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乾坤)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探索

2024-04-15

(范乾坤)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探索(精选6篇)

篇1:(范乾坤)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探索

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探索

艺术学院范乾坤

摘要:优良的学风对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也是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对其他同学具有重要影响,在学风建设方面尤其如此。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在促进学风建设方面仍有不足,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的互动机制不畅。围绕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互动,扎实推进优良学风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学生党建;学风建设;互动机制

优良的学风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它是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在使其成长为全面的人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其行为表现在各方面对其他同学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在学风建设方面尤其如此。对高校学生党建来说,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其先进性更主要、更直接、更具体的体现。可以说,切实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扎实推进优良学风建设、进而促进整个学生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建立健全学生党员保持和发挥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研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探索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系统鲜明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并于次年初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进行了强调和部署。2010年5月,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回顾总结16号 1

文件下发以来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在这些文件和会议所做出的部署和要求中,高校学生党建都包含在其中。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多年努力,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取得了了显著的成绩,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党支部建设不断加强,党支部和党员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同时,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学生党员的入党后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有待加强。有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表现不一致,在被发展之前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突出,而在“组织上入党”之后,往往积极上进的精神就有所减弱,政治学习和思想修养有所放松,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在学生中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未能真正地在“思想上入党”。

二是部分学生党员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存在“低标准”现象。一些学生党员自省、自律观念不强,不能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搞不清“不落后”与“先进”的区别,把自己视同于一般同学,不能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先进性。

三是学生党支部建设还存在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的问题。低年级学生党支部多未建在班上,规模相对庞大且党员分散在多个班级,党支部难以全面了解每个党员的具体表现,造成党员教育管理困难;同时,有些党支部由学生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且变动性较大,因而对党建工作不够熟悉,影响了党支部的建设。

四是学生党组织活动缺乏创新性,吸引力和实际效果不强。目前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多为学习文件、听报告、参观革命纪念馆以及组织义务服务等,内容缺乏创新性,形式缺乏多样性,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学习和被动参观状态,很少引起主动思考和讨论,学生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2]。

五是目前党建工作组织结构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学风建设的需要。各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还没有完全适应高校规模扩大,同时伴随着学生党员人数不断增多的现状,学生党建工作人员数量偏少,工作重心往往更多放在发展党员上,在党员的学习指导、创新能力培养发面做的工作较少。

当前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党支部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而关键是要结合高校和学生自身实际,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找到一种有效的载体和途径,找准

一个有效的抓手和切入点,并由此努力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二、高校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动的理论必然性

学生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的本质是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接班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工作中各成体系,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一)学生党建是学风建设的组织和政治保证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理论指导作用。党的理论教育和研究是系统的、科学的、发展的理论体系[3],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发展、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对于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引领作用。学生党建工作一般由学校党委领导、校党委组织部牵头,基层党委、党支部负责组织实施,在低年级中建有党支部,班级建有党小组,在高年级班级中建有党支部,在学生宿舍、学生社团中一般也建有党支部或党小组,对于入党积极分子指定有专门的入党联系人,学生党建整个队伍组织结构严密,凝聚力强,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对于组织学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二)学风建设是学生党建的抓手和依托

学风是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综合反映,更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4]。学风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受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贴近学生,落到实处,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风建设基本落脚点是班风、系风、院风以及校风的建设,学生党建的基本组织是党支部、党小组、班团组织建设、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及教育管理等。依靠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学生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学生党员凝聚起来,紧紧围绕高校的中心任务,努力争先创优,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学风建设应成为学生教育的主题,使学生党建工作有重点、有中心,继而实现相衔接。

三、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互动的实现途径探索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不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成长培养面临一种

全新的环境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同时,正在进行社会转型的当今中国,各种社会问题相互交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多元化。所有这些都对大学生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也影响到学风建设。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勇于和善于创新,紧密结合优良学风建设这一长期根本性工作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反过来带动和促进学风建设以及整个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一是规范和严格学生党员发展程序,将其在学风方面的表现作为重点考察内容。在吸收党员的过程中严格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格履行党章规定的程序。在考察学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要明确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其在学风方面的表现作为考察的重点内容,比如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出现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三次且经批评教育不改者,取消其入党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资格且一年内不得再被推荐,学习成绩达不到良好的不予发展。

二是完善机制措施,加强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并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突出学生党员在学习风气、学习成绩方面的先进性要求,使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之间建立有形而明确的联系,保证党员较好地发挥先进性作用。为此,要实行以监督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方法,提高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评价中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上级评价相结合、党组织评价与学生代表评价相结合。通过考核评比和表彰促进学生党组织相互学习、相互激励、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三是拓展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的渠道,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大学生党员兼有学生和党员的双重身份,在参与学风建设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要通过各党支部、党员工作站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党员在参与学习学风评比、创建优良学风集体和宿舍学习氛围等学风建设活动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及时树立优秀典型并进行宣传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优良学风建设。要扎实实施并完善党建带团建制度,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带动团支部和周围同学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是建立学生党员奖惩机制,做到奖罚分明,为建设优良学风做表率。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更应当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处处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带动更多的同学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目标,形成良好的学风,全面发展。如果学生党员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素养较差,发生违[5]

反校规校纪包括在学风建设方面出现违纪现象,在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的同时加重处理,并按照《党章》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做到奖罚分明、决不姑息。

五是强化对学生党员在学风方面表现的督察,进行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情况自述及测评,接受组织和同学监督。强化对学生党员等骨干(包括发展对象、积极分子)在上课出勤、宿舍生活和遵守考纪等方面的监督考察,并将此与学生奖惩、组织发展、评优等挂钩,并努力实现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促使学生党员等骨干在学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并在同学中进一步营造勤奋学习、勇于创新、遵规守纪、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制定和实施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情况自述及测评制度,突出群众监督,强化党员意识,自觉严格自我要求。

总之,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抓好学生党建、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可以有力地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抓好学风建设,又可以使学生党建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要求落在实处。抓好了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并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整个学生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条件和贯穿学生教育管理的永恒主题,围绕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正是一个有力的、可以长期实行的抓手。

参考文献:

[1] 薛玲,刘艳红.大学生党员一帮一结对形式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09,(1):22.[2] 单联娟.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淡薄的影响因素及其提高的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61-62.[3] 李登丰.高职院校以学生党建促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9(10):36-38.[4] 李雪松.论学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0

(21):93-95.[5] 向波涛.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新局面[J].思想教育研究,2004,(11):6-9.

篇2:(范乾坤)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探索

关键词:学习型党支部;学风建设;氛围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85-02

引言

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学风建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建的基层组织和组成单元,不仅承担着教育与管理广大学生党员的重要职责,更是集聚优秀能量,在广大同学中实施模范引领的重要窗口。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搭建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无缝对接与耦合平台,是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目标方向。

一、高校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现目前,随着我国党员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生党员的数目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蜂窝式的增长,大学生党建呈现出理论学习不足,继续教育缺失的普遍现状,自身建设和外部建设能力减弱,难以发挥其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大学生党支部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发展阻塞

德国的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人的行为取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环境力场的交互作用,而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内部力场的张力。”[1]可见,动力是人实施行为,开展活动的基础。目前,高校大学生党组织成员承担着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许多大学生的价值信念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中逐渐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功利主义、民主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逐渐在线上线下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乃至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学生的浮躁心理越加凸显,导致许多基层党支部的内部理论学习难以取得实效,同时,党员的再教育缺失的现状,导致学生支部的监督功能弱化,学生党员呈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的也比比皆是。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脱节严重

中共中央党校在党支部工作问答中表示:学生党支部要注意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党支部承担着相应的学风建设任务。据安徽省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明确承担一定学风建设任务的占28.7%,没有承担明确的学风建设任务,但支部采取一定举措促进学风建设的占65.9%,尚未将学风建设纳入党支部建设,且未采取措施促进学风建设的占5.4%,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建设过程中与学风建设的需求对接状况不容乐观,大都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实效性模范引领和优势辐射功能。

(三)高校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滞后,难以取得工作实效

二、高校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耦合机制剖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3]。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建应围绕学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在支部建设中不断谋求学风建设的耦合。

(一)强化支部自我教育意识,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开展教育与自我教育是深化支部改革,加强支部建设的重要法宝,秉承“模范引导,全员共建”的党支部反哺学风建设基本思路,深入践行“以学风建设为中心,进行系统学习,深化系列实践,反思突出问题,开展总结研讨”的自我教育实施步骤,多渠道、多层级、多元化促进支部自身净化与能力提升,营造支部内部学习与整体带动的学风建设良好氛围。

1.多渠道奠定学风建设基础

新媒体时代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需摒弃传统观念意识,转变思路方法,线上线下畅通学风建设新渠道,充分调动支部成员学习的积极性。

线下平台的拓展与功能强化。就支部内部建设而言,应结合新媒体时代特色,充分运用专题学习会,民主生活会,主题教育班等形式,形成“项目――学习――座谈――实践――研讨”于一体的自主学习和讨论实践模式,提高党支部成员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建立以党员为主导、普通同学参与的学习兴趣小组,学风引导小组,学风督查小组等实体组织,通过参与互动,促进共同提升,从强化支部内部学习到促进外部学风引领共建来实现。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学校各部门和各层级党支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形成学风建设合力,促进学风建设长效发展。

自上而下形成学风建设合力。高校着眼全局,以党建促团建,以团建带学风,自上而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创先争优与先锋模范作用。首先,在学校党委层面,应从学风建设的整体构架出发,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学风建设中长期规划,构建学风建设考核监督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学院学风建设的目标任务,统领学校学风建设全局。其次,在学院分党委层面,紧密围绕学校目标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学院学风建设具体方案与实施步骤,强化师风师德教育,以严谨的教风促进学风共建。最后,在学生党支部层面,应根据支部的具体情况,制定支部学风建设计划,以多元的形式,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贯彻落实学校和学院关于学风建设的相关要求。

点面结合促进学风长效发展。学风环境建设对良好学风的养成尤为重要,在党团组织层面,应充分依托学生社团,以朋辈交流型,科技普及型、专业应用型、学术报告型活动,反哺日常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在班级层面,以党员为核心,建立分科目学习兴趣小组以及学习帮扶小组,将班级全体成员纳入其中,营造全员学习与帮扶氛围。在寝室层面,由学生党支部组织,建立育教于门学习分享平台,引导学习型寝室文化创建,推动全方位学风创建。

3.多元融合形成学风建设循环

新媒体时代需要从“教、学、管”,“公寓、课堂、图书馆”,“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学生、教师、家长”三维学风建设体系构建出发,促进党内外学习氛围营造,形成学风建设的良好循环。

党外实践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党外实践是提升党员素质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是内化课堂学习的关键核心。学生党支部的党外实践,应密切结合课程实践相关的要求和内容进行筹划设计与具体实施,在课程实践中将党员的奉献与服务精神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优秀学子、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三个群体的重要作用,相辅相成促进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

党性修养与学习素养相结合。学生党支部的一大重要职责是促进党支部成员的党性修养提升,以党性修养全面提升个人学习素养。在日常的自我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党员的信仰教育、忠诚教育、敬畏教育、廉耻教育以及智慧教育,不断加强全体党员的理论素养与党性提升,反哺个人素养的内化养成。

(二)促进支部建设网络化,拓展学风建设多维途径

网络时代推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改革,也引发了支部建设的重新定位与深度思考,网络平台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何合理运用网络平台,以有序的网络互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拓展学风建设多维途径,任重而道远。

1.搭建网络平台,推动思想引领网络化

2.开设网络课堂,促进学风创建同步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国外的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美国为代表的网络公开课逐渐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开设党员发展与教育网络课堂,推动学习课程建设网络化尤为必要。一方面,从党员发展来看,在制定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开设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和党员的再教育网络课堂,共享国内相关专家的优秀思想成果,既优化资源的合理运用,又促进学习的高效反馈。另一方面,在专业学习带动上,党支部应组织引导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施国内外名师网络公开课,作为广大同学优化知识结构,拓展学习途径的重要渠道。此外,在支部活动中,通过组织开展学生微课比赛,录制学生趣味网络课堂,进行优秀笔记在线展示等活动,实现学风的同步创建。

3.践行网络互动,推动学风构建全员化

在网络时代中,积极践行以支部为纽带的全员网络互动,形成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之间的网络互动循环,促成网络学风建设联动,对学风建设尤为重要。在教工党支部建设上,全体教师应紧密围绕学风建设这一目标,以开设网络公开课为出发点,形成全校范围内的交流群,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相互探讨提升,以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全体学校职工应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网络舆情管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强化各机关部门之间的在线交流,力争以优质的服务,高效的管理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学生党支部建设上,积极培养支部网络意见领袖,创建在线沟通群,通过交流把握周围同学的思想动态,通过群动态实现思想榜样引领,网络全员化推动优良学风构建。

(三)形成支部成果档案,彰显学风建设成果实效

高校学生党支部是由优秀大学生组成的,它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也是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阵地。学生党支部应紧密围绕不同的时代教育主题,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以学风建设为重点,注重在实践中不断凝练总结,在学习中深化和统一认识,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党支部组织管理和活动机制的基础上,实施创建党支部成员档案,党支部组织学习档案,党支部帮扶档案,党支部学风活动档案,善于发掘和树立学科学习,专业竞赛等方面的先进典型,整理党建反哺学风建设成果,更好地发扬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服务和模范功能,促使学生党支部成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三、结语

篇3:(范乾坤)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衡量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而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扎实的学生党建工作, 学生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存在紧密联系, 研究独立学院党建与学风建设相结合的对策, 对促进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独立学院学风现状分析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 学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笔者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途径深入了解独立学院学风现状并对其进行剖析。

1.1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甚至出现沉迷网络游戏、厌学等不良行为[1]。当前独立学院对学风建设缺乏必要的、总体的思考与规划, 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更多只停留在肤浅的口号上;社会上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学生存在偏见, 致使独立学院学生对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的出路等表示怀疑, 普遍感觉到前途渺茫[2]。

1.2 独立学院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过对独立学院学风现状的深入调查和分析, 笔者发现影响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因素等, 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独立学院学生作为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主体, 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进入大学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业规划, 缺乏应有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没有意识到大学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学习是提升自我价值、完善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 独立学院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学习机制来引导和督促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端正学习态度, 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2 独立学院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意义

党建是学风建设的政治保证, 学风建设为党建提供重要平台。独立学院在学风建设过程中, 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注重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强化其在学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将党建与学风建设相结合, 以党建促进学风建设, 弥补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不足, 对独立学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1 党建促学风是学院发展的需要

独立学院因其办学历史短, 办学经验及模式尚在摸索和形成之中, 在学风建设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以学生党支部为依托, 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和机制,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可以很好地弥补独立学院学风建设中的不足。因此, 它是促进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2.2 党建促学风是社会形势的需要

独立学院党建促学风创新模式的实践, 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全面发展, 在加强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的同时, 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

2.3 党建促学风是众多学生的需要

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自控力较差, 学习缺乏激情。而学生党员通常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 他们的言行会对周围同学产生导向作用, 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将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影响和带动其他人。因此, 可利用同伴教育和榜样的力量促进学风建设。

2.4 党建促学风是实践应用的需要

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 既是工作对象, 又是开展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是推进学风建设的主力军。在学风建设进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独特作用, 拓展党建工作新领域、新平台, 从而把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良好学习氛围与优良学风的逐步形成。

3 独立学院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3.1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学生党支部的不断发展, 支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学习、工作上已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 “以党建促学风”, 有效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 让他们带领党支部所属院系专业学生努力学习, 营造良好而浓厚的学习氛围已成为我院党建促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中, 我们引入“1+2+3=1”的工作体系:表示“1个阵地+2个载体+3个创新=1个目标”。“一个阵地”, 即以学生党员党建帮扶引导为主要阵地;“两个载体”, 即以学生寝室和专业班级为重要载体;“三个创新”, 即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实现“一个目标”, 即形成了以党建促进学院学风建设的良好局面, 对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

(1) 抓新生教育, 开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活动

由党支部学生党员向大一新生介绍党的基本知识, 并就学习、班级工作、学生会工作等方面授予新生一些经验, 引导新生早日端正入党动机,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激发其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 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全面发展。使大一新生加深对党的知识的了解, 激发了学习动力, 为培养优秀的党员打下基础。

(2) 抓党员教育, 开展支部党员学风建设活动

在学生党员当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使学生党员坚持做到“学习上是典范, 工作中是示范, 生活中是模范”, 这不仅是体现了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 也体现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在学风建设中,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3], 组织开展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学风现状研讨会, 贯彻“学风建设从我做起”的理念, 发挥集体智慧, 探讨促进学风建设的可行方案。在党支部所属专业班级范围内召开学风建设动员大会, 倡导同学们积极踊跃投入到学院学风建设中来。

(3) 抓阵地建设, 开展党员学风建设帮扶活动

学生党员按寝室划分学风建设小责任区, 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划分学风建设大责任区。每个党员负责带动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学生, 包括学业有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和违纪处分学生;建立学生党员“扶困助弱”考查制度, 学生党员定期交流扶助进度和好的工作方法, 汇报近期扶助成效和业绩, 表彰高质高效完成任务的先进党员;根据本人、相关同学及责任区的表现情况作为发展、转正预备党员和党员考核的依据。

(4) 抓网络载体, 开展新媒体下学习平台交流活动

将党建工作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通信手段相结合, 以现代通信手段作为党建促学风建设工作的新载体, 创建党支部学风建设QQ群, 设置红色博客与论坛等, 把党建工作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由学生党员定期上传有价值的学习资料给大家共享, 彼此交流学习经验, 互相探讨。

(5) 工作成效:

“1+2+3=1”的工作体系以目标明确、形式新颖、执行便捷、涉及全面等特点, 采用广大学生普遍接受的方式, 极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加强了寝室班级学风建设, 促进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发展、支部党建工作的创新建设。通过实践, 党支部所属专业班级在大学英语四六级, 计算机二级等考证方面通过率大大提高, 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明显下降。

3.2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独立学院党建与学风建设相结合有巨大的优越性, 党建与学风建设二者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在实践探索中, 笔者认为学生党建促进学风建设还需形成长效机制。

3.2.1 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和教育机制, 为党建促学风建设提供保障

学生党员作为独立学院党建促学风建设的主体, 肩负着发挥党员先进性, 促进学院学风建设等重大使命。因此, 必须严格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教育、监督等各个程序, 确保学生党员队伍的质量。

(1) 加强入党前期教育, 引导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

各级学生党组织应对学生入党前期的教育和培训高度重视, 因为前期入党教育在学生入党动机的转化方面起关键作用, 能够使学生在发展前期做好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 形成正确理念, 端正入党动机。

(2) 严格党员发展程序, 坚持党员发展标准, 把好党员发展的质量关

把好党员发展的质量关, 从源头上保证党员的质量, 是保证党员队伍总体素质的重要前提。独立学院发展学生党员一定要是思想、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这样才能在同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形成“比赶超”的学习风气, 提高独立学院党建促学风的有效性。

(3) 制定学生党员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抓好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

许多学生党员入党前热情高涨, 加人党组织以后, 反而对自己的要求有所降低。因此, 要全面加强对学生党员的监督和管理, 形成长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党员的培养教育是党员素质和质量的有力保障, 要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党员树立“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 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的观念, 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3.2.2 创新党建工作形式, 为党建促学风建设开辟新途径

当前, 独立学院党建工作普遍停留在传统的工作模式阶段。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强调简单灌输和道德说教, 多采用支部会议、讲座等形式,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挫伤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模式下, 党建工作很难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因此, 党建工作急需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 开辟新途径。

(1) 党建工作与团建工作相结合

以党建带团建, 加强团组织建设, 把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推优的必要条件。充分利用党团活动日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通过以党建带团建, 使一大批团的干部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不断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4]。

(2) 党建工作与班级工作相结合

班级是学院学风建设的主体单元, 也是学生党支部的主要依托, 促进党建工作与班级工作的结合是科学地进行党建工作的必经途径。学生党支部可开展各种活动, 促进党建工作与班级工作的有机结合, 形成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氛围。

(3) 党建工作与宿舍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生宿舍以人数少, 便于管理, 易于沟通等特点, 不失为党建工作的又一重要阵地。学生党员可以宿舍为单位, 努力创建优良学风宿舍, 推行“党员示范寝室”和“学风示范寝室”, 把学风建设的内涵延伸到同学们的生活区域, 加强学生宿舍文化阵地建设。

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为独立学院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以学生为本, 勇于探索和创新, 以学风建设为新的载体, 将党建工作贯穿到学风建设的全过程,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储璧茜.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 2011.12.

[2]李雪琪, 崔源.以学生党建工作为抓手促进独立学院学风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2.

[3]游茂, 彭振兴.试探独立学院如何以党建促进学风建设[J].科教导刊, 2012.5.

篇4:(范乾坤)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探索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加强学风建设是各高校育人工作的永恒主题,尤其是在新形势下,探索加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就更为必要。

一、学风的科学内涵及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良好的学风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优良的学风,以优良的学风保障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确保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风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面对以90后为主体的教育群体,研究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探索创新学风建设的新举措和长效机制,对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履行大学职能,实现社会主义大学使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现实需要。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具体举措

学风建设首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高校、家庭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有效互动,需要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形成合力,需要学生的内心认同和积极配合。作为高校,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合力。高校加强学风建设,首先是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在全校师生中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投身到学风建设中,努力形成全员参与育人的良好局面。其次是要建立运行顺畅高效的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司其责、齐抓共育,形成工作合力。第三是要明晰职责,建立定期沟通和议事机制。主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应作为学风建设的具体牵头人,协调各部门共同抓好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以校园文化为先导,凝聚学生对学校、专业的认同。校园文化是学校自身多年来发展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培养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充分凝练符合大学自身特点的、能够唤起青年学生心灵和激情的、唤起他们对高尚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道德追求的校园文化精神,不断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内化力。要利用各种场合、平台、媒介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大对校情校史的宣传力度,开展各类学术报告和专业知识讲座,加强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志向,要以荣誉激励人心,以感情凝聚人心,增强学生对学校、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以导师学长为示范,指导学生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学风建设始终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导,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教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风的好坏,好的学风是由好的教风带出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主要是受到教师的学识、授课内容、授课技巧和人格魅力所影响。某种意义上讲,教风决定了学风。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就必然要求要加强大力教风建设。加强教风建设,要加强师德建设,高校要围绕敬业、勤业、创业、乐业四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围绕如何提高素质能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围绕如何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对教师的后勤保障工作;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形成勤于、乐于、善于施教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四)以课外实践活动为助力,努力践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在倡导改革创新的今天,高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学风建设,就是要不断创新学风建设的载体,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比赛,在赛中练,在赛中学,加大企业、高校、学生间的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科研意识,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有效促进学生更扎实地学习好、掌握好、利用好专业知识,进一步推动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五)以学生党建为引领,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与传承。在学风建设中,广大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既是工作对象,也是中坚力量,学生党建可以为学风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因此,加强学风建设要以学生党建为引领。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学生党员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号召广大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表率和先锋作用,使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成为学风建设的骨干和主力军,潜移默化对周围的同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结束语

在高校学风建设中,要始终保持高度重视,做好顶层设计,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一建设主体加强研究分析,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入手,以文化氛围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活动载体为平台,以示范带动为手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教育和管理全过程参与和全方位服务,努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大格局。

参考文献:

[1]周家健.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3):25-27.

[2]教育部.關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12.02.

[3]唐东升.学习型组织视角下的高校学风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167-170.

篇5:(范乾坤)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探索

关键词: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人才培养

引导学生端正态度、目标明确、积极进取, 形成奋发向上的良好学习风气, 要做到科学制定规划, 严格贯彻落实, 积极探索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努力提高学风建设的实效性, 巩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以思想教育为根本, 发挥全程育人和全面育人合力, 建立学风建设引导机制

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广大学生主动学、勤奋学、乐于学, 而好学乐学现象的产生有赖于以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为主的思想教育。在探索学风建设长效机制过程中, 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教育, 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围绕“全程育人”的时间轴与“全面育人”的空间轴加强思想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各要素有机结合, 形成目标手段方向一致、时间空间合力作用的学风建设格局。

1.1 注重点面结合, 增强全程育人机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思想引导, 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的做法, 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做到以面促点、以点带面, 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思想教育创新模式。针对新生以专业认知教育为主, 重点通过专业教师专题报告、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 真正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针对大二大三学生以目标教育和成才教育为重心, 通过大学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激发学生强烈的成才愿望, 让学生学有目标, 行有方向;对毕业班学生重点通过考研学习引导、人才定制培养、专业实训基地、职业生涯体验等活动提升毕业班学生的就业能力。

1.2 依托“123”, 丰富全面育人的形式与内涵

“123”, 即一个重视——院系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学风建设;两种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三支队伍——全体辅导员、骨干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学生党员干部, 不断丰富思想教育的方法、形式和内涵, 综合运用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逐步形成齐抓共管、齐心协力、合力推进的学风建设全面育人局面。

一个重视:由院主要负责人挂帅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学风建设研讨会, 对学风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任务和目标, 研究相关制度和措施, 加强督察检查, 促进学风建设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两种能力: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学生常规性学习重要意义教育增强学风建设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通过“本科生课外研究能力提升辅导活动”等, 遴选有研究经验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提供平台增强学风建设的实践性, 不断提升学生的项目经验和实践能力。

三支队伍:全体辅导员深入学风建设一线, 围绕优良学风班风建设, 以年级大会、学生党员干部座谈会、重点学生定期谈话联系家长等位载体, 积极开展年级层面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党政干部和青年教师中选拔一批思想政治水平高, 工作认真负责, 在学生中享有一定威信的干部和教师兼任学生班主任, 以专业角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学生党员干部是学风建设的主体, 也是推动学风建设的骨干力量, 选配好班级主要学生党员干部, 管理和使用相结合, 培养与考核相统一,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干部在学风建设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示范效应。

2 以科技创新为载体, 围绕活动品牌化和项目基地化, 构建学风建设发展机制

为学生营造浓厚的科技型学习氛围、提供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结合专业特色, 极搭建“五个一”平台, 创建品牌科技文化, 促进人才培养, 全面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个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积极加强创新基地的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专项资金配备实验设备、网络设备、科研设备、学生培训教材等, 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技术支持, 并把基地建设成为学生培训、参赛和学习的重要场所。

一支具有主动性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主动开展与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工作, 争取导师的支持, 聘任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学生班主任, 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或指导科技竞赛。鼓励研究生导师吸收本科生参加自己的科研小组开展科研活动并指导学生参加比赛, 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一支具有进取精神的学生科技活动梯队。根据不同的科研活动特点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 建立不同的科技活动小组和科技活动梯队, 形成一年级培养兴趣打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高能力、三年级为重点组队参赛的活动模式, 以“面向学生、点面结合、重点突破”的方式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秀人才。

一套完整的培训、竞赛机制。围绕学科内重点赛事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根据竞赛活动的时间和特点, 制定详细的活动进程, 提前半年开始组织学生报名、培训、选拔、组队、集中培训等方式做好赛前准备。

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 并将活动成绩与日常综合测评管理、评优工作、科技创新学分认定、推免研究生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风建设。

3 以激励措施为手段, 突出榜样、奖惩和竞争, 完善学风建设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手段。学风建设的激励职能, 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 在使学生需要获得满足的同时, 实现优良学风建设的目标。

3.1 典型示范, 榜样激励

榜样在学业上的示范作用, 会影响和带动全体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自觉抓紧学习, 促进其学业的进步和良好学风的形成。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的功效, 通过开辟学风专栏、专题研讨会等介绍学习经验、学习典型、优秀校友事迹,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动力, 确立学习和成才目标;弘扬学习风气, 发扬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 典型示范, 榜样引路, 在学生中树立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模范和先进, 在学生中形成崇尚先进, 争创先进, 争优创优的浓郁氛围, 真正地发挥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先进模范作用。

3.2 赏罚分明, 奖惩激励

学风建设是个持久的过程, 对学生仅有学习目标的刺激远远不够, 运用奖惩机制来激励学生, 无疑能让学生感受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力量。要注重在各种学习评比、竞赛活动中将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有效结合, 恰当采取惩戒措施, 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对鼓励先进学生、消除不良学风、促进落后学生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3.3 考核评价, 竞争激励

当前来自学业、评奖、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 正是由于这些竞争的存在, 才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为使自已不被淘汰, 唯一的办法就是努力学习、奋发进取和敢于竞争。积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认真落实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工作, 在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引入考核评价机制, 强化竞争激励, 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学生素质培养逐步由过程管理到过程与目标管理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班级及年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风建设。

4 以养成教育为依托, 遵循规范性和主体性原则, 强化学风建设约束机制

养成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通过建立健全的行为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学习践行能力, 进而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4.1 坚持规范性原则, 加强学风制度规范建设

规范性原则是指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以行为规范为根本指导, 加强学生纪律管理、行为管理、教学管理、考试管理、实验与实习管理等,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时在学生中大兴学习之风, 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知识竞赛,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撰写科技论文, 培养广大学生勤学多思, 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4.2 坚持主体性原则,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

学风主要反映学生的求学精神和治学态度, 学生既是学风的主要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学风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学生内在的求学精神和动力是养成教育的关键因素。要高度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既与学校和老师的培养教育有关, 更与自己付出的艰苦努力分不开。积极推进以党支部为核心, 党支部、班委会、团支部“三位一体”的班级工作模式, 注重发挥班级、学生会等学生基层组织在学风建设中团结学生、组织学生、凝聚学生、教育学生的功能,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校有良好的学风不只是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事, 而是与学生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事, 同时也是能让自己受益终身的事。

参考文献

[1]瞿祥华, 邓云涛.以学风建设为主线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22) .

[2]谭振亚.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永恒主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

[3]徐可明.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4) .

[4]史宏建.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5]孙丽珍.人才质量视角下的高校学风长效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 .

[6]马建华.构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

篇6:(范乾坤)大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互动机制探索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作者简介]王伟忠(1975- ),男,浙江缙云人,浙江万里学院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讲师,浙江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浙江宁波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048-02

学风是高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精神和学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思想认识、教学质量、学习动力、整体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加强学风建设,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高校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高校履行大学职能,实现大学使命,塑造大学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笔者认为,建立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约束机制

学风建设要靠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有规范的制度来约束和保证,两者要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同时,要不断建立和完善适合学校发展、学生健康成才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

1.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良好的学风必须依靠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保证。学校应根据校本特色和工作对象,完善教学管理、学生与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学分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制度在学风建设中的督导作用;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对学习态度不端正、违反制度的学生一定要按规定进行处理,真正起到约束管理的作用。

2.健全考务管理制度。“考风与学风,犹如唇齿关系,唇亡则齿寒。没有严明的考风考纪,良好的学风就难以形成。”建立健全考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全面认识考试的目的,严格教学要求,维护考试制度建设的严肃性,确保教师在出题、监考、阅卷和登录分数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按照有关考试管理工作的规章执行;其次要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对监考人员的监察力度,落实对考试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最后要加强考试违纪教育和考试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形成正确的舆论和风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考试的严肃性和考试违纪的危害性。例如,在考前举行考试诚信宣誓或签署诚信宣言等活动,以培养和强化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的品质,努力营造自尊、公正、诚信的考试风气。

3.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要制定完善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倡导文明交往。要抓好学生宿舍的学风、安全和卫生工作,重点规范学生宿舍上网,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引导学生利用丰富的网上学习课件,增强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开展和谐宿舍、星级宿舍、特色宿舍等活动评比,以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要从制度上保证在学生宿舍建立学习型活动室,如英语考试加油站、考研冲刺室等,以营造学生宿舍良好的学习氛围;要落实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的工作制度,在学生宿舍建立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宿舍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健全学生自我管理制度。端正学风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学生自律制度,并通过教育引导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应从低年级抓起,通过自律机制的建立,加强学生基础文明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时,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

二、建立爱岗敬业的全员育人教育机制

高校的政务、教务和学务等工作虽有各自的特点,但不能割裂开来。学风建设就需要政务、教务和学务互动,促进资源整合。全校上下,包括专业教师、管理干部,都应该从自身工作出发,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

1.明确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教风对学生学风的形成具有直接的、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抓好学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师的教风,以教风促学风,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严格课堂纪律,规范教学秩序。教师要结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教师要主动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成长,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较高的学识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来影响学生。

2.发挥辅导员对学风建设的引领作用。辅导员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从辅导员的培养、使用、考核、发展、评价、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打造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的学生辅导员队伍。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要求辅导员勤奋学习,以身作则;另一方面要求辅导员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发挥榜样作用,从而影响并带动广大同学共同实现学风建设的目标。

3.学生导师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至关重要。导师不仅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育人功能。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导师队伍,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育人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的不同领域,分别担负起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学习、科研、就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引导、指导职责,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实现教学互动和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把育人工作作为导师聘任、考核、晋升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从根本上保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实现,真正把教师的育人工作摆到首要位置。

三、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

改革高校学生评价体系,创新考核制度是扭转学风、端正学风的体制保证。因此,应该创新评价机制和方式,给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的导向。

1.形成科学公正的学业评价体系。大学生的学业评价要以社会评价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内涵,使学业评价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推动力。要改变知识取向的质量观,牢固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性、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模式;要积极推进考试改革,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实行灵活多样的评价形式,把以书面测验为基础的评价变为多样化的评价,把以记忆为中心的评价变成以理解、运用和创造为中心的评价,把只着眼于狭窄范围的测验评价变成考查认识、感情及应用能力的综合评价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实践能力。

2.形成多元化的学生奖励体系。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奖学金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奖励设置上,要实现立体多层、多元个性的奖项,既要注重对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又要注重对学生班级集体的激励和引导。通过不断改革奖励评定方式,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力度,让众多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最终以学业成绩的提高、全面素质的拓展来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

3.注重对违纪学生的励志教育。要鼓励和引导违纪学生成才,对受到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的学生,不能“一棒子打死”。要根据违纪学生的不同特点,安排励志导师,开展针对性的励志教育。对一些违纪后表现突出的学生处分要予以其撤销机会,以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成功情绪体验,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建立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学校要建立具有校本特色、兼容并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打造精品社团,积极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1.开展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情操陶冶的作用,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师生活跃学术思想、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提炼大学的办学理念,坚持建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建立校园师生间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其次,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出求真、向善、创美的统一,要把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渗透到有关的教育情境、教学策略之中,使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校道德文化的建设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以其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2.打造精品学生社团。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推进打造精品学生社团工程。通过强化社团评比等激励机制,规范社团建制,鼓励社团组织自我管理;加强对社团的服务、引导,放手让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桥梁作用,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舞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开拓多种形式的社会合作,引入社会资源,开展对接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机遇和平台。

3.营造学生科研文化氛围。学生科研不仅能促进教学工作开展,更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积累,知识结构的改善,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要重视各类学科竞赛的开展,把学科竞赛和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形成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要主动研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大力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方法,努力搭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平台,积极营造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氛围;要经常举办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和讲座,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4.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要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重点,整合、深化教育主渠道之外的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和成才。学校要深化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提高认识,建立和健全各项工作机制;要善于统筹兼顾,注重整合资源,建立多样化、模块化、动态化的素质拓展体系;要在开展实施素质拓展活动时,在活动内容、形式方面注重紧密结合学风建设的要求,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拓展学习知识的范围,查找学习存在的不足,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建立全面高效的“以生为本”的服务机制

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和工作原则,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将教育管理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开展学生权益维护、经济困难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支持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工作,为学生成才创造良好条件。

1.完善学生权益工作体系。要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利用学生申诉机制,拓展学生申诉范围,调整、充实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切实开展对学生的纪律处分、学籍管理、各项服务等学生申诉处理;进一步完善听证制度,凡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定,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通过召开听证会,听取学生的意见;建立学生事务公示公告制度,凡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公开,接受学生监督;依托学生自我组织、学生专业社团组建大学生权益保障委员会,通过设立“接待日”“投诉信箱”“权益服务热线”等途径,倾听学生意见,反馈学校信息;建立学生教学、餐饮、消费监督机制,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和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维权服务。

2.完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资助工作体系。要建立并完善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为主体和其他资助形式为辅助的助学体系,使学生在获得帮助的同时也承担一定的责任或义务,使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规范贫困学生认定机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库;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勤工助学运行机制,积极拓展勤工助学渠道,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充分吸收和借助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勤工助学的资源效益;要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秀典型,弘扬他们在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要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自立自强教育、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要建立全面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完善工作职责,实行定期、及时报告制;要强化危机意识,通过全方位、分层次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意识和工作能力,并要求工作人员做好每一位学生心理测评及后续工作,建立科学化、动态化的心理档案体系,确保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解决;要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主体意识日益加强;要按照“教育为主,重在预防”的工作原则,整合各种资源,开辟有效途径,包括搭建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加强网上咨询力度等各个方面。

4.建立其他特殊群体的工作机制。要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服务工作,建立学生学习支持中心,对那些缺乏学习兴趣、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使他们的学习信心得以树立,学习动力得以激发,引导学生共同进步;要加强对考研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明确目标,为学生提供考研信息联络及服务工作;要对具有出国留学意向的学生开展有效的指导,提供切实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程正芳,等.论招生规模扩大后高等学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2).

[3]段雪辉.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研究,2007(2).

上一篇:向失败的英雄致敬下一篇:霍桑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