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2022-06-26

第一篇: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定稿]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要求: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地理教育硕士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应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为主线,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对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科性质及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还分别对地理学习、地理教师、中学地理课程、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技能、地理教学媒体、地理课堂教学、地理教学实践、地理教学评估、地理教学科研进行了深入研究。《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具有边缘学科性质,是教育科学与地理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它也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其理论在应用于地理教学实践方面要比普通教育学更直接而具体。所以,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又要紧密联系中学地理教学实际,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产生发展、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熟练掌握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技能和媒体组织实施地理课堂教学,完成地理的学习任务,并能够进行学校地理教育质量的评估和地理教学科研。

二、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课程考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情况,测试学生应用这些基本概念、基本

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试体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性,覆盖到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各个章节,同时又突出教学重点,对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考核。课程考试难易适中,既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也考查学生利用本课程知识结合教学实践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考试主要内容:

1、了解地理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历程和研究对象。

2、了解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3、掌握地理教学系统和过程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4、了解地理教学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5、了解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包括的类型及在教学中应注重的方面。

6、掌握地理学习中智能的类型及其培养途径。

7、掌握地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与动机”的培养策略。

8、掌握地理教师职责中“学校教育工作”、“地理课程教学”职责的组成部分。

9、掌握义务教育和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10、掌握讲授法、谈话法等常用地理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及运用时需注意的方面。

11、掌握地理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程序、功能和局限。

12、掌握中学地理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3、掌握地理教学语言技能的基本要求。

14、掌握地球仪、地理图片等常用地理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运用时需要注意的方面。

15、掌握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6、掌握地理综合课的基本步骤。

17、了解地理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

18、掌握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要求和范围。

19、掌握中学地理试卷的设计和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20、了解地理教学科研的方法和选题原则。

四、考试题型与分值:

1、名称解释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2、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

3、论述题(共3题,每题25分,共75分

五、考试时间与形式: 共180分钟,闭卷,满分150分。

六、参考书目:

1、《地理教育学》,袁书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地理教学论》,陈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地理课程教学论试题

第五章

1.从心理活动的作用来看,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心理结构主要是由 、 、 、 构成,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2.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有 、 、 。 3.遗忘曲线规律是由______提出。

4、 加德纳德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应具备那哪八种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序进累积规律的基本序进程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地理表象的形成过程:人 通过感知 激活大脑皮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影响地理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有 __________、__________。

9、美国心里学家加涅等人提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他们根据这一理论所提出的信

息加工模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系统,后两个系统对整个操作系统的各个部分都起调节作用。

10、在认知主义学习观与地理学习中,要强调理解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地理学习中要 强调理解在学生感知_______、认知_______、掌握_______中的重要意义。

三、 简答题(共3题) 1.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内容

1、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

2、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

4、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2、地理有效教学基本策略有哪些?

1树立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课程主体意识,课程资源意识,课程创生意识) 2精心厘定地理教学目标(全面性。差异性,操作性) 3合理组织地理教学内容 4选择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

5坚持互动的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学活动是学生认知地理世界的基本方式。坚持互动的教学过程是实现地里有效教学的唯一选择)

3、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1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2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3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4注意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 5体现发展性的地理教学评价。

四、 简述题(共2题)

一.谈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地理学习有何启示?

(1)地理学习要经过学生的自我建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面实现。

(2)加强地理学习情境的构建,促进地理学习的开展。

(3)在一定支架下展开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有效的地理学习。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事物,学到新东西 ,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4)要尊重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与个别性。建构主义认为,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信念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客观世界独特的理解。知识并非是主体对客体现实的、被动的镜面式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P167)

二.谈谈怎么树立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

1、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首先要求树立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地理课程意识是地理教师在思考和处理地理教学问题时对地理课程的一种整体性认识和反映。它包括教师对地理课程目标、地理课程内容、地理课程价值等方面的基本看法,并由此形成的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地理课程意识与课程创生意识三方面内容。

2、从地理教学整体看,它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下共同参与,重新建构地理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过程。

3、从地理教学内容构成看,地理教学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施等各种要素。师生主体的课程意识要求地理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开发并利用多种课程资源。

4、从地理教学过程看,地理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

三.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

四.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P179 1.记忆遗忘规律

1.人地关系律 2.综合关系律

2.序进累积规律 3.事理结合律

3.地理学习迁移规律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学习心理动力、学习心理智力、学习心理能力、学习自我评定力。(P151) 2记忆遗忘规律、序进累积规律、地理学习迁移规律。(P155) 3艾宾浩斯

4 语言能力、逻辑、视觉、身体、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我观察智能。 5.人地关系律、空间关系律、综合关系律、事理结合律 6 感知 理解 思维 顿悟 会通 7印象 刺激 复活形象

8地理认知结构,相似性地理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9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期望系统 10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地理知识

第七章

1.地理校本研究的基本方法?(p242)

答: (1)教学反思 (2)教学叙事(3)课题研究(4)案例研究 2.地理校本研究有哪些重要意义?(P239)

答:(1)有利于缩小地理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张力

(2)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

第六章的: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需遵循的一般原则

1.层级性原则 2.融合性原则 3.体验性原则 4.持续性原则

第三篇:地理课程教学论试题

第三章

一.填空

1、 新课程实施正由“__取向”向“__取向”乃至“__取向”的转化

2、____是地理课程开发的条件、来源和构成要素是地理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新课程实施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等

4、地理课程资源主要特点有____、_

5 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创新体现在____、____、____

6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 7地理学习评价的“三个相结合”是____、____、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8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依据课程改革发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了三种课程实施策略分别是_从___、____、____

9新课程在____、____、实施与评价对等方面实现了创新

10、根据文化基本构成的普遍观点,课程文化包括三方面:课程物质文化、__和课程精神文化。 一.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几个方面?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4.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二.地理新课程的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三.对三维目标内涵的理解P71:“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发展变化及其程度;“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学生的地理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及其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倾向及其稳定性和地理价值判断模式的发展变化及其程度。 四.地理新课程的个体教育功能: 1.构建学生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 2.锻炼学生的地理技能与地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答案: 填空题:

1、忠实 互动调试 创生

2、地理课程资源

3、“研究-开发-传播”模式 兰德变革模式 课程改革情境模式 整合发展模式

4、形式的多样性 内容的开放性 内涵的动态性

5、价值取向创新、课程建设创新、学习方式创新、评价理论创新

6、科学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7、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8、上至下的策略 从下至上的策略 从中间向上的策略

9、理念与目标 结构与功能10课程制度文化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绪言(2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有多种流派和不同体系;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价值和策略,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要求;学好这一科目,需要掌握好学科基本结构,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课程概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课程;表达自己的课程观;了解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熟悉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了解课程理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一般是指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就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观;课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等;从原始课程到古代学校课程再到现代学校课程,这是课程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具体课程形态和课程体系;课程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社会、儿童和知识,学校教育制度、课程传统、课程理论及课程自身的辩证否定规律等是基本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取向有四种形式: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由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内容有三种取向:教材或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注意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尊重学生经验,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等之间的关系;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是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 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课程实施概念,了解课程实施的取向、途径及影响因素;了解课程评价概念和类型,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二)本章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是整个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操作、执行和开发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和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忠实取向、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等不同方式。课程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具体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对课程编制活动、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评价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为基本对象,有目标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等多种不同的评价模式。

第五章 校本课程开发(6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和意义;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二)本章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与流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一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二是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以校为本”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特征,它的具体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和属于学校。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依据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来展开。只要有条件和能力,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可开发校本课程。调查研究、集体审议和课程编制是需要掌握的基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方法。

结合第四章的内容,参加校外实践,了解学生所见习学校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情况,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情况:(2课时)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现代教学和优化教学等概念;了解教学发展历程及现代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的策略。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我的专门教育活动;教师、学生和内容(课程)是教学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关于教学本质有诸多论争,教学认识论是我们所坚持的基本观点;人类教学事业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古代教学和现代教学是两种基本形态;理论指导、追求个人全面发展、教学模式多样总和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优化教学即使教学达到完满状态的过程,可以从质量、效率和过程等不同角度来评判,优化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大力开展教学实验和改革,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教学目标的涵义、表现形式及其分类;学会设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功能的概念,把握教学的基本功能。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任务而做出的规定和设想;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具有导向、激励、标准三大功能;布卢姆、加涅、奥苏伯尔、巴班斯基等人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促进个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这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功能,教学的社会功能只有通过教学促进个人发展这一中介才能实现;教学功能的提升和优化。

第八章 教学模式(6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教学模式的概念;了解教学模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掌握当前几种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在当代,教学模式发展呈现出了多样综合的大趋势;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既需要学习掌握好基本的教学模式,又要关注体现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本章安排课堂讨论(2课时):如何看待当前值得关注的几种教学模式? 第九章 教学方法(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认识教学方法的概念、组合和分类;掌握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国内外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类型很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代,国内外均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趋势和特点。 第十章 教学手段(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理解教学手段的概念,知道教学手段的不同分类;了解各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及功能,掌握选用教学手段的基本原则;理解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从不同的角度,教学手段有多种分类;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并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使得教学手段不断地朝着更能促进教学活动优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它是社会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给教学带来深远影响。

第十一章 教学组织形式(5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意义及历史演变;熟悉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全面认识班级授课制;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并掌握其基本要求。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变化,经历了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因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点而成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局限性则促成了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改革;围绕着教学的集体化与个性化的矛盾而展开的现代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探索,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整体丰富和多样综合;班级教学具有不同的课型和结构,同时又有一些基本的工作环节,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评定等一系列工作。

本章结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章节的学习,安排讨论:(1课时) 第十二章 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4课时)

(一)本章教学要求

了解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内容;掌握有关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反思我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二)本章教学内容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的协调和组合,促进教学工作高效运转的活动,包括教学准备过程,教学运行过程,教学质量分析过程的管理。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和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我国现有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

二、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重印

(二)参考资料

1.《教学论稿》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李定仁、徐继存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教学论》田慧生、李如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西方课程的历史发展》(上、下)[美]布鲁巴克,

5.《课程与教材》(上册)瞿葆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3~88 6.《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李子建、黄显华,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8.《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新课程设计的变革》张廷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1.《现代课程论》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12.《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陈玉琨、沈玉顺等,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课程新论》廖哲勋、田慧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4.《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5.《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崔允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6.《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徐玉珍,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三)其他参考资料 期刊杂志

1.《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ppt:kjjf.chinajournal.net.cn

2.《基础教育课程》/北京/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hppt:jcjk.chinajournal.net.cn

3.《中小学教材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hppt:jxzx.chinajournal.net.cn

4.《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昆明/云南省教科院 /hppt:kcjx.chinajournal.net.cn

5.《教学月刊》(小学版)/杭州/浙江教育学院 /hppt:jxyx.chinajournal.net.cn 6.《小学教学研究》/江西/ /hppt:xxjy.chinajournal.net.cn 7.《小学教学设计》/江西/ /hppt:xxjx.chinajournal.net.cn 网上资源:

1.中国中小学教育网:http:/// 6.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 政策法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与反思

兴山一中

谭玉洁

摘 要: 《英语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确定英语课程目的;以培养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设置课程内容与目标。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实践者,应在教学中从不同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现有教学方式加以改革。

关键词: 英语课程标准;特点;教师素质

一、前言

<<英语课程标准>>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的,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并在继承我国以往英语课程改革成绩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目标、观念、内容、实施、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较大的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在“前言”部分,它结合我国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五条基本理念:①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②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③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④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⑤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们既是我们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实施英语课程标淮的准则。

二、对<<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英语课程标准>>与以往英语教学大纲相比,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首先,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放在英语教学的首要地位,把学生学习策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学习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出了建立语感和获得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的培养。

其次,它采用了灵活的分级课程体系。<<标准>>共设置九个级别的语言学习目标要求。全国不强调统一,国家提出最基本要求。允许各地按照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决定开课的学段、年级以及课时安排。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可由省教育行政部门决定,适当降低标准,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国家规定的要求。在高中阶段,各地可以根据学生就业、升学的不同选择,决定达标要求。这种模式增强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的多化。

再次,它建立了全新的教学评价方式。<<英语课程标准>>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同时,也提出对学生的兴趣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将会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促进英语课程的快速发展和创新。

最后,它突出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言学习的过程性。新课标特别体现语言的实践性特征,语言呈现形式不以语言知识体系的描述作为主线;它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学习、语言的输出量和真实语言实践的机会;强调课堂综合环境,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强调人际的互动性,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完成语言学习。新课标还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三、对<<英语课程标准>>的反思

从以上<<英语课程标准>>的几个突出特点不难看出:<<英语课程标准>>给广大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并指明了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因此,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教师要积极转换角色,创建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

1.英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改变以前单一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变为一个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和活动为中心,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英语教师要以终身学习作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这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设计创意能力;执行能力;观察能力;话语能力;互动能力;群体控制能力;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等。

2.教师必须加强英语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开展外语教学法研究和学习策略研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和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课程。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旁指导的教学活动,实现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评出方向,评出学习干劲)”几个步骤指导教学。

3.教师必须灵活使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应只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性和批判性的使用。教师可以在与其他学科教师讨论后,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比如,人教版英语教材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有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医学、历史、地理、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天文气象,等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

四、结束语

总的说来,<<英语课程标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指导性纲领,其理念和指导思想是合乎时代发展的,其改革手段是科学有效的。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对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联系平时的教学实际,不断探索和实践,能动地实践新课标的教学,摸索出一条具有实际意义的成功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①. 郝建平. 谈《英语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1). ②. 刘德福. 新理念 新思路 新目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思考[J].新教育实践与思考. ③.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上一篇:党建引领精准脱贫下一篇:电力班组文化建设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