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班的教学计划

2024-05-15

舞蹈班的教学计划(精选8篇)

篇1:舞蹈班的教学计划

舞蹈班的教学计划范文(精选4篇)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教学计划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舞蹈班的教学计划范文(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舞蹈班的教学计划1

一、班级特点分析

少儿舞蹈班招收的都是5-10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也是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身体各个部分软开度训练,学习舞蹈节奏、舞步组合,节拍练习及舞蹈小节目,以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为训练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提高艺术修养,增加学生对舞蹈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

针对此年龄层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编排和教授这门课程,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中简单的站位,舞姿,动律动作及小的舞蹈组合训练,让学生更充分、正确的活动运用自己的身体,让学生在学完这节课程以后,在柔韧性,模仿能力和表现力都有所提高,也更喜欢这门课程。

三、教学效果

1、软开度达到一定的标准完成。

2、模仿能力(能够很快很形象的模仿老师的动作)。

3、表现力(跳舞蹈小组合要有一定的表情,自信)。

四、教学手段

1、有计划的制定出每节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

2、每次教授新课由老师表演师范导入教授新课内容。

3、有步骤的教授课程内容。如:压腿练习(10分钟)

步骤:

1、教授正确的把上压腿方法;

2、教师正确示范,口数节拍;

3、口数节拍,教授学生压腿练习;

4、口数节拍,学生单独完成5、配合音乐,完成组合。

五、教学计划

根据每期课时,分为四大阶段进行训练。

1、通过有针对性,有趣味性的地面活动组合,由头到脚的引导学生们活动开身上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寸肌肉,进行单一舞蹈动作的训练。

2、由单一的动作练习过度到音乐组合中,主要通过单一的动作讲解,示范和反复练习完成,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这个阶段是最为重要的训练阶段,在以前课程的基础上,大量加大组合的训练,同时还要不断巩固复习基础课程练习,并且加入舞蹈小舞段的练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舞蹈表现力。全面的复习本学期学习的课程内容。

舞蹈班的教学计划2

主要以培养3-6岁幼儿认识,学校舞蹈为目的,是中国幼儿舞蹈训练课堂必须具备的舞蹈专业只是和技能。课堂训练内容已参考北京舞蹈许愿中国舞幼儿考级教程,再经过自己的选择,创编组合而成的一套芭蕾基本功和舞蹈韵律强的音乐歌舞小组合的课堂教程。

教学任务

经过一套综合练习,使幼儿逐渐识别音乐的节拍,并能按照音乐节奏跳舞,把握基本舞蹈元素动作,能够准确的完成。慢慢地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增强他们身体机能的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他们身体灵活性,活跃性及心灵的愉悦感。陶冶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并为有一部分幼儿对舞蹈产生的浓厚兴趣,为将来投身舞蹈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内容

1)课前热身游戏

2)芭蕾舞基本功训练

3)音乐舞蹈小组和共6个,这是教学的重点。

组合练习分为:头部练习,腿部练习,腰部练习,波浪手,摆臂。

教学步骤

1)第一至第三课教授

芭蕾基本功,地面练习为,前压腿,旁压腿,竖叉,横跨

舞蹈组和地面:腰部训练,站立:头部训练

2)第四至第六课教授

芭蕾基本功,地面练习为:前压腿,旁压腿,躺身后压腿,舞蹈组合地面训练:腿部训练,站立:蹦跳步

3)第七至第九课教授

芭蕾基训,已复习1-6课内容,提高动作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4)第十至第十三课教授

a组织一个芭蕾基训基本功组合b把小朋友分组,轮流表演基本功组合c通过每一堂游戏的循序渐进,排列队行并加添幼儿生活情趣的小舞蹈。

教学大纲

一:1、介绍:掌、扩指、摊手、转腕、上翘指。

2、考级一:走步:大苹果

二:1、手背位置、手背动作。

2、保护小羊,你说可笑不可笑

三:1、弯腰、转腰、前压腿,旁压腿。

2、小钟,小脚

四:1、正步位,小八字位,大八字位。

2、擦玻璃

五:1、头位置,动作,摆肩。

2、小鸟的歌,伸手

六:1、勾蹦脚,伸坐,双跪坐,交叉盘坐,仰卧,蹦跳步。

2、小白兔

舞蹈班的教学计划3

一、现状分析:

新学期新的开始,本学期中班的舞蹈班由我和衷丽思老师、殷辉和万芳老师担任两个中班舞蹈班的教学工作,我们每班孩子有二十人左右,大部分是小班刚刚升上来的孩子,下面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本学期的舞蹈教学计划。

二、学期目标:

幼儿舞蹈兴趣活动在训练教学上分为两大部分:

1舞蹈基础训练。也可称为舞蹈的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采用地面训练的方式,训练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所能掌握的舞蹈基本能力和基本动作。

2表演性组合。主要训练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艺术表现力。力求充分挖掘幼儿的天性,使幼儿的.舞蹈动作能够达到高一层次的协调流畅。从而启发幼儿用肢体去表达情绪,抒发感情。

三、教学安排:

课时舞蹈名称

1、勾绷脚组合2、小花猫

3、弯腰、转腰

4、半蹲

5、摆臂

6、头的动作

7、前压腿

8、孙悟空和猪八戒

9、双吸腿

10、小鸡

11、含胸、展胸

12、手位

13、推指、绕腕

14、吹泡泡

15、大西瓜

舞蹈班的教学计划4

一、情况分析

由于本次开办的是我园的转盘特色课程,所以每次上课的人数大概在十五人左右,本学期的所有“小演员”都是小班的孩子,而且他们从来没有受过舞蹈训练,甚至没有欣赏音乐基础。所以,基训、节奏感、音乐表现能力基本上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土壤。不过,小班的孩子由于模仿性强,而且年龄小,可塑性比较强,另外,大部分孩子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好学,有很强的表现欲。只要“因材施教”相信在期末节日演出时,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目标

舞蹈教学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舞蹈教育形象、生动活泼、感染力强,是幼儿十分喜爱、易于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教育不仅促进幼儿的发育成长、塑造优美形体,而且它还是一种创造性的肢体语言,使幼儿在音乐的引导下有表情的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本学期的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通过对身体各个部位,如:头、颈、背、腰、腿、脚的训练,发展幼儿身体的柔软性与灵活性。

2、喜欢跟着音乐做动作,培养节奏感。

3、通过学习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同时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指导措施

音乐舞蹈本身是生动形象的,它能起到吸引幼儿注意力,但是小班幼儿的特点是注意力容易转移,不稳定。要提高幼儿学舞蹈的兴趣,注意力很重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幼儿听懂音乐,听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如:拍手、摆动身体、勾绷脚等;然后培养幼儿音乐素质,引导启发孩子们学会用肢体动作去模仿大自然的各种动物、人物,如:小兔子、小花猫等,让她们自信的、快乐的、在音乐里跳属于自己的开心舞蹈;最后,可以让幼儿跳一些简单的集体舞动作,以备后来节日演出。在教学中多采用“融合式教学”,把趣味性、规范化、专业化融合在一起。

初学舞蹈时,孩子们可能因为首次接触并且耐力不够,往往学了一会就会到累或者厌烦。针对这一问题,所以此时多以“兴趣式教学”为主,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前提下,让孩子们易于吸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另外,舞蹈老师在教学中不光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强健体魄,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健全、完美的品格。

篇2:舞蹈班的教学计划

少儿舞蹈班的教学计划【一】

一、教学目的启蒙舞蹈班授课内容针对才接触舞蹈幼儿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好奇心强、缺乏身体协调性的特征,以激发孩子对舞蹈及音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及乐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为教学目的。在内容设定上,保持儿童的天真、活泼的天性,为进一步的舞蹈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任务

1、培养幼儿喜欢舞蹈和做音乐游戏

2、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及空间上、下、左、右、前、后等,并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松弛、伸展和灵活运动的初步协调性训练

3、学会正确的站姿和双跪坐、交叉盘坐、伸腿坐等几种基本姿态

4、能按照音乐节拍做动作,培养节奏感

5、学会几个简单的舞蹈,能在众人面前自如地表演,培养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安排

1、活动部分

第一部分:排队带着孩子们绕教室四周活动,放欢快的音乐,通过快慢不同的走步,拉手绕圈小跑,变换不同的造型、步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导入上课的气氛。

第二部分:师生共同热身,将孩子插空排成两排,老师面对孩子,带领他们做动作,活动头、颈、肩、腰、臂、膝等部位。

2、软开度初步训练

简单的压前、旁腿,弯腰等。

3、舞蹈组合A、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唱、跳结合。首先认识双手和双脚的左与右,练习手脚的协调配合和反应能力,B、碎步练习、蹦跳步练习。根据孩子的步伐选择相应的歌曲进行游戏和律动,培养孩子的平衡感和节奏感,C、基本舞蹈坐姿的培养,在舞蹈中加入双跪坐、交叉盘坐等坐姿,提醒孩子要挺胸拔背;伸腿坐时指导孩子们注意绷脚、双腿加紧,通过示范和纠正动作,培养孩子的听从指令、自省意识,D、模仿及观察能力练习。让孩子模仿平时见到的小动物,跟着音乐进行练习,培养孩子的想象力,E、让孩子学习按照音乐节奏一拍做一次动作,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地面练习:

1、压腿、劈叉(正压、侧压)

2、柔手组合基训组合:

1、手位

2、扩指

3、转手腕

4、摆臂

5、波浪

6、弯腰、转腰

7、提腰、松腰

8、含胸、展胸

9、松肩

10、勾绷脚

11、吸伸腿学习中国舞二级考级教材学习一个成品舞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舞蹈知识,在音乐中能自己独立完成舞蹈动作,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各方面的能力。

少儿舞蹈班的教学计划【二】

一、班级特点分析

少儿舞蹈班招收的都是5-10岁左右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也是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身体各个部分软开度训练,学习舞蹈节奏、舞步组合,节拍练习及舞蹈小节目,以学生动作协调能力为训练重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气质,提高艺术修养,增加学生对舞蹈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

针对此年龄层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编排和教授这门课程,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中简单的站位,舞姿,动律动作及小的舞蹈组合训练,让学生更充分、正确的活动运用自己的身体,让学生在学完这节课程以后,在柔韧性,模仿能力和表现力都有所提高,也更喜欢这门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课前热身游戏

2)芭蕾舞(民族舞)基本功训练

3)音乐舞蹈小组合共6个,2个完整的舞蹈片段,这是教学的重点。

组合练习分为:头部练习,腿部练习,腰部练习,波浪手,摆臂

舞蹈片段分为:民族舞一个。流行舞爵士舞一个。

四、教学效果

1、软开度达到一定的标准(横,竖叉 下腰 压腿)完成。

2、模仿能力(能够很快很形象的模仿老师的动作)。

3、表现力(跳舞蹈小组合要有一定的表情,自信)。

五、教学手段

1、有计划的制定出每节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

2、每次教授新课由老师表演师范导入教授新课内容。

3、有步骤的教授课程内容。如:压腿练习(10分钟)

步骤:

1、教授正确的把上压腿方法;

2、教师正确示范,口数节拍;

3、口数节拍,教授学生压腿练习;

4、口数节拍,学生单独完成

5、配合音乐,完成组合。

六、教学计划

根据每期课时,分为四大阶段进行训练。

1、通过有针对性,有趣味性的地面活动组合,由头到脚的引导学生们活动开身上的每一个关节,每一寸肌肉,进行单一舞蹈动作的训练。

2、由单一的动作练习过度到音乐组合中,主要通过单一的动作讲解,示范和反复练习完成,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这个阶段是最为重要的训练阶段,在以前课程的基础上,大量加大组合的训练,同时还要不断巩固复习基础课程练习,并且加入舞蹈小舞段的练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舞蹈表现力。

全面的复习本学期学习的课程内容。

附:

教学大纲

一:

1、介绍:掌、扩指、摊手、转腕、上翘指。

2、正步位,小八字位,大八字位

二:

1、手背位置、手背动作。双手位

三:

1、勾蹦脚,伸坐,双跪坐,交叉盘坐,仰卧,蹦跳步。

四:

1、波浪。

2、擦玻璃

3、弯腰、转腰、前压腿,旁压腿。

五:

1、头位置,动作,摆肩。

2、平踏步,横移步,自然走

六:

1、爬青蛙,热身,提腕,压腕,推指,绕腕,立掌折腕

七:

1、把上弯腰。含胸,展胸

2、自编舞蹈

八:

1、把上基本训练

2、走步和敬礼,九:

1、手位和前旁大踢腿

十:

1、压腿,半蹲,踮脚,蛙跳走

2、游戏:小火车.十一:

1、提腰,松腰.2小鸟飞.十二:

1、推指,绕腕,吸腿走,碎步

2、半蹲,踮脚,蛙跳走

十三:1。前30训练,后30分钟汇报节目

备注:节目单要清楚,每节都要考勤;节目单,考勤表及时交给单位。

教学需求

地面固定舞蹈把杆固定式舞蹈把杆

壁挂式舞蹈房把杆固定式舞蹈把杆

把杆材质—水曲柳木,原木色直径51MM左右,内有2.2CM直径弹簧钢贯穿 价格:2米(含支架)350

3米(含支架)390

4米(含支架)430

舞蹈鞋 软底 练功鞋

价格:10元/双

篇3:苗族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的思考

能歌善舞苗族的人民在喜庆日子里都要举行歌舞盛会, 苗族舞蹈富有生活的气息, 汇集奔放、淳朴、自然于一体。若能将苗族舞融入幼儿教学, 不仅能激发幼儿创造力, 更能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之情。

一﹑苗族代表性舞蹈概况

对于没有文字的苗族人民来说, 苗族舞蹈在其文化领域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苗族人民善于将自己的文化依托歌舞等形式进行传承, 形成了苗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的代表性舞蹈主要有, 反排木鼓舞、锦鸡舞、古瓢舞、板凳舞、芦笙舞。

(一) 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流传于贵州省凯里市的台江县, 从文化方面来说, 其舞蹈是为了祭祀祖先和节日时而跳的舞蹈。[1]从舞蹈的表演形式上来说, 舞蹈奔放、狂野、豪迈。反排木鼓舞是打击木鼓发出其声作为乐器, 人们可根据鼓点的节奏来跳舞, 舞蹈基本动作有九十度旋转、三百六十度旋转, 前后甩手、翻越、腾越、反跨转体等动作特征反映了苗族的祖先不畏艰险, 在挫折中勇往直前。

(二) 锦鸡舞

锦鸡舞的发源地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排调镇, 相传苗族祖先在战败迁徙的过程中, 锦鸡带他们找到这片希望的土地, 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2]因此, 锦鸡在苗族人民的心中是吉祥物的象征, 每逢欢快的节日里, 苗族人民穿着盛装到规定的地点跳起锦鸡舞。锦鸡舞的舞蹈艺术风格以模仿锦鸡的动作为主, 伴随着主乐器芦笙的声音欢快地舞蹈, 轻巧的舞步, 就像锦鸡寻找食物, 舞蹈者两膝同时颤动, 手放于两侧, 手指往上俏, 悠然摇摆。

(三) 古瓢舞

古飘舞发源地是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的送陇、雅灰两个村及其他相邻的苗族村寨, 古瓢是一种古老的乐舞, 苗语叫“给哈”。[3]古飘舞表演形式为男生拉奏古瓢同女生一起舞蹈, 女生的动作是双手十指合拢, 手指分别朝下于小腹部位置, 跟随拉奏古瓢的声音在小腹前上下摆动, 类似抚摩小腹, 古瓢舞的文化内涵是对生殖的崇拜, 苗族人民跳古瓢琴舞的初衷是企盼民族兴旺发达。

(四) 板凳舞

板凳舞盛行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安龙县和兴仁县, 是走亲访友的之际, 酒后即兴而起的一种舞蹈, 舞蹈时舞者双手拿小板凳拍击发出的声音为主要伴奏, 因而得名板凳舞。舞蹈选择在平坦的坝子里围圈而跳, 每人各持两只小板凳, 基本动作是右脚先向外跨步, 然后收回原地, 再向外跨步, 同时双手击打板凳两下, 再以右脚为重心, 左脚向内、向前点一次收回再点一次, 双手板凳也击拍两下, 重复三次, 向右边方向转一圈再拍打一次板凳, 又向左边的方向转一圈拍打一次板凳。

二﹑苗族舞蹈对幼儿舞蹈教学的价值分析

幼儿舞蹈的年龄跨度一般为3至6岁, 好动、思维简单、情绪落差大、动作协调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弱是这一时期幼儿的普遍特征。针对这个年龄段的特征应该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动作协调、模仿能力, 又要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传统的舞蹈教学题材样式单一,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缺乏训练, 苗族舞蹈的引入可以填补这个漏洞。

(一) 在舞蹈教学中全面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

当前幼儿舞蹈教学课程过于单一性,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只知道单一的为了动作而动作, 没有了解其舞蹈的内涵。通过融入苗族舞蹈, 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模仿力, 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例如, 《锦鸡舞》的授课教师可以先把锦鸡带领苗族人民寻找家园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听, 让学生们模仿锦鸡寻找食物的动作, 悠然漫舞的情节, 然后再教学生们正确的动作和舞步, 加上动听的芦笙乐器伴奏。这样的一次舞蹈教学不仅符合幼儿喜欢听故事的胃口“投其所好”训练其思维能力, 还能完成舞蹈教学的培养任务。

(二) 培养幼儿的自主创造和想象力

苗族舞蹈有丰富的着装要求, 在幼儿学习苗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先给学生们观看相关苗族服饰和舞蹈的视频, 向孩子们展示苗族华丽的服饰, 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让他们幻想如果是自己穿这个服装在跳舞, 会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以这样的方式去教学, 既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又能增加幼儿的想象力。

(三) 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陶冶民族团结的情操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 苗族的历史文化都是以代代口传的途径保留下来, 从我国的发展形式上看, 城市化发展趋势严重, 在许多苗族聚集的地方, 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外出打工, 而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幼儿, 民族的文化也即将面临失传, 所以, 将苗族优秀民间舞蹈容入幼儿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幼小的观念里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三﹑苗族民间舞蹈融入幼儿舞蹈教学的路径构想

(一) 为幼儿创设苗族舞蹈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学习舞蹈的教室内, 可以布置一些苗族的百皱裙、牛角杯、银项圈、银帽, 服饰等, 让幼儿去接触实物, 戴一戴银项圈, 拿一下牛角杯, 穿着百皱裙, 以这样的方式去吸引幼儿的学习苗族民间舞蹈的兴趣, 同时收集一些苗族舞蹈的图片在墙面上分类布置让幼儿感知苗族舞蹈的魅力。

(二) 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安排舞蹈内容

苗族人民以歌舞抒发情感, 以歌舞体现生活劳动, 丰富多彩的苗舞类型为幼儿舞蹈编排提供了不尽的资源, 但并非每个舞蹈都能适合幼儿舞蹈教学, 幼儿舞蹈工作者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寻找适合幼儿的苗族民间舞蹈题材进行加工提炼。例如可选取动作难度不大并且比较形象的舞蹈锦鸡舞、古飘舞、欢快的芦笙舞、板凳舞等作为尝试。例如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 针对《板凳舞》的教学定做适合幼儿用的小板凳使幼儿拿起小板凳时不为板凳的沉重而失去学习舞蹈的兴趣, 《芦笙舞》的教师可以让幼儿围成一圈, 拿起小芦笙边吹边跳。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苗族舞蹈主题活动

在主题活动中, 教师应针对活动主题让幼儿采用多种方式体验和表达特别是采用音乐舞蹈来表现内心的情感, 鼓励幼儿努力的去表现主题素材。除了舞蹈课程教育的各种内容外, 还可以精心设计以苗族舞蹈为主体的课间操内容, 如《反排木鼓舞》它鲜明激烈的节奏可以使幼儿精神的换发, 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

结语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已经成为当下一个亟待妥善处理的问题, 在幼儿舞蹈教育过程中融入民族特色的舞蹈内容, 加强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对于我们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苗族是一个善于把自己的文化融入舞蹈进行表达的民族, 通过研究苗族民间舞蹈可以把握该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旨在摸索出一条幼儿舞蹈教学与传统苗族舞蹈相结合路子, 实现幼儿教育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双赢。

关键词:苗族舞蹈,幼儿教育,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龙朝晖.台江反排木鼓舞蹈艺术考察[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1) .

[2]欧光艳.浅析贵州苗族原生态舞蹈“锦鸡舞”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 2011 (14) .

篇4:舞蹈班的教学计划

关键词:舞蹈教学 民间舞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215-0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悠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民族文化,润养出民间舞的多情绚丽。不仅汉族地区具有丰富完整的民间舞艺术,而且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傣族、苗族、彝族、朝鲜族、满族等许多兄弟民族,都有他们自己十分丰富多彩的传统和独特的舞蹈形式,它使得中国民间舞的基质长久鲜活,使得各民族舞蹈的生衍浩荡不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民族舞蹈教学非常重视,然而,舞蹈文化的多元化使得我国民间舞受到了现代舞蹈的巨大冲击,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的融合不尽如人意,民族舞蹈的教学质量不高,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导致学生不管跳什么民族的舞蹈,风格、情感的表现没有特点、平淡无味。因此,对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利于改善如今越来越严峻的民间舞的生存状态,促进民间舞蹈教学良性发展。

1 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特点

民间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形式,发展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本身是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方法之一,人们开始认识民间艺术在未来素质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民间舞教学模式的建设,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系统性

民间舞蹈课程设置在统一明确的教学理念和目标指导下,根据循序渐进的自然教学法则,以及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学年,相应地开设不同的科目和安排不同的课时。民间舞的教学在整个舞蹈教材体系中应以藏、蒙古、维吾尔、朝鲜、傣为主线,兼容其他边疆少数民族的舞蹈,不断补充、丰富其内容,构建具有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的教材体系,确保民间舞蹈教学的整体风格和特色。

1.2 精练性

首先要以终极教学目标为核心,课程设置应泾渭分明,主次有别。其次民间舞教材提炼应体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训练性等“三性原则”的指导下,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元素和核心动律,使之贯穿教材的始终,加上风格化的综合组合来更好地把握它的韵味。这里的“精”,就体现在动作中的文化性,动作的精练就体现在其凝聚了各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文化,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掌握好不同民族的风格,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1.3 整合性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所以舞蹈人才的培养也应该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舞蹈,这门综合的艺术文化对人的要求更是应该全面和苛刻。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一天所产生的知识量足够一个人学习一辈子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目的就应该从教授知识到教授方法。因此,应对民间舞教学体系进行整合,并制定各自的教学目标,凸显潜移默化的整合性。

2 完善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的途径

2.1 民间舞教学应保留原式风格

首先,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在民间舞的教学中,我们应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树立强烈的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博采众家之长,吸收各种精华为我所用;牢记没有吸收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提高。

其次,完善民族舞蹈教学的教材结构。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潜心研究民间舞发展的轨迹,追本溯源,挖掘和发现其原生态动律的遗存,将有益的成分补充进教材内容中,让人们更加完整地了解民间舞发展的源流。

再次,发挥现代媒体的教育功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如电视、网络、多媒体等,将更多的民间舞资料与学生分享,让他们在欣赏中领会民间舞原生态的风格与特点。

最后,在教学活动中,请民间舞蹈的老艺人或传人来课堂上授课或讲座,积极开展民间舞的艺术交流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多层面、多角度领悟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精华;也可以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到民间舞发祥地进行实地考察和采风,感受不同民族舞蹈特色和原生态风韵。

2.2 强化“载歌载舞”的教学模式

在一些传统组合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教动作,同时也可以边唱边跳,最好是有民乐队现场伴奏。如朝鲜族的古格里、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藏族的旋子、云南花灯反崴等,都是可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授课的。所以,授课过程中不但学生们很容易地进入那个民族所特有的教学语境,而且在歌唱中还加深了动作运动的气息与轨迹的调整,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明显的。它无形中成为课堂中民间舞教学与民间现存“载歌载舞”的形式巧妙的对接,传承了民间传统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加之民间舞专业教师教学的主体性特征,他们以身示范对音乐强化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对未来中国民间舞“载歌载舞”的教学特点进行更好的突破。

2.3 开设完善相关的音乐课程

现今舞蹈教学课堂中依然有许多中国民间舞传统组合是以音乐集合法整理、编撰的。如维吾尔族的其克提曼、赛乃姆组合,朝鲜族的古格里、安旦、许摩里、查津古格里等组合。这类组合中音乐或节奏的名称,也就是组合的名称。组合的内容是根据音乐或节奏的特点来编排的。随着音乐的长短、节奏的快慢、情感的内涵调整动作的层次与顺序,同时表达音乐的情感,是这组合编创模式的共同规律。因而,用此种方法编排出的组合具有风格性强,情感表达丰富,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组合新体现的民族地域文化场景中去。

因此要开设、完善相关的音乐课程,来保证民间舞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没有具体的行动和做法是不符合当前教学形式发展的。在具体的课程中,将《中国民间舞基础乐理知识》、《中国民间舞打击乐》、《中国民族民间伴奏歌曲演唱》等三门课程在教材体系的必修和选修课中固定下来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4 扩充文化视野和表现技巧

在众多的民间舞中,如何去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掌握体态是最基础的。体态贯穿于舞蹈动作的始终,是舞蹈语汇彼此相连接的骨架,是动作越落的基础。例如,在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挺拔刚毅”是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维吾尔族刚强、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民族性格的高度凝聚。但舞蹈中也有很多柔美流畅的曲线动作,这个特征是与它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为世人所熟知的“丝绸之路”经西域绵延伸向西方,沟通欧、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路。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族在文化艺术上也受到很大影响,如维吾尔族舞蹈中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芭蕾舞蹈的“挺拔向上”体态,又融入了东方舞蹈的“柔美曲线”韵味,从而结合为现在这样特殊的神态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让学生准确掌握教材、又能跳出其独特风格韵味的关键之一。

2.5 积极开展“以情带动,动中有情”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的民族民间舞蹈已不再是纯粹的动作模仿,课堂教学不能忽视“情”。在发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间舞动作中,有些人通常只注重其“形”,而忽略了其精神实质——“情”。所以,体现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东西,看多了就觉得乏昧。由此看出,民间舞蹈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体态、元素、动作短句、组合训练,还应该在训练体态的同时,融入舞蹈的“情”,才能让民间舞在教学中产生舞蹈效应。“情”是民间舞生命的标志,是民间舞生存的根基,一旦失去生命的真实,就感染不了观众,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民间舞讲究“以情带动,动中有情”,这就说明“情”与“动作”的关系缺一不可。“情”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民间舞教学中的“情”与“动作”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情”带“动”与“动”中有“情”,要求在“情”与“动作”的融会贯通基础上,强化以“情”带动,为的是让舞蹈者必须从生活的基础上激发情感,从而产生“动”中有“情”的艺术效果,展示出民间舞气度及内在的艺术素养,“情”的贯穿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得无限。总之,民间舞课堂教学如果贯穿了“情”所发生的效应,能使民间舞在教学中产生质的飞跃。

3 结语

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导入与舞蹈艺术有关的各种知识,以此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舞蹈内涵,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个民族的文化,并分析、领悟这种民族文化在其舞蹈中的表現。这样在舞蹈教学中,就超越了表面层次上的动作的模仿,而能达到通过舞蹈动作对民族精神的体悟和表现。真正从“中国民间舞”的意义上继承和弘扬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中国民间舞学科所处的特殊地位要正视的,这也是我们舞蹈学生所应达到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俊.探析中国民间舞教学[J].科教文汇,2009(12).

[2] 惠妮.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教学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3] 石嘉.浅谈民族舞蹈的教学改革[J].活力,2010(4).

[4] 王敏.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3).

篇5:舞蹈班教学计划

一、教学任务:

1、增强对舞蹈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节奏。通过舞蹈表演培训使学生认识、了解舞蹈

2、掌握舞蹈方位、力度、感觉。

3、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树立学生大胆表现的个性。

4、增进学生的灵活的形体,培养学生群体的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舞台表现能力,增进他们的表现欲。

6、使学生们对舞蹈表演产生浓厚的兴趣,善于用肢体语言表现自己最美丽的一面。

3、通过舞蹈特长培训使孩子们的形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学生们在舞蹈训练中感受舞蹈的乐趣,提高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4、了解我国不同民族舞蹈和外国个别特色舞蹈,在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感受舞台表演使孩子们的特长得到充分展示。通过各种民族音乐学习表演各种民族舞蹈。

二、基训:

1、练习:压腿(前、旁、后),踢腿(前、旁、后),控腿,腰的训练

2、中间动作:大踢腿(前旁后)、大跳,倒踢紫金冠,转的技巧,舞姿训练。

3、舞蹈技巧训练:身、跳、翻、转等训练。

三、民族民间舞、成品舞蹈

1、学习广场舞、汉族舞、等。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基本内容

1、认识舞蹈

2、舞蹈的基本功训练

第二阶段:兴趣培养、分类舞蹈的基本动作体验。

民族舞部分:汉民间舞蹈 第三阶段:完整舞蹈小组合的学习

1、民族舞蹈

2、形体舞蹈 第四阶段:展示

四、教学计划 九月份:基本内容: 认识舞蹈、了解舞蹈、站立的姿势、优美的体态 正、旁、后压腿、行进中的正、旁踢腿 把杆上的后踢腿、地面上的踢腿组合 把杆上的开肩练习、下叉(竖叉、横叉)跪立的空腰、跪立的下小腰平躺的反手撑腰、直立的涮腰练习

十月份:兴趣培养、分类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组合

汉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一年级小学生学习舞蹈(欢聚一堂)十一月份:完整舞蹈的学习(小苹果)(火火中国风)分解舞蹈动作的学习

编排舞蹈动作的顺序进行训练 完整舞蹈的训练,配乐舞蹈训练 体能的练习、舞蹈的巩固 十二月份----一月份:舞蹈的展示 巩固舞蹈,进行展示。

2014年9月

舞蹈班教学计划

高里街道朱马小学

篇6:启蒙舞蹈班教学计划

1、节奏训练

幼儿节奏差,我现在所教的幼儿都在3——5岁之间,在训练中要求他(她)们能自动的在一个音乐节奏上,随音乐旋律变化而改变节奏。

2、基本训练

幼儿控制能力差,每个动作的起和收都摆胯,在练习中要求幼儿起得准,收得稳,进行基本的控制训练。并且有计划地进行动作训练。我现在教的是启蒙班,得先从上肢有节奏的动作开始,再练习脚的动作,然后手脚配合动作。

3、感情训练

感情是舞蹈的灵魂,幼儿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动作而表达不出感情。感情是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训练中,要启发幼儿的内在感情,就要训练幼儿的眼睛,让幼儿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方向移动,能在空间利用假设目标而转动。同时根据每课时所学内容,结合各种舞步、手位动作,教给幼儿成品舞,指导幼儿有表情的表现出不同类型的舞蹈,逐步培养幼儿舞蹈的创编及表现力。

具体安排如下:

把杆训练:

1、压腿

2、拉肩、弯腰

3、下蹲

4、擦地、立踵

地面练习:

1、压腿、劈叉(正压、侧压)

2、接环

3、柔手组合

基训组合:

1、芭蕾手位

2、扩指

3、转手腕

4、摆臂

5、波浪

6、弯腰、转腰

7、提腰、松腰

8、含胸、展胸

9、松肩

10、勾绷脚

11、旁开腿

12、吸伸腿

13、半蹲

14、蛙跳步

15、踮脚走

成品舞:

1、《看电视》

2、《山村的小姑娘》

3、新疆舞《青春舞曲》

篇7:启蒙舞蹈班教学计划

1、通过对儿童基础训练养成他们正确的体态习惯,优美的举止,从内到外对人进行全面美感塑造的教育,能培养孩子鉴赏、创造美的能力。

2、少儿通过学习,可以使肢体各方面在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受到锻炼,提高身体的协调性、敏捷性、灵活性,使孩子的形体、气质得到训练,纠正孩子不良的站姿、坐姿,促进少儿身体的健康。

3、通过表现力训练,让学生养成不仅会跳,更要会表演,使学生懂得舞蹈是“舞”和“演”。

4、对基础好的学生适当指导,帮助,并予以拔高,促其更快向表演团队发展。

二、教学内容:

一)、上肢

手型:嘴式手型

手腕动作:小波浪、抖手、对腕、折腕

手臂位置:上位、下位、斜上位、后斜上位、前平位、旁平位、斜下位

手臂动作:前大波浪、旁大波浪、平开手、扶胸礼、双盖手

二)、上体:

松肩、晃头、含胸、展胸、提腰、松腰、弯腰

三)、下肢

地面位:对脚盘坐,双跪坐

脚踝动作:踮脚

舞姿:前抬腿、前吸伸腿

篇8:舞蹈教学中舞蹈鉴赏的渗透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鉴赏,渗透作用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舞蹈鉴赏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美妙的旋律以及表情等将舞蹈中的审美思想体现出来, 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而潜移默化的熏染学生, 使其接受此类舞蹈教学模式, 进而增强学生的舞蹈学习素养, 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舞蹈特征

在舞蹈教学之前, 教师要想更好的渗透舞蹈鉴赏, 就要全面了解舞蹈的特征, 确保能够提高其渗透效率, 进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首先, 在舞蹈作品中, 一些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技艺性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培养舞蹈演员的跳跃性与旋转性, 进而提高学生高难度技巧的控制能力。但是, 在舞蹈作品中高难度的技巧并不是舞蹈教学目的, 而是要引导学生表现出人物思想塑造能力, 以便于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1。其次,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不能将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 无法将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到舞蹈教学中, 一味的要求学生学习舞蹈技艺, 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效率, 但是, 学生的舞蹈作品就会与舞蹈形式相互脱节, 或是舞蹈演出缺乏完整性, 对其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 同时, 如果舞蹈教师不能培养学生的舞蹈思想, 就会使得学生的舞蹈成为技艺性表演, 丧失了舞蹈艺术的基本品格, 无法增强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 对其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最后, 在舞蹈教学期间, 教师必须要重视舞蹈教学的艺术性特征, 主要因为舞蹈是艺术中的核心, 涉及到较多艺术形式, 是由各类舞蹈形式与舞蹈风格组合而成, 在教师的教学与引导下, 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舞蹈学习效率, 尤其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舞蹈鉴赏,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2。

二、舞蹈教学中舞蹈鉴赏的渗透作用

当前, 多数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都会渗透舞蹈鉴赏,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能增强舞蹈教学的专业程度, 使得学生在学习舞蹈技艺的基础上,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渗透作用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提高基础训练效率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基础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只有提高学生的基础训练效率, 才能确保学生后续发展的有效性。目前, 多数舞蹈教师在基础训练期间, 只能利用阐述方式教授学生舞蹈基础知识, 或是单纯的为学生示范舞蹈基础动作要求学生模仿, 虽然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 但是, 如果教师的示范不规范, 就会导致学生的舞蹈基础动作不规范, 对其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然而, 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舞蹈鉴赏, 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赏析, 在学生鉴赏的过程中, 能够提高自身舞蹈模仿规范性, 并且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舞蹈审美与鉴赏习惯, 无论是学生的舞蹈学习心态, 还是学生的舞蹈学习形式, 都能得到良好的优化, 对其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 进而增强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效果3。

(二) 充分挖掘舞蹈元素

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渗透舞蹈鉴赏, 可以充分挖掘舞蹈元素, 使得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舞蹈艺术与知识体系, 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此时, 舞蹈元素的挖掘, 主要体现在舞蹈实践教学中, 例如:傣族女子群舞《雨林》课程欣赏的时候, 可以利用舞蹈鉴赏挖掘教材中的各类教学元素, 引导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 多面理解原生态舞蹈形式、傣族舞蹈基本体态特征以及简单的屈伸膝动作特点, 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学习效率。此时,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舞蹈组合、舞蹈成品舞对学生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当代舞蹈的价值内涵, 进而增强学生的艺术解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形态与文化内部活力的体现效率, 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4。

(三) 增强舞蹈作品的呈现力

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舞蹈鉴赏, 可以增强舞蹈作品的呈现力,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消化吸收能力, 同时, 在舞蹈教学排练的时候, 学生可以通过舞蹈鉴赏提高自身舞蹈表现能力, 将所学到的舞蹈知识运用在舞蹈表演中, 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传统的舞蹈排练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对舞蹈作品进行分析与鉴别, 无论是舞蹈动作还是舞蹈语汇, 都需要对作品的结构进行了解, 然而, 在舞蹈教师渗透舞蹈鉴赏之后, 学生就可以通过体会作品精神情感与内涵语境, 在表演过程中声情并茂的将舞蹈展现出来, 并且能够与情景相互交融,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学生只需要反复赏析舞蹈作品, 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 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5。

(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求教师教授学生传统舞蹈的表演, 还要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 使其可以自主创新出各类舞蹈形式。在教师渗透舞蹈鉴赏之后, 学生可以在鉴赏大量舞蹈作品之后, 形成良好的舞蹈编创能力, 使其可以根据前人总结的经验重新解读舞蹈与构建舞蹈, 这样, 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芭蕾舞的时候, 可以要求学生鉴赏一些现代舞, 引导学生将现代舞与芭蕾舞融合在一起, 在汲取前辈经验的基础上, 塑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 进而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 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蒙族女子群舞《祝福》, 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自主创造相关舞蹈, 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 确保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效率, 优化学生的舞蹈学习体系, 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舞蹈鉴赏形成自身特有的舞蹈风格。同时, 舞蹈教师还要充分挖掘舞蹈鉴赏作品的艺术元素, 引导学生在鉴赏舞蹈作品的时候, 可以融入自身真实情感, 学习到新的舞蹈知识, 在提高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善学生的表达形式, 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11.邱毅.浅析舞蹈教学中舞蹈鉴赏的渗透作用[J].黄河之声, 2016 (4) :20.

22 .刘佳.舞蹈教学中艺术鉴赏的重要性探讨[J].大众文艺, 2013 (18) :254.

33 .孙秋菊.谈舞蹈教学中艺术鉴赏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 2014 (1) :53.

44 .贾东霖.“创作、教学、表演、鉴赏”四位一体的舞蹈教学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 2014 (4) :243-244.

上一篇:英文写作邀请信范文下一篇:《新型玻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