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简介

2024-04-30

三峡简介(精选6篇)

篇1:三峡简介

三峡竹海简介

三峡竹海生态风景区是一个以游览观光、动感体验为主,休闲度假、科学考察为辅的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秭归县茅坪镇境内。景区距离三峡大坝和秭归新县城9公里,距长江三峡旅游码头10公里,距宜昌火车站40公里,距三峡机场48公里。景区路幽径远,旧为山鬼所居之地;风清气爽,今为身心放松之所。三峡竹海生态风景区是新三峡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

三峡竹海生态风景区地理区域独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自然生态极其优美。景区沿大溪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1公里,中心区域面积20平方公里。景区内幽篁修竹,小桥流水,山峦叠嶂,飞瀑蒸腾,植被茂密,竹种繁多,以山、树、洞、竹、水、瀑见长,被誉为“三峡地区的天然氧吧”。

三峡竹海内有翠竹万亩,名竹三百,沿溪沿路,漫山遍野,有风拂过,竹浪如海,因以为名。远者苍翠连绵、近者竹横笛竖萧,如诗意画卷,美不胜收。

圣水湖中,水尤清冽,倒影小桥楼台、山影天色。可数游鱼,如在云中。在此放排划船、亲水嬉水,其乐悠悠。

天水峡间,风光绮丽:玉兔山峰、金鸡报晓、佛像灵山,拔地而起;沿涧可溯溪,桥上可听水,登台可观瀑,天地造化,一处尽得。

户外拓展,柳林村寨;美酒山珍,滴翠楼中;可动可静,随形适意。三峡竹海生态风景区“八大”特色景观。

圣水天上来——水似天上奔腾而下,却难以探明其源头。

养生在竹海——畅游其中,犹如置身世外,空气清新,令人神清气爽。

天挂五叠水——五级瀑布似天边直挂谷底,高达491米,是亚洲最高的瀑布。

人间百竹苑——这里气候独特,孕育了两百余种竹子,是竹文化、竹科普极佳之地,也是品味笛箫诗画意境之地。

泛舟圣水湖——竹排荡漾,龙舟起舞,欢歌笑语,激情飞扬。

健身柳林寨——智慧和勇气在这里拓展。

溯溪圣水涧——溯溪而上,探寻圣水神秘,求索欢乐源头。

膳食滴翠楼——把酒圣水湖光,对歌滴翠山色,品尝竹海山珍。

三峡竹海,开心就来!开心就来,三峡竹海。

篇2:三峡简介

工程总投资为4954.6亿元人民币

移民113万,淹没耕地43.13万亩

篇3:三峡简介

1.1 三峡工程对三峡地区旅游开发的深远影响

(1) 部分景点在库区蓄水后被淹没或失去原有的游览价值。受三峡工程的影响, 库区蓄水水位达到175米时, 受淹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 有的景点被淹没, 永远地失去了原有的风貌。据测, 受影响景点合计39处, 约占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13%, 对三峡的整体面貌有很大影响, 旧三峡留给人们的印象正慢慢淡去。

(2) 三峡工程催生了一些新的景观、景点, 改善了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蓄水完成后形成从宜昌到重庆绵延650公里的大面积连片人工湖泊以及峡谷、岛屿、溶洞等新景观, 据测, 新增添的旅游景点有37个峡谷, 11个湖泊群和14个岛屿及半岛, 共同构成了“高峡平湖”的新三峡美景。

另外由于水位的提高大大改善了沿江及其他一些景区的开发条件, 长江主航线和乌江、大宁河等其他支流的通航条件得到改善, 部分旅游景区的进出更加方便、畅通, 更有利于这些景区的开发。

(3) 三峡大坝已然成为新三峡旅游的特色资源。三峡坝区总面积为15.28平方公里, 作为独一无二, 世界第一的水利工程, 三峡大坝对游客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每年参观坝区的游客人数超过200万, 并且连续5年平均保持20%的游客增速, 从而使原来流水线状旅游带变成以大坝为中心的驻地旅游区, 游客的停留时间更长, 住宿率大为提高, 三峡大坝已经成为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给库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1.2 三峡库区移民的影响

规模空前的三峡移民工程为三峡库区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万移民的安置问题让世界的眼光又一次聚焦到了中国的三峡, 这个世界级难题在2009年库区蓄水达到175米时得到了初步解决, “搬得出, 稳得住, 逐步能致富”的移民三步走战略已成功的实现了它的第一步。

百万移民曾今给三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但现在的三峡却因为这个举世瞩目的难题得到了全世界更多的关注, 引来了更多的国际游客, 为三峡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于1993年正式实施, 到2009年基本完成, 移民人数总计113万, 它不仅仅是百万人口的简单重组, 它所引发的巨大社会变迁, 绝不亚于三峡自然景观的沧海桑田变化, 专属于中国三峡的移民文化也随之产生。古老三峡的十年巨变, 向世人证明:中国人不仅能修建世界一流的水利工程, 还能够完成世界上难度最大的水利移民工程。

另外, 主体建筑面积14100平方米的三峡移民纪念馆已在万州建成, 年接待游客量在30万人次以上。它作为国内一流、库区惟一的移民专业性纪念馆, 主要展现破解百万移民世界级难题的艰辛历程、库区人民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全国对口支援库区建设的辉煌成就, 同时为三峡旅游增添了新的看点。

1.3 库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峡重庆库区能源、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全国各大省市的大力支持。仅“十五”期间, 就有渝万高速公路、万州机场、达万铁路、渝怀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相继投入使用。

广东省为改善巫山县的电力、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 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辽宁省从省财政资金中挤出2000多万元, 帮助改造渝巴公路奉节段。河北省和接受对口支援任务的10多个地市, 两级财政共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 援助丰都县完成学校、医院等单位及贫困居民搬迁。四川省为解决开县至重庆公路中一段“瓶颈”, 优先安排计划并补助建设资金600万元。云南省支援石柱县石沱镇淹没公路复建, 山东省支援忠县长江大桥建设等。1992年至2005年, 重庆库区共实施对口支援基础设施类项目305个, 到位资金40亿元。其中重点建设了万州长江大桥、涪陵长江大桥、奉节长江大桥、忠县长江大桥、万州港红溪沟码头、达万铁路、万州五桥机场、渝万高速公路、双通水利等项目。大坝全部建成后, 长江中上游的险滩将永远消失, 水流流速减缓, 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 年单向航运能力将比目前增加5倍多, 航运成本降低约35%。

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会给三峡旅游市场扩大客源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也给库区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为新三峡旅游格局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畅的三峡将是吸引游客和商机的另一个“工具”。

2 “新三峡”时代旅游格局的转变

2.1 三峡库区旅游空间结构模式、旅游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旅游产品的变化

(1) 传统的“一轴”空间模式向“双核”空间模式转变。

传统的“一轴”模式主要是依托长江水道, 在重庆与宜昌之间形成“一轴”线性旅游空间。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 宜昌作为三峡旅游重要的结点城市拥有了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吸引物, 且旅游景观分布密集, 将发展成为库区东侧新的一级独立核心旅游区。重庆仍然依靠其作为西部中心特大城市的地位, 以重庆都市区及其都市区周边环带为旅游地而形成库区西部另一级独立核心旅游区, 库区旅游活动从而形成以重庆、宜昌为中心的“双核”分布模式。在宜昌, 将是以从奉节至夷陵的三峡峡谷和三峡大坝为核心的线性水上组织模式;在重庆则是以中心城为核心的放射性陆上组织模式。

(2) 三峡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呈现出集聚化、圈层分布的局势。

除资源密集分布的“双核”将形成旅游活动中心外, 随着三峡腹地水陆交通状况的改善, 将大大提升库区其中数量庞大的原有景点和新增景点的营销和开发的和可行性, 逐步形成以大城市和重要旅游吸引物为中心的集聚化、高密度旅游景点空间分布。

(3) 旅游产品由单一游船观光转变为水陆并举的多功能复合产品系列。

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主要是三峡峡谷和沿岸的游船观光旅游。三峡大坝建成后, 水位的上升使旅游者从水路直达某些景点, 也可以通过区域旅游道路观赏大量新增的优质景观, 旅游产品通过水陆结合的交通网络进行空间组织。在进出口岸和方式上, 万州机场和达万铁路的开通, 沿江高速公路网的逐渐形成, 使三峡旅游多口进出的格局开始显现, 国内游客可在重庆、涪陵、万州、宜昌等多个口岸进出、多方式游览三峡。在游览方式和旅游功能上, 三峡旅游将由单一的游船观光游向水陆结合游、观光与度假结合游等复合旅游形式转变。三峡旅游将形成以游船环湖观光为主, 专项旅游为辅, 集休闲度假、水上运动、会议商务、科考探险、文化教育等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

2.2 游客旅游方式的转变

(1) 以游船为载体的观光游将变为“观光+休闲”模式。

对于当今城市人来说, 随着收入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 旅游已经不再是一个奢侈的选项, 每年都可能有多次的出行机会, 各个景点对他们的吸引度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大了, 视觉上的享受也许已经成了每次旅行的例行公事, 现在他们会越来越关注周边的娱乐休闲配套, 旅游目的地已经成了很多人出门找乐子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对于三峡旅游而言, 过去传统单一的游船观光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游客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 休闲娱乐成为了游客关注的焦点, 他们更愿意为“观光+休闲”的旅游模式买单, 这种更有效率的模式正在成为三峡旅游的主流趋势。

(2) 自驾游模式日益火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私家车的增多和库区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 近年来自驾游的潮流日益风靡, 三峡库区周边城市的游客往往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出行, 进行一到两天的短途旅游。这种方式灵活自由, 不仅开辟了三峡旅游新的客源通道, 还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丰富了三峡地区旅游的元素。

(3) 自助游的兴起。

现代的年轻人喜欢追求新颖、刺激的元素, 崇尚自由, 不拘泥于传统的旅行方式, 邀约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背上背包, 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完成旅程。三峡雄伟的自然景观对这些喜欢徒步探险的“背包族”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自助游也逐步成为了三峡旅游的热门方式。

旅游方式的转变能够反映出游客的需求在日益个性化、多元化, 他们不再局限于单调的自然观光, 而是希望从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 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业内人士分析, 旅游需求将在经历了初期的探险、观光旅游后, 慢慢向休闲度假旅游过渡, 而最终走向专题性、参与性、个性化和生态化等的特色旅游。而随着这个进程的发展, 就会使旅游方式的多元化, 和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3 新时期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3.1 突出“新三峡”的旅游资源特色, 构筑并完善“大三峡旅游圈”

新三峡旅游是三峡工程的延伸, 也是国家三峡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出台了《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对大三峡旅游经济圈作出了新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突出‘新三峡’, 立足‘大三峡’, 针对三峡工程建设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对未来旅游发展的影响, 整体推进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的三峡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些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了“高峡”、“平湖”和“大坝”这三个方面上, 这三点已然成为了新三峡旅游的核心特色资源, 如何将其效用最大化是新三峡旅游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将“高峡出平湖”作为新三峡的形象定位, 通过各大媒体的良好宣传, 扩大其影响力;其次就要整体创新, 运用科技手段给游客以强大震撼力;最后必须强化大坝的正面效益, 弱化其负面效益, 对坝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使其起到游客集散、中转的作用。

三峡是中国的三峡, 更是世界的三峡, 它不单属于宜昌或者重庆, 为了实现整体的发展, 作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两个重要极点城市的宜昌和重庆必须联合起来, 对三峡旅游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开发。两市均应将三峡作为本地旅游业发展的重点资源, 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布局要相互协调, 科学论证, 统筹安排, 发挥整体优势, 兼顾双方、地区乃至国家的共同利益。此外, 两市还应该大力支援三峡周边地区, 带动其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三峡地区的旅游资源配套升级, 共同构建起区域功能互补, 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的大三峡旅游经济结构圈, 树立“大三峡”国际旅游品牌。

3.2 确保库区移民稳定致富, 提高移民综合素质

旅游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催生的产物, 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对旅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库区移民不仅是三峡旅游业重要的参与者, 更是三峡旅游产品的一部分。三峡旅游是借助其特有的景区及配套设施向游客提供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总和, 其品质不仅取决于景区及相关设施的质量, 还取决于旅游服务质量和社区居民态度。无论是作为旅游从业人员还是作为社区居民, 库区移民对旅游业的支持态度, 将直接影响到三峡旅游的品牌和质量。同时, 移民稳定致富不仅有财力参与到旅游开发中去, 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 还能为三峡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移民致富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新三峡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关键:

(1) 把库区移民致富与三峡旅游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积极开拓移民参与库区旅游经济建设并逐步致富的有效渠道; (2) 结合库区新农村建设推进旅游移民示范区试点工作, 开展三峡移民旅游就业培训, 鼓励、支持发展移民乡村旅游, 引导游客深入三峡移民社区, 从而增加移民就业渠道, 促进库区脱贫致富; (3) 大力开展对口支援, 促进库区经济全面发展, 使移民从中获益; (4) 将旅游业作为库区富民产业, 在政策上给与大力扶持, 并建立重大工程反哺库区发展的机制。

3.3 跟上游客需求的变化, 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三峡旅游格局的转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给予了游客更多的选择, 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逐步体现了出来。“以人为本”的思想仍然是指导三峡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纲领, 着眼于游客, 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是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本质。本着这样的精神, 新三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传统产品——自然观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 它们仍然是新三峡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自然景观, 旧景翻新和新景拓展是产品开发的重点;文物古迹则要做到精心的维护和统筹的管理, 它们是华夏文化的传承;对于当地的民俗风情, 在做到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通过打造大型的民俗风情村来展现三峡的人文气息。

其次要看到娱乐休闲产品的重要性。娱乐休闲已经成为游客不可或缺的需求, 是三峡地区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 因此大力发展如度假村、避暑山庄等娱乐休闲产品以及升级配套设施是新时期三峡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另外还可以开发的旅游产品有:如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 大型博览会, 高档酒店等商务旅游产品, 攀岩、漂流, 科考探险等体育旅游产品以及影视旅游产品等。

当然, 在强调产品多元化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品位的提升。三峡是中国旅游的品牌, 产品一定要从高端定位, 突出文化艺术性, 注重游客的参与体验和娱乐休闲性, 把三峡建设成全国最大的风景区和世界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3.4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 把三峡库区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首先, 要大力开发库区生态观光、森林生态养生、游船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产品, 鼓励和引导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区, 探索库区旅游循环经济, 提高旅游业开发的生态内涵。其次, 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要从以往的工程拉动型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旅游管理创新上来, 积极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联动开发,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旅游商品加工业、现代旅游服务业, 增强旅游业对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 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最后, 要积极倡导绿色旅游生产和消费, 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村镇建设, 鼓励创建一批绿色饭店、绿色景区、绿色游船和绿色旅行社, 引导旅游者进行绿色旅游消费, 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旅游行业的具体行动中去。

生态旅游是当今世界的潮流, 三峡必须站在世界的前沿, 扬长避短, 打造全球最大且最富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摘要:三峡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极大的推动着当地旅游和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2009年, 库区蓄水达到175米,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全体完工, 三峡旅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旅游业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要在“新三峡”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就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策略。在分析影响三峡地区旅游发展各个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新时期关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策略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三峡,三峡工程,旅游格局,旅游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蒋克美.三峡库区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08, 28 (1) .

[2]阚如良.后三峡工程时代库区旅游业战略转型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9, 29 (2) .

[3]吴殿廷, 郭来喜, 葛全胜等.论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篇4:极品三峡《三峡》改写

她超凡拔俗,与众相悖。山拥曲水,水饰俏峰。山水相依,水山分明。如此特立又如此温情。容颜因晨昏变幻,性格随四时不同。三峡的美可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奇美。奇美的三峡,绝对是一轴摄人心魄的山水长卷。

三峡的山美,美在连亘奇绝;三峡的水美,美在清幽奇丽。

三峡的山,如连体同心的兄弟,任七百里蜿蜒跌宕,经数万年岁月洗礼,始终比肩携手,不离不弃。两岸刀削的石壁,默默地倾情对视,从彼此的身上,参悟生命的密码,阅读和谐的信息。

峰间的崖陿,是向上的天门。昼夜之间,只在正午和半夜打开片刻,迎进一罅热情和清凉,回答日月探寻的好奇。

三峡的江水,是川剧奇妙的变脸,在粗犷与含蓄、多情与冷漠中自如地穿行,随四季的轮番登场,尽情地演绎个性鲜明的主题。

夏季的江水,是奔腾狂欢的舞蹈。惊涛是激昂的伴奏,浪花是出彩的高潮。凭大山的万千娇宠,借夏日火热的威仪,东向狂奔,且歌且舞。携沙裹石,击岸穿礁。秀一路旁若无人的张扬,展一程大江东去的狂野。

在燥热的夏季,率性不羁的江水,总是拒绝一切虚飘的承载,像一个野性的孩子,只专注于我行我素的张狂,少了些无关紧要的担当。每当此时,舟排歇桨,商旅停航。因为,追名逐利的凡夫俗子,无不知晓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与生命相比,一切的财富与荣耀,都不过是轻若燕雀的羽毛,微乎于大千的尘埃,身外赘物,仅此而已。

当逢军国大事,十万火急。一纸诏书,一道金牌,那是至高无上、不可抗拒的圣旨。无畏的信使,每每驾乘一叶扁舟,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八百里,一日即达。这恰恰又赖江水的疾驰之功。当可为而为,扶济民之事,這正是夏水豪放真诚的性格。

这就是三峡的夏水,粗犷中不乏人情,不羁中遵循大道。

如果说夏水是豪放的乐章,那么春冬之水则是婉约的曲调。

春冬之水,冷却了夏日的焦躁,收敛了散漫与张扬,规规矩矩地奔驰在仄仄的峡谷。远远望去,白色的激流,似一束飞射的银箭,在风的狂野中疾速前行。两岸的山峰被尖锋的呼啸惊扰,把一身苍翠紧紧裹住高挺的身躯。那些奇形怪状的柏树,也惊吓得丢落了飘忽的身影,连同青色的记忆,一同被碧绿的深潭接住,让清澈的潭水轻轻安抚。

数条清泉从山中挤出,挂成一帘透明的纱幕。击石成拍,空谷和鸣。于是,三峡的柔情,灵动成一道秀丽的风景。

三峡的秋天是思考的时节,昔日的喧闹和清丽褪去了浅薄的浮华,归于深刻的理性。山峰默默地沉思,仿佛回忆春夏精彩的故事。江水成熟了,稳重地东行。张扬远去,羞赧不再。高处的猿群耐不住这严肃的气氛,几声呼叫,撕破了这一片安详。三峡也伸长了山峰的耳朵凝神聆听,终于听到了一曲历史与未来的重唱: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篇5:三峡工程简介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沱沱河起步,纳百川千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腹地,全长6300余公里。它满载四季浪歌,永不停息地直奔东海。长江是仅次于南美亚马逊河和非洲尼罗河的世界第三大河,她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长江三峡示意图

..............................................................................................................................................................................................长江三峡

素有“四百里天然立体画廊”之称的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以及三座峡之间的香溪宽谷和大宁河宽谷所组成。1991年荣登“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榜首,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从宜昌市城区乘舟西行,溯江而上,驶入南津关,您就进入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名世。

长江三峡是集名山大川、古迹名胜、古今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线的“黄金水道”。以其奇山秀水,展现出自然界鬼斧神工的魔力。峡江两岸奇峰异石,记载着数十亿年来峡区的沧桑。沉睡在岩层中那斑驳陆离的生命遗骸,叙说着亿万年来生命演变的历史。峡区数千年的历史和人类文化古迹令人憧憬;神秘的传说令人神往,不知吸引了多少古今中外的游人。三峡被群山夹于长江中段,横贯四川的奉节、巫山及湖北的巴东、秭归和宜昌,全长193公里,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其中峡谷段90公里。奉节的白帝城,是三峡西部的咽喉;宜昌的南津关,为其东部的门户。长江两岸,层峦叠翠,峭壁千仞,危崖耸立,怪石嶙峋,飞泉吐珠,云雾缭绕,激流翻腾,惊涛拍案。大自然雕琢成的巨大画廊,变化万千,使人留恋忘返。自古以来,人们传颂:西陵峡滩多险峻;巫峡幽深秀丽;瞿塘峡雄伟壮观。寥寥数语,概括描写了三峡的景色。

三峡工程简介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

工期

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巨大效益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防洪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发电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它将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航运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

枢纽布置

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组成。

大坝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之后。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大坝大坝即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设有23个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深孔尺寸为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

电站坝段位于大坝两侧,设有电站进水口。枢纽最大泄洪能力可达102500立方米/秒。

水电站水电站采用坝后式布置方案,共设有左、右两组厂房。共安装26台水轮发电机组,机组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

通航建筑物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升船机。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280×34×5米,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升船机为单线一级垂直提升式,一次可通过一条3000吨的客货轮。承船厢运行时总重量为11800吨,采用全平衡钢丝绳卷扬方式提升,总提升力为6000牛顿。

水淹范围

三峡工程正常蓄水至175米时,三峡大坝前会形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淹没区——三峡库区。

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淹没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6个,涉及到湖北省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重庆市主城区及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万州区、石柱县、忠县、开县、丰都区、涪陵区、武隆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市等。其中秭归、兴山、巴东、巫山、奉节等9座县城和55个集镇全部淹没或基本淹没。

三峡工程十大世界之最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它的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

1、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2.7万立方米每秒3.3万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增强长江中下游抗洪能力。

2、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3、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泄流坝段长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5级船闸和升船机,无论单项、总体都是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46.30万吨。

5、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2000年混凝土浇筑量为548.17万立方米,月浇筑量最高达55万立方米,创造了混凝土浇筑的世界记录。

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截流流量为9010立方米每秒,施工导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每秒。

7、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为10.25万立方米每秒。

8、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工程的双线五级船闸,总水头113米。

9、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三峡工程升船机有效尺寸为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带水重量达11800吨,过船吨位3000吨。

10、世界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三峡工程水库动态移民最终可达113万人。

三峡工程百年大事回放

2003年6月1日,长江三峡大坝以西400公里以内、海拔135米以下的数千城镇将消失在水面以下,数百万人口迁移。新华社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的威资料编写了三峡工程近百年来的大事回放: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中谈及对长江上游水路的改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

1932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派出的一支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勘测队在三峡进行了为期约两个月的勘查和测量,编写了一份《扬子江上游水力发电测勘报告》,拟定了葛洲坝、黄陵庙两处低坝方案。这是我国专为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进行的第一次勘测和设计工作。

1944年,在当时的中国战时生产局内任专家的美国人潘绥写了一份《利用美贷款筹建中国水力发电厂与清偿贷款方法》的报告。

1944年,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查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 萨凡奇计划”。

1945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成立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技术研究委员会、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及三峡勘测处。

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与美国垦务局正式签订合约,由该局代为进行三峡大坝的设计;中国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参加设计工作。有关部门初步进行了坝址及库区测量、地质调查与钻探、经济调查、规划及设计工作等。

1947年5月,面临崩溃的国民政府,中止了三峡水力发电计划的实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术人员。美国垦务局工程师福斯脱在写给中国同事的信中说:“伟大如三峡计划,中国自不能久置不问,相信于不久之将来,定有兴工之一日。”三峡勘测处主任张昌龄在办理结束工作时也说:“我不希望仅是一个梦——理想的天国,总有一天会在地上实现。”

1949年,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荆江大堤险象环生。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引起了重视。

1950年初,国务院长江水利委员会正式在武汉成立。三年后兴建了荆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听取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库规划的介绍时,希望在三峡修建水库,以“毕其功于一役”。他指着地图上的三峡说:“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先修那个三峡大坝怎么样?!”

1953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局党组向西南局财委的报告中提出,将来三峡水库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请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关单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设厂或建较重要的工程。西南局财委同意了这个意见。

1954年汛期,长江流域发生了20世纪以来的最大洪水,江汉平原、洞庭湖区损失惨重。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严重洪水灾害的威胁乃是治理长江首要而紧迫的任务。

1954年9月,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在《关于治江计划基本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三峡坝址拟选在黄陵庙地区,蓄水位拟选为191.5米。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设计与论证工作。3月,在莫斯科签订了技术援助合同,第一批苏联专家6月到达武汉。长委所属4台钻机和第七地形测量队先后进入三峡地区,开展测量工作。

1955年12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会议,在听取长委和苏联专家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后,肯定了国内专家的意见,正式提出,三峡水利枢纽有着“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

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著名诗句。

1958年3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作了关于长江流域和三峡工程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应当采取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工作。”

1958年3月30日,毛泽东视察葛洲坝坝址。

1958年6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第一次科研会议在武汉召开,82个相关单位的268人参加,会后向中央报送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科学技术研究会议的报告》。

1958年8月,周恩来主持了北戴河的长江三峡会议,更具体地研究了进一步加快三峡设计及准备工作的有关问题,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峡初设要点报告。1959年5月,在武昌对《三峡初设要点报告》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讨论,一致通过选用三斗坪坝址,大坝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设计。

1960年4月,水电部组织了水电系统的苏联专家18人及国内有关单位的专家100余人在三峡查勘,研究选择坝址。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广州召开经济协作会,讨论了在“二五”期间投资4亿元、准备1961年三峡工程开工的问题。由于暂时经济困难和国际形势影响,三峡建设步伐得到调整。8月苏联政府撤回了有关专家。

1970年,中央决定先建作为三峡总体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坝工程,一方面解决华中用电供应问题,一方面为三峡工程作准备。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作了亲笔批示:“赞成兴建此坝。”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开工。

1979年,水利部向国务院报告关于三峡水利枢纽的建议,建议中央尽早决策。

1980年,邓小平从重庆乘船考察长江及三斗坪坝址。

1981年1月4日,葛洲坝工程大江截流胜利合龙。

1981年12月,葛洲坝水利枢纽二江电站一二号机组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产。

1982年,邓小平在听取准备兴建三峡工程的汇报时果断表态:“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4年4月,国务院原则批准由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低坝方案。

1984年底,重庆市对三峡工程实施低坝方案提出异议,认为这一方案的回水末端仅止于涪陵、忠县间180公里的河段内,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万吨级船队仍然不能直抵重庆。

1986年3月,邓小平接见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时表示:对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扩大论证,责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以钱正英为组长的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了14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两年八个月的论证。

1989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新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认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报告推荐的建设方案是:“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确定坝高为185米,蓄水位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坝址。同年年底葛洲坝工程全面竣工,通过国家验收。

1990年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成立;至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报请国务院审批,并提请第七届全国人大审议。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将兴建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由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选择适当时机组织实施。

1993年1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成立,李鹏总理兼任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下设三个机构:办公室、移民开发局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1993年7月26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标志着三峡工程建设进入正式施工准备阶段。

199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规定:国家在三峡工程建设中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为三峡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1994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考察三峡工地时指出,“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上这个工程,就要万众一心,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务求必胜”。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995年,三峡库区一期水位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面启动。

1996年6月1日,葛洲坝电厂正式移交中国三峡总公司。

1996年8月,中国目前跨度最大的悬索桥--西陵长江大桥正式通车。12月,宜昌三峡机场通航。

1996年11月下旬,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系统工程启动。

1997年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10亿元人民币三峡债券发行计划,这是三峡总公司第一次采取国内发行债券的形式用以筹措三峡工程建设资金。

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这有利于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统一规划、安排和管理。

1997年9月中旬,三峡水库淹没区一线水位移民搬迁基本结束。

1997年10月1日,亚洲载重量最大的公路大桥——三峡工程覃家沱大桥建成通车,标志着三峡工程对外交通建设全部完成。

1997年10月6日,人工开挖的3.5公里长、可供大型船队航行的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正式通航。

1997年10月14日,国务院第63次常务会议通过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前验收报告,决定三峡工程于11月8日实施大江截流。这标志着为期5年的一期工程胜利完成,三峡工程转入二期工程建设。

1998年1月初,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根据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令、法规,结合三峡工程建设实际,制定《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并于1998年1月正式执行。

1998年1月13日-17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重庆市及库区移民工作,要求把移民放在大事之首,抓住机遇,埋头苦干。

1998年4月21日,三峡永久船闸一期开挖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2.6%,总体质量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1998年5月1日,临时船闸通航,临时船闸是三峡工程投入运行的第一个包括土建、机电设备工程设计、制造、施工与运行调度的综合性项目。

1998年5月5日,被称为二期工程“生命线”的二期围堰防渗墙实现单墙封闭,不仅为二期围堰安全度汛创造了条件,也为实现二期基坑抽水目标赢得了工期。

1998年5月14日,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地球物理勘测研究院提交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一期主体工程建基面弹性波检测工程》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其成果报告正式归档,载入了三峡工程建设史册。

1998年6月1日,三峡工程二期围堰下游防渗墙宣告全线封闭,共完成防渗墙面积25746平方米。

1998年7月,三峡坝区遭遇57700立方米/秒流量的大洪水,坝址水域来水量达到187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三峡工程经受住洪水考验,工程主要项目正常施工。

1998年10月8日,三峡永久船闸上游引航道靠船墩浇下第一方混凝土,这标志着世界最大的船闸已由开挖阶段转入混凝土浇筑阶段。

1998年10月28日,三峡库区秭归新县城举行落成庆典,提前5年完成了县城整体搬迁任务。

1998年12月28日-30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对三峡工程库、坝区进行了考察,并谆谆告诫全体三峡建设者,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质量责任重于泰山。

1999年3月12日,由山西长治锻压机床厂制造的国内最大卷板机在三峡工地正式投入使用。该机的顺利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能生产特大卷板机的少数国家之一。

1999年4月2日,美国参众两院议员组成的大型访华团一行70人参观三峡工地。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就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移民、水库泥沙及工程建设等情况回答参众议员的提问。

1999年10月3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南线五闸首保护层最后一方石碴被运往碴场,至此,由武警水电部队第四支队担负的永久船闸南线开挖全线告捷,这标志着永久船闸主体开挖工程圆满结束。

1999年12月31日,三峡工程全年完成混凝土浇筑458.52万立方米,超额完成年浇筑448万立方米混凝土的计划,远远超过巴西伊泰普创下的年浇筑混凝土320万立方米的记录。

2000年1月24日,三峡工程左岸电站厂房首台机组基础环在一号机安装就位,标志着三峡左岸电站厂房施工由土建施工为主转入土建与机组埋件安装并举阶段。

2000年7月17日,150户639名重庆市云阳县农村移民外迁到上海市崇明县落户。这是由政府组织的首批外迁移民。

2001年1月5日,“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正式通过审查。

2001年2月15日,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修订草案)》,这是对1993年的条例进行的修订。《条例》结合一期移民工作实践,对移民迁建和管理的一些政策和原则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条例》自2001年3月1日起实施。

2001年8月24日,由美国国会参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副主任理查得·谢尔比率领的美国参议院代表团访问三峡工程。在观看工程展览和施工现场后,谢尔比说:“三峡工程是全中国人民的希望,工程建设者担负着很大的责任。如此伟大的工程让人振奋。”

2001年8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移民局承担的《中国三峡移民人权保障实证研究》在北京正式启动。

2001年11月7日,三峡工程永久性船闸首扇反弧门在闸首中南竖井内安装成功。

2002年1月13日,经过9年建设,三峡工程大坝已经达到2003年蓄水发电所需的坝高,三峡大坝迎水面高程已经全线达到140米海拔高程以上,大坝高度已具备挡水要求。

2002年3月17日,三峡工程首台发电机组转轮吊装成功。转轮的顺利安装为三峡工程在2003年实现首批机组发电创造了条件。

2002年5月1日,三峡工程成功地实施了对上游围堰的爆破。1997年大江截流形成的上游围堰完成了历史使命,滚滚长江水直接进入三峡大坝基坑。

2002年9月1日,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开始进行有水调试。永久船闸按年单向5000万吨和通过万吨级船队要求设计。过往永久船闸的船舶包括万吨级船队,每次过闸的时间大约需要2小时35分钟。根据三峡工程建设计划,船闸将于2 003年6月通航。

2002年9月1日,国务院下达的三峡库区12万二期外迁移民任务全面完成,135米水位下的清库工作接近尾声。

2002年10月21日,三峡大坝最关键的泄洪坝段已经全部建成,全线达到海拔185米大坝设计高程。

2002年10月25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全体会议,同意枢纽工程验收组关于在2002 年11月份实施导流明渠截流的意见。

2002年10月26日,全长1.6公里的三峡二期大坝全线封顶,整段大坝都已升高到海拔185米设计坝顶高程。

篇6:三峡橘海简介

“三峡橘海”位于忠(县)石(宝)主公路旁的涂井乡友谊村,居长江之滨。东距忠县县城18km,西距国家级4A景区石宝寨25km,南与长江对面的石柱县黎场乡遥遥相对,北与汝溪镇接壤。

该示范区是忠县50万亩优质柑橘产业化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县首批建成的示范区。始建于2001年9月,涉及友谊村的3个组,285户1004 人(其中:安臵移民85户338人),面积1687亩,定植德尔塔、奥林达等两种优质柑桔63986株。园区建设着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抚育管理两个重点。在基础设施方面。建园时严格按照每窝深度0.8米,直径1米,45株/亩的标准进行定植,通过仪器勘测,规划放线,横竖成行,以达到通风、光合作用较强的目的建园。目前,累计新建和改造主干道 3560米,机耕道8630米,人行道7417米,新建排水(洪)沟9636米,蓄水池33口,整修山坪塘5口,修建观礼台1个,选果场4个。果园总投资545万元。(其中:引进并安装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以色列耐特赛姆公司生产的滴灌设备153万元)。在抚育期管理方面。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管理模式。依托柑桔协会对园区实行“三包五统一”即:理事长、监事长包片,理事监事成员包组,党员和社员代表包户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营销、统一防病治虫,统一喷药施肥,统一按股分红,并制定了财务、柑桔抚育、园区道路、水池以及滴灌设施管护制度。同时协会还组建了“土地流转服务所”,采取全托型、半托型、季节型等三种托管方式,实施了代耕代管,大户承包、柑桔认购、农民公司、企业租赁等五种土地流转模式,从而实现了双盈。为减少成本,该园区采取 了世界最先进的以色列耐特赛姆公司生产的保质20年的滴灌设备,通过化肥溶入水池中,一人微机操作施肥抗旱,代替了数千名人工挑水抗旱,近几年来,协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抚育期管理制度,对水池、道路、滴灌等水利基础设施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实行协会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到户。为了保果抗旱,理事长周成发起早贪黑,顶烈日,冒酷暑,组织全村男女老少投入抗旱之中,确保2006年百年不遇的干旱期间没有死一根树,协会还向县农办争取了农业部“一村一品”项目,购买机动喷务器95台,使一人喷药操作代替了人工操作10倍的工作量。40盏杀虫灯的安装,使该园区成为无公害的生态基地果园,中国柑橘专家邓烈考察“三峡橘海”时说:“目前,三峡橘海是世界上山区农业中最先进、最科学的基地果园,属一流的建园、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 专家们一致认为:“世界柑橘规模看巴西,中国柑橘看重庆和赣南,重庆看忠县”。

2010年5月夏橙柑桔产量达到2900吨(其中:派森百果汁厂1440吨,外销1460吨),产值501万元。果农柑橘单项人均收入4100元,预计达到最大盛产期后,将年产柑桔5000吨,产值1000万元,年人均纯收入可达8000元。据统计,今年园区收入上1万元以上的户有246户,上2万元以上的户有20户,牟维林承包200亩的柑橘面积,今年产果32吨,收入40万元。友谊村9组移民户毛永年全家5口人,种有柑橘8亩,定植柑橘360株,今年产柑橘15吨,产值3万元。通过对园区决策实行民主化、管理实行科学化,达到了在全国创一流业绩,树一流形象,上一流水平。达到了一年栽树、二年开花,三年挂果,四年投产,五年丰产,六年盛产的预期效果。2008年3月份,已有2个企业老板在友谊和涂家两村承包土地2500亩,现已定植柑橘树8.4万株,2008年下半年将扩建移民柑桔园4000亩,2009年在涂家、龙滩两村扩大柑桔面积5000亩。

三峡库区形成后,“三峡橘海”将成为长江边的一个大型孤岛,该橘海是忠县将“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创出的示范区。橘红山庄影视基地的形成,将会给友谊人民带来更大的旅游收入,该旅游项目建设将在充分利用“三峡橘海”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以清新的田园风光,纯朴的山村风情,四、五月份花果同树的奇景,花果芳香的气息,一年四季绿叶伴随着果实,傍依长江的青山绿水,还有山东省平邑县扶持的200亩的蒙阳红点缀着孤岛,成为江边吃果、湖中游乐、湖边垂钓、岛影相映的美丽自然风景。结合当地农家特色餐饮,村容村貌和旅游环境的改善。丰富的文娱活动,再加上有现代作家马识途的故里,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淑娥,几十年来默默无闻、无怨无悔陆陆续续地照顾30多位孤寡老人事迹感人至深,身上自然散发出的“孝”道精神构筑了“三峡橘海”的另一道风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景点可参与性、丰富了“三峡橘海”旅游活动内容,为城乡居民和游客提供洁净、优美、自然的休闲度假场所,满足城镇居民体验农业的需要、在城乡之间架起沟筑的桥梁。这既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有益尝试,也是对忠县“中国柑橘城”内涵的丰富,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一、具有经济效益

一是增加友谊村当地村民收入,是旅游富民的重要途径,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乡村经济结构向生态型转化,三是推动乡村地域功能转化和农业多功能化、抵御市场风险。

二、具有社会效益

一是改善村容村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和村 民生活环境。二是以清新的田园风光,纯朴的山村风情,为城乡居民和游客提供洁净、优美、自然的休闲度假场所,满足城镇居民体验农业的需要,在城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三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四是成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三、具有生态效益

一是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互补、净化水质、土壤、空气,促进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优化和保护、保持水土流失,例如,友谊村3组磨子湾处,经常滑坡面积达80亩,2001年6月滑坡时泥石流已流到移民搬户马千贵的房屋后面,致使该户第二次搬迁,后来在屋后定植300多亩柑桔树。至今为止,此片再也没有出现滑坡现象,水土也得到了保持,移民搬迁马千贵家终于安全入住了。二是通过建生态果园、休闲农区和绿化食品生产基地、浓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天然色彩,创造青山绿水、花果飘香的环境。建设天然的田野花园和绿色屏障。三是通过生态旅游和科普活动,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生态观。自从2001年建园以来,慕名自发前来的游客逐年倍增,几年来先后接待贺国强、刘云山、汪洋、***、曾培炎、蒲海清、黄镇东、王鸿举、姜异康、甘宁平、邢元敏、何事忠、陈存根、徐敬业等10多位国家部市级以上的领导人,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学习的游客和领导约49860人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峡简介】相关文章: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音乐教案05-10

三峡译文04-29

三峡教案范文05-23

三峡大学04-15

“三峡”的诗词04-16

三峡之秋教学04-23

三峡实习心得04-26

三峡之秋教案05-17

三峡复习课范文05-21

三峡教学教案范文06-01

上一篇:论会计凭证的审核论文下一篇:愿您如花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