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论文

2024-04-23

课程游戏论文(精选6篇)

篇1:课程游戏论文

课程游戏化教学

东青幼儿园刘爱华

游戏在幼儿世界中的存在很普遍,对幼儿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发挥着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价值。游戏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学前教育的两种重要手段。把游戏运用于课程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现代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课程中实施游戏,一方面发挥教育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幼儿作为游戏主体发挥其主体性——这是课程游戏教学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幼儿喜欢游戏,尤其喜欢角色游戏。因为其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如何指导幼儿更好地充分发挥游戏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应注重游戏的发展价值

在角色游戏中,大多数教师把指导重点放在品德和常规的教育上,如教育幼儿不争抢玩具、不大声说话,对别人要有礼物,习惯用成人的做法来要求幼儿,如“娃娃家”的宝宝手摔断了,“医生”想用透明胶粘合,老师说:这样不行,应该上夹板。教师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来看待幼儿的游戏;而忽略了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游戏,怎样游戏才能让幼儿感到满足和快乐。无形这中,把主动积极投入游戏的幼儿变成了消极被动适应教师教育要求的“小木偶”。游戏是为幼儿所喜爱的,为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所需要,不能剥夺其随意性、目的性以及同伴间的协作性。

二、应注重游戏的特点和需要

小班幼儿处于平行游戏的阶段,只要提供种类少、数量多的玩具材料,多创设几个“娃娃家”就可以了。可不少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主题游戏,幼儿玩起来看似热闹,但实际上他们的经验是有限的,因而游戏情节很肤浅。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就不感兴趣了。还有,不少教师为了能让幼儿逼真地反映现实生活,花费时间和精力制作了各种现成的游戏材料,如用海绵缝制水果和蔬菜,用泡沫做成汉堡包。面对这些美观的材料,幼儿只能被动操作、摆弄,游戏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剥夺了。

如果幼儿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经验、能力自己确立、设计和编定进行游戏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没有成人的有意引导和组织,我想这是最受幼儿喜爱的、愉快而又自愿的活动形式。这样,课程游戏化教学就能更好地发挥和加以实施了。

篇2:课程游戏论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并负有改造它的使命。

游戏作为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动形式,能够最直观地帮助孩子认识新鲜事物,使其身体素质得到综合的发展。

教师在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可以适当地采用游戏的形式,使语言教学更加高效化。

一、“广播电台”,不卑不亢

“广播电台”这种游戏形式,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练习的机会,从而在表演的过程中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所谓广播电台,是指不同的电台有不同节目,人们可以通过选择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

那么如何将其应用到游戏中来呢?笔者让孩子们分别代表不同的电台,都为自己的电台起一个名字,有的起名为“小花电台”,有的起名为“猫咪电台”,还有的起名为“西瓜电台”……紧接着我便向孩子们讲述游戏的规则:我会选择其中的一个电台,为大家表演节目,可以唱歌、跳舞等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

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孩子们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表演,有的孩子边唱边跳,为我们表演了一首《数鸭子》;有的孩子背起了《三字经》……其中有的孩子在听到自己被点到之后十分害羞紧张,不敢张口,于是我便鼓励孩子,并让其他的孩子为他鼓掌,帮助孩子大胆开口。

在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都十分认真地聆听观看,还会为表演的孩子鼓掌,玩的十分开心。

上台表演的机会,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胆量,而且充分地锻炼了孩子们的说话的能力,使其表达地更加清楚、流畅。

二、“传递电报”,准确表达

在儿童时期,记忆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孩子记忆力这一方面内容的培养,为了有效地发展孩子的记忆能力,可以采用“传递电报”的形式对孩子的记忆能力及准确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传递电报的游戏,就是我们要帮助别人传递一些信息,就好比邮递员叔叔帮助别人送信一样,你们愿意帮助别人传递信息吗?”孩子们纷纷叫好。

于是我便将孩子们分成3 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按顺序排成一竖列,并向孩子们讲述游戏规则:我会很小声音地把电报的内容告诉第一个人,不让其他人听见,然后第二个人要负责将其传给第二个人,然后同样不可以让别人听见,就这样一个一个按排列的顺序往下传。

最后一个人要说出电报内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电报传的最准确,错误最少。

这次所传递的.内容分别是:1.我今天吃了5 个草莓2 个橘子1 个苹果。

2.花园里有小红花、小黄花、小粉花各种颜色的花。

3.小狗小猫都十分可爱。

在我发出游戏开始的口令之后,大家都陆续进入了游戏状态。

游戏结束之后,有的孩子表现很好,完整的说出了电报的内容,有的则与刚开始所说的电报内容有所差异,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这个游戏。

这个游戏通过儿童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很好地帮助孩子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记忆能力。

正确的游戏形式能够使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

三、“咕噜咕噜”,思维敏捷

培养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咕噜咕噜”活动内容是通过用量词组词来培养孩子思维的敏捷性。

我根据1~10 的数字设计了一款小游戏来帮助孩子们牢固这十个数字,同时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在进行游戏时,大家围坐一起,然后讲述规则:所有的人都要将自己的两只手握拳,两拳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边绕圈边念“咕噜咕噜1”,这时大家都要伸出1 根手指,然后从老师开始说:“一只鸟”。

紧接着大家一起再次绕圈并念:“咕噜咕噜2”,此时大家都要伸出2根手指,由老师旁边的下一位学生说:“两只兔子”。

以此类推说,到10 后再从1 开始,游戏结束。

在这个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组出了许多有趣的词语,有的说出了3 只恐龙,还有的说出了4 只飞机……有的学生在说完5 之后该说6 的时候有的孩子伸出了7 根手指,这时我便提醒孩子们说错了,以便及时的改正,孩子们都表现的非常的棒,

在有的人想不到合适的词语时其他人会帮助其一起想,大家在一片和谐的氛围内完成了游戏。

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从1~10 这十个数字,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帮助其培养一个敏捷的思维能力,使孩子们的智力脑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孩子教育阶段,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和思维灵敏度的培养都是教师和家长一直以来不断努力的主题。

篇3:课程游戏论文

一、区角活动游戏化———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

所谓区角游戏就是幼儿在游戏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 它主要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美工区、音乐表演游戏区、语言图书阅读区和科学发现区等。其中, 通过合理应用角色游戏区, 能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人际关系, 学会谦让、互助、分享、协商、合作等友好交往的技能, 有效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情感, 合理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如果灵活应用好好积木区, 那就可以拓展幼儿的空间思维, 初步感知基本形状与数量关系, 帮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 拓宽创新视野。如果用好语言图书阅读区, 既培养了幼儿说、听、读、写的基本技能, 又有利于幼儿逐步养成说、听、读、写的良好习惯, 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二、数学领域游戏化———培养幼儿的科学创新精神

数学属于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 幼儿学习数学是自身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 但数学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因此, 我们只有把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紧密的结合起来, 并合理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游戏之中, 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抓住两个“结合”:

1.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创设数学游戏。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日常生活活动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而许多家长期盼教师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 我们只有把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 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譬如:幼儿在吃点心的时候, 我就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让可口的大饼“变魔术”, 即让孩子们观察大饼由大变小的过程, 一会儿变成圆形, 一会儿变成椭圆形, 一会儿变成方形……。在幼儿吃大饼的活动环节中, 让他们不仅体验到吃的乐趣, 而且初步认识各种图形的形状, 从而培养了幼儿开动脑筋思考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2.结合幼儿身心特点开展数学游戏。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活动时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尤其在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心不在焉, 注意力往往不能一下子集中起来。在一次观看魔术表演时, 我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 津津有味地观看精彩节目。事后, 我颇受启迪, 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尝试开展游戏化活动, 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的过程中就采用了“变魔术” 的方法, 诸如将各种大小不同的几何物体进行辨认性复习时, 就刻意用比较夸张的动作将各种图片藏到背后, 并大声说“:一、二、三, 变、变、变!”此时, 孩子们都睁大眼睛静观变化的结果, 注意力高度集中, 活动效果尤为显著。

三、音乐课程游戏化, 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孩子一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喜欢音乐的, 假如我们在音乐活动中适度渗透相应游戏, 就能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在音乐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 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游戏化的方式:

1.插入式游戏, 引人入胜。 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际, 适时、适度插入相应的游戏活动, 以利提高教学的效果。譬如, 我在执教《乔尼用一个钉锤干活》这一活动时, 在大部分幼儿初步会唱的基础上, 就安排了三个小游戏:1让幼儿装作神秘的样子, 采用说悄悄话的方式来演唱;2让幼儿把自己看成乔尼, 在帮助父母干活受到表扬情况下, 采用欢快的声音来歌唱;3让幼儿想象乔尼忙碌一天后又累又饿的情形, 采用缓慢较粗的声音来学唱。类似系列化的表情游戏, 能使更多的幼儿乐此不疲。

2.串连式游戏, 生机盎然。所谓串连式就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 而每一个游戏都有需要重点达成的教学目标。譬如, 我在执教打击乐《拔根芦柴花》中, 就进行了“看动作拍节奏”的游戏:我先做擦玻璃的动作, 幼儿立即拍出相应的节奏;我又模仿切菜的动作, 幼儿就用小木板打出相应的节奏。这些小游戏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促使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保持欢乐的情怀, 学习兴趣倍增。

3.融合式游戏, 其乐无穷。所谓融合式就是把整个音乐活动设计成一个完整的游戏。一旦游戏结束, 幼儿会从中获得相关的有益经验, 高效达到教学目标。譬如, 我在组织幼儿参与歌唱活动《伸伸转转》时, 就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为一个“学做木偶人”的游戏来完成:先让幼儿通过熟悉的语言游戏《木头人》来激发学习兴趣, 接着让幼儿按照相关要求学做木偶人, 初步识记歌词, 掌握歌曲节奏, 然后在新的语言游戏中学唱歌曲, 最后高效达成活动目标。

教学、生活和游戏虽然各有特点, 但三者之间不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一定的条件还下可以融为一体。但愿广大幼教同仁锐意进取, 大胆探索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奥秘, 把游戏还给孩子, 让教育回归生活, 为打造具有启东特色的幼教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幼儿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本文作者坚持树立“以幼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大胆尝试区角活动以及数学、音乐等课程的游戏化, 并且初见成效。

篇4:课程游戏论文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户外游戏;合作意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新型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去,这就加速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们了解到,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这项规定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适应了当今社会的教育形式。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和思维,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课程的游戏化能保证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激活思维,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呢?

一、丰富游戏内容

传统幼儿教育中虽然也存在游戏教学方法,但是游戏活动单一,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效果较差,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造成儿童思维单板,缺乏创造性。要想更好地实现游戏化的教学理念,就要丰富游戏内容。

1.开设晨间游戏活动

清晨是幼儿创造性和注意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在清晨,幼儿经过晚上的休息,对新的一天满含热情、充满期待。所以,教师要把握住幼儿最佳的学习时机,开设晨间游戏活动,让孩子快乐地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

晨间游戏活动的设计,主要依据孩子的兴趣特点来进行,由于每个幼儿的兴趣、特长有所不同,所以,晨间游戏活动要尽量丰富化、多样化。教师可以将晨间游戏活动分为几个不同的游戏区,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例如,将活动区分为图书阅读区、数学计算区、美术区、创造发明区、舞蹈区等,热爱数学的幼儿可以在清晨通过计算的方式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热爱创造的孩子,可以在清晨开动脑筋,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手工作品;热爱舞蹈的孩子可以在清晨通过活动身体、拉伸筋骨开启一天的幼儿园生活。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在一天的开始阶段就充满热情、愉悦身心。

2.增加户外游戏活动

知识不只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生活。幼儿园课程不仅仅要重视课上的学习,更应该增加幼儿户外活动的机会,让孩子能够充分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幼儿的学习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的学习具有随意性,缺乏目的性。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户外的游戏活动成为适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教育方式之一。

二、创新游戏活动方式

游戏活动角是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游戏活动,包括图书角、音乐角、积木区、自然区、益智区等多种游戏活动。虽然游戏内容丰富,但是由于游戏活动方式都大同小异,所以,不能很好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创新游戏活动方式成为必要的手段。

在游戏活动角可以设立角色扮演区,孩子可以根据感兴趣的事物,选择扮演老师和学生、买菜人和卖菜人、超市收银员和顾客、动物管理员和动物等多种关系。这些人物关系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关系,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了解人际关系,培养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协商意识和合作意识等。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孩子在幼儿园的第一引导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游戏化理念的倡导和应用离不开老师的帮助。教师的培训和幼儿园结构的调整是幼儿园实施游戏化课程的重要任务。

首先,幼儿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集中教学为小班教学,合理安排师生比例,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照顾,这种转变还能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其次,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游戏化课程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比较欠缺,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通常有种手足无措之感,并且很难把握游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度,导致游戏化课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在教学中起到反作用。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培养教师游戏化课程设计的能力,强化教师的游戏化理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师资水平等。

总之,游戏化教学要想在幼儿园中得以实施和发展,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我国的游戏化课程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游戏化课程教学设计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秉承游戏化理念,进一步提高游戏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爱.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5(13).

[2]吴瑞传.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0-221.

[3]徐从余.以游戏精神为基础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新课程:小学,2015(8):8-9.

篇5:课程游戏论文

幼儿论文:将区域游戏融入课程活动之中

作者/李 红

一、区域游戏中规则意识的形成是构建课程活动的基础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儿时期养成的。所以,幼儿时期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形成,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生受其害。”作为武汉市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的实验园,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我们把重点放在区域游戏的规则方面。在这一学期,各年龄班根据大、中、小班年龄特点和孩子需求开展了益智区、娃娃家、建构区、美工区等。通过区域游戏,教师与幼儿共同建立起适宜有效的游戏规则,为构建游戏课程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1.在区域活动中共同商讨游戏规则

讨论往往是围绕在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着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会影响到该游戏活动正常进行的,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乐器;有的幼儿在活动中喜欢这个区域玩玩、那个区域走走,无故随意退出,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我们及时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讨相应的活动规则。如:在一次区域活动观摩活动中,教师把舞蹈道具中的猫、老鼠服饰、小鱼实物投放到“表演区”,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到表演区,可是三、四个道具怎能满足孩子参与表演区游戏的愿望呢?拿到道具的喜气洋洋,拿不到的则垂头丧气;胆大的与之争抢,胆小的细语相求。本应发挥孩子表演、发挥想象的空间争吵不断,叫的、哭的热闹无比,区域游戏也无法正常开展了。怎么办呢?望着孩子们乞求的目光,教师暂停区域游戏开展,把孩子们召集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表演的道具吧?”孩子们都用劲地点点头。“可是你们这样抢来抢去的,大家都玩不成。”孩子们都低下了头,“那怎么办呢?”“不能抢”“大家一起玩吧。”“表演区很小,一次只能五、六个孩子去玩,那怎么一起玩呢?”看到孩子们已初步达成共识,教师又是抛出了问题。“我们轮流玩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活动规则就出来了,于是教师和孩子共同商讨采用了进区卡的方式。

2.让孩子在试误中逐步形成活动规则

一次中班区域游戏交流活动中,美工区中幼儿的美工作品、绘画作品,孩子尽情画着、做着,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呈现,为什么呢?当教师请孩子们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时,得到的问题是“收拾时自己弄坏了”“别人看我的画时不小心撕破了”等。(教学论文 )“那么怎样才能让教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孩子们在实践中发现把作品放在一个地方或把画贴起来,既能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作品,又不会在收拾时不小心弄坏,幼儿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爱护劳动成果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教师们探讨出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师不是急着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在试误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孩子收拾玩具,与人交往等行为习惯,教师们也都采用幼儿共同讨论形成的活动规则,不仅能让幼儿深刻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将主题课程渗透在区域游戏之中

区域游戏是孩子个体意愿进行自主的活动,学习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活动。教师应利用游戏活动具有生成性、多变性、灵活性和挑战性的特点,引发幼儿活动,满足幼儿不同兴趣的需要。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如在大班的主题活动“我会玩”中,教师与孩子们一同收集各种能玩的玩具、盒子、物品,这中间的工作也争取到了家长的支持,先分类了解、认识,然后分区进行归类。孩子们尝试着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才智,并将主题活动中了解的知识经验毫无保留地、认真地展示给教师与同伴们。

现展示大班课题组实验班的孩子区域游戏中的表现:

语言区:胆小的宝宝与同伴们一个个到电视机前讲“会玩的小兔”“球球的奇遇”,站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是电视里的主持人。

益智区:孩子通过动手实践不仅满足了他们摆弄的兴趣,了解了是电的作用让灯泡亮起来,玩数字游戏知道了数的相加、相减的规律,玩滚球游戏找到滑道的作用。

美工区:孩子们大胆地利用多种废旧物材料,尝试制作生活用品、装饰物,展开想象的翅膀,画“游太空车”,尽情地挥洒着他们的.创造才能。

表演区: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表演的快乐,他们欣喜地扮演着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舞蹈家等,在模仿中表达内心深处的爱。

每次主题的更换,区域角中将会更新一些与之相关的游戏材料,在主题课程中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区域游戏环境,“鼓励孩子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发展能力,培养积极情感――这既是当年陈鹤琴先生的呼吁,也是当今主题课程改革所竭力倡导的。

三、根据主题课题,注重区域游戏观察指导和评价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游戏就是工作,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符合学前期年龄特点的自然有效的教育手段。我们区域活动已是日常活动中的一部分,通过让幼儿主动地参加活动,运用游戏手段,有目的指导幼儿,使之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和谐发展。在课题活动中,大家共同总结一些在区域游戏中有益孩子发展的想法。

首先,教师们把观察孩子、理解孩子的能力放在首位。有一次,我们主题活动认识了弹性,教师把有弹性的玩具和没有弹性的玩具投放到益智区,麟麟意犹未尽地拿着没有弹性的木头球带到盥洗间里去,往洞洞中注水,教师走过去询问,孩子说:“我想装水把木头球撑大,它会不会弹起来?”教师带着孩子做实验,从实验中证明这是不可行的,麟麟也带着满足的神情回到自己喜爱的区域中继续游戏。

其次,注重游戏指导,指导是一门艺术,既不能指手划脚、包办代替,也不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有一次,笑笑的大桥只差几块积木就大功告成了,找豆豆要,豆豆不给,找俊俊,俊俊不搭理。于是,我大声说:“笑笑,你真棒,做了一个好大的桥。豆豆、俊俊你们是不是和笑笑一起动脑筋了的。”笑笑说:“我找他们要几块积木他们都不给。”我说:“不会的,我等会还要请小朋友来参观你们的大桥。”豆豆和俊俊忙说“笑笑,我给你积木,我们再给大桥旁边加一些……”

评价是游戏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每天,教师们都要组织幼儿游戏活动的评价,让孩子们说说今天玩了什么?高兴吗?为什么?有没有碰到不开心的事?还需要什么?……教师们从幼儿实际出发,尽可能的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的自我表现机会与条件,并努力发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评价中,教师多让幼儿获得与同伴相互交流的机会,善于留给他们互动磨合的时间和空间,因势利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共享游戏的快乐和彼此的经验、失误的教训。

篇6:课程游戏论文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

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上一篇: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艳丽的大公鸡》教案下一篇: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