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与发展初二优秀议论文

2024-05-23

继承与发展初二优秀议论文(共6篇)

篇1:继承与发展初二优秀议论文

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孕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华夏儿郎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个力量都自四面八方涌来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此时,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文化,正确把握时代的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一百多年前,日本被西方列强撬开了紧锁的国门。彼时,因为几百年的固步自封落后于西方各国已远,人为刀俎,日本为鱼。但是,一场明治维新,除旧布新,在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制度文化生活的同时,选择性的保留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积淀,终翻身成刀,结束了被侵略剥夺的命运。日本民族在关键时刻,懂得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入了时代先进元素,终逐步发展成世界强国,实现了一个民族的崛起。反观,如果当时日本仍旧画地为牢不知变通,结局必然相去甚远。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传承,是为了发展:发展,才能更好的传承。

传统是什么?传统并不是遥远的星空,中华传统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对月思人的《水调歌头》,是飘逸飞扬的《兰亭集序》,是端午的龙舟除夕的团聚,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民族情结,是“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淡泊追求,是礼节中的谦恭退让审美中的中庸平和……独特的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中华民族,对中华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传统绝不意味着生搬硬套墨守成规。

如何对待传统?不囿于传统,才能发展传统。在传承中创新,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融入时代元素。当今世界,全球化正不断深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英语成为中国第二语言的同时,中式英语也对英语造成了日益深重的影响。据调查,牛津词典中已经收录有两百多个有中国渊源的英语词汇,而tooyoungtoosimple等英语表达也已融入到中国网民日常生活中,成为交流常用语言,发展了中华语言文化,为其又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篇2:继承与发展初二优秀议论文

我国传统文化,常被视为儒家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一直被继承延用下去的东西。中国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但一直被世代相传、继承延用下来的主要是儒家文化。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儒家文化基本上是没有错的。儒家文化,有值得弘扬的东西,但糟粕太多了,特别是被历代帝王及其御用文人严重阉割装饰过以后,几乎只是一种维护独裁专制统治的忠君文化、奴婢文化了。正因为这样,人们一提到我国传统文化就反感,就有气,就要彻底否定它,就有人想用全盘西化来取代它。其实,中国的古代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非常优秀,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可悲的是,因为多数文化都不利于独裁专制,而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独裁政治制度以后,独裁政治就一直沿用至今,两千多年来只有强化,没有弱化。所以,一切不利于独裁统治的古代优秀都被打压了,都不能被后人很好地实际继承延用下来,更无从发扬光大了,因而被排斥在“传统文化”之外了。

因此,对于中国文化,我不赞成笼统地说弘扬传统文化,因为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弘扬忠君文化,就是弘扬独裁文化,就是弘扬奴婢文化!要振兴中华,要使中华民族平等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应该重新认识、弘扬、发展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如何弘扬和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呢?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故事都表现出坚持真理的重要性,如果违背了真理,那么这种文化继续传承必将对社会造成影响,也算不上优秀的文化了。坚持真理是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适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为人民所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有继续传承并且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否则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不为人们所接受。

篇3:继承与发展初二优秀议论文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存在着千城一面, 缺乏特色。重建设, 重项目, 重模仿。而轻视了应用, 规划, 研发。在这个大环境之下, 建造者去追求建设速度, 运用西方技术理论, 采用现代高新科技和新型材料。在得到建造速度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受到过多压力。在建设中传统的营造技法及理论没有得到应用, 在此过程中遗失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现代化技术固有自己突出的优势, 但放眼中国建筑历史, 从园林山水的处理, 到木建筑的大、小木作及榫卯结构。先辈们适宜的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运用一些特殊的技术方便于建筑营造等等。而这些理念方法都重视环境的整体性, 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符合可持续发展。且况没有自己文化的建筑只是徒有其表, 没有内涵。所以传统的建筑文化建筑理论及许多传统的建造经验是应该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去的。

2. 生态低技术材料

2.1 生土

生土直接来源于自然, 生土建筑废弃后不产生废料, 可直接回归自然。生土建筑还有很好的保温储热性能, 在冬季白天吸收太阳能, 且把热量储存起来, 到夜间再释放出来, 从而提高室内温度[1]。如西北窑洞, 使窑洞环境得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但因为生土材料的的抗剪、抗弯、抗折能力很低, 导致生土建筑在抗震能力方面有着先天不足, 但也有一些生土建筑在经历了几百的风雨侵蚀和期间的地震摇撼, 任完好无损, 说明生土结构只要经过合理设计, 构造措施得当, 也能满足抗震要求[2]。

2.2 石材

在古代, 石材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建造, 而现今应用也极为广泛, 首先石材与相同厚度的豁土砖墙比较, 保温隔热性能好, 耐久性也较好, 废旧之后处理也较为方便, 而且经过美化处理的石材更具有观赏性]。如赵州桥, 经过洪水冲击、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的考验, 仍安然无恙。

2.3 木材

木材以其特有的可再生、可自然降解、固碳、美观和调节室内环境等天然属性, 以及加工能耗小,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3]。同时木材也存在干燥收缩潮湿膨胀、容易腐烂、容易变色, 易燃等缺点, 但在现代的科学技术条件下, 这些缺点在各种技术的作用下已经得到弥补。

从传统的生土, 石材, 木材, 再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材料, 人们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安全性, 舒适性, 经济性, 忽视了材料的环保性。钢筋混凝土的优越性是很显然的, 但其所带来的污染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材料就显得尤为优越, 传统材料不全等同于生态建筑材料, 但传统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及少污染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传统材料的再次使用, 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的材料进行研究与使用。在现在技术的基础上拾起我国古代建筑材料的精华来进行继承创造, 创造出适用于中国的特色绿色建筑材料。

3. 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中国古建筑主要使用了木材和砖瓦, 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由大木作柱、檩、梁等构建构成。构件之间的再以榫卯相结合, 使构成的框架有一定的弹性。榫卯这种构件连接方式, 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 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 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 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4]。木材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相比, 其耐久性和强度差之过远, 但是经过工匠的处理和独特的建造方式, 将小小的木构件建造出体格庞大建筑, 并且使脆弱的木材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下得到存活。如山西应县佛宫寺内的释迦塔, 木塔已经历900多年历史, 遭受过风雨侵蚀和多次的大地震, 又遭到过战争炮击, 仍屹然耸立。充分显示其结构之坚固。

如今人们拥有了更加先进的材料, 若是更好使用了技术, 那么创造出来的价值将是巨大的。在传统建筑中, 榫卯只是传统技术中的一个比较有突出特点的营造技术。中国还有更多的特色传统技术。历史已然证明传统技术的精妙之处, 不能让那些智慧沉寂在书本资料和文物古董之中, 应将其运用在当今的建设之中, 释放其光芒。

4. 传统建筑规划的文化理论

在中国, 风水之术源远流长, 风水之术里面对事物描述的用词是难以让现代人接受的, 如龙脉、龙穴、五鬼、白虎等言语。但客观角度来讲风水确有值得人们学习之处, 古时风水是人们在建筑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 古人只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将风水表达及传承下来, 不能因为他的一些玄乎的名词就对其进行否定, 而是应该合理进行分析, 取其精华, 为我所用[7]。

风水用玄乎的词语去表达了他的内在含义, 剥去他玄乎的词语外衣, 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城市交通的内中外环线, 是为了舒畅交通而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在风水之中, 环线为青龙环抱, 是有聚气功能, 是吉利的处理。再如高架桥下面商业难以发展, 以现在的思想分析是因为人流量少及桥下有噪音和尘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在风水理论中的解释是因为距离龙体太近, 需要得到龙体的生气又要不受到龙体的伤害则需要和龙体保持一定的距离, 所以不应过于靠近龙体。虽然只是十分浅显的例子, 但究其因果, 虽然用语玄乎其玄, 但内在的科学道理及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其可用之处是值得去探索和继承的。

风水之术是我们传统建筑中的比较突出的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建筑所包含的文化也不仅仅如此, 我们有着大量的资源去挖掘和继承。当我们将其表现在当代的建筑之中, 那么建筑所蕴含的厚重文化会使其拥有其更深层次的魅力。

5. 结语

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传统技术常常被人不屑一顾, 但是对于正处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解决建筑问题, 利用低技术本土化、乡土化道路, 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生态型, 可持续发展型的建筑是当今建筑界最热的话题, 在建造过程中的消耗资源少, 技术难度低将会被更多的建造者使用和接受。还有现在提倡绿色环保, 保护环境, 而古理论是尤其重视环境整体经营。总而言之传统的营造技法和规划理论可大限度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5], 符合当今的发展趋势。所以我们从环保的理念出发, 运用传统的方法, 可促进城市的和谐, 可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阚蔚.浅谈低技术生态材料在建筑和室内环境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 2012, 12:88.

[2]路晓明.豫北地区生土建筑的结构类型与构造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 2010.

[3]木质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DB/OL].http://www.c-bm.com/hydt/lianjiel.aspid=23132&page=1, 2007-7-20/2015-5-5.

[4].上善若水.榫卯-结构之魂[EB/OL].http://slxxwdza.blog.163.com/blog/static/172948391201495542331/, 2014-10-05/2015-5-5.

篇4:浅议闽南锦歌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继承;发展;锦歌;精神文明

漳州地区的锦歌是一种闽南方言演唱,曲琵琶、洞箫、月琴、二胡四项主要乐器伴奏的座唱形式的演唱艺术,有的是老艺人用琵琶自弹自唱,演唱的人数较多时,也增加了檀板、碰铃等进行伴奏。锦歌的演唱曲目比较丰富、主要有:“四大柱”、“八小折”、四大杂咀。大部是把民间传说故事音乐化了,以叙述演唱为特点。演唱的长篇故事有《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吕蒙正》、《孟姜女》、《郑元和》、《火烧楼》、《井边会》等一百多种。其中所演唱的曲牌有委婉抒情的《四腔仔》、《五腔仔》,还有善于表现闽南方言音韵节奏的《杂念仔》、《杂咀仔》,有的拖腔悠怨动人,有的唱念诙谐风趣。在曲调上适应当地群众的语言表述特点和叙事方式,在演唱的内容上大部份是反映人民反抗封建压迫剥削、追求婚姻自主,宣扬劝善的伦理道德,诉说了人们的美好理想追求。因此,很受群众欢迎,一个曲目往往通宵达旦演唱,聆听群众始终不散。

锦歌的流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据《龙海县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就有弦歌堂乐社,清光绪年间,锦歌发展或为“亭”、“堂”两大流派;至民国初期,各地聘请锦歌老艺人开馆授徒,仅漳州、龙溪、海澄一带就开设了70多个弦乐馆,并逐步流传到东南亚、南洋群岛诸国的华侨聚居地区,明末清初,随郑成功东渡台湾的漳州义民也把锦歌带到台湾,在演唱中和当地的民间歌谣融会贯通,在表演形式上从座唱发展到登台演戏,逐步形成了目前沟通闽台两岸的歌仔戏。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锦歌艺术的传承非常重视,关心和支持锦歌老艺人林庭、王棕簑、王炳南等继续开馆授徒、组织记录整理锦歌的曲牌和唱段:林庭演唱的锦歌还灌制了唱片,远销到东南亚一带。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把锦歌老艺人的主要唱段录音保存,多次组织举办锦歌会唱,表彰热心传艺授徒的老艺人和学有成效的锦歌新手、使锦歌得以传承保留下来。但也应该看到、随看形势的发展 ,锦歌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面临着困境,从与周边兄弟地区的比较来看,长期以来、漳州的锦歌与泉州的南音可以说是闽南说唱文艺的一对姐妹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南音的普及和发展犹如枯木逢春,欣欣向荣、波及东南亚及海外侨胞,年年举办规模较大的国际南音艺术节,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激发了海外赤子的爱国思乡之情,大大地弘扬了祖国的民族优秀文化,相比之下,锦歌就显得有点停滞不前,这种强烈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必须探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

从目前情况来看,要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首先必须对锦歌艺术要有个正确的认识。一段时间以来、有人片面地认为锦歌艺术是“民间技艺”不宜登“大雅之堂”;有的人则热衷于流引歌星、卡拉OK等外来文化,把锦歌艺术当成“下里巴人”不屑一顾;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有的人不理解海外侨胞的爱国思乡之情,忽视了锦歌艺术所有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其实我们从锦歌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影响范围的广泛,可以清楚地看出锦歌艺术所具有的人民性。这种人民性正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有弘扬这种民族文化,才能振奋民族精神,锦歌艺术同其他各种曲艺形成一样。是劳动人民(通过演唱艺人)根据各自所处的民族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群众的审美理想追求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而创造的各具特色、多种多样的曲艺形式,聚看群众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为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艺术个性,即民族性,正是由于众多的各具民族、地方特色的不同艺术形成才构成了有百花盛开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只有这种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才能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正是从民间音乐中受到了启发,并吸收群众欢迎的不巧的传世之作。从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看,只有通过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才能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活动,繁荣社会主演的群众文化事业。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更应该注意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做到“外为中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那种认为锦歌是’“民间技艺”、“下里巴人”的观点都是不对的。我们只有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锦歌艺术的社会价值,肩负起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的历史重任,形成认识,增强合力,才能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支持搞好这一工作。

要继承和发展锦歌艺术、必须坚持走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道路。锦歌艺术同其他各种民间曲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一样,它的演唱内容和表演形式往往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和人民文化心理的反映,它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审美理想追求,有着一定历史的局限性。人类的历史是发展的,不进则退。任何艺术也必须随看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创新,适应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理想追求而不断赋于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许多民间艺术正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得到扬弃、充实。自我完善而提高了艺术水平的。锦歌艺术产生很形成天黑暗的封建社会,锦歌老艺人通过演唱民间的故事来诉说群众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心情,渲泄了解群众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群众在旧社会郁积的哀怨心声,从中得到了他们处于被奴役的底层所能得到的愉悦和审美情趣;表现在音乐、唱腔曲调上,突出了那种节奏缓慢、冗长委婉哀怨的拖腔,以抒发宣泄群众被压抑的悲愤之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起了翻天变地的变化,大家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特别是年青一代处于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充满着自重,自信、自强,显然,在演唱过去那种内容很形式的锦歌已不能适应当今青年的审美情趣,近几年来锦歌艺术之所以停滞不前。主要症结在与我们只注意了“继承”忽视了创新,没能拿出富有时代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锦歌新作品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任何一种事物或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与发展,首先决定于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有社会价值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生存发展的基础,文学艺术的社会价值在于它作为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反映当代人民的心声,努力创作出优美动听的新锦歌无数事实说明,任何一种艺术只有反映人民的心声,打动人民的心弦才能获取群众的共鸣,实现应有的社会效益。我们说的“创新 ”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这种继承不是原版照翻的继承,而是要对锦歌艺术的发展历史、演唱特点,艺术规律进行认真、科学、深入的研究探索,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掌握运用锦歌艺术的演唱手法,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新事新风尚的创作道路,这种创新色括三个方面:在题材上要突出主旋律,反映人民心声;在演唱过程中要加快叙事的音乐节奏;在表演形式上要适应当前青年一代的活动特点很审美情趣。优秀传统曲目和新作并举,溶唱、念、做于一体的新的艺术表演形式,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观众的审美情趣。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扩大年变一代的听从,取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共鸣。才能使锦歌艺术的继承很发展获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埌。

篇5:继承与发展初二优秀议论文

摘要:近年来,网络、广播、电视等文化传播媒介迅速覆盖农村,改变了农村文化生活方式,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包括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山歌、民间刺绣工艺等不断流失,甚至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古典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当前如何推进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存续发展,发扬光大,显得日益重要。关键词:传统文化 继承 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电脑、广播、电视等家用电器广泛进入农村,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改变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方式,由茶余饭后的山歌对唱、舞蹈娱乐、捻线刺绣变为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山歌、舞蹈逐渐被遗忘,被丢弃,从而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优秀文化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变而失传或濒临灭绝,拯救、保护和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一、深入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研活动

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调研是推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前提条件。少数民族集居地区,民族文化农郁,特色突出,各有千秋,但由于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变,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随之消亡的迹象日益明显。这就需要深入农村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渊源、现状、分布、结构、表现形式等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具休情况。并通过文字记录、录音、录相等形式对调查情况进行收集整理,永久保存。同时对收集到的可以大众传播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比如,民族舞蹈可以作为民众健身锻炼的体操在乡镇广场或县城广场进行广泛传播,民族山歌可以作为广场音乐随时播放。从而推动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

二、定期举行民族民间文艺比赛

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如舞蹈有彝族铜鼓舞、苗族芦笙舞、仡佬族弦子舞、瑶族舞蹈等,山歌有彝族山歌、苗族山歌、壮族山歌、仡佬族山歌、瑶族山歌等。组织民族民间文艺队进行比赛是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手段。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民族民间文艺比赛可以激励少数民族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加以练习,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比赛结果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励和鞭策少数民在思想上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行为上对民族文艺勤加练习,从而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宏杨和发展。比如在比赛中获得名次或者名次靠前的文艺队在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推动下自然而然激起热爱本民族文艺的热情,而对比赛结果不理想的文艺代表队,自然而然地查找不足,后来居上,从而形成“追赶式”“ 竞争式”百家争鸣的农村民族文化发展态势,从而推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三、引导和组织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少数民族都有自已的节日,过节时都需要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比如彝族的跳宫节、苗族的花山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少数民族自发开展这些活动,仅仅是表达本民族情感的一种方式,缺乏组织性,内容也比较单一。每逢这些节日,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参与民族民间节日活动,并对少数民族开展的节日文艺活动进行深入指导,在不更改原始内容的前提下增加和丰富文艺的表现形式,使之更具艺术性、形象性和规范性,更加充分地体现民族风情。通过组织和指导少数民族开展节日活动,使得少数民族节日气氛更加浓厚、文艺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激起少数民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极大兴趣和热爱,从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培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人

培育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继承人是推进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其实就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承载主体的民间艺人的代代相传。当前,一些民族民间传统古典优秀文化失传或濒临灭绝,原因在于作为该民族文化承载主体的民间艺人的“断承”。比如一些地方壮族山歌、民间刺绣工艺、仡佬族弦子舞等只有年过六旬的老人熟知,中青年人无人知晓,所以出现民间艺人“断承”现象。为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在这些少数民族中培育民族文化继承人,选择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德高望重的村民作为本民族文化的“领头人”加以培养,并由“领头人”带领本村村民学习本民族文化,组织开展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当“领头人”年老时,由其组织召开村民大会推举新的“领头人”,保证本民族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推动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建设的投入

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经济投入。少数民族集居地区,当地政府要在民族文化建设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把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与人居环境的同时,加大力度建设和改善民族民间文化硬件设施,如建立完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室,使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固定场所,为开展日常活动提供方便。同时配置少数民族文化设备,如彝族盛行的舞蹈称之为铜鼓舞,必须具有相应的铜鼓才能开展活动,但一对铜鼓近几万元,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村民无力支付购置资金,依靠政府部门帮助解决。可见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的投入,有助于促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

篇6:继承与发展初二优秀议论文

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所 在 院 系: 专

业: 小 组 成 员: 学

号:

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摘要: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至近现代,陕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陕北不仅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还用厚厚的黄土哺育了中国革命。陕北地区所拥有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调查陕北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状况,全面发现陕北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从而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民俗文化,使黄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字:陕北 文化 黄土 民俗

引言:

文化属于社会范畴, 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 它是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定的黄土地上, 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 东尽黄河, 南接八百里秦川, 西连河套, 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 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这些年来, 陕北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许多文人学士们涉足于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和研究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看重陕北文化, 将它进行研究, 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史上所踞的重要地位。

正文:

一、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意义与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国人民今后五年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各地文化艺术创新型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忽视的紧迫任务。而通过发展各地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才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古老文化一直流传,再加以创新加入时代的元素,得以更好的发展。

二、陕北文化

陕北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处, 也是黄河文明和草地文明的结合处, 又是土地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处。千百年来, 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 这里的民情风俗有其独特之处。

(一)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对流行于陕西榆林、延安等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以语言质朴、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郁而见称。它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陕北民歌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叠字的运用。如“风刮芦草忽闪闪,年轻的朋友蜜罐罐;桃树花开粉团团,新交的朋友面粘粘;白面片片肉臊臊,想你想成半吊吊”;这些叠字都是口头语的提炼,它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形象更逼真,也充分反映了陕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质朴、豪放和诙谐的性格。方言土语的娴熟运用,如:“避风湾湾阳崖根根,这达正没人盛格阵阵”;这些口语化、生活化语言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泼辣的情调,给人一种亲切感。

另外,有些民歌只有用方言唱出来才能赋予鲜明的地方色彩。如“你妈妈打你不成才,露水地里穿红鞋”,普通话“才、鞋”不同韵,而陕北方言中“鞋”读“孩”,用方言演唱,既解决了押韵问题,又突出了地方风格。

修辞手法的集中运用,比喻如:“白格生生的脸蛋西北风吹,你是哥哥的心锺锺。站在那圪塄上了不见你,眼泪珠呀好比连阴雨”。夸张如:“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拿起哪个筷子我拿不起个碗”,形象地描写了人想人的那种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无奈心情。“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 其中有比喻,有夸张,有对偶,有比兴,短短两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真可谓语言中的精华,这就是陕北民歌中的语言文化价值。

陕北民歌能原汁原味地传达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唱出一种和传统文化联结的悠长人生,传递着陕北人纯朴的至情至性和全部的心灵秘密,揭示出陕北人生命的真实。因此解读陕北民歌,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陕北民歌,也有助于从民歌中探索陕北民俗。

(二)饮食习惯

陕北历来为半农半牧区,陕北人忠厚善良, 勤劳俭朴, 待人诚恳, 好客守信, 极具吃苦精神与忍耐精神, 而一旦奋起, 则敢于斗争, 且十分勇敢, 具有鲜明的北方汉子的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 陕北农作物以种植高粱、黍子、糜子、荞麦、小麦、玉米为主。主食以用小麦、荞麦制作的面食为主,如荞面、剁荞面、荞面圪坨, 辅食有油馍馍、枣糕、黄米捞饭、小米干饭、糜子糕和杂面等。“荞面圪坨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中咏到的“荞面圪坨”是陕北人的主食之一。陕北人将和好的荞面搓成长条, 用大拇指捻成小指头蛋儿大小的卷儿, 然后煮食。吃时浇上羊肉臊子汤, 味美无比。吃荞面圪坨一定要配羊腥汤, 圪坨与羊腥汤两者不可缺一。

陕北人素喜食用油糕, 它不仅营养丰富, 而且“糕”与“高”同音, 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 表达了陕北人企盼步步高的美好心愿。逢年过节、祝寿满月、婚喜乔迁之际, 糕馍为必备食品, 因而亦称“年糕”、“喜糕”、“寿糕”。米酒是陕北人普遍饮用的一种家酿酒, 其色泽黄亮, 酸甜适度, 口味绵醇, 回味悠长, 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特色, 因而颇受群众喜爱。在订亲时, 两家人面对面相坐, 吃油糕、喝米酒, 决定儿女终身大事,将人情、亲情、爱情和糕香、酒香有机地融为一体, 更增加了爱情生活的情趣和欢快喜悦的气氛。

(三)服饰特点

“ 羊肚子手巾水上漂, 年轻人唱曲子解心焦”中的“羊肚子手巾”个民俗词语。“羊肚子手巾”头上戴是陕北中老年人的惯常打扮。因为陕北多风沙, 且穷苦人常在山野间劳动, 所以, 把白色的毛巾打结盘于头上, 一来可挡风沙,二来可遮暴阳, 三来可擦热汗, 可谓一物多用, 又叫“白羊肚手巾”。把这种白色毛巾喻称为“白羊肚” ,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1)羊子在陕北广被放牧, 羊子和人们的关系密切, 用人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作喻, 易于为人所理解;(2)在陕北, 几乎每家都有羊子放牧, 牧羊人又多以白毛巾为遮阳挡风沙揩汗之用,故以之作喻, 乃自然之理。有人认为, 陕北人喜欢穿光板羊皮袄和白颜色的服饰。这种衣裘尚白的习俗和戎狄之族是分不开的。以崇尚的颜色不同而分为赤狄、白狄等。陕北为白狄所居, 党项羌亦有尚白的习俗, 如元昊就把自己所建的王朝称为“白上国”, 这种尚白的习惯就一直深深地溶化在陕北人的潜意识之中, 支配他们的心理前后达几千年之久。如今, 头戴“白羊肚手巾”的陕北人形象已深深地扎根于全国人民心目中。

(四)窑洞文明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明弘治年间延安知府有诗道:“峰头辟土耕成地, 崖畔剜窑住作家。”窑洞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港湾。

陕北的窑洞有土窑、砖石窑、薄壳窑三种。土窑是延安地区窑洞中最常见的“老祖母”。石窑是陕北窑洞中的“富贵者”, 是土窑的继承和发展。土窑是挖出来的, 石窑是箍起来的。窑洞内的设施以土炕为主体。陕北天气寒冷, 夏季很短, 土炕是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陕北人的窑洞把厨房与卧室合二为一, 烧饭的锅头连着大炕, 灶口为蛤蟆嘴形, 无论是烧柴还是烧煤, 都不用风箱。做饭时, 灶火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炕道, 烧热了土炕, 既做了饭,又取了暖, 一举两得。土炕还是陕北人家庭生活的红火中心。来人盘腿上炕, 米酒、红枣端上桌, 宾主交谈, 其乐融融。前炕紧靠窗户和门口, 这给年轻人谈情说爱创造了空间。

(五)出行方式

陕北人过去走亲访友, 逢集赶会, 多靠步行;稍微富裕的家庭, 一家三口出门, 妻子怀抱孩子骑驴丈夫则牵驴;坐轿者,骑马者, 则都是富户人家。“骑驴婆姨赶驴汉, 怀中抱个肉圪蛋(小孩子)”形象地反映了陕北人的行旅习俗。

现在,由于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山大沟深, 生活所需之物资过去多由骡马驮运。于是, 脚夫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古老职业。脚夫以骆驼、骡马或毛驴等牲畜为伴, 因乡下人多认为牲畜是有灵性的, 是性灵。所以, 脚夫又叫赶性灵的人, 脚夫的工作就是赶性灵。走在前面的性灵在额头上被装扮上红缨和三面小圆镜,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像三盏点着的灯。“走头头的骡子儿三盏盏灯, 戴上那个铃子哇哇的得那个声。”

(六)民间工艺

陕北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石雕、刺绣、面花、泥塑、民间画等。陕北剪纸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方式自由率性,外在形式粗犷大气,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漂亮的窗花,新婚的洞房上也要有制作考究的窗花;石雕主要在榆林的绥德、子洲一带较多,其中石狮的雕刻最有特色;刺绣在以绣鞋垫、鞋面、枕套较多,近年来,绣鞋垫的很多,而绣鞋面、枕套这些工艺传承的很少了;面花主要流行在榆林东南部一带,每年清明节,这些地方民间都有蒸面花的传统;泥塑在陕北大部分地方都有,主要在庙会上的泥塑最多。民间画原来主要是炕围画和箱柜上的油画,近年来,这些民间画好多地方都失传了。

陕北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无论过去和现在,它始终都以它大气雄宏的艺术特色而深受世人喜爱,但是,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文化也面临着重重危机,特别是青年一代审美情趣的变化和对艺术时尚化的最求,陕北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组成,对陕北文化的全面保护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陕北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之路及现状的调查

(一)文化建设推进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革命十三年期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精英来到陕北,推进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风,传播先进文化,创新民间艺术,使得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出现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批广泛传唱而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同时,陕北剪纸、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曲艺等各项民间艺术门类无论是题材还是表演形式都进入了创新发展的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在党和人民解放思想的大潮中,逐步摆脱“文革十年”的思想禁锢,思想文化空前活跃,陕北民间艺术也开启了新时期的繁荣发展。基层文化机构在新时期党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种类、传承人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形成了各类民间艺术集成,并在实践中推进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党的文化政策理论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的推动下、广大陕北人民群众的努力下,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得以保护传承。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政策的出台,榆林小曲、安塞腰鼓、陕北大秧歌等优秀的民间艺术门类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在改革开放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二)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现状 首先,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失衡。随着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在追求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给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传统的民俗逐渐被淡化了。春节期间,陕北农家窗户上的精致窗花已被金粉印刷品替代;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流行音乐替代陕北民歌、信天游了;民俗活动、大秧歌逐渐失去了其激情奔越的特性。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渠道逐渐被堵塞,传承观念日趋淡薄。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因此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自身的完整性,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根基被动摇了。

其次,民间艺术文化的市场化、规模化生产缺乏。近年来,陕北的少量民间艺术文化品类进入文化市场,这为民间艺术文化产品融入市场经济做了初步的尝试。但陕北民间艺术的专业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专业人才的帮助与指导且管理力度不够。再加上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市场开发意识淡薄,进入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文化品类主要以独立小店经营为主。整个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还缺乏规模性和影响力,没有进入到大市场良性循环的领域中,长此以往,将逐渐丧失弘扬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广大市场。

最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人才严重缺失。当今时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口传身授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方式正在迅速消失。目前地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基本处于自觉自愿状态,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受西方强势文化渗透,教育与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脱节,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难以形成一个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群体,传承人才资源严重缺失。

(三)陕北文化的传播

相对乐观的情况由中国当代作家路遥所写的《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此书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近日在榆林开拍电视剧,众多著名演员学习陕北方言,并在网络中交流,一定程度向人们展示了陕北方言。随着日后《平凡的世界》开播,陕北文化也会更多的出现在大众视角中。

(四)在陕北地区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问卷调查 经过对陕北地区的一部分调查,我们发现95%的问卷填写者对家乡传统文化有大概的了解,相对学生来说,如若没有特殊情况与爱好,学生更喜欢学习相对流行的舞蹈与乐器,而非具有特色化的陕北民歌和乐器,对于家长,对于有天赋的孩子会支持学习传统文化,通常情况下没有其他想法。其中少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拥有一门特长以便于升学。

四、陕北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针对陕北文化的现状,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产业化的推动,发挥民间艺术文化的经济效应。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发展体现其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只有大力发展了民族文化产业,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才有经济支撑;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民间艺术文化才能繁荣发展;只有在文化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民间艺术文化才能够适应时代需求,实现良好的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进一步强化文化的市场经济意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从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发挥民间艺术文化的经济效应。

引入教育体系,培养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人才。把民间艺术文化教育引入教育体系,在日常教育中积极开展民间艺术文化的普及教育,树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唤醒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激发青年一代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关注。把民间艺术文化引入教育体系可以培养青年一代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同时逐步培养起民间艺术文化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进而为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做好人才准备。与此同时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学校不能只注重文化课、注重升学率,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国家将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所以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灌输与教授。最后公众应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继承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源远流长。附录:

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之问卷调查

您好:

我们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今天来调查了解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状况,目的是更好的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该问卷没有任何涉及关于个人隐私的问题,不会给您带来麻烦,希望得到您的配合,谢谢!

1、您知道家乡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吗?()

A、知道

B、知道,但不全

C、不知道

2、您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

B、了解不多

C、不了解

3、您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

B、很感兴趣

C、不是很感兴趣

D、不感兴趣

4、是否对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到骄傲?()

A、是

B、否

C、没感觉

5、有兴趣学习一些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吗(陕北民歌 剪纸 唢呐 腰鼓 秧歌等)?()

A、有

B、没有

6、平时会欣赏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吗?()

A、经常

B、偶尔

C、从来不会

学生请回答:

7、课余时间是否会去报名学习一到两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如陕北民歌 剪纸 唢呐 腰鼓 秧歌等)()

A、会

B、不会

C、其他

8、(按实际情况选择回答)如果正在学习某些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是()A、自愿要求

B、家长要求

C、学校组织

家长请回答:

7、除了文化课,您觉得孩子是否有必要去学习一些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A、有

B、没有

8、是否支持孩子学习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A、非常支持

B、如果有天赋就支持

C、不支持,觉得浪费时间

9、(按实际情况选择回答,可多选)如果正在支持孩子学习某些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

A、跟风,很多人都在学

B、为继承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上一篇:好友结婚祝福语录下一篇:北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