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传统文化论文

2022-05-1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继承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绥德,一直流传着“一看窗二看帘,再看媳妇靓不靓(漂亮)”的说法。作为地地道道的绥德人,却不会剪纸,不了解剪纸,让人不免有些遗憾。

第一篇:继承传统文化论文

继承传统,提升内涵

【摘 要】随着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增多,以及社会对高职学生要求的提高,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发展背景下,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当今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现状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探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中国画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 艺术设计教学 中国画 传统

一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日益增多。由于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高考录取时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分数低于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导致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内涵修养、文化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普遍偏低。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最新的学习结果很有可能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影响。在不断积累和提升的学习过程中,若没有认识到专业课的内容和专业课学习需要有什么样的基础知识技能来支撑,就不懂得基础课程会对专业课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像建好楼房与打好地基的关系,只有地基打牢固,楼房才能一层一层往上盖。而现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文化素质作为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离开了文化素质,其他一切都是不足的。

从客观上来说,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弱,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现在高职类的大部分学生不仅是对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还是对国外的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都是相对匮乏的。

从就业角度来看,虽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弱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虽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要比普通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高,但很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只能进入一些中小型设计公司就业。由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基础薄弱,导致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不足,毕业几年后,也只不过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简单重

复,并没有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设计素养和设计能力。

二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原因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入学分数要求不高,在教学中强调和夸大软件操作能力,却又忽视艺术技能的培养,教学理念中过于重视学习和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

大学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受基础知识、理论水平及相关经验等的限制,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对消极的思想或不良的东西缺乏判断力。另外,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或家庭教育的不同,他们可能会崇拜物质主义,即拜金主义。导致现在的学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认为艺术设计首先带来的是收入,即金钱效益,而根本没有认识到其内涵和艺术修养。社会上和学校中很多精通PhotoShop、AI、3ds Max、Flash等电脑软件的高手,这些懂设计技能的设计者,只能说是“工匠”,社会或学校里缺少的是具有超强的创新能力、灵敏的设计思维以及浓厚的专业修养等高修养、高素质的人才,他们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人才之一。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将来才可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创新,设计出符合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符合社会需求并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作品。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必修基础课程,它是服务于设计专业的。因此,要明确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应根据各个专业的需要和特点进行设置。下面结合我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内容进行分析。我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分为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造型艺术设计等。学生在进入学校前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入学后根据专业的不同,学习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也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基础教学课程都开设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色彩写生、设计概论等课程,学院对于基础教学也比较重视,经常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研讨、交流。

从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中不难发现,目前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引自西方的教学课程,缺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这不仅是我校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设计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基础教学中仅仅沿用旧有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

三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开设中国画课程的必要性

1.可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素养,拓展设计语言范围

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加入中国画的一些内容,可以让高职学生通过对传统中国绘画的鉴赏,感受中国画艺术的魅力,提高认识,加强对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特点的认识,了解中国画的独特规则和技巧,提高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提升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艺术素养,升华学生的审美艺术修养。

当今很多中国艺术家、美术家及设计师,不断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中汲取其精华的营养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设计内涵与水平。在艺术设计相关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增加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来达到此目的,如增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掌握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对传统的中国画和书法技法等也是一种学习、理解、提高的过程,这就为今后熟练地将中国书画艺术的知识应用在设计中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很有必要对中国书画艺术进行合理并深入的发掘、推广和应用,使其成为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拓展设计语言范围。

2.可丰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内容

针对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从目前来看,主要是借鉴西方特别是包豪斯的教学模式发展形成的。其中绘画基础课基本是以静物色彩、素描及写生为主,而设计基础课基本是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组成的三大构成为主,但该教学模式缺乏设计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把中国书画艺术课程引入到中国高职艺术设计的教育中来,不仅丰富了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培养了高质量且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对艺术设计民族化的一种提升。

3.可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等问题,对西方人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难以接受的,这些在过去的多年社会实践中均有所验证。而可以承载传统文化的现代艺术设计,却给了中国传统文化向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世界有机会了解中国画、民间艺术、书法、篆刻等所展现出的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并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新机遇。

高职设计专业教学的教育方向是培养有知识和能力、能动手实践的实用型人才。因此,中国画教学要坚持为专业的设计服务的方向,特别是在设计思维、设计理念方面,把中国传统的“国粹”与现代产品,如海报、标志、建筑、景观等相融合,共同发挥作用,让中华民族审美观在学生心目中扎根,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吸收,传承传统。

近几年,由于广大学者的呼吁和受到一些前瞻性学术研讨的影响,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应用到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教材方面,市场上出现了关于高职高专国画、线描等方面的教材,如杨国志主编的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国画》,有雷明娜、王剑白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素质教育规划教材《线描》等。有些设计类院校已经开始了中国传统绘画课程的开设,如吉林艺术学院在设计基础课程部分设置了中国画课程,但这在全国的设计院校中占比例太少,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几乎是空白。

在当前多元化的艺术发展背景下,要求我们的设计作品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广大职业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的传统宝藏,把传统艺术融合到艺术设计的教学中去,对高职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是很有必要又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伊顿.造型与形式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及其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2]邬烈炎.关于国外课程的引进与不成功的“本土化”——以图案、素描、构成课程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01

[3]陈红.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绘画艺术元素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刘娟

第二篇:弘扬传统文化 继承剪纸艺术

【摘要】在绥德,一直流传着“一看窗二看帘,再看媳妇靓不靓(漂亮)”的说法。作为地地道道的绥德人,却不会剪纸,不了解剪纸,让人不免有些遗憾。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在剪纸教学中用“守”来传承我们的剪纸文化,用“变”来丰富我们的剪纸文化,要让它作为一种气、一种血液、一种生命元素活泼泼地流动在今人特别是新一代的身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场。

【关键词】剪纸 课标 教材 实践与探索 继承和发扬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也曾挥诗赞美:“手中一小剪,裁云镂月,方寸上下包容天地万象。眼外五大洲,跨海越山,万里纵横传播中华文明。”两句诗将剪纸的魂与神诠释得栩栩如生。在绥德,一直流传着“一看窗二看帘,再看媳妇靓不靓(漂亮)”的说法。剪纸覆盖了绥德人民热爱的一切节日,但凡喜庆的日子,总会有剪纸的身影。而作为地地道道的绥德人,却不会剪纸,不了解剪纸,让人不免有些遗憾。为了发扬继承这一古老的艺术,我开展了一系列的剪纸课程的探索,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了解我们的剪纸文化。

一、寻求理论支撑,不拘泥于课本

考核教师的首要便是上课、教案、作业,所以导致我们美术教师上课一套教案,备课一套教案,备于教是分离的。对于这一问题在2011版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资源,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当有了指引,有了方针,有了从上到下的支持,再实施起来就顺畅多了。

二、充分开发教材内容

绥德县义务教育间段所使用的教材均为广东岭南版教材,本教材每学期至少设置两节以上的剪纸课,从一年级简单图形手撕纸的学习、尝试,到高年级的套色剪纸的设计,小小的纸片在学生手中变换着各种造型,不仅是对学生手脑相互协调的锻炼,更是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逻辑思维推导的开发。针对这些课程我每学期有五节课专门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使得学生有了梯队式的发展。

三、利用“三个一” 工程开展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三个一” 工程,即“一个项目”(“22111”项目:22项目是指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两项艺术特长;111项目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名学生分别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至少有一段担任班干部的经历、获得一次班级以上奖励的荣誉和当一次志愿者的经历)。“一个活动”(星期五下午无课日社团活动)。“一个特色”(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创建)。针对这一工程,教育部门勒令各校周五为无课日,是各个社团活动的时间。作为美术老师怎可以错过这一有利机会呐?剪纸课材料简单,操作方便,容易出彩。简简单单的一把剪刀,一张纸,多彩的世界随意描绘。

四、实践与探索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我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如游戏法、故事法、歌谣、剪纸添画等不同形式来进行民间剪纸艺术教育活动。如:用剪出的人物、动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戏来操作游戏;引导学生用剪出来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剪出来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化妆舞会等等。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也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在内容的选择上,我首先选择较为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试手”。我先让学生学剪“喜”字,这是典型的轴对称剪法,而且都是直线剪法,训练也是从有痕到无痕。在实践中,我还要求学生变魔术,在原作品上略加一些剪纸语言,如锯齿纹、月牙纹等把喜字中的“口”都变成空心圆、变成人物的眉毛、眼睛,这不但增加了曲线剪法,而且使图案更加美丽。不少同学学会了喜字、福字、挂钱等的剪法后,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成功的愉悦感,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动力。植树节让学生剪各种形状的树、树叶;六.一节联欢,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喜欢的、有创意的表演服装、道具;国庆节剪贴国旗、剪窗花;元旦节举办剪纸作品展览等。

五、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

剪纸作为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亦称为平面“镂花艺术”,采用剪、刻、锉、撕与烫烙等创作技法,以玲珑剔透的纸感语言和强调影廓线条的艺术造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式样。绥德也被文化部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剪纸作为正在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不仅需要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进行濒危资料、文献、作品实物的搜集、记录、保存,更需要教育者将它作为一种常识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在剪纸教学中用“守”来传承我们的剪纸文化,用“变”来丰富我们的剪纸文化,要让它作为一种气、一种血液、一种生命元素活泼泼地流动在今人特别是新一代的身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场。

通过我一年多的剪纸教学活动与实践,提高了同学徒手剪纸的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也促进了他们眼、脑、手的和谐、协调及均衡发展。通过美的形象和个人愉悦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为培养学生成为感觉灵敏、观察细致、记忆力强、思维灵活、判断准确、语言丰富、心灵手巧的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马菊,职称:中教二级,学历:本科,学位:学士,单位:绥德县教研室,职务:中小学美术教研员。

作者:马菊

第三篇:继承笔墨传统精神 建构中国文化形象

2010年3月6日,我们在北京国际饭店利用两会分组讨论的休息时间,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潘公凯先生,就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以及十年来他的艺术追求和学术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使我们对这位坚守传统的中国画家、美术理论家的艺术创作和学术观念,以及他的文化责任感有了深刻的认识。

贾善国、张相艳(以下简称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请问您怎么看新世纪以来的十年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潘公凯(以下简称潘):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奠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十年可以说文化发展空前繁荣,超越了建国以来的任何时期。特别是在基础文化方面 ,大量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建立,文化下乡等活动的开展,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当然这是大众通俗文化这一块,并不包括文化的整体发展,另外,文化还有一个高雅的层面,如果没有高雅文化,通俗文化就会缺少一个引领者,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我们需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通俗文化也需要一个引领,就是审美趣味和文化趣味的引领,需要用高雅的作品来引领,所以高雅文化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通俗文化的受众面几乎是全中国的老百姓,这个确实非常重要,政府在这方面特别重视,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观和共建和谐的社会目标,这是非常正确的,也是我们非常拥护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高雅文化建设,高雅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近十年中我们在文化管理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还是比较成功的。比如文化产业化方面的推进,我觉得做的还是挺好的,原来各种院团包括出版社等文化部门全是国家的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总体趋势的,也不利于这些部门的自主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访:在中国的艺术界各种艺术面貌共存,就中国画方面来说既有水墨写实,又有当代水墨,既有传统工笔画,也有当代新文人画,而传统的中国画基本上被“文人画”这么一个名词所取代,您怎样看近十年来中国画的发展?

潘:首先肯定的是中国画在近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发展很快,可以说是大规模的发展和大面积的丰收。另外,文化部和美协及有关美术院校等一些文化单位,组织了大量的艺术活动,也举办了很多展览,大大地推进了整个国家的美术创作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就拿去年的全国美展来说,先由各市挑选美术作品送到省里,再由省里选出一部分优秀作品进入全国的总评,仅国画参加全国总评的作品就一千多件。假设每件作品两米宽,这一千件作品没有间隔的排起来就是两公里长,学术小组的老先生从头走到尾就走不动了,这连全国参与者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这个数量其实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而且作品普遍水平都比较高。

如果说近些年中国画哪个领域有着突出的发展,我认为工笔画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确切的说是几百年来工笔画发展的高峰。唐宋是人物和工笔画的发展高峰,自唐宋以后人物画和工笔画就比较衰落,工笔画就没有产生突出的大家,说起来就是一个陈老莲,任伯年不是工笔他是意笔。现阶段工笔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也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画家如:何家英、唐勇力等,其中唐勇力画的《开国大典》应该是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写意画与工笔画相比涉及更多的精神性内涵,比如说画一个时尚青少年,通过形象体现时尚青少年的一种精神生活或者说是一种心态,这就是他的精神性的表现。但是写意画内容是一个方面,精神是另一方面,比如说吴昌硕画荷花,齐白石也画荷花,潘天寿也画荷花,我也在荷花,我们表现的精神性不仅仅是什么出污泥而不染,虽然这个也是,但写意画到了这个阶段内容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而是通过画面的笔墨抒写的画家的生活体验、知识学养,体现对人生和自然的独特感受。所以你是画荷花还是画石头是无所谓的。那么这种感受性的东西就很虚了,学生不好学,老师也不太好教,画家也说不太清楚,因为画种不一样审美结构也就不一样。此外,写意画的失败率很高,工笔画程序很清楚,从打稿子到拷贝,再勾线、渲染步骤清晰,画起来比较稳妥,不会画了一半就撕掉。写意画“废纸三千”的现象就太普通了,一个写意画家把作品画好达到笔墨成熟,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积淀过程,再加上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几位大家,有那么几座大山挡着,人们越发觉得不好超越,更多人宁可放弃写意而选择工笔画,就出现了现在的局面。

访:潘先生您和您的父亲潘天寿先生都有着美术学院院长身份,有所不同的是您先后担任了中国两大知名美术学院的院长,而现在的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从专业设置到招生规模上都是原来不能比的,对于当今美术学院的学院教育发展情况谈一下您的看法。

潘:美术学院在近十几年发展的速度特别快,美术专业与企业管理、法律、金融等成为最火爆的专业之一,其中很大比例是设计专业,而不是在纯艺术类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有广州美院、无锡轻工业学院等开设了设计类专业,中国美院——当时叫浙江美院设计专业的开设也是比较早的。到了九十年代末,全国大部分美术院校先后都开设了设计类专业,这个不是政府的有意安排,而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在美术教育这个领域来看近十年最大的变化就是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艺术的概念从原来的“纯艺术”转变成了现在的“综合艺术”,或者说原来的“小美术”转化为现在的“大美术”,由原来说的“造型艺术”转化为现在的“视觉艺术”,这种概念的变化在美术教育方面体现的最充分,学院走在了最前沿。

虽然我们是全世界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的国家,但是我们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起步晚是因为我们封闭,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设计教育正逐步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中央美院的设计学院现在已经进入了全世界前30名,应该说在全世界设计学院当中是一流的,这个评选是美国人评的,而不是我们在评。

在纯艺术类专业方面,我们美术学院的教学在世界上水平处于前列,因为造型这一块我们没有丢,现在就算是差一点的美术学院的学生让他画像一个人还是能够做到的,但是外国人却未必能做到。中国在这方面因为美术学院的教学还是有比较好的传统延续,所以培养出的学生基本造型能力都不错,创造能力也不错。

访:潘先生,您作为美术学院的院长又是一名优秀的画家,还是有影响力的美术理论家,另外还带着建筑与城市设计方面的博士生,听说你还负责上海世博会的馆内展示设计,您是如何看待您的这种多元复合型的身份?

潘:原来中央美院是七个系、九个专业,现在是7个分院,30个专业,我作为院长要管好这些专业就得去了解这些专业,如果我都不懂这些专业,那怎么能管理好呢?为了办好设计专业,上世纪90年代我主编了中国第一套《现代设计大系》,那是一套5本很厚的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这就需要我去了解、去学习相关的学科,我们学校目前开设的这些专业我都得懂一点,有些专业我必需很认真的去学,决不仅是动动嘴说点原则,而是非常具体的去指导这个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很自然的就复合了,不复合也得复合,不复合你当不了这个领导,我们学校的各专业就不会有这么快、这么平稳的发展。

我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内部展示的总策划、总设计,就是展览内容和展览形式的设计和策划。这个工作就有点像奥运会的开幕式,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在上海现在有四五十个设计师的团队在工作。

访:潘先生您自1999年开始就做《中国美术现代之路》这个专题,今年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文化建设问题,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文化形象也面临着重新建构的问题,这一点请您谈一下看法。

潘:这个问题很重要,你提的很好,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中国很难在短期内成为像美国一样重要的大国,因为中国不能输出文化价值,因为中国没有现代文化的建构。这说明了国际上对中国的一种看法,这个看法我想不仅是撒切尔夫人是这么看,可能美国总统也这么看,只不过没有说出来。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我说的高雅文化其实都跟这个有关。

文化价值建构是一个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国的古典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包含儒家、道家多种形态,又以儒家思想为主这样的一个文化脉络。这个价值体系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建构起来的,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古典的价值体系。他具体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众多的古籍当中,体现在四书五经中,体现在后人对于四书五经的阐释中。比如说孟子、孔子、老子、庄子,每一个朝代都有人在重新解释,这些重新解释是在重新调整价值结构,这么多书统统加起来才是价值结构,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是这个传统的价值结构到了现在也没有转型,因为这个传统的价值结构在20世纪初开始,从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在受批判,打倒孔老二、打倒孔家店,庄子和禅宗那就更不用说了,更要打倒,打是打倒了,但是问题是它没有转型,没有时间给它转型,没有空间给它转型。我们现在办了很多的孔子学院,我很赞成,但是我们现在除了孔孟之外,还能拿出什么呢?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古典价值体系没有完成现代转型。

转型是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说,西方文化从古典到现代就有转型,这种转型是有成果的,是看得很清楚的。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古希腊有很多经典,但是古希腊的经典在中世纪失落了。古希腊的经典是到十二世纪以后从阿拉伯、土耳其那边重新翻译过去的,到十五世纪开始人们能够比较完整的看到古希腊的经典,所以他们才有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就是古希腊经典的转型开始,尤其是启蒙运动后转型得比较完整。现代的转型应该说是从笛卡儿,从康德开始,那是理论方面新的巨大建构,包括后来的像黑格尔、马克斯等哲学家,对理论进行了强有力的建构。这种理论建构跟古希腊看起来一点关系都没有,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有内在联系,是西方古典传统向现代转型为新的形式,新的形态。从康德和黑格尔以后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重新建构了一个西方近现代思想系统,这个价值系统的建构已经不是仅仅对伯拉图、亚里士多德理论的重新注释,这才是转型。而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注释孔孟、老庄,我们要能拿出新的理论成果,才能形成新的文化价值观,再把它推广出去,这才是我们国家和文化工作者需要做的关系到民族文化是否能够延续的重要工作。

作者:贾善国 张相艳

上一篇:薪酬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保险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