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秋散文诗

2024-05-17

父爱之秋散文诗(通用9篇)

篇1:父爱之秋散文诗

早餐前,到广场呼吸新鲜空气,遇见一位少我十一岁的老人,互问来历后,知道他来自山西。问他为什么不回老家,他说以前有家归不得,现在归去已无家。并说他住在左后方那栋大厦,前年买的,一百一十五平方米,八万元,目前已值十二万,并鼓励我买一单位,说在这里养老很安定自由自在。这样看来,他四十年前即使受到一些委屈,今天可说因祸得福。

告别加格达奇到呼中,呼中也是自然生态保护区,大兴安岭最高处区域内一千米以上的高山林立,海拔最高一千五百米的大白山有兴安之巅的称号,一路经过松岭、塔河呼原、呼玛河等林区林业中心,观最珍贵的梓子松,沿途所到,有碧水,有青山,有绿林,就是看不到飞禽走兽,不说东北虎、小黑熊,连梅花鹿也害羞不敢见人,以前最活跃的小飞龙,现在也不飞不叫不跳了,时令才入秋,就“千山鸟飞绝”,走进入冬,就“万径人踪灭”?

自呼中经潄泰,高速进入北安——前黑龙江省会,再转漠河,一路轻松。

漠河是中国最北的城镇,但不是最北的边陲,自漠河县城到最北的版图界碑,还有一百多公里路程,行车要一小时三十分,在漠河先安排参观,但有俄罗斯浪漫风情的建筑景点,再游松范原始森林公园,这公园不在高山中,不在郊野外,而在县城内,是袖珍型的小植物园,是给大众了解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面貌,别开生面的旅游景观。

今天行程的安排有一点意外,本来到漠河是应该看北国的风光,也就是东北特有风物,看森林,看不到煤矿、大豆,未看先看高粱,是观音文化园区,园中供奉着一尊高一O八米的观音原身像,是海南三亚水上观音同体连枝的至尊,一车人开入观音观光园区,即使不拈香也成进香团。

漠河所在地是中国最大的林区大兴安岭,严禁烟火,小心灯烛,是当地民众每日必读必记的课题,观音园区,香火鼎盛,每日焚金纸,点蜡烛,烧大香(每炷高及腰),不说引发林火,只要这些排放的乌烟瘴气,早晚随观音升天,所造成的空气污染灾害是可观的,宗教文化和宗教迷信的分际,我不太清楚,但一般世俗的概念盖宫庙,建寺院,十之八九“利”字当头,观音有“灵性”,观音文化园区可鸿图大展,为“繁荣地方”再来一个关公文化园区又怎样?到时可区区呼应,观关相护,就更热闹。

到漠河的重头戏是参观北极村的村落,看农牧人家,有一种可能你未曾经历过的古朴、宁静、和谐的气息,他们的小木屋娇小玲珑,色泽暗绿、浅黄,抒写乡野的纯真,他们家私也别致,看最北的一户人家,他们又是怎样乐融融地生活,极北的邮局另一种风格的建筑,在国界碑前书写神州北极的金鸡冠岩石下拍照留念,然后漫步黑龙江岸,顺坡而下在青石板上,你可同江畔人家,嬉水作乐,弯弯腰,泼泼水,体验一下黑龙江秋意水暖,也可试一口黑龙江水质清甘,这里江边没有责斥怒骂之声,水面看不到鱼跳,树上听不见鸟鸣,秋蝉也沉默,黑龙江水域北极村附近一带包括界江对岸,出奇平静。

江畔稍作休息之后上岸,作大约三十分钟步行。也有电动车代步,到神州北极广场,这广场与天崖海角广场,一南一北同齐名,是北极村村民休闲健康的活动场所,作为游客,你可轻轻松松踱步,看村民弈棋,玩扑克,听他们谈天说地,唱小调,广场也有小量土特产风味点心,你也可不妨尝试,然后由广场左方下码头上小艇乘风破浪,在二十分钟里,看中俄两岸好风光,在俄境的浅滩上和俄罗斯水警打招呼,拍照留念,对俄国水警的平和,有人情味的态度,你将产生什么感觉,有什么感想,我问小艇大副,岸上没有人家,他答有哨岗,似乎老美恐怖之手伸不到的地方,任何边界都可相安无事,“宁静致远”。

在北极村,北国风情色彩浓烈的民宿餐厅林立,有意要尽心享受这北国之秋的风情,必须多留一宵。

漠河到满归一百三十八公里,行车四小时,满归到根河经金河镇,过阿笼山,转入额尔古纳旗,到傲鲁汗蒙古部落,部是古老师,接待游客的演演“帐房”是最现代的,全新打造的“蒙古包”,建在山坡上,优越的地点。登高临下,外观气势非凡,内部精选的蒙古风情设施,可同时接待二三十个团队。在这里接受蒙古姑娘的下马酒,献哈达,精神为之一振,参加祭祀敖包活动,有歌舞表演,有酒喝,晚餐丰富热闹。献哈达西藏最流行,下马酒新疆也一样,是传统的民族风俗,以前接受的是藏回二族,今天介绍的是:蒙古、匈奴、鲜卑、契丹、女真“五族共和”,蒙族分内外,辐员广大,匈奴目前地盘在那由,鲜卑、契丹、女真散居何处,四族是否纳入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中?有没有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的自治州,宋代戏剧中,岳飞战金元术,岳云战金弹子,这二位金家父子属于哪一族?我脑海里一片空白。

根河到满洲里,因跑高速,舍近走远,穿过呼伦贝尔大草原,沿途观赏茫茫无际美丽草原风光中的驰名天然牧场,看一群群“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野豪迈壮观景象,美不胜收。

车抵满洲里两天来,手把羊肉吃腻了,一群人竟跑进麦当奴换口味,吃汉堡。

满洲里位居中俄蒙三角关系地带,交界处设有国境门景区、俄罗斯贝加斯克街景、和平门整体雕刻浮雕、红色秘密交通遗址、中俄会议展览厅等,这些都是固定而不灵活景点,游满洲里的主题集中在中苏路一带,最繁华的步行街,但满洲里步行街,不像上海南京东路,禁止行车,有行人小气的格局,满洲里市容规模大多是从十九世纪初,沙俄都市建设计划的基础上改建,扩建的马路宽阔、笔直,皆备四车道,行人道可同时停放两部游览车,行人不会跑到马路上去冒险,而在行人道上步步安逸能步行的大马路,横的不止十条,直的何止八条,晌午过后,黄昏前,国际人士,各省市的客商游人,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形形式式,上海南京路一带可能没有这么热闹。

至于国际互市的商旅,俄人十居八九,少数为外蒙人。

苏联这个国家,虽然是国际五金砖的经济大国,国防尖端科技发展,可说国民不容,特别是西伯利亚,地广人稀,有待开发。黑龙江流域,中俄边境,附近可能民生物资奇缺,因此每逢周末,跨境采购者,源源而来,跑单邦的妇女队伍也多带来互市的,主要是皮制品,另一方面,华灯初升,各娱乐场所,金发、碧眼、柳腰的美女,穿梭其中,我们进住的五星级满洲里大饭店,是从前身沙俄一九O四年开办的“尼基金”旅馆原址重建的。这饭店大型的交响厅,每晚歌舞升平,座无虚席,春色秋意节目迭出,以欧俄艺人为主力,旅游业的营运与“美”字分不开,美景,美食,美酒,美人……欧俄美人,有人认为中西欧女性一般白白胖胖肥妹不少,东南欧因很多北非混血儿,皮肤都呈果色,看来最顺眼。东北欧阿姐看如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唯独西伯利亚姑娘,不中不欧,个子不高,身材苗条,最具吸引力。

游玩满洲里,中秋前后好时光,好景致,这一趟北国之秋,四天三夜,不嫌多。

东北游,海拉尔是最后一站,海拉尔曾是兴安省会,市容规模有多大,有多少人口,一概不知,旧镇未曾见过,我们落脚的是新社区的万豪大饭店,是新又新的设备,海拉尔景点都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我们前天已穿过看过,现在能游的是呼伦湖,这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方圆八百里,碧波万顷,水天一色,魅力无限,本来是准备大显身手,驾小艇游游湖,但事与愿违,行车至游客中心一看,就傻眼,一切所见,相当原始,附近又不像草原牧民之家,四周枯草落叶,堆积满地,中心到湖边的码头距离不近,都是沙石土路,路旁放置很多长条木板,可能备雨天之用,湖岸周边杂乱无章一派像灾后待重建的惨像,很可惜,本来准备游玩的心情已淡出,唯一选择是早点回饭店,早点就餐,早点休息,等候明晨早点搭机“进京”。

篇2:父爱之秋散文诗

是秋,已至。

辛卯的秋是伴着反复无常的天气变化恍惚而至的,既希望树叶有飘零之意,又不忍舍弃那夏末之绿。枯黄了边缘,却妄图保留不朽的容颜,那一刻,风一吹,沙子就迷了眼,干中带涩,涩中生疼,连着不知名的那根神经,牵动了心。

庚寅的秋在思念中一闪即逝,快的甚至让我以为扬州是没有秋天的,只是,在某个早自习结束的清晨,不觉一个颤动,枯叶便洒落了一地,层层叠叠,却没有任何规律的相互交错。我依稀记得那个百感交集的早晨,林间小道上一个瑟缩着的女孩在风中用手机拍下那个深秋敬文图书馆旁的最后一片树叶。因为从未想过她会在风中如此摇曳,毫无眷恋便翩然飞下,仿佛是一个渴求怀抱的孩子,迫不及待奔向母亲的怀抱。并不是所有的转瞬而逝只能是嗟叹,抓拍下的那一刻,有种湿润的东西在滋润面庞,为了这最后一片叶子?为了这初到之地的秋天?为了某个在这深秋思念的人?都有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感交集汇此刻之泪。

我是喜欢秋天的,喜欢它飘零的婉约,喜欢它离别的伤感,喜欢它安宁祥和的`人生。

朋友常说,论生活的性格,我是一个豪放的女子,而谈及文章,我又显得那么婉约。我是一片不甘在深秋零落的叶子,渴求那个温暖的怀抱,却又总也舍不下这段常栖的枝桠,就像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旅人,虽不愿承认,却在不知不觉中有了第二故乡,待到离开的那一刻,或许,你会留恋,会落泪,会怀想,会伤秋……

但是辛卯之秋,我不想风中落泪,不愿在他乡做一个伤秋之人,那样,怀乡时会忘记面向哪个方向,不是么?!

辛卯之秋,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纠结,许是年长一岁的缘故吧,仿佛一下子看淡了许多事,心中有豁然开朗之感。曾经苦苦追寻了很久的东西似乎转眼间变得清晰,现实依旧残酷,但却愿意去面对现实了。转念一想,自己又笑了,笑得甚是无奈,逃什么呢?现实终究是现实,改变不了的不如坦然接受,想逃的,不过是自己的心罢了,再一想,我这般愚钝无知之人,心想必也是无知的吧!既如此,逃过也就罢了,许就应了那负负得正的道理呢,以我那荒谬的逻辑---“以毒攻毒”甚好,用无知的心去看荒谬的世界,一切竟又显得可爱起来。这片的花落了,那片的丹桂又飘香了;这儿的草枯了,那儿的人工湖又覆上了;这边的乌云遮盖了,那边,必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

辛卯年岁,广陵的秋初于九月,深于十月,较之庚寅来得更早。更深露重的夜里,我常想,在结满窗花的玻璃窗上呼一口气,或是用手指勾勒一只眼,我能否窥见梦中的金陵?金陵的秋也像广陵这般吗?金陵的早晚是否也是这般迷离?繁花露中羞,昔日的桨声灯影依旧璀璨吗?那别离哀怨的笛声又将飘向何方?

想到金陵,不觉就笑了。那样的银杏叶铺满走过三年的道路,那样的枫叶红浸染堆积如屏的书本,那样的桂花香溢满忽静忽闹的校园。广陵不同。广陵没有银杏叶做便签,广陵不曾迷醉一树的枫叶红,广陵有的,是桂花香。风一吹,便由远及近,相拥着挤进鼻子,唤醒沉睡的嗅觉,这时,便不能再忽视它的存在了。

广陵的桂花甚是可爱。一株桂花树上簇拥了许许多多的孩子,四小花瓣相互瞅着,生怕谁在哪一刻偷偷抹了一层粉,多了几许香,秋风中,谁愿相让?它们,是风中的骄子,它们,是花中的宝贝。

广陵的秋应该说是逊于春天的,因为少了那样的名气,少了那样的才情。广陵的春是颇为诱人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嘛!但是,谁又曾评过“丹桂十月至广陵”呢?没有的。就连十月的瘦西湖也显得那么安静,但也正是那样的安静造就了广陵的安逸。一年四季,一如初春柳絮飘飞那般,几个朋友,早安一声,便可静坐下来咂几口清茶,品几只富春汤包,听一段扬州小剧,茶楼外的车水马龙便停滞于后,至少,心中不会再如此涌动。

说句实话,我确是不喜欢这样的“安逸”,这样的生活节奏,太慢,你会迷醉于那种日行瘦西湖畔,夜游大运河中的闲适,会觉得时间已过了太久太久。我害怕那种容颜虽在,心却已老去的苍凉,似是经历了太多的人世沧桑,心在幻海浮沉中渐渐老去,偶一遇上这样一个宜居之地便忘了曾有的那些斗志,那些年轻的梦想。其实,我们都还年轻,多少年后,我们也未必会老去,那又何必让一个陌生到熟悉的城市来磨灭了我们的斗志?我们这些80,90的孩子,谁又是安于成长,疲于飞翔的呢?

有一种鸟儿,一生飞行,一辈子只有一次着地,那便是与大地的死亡之吻。我们不是鸟儿,却渴望飞翔,我们也许会不停地坠地,但我们不必担心那是唯一的一次。就像广陵的柳絮,飘飞过庚寅的三月,又在辛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辛卯之秋的桂花定是先我明白了这生生不息的道理,便极尽芳香地在这匆忙的岁月里绽放,争妍,因为它知道,纵使陨落一地的芳华也难以掩尽它后世的风流。

篇3: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我以为,《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而非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造成误读的“结”在哪里?如此改判的理由何在?

一、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形成思路死结

文本解读,首先必须理清全文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对于《故都的秋》并没有真正做到遵路阅读。赏析该文我们总是只围绕1-11段、13-14段这两大块,而占五分之一篇幅的第12段常被视之如鸡肋,甚至弃之如敝屣,教学中常常把它剔出文外。这种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当然是无法摸清全文思路的。

作者究竟在第12段中具体阐述了什么?它在全文中该有怎样的地位?显然,作者是分三层阐述的:第一层,举例归纳论证了不论国别人种阶级,秋之于人总是一样的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味的普遍意义);第二层,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秋味的中国特色);第三层,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典型秋味的渊薮)。作这三层论述,至少彰显出两大信息:其一它显豁昭示,前者所谓景中之情“特清特静特悲凉”并非作者个人的心境,所谓清、静、悲凉的感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此该文当然就不会是所谓情景交融的抒怀之作;其二论述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层层剥笋,有力揭示了中国典型秋味文化的渊薮。反观1-11段,两相比较,第12段无疑处于居高临下之位,具有警策全文之功。由此可以认定,1-11段尽管是写“饱尝秋味”,其地位也不过是为后者的议论作层层铺垫。前者为宾,后者是主,主宾关系分明了,行文思路之结也便解开了,对该文题材及主题的认定也便有“洞穿复杂是简单”的轻松之感。

局部与局部的关系理顺了,整体思路也清了,主旨自然就明了。归并该文段落可知:1-2段对比反衬突出故都秋味的总体特征(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非“清、静、悲凉”);3-11段作者选取寻常巷陌中的平凡小景进行描绘(赏玩秋味),旨在突显故都秋味的特点;12段层层揭示中国之秋的文化渊薮;13-14段表达赞美眷恋故都的秋之情。由此观之,主题便可初定为描写文化之秋,揭示文化渊薮,饱含眷恋之情。其中暗含着解读的指向——文化。

二、景观内蕴的错误判读,形成赏景死结

对于故都之景,我们总是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维联系方式,对“清静悲凉”作平面肤浅的解读,于是该文不可避免地被归于那种文人学士或悲秋或颂秋的旧式题材之列,把本是浸润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判读成情语景观。

“遵路阅读之,入境始相亲。”纵观全文,作者写故都之景,目的不在于传达拘于个人小天地之中的所谓景中情语,而是以景显秋之故都的风物人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故都文化之深厚。如写“小院秋景”,在点数了故都秋景名胜之后,随之退步假设“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向小院一坐,你(而非‘我)……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非七八分)的秋意。”这一退步假设不仅突显了故都秋意之“十分”,之“特别”,而且带有较强的招引意味,招引着一个个“你”。请注意,这一个“你”字,意味深长,它让赏景之“我”转瞬之间不觉变身为故都出色的文化导游,带着大伙体验小院秋景,体验传统文化中宁静淡泊的境界(“天色”、“飞声”、“日光”、“蓝朵”)。段末的“我以为”几句,透出“赏玩十足”的心态。作者在此重点赏玩秋草衬花的“悲凉”艺术,这秋草衬花的悲凉意境,其实就是一种托物喻人的隐喻,他暗含的就是那种中国秋士的品格: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因此,此景之悲凉,绝非个人心境,作者借赏玩“悲凉”,艺术地传达出中国秋士文化的内核(悲凉的文化内涵)。

此后四景,虽不著一“你”字,但无一处不是领你同行感受。

“秋槐图”中,那种脚踏落蕊的触觉,那种落叶清扫的细腻,突出了细微之处见清静之意。同时,段末收尾一句“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用“大约”推测:正是这深沉的北方之秋不知启发了多少古人智慧,催生了多少中华文化。

“秋蝉啼唱”一节,可分两个层面解读。其一,故都的秋蝉无处不在,蝉声无处不闻,较之于南方,秋蝉所营造的悲凉氛围要浓重得多,以此突显“特别之悲凉”。“秋蝉啼唱”为故都笼上一层浓重的苍凉色彩。其二,秋蝉意象的文化内涵,古诗词中虽早作定论,但其意象文化之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与第12段相照应。

“闲话秋凉图”中,那些都市闲人着符号之衣,吟京腔京韵。行动是清闲的(“咬着烟管”,“上桥头树底去一立”),语调是平静的,感叹是悲凉的。作者抓拍这些细节,定格都市闲人的典型瞬间,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体会到那些历经风雨变幻的皇城子民,在“人生几度新凉”时淡定达观的处世态度。这个精彩的片段,从世态人情的角度着笔,丰富了故都胡同文化的内涵。

由于此文是应急之章,“秋果奇景”较之于前四景,选材下笔都似显仓促,个中情味稍逊前者,本人不再赘述。

该文景观内蕴的判读指向,作者不光在第12段中作了暗示,典雅的四字文题——故都的秋,更强调了这种判读指向:故都,不称北平只言故都,不仅饱含眷恋之情,而且潜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再与“秋”结合,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而文题的这种秋之文化的浓浓气息又真真切切地弥漫在故都的每一幅秋景里。沿着这些判读指向,跟随作者来赏秋景,读文化,那种长达七十余年的“颂秋”与“悲秋”之惑的死结也便迎刃而解了。

至此可以作结:《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三、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形成“套解”死结

第三册人教社《参考》第80页编者云:“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于

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整个的人生感受。”更有甚者有些同仁唯恐背景之不详不周,补充其“两岁丧父,少小离家,异地求学,二十几岁得肺结核,日本侵华等等导致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以此印证“悲秋”之说。这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

解读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之法首当其要。若要辅之以背景,其前提条件是,那个背景是否是作文之时的境况。即便是那时那刻的境况,还得看两者之间联系的多寡、深浅,尤其是境况之真伪。《故都的秋》之真实背景又是怎样的呢?在郁达夫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1934年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故都的秋》这一经典之作,还是编者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一篇意欲解脱坐索叨扰的急就之章怎会有那些繁复的背景呢?

自鸣得意的“背景情结”套住了一篇又一篇精美诗文,严重阻碍着文本的解读,其惯性之大,流毒之广,令人摇头叹息。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读文本甚是关键。我们要善待文本,走进文本,聆听文本,披文入情,披情入理,而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甚至人云亦云。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狠练文本解读的基本功,一名语文教师如果缺少整体把握之能、细节品味之功,又何谈让自己走进新课程?又何能让学生走近真语文?这也是重读《故都的秋》带给我的真切体会。

篇4:乡村之秋散文

住久了混凝土构筑成的所谓城市,看多了路灯里或长或短的生命百态,听多了车尾气里纷杂的喜怒哀叹,原以为生活便就是这个样子了的。只是,今年秋季的秸杆禁烧工作,让我重新领略到乡村秋日的特殊美丽。

仔细算来,这次的“禁烧”工作已经持续了三周时间。从一眼望不到边的遍地金黄,到或深或浅的青色葱茏,我便在这期间往返于蹲点村的每一块田地。看着农民们早起、晚归,看着他们挥汗如雨,也看着他们收获满仓、播种来年的希望。而我的任务,便是督促他们禁烧禁抛、爱护环境。说实在的,此时的农民,根本无瑕顾及我的说教,在他们的.眼里,收种才是眼前最要紧的事情。 我呢,便也乐得其闲,听风之轻、看云之淡、闻菊之香、抚芦之柔。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秋更高、更蓝、更深邃。秋季本就多雾的。清晨,当我披一身霞光乘车上班,城区的雾总不甚浓,并且单调。可当车过宿淮盐高速入口,上了华青路,雾景便呈现出她如诗如画的美丽。她时而悠扬如舞女的水袖,时而厚重如大团棉絮,时而轻薄如纱帐,时而又如瀑布飞溅。青青麦绿、婷婷意杨、还有村落里红色的琉璃瓦,在秋晨雾里时隐时现,伴着朝阳,雀跃出一幅流动的水彩画。

目前已是深秋时节,即便是中午,阳光也不甚热烈,正因如此,让人们更加觉得天的清湛。在这样的阳光下行走田间,稻草的清香味时时扑鼻而至,灰喜鹊以及不知名的鸟儿欢喜地在地里觅食,还有远处庄头传来的狗儿忠实的吠鸣,那份温和、那种心怡,怕是任何城市的任何一处地方都寻觅不到的了。因而,这心里常常如捡到珍品般窃喜:嘿,没有劳作之苦,徒得一季之香,赚了!!

秋天的夕阳太美!但是,唯有站在乡村的田野间远眺,方能领略这种美丽。因阳光热力消退,天空的颜色更深了,由白日的湛蓝变成深蓝,并逐渐变成几近蓝黑。夕阳红艳似咸蛋黄般,带着厚重的色调摇摇欲坠。它的旁边,常有些薄云围绕,缱绻着散开,似因害羞而蒙纱的少女,轻点碎步,飘落于西天一隅。夕照笼罩下的村庄,炊烟袅袅,宁静里透着祥和,犹如屋后小路上等待孩子晚归的母亲。相比之下,城市傍晚的嘈杂与拥挤就太逊色了。

随着夜色降临,世界更安静了。我们因工作需要,晚饭后都须骑车到田地的。因此,我与阔别已久的乡村秋夜再次相逢。因为少了城市的霓虹灯、高层建筑广告灯、众多店铺营业灯、夜生活人群的干扰,乡村的夜显得黝黑、静寂。暗夜里,满天的星星如颗颗宝石,镶嵌于天幕之下。我不懂星座,所以总认为那些星星们是些不听话的孩童,自由散慢地站立,横竖不成行,疏密无规律。他们调皮地眨眼,搞小聚会,甚至于乱窜成一场流星雨……夜幕下的田垅较松软,但总还可以偶尔见到有农民扛着农具健步而行,而我却不行,走着走着就踩田里了。究其缘由,该是很熟悉路况吧。

篇5:南国之秋散文

南国的秋,总是在北风初起,大雾迷蒙的时候来了,萧瑟、绚烂、静美、漫山遍红,枯枝轻绕,知了也睡了,叶子也落了,可谓满地黄叶堆积了。(优秀作文大全 )

在北国,高远的天空中排开“人”字雁阵,拍动翅膀飘飘南飞,日夜兼程,那种悲凉之气使人心旌摇动,为宋玉“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的喟叹而意夺神骇。在南国,桂树把花挑上墙头,绿叶衬起金黄无数,粉粉团团的宛若盛装的`小姑娘,轻轻款款的好一番温存可人,这其中独有桂林为最,“尘世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广寒深,移将天上众香国,寄在梢头一粟金”,宋人杨万里的诗道出了千百年来文人对桂林的感情,沐着甜丝丝的花香,顶着晴朗朗的天空信步行,香风熏得人欲醉,步履也趔趄起来。

在古人的认知里,秋是寂寥的,萧瑟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借秋的寂寥表达了他四处飘零,老病孤愁的悲情;然而却也有赞秋之乐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则是说秋胜春朝的。其实,秋天的形貌是很单纯的,也许它永远呈现淡黄色,像银杏林那样浮云般地飘动着,它永远是一个调皮儿,像舒伯特的小夜曲,轻柔悠长而凄美。

秋叶、秋实、秋色、秋味、秋风都是秋天特有的,然而深秋却应看天,四季之中,秋天独具韵味。春太轻浮,夏太喧闹,冬又过于沉寂,秋给人一种深沉,博大幽远的感觉,躺在刚刚翻过的潮湿的土地上,不必担心那会脏了衣服,让款款秋风凉爽地吹着面颊,深深地呼吸着泥土里飘来的气息,仰望天空,秋空高远,清澈,蔚蓝。

红叶是秋的代表物,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动的部分,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漫步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南国的秋,总是带着桂花的甜香,菊花的清新,红叶的冷清与火热,柿子的甜软与清脆,大雁驻扎的欢愉以及农家小院里丝瓜的生长,江南水乡的冷清这时最盛。

南国秋总是比北国的秋多一丝暖多一点媚,因为南国的景,南国的人;而北国的秋,总是冷清低沉的,在北风一吹之后,便深深使人颤栗,秋风习习,秋便来了。

篇6:恋之秋璇抒情散文

炙热的阳光透过白色的玻璃窗重重的砸向我赤裸裸的身体,灼热的疼痛让我被这不速之客所吵醒。顿时,烦躁如火上浇油。强烈的意志将我惺忪的睡眼睁开,支撑着我的身体踉踉跄跄地走向窗前,狠狠地将窗帘拉开,把这可恶的光线斩断,赶出我的世界。

睡意全无的我与瘦弱的被子挣扎,细小的尘埃在空中欢腾着,如同观战助威的好斗者。深呼吸,猛烈地将它甩在床角。慢慢地爬起,房间里突然感到无比的冷清。我像是被这世人遗忘的玩偶。

整理好思绪,我轻轻地走出房门。生怕惊扰了它们沉睡的世界。清新的空气让我倍感这环境的陌生。枯黄的野草死死地趴在冰冷的沙地;瘦骨嶙峋的老树枝在半空中招摇;偶尔划破天空,仓惶南飞的鸟儿打破这寂静。一落叶而知天下秋,一切显得那么卑微,毫无生机,如同待宰的羔羊,寄托着对完美无尽的思念,却了无牵挂。

独自游荡在这深秋的季节。阳光虽然亲切,街上的行人却穿着参差不齐的衣服,这难免会引人发笑。停下盲动的步伐,我站在熙熙攘攘的人中,却无法感知他们生活的节奏,那就这样吧!就让喧嚣淹没痛楚,溶解我的哀伤。

风轻轻地卷起一阵漩涡,浑浊了原本澄清的眼前,眼角缓缓地涌起一丝热泪,轻快地划破我无谓的面容,此时,轻微疼痛在心中蔓延。

站在高山之巅,曾经威武的`建筑格外渺小。所谓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可难免会高处不胜寒.风呼呼的叫嚣,吹乱了我的刘海,就像窘迫的旅人,明知心中所向,却无力步入这温馨的归宿,赶上这动听的时刻。此刻,灰色的空白也容不下那苍白的言语,再也没有勇气说服自己越过谶言去拥抱现实。只得把自己伪装成一个谜。

西下的阳光变得越加柔和,拉长了我迷茫的身影。一阵欢悦却打乱了我深沉的世界。农民们正分享着丰收的喜悦,汗水散发着光芒,黝黑的皮肤是辛勤的流露。虽然庄稼还未搬运到家,但身心的疲惫也难以阻挡激动的欢颜。顿时如沐春风,我们不就像这些庄稼!不管是否准备好,都得发芽。希望是我们生存的动力,以孤独为伴,与挑战为友,不断刷新我们的每一天,伤痕便是我们坚强的诠释。

没有任何给予是理所当然的。奢望如同逆水行舟,生活在海市蜃楼将会使我们委靡死亡,守株待兔不是最好的仆人。既然选择了,就只管风雨兼程,有梦就别怕痛。

篇7:父爱之秋散文诗

把药扒拉到一边,那抽屉变了形儿,努力把它们凑到一起,却像两个干过架的人,不是一个腮帮子长,就是一个腮帮子斜,把手的那面,不用拉,自动决裂出去了。

五分钟之后,我提着这件世人看不懂的家什,向我父母家走去。路上行人不多,太阳暖暖的,我的心里竟有一种安详。

父亲开了门,生气地说,怎么又买东西,我和你妈什么都不缺。我说,爸,不是,给你看样东西。我把两件套放在八仙桌上。父亲带上老花镜踱了过来,眼光慢慢柔和了,鉴赏宝物般,翻来调过地看,“喏,很好的料儿。”他敲着边儿说。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我们大院最好的木匠。祖传的刨床——一个结结实实大木凳架在门前的树下。我们自家的所有家具都是父亲一手打造的,也就是一个桌子,几把椅子,几个很重的盛衣的木箱子。他的那件宝贝是祖上营生的工具,父亲也跟着学了一些。父亲后来成了公家人,并不用这个来挣钱。父亲多数在大院里做一些简单的东西,最多的是修复那些缺胳膊断腿的玩意儿。那年头孩子又多又调皮,父亲就少有闲着的时候。好听的话听多了,父亲经常翩翩然,沉默的脸上挂上了在单位找不到的自信。

后来我们家也分了楼房,那时还不兴装修,只要把四面墙涂白,水泥地抹平,挂上电棒,就很好了。旧家具是统统搬上了楼,那件宝贝居然也没丢,和缝纫机一并放在一起,母亲在上面裁裁剪剪。父亲偶尔很压抑地在上面敲敲打打过几回,也做出几样还算像样的家具,但楼上楼下很快就找上门来,父亲像做错事的孩子,连连道歉。再后来姐姐结婚,那会儿时兴陪嫁“几条腿”,父亲很想大干一回,但苦于没有场地,付清嫁妆钱,除了木料之外,父亲狠狠算计了一下,被店老板“坑”去了多少钱。后来我和弟弟成家,有了新房,到处花钱请找木工,父亲看着我们,我们都没有作声。父亲憋不过,就在弟弟的房里打锣开张。请的木匠在客厅,电锯拉得惊天动地的响,父亲躲在狭小的一间,一只脚踩在凳子上,一只腿作马步状,呼哧呼哧拉得很带劲。我去看过几次,父亲明显老了,很直的腰,驼峰似的聚在一起,和他那个刨床一样,散发出很陈旧、很颓丧的气息。

父亲是沉默的,他和他的木头是相通的。我几次想讲,你这是何苦呢,但我终于没有讲。过了二十多天,父亲硬是用碎料拼成了一张宽宽的、结结实实的大床。他对我母亲说,我终于为你做一张新床啦。搬床的那天,几个人吭吭哧哧的,将那件庞然大物运回父母居所,那几个人后来抱怨了好几天。父亲精神很好,坐在床沿上,拍拍这儿,摸摸这儿,笑眯眯的,我再也没听到父亲喊过腰疼。

在这之后,父亲木工生涯仿佛停止了。那件镇家之宝也不知弄哪去了。直到前年春节照全家照,选镜框时,最次的那种也得八十多元钱,要做六幅呢,父亲不干了,很激忿地揽了这件活计,我们这回也没有争。领全家福的时候,我们脸上笑开了花,都夸父亲做得好,父亲局促不安,只是笑得皱纹更深了,老眼里也溢出色彩来,比镜框里好看多了。以后我们一看照片,父亲就会有意无意提起他的框,我们也不厌其烦地夸它好,父亲就会满脸挂上满意的神色,好几天情绪都很好。

这只抽屉不久就会完好如初,而且肯定比以前结实。

我说,爸,不用急,我又不等着用。

其实我真急着用,但我竟希望这只抽屉能在父亲那里多呆几天。

我曾想,父爱是什么,对我而言,父爱就是一只凳子,在我需要的时候,能结结实实坐上去;父爱是一只镜框,将全家人的欢笑都框进去,现在,父爱就是一只完美无缺的抽屉。曾几何时,我们穿梭在岁月里,忘了它的存在,其实它一直静静地守候在角落里,只等着我去取。

我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木匠了。

共 游

我们坐在山地的面包车上,开车的是个女的,就这我们也前仰后合的,淮河流域的丘陵有时也有一些山的品性与个性。我回头看她和他,四只手靠在一起,紧紧抓住前面的椅背。

车到山脚,下了车买了票,禅窟寺还在山腰。我望望台阶,又望望他们,彼时她76岁,他80岁,而她也人到中年,晨中的镜里已不知不觉用一缕的黑去掩那一丝的白了。

我对他们说,你们行么,心里却暗自后悔,我也是第一次来。她说,行,我倒听出了底气,也听出了她年轻时的一丝犟气。我似乎一直在石阶上等他们,我在看风景,偶尔回头找他们。此刻的山路上没有别的人,他们像两个巨大的蜗牛一直在条纹路上晃动。她背腰驼得更厉害了,身上斜挎着一个棕色格子包,她需要一个拐杖。而他似乎也矮了许多,两手空空,跟在她后面,他需要更加小心。

在禅窟寺的四合院,我们坐长条凳上歇歇。四周是长长的廊檐,幽暗的大殿里是一尊又一尊佛像,正南面是大雄宝殿,初冬的阳光照着这里,安静,禅意幽深。她头上冒着汗,她把医用腰围解开,腰围里已是热气腾腾了。她把包在石凳上敞开,里面是零零碎碎的纸与水杯。他拿着手绢擦眼,擦脸。四周多么安静,我们在禅院的钟声里,是人间挑选出来的三个最俗气的人。

我们走走停停,走进一群山谷。这就是狼巷迷谷了。我能想像出一千多年前,一群狼瘦长的身子在这山谷里绕来绕去,绕不出来的情景。如今狼没了,只有人在巷子里绕来绕去,体会当年狼的种种乐趣。我侧着身子在谷中行走,有时要抱一块石头,有时要后仰,让身子像风切过。他俩比我落后多了,穿得那么笨重,我担心他俩会被石缝卡住,他们伸呀蜷呀的,到底也过来了。在亭子里我们歇息,再研究一下地形。从亭子里经常理出几个线头,她果断地说,打求救电话,求救电话号码就挂在一棵大树上,我果真拨出电话求救。后来又经过几个路口,她都果断地说,打求救电话,求救电话果真有用,又快又准。她为自己的决策正确而很开心。

我们坐在谷口一块大石头上歇息,都像散了架似的,她说,这么大年龄了,还能穿过这样的山谷,是疯了么?他用手绢擦脸、擦稀疏的白发,说,这一天真充实。他是这么说的,充实。这是十多年的光阴中他们最充实的一天,也是我十多年的光阴中最充实的一天。我们每天都争分夺秒的,说今天真重要呀,离不了。今天是最不重要的一天了,却承载了三个人十多年来最灿烂的一笑,而那么多重要的日子我们却一个都记不住,真不知道重要和不重要是怎么划分的。

nlc202309040050

夕阳西下,我们坐在回去的车上。他俩花白的脑袋胡乱地耷在椅背上,有一下没一下地颠簸、沉睡。不知怎么想起小时候暮色中她背着柴堆回家,他从三十里外的粮站买来米面,在粘土似的小路上用木板车推回家的情景。还有她一辈子的怨与怒。这会他们安静地靠在一起,她贴车窗,他贴走廊,像许多老夫妻一样,依偎坐在一起,让人看着幸福,也一定是有幸福的。

本来我还安排另一场计划,就是我们在山脚下住一晚,明天去找她几十年前的同学。但她不愿意,她一定要下次准备一番,专程前来,似乎这样仓促拜访,是对五十年前的友谊不够尊重。我只得尊重她的庄重。来年春天我们再准备另外一场花事。

还有,还有,这是一个多么光华灿烂、令人神往,多么让人舍不得放手的词。

青 檀

要解心中的结,需到千里之外。

千里之外,住着我十八年前的同窗,当时她叫二,我们面对面睡在上铺。我的家乡偏北,她的家乡在北方的北方。如果我是家乡的一株玉米,她就是北方的一棵树,她爽朗大方,朴实可爱。早年,学校聚会过一次,老远就得到她热烈的拥抱,她的腰粗了,她的事业像树一样茁壮,她眉眼带笑,毫不掩饰她的幸福。而我依然是乡间一株未长熟的玉米,带着生涩,染着忧郁。

近日晨起,镜中容颜又凋落几分,所谓事业已一览无余,所谓前程已乱了分寸,所谓爱情已失去温度,活蹦乱跳的孩子又要去住校了。日子灰蒙蒙的,在你哀叹的空儿,又一蹿老远了。

我决定去一趟那个叫萧县的地方。正是盛夏季节,但我等不到秋天,到秋天我会是一株干枯的玉米。

那个地方我一直没去过,那个地方在我心里住着。此刻路两边青翠欲滴,树木、庄稼一个劲喊着青春青春。只有我躲在角落,太阳照不见的地方。

中午十二点多,终于到达目的地。朋友一家三口、还有她精选的好友等候多时,我说就在家吃吧,朋友一把拉着我的手说,到我们这个地方,有一道菜你必吃。趋车出城门,人在山脚下。山之阴泉水畔,十几家全羊馆、野蘑菇地锅鸡。刚坐下,一盆炖羊肉就上来了,盆有脸盆大,肉比拳头大。“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佳肴、美酒、挚交,已酒不醉人人自醉了。“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原有的一点警惕性,在诗与酒中彻底瓦解了。

餐毕小憩,朋友说,到我们家乡有一道风景你必看。旅途劳顿,真的不想去了,但朋友保持她一贯作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她惟恐漏掉她家乡美景。先是看了圣泉寺、然后趋车赶往天门寺。天门寺在山间,一条平整的水泥路领我们逶迤而行,两旁松柏苍翠,泉水淙淙。乌桕、棠梨、板栗、叶朴、青桐夹杂其间。靠近山体的地方,我看到一棵又一棵、然后是一群扭曲的树,树干疤痕累累,正面看是一棵很完整的树,走到背面,往往发现只是一层干枯的皮在支撑高大树冠。它们就是《西游记》里所说的树精、树怪吧,在傍晚、在烟雾氤氲时刻,一刀砍下去,可以滴出血来,我信。看树下牌子,名曰“青檀”,它们是紫檀姐妹。每一株树都在上百年、上千年历史。导游说,它们是做纸的好原料,宣纸材料非它莫属。看看它们的名字吧,“四世同堂”,一棵树被雷电劈成四瓣,“怀中抱子”、“千年沧桑”、“枯木逢春”、“碑驮檀”“、攀崖檀”……山显然是上了年纪,裸露肌体,岩石一块一块堆积,纹路清晰,而又毫无缝隙。青檀粗壮的根贴着崖壁崖缝,无望地攀伸,遇到突出的石头,它们将根盘起来,像龟、蛇一样小憩。一棵又一棵,它们像接力赛一样绕着山向上攀,直达峰顶。整个山体就是一面根雕,是游龙戏凤、是风起云涌、是狂草。而半空,枝繁叶茂,山风掠过,到处是飒飒天籁之音,我听不到呻吟。我曾想,生命是什么,我们在母亲撕心裂肺的痛中诞生,我们在衰老、疾病中离去,我们辛苦一生,我们为之狂、为之喜的东西一样也抓不住,我们将一无所有、一无所获。哦青檀青檀,你在昭示着什么,你在引领着什么,你在暗中诉说着什么,虽然我不能全懂。在我生命最无助、最底谷的时候,我遇见了让我驻足、让我生命为之一振的那一片树,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冥冥中注定,谁又能说得清。

盼望已久的那一晚终于来临,我与朋友相视而卧,积攒多年的话,却一句也没有说。倒是朋友滔滔不绝,说工作上的艰辛、夫妻间的小乱、儿女教育的困惑。朋友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时而叹息、时而激情。朋友并没有萎靡、困顿之色,她最终把这一切都打理得条条是道。我一直认为她是一棵树,来过她的家乡,才知道她是一株长在山间的青檀。那一晚我躺在青檀林下,头枕盘根错节,我在飒飒的碎语中,酣然入梦。

第二天临别,一向豪气的她竟有点儿女情长,她说:“七七,你一定要常来,不要再消失了。”我说,好,爱姐,我一定会来的,因为我需要像那片树林一样、像她一样,醒着。

篇8:中秋,品心城之秋散文

云阳,原名为“朐忍”,因三峡工程,老城水淹移新城。新城,一群文人墨客,因城池之美而生爱,亲之爱人或情人,将她常留心中,曰之心城。

人生几回忙,难得一日闲。趁中秋佳节之际,独自漫步于心城,在细雨中赏心城、阅心城、咏心城,当是别有一番秋韵在心头。

品心城之秋,品“灵钟千古”之秋声。

张飞庙,素有文藻胜地之称。走进张飞庙,一股文气扑面而来。张飞虽然是一个武将,据说张飞却写一手好字,粗中有细,文与他颇有一些渊源。加之张飞庙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木刻、石刻、对联、书法藏品千余件,岳飞的书法更是一绝,文藻胜地,名副其实。

张飞庙,在近两千年里,有过兴盛与衰落。鼎盛时期,我们权当它是春的气象,香火旺盛,朝拜者如潮而至。衰落时期,我们权当它是秋的萧条,曾经庙宇面目全非,文物、塑像遭遇损坏。

其实,也不尽然。今天张飞庙的秋,虽是万物凋零的季节,确是它鼎盛时期,不但烟火旺盛,而且今年的庙会即将开锣,算是盛况空前,国庆长假快到了,将是游客朝拜的旺季,那将是新的一番景象。

季节的变化也是如此,江南的果林,庙宇前后的树木,被秋风秋雨尽染,更是色彩缤纷,把张飞庙衬托的古朴清秀,韵味无穷。加上它自身的魅力和石壁上的“江上风清”和“灵钟千古”,还有小桥的流水声,让张飞庙显得更有灵气。

品心城之秋,品“滨江公园”之秋韵。

环湖绿道,既是公园,也是心城的一个屏障,更是心城一袭烟雨中的绿色裙袂。全长接近30公里的环湖绿道,镶嵌在绿道上的景点数不胜数。如果环湖绿道全部完工后,将是一个马拉松比赛的好地方,将为心城添彩无穷的靓丽。

绿道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广场、公园甚多。各种不同类型的.功能区,也比比皆是。阳光沙滩、在水一方、月光草坪、外滩广场、石器博物广场、悬崖栈道,算是镶嵌在绿道上的一串珍珠,璀璨夺目,梦幻心城绝美的风采。

细雨中,是谁在天宫公园,敲响了下岩寺的木鱼声,又是谁在彭溪河上,抚响一曲渔舟唱晚。江枫渔火对愁眠,又进入了谁的梦乡。满目的秋色,倒影在翡翠般的浪花之中,一艘艘游艇和客船,又是为谁停泊在彼此的心岸。

品心城之秋,品“万步云梯”之秋香。

登云梯,长江三峡第一梯。飞凤青龙巧成“人”字,给心城带来了近的谐和与日新月异的变化。世人因你而来,也因你而赛。全国各地包括世界选手们来云阳参加登梯赛、摩托车登梯赛、汽车登梯赛,在此演绎了无限的精典。

每到新年初一,登梯如登高,隐喻步步高升,无论是百姓,或是做官的,都想为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获得一个好兆头。大年初一,在登云梯上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叹为观止。因此,云阳人每年初一天登梯,渐渐成了老百姓的习俗。

其实,我最喜欢一个人在秋天拾级而上,更喜欢在秋天的细雨中登梯,慢慢地品味心城的全景。远眺张飞庙宇,近听电信钟声,看湖上千帆竟过,观云梯两侧的树木,被秋风秋雨秋霜蜡染的色彩,闻桂花在九月飘香。

品心城之秋,品“文化长廊”之秋色。

龙脊岭,是飘在心城中央的一条绿色的玉带。云阳人,在龙脊岭上做足了文章。一些古老的文化,合理地镶嵌在这条玉带之上。磐石城,位于心城的最高端,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百年沧桑的梨园与之作了陪衬,更显石城的久远与古老。

文物园,集云阳文物之大成,盐文化、道教文化、根雕艺术,都集中于此。更可贵的是老城江心的龙脊石,包括龙脊石上的诗文石刻,也浓缩于此。飞龙桥、卧龙桥、挽龙桥,延续了龙脉的伸展。养龙池、龙坛、龙王庙,为龙脊岭注入了龙文化的活力。

高祖阁,展示汉高祖刘邦射猎,发现白兔井,开创了云安盐业的繁荣。杜公酒肆,隐藏于绿树丛中,其意境不亚于杏花村的酒肆之美。双江老街遗址上面,蓄水后形成了一个天然般的类似于重庆朝天门一样的半岛,布衣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曰之:云阳的朝天门。在秋雨的洗礼中,有如“淡装浓抹总相宜”一样的诗景。

篇9:父爱无言,父爱如山散文

父爱是一首歌,歌词里是道不尽的绵绵情意;父爱是一首诗,诗行里是说不尽的点点滴滴;父爱是一座山,绵延不尽的是默默无私的付出……

记得我小时候,公园里经常有杂技团的精彩表演,为了让我看到精彩的表演,这个时候,爸爸总会把我高高地抱起。一次,公园里播放电影,广场上黑压压的一片,聚集了很多人。我心里很高兴,就让爸爸带我去,可是,人实在太多了,我隔了很远,还是看不见。爸爸就让我坐到他的肩膀上,但我还是只能听到里面的打闹声。爸爸只好伸直手臂,把我举过头顶,“看到了!看到了!”我激动地对爸爸说,“正打得热闹呢!”爸爸听见了很高兴,就这样举着我,实在累了,就放我在肩上,休息一会儿,就这样举举抗抗,抗抗举举,最终坚持到电影结束。在回家的路上,我总爱颠三倒四地把看到的故事人物讲给爸爸听,爸爸于是总是乐呵呵耐心地听着。

那次,邻居王大伯问:“你们父女俩怎么这么开心?”爸爸说:“看电影去了,还会把我说地颠三倒四的故事一字不漏的讲给他听”邻居王大伯听了捧腹大笑。第二天,妈妈告诉我,“昨天晚上,你爸爸倒头就睡,睡梦中喘着粗气,打着沉重的.呼噜。”我听了,心里酸酸的,也暖暖的。

爸爸就这样在生活中默默地关心着我,却从来也不说累。妈妈的手很巧,经常给我们做鱼吃,而每次吃鱼,爸爸总是把鱼肚子上的肉压下去,非常仔细地挑去鱼刺,把肉放在我碗里。

也不知为什么,爸爸总是不爱吃最鲜美的鱼肉,而只是吃鱼尾。大概出于好奇心吧!一次,我试着吃了一口鱼尾,一点也不好吃,我连连追问爸爸,爸爸想了想说:“天底下的爸爸都爱吃鱼尾”我想,这是为什么呢?

直到长大了,有一次去一个阿姨家吃饭,小弟弟也抢着吃鱼肉,我开玩笑地问:“你吃了鱼肉,那你爸爸吃什么呢?”“我爸爸最喜欢吃鱼尾了!”小弟弟想也不想,坚定地回答。小弟弟的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小时候的我,不也是这样的吗?也许是和小弟弟一样的单纯,不知道为什么爸爸爱吃鱼尾,现在的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也有丝丝地内疚……

现在,我仍记得那时每次吃鱼时,我都会切下鱼尾,并用高兴地的语气说:“爸爸您吃鱼尾”,于是爸爸每次都很开心,很高兴的样子。而我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多么可笑,爸爸吃鱼尾那是为了让我多吃点鱼肉罢了,而并不是鱼尾就有多么好吃!唉!我的爸爸,长大我要给你买好多好多鱼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父爱之秋散文诗】相关文章:

辛卯之秋抒情散文04-24

多事之秋散文05-03

朴实之秋抒情散文06-14

三峡之秋教学04-23

三峡之秋教案05-17

三峡之秋反思06-02

东北之秋-作文06-16

父爱无边散文06-03

无声的父爱散文05-23

父爱的散文范文05-19

上一篇:形容青松的词语下一篇:牵动我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