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应教给学生些什么?

2024-04-13

作文课应教给学生些什么?(共14篇)

篇1:作文课应教给学生些什么?

作文教学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地位很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作文教学的方法、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那么,在作文课上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呢?

一、作文技法

作文技法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大师傅手中,几块豆腐也可以做出美味的菜肴,而熊掌到了烹调水平不高的人手中也只怕白白糟蹋了。同样以作文来说见识不广,思想不精,涵养不高,材料有限,如果有了技法,依然可以将有限的材料发挥的极致。同样卖日用百货,有的顾客盈门,有的冷冷清清,虽有诸多因素,但经营技法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很有道理的,但因为高中学生的学业紧张,课外阅读量不大很难做到。故此通过作文课的训练和学习来获得一种方法和本领。

作文技法是无处不在的,即使是一字一句都应表情达意,同样的事实加上一点小小的技巧,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顺序和倒叙的区别,“如果她肯嫁给我,我要结婚了。”和“我要结婚了——如果她肯嫁给我。”同样的一句话却又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技法的作用。好比一块木材在一般人手中只是把它变成烧材,在木匠的手中会变成精美的家具,在艺术家的手中会变成一件不朽的艺术品。因此,及时素材很平凡,如果有巧手慧心,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二、学会观察

观察:观,是看的意思;察,有细看,详审之意。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对发展智力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阅历,作为一名高中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是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察言观色,揣摩真意的本领。

观察分为有意观察和无意观察两种形式。有意观察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例如对人物的性格、相貌、习惯的认识就是属于这种形式的观察。无意观察也叫随意观察它没有目的性,但是对生活素材的占有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比如古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就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而这种观察就是随意观察,因此随意观察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在教学中必须得以体现。

观察要注意观察的方法和顺序。一般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因此作文中也应体现观察的顺序,其实也就是写作的顺序。

三、要有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它是根据已有的形象通过联想重新塑造的一个新形象。一般遵循这样的规律:

事物—(联想)→另一事物—(想象)→新事物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创造能力的强弱,因此想象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显得十分突出。

想象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想象要丰富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因此想象要丰富,只有丰富的想象才有更新的创造。例如:对月亮的想象中很多人会把月亮想象成金盘子,虽然没有错误,而且很恰当,但是没有新意。如果把它比喻成一个女孩手中的小镜子,就显得新颖而别致。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加强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且注重想象的丰富性。

2、想象要合理

想象的丰富性还要决定于想象的合理性,想象如果不合理那只能称其为幻想,所以想象一定要合理,作文才有价值。例如:对于《深山藏古寺》这副画中古寺的想象,如果将古寺想象成金碧辉煌,香火鼎盛那就错误了。

四、创造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创造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也明确指出要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1、善于怀疑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具备善于怀疑的精神,不迷信权威,不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文章才有创新。例如“人多力量大”,看似很有道理,但从反面来看人多真的力量大吗?在不团结的集体人多,不仅力量不大而且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善于怀疑是创新的前提。

2、多角度考虑问题

在的高考《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作文中,有一个考生写到《问世间情为何物》一文,用中国的四大美女来回答“爱情是什么”这一话题。西施说爱情是工具,昭君说爱情是手段,貂禅说爱情是计谋,杨玉环说爱情是恨。对于四大美女应该对于爱情有更高的评价,而且应该是最有权威的,但是她们却有不同的答案。这不仅说明这位考生有着丰富的知识,而且证明他多角度考虑问题。这样的文章当然有创新性。

3、善于思考

现在的学生很难吸取间接经验,思考问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故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也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现象所迷惑。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命题或话题的分析来培养这一能力。

五、丰富的情感

“诗为事而做,文为感而发”,作文就是要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受,加之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以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有丰富的情感。

1、对自然的感触

天气的变化、季节的变迁对思想情绪的影响,体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感触能力,如果运用到作文写作之中将是一篇极好的文章。例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这类的佳作。所以,让学生在季节的轮回中去感悟时光的流逝,探索人生的真谛,通过丰富的情感体现丰富的内容,这将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2、对人生和社会的感触

人生是短暂而有漫长的,社会是纷繁而有复杂的,作为高中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的认识、对社会的看法都将成为高考作文的考查内容,也是作文主题的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是作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3、对生活的感触

生活经历不同,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同,是热爱、厌弃或逃避,不同的观点演绎不同故事。从思维的多样化来说我们很难评价其对错,但是作为社会主义教育,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念,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投身于生活之中,不断思考,相信对待生活无论从理性还是感性上都会有更多的感受。作文素材也将随之扩充,并且在深度和广度得以提高。

4、对气氛的感触

人的心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气氛中会有着不同感受,因此,具备对气氛的感触能力,不仅是写作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喜庆的、压抑的亦或悲伤的气氛之中,自然会有不同的认识,文章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主题。

六、良好的思想修养

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来看,“要作文,先做人”,高考作文也要求思想健康,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成为作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为祖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

1、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有人说:文章的作者,同时也担负着教育者的角色。我认为这种评价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一篇文章的作者从情感和理智上应对读者担负一定责任,应给予读者一定的教育和启示,或是最基本的美的享受。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特别是要有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用自己高尚的思想情操去感染每一位读者。例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这部小说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也是作者思想的体现。

2、要具备正确的思想认识

现代教学要求培养有个性的人才,加之当代中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的改变,学生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个性差异,但在作文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加以引导。不要将思想中偏激的或是卑劣的东西当成个性的体现。例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一命题,如果将其绝对化,那将存在太多的偏颇。失去辨证唯物主义观念,文章将变得荒唐而可笑,思想中丑陋之处将随之暴露无疑。

高考作文形式和要求的改变,对作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家开展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作文教学也应该有所改变,但在变革中,我们应该清楚在作文教学中应教给学生些什么,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过程。相信在众多教师的努力下,作文教学会走出旧的樊篱,而丰富多彩,呈现出勃勃生机。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三中学张国利

篇2:作文课应教给学生些什么?

何京霞

《教育文摘》是一本集教育杂志精华于一身的刊物,它摘编的文章短小精悍,贴近课堂,贴近教师的心,非常适合教师在短时间内阅读,拜读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兰玉侠老师的文章《给学生留下什么》(2012.9期),引起了我的深思。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应时时刻刻忠诚于本职工作:抓好课堂,辅导好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按照某种标准为学生的应考虑身定做学习,考试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创造什么。但当我们抬头看看,周围的人越来越多地指责化学罪大恶极的时候,一个本真的化学在人们的眼中逐渐消失,而一个虚无的化学被人们无限放大。所以,化学教学只停在学科知识本身,这是化学教学的遗憾。我们一定要明白,化学科学的背后有着浩瀚深厚的思想和人文背景。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多问问自己,“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培养学生哪些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哪些基础? 相信我们的教学会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上走得更远。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科学源于问题,如果没有了问题,科学发展就走到了尽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理念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初中化学教材的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燃烧培养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化学教学中,通过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探索化学的奥妙。这就要求教师 在平日的教学中要把学习认知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发现或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堂教学中,若教师不注意以问题来构建学习活动,通常只是一些比较零碎的提问,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多是一问一答的简单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真正训练。所以,如何设计问题就特别重要了。首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形成的问题链要形成体系。再者,问题设计的数量不要太多,不要显得零碎和散乱要使问题的解决朝向教学目标还有,问题设计要有内涵,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要大,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如:“酸”的学习,可以设计“酸在组成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常见酸的物理性质怎样”、“酸能跟哪些物质反应(化学性质)”、“酸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4个探究问题,探究问题解决了,知识也就掌握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之间也有了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能够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当前课堂教学追求“有效性”,提倡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改善传统学习方式的趋势;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提升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教师要深入合作学习小组,把自己当作学生主体中的普通一员,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地合作与互动,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学生的交流及展示中,教师要避免过多干预。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要过多的限制时间,让学生自己把握自己,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猜想,老师不急于得到圆满答案,只能在关键时刻做点拨或启发。在合作学习及交流中,让学困生先发表看法,不做出对或错的判断,让中等学生发言,各抒己见,大胆提问,在让优等生进行归纳小结,老师作最后的点评。让整个学习过程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仔细观察各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小组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如学生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步骤;扩大学习交流的参与面,使每个组员都有均等的表达机会;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当学生的语言出现严重错误时,教师要指出并更正。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3、要让学生掌握化学思维 有些学生认为化学难学,有些学生认为化学容易学。难学的学生认为化学涉及千万计的化学物质,还有变化多端的化学反应;而易学的学生认为化学学习是有方法的,把握方法去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就是因为化学中隐含许多思想、规律和方法,从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章可循。因此,在化学学习中,要让学生领会其间的化学思想,把握其间的化学规律,掌握其间的化学方法,逐渐形成正确化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4、领会化学思想 在化学学习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化学思想,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些化学思想,还要用好这些化学思想来学习化学。如:“实验验证思想”,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获得化学知识;“结构决定性质思想”,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所以认识元素要先研究该元素对应原子的结构情况(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而认识物质应遵照“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知思路;“守恒思想”,质量守恒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的机理,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情况,电荷守恒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情况,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情况,溶液中离子的组成情况,而能量守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前后能量变化的情况。

5、把握化学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化学规律客观地存在化学科学中,通过化学实践而被人们所认识,并被人们运用。在化学学习中,我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接触到这些规律,如果有意地把握和运用这些化学规律,将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如:“元素周期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变化规律性可以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还能用来认识和理解新物质的合成,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物质的重要依据;“物质的通性”,初中学习了酸和碱的通性,可以用来推断不熟悉的酸或碱的性质,由于物质通性在认识物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归纳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同类型盐的通性,为学生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做好铺垫;“化学反应的规律”,初中学习过的有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金属与金属盐反应的条件等,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

6、掌握化学方法

方法是指能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在化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认识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对认识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带来了帮助。在化学学习中,化学方法常不被重视,却又实实在在地被我们使用着,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化学方法,有效地使用这些方法,将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益。如:“分类法”,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为数更多的化学反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同类事物因为某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举一反三,不同类事物也可以帮助我们做到由此及彼;“实验探究法”,把化学学习设计成探究情景,调动学生主动研究学习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检验与区分法”,根据物质在性质上的特殊性,检验某种物质的存在,或者把不同物质区分开来的方法,常用来研究物质的存在或组成情况;“分离与提纯法”,根据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把物质分离或提纯出来的方法;“推理法”,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综合等认识活动进行判断,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7、要让学生经受科学精神、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化学是一门来源于社会和生活的科学,有着深厚的人文和社会背景。人们对化学的误解,学生逐渐对化学的远离,都是因为不能完整地认识和理解化学。我们一定要明白,化学学习的不只是化学知识,还应该认识到化学的肉体、思想和灵魂,要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经受化学教育。因此,在化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关注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7.1渗透科学精神教育

化学学科中隐含着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学习化学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化学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化学使世界更美好”是化学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当受到某些人为因素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时,“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些不和谐现象的消除仍然需要依靠化学科学。所以,在学习化学和运用化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客观的、积极的和辩证的科学思想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如:人们受“碘盐可以防核辐射”的蛊惑,闹出了一场抢购食盐的**;“食品添加剂”风浪更是闹得满城风雨,大家谈“添加剂”色变。事实上,食品添加剂有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等功效,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证食品安全,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食物色、香、味的追求。因此,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用辩证的思想来对待类似的事情。7、2渗透情感教育 化学学科有着深厚的人文背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在感受着人文思想的熏陶,并逐渐形成自己对化学独特的情感态度。这种情感态度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会影响到学生能否正确去认识化学和运用化学,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做好正面的引导是十分必要的。如:渗透化学史的教育,化学史始终是围绕化学家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历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创造发明的发展史,激励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积极攀登科学高峰;渗透实用化学思想的教育,化学在为人类提供物质、满足人类发展、构建人类文明和体现人的价值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激励学生热爱化学,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渗透化学美的教育,门捷列夫建立的元素周期表成了和谐美、统一美和有序美的典范,分子结构和物质结构具有建筑学的艺术和结构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转换、变化是运动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力、热、声、光、电、色现象是动态美等,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励学生以美为方向去创造美的生活。

7.3渗透价值观教育

化学学科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还会受到社会观念和思想的冲击,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现在社会上对化学产生误解的人群中,不乏高职位、高收入、高学历的人,他们没有把正确的思想带给周围的人,反而被周围的人所同化或左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独立的价值观。抓住化学教学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围绕价值观进行讨论,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如:在学纯碱时,把“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放弃留美机会,毅然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拿出来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在学到金属资源的保护时,让学生围绕“有限资源的减少与保护”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节约的意识和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在学到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时,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污染与个人行为”,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坚持环境保护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绿色化学”观念传递给周围的每一个人。

篇3:数学课应教给学生什么

一、数学课应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两个方面。数学思想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 而数学方法则是在数学思想指导下, 为数学活动提供思路和逻辑手段以及具体操作原则的方法。数学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 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性却是长期的, 能够使人受益终生。布鲁纳指出, 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数学, 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通向“光明大道”。事实上, 数学思想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为将来的学习和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因此, 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 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是未来社会要求和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几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出他们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 著名特级教师张冬梅老师教学《神奇的对称算式》一课时, 她先随手写了两组对称算式:13×93与39×31, 28×41与14×82。她首先让学生进行估算, 看两组算式是否有什么特点。当有的学生用去尾法进行估算时, 很快就发现这几组算式的结果可能会相等。接下来她让学生带着猜想进行计算, 结果两组算式的计算结果果然相等。此时, 张老师适时地指出:你有什么发现?很多学生很快就得出结论:两位数乘两位数, 两个对称算式的积相等。于是, 她又问:是否所有的对称算式都有这个特点?学生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回答。接下来, 张老师就让学生算:11×29与92×11, 结果发现这组对称算式的积并不相等。那么对称算式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学生又带着问题去思考。整节课张老师让学生先猜测、推断、得出结论, 再猜测、推断, 最后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无形中就向学生渗透了转换的思想、类比思想和归纳思想等。

二、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最佳时期。孔子云:“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获得成功。

1.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学会倾听, 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它既是一种能力, 也是一种好习惯, 更是一种好品质。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的重要性, 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例如, 著名教师强震球老师教学一年级《认识厘米》一课时,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持久性差, 好动性强。每隔几分钟, 强老师就会提醒学生:“老师喜欢那些坐得端正, 认真听讲的学生!”或者说:“接下来我们玩一个游戏, 不过在游戏之前, 我要看看哪个学生坐得最好, 听得最认真!”立马, 学生们就会坐得端端正正, 认认真真地听讲!

又如, 著名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教《认识负数》一课时,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温度中的正负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回答不上来时, 立刻就有学生抢着说:“我来我来。”这时, 朱老师并没有让其他学生代他回答。而是说:“同学们, 别着急, 你们认真听, 让他把话说完。”立马, 学生都坐正了, 认真听那个同学发言。

2.培养学生爱说、敢说、愿说的好习惯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发现, 越是到高年级, 学生越是不愿说、不敢说, 往往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 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究其原因, 可能是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 忽略了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而且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学内容无关时, 可能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 学生就不敢说也不愿说了。而在这次的观摩课上, 每节课师生的互动都很积极。

例如, 著名特级教师叶柱老师教学四年级的《折线统计图》一课时, 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预测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数。学生都积极发言, 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觉得我国的金牌总数会有所增多。因为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了。”有的学生说:“我认为, 中国的金牌数会有所下降, 因为2008年奥运会是在祖国举行的, 有优势。”也有的学生说:“老师, 我也觉得我国的金牌数会有所下降, 因为很多奥运会冠军得主都已经退役了。”“不对, 我觉得应该会有所增加, 因为运动员每天都在刻苦训练。”……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叶老师和我们在座的各位听课老师都频频点头, 真没想到, 学生们的想法如此之多, 并能说得有理有据。

3.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好习惯

在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上, 很少能听见读书声, 书声琅琅, 只是形容语文教学。我们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数学课要么以讲授知识为主, 要么就是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或是讨论、汇报、交流。教材上的内容, 最常见的教法就是出示课件, 教材被当成了学生的练习册。久而久之, 学生也就没有了朗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更不会想到通过朗读教材来自主构建新知;遇到问题, 也往往直接问老师、同学或家长, 不会想到通过朗读教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其实朗读对数学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朱德江老师教学《平行》一课时, 在讲完平行的定义后, 他让学生判断下列哪组直线互相平行:

当判断第3组时, 很多学生以为这也是一组平行线。因为之前老师一直在强调平行线不相交, 学生就忽视了在平行的概念中, 除了不相交, 还应该是两条直线。于是, 朱老师就让学生把平行的概念齐读了几遍。读完之后, 学生很快就明白第3组不是一组平行线, 也牢牢地掌握了平行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让学生读一读, 学生就能理解, 这远比老师费尽口舌解释的效果强几倍。

篇4: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些什么

鲁迅、陈寅恪、朱自清、钱穆、顾颉刚和沈从文等6位大师,在他们的人生履历中,都有一段从教的生活。他们当初走上教书之路,都实属别无选择的无奈之举,但是一经选择,他们就义无反顾。尽管在教书这条路上,他们遭遇的是物质匮乏、生活拮据,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金钱,没有名利,遇到的常常是缺少支持、不被人理解的心灵孤寂和精神痛苦,但是他们都矢志不渝地在这条路上坚定并且快乐地走下去,把教好书、做好学问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大师们当年并没有这样或那样的师德考评细则,但他们恪守的却是教师职业最崇高的道德操守。他们用自身的读书做学问,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学识、做学问的经验和方法,更多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他们用自身的学识、品德默默地引领、教育和帮助学生成长。

对于这些大师,我们艳羡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成功与成就,还有学生对他们的追随和敬仰。和他们相比,现今的许多教师,留给学生的除了那些应付升学、应付考试别无他用的知识技能之外,还有什么呢?即使那些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是否得益于他们就读的中小学、得益于曾经遇到的一两名好老师?问一问他们,回答几乎都是否定的。如果让他们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中学学习,相信不少人会使用“灾难”或“炼狱”之类的词汇。有相当多的学生甚至说,中小学根本就没有教育,只有考试和分数。

篇5:教师批改作文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李加瑞

作文是初中阶段的一大任务,抓好作文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各学校也特别强调作文的量:两周一篇。伴随这种要求,出现了一个问题:老师怎么在短时间内批改完一百五六十名同学的作文?要知道,老师还要上课、备课、写教案、、、、、、因此,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就是把作文交给学生批改,它不仅能让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本人认为只要教师能够有效地指导,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良策。

下面我将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浅谈: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作文也不例外。评改一篇作文,也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不仅看其内容,看其形式,还要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地说,作文评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文章内容方面,主要看主题(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一篇习作,中心一旦确定之后,就要看习作是不是围绕中心选材。评改作文首先应着眼于内容,内容立不住脚,形式上再改也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是否符合文体要求。这个问题既是形式问题,也是内容问题。表达中心确定之后,表达方式就要为中心服务,什么地方记叙,什么地方议论都要恰当。同时,中心确定之后,就要采用恰当的文体进行表达。一般来说,记叙文最好把握;说明文主要以说明和记叙为;议论文则主要以议论和记叙为主。

第三,在文章的形式方面,主要看作文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恰当。在学生的作文中,无论是水平较高的学生,还是水平较差的学生,在作文的结构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材料安排的顺序,材料的详略,材料的内在关系与表达这种关系的语言形式上。当然,这一要求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因此,教师就必须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指导。

第四,语言文字方面,主要看句子是否通顺,合理,句与句之间是否连贯,谴词造句是否准确、恰当。书写是否正确,修辞是否形象贴切。在学生作文上,不少学生基础差,错别字较多,用词不当,句子不通顺等语言毛病比较普遍。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不好的地方,不通顺的语句最哈送能改正过来;当然好的地方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五,形式方面,看标点是否正确,书写、行款格式是否合乎规定。应该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但是就有学生标点使用极不规范、书写简直不堪入目,这是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单独指导,不必面前全体学生了。

以上这五点是就作文评改的整体工作而言。至于每次具体的作文的评改,则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作文教学计划确定的重点,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一般要与作文训练的重点相一致。每次作文评改,内容要单

一、重点要突出,以便使学生的注意力的指向比较集中,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篇6:盆栽米兰应注意些什么

盆栽米兰耐寒能力较差,长江中下游地区,4月底至5月初才可搬出暖房,初春3月份气温高时,不可对着米兰开窗通风,更不能将米兰搬至室外晒太阳,因室外温度变化大,如遇西北风,必然会引起大量落叶。盛夏期,应将米兰置于有遮荫物(如芦帘、遮荫网)下,以避免强阳光直接照射。此外,还应经常给米兰叶片喷水以降叶温。10月下旬可将米兰移人室内,注意防止介壳虫、红蜘蛛的危害,并做好越冬的准备。

篇7:家庭教育应注意些什么

发现错误,应放手尝试,忌大加谴责、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许多家长在孩子犯错误时,一味大加谴责、恐吓。其实,犯错误是很好的学习机会。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但这样做常常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失去学习新技巧的热情和胆量;或产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处理得当,可以将犯错误转变为绝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当孩子想要尝试新事物时,大人就算已经预知会遭到失败,但仍应该让孩子去试试看。

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有的家庭中,当孩子准备做新的尝试时,家长或是说当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获取新经验的机会,又扼杀了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要放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进一步获取新的感性经验。

发现优点,应积极肯定,忌抓着缺点不放

父母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而肯定、鼓励他们。事物的发展总有两面性,父母的目光千万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优点。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说得非常精彩,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扬肯定态度,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乱七八糟的画,老师看了看,惊叹地说:“大家看啊,这幅画,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我们一起来数数…”我觉得所有的父母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充分肯定孩子。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总是盯住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样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为着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说:“这孩子只吃鱼、肉、蛋,蔬菜不沾边……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

培养习惯,应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会制订一些“规则”,如:看电视不能超过半小时、晚上8:30前睡觉、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对于这些规则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一忙把什么都忘了。这样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家中所作的决定或规则,所有的家庭成员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亲子教育

总之,教育是需要严格的,但更需要宽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应三忌”,将会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地感到父母的疼爱、信赖和期待,这将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开端。

篇8:作文课应教给学生些什么?

●信息技术课不等于电脑培训

从小学到初中,信息技术课本的内容多是以画图、Word、Excel、Power Point等应用软件的学习为主,仅涉及少数概念。难道学生会用计算机画图、打印文件、绘制表格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成果了吗?如果是这样,电脑培训班几个月就能轻松做到,学校又何必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呢?笔者认为,这些应用软件的学习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更不是目的。因为软件的升级速度日新月异,现在学生学习的软件,等到他们需要时就已经过时了。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师生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对于认知领域较高水平的学习(分析、综合、评价)和情感领域的学习特别有效,要求教师采取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成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现者、保护者,这样才能营造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个体化的学习方法

当教学目标固定后,这类方法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并能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3.“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他们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获得成就感,并激发求知欲,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信息技术课应该讲多深

有一次课后,一位学生对笔者说:“美国的高中生都能作黑客,而我们天天还在学Word怎么用,老师们真不应该低估我们的学习能力,我家里有计算机。老师没教之前,我就已经会用了,而现在不仅上课要听讲,课后还要做作业,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本学起来一点都不好玩。”他的这句话引起了笔者长时间的思考。确实,我们整整一学期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ord、Excel等。

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往往令信息技术教师头痛不已。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精心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由浅入深,让这些教学任务基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只是把计算机知识灌输给学生。无论是软件应用,还是编程设计,所涉及的只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内容,它们都只是一种学习途径。当学生步入社会后,只有一少部分学生会从事软件开发类职业和软件应用类职业,而大多数学生只是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才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标。

与此同时,教师要创设实践条件,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同时给予他们发表意见和展示成果的机会。“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作品后,非常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因此,笔者常常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把学生的作品在教室、在学校的宣传栏、在网络上进行展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并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其一生的优良品质。

篇9:数学课应给学生留些什么

一、把发现的权利留给学生

学生对自己观察和发现的知识印象最深、理解最深。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观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让学生独立观察自己带来的小闹钟,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学生可兴奋了,拿起小闹钟仔细观察,有的小朋友发现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的发现钟面上有长长的分针、短短的时针和细细的秒针;有的还发现钟面上有12个格子;……这样,给学生自主观察发现的空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充分地展示了自我,也让教师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从而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动手的自由留给学生

数学学习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数学、认识事物,丰富认识结构。例如,在上《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师给同桌的学生提供长短不一的吸管,让学生用吸管变出角来。学生动手操作,变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角。教师又让大家把手中的活动角度变大、变大、再变大;变小、变小、再变小,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进行变化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和同桌交流着自己发现的小秘密:把角的两边拉开、再拉开,角就越变越大;相反,把角的两边靠近、再靠近,角就越变越小,从而发现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接着教师问:“同桌的同学能变出一样大的角吗?”教师微笑地请他们试试看。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惊奇地叫道:“可以,你们看,两个角重叠在一起一样大。”另有一个同学接着说:“我知道角的大小是看开口的大小,而不是看吸管的长短。”……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不再枯燥,探究数学不再乏味,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喜欢数学,自然而然地善于探究和发现。

三、把合作的机会留给学生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交流,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倾听别人的想法,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出新的灵感。例如,在《加减法估算》这一课,教师出示例4: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买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杯子(24元),钱够吗?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两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估算方法,生1:“先算20+40+20=80,而个位上的8+3+4=15,没有超过20,合起来就不会超过100,所以我认为是够的。”生2:“个位上8+3+4=15,向十位进1,而十位上的2+4+2=8,8加1不会超过10,所以我也认为是够的。”我表扬了这两位爱动脑筋的孩子,然后组织学生自学课本,看看书上的小朋友又有什么好办法。可看了一会儿,就有学生表示看不懂,这时我并不急着讲解,而是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看看能不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小组举手示意他们看懂了,慢慢地又有几个小组也举手了,我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1:“我们小组来说说小女孩的方法,她是这样想的:热水瓶28元,接近30元,她就把它看成30元,100元-30元=70元,而烧水壶43元,只比40元多3元,就看成40元,70-40=30元,而水杯只要24元,当然够买。”小组2:“我们来说说小男孩的方法,他也是把28元看成30元,把43元看成40元,但他是先算加法,30元+40元=70元,100元-70元=30元,30元>24元,当然够买。”……就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顺利解决了难题,他们再次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四、把思考的过程留给学生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意在以小学数学系列知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数学游戏、耐人寻味的数学图形、妙趣横生的数学故事以及大量诱人的思考题,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启迪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厘米的认识》这一课,我创设这样一个求知情境:课件出示一根断尺,一支铅笔的长度刚好从刻度3到刻度10,让学生来说一说这支铅笔有多长。生1:“10厘米。”生2:“错!应该是7厘米,因为不是从0刻度开始量。”生3:“我们可以这样看,把3看成0,往后一个一个地数,数到铅笔尖就是7厘米。”……像这样,以课本为依托,将数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的延伸和拓展,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使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推理。

五、把实践的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学好数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调查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名前六个国家的奖牌数,填入表格中,并根据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后来我还组织学生比较2004年(已有数据)与2008年中国获得的奖牌数量,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调查活动中,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课堂,真实的生活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篇10:讲解员应研究些什么

近年来,“讲解员要做专家型的讲解员”已经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这要求讲解员在工作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注意经验的积累,认真研究陈列展览,分析观众群体,树立研究为讲解服务的意识,使博物馆文化传播更到位,更有效。

要研究陈列展览,让陈列展览真正为讲解服务

有很多讲解员在讲解中随着陈列走,把方方面面内容都讲到了,观众却反应平平,这是为什么呢?讲解员应成为陈列的主人,而不是成为陈列的“奴隶”,不是被动地跟着陈列走。讲解过程不应成为陈列展览简单的复述或翻译,讲解员在为一个陈列做讲解时,首先要把陈列内容转化为自己头脑里的东西,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使陈列意图得到最好体现,这是在讲解词基础上的再创造。在这些过程中,需要讲解员对陈列内容和展品进行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一是了解展品来源、年代、特点;二是查阅相关资料,较深入地了解其历史和现实价值;三是结合展出陈列形式,研究如何突出陈列亮点。在把这一切掌握之后,讲解员要认真组织内容,根据观众的特点科学选择,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讲解。

在了解陈列内容时,讲解员要深入挖掘陈列内容的深刻含义,对于每一件文物或展品,深入了解它们的来历、背景和背后的故事,研究它蕴含的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并把它贯穿于讲解过程中,增强陈列的说服力。例如任何一件文物或展品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它是“为了说明什么”而存在的,这个“说明什么”就是它的陈列意图,但观众对这种意图并不一定都能理解,有的即算理解了也不一定深刻,但一次好的讲解不仅能充分体现陈列的意图,它还能使这种意图得到延续与升华,产生不一样的震撼与反响,使观众在听讲解后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研究观众群体,确定讲解内容和讲解方式

对观众的研究中,首先是对观众的分类。可根据年龄层次、参观目的、职业等方面进行分类,因为观众文化素质、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其次是分析观众心理。同一展览对不同观众产生的吸引力和教育作用不尽相同。讲解内容要根据一系列对观众分析后所想表达的讲解意图来确定。就像讲课要有教学目的,写文章要有主题一样,讲解必须要有讲解意图。讲解意图是讲解的精髓与灵魂,从讲解一开始就贯穿始终,决定着讲解员对陈列内容的取舍、选择,决定着讲解的成败。例如对部队战士来说,主要目的在于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对青年学生来说,主要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观;对于小学生,要侧重于让他们了解历史使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党员训练班来博物馆参观,则把解决信仰问题、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放在主要地位。这样围绕讲解意图主动地选取有关陈列内容,使讲解更有针对性,饱满而充实。

研究表达技巧,使讲解能打动人、感染人

讲解的表现力,是衡量一个讲解员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方面通过表达中的科学性、逻辑性、艺术性来体现。博物馆所陈列的历史事件、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历史事实,且博物馆陈列具有完整的系统性,每一部分、段落的文物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讲解时必须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科学地把它们组合起来,条理清晰地从一件文物引导到另一件文物,并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引导到一个共同的本质,用符合历史事实的准确语言表达出来,使观众得到启发和教育。另一方面通过语言表达技巧来体现。语言表达技巧是讲解员正确掌握和运用语调、重音、节奏、呼吸发声和吐字归音,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取得最佳讲解效果而采取的表达方式。同时,讲解时观众近在咫尺,讲解员始终处于观众的视觉之内,其仪表、姿态、举止及每个手势和眼神都会直接影响讲解效果。讲解员对形体语言的运用做到恰如其分,合理得当,对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十分重要。

篇11:春季孕妇咳嗽应吃些什么?

春季咳嗽多因感冒引起,春天天气转暖后又急遽降温,许多人没有及时添加衣服,从而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甚至气管炎,这是咳嗽增多的主要原因,此外,春季气候干燥,上呼吸道粘膜因此也易受细菌侵袭而出现干咳。

天气冷暖急剧变化,不少孕妇出现了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办公室里常闻咳嗽声,

资料

专家介绍,春季咳嗽可多吃梨和百合,可增强上呼吸道免疫能力。

已经出现咳嗽症状的,可以多吃梨,有生津润肺的`功效。如果家中方便,可以用鲜百合和糯米熬一大锅粥,平时就当点心吃,也有养肺效果。

篇12:考察电梯使用情况应观察些什么

1、走到电梯门先看看电梯开关门,如果电梯是光幕保护的可以测试一下其灵敏度。(当电梯关门的时候有手在电梯门前划一下,好的光幕电梯门将瞬间安全开开这样对乘客的保护就有了保障)

2、电梯关门后两个门是否很柔和的关闭。这样可以看出他门机的功能,如果门关的很僵硬这代表门机保养不好

3、电梯启动:观察电梯是否平稳,在轿箱里面听声音。启动和运行时的声音大小,好的电梯可以达到一个硬币立好后,电梯在整体运行后硬币不会倒。证明电梯的变频系统好。并且安装的时候导轨立的也好和轿箱摩擦小。

4、到轿箱多按些按纽多停几层,这样能测试出电梯的运行平稳好坏

5、到机房后看看曳引机和控制柜 现在电梯都是环保静音的。声音都不会太大,然后看看控制柜里面的板子和开关。让厂家给介绍介绍那些是进口的。但现在都国产化了,了解了解就好。

6、实际现在电梯任何品牌没什么大的区别(那几大品牌 OTIS KONE 讯达 日立 蒂森)看电梯还是在同一档次的相比。

篇13:作文课应教给学生些什么?

一、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

俗话说, “读是写的基础, 写以读为前提, 二者彼此交融, 互为依托。”当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扩展, 写作时就能文如泉涌, 思路开阔。学生在写作活动中, 往往会“有话道不出”, 这就更需要广泛阅读和语言的积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生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如此看来, 这一规定显得相当必要。当然, 在阅读选择中, 切忌不能漫无边际地选择阅读材料, 而应该由教师推荐一些适合本阶段学生阅读的文学精华作品、大家名著或其他良性课外读物等,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对语言的运用。

二、拓展写作思维, 积极创新思路

小学生写好作文的重点就是及时更新自己的写作思路, 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害怕写作文, 就是因为写作思路拓展不开。对于这个问题, 我大胆改革写作文的固定模式:一件事只有一个中心, 积极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 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 进行创造性的写作。如我们在写有关写字比赛的内容时, 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效果很好。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真是多种多样、见解独到。有的学生写了比赛的过程, 是如何思考和练习写字的窍门的;有的写了练习时的累、苦, 体会到了写好字的不容易;还有的学生写了自己在比赛中有了困难, 是如何得到大家的关心和帮助的;有的则写通过比赛的过程及结果, 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通过这次的写作尝试, 学生对作文终于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不再害怕, 甚至喜欢上了作文。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突破了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思维来完成写作, 就能写出新颖独特、内容丰富的好文章来,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变换形式, 训练表达

多年以来, 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成不变的指导模式, 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形式, 往往都令不少学生对作文写作感到枯燥乏味, 逐渐失去写作的兴趣。因此, 语文教师要匠心独具, 处处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 如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爱看哪方面的动画片, 让学生讲给班上的其他同学们听听;昨天晚上吃什么好吃的, 你的生日一般怎么过等, 通过课堂互动游戏、讲故事、脑筋急转弯等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 不断激发学生作文写作的创作源泉, 使之成为训练学生大胆说话的途径。教师可通过这些训练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使课堂充满活力, 让学生在乐于参与中得到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着意渗透读、写方法, 做到训练到位

例如, 《我们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重点是“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根据其学法要点, 可这样渗透。

1. 初读, 整体感知内容。

2. 细读, 区分外表内心。

引导细读课文, 画出人物外表描写和心理描写, 理解外表内心之间的关系, 搞清邱少云的外表与事情的发展、邱少云的外表与“我”的内心间的因果联系。

3. 精读, 理解人物特点。

抓住邱少云的三处外表, 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理解邱少云“严守纪律, 勇于献身”的可贵品质, 理解邱少云烈火烧身时“我”复杂的心理对邱少云危险处境的烘托作用。

4. 回读, 强化阅读效果。

回读全文, 引导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写人物外表?哪些地方写人物内心?由此你知道了什么?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表达中心是如何描写人物外表和内心的?

从读写两方面强化学法, 以使学法目标明朗化:读文章 (写人的) 要分清外表和内心, 抓住人物外表体会人物内心, 把握人物特点;写文章 (写人的) 要写好人物外表, 也要写好人物心理, 通过人物外表反映人物内心, 以突出人物特点。教师要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阅读其他课文, 并进行相应的练笔。这样进一步明确学法, 保证了训练的落实。

五、采用讲评, 激发兴趣

作文讲评是作文指导的最后环节, 如教师讲评得很有趣, 则会激发学生下次作文的兴趣。作文讲评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多肯定。

得到教师的肯定,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成功体验, 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作文讲评时要多肯定。优秀的作文可表扬, 对中、下水平学生的作文也要挖掘“闪光点”, 使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对写好作文产生信心和兴趣。

2. 巧批评。

对于学生作文的毛病, 教师要明确指出, 但方法要妙。有一次上课, 我二话没说拿起一篇作文一口气往下读, 读得满脸通红, 上气不接下气。有位学生实在忍不住了便对我说:“老师, 您为什么不停顿, 我听着很难受。”我没有直接指出这篇作文没有标点, 而是让学生先体验作文的错误, 获得感性认识, 再进行总结, 这样的做法比直接指出有效。

3. 讲创意。

一是对学生的作文而言, 要保护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标新立异”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来。有一次, 我让学生写《我最尊敬的人》, 有一位学生只写了两句话:“语文老师, 我喜欢你。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当一名老师。”虽然这算不上作文, 但其创意是值得肯定的, 对教师来说讲评也要创出新意。

小学作文教学, 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但找对了方法其实也不难, 只要教师在学生的“引导”方面下足工夫, 做到巧导善引, 途径合理, 切实有效, 就能点石成金, 逐步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 定会在学生身上收到显著的成效。

摘要:良好的作文写作过程, 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物, 下笔如有神。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写作能力伴随学生终身, 这一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 需要经历漫长的基础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从广泛的阅读、语言的积累、课间引导、互动交流等方面来进行, 各环节彼此紧密关联, 缺一不可。

关键词:作文,写作,能力,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1].赵燕萍, 《作文教学也要讲究有效性》[J], 《新课程 (小学版) 》, 2008.04

篇14:作文课应教给学生些什么?

关键词:计划生育;倾诉对象;教育格局

家长应该怎样教育学生呢?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一、家长应该学习、掌握或者了解一些教育学生或者与学生沟通的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

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切记不能凭经验,讲感觉,认为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只要让学生不饿着、不冻着、不学坏就行了,还用得着去学习什么教育学、心理学?这是家长无法教育好学生和与学生无法建立良好沟通的主要原因。作为家长,我们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让孩子从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就必须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学生的方式和方法,确保我们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出现一些对学生发展起消极作用的过激言行,让学生从小在我们家长较为科学的教育方法下愉快健康地成长。

二、家长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做学生的朋友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是吃穿不愁、衣食无忧,然而事实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回事。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充当好他们的倾诉对象,与他们形成平等交谈、相互沟通的习惯,这样我们与学生间的代沟自然就会排除,隔膜自然就会打破,友好亲密的感情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

三、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要善于与学生的老师沟通

因为学生除在家的时间外,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家长对学生在家的情况是比较了解的,但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如何、思想表现如何等情况却知之甚少,而这些情况学生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却很了解,同时老师对学生在家的表现如何也不知晓,所以,家长要使自己和老师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就必须要与学生的老师多沟通、多交流,形成家校共管的教育格局,这样才能避免让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出现脱节。老师能够给我们的学生指出不足,学生出现问题能够及时与我们家长联系,说明我们老师责任心非常强,对我们学生非常关心,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所以老师联系家长时我们应该积极地支持和配合,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家校共管共育的目的。

四、家长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切忌两个误区

1.溺爱

现在的家庭往往是四个老人,一对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每一个人都希望把自己的爱给予孩子,生怕给少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知不觉就形成了不爱劳动、生活懒散等一些坏毛病。

2.重智育、轻德育

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只看重学生成绩,只要学生成绩好就万事大吉,导致一些学生虽然成绩还不错,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却很差,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强调智育,更要强调德育,让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全面人才。

上一篇:扶贫调查问卷下一篇:莲叶青青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