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

2024-04-22

异化(通用9篇)

篇1:异化

辩证眼光看异化--对技术异化的一点反思

技术在给人类带来效益和便捷的同时,也因其异化而从人类情感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地球的安全上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异化作为技术发展负效应存在的同时又有其积极意义.它以陷阱的方式隐匿在人类发展道路上,时刻提醒人们避免膨胀人类中心主义的`骄傲,从而寻求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来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

作 者:张丽娜 张永峰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刊 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年,卷(期):20(6)分类号:B027关键词:辩证 异化 技术异化 反思

篇2:异化

从意识的异化到劳动的异化-兼及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及马克思对其之超越

异化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正是在对黑格尔意识异化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并通过对黑格尔异化理论的不断扬弃和对异化劳动内涵的不断丰富,最终在异化劳动的真正根源、扬弃异化劳动的正确道路等方面超越了黑格尔.

作 者:孟琦 MENG Qi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8(10) 分类号:B01 关键词:异化   意识的异化   劳动的异化   异化劳动  

篇3:异化

1、劳动异化

《1844年经济学和哲学手稿》在1932年首次出版。它的关键概念就是异化——一个贯穿于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主题。因为这些假设构成了他资本主义批判的基础, 实质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 如果人被异化了, 即被疏远或被分离——我们必定从某些东西那里被异化出来。或如康德所讲, “财产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些人就是异化。

马克思把异化分为了四个方面: (1) 我们从自然中异化; (2) 从我们自己中异化; (3) 从我们的类存在异化; (4) 从他人中异化。第一方面, 是从工人与他们的劳动产品的基本关系开始。早期马克思受到黑格尔的影响, 黑格尔把人的自我生产看作是一个过程, 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 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 因此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真正的人理解为是他自己的劳动成果。实际上指出了人的自我创造性, 而人的自我创造性活动就是劳动。马克思赋予了劳动新的含义, 即劳动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然而, 资本主义打破了这种关系, 人的劳动与他的劳动成果相分离, 因为劳动现在成为可以买卖的了。马克思说:“工人把他的生命注入对象, 然后生命不在属于他自己, 而是属于对象。”第二方面, 通过参加资本主义的劳动, 我们从我们自己中异化了。因为工作是外在与工人的, 不是我们本质的一部分。其三, 人与他们的类存在相异化, 即与他们的真实的人类本性相异化。人类的类特征就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不仅在观念领域精神地再生产我们自己, 还能动地在我们创造的物质世界看到我们自己的反映。劳动异化出现, 这一特征就会消失不见, 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剥夺。最后一方面, 马克思问道, “如果劳动产品对我是异己的, 那么, 它属于谁?”如果它不属于工人, 那么, 它必定是属于某个不是工人的人, 即资本家。异化劳动的最后产物就是私有财产, 私有财产以资本主义企业的形式既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异化的工具。

2、导致异化劳动的社会根源

其中, 社会分工是导致异化劳动的直接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 将个人的劳动限制在某个特定范围内, 必然促成人的片面发展。分工将个人劳动定性, 这对个人而言无疑是强制性和统治性的, 因此它直接造成了个人劳动的异化。但是不能简单的把劳动异化的根源归结为分工, 同时我们要看到分工这种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后面所掩盖的东西。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和实践对象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个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部分自由劳动意志实现社会分工, 来创造那个异己的、扩大的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角度看, 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实践能力和范围的有限性造成的。

二、从异化劳动到异化消费的分析

1、消费异化的内涵

马克思提出的两个概念, 一个是哲学上的“异化劳动”的概念, 一个是经济学上的“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在哲学上, “异化”的概念是以主客体关系为基础的, 但消费不仅仅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 使用和消耗过程, 还是社会主体的一种再生产形式。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伴随着它创造的对象化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随着人创造的“自然”变得越来越丰富, 人自身的主体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一方面, 消费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 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 另一方面, 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 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的“商品拜物教”, 其实是“异化”的一种形式,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 容易使人们错误地把社会的外观误认为是社会的现实和本质, 错误地把市场, 商品, 消费, 量化的生活标准等同于自己真正的物质利益, 从而容易导致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被异化, 因而, 在消费活动中, 人的所有需要越来越以物来满足, 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受控于物的世界, 这就是异化在消费领域中的一种表现。

2、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是什么导致了消费异化?马尔库塞指出, 根本原因在于科技进步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由于人类的需要, 是受社会条件或自然条件所制约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条件的变化, 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消费观也会随之转变。作为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消费观凌驾于资本主义个人消费观之上, 形成大众追求的消费观。因此, 马尔库塞提出了两种需求: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所谓真实需要就是指不带有社会属性, 能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 任何人都需要。虚假需要则是指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的抑制性需要。人们不断地追求高档品, 奢侈品, 尤其在当代社会服务业更是崛起, 各种消费方式, 丰富的消费品, 使得我们逐渐成为物的奴隶, 而不是物是我们生活的衍生品。与此同时, 我们被蒙蔽了双眼, 分不清商品的特性, 看不到商品的物质性, 只看到商品的符号象征性。在广告业、媒体的作用下, 人们的聚点转移到了商品的外在符号上, 忽视了商品真正的使用价值。享乐主义日渐盛行, 民意测试表明:在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和日本, 人们正以消费物品的数量来衡量人的成功, 并且这种状况继续呈上涨的势头。因此, 对现代化大生产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需求增加, 供应也会增多, 以至于产生了另一种危机——生态危机。如果毫无节制的消费、挥霍无度的物质享受和追求无止境的消遣, 在这种消费文化的浸泡下, 危机的局势就会由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 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过度的生产, 过度的消费, 对自然界过度的开采, 而这个过程, 也正是人们的劳动过程, 劳动已被异化, 不在是人类的本质, 人们感觉不到幸福, 反而造成了生态危机。各国争先恐后地争夺自然资源, 正是由于我们的大量需求, 和过分浪费造成的。

消费主义文化及其衍生的消费异化现象是一种有悖于人类传统文化的、带有负面价值的文化形态。它的存在已经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较大的消极作用。所以, 如何突破这异化的文化, 由异化的消费模式走向绿色消费和可持续消费,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已经成为时代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摘要:马克思不是提出异化理论的第一人, 但是, 他关于这一主题的观点是独特的。异化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范畴, 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它揭示了随着人类社会的推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空前丰富及人类创造力的提高的背后隐藏的危害——人们生存的困境, 理性的丧失, 价值观的扭曲。人们正逐渐丧失了行动的自由和思维自由而成为“被操纵的生物”、“被全面异化”, 进而造成了社会发展的困境, 使人类面临生存危机。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劳动异化,消费异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3]牛菲, 方敏.异化劳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切入点[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4][美]马尔库塞.单面人[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5][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重庆出版社, 1993.

[6][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 1995.

篇4:管理的差异化是终极差异化

我认为,差异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差异化壁垒,就是别人模仿你的“门槛”。

导致同质化的行为有两种:一是你模仿别人;另一种是别人模仿你。或许你无意模仿别人,但你怎么保证别人不模仿你?差异化壁垒就是别人模仿你的难度。

怎样保护自己的差异化成果?一是靠法律保护,比如专利。二是靠差异化壁垒,即增加别人模仿的难度。对于前者,很多大企业都有大量专利,所以企业之间被迫进行专利打包互换。对于大企业而言,专利不再具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而只是资源交换的筹码。

由于法律、监管等方面的原因,专利法在中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打赢了专利官司,输掉了市场”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至于一些企业只愿意与大企业打专利官司。因此,中国企业只能依靠提升差异化壁垒(即对方模仿的难度)来保护自己。

人们一直认为,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技术上的比拼,但技术上的门槛已经在降低。首先,随着技术更新频率的加快,技术领先的时间越来越短;其次,现在新的技术方向越来越多,比如IT技术,即使如微软这样的企业也难以在所有的技术方向上精准预测。因此,我的观点是:企业当然要追求技术上的领先与差异化,但不要指望能利用技术甩开对手,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不被甩开。

那么营销的差异化呢?模仿的门槛就更低了。只要一个企业的营销策略付诸实施,就无秘密可言。越是大企业,营销越没有秘密。可口可乐、宝洁、海尔这些知名企业,早已经被专家和媒体研究了个底朝天,哪有什么营销秘密可言。我的观点是:企业当然要追求营销上的差异化,但不要指望营销能拉开很大差距。一项营销创新很快就会被“全民”模仿,最后成为企业的基本营销底线,即人人都会的基本功。

从因果关系看,品牌的差异化只是结果的差异化,什么导致了品牌的差异化,才是关键。

看得见、看得懂,但就是学不会,这样的差异化才能形成最终的差异。哪些领域能够形成这样的差异呢?我认为是管理的差异化,管理的差异化才能形成终极差异化。

我观察很多优秀企业后认为,管理是无法模仿的。管理的很多方面是显性的、看得见的,但管理的更多方面是隐性的。就如同血管是看得见的,但经络是看不见的。

管理的差异化是被隐藏的差异化,最具迷惑性。

我曾经说过,谁能像微软那样把全世界最知名的IT专家组织起来做一件大事,谁就能替代微软,但有这样的企业吗?

IBM的产品可以被其他企业模仿,但当IBM转型为“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即组织全世界企业的力量解决客户问题时,却极少有企业能够学会IBM的管理体系。这也是华为不惜重金购买IBM的IPD的动因。

我不反对创新,但在很多领域,创新是很容易被对手学会甚至超越的,但在管理领域则比较困难。

现代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到靠人脑已经无法理清,大到一般人难以弄明白。我深入研究过一些企业,我的感受是,媒体的报道和专家对管理的解读基本上都是一知半解,甚至南辕北辙。

企业是资源的组织者,有些资源是可以购买的,比如技术、品牌、网络等,但管理是无法购买的。

企业的价值不在于它拥有什么样的资源,而在于它以什么方式配置和使用这些资源,这就是企业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目前,中国市场还是机会型的,营销的力量超越了管理的力量。随着中国市场不断成熟,中国市场迟早会被管理所主导。

篇5: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点与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实践问题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仍然局限在理论的批判活动之内,但是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在这种批判中,他发现了私人利益对国家的制约,认识到物质利益的重要性,因而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把劳动、生产同实践结合在一起,第一次认识到实践高于理论.

作 者:赵民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EXPLORATION年,卷(期):17(6)分类号:A811.66关键词:实践 异化劳动 革命

篇6:思想异化

案例背景:

1一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背景的女生“露腿学士照”广为流传。有网民说这是其所见过最大胆、最前卫的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照,明显是故意用“大腿”做文章引人遐想。还有网友用尽贬义词对照片进行攻击,痛斥高学历女毕业生堕落。中国人民大学方面则表示,大学生的自由开放思想不应受限制毕业拍照留念,是多数大学毕业生必备“动作”。

22010年6月,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基础数学系柳智宇,拒掉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全奖,悄然出家了。

3“我很漂亮,你想看看吗?”昨日,在新会展举行的2010成都冬季特大型人才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女生小梁的求职简历“雷”到了不少单位的招聘官,但“漂亮妹”却在现场连连碰壁。小梁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学的是营销与策划专业,她带了40多份简历和7份自荐书。“他们都说,我很漂亮,你想看看吗?”“我知道你想,别犹豫了打开吧„„”小梁的求职简历封面上几个黑体大字十分醒目。第二页整页留白,仅在右下角有“谢谢您的打开„„”几个字。

4在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园里,近日出现了一张被网友呼为“最雷”的征婚广告。与“凤姐”让人咋舌的“高标准严要求”不同,这位同学的征婚标准显得非常另类:“安徽省内农村户口,家庭条件不能太好;温柔贤淑,能相夫教子;身体健康,可生小宝宝,毕业即可结婚者优先„„”但随后,他又明确地强调:“独生女止步,严禁‘大小姐’。”

案例分析:时代发展了,大学毕业照也不再像过去一水水地正襟危坐那样呆板了,尤其是那些班级集体照之外的同学照,更是花样翻新,凭个人爱好,怎么得意怎么来,没有哪条规定毕业必须得怎么拍,不怎么拍就违法。露大腿,恐怕不仅仅是某个身体部位的问题这么简单,恐怕折射出来的是她们的“性观念”的开放罢了。看起来这个时代的女性,得到了空前解放,这和女性在成长期,大众文化对她们的塑造有关。各种流行时尚、女性情感读物和情感剧、流行音乐、女性杂志、美容、烹饪、健身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今天的女性。这些与女性有关的消费品,都隐含一个主题:就是发现自己的身体,要把呈现自己身体的美丽,当作一种生命和社会责任.柳智宇的个人选择舍也没有权利干涉,他没有危害社会,也没有丢失他的一个善心,但他的选择与北大学生联系起来之后,由不得人们要问,究竟是什么让他脱离人世的各种束缚和各种功利的考量,当初的网络恶搞变成事实,真的如柳智宇所说“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则需要靠我们的生命体验来验证”,如是,谁来体验、验证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如何对社会敬畏,对生活敬畏?“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自五四以来就成为中国人精神的理想。柳智宇的选择正是体现出当今大学生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做事更多的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先考虑个人利益,在自身利益满足的前提下,才会考虑整体利益、集体利益、甚至国家利益。求职者为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往往在简历上花费不少心思,试图以此让用人单位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自己最多的信息,并且是最“有力”的信息。从这个角度看,“漂亮妹”的“我很漂亮”求职宣言,尽管有点“雷人”,但实质上不过是这位女生对一些用人“潜规则”和社会“灰色”价值的 “积极”回应,甚至可以称为一种无奈、辛酸的价值迎合。现实中,“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就业观,诚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存在着。但对更多大学毕业生而言,不仅父亲不是“李刚”,而且就业姿态摆得很低。不过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困境面前,他们的突围之路依然渺茫。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思潮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不但促成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更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更新。权威可以

被挑战,正统可以被颠覆。大量的非理性思潮对传统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抗议,否定传统成了文化思潮中司空见惯的事.非主流文化自身填平了雅与俗、高与低、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界限和鸿沟,使得原本具有个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文化变成了调侃娱乐式的“快餐文化”。大学时代是充满想象力、追求理想和憧憬未来的阶段,同时也是希望尝试新事物、对未来充满好奇与新鲜感的阶段。跃跃欲试的大学生更容易成为非主流文化的传播者,非主流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容易被大学生人为恶俗化,容易将不真实的影像故事当做真实的人生目标,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盲目享乐的价值追求,使大学生价值观朝负面方向发展。

针对这样的情况,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工作者要用更多的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去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造精神,引导大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1.遵循“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的原则,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工作实践,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价值观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而在思想的问题上,根本的问题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引导大学生掌握好这些理论,使其成为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正确分辨是非曲直,尤其是在新世纪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践行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规律和指导大学生实践运用的方法,在教育的实效性上下功夫,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要加强国际国内形势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当前形势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及时了解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了解党和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了解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了解经济建设的形势和发展目标,从而使价值观教育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加贴近大学 生生活,更能激起其兴趣,易于被接受。

3.强化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科学文化知识的强化和3种精神的培育反映了当前的时代要求,适应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党史、改革成就和市场经济常识学习,使理想信念教育由虚变实;加强世情、国情学习,使价值观教育由远变近;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使价值观教育由表及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现代和谐文化作品推介,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由浅入深。同时,把3种精神要素统一纳入到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来。科学精神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的精神,形成脚踏实地钻研本专业的良好作风;人文精神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之间的关注和关心、尊重和理解,以及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同学问的团结互助,形成和谐的良好人文环境;创新精神教育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品格,以及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篇7:高端异化作文

卡尔维诺认为当时的人类已进入“文明的城堡”,但感到彼此孤立,甚至开始怀疑自身的存在。而如今的人类,应该进而生存在了文明的高层建筑中,在相似的窗户里,做着相似的事情,眼里藏着相似的秘密。他们来不及怀疑自身的存在,甚至来不及为自身存在,他们有着相似的审美范式,固定的思维模式与相近的价值体系,这其实是一种更为高端的异化――计算机式人生。

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认为,人类应该更担心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失去价值观与同情心”并非是指失去这两个概念本身,而是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的多样化。为了在如今更加快节奏的社会中生存,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与最快捷的盈利方案,人类不得不放弃大量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具理性与目标性。于是,像计算机一样,根据固有契约来对比权衡成为了不二之选,人们开始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有西方学者提出,人类社会的最终体系应是一群价值观相同的人,以相同的社会契约和思维方式来对所有事物做出他们认为最理性的决断,无论最后的结果是否关乎自身利益。虽说这是现在被预测的人类文明的最终形式,但就当下看来,这样的行为与一系列计算机共同演算而成的结果无异。

卡夫卡时代,异化的解决方式是反抗体制;卡尔维诺时代,异化的解决方式是追求个性的完整和社会的秩序化;而如今,我们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上更高端的异化――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也许只能靠思想本身解决。

理性是这个世界的.骨架,却不是全部,我们从来需要一些柔软的东西去缓冲我们棱角分明的计算机式思维。

就如今而言,计算机,或者说人工智能,的确可以写出动人的诗歌,但它未必可以向人类一样为“我和我不想要的后半生,我和我不愿和解的自己,你们都向春天走去,留下我在破碎里有丧又美丽。”;它的确可以在棋盘上纵横无疆,但它无法像人类一样从这方黑白中沉淀出人生的和谐境界。

篇8:异化

瓦尔特·本雅明 (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 20世纪德国著名犹太学者。在其一生颠沛流离的多舛命运中, 足迹遍及欧洲各大城市。对工业革命之后大都市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社会矛盾、人居环境、城市建筑等, 均有切身的感受。由此, 产生对资本主义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与文化特征的认识与思考。1927年开始, 本雅明开始研究一项“巴黎拱廊街”的写作计划。从中亦能清晰地了解、把握他通过“巴黎拱廊街”而挖掘的现代城市文化的深刻思想。

一 . 现代城市人的心理机制:反应和融化

在本雅明看来, 城市现代化所塑造的“城市人”性格, 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以下二个方面:

首先, 是体现在“城市人”对诸多新生事物的心理反映与快速融合方面。在工业化时代之前, 慢节奏的社会生活还没有将个人推到一个必须快速应对的境地, 社会关系以血缘联系为人脉纽带。现代化进程彻底颠覆了过去, 将单独的个体抛掷到一个别无选择的变化之中。感官视觉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迁, 必然带给人们心理世界以巨大的刺激!在此情形下, 随着新事物不断被人们逐渐的消化与溶解, 人的心理机制逐渐获得了一种快速应变的能力。本雅明认为, 这正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 也是城市人最显著的标志。例如, 他紧紧抓住了“都市中的人群”为观察对象, 其特点是:不是“前现代社会中朋友、亲戚或熟人聚在一起时形成的那种人群, 而是现代社会中, 互不相识、互不攀谈的人突然聚集在城市这么一个狭小空间”, [1]人们每天匆匆而过, 彼此陌生, 互不了解对方, 而又必须安然无恙地相处在一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他们彼此匆匆擦肩而过, 好像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地方, 彼此毫不相干一样。只有在一点上他们之间有一种默契, 就是行人必须在人行道上靠右边走, 谁也没有想到要去看一眼他人。所有这些人越是聚集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 每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的那种可怕的冷漠, 那种不关心他人的独往独来就愈让人难受, 愈使人受到伤害。”[2]这种体验是进入现代化时期特有的心理感受。

其次, 为了揭示这一心理机制, 本雅明以都市生活中“休闲逛街者”为例, 分析他们在“拱廊街”上的行为状态, 揭示生活场景对心理机制的影响。他认为:“漫步于这个专供行人通过的过街里, 个体遭际的是互不相识而簇拥着匆匆向前的人流, 为了能在这样的人流中向前行走, 个体就必须对行走中很快出现而又很快消失的各种意料不到的现象做出快速反应。惟有这样, 才能在势不可挡的人流总找到自己位子, 或是不断更换自己的位子, 以便继续向前行走”。[3]因为, 这些“闲逛者”并不是出于日常的实际需要, 而仅仅是为了追求漫步于人群所带来的刺激:不断遇到新的东西, 又不断对此做出快速的反映。他们虽然置身于人群中, 在人潮涌动中徘徊, 但又与任何人保持距离, 彼此陌生, 心理空间十分明显。他们要去观察和体会自己是怎样被人流簇拥而产生的一种“惊颤”;同时, 又要快速寻找自己的空间, 尽快消化这个“惊颤”。于是, 在不断克服“惊颤”的体验中去获得一种城市的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就是他“参与建构”城市文化的必要过程。城市生活的经验也在此获得一种特殊的积累。[4]

对这种体验, 被本雅明称之为“惊颤体验” (chockerfahrung) 。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一是“面临多变的现象”;二是“应对与消融”;三是形成“不断激活与再体验”, 这是“现代人典型的心理机制”。他“试图将‘拱廊街’现象解释为有关19世纪大众的理想景观, 并将之视为分析集体意识的基石”。

二 .“物的异化”━━“巴黎拱廊街”与“休闲逛街者”既统一又矛盾的同一体

本雅明描绘巴黎大都市人们的生活景象时, 将“巴黎拱廊街”, 作为背景“嵌入”到城市整体之中, 与活动着的人——“休闲逛街者”结合在一起考察。他指出:“假如没有拱廊街, 闲逛很难会获得它具有的吸引力”。

首先, “拱廊街”是展示资本主义商业化高度发展的建筑样式, 也是象征物质文明空前繁荣的物质载体。1852年的巴黎导游图这样写道:“这些拱廊街是豪华工业的新发明, 它们用玻璃做顶, 地面铺的是大理石, 这些大理石过道通向整个一大批建筑群, 那些建筑的主人们就以这种方式协同经营。通道两侧尽是些最高雅豪华的商店, 灯光从上面照射下来, 因此可以说, 这样的拱廊街是一座小型城市, 甚至是一个小型世界”。 [5]接下来的问题是:它是为谁而建?谁来享受它呢?这样,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链条”就出现了。于是, “休闲逛街者就在这样的世界里寻找得到了他们的场所”。这里, 成为“散步和抽烟的人喜欢逗留的地方, 使各种各样小人物发泄怨愤的地方”、“成了编撰故事和进行哲学议论的场所”。拱廊街的功能得以延伸:“是介于内室与街道之间的东西”, 成为“休闲逛街者”的居所, “他靠在房屋之间的外墙上, 就像一般市民在家里的四壁里一样安然自得”。而“休闲逛街者”的主体是城市的市民阶级:“这些我们曾在路边和商店橱窗前遇到的人, 这类似在非在、无足轻重而永远具有观望兴致的人, 这类总是期盼抽到大奖而除了碎石、马车、汽灯外一无所知的人……现在变成了农夫、酒商、纺织工、制糖工、钢铁大王。”[6]他们与“拱廊街”之间形成了一种“同一体”的关系。

其次, “拱廊街”这样的建筑物为什么会让人如此留恋往返呢?说到底, 是因为商品经济特有的魔力!像麻醉剂一样, 转移人们的感觉, 令人“移情别恋”。本雅明写道:“假如马克思偶然在玩笑中提到的商品灵魂真的存在的话, 那它就是灵魂世界中能碰到的最富移情能力的一种, 因为它必须能在每个人身上看到它想依偎在其手中和房内的买主”。“移情就是休闲逛街者跻身于人群中所寻找之陶醉的本质”。陶醉的对象, 不是别的, 就是商品本身。“商品潮水般拥在它们周围并陶醉于它们的人群那里具有着同样的效果。成群的顾客才真正形成市场, 而市场又使物品变成了商品, 这就提升了商品对一般购买者的魅力, ……这种陶醉的主体就是商品了。”[7]在这里, 本雅明揭示出资本主义城市的本质:商品的市场, 消费的天堂。“在商品的迷宫里漫游穿行, 就像他从前在城市这个迷宫里穿行一样”, 商品填满的是“灯红酒绿”的“拱廊街”, 而那些“逛街者”的人潮正是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

但是, 这样的建筑、这样的人群, 就意味着幸福吗?就象征着人类进步吗?就是人类最理想的城市图景吗?本雅明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从“物的异化”入手, 尽而深入到“人的异化”问题, 揭露了繁荣景象背后的肮脏、阴暗、自私、狭隘的一面, 使人们对现代城市有了更深层的破解。例如, 他分析了“巴黎拱廊街”的本质, 它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 而是资本与商品的肆意陈设, 是富人的天堂, 穷人的地狱。本身变成了体现资本灵魂的“外壳”而已, 其建筑样式、材质选择、环境设计, 无一不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在这里, “物的异化”现象通过一条华丽的购物街得到了表现。另一方面, 他还分析了“人的异化”现象。陶醉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面前, 人是幸福的吗?人的欲望都能得到满足吗?不是的。他注意到了城市人的种种“不安”、“陌生”、“恐惧”的情绪, 以及城市中存在的“草原”与“丛林”的现象。“人人都变成了猎物”、城市的激烈竞争更像一个残酷的“斗兽场”。不是债主, 就是欠债人!人们必须去适应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 在大城市尤其如此。他谴责了城市中种种“人吃人”的不公正现象。

他深刻地指出:“越是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方式是那种生产制度强加给他的——他越是自己无产化了——他也就越加被冷冷的商品经济所攫住, 也就越加不会移情于商品。他们分沾的顶多是享乐, 永远也不会是权力。”[8]

三 .“浪荡游民”与“小说工厂”——商业大潮下的文化现象透视

本雅明认可马克思的结论:19世纪的法国社会产生了一批“随着时势浮沉流荡而被法国人称为波希米亚人 (浪荡游民) 的那个五颜六色的不固定人群”。

本雅明指出, “浪荡游民”出自于马克思的“一段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文字”。马克思“将这些人称为职业密谋家”。他们形成于城市革命运动之中。在本雅明看来, 法国大革命后文人在社会中被边缘化了, 于是, 他们与以小酒馆为家的职业密谋家、沦落为流氓无产者的工人都属于社会的“弃儿”, 有着相似的悲惨命运, 于是, 产生了相似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及情感共鸣。这类人群的特点是:“随着无产阶级密谋活动的出现便产生了分工的必要, 即密谋人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临时的, ……, 另一类是职业密谋家, 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密谋活动上, 并以此为生”, “对他们来说, 革命的唯一条件就是很好地组织密谋策划活动……他们醉心于能创造革命奇迹的东西……, 眼里所见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推翻现政府。”义愤情绪和造反精神, 是他们的显著特征。马克思指出“正是他们筑起了第一批街垒并进行了指挥。”[9]巴黎城的四千多个街垒“才是密谋者的固定活动场所”。“在公社的最后几天里, 无产者们像受了致命伤的野兽那样退回到街垒里面, 在后面摸索探路”。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对街垒进行过详细的描述,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波德莱尔也提及“那些筑起高高街垒的神奇石头”。例如, 像布朗基那样的无产者领袖, 也属于这一类人物。

本雅明还认为, 在“浪荡游民”阶层, 还包括“城市拾荒者”。“当新兴工业的发展使废旧物也具有特定再利用价值时, 越来越多的拾垃圾者便开始在城市出现。他们为中转站而工作, 并在街头形成一种家庭手工业”。[10]这些“城市人”, 是在工业化早期, 最先饱受资本主义之苦, 即剥削最深、处境最惨的那部分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本雅明认为“属于浪荡游民的人, 从文学家到职业密谋家, 都可以从拾垃圾者身上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处于一种反抗社会的躁动中, 并或多或少地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11]现代城市的兴起正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本雅明对现代城市出现的另一些文化现象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反思, 揭示出资本主义商业大潮对文学艺术的席卷、渗透, 形成了具有浓厚商业化色彩的现代文化产业。其中, 对“报纸副刊”的兴起尤为关注。随后, 以现代报业为纽带, 形成了一个层层相扣的利益链条:“签约作家”、连载小说、报纸广告……, 一系列的商业化的现代报业经营模式开始出现。“小说工厂”,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笼的。

本雅明论述道:约在19世纪30年代末, “文学通过报纸上的文艺副刊在日报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报纸上文艺副刊的出现, 典型地表明了七月革命给新闻出版业所带来的诸多变化”。其中, 报纸的订报费大幅度下降, 报纸的订户因而猛增, “1824年巴黎有47000个报纸订户, 1836年有7万, 而到1846年则达到20万户”。原因是什么呢?原来, 报纸的商业化运作是根本原因。“在这个递增过程中, 吉拉尔丹 (Girardin) 的《快报》 (La Presse) 起了决定性作用”。他采取了四个措施:一是降低报纸订费;二是登广告;三是在文艺副刊上刊登连载小说;四是用简短的信息报道新闻, 缩短了读者时间, 更便于商业效率的发挥。“这种信息报道由于可以商业化地被再利用而很快流行起来”, “广告是一种表明看来中立, 而实际却是由书籍商付费购得的通告”。所以, “报纸订费的下降与广告的增加以及副刊重要性的上升是有某种关联的”。[12]这样一来, 连载小说的需求数量大增, “小说工厂”便应运而生。1848年, 大仲马与《立宪党人》及《快报》签订合同, “如果他5年内提供至少18卷作品, 便可每年获得至少63000法郎的报酬。欧仁·苏由《巴黎的秘密》获得了10万法郎的收益。……日常文学交易的慷慨报酬不可遏制地泛滥起来, ……对一篇题为《小说工厂:大仲马家族及其成员》的讽刺小品, 《两世界》杂志当时写道:谁知道有多少书是大仲马写的呢?……大仲马在自己的地窖里雇佣了整个一支由穷作家组成的军队。”[13]

本雅明由此而揭露道:“报纸副刊凭借它的巨大市场给撰稿人提供的高报酬, 帮助这些作家在读者那里赢得了巨大名声。很自然, 有些人利用自己的名声开拓财源, 这样, 政治生活的大门便也朝他打开了。这导致了腐败的新形式, 它比滥用作家姓名更有危害”。在金钱的诱惑下, 虽然一些作家名利双收, 坐拥巨大财富, 富甲一方, 然而代价却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丧失, 作家道德的沦丧!事物走向了其反面。文艺被异化成为资本的奴仆、商品的附庸。

篇9:异化

关键词:公权异化;关系;扬弃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70-02

一、常态公权异化和特定公权异化的关系

(一)常态公权异化决定特定公权异化

常态公权异化是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必然产物,常态公权异化的长期存在,其实质是反映了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剥削关系,这种不平等的剥削关系渗透在生产关系和各种交往关系当中。社会制度的不断进步,虽然能够促使不同历史阶段的统治阶级,加大力度改善这种不平等关系,但不管法律如何完备,如何缓和阶级矛盾,这种不平等的剥削关系依然存在,无法消除。作为一种从原始社会末期便产生的历史产物,常态公权异化必然体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各个不同阶级国家,只是轻重缓急有所不同。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完全占有生产资料,连同生产者奴隶也一同占有。即使曾出现过法典,但这个法典本身就不把奴隶阶级视作基本的“人”看待,这个法典内规定的公权力更是不受限制,并且具有极端的残暴性与极强的镇压性。奴隶主依靠这种无比强大、不可对抗的特定公权力,可以任意掠夺财富和俘获奴隶,对奴隶阶级进行赤裸裸地残暴统治。当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后,不平等的剥削关系有所改善,奴隶阶级得到解放,但人身自由依然被限制在一亩三分地里。地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在封建法典中依然得到了绝对保护,地主通过占有土地来使农民依附于土地,本质上就是借助土地达到对农民和国家的控制。不按照法典办事的情况屡屡出现,特定公权异化现象普遍发生。不过,比起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的法律在处理不平等的人际剥削时,体现出了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和缓和性,特定公权异化现象的程度也较之为轻。不管怎样,从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就算存在着法典,统治者掌握的特定公权力仍然会与其法典内规定的特定公权利相互异化,常态公权异化不可避免地一直存在着,并具体的表现为特定公权异化。常态公权异化作为长期的历史现象,决定了不同历史阶段特定公权异化的强弱程度,一般都符合进步社会体制的特定公权异化程度轻于落后社会体制的特定公权异化程度的规律。常态公权异化的历史走向呈现U型态势,特定公权异化本质上是常态公权异化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和反映。

(二)特定公权异化反映常态公权异化

在阶级社会中,特定公权利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特定公权力维护的也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者不会出于真正关心社会贫苦大众的死活而主动保障其切身利益。只有在为了维持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统治阶级才不可避免地去承担一些兴修公共设施的职能,以及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除此之外,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都是带着剥削性质的。阶级社会中深刻的内在矛盾正体现在:统治阶级作为享受特定公权利和掌握特定公权力的少数人,与社会中大部分被剥削人民之间存在激烈矛盾。原始公权利的全民性,被无限缩小并局限于统治阶级身上,统治阶级仍愿意为被剥削人民做的,就只剩下与之仍有交集的少部分公共事务。这时候的国家公权力,就看似仍具有公共性的一面。马克思也曾说过,国家权力“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的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1]当国家特定公权力履行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时,又昙花一现地回归到原始公权利的本来面目,这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在共同利益上的唯一交集。但是,这种交集的大部分体现,仍然带有极大的目的性和剥削性。实际上,任何一个阶级国家,都无法避开这种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因为社会管理职能是政治统治的必要前提,马克思特别强调履行这种公共职能对于维持统治的必要性,“所以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2]恩格斯在对波斯政府和印度政府关于河谷经营管理的现象考察后更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3]统治阶级履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也带有剥削性,其开展的任何一个公共工程,首先都是为了保障本阶级而剥削其他阶级的。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统治和公共管理虽然同时存在,但丝毫没有违背常态公权异化的共有特征。由于不同阶级国家的法律完备程度和执行情况不同,以及社会体制的进步性不同,特定公权异化发生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总之,特定公权异化反映了常态公权异化在不同具体阶级国家中的表现,既具有常态公权异化的普遍性,又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是常态公权异化的具体存在形式。

二、常态公权异化和特定公权异化的扬弃

(一)常态公权异化的扬弃

在私有制和阶级社会条件下,国度内发生了特定公权异化现象,常态公权异化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历史产物。公权异化根源于人和人不平等的剥削关系,阶级矛盾如不彻底消灭,公权异化现象就会一直存在。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经济下的人际剥削和对立,从而彻底消灭常态公权异化和特定公权异化。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不意味着常态公权异化就不存在或特定公权异化就不会发生,由于过渡期内仍受到多种历史因素影响,无产阶级国家仍然要从各方面加大力度预防公权异化的产生。恩格斯曾这样说道,“国家再好也不过是争取阶级统治的斗争中获胜的无产阶级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胜利了的无产阶级也将同公社一样,不得不立即尽量除去这个祸害的最坏方面,直到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有能力把这全部国家废物抛掉。”[3]13-14无产阶级国家仍然需要长期的斗争准备,只有当无产阶级国家进入“自由王国”后,阶级和国家自然消亡,社会自治组织才会重新行使最原初的社会自治权(原始公权力)。恩格斯就曾在《论权威》中这样写道:“政治国家以及政治权威将由于未来的社会革命而消失,这就是说,公共职能将失去其政治性质,而变为维护真正社会利益的简单的管理职能。”[3]277-288那时候整个社会高度发达、物质极大丰富、人的精神水平极高,人和人的关系不再存在剥削和矛盾,而是和谐相处,每个人的发展都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至此,无产阶级国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私有制被彻底消灭,阶级对抗消失,社会自治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整个社会的代表,再也不需要国家这种特殊的阶级矛盾产物。马克思曾说道:“阶级统治一旦消失,目前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也就不存在了。”[6]289-290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无产阶级国家,彻底实现了公权异化的扬弃和消灭,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成为“一切自由人的联合体”,人摆脱了劳动异化状态,从异化的社会关系中得到解脱。到了那个时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特定公权利重新等同原始公权利,特定公权力也重新等同原始公权力(社会自治权),公权异化经历了由最大化扬弃到彻底消灭的过程。

(二)特定公权异化的扬弃

社会发展总是不断进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必然能够经历从原始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飞跃。总共又分为六个主要的历史阶段:原始社会阶段、奴隶社会阶段、封建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原始社会末期,阶级、阶级矛盾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公权异化现象,每个历史阶段的常态公权异化程度各不相同,而具体每个历史阶段中的特定公权异化程度,在同一阶级国家的不同时期也各不相同。奴隶社会阶段和封建社会阶段的常态公权异化最为严重,特定公权异化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也同样最为严重。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方社会为了反对封建专制和神权统治,发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爆发了不计其数的罢工和示威运动后,西方国家不断被迫实施有助于改进劳动阶级生计和福利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有的西方国家甚至开展“福利国家政策”或走“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同劳动阶级的对立关系有较大缓解。比较起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解放了农奴的人身自由,社会体制具有极大的进步性,人类从此迈入了现代文明。因其提倡的自然法权、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和分权主张等,资本主义社会在公法上还对私人领域进行了较大力度的保护,法律体系比起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完备和成熟,执行程度也高于以往。在资本主义社会阶段,特定公权利在范围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扩展,进一步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了。特定公权力也在法律范围内得到了严格执行,特定公权利和特定公权力相互异化的现象也较少发生。总之,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提倡的各种管理理论、分权机制、法律保障下,其常态公权异化得到了较大扬弃,特定公权异化的程度也有很大地减轻。不过,不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面如何辉煌和自我美化,始终掩盖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压迫本性。要真正消弭公权异化,只有当资本主义国家真正实行社会主义的进步体制后,才有可能对公权异化实行最大限度地扬弃。就国度内的特定公权异化而言,社会主义社会比起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对特定公权异化进行了最大化的扬弃,最具历史进步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2-1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3-76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异化】相关文章:

异化05-01

异化风险05-04

异化自我05-16

归化异化法05-01

教育异化研讨论文04-16

异化劳动理论论文04-16

异化理论论文范文05-09

异化理论论文提纲11-15

萨特异化思想探析04-25

现代主义异化05-02

上一篇:役前教育训练总结下一篇:聋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