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中有乾坤读后感

2024-04-27

碗中有乾坤读后感(共4篇)

篇1:碗中有乾坤读后感

碗中有乾坤读后感

拿起一本杂志阅读起来,读到其中的一篇《碗中有乾坤》时颇有感触,女儿也醒了,便大声朗读给她听……文章提到根据华人的传统观念,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都会通通留给孩子,还例举了几个典型事例,其中有老的掉渣的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滑嫩的鱼肉永远都会给孩子吃,妈妈永远都只会啃无肉的鱼头。孩子大了以后误会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也就会常常提着鱼头去圆妈妈无欢的梦……也许他们也知道妈妈也爱吃鱼肉,但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和我是第一的心态让他们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大人们喜欢吃什么,管他!

读到这里想起小时候,妈妈从上衣口袋带回的别人给的糖果让我和弟弟吃,不同的是妈妈会告诉我们,她也喜欢吃却舍不得吃,要留给我们吃,而我和弟弟也常会咬下一块塞到她的嘴里……那个时候妈妈灿烂的笑容常常定格在记忆中。而如今,我也为人母,却不知不觉中沿袭了“当然把最好的最香的给孩子了!”的错误概念,通过自己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孩子,让她以为本该如此,长辈就该时时让路,事事让步。我反复地大声读到“在我的家庭中,老者永远都是第一。最好最香的最可口的永远先给他们,其次才是我和孩子。想想看,处于风烛残年的老人,人生道路已经走了大半,我们还不该好好地让他们颐养天年、尽情享受口腹之欲吗?……”,边读边反思,以往都会女儿最爱吃的放在离她最近的位置,外公和外婆也常常会说,这道菜是专门为他们疼爱的外孙女做的,而女儿也会毫不客气的包揽这道菜,实在是吃不下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其他人的碗中。深深自责没有意识到碗中其实大有乾坤,不能轻视。

还会带着爸爸妈妈去餐馆,会把桌()上最好的先放进他们的碗里,剩下的才会和孩子分吃,也会把这个优良的“长幼有序”的伦常关系带到每天的餐桌上,让女儿明白要孝敬老人,和他人共享美食,而不能只是考虑自己……

篇2:碗中有乾坤读后感

碗中的空间是有限的,然而其中的世界却是充满了遐想。斟一碗洌酒,你会透过清澈的液体,感知天的高远、地的辽阔,感知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生活滋味。碗中有你我,碗中有乾坤。

陆机把“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的悲情倒入了碗中,李白把“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欢乐倒入了碗中,欧阳修把“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颜”的聚合倒入了碗中,王维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倒入了碗中……

盛满酒的碗,不再是平淡生活中的器皿,在其中,有着生命的高洁和伟岸,有着人情的欢快或悲悯,有着日月的沉浮和天地的寥廓。碗中映射着生命滋味,碗中留存着乾坤。

小小的碗中,有着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喜悦;小小的碗中,有着阮籍“临觞多哀楚,思我故时人,对酒不能言,凄冷怀酸辛”的哀伤;小小的碗中,有着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愁绪。小小的碗中,蕴藏着生命的力量。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先贤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透过它,我们看到志士们“却将万字平戎策,他年要补天西北”的报国志向;透过它,我们看到了英雄们“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丰功伟绩。

碗中有你我,碗中有乾坤。人生就如同盛上酒的碗,虽然生活的范围很有限,但我们向前进的地方永远没有边缘。

在碗中,我们同看无边落木,海阔孤舟;在碗中,我们同看星辰日月,潮起潮落;在碗中,我们同乐于酒酣,酩酊于傲世;在碗中,我们啸大风于慷慨,泣三叠于歧路。

碗中有你我,碗中有乾坤。温柔地啜,或是细细地品,或是豪放地饮……醉了就让心灵在古时的山水边、田垄旁或是疆场上,感受着纷繁世界,享受乾坤的宁静或安详,激情或超脱。

“自古饮者留其名”,紧张的尘世生活,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是浪漫的春夜,独处僻静之隅,取一只碗,透过清澈的液体,感受天的高远、地的辽阔、生命的平等或激情。

碗中有你我,碗中有乾坤。

篇3:碗中有乾坤

“如果桌上有只白斩鸡,那么,皮滑肉嫩的鸡腿谁吃?”

朋友当中,百分之百会给予我同样的答案:

“当然是给孩子吃啦!”

根据华人的传统观念,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最好的、最香的、最可口的,通通都得给他(她),都得让他(她)。

遗憾的是:大家都没有想到,这样做,就等于是把一种全然错误的概念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了孩子,让他(她)认为他(她)能够为所欲为地呼风唤雨;长辈呢,就该事事让步、时时让路。

曾看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一个母亲和8岁的儿子坐在一块儿用餐,孩子将自己所不喜欢的食物当成垃圾,毫不客气地甩到母亲盘子里;然后叉子一伸,大模大样地从母亲那儿将他喜欢的食物取过来,毫不顾及母亲的感受。至于母亲呢,笑眯眯地任由他去。她像是绚丽的“棉花糖”,孩子任性地把她搓来捏去,她狼狈地失去了自己的“形状”,心里却还兀自甜着、甜着……

故事中的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刻意告诉孩子,她不爱吃鱼肉,只爱啃鱼头,结果,孩子欢欢喜喜地把嫩嫩滑滑的鱼肉吃个精精光光,妈妈呢,永远只能吮吮那多骨无肉的鱼头。孩子长大后,误以为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便永远以鱼头去圆妈妈无欢的梦。

妈妈那则白色的谎言,他们听不懂。

另一种情况是:他们知道妈妈也爱吃鱼肉,但是,自小养成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早已无从也无法纠正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才是最为重要的,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管他!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到捷克旅行,有个真实的小故事,很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当时,这个封闭多年的国家刚刚开放,物资匮乏,所有外来的物品价格不菲,而香蕉,正是昂贵的舶来品;买一整束香蕉,是令人咂舌的豪举,因此,水果摊子上的香蕉,不是成束成束地出售的,而是拆散成一根一根地摆卖的。

这个动人的故事,是当地人告诉我的。

有一回,他带有余钱,就买了根香蕉给年过八旬的老妈妈解解馋。老妈妈看到那根黄澄澄宛若金条一般的香蕉,双眼立刻绽放出快乐的亮光;然而,看着、摸着,终究不舍得吃,趁儿子不注意,悄悄地藏了起来。傍晚,孙子放学回来,她才一脸喜色地拿出来,给他。孙儿看到这条宛若天上弯月的香蕉,两眼倏地射出兴奋的光芒;他看着、摸着,竟也不舍得吃,静静地把它藏了起来。天亮时,在工厂轮值夜班的母亲回来了,他才满脸得意地拿出来,给她。母亲看到这条好似金铸珍品般的香蕉,双眸霎时流出了温柔的笑意;看着、摸着,无论如何也不舍得吃。等到辛劳的丈夫回家后,她才献宝似的将香蕉拿给他。一家之主看到这香蕉经过“九曲十八弯”后,又回到自己手上,眼泪不由得就涌上了眼眶。原本已经熟透的香蕉,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折腾后,早已变得十分糜软了。结果呢,一家之主拿了一把刀子,将它切成几片,全家老幼分着来吃了。

触动我的,是故事里“敬老”的概念和“分享”的哲学;感动我的,是好像强力胶一般把家庭成员粘在一起的那份浓浓的爱。

在我的家庭里,老者永远排第一。

如果我请亲爱的爸爸妈妈来家里共用晚餐,我一定會烹煮他们最爱吃的菜肴;如果我带他们上餐馆去,我也总会把桌上最好的东西先放进他们的碗里,其他的才轮到我和孩子们分着吃。

回想昔日,我的父母亲,在那遥远的年代里,不也正是这样对待我的祖辈的吗?胖胖的父亲总殷切地把好鱼好肉朝白发爷爷的碗里搁,把那个白底描着蓝色花纹的饭碗塞得满满当当的,白发爷爷露齿而笑的画面,一直是我童年很温馨的记忆。

“长幼有序”这样一种美好的伦常关系,必须通过现实生活里大大小小的事件具体呈现,切切实实地渗入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中,也只有这样,这个优良的传统价值观才能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下去。

篇4:碗中有乾坤

朋友当中,百分之百会给我同样的答案:“当然是给孩子吃啦!”

我不由得想起发生于非洲的一则小故事。

有个村庄发生饥荒,饿殍遍地。母親决定带着三个稚龄孩子穿越茂密的森林,去投奔她的亲戚。很不幸地迷路了,随身携带的干粮又吃光了。后来发现一棵树上长有浆果。母亲把浆果采了让三个孩子吃,自己死忍饥饿,半颗都不碰。最后,活活饿死了。三个孩子靠着那袋浆果又维持了几天。浆果吃完后,有两个不支倒下,最终获救的只有一个。

倘若她当时能够理性地与稚龄孩子分吃那袋浆果,也许不久后便会在丛林里找到第二棵、第三棵、第四棵……无数棵浆果树,这样一来,母子四人都能活命了。

在我的家庭里,老者永远排第一。最好的永远先给他们;其次,才是我们夫妻俩;再次,才是孩子。

想想看,处于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们还不该好好地让他们尽情享受口腹之欲吗?至于我们自己,天天为生活拼搏,还不该好好地宠宠自己吗?孩子前头的路很长很长。要吃香喝辣,机会多的是。

我家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桌上有鸡,两只鸡腿,自炫自得地闪着碎钻似的油光。稚龄的孩子,手中拿着叉子,仰着头,问道:“妈妈,谁吃鸡腿?”我一面把鸡腿扯下来,一面应道:“上一回,是你和弟弟吃;这一回,轮到我与你爸爸吃。”

说毕,便快乐地把肥嫩的鸡腿分别放到自己和枕边人的盘子里……

上一篇:打了人的检讨书下一篇:梨的六年级作文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