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论文

2024-04-24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论文(共6篇)

篇1: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论文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普瑞恩特(print)阐述了五种课程取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五种取向分别是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技术学取向,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这样清晰地划分课程设计取向,在实际中这样的划分也是存在的。答:是错的

2、由于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设计总的看法和认识,是人们对课程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所以往往只有理论工作者有自己的课程取向。答:是对的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答:

1、台湾学者黄政杰综合各种课程定义的主张,将其归结为几种类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目标、课程即计划。

2、认为“课程是计划”的学者有:麦唐钠、斯腾豪斯、薛勒、布拉特。

3、课程与教学关系的类型有:独立模式、循环模式、包含模式几种类型。

4、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5、英国学者劳顿(Lawton)认为课程是社会文化选择的结果。

6、古德莱德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课程。

7、布鲁纳认为“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帮助或促进人的成长的努力”。

8、五段教学法”属于赫尔巴特学派。

9、关于古特莱德等人提出五种不同水平课程的有:(1)理想课程(2)文件课程(3)实施课程(4)理解课程(5)经验课程

2、简述赫尔巴特教学阶段论。

答: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3、我们从国外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了哪些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课程变革和实施的角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中至少包含下面三个方面的含义:

(1)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3)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品质是主动性。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独立性。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护的学习。

以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以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

4、新学习方式的基本教育理念是什么?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让地方、学校参与课程决策,让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和家长、社区人士享有参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机会,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13、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或一种材料),教材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一种(不是唯一的)“话题”,是特定的范例。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为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利用教材为“中介,”通过组织师生对话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的思维及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不应是教材内容的完成,而是学生学习态度、习惯、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由能学会真转正为能会学习。

14、教室是实验室:教室不是教师表演的专用舞台,而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一个场所;教室不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室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15、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学生(学生的态度、情感,体会、经验、发展等)而不应是学科,教师的讲解、辅导、指导、展示、演示、释疑、评价及组织操作观摩等都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尽可能做到认知和情感的统一。

16、课堂教学注重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会学”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设计,应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17、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18、新的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9、新的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20、新的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21、新的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22、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3、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24、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25、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6、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27、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功能。

28、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全人发展,关注个性发展,关注发展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以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29、教师专业发展:简单说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

30、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前、教中、教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自己的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能使自己的经验理论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自我监控能力形成和提高。

5、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基本途径?

课程资源可以按空间分布不同主要分成三个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也可以按资源的功能特点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一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

课程资源绝非仅仅是教材或文本形式的资源,真正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它的丰富性、开放性,它的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再者,学校、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中应扮演重要角色。学校是开放的,课程也应是开放的,课程资源不是有没有也不是好与坏,而在于开发的程度。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新课改中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改变传统的师资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适应期和发展期各阶段给予教师整体的指导。在职前适应期,除学科知识外应重视和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修养,这正是当前我国师范院校所缺乏的;在适应期应注重教育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在发展期,树立教育观念,通过反思建构自身经验的系统,形成教学指导能力。

发展网络教学。未来社会就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的运用能力是未来学生必备的生活技能,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未来教师的教学型态与方式,势必有所改变。教师可以透过网络教学的形式,使用网络教学系统来指导学生,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限制,进而逐步形成以终身教育为导向的紧密学习网。

建立学校社区的学习型组织。学校是教师教学的场所,也是成长的园地,不过校园受限于教学时间的切割与空间的限制,往往限制教师分享与沟通的机会,此种现象不利于教师发展。在学习型组织中,行政人员充满使命感与责任心,共同以教育而非行政的角度,分享学校资源,倡导教育团队,相互引领,共同从事组织再造的工程,因此学校中人人充满教育热忱,事事物物均具有教育意义,学校成员也能时时反省与重组经验,并且以批判的途径,省察学校教育目的、教学过程、角色结构与组织,以发展专业探究取向学校,学校就逐步形成一种学习型的社区组织。

培养学校合作机制。如果未来校本课程发展作法能确实落实,透过教学群与协同教学机制的建立与运作,必然会改变学校教学环境与系统的生态,学校会逐渐加强合作性,教师可以重新建构以学校为本位的专业社区,他们会强调集体合作、对话与分享,除了增加教师自主权力,以发展教师尊严与地位外,也能整合社区成员,结合社区资源,如此一方面可以减少教师孤立,增进教师成长及对组织的投入及效能,也使得学校是教育的专业社区,教师是专业的伙伴的概念能够实现

充实教师统整课程的知能。课程统整是实施课程统整能否成功的关键。由于统整课程,不仅只是教材的组织与整合而已,教师必须提升至概念与原理原则的统整,同时与生活经验及社会结构相结合,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意识与批判反省能力,并能放下权威的角色,以学习的身份,从学生学习者的立足点出发,与学生共同规划与设计课程,同时具有容忍、包容、协调以寻求共识尊重异议的精神,都是课程统整实施过程中,需要培养的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能均依赖于教师在各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中充实。发展教师行动研究能力。行动研究目的在于减少理论与实际间差距,给予教师更多权力及责任,以教师就是研究者的角度,来自我探索研究,改进教学事务,由于行动研究是在研究中采取改革行动,在行动中实施研究,极适合教师使用。因此,近年来,行动研究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克服其不良互动。开启教师间的正向互动可以从几下方面着手:

(1)成立多样选择的教师成长团体,给予教师选择教学群的机会

(2)给予每个人做领导人的机会(3)营造小组讨论时温馨的气氛

公平合理的进行教师评价。公平合理的教师评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的功能。

2、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应采取哪些策略?

(1).教师要更新课堂管理观念 课堂不等同于教室,课堂管理也不等同于简单的控制。常被误解为教师是“中心人物”、“控制者”、“主宰者”等等,于是,教师很难忘我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同样就很难将认知结构与情感结构的目标进行整合,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厌倦上课。认为自己是“中心人物”的教师,通常是讲起课来滔滔不绝,一讲到底,哪怕学生在下面讲话、打瞌睡、做闲事;认为自己是“控制者”、“主宰者”的教师,对学生当然不会置之不管,他们会采用一切他们认为必要的手段使课堂安静,使学生“全神贯注”,然而这又使得课堂的重心严重位移,因为过分强调了管理,会导致课时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等结果。可见,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秩序与教师的管理理念休戚相关。要搞好课堂管理,教师有待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把学生看作是你的朋友,尊重他们,善待他们,换位思考他们所需要的,所向往的,所期待的,和他们一起商讨学习方法,一起探究学习内容,忘记你所谓的“身份”,真正投入到他们中去。在这样的模式中,没有主宰者和被主宰者,只有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易于获得创造性的发展空间。

(2).合理制定规则。学期初规则的制定,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规则的内容以及出现违规行为将会面临的惩罚,如迟到学生只可以从后门进教室等。规则一旦建立,教师首先要严格遵守,不迟到、不早退,不在课堂上处理私事,上课前关掉手机等。同时监督学生是否严格遵守,防微杜渐,免得一些不适行为逐渐演变成主要问题。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若前后管理不一致,则可能会使课堂纪律恶化,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3).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与氛围

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明显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拘谨、刻板、冷淡、紧张的课堂教学气氛,则会明显削弱学生的注意力水平,压抑他们的创造性,进而使上课成为负担,无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赞科夫的教学实验就对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如下的结论:“学生在课堂上高高兴兴地学或者愁眉苦脸地学,效果是不一样的。”这足以说明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如有的教师上课,学生只盼下课铃响,有的教师下了课还被学生缠着问个不停,意犹未尽。因此在课堂上创造一种使大家心情愉快,有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气氛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还会极大地影响到教师的授课心理,教师对课堂教学气氛的不同感受,其注意力、情绪和思维都会有所不同。

①、充分开展情感教育,创设情感环境。(教师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②、运用幽默、机智地创设吸引人的课堂环境。③、充分给予学生“赏识”。

④、教师用语言应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⑤、实现课堂公平,与学生平等相处。⑥、加强师生互动。

⑦、形成良好的班风。

(4).有效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篇2: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论文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课程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答:(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框架上的区别。

①课程标准有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等。教学大纲没有前言。

② 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

③ 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及行为目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要求。

④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大纲的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课时安排、教学中注意问题、考核与评价。

⑤课程标准有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教学大纲没有。(2)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内容上的区别。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目标、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目的、内容及教师教学的最高要求,重点是教学工作的规定教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3)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目标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提出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大纲:强调知识与技能,偏重认知发展水平,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大纲强调的是

教师的教,关注学生学习结果,忽略学习方式和策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

(4)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评价观上的区别课程标准:

在评价上更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成多元化启示,它将学生、教师和课程发展融为一体,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功能,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弹性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评价,内容与形式比较单一。重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结果考核。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因素。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降低教学评价的功能。教学大纲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

3.“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答: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则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1)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形象性。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学科性。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色”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4)问题性。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3.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预设和生成是讲好课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于课前的预设,课堂教学往往显得过于严密,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一点是传统教学预设的优点,同时也是预设的不足之处。虽然预设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但决不是上好一节课的唯一条件,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除了课前要精心预设外,还必须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生成,并把它当成一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

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

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答: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

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对如今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很明显,这不是!

篇3: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论文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由福建师大的潘新和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先后于2002年和2005年问世。这两部书都站在知识更新的立场上,对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两部书自出版以来,被国内师范院校广泛采用,受到了较好的评价。

然而,这两本书对于新课标的理解、阐释,对各类语文教学的态度及在编纂的内容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这里试从两书的写作教学的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两书对于写作教学观的不同态度,进而提出了对写作教学未来发展的期望。

一、写作教学过程的比较

作文教学过程,一般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的过程。学生作文成效如何,往往与教者对作文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有着很大的关系。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将写作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这四个阶段包含师生之间的关系,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紧扣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

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一套写作教学过程,但从书中列举的两个经典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十分关注写作教学过程。通过对比,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注重写作教学过程的体系,而且偏重教学理论与原则方面,而潘新和主编的书更注重一些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方法对写作教学过程的贡献与指导,偏重于指导实际操作。

二、写作训练方法比较

写作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使这一工程顺利进展,就一定要采用一些适当的训练方法。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这本书非常注重写作训练,认为写作能力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形成。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七种作文训练方式,有单项作文训练、命题作文训练等。

潘新和主编的书中也提到了写作训练的一些常见方法,具体归纳为讲授式、讲练式、评改式等。“讲、读、写、议、评、改”是写作教学教法的常规要素,它们提供了一种关于写作教学宽广的可能性及一种基本的教学思路。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更强调多练,意在给教师们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潘新和主编的这本书则更强调写作训练的具体操作实际,意在帮教师打开思路,让教师们有更多灵活的选择。

三、写作批改的比较

写作批改亦称为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具体内容则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修改意见及努力的方向等。潘新和的这本书指出了我国传统写作教学的“精批细改”存在的弊端,即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来评价,容易误导学生,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对素材的运用,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王文彦、蔡明主编的书在阐明写作教学过程中,就叙述了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的写作评改过程。书中指出,每一次的作文批改,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等,而且要注重写好作文批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王文彦、蔡明的书看重作文批改的实效性、育人性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潘新和主编的书则更看重如何用作文评改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等。

四、对写作教学的展望

新旧世纪更替之际,我国语文教学界呈现出一派争鸣迭起、理念创新的活跃的学术景观。其中,作文教学所迸发出的深层次和多侧面变化更是格外令人注目。通过这两本具有代表性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书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写作教学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关于写作教学过程的研究还比较片面。王文彦、蔡明的书中虽然明确提出了写作教学过程的四环节,对传统的四环节教学模式即“命题—指导—批改—讲评”有所改革与发展,但是依然呈现出一种直线的发展过程,没有体现各个阶段、各种因素的复杂交错的关系,未免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由于教师指导贯穿了整个作文训练的全过程,因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次,作文训练缺乏明确的训练要求及系统的训练内容。提出的作文训练方式虽然多种多样,却都没有密切联系各个年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更没有考虑一个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训练内容,这就会给老师们带来困惑,虽然方法五花八门,却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与使用。最后,作文评改方式虽然指出了“精批细改”的弊端,认为其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是书中所提倡的方法,对教师要求都普遍过高,具体可实践操作性并不强,依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应该看到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更应该认真思考作文评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

篇4: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论文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研究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开发学生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教师素养的要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的发展区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宗旨。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汉语言文字对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严谨的知识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统一和集中,课程变得凝固和僵化的状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新理念对语文教师素养的新期待

第一,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在语文教学各个方面:一要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二要注重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三要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第二,符合新课程发展要求的教师角色。综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新课程的发展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这一角色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化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建设

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性质,其课程主要目标为:使学生对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的能力,初步奠定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参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目标也从三个维度来把握,具体描述见表2:

(二)课程内容建设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教师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内容,应打破单一的理论课程模式,采取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并举等措施,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程体系,为培养未来小学语文教师良好的素养提供课程支撑。其课程体系见表3:

1 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其核心课程,目标在于使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课程及其教学,掌握基本的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形成初步的语文教育教学和研究能力。

2 核心课程、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既是一门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课程。“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课堂演练、微格教学、小组练习、个人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各种专业技能。“教学见习”就是让师范生走进小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对语文教学形成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形成教师的角色意识,为专业技能的训练奠定必要的感性基础。“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在思想和业务上的综合训练,旨在使师范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3 拓展课程是对核心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共有五门课程。其中“语文教育史”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历史状况,对于不同时期语文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有一定的认识。以史为鉴,改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少犯或不犯错误,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语文教育心理学”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三个方面阐释了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有助于师范生明确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概论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和教学论是两个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它们分别研究教育领域中基本的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2、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1、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科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实践的整体规划等,它是学校教学的依据,也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编撰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制定,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个别国家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比如:美国。

课程标准:人们通常把它理解为“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有总的课程标准,相当于“课程计划”,又有学科课程标准,相当于“教学大纲”。在我国当前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他具体规划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设等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2制定课程计划时,一般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基础性、开放性。

整体性:就是说在制定课程计划时要整体安排,不能只抓某个或某几个方面。

整体性包括:(1)全国一盘棋,保证地域上的整体性。

(2)各阶段的课程要互相衔接,统一安排,保证学习顺序上的整体性。

(3)各学科之间要协调安排,保证学科的整体性。

基础性:就是说制定课程计划时,要保证学生在学校里学到最为基本的内容荣,能够为期以后的学习或就业奠定基础。

开放性:是指制定课程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条件的复杂性,给课程计划的执行者一定的自主空间,保证他们能够开放地、灵活地具体落实课程计划。

3、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施有五个层次,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

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4、隐性课程:又叫潜课程或潜在课程,主要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任何一门或全部的教育活动,比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班级活动等。

显性课程:则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5、影响课程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是:社会、儿童和知识。

6、课程发展受到课程系统内部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学制、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和课程规律都是直接制约着课程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通性目标、行动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普通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他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

2、确立课程目标的四个环节:

(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第四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1、课程开发主要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2、过程模式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滕豪斯提出。(书94页

重点)

3、课程审议(99页)第五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六章

教学目标

1、布卢姆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2、小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容易出现的问题:

(1)误把学习内容当作学习目标

(2)教学目标含糊不清

(3)教学目标片面,缺乏启发性

(4)教学目标忽略差异性 第七章

教学模式

1、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以问题的发展、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第八章

教学方法

1、采取讲授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意讲授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注意讲授时的启发性和直观形象性。

(3)注意讲授的时间。

(4)注意讲授时的语言艺术。

2、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3、谈话法的作用:(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控,做到因材施教。

(2)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品质,便于教师优化学生的思维。

(3)有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建立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和发展的师生关系。

4、谈话法的形式(根据谈话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分):

(1)复习性谈话。

(2)启发性谈话。

(3)总结性谈话。

(4)研究性谈话。

4、运用谈话法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设计好问题

(2)善于提问

(3)做好谈话时的总结工作 第九章

教学手段

1、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1)影响课程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2)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学生的关系。

(3)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4)影响教学组织形式。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班级授课制发展背景:中世纪末期,在西欧,由于工商业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文化的繁荣进步,一方面学校教学内容显著增多,课程不端增加;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因而,个别教学制越来越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就应运而生了。

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4)有利于进行教育管理和教学检查。

4、班级授课制的弊端:(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管理

1、课堂时间优化管理策略:

(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损耗

A、做好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B、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C、建立一定的课堂惯例。

(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3)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4)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5)提高学生专注率,提高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

篇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

语文教学论属于什么范畴?其学科性质、基本特点及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属于课程论研究范畴,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的学科

基本特点: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语言教学现象和规律

什么是语文教学现象?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哪几个方面或层面?

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表现三个层面:环境性的、活动性的、关系性的。

语文教学论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教和学、教和学什么、怎样教和学、什么人来教

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沿革和名称变易?

什么是语文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规律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内容:教学与社会发展,学生发展之间的本质关系,教学活动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的联系,教师、学生、语文内容、环境、方法、组织形式、语文教学目的与结果之间的本质联系,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学科的独立设科和语文名称的变易?

单独设科: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王寅学制”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名称变易P32

语文教材百年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教材及主要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教材:“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

教学方法:

1、识字教学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联系日常生活

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

A、熟读,精思,博览

B、评点发

3、写作教学

A、注重基本功训练

B、多读多写多改

C、作文从模仿入手

D、先放后手

古代语文教材及教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

10、近代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

特点:语文教育宗旨的转变

文道关系的变化

语文教授法研究的兴起

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11、现代语文教育主要内容及方法

内容:

1、国统区语文教育,以读写为主要内容“三民主义”

2、根据地语文教育,注重文学作品及普及文的教学

3、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方法:重视语文训练,注重读写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

12、简析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

在赫尔巴特看来,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13、简析杜威主要教育思想及设计教学法

教学思想:“做中学”

14、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了解几个主要阶段的内容)

15、简析凯洛夫“五段教学法”。“红领巾教学法”

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红领巾教学法:

1、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改革。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A、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题等。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难点分析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协作特点。

“红领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及其了人们向苏联学习、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热情。但是也产生了形式主义的倾向。

16、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四遍八步读书法”,李吉林“情境教学法”,钱梦龙“三主四式导读法”,于漪“情感教学法”,潘凤湘“语文教读法”,宁鸿彬“卡片辅助教学法”。

17、语文的涵义?语文学科的性质(基本特性、其他性质)、任务?

语文:以背景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语体文。

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任务:提高语文素养

18、什么是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制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

课程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达到的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隔日规格和质量要求。

19、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框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20、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

21、语文课程总目标、阶段目标?

22、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3、语文素养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24、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5、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回顾。(主要是旧中国的)

26、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结构体系特点?

27、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28、我国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

29、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1、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2、实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3、基本素养与情感态度相结合的原则

4、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性相结合的原则

30、什么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33、语文教师工作的特性?

一、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科学性

1、正确对待共性关系(a、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b、知识、能力、智力的关系c、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d、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e、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2、慎重处理个性关系(、问道关系b、听说读写的关系c思维能力与语文能力的关系d、课内与课外语文教学的关系)

3、中学语文教师工作的常规性(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考查、评析)

34、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

35、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36、语文学科的知识包括哪些知识?

37、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景、板书或演示设计、编写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评价

39、课堂教学结构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

课堂教学结构:阅读指导、质疑设问、释难解惑、总结提高、巩固深化、向外迁移 基本特征:整体性、序列性、节奏性、训练性、控制性

40、开头的设计的主要方法?

故事法、情境导入法、设疑提问法、借用影视法、利用图画、谜语法、用民俗风情、格言导入法、介绍式。比较法、解题式、从争论的焦点出发、悬念式

41、提问的主要类型?

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评析提问

42、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应有周密的计划

2、必须激发学生求知欲,具有思维价值

3、要面向全体学生

4、应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5、“受阻时”要配以辅导型提问

6、不同德课型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

7、提问结束,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总结

8、要鼓励学生提问

43、练习设计的主要类型?

1、记诵为主的练习

2、消化知识为主的练习

3、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

4、评价性练习(人物、结构、意义等)

44、什么是评课及怎样评课。

评课:就是指参与听课的人员,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等有关理论,对其所听的一节(或几节)课给予评议,对组成该节课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分析,从而做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反馈,进而改进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怎样评课:

(一)评“教师的教”

1、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全面,具体,适宜。教学目标的实施情况)

2、评教材的处理(对教材的理解、发挥程度、创造性的利用教材等)、评教学程度(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且有独创性,层次分明,脉络4清晰,多样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5、看课程结构安排(结构严谨,自然,效率高,时间安排合理)

6、教法运用

7、评教师基本功(看板书、看教态、看语言、看操作)

8、评学法指导(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合理,学法指导内容是否熟悉并实施)

9、双边关系

10、教学理念(符合新课标)

11、教学效果

45、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课型、教具、课时、教学课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46、什么是说课及怎样说课。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领导,同行或评委,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也是督促教师业务文化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怎样说课:

1、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2、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3、说方法、学法——介绍选择用的方法与手段

4、说教学程序——介绍教学过程设计

5、说板书

6、说对教学计划的预评估

47、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主要形式。

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文章结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写作方法、景物描写、知识讲解、训练要求

概括性、系统性、形象性、启发性、新颖性、条理性

主要形式:提要求、回目式、列表式、线索式、对比式、图画式、意境造型、曲线式 我把今天冉老师后补的复习材料说一下

1、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应变能力包括哪些?

2、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学记》)

3、语文教学论的体制之源()

4、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分别是什么?

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5、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有哪些作用?

6、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7、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个要素构成,其中是语文教材主体的是()

8、()是学科教学实践的基本依据是学科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建立学科教育理论的逻辑起点

9、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10、语文教学论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它的学科特点是()、()、()。

上一篇:现代电路理论考试下一篇:秋蕊香,秋蕊香赵希?,秋蕊香的意思,秋蕊香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