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中体会智慧评价要点

2024-04-30

从课文中体会智慧评价要点(通用11篇)

篇1:从课文中体会智慧评价要点

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心得体会

定塘中心小学 陈亚丹

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广大语文教师对这一观点在理论上是完全认同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然而这只是我们长期以来对语文课程的一种理性认识,遗憾的是“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很多教师客观上还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最后能够总结的也往往是学生在课文思想内容或人文情感方面的收获。

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必须转变一个观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教“语文”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此次学习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更实了。

(一)目标明确,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

作为第一课时课开始删繁就简,直奔教学主题,精当的导入为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初读落实到位,整体感知精当有意,字词教学很扎实,结尾存疑。整堂课以尝试运用语言为目标,恰当选取了语言训练点,因此无疑是扎实有效的。这节课抓住了。。这条主线,教学板块清晰,能否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收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内容实。课文教学脉胳清晰、取舍得当。

(二)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新课程提倡阅读教学中多诵读少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从教学效果来看,“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正是成为了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做法也十分扎实:主要表现是:

1、以读为本,始终在语言情境中感悟、积累。

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所积极倡导的“加强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的体验”,做到了以读为本。读时注意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进行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读出„„这一环节时,将学生带入情境,体验朗读,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得到情感熏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整个过程中,不管哪个词语的理解,老师并没有让学生生硬地去理解,而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具体语言情境,通过句子的反反复复的朗读,在理解中实现语言的积累,从而夯实写话基础。

2、多方法字词教学,落实有效积累。

本课在字词教学中,很有特点。①结合朗读,丰富词义。如教学 这一组近义词。老师结合朗读理解,并指导学生明白作者很能干,同样的意思却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②借助图画,进行词义教学。③结合语境,采用动作演示进行词语教学。品味字词的方法很多,只要抓住重点字词沉潜品味,就能使沉睡在纸面上的静止的语言符号“活”起来,“立”起来,就能使课上出语言的味道来。总之,多样形式的积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难认的字多念几遍,难写的字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解释,该辨析的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反复品味,该归纳的主要内容归纳,就连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小到标点符号知识都不再一溜而过。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浮光掠影式的虚幻的空中楼阁。

3、关注文章的表达形式,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这就强调了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本课正是关注了文章中有规律的、有特色的语言,巧妙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比如:这堂课,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这个问题,先引领学来自主感悟文章表达上的语言特色,在比较中,学生体会到„„然后设计了„„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设计的非常成功的,为学生运用语言创设了一个情境,将之前积累的语言最大程度的进行了运用,都将文中的句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起来,是老师极其巧妙地将文本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的成果。总之,象这样本着“注重积累 学会运用”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感悟、运用中学习语文,进而完成语文素养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是课堂教学真正的“痕迹”。

以上就是我读了整本书之后的一点感想,作为我们老师,是应该极其巧妙地将文本内容理解和语言训练紧密结合的成果。像这样教学给我们清晰的呈现了一个由积累到运用的精彩过程。总之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积累语言,以积累为前提,以运用为目的,必定能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2:从课文中体会智慧评价要点

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

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

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

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篇3:刍议牛膝盖骨上方脱位

1 病因

膝关节结构存在缺陷、股四头肌痉挛、膝直韧带松弛, 以及营养不良和遗传因素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1.1 直接病因

直接引起本病的原因是滑走、坠落、跳跃、竖立、撞击等致使膝直韧带伸张, 同时股四头肌强力收缩, 引起膝盖骨向上脱位, 膝盖骨移位到内滑车嵴顶端, 并被膝内侧直韧带的张力支持和固定, 膝盖骨下缘牢固地嵌在股骨内滑车嵴上缘, 膝盖骨不能自由降下。

1.2 间接病因

由于创伤而引起膝关节韧带损伤, 以及严重的慢性关节炎和关节囊积液等其他膝关节疾病也可引发该病。

2 症状

膝盖骨向上脱位时, 安静站立, 患肢的膝关节和跗关节高度伸展, 并向后伸出, 人为屈曲也不可能。固膝关节不能屈曲, 其以下各关节也不能屈曲。运步时, 患肢拖地前进, 不能伸出, 同时高度向外展, 或以蹄尖划地, 或根本不能着地, 呈现三脚跳。触诊膝关节时, 可发现膝盖骨移位到上方, 膝内侧直韧带非常紧张。有的牛发生于妊娠后期。患畜食欲和精神正常, 体温、呼吸、脉搏基本正常。

膝盖骨上方脱位症状很明显, 易诊断, 但应与股二头肌脱位进行鉴别诊断[1]。

3 治疗

3.1 保守疗法

保守疗法适用于脱位不严重的病牛, 即将脱位的膝盖骨进行整复。整复时, 借病畜患肢用力着地的动作, 使脱位的关节自动整复。也可由一人牵患畜往前行走, 数分钟后, 术者站于病牛患侧, 以一手扶于患畜背部 (患肢在右, 用右手扶背;患肢在左, 用左手扶背) , 另一手搬起患肢跗部 (或用绳子拴住系部) 向前方猛力提举, 随即放开, 趁其走动机会即可复位。如不能复位可再进行1次, 以患肢能自动提举, 不再拖拉为愈。然后缓遛十几分钟, 即可完全康复。保守疗法治愈后的病畜一般容易复发, 且复发后再次用保守疗法治疗一般效果不佳, 须采用手术疗法。

3.2 手术疗法

对于用保守疗法不能治愈的顽固性病例, 可行患肢的膝内侧直韧带切断术。

3.2.1 术前准备

首先准备好手术器械 (切腱刀、剪刀、弯止血钳各1把, 三棱缝针1颗, 适量缝线) , 并进行灭菌消毒, 手术部位剪毛、消毒。

3.2.2 患部定位

膝关节包括股膝和股胫两个关节。股膝关节由股骨滑车与膝盖关节面组成。股胫关节由股骨髁、胫骨近端与两骨之间的半月状板合成。在膝关节囊外有膝外侧韧带和膝内侧韧带, 在膝盖骨与胫骨嵴之间, 有3条很强的韧带[2]: (1) 膝外侧直韧带:起于膝盖骨的远侧角, 止于胫骨嵴近端外缘。 (2) 膝中直韧带:起于膝盖骨的远角, 止于胫骨嵴内侧。 (3) 膝内侧直韧带:起于膝盖骨内缘的纤维软骨, 止于胫骨嵴近侧韧带沟。

3.3 保定与麻醉

3.3.1 保定

用站立柱栏内保定, 保定时要注意尾的固定, 避免污染手术部位。也可侧卧保定, 患肢位于下面。

3.3.2 局部麻醉

取0.5%普鲁卡因2~4 ml, 在膝中直韧带下半部内侧缘进行注射, 再在韧带的内侧远端进行皮下浸润麻醉。

3.4 术式

在膝中直韧带的内侧缘, 靠近韧带的止点胫骨结节, 作一皮肤小切口。用弯止血钳穿过肌膜伸向膝内侧直韧带的深侧 (注意不得损伤韧带下关节囊) , 造成1个通道为插入球头切腱刀作准备。从皮肤切口将切腱刀沿韧带的深侧平行韧带插入, 其后把刀身翻转90°角, 刀刃对准预切的韧带。左手食指摸刀的尖端, 隔皮矫正刀的位置, 再用锯的动作, 将腱切断, 缝合关闭切口。注意:在切韧带之前, 感到刀被膝内侧直韧带压紧, 一旦韧带被切断, 缝匠肌的腱紧绷变为松弛, 如果只是缓和而没有松弛, 则没有完全切断[3]。

3.5 手术注意事项

(1) 整个手术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要注意尾的固定, 避免污染手术部位。 (2) 手术部位应在膝中直韧带内侧缘, 靠近韧带的止点胫骨结节。 (3) 所要切除的韧带应是膝内侧直韧带。如果手术切错韧带, 侧病畜仍然跛行, 甚至出现三脚跳。

3.6 术后护理

牵遛可防止切断的韧带与其他组织粘连。为了促进水肿液吸收和血凝块消散, 有利于脱位的恢复, 在整复后可配合内服当归红花散:当归、红花、杜仲、续断、牛膝、虎骨、秦艽、木瓜、桑寄生、土鳖虫各30g, 川芎12g, 乳香、没药各18g, 共研末, 开水冲服[4]。西药可用0.5%普鲁卡因与青霉素混合进行封闭疗法。

4治疗效果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若由于手术部位受到污染和术后护理不当造成局部肿胀, 可进行消炎、抗菌、消肿处理。临床统计治疗效果见表1

备注:4头复发的病例中3头是保守疗法。

5讨论

本病水牛多发, 可能与其生活习性有关。主要发生于妊娠后期, 是因为在妊娠后期胎儿吸收大量营养 (主要是钙) , 使母畜缺钙而造成骨质疏松等疾病, 从而引发本病。

参考文献

[1]李毓义, 杨宣林.动物普通疾病学[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69.

[2]周浩良, 雷治海, 陈嘉绩, 等.家畜解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30.

[3]郭铁.家畜外科手术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296.

篇4:从生活中开掘 ,从课文中寻找

作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有了生活,作文便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可见,唯有从生活中方能开掘作文素材。

1.引导学生在完成生活作业中捕捉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随处可见,只是学生视而不见,不善于捕捉。于是,我常常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生活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开掘作文素材。

2.指导学生从各种有益活动中发现作文素材

生活如果像一坛死水,学生怎能有写作激情?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创造作文素材,我常常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比如:有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画鼻子”比赛;有锻炼小巧手的“挟球”比赛;还有拔河、砸沙包、跳绳、捉迷藏等。由于学生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且亲自参加了,因而,他们既有东西可写,又感受颇深。

3.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作文素材

作为语文老师,配合作文教学,我常常鼓励并引导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开阔眼界。让他们在旅游、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并积累作文素材,为写作开辟广阔的道路。

二、从课文中寻找写作技巧

有了生活,学生们作文材料的源泉得以涌流,写起来便“言之有物”了。然而,有了材料不等于就有了文章,还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那么怎样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从而使文章写得“言之有序”,且“言之有理”呢?

这一难关,仅限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是很难突破的。那么,何不从语文课本中寻找呢?

我们知道,选入语文课本中的那些文章,都是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感情的文字,不但语言优美,写作技巧也很不一般。那么,我是怎样充分利用材料,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的呢?

1.开头要简单明了

“万事开头难”。要写好文章的开头,对小学生来说其实并不容易。翻开其习作,要么是开头过于“惜墨”,简单而不明了;要么是啰哩啰嗦,不知所云。

比如:一学生写的《踢足球》的开头几乎占了一整篇,他确实介绍清楚了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但他却把怎样找人,赛前做了哪些准备,写得像流水账一样细。等人找齐了,便以“我们的足球赛开始了”结束全文,而对踢足球的过程怎样,谁表现的突出,结果如何则只字未提。对此,我结合自读短文《参观

刘家峡水电站》一文的开头指导学生。请看“去年暑假,我去甘肃省永靖县看爸爸,到那儿的第二天,爸爸就带我去参观刘家峡水电站”。短短几句话,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介绍得一清二楚,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后经过修改,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了不少。

2.结尾应水到渠成

小学生的作文往往以“什么结束了”、“怎么怎么我真高兴”、“这就是什么什么”结尾,干巴巴的没有味道,纯粹是为结尾而结尾。

对此,我先指出其结尾不尽人意的地方,再结合《参加刘家峡电站》的结尾“我们走出电机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刘家峡水电站。”和《颐和园》的结尾:“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等,启发学生:大家想一想,这样的结尾既写出了作者的依恋之情,又激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促使读者巴不得也去参观游览一番,耐人寻味吗?

针对学生的习作,我常常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给以具体指导,在学生后来写的《游风穴寺》等作文中,结尾就写得非常含蓄、自然。

3.构思需巧妙新颖

构思,就是“怎么写“的问题。

怎样把观察所得按一定顺序、一定要求明白、具体、连贯地写下来?这一问题,我是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说、评、改来落实的。

那么怎样布局谋篇?怎样过渡呢?

初学者的作文,即使做到了叙事完整、明白,但也往往平铺直述,似流水账。教学中,我结合学生习作这样进行指导。仍以《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为例:先让学生看每段的开头,然后要学生注意这些词语:“坐在车上,远远看去……”、“登上大坝,站在坝顶,展现眼前的是……”、“正望着……出神,爸爸说:‘快看……”、“下了大坝,钻进……”。作者以参观点的变换为顺序,或远望、或近看、或听到声音……,过渡非常自然。这么一讲,在以后的习作中学生很少再用“接下来”等作为过渡语了。

4.能力该逐步培养

语文课恰当、自然、有效地结合作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比如:在教《香港夜色》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观察点,从而让学生知道如何选择观察点;在教《钓鱼的启示》时,教学生学到一些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而《倔强的小红军》一文,对人物的描写则非常好:既有心理和动作的描写,又有人物神态和语言的描写,这样使人物的形象丰富而具体,讲到这儿,我就适时地引导学生依照上面的方法来描写一个他熟悉的人……。

总之,作文教学离不开生活观察和技巧训练。语文课要有切切实实的能力训练,学生对语文工具掌握不够,运用不好的地方,教师要给以具体指导,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水平。素材加技巧,这些都有了,还愁学生写不出好作文吗?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新华区新鹰小学 河南】

篇5:从课文中体会智慧评价要点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集结了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老师对这一百个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读完书给我最深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王老师的点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向我们解释了如何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如何对待特长生、学困生、问题生;教师发展方向;班主任工作;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一点启示:批评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搞清孩子们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孩子,而且有把握不伤害孩子?当你理解了孩子,批评孩子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角度,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孩子,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

篇6: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

——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交流

襄矿子弟学校

宋丽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我能坐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我读的这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读后感受很深,回顾自己以前所谓的成功教学案例,总好象是在凸显自己的成绩。其实说句心理话,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现在,我就书中的一个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及感受。

坐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不写作业的孩子快乐吗?答案显而易见,不快乐!

(出示图片二)——班级案例

从去年接手四(1)班开始,每次检查作业,都发现我们班的张雅辉同学,不是少做,就是不做,而且作业脏兮兮的,于是我开始自认为聪明的采取夸奖、批评、说服、请家长„„一直延续了两个月,结果作业还是老样子。

(出示图片三)——惩罚的奖励

后来我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第35个案例“惩罚的奖励”后,我采用了案例中的方法。即:在他某天没有完成作业时,我说:干脆奖励你一个星期不写作业吧!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无奈与失落。

(出示图片四)——一张小纸条

第二天他悄悄的给我写了一个纸条,纸条上说:“老师,当你奖励我一个星期不写作业时,我感到了孤独,我不想让你放弃我。在一二年级时,我每天早早写完作业,感到很快乐,很开心,老师也很喜欢我。可是现在的我并不快乐,我现在知道了只有按时完成作业,我才能真正的快乐。老师,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的确,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学生写作业时很难快乐;但若不写,更不快乐。很多老师都有一种误解,以为人家写作业他不写,他一定快乐。其实不然,当一个孩子变成异类的时候,他是会感到孤独的。

(出示图片五)——用智慧换回童心

在上面我的班级事例中,我所采用的案例的高明之处在于,老师不是一味地加大检查和惩罚的力度,而是用自己的智慧“以退为进”退了一步,使孩子的“逆反”一下子失去了对象。这时候他的心才能沉下来,他才可能比较冷静地反思自我,才能发现原来不写作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从而认识到写作业的重要性。

(出示图片六)——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 “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感化心灵”这是王晓春老师这本书中的精华所在,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出示图片七)——反思型教师和智慧型教师

篇7:从课文中体会智慧评价要点

书中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个学生都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如果你不注意生活的细节,不去用爱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就不可能把他们的潜能彻底挖掘出来,学生的才华就不可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点点滴滴,如对学生宽容、理解、尊重、呵护、希望等等都是促进学生思维快速成长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们很多教师,整日忙忙碌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但唯一的感受就是累,从没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这样的老师永远都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也永远不会成功。如果你把学生看作天使,你将生活在天堂里。如果你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你将生活在地狱里。如果你不热爱你的职业,不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就不可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乐趣。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教师,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会去仔细挖掘这个职业当中的快乐,从而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外面的世界,忘记生活的烦恼。

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意外事件”,教师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和态度来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呢?如果面对学生充满想象的回答,教师用貌似温柔的话语给否定了,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孩子,教育、制约孩子,那么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何而来呢?学生的思维也就得不到发展。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开放的问题、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多种思维不仅得到了呵护,而且在老师的理解、宽容下,孩子心灵上也真正感受到了一份师爱。

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师首先就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投入他的全部精力,才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无怨无悔的献给孩子,献给自己的教育事业。但仅仅有“爱”就足够了吗?并不是这样的。

爱心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但爱不是万能的。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有时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心态基础而已,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就像医生与病人关系好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再说,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比老师的少吧,但他们却常常要求老师帮忙,希望老师多多教育他的孩子。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教育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让“智慧”与“爱心”同行,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入点。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那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所谓的智慧主要是指:辨析判断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创造型地开展工作。那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一、智慧是靠“想”出来的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时代在变,学生在变,学生的见识、感悟也在变,我们也应该多角度、创造性地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坚信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除此之外,还要多读名师的教育日记,时常进行案例分析。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思路,并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采用适当的思维方式进行合乎逻辑的思考。

三、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教师的教学一般是单独完成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靠自身的不断努力,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虽然这很难,但作为教师,我们还是应该把成为“智慧型教师”作为我们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2

专家王晓春老师曾用“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作为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位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

有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课落下了,我会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及时与家长联系寻找解决办法。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们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这并不陌生,却又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多彩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学生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

批评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唯一方式

批评只是一种带有情绪性的管理方式,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往往在没弄清楚学生是怎么回事,自己就大动肝火真是不值。如何正确地批评学生,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你理解了学生,批评学生肯定能找到非常自然的方法,孩子也自然能够接受,不掩盖问题,才能真正全面地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实施挫折教育与批评。这是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启示。

教育智慧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学问很深的艺术,蕴藏着许多智慧。一直以来,我也是那些忙忙碌碌的愚人,书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好多就发生在我身边,也曾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也曾经让我忧心忡忡,也曾让我牢骚满腹,而我机械地做着、忙着、拼搏着。尤其,读到“水彩笔的故事”这一案例,使我想到自己平时也经常的遇到此类问题,但很少去动脑筋思考和观察学生的表现,而是“无研究的教育”,这种简单的教育,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对教师的能力也没有丝毫的提高。非常好的思维习惯是,遇到事情总想问个为什么,猜猜有几种可能的原因,然后,加以验证,有时不妨多转个弯想一想。

面对教育中频频出现的各种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首先慌了手脚,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各样的原因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我们要有容忍之心,更要具平常之心;我们要有大将风度,不要用我们的急躁表情和过激言语让孩子害怕、叛逆、压抑,而要寻找到合适的“点”,让孩子自我成长。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呢?教育智慧从日常善于捕捉的点滴小事中来,从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来,从概括反思中来,从良好的心态中来只要我们以研究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向研究型教师努力,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明了化,你可以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轻松又愉悦!

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我发现了真正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用爱心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智慧开启学生的潜质。当然,我知道仅仅看完这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正确运用该书中的正确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和创新,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篇8:从课文中体会智慧评价要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其分组

选择健康的1日龄AA肉公鸡555只, 按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5组, 分别为金霉素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和对照组, 每组111只, 组内设3个重复, 每个重复37只。

1.2 试验日粮及试验设计

1~21日龄饲喂表1的基础日粮, 22日龄~出栏饲喂表2的基础日粮。各组的基础日粮组成完全相同。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 其他各组的试验设计见表3。

注:表内代谢能、蛋氨酸、赖氨酸为估算值, 其余指标均为实测值;蛋氨酸、复合多维、微量元素、氯化胆碱分别占预混料的10.0%、5.0%、6.9%、9.0%。

1.3 测定项目

取屠宰鸡的胸肌150 g, 置于低温冰箱-26 ℃冻存, 备测常规营养成分 (按代谢试验中相应指标的常规检测方法测定) 。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分析测定于延边大学测试中心完成。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处理, 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并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肉中氨基酸含量分析 (见表4)

表4数据表明:肉样的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谷氨酸含量各组间均差异极显著 (P<0.01) ;试验2, 3组缬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金霉素组和对照组 (P<0.01) ;试验1, 2, 3组的亮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金霉素组和对照组 (P<0.01) ;试验1组和金霉素组异亮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2, 3组和对照组 (P<0.01) , 且试验1组与金霉素组间也差异极显著 (P<0.01) , 试验2, 3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试验1, 2, 3组苯丙氨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金霉素和对照组 (P<0.01) ;试验1, 2, 3组赖氨酸均极显著高于金霉素和对照组 (P<0.01) 。试验1, 2, 3组赖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金霉素组和对照组 (P<0.01) ;试验1组天门各氨酸含量最高, 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0.01) ;而苏氨酸和丝氨酸有个别组未检出。

注:*表示必需氨基酸, △表示鲜味或甜鲜味氨基酸;同行数据肩注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含有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表示未检出。

2.2 肉中脂肪酸含量分析 (见表5)

注:*为饱和脂肪酸, **为必需脂肪酸。同行数据肩注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5可知:试验组1, 2, 3组肉样中十四烷酸含量极显著高于金霉素组 (P<0.01) , 试验1组含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试验2, 3组和对照组 (P<0.01) ;棕榈油酸含量各组间均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含量高低依次为试验3组>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金霉素组;金霉素组棕榈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1, 2, 3组和对照组 (P<0.01) , 试验1, 2, 3组之间也差异极显著 (P<0.01) ;亚油酸含量各组间均差异极显著 (P<0.01) , 其含量依次为试验2组>试验1组>试验3组>对照组>金霉素组;金霉素组油酸含量极显著高于试验1, 2, 3组和对照组 (P<0.01) , 试验1, 2, 3组之间也差异极显著 (P<0.01) , 试验1组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 ;试验1, 2组硬脂酸含量极显著高于金霉素组、试验3组和对照组 (P<0.01) , 且试验1, 2组间也差异极显著 (P<0.01) , 试验3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金霉素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3 讨论

3.1 合生素对鸡肉中氨基酸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合生素能够使试验组鸡肉样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大幅提高;此外, 试验1, 2, 3组的肉样中含量较高的苏氨酸在金霉素组和对照组肉样中未检出;在试验1, 2组肉样中有的丝氨酸, 在金霉素组和对照组肉样中未检出。关于这2种氨基酸大量存在于鸡肉中至今还未见报道, 至于为何添加合生素后这2种氨基酸就开始在肉鸡的肌肉中沉积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这2种氨基酸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鸡肉的风味, 还能够改善肉的品质, 从而使鸡肉更具有营养。

3.2 合生素对鸡肉中脂肪酸的影响

试验1, 2, 3组肉样中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不明显, 其中棕榈酸含量极显著低于金霉素组, 而试验1, 2组硬脂酸含量极显著高于金霉素组、试验3组和对照组, 试验3组低于对照组。说明合生素的添加在提高肉质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尤其能够显著提高必需脂肪酸亚油酸的含量, 对鸡肉品质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1,2,3]。

参考文献

[1]范江平, 毛华明.鸡肉胴体品质评定的研究现状[J].中国家禽, 2002 (22) :39-40.

[2]HIDAKA H, EDIA T.Roles of fructooligosaccharid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ntestinal flora and suppression of production of putridsubstances[J].Food Enzgin, 1988 (31) :52-58.

篇9:从课文中积累写作“能量”

一、积累素材,使作文言之有物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书籍和资料也为写作提供了间接材料。秦牧就曾经提倡作家应该用一个仓库来装载这些材料。有道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阅读不但能使我们的眼界开阔,知识丰富,思维活跃,气质得以培养,还可以学习作者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的方法。试想,假若罗贯中不摄取陈寿《三国志》中的大量材料,其《三国演义》就不会横空出世,震古烁今;假若韩愈不借用《战国策·楚策》中“伯乐相马”的深刻寓意,其《马说》就不会别开生面,光照文坛;假若柳宗元不援引《礼记·檀弓》中 “苛政猛于虎”的鲜明主旨,其《捕蛇者说》就不会石破天惊,不同凡响。同样,对课文,如果熟读成诵,融会贯通,就可以把其中的思想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心得体会。譬如,借鉴《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经历,构思《选择》当不在话下;模仿《羚羊木雕》中“我”被逼讨还木雕的情节,运筹《委屈》应唾手可成。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有“触类旁通”的功夫,即善于将课文中的内容,与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情联系起来,启迪思维,触发情感,提炼出与之相似或相反的材料。如2004年湖北省仙桃市的中考作文试题要求以“位置”为话题自选角度作文。有位考生独具匠心,对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深入挖掘,拟题“梦圆破庙”,叙写濒于绝境的孔乙己用手“走”进荒郊野外的一间破庙,疲困入睡,于酣梦中爬上举人的位置,享尽荣华富贵,醒来后看到自己仍然穷困潦倒而重陷怅惘的故事。文章细腻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麻木的灵魂,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罪恶,扣题严密,构思独特,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了满分。

二、积累技法,使作文言中见巧 高尔基说:“只有在掌握了文学技巧的条件下,才有可能赋予材料以或多或少完美的艺术形式。”郭沫若曾说:“多读名人著作,而且对于某些作品还必须熟读、烂读,便能于无法之中求有法,有法之中求其化。”作家如此,学生亦然。通过“师法”而“入法”是非常必要的。对课文的许多写作技法,同学们应牢牢掌握。就整体而言,它們布局巧妙,各具匠心。《阿长与〈山海经〉》先抑后扬刻画人物形象;《我的叔叔于勒》先蓄势而后陡转突出文章中心;《威尼斯商人》欲擒故纵,掀起情节波澜;《故乡》以插叙对比打破结构平板……就局部而言,它们开合自如,不拘一格。或起似凤头:《阿长与<山海经>》开门见山、点明人物,《风筝》以联想切入、巧设悬念,《羚羊木雕》凸显矛盾、展开情节,《观舞记》铺排假设、先声夺人;或收如豹尾:《珍珠鸟》卒章显志、饱含哲理;《爸爸的花儿落了》结尾双关点题、发人深省;《紫藤萝瀑布》戛然而止、升华主题……有了很多这样的积累,写作时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灵活运用,可以使文章新颖别致、摇曳生姿。2005年浙江省宁波市一考生的作文《沟通》就因巧用技法而魅力大增,获得了满分。作者先写父亲领回一位漂亮的后妈,“我”臆断她那迷人的微笑后面隐藏着阴险的内心而对她极力排斥;接着写一天放学,突遇狂风暴雨,“我”为后妈没有来接自己而满怀恼恨,独自怏怏回家;再写“我”接到父亲电话,获悉后妈因在来接“我”的途中遭遇车祸而住进了医院;最后写“我”赶往医院,与重伤卧床却含泪微笑的后妈用手语交流,以抒情点题作结:“默默的爱是沟通我们之间感情的桥梁!”文章的情节安排像《我的叔叔于勒》一样蓄势陡转,塑造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先抑后扬,不仅使文章情节起伏跌宕,而且有力地突出了后妈仁慈、善良的美德。

三、积累语言,使作文言中出彩“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优秀作文的语言大都优美生动。课文中众多不同风格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孔乙已》幽默含蓄,《范进中举》诙谐酣畅,《安塞腰鼓》雄浑豪放,《背影》凄婉沉郁,《雷电颂》激扬奔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犀利辛辣……熟读精思,于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就会“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积累语言,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推敲亮丽文字的绝妙之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月圆”中的“直”与“圆”为什么传神?仔细琢磨,就能感受其“诗中有画”的意境。长期坚持,可以逐步形成炼字的能力。二是揣摩富有哲理的语句的深刻含意。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之灯……”领会其中的寓意,在写作时直接引用,或者巧妙化用,甚至创新仿拟,都可以加深文章的内涵。三是背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背诵郭沫若的《雷电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可以丰富词汇,了解句式,熟谙语段的组合规律。运用时或撷其形,或取其神,不仅使作文流光溢彩,更能帮助准确表情达意。例如《春满校园》这篇习作的开头:“春天像美丽的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唱着,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我们的校园。看吧,甬道两旁的柳枝吐出了鹅黄的嫩芽,冬青披上了清新的绿装。花坛边,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为人们奉献星星绿色;花坛中,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挤着一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大笑,‘我在开花!’它们高喊。这里没有蜂飞蝶舞,也没有莺歌燕舞,却同样令人感到春深似海!”这一段借用和化用课文语句,自然妥帖,真可谓“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清人唐彪说:“读书乃借人之功夫。”请依托课文,苦心积累吧,这样,你的作文水平一定会逐渐提高。

为了让同学们从整体上更加直观而具体地感受到积累写作“能量”的重要性,请大家阅读下面一篇以“欲望”为话题的考场佳作。

欲望·成功

——愚公“创业记”

(一)

拖着沉重的步子,他爬上了高高的断崖。眼前高山巍峨,残阳如血;身后孤村静立,秋风萧瑟。他那爬满“沟壑”的脸上,又一次笼上了严峻的神情;一颗跳动了九十个春秋的心,依然悲凉得如同谷底那呜咽的泉水——世世代代居住在这荒凉的穷山沟里,村民们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啊!大山险峻,车马难通;土地贫瘠,五谷欠收;文化落后,教育不兴。沉默寡言的男子,衣衫褴褛的女人,瘦骨嶙峋的孩子,个个神情呆滞,如木偶一样任凭命运将他们推入生活的困境……搬走大山,改成良田!他突发奇想,紧握拳头,胸中倏地升起一股欲望的烈火,伟岸的身躯站成了一尊雕像。

(二)

次日清晨,三间茅舍前,少长咸集。他那苍老然而浑厚的声音在寂静的大山间回荡:“太行、王屋阻塞了我们的交通,压住了我们的命脉,使我们饥寒交迫,水深火热。难道大家就这样自甘屈服吗?我想,与其坐而受穷,不如起而移山!”“移山?”家人们惊异的目光聚集到他的脸上。“移山!”他斩钉截铁。“凭您的力气,还不能铲平魁父这座小丘,况且那些土石往哪里放呢?”年迈的老伴忧心忡忡,话语里充满了关切之情。他坦然一笑:“拼了老命,造福后人,值!至于土石……”“运往渤海岸边,隐土的北边。”儿子们异口同声。于是一场移山的战斗在紧锣密鼓中打响。他老当益壮,冲锋在前。铁锤挥舞,石屑迸溅,汗水流淌,号声飞扬,就连邻居小孩也加入了移山的队伍。欲望的烈焰骤然升腾,他热切地企盼得到成功女神的青睐。

(三)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山却还是从前的那座山。他在大山面前碰得头破血流。逡巡在冷清的工地上,抚今追昔,他思绪万千:队伍遭受伤病困扰,不断减员;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身似软泥。他不得不下令停工。“难啊!”他喟然长叹。耳边隐隐响起了智叟的讥讽声:“你太不聪明了!仅凭残年余力,岂能毁山之一毛!”尽管当初将对方驳得理屈词穷,可毕竟现实残酷,壮志难酬啊!苦涩,迷惘,沮丧,百般滋味涌上心头。突然,脚下一个趔趄,但他立刻强打起精神站定。蓦然,空中仿佛传来爽朗的笑声,他抬起头,依稀望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拄着拐杖,立于云端,为他指点迷津:“移山填海,劳民伤财;因山造园,利及天下。”他恍然大悟,长揖而别。那股欲望的烈火重又复燃,幻化出一幅宏伟蓝图。

(四)

两年后。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太行、王屋山区风景如画,气象万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柳影婆娑,鲜花烂漫;春风和煦,鸟声宛转。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成群结队,谈笑风生。或穿曲径,过回廊,抚雕栏,上高阁;或乘缆车,越深谷,履石阶,攀绝壁,如入仙境。记者们纷纷来到旅游开发公司的办公楼前,对任总经理的他进行采访:“愚公是如何打造出这堪称世界一流的旅游区的?请您谈谈。”他不假思索,出语铿锵:“我们太行人家历时三载,艰苦奋斗,几经坎坷,不屈不挠,才营造出这一方绿水青山。我们的体会是:人,不能没有美好的欲望,但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与成功无缘,空留悲剧。”热烈的掌声四起,将他包围得严严实实。他的双眸放射出坚毅而自豪的光芒,好像在告诉人们:我们 “欲壑难填”,这里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篇10:从课文中学习写作

丁丽娜

第一单元学习主题是关于书的,我想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小学的孩子们能和书亲近,能走进书本,能博览群书。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向这个方向靠拢,也做到了让孩子们喜欢书,爱上书。而在第一单元上完后,学生要写作文了,也是和书有关的,我没有过多的讲解,就让他们写了,结果不尽如人意,很难找到写得好文章看。我们几个语文老师在办公室里交流时,四班语文老师聂丽梅说她班有两个写的还不错,我便拿来欣赏下,发现果不其然,有明确的主题,有典型的事件,更重要的是文章的语言非常幽默。其中一篇题目是《被窝窃读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的语言非常幽默,但又给人似曾相似的感觉,我眼睛一亮,明白了,原来这篇文章的语言就是模仿教材第一课《窃读记》。我赶紧拿起教材再一次翻开《窃读记》这篇文章,细细的品味,我发现,对学生这次作文讲解,即可从《窃读记》入手。于是我做了如下总结:

一:有真情实感

文章要打动人,就要有真感情。《窃读记》中林海音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才能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句子。比如她写到在书店偷偷读书时的感受是“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以及下雨天她在书店读书时的复杂心理的精彩描写。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能将“快乐”和“惧怕”联系在一起?又怎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她的内心世界呢?所以,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告诉她们,平时自己经历过的要及时把它记录下来,以便以后作文时可以用到。

二、句子要生动

仅仅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即便是完全真实,那也很难成为优秀的文章。《窃读记》中写到她拿到书本时的状态是:“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她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将对书的那份痴爱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所以,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告诉她们,要想让作文受到别人的喜欢,就要让别人看着看着偷偷地笑出来,这你就成功了。那怎么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那就是让语言生动起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篇11: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

中学语文选编的课文多是名家文质兼美的佳品,古含中外,无所不包,是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范例。数年来,我确立“教学生从课文里学作文”这一课题,孜孜以求,认真初中,效果颇佳。

(1)学课文的标题

中学语文所收篇目,其标题可谓各呈异彩。或新颖别致,耐人寻味,如《死海不死》;或意境深远,含蓄隽永,如《驿路梨花》;或生动形象,脉脉含情,如《醉人的春夜》;或主旨突出,旗帜鲜明,如《反如自由主义》;或简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如《分马》;或托物言志,精炼传神,如《变色龙》……对这些颇具特色的标题,在导入新课释题析题之时,我总是着意从内容、范围、文体、语法,修辞等方面启发学生品味,比较,用心抓“题眼”,让学生明确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懂得精心命题的妙处,学会拟题的方法。这样篇篇渗透,天天“见面”,耳濡目染,使学生即掌握了命题技巧,又深味了文章内涵,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作文课上,自命题作文时,学生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学习效果不言而喻。作文课上,自命题作文时,学生根据训练要领,刻意追求,拟出了许多言简意丰、新颖不则又颇具吸引力的题目。如《异别》、《啊,小康路》、《爱的奉献》、《“清真”》名酱牛肉、《民族魂-读<鞋>有感》、《塑料棚育西红柿》、《映日荷花别样红》等,都非常别致醒目,令人耳目一新。

(2)仿课文的开头、结尾

中学语文堪称“凤头”、“豹尾”的课文开头、结尾,俯拾皆是。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手不释卷,一口气读下去;好的结尾则以高屋建领之势,画龙点晴之效,令人“

把作品读完以后,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再读一篇”(列夫.托尔斯泰语)。老舍《济南的冬天》的开头,用北平的凤对济南没有风声,用伦不见日光对济南的响晴,有热带日光之毒对济南的温暖的空气,一组排比,贴切自然,犹如信手拈来,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物点。魏巍的《老的老师》,开头只有一句话:“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门见山,一下子点出了题目“我的老师”。又如魏味谁最最可爱的人》结尾用抒情感染式,鲁迅《故乡》结尾用耐人寻味式,《一件珍贵的衬衫》结尾用自然收速式等等。像这样的《凤头》、《豹尾》,我总是先发动学生自己主动地“引人”,问学生:“

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可倍(背)文”。“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叶圣陶语)有的学生写《送袄小记》,开头说:“用手摸摸身心穿的新棉袄,软绵绵,舒坦坦,暖烘烘,爸爸来送棉袄的那件事又浮现在我眼前”。(倒叙)有的学生写《游齐园》,……然而,我现在向介绍的都不是这些闻名遐迩的句园,而是小有名气的临淄齐园。(对比)有的学生写《瞧我们这个班》,结尾说:“瞧我们这个班,多么蓬勃向上的一个优秀集体”!(自豪的归纳,巧妙点题)有的学生写《回民的早市》,结尾写道:“这时,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给大地抹上一层金辉。多么醉人啊,回民的早市!多么美好啊,祖国的早晨!多么英明啊,伟大的党!(赞美抒情,突出中心)都不失为“凤头”、“豹尾”。

(3)“拿”课文的构思立意

当代著名作家丛维熙说:“作品的构思可以比作工程师的草图设计,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能大兴土林,挖基开槽,一砖一石地盖楼建厦”。足见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之重要。诚然,作文构思方法种种,但万不变离其宗,都可以从课文里广泛地占有“拿来”,杨朔的《荔枝蜜》妙用“比兴,以一次不愉快的经历《驿路梨花》欲擒故纵,以“我”在陡山密林中匆匆赶路,夕阳西坠,何处求宿开篇,而步步设疑,环不紧扣,把文章写得一波三折,真可谓蜂回路转。吴金良的《醉人的春夜》以巧取胜-深夜,一个自行车出了毛病的年青姑娘碰蛭一个年青的小伙子,而误中有误,奇中显巧,既合于情理,又耐人咀嚼,真可谓匠心独运……

对这些构思新、立意深的课文,在备课时我就精备从课里学习技巧的“引人”点和“结合”部,课上则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悟其“怎样写”的规律,最后师生一起绘出文章结构的纲要团表,以资借鉴。我也经常因文而异设计相应的作文训练题目,让学生找准最联系点,选好依傍的格局范式,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掌握了基本原则和方法。构思立意的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与日俱增,评改时,我潜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跟学过的课文再行对照,使之从实践到认识,不断巩固深化。

(4)抓课文的细节

好的细节描写,逼真、生动、鲜明、具体、精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人们读文以后总忘不了那些“少少许胜多多许”《郑板桥语》的精雕细刻。在讲课当中,碰上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片断,我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它的表达效果,“沉浸浓郁,含英咀华”(韩愈语)。像老舍《小麻雀》中11次描写小麻雀的眼晴,抒发了一种同情弱小关心被损害者的真挚感情;鲁迅的《祝福》14次写到了祥林嫂的眼晴,成功地塑造了这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冰心的《面人郎记问记》中6次描绘民间艺人郎绍安的笑,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突出了文章“旧社会真是个陷人坑”“解放后一切都变好了”的主题。……对此,我让学生细细筛癣分类、归纳,予以评注,制成卡片,并通过写教材评论和读书会等语文活动,督促学生经常读一读,想一想,练一练。谁在作文中借鉴变通,创了一点,引进得好,就及时反馈,大张旗鼓地鼓励、表扬,增大“赏识效应。”久而久之,学生见得多了,琢磨得透了,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还是“战时”比赛和作文考试,也就化难为易了。

(5)品课文的字句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或朴实在记,或凝炼准确,或委婉隽永,或辞妍情真,或自然清新,字字珠机,语言技巧都很高。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他不说春风拂面,而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个“抚摸”,巧用拟人格,多么亲切;小草开始生长发绿了,先生用一个“钻”字,多么形象,充满生命力!文中迭字、迭词、迭句的大量运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欣欣”、“嫩嫩”、“绿绿”、“轻悄悄”、“软绵绵”音韵响亮,节奏欢快,读上琅琅上口,使我们觉出了抑扬顿挫的语言美,仿佛听到了春天优美的旋律。对这样空灵华美的妙词佳句,我要求学生一要咀嚼,品尝,领悟其中的味儿,培养语感;二要广收博采,不断积累丰富词汇、辞格,掌握各种句式的特性,不拘一格,广开“语”路;三要注意学以致用,尽快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表达能力。我坚持师生平等,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心把课文中的名言佳句移植于课堂教学语言之中,凭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时时熏陶感染于语言的特有魅力之中,以此强化他们在自己的言谈和写作中对美的语言的自觉追求和把握能力。

另外,从课文里学过流照应、学选材组材、学修改润色等,读写效果也不错。总之,从课文里学作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双管齐下,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从单篇教学到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多少年来,语文课是教师一篇篇地教,学生一篇篇地学,没有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知识传授零打碎敲,教学的内容纷繁无序,耗时多,效率低。单元教学实验以来,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显示了优势:

1、目标的整体性

单元教学,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看成一个整体。单元有教学总目标,各篇有教学分目标,分目标为总目标服务,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整个语文教学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就克服了单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知识的系统性

单元教学对要传授的语文知识,在一个单元之内有整体的安排,通盘的考虑,知识传授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整个语文知识的教学是有条理的,有系统的。

3、训练的序列性

读写听说训练,在一个单元内,根据教学的整体目标,可以按照轻重缓急,分清先后顺序,每个单元有所侧重,每篇课文有所侧重,每课时亦有所侧重,井然有序,在单元内构成了序列。

仅以上三点,就足以说明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在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这在新编语文教材里也得到了肯定。新教材为课文设计了教读——自读程序,每个单元有“教学要求”,安排了“作文训练”;教读课有“学习重点”,自读课有“自读提示”,训练又分成“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几个层次。新教材的使用为单元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单元教学克服了长期以来单篇教学本身所固有的许多弊端。单元教学实验以来,许多老师作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是也应看到,单元教学的成果推而不“广”,同时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单元教学是“走了样”。大体上有这几种情况:其一,增加了一个“出示目标”的环节,上课一开始挂出个“教学目标”的小黑板就算是单元教学,也不因文而异。其二,套教学目标的框框,成为目标解答课,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就“紧扣目标”,变成了1、2、3、4等几个问题,解答完就算完事。其三有些老师是空着“单元教学”的新鞋,走着“①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②集中识字、解词③划分段落归纳段意④归纳中心思想⑤总结写作特点”这“五个环节”的老路。更有甚者,名为单元教学,实为“放马牧羊”,教学质量不仅未见提高,相反有所下降。要解决单元教学“推而不广”和“走了样”,一方面要从事单元教学的老师有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语文教学改革执着的追求,因为单元教学备课的要求高了,任务重了,工作量大了。开学前或开学初就要钻研大纲,熟悉教材,备课不再是一篇课文一备,最起码是一个单元一备,而且要有一册书的初备或精备。一个单元还要分析比较,综合归纳,这样才能设计好教案。另一方面,单元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而且和一切先进的教学方法是相容的,但是如果离开了“点面结合教学”(以下简称“点面法”)

这一重要的也是基本的教学方法,则就不成其为单元教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就成了空话。正如张锐先生所言:“在单元内,要确立教学的点和面,做到面中有点,点中有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点上导读,面上自读;可以点上突破,而上验收,等等。不确定单元的点和面,那只有叫混沌教学,杂糅教学,不能称为单元教学。”(《近十年来的语文单元教学》,《语文学习》1992年第5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笔者这几年写过一些关于“点面法”教学的文字,这种方法在教学程序上要求“面”上着眼,整体了解;“点”上着力,读懂弄通;由“点”及“面”,能力迁移;“点”、“面”结合,归纳整理。这里不对这种教学方法再作详细介绍,只就这种方法与单元教学的关系作些阐述:

1、落实整体目标

单元教学,教学目标明确,尤其是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明确的要求。“点面法”教学的“点”,在一个单元内是“教读课文”,在一篇课文中是重点段落,还有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需要训练的能力点,课本的重点和难点,其他则为“面”。“点”和“面”的综合,即要达到的单元教学整体目标的要求。“点面法”强调“面上着眼”,对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整体感知,了解写的什么,怎样写的,获得总体的印象。而通过“点上着力”,则是仔细地品味和赏析,获得对教材个别的但是具体的深刻的认识。最后再通过归纳整理,回到整体目标上。这样,就使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整体目标,通过教学的“点”和“面”,每个环节都一一落到实处。

2、优化教学过程

沿袭多年的“①介绍作者

时代背景②集中识字、解词③划分段落归纳段意④归纳中心思想⑤总结写作特点”的教

学模式,时至今日已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是“架空”分析,学生学起来也乏味。这种僵化的模式,导致学生思想的僵化。单元教学正是对这一模式的突破,若仍沿用这一模式,则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点面法”首先要求宏观把握,接着微观分析,读懂弄通“部分”,而后再将“点”的分析和“面”的综合参照比较,获得对一篇和一个单元课文更完全、更高层次的领会和把握。这种“螺旋式上升,”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不断提高,不断深化,克服了传统教学“面面俱到,面面俱不到位”的弊端,打破了旧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是节时高效的,应该是单元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教学过程。

3、突出训练重点

“点面法”最大的优势在于“点”上着力,重点突出,根据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文,确定训练的重点,克服了浮光掠影和泛泛而谈,加强了读写听说的训练。因为克服了大量教学时间的浪费,把力气就可以花在“刀口”上,知识点和能力点上。以读而言,有时间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有表情的朗读,有的课文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该背诵的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以写而言,写好一句话、几句话和一段话都能在课堂上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因为确定了“点”和“面”,读写听说训练在教学中都可以得到加强,尤其是“双基”的加强是显而易见的。单元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语文教学质量是否提高的一个标志,即“双基”教学是否落实,训练是否扎实。“点面法”不仅提供了条件,也提供了途径。

4、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在诸种能力中,自学能力乃是最主要的和最关键的能力。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有了自学能力,其他能力均可通过学习而具备。单元教学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提到重要位置,而“点面法”教学有一个重要环节,即由“点”及“面”,能力迁移。教师“点”上分析方法的演示,特别是对有关写法所作的梳理归纳,实际上是教给了学法,学生可运用于“面”的自读。在“面”的自读时,教师布置一些“自读提示,使学生读有目标。这样,即常说的从“搀扶着走”到“引领着走,”而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则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通过教师的教,学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单元教学推广难度较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担心教学质量会下降,中考、高考考不好。其实从每年中考、高考来看,学生在“阅读分析题”上失分最多。究其根源,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课堂教学中自读能力培养不够,训练不扎实。尽管临考前做了很多练习题,但做练习就事论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更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点面法”重视由“点”及“面”的能力迁移,日积月累,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提高,阅读水平的提高,是肯定无疑的。担心搞单元教学会在中考、高考中“砸了锅”等种种疑虑,会被实践证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上一篇:不一样的书呆子作文下一篇:写字课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