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2024-04-17

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通用14篇)

篇1: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是:

基本情况:一门专业课占据考研的半壁江山,774不存在大纲,没有指导用书。情况,竞争比较激烈。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跟着辅导教师的指导有步骤进行学习。

本专业考试科目为:教育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

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国家线就可以进复试,按照1:1.5的比例进入复试

本专业考研情况介绍:竞争比较激烈,课本书目也比较多,且没有大纲可以来辅助,本业跨考的人也比较多。

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首师大是自主命题的学校,比较任性,没有固定的出题方向,也没有指定的参考科目,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书目。有一些答题技巧,需要认真的研究历年真题,把握出题方向。需要的资料: 参考书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编;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编;

《考研教育学历年真题标准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编; 《新祥旭考研·教育学基础综合辅导讲义》.现代教育出版社编;

新祥旭shuoedu.com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著;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著;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著; 《教育心理学》.冯忠良著;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编;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编;

新祥旭311教育学考研必胜冲刺模拟题

历年真题:2013年到2017年考研真题

内部资料:新祥旭内部讲义、专业导师研究动态及学术成果、出题方向预测。

其他资料:专业导师情况和导师论文、独家整理归纳的笔记。参考复习计划:

考研一定要讲究方法,必须有策略,尤其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本课程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对指定教材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同时将依据考试大纲,对各个章节的主要考点分别予以详细讲解;同时结合本人备考经验,为考生进一步提炼每章节考研的重点、难点、必考点,让考生全面熟悉知识点。

第二阶段,讲解近年考研真题。这是很关键的一步,让考生能抓住出

新祥旭shuoedu.com

题风格,同时了解常考内容、重点内容,加深对专业课知识点巩固。第三阶段,分析历年真题,用数据说话,为考生总结出高频考点及今天可能会考的试题。

第四阶段,复习串讲所有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能灵活运用,同时讲解答题技巧。新祥旭专业辅导: 初试考前应试指导; 复试咨询与辅导;

协助联系导师或者提供导师联系方式。

新祥旭shuoedu.com

篇2: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四、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考研真题(回忆版)

652历史学科基础

二、名词解释:

1、关陇集团

2、陈桥兵变

3、乾嘉学派

4、清末预备立宪

5、采邑制

6、拿破仑法典

7、亚洲觉醒

8、古巴导弹危机

三、分析题 中国史:材料略

第一问:从汉代到南宋,江南地区的经济变化 第二问:这种变化的原因 第三问:这种变化的影响

世界史:材料是关于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斯对于欧共体的看法 问题:英国60年代对欧洲的政策转变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记得不是特别清晰了,但大概是这)

四、论述题:

1、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原因、经过、影响

2、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迁

3、训政时期的政治体制架构,以及KMT、国民ZF和人民的关系

一、民大相关信息:

民大属于985和211,2009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所以真题是从09年开始的。民大特色是“1+2+X”的培养模式:“1”为第一学年的在校学习;“2”为两个暑假的教学与实习;“X”为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可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海内外学习、套读美国高校硕士学位、申请教师执照等。学费是两年三万。

今年民大分数线:总分320,专业课100,英语60,政治国家线45。推免生3人,提前面试5人;参加复试人数80人,录取49人,复试差额比例约1:1.8。

二、关于英语:

民大是很重视英语的,建议有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托福,因为托福发挥的作用实在太大了,民大英语分数线今年要求不低于60分,但托福达到80或者80以上,英语则可以不低于45分;要求均不低于100分,但托福80以及80以上可以均不低于90分。但是精力不足的话当然可以先不考,因为每年可能只有四五个考过托福的,扎扎实实准备考研公共课和专业课也是可取的。

复试考察英语作文和英语口语,会在第五部分详细提到各个细节。所以民大是很重视英语的,在备考的时候也建议多花些精力在英语上,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各位宝宝们更要加油!

三、关于才艺:

民大对才艺的看重想各位宝宝们也知道了吧?有一些学弟学妹们问是不是要童子功的那种?当然你是童子功会更好,但是也不要担心,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样严苛。

篇3: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教育部在21世纪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大量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开发并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课程,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和条件。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引发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环境、模式、方式等一系列方面的变化, 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由传统的固定黑板和粉笔变成集PPT于一身, 表现形式为灵活多样的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方式, 使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人人”变成“人机人”和“人机”多种方式结合的现代网络教学模式。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学生以教师为中心, 上课也是采用在黑板上用粉笔写教学内容的形式, 教学效率低, 学生的学习激情完全取决于教师的发音和教态, 现在则是由电教化教学工具和融合声音、视频的PPT等取代。现代网络教学模式延长了教学时间, 在课堂中学生渐渐成为主角, 而教师逐渐变为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拓者。课堂后, 学生有不懂的问题, 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QQ向老师寻求帮助。

二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述而不作”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而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就是英语, 不管是中国企业走出去, 还是外国企业到中国进行投资, 企业对于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变得越来越多, 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教师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突破观念和地域上文化差异的障碍, 转变教学方式, 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给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过去的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基本上不可能接触到外语或外事活动, 也很少出国, 就算学了英语, 也很少用到, 导致英语的应用能力非常欠缺。但随着中国发展与国际的接轨, 大多数学生都有经济支持出国留学或者旅游, 所学的英语有了用武之地, 必然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进入大学后, 一些学生本身就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出过国, 英语基础应用能力较弱,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差异导致学生个性化的英语学习需求特别突出, 对大学教师的同质化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课程适应能力的方法

教师的课程适应, 是指教师在外界教学环境的影响下, 为了使自身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朝着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 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应, 使自身与教学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过程, 这可以看成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适应能力。

1. 具备较强的网络技术与学科特征的整合能力

这种整合能力主要包括英语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技术的整合, 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整合,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自身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 进行有针对性的变革, 并收集教学资源, 建立学习网站或手机APP, 将教学资源分享到网络技术学习平台上, 供学生学习使用, 从而升华教学效果。

2. 具备网络信息收集和管理的能力

教师在利用互联网教学时要具有敏锐的网络信息意识、较强的网络信息管理能力和依法遵循网络伦理道德准则。敏锐的网络信息意识就是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能够认识到收集网络信息的重要性和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 积极培养自己对网络信息的敏感性与辨别力;较强的网络信息管理能力就是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获取、利用及创造网络信息的能力;依法遵循网络伦理道德准则就是要求教师在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化环境时, 必须自觉遵守道德、伦理、情感和法律的相关准则, 自觉承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责任。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为学生设计和开发出的学习资源, 要对学生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这对于提高教师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课程适应能力, 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3. 具备较强的网络技术教学研究理论知识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 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要拥有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 能够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终解决问题, 然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探索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网络教学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意识, 认真开展教学行为研究, 用理论指导研究, 用研究不断完善理论。

四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实现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学校要转变观念, 找准发展方向和定位, 顺应时代潮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的全面深化,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以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为导向 (例如, 学生选择就业还是深造, 这对英语的需求是不相同的) , 提供更为精细化的英语学习课程。比如:一是学校的英语老师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的英语知识, 更要提供一定量的学术用途英语和特殊用途英语知识,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二是学校要构建切实可行的教师网络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加强对教学手段、内容、过程、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从而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三是学校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教学培训, 定期的教学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学理念、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学资源的安全管理、科研方法、网络教学中的伦理道德等, 不定期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的突出问题,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 教师要清醒地认清当前的形势, 找准自己的定位

教师要清醒地认清当前的形势, 找准自己的定位, 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教师要有“活到老, 学到老”的学习理念, 对迎面而来的互联网技术变革不能封闭自守, 对其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不能置身事外, 对新技术的运用不能盲目排斥, 应该吸取其对教学有利的一面, 通过加强自身学习, 努力使其积极的一面为教学所用;二是积极准确地定位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 尤其是青年教师, 充满活力, 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应结合自身的优势, 开发自身潜能, 不断发展自我。比如:可以结合个人兴趣积极开设通识应用类课程, 将语言学习与欧美文化相结合, 让学生用英语演一些话剧或者某电影中的一个片段, 打造独具自身特色的英语课程。

3. 教师要进行反思性教学, 实现专业自主

新课程呼唤反思型教师, 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 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即反思性教学 (Reflective Teaching) , 指教师凭其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势,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通过深入的思考观察,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以期达到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目的。Poser (1989) 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还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而在反思性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解释, 来增进其对教学现实的理解,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五结语

网络教学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手段, 满足了学生个性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紧跟时代与技术发展的步伐,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不断提高对英语课程的适应能力, 实现专业发展。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2+1”教学模式 (教师+教材+学生) 逐渐显现了它的弊端, 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然而, 计算机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逐渐被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所替代是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大形势下,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媒介, 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外语教师的课程适应和专业发展是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探索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找准转型的方向, 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以求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适应及其专业发展寻求有效的发展途径, 从而做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网络教学环境,课程适应,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教师的挑战:教师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语, 2007 (2)

[3]李业霞.论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适应及专业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4)

篇4: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师院校;历史教学论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从本世纪初开始,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制定了新课程体系并付诸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深入开展,尤其是高中新课程在全国范围的逐步实施,现有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效果如何?能否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需要?笔者对一些地方高师历史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后发现,目前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且大部分是与历史教学论课程有关。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做一简要分析,并就改革高师历史教学论课程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一、高师历史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育理念滞后,高师历史专业学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缺乏了解

经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对于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大部分学生基本上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一些毕业生在正式上岗前都要经过一到两个月的短期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新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但由于时间短,事前又对新课程改革情况很陌生,所以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在他们正式上课以后,面对新教材、新教学内容和一张张新面孔,深感压力较大,很难快速有效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笔者认为,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改革步伐滞后,与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节奏不相协调;第二,没有设置相应介绍新课改的课程或采取其他途径如邀请中学教师到高师院校做有关新课改情况的报告,积极向学生宣传新课改的精神,介绍新课改的内容;第三,历史教学论教师没有将新课改的相关问题适时适量的融入教学当中,没有在传播新的教学理念、教改信息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教学内容和中学历史教学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脱节的地方

在调查问卷中,有60%以上的毕业生反映,高师所学历史教学论的许多内容,对实际教学指导意义不大。即或把高师所学全部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仍有力不从心之感。历史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中学历史教学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甚至有脱节的地方。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其一,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工作和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缺少必要的互动与联系,二者之间没有努力建立合作机构、开辟互助合作的领域;其二,缺少高质量适应新形势的历史教学论教材,仅通过传统的教学论教材无法向学生传递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发展性评价等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教学内容陈旧。

3、教育理论基础薄弱,教育技能训练不足毕业生普遍认为,虽然在高师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课程,但当时授课时数少,理论性又太强,所以大都没有用心去学。等到了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在教育技能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课程设置,只是在教学法课堂上进行过模拟训练和实习期间的短暂接触,教育技能较差。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加之自己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才能逐渐提高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

在笔者看来,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历史教学论教师对一些前沿教育理论介绍不够,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实际运用更少;其二,历史教学论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和对学生引领的不够,没有帮助学生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其三,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作为支撑,使教学论课程教学内容承受过重的负担,对学生的教育技能训练不够;其四,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落到实处,提供给学生实战的机会及经验较少。

4、对教学研究工作不得门径,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一些毕业生反映,学校领导鼓励他们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能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形诸于文字,总结出来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但由于在高师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所以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即使在教学中有了一点体会也不知道该如何升华成规律性认识。

笔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教学论教师在这方面引导的不够,没有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教师观,即新型中学历史教师不仅是历史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历史课程的研发者;其二是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学校和教师没有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历史教学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比如通过撰写一定数量的论文,来增强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高师历史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初步构想

1、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評价,强烈冲击着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历史教学论课程在中学历史教师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高师教育连接中学历史教育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理应紧紧把握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脉搏,密切关注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动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向学生传递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有关信息,并对历史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作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专业毕业生熟稔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方向,才能主动适应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2、构建教育类课程体系,明晰历史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学历史教育实践紧密结合

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师历史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要通晓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论等基本理论,具备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技能,熟悉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和基本内容等。但众所周知,高师历史教学论的课堂教学时数是十分有限的,一般在36—72 学时之间,多为54 学时。教学时数少且教学任务繁重,所以只能对每方面教学内容做到浅尝辄止。因而,构建以历史教学论为核心的教育类课程体系十分必要。

具体而言,可以将教育类课程体系分成三类,一是基础类课程,除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教学论以外,增置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如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修、中学历史教学新理念等。二是技能类课程,可以选择设置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中学历史说课技能、中学历史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网络与中学历史教学等针对性较强的技能训练课。三是实践类课程,除教育实习外,应增加学生接触中学历史教学的机会,如重视改善教育见习的环节,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学课堂听课;定期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历史教师给学生

做报告,聘请他们参与见习与实习的指导;充分发挥微格实习的作用等。

通过以上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历史教学论所承担的“重负”大大减轻了,教学内容更加明确,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向学生系统介绍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现象及其规律,分析和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夯实学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2](P.154)历史教学论教师首先应该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历史教学论教师必须首先掌握, 并勇于创新和实践。只有把历史教学论课堂变成一个贯彻新教育理念的大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尽量采用务实、高效并具有示范性的新方法。教师在介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提请学生注意,教学方法首先是理论知识,但绝不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只有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才能是真正地掌握。如在向学生介绍探究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课程标准的异同,探求产生异同的原因及其说明的问题。如此,学生不但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情况,又亲身体会了探究法的内涵与作用,同时还体现了教师的示范性作用,可谓是一举三得。

第三,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改进与提高教学手段。历史教学论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来改进教学。例如,通过播放录像可以为抽象的教学理论提供形象、真实的教学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微格教学,将学生讲课过程拍摄下来,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收看自己的录像查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运用这些教学手段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加深了学生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感性认识,为以后在中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实践提供了示范。此外,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具体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网络的方便与快捷,在密切教师与学生联系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一大改进。

4、培养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新的教师观认为,“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既应该是教育者,又应该是研究者。”[3](P.389)因而,通过历史教学论课程,在高师学习期间就唤起学生教学研究的意识和培养初步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学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教育类期刊或教育网站阅读有关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对当下的一些教育理论和热点问题有所了解。接下来,可以指導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写些综述性的文章,以锻炼写作的能力。而后,学生即可以根据自己能力和兴趣,将某个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作为自己学期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材料的搜集和文章的写作。如此,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就可以不断得到培养和提高,为以后教学研究工作奠定初步的基础。综上,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学论课程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快学科体系的建设,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才能为中学历史教学输送更多合格的历史教师。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等.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伟国,何成刚等.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篇5: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别人都可以,为什么我不行?考研是一场为了自己远大前程的挑战,时刻都是自己的回报!考研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我们有失有得,但终究是得大于失!

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如果你产生了“一天不学习,心里就发慌”的心态那就说明你真的在努力了。从准备考研开始,每天早上叫醒自己的真的是梦想,梦想的院校,梦想的生活和梦想的未来样子!

在教育学311统考中,专业课在500分满分的考试里占据了300分,自然是复习的重头戏,基本上我的时间都花费在专业课复习中,早上背,背完看书,看完书做题,晚上接着背,背完在看书,看完书做题,并且在睡觉之前会把自己白天复习过的东西默写框架出来。当然,公共课也不能忽视,基本上我下午的时间是在做英语,练阅读,读背单词和记忆句子。政治是从暑假留校的时候开始的,一开始政治的复习较慢,后期加大比重和精力。但专业课一定要牢记,它是开始的最早,并持续到上考场之前最后一秒才结束的。

具体:

专业课:

基础阶段:3-6月;看教材,看视频,补充讲义,理解为主

强化阶段:7-8月;以框架式的讲义为主进行再一轮强化,将知识融会贯通,并尝试记忆

提升阶段: 9-10月;主攻背诵记忆和习题

冲刺阶段: 11-12月;模拟考试

英语: 从记单词开始,单词也是要记到考前最后一刻的!(真题里会反复出现)分析长难句,这是你做阅读和写作文的基础!做阅读,大量大量重复重复的真题练习,从97年到现在有十几套,你要反复练。然后挑重点阅读文章去尝试背诵,背完神清气爽!新题型、完形、翻译从8月份开始,这些题分值较低且难度较大,尤其是完形,0.5一个,基本上6分就算高分了!作文分为大作文和小作文,在9月份就可以带着写一写和复习了,重要的是作文一定要有自己的模板!

政治:

政治不要过于着急,这门学科文科性质很强。除了马原,主要是记忆。一般情况就是从暑假开始准备,9-10月份的时候全面铺开,随着各种资料的出版要紧随步伐开始背诵和练题,真题一定要琢磨透彻。

4、勤思课程和资料的使用方法

勤思的课程很全面而且及时,在不同的时间段会有不同的资料准备,基本上按照这个时间复习的问题就不太大。具体来说,分为纸质版和视频材料,专业课视频中,老师们讲的很仔细,这会比看书更有效率和更容易理解。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是看书前还是看书后来看视频,视频一定要看!它会纠正你的错误认知和扩充思维。纸质版的材料有讲义和后期每个月的检测卷和习题等,材料很丰富,绝对够支撑备考,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资料给利用起来,像基础班、强化班和冲刺班,每一个时间段都各有侧重点,讲义的内容基本差的不多,我们要选择一本为主,做好补充,把它变为拿来就用的自己的书!自测卷每次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详细地写出答案,检测一下自己,打个分数,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或者说这段时间复习自己的问题哪里,再比如说后期的习题库和真题,就是你大量刷题的依靠,锻炼答题技巧的必杀技,要好好利用。

另外,我还想说一下复习的几种思维:

1.对比思维(教育史的学习尤其重要)

中世纪大学和中国书院?蔡元培的北大改革与洪堡对柏林大学的改革?自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蒙台梭利)?单组前后侧、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侧、随机分派控制组后侧设计?

2.框架思维(任何一门学科)

3.拓展思维

由一到多、由简到繁

4.具体思维(教心!)

功能固着?思维定势

5.总结性思维

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人物)、教育流派(理论)、教育法……

时间、背景、代表人物+著作、主要观点、评价……

6.有意义学习

5、对2019学弟学妹的鼓励与指导!

座右铭:在你考上研究生之前所有的兴趣爱好都应该是学习!

篇6: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考 试 大 纲

科目名称:

课程与教学论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简答题

2.案例(材料)分析题 2.论述题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概念、两者关系及其发展历史 2.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与相关要求

3.关于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能 4.解读有效教学行为

5.运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解决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与评价以及学生学习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第一节 课程开发 第二节 课程设计及其取向

第1页,共3页

第三节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准则 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教学组织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第一节

课程实施

第二节

改善课程实施的策略 第三节

教学过程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

课程评价及其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课程评价的类型 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模式 第四节

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第五节

课堂教学评价的涵义、对象和原则 第七章

有效的教学行为 第一节

教学行为分类框架 第二节

主要教学行为 第三节

辅助教学行为 第四节

课堂管理行为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汪霞、王文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第2页,共3页

2.《有效教学》,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篇7: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考 试 大 纲

科目名称:

综合英语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阅读理解

2.翻译:英译汉、汉译英 3.写作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综合英语》主要考察考生对篇章的理解能力,以及准确、得体、地道地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翻译的能力,特别是对有关语言和语言教学的问题进行翻译,同时包括文学和散文翻译。在写作中,主要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篇意识和能力以及对专业的理解能力。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英语阅读理解能力:难度相当于英语专业八级水平或GRE的试题,涵盖英语教育、语言学、文学、科学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

第二部分:翻译:主要涉及到英美文学名著、散文、时事以及跟教育学、英语语言学等相关的主题。

第三部分:写作:给定一个话题,进行英语写作。参照英语专业八级要求准备。

四、主要参考书目:

1.邹为诚:《综合英语教程》(第三版),3-6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2.孙敬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第2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篇8: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大多医学生进行抉择分析的时候, 都会向辅导员求助。而提供咨询指导是当今大学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做好对医学生考研与工作抉择的指导分析一般要求辅导员具有: (1) 有一定的心理学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 (2) 了解相关的医学专业; (3) 最好有管理毕业班的经历。毫无疑问, 辅导员应是以协助者的身份来帮助学生而非替学生做决定。

那么, 辅导员怎样具体帮助医学生着手分析呢?影响学生决定的因素分可为两大方面: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的评估也是一次自我了解, 职业和教育信息探索的过程。我们可以协助学生分析这两大因素, 最后得出自己的判断。具体过程是: (1) 学生自己列举出影响自己做决定的重要因素; (2) 具体写出每项个人因素对个人影响的实在意义; (3) 收集相关的信息, 较全面客观地分析外部因素; (4) 综合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 做出决定。辅导员在整体过程中给予提示、补充和信息支持, 要在学生做某些心理学方面测试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 使学生在分析个人因素的时候, 充分认识到自己薄弱的环节, 提示自己要及时的加以改进, 摆脱不利因素。在分析外部因素的时候, 辅导员要提示学生在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比如, 比较两家医院的地理位置、待遇、医院和学科的发展前景, 等等。另外, 辅导员解决不了的棘手的问题, 要帮助学生寻求更专业老师来解决。

一、个人因素

1.自我与他人评价。

评价的内容很广, 简单来讲, 学生可以通过老师和同学朋友来做评价, 也可以借助心理学上做一些自我测试问卷:包括性格、气质、分析能力、行动能力等方面。健康的身体是基础, 身体素质的测试也必不可少。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要注意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理想, 兴趣和理想在选择的过程中往往起决定作用, 并一直影响执行能力。

2.性别。

总地来看, 医学专业中男生的性别优势明显。故女生考研比例多于男生。

3.家庭情况。

家长的愿望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尤其是独生子女们更要考虑将来赡养父母的问题。

4.经济情况。

有些家庭困难的学生, 即使考研的把握很大, 也会直接放弃考研。有的同学会根据研究生是否为公费, 来决定最终去向。

5.学业情况。

可以参照从大一至现在获奖学金情况, 以及在实习中对理论的应用情况对自己整体学业水平进行自我评价。往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考研的信心足, 更倾向于升学。

6.实习情况。

实习能加深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 是工作前的预备战。但也有的同学通过实习发现, 现在的专业并不适合自己, 想通过考研来达到换专业的目的。另外, 需要指出的是, 最少在半年的时间内, 医学生的实习与考研备考有极大的时间冲突, 也是当前医学生最为苦恼的事情。若想从根本上解决, 还有待于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

7.就业期望值。

我个人不赞成“降低期望值”这种说法。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位置的愿望, 这也是引发考研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医学生们了解就业环境后, 应该对自己第一份工作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

二、外部因素

1.工作或升学的地点。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未来学习工作的环境, 有必要的话实地考察。对可选目标使用比较法权衡它们之间的利弊。

2.专业发展。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 可以向专业课教师请教, 应用互联网可以阅读到有关本专业前沿的资料, 特别是国际上领先国家的发展方向, 可以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展望。

3.工资奖金或奖学金。

4.人脉资源。认真评估, 每个关系可能都回给你带来一个信息、一次机会。

5.恋人。有一部分学生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恋人。因此, 应该尽早的处理好毕业前与恋人的关系。现在考虑未来结婚和家庭生活亦不为过, 好的家庭能推动事业发展。

6.应试的风险。无论是入学还是求职, 也无论面试或是笔试都有淘汰的风险, 要仔细阅读招生简章或者招聘信息, 才能做好风险评估。同时, 做好多手准备也是减低风险的必要手段。特别需要对考研的学生指出, 研究生调剂的方案要有所了解。

7.国家的就业政策。当做出最终处决定后, 我们可能会发现根据未来的实际情况, 这个决定要被改变。所以, 辅导员应认识到重点不是在考研与工作的之间抉择的结果, 而是在抉择的整个过程。要结合医学专业自身特点, 帮助医学生在充分认识自己和了解今后升学或工作环境的基础上, 对毕业去向做出科学自主的选择, 下一步还要制定出行动计划, 不折不扣的执行。通过指导医学生抉择分析, 促进他们在现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在为学生提供辅导咨询的时候, 要不失时机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医德教育要放在首位。要正确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切忌只顾眼前个人得失, 而丧失长远的发展机遇。要大力宣传当前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 比如, 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应征入伍等政策, 其中对大学生的优厚待遇无不体现出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1]杨振斌, 徐帮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指导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乐敏, 吴玮, 宋丽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9.

[4]迟秋君, 杜明.谈大学生就业前思想教育[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篇9:论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計算机课件等。 

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是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

三、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渗透世界近现代史教学 

篇10: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民族学是以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广义的人类学常把民族学看作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狭义的人类学把民族学看作与人类学并立的学科。进行实地调查或田野工作,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培养目标

了解哲学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具有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学科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基础;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国内外民族学理论和基本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基本掌握民族学田野工作技术,能够初步运用民族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从事相关专业科研、教学工作和影视、新闻、出版、文博部门的工作者,以及文化资源开发管理工作。

3、研究方向

01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02应用民族学

03民族学与当代中国

04民族问题研究

4、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08民族学通论

④812社会学概论

(注:各院校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考试科目不同,以上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二、就业方向

各级党政机关中的民族、宗教、统战、民政、侨务、旅游、文物、博物馆等部门以及相关的政策研究机构、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各类 公司、企业、外国在华机构及基金会等非盈利组织以及工厂中的公关、策划、管理和文秘部门。

三、就业前景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再是新闻,而“研究生就业遭遇尴尬”、“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这样的标题近年来也悄然见诸报端。一方面,有关数据表明,研究生平均就业率高于本科生,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加。民族学这一被大家公认的“冷门”专业近年来就业前景也并不广阔。

民族学培养的人才有较宽的知识面,是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人才,能从事党政部门特别是民族宗教行政机构管理工作。此外还能在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行政、编辑、文秘、文化交流、文教宣传等工作。

四、职业规划

当前,在经济危机整体形势下,就业困难是所有毕业生面临的共同问题,民族学也不例外。最好不要因为专业而限定你的职业。很多情况下,选择专业时自己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一般看什么专业热门或者因为父母、亲戚的建议就选定并学习了。其实这很有可能不是你所喜欢或者你在未来愿意付诸一生的专业方向,因此找工作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

毕业了不等于已经学有所成,至于未来的职业方向,那需要在近几年的工作中自我总结,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社会环境来决定。

新祥旭考研官网:

五、推荐院校

首推院校有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

此外,还有中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四川大学、内蒙古大学等。

六、其他

1、相近专业

民族学的相邻学科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这些相邻学科彼此借鉴,有些是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民族学对其学科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2、课程设置

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民族学的课程设置如下:

专业共同课有藏族社会文化专论、回族社会文化专论、苗瑶民族社会文化专论、彝族社会文化专论、人类学通论、中华民族学研究、社会性别研究、儒家思想与历代民族观、人类学名著选读等。

篇11: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考研招生人数、参考书目、考试科目、专业指导、经验

一、招生信息

招生院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招生人数:

69(其中推免生34)招生专业:

电子与通信工程 备

注:

此专业为专业学位

二、考试科目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 英语一 ③ 301 数学一

④ 892通信系统原理

(二)三、专业课参考书目

892通信系统原理

(二):《通信系统原理》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冯玉珉,郭宇春

四、考研经验

891通信系统原理

(一):首先我先说说通信原理北交考研的考试难度。我首先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北交考研通信原理的考试难度是不难的。北交考通原的一个特点我感觉是注重基础,注重概念性的问题,对推理的过程不是很注重的。这点的话我们可以从北交通原的考试真题中看出来的。

每年通原的考试 基本上会有差不多20分的简答题就是考试书上的一些基本概念的,所以我们在复习通原的过程中 对书上的一些基本的概念要熟悉的。概念也不需要大家背诵 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行了 到考试的时候遇到概念性的简答题的话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就行了,那么通原的考试的话那差不多20分的简答题的话是很容易得到的。

www.xxxedu.net

除此之外,我还想说的一点是:就是有很多人会反应通原上的一些问题很难的。其实我想说的是北交考的通原对于一些过程的推倒并不是多么注重的。有很多我们感觉看不懂的过程其实是不考的,是可以隔过去不用看的。这样的话就会相对减少通原的复习难度的。

接下来我说说通原的复习计划。当然了这个计划是我个人感觉比较合理的计划的,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一下调整的。那么通原的话我是感觉大家应该在暑假期间就可以适当的抽出时间看看课本以及课本上的一下例题的。当然,暑假期间大家的复习重点还有数学以及专业课的。

暑假期间大家的复习重点还有数学以及英语的我想说的是大家在暑假期间在不影响自己数学以及英语的复习进度的前提之下,抽出一部分时间看看专业课的课本以及例题还有课后的一些习题的。

这样的话,在暑假结束之前大家就可以对通原有个正体的认识 知道通原这本课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这个工作提前做好了之后对大家暑假之后再次复习专业课本以及在做历年真题的时候都会起很大的作用的,有个整体的认识。有些同学会有疑问 我先在专业课还没有看的,暑假看不完了怎么办的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话大家可以不用担心的。我感觉在暑假期间大家能够大致的通看一下课本,知道课本主要讲了什么,以及它的考点主要在哪些章节。对通原的考试有个整体的把握,我感觉能做到这些,暑假专业课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当然了,大家在看通原的时候,要结合者考试大纲来的。大纲上出现的大家都是要看的。

那么暑假过后,大家对专业课的课本以及课本上的例题就要进行第二遍的复习了。

通原课本上的例题我尤其要强调一点的,例题非常重要,很多北交通原的考试真题都是和例题有一定的相似度,或者说是同类型的题的(推荐使用红果园考研同盟全套资料进行配合使用)。

www.xxxedu.net 那么大家在进行课本的第二遍复习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的针对考试大纲出现的考点进行各个击破的。每个考刚上出现的考点都不能放过的。考纲上的考点的罗列的话基本上是按章节来的,我们通原的考试的大题的话基本上也是按章节来的。

篇12: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是一门从宏观角度研究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各个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本学科研究我国国民经济的空间结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具体研究范围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与项目评估及环境保护,中外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比较。

它是在经济地理、生产力布局、投资经济和城市经济学基础上形成的,与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密切相关。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而各地区发展又很不平衡的国家而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从事区域经济学的科研、教学、区域规划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1)能创造性地进行区域经济研究工作和经济实践工作。

2)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现代区域综合集成技术及其方法。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首选英语),能够阅读与理解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初步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各招生单位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等不尽相同,在此以同济大学为例:

3、研究方向

(01)城市与区域经济规划

(02)旅游经济开发与规划

(03)城市经济与管理

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①101 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817 经济学

二、就业前景

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区域经济学在中国起步晚,所以目前发展速度很快,从国家政策来看,区域经济学的作用在加强,比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东部等等,还有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等等,都是十一五规划重点。

近年来,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对于我国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着重大作用,这就需要大量这方面的高科技人才。

三、职业规划

可以通过考取经济师职称,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考试日期一般设在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分在两个半天进行,考试时间均为2.5小时。

报考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遵纪守法且符合规定报考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参加相应级别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新祥旭考研官网:

(一)申报经济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高中以上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2、根据人事部办公厅《关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安排和考试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人厅发〔2004〕45号)文件精神,应届毕业生参加本经济专业初级资格考试的,在报名时,对尚未获得学历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可持能够证明其在考试可毕业的有效证件(如学生证等)和学校出具的应届毕业证明,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报名参加考试。

(二)申报经济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取得大专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六年。

2、取得本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四年。

3、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从事专业工作满二年。

4、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满一年。

5、取得博士学位。

上述报考条件中有关学历的要求是指经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认的正规学历、学位;从事相关工作年限要求是指取得规定学历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的总和,截止日期为考试报名当年年底前。

四、推荐院校

以下学校本专业实力较强:

南开大学、兰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大学

五、相近学科

与区域经济学专业相近的二级学科有:国民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

六、课程设置(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

主要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第一外国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资本论》选读、马列经典选读

(2)学位专业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篇13: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一、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 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更新教学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它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而且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 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 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 (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 。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 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 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 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 办学特色不明确。

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 等等。此外, 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 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 为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 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 课程设置理念滞后。

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 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 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 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 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 实验教学条件欠缺。

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实行“分类指导, 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 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 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 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 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 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 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 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 后有优秀的学生, 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 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 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 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 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其是否科学合理, 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 调整教学计划, 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 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 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 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 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 (2007、2008、2009级学生) 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 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

(2)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 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 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 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 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 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

(3) 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

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 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 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 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 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 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 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 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 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 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 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 加强实践教学, 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 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 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 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目前,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 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 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 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 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 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 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 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

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 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 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3. 增设自学选修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我院材料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自学性选修课程。材料化学专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 以便学生顺应社会需求选择性地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而提高生存能力。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当今时代, 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性人才, 而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人才。所以, 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程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措施, 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观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营造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舆论氛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科学指导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内容, 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促使学生自学的原动力[5]。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措施。

目前,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化学与社会、化学史等课程完全可以设置为自学性选修课程。优化的材料化学课程体系中应有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的一些内容, 还应有自学性选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建重视自学, 提高自学能力的学习环境。

总之,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是培养合格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我们办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理念提升的产物。我们主张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有兴趣的材料科学问题。同时, 我们给学生创造进行独立或在老师指导下的半独立实践活动的条件。采取上述无机化学课程、高等数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自学性选修课程的优化措施, 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材料化学专业问题、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 2011, (33) :216-220.

[2]张婧, 孙建三.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 (4) :130-132.

[3]高等院校材料化学规范讨论稿[EB/OL].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 2006, 9.

[4]文胜, 龚春丽, 郑根稳等.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 2010, VOL30 (3) :109-112.

篇14: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专业考研指导

【关键词】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道德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C-0180-03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竞争十分激烈,他们在就业的道路上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就业的阻力来自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企业与学生之间存在“就业鸿沟”。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道路依旧漫长,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要求除了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还要对学生开展必要的职业指导,系统地帮助学生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忙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笔者所在学院在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推进和实践,从学生入校第一学期开始,就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更直接体现出来,充分考虑学生的从业兴趣和学习能力,结合人才市场的最新动向引导学生在专业发展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结合学生发展方向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学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

一、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学业与就业指导类课程的现状

一是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专业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目前,有的高职高专院校专门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全面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由于就业指导中心设在院级部门,专职就业指导老师不可能熟悉学院的全部专业,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一些讲座式的授课安排,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比较少,学业指导不到位,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无法做好指导工作,很难从根本上发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二是高职高专学制短造成课程内容不深入的问题。由于高职高专学制较短,不少高校不安排专门的学时讲授学业与就业指导课程或者学时比例非常少。虽然通过安排讲座、宣传专栏、交流会等形式来让学生学习一些就业通识,但是不够深入。

三是缺少与专业结合的教学内容问题。有的安排专门的学时来讲授就业指导课程,但大部分由仅有公共课程讲授背景的老师来完成教学。这样的做法,针对大部分求职者通识培训可以讲得比较成功,在专业引导、学习引导、与专业岗位结合的就业指导方面显然难以胜任。

四是教材难以切合实际和有针对性。一些高职高专院校授课时没有教材或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新意,与专业需求和现实要求不符,针对性不强。

这些问题,都不符合教育部所提出的高校就业指导的“四化”标准: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当前,教育部还提出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使高校毕业生真正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因此还要思考就业指导课程与创业课程的关系问题。

二、全程化分阶段课程设计

结合实际操作的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高专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应该从入学教育开始,先进行学业引导,然后才开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必须遵循全程化、分阶段、针对性的教学原则,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开设课程,避免就业指导集中在离校前一学期的做法。结合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指导学生选择发展方向的前提应该是学生对自己将来的专业发展方向要有一定的认识。指导的内容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选择,侧重点不同。参与课程的老师应该包括专业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专职就业指导老师。根据高职高专三年制的特点,可以将就业指导课程设计为如下四个阶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指导的重点在于专业引导

必须安排在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完成,主要的内容:

1.专业介绍: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帮助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学生认真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群介绍,课程体系的设计思想、课程之间的关系,每门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内容、要求等。让学生入学后不久就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就业前景进行分析,初步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

2.角色转换:组织开展学习投资成本计算活动、高低年级专业学生交流、本专业和行业导师交流等形式多样课堂主题活动,帮助每一位学生合理制定三年学习目标。精心设计好每个课堂主题活动是关键,可结合学生班级的不同需求来选择。例如对于城市孩子比较多的班级,可安排学习投资成本计算课堂主题活动,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成本的估算,让他们计算在校学习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节课程的平均成本,与将来的月薪资期待作对比,使学生能够感恩父母,珍惜时间。通过主题课堂的引导,让学生一入学就正确树立自己的目标,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3.经营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大学生活,了解如何在求学之路上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课堂上可以引入IT成功者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习成功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自强、积极的心态,认识到好的生活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良好的执行力、应对危机的能力等都将对个人走上成功发挥关键作用。

(二)指导的重点放在职业发展目标树立

可以根据学生专业课时的安排情况,灵活地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其中一个阶段。

1.职业素质:引入企业文化认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组织学生开展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调研活动。

2.岗位群分析以及自我认识:在组织学生开展岗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和整理本专业适合的岗位群,并进行分析以及自我认识。总结岗位的知识要求、技术要求、能力要求,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要求以及要达到的程度。介绍自我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对自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结合大量历届学生的正反面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合适自己的岗位才是最好的道理。比如可设计学生利用假期完成一个人物访谈的环节。学生通过采访基层一线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类专业成功成才的毕业生,进一步总结岗位要求与自身认识,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岗位一线做起的信心。

3.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以及遵循的原则、模式和步骤,让学生在自我的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所选择的发展方向及本专业教学计划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定位,特别是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策划(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初步得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4.个人行动方案: 进行职业资格认证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职业资格认证的概况,相关的考务信息和安排,正确认识职业资格认证对就业的重要作用。在这一内容里明确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三年里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及其他证书及在校期间能够参加的认证考试具体要求和安排,指导学生制定好个人考证的行动方案,使每一位学生至少实现一个职业资格认证目标。

5.人生目标教育:主要通过典型实例的剖析,使学生了解新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个人成才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明白拥有良好的心态、积极热情参与的意识和较全面的综合素质是回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前提,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三)就业指导的重点放在就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1.就业形势分析与择业心理调适:这个阶段的学生即将真实地面临就业问题。需要帮助学生通过对就业形势和个人专业学习的情况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就业形势有充分的认识,调整自身择业期望值,对就业和择业面临的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心理准备。每个学生上交一份反映自己真实想法的就业求职计划,作为今后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参考依据。

2.求职礼仪与技巧:通过分析历届学生求职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和重视求职过程的各个环节,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应聘成功率。指导学生制作求职材料,组织开展模拟面试活动等。

3.就业政策:学习与就业相关的政策和规定,如就业推荐条件、就业推荐一般程序、劳动关系等,让学生了解毕业生在求职阶段的责、权、利,并通过一些案例来教育学生,深入学习和领会政策,介绍获得就业信息和顺利就业的渠道。

4.职业道德与科学工作方法:学习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通过真实的实例,让学生明白在当前社会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德才兼备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道德,有敬业精神。介绍科学工作的基础5S以及科学工作方法PDCA循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和计划的重要性。

5.创业:目前我院单独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如果没有开设单独创业课程的学校,可在本课程设计中增加创业基础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自身创业的能力和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充分学习创业过程中如何做市场调查、如何理财、如何进行市场营销、如何书写计划书、如何实施创业计划等。培养创业的风险意识,介绍当前大学生创业的一些优惠政策。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通过采取邀请创业成功人士或校友做创新创业报告的形式来加强学习。

(四)就业冲刺阶段的重点工作是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

要帮助学生顺利的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做好已顶岗就业学生、就业落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工作。根据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中所提出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许多院校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第六学期甚至整个第三学年安排为顶岗实习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将直接面对更多求职过程、工作选择、工作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需要有指导老师的引导,因此这是高职高专就业指导工作的冲刺阶段,也是容易被忽视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克服外出顶岗实践的学生由于流动性、分散性、专业性等所带来的指导困难问题,要针对不同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指导。也就是说,要真正提高就业质量,就业指导工作要发挥个性化指导的作用。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笔者所在学院信息工程系摸索出一条第六学期开展个性化指导的新道路。主要的做法是:学生外出顶岗实践前,根据人数、专业的情况,按专业教师师生比不高于1:20的比例为每位毕业生安排一名本专业的老师作为顶岗实践指导老师,建立师生之间每周至少沟通交流一次的畅通沟通平台。指导老师主要负责所带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指导老师成为就业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针对所带学生的个人特点推荐相应的岗位;指导老师是学生就业咨询的主要窗口,学生就业上遇到的问题都由指导老师帮助解决;指导老师还是学生外出实践或就业期间的安全监控平台,每周指导老师都必须以书面的形式向教学团队负责人、系主要领导汇报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顶岗实践的情况。专业系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指导老师考核机制,确保指导老师的工作有实效。

三、课程安排

学业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应该列入高职高专各院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参与授课老师的培训、指导和考核工作,加强对各专业学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改革和研究。建议在院级就业指导中心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专业系专业教师、辅导员、专职就业指导老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制定教师专业开展就业指导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考取职业指导师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1]刘志忠,白其安,李兴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14)

[2]曹乃悦,刘红娟.基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库建设内涵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6)

[3]钟耀庆.浅谈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科技视界,2015(8)

【基金项目】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科研课题(09JK16)

【作者简介】区倩如(1978— ),女,广西南丹县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生管理,党建。

上一篇:企业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下一篇:马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