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卯之秋抒情散文

2024-04-24

辛卯之秋抒情散文(通用4篇)

篇1:辛卯之秋抒情散文

辛卯之秋抒情散文

是秋,已至。

辛卯的秋是伴着反复无常的天气变化恍惚而至的,既希望树叶有飘零之意,又不忍舍弃那夏末之绿。枯黄了边缘,却妄图保留不朽的容颜,那一刻,风一吹,沙子就迷了眼,干中带涩,涩中生疼,连着不知名的那根神经,牵动了心。

庚寅的秋在思念中一闪即逝,快的甚至让我以为扬州是没有秋天的,只是,在某个早自习结束的清晨,不觉一个颤动,枯叶便洒落了一地,层层叠叠,却没有任何规律的相互交错。我依稀记得那个百感交集的早晨,林间小道上一个瑟缩着的女孩在风中用手机拍下那个深秋敬文图书馆旁的最后一片树叶。因为从未想过她会在风中如此摇曳,毫无眷恋便翩然飞下,仿佛是一个渴求怀抱的孩子,迫不及待奔向母亲的怀抱。并不是所有的转瞬而逝只能是嗟叹,抓拍下的那一刻,有种湿润的东西在滋润面庞,为了这最后一片叶子?为了这初到之地的秋天?为了某个在这深秋思念的人?都有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百感交集汇此刻之泪。

我是喜欢秋天的,喜欢它飘零的婉约,喜欢它离别的伤感,喜欢它安宁祥和的`人生。

朋友常说,论生活的性格,我是一个豪放的女子,而谈及文章,我又显得那么婉约。我是一片不甘在深秋零落的叶子,渴求那个温暖的怀抱,却又总也舍不下这段常栖的枝桠,就像每一个远离家乡的旅人,虽不愿承认,却在不知不觉中有了第二故乡,待到离开的那一刻,或许,你会留恋,会落泪,会怀想,会伤秋……

但是辛卯之秋,我不想风中落泪,不愿在他乡做一个伤秋之人,那样,怀乡时会忘记面向哪个方向,不是么?!

辛卯之秋,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纠结,许是年长一岁的缘故吧,仿佛一下子看淡了许多事,心中有豁然开朗之感。曾经苦苦追寻了很久的东西似乎转眼间变得清晰,现实依旧残酷,但却愿意去面对现实了。转念一想,自己又笑了,笑得甚是无奈,逃什么呢?现实终究是现实,改变不了的不如坦然接受,想逃的,不过是自己的心罢了,再一想,我这般愚钝无知之人,心想必也是无知的吧!既如此,逃过也就罢了,许就应了那负负得正的道理呢,以我那荒谬的逻辑---“以毒攻毒”甚好,用无知的心去看荒谬的世界,一切竟又显得可爱起来。这片的花落了,那片的丹桂又飘香了;这儿的草枯了,那儿的人工湖又覆上了;这边的乌云遮盖了,那边,必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

辛卯年岁,广陵的秋初于九月,深于十月,较之庚寅来得更早。更深露重的夜里,我常想,在结满窗花的玻璃窗上呼一口气,或是用手指勾勒一只眼,我能否窥见梦中的金陵?金陵的秋也像广陵这般吗?金陵的早晚是否也是这般迷离?繁花露中羞,昔日的桨声灯影依旧璀璨吗?那别离哀怨的笛声又将飘向何方?

想到金陵,不觉就笑了。那样的银杏叶铺满走过三年的道路,那样的枫叶红浸染堆积如屏的书本,那样的桂花香溢满忽静忽闹的校园。广陵不同。广陵没有银杏叶做便签,广陵不曾迷醉一树的枫叶红,广陵有的,是桂花香。风一吹,便由远及近,相拥着挤进鼻子,唤醒沉睡的嗅觉,这时,便不能再忽视它的存在了。

广陵的桂花甚是可爱。一株桂花树上簇拥了许许多多的孩子,四小花瓣相互瞅着,生怕谁在哪一刻偷偷抹了一层粉,多了几许香,秋风中,谁愿相让?它们,是风中的骄子,它们,是花中的宝贝。

广陵的秋应该说是逊于春天的,因为少了那样的名气,少了那样的才情。广陵的春是颇为诱人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嘛!但是,谁又曾评过“丹桂十月至广陵”呢?没有的。就连十月的瘦西湖也显得那么安静,但也正是那样的安静造就了广陵的安逸。一年四季,一如初春柳絮飘飞那般,几个朋友,早安一声,便可静坐下来咂几口清茶,品几只富春汤包,听一段扬州小剧,茶楼外的车水马龙便停滞于后,至少,心中不会再如此涌动。

说句实话,我确是不喜欢这样的“安逸”,这样的生活节奏,太慢,你会迷醉于那种日行瘦西湖畔,夜游大运河中的闲适,会觉得时间已过了太久太久。我害怕那种容颜虽在,心却已老去的苍凉,似是经历了太多的人世沧桑,心在幻海浮沉中渐渐老去,偶一遇上这样一个宜居之地便忘了曾有的那些斗志,那些年轻的梦想。其实,我们都还年轻,多少年后,我们也未必会老去,那又何必让一个陌生到熟悉的城市来磨灭了我们的斗志?我们这些80,90的孩子,谁又是安于成长,疲于飞翔的呢?

有一种鸟儿,一生飞行,一辈子只有一次着地,那便是与大地的死亡之吻。我们不是鸟儿,却渴望飞翔,我们也许会不停地坠地,但我们不必担心那是唯一的一次。就像广陵的柳絮,飘飞过庚寅的三月,又在辛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辛卯之秋的桂花定是先我明白了这生生不息的道理,便极尽芳香地在这匆忙的岁月里绽放,争妍,因为它知道,纵使陨落一地的芳华也难以掩尽它后世的风流。

人生姿态,亦当如此。生既风华绝代,死又何惧无人问津。离开同舍弃一样,痛及一时便无需再痛,因为这一切都不会真的别离。人生不会说再见。犹如这辛卯之秋,零落一夏的繁华,迎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壬辰秋,我们再见。

篇2:辛卯之秋抒情散文

我的父亲,今年六十六岁,他走起路来步伐缓慢,像是一头好脾气的大象。他的头发已经在岁月的侵蚀中变得斑驳。他喜欢叼着栽着叶子烟的紫铜烟斗,慢悠悠地叭嗒叭嗒地抽着,嘴角腾腾升起的烟雾,缭绕着他沧桑的面孔毫无眷恋地化散开去。

父亲一生辛劳。年轻时我们一家六口,那些年,父亲在外当泥水匠,起早贪黑。非常不容易。记得我童年时,他到云南,有好些年不在家,母亲总是成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有一年,父亲回家,母亲指着一个满脸长着浓密络腮胡子的男人说:“孩子,这是你爸爸。”我一脸茫然地看着眼前的陌生男人,心里害怕极了。我死死地抱住母亲的大腿,歪着脑袋看着他。他把我一把拉过去,高高地举过头顶,放下来,再举起,如此反复。他用无比锋利的胡子来扎我红朴朴的脸蛋儿,扎得我细嫩的脸生疼。他不断地亲吻我的面部,嘴里发岀像鲁智深一样豪放的哈哈大笑,我吓得心跳加速,面色苍白。

记得我童年时候,那时,父亲在农闲的时候总爱编点篾筐之类的东西卖钱,以补贴家用。夏天的`时候,天太热,父亲光着膀子,他腊黄色的肌肤泛着油光。那时乡下蚊子很多,父亲便递给我一把圆圆的蒲扇,叫我给他打扇、抓背。我那时拼命地给他扇着风,卖力地给他抓背。父亲嫌我力气太小,从家里神秘地摸岀一把残缺不堪的洗衣刷,然后一脸认真地说:“用点力!儿子。”我像是拼命三郎,我一边打扇一边用力地给他刷背,他咧着嘴无尽地憨笑着。那时,我多想自己是一阵风,能带给父亲更多的一丝清凉。我累得像一头驴,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每当那时,父亲偶尔总会回过头来,叫我别动,我木纳地站着,屏住呼吸,像是一个接受检验的循规蹈矩的忠诚士兵。父亲轻轻地伸岀粗糙的手掌,把手高高地举在空中,愣着一动不动。父亲的眉头紧锁着,像一对愤怒开战的公牛。他用无比怪异的目光死死地盯着我身上的蚊子,恨得咬牙切齿。时间瞬间恍若将我们都凝固了。“啪!”的一声,父亲的手掌终于跌落下来,我身上喝血喝得一塌糊涂的大蚊子应声而下,他把拍死的蚊子拣起来,解恨地捻了捻蚊子的尸体,放在手心,一口气把它吹得老远。他盯着我的脸,汗水和泪水交织在我幼小的脸上。他伸出满是老茧的粗糙手掌,深情地抚摸着我乌黑柔软的头发,宛如在爱抚一匹即将远行的骏马。

那时,父亲总给我讲一些吊人胃口的故事。有时甚至会讲鬼故事。吓得我把脚抬上板凳。我的牙齿磕碰着,不断发岀轻微的咯咯碰撞声。每当那时,妈妈总会虎着脸,希望他能有所收敛。他才不管母亲的感受,像个无动于衷的倔强的少年,仍绘声绘色地讲述那些故事,让人毛骨悚然。母亲拿他也没了别的办法,只好妥协。

记得有一次,父亲和母亲吵了架。吃午饭的时候,母亲的筷子像一头霸气十足的狮子,拦在碗口上,不断地阻止着他的筷子。父亲急了,抡起筷子见缝插针地奋勇向前,他们的筷子在不停地打架。我趁母亲不注意,夹起碗里的一块大肥肉,放进父亲的碗里,我狡黠地挤着眼,笑了笑。他们的“战争”意外地结束了,惹得大家都忍俊不禁地哄堂大笑。

父亲生活十分简朴。记得上次回家,是今年三月份的时候,父亲穿着一件蓝色的中山服,满脸花白的胡子。父亲显得比以前更加苍老了许多。我问父亲怎么不穿我给他买的衣服,父亲扬起嘴角,下巴皱起的胡子似乎更密也更幸福了。他淡淡地说:“我已经习惯穿中山服了,这衣服不夹肩,干活时穿着舒服。不过时。”瞬间,我沉默了,泪水在眼里不停地打着转。暗想:或许顺从也是一种孝顺吧!谁让我有这样固执的父亲呢?

父亲喜欢抽叶子烟,如同他喜欢喝老白干一样。他也许早就习惯了这种平淡规律的生活,就像谁也无法改变他固执的性格和对黄土地的热爱一样。

篇3: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我以为,《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而非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造成误读的“结”在哪里?如此改判的理由何在?

一、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形成思路死结

文本解读,首先必须理清全文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道理谁都懂,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对于《故都的秋》并没有真正做到遵路阅读。赏析该文我们总是只围绕1-11段、13-14段这两大块,而占五分之一篇幅的第12段常被视之如鸡肋,甚至弃之如敝屣,教学中常常把它剔出文外。这种顾此失彼的解读缺失当然是无法摸清全文思路的。

作者究竟在第12段中具体阐述了什么?它在全文中该有怎样的地位?显然,作者是分三层阐述的:第一层,举例归纳论证了不论国别人种阶级,秋之于人总是一样的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味的普遍意义);第二层,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秋味的中国特色);第三层,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典型秋味的渊薮)。作这三层论述,至少彰显出两大信息:其一它显豁昭示,前者所谓景中之情“特清特静特悲凉”并非作者个人的心境,所谓清、静、悲凉的感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因此该文当然就不会是所谓情景交融的抒怀之作;其二论述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层层剥笋,有力揭示了中国典型秋味文化的渊薮。反观1-11段,两相比较,第12段无疑处于居高临下之位,具有警策全文之功。由此可以认定,1-11段尽管是写“饱尝秋味”,其地位也不过是为后者的议论作层层铺垫。前者为宾,后者是主,主宾关系分明了,行文思路之结也便解开了,对该文题材及主题的认定也便有“洞穿复杂是简单”的轻松之感。

局部与局部的关系理顺了,整体思路也清了,主旨自然就明了。归并该文段落可知:1-2段对比反衬突出故都秋味的总体特征(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非“清、静、悲凉”);3-11段作者选取寻常巷陌中的平凡小景进行描绘(赏玩秋味),旨在突显故都秋味的特点;12段层层揭示中国之秋的文化渊薮;13-14段表达赞美眷恋故都的秋之情。由此观之,主题便可初定为描写文化之秋,揭示文化渊薮,饱含眷恋之情。其中暗含着解读的指向——文化。

二、景观内蕴的错误判读,形成赏景死结

对于故都之景,我们总是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维联系方式,对“清静悲凉”作平面肤浅的解读,于是该文不可避免地被归于那种文人学士或悲秋或颂秋的旧式题材之列,把本是浸润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判读成情语景观。

“遵路阅读之,入境始相亲。”纵观全文,作者写故都之景,目的不在于传达拘于个人小天地之中的所谓景中情语,而是以景显秋之故都的风物人情,以独特的视角展现故都文化之深厚。如写“小院秋景”,在点数了故都秋景名胜之后,随之退步假设“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向小院一坐,你(而非‘我)……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非七八分)的秋意。”这一退步假设不仅突显了故都秋意之“十分”,之“特别”,而且带有较强的招引意味,招引着一个个“你”。请注意,这一个“你”字,意味深长,它让赏景之“我”转瞬之间不觉变身为故都出色的文化导游,带着大伙体验小院秋景,体验传统文化中宁静淡泊的境界(“天色”、“飞声”、“日光”、“蓝朵”)。段末的“我以为”几句,透出“赏玩十足”的心态。作者在此重点赏玩秋草衬花的“悲凉”艺术,这秋草衬花的悲凉意境,其实就是一种托物喻人的隐喻,他暗含的就是那种中国秋士的品格: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因此,此景之悲凉,绝非个人心境,作者借赏玩“悲凉”,艺术地传达出中国秋士文化的内核(悲凉的文化内涵)。

此后四景,虽不著一“你”字,但无一处不是领你同行感受。

“秋槐图”中,那种脚踏落蕊的触觉,那种落叶清扫的细腻,突出了细微之处见清静之意。同时,段末收尾一句“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用“大约”推测:正是这深沉的北方之秋不知启发了多少古人智慧,催生了多少中华文化。

“秋蝉啼唱”一节,可分两个层面解读。其一,故都的秋蝉无处不在,蝉声无处不闻,较之于南方,秋蝉所营造的悲凉氛围要浓重得多,以此突显“特别之悲凉”。“秋蝉啼唱”为故都笼上一层浓重的苍凉色彩。其二,秋蝉意象的文化内涵,古诗词中虽早作定论,但其意象文化之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与第12段相照应。

“闲话秋凉图”中,那些都市闲人着符号之衣,吟京腔京韵。行动是清闲的(“咬着烟管”,“上桥头树底去一立”),语调是平静的,感叹是悲凉的。作者抓拍这些细节,定格都市闲人的典型瞬间,让读者从一个侧面体会到那些历经风雨变幻的皇城子民,在“人生几度新凉”时淡定达观的处世态度。这个精彩的片段,从世态人情的角度着笔,丰富了故都胡同文化的内涵。

由于此文是应急之章,“秋果奇景”较之于前四景,选材下笔都似显仓促,个中情味稍逊前者,本人不再赘述。

该文景观内蕴的判读指向,作者不光在第12段中作了暗示,典雅的四字文题——故都的秋,更强调了这种判读指向:故都,不称北平只言故都,不仅饱含眷恋之情,而且潜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再与“秋”结合,暗含着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而文题的这种秋之文化的浓浓气息又真真切切地弥漫在故都的每一幅秋景里。沿着这些判读指向,跟随作者来赏秋景,读文化,那种长达七十余年的“颂秋”与“悲秋”之惑的死结也便迎刃而解了。

至此可以作结:《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描写文化之秋的文化散文。

三、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形成“套解”死结

第三册人教社《参考》第80页编者云:“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心灵,但由于

写作年代久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在30年代旧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尝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更是整个的人生感受。”更有甚者有些同仁唯恐背景之不详不周,补充其“两岁丧父,少小离家,异地求学,二十几岁得肺结核,日本侵华等等导致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以此印证“悲秋”之说。这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的“背景情结”。

解读文本,“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之法首当其要。若要辅之以背景,其前提条件是,那个背景是否是作文之时的境况。即便是那时那刻的境况,还得看两者之间联系的多寡、深浅,尤其是境况之真伪。《故都的秋》之真实背景又是怎样的呢?在郁达夫后来发表的《故都日记》里,1934年8月16日的最后一段是:“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佘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于明日来坐索。”17日的头一句又是:“晨起,为王佘杞写了两千个字。题名‘故都的秋。”可见《故都的秋》这一经典之作,还是编者函索坐索逼出来的急就章。一篇意欲解脱坐索叨扰的急就之章怎会有那些繁复的背景呢?

自鸣得意的“背景情结”套住了一篇又一篇精美诗文,严重阻碍着文本的解读,其惯性之大,流毒之广,令人摇头叹息。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读文本甚是关键。我们要善待文本,走进文本,聆听文本,披文入情,披情入理,而非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甚至人云亦云。实施新课程,首先要狠练文本解读的基本功,一名语文教师如果缺少整体把握之能、细节品味之功,又何谈让自己走进新课程?又何能让学生走近真语文?这也是重读《故都的秋》带给我的真切体会。

篇4:多事之秋抒情散文

当厄运如影随形时,请不要急着爬起前行,更不要埋怨周遭的环境,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与厄运同来的客人。

——题记

一、飞来横祸

茶语怎么也没想到,厄运会再次降临,而且来得这么急不可耐。

那天晚上,下晚自习后,茶语像往常一样推着单车准备出了校门回家。从学校回家有两条道,一条是校南门口的村道,一条是校北门口的国道。村道夜间行人较少,且几个月前也装了路灯,茶语这个学期一直走这条道,觉得安全,因为上学期那次车祸,她不能不小心。但几天前天黑时分回家时她发现那路灯竟然没亮,不知是不是出了故障,如果是,那可不能冒险,毕竟她连电筒都忘带忘装了。于是,她选择走国道,一段车辆往来很频繁的长长的坡道。

其实学校有校车,但因为只是夜间送,没有早上接,她觉得不方便,所以她选择继续骑单车,觉得还是这样自在些。有同事曾关切地说,你还骑单车?还是莫骑的好!她笑笑,说没事,我会小心的。事实上也是,这个学期,她不再逞英雄,不再踩点上班风快地骑车,下坡记得带刹车了,横穿马路也基本会下车了。开学一个多月里,大家说她风采依然,而这正是她想要的结果,她不希望被当做病人。其实,对于她这么快就来上班,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家里人,总认为她还在恢复期,又是工伤,干嘛不在家里多休息,干嘛那么傻,但她不这么想。在她看来,离开了讲台,就远离了快乐,她一直认为,讲台上侃侃而谈的自己才是最美的自己。她很满意学校的安排,这个学期她只教一个班,而且是一个各方面都非常不错的班,也就是大家眼里的隐性重点班。她真的非常开心,感觉有了更多的闲暇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然,她瞒了大家,上次车祸其实留下了后遗症。抬头往黑板上写字时,依然会头晕;暑假里开冰箱低头弯腰拿东西时还曾因头晕倒地;入超市下台阶时也曾因突然晕眩一脚踩空头朝下连摔六七级台阶,若不是地上厚厚的塑料垫布,受伤的就不仅仅是脚腕而已。

她推着单车走上校园往北门的坡道,校车从身边一掠而过。车上有人和她打招呼,她朝那人挥挥手,“嗨”一声,笑笑。那天,她穿得很优雅,一件颇有欧式风格的胸前横嵌几道细白条的黑色纤腰齐膝连衣裙,配一条皮肤色丝袜裤,一双黑色高跟低筒靴,这装扮将她小巧的身材衬托得越发苗条。尤其是项间的茶色纱巾上下呼应,显得干练而脱俗。早上出门照镜子时,她很得意,对自己说,又是美好的一天开始了!是的,她喜欢自己穿着裙子围着纱巾骑单车的模样,觉得如果有风,更显飘逸。

行至校门口时,她惊喜地发现,国道竟然也装了路灯,明晃晃,亮堂堂,这样的国道就算夜行应该也没什么风险了吧。但毕竟这是她车祸后第一次上国道,出校门时她暗暗祈祷,这次千万不能有事,暗夜独行三年,她可是历险无数。就是去年吧,她在国道上就有过两次至今想来还后怕的经历。一次是下坡不带刹车径直撞上黑暗中停在路边的一辆未亮灯的大卡车上,单车龙头歪了,踩板没了,车胎也扁了,她的太阳穴处被刮伤了,膝盖处也肿了,痛了十多天,没请假,甚至也没上医院,却也没事了。一次是岔路口过国道,后面尾随的一辆摩托车急刹车,那人连人带车“呼”地摔倒,她却因自己侥幸没被撞上安全离开而庆幸。这样的经历其实还有不少,她也因此落下了个“不怕死的骑行者”的圈中诨号。

校门口像以往一样停了几辆小车,横七竖八,没个规矩。也难怪,这巴掌大的地方,实在有些腾挪不开。这些小车大都是来接人的,不是学生家长,就是老师家属。绕过这些车,便是国道。茶语推着单车绕行来到国道上,眼光朝右扫了扫,只见坡道上头有两车驰来,一辆摩托,一辆小车,看起来还有些距离。她习惯性地骑车横穿马路,脑中一念闪过,不会出事吧,毕竟不过几秒钟的事情,以往黑灯瞎火都没事,今夜路灯这么明亮应该不会有事。

但偏偏就有事了。

车行至路中央时,摩托车从路边飞驰而过。她暗道:好险!紧接着,“嘭”的一声巨响,座下单车滑出几米开外,她则从单车上重重跌落。如果有相机,刚好拍下她跌落的那一瞬间,拍下她手离车把的情景,她肯定是如被意外打中的飞鸟般从空中坠落无力地蜷缩在地,项间纱巾想必亦如飞鸟的翅膀扬起再颓然飘落。撞人的车子醉汉一般突然酒醒,瞬间停住,就停在她的身边。

车门打开,车上下来两个高大的男子,关切地问她,撞到哪里了,要不要紧?这时她才如梦初醒,背部钻心的疼痛席卷而来,她绝望地意识到,自己的上半身竟完全撑不住了,无论是站还是坐。自己是要瘫了吗?这么一想,她害怕了,她哭着说,我的背,我的背,我撑不住了,连坐都坐不了了。你们,你们干脆撞我得了。那两个人闻言惊慌起来,想要扶她起来,但无济于事。她瘫软在两人的身边哭得很伤心,但随之而来的更厉害更钻心的`疼又让她不敢哭。想趴不能趴,想坐不能坐,想起起不来,想哭不能哭,那时候的她,狼狈不堪,可怜兮兮。她想起该给丈夫剑打个电话,但只是一闪念,很快她就否定了自己。就算孤单一人,也绝不能告诉他,否则他第一时间恐怕不是救她而是骂她。因为剑曾警告过她,以后骑车要注意,否则再出事就不再管她。更何况,就在三个小时前,他还打来电话,叮嘱她夜行要注意安全,过马路要小心。

很快,周围聚拢了不少人,她尴尬得想钻地洞,毕竟就在校门口,就这么被人围观!一向引以为豪的优雅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狼狈和可怜。这时一位同事路过,大惊,说,这不是茶语吗?怎么了?哪里疼?她忍着剧痛哭着回答,她不想哭,可没法不哭,甚至哭得更伤心。同事也想扶她起来,她瘫软在地,动弹不得。车主说,这样吧,我们先把人送到医院去,救人事大,耽误了可不行。这时年级主任和几位老师得了消息也赶来了,听车主这么说,不同意。说,得打110,120,喊交警来处理,这事不能私了,毕竟这不是小事。车子不能动,得保持事故现场,看交警怎么处理。人渐渐多起来,茶语心中悔意升腾,狼狈至极,不到半年竟然又遇车祸,又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又一次要别人来操心,又一次将要离开岗位走向医院,又一次将被作为警戒教材公之于众。所以,难以忍受的疼和各种复杂的心情,她决定先到车座上趴着再说。同事依言艰难地把她扶上车,她趴在车座上感觉疼痛稍有减轻,此时她什么都不想说了,就那么趴着。

突然不做声,突然闭上眼,让大家很是紧张。年级主任忙招呼同事,说赶紧将她喊醒,不能让她睡过去!一时间她感动起来,想起上一次车祸,那一次摔伤的主要是头部,虽然昏迷前后的记忆像被老天巨手掐掉,完全不知;但后来听说,那一次他们就是这么坚持喊的,直到把她从死亡线上喊回来。但这一次,她很清醒,她的头很幸运没受到伤害。她很想答应,但疼痛让她发不了声。没想到后来还真的迷糊起来,外面怎样了,还真的就不知道了。

不知什么时候,120救护车来了,交警应该也来了,她被几个人托着上了担架,又上了救护车,被送进了本地人民医院。学校一些同事陆续赶来,剑这时也赶到了。例行检查后,说还好,脊椎骨折,不要害怕,没事。

她被送进一间病房,其间学校陆续又来了一些人,各各宽慰了几句,各自散去。

吊针,疼痛,一夜无眠!床边,是黑着脸的剑,一言不发。

二、雪上加霜

入院后的第二天早上,有医生前来问话,她如实相告。

后来医生将剑喊过去,说是喊他谈话。剑回来说,有三种治疗办法。一是保守治疗,也就是在医院住上半个月,打打针,吃吃药,然后回家,继续卧床,补充营养,半年后也基本可以痊愈。不过这种治疗法的不足是那根断脊椎会比原来短上几公分,说是与人老两头缩一个道理,言外之意是会比原来矮上几公分。一是微创手术,说这种手术简单,不会太疼,风险也小,但非更年期妇女不宜做,说会导致闭经,太不划算。一是开放手术,就是要动刀子,会有一定风险,若伤及神经可能导致瘫痪,但手术成功会好得快些。三种办法都很吓人,他们不敢轻易选择,因为不敢轻易相信。来看望的同事也说,如果要做手术就转院,这医院,信不过。

吊针一直打,与吊针一起的是剑无尽的责难。只要一坐下来,他便愤愤地说,从上次车祸,说到这次车祸;从上次他怎么照顾,到愈后她怎么不知好歹;从他怎么叮嘱,到她怎么不听话;从她怎么玩电脑玩手机,到她怎么落到现在这步田地;从她怎么害了他,到她怎么自作自受;从她生得贱,到她怎么不去死。反正该说的不该说的,有的没的,真的假的,是非莫辨的,一股脑儿倒。她在病床上疼得发抖,气得更是发抖,泪一直流,眼睛肿成了去膜荔枝。可是不敢哭不能哭,毕竟哭的抽搐只能使疼痛加剧;也不能争不能辩,多年的经验,她很明白,争辩只能使他的责难更疯狂,更没完没了。

与她同病室的一位病人的丈夫偶尔看不过去,会在他絮絮叨叨的间隙劝说两句。说,事情都已发生了,你就少说两句,谁也不希望发生这样的事,让伤者有一个好心情才是最紧要的。等剑离开,又对她说,你的忍耐真好,你老公那个人嘴巴是不好,还真没见这样的人,箩里倒篓里,絮絮地说,滔滔地怪。但他人不错,虽然那么说,但事情一件不落,都做了,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你不要和他计较,他说完就没事了。有人宽慰,她心里稍微好受点,但心的天空,还是乌云滚滚。她转而恨起那车主,把人家给撞了,到现在竟然人影都不见。当然,她也恨自己,若不是那么不小心,也不会到这一步。

成天上演这样的责难,这样的絮叨,加上难忍的疼痛,无望的挣扎,她终于崩溃了。在入院后的第二天深夜,她因为睡不着用手机写了几句感慨,他又开始絮絮地指责。指责她玩空间写文字,并且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这些。认为所有的过错,都是因为她不听话,认为所有的劫难都是她咎由自取。并且凭空想象添油加醋,以求得别人的理解,认同他的暴怒并非无理取闹。她终于爆发了。她哭,她争辩:工作时间,我几乎不看空间,不写文字。手机我其实不太会用,平时手机一直放在包里,除了看时间很少拿出来。出车祸那天,我看了一天的作文,晚上辅导时我也在备课,上一次也差不多。至于为何会发生车祸,是我的安全意识太薄弱,是我判断失误,更是车主的失误,与手机电脑空间文字没有半毛钱关系。你这么说,车主应该感谢你,你应该对车主说,这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是我老婆自寻死路,她活该!这样的说法你满意了?由于两人互不相让,你来我往,声音惊扰了楼里的护士,自然也惊动了相邻病房其他的病人。一护士前来劝止,他仍是不肯罢休,甚至说得更起劲。但她就算怎么委屈,见到有人来也只好噤声,发誓不再理他,就当是个哑巴。

第二天早上,骨科主任亲临病房,问起吵架缘由,说了几句暖心的话。又得知还在犹豫,还没决定怎么治疗。就说,这不要紧啊,做微创吧,不会痛的,很快就好。听主任这么轻描淡写,她将信将疑。很快接诊的主治医生也来了,说,主任不清楚,怎么能做微创呢?言辞之间,直指开放性手术。似乎对他们的犹豫很是不解,也很是不满;对他们的吵架更是不解,语调也颇有些不友好了。

病床上的时光,缓慢又漫长。她想,床应该是个好东西呢,平常时候,累了困了往床上一倒,多舒服。可现在,床怎么就那么可恶呢,无论是仰卧,还是侧卧,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那么难受,都那么难熬。但是,除了床,眼下她哪里也去不了,什么也不能做,就算往身上泼脏水也得忍。医生的话听来也是那么残忍,那么冷漠。就是那些护士吧,也很奇怪,每次来都问要不要量血压,要不要量体温,她只差没反问,你问我,我问谁?就这样,疼痛和着悔意,怨恨伴着无望,煎熬在无眠中疯长。

连日来的不满和怨恨,加上前来看望的同事们的建议,让她坚定一点,决不能在这里治疗了,得马上转院。冷静过后的剑也开始打探省内就近哪所医院脊柱科比较厉害,因为车祸距现在已过去两天三夜,容不得过多的犹豫。最后听从一位同事的意见,并征询医院里的一位熟人医生的看法,决定转到市附一医院去。

肇事车主也来了,还好,通情达理,欣然同意。

三、云淡风轻

附一医院全称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据说这里的脊柱科实力在本省位列前三。因为这一传闻,他们舍弃了长沙的湘雅,也舍弃了同在本市的部队医院169,把希望寄托于附一。

一个电话打去,很快附一来了120救护车。她又一次被放上担架,放上救护车,一路上倒也顺利。不想快到医院时,几次颠簸,受伤部位被担架下面的横梁碰到,疼痛难忍。后送急诊科,看片再查,结论是脊椎12爆裂性骨折,脊椎11有陈旧骨折痕迹,完了后送入病房静待医生决断。同病室的病人说她运气不错,说这医院一床难求,这病床的人刚刚去做手术,现在就换上了你。她苦笑,心想,运气若真的不错,就不用上医院了。当天,医生通知,脊柱科医生合议,微创手术,就在明天上午,主任亲自操刀。想起自己本地医生的话,她说出心中顾虑,医生笑了,说,怎么会?放心吧!

她素怕医院,怕与医院一切有关的事物,更不用说做手术了。但奇怪的是,事到临头,她却一点也不害怕。第二天早上,她遵医嘱,什么也没吃。九点左右,医生前来,说马上手术。她躺在病床上,面露微笑,脑袋一片空白。

她被推到了手术室,按要求趴卧床上。医生开始在她背上扎针,说是要麻醉。她看不见,但集中注意力去感受。医生似乎要在她的受伤部位周围筑起一道篱笆,篱笆内麻醉后疼痛感据说就会消失。之后,她被一张绿色帆布盖上,头也被蒙上,医生交代,如果不舒服就说出来。此后,她感觉医生拿了钉子在她背上似乎隔了那帆布敲敲打打,她俨然成了木匠手中的木桶,而医生则是那箍桶匠。那钉子要扎进去似乎不太容易,好像也不是之前说的四根,倒像有八九根。开始敲打的时候并不痛,医生的锤似乎裹了海绵一般,显得温柔而丝毫感受不到尖锐。医生的问话显得轻松而风趣,而她的回答也简单而放心。不过,时间在推移,敲打在持续,麻醉感渐渐消退,疼痛感慢慢复苏。到后来,医生的锤似乎不再有海绵包裹了,敲打的速度在加快,力度在加大,钉子敲入椎骨的难度似乎也在加大。她开始受不了那疼痛,开始想象医生挥舞那锤的样子,开始担心医生会把钉子打歪,捅破椎骨,使骨髓渗漏。这么一想,恐惧随之而来,疼痛感随之加剧,但她不敢这么想下去。于是她求医生,再加点麻药,再打打麻药针吧。医生嘴里说,很快就好,几分钟后就没事了,先忍忍,最疼也就这样了,没事的。手里的锤却没有停下,敲打的速度倒还加快了。这所谓的几分钟比之前的近个把小时都要漫长得多,难受得多,她不敢再做声。是啊,忍忍就过去了,挺挺就没事了。手术终于结束,她身上的帆布被掀去,医生说,好了,手术很成功!好好休养,你很快就可以出院了,三个月后取钉子、松架子,然后就可以正常上班了。医生的话喜气四溢,她虽然疼痛但闻言也很开心,说,谢谢你们,辛苦了!医生很风趣,说,好了,开心吧!不说辛苦!要说好了!

回到病房,疼痛加剧,整个下午动弹不得。继续挂瓶吊针,说是止痛,到了夜里疼痛感稍有减轻,但临床病人是一奶奶,鼾声阵阵。于是,疼痛被这鼾声裹挟席卷而来,睡意顿消,一夜无眠。

术后第二天,换药时,被一句“渗血了”吓住,要求拍了看看。一见照片,泪落,心伤。摘了纱布,擦净,要求再拍再看。这才知道,手术室里如箍木桶般敲敲打打,原来是背部脊椎装了这么一个类似捕鼠的装置。她竟然要背了它生活了,三个月啊!恐怖!可有什么法子呢,它可是助她下地,自由活动的希望。正伤心,肇事者打来电话,嘱好好养伤,安心医治,不必担心费用问题。说自己人在长沙,若得空,一定过来看望。她素心软,闻言便颇感宽慰,不复委屈怨怪,反心生内疚,觉得自己惹事,害了自己,也连累了别人。

术后第三天,虽受伤胸椎依然疼痛,使不上力,但在搀扶下已能勉强坐起、勉强下地,曙光在前。

但伤脑筋的事随之而来。前几天右邻病人虽也打鼾,但还是一阵阵地推出,若在其间歇时睡着,也还能勉强睡上一阵。但该病人手术后便换了病房,来了一新病人,三十出头,原以为鼾声之扰可消,从此也可睡个安稳觉。不想,这病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鼾声如雷,排山倒海,虽也有间隙,可不过数秒,便马上卷土重来,如火如荼,让人难以抵挡。如此鼾声折磨,若不想办法非把人逼疯不可!换房无门,只有挪床。于是一到夜深,便需将床推出病室,移至医院长廊,远远避了。虽鼾声也还是清晰可闻,但总算安静不少,到了后半夜,还是可以睡上一阵。到了早上又将床推回病室。打鼾病友对此很是过意不去,连连道歉。她和另一病友表示理解,也没觉得移出病室是什么吃亏的事情。

医生每天早晨查房,七、八位医生齐齐出动,探问病情感受变化,叮嘱注意事项给出最新建议,脸上笑容非药胜药。笑容展露迎上回话,自觉病已恢复大半。自此方知,最美微笑源自医生;由此明白,选择真的很关键,同样是医者,品性不同,感受不同。

由于卧床的缘故,便秘,腹胀。医生叮嘱,宜下床走走,运动运动,可缓解。于是,不挂瓶时,她便要强自起身活动活动。不过,每次起身还得有人帮扶,还得小心翼翼。尽管这样,还是意外连连。一次,侧身,以手撑床,双脚垂下,慢慢坐起,穿鞋,抱扶试行。病友笑曰:好啊,双人舞!闻言,忍俊不禁。一笑抽搐,椎痛难忍,自觉前功尽弃,不敢再踏前一步。小心退回,重新上床,忍痛再卧。又一次,早起,想要自己下床,不想鞋子被踢入床下,伸腿去穿,却扭了腰,疑似钉子移位,疼痛难忍,眼泪迸溢,不能坐立,一连两天不复下地。想吃饭,想食辣,可进院八天仍未能大排,只得放弃。头发汗湿了,又风干了,对镜一看,乱发怒指,不忍直视,伤感袭上心头!她想自己何等任性,何等不羁,眼下偏偏遭此禁锢,受此拘束!医生查房又言:三个月内不可洗澡!想起还有诸多禁忌,她沮丧顿生:我得换个自我了么?!

单位再次来人看望,关切满满,嘱安心养伤,勿念其它。可两度惹祸,再添麻烦,心中尴尬难以言说。学校精彩她一再缺席,工作之乐再现空档,于她而言,空落之感油然而生。再者表弟年纪轻轻,在浙江创业,一度艰难,她也未能帮上一点忙。如今,听说她受伤,长长的电话中亦是满满的亲情,满满的关心,家人之暖沿线而来,电话停后良久,依然回味悠长。她感慨,生活中哪有什么绝对的悲喜。当你遭遇不幸,偏偏感受到善意之花在身旁绚烂;当你以为志得意满,却往往瞥见一闪而过的嫉恨怨怪。

女儿也打来电话,兴奋依然,她却只能淡然再淡然。女儿高考,她车祸住院,差点错过;虽然套了假发,穿戴一新,若无其事陪伴三天,还不至于抱撼终生,但心总有戚戚焉,觉得这妈当得真是衰不可言,都说要孩子争气,这妈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如今,老天再次翻脸,她这老妈再次无奈愧对女儿。女儿明天十八岁生日,自己又住院卧床,原已早许要给孩子一个难忘的成年礼,但如今她除了叮嘱女儿和同学出去聚一次餐拍几张照分享她的生日快乐,她还能做什么?

病室里,每天人声鼎沸。已动手术的,等待手术的,全被看望的人簇拥着,喜气蒸腾,全无病痛折磨之像,让人着实纳闷。她是病室里最安静的一个,自然也是最苦闷万状的一个。试想想,囚居一室之内,眼里所见除了病人还是病人,除了护理就是护士。头顶是四方格的天花板,对面是白灰双色墙,窗外是一小方格,看不见天空的颜色,不过,从室内光线看来,大概除了一色的灰也不会好到哪去。新病友惧光,怕开灯,她只好将光明用窗帘围起,保持自己独立王国的一点亮色。电视几乎未关过,可除了闹,没别的用。眼晴总有肿胀之感,可心却难免湿漉漉起来。

蛰伏久了,总思量着出去。白天人多,每每出门,先静观廊内情形,待廊间人少,便如老鼠般小心沿墙移动。不想每一道房门均如鼠夹,常冷不丁从门里走出一个人来,差点撞个正着,幸好其人速度不快,否则吓出冷汗事小,弄出意外就很麻烦。因强调过两天出院,又被要求先下楼试试。白天人多,不便贸然行事,于是选择天黑之后。不想夜间乘坐电梯依然碰上满乘,不得已弃之再换,梯中人见状,自觉靠边让出空位来,心中感伤又生,因了这车祸,变身受保护的对象了。等终于下得楼来,出了电梯,出了一楼大厅,放眼四顾,只见院内车辆纵横,竟满满当当找不到可以安然散步的处所。迂回曲折的院内通道,时有摩托车轰然起动,时有行人进出,想要在院内转转的念头到此顿消。于是退回,于是纳闷,素无安全意识的自己何以变得这么胆小,背上的老鼠夹不知何时又紧绷起来。

住院满一个月的那天,她出院了。不为别的,只为解放剑,也解放自己。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她守着医生三个月后松钉子卸架子的约定。虽然还有诸多禁忌,虽然还不能完全自理,但她想,所有的劫难,都应该从自身反思;所有的困境,都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突破。她相信,一切终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定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辛卯之秋抒情散文】相关文章:

多事之秋散文05-03

父爱之秋散文诗05-17

三峡之秋教学04-23

三峡之秋教案05-17

之秋研报范文05-18

三峡之秋公开课教案08-26

家之秋作文600字04-25

梓里之秋作文600字04-28

朗园之秋写景作文05-02

CRM多事之秋05-03

上一篇:为确保汛期安全生产下一篇:还记得我吗高中生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