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爱国传统论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继承爱国传统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增多,以及社会对高职学生要求的提高,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发展背景下,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当今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现状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探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中国画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篇:继承爱国传统论文

继承文化传统,创新学校教育

进入新的世纪,在习总书记文化自信的引领下,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纳入了学校教育之中,建构了课程并进入到课堂。我校以楹联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为研究对象,建构并实施了小学楹联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课程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楹联与楹联校本课程之始

虽然楹联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但直到2002年首位楹联学硕士研究生正式进入中南大学学习,这才标志着楹联文化开始在学术上登堂入室。根据我们的调查,当前中小学与楹联的接触面多限于诵读,诵读优秀楹联作品对学生有积极作用,但对楹联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学校教育的创新作用有限。因此,学校尝试采取楹联校本课程的方式,通过建构楹联课程,开发楹联校本教材,实施楹联课堂教学等方式,将楹联这一优秀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成为我校教育创新的名片式课程。

楹联特色课程之建

确立开发方向

( 1 )课程开发与地域文化结合:在楹联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很好地把课程开发与地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我校地处“中国民间艺术(楹联)之乡”,小镇楹联文化传统悠久,当地的居民中不乏楹联爱好者,楹联传承也有了文化的基础,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地域文化资源,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将其有效融入校本课程的内容中,使课程教育走进生活。

( 2 )在提高教师楹联素质和能力中开发课程:专任教师队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力量,各语文教师更是校本课程的具体执教者,因而提高教师楹联相关素质和楹联教学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开展培训,还邀请专家学者对课程开发进行指导,不断提升教师的楹联课程教学能力。

( 3 )在师生联合中开发课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执行者,而学生的表现则是课程开发成果的有力表现。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兼顾师生两个对象,在楹联课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楹联学习情况开发出不同的教学形式,在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的基础上慢慢提升楹联学习的难度、增加楹联学习的内容。

制定课程纲要

在课程纲要设计上,学校以培养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积累为设计理念。在校本教材编写上,遵循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原则,使学生自动被教材吸引,从而喜欢上楹联学习和楹联创作。确立了楹联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楹联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品质、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并尊重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楹联提高阅读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楹联;以楹联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

活化教学策略

举办综合活动,传承楹联文化。楹联教学是第一课堂,学校举办的各种综合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楹联的第二课堂,学生在参与综合活动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诵中华经典,励少年壮志”“吟咏经典,励志成长”等活动的开展营造了古典校园的氛围,学生在经典文化熏陶下,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楹联特色校本课程之效

学校课程体系得以完善

楹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我校对三级课程政策的实践,且在楹联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内容编排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能力发展。同时,楹联校本课程集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当地文化和学校课程建设于一身,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的融合,这也是楹联校本课程创新学校教育的重要表现。

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在楹联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校本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与语文教材同步,是學生语文能力的课外延伸。在楹联校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素养、阅读能力、创作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交流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师科研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在楹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教师并对典型的楹联校本课程模式进行模仿。经过楹联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的科研经验得以丰富。在课程实施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推动了楹联校本课程目标的达成,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也得以增强。

楹联文化校园彰显学校特色

楹联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功将楹联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一体。楹联校本课程所彰显的学校特色并不是将楹联作为噱头打造学校名片,而是学生在楹联学习中实现了与中华优秀文化的对话,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很大提升。

楹联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学校楹联校本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从师生能力素质到建设文化校园,从完善课程体系到继承文化传统,无不显示了特色课程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我们还将继续探索楹联课程,为楹联文化的传承和校本课程的不断完善而继续努力。

作者:陈卿历

第二篇:继承传统,提升内涵

【摘 要】随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增多,以及社会对高职学生要求的提高,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发展背景下,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当今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现状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探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中国画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教学 中国画 传统

一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由于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高考录取时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分数低于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导致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内涵修养、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普遍偏低。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最新的学习结果很有可能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影响。在不断积累和提升的学习过程中,若没有认识到专业课的内容和专业课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基础知识技能来支撑,就不懂得基础课程会对专业课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像建好楼房与打好地基的关系,只有地基打牢固,楼房才能一层一层往上盖。而现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文化素质作为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离开了文化素质,其他一切都是不足的。

从客观上来说,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弱,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现在高职类的大部分学生不仅是对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还是对国外的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都是相对匮乏的。

从就业角度来看,虽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弱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虽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要比普通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高,但很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只能进入一些中小型设计公司就业。由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基础薄弱,导致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不足,毕业几年后,也只不过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

复,并没有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设计素养和设计能力。

二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入学分数要求不高,在教学中强调和夸大软件操作能力,却又忽视艺术技能的培养,教学理念中过于重视学习和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

大学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受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及相关经验等的限制,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对消极的思想或不良的东西缺乏判断力。另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或家庭教育的不同,他们可能会崇拜物质主义,即拜金主义。导致现在的学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认为艺术设计首先带来的是收入,即金钱效益,而根本没有认识到其内涵和艺术修养。社会上和学校中很多精通PhotoShop、AI、3ds Max、Flash等电脑软件的高手,这些懂设计技能的设计者,只能说是“工匠”,社会或学校里缺少的是具有超强的创新能力、灵敏的设计思维以及浓厚的专业修养等高修养、高素质的人才,他们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人才之一。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将来才可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设计出符合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符合社会需求并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作品。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必修基础课程,它是服务于设计专业的。因此,要明确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应根据各个专业的需要和特点进行设置。下面结合我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内容进行分析。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分为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造型艺术设计等。学生在进入学校前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入学后根据专业的不同,学习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也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基础教学课程都开设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色彩写生、设计概论等课程,学院对于基础教学也比较重视,经常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研讨、交流。

从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中不难发现,目前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引自西方的教学课程,缺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这不仅是我校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基础教学中仅仅沿用旧有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

三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中国画课程的必要性

1.可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素养,拓展设计语言范围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入中国画的一些内容,可以让高职学生通过对传统中国绘画的鉴赏,感受中国画艺术的魅力,提高认识,加强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特点的认识,了解中国画的独特规则和技巧,提高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提升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艺术素养,升华学生的审美艺术修养。

当今很多中国艺术家、美术家及设计师,不断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中汲取其精华的营养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设计内涵与水平。在艺术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增加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来达到此目的,如增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传统的中国画和书法技法等也是一种学习、理解、提高的过程,这就为今后熟练地将中国书画艺术的知识应用在设计中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很有必要对中国书画艺术进行合理并深入的发掘、推广和应用,使其成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拓展设计语言范围。

2.可丰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针对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从目前来看,主要是借鉴西方特别是包豪斯的教学模式发展形成的。其中绘画基础课基本是以静物色彩、素描及写生为主,而设计基础课基本是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组成的三大构成为主,但该教学模式缺乏设计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把中国书画艺术课程引入到中国高职艺术设计的教育中来,不仅丰富了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培养了高质量且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对艺术设计民族化的一种提升。

3.可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等问题,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难以接受的,这些在过去的多年社会实践中均有所验证。而可以承载传统文化的现代艺术设计,却给了中国传统文化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世界有机会了解中国画、民间艺术、书法、篆刻等所展现出的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并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新机遇。

高职设计专业教学的教育方向是培养有知识和能力、能动手实践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中国画教学要坚持为专业的设计服务的方向,特别是在设计思维、设计理念方面,把中国传统的“国粹”与现代产品,如海报、标志、建筑、景观等相融合,共同发挥作用,让中华民族审美观在学生心目中扎根,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吸收,传承传统。

近几年,由于广大学者的呼吁和受到一些前瞻性学术研讨的影响,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应用到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材方面,市场上出现了关于高职高专国画、线描等方面的教材,如杨国志主编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国画》,有雷明娜、王剑白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素质教育规划教材《线描》等。有些设计类院校已经开始了中国传统绘画课程的开设,如吉林艺术学院在设计基础课程部分设置了中国画课程,但这在全国的设计院校中占比例太少,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几乎是空白。

在当前多元化的艺术发展背景下,要求我们的设计作品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广大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传统宝藏,把传统艺术融合到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去,对高职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是很有必要又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伊顿.造型与形式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及其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2]邬烈炎.关于国外课程的引进与不成功的“本土化”——以图案、素描、构成课程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01

[3]陈红.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刘娟

第三篇:继承光荣传统 创新管理模式

马恒昌小组是齐二机床有限公司的一个数控机加班组,现有组员11名,主要承担着数控铣镗床、数控立卧车床、机械压力机关键零部件和数控功能部件的加工任务。

建组以来,小组曾以第一个试行班组民主管理分工,第一个组织工人技术研究会倡导班组技术革新,第一个倡议开展全国劳动竞赛,第一个制定和完善班组管理制度,第一个实行岗位责任制而享誉全国工业战线,创造了中国工运史上“劳动竞赛”、“民主管理”和“技术革新”“三大法宝”,被誉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

60多年来,马恒昌小组组员换了几代人,组长换了18任,作为“我国班组建设的摇篮”,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做到了“组魂不丢、红旗不倒、精神不垮”。

在新的历史时期,小组将马恒昌老前辈常说的“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固化为小组组魂,并在“三大法宝”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特点,提出了“五全管理模式”,即全员有责、全员参与、全员提升、全员管理、全员达标。“五全管理模式”是“三大法宝”的发展和升华,是新时期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举措。

组魂激励,实现全员有责

责任驱使。小组牢记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公司时的谆谆教导:“不要小看一个螺丝钉、一个焊点,它的好坏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素质,那才能够真正做到用心智去劳动,用心智去创造。”小组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个零件加工,发扬小组质量工作“三检三对一遵守、干净利索勤研究”的光荣传统,使小组目前承担的十大类产品458种关键零件加工合格率均达到100%,其中20多种规格的铣头体零件全部达到了免检。

当好标杆。小组成员以老英雄马恒昌“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为榜样,通过唱响组歌和参观事迹展览,教育组员“为旗帜争光”,努力做到各项工作都“干出样子、当好标杆”。去年以来,在公司230个班组中开展的“两提一降”活动中,小组创新创效、成本控制、革新项目等指标名列前茅。小组在公司内推广“马恒昌小组工作法”,制定班组工作“五在前”,倡导旗帜班组竞赛,每年与全公司评出的“马式班组”学习交流、竞技比武,共同成长。2010年,小组分别参加了在武汉东风汽车公司和抚顺矿业举办的全国班组建设经验交流会,并做典型发言。小组荣获了国资委“百名先进班组标杆”和全国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

影响带动。每年4月28日是建组纪念日,小组把这一天定为“倡议日”。每逢“4?28”,小组成员都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向公司各班组发出倡议,以引领和带动各班组为企业发展献计出力。2011年,小组提出的实施以“提升产品质量,向用心智造要效益;提升生产效率,向按期交货要效益;提升创新能力,向技术进步要效益;提升运营水平,向经营管理要效益;提升综合素质,向队伍建设要效益”为内容的“五提”立功竞赛活动倡议,为公司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作出了贡献。

“比学赶帮”,实现全员参与

结对传艺。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小组总结出“学练技艺三方法”,即“传艺带徒法”,组织老组员结对子带徒弟,传带多种典型零部件的加工技术。“互动学习法”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组织互动学习,让老师傅与小组大学生结对子,让大学生学习实际操作技能,让老师傅学习新的技术理论知识。“佳技教学法”是让“身怀绝技”的老组员通过绝活演示、要领讲解、数据对比分析和上机实练等方法,快速提升中级工岗位技能。近两年,小组有9名中级工掌握了绝招佳技,有3名初级工提前晋升为中级工,班组还为公司输送了11名技术骨干。

竞赛引领。在班组竞赛活动中,小组要求组员积极创先争优做表率,引领竞赛活动不断开展。去年,小组与其他先进班组联合发出开展“旗帜班组竞赛”的倡议后,得到各个班组响应,并取得156项创新成果。在“马恒昌小组”的带动下,企业先后涌现出“王长新班组”、“张静海班组”、“康健班组”等以个人命名的先进班组。

岗位练兵。小组坚持岗位练兵常态化,每年都结合生产技术关键开展技能对抗赛、技术表演等活动。近年来,通过组织岗位练兵,全体青年组员较好地掌握了精挑丝杠、主轴加工、数控工艺等关键技术。组员张宜飞在数控车床上成功突破了加工复杂蜗杆技术关键,被誉为“蜗杆大王”;孙玉力的高速精挑丝杠技术在全公司巡演中获得“丝杠状元”称号。他们加工的蜗杆和丝杠不仅质量好,并且效率高。

学练技能,实现全员提升

坚持通过质量检验提高工作效率。小组从熟悉图纸工艺抓起,引导和帮助组员明确技术要求,掌握加工要点,精通操作方法。同时,对首件交检、中间互检和完工总检实行全程质量控制,有效提高了班组成员的技艺水平和产品质量。青工李梁在技术互助中受益匪浅,很快成为班组技术骨干,挑起了班组生产的大梁,月均产量由去年的400小时,提高到现在的600小时,他的《汉克件加工M48螺纹方法革新项目》刚刚在企业科技大会上获得“技术革新成果奖”。

坚持开展工余技术培训。为帮助组员尽快提升技术水平,小组聘请了公司工程院高级工程师和工学院优秀教师当技术顾问,到现场为小组成员讲解数控编程方法和技巧。两年来,小组克服生产任务忙的困难,坚持每个月至少组织培训8小时,系统学习了《车工工艺学》《金属切削刀具》《数控机床基础知识》和《数控机床维修与保养》等基础理论知识,为生产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现在,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够独立编制零件加工程序,并自己维修常规设备故障。

坚持开展岗位自学。小组积极为组员创造学习条件,班组骨干自费2 000元购置技术书籍,建立了图书室和资料室。为了尽快使新购进的德国卧式加工中心和弧齿磨床投入使用,小组的两名操作者利用业余时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字典,将设备使用说明书翻译成中文,最终用短短3个月的时间掌握了两台国外高端设备的操作和编程技术。小组经济核算员张海森已经49岁了,他克服家庭负担重、生产任务忙、年龄大记忆力减退等困难,以坚强的毅力挤时间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的努力,系统地学完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大专课程,取得了大专文凭。目前,小组成员已经全部取得了大专以上文凭,并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制度建设,实现全员管理

实行轮值管理。小组建立了“三组长”、“四大员”制度,根据班组两班倒特点,实行轮值管理,保证各项工作不留死角,形成了“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的局面。如正副组长每天都进行交接班,并召开班前会,安排好夜班工作,保证生产计划顺利衔接。同时,王亚东和孙玉力还担任小组的技术质量员,一个负责白班小组加工的零部件质量,另一个负责夜班,保证了小组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

编制管理手册。小组制定了《员工岗位职责》和《班组工作流程》,结合生产实际编印了《数控车床作业指导书》。为了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小组充实了班组管理园地,营造了班组文化氛围,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完善制度建设。小组结合新形势,制定并坚持了班组长工作的“日三抓、周五查、月四会”;质量工作的“三检三对一分析”,班前“三做好”、班中“四做到”、班后“六不走”;关心组员“五必访”、“六知道”;思想工作“六坚持”等制度,使班组管理不断迈向现代化。

技术创新,实现全员达标

坚持攻坚克难,为企争光。小组针对产量、质量等薄弱环节确定创新课题,实施交叉作业法和比较法,使小组月产量从4 500小时猛增到11 160小时,提高工效2.3倍。去年,在公司与世界最先进压力机设计团队汉克公司合作中,马恒昌小组承担了大部分高精度零件加工任务。在加工关键件拉紧螺杆过程中,由于工件尺寸超长,超出设备加工极限,小组成员通过增加定位支架、快速切削、连续冷却、设计辅助定位基准等方法,解决了拉紧螺杆超长加工问题。在其他班组加工的一批急需的液压螺母,因设备精度不够将被外国专家判为工艺废品的时候,小组主动承担了修复任务。小组成员在仔细研究产品技术要求和现有加工能力后,结合实际,改变了德国原有加工工艺,通过镀硬铬增加表面硬度,自制精修磨具,最终修复了这批螺母。德国专家说,没想到齐二机床人也能干出这样的好活,令他们刮目相看,为企业减少了大量损失,并缩短了生产周期。

积累经验,推广成果。马恒昌小组通过实践“五全管理模式”,班组长素质、班组管理水平、组员技术技能和思想文化道德素质都有了新的提高,班组管理工作实现了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系统化。目前,班组成员中的技师、高级技师达到了60%以上;近两年又有4人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小组成员赵刚研制的硬质合金刀块刃磨装置等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在企业和行业得到推广,并两次在福州、西安荣获“全国发明展金奖”。

做强做优,争创一流。新时期,为了使小组能够继续走在时代前列,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马恒昌小组积极响应国资委提出了“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号召要求,正在以世界一流为先进标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小组“政治先进性”、“生产力先进性”、“管理先进性”、“素质先进性”;通过实现“三个转变”,即加工能力实现由数控机床向加工中心的转变,加工性质实现由单一的车工班组向综合机加班组转变,加工的任务实现由单一为铣床小件配套,向承担企业主导产品中型关键件生产的转变。做好五项工作:一是面对岗位转型,练内功,将现场变课堂,把学习资源转化为岗位技能。二是以规范化、标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为目标,全面加强班组管理。三是追求技术创新,学技艺,视难题为课题,把生产压力转化为攻关动力。四是以增强先进性和战斗力为目标,不断加强小组党的建设。五是以弘扬小组光荣传统为统领,推进职业道德素质工程。

概括起来,使马恒昌小组实现“一个定位”、发挥“两个作用”、具备“三个能力”、逐步实现“四个提升”、达到“五化”要求,形成“六个单元”。

一个定位——瞄准“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目标,配备先进设备,完成中件核心部件全序加工,形成配套齐全、能力均衡、相对封闭、可以产出“成品”的数控化制造“孤岛”。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我国“班组建设的一面旗帜”。

两个作用——马恒昌小组要发挥旗帜班组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使公司班组建设工作走在我国班组建设的前列。

三个能力——“高、精、尖、专”的制造能力,较强的自我保障能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适应能力。

四个提升——全面提升组长素质、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组员技术技能水平、全面提升思想文化道德水平。

五化要求——实现班组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管理系统化。

六个单元——把小组建设成为一个优质高效的生产单元、规范标准的管理单元、内生发展的创新单元、自觉进取的学习单元、创先争优的组织单元、文明和谐的文化单元,名副其实当好公司所有班组的学习榜样和追赶目标。

(责任编辑:崔小花)

上一篇:财务管理银行论文下一篇:思政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