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2024-05-04

“说”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精选10篇)

篇1:“说”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让政治课堂更精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能力目标指出: 要培养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达到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目标,使课堂教学更直观形象、更生动有趣,信息技术在我们政治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课标在建议中指出,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让我们的政治课堂更有效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利用多媒体的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态逼真等特点,让政治课更生动有趣。

形象导入,激发兴趣。七年级思想品德《珍爱生命——让生命之花绽放》一课主要讲述生命的美好,让学生珍爱生命,让生命更精彩,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单靠说教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就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对精彩生命的好奇与向往,导入新课水到渠成。政治课堂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时时有亮点,处处有乐趣。如在教学《青春自画像——青春故事——不为追星》这一课的时候,以前全靠老师一张嘴的讲述,学生听得枯燥乏味,可有了多媒体后,教师做好教学课件,动漫短片一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知识点穿插其中,学习深入其心。政治课有了班班通的电子互动白板还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如在学习《感受祖国心跳》一单元时,利用白板功能,让学生上台借助白板边展示边介绍祖国地理位置与地域特色,在动手中掌握了知识,记忆深刻。

二、重现生动场景背景,上政治课充满感情。

思想品德课虽不比语文课那么充满感情,但是,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有感情的人,任何学习只要激发了孩子的兴趣,触动了他们的心弦,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思想品德课强调情境和氛围,教学情境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许多生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对所学内容生发情感。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学时代》这一单元《享受学习》这一框,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场景,激发学生情感。在讲到学习中的苦与乐这一问题时,先让同学们观看贫困地区学生读书的照片和汶川地震中学生的照片。通过欣赏照片资料,把自己的周围环境与照片中生活环境、学习环境进行对照,体会到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多么的优越,意识到拥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也是一种幸运和快乐,进而分析学习的重要意义,认识到要珍惜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排除政治课堂理解难点。

政治课堂中也有难点,对于难点问题就要把枯燥的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才会降低难度,易于理解。如九年级的“财产继承方式、原则、顺序”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困难,为了化解这个难点,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把这个知识点做成动态flash,再配上声音介绍,让学生子先看先听,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接下来再来读课本,所讲知识点就更好理解了。

四、巧用网络资源,迁移训练,让政治课空间更广阔,让课程学习更有效果。

在学习“科技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一个板块中,可以提前让学生分小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有关资料,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了解更多科技知识以及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扩展了学生学习空间,拓宽了学生视野。不仅让内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还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运用信息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训练他们展示交流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政治课堂,我们的政治教学有声有色,而不再是枯燥的说教;我们的教学能穿越古今中外,也延伸到课堂之外 ;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信息用技术才能赶上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生活。

篇2:“说”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尤其是语文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课堂变得更精彩、丰富,这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画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1-014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1.091

一、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感兴趣才会做得更好。因为在兴趣的驱使下,人的好奇心比较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没有成就感。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身语文课程就很单调,如果按照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厌烦心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学生展现多姿多彩的场景,让学生不再受课本的限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领悟课本中的内容,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Z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学过程中,进行有计划地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面变得更宽,接受知识的能力变得更好。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加入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一些生活中听过或者见过的现象,使学生能在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广泛的内容,增加学生获得知识的速度,同时使学生的知识面在初中阶段达到一定的水平。

(三)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语文教学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很枯燥的,如今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使其变得很丰富。学习语文,不能只靠课本上的内容,需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语文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结合丰富多彩的生活,走出去,才会积累丰富的知识。信息技术能为课堂传递更多的信息,通过为学生展示图片、视频等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频播放课文的朗读,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整理归类的生词、生字和读音,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的对比,并积累词汇,提高语文知识。这种教学和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形式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另外,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学生展现一定的场景,这样文章中出现的风景尽收眼底,学生不用出门就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唤起学生的意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新语文教学课堂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关键。而这离不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众所周知,传统的家长式教学单调枯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接受能力比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提供多种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创新语文教学课堂,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总结归纳,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二、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精彩,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但是,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方面,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就达不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情况普遍存在。而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能缺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只有彼此互动和交流,才会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理清思路,把自己不理解和掌握不了的内容反馈给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媒体只是起辅助作用,避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以信息技术为主而教材内容为辅的局面。

(二)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备课

备课是每个教师都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只有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才会在课堂上把精彩的内容展现给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将课本内容的精华提取出来,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课上的内容,还丰富了课外的知识。学生懂得多,就会更愿意学,从而调动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要以学生实际为主

在语文课堂上要运用信息技术,但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因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并不能反应教学水平的高低,课件内容上的丰富多彩也不能代表教学水平的高低。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都要建立在教材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和接受能力着手。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语文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突破校园围墙,营造开放式教学的目标。面对生动的画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优化课堂,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同时还能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3:有效表达: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实状况

操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长期以来, 教师们对信息技术教学存在这样一种误区:过于偏重操作技能的训练, 而轻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学生动作思维的训练, 而忽视了语言思维的渗透;过于关注学生操作的结果, 而忽视了专用术语的积累, 从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语言”障碍。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让介绍不再平凡》一课时, 就曾遭遇这样的尴尬——

师:PowerPoint和Word是一对孪生兄弟, 我们总可以在W o r d菜单附近找到它的踪迹。请你根据已有的Word操作经验, 尝试启动PowerPoint应用程序。

生:先按这个按钮, 再选这个 (程序) , 接着选这个 (附件) , 最后选这个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桌面上就出现了这个框框。

教师本意是通过迁移情境让学生掌握启动PowerPoint的方法, 但学生不规范的表达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个案例是现在诸多信息技术课堂状态的真实写照。它暴露了学生中存在的学科基础薄弱、技术术语匮乏的弊病。很多学生不知用什么术语去表达操作, 也不知怎样组织语言去表达观点。语言是课堂双边活动的重要元素, 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工具,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已影响了课堂上学生间正常的讨论交流、信息分享和观点表达。

这种现象引起了不少教育研究者的关注, 我们也于2 0 0 9年期末对我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 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率普遍低于作品技能, 并且学生在主观题上的得分率又明显低于客观题。学生往往在需要组织文字进行表达的试题上大量失分。这说明学生对基础概念的认知仍停留于表层。他们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对文字的表达能力不足以胜任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学习的需要。

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现实价值

1. 表达是交流的需要

表达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人的成功要素中, 有1 5%源于智力, 却有8 5%源于沟通。信息技术学科表达不仅是课堂交流的现实需要, 更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生活的需要。难以想象, 一个只会操作、不擅表达的人将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学习的价值。表达能力的训练并不限于语言学科, 一定意义上说, 基础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都有训练语言表达的任务。信息技术学科表达既有所有课程的共性要求——正确、规范、完整, 也有其学科特质。

2. 有效表达促进学科学习

强调学科表达是现代教育“轻结果, 重过程”的重要体现。语言表达是注意、阅读、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能力的综合运用。事实证明, 6岁~1 5岁正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 从小培养规范、准确、精炼、主动的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 不仅是学生学习交流的需要, 也是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有效的表达, 可以促进对技术概念的掌握, 可以实现知识经验的重构, 可以发现操作理解中的障碍, 也可以分享宝贵的信息、经验和思想。

3. 表达形成算法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表达的过程即思维的呈现过程。问题解决中, 信息分析表达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策略的把握, 而长期的表达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套稳定的问题解决策略。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强调语言表达, 可以让学生的算法思维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再到成熟的过程。当学生通过自然语言对问题解决的步骤描述详尽, 头脑中形成算法框架并将其逐步完善、清晰、具体化时, 编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1. 引领表达, 让教师成为语言表达的典范

教师准确清晰的示范讲解、严谨深刻的分析点评都是学生有效表达的典范。教师的示范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素养及语言感染力, 还应善于运用即时性评价, 发现学生表达中的问题, 组织引领性评价, 教给学生科学的表达方法。

案例二:在执教《我的自画像》一课时, 我设计了一个对学生作品评价的再点评环节。这个环节就恰当运用了引领性评价——

生:他 (作者) 在电脑里给自己写的东西很有意思, 很吸引人。

师:很好!你是从文字内容的角度进行评价的。

生:我觉得他 (作者) 对整个位置的安排非常好, 图片等各部分大小也非常合适。

师:非常好!你是从布局合理性的角度进行评价的。

……

师:现在,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 从幻灯片的文字内容、整体布局、色彩搭配、解说效果四个方面对同学的自我介绍进行评价。

2. 积极表达, 让孩子成为语言表达的主角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由于缺少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表达的欲望明显弱于操作。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就应更多地使语言表达自主权回归学生。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每个学生都敢说。失败和错误, 是技术学习过程会经常面临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学生操作中的偶然失误, 就忽略了他们为之付出的种种努力;不能因为技能水平的差异, 就忽视了学生的点滴进步。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努力呵护学生的自信心、积极性, 时常去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进步, 才能使学生由最初的“不敢做、不想说”到“敢做、敢说”, 再逐步走向“能做、能说”。

设计适合探究的问题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想说。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让学生有疑惑, 有思考, 有内容, 想表达。情境必须是真实性的。科学证明, 有意义的情境可以调动人的所有感官积极参与, 并且情境创设越真实, 学生表达的欲望也就越强烈。情境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并且最好一题多答, 一题多法, 要留出学生表达的空间, 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创设讨论交流的情境,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教师一定要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 并通过各种形式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和胆量。在环节上, 不要限于课始的师生对话, 也可以是操作过程中的经验交流、操作完成后的作品点评, 也可以是课末的小结提升。在形式上, 不要限于个人表达, 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增加各成员的表达机会, 实现操作经验的互补。我在程序教学中经常采取“在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编程”的教学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详见笔者2 0 0 4年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撰写的《让程序设计不再是难题》一文) 。

3. 准确表达, 让信息技术课堂凸显学科规范

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规范和运用规律。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也要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语言规律入手。

探索操作规律, 让学生能说。信息技术学科术语众多, 教师首先要强调术语的规范和积累, 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单击、什么是快捷菜单、什么是选项卡等等,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术语表达的规律 (见表1, 以鼠标操作的语言规则为例) , 形成相对稳定的术语表达方式。

寻找教学铺垫, 让孩子会说。铺垫可以是一项比喻和实验, 将细微的操作和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铺垫也可以是一份评价量规表, 让学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作品点评;铺垫还可以是一张思维导图, 让学生清晰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除了以上铺垫,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组织语言进行归纳和表达的方法。

循序渐进, 让规范表达成为一种习惯。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信息技术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要有一个持之以恒、逐渐提高的过程 (见表2) 。这就需要逐步深入、及时纠错、不断完善、长期坚持, 最终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

4. 全程表达, 让思想在交流表达中升华

规范、流畅、精彩的表达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 将表达训练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成就课堂的精彩。

让学生在操作前充分表达。学生对上机实践表现亢奋, 却唯独缺少缜密审题和静心思考的习惯。课堂上总是重复着“莫名其妙地研究—漫无边际地上网—稀里糊涂地操作—匆匆忙忙地小结”的教学故事。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 却是过程拖沓、效率低下。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操作前的讨论与分析, 要使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到哪儿去做等。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使每一项操作的目的更明确、流程更清晰、分工更有效、教学更高效。

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而表达是知识内化的过程。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手、脑、口并用, 边做边说。操作中“说”的过程, 实质就是对技术操作逐步规范的过程和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过程。这样, 学生就能有机会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呈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问题, 也让教师有更多时间直面学生的问题, 让师生能在共同的交流碰撞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操作后充分表达。操作后的表达可以展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所思、所疑、所获。我们可以使操作中闪现的亮点在交流表达中得到挖掘, 使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反思表达中得到解决, 使操作中发现的规律得到提炼, 使操作中多样化的方法在比较中得到优化。

5. 多元表达, 让孩子适应信息化生活

信息技术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多元表达, 以便让孩子更快、更早地适应信息化生活。

既要重视技术的表达, 也要重视信息的表达。技术概念的多角度呈现和渗透, 是术语积累的基础。但表达不能仅限于技术层面, 也要突出学科的信息性, 可以表达信息分析、信息线索、信息价值以及信息应用等。

既要重视结果的表达, 也要重视过程的表达。要注重结果的表达, 用表达来弥补静态作品表现力的不足, 可以表达作品背后的故事、蕴含的思想、运用的技法、创意以及不足。我们也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表达, 表达学习的收获, 表达学习中的遗憾, 表达学习中的困惑, 表达学习参与的状态。

既要重视口头的表达, 也要重视书面的表达。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记录有关的操作过程、信息线索和技术要点。教师还要在纸笔测验中适当控制客观题的比例, 适度设置开放性题目, 如操作过程简述、问题解决分析、作品设计介绍等。

篇4: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 精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33

数学一直以来被贴上了枯燥、乏味、抽象的标签,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但喜欢数学的人却被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探索性深深吸引。如何使学生爱上数学,如何轻松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何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一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弥补传统数学教学的不足,而且能让数学更贴近生活,更浅显易懂,更富有现代气息,同时更能彰显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更生动

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以挂图的方式创设情境,而静止的画面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而一个优秀的教学课件,可以同时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出一个场景,一下子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时,我在课件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茫茫大海上,一艘巡逻舰正在航行。配音:一伙海盗抢劫了一艘渔轮,逃到了一个无名小岛上。国际刑警正在追捕这伙海盗,在雷达的搜索下终于发现了他们的踪迹。画面切换成雷达图,配音:同学们,如果你是这艘舰船上的指挥官,你能判断出小岛所在的位置吗?你又该下达怎样的命令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争着抢着发言。在一番争论后,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应以巡逻舰为观察点,明确方向和距离才能确定小岛的位置。最后,我请一位学生上台表演。该学生手一挥,掷地有声地说:“经雷达显示,小岛在我们舰艇的北偏东35°方向40千米处。我命令:舰艇全速前进!”这堂课上,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参与率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在这堂课中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二、交流互动更丰富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仅用语言的描述难于清楚地表达,有时需要画图,有时需要实际操作,有时需要列式,等等。很多时候,学生的观点不能一一展示,进行有效的比较和剖析。而信息技术就可以轻易地做到这些。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有这样一道习题:①在集合圈内有12个桃,请用涂色部分表示分数1/4;(学生展示了多种方法)②自由选择图形及数量,用涂色部分表示分数1/4。做到第二小题时,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利用电子白板中的资料库,学生创作出了若干个用小正方形表示的1/4,用若干个三角形表示的1/4及用若干个相同的小动物表示的1/4。后来,更有学生大胆地提出可以用100个或1000个或更多的苹果看做一个整体,把他们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总数的1/4。信息技术的使用,帮助学生冲破了数的禁锢,打开了思路,真正领悟到了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易突破

有些数学知识非常抽象,用常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因其局限性,难以突破难点,学生也会觉得数学枯燥、深奥、难懂,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但使用了信息技术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通过动画观看沿着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分成若干份,然后通过拼接转化成长方体的整个过程。学生会发现圆柱体的底面分的份数越多,圆柱体越接近一个长方体。通过这么直观的视觉冲击,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圆柱体与长方体各部分的关系,圆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教学容量足够大

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师在例题的出示、板书主要思考过程等方面,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因此导致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够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甚至会出现拖堂的现象。在统计图表的教学中尤为突出。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认识图表,分析图表,比较图表,绘制图表。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大大节约教师示范绘画、出示内容的时间,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方便快捷地掌握知识,抓住数学的核心概念,进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笔算及混合运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在教学新课后,可以进行当堂检测。教师将检测题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电脑上答题,然后电脑会很快回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提高拓展题,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对于答题错误的学生,由电脑再出类似的题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学习,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素材,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是教学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势必给数学课堂带来从形式、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变革,也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篇5:“说”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现代信息技术让高中物理课堂更精彩

尚海琴

摘要: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呈现、组织、学习和师生互动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学习兴趣;实验教学;开阔视野;科学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为高中物理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实现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文本、声音、图像、视频进行综合处理,实现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可以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兴趣倍增。

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可以用动画来模拟这样的场景:“一个猎人用枪射击同一高度的树上的猴子,正当这个时候猴子发现了猎人,在子弹从枪口射出的瞬间,猴子由静止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最终子弹射中了猴子。”进而提出问题:“子弹为什么能射中小猴?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可分解为什么样的运动?”这一生动有趣的场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优化实验教学,提升理解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常规实验中,由于受到实验仪器和条件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使实验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实现放大、缩小、加快、变慢、暂停等功能,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现规律,获得新知。

例如,在学习“布朗运动”时,课本的做法是:把墨汁用清水稀释,取一滴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在显微镜下追踪一个小炭粒的运动,每隔30秒把炭粒的位置记下来,然后用直线把这些位置按时间顺序连接起来,通过观察图像,可以看到悬浮在液体中的小炭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市售的墨汁并不好用,再加上显微镜数目有限,调节麻烦,学生观察时费时费力,不利于课堂效果的提高。就算勉强观察到实验现象,学生也很难理解小炭粒为什么做无规则运动。如果在实验的基础上配合模拟动画,将分子的运动放大,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布朗运动了。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

知,强化记忆。

三、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习方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所能传授的知识毕竟有限,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网络浏览,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另外,通过网上社区,还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激光”时,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课本中提到的激光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了解激光的起源、发展、规律和最新型的激光武器。又如,在学习“相对论简介”时,学生可以在网上“冲浪”,了解爱因斯坦的生平,理解相对论的发展过程和验证,了解科学家对宇宙世界的研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多地了解物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加强情感教育,培养科学素养

情感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新课标要求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通过挖掘和运用教材中的情感素材,渗透情感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

目标。

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应用视频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简介“神舟十号”的升天过程,介绍为我国航天事业无私贡献的航天设计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又如,在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让学生上网浏览,了解法拉第的生平,学习“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完善课堂教学,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教育研究,(10)。

[2]郑文发。教学信息化与教学理念革新[J]。集美大学学报,(12)。

[3]祝智庭。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中学)

篇6:“说”让信息技术课堂更精彩

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章明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我区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为抓手,在实验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形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式和策略。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数学教学中,促进数学课堂更精彩,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近年来,我区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为抓手,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数学教学中,促进数学课堂更精彩,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最优化。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方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以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实验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探求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持环境的一种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各类学生充分发展、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构建了如下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图)

该模式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分层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和信息技术支持。本模式图只是一个总体的操作思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作弹性的、灵活的改变。

对应“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复习准备,引入新课――新课讲授,问题解决――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拓展运用,问题探究――归纳小结,反馈评价5流程,信息技术分别起着问题情境创设,媒体直观演示,分层练习操练,网络协作探究以及建立电子学档进行过程性评价等支持作用。在问题解决流程的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具体的整合应用可归结如下表:

问题解决流程 信息技术(IT) 具体活动策略

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资源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收集新的信息 各种信息搜寻工具、在线资源、电子书籍、数据库 教师指导学生信息查找方法,学生收集信息.

资源整理、分析信息 E-mail、BBS、聊天室、

视频点播、留言板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信息、BBS、聊天室等进行信息交流。

信息整合

解决问题 文字处理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把经过整理的信息整合起来,得出解决结果。分层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展示作品(陈述结果) 文字处理工具、电子幻灯片等 集体交流

评价、总结 自我测试工具、专家系统 自评、互评、师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最优化,我们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探索整合的切入点,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

1. 教育情境化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育理论认为,学校的学习绝大多数不可能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要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与环境的交互,积极地建立新的认识和理解。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是能否创设有趣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二是情境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与思考;三是情境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独立的或者是合作的学习与探索。

(1)问题情境的创设

所谓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置的悬念、冲突、矛盾等心理刺激。“基于信息技术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的实施,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的优势,创设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问题情境或角色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思考。创设的情境除了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辨别,理解它有什么特点,探究其原因,发现它与其它事物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怎样做?”。

在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虽然也有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合作与交流受时空限制,实效不大。在“分层指导,问题解决”实验中,教师利用校园网系统,通过资源共享,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调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

(2)愉悦情境的创设

愉悦情境教育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境缩短儿童与老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在审美愉悦中,能培育创新的土壤,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如:数学网络课《轴对称图形》,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介绍,有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飞机、服装、北京天坛建筑……,有与美术和劳动整合的民间剪纸图案……,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进行自主学习,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在画图软件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用剪刀剪出轴对称图形,用纸折出轴对称图形,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同伴协作的快乐,感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到了“数学美”。

(3)模拟情境的创设

模拟情境教育指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教学中,学生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然后,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情感渗透到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儿童的个性之中。

如在《最佳旅游方案》一课中,通过模拟组建旅行社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水平分别扮演经理、导游、线路策划员等角色。学生在这虚拟的角色情境中,各尽其能、各展所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角色情境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学习个性化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了学习个性化策略。在实验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个别化学习环境,以学生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的个别差异、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系统的个别化和交互性功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师规定范围内),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个性化。如:通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学习方案A的小步子、直观性呈现方式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摆脱困境,再通过A级分层练习,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成为合格学生;学习方案B “扶中带放”,中等层次学生通过电脑引导学会尝试、讨论、发现、总结,达到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学习方案C,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让学优生通过人机交流或同质学生间交流,主动探索,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反思能力,总结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计算机可自由选择学习方案,分层练习,避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相互干扰。个别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在《约数和倍数》、《圆的周长》等实验课中充分反映了这一特色。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与学生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如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采取专门讲解,对自制能力差的学生采取必要的约束,对学习水平高的学生采取扩充学习内容等办法,这样有利于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网络协作化策略

信息时代,社会上人的交往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网络还使信息资源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集约化共享,使人们便捷获取。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将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分为三类,即本地资源(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校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远程资源(教师课前运用“page to 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找到需要的资料);广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由猎取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特点。

在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虽然也有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合作与交流受时空限制,实效不大。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充分利用校园网系统,通过资源共享,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老师的调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通过局域网或英特网对学习资源进行搜索、查询、分析和利用,通过E-mail、BBS、聊天室等,实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协作和创造能力,改善课堂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4、多向互动式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采用计算机网络的图文交互操作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人机交互的功能可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调动起来,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掌握、理解和记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了知识视野,升华了学习目标;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式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按学生为中心、学生需求、学生为主体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变教师单向传授为多向交流;从无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多向互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1)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2)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突破,通过人机交互,人与人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转化;(3)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掌握知识的全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4)教师引导学生反馈评价,评价方式适时,评价内容典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效果快捷,学生达成共识,共享成果。

如《最佳旅游方案》、《轴对称图形》等实验课,老师利用互联网系统,通过资源共享,全体学生共同观察、分析问题情境,在老师的调控与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局域网或英特网对学习资源进行搜索、查询、分析和利用,通过E-mail、BBS、聊天室等,实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很好地体现了多向互动的效果。

多向互动的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支配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情,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方法、获得体验,增长智慧和提高能力;有利于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利用网络互动,采取分组讨论、分组学习、分组考试等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启发,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顺利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只能发展》主编:祝智庭、钟志贤

篇7:信息技术让综合实践活动更精彩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着快乐,收获得成功。通过活动,孩子们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培养了能力,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各种体验与感受。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生活方面、环保方面的、学习方面„„这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不一定要万能,但却要领导孩子们通过活动去变得更为能干。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确实也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更精彩,变得更为有效。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体验性情境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漂亮的界面、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和生成,为营造小学生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如,在三年级《废物巧利用》活动开展前,我拍摄了一些工业废物、生活垃圾等等相关图片,开展活动时,我利用电脑,先将这些图片进行了展示,真实而又熟悉的画面,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孩子们在活动中非常地积极,他们积极地搜集资料,积极地宣传环保,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地尝试编写治理方案。也许他们的努力对整个环境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也许他们的治理方案是不切实际.但是.环保的种子存他们的心中播下.而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就是社会的栋梁。借助了电脑多媒体,孩子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综合实践活动变被动为主动,为孩子们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用信息技术开拓学习空间

自主学习,并非“全权”下放,教师“袖手旁观”。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便是这一模式的具体做法。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这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所以,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食盐的研究》在课前,鼓励学生带着任务搜集信息。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必要的信息技术帮助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而新世纪进入了“信息时代”。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三、用信息技术促交流显个性

互联网的发展,让天涯变为咫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会利用论坛发表意见。利用这些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将从网上下载的资料直接复制并在论坛或博客中发表,也可以直接发表各人的观点。由于交流方式的不同,孩子们很有新鲜感,因此,在交流中往往能积极地发表意见。

如在进行五年级综合实践《水是生命之源》中,我让孩子们运用论坛进行交流,孩子们将从网络上下载的关于淡水„„的资料发表于论坛,并对淡水资源现状表示了担忧,而对人们对水环境的污染更是忧心忡忡。有同学在论坛中说,常听父母说他们小时候的河流是怎么怎么的干净,可是自己从来不曾看见过。如果能够发明一台机器,可以让所有的河流快速地变得清澈,那该多好„„网络给孩子们带来了信息的风暴,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只要合理运用,网络带给孩子们的将是丰富的知识,多彩的世界。

四、用信息技术展现成果制作促能力发展

传统的综合实践成果制作,常常局限在制作手抄报,撰写研究结论,编写倡议报告等等形式。我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活动成果,收到一定的成效。比如,在活动的成果制作阶段,让孩子们运用已经获得的资料制作一份PPT,以此来展示自己或者本组的活动成果。如,在进行《中国与奥运》的活动中,各组按计划分工好,按照各自的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如有的查阅的是“中国参与奥运的历史”,有的是“中国运动员在上届奥运的获奖情况”,有的查阅“2008北京奥运筹备情况”,有的查阅“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在进行资料整理与交流之后,要求各组运用PowerPoint2000制作一份幻灯片。制作之后,由组长进行操作在全班展示。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全班同学对各项知识均有了解,而不局限于本组所查阅资料,有效地做到了资源的共享。

篇8:信息技术让初中物理课堂更精彩

多媒体软件集声音、动画、图片与一体, 能够极大地丰富物理课堂的内容, 所以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非常重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认知、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能力较为薄弱, 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想制作精美的电子课件, 就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做准备, 所以在课堂上的教学工作就没那么重视;若是此时投影仪、计算机出现问题, 这将会严重影响课堂正常的展开;或者教师更多的是注重信息技术应用, 所以制作出大量的演示内容, 使学生的注意力受到分散, 教学的重心无形中发生了偏离, 进而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质量。

2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2.1 设置教学情境, 营造教学氛围

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声形并茂优势, 从而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 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以三峡工程的相关资料为例, 利用多媒体中的Flash动画制作课件, 配上潺潺的水流声, 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长江的气势磅礴, 所制作引用的画面效果是水力发电的工作过程, 让学生在感官上知道动能、势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还能有效地让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和保护我国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也能让学生明白物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

2.2 加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实验作为物理学中重要教学环节而存在, 也是探索、发现新规律新事物的前提, 更是学生认识物理的关键途径。在现实生活中会由于实验器材、场地或者时间的限制会影响到实验效果的准确性。例如, 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做电流表读数演示实验时电流表的读数;再或者液化和汽化等可见度不高的演示实验操作起来还费时费力, 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展示就不一样了, 首先是在网络中直接搜寻相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其次是有效借助科学发展的产物视频实物平台:把乙醚装入到注射器当中, 然后平稳地放在载物台上, 再次是把镜头调节到成像清晰的位置, 最后再滑动注射器的活塞进行试验。如此一来演示实验的效果就被放大化了, 现象就会更加明显。

2.3 有效展开探究性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 一般情况下是从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开始, 然后进一步通过做探究性的实验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物理教学却很好地把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四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学习过程不分先后。例如, 《电流的方向》这一章节中, 通过电脑的动画效果把正负电荷流动的方向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经过信息技术的处理, 把一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物质直观地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物理教学无法做到的, 所以说信息技术能够让初中物理课堂更加精彩, 也有利于展开探究性的活动。

2.4 还原实验过程, 增强实验效果

对于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来说, 我们可以有效借助信息技术, 建设一个虚拟的、利于实验的环境场所, 及时地对学生实验过程所产生的信息数据做好收集、记录的相关工作, 然后再反馈出来。教师再从反馈出来的信息进行解刨分析, 回放实验过程的视频 (还原实验) ,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 以减小误差值。

例如,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中“像的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大小一致”会让很多人由于所谓的生活经验误以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是近大远小, 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用作图的方式还是很难说明其中的原理。不过若是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很好地处理这个问题了。某位教师所制作的课件很好地说明了该原理 (如图1、图2) :该课件是一个连续地从远处走到近处, 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 镜、像、人三者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通过还原实验过程, 有力地化抽象过程为具体, 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强化了他们的理解能力。

2.5 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讲解重点难点

物理学上几乎所有的概念都非常抽象, 让学生难以理解, 此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把抽象的概念、规律演绎成由眼睛可观看的图片、动画过程等, 如此一来学生肯定能够加深印象, 把知识点牢记心中。

再比如, 《电流》《电压》课程的教学, 电流和电压虽然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他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此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 把电流和电压形象而直观地表现出来, 采用类比的方法把电流 / 电压的大小、流动的方向类比于水流水压移动的方向 (如图3) , 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 突出重点所在, 进而突破疑难点, 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加深了学生对疑难点的理解。

3 结语

总而言之, 信息技术已经演化成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 使课堂变得生动而形象, 营造了一种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且更易于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剑.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中学物理, 2013 (7) .

[2]杨炳山.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研究与探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9: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 习惯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67-01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能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培养习惯

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他们叫什么名字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不但起名字,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学模型思想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 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四、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数学美中感受生活美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在讲《对称图形》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距离学生较远,不能亲眼所见的生活场景再现的优势,让学生欣赏教师从搜集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美丽图景,如 “北京天安门”、“故宫天坛”等,将新知识深入浅出地隐含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学生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自主发现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发学生对这种对称现象的探究欲望,体会到数学与自然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的意识。这种审美心理活动能启迪和推动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触发智慧的美感,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篇10:信息技术让语文课更精彩

蕲春县大同中学

王志雄

现今社会,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一、信息技术为师生们的语文课堂营造了理想的学习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信息技术渗入语文教学,为课堂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还有解说、拟音、音乐等音频信息,这种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功能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图文并茂、形神兼备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与感悟能力,而且可以发展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以及独创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譬如,在《安塞腰鼓》一文的教学中,我首先广播“安塞腰鼓”片段一,将热烈击打腰鼓的情境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欣赏,激发兴趣,进入学习状态。接着集体朗读“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的精彩段落,将音像教材与文字教材融为一体。然后广播“安塞腰鼓”片段二,将安塞腰鼓昂扬的气势和击打腰鼓者豪放的身姿进行展示,让学生由表及里地欣赏安塞腰鼓之美。继而学生自由品读精要段落,理解精彩句子的深刻含义。

再如,我们对《再别康桥》一诗的处理是,在学生熟读全诗后指导他们进入诗歌网“诗歌鉴赏”栏目找到《再别康桥》一文观看图片,品赏动画,入境绘形,将那十分凝练、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语言形象化。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康河畔边的树在夕阳的照射下镀上了一层明丽的金色,那金色般随风轻轻摇曳的柳条,倒映在康河的绿水之中像一位美丽娇艳、妩媚动人的新娘。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天上的彩虹甜美而文静地卧于潭水里,轻柔而飘然地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我彩虹般的梦——梦想悠悠,美好永远。通过音像与诗句的融合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畅想,使同学们情感怡悦,与诗人轻悄同步,与作者一道把美景共享;或将自己化为诗人,巡游于康河畔边,漫步在康桥之上,悠然自得,轻声歌唱!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视听并用,说写结合,沉浸在情境美和作品文字美的氛围中,大大丰富和活跃了学生们的创造想象与联想思维能力。

二、在整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结合我平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我认为培养提高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五个步骤来进行:

(一)信息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进行鼓励,经常这样,会在班级内形成主动去查找信息资料的氛围和良好的意识。当指导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苏州园林的人文美,但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中国,还有许多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人文景点。去查查资料吧,下节课告诉大家好吗?看谁知道的最多。” 短短的几句话,明确了查找资料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去查找有关信息。

(二)信息的获取

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从教材中捕捉信息;(2)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等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还可以去网上浏览查找信息。

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如何积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效信息。

(三)信息的加工和表达

当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的加工,并把它表达出来。这时,我经常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 2 画出来。例如,在教学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收集到了很多的资料,但不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这些资料一一地全部读出来,那就必须选择一些最有价值的资料,我就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让学生从中领会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确: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指导学生紧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线,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选择加工。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化腐朽为神奇,化天涯为咫尺。例如,《鸟的天堂》一文中描写大榕树上鸟的热闹非常美,“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这一段文字的语言美和事物美呢?考虑到班上学生对大榕树和无数只鸟的场面缺乏必要的审美感性认识,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用录像展现大榕树的茂盛和飞鸟的多,然后结合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

(五)信息素养的评价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实践中,我首先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如进入网上论坛、公开答辩、分组辩论等,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学校利用校园网、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功能电子网络,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通过网上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等,以巩固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在每节课前,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都能在交互中得到及时的反馈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对学习能力较弱一些的学生来讲,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自己选择的练习中获得成功,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全体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互连网来相互交流,提高 3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只机械的面向学生传授知识,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学生也被动的接受学习,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在学生中出现了“学生喜欢语文,而不喜欢上语文课的现象”。多媒体计算机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可以改变这一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通过双向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网络化教室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生可以共享语文创作软件,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参与语文教学的热情。人的想象靠语言、靠情景的激发。而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不使用电教,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同样,在《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中,在激昂雄壮的音乐和栩栩如生的图画中,配以有感情的朗读,加快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在学习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情致盎然。学完课文之后,再试一试让学生即兴作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多媒体语文教学在激发写作兴趣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符合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但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教师要时刻切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而不能把学生的兴趣引导信息技术上来,而离语文越来越远了。

上一篇:昨晚做了一个梦下一篇:姜屯镇法律五进典型情况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