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教学

2024-04-23

三峡之秋教学(通用12篇)

篇1:三峡之秋教学

写景的文章很难上好公开课,这是很多老师的共识。因为受公开课气场的影响,学生很难真正能体会到景物的诗情画意,也就很难有师生的共鸣。因此,当我选择《三峡之秋》作为赛课题目时,曾顾虑重重,难于下手。但是本着锻炼、挑战的出发点,我还是最终上了这节课。

之所以最终能满怀信心地上了这节课,那是长期的教学经验让我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教法中牢牢地抓住了一个核心,那就是“读”,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学的`前辈告诉我,小学语文课堂的最基本的秘诀是:“书声琅琅。”我想,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一定能够对词语、对意境产生自己的感想。于是,我在备课的时候简化了很多看似华丽,但却占用学生朗读时间的程序。我设置了很多“读”的方法,比如个人朗读、齐读、小组读,齐读等等。我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以读攻读,以读促讲在设置小组讨论与小组朗读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也有顾虑,我听说很多领导不喜欢那种哗众取宠且不产生任何作用的小组讨论形式。但是,我在参加校外的好多次培训中,看到很多学校的高手们都在采用这一招,龙江路小学的一个课题研讨就是这方面的内容。看来,领导反对的不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而是小组讨论的落实。为此,我细化了小组讨论要求,力求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我首先在课件上明确我的我要求,事先对小组组长布置了任务,并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当我看到各个小组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真正地展开了朗读和讨论,教室里人声鼎沸、书声琅琅,让我想起来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授课模式。课后,王校长在与我的面谈中认为我的理念比较先进,比较适合六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特点。

回顾整个课堂,我觉得能让我比较自信就是朗读这个环节,但在很多方面则乏善可陈。比如在学生的课堂巩固练习方面,因为学生回答较活跃,所以后来设计的练习没来得及叫学生当堂训练;在字词的赏析方面,似乎还可以让学生当堂造句;我的引导性语言还显得较快,再加上自己的普通话太糟糕,造成了学生的理解障碍;学生的批注可以在小组讨论和赏析中得到引导和强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最后,如果硬要给自己打分,就让我引用历史对毛泽东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吧-----七分功劳,三分过错。能和毛主席得同样的分数,我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篇2:三峡之秋教学

1.通过抓住文章细节,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的态度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感受他伟大的人格。

2.领悟文章以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法。

在自己初读、自学的前提下,我先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接着参考教参书进行查缺补漏,下面就是对于本课的教授有一个初步的规划,还不放心再上网查一查资料。无意间,看到了特级教师王崧舟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仔细的品味特级教师的课堂,把能够借鉴的环节进行了再一次的品悟。最后,拿起笔来把教学设计写了下来,在写得过程中,遇到连贯不住、不满意或者有问题的地方在翻阅、查找资料。在不断地改,不断地想的过程中,自己对周总理的认识和感受更深了,以至于在做课件的时候,随着音乐和图片眼泪直往下流,这是一位伟大的人,作为老师,我应该让所有的孩子认识这样一个人,学习这样一个人,铭记这样一个人。

公开课的日子到了,我早早起床又一次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教案,审查各个环节。上课开始了,我带着孩子走进了课堂,走入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第一个环节的设计,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满意的。第二个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所在,我能够把握课文的题眼,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体会周总理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但在课堂上自己过于关注教学设计,忽视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其次学生对总理精神的体悟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第三,缺少整组课文的单元整合意识。

篇3:《三峡》教学实录

关键词:《三峡》,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同学们齐读《三峡》导读中的文字。

生:三峡风光, 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 雄奇险拔, 清幽秀丽, 令人不禁也想做一次三峡之旅。

师:既然我们要去旅行, 那么让我们先看一看《三峡》在不同季节中都有哪些景色。

生:朗读全文。

师:人们常说:“择日不如撞日”。我们就择季不如撞季, 我们就去看看, 冬天到三峡是怎样的景象。

生:朗读第三段。

师:哪位热心的同学帮忙翻译一下, 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季节的景象。

生:在春、冬两个季节, 雪白的急流, 碧绿的深潭, 回旋着清波, 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 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在山峰之间, 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 树荣, 山高, 草盛, 趣味无穷。

师:文段中有一句话概括说明了春冬的景象, 是哪一句话?

生: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师:看来, 这个季节我就特别想去三峡, 就因为一个字。你们猜一猜是哪个字?

生:“趣”字

师:对了, 春冬季节的“趣味”体现在哪里呢?你能读出“趣味”吗?

生:“回清倒影”, 因为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水又很清, 水一动, 倒影就动, 所以有趣。

生:“绝巘多生怪柏”, 柏树是奇怪的形状, 有许多, 并且是在极高的山峰上长着柏树, 所以有趣。

生:“悬泉瀑布”, 泉是悬着的, 所以有趣。

生:“飞漱其间”, 景色很壮观, 因为是“飞”下来的, 并且在山峰之间, 所以有趣。

师:还有吗?还有有趣的地方?

生:没有了。

师:不对, 趣味前是“多”, 郦道元明明告诉我们的很多趣味, 这还不多。

师:提示:“清荣峻茂”还有一个那么有趣的事物我们还没有找到啊!

生:“绿潭”, 水里面有水草。水草很盛, 所以把潭映绿了, 所以是绿潭。草盛有趣。

生:绝巘多生怪柏, 怪柏很多, 树下的草肯定很盛。很有趣啊!

生:悬泉瀑布旁边也有草。

生:春天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的《春》,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让我感觉到了草在生长的一种动感。“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草多且盛, 很有趣。

师:所以, 最后一句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草盛放在最后, 虽然没有直接写草, 但写草盛是最有趣。

师:这句话我有个疑问, 你们能帮助我吗?“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中“良”的意思是的确, 很的意思, 说成“清荣峻茂, 很多趣味。”“极多趣味”“颇多趣味”, 是不是也可以呢?

生:“很”太俗了, “极”过于绝对, “颇”程度不够。所以“良”恰到好处。

师:我感觉这位地理学家有点文学家的气质, 很讲究品词啊, 所以这个趣, 我们可以概括为什么趣啊?

生:雅趣。

师:“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是什么让作者产生了雅趣?

生:美丽的景色

师:用四个字概括这段景物的特点:___?美雅趣。

生:“秀”字最好。

师:“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我想改一改郦道元的文字, 改成“清荣峻茂, 趣味良多。”行不行?

生:不行, 此句强调的是情感:趣味。

师:明明是在写景, 却强调趣味, 我明白了, 原来是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写水、树、山、草都是融入了作者的一种雅趣。

师:请一位同学根据你的理解朗读一下第三自然段。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夏季和秋季这两个段落, 通过对比, 感知内容, 根据理解来填空。写在语文书上。

师:夏季:___?春冬:秀美雅趣;秋季:___?

生:夏季:壮美豪情;秋季:凄美悲凉。

师:找3 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二、三和四段。

师:四季的美景我们都欣赏过了, 我感觉郦道元写的第一段是“画蛇添足”, 删去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 没有山, 就没有夏季的水大、水急。

生:没有山, 就没有“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更没有“悬泉瀑布”。

生:没有山, 就没有在极高的山峰上, 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

生:没有山, 就没有“林寒涧肃”, 没有猿, 更没有凄异、哀转和久绝的猿啸声。

师:两山夹水, 郦道元为水作注, 水大、水疾离不开山的高峻、连绵、狭窄, 柏树因山高、峡窄、风大才能称其怪, 瀑布只有在高山中间才能为悬而飞漱, 最后猿啼因山高、岭连、狭窄才能为悲, 故渔民闻凄声落泪。都要以山为依托, 所以第一自然段才写山的高峻、连绵和岭连啊。

师:我们就来一次心灵上说走就走的旅行, 体验一次三峡之旅。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重读课文, 推荐一名读的最好的同学, 让他带我们去。

(课件呈现图片和音乐, 学生朗读全文。)

师: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三峡》中说道:“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 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这惊吓, 不仅是三峡, 还有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承天寺的夜景、浙江的潮水、湖心亭的白雪, 更有那陶渊明的南山荒地、王维的大漠圆日、李白的荆门怜水和陈与义的老木沧波。

唯四字可替:山河锦绣。下课!

生:老师再见!

篇4:《三峡之秋》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三峡群山耸立,雄奇壮丽,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游览三峡,欣赏秋日里三峡带给我们的秀丽景色。

师板书课题,并出示三峡风光的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读文,遇到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看来课文中的生字也难不住大家,我们找几名同学展示一下他们的朗读水平吧!其他学生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呢?(生朗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朗读,谁能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我认为第一名同学在朗读时,语气把握得比较好。

师:同学们听得认真,评价得很到位。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写了三峡在中秋节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的景色。

师:很好,你很会读书,不仅读得快,而且边读边思考,我们都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早晨的三峡

师:既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学习!请同学们仔细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事物,有什么特点?你能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读,然后汇报。)

生:读了这段话,我知道作者主要写了橘树和柚树。(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正确,就肯定。然后再请其他学生汇报。)

师:你们读了这段,有哪些想法?

生:我感觉三峡秋天的早晨空气很“清新”。

生:我从“明净”一词感觉到三峡的早晨很明朗干净。

生:绿色的被洗得更绿,黄色的洗干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变成金色的了。

师:所以,课文中有词在描写这种景色,是哪个?

生:明丽!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干什么?

生:我想唱歌。

生:我想伸出手去接住一滴露水。

生:我想抱着橘树柚树摇一摇,让露水洒在我的身上。

师:对呀,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曲笛子独奏,轻快明朗。

教师播放笛子独奏《三峡情》。

师:你们知道该怎么读这段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教师指名读,评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早晨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分析的?

生:找到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事物,了解这种事物的特点和变化。

生:还要在文中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秋天的特点。

2.中午、下午和夜晚的三峡

师: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带着这些要求,读读后面三个时间段,喜欢哪段就选哪段读。

学生自学后汇报。在汇报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段后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同学的发言:

(1)中午

生:我感觉中午的三峡很热烈,就像一首雄浑的交响乐曲,豪迈,奔放。

(2)下午

生:在读“黄昏到了……”这一段时,应该读得平静而轻缓。

生:我想起了八册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的《秋思》。

师:你们能举一反三,这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恭喜你们找到了这把钥匙!这段确实是有点舒缓,但是有你们所说的这么多的离愁别绪吗?到课文中去看看!

生:老师说得对,长江在黄昏时像“一条明亮的小溪”,读的时候应该稍微慢一点,但是还是要很快活的样子。

(3)夜晚

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我感觉到三峡到了夜里很宁静。

师:是啊,长江白天太累了,夜晚也该休息了。可是,长江不会把时间白白浪费。你们听,夜里,他醒了,望着渐渐升起的月亮,明亮的眼睛眨巴着,他想干什么呢?

生:他想看他的妈妈还在不在。

师:可是长江到了夜里是个很乖的孩子啊,他会向他妈妈哭闹吗?

生:不会。

生:他想让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故事。

师:对呀,我们一起来当他的妈妈,给他讲个月亮的故事吧!

学生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课后延伸

师:学了这课,你最想做什么?

生:我想用笔把三峡的秋天画下来,永远地保留起来。

生:我想用竖笛吹一首曲子。

生:我想唱《三峡情》。

师:课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向我们描绘了三峡之秋,让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这只不过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你们既然想到用那么多的方式来赞美三峡,那就请你们自己动手来完成吧!

五、课后作业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三峡。

(责任编辑 冯 璐)

篇5:《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方纪写的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作者用优美的语言通过对三峡一天之中美景变化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爱三峡之情。编者编选此文的目的是通过让学读优美的词句,来感受三峡的美,激发学生爱三峡,爱祖国之情。

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把编者的意图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在课前必须要考虑好的事。为了能较好的完成这一目标,我在课前制定的预案中着重突出了三个方面:

1、制作课件。收集了很多与三峡有关的美景图片,制作成了声、图、文一体的幻灯片,以直观视觉来增加学生们的感知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2、以读悟文。通过多种形式的用情的读文,(师领读,生领读,师生互动领读,重点句中特读)以读中感悟来增加学生们的认同力,激发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文本产生共鸣;

3、写家乡。通过选取家乡的一处美景进行描述,来培养学生写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之情。

篇6: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母亲河”这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与前面写孕育文明的长江之美、后面写黄河的雄伟壮丽的课文共同构成了一组美景图。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即使去过那里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无细心深入观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具体教学环节安排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读自悟,整体感知——交流收获,精读探究—————回归整体,深化提高————适当拓展,学用结合。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通过上课,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预设,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三峡秋天的总体特点。能按“找出描写景物,总结时段特点,找出美句批注,感情朗读领悟”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自主选择段落合作交流,分析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课堂上学生采用讲,画,圈、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效果良好。

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入,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不够。

2.课堂上教学的全面性,整体性体现不够,一部分学生没有得以充分的展现,少部分同学参与教学不够。

3.教师的基本功(普通话、教态、板书)需要进一步学习,练习。

篇7:《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想象,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秋之三峡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在读中想象三峡之秋的美景,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观察与描写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峡风光图片、朗读配乐。

教学方法:情境朗读,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1、学生欣赏三峡风光图片。

2、你知道这是哪里的美景吗?你对三峡还有哪些了解?

(1)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39千米。)

(2)描写三峡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2、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思考: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美景的?

三、自主探究,重点研读。

1、出示学习要求:

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圈画出来。

2、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师板书,指导朗读。

早晨——橘柚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长江、雾——平静

夜晚——长江、月——宁静

3、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4、问: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你最喜欢哪一段,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配乐)

五、总结。

六、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篇习作或片段:参考题目《校园之春》,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板书:

三 峡 之 秋

早晨 —— 明丽

中午 —— 热烈

下午 ——平静

篇8:《三峡》教学设计

无意中看到张斗和老师的 《三峡 〈五问〉》一文, 对《三峡》有恍然大悟之感, 再次反复阅读文本, 并尝试着让学生对文本提出疑问, 结果发现学生对“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结尾引用民谣、春冬之时“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等内容存在诸多不解, 故采用“以学定教”的方式, 在区教研员韩翔老师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教学, 并进行了课堂实践。以下是实践后形成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质疑理解, 完成对文本字面含义的理解。

2.通过探讨“本文写作是侧重于山还是水”这一问题, 掌握文本写作的重点及原著《水经注》“记录河道水系的地理著作”这一特征。

3.通过质疑, 分析第一及第四自然段的写作目的, 理解“因水记山”的创作出发点。

二、教学难点

理解“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提问:“三峡”的“峡”是一种怎样的地貌? (“两山夹着水道”)

引入:“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郦道元的文字走进这美丽了千年的水道。”

(二) 文言文字面意思理解过关

1.请一学生朗读,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纠正其读错的字音。

听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跟读, 明确朗读节奏。

学生齐读。

2.请学生提出自己在理解课文字面意思时不懂的字词。

3. 给出示例:根据“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 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的意思, 可以知道三峡的山连绵高大

请学生根据示例, 理解全文字面意思, 并归纳文中所写景物的特点;教师板书特点。 (同时解决学生“既然已是‘乘奔御风’, 为何又‘不以疾也’”这一问题)

4. 请学生归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写了三峡的山和水)

(三) 进一步分析文本, 理解文本的内在含义

1.提问:作者在写的时候是更侧重写山还是更侧重写水?

出示学生预习单中的答案:

①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那里的水急、水中的景色和水的奇特, 虽写了山, 但没有写水那么多。 (姚剑)

②作者在二、三自然段都描写了水, 特别是第三自然段。 (陈俊杰)

分析学生的答案。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文章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不是写水, 引出另一学生 (吴秋霞) 的提问:“为什么作者先写三峡的 (山) 高, 后写三峡的 (水) 美?”据此引出对课文第一段的解读分析。

首先, 分析写作的视角:是平视、仰视还是俯视?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作者应该是从坐船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 由此可引出“因为特殊的创作视角使得作者在描写时不仅写了山, 还写了行船的水道”。

接着提问:读作者写山这段, 同学们有没有疑问?

[设计意图]引出学生对“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是不是太夸张的质疑。

最后, 将前一问的分析和后一问的质疑结合起来, 可以发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突显三峡水道的狭窄。再出示学生 (姚剑) 的提问:“三峡的水有这么急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这个问题, 让学生发现三峡的水急除了因为水多,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道窄, 让学生意识到作者写第一段的目的是:因水记山。

2.提问:作者为何要如此侧重写水呢?

以提问引出《水经注》介绍, 给学生展示《水经注》的目录及相关介绍:

《水经注》是公元6 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 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明确, 这是一篇写水的文章。

3. 以“讲到这里, 有些同学更加疑惑了”过渡, 出示学生对第四自然段的疑惑:

①为什么文章结尾要写猿和它的叫声? (杨心怡、沈云、蒋海斌、柴颖琪、田丰)

②为什么生活在这么美丽的三峡的猿会哀伤? (杨颖、吴秋霞)

③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张思贤、温婷婷、徐易鸿)

以学生提问引出对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理解。

首先, 提问:猿的叫声为何哀伤?是不是环境等客观原因, 使叫声听起来比较哀伤?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想到三峡的地形:山高又连绵且空旷的山谷, 使得猿声回音不断, 听起来令人哀伤。

然后, 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的民谣, 提问:巫峡到底长不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此时对巫峡长短的感受不是客观的实际距离, 而是人身处期间的主观感受, 由于夏季水流速度快, 所以巫峡很快通过, 而第四自然段描写的季节, 巫峡的水流速度不快, 所以感觉到巫峡比较长。

最后, 引用张斗和老师的论点加以论证:第一, 与峡谷的特征有关, 巫峡谷深峡长, 日照时短, 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快, 从而主观上感受巫峡长;第二, 因为此时三峡是枯水期, 所以舟行缓慢, 才会感到巫峡特别长。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借歌谣, 从另一个侧面使人进一步体会到此时的三峡山高岭连、水瘦峡空的特征。郦道元的这段文字, 并非着意写三峡的四季景色, 而是实实在在地围绕‘江水’来写的。”

4. 以提问“作者写水的顺序是什么呢? (学生一般认为是四季) ”引出学生的质疑:

①作者在文中刻画了四季, 这我们都可以感受到, 但作者并未提到一个“秋”字, 这该如何理解? (张圆圆)

②为什么到“晴初霜旦”, 树林和山涧里会一片清凉和寂静? (石佳雯)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 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按四季的思路写水”这种观点还值得探讨。

出示《水经注》原文, 让学生发现原文是没有分段的, 提示学生换一个角度去看文章, 从写水的角度为全文再分分段。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 使学生发现文章是按照先写水路再写水势的顺序写的, 水势又分为水流湍急和水流平缓两部分。

5. 请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介绍了三峡的水道特点及不同时节的水势)

(四) 全面理解课文

首先, 引导学生得出:“前面的归纳‘写了三峡的山和水’是不是完全不对呢?其实也不是。”出示清代学者的观点:

清人刘献庭说: 郦道元博极群书, 识周天壤, 其注《水经》也, ……数千年之往迹故渎, 如观掌纹而数家宝, 更有余力辅写景物, 片语只字, 妙绝千古。

接着, 让学生“找找文中写景写得最好的一段, 一起读一读, 并简单说说写得好的地方”, 然后引出对《水经注》的全面评价:

《水经注》采撷了魏晋南北朝的地理著作中的精华, 承扬了谢灵运、谢月兆为代表的山水诗的优良传统, 自觉汲取了南朝骈文“谐音以成韵, 修辞以达远”的长处, 因此被称为综合性的地理著作。故而其作者郦道元被一些学者赞为“中世纪时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最后, 再读 (或者背诵) 全文。

【名师点评】

初中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有文字障碍;二是文章内容和学生生活有距离。所以,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课文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串讲弄懂课文, 同时积累词汇通常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程式, 但是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戴老师的教学方法避免了这种传统串讲方式, 但是又不同于现在流行的满堂串问做法。她的课堂设计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根据文章特点抓朗读。《三峡》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 它带有六朝小赋的特点:文字优美骈散结合, 且多为短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 容易背诵。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多读有助于理解, 学生也容易感到有兴趣。

二是抓关键词语, 如“乘奔御风”“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把文章内的词语搞清楚了, 对文章也就理解了。

三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结合现代化手段———利用课件印证自己的想象。

四是能够适当向课外延伸, 引入张斗和老师的论点以及清人对郦道元的评价, 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 为他们进一步阅读《水经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孟子说:教亦多术。所谓模式的好处是有一定程式, 但是如果凝固化了, 也就容易使学生厌烦。所以这一次使用的方法, 下次容或又有变动。关键要视学生情况而定。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志伟)

附:《三峡》预习单

一、熟读课文 (至少自读三遍)

二、字词理解

1.解释带横线词语。 (略)

2.用现代汉语写出课文全文的意思。

3. 在完成第2 小题的过程中, 你发现哪些字词是你无法理解的, 请写下来。

三、内容理解

1.老师的疑惑: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三峡的______和______, 你觉得课文更侧重对______的描写, 理由是__________。

篇9:《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描写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三峡风光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板书:时间顺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乘着语言文字这艘小舟,去看看三峡美丽的景色吧!

二、品读赏析。

(一)、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你认为哪些景物的描写最美,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并美美的读出来。

2、每个时间段的三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来说说。

(二)、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文章进行讲解。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吧!

1、早晨

(1)你来说说说早上三峡的特点?(板书:明丽)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个特点的?生读句子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绿叶金实”吗?

(4)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2、中午

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吗?(板书:热烈)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

(3)出示改变了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变一变,还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吗?(不能)

(4)、出示完整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对照两个句子看一看,为什么变一变就不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了呢?

(关键词和比喻句,更能体会文章的感情,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5)、抽生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全体学生自由读文

3、下午

(1)展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思考着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下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雾)

(2)、在这段中那些景物的描写很美呢?你来读一读。

(雾美——青色、透明;长江美——明亮的带子,平静、轻缓)(板书)

(3)、通过朗读比较中午和下午三峡的不同,板书下午三峡的不同的特点(平静)

如果把中午的三峡比作充满活力的小伙子,那下午的三峡就是一位——羞涩文静的少女,如果说中午三峡的特点是热烈,那么下午三峡的特点就是——平静

下面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一个读3自然段,一个读四自然,感受他们不同的特点。

4、夜

(1)请生谈夜的景物的美。

拟人的作用,使三峡充满生机和灵性。

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因为夜很静。)(板书)

(2)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读一读月出的景色。

(3)、三峡的景物到底独特在哪儿?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的皎洁(课文用“清冽”一词描写月光);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4)、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自己读、推荐读)

5、就像一道道瀑布领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

6、点明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ppt出示)

正因为它是中秋,所以: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引读)

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有什么关系吗?(前后照应)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借鉴,为己所用。

三、读美文。

在这美丽浪漫的秋天,作家方纪带我们游览了美丽的三峡,你最喜欢什么时间的三峡?你能读读吗?

1、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抽读。

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四、赞美景。(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生二:我觉得作者写的这篇课文很好,很有特色,很吸引人。

阅读丁丁东东的视角,根据自己上课时的独特体验和收获写下“我的视角”。

五、回顾总结。

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把三峡描写的这么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写作上的方法。

1、作者描绘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指板书)早上,……。三峡的早中晚各有不同的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成熟的气息)

2、此之,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能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添色!

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六、写美景。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希望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书写自然之美。

篇10:《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读课文)指名汇报:三峡的秋天有美丽的橘柚树,:三峡的秋很美

师:作者之所以把三峡的秋天写的这么美,是因为他恰当的运用了许多词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陌生或者喜欢的词语。生汇报

师:老师也把这些词语总结出来,请大家读一读。:(橘柚,累累,显露,陡立,驳船,金鳞巨蟒)

师:三峡的秋天是从哪开始的呢? 生齐答:橘柚树

是呀,橘柚树的变化告诉我们三峡的秋天真的来了。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秋天来了橘柚树都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汇报。

是呀,当树叶由绿变黑时;当果实由青变黄时;当果实散发清香时我们知道三峡已是:“秋天了!”(生齐答)师:此时,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生:成熟。师:在下面的每一段了有这样一个词概括了这一段的景色。

师:三峡的秋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汇报:早晨,中午,下午,夜(师板书)

师:我们先看描写早晨,下午,中午的句子,一定有你喜欢的段落,请小组合作学习,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你的伙伴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在学习中大家完成如下的问题:这一段中你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读给大家听。学生学习汇报

生一:老师,我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它波涛汹涌,像金鳞巨蟒,学生读这句话,师生评价,读中感悟。

(用这种方法学习汇报下两个自然段)师随机板书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三句话。(课件出示这三句话)请同学们轻声读这三句话,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了前两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后面一句是拟人。

师:是呀,这位同学是从修辞的角度感悟的。你还有什么发现呢?师启发回答:长江每个时段的变化很大。

师:是呀,长江气象万千,变化多端。此时长江的夜终于来了。长江的夜晚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4.5自然段,画一画作者写了三峡之夜的哪些典型景物? 生汇报:有渔火,灯标,驳船,月亮 师:那什么是长江的眼睛呢? 生:渔火和灯标

师:是呀,夜晚来临了,长江这亮了那也亮了,一切变得那么寂静,你能读读这句话,读出静的感觉。生读,师生互评

师:在这静静的夜里,突然传来了驳船的汽笛声,划破了夜得沉静。这是什么写法呢,(学生答不上来),有句古诗也用了这种写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动的事物把环境显得更静了。生答:以动衬静的写法 女同学齐读这一段

师:在这美丽的三峡秋夜,有一种景物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生齐答:月亮 师配乐范读第六自然段描写月,同学们边听边想,三峡的月亮与别的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 生汇报:三峡的月亮来的迟。师为什么来得迟? 生:因为峡谷太深

师:月亮是怎样升起来的呢,有这样三个词连接了整个月亮升起的过程:起初„不知什么时候„就在这时„,谁能读一读? 生读,师指导,配乐读 生配乐轮流每人读一段 师总结:“百里峡江诗万首”历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歌颂三峡的篇章。(课件出示:毛泽东的《游泳》,古诗《早发白帝城》,神女峰的传说,长江三峡水电站,边播放以上图片边播放《长江之歌》

篇11: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师:据老师了解,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喜欢旅游,你们中有谁去过长江三峡?

生:没有去过。

师:没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惑?

生:三峡指的是什么?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课前预习帮这位同学介绍一下长江三峡?

生一: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生三:三峡的特点是“瞿塘„雄‟;巫峡„幽‟;西陵„险‟。

二、展示图片,构建知识框架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到底什么样?三峡的水又是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

师:老师这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图片)

师:欣赏了三峡的美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三、初步感知

师:是啊,图片中的三峡真美;那么,课文中描绘的三峡又是什么样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听完后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听录音)

师: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回答):时间顺序。

师: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生:“早上”、“中午”、“下午”、“夜”。

师:对!这些词作为段落的开头,明确显示了文章的层次。你们最喜欢哪个时间的三峡?

生一:早上。

生二:中午。

生三:下午。

生四:夜里的三峡。

四、深入自学

师: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五、全班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最喜欢“下午”的三峡。我觉得这部分写的“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一句写出了独特的景物“雾”。

师:你找到了下午的景物:雾,很好!谁能给他作一下补充?

生二:下午的三峡还有一个特点:黄昏来得很早,去得很迟。还有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水,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师:你介绍出了黄昏来去时间上的特点以及山、水的对比,讲得很好。其他同学怎么认为?

生三:下午的三峡,长江平静轻缓,像一条小溪。师:哦,你注意到了长江的水势变化,非常细心。你能把这段读一读,读出长江的平静、轻缓吗?

生三:[读文]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四:没有错字,流利。

生五:语速平缓,读出了感情,挺好。

师: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你觉得下午的三峡概括地说有什么特点呢?

生六:青色、透明。(板书:下午──青色、透明)

师:其他同学谁愿意接着介绍自己喜欢的部分?

生一:我喜欢“早上”的三峡,因为早上空气好,还有露水,像一颗颗珍珠。

师:你加上了自己的比喻,真好。

生二:早上,柚树、橘树上有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

师:你找出了早上独有的景物:霜,又用两个词点明了特点,概括力不错。

生三:早上,“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师:我们发挥一下想象力:阳光照耀下,橘树柚树的枝叶越发地绿,果实的颜色越发地金亮,相互映衬,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

生:(齐答)明丽。(板书:早上──明丽)

师: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生一:[读文] 师:大家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二:语速有点快,不够轻柔。

师:你愿意再读一读,争取超过她吗?

生二:试试吧。[读文] 师:不错,你确实读出了三峡早上的明丽。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生一:我最喜欢中午的三峡,因为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板书:中午─热烈)

师:你概括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提炼文章的能力不错。谁再给他补充介绍?

生二:中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整个峡谷波光荡漾。

师:你说说:为什么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呢?

生二:因为中午的阳光把长江染成了金色,长江又很长,所以流动时,像一条金鳞巨蟒。

生三:我给他补充:另外,中午时长江的水势很急,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师:你能把描写水势的词句读出来吗?

生三:[读文] 师:谁来给他的朗读点评一下?

生四:太棒了,把山的“静”、水的“急”都读“活”了。

师:确实如此,我们要向他多学习读课文的基本功。自己试着,像他那样读一读这段课文。

[全体学生读文] 师:只剩下“夜”没有介绍了,谁愿意试试?

生一:夜晚,有渔火、灯标,渔火像星星一样眨着眼。

师:你用得比喻,很恰当。生二:夜里还有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师: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

生三:因为夜很静。(板书:夜晚──宁静)

师: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生四:夜里还写了“月”。这里的月来得迟,不知不觉中就出现了。

生五:我给她补充。月出的景色很美,我想给大家读一读。“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面对如此朗月夜,你觉得这种氛围──

生七:有一点儿神秘,让人产生幻想。(板书:神秘)

师:最后方纪先生告诉我们这一天正是——中秋。这句写在这里有什么用? 生八:点明时间。

生九:暗含了一种思念。

师:我们了解到了早上、中午、下午、夜晚的三峡各有不同之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

生:(齐答)成熟的气息!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一: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两岸的橘树柚树上结满了果实。

师:在这个成熟的秋天,假如我们现在就坐在一艘游轮上,正行驶在长江三峡,谁愿意当向导给大家介绍一下美丽的三峡风光?

生一:早上,橘树和柚树…

师:作为导游,先给大家打个招呼。

生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正行驶在长江三峡的第一峡──瞿塘峡,现在正是早晨,大家看: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耀着,仿佛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今天恰逢中秋节,祝大家心情愉快,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美满!

师:大家觉得这位导游合格吗?

生:(齐答)合格!

师:不错,尤其是最后的祝福,充分显示出一个优秀导游的良好素质。

六、扩展

师:其实,三峡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刚才导游介绍的这些景物,它的美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关于它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以后有时间我们再相互交流。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

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七、谈感受(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师:作者怎么会把三峡写的这样美呢? 生:因为他爱三峡,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篇12:三峡之秋教学

目前初中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偏重于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 有的甚至把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知识的掌握视为文言文教学应达到的终极目标。不少教师认为, 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 就能形成一定的语感, 基本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句式语法的特点;再通过一系列习题练习, 学生对课文以外的文言文就能正确地断句、标点、释词、翻译, 即能够达到所谓的举一反三的目标, 特别是能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 这样, 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似乎就具备了。在这种被称为“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的教法下, 一篇篇有血有肉、有情有味、有灵性的文章被拆卸成一堆堆的语言材料。在只见“言”而不见“文”的教学中, 学生们感受不到美, 体会不到情, 对文言文仅有的一点兴趣也被磨灭了, 从而产生了望“文言文”生畏的现象。

二、设计思路

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 意味隽永。教学时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而是将“欣赏文言文的美”贯穿始终, 通过吟诵美,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 深入作品的意境, 涵咏体会, 获得美的享受。借助多媒体教学, 把秀丽的三峡风光的分析和三峡水利工程相联系, 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热情, 实现语文育人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熟读成诵。

2. 品析课文, 展开想象, 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 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 我想带着大家一起到一个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地方去看一看, 那就是三峡。去过吗?没去过的也不要着急, 让我们先睹为快。 (播放三峡风光的一段视频) 看完之后, 大家心中会对三峡产生向往之情。那我们出发吧。今天为大家请来的导游可了不得, 他是来自北魏的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 (出示有关郦道元的幻灯片) 今天游览的方式也独特, 让我们以文为导, 神游三峡。

【评点:开始的导语以旅游为话题, 吸引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三峡风光视频的播放, 更加激起学生对三峡的向往之情。】

二、初读课文, 以声传情, 感受吟诵之妙

1. 读一读:

(1) 教师范读古文, 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2) 学生放声朗读, 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评点:《三峡》的语言偶句和散句兼用, 读起来收放有致, 很有节奏感。所以, 在示范朗读时, 注重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在读三峡夏天景色的时候, 通过较快的语速、句中重音的处理, 让学生感受到夏季三峡水流湍急的特点;读到春冬之时, 则用明快生动的语调表现出三峡的秀美;读到秋天的三峡, 则用舒缓、略带忧伤的语调传达出一种凄清哀婉的感觉。这样, 既可以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 又可充分地感染学生。学生在我的带动下, 都大声地朗读着、感受着, 沉浸在吟诵带来的音乐之美当中。在巡视全班的过程中, 我发现不少学生在朗读中已能体悟文句传达的情感, 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2. 译一译:

学生圈点勾画, 结合文下注释, 试译短文, 同桌之间交流翻译情况。

3. 说一说:

读完课文后, 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可以提出来交流。

【评点:在翻译的过程中, 我没有采取惯用的通译全文的方法, 而是让学生通过交流的、互相帮助的方法,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赏读文段, 品味语言, 感受意境美

(古典文学中一些模山范水、描境写景之作, 是经过作家加工了的自然美, 比自然美更细腻、更完美、更能打动人心, 也是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所以下个教学环节我设计为对文章意境美的欣赏。)

师:下面, 我们来进一步品味品味课文的内容, 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生:山水。

【评点: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相当熟悉了, 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出。】

师:对极了, 满篇都是山和水。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三峡的山到底是怎样的山, 三峡的水到底是怎样的水。同学们把课文原句译成现代汉语, 再在这些句子前面加上修饰语。我们来分一下工, 男孩子应该像山一般伟岸, 就准备山的部分;女孩子应该像水一般灵动, 就准备水的部分。

【评点:学生觉得很有趣, 都踊跃参与。轻松地交流之后, 大家进一步熟悉了课文, 进一步掌握了本文复杂的文言语汇。】

师: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何特点?

【评点:经过之前的铺垫, 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谓是水到渠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相互补充, 很快便形成了共识: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它们都富于变化, 姿态万千。】

师: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 那么由山和水构成的“山水三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呢?

生:美。 (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

师:讲得好!山水三峡的确很美, 这其中又有哪几种不同的美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 来谈谈你眼中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种美。

【评点:学生们有说奇美的, 有说壮美的, 有说秀美、静美的, 居然有一位学生谈到了凄美, 很了不起。】

师:那我们来试着说一段话, 说说三峡的美。老师先来说说三峡的春冬美。你看, 雪白的急流, 回荡着粼粼的清波;碧绿的深潭, 晃动着秀美的倒影。还有那绝壁上的怪柏, 苍劲嶙峋;还有那“悬泉瀑布”, 水声阵阵, 细沫飘洒, 让人心驰神往。

师:请同学们自己准备一下, 先在组里说说。

(学生交流, 教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1:三峡的山美。它们高耸入云, 连绵不绝, 隐天蔽日。

生2:三峡的夏天美。湍急的水流, 阻绝了上行下行的船只, 从白帝城到江陵, 1200余里, 一天就到达了。

生3:三峡的春冬美。水流湍急如白练, 潭水碧绿如翡翠。怪柏、小草欣欣向荣, 悬泉瀑布飞流直下。

生4:三峡的秋天美。高处有哀啭的猿鸣, 江上有凄婉的吟唱, 让人动情。

师:三峡美景让人赏心悦目。请同学们带着对美景的想象, 出声朗读课文。

【评点:此时全班的朗读, 声情并茂, 既传递出文句自身的情味, 又宣泄出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他们进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 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 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

四、古今三峡比美

师: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 那1500年后的三峡又怎样呢? (放映有关三峡大坝工程的视频) 请大家想象一下, 三峡工程完工以后, 在郦道元文中所描写的哪些景象我们会看不到了。

生1:大坝建成以后, 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 “两岸连山, 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 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生2:大坝建成以后,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有大坝来控制水量, 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 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 航运都不受影响。

生3:大坝建成以后, “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 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生4: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 大坝蓄水可以增强三峡对下游清污、排污的能力, 使三峡的水更加清澈, 美景依旧。

生5:大坝建成之后, 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 会吓走猿猴, “高猿常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生6:大坝建成之后, 水被拦起来, 就不能打鱼了, “渔者歌曰”的景象就看不到了。

生7:我不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大坝控制水的流量, 流域之内风平浪静, 水量丰盈, 有利于渔业的发展, 打鱼的人应该更多, 打到的鱼也应该更多。

师:那渔者就要改唱“巴东三峡巫峡长, 打鱼归来喜洋洋”了。

生:我认为三峡的鱼民即使不用打鱼了, 三峡也应该保留打鱼的景观, 这样既可以保留三峡的原貌, 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师:讲得非常好, 对历史遗迹的保留确实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三峡大坝的建造是人类对自然的伟大改造, 它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是最伟大、最令人感动的一处景观。

师: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 那么, 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 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学生们各有各的想法, 有喜欢新三峡的, 有喜欢旧三峡的, 有两者都喜欢的。)

师:其实, 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 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 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 美丽不会永远, 但文明总要进步, 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采, 心中留下的是三峡永恒的美。

五、教后反思

这次《三峡》的教学我没有将过多的时间花在“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上, 而是着重于欣赏文言文的美。古人写文章, 特别讲究语言的运用, 字斟句酌, 气盛而词达。大凡名家名篇, 常常富于音乐之美, 惟有熟读涵泳, 才能领会古人文章的高妙之处。所以, 第一个环节设计为“吟诵美”, 帮助学生通过对声音的轻重、停顿, 语气的舒缓、抑扬, 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 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这样不仅能使自己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而且能把听众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 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 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吟诵美贵在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这样, 既可以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 又可宣泄出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

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的集成块, 是一个活的整体, 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 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 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内容, 那可就成了买椟还珠, 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把文言文当成“文”来教要对课文、文句等进行鉴赏, 欣赏文章的意境美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到意境美是这节课的一大收获。

上一篇:三年级学会感恩作文600字左右下一篇:写桃树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