技节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无限的潜能,四年级的孩子是体验一下3D打印笔的魅力,感受所见即所得画画的乐趣,孩子们3D打印笔绘制出各种各样,形状不一的作品,有平面的,有立体的,圣诞帽、小麋鹿、彩色眼镜、各式发夹……一个个小玩意在孩子们的手中创造出来。创造源自于生活,五年级的孩子以“未来城市”为主题,设计在你心目中未来城市是怎样的,并用模型设计出来。孩子们组队讨论研究,先写文字,再设计图纸,然后收集身边的废旧材料。经过两周的制作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建筑模型,更有的同学能结合电路知识,实现模拟风能动态模型,太阳能发电模型,还利用个太阳能发电让城市亮起来。创意无处不在,他们从身边一点点的小事中获得发明的灵感,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探索。六年级“智能机器”、“3D打印设计”、“趣味编程”,个个充满了科技的元素。三小时的“创客马拉松”让同学们体现比赛的紧张刺激,同学们在这各自组队,用探索、创造、合作开始了一场与科技的亲密接触。让整个活动中,同学们不断讨论,不断设计,不断创造,失败了再来,不放弃不气馁„„一件件各具特色,充满智慧的作品,就在这手与脑的协作中,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应运而生。

这种创客式的活动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更是一种教育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针对现实世界的问题探索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验着成功,收获着喜悦。

四、创客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的思考

创客教育不同于创客活动,如果只是以活动或竞赛的形式,分布在学校里面,那也只是一场场创客活动而已,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教育中。在开展过程中会出现会过度偏向与做东西,又或者过度偏向于学,如何找到平衡点是学校开展创客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学生根据所思所想进行设计、创造,鼓励学生不怕失败,不断尝试,实现目的。其次学校的创客课程不是单单一门课程,而是由低阶到高阶的一系列课程组合。创客教育不是独立的学科,需要系统教材和综合人才,而还能应用3D打印软件、机器人领域、编程等新技术。将这些新技术融入课堂,将技术与教育结合,需要新的载体来完成。光靠几位感兴趣的老师是很难做下去,如何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一直困扰我的难题。

“创客教育”培养了学生创新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视野等方面的教育行为,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沟通学科之间联系,进行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也为学校在教育改革路上打下坚实基础。

篇2: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总结

作者:信息林

2012-10-162012北师大培训日志

篇3: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 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 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 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 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才能有效地开展好当前的教育工作。下面,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 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上我们认为家庭教育侧重于对孩子心理、品德、人品的塑造, 因为家庭的环境对孩子善与恶的分辨、勤劳与懒惰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就是孩子身边的老师, 家长可能不去说教, 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无形中就影响到孩子, 常言讲有其父必有其子, 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常常就决定了孩子们的道德标准甚至是法律的意识。学校老师说话也管事, 但是他的教育方式常常在说教上, 可能孩子理智明确、抽象思维比较强的时候会有理性的分析, 能接受一些。但是更多的学校教育还是课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启智, 而家长父母才是培养人品的第一道关。

不当的家庭教育, 在孩子的心理上潜移默化地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家长本来代表称职的父母, 但不当的家庭教育却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阻碍。传统的教育本来对家长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思想观念和行为上陷入了误区, 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 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年轻的父母把子女的教育甩给自己的父母, 自己忙事业, 忙赚钱, 打麻将等, 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做法给自己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未来留下了隐患。这种“隔代抚养”由于年龄、思想、知识观念上的差距,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难免陈旧, 这在孩子走向社会时就很容易留下隐患。作为家庭方面, 应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注意养教结合, 爱严结合, 言传身教结合, 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 相互了解, 沟通情况, 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 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 不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 埋怨、责怪老师。同时, 家长要教育孩子热爱学校, 尊敬老师, 关心同学。

二、如何促进家庭、学校协同教育

1. 变 “请进来”为 “走出去”。 近年来, 受社会影响, 教师家访逐渐减少了。有些教师无论对谁讲话都用教育人的口气, 对家长也不例外。居高临下的训斥、埋怨的作风, 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 打个电话把家长传到学校, 气全撒到大人身上, 家长把火气带回家中又撒在学生身上, 学生根本没得到正面的教育。家长十分反感这种做法, 学校与家长之间、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针对这一普遍现象, 我校变把家长“请进来”为主动到学生家里, 和家长联系。在家庭这一特定环境中, 教师教育人的口气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 语气趋于平缓, 大家真正做到了平等, 家长愿意把心里话、真心话跟教师说, 教育产生了一致性。

2. 变 “被动家访”为 “主动家访”。 主动家访, 防患未然, 使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工作,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 每个学期放假前, 学校要求各位班主任对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家访。班主任要提前上交家访计划,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家访的宗旨是:多报喜, 巧报忧, 并指导家长有的放矢地考虑和安排学生假期活动计划。 (2) 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表现或有不良苗头, 班主任要及时家访, 有时不止是班主任, 有关领导也应共同前往, 把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3. 举办家长学校, 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以机制为依

篇4:学校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一、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辨析

学校教育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科学与人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与功能。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是研究和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的本质是求善,是解决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对于人才的培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人文教育的主干是传统意义的文、史、哲、艺学科。这些学科的知识常常凝聚、整合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文精神之精华。它的发展水平以及国民所具有的文、史、哲、艺素养的高低和普及程度是一个民族生命精神的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和社会有时会出现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这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依靠科学技术、宗教信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求助于民族人文精神的勃兴与重塑。缺乏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的支持,社会将在巨大的变革面前失去方向和适应能力。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素质教育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根据这种理念,学校培养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既教学生如何做事,又教学生如何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因此,必须把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体育教育主要包括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能力的培养、运动技术方法的培训、体育精神和体育美学的陶冶几个方面。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两者是相融的和一体的。其一,人文精神和体育精神都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两者都有内在的同一性。体育精神求实,人文精神求善、求美,两者结合就是真实、善良、美好的统一。其二,体育与人文都十分重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人文中有体育的基础与珍璞,体育中有人文的精神与内涵。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和教育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其三,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其实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是人类整个实践认识活动的发展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重要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和准则。

体育教育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必然。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文化、心理和品德素质,而体育在这些素质培养中起着长期的、全局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体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创新、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与人文教育目标相吻合。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并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地位将日显重要。

二、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应加强人文教育

学校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呈现出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这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促进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是人文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经济时代和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1.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

教育观念决定和影响教育行为。推进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转变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人文教育教人“安身立命”,对人“终极关怀”,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忽视人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要转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所说:“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必须把人文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起来,确定人文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

2.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构建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优化体育学科结构,规划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文与体育学科协调发展。拓宽学校体育教育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健全体育理论内容体系,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结构。增加体育史、奥林匹克史、奥林匹克文化、国防军事教育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储备终身受益的能力。

3.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师德的培养。德为师之本,师德的核心是奉献和责任,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师德高尚的楷模。其中要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在强调专业研究的同时,重视扩大知识面,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这一桶水不能老用多年前的陈水、死水,而要不断更新,才有活力。再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自觉性,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始终。体育教育的技术课程和理论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对文化素质的养成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4.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广大学生在娱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文化品位,锻炼意志。如各种球类比赛、文艺汇演、拔河比赛、文学沙龙、辩论赛、风筝比赛、长跑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过程中,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转化。

在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是新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必然选择,它标志着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其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线,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锻炼,充分体现了当今体育教育的新使命。这一主题在新世纪背景下,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现代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除了要通过加强知识、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开阔的胸襟和敏锐的判断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高尚的情操。人文教育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它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有助于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和激发活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站在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覃毅.新世纪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山西体育科技,2007(1).

[2] 祁彬.人文——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新的方向.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5).

[3] 陈仲平等.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 覃波.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06(26).

[5] 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篇5: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发展建议书:向融合教育的目标迈进

一所学校的发展有很多方面,如科学定位、办学目标、管理体制、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德育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设施建设等方面。由于聋生生源缺少的问题,我校刚刚由一所全日制聋校、聋与智障综合类学校转型为单一的培智类特殊教育学校,学校要完全朝着培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前进,这就需要有很多改革和建设的方面。通过这次研修学习,听了王x教授、黄x处长等特教专家教授讲的特殊教育的发展形势及特教学校的职能转变、课程改革和管理,让我们更加明晰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在北京几所培智教育学校的挂职锻炼和参观学习,了解了她们的教学管理,看到了在改革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效果。结合我校具体情况,在目前工作的基础上,做为教学主任对学校发展的思考,我主要从教学工作这个层面进行的。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一个学校的教学工作如果做到实效、做得高效、做出成效,那么这所学校的其他工作及整体工作就会自然而然地顺利展开,学校就会有声有色地向前发展,实现其教育目标。普通教育如此,特殊教育也不例外。就如许家成院长在讲《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管理》时,提到北京的培智学校及上海卢湾区辅读学校的何金娣校长,她们都是抓住了教学改革这一关键工作,在课程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很多努力,北京几所培智学校的综合化教学、卢湾辅读学校的生存教育研究,她们都走出了自己学校的特色之路,走向了成功之路,她们实现了让智障孩子步入社会的目标,与融合教育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只有教学工作真实地发展起来,学校才能真正地发展。所以我建议我校以教学工作为首要抓手,来促进学校整体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生是学校发展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动力。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重要的建设内容。崔其升校长在报告中说学校的发展“成在教师„„”。有了学生,怎样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不仅是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更是我们培智学校的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高,教学工作会得到有效开展,也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现状.我校现有任课教师18人,大专学历5人、本科13人(含研究

生2人),其中特师毕业生12人。我校前身是新民县聋哑学校,20xx年招收了智障学生,更名为新民市特殊教育学校。在特师毕业的12人中,有11人是聋教育专业毕业,只有1人是培智专业毕业,且多年从事聋教育专业。近几年,我们先后参加了省市组织的一些智障教育的课堂教学、课程管理的培训学习,但对于智障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掌握的还不够,缺少系统的学习,尤其是专项人才,如康复训练师等。

学校要重视、创造条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提供机会,鼓励学习

“当一名正常儿童的教师不容易,当一名特教教师更不容易。特教教师需要具备崇高的奉献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博大的爱心、特别的耐心,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面对各种困难,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应永不言弃,因此特教教师的工作是艰巨的。”我们的老师队伍不缺少学历,不缺少爱心,也有足够的耐心及高度的责任心。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校的转型,致使我们的老师由专业的聋教育教师转为赤手空拳的智障教育的老师。我们的老师队伍渴望学习,需要机会,期待专业引领。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扎实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工作,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走出去参观先行学校的教学模式,学校要为老师提供并创造一切学习的机会。我们要最大程度的使特殊儿童得到最适当的教育,这并不容易做到,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学校要鼓励教师利用网络等媒体自学,我们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这些特殊学生享受到适当教育的程度就会越高。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引领,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

(2)制度保障,促进成长。

我们应该强调学校制度的完善,强调管理治校、科学发展。为促

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做为学习的保障。

继续结合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开展教学工作,将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作为基本功考核项目之一,要求每位特教教师必须要掌握这一基本功,以提高智障教育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特校教师专业素养。

外出培训学习的老师回来后要为全校任课教师进行一次培训,将

所学的特教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课例及优秀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传递给学校老师。

在有效制度保障下促进教师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点燃教师

积极的工作热情、精心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人文环境、积极创设和谐的校园工作氛围、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师能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专项人才,如康复训练师,培养若干名在校内外有影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形成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从而提升促进学校发展的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

二、逐步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综合化教学。

两年多教务工作期间,通过几次学习、参观、考察,发现改革

在特殊教育中也在不断进行,且速度之快,行之成效。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尝试教学的改革,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让教师将专业知识用于教学实践中。抓实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个别化教育计划我们在做,但实效性不大,与之相关的支持体系开发不够,此项工作我们一定要做实,继续为学生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这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和目标。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障碍程度、障碍类别及比例、病因等实际情况成立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小组,组织相关教师和家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年龄特点、智力情况、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知、言语、思维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为每名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教育计划。相关教师有计划地、科学地对其进行训练,使其在认知、生活自理、适应社会等各个方面有所提高,逐步达到生存于社会的最终目的。在此学校要给老师提供支持保障,确保训练学习的有效性。

另外,我们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和交流,争得家长的配合,一致为学生制定学习和训练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及实施方案。并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进行训练,教给其训练的方法。还要给家长提供政策的宣传及生活中的注意问题的建议。

要建立社区的支持体系,为学生步入社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适合的学习环境。开展综合化教学。

由分科教学、学科间融合到这几天观摩的三所培智学校的单元主题教学、综合化教学都在改革的进行中,且教学改革越来越有效,更适合学生的个别需求。无论怎样改革都要从学生的个别需要出发,以满足个体需求为目的。三所学校行之有效的教改,给我们提供了以个体需要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的借鉴经验。

西城培智的大综合教学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不容易做到。我们可以借鉴宣武培智的小综合及海淀培智的单元主题综合教学,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合我校情况及学生发展的综合化教学改革。使我们的教学依据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得到有针对的教育和训练,更加适合学生自身学习需要,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做到学科间的融合,又给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能自主掌握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有效教学。拓展职业教育项目。

目前,我们的职业项目“手工绢花”是老师自己开发出来的。学校要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发挥老师的特长与优势,并给予大力的支持,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出适合我校学生的职业教育训练项目,比如缝纫技术、农业种植等。

4自编手指操。

做眼保健操是因为学生患近视眼的多了,为了预防近视的发生。我们的孩子眼睛近视的微乎其微,相反肢体不协调、手指不灵活的多。我要为我校的学生自编一套简单、易做的手指操。每天抽出10-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做,以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性及小肌肉群的活动。争取半年内完成此项工作。

以上是此次研修培训后以自己的收获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的一些建议,还有一些思考:如实践基地的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送教上门服务、0拒绝接收、校园文化建设等等,都是我们有待去做的工作,为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增加学校的活力,活跃学校的气氛,提高学校的品位,营造更适合的教育工作环境,这点建议希望在学校的发展中能逐渐得到实施。发展是学校生命之所在,改革是促发展之关键。当适合这些学生的教育、促进学校发展的每一项措施都得以实现时,我们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就充分发挥出来,也是距离融合教育的目标咫尺之遥或真正达到之时。

篇6: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总结

——国家级子课题《新龙锅庄与学校艺术教育融合》的阶段研究报告

成都市华林小学

我校的科研课题是《新龙锅庄与学校艺术教育融合的研究》,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民族音乐”课题(教科规办函【2011】10号,课题批准号:DLA110302)的子课题。我校对本课题的初步思考始于2013年,立项后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前期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大课间活动、课堂建设等方面,集结行政、专家、培训、教研、科研的力量,让华林小学的师生都了解并感受了新龙锅庄的基本特点和舞步技巧等,实现了项目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项目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选题缘起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它不仅是一切物质文化的原始基因和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但是,那些离我们现代生活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稀少,至今仍处在原始生存状态,且濒临消亡边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关注。从这个基本的文化价值和现实状况的判断出发,它非常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文化艺术界、媒体、教育界的关心与关爱,同时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传播、舞台实践以及艺术评价体系中予以弘扬,这是一项关系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未来的文化基础性建设。为此,通过学校的途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更应该站在理性的角度,多一份尊重与理解,寻找与学校艺术教育融合的最佳途径。

(二)行政和专家指导团队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的课题得到了成华区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受到了“非遗校园传承研究”的全国课题负责人曹安玉老师,川师大教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杨瑜老师以及成华区进修校的音乐教研员李嵘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数次研讨后,我们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工作。我们还十分有幸与新龙县宣传部沈部长、文体局彭措局长、文化馆江馆长及新龙锅庄的国家级传承人阿德阿姨和进行了深入探讨,1

学习了新龙锅庄的舞步技巧及不同主题的肢体舒展腾挪要领。在新龙河口小学与全体师生跳起了欢快的锅庄,深切感受到他们学校在传承非遗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和成效,感受到了康巴汉子的彪悍勇敢和女舞者的柔美如莲。省市区县的专家指导团队们用他们博大精深的知识,灿烂幸福的笑容,激励着我们做好课题,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信心„„

(三)拥有一支热爱新龙锅庄的研究团队

课题研究的关键在于教师,我们校内研究团队的成员不仅个个都热爱音乐,还与藏族文化颇为有缘。课题组组长贺霓校长,音乐专业毕业,是藏族人,有个非常动人的藏族名字叫“白马康珠”,意为“月宫中的雪莲花”;分管课题工作的杨永明副校长和杨霞老师都曾到藏区支教,对那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更是有一种浓的化不开、抹不掉的康巴情结。新龙锅庄文字组的王丹丹老师是省级骨干教师,区级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先进个人,从小学习电子琴,系名符其实的音乐爱好者;新龙锅庄音乐组的陶韵如老师是成华区教师风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研究新龙锅庄的舞步时还常常拉着办公室们一起跳起来;美术组的李静老师是成都市美术老师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因为专业能力强,再加之对藏族锅庄艺术热烈而深沉的爱,我们前行,我们思索,我们更想把千百年来这方土地上那最古朴遒劲、粗狂奔放而又刚柔并济的新龙锅庄进行挖掘、融合、传承„„

二、研究的改革措施

自2013年承担课题研究以来,我们一直以“以文化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研究,围绕校园文化建设、大课间活动、课堂建设等方面,集结行政、专家、培训、教研、科研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华林小学初步形成了独具风情的艺术特色学校。

(一)校园文化的打造

1.楼道藏式文化,主题突出

我们将收集到的新龙锅庄的起源、特点等展现在学生面前;将美术课上孩子们创作出的饱含新龙风情的版画、仿藏泥面具的瓢画和装饰色彩创作,张贴在楼道处„„尽管学校处在过渡期,但我们仍然用心设计了这条藏式文化的长廊,让学生去了解新龙锅庄的特点,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让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逐渐

深入到师生的内心中去。

2.藏文化风情室,意蕴悠长

我们把藏民居的装饰风格和色彩搭配呈现在窗户的布置之中,新龙锅庄的服装、饰品点缀其间,力求给大家营造一个带有藏式风情的体验室。我们还利用班会课、艺术课的时间,轮流带班级的同学来参观,向大家介绍新龙锅庄这项非遗文化过去史诗般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校园空间里从了解藏文化开始,去感受我国多民族的文化特点。我们利用班会课、艺术课的时间,轮流带班级的同学来参观,感受这项非遗文化中的独特魅力,许多孩子在参观后纷纷发表感言,惊叹新龙锅庄的古朴与神奇。

3.规划的新校园,含苞待放

在区教育局领导的关心下,我们的新校园将于明年建成并交付使用。我们憧憬着,并计划以音乐课题的研究成果为突破口,打造民族传统艺术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校品质。校园风雨走廊的主题突出,呈现课题研究的成果及新龙锅庄活动的照片„„音乐教室以锅庄舞蹈动作分解和曲谱为墙面装饰画,让学生能够感受藏族舞蹈和音乐的魅力;美术教室不仅有藏族画的粘贴,还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其中,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创造与想象力。

(二)艺术课程的熏陶

1.藏文化进课堂

⑴音乐课堂,体验律动之美

学生对于新龙锅庄音乐和舞蹈既陌生又好奇,如何使学生变好奇为兴趣,在愉悦地情感中学习、体验藏族音乐的律动之美,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采取了先采取创设氛围,用视频、图片欣赏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去体验歌曲,感受到歌曲的旋律美、音色美和舞蹈动作的特色;紧接着,让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引领体会舞韵,加入体态律动的练习,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音乐了能力;最后让学生进行创作表演,留给学生发挥创造才能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美的感悟和领会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升华。

⑵美术课堂,展现创造之美

在美术课,我们也要充分用新龙锅庄的幻灯片、影片,录相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精心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充分达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在示范画法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自由”的课堂环境,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地、别出心裁地、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对藏族文化的理解的画作。并选出优秀的作品粘贴于走廊,陈列于风情室,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2.文化读本的编撰

我校将编撰《康巴明珠——新龙锅庄耀动华林》的读本,有计划地、由浅入深地介绍新龙的风情、历史、文化、锅庄、服饰、音乐和舞蹈,通过舞蹈图解、照片、文字、曲谱等形式让学生、教师和家长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新龙锅庄文化,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三)课外活动的展开

1.新龙锅庄大课间,让师生全面开花

每天一小时的阳光锻炼大课间,全体师生都跳起锅庄舞,学生参与面达到了100%,我们也把这个作为素质教育的抓手,让孩子们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既锻炼了身体素质,又体现了学校艺术活动的多样性。尽管操场并不平坦光洁,烈日下师生汗水淋漓,但没有一位教师抱怨,他们都耐心纠正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新龙锅庄的国家级传承人阿德阿姨到校,给孩子办讲座,带领他们在大课间共同跳起锅庄,带给他们最原生态的新龙锅庄知识和舞步。

2.新龙锅庄社团活动,让学生个性发展

在每周一下午的合唱队和每周三的舞蹈队社团活动中,我们坚持以新龙锅庄音乐和舞蹈为主题内容,教唱藏族歌曲、学跳锅庄舞蹈,这样以点带面,让对新龙锅庄感兴趣的学生在这里受到更全面、系统的训练后,得到更为个性化的发展,再回到班级去影响其他的同学。

3.主题式艺术节,让藏文化浸润于心

主题式艺术节是音乐、美术课堂教学的辐射与延伸,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们将在5月开展“组织全校同学共同参与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新龙锅庄比赛”,既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新龙锅庄的氛围,他、又可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11月我们还将开展“藏文化作品展”,让学生把在美术课上制作的作品,生活中采风的摄影、饰品、服装等带到学校陈列室,培训小小“讲解员”来进行解说。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把对新龙锅庄的认识转化为行为,为学生提供展示与锻炼的机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4.新年节目汇演,让藏文化彰显于形

我们将在课题结题的时候,呈现一台精彩纷呈新年音乐会,向大家汇报我们课题研究的成果。在这台晚会上,我们将体现师生、家校联动,并邀请新龙县共同参加,以合唱、器乐演奏、音乐剧等形式体现我校课题研究时学习、探究、融合的主旋律。

三、研究效果

(一)点燃了学生的美好心灵

我校将新龙锅庄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后,通过锅庄舞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小学生的活力和魅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孩子们初步形成了对新龙锅庄美的体会,从最初的感受和震撼到点燃其心灵,让他们有了对美好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开启了人的智慧和善性。孩子们在身体力行中学习和传承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强身健体,而且陶冶情操,培养了孩子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促进了教师的学习研究

学校的主研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围绕新龙锅庄的传承问题,不断地寻找新的途径来完成和学校艺术的融合。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一次次活动的完成,他们在学习、模仿、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不断发生着变化。而参研的教师通过大课间的活动,锻炼了身体,享受着新龙锅庄带给他们的新鲜元素,并有了进一步想了解并传承这项非遗项目的强烈愿望。总之,华林小学的老师们动起来了,呈现了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尽善尽美的浓烈的研究氛围。

(三)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一根火柴轻轻被折断,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学校教师、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大家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凝

聚力,带动华林小学向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前进。学校的知名度逐步提升,家长的认可度也在节节攀升,大家微笑的脸庞和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我们的反思

(一)着手开始文化读本的编撰

课题开展至今,我们发现全体师生虽然学习了新龙锅庄的舞步,学校的展板和培训也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关于新龙锅庄的知识,但是很多师生对新龙锅庄的认识其实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当中。为了改善这样的状况,我们就需要尽快地完成文化读本的编撰,让师生能够更系统、全面地来认识新龙锅庄,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传播非遗文化。

(二)传承活动要实现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

师生的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还应不断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如到社区开展“新龙锅庄的传承活动”等,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检验学校非遗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水平,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他们表演、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篇7:信息化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的融合

信息化技术对学校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我们通过信息化技术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突出德育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研究信息化技术下的德育工作新特点,开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一、更新德育观念,构建网络德育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触及到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全球的迅速发展,网络作为媒体的重要载体正以迅速、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文化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网络在给人类的社会行为、文化传播等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十分旺盛,容易沉湎于“网上世界”,使得以网络传播的媒体对传统德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提出了富有冲击力的挑战。因此如何认识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迎接和回应网络时代的挑战,对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构建网络德育也成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必然选择。

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德育现代化的一种形式。学校的网络德育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信息化技术为辅助工具,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是在对学生进行信息化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网络德育是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以网络为媒介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是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归纳起来主要有开放性与交互性、趣味性与隐匿性、预见性与能动性等特点。

二、建立校园网络德育基地,充分发挥资源的教育作用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网络德育基地比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基地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德育工作更具个性化,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更强。

目前,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已经建立了一些网络德育基地:如血铸中华:http:///等都是很有特色且极具德育震撼力的优秀网站。学校还可根据自身的特色、德育资源和优势,建立本校的网络德育基地。让青少年学生在“建设”和“参观”基地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并接受教育。

本校的网络德育基地可开设 “三百园地”“历史回顾” “先模事迹”“魅力家乡”“德育论坛”“心理咨询”等栏目。

“三百园地”——在中国的版图上随意点击,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尽

收眼底,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我们100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100部爱国主义影片将我们带入那战火纷飞、热血豪情的年代;100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网上在线视听,雄壮的曲目让你心潮澎湃、婉转的歌声使你如痴如醉。

“历史回顾”—— 百年中国历史的再现,系列的音频、视频让您回顾中国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各种重大纪念日的图片展,活生生的再现血雨腥风的场景。

“先模事迹”——爱国人物、道德模范的事迹图片网上展读,让我们了解从建党起直至现今的名人、伟人及各行各业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魅力家乡”——从历史文化、地理物产等方面进行介绍,让我们全面了解发展中的充满魅力的临川。

在每个栏目中都设置有互动的平台,来访者通过发贴子论坛等形式进行平等的交流,学生在这样的健康的网络世界中,自由驰聘,任意翱翔,感受网络魅力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内涵,开启了心灵的窗户,扬起了前进的风帆。这样真正发挥了网络的优势,发挥了德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对引导学生正确上网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三、创新网络实践活动,在网络实践体验中成长

利用网络开办“知心话聊天室”“创新驿站”。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令他们困惑的问题,当他们不愿意向父母、向老师倾诉时,这时 “知心话聊天室”诞生了。通过网络平台发帖子的形式,学生们在这里真诚倾诉,一吐为快。通过心灵对话,相互解答心中的疑难问题,最终使困扰自己的问题烟消云散。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来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更需要知识共享,于是“创新驿站”满足了青少年学生的需求,当哪个学生有解题的奇思妙想,有对解决问题的“金点子”等等,可以通过网络互动,使他们相互受到启发,把事情解决得更巧更妙。

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校园公益广告设计比赛,开展节约水、电等能源,保护有益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等保护环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调查造成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光污染等的原因,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评比活动让学生在大量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消除污染的设想,研制消灭污染的仪器设备,开发模拟销售市场„„又如“环保常识小报设计”比赛、环保动画软件设计比赛、绿色环保宣传教育网页制作比赛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比赛活动,使学生收集环保教育信息,加工环保教育信息,创新环保教育信息,达到了学生在自觉、愉悦、创新中学习环保知识的目的。

四、建立网络家长学校,架起教育孩子的桥梁

传统的德育网络是指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配合,产生教育合力的自发性组织。长期以来,由于联系不便,沟通不及时,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条

件制约,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是很好。由于互联网络的快捷性、共享性等优势,使真正的开放式德育立体网络的建立成为可能。而关键在于应首先形成一个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各方面结合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我校利用网络的方便快捷,在家长学校栏目中,可以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学校的发展动态等放到网络家长学校中,让家长及时充分了解;也可以把学生的表现情况、成绩状况、个性特长、获奖情况等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告诉家长,及时配合教育;可以为家长提供了一系列成功教子的案例和方法,并以“家教讲座”栏目为阵地,向家长们介绍新课改和新的教育观念、方法,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可把学生当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教育管理建议提供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让他们及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家长们在“家长论坛”中,可以讨论一些具体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出谋划策。开放家校互动平台,学生家长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学校在工作和管理上的不足。

五、开展网络心理辅导,为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导航

互联网的交互性与虚拟性优势、信息的及时性与丰富性优势为心理辅导开辟了新的渠道,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辅导环境,并避免了因学生个体的认识误区而产生的羞怯心理。目前,有很多相关的青少年心理辅导网站都很有特色,通过他们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对话交流,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坦率地对老师的教学提意见;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定时地发给学生一些邮件,指出他的缺点,对其提出希望和要求。当然,在节假日,师生之间可以群发邮件、电子贺卡,互送祝福,同学们会感到班主任、班集体是情感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另外可以密切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变化。为了能及时收发邮件,可以开通邮件提醒业务,比如免费邮箱。你的邮箱里一旦有了新信件,就会以手机短信的方式提醒你,然后,对心理辅导对象,及时地进行辅导。借助心理教育,指导学生克服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虚幻性、上瘾综合症;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克服因人——机交往带来的人际交往障碍;指导学生克服因人——机带来的过度的自我顷向与独立的个性;对上网成瘾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脱离“电脑人”,成为健康人。

六、发挥班主任作用,进一步增强网络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德育工作者习惯进行的德育,不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把道德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往往收效甚微。实际上,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网络德育中的作用,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

一是要求班主任运用QQ平台,建立“学生QQ群”、“学生家长QQ群”。

鼓励老师成为学生的“QQ好友”,充分发挥QQ平台的便捷性,通过对话聊天、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创新德育工作途径。

二是要求班主任建立自己的班级论坛。利用网络班级论坛召开网络班会和网络家长会,就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网上讨论和辩论,学生不管是以公开或隐匿的身份与教师交流,学生都可以敞开心扉,说真话、讲真事,不用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而缩小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时的心理距离,减少心理防卫。教师也可以通过匿名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辨明真伪,同时还可以以真实的身份主持班会,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心灵碰撞。

篇8: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总结

关键词:技工学校,服装专业,融合

教育基本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必须的、最基本的因素, 随着我国服装产业与世界的全面接轨, 对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教学效果, 所以, 强化技工学校与社会、教育要素之间的融合极为重要, 它对促进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基本要素融合

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不断融合的过程, 随着社会发展, 它对教育和毕业生的素质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教育基本要素的融合是把教育活动中分散的要素“统”起来。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内容和特点, 教育基本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这一特定事物的必要因素。

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 这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 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 带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取向性和目的性;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是受教育者, 它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 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 他们是教育者传播传递教育内容的对象;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中起到纽带作用, 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 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教育物资是支撑教育活动展开的物质基础, 它是教育活动中物的要素, 给教育活动带来了新的特点。

教育基本要素融合是为达到某种效果而通过一系列处理方法的调整提高过程。它是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 根据院校教育培养目标和规划和社会需求, 对构成教育活动的诸要素实施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的过程, 影响和制约教育活动, 目的在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对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意义重大。

教育基本要素融合是否合理必须具备融合的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教育基本要素的融合从历史发展来说, 始终存在, 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它受社会进步的影响和制约, 并通过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来服务于社会。教育要素之间所具备融合的条件是内部条件, 其社会的外在条件为教育要素间的有机融合创造了良好基础, 社会需求促使人们提高对教育要素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强化了学校与社会间的交流与沟通, 增加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使企业与院校的依存关系更加密切, 提供了教育要素融合的广阔空间。

二、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基本要素融合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基本要素的融合是提高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质量的需要, 它体现了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者们认识上的深化, 是当代企业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是促进我国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改革深入的需要, 是整个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是把握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内在规律的需要, 是推动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强化教育基本要素的融合。教育者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 应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加大对受教育者综合技能训练的力度, 在教学中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服装的最新资讯, 允许受教育者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去学习, 更加服从于社会需求的引导, 顺应国际社会的发展, 对教育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服装专业教育基本要素融合要在实践中提高对服装艺术的感悟, 培养和提高服装审美、设计和创意的实践能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老师是知识讲授者、教学中的组织者, 学生参与课题内容设计和实践教学, 师生间在互动中完成知识的传递与创新;院校与社会资源间的融合, 包括技术资源的融合和物质资源的融;教育物资与教育内容的融合。它是教育内容得以有效传递的有力支撑, 突出了教育物资与实际操作技能相关的各种设施的重要性。

教育基本要素融合的原则要把握教育质量与教学效果提高原则, 社会需求引导原则, 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统一原则, 超前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使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更有针对性, 使其符合社会发展, 并立足服装院校的客观实际, 保持理论上的前瞻性和实践上的超前性, 这是教育基本要素融合的关键。

强化院校与社会间的有效融合,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强化教育者与社会的有效融合, 构建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实训基地为依托, 是促进教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主要途径, 建立相对稳定的客座教师队伍, 是补充和加强师资力量的有效方法,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得力措施,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促进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强化资源间的有效融合, 建立校企紧密型合作关系, 建立紧密型基地, 合作的方式采取多元办学、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师资共享。强化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间的有效融合, 以实例、课题教学为主, 加强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合理配合, 强化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突出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 科学合理的优化教学内容, 要充分利用教育物资, 强化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间的有效融合, 建立与教育内容配套的实训室, 加强过程管理, 组织好毕业设计环节。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关工小组下一篇:毕业生表学校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