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给我什么作文

2022-08-25

第一篇:生活教给我什么作文

作文什么改变我的生活 可以填什么

微笑改变我的生活。(微笑是最美的表情)

心态改变我的生活。(态度决定一切)

鼓励改变我的生活。(现在公益广告经常教我们鼓掌)

文明改变我的生活。(文明出行,文明言语、礼貌待人)

知识改变我的生活。(哪些书,哪些文字带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动,给了你什么样的帮助)

一句话改变我的生活。(在什么情况下, 谁对你说了什么或者你在哪里看到了什么, 继而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或者一首歌,一首诗什么的都可以。)

第二篇:我们教给孩子什么

一节中班社会课的反思

中班的这节社会课活动重点是自我介绍,主要是能够让孩子自己按如下的格式把自己介绍给别的小朋友。我叫今年,爸爸叫,妈妈叫, 我家的电话号码是,每天是送我到幼儿园,把我从幼儿园接走。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状况却是我没有想到的,我不禁为我的孩子们所担忧,为我该如何进行以后的教学所迷茫,我们该教会孩子什么?

在进入活动之前我先向小朋友们介绍我自己,我尽量把自己的语调放慢,强调姓名、年龄、电话号码,然后告诉孩子们自我介绍就是向别人介绍你自己,让人家认识你,了解你。开始的时候好多小朋友一起举手说:老师我会自我介绍。看到一双双举起的小手,我还真是感到欣慰:孩子们太厉害了,老师一点就透。可是等把孩子找到台前的时候,我就失望了,你问一句孩子说一句,根本就不会自己连贯把自己的情况介绍出来。最另我想不到的是全班近四十个孩子,竟然只有两个孩子知道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半数以上的孩子不能区分开姓和名字,问及姓什么的时候总是把姓名一起说出来。

好不容易把课磕磕巴巴的上完,真是感觉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担忧。我刚接手这班的时候,我也曾听说过这班的孩子数字100以内的没有不会写的,声母都学完了,我也曾为孩子那么小就会那么多的东西而自豪过,可现在我的这种自豪感不复存在,我们

把1 2 3,a o e强行灌输给孩子的时候,当时是可以见到一点成效,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了迎合家长的心里,撇开大纲的要求,扼杀孩子的天性,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最终缺失了什么东西?这种教育下出来的孩子会适合这个发展着的且千变万化的社会吗?

不可否认我们的这种教育绝对是失败的,我们所要培养的孩子应该是创新型的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品德习惯,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使他们获得适应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的优良品质。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第三篇:威海卫校教给了你什么

-----送给我即将离校的亲爱的同学们

威海卫校招生就业办公室 李贵金 13869093721QQ398604097

同学们:

你们好。面对即将离校的你们,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激动有惆怅,相信你们的心情也是难以言表,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又有笼中鸟被放飞的喜悦;有依依不舍的眷恋,又有怀揣梦想急于实现的冲动;当然也有同学有那么一丝丝对老师心存怨恨的念头;不过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不管你怀有怎样的心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这一切将成为威海卫校的历史,并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让时光回到5年前或是3年前,那时候威海卫校的大门为你敞开,你是怀着怎样的梦想踏入威海卫校的大门,我想大部分同学都是带着梦想来的,在这5年的学生生涯中你学到了什么?威海卫校教给了你什么?威海卫校----梦开始的地方,始终是那么美好,我们的座右铭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教学理念,教给学生要主动性、探索性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或许这3年或是5年的学生生活使你们感到厌倦,使你们感到茫然,使你们感到平淡,但是我要说,不积蛙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威海卫校就是从“0”抓起,一步步使你的羽翼丰满逐步把你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的白衣天使,这是威海卫校的使命。威海卫校不是照本宣科,她不仅教你书本知识,更教给你社会知识,授之的是“渔”而不是“鱼”,深深的回味一下,威海卫校教给了你什么?

你从踏入威海卫校大门的那一刻起,你就不仅仅是威海卫校的学生,你也是威海卫校的孩子,威海卫校是你的母校,她把你从你母亲身边接过来,从此开始了她的精心培育与呵护,回忆你上学的第一天,见到的第一张笑脸是班主任的笑脸,还有更多的是学姐们忙碌的身影,她们帮你拿行李把你送进宿舍,告诉你教室在哪、餐厅在哪、作息时间等,从这一刻起,你将开始你自立的人生的第一步,将永远的告别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童生活,你要早起跑操、自己叠被、自己洗衣、按时吃饭、按时上下课、学会怎样与同学处理好关系,怎样适应集体生活,这都是知识,生活中的点滴教会了你的自立。那时候的你是真的不适应这一切的,因为我从你的眼神里看到了怨恨、看到了无奈、看到了委屈,叛逆的你甚至如一个随时准备应战的斗士一样,挺起你的小胸脯,昂起你的小头颅挑衅老师,而老师也早已做好了与你打持久战的准备。亲爱的同学们,当年因为迟到而被老师罚站,因为上课玩手机而被老师整整教育了两个小时,被罚写检讨书的事还记得吗?不要对老师怨恨,老师都是为你好,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师,你能对学生放任自流,让学生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吗?不能,是吧。想想你的班主任老师,早晨陪你跑操,晚上陪你上晚自习,每次放假他们还要亲自把你送到学校门口,然后还要一一向你们的家长交接,告诉他们孩子回家了。她们家里也有孩子,也需要人陪……不要对老师怨恨,他们很辛苦的,但是只要看到你们一天天长大、懂事,她们是由衷的喜悦。

威海卫校是一个传奇,威海卫校始建于1958年,多年来为国家培养的大批医疗工作者,就业于全国各地医疗机构,即将离校的你们,美好的明天等待你们去开创,威海卫校对你们的未来也充满着期待,在威海卫校这几年的学生生涯中,你们从认识威海卫校、了解威海卫校、到爱上威海卫校,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次飞跃,思想上的飞跃,威海卫校让你的思想从懵懂变成熟,从无知到有知。明天你将走向社会,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威海卫校,成就您梦想的摇篮,威海卫校,风景这边独好!

第四篇: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2012年10月23日

随着一次又一次教改的深入,语文课堂变得愈来愈变幻莫测了。随着“人文语文”、“情智语文”、“简约语文”等一个又一个专业名词、术语的出现与推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可谓是“花开数朵,各表一枝”。有的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有的语文课上成了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有的语文课上成了学习成果汇报课„„课堂上学生是“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可一节课下来,你没有感觉到有多少属于“语文”的东西在课堂上生成了,而语文课堂真正应了那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的俏皮话。一线的教师越来越困惑: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界定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功能性和奠基作用,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多功能性质。有人曾戏言:语文课堂首先得教给学生一张外交家式的“嘴”;其次还应教给学生一颗圣人的“脑”(即具有人类优秀品质的脑);第三,还要给学生植一株人类文化的“根”,特别是民族文化:秦砖汉瓦,唐诗宋词,一个都不能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语文课堂到底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回归到《语文课堂课程标准》(实验稿),我们不难发现,对语文课程堂目标有明确的表述,那就是,把握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至少应在这样三个方面有所侧重。

一、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多少年来,我们的语文课堂都是教师在唱主角(或独角):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学生抄抄、写写、背背、默默。把这当者学习语文的全部法宝当然不行。课改到今天,我们再也见不到老师在课堂上教学抄写背诵了(尤其是高年级),是不是我们的学生就不需要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呢?当然不是!很难想象,一个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都没有掌握的人能学好这门功课,甚至是有所建树!不止一次的在公开课上见到这样的情形:教者分析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处,让学生来读一读书上有关的文字,结果学生读了错别字。这绝不是偶然现象,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堂现在不流行教学生字词等基础知识,也不流行传授分段、概括段意等基本技能了。似乎一注重“双基”就是有于悖当前的教育形势。实则不然。我们的课堂教学首要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特级教师周一贯曾指出:读通课文乃阅读教学之底线。众所周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了“双基”我们的语文素养之大厦岂不成了海市蜃楼?课改不是不要落实双基,而是要求在落实双基时,要讲究法式方法。比如,最简单的学会分段,概括段意,这是我们学习语文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过去我们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多,很过。今天,我们是不是就不要了呢?否!今天,我们依然要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技能。只是,我们不再是让学生猜谜语式的分好段,教师高屋建瓴地概括一下段意,然后,让学生抄到书上去;而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课文为例,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分段、概括段意。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一定得教给学生。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让一个大字都识不了几个的人去发展语文素养,难道不荒唐?让一个连文章中心都不会把握的人去进行阅读欣赏岂不可笑?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习得。

二、侧重过程与方法的指导

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培养语文能力的,不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而过程与方法是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人认为语文是个包罗万象的大课堂,要学的东西太多。一一地都去从过程与方法来加以指导,那是不可能的。这种认识本身就是错误的。王晓春曾坦言:语文课堂上学语文知识,就像数学课上学习计算一样。应该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就是个个案课堂,是教师以文本为载体,为“一”,通过你的指导,学生应学会反“三”,那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点到即止。仅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借助于特定的语境,读懂了一个词语,就以为大功告成了,那是绝对不够的。因为学生此时获得的理解是模糊的,方法也是连蒙带猜式的。换一个词语,换一个语境,学生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地去理解,至于对错,那只能听天由命了。这也是语文让学生最头疼的事。明明全做出来了,却一点儿把握也没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教给学生方法,即如何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获得理解的。这样,学生再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了,何愁不会呢?如果课堂上,再找一个词语,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借助上下文来理解的就更好了。可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怕这样一做,就影响了课堂的完美。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一个让学生学有所得的平台,其次,才是教师展示完美教学设计的舞台。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用“究竟”造句,先运用文本提供的语句使学生明白了“究竟”在此是“明白”的意思,然后分别提供了“看个究竟”“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等语境让学生进行造句。在此训练后,于老师并没有停止,它通过句子“红领巾究竟放在哪儿了?”等句子,让学生明白“究竟”还可表示疑问用这个意思也可进行造句。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如于老师这样把训练题在课堂上进行认真的指导,扎实的训练,何愁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呢?我们的课堂,就该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下,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离开了方法与过程的指导、演示,学生就永远只能是一头雾水式的学,这大概也是目前语文教学高耗低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一个个文本的解读去引领学生了解、领悟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过去,我们常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定位人物,根本无从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于是,我们的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变成了多言堂,甚至是随言堂。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去了。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忘却了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样一个重要角色。把自主变成了自流,从而失去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了一片“自留地”。这是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记得一位教师在教《三袋麦子》时,问学生最认同谁的做法时,学生纷纷畅言,有推崇小牛节俭法的;有赞许小猴的勤劳法的;也有一个学生说:“我最喜欢小猪的做法。你想啊,小猪拿到麦子就尽情地吃了个痛快。虽然麦子被用光了,可它长得那么可爱,明年肯定还有人给它送麦子的。”这种想法,显然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萌芽,作为教师理应点拨、引导学生。可教者给予的评价是这样的:“你想得真好”。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吗?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文学欣赏式的整体感觉而已。而应是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的得到暗示、引导,形成的共鸣。还记得有位教师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有位学生突然发问:船长为什么不逃呢?显然这位同学没有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到哈尔威船长誓与轮船共生死的崇高的职业操守。于是,老师就让学生讨论,有人认为可能时间来不及了,有人说可能救生艇不够了,有人说„„这些猜测与想象完全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瞎想。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师只一句:大家想得都有道理,至于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这不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就草草收场了。难道真是如此吗?无独有偶,《小学教学参考》上竟刊登了一篇题为《课堂无须太完美》的文章,为此叫好,说教师无须顾忌太多,课堂也无须太完美。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错误地认识。固然,我们的课堂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可这个问题就本课而言,是不容忽略的,也是必须让学生明白的。在此,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就不难发现,哈尔威船长“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个手势也没有做,随着轮船慢慢地沉入了大海”。教者若能紧紧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去探讨:哈尔威船长为何如此。那么,讨论就变得有意义了,学生也必然能豁然开朗:原来是船长不愿离开他的“诺曼底”号,而此举更彰显了船长一身忠于职守的可贵品质。明白了这一点,学生也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得以形成,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只有牢固确立这样的三维目标意识(当然,每节课,不同的课型会有所侧重),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才能真正学有所得,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第五篇:一堂课,我们究竟能教给学生什么

金堂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

肖燕

11月份的时候,需要上一堂公开课。课程是非现行人教版教材的一篇文章,丰子恺的作品《给我的孩子们》。没有教参参考,也临时决定在初二年级教学。

在琢磨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文章的情感角度很特别。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成年人、画家、作家,他描写了对心爱的孩子最原始的美好特质的憧憬和对这种特质逐渐遗失的遗憾。可以说,初二的孩子是不容易深刻理解这种情感的,毕竟阅历成为了最大的限制。

作为一个教研组需要共同出谋划策的事情,大家都积极献计献策。我也试着上了一堂课,大家都觉得问题很大,却不知从哪里找到突破口,自己也觉得这堂课没什么可圈点之处。都不好意思问学生“你有什么收获”,改问学生“什么感觉”。学生皱眉头说:“不大懂。”我们很颓丧,感觉陷入沼泽中,难以自拔又难以前行。后来詹老师说了一句:“可能我们都得想想,一堂课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当时,我们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或许我们都过于追求细节,如何设计过程、如何提炼问题„„但我们都忘记了教学的初衷,那就是我们通过这四十分钟,学生能得到什么。有了这样的思考高度,我想,许多细节问题将迎刃而解。果然,我们在设计完课程并实施教学后,觉得这种思考给了我们很多教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我想,我们语文教学有义务为这个宏伟的目标做点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一种传递信息、情感、文化的工具,是通过语言和文字作为媒介得以实现传递过程的。因此,语言文字的习得过程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徐江教授曾经说过:“教学教学,先教后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连字词都理解不了,何谈情感把握?就是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也只是空中楼阁或者生拉硬扯。语文抛开了文字等基础知识就没有根了,就不是鲜活的语文了。所以,这堂课没有害怕落俗套,老老实实地把字词读音、解释同学生探讨了一遍。包括“代序”的解释、作家作品的介绍、《子恺画集》的补充介绍、课程结尾部分的书本推荐等,都属于知识的积累。这可以说是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的达成。

汉语体系的纷繁而复杂的,也正因为其复杂而拥有无限魅力。因此,短短四十分钟是无法过多呈现语文的魅力的。但如何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让学生在那些有限的40分钟里体会到无限的语文魅力呢?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把钓竿交给他人,那么整个海洋都是他的了;把方法教给学生,那么整个语文都是他的了。因此,重视语文的规律的概括和指导是语文老师应当着重探究的。就像数学老师的课堂一样,把公式定理一总结出来,这一类型的题都能解决掉。语文老师也大可做到举一反三。当然,这里并不专指应对语文考试题,而是指解读文本的方法、学习语文获得知识的方法等。因此,这堂课贯穿了“中心提炼法”,让学生知道:若文章比较难理解,我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找中心句,去找关键词。能找到“憧憬”、“悲哀”等词语,离作者的思想情感主线就八九不离十了,至少偏差不大。有了这个方法,很多文章都可以被学生更容易理解了。这可以说是三维目标中的方法目标的达成。

语文教学的另外一个目标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生毕竟还小,情感单纯。语文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感受从未体验过的情感,而这种体验与学生自己的思想结合后的产物——也就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需有老师帮助界定是否符合人类的共同价值观,以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比如,这篇文章里的小孩子们看似都很调皮,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令人发笑、烦恼甚至生气的,但丰子恺先生却憧憬这样的特质。这是一种新的但十分合理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一旦感悟到了,那么学生的情感体验也积累了起来。这样一来,学生自然理解为什么有些大人对孩子特别严厉,而另一部分就会对“犯错”的小孩儿略加责备甚至付之一笑。这就是情感上的一种成长。至于学生觉得哪种方式方法更合适,那就是他自己的选择了,不过,通过这堂课,学生能理解丰子恺那样“溺爱”孩子的人,就已经达成目标了。

若仅仅围绕着三维目标去设计一堂语文课,课程的有效性不会低到哪儿去。但是否三维目标就涵盖了语文课堂所有的作用呢?我不敢苟同。正因为时间短,我们才需要在每时每刻每个环节、细节上更加注意,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争取时时处处对学生有所提升或有所启发。比如,提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能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逐渐将思考引向深入;提问角度合理、指向性明确,能锻炼学生的思维;环节设置清晰简洁,能让学生思维清晰,一堂课下来,自己能清楚地回顾和总结自己学了什么;对学生观点的评价注意提炼和提升,始终注意去推进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包括对学生是否敢于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是启发学生的好机会,这是语文课上不应该忽略掉的事情。

再回到那个问题:语文课,我们教给学生什么?语文这个词太大,涵盖的东西太多,我们能给出的必定是有限的。按规矩讲:给知识技能、给过程方法、给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按效果讲: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效传达和训练。一节课一个角度、一个重点、一种方法,讲透了、训练透了、探究透了、启发透了、熏陶透了„„不论哪种方式方法,只要是围绕着学生的收获而设计的过程,都能算是成功。

当语文课被花哨的形式淹没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究竟是主演还是导演还是观众?学生又应该是什么角色?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怎样的?一堂课,我们究竟能给学生什么?

上一篇: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下一篇:社会团体会员花名册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