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语汇读书笔记

2024-05-09

建筑语汇读书笔记(精选7篇)

篇1:建筑语汇读书笔记

书中分析了西方建筑史上各种风格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再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和灵魂。并且对建筑做了各方面的解释,包括政治、哲学和宗教、科学、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解释,以此来探讨建筑做空间方面的解释与其他解释的关系,并得出建筑空间的解释才是建筑艺术的一种根本解释的终极结论。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建筑艺术,并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对建筑艺术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给予了自己的界定,充分表达出了建筑艺术中能够的民族性和时代感。书中通过建筑的功能性特点的角度把建筑艺术详细的划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大体上,建筑艺术和工艺艺术都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在审美性上,两者都有着充分的共同点。应该看到,建筑艺术的本质就是提供居住和活动的一种生活场所,因此,实用性作为建筑艺术必要的特点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用性上来,而是随着整个人类族群的发展和进步,逐步把建筑艺术的评价标注提高到审美的层面,出现了对审美性的要求。

书中给出的建筑的定义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做的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建筑就是人类族群为了保证自身生产生活活动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的、为了获取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常见的立体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建筑整体组织和建筑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这种艺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认为,建筑的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

参照书中所述,我对我国的建筑以及建筑艺术进行了参考,我发现我国的建筑体系主要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传统形式,这种以木质结构为特色的结构建筑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首先,这种建筑艺术表现能力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体现这个城市的内涵和特色,其次,这种建筑形式,以木质为主要材料,不追求过高过大,这样就对减震防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的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已经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观我国建筑,尤其是现代建筑,不仅仅充分对传统的建筑形式加以继承,同时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加以发展,在继承和吸收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我国的现代建筑艺术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建筑艺术形式必将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将我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大一的新生,偶尔在图书馆里发现这本略显破旧的书,处于对建筑艺术的热爱,我在角落翻看着,但是完全不懂说的是什么。现在我已经是大三的一名学生了,重读经典,收益良多。从最初学习建筑的迷茫中走过,细致的看完这本书,我对建筑艺术的了解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对我国的传统和现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本书讲述的建筑艺术深入浅出,但是的确是我们专业所必须接触的读物。作为一个学建筑的学生,这本书是带我们走进建筑艺术的先导。曾经难以理解的解构:表皮主义,还有什么尖锐的大三角都是从这里演化过来的,曾经的难点和重点,都如同换形游戏,改变的只是其表现形式,而不是其内涵。通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建筑艺术的来源和发展,我们可以对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用、形式效果等空间形式的表现加以理解,可以对囊括建筑物的方方面面学习到空间艺术的更深层级知识。

篇2:建筑语汇读书笔记

《负建筑》作者隈研吾。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 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辖区,1979年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系硕士毕业,此后的职业生涯堪称顺利。1987年开设空间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与其他诸多位空降中国的外国建筑师相似,众人看到的多是他近期实践完成的作品,长城脚下的竹屋,莲花别墅、柱原町政府办公楼等等。隈研吾给人感觉温文尔雅,慈眉善目;他设计的建筑给人感觉含蓄优美,重视环境,并与之对话的印象,

《负建筑》,英语翻译“defeated architecture”(虽然原文是日语,但可以通过英语译名更好理解)“被击败的建筑”。中文翻译成“负建筑”,似乎更多了一层意思,显得意味深长。负既是胜负的“负”,也是正负的“负”,似乎也暗示着作者将提到的是一种与当下流行建筑形式对立的观点。

《负建筑》一共三章,第一章:分割、批评、形式;第二章:透明、民主与唯物论;第三章:品牌、虚拟、圈地运动。整本书是很多文章的集合,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每篇文章也关注不同方面,但始终有一种共同的暗语:现在的建筑是失败的物。作者对于现在建筑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序言开始,书中包含的内容就极其丰富,隈研吾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也不仅仅是设计,他所思考的是现在整个建筑业面临的问题。《负建筑》从序言开始就显示出一种悲观的情绪。1995年以后那段时期是个多事之秋,大地震、911事件、奥姆教(日本的邪教组织)恐怖主义活动等广泛影响社会各个方面,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大事记——危及建筑物安全的事物。

“大地震使得建筑物及其脆弱的一面暴露无疑。这里所说的脆弱并非指建筑的物理属性或结构属性,而是指其私有属性。正是建筑物的私有属性决定了它是脆弱的。地震中受损失最惨重的正是那些用贷款购置了房产并因此拥有了私房的人,他们就是那些深受20世纪住房抵押贷款政策影响的、勤勉工作的工薪阶层。这一部分人最终失去了自己的家,甚至还要负担起双重的住房贷款。”

这个观点书中多次提到的,尽管现代主义利用住房抵押贷款政策扩张了其影响,但是从更深层次上来说,这两者实质上是互为关联的。地震的发生从根本上动摇了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也同时动摇了现代主义。

“建筑这个东西或许是全社会的矛头所指。”人们讨厌建筑物的缘由可以有很多:

1.建筑物的开发商和建筑师都愿意把建筑物建的更醒目更招摇,建筑的益发庞大,而且视觉效果比实际更大。越大越招人厌恶。

2.建筑物消耗大量资源,且这些材料都无法回归泥土。

3.建筑物的不可逆性,不喜欢或者不满意的建筑一旦建成,会长时间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诸多痛苦。

这三点是建筑负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是建筑的长处。由于社会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所以在建筑物已经供大于求的今天,建筑业仍然没有受到抑制,相反政府还出台了很多刺激性措施。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多种关于建筑物的规范和规定,作者指出这些都只是对建筑物外形有了约束,但对建筑行为本身没有限制。“进而言之,相比于建筑物本身,社会更需要的是建筑行为。”不仅仅是建筑业本身的规模大幅度增加,社会同时也需要建筑业带来的很多相关产业:家具、家用电器、私家花园等等。

作者提到了两种激励性措施,一:住房抵押贷款政策;二: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政府财政行为。针对一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欧洲国家有计划的建设公共集体住宅;美国则积极鼓励民众建设独立的私人住宅,唤醒和激发个人的建筑欲望。美国的住房政策卓有成效,背负房贷的人们为了偿还房贷成为房奴,努力工作;而且有房贷的人在政治上也有保守的倾向,有利于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因为各种原因,确定建筑是需要被建造的。而建筑应该以什么方式存在?没有人更够严格控制。通常人们认为把从建筑建筑物区别于周围环境是必须的,建筑应该独立于周围环境,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今天。一个建筑项目确定后,先划分用地范围,区分于周围土地;其次设计平面,进行建设。这两次分割使得建筑非常大且惹眼。对此,作者提到了建筑和空间结合的观点。“土地是无法分割的,它绵延不绝的像四周延伸,就土地而言,大小这种说法没有意义。从大的范围来看建筑或许也可以像散落在地上的花瓣或小石头,成为赏心悦目的东西。”

在物质方面,建筑物应该同周围事物统一起来的。作者把那种使用重新变回泥土的传统材料(文中提到一种南美的土砖)的做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施工方法说成是怀旧,因为真的是这一技术彻底推翻了建筑就是物质的浪费这一建筑定义。因为它,建筑也许就不会再浪费物质;因为它,建筑也许会使物质再生;因为它,建筑也许会成为物质循环中的一个环节。”

书中有多篇文章谈到现代主义建筑,作者观点的关键词是“建筑商品化。”在这个时代,建筑成为了一种商品,一种普通大众也触手可及的商品。在日本甚至出现一种现象,越来越

多的广告代理参与到建筑这个领域。在面对“建筑商品化”这种经济问题时广告商才是专家,他们有远远超过建筑师数倍的知识和技巧,他们充分利用广告、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展开工作。最初,广告代理商仅仅是为了更好的促销宣传来参与项目;慢慢的广告代理商开始自己策划、拟定新的建筑项目,似乎成为了建筑界的主角。最后出现一种模式,广告代理商选定建筑用地,决定建筑性质、规模、目标销售群体等等一系列问题,而建筑师沦落到了广告代理商的包装人的位置上。建筑师要做的只是把这些已经设定好的建筑群加上漂亮的包装纸,标上“由某某建筑师设计”的署名。在“建筑商品化”的现实情况里,这种做法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确,作为商品最重要的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易懂的视觉表现力,必须有一种让人一看就为之心动的包装,很多时候人们关心的不是包装背后的事件,而是包装的强烈视觉表现力。

如果说“建筑商品化”就是现实环境,那只有识时务者才是俊杰了。作者评价现代主义的两位大师柯布西耶,密斯就是因为看清楚了这有决定意义的事实,才取得最终胜利的`。人们通常对与商品的理解:商品必须是可以移动带走、独立的东西,所以建筑需要和环境分割开来,这样人们才能把建筑作为商品接受。对此,作者认为大师作出了“正确的”反应。

风格派设计的建筑更通透,使得“生命的红色血液在空间中流动,空间是动态的。”但是风格派没有考虑过将自己的作品商品化,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高于社会的艺术,作者认风格派在这点上表现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幼稚。艺术和社会只能通过商品化,才能建立沟通,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像雕塑、绘画等艺术品早就用底座或画框将其明确独立出来,建筑也面临这种问题。当然柯布西耶、密斯成为现代主义的胜利者,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将作品商品化,另一重要原因是新技术。柯布西耶和密斯首要考虑的就是表现出先进技术,与表现空间流动性的相比,他们更看重介绍新技术。战争理论被运用在建筑上,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简单敏锐的东西战胜复杂脆弱的东西,就是这样。

按隈研吾的说法,柯布西耶和密斯之所以能成为现代主义大师可以归纳为为4个原因:

1.一战以后,百废待兴,住宅建筑紧缺(当然这点对于那个时代建筑师都是同样的)。

2.两者都善于运动新技术,且及时地表现新技术。

3.两者对于古典思想都大加批判,并将这种批评贯彻设计始终。

4.两者都注意到了将建筑商品化,迎合了中产阶级的需要,积极取悦成为了慢慢成为主流的中产阶级。

我们可以从这4个原因解读大师的作品,虽然也并不准确,但隈研吾的思考角度确实让读者有一种“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的”的感觉。

长城下的竹屋修建以后,隈研吾在中国的人气大涨,很多杂志都喜欢刊登他的作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作品拍摄效果很好,图片非常吸引人。书中隈研吾在谈及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民主主义理想时,提到了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赖特其思想深处无疑是民主主义的,证据就是他注重自由而动态的空间,赖特不断追求不限制人们活动的自由空间,但是同时赖特又十分清楚20世纪最重要的媒介——照片要传达出动态效果的局限性。要在照片上传达动态空间的感觉很难,人们只有在看到屋顶上向外伸出的大屋檐的时候才能察觉到空间是动态的,于是赖特反复使用悬挑这个要素。再加上拍摄时透视效果,照片更一步加强了悬挑屋檐在空中伸展的动态。赖特在立面上也做了尝试,他墙上加平行的装饰,使得照片可以夸大平行的动态。

照片这一媒介影响了20世纪建筑的设计的发展方向。作者并不认为追求民主主义的个人和媒体世界之间存在矛盾,但是同时也指出有时媒体通过炒作某人,会使得以这个人为象征的整个团体都忽略自身的缺陷。相对的,有些在极其优秀的作品也正是因为无法通过相片来表达空间的舒适感,无法获得“权威颁发的、二元视觉的原因证书”,这些不奢望媒体炒作的作品,自然就很难受到权威的好评。

不过事实就是这样。“在空间方面,媒体炒作已经被看作是认识空间存在的必要条件。就这样,某些适宜上镜的特点词汇,诸如“悬臂”、“护墙板”等等,风靡了整个世界。”图像反过来影响了建筑,建筑师为了能获取更好的二维图像,刻意使用这一些要素。作者得能出了这种结论,当然在他自己的设计中也有考虑建筑形态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空间是否适合媒体来拍照。

篇3:建筑语汇读书笔记

“建筑的本身就是艺术”。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着名。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大景观。侗族寨寨都有鼓楼叠立、花桥横跨, 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 构成侗寨的特有风光, 但又以鼓楼和风雨桥最为引人注目……建筑大师赖特在自己的建筑理论中阐述:“美丽的建筑不只局限于精确, 它们是真正的有机体, 是心灵的产物, 是利用最好的技术完成的艺术品……”虽然在现代社会, 建筑的“功利性”“技术性”“经济性”的特点被空前强调, 但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本质力量转化为客体之一而存在的物质形式, 也不能阻碍它本身成为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认识自然, 表达情感思想, 发展思维, 寄托心灵, 凝结智慧的载体。

人的思维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本身认识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都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 再由理性升华到更高的感性认识的过程。思维则是在认识的基础上更高级的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集合的重组与升级。建筑就是大脑思维不断重组升级结果的阶段性物化之一。地理环境的局限, 经济发展速度和程度……无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少数民族都不同程度的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和由此带来的思维发展。先进的文化背后是少数民族思维不断深化而成的强大后盾。

第一、较为混沌的感性认识阶段:在感觉作为起初人们判断是与非或美与丑的标准的时代里, 以意识片段为形式的世界描述是思维展开的主要手段, 对世界的认识处在无法定义和理解的认识搜集中。爱、恨、愉快、悲伤等感情部分和幻想、想象等大脑的基本活动过程交替进行着, 越来越加大“人”与“兽”的区分界线。人们的一切活动只跟太阳的移动有关系, 似乎什么时间, 什么年代, 还是未知的定义。

第二、理性的认识和思维整理阶段:是对所定义的意识片段进行主要联系定义, 并以此作为认识参照, 再对所确立的主要联系定义进行认识抽象的阶段。人们对生产生活经验进行总结和思考并受到本土崇拜的影响, 其思想越发丰富起来。先民在长时期的历史探索和磨砺中不断进步, 对自然和人本身提出了疑问和思考, 创造了独特的世界观和各种解释。起初出现了较为带有想象的并且仍然带有原始色彩的理论:如创世论中认为水、气是万物之源,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是由某种外在力量创造出来的。在演化论和人类起源论中的彝族文献《勒俄特依》说人是“雪”演化而成的, “雪族子孙十二种”, 人是其中的一种。还有关于死亡观、天命论、血统论的社会观等等较原始的提炼和总结。

第三、清晰感性思维的建立阶段:是分支认识的协同认知, 定义和理解事物存在, 包括能动意识、思想、道德、观念、精神、信仰等等。社会的进步和演变, 彝族人对本民族精神生活、家庭道德、身心健康的意识的增强对本民族的审美倾向、社会整体道德、观念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索和提炼, 形成了影响至今的彝族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因此, 建筑的功能和布局组织形式、装饰色彩各方面都渗透了浓郁的宗教、文化、信仰的语汇符号。

一方面, 彝族建筑深受宗教影响。道家思想或道教传入了彝族地区。不仅时间早, 而且很快被彝族民间所接受, 与彝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揉合在一起, 推进了彝族祖先祟拜的发展 (道家或道教思想源于古代的鬼神思想, 也与彝族的原始宗教、生活模式相吻合) 。并且佛教的传入也对少数民族的有重大影响。由此彝族的信仰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本民族宗教也变成了具有浓厚的原始民族特色和外来宗教混合的宗教, 崇奉多神。进而形成的大体的文化思想和道德传统、风俗, 比如劝善理论——劝说人们要行善戒恶。 (修路建桥为善举) 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家庭道德、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还有提倡增强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等等。这一切都在建筑上有所反映, 并集中地表现于佛教、道教等宗教建筑上。

另一方面, 从彝族人自身特性看, 建筑是彝人性格的外在表现。在人际交往的情感表达中火热而直率:以勇敢、吃苦勤劳为荣;崇拜虎, 尚武, 喜欢喝酒的“无酒不成席, 无酒不成礼”的习俗体现了彝族同胞礼尚往来、对待亲朋的道德伦理观念和生活准则:先客后主;以跳菜、唱酒歌等原生态方式表达热情和心意等等。茶、酒、歌是情感表达的三大方式。

总之, 思想文化和性格、信仰作为孕育建筑的土壤, 是民族最为独特的心理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反映。尽管少数民族的感性思维表面看起来是较原始、直接的, 但它的部分伦理、信仰却是先进、深刻的。在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习惯做法的表象背后, 却有着较为深刻而又丰富的哲学、伦理思想。 (少数民族在原始崇拜中通过对自然的献媚, 以求得神灵的佑护和和谐相处, 这正好反映了列维——布留尔所说的, 人类希望通过灵魂的渗透以取得对自然物的神秘支配力量而形成的一种生存意识。) 通过符号话的艺术表现语汇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彝) 普珍.《彝族文化研究丛书》.云南人民文学

篇4:建筑读书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

(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系的特征。这一切让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的建筑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深刻内涵。中国悠久的历史有着自身特有的建筑特色,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更多的将外国的建筑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艺术性。

建筑最重要的是设计,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介绍了,如何设计空间,如何用点、线、面来设计空间。在《建筑:空间、时间秩序》在序言中就讲到了设计首先是一种意识很强的目的性的努力设计师首先必须把问题的现有条件详加整理,弄清来龙去脉,收集相关的资料加以消化。丹麦诗人兼科学家P.海恩这样说过:“艺术在于解决问题,当人们在解决问题以前是不可能有什么模式的。问题的形式就是答案的一部分。”建筑的形式都是有点线面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了解三者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在书中较详细的讲述了点线面三者的几本特点,例如:1.点能和它所处的范围之间,造成了一个视觉上的紧张关系。2.一条线的方向影响这它在视觉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条垂直线可以表达一种与重力平衡的状态;反之斜线是动态的,在视觉上的活跃因素,可以使之处于不平衡的状态。3.面首要的是识别它的特征和形状,它决定与形成面之边界的轮廓线。面起着限定容积界限的作用。面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篇5:建筑类读书笔记

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建筑类读书笔记。而对于建筑中赋予文化特色的方法在此总结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建筑做理性思维之后的文化性表达,这种往往过于形式化,属于技术流;还有一种就是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尽力从中产生灵感,提取信息,然后做理性的分析表达,这是思想流,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追求但却难以达到的。《建筑类型学》这本书为作者汪丽君的博士论文,文中所讲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提取历史本体进行创作的建筑设计方法。

文中首先提出建筑的最根本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也很快就意识到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命题的主旨。其中建筑类型学的主要代表罗西就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它的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从建筑的大环境来表达建筑与其所处场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以类型学为核心的新理性主义美学明确指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出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而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建筑的一切美感都来自于历史,这更加肯定了建筑在历史环境中的重要性,甚至表达了一种建筑永远无法超越历史,而只是借用和发扬历史的涵义。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继承的断代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城市空间的人情味尽失,这迫切的需要我们冲破传统建筑的表层,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建筑中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勇气,读书笔记大全《建筑类读书笔记》。

本书中奖类型学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第三种类型学。原型类型学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范型类型学它是将手段——结果、原因——结果的辩证方法同经济准则结合以替代古代的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位一体说;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新理性主义是运用古典原型的现代主义,从本质上讲仍是古典性主义。它不是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和结构等技术,而是运用接近自然的、传统的或有传统和自然感的材料,结合新结构和构造技术来追求现代的“古典美”。新理性主义认为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寻找活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型”形式,并在这种原型中挖掘永恒的价值,从而生成富有历史感的新意。

而类型学的设计方法就是首先构造出一套“元语言”,即对构成建筑几何要素词汇和基本句法进行构造,当对这套“元语言”构造完毕之后,再去考虑如何用这套“元语言”去构造具体的建筑作品,即“对象语言”。类型学的创作过程是理性与知觉的统一,这种类型学的应用分为两步:首先是对象分析,从对历史和地域模型形式的抽象中获取类型;其次是建构赋形,将类型结合具体场景还原到形式。

维德勒认为,建筑类型学包括三个方面:

1、类型学继承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2、类型学继承了特殊的建筑片段和轮廓;

3、类型学是在新的文脉中将这些片段重组的尝试。它通过探寻城市空间类型的选择和转换来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性、和-谐,因此而维持城市的空间秩序。类型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类型的处理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类型的思想将城市形体环境的秩序结构作为具有意义的实体 来感知,它是城市形体环境组织的恒定法则。

功能主义将类型简化成只是布局上的图案、交通路线的网格,完全否定了建筑的自律性价值;并且认为在城市的分类上,功能因素远超过都市景观或造型因素。类型学的形式不是光秃秃的形式,而是同原型相关的具有深刻内涵的形式,它强调类型选择来自于传统,但忽略建筑风格上的连续性,它所要创造和重构的“共同的现实”,必须是在纵向和横向两种时空中呈现出来的,既有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同时也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价值,既具有现实可能性,又具有某种超越性。

篇6: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关键词:建筑美学;水利水电工程;价值;发展前景

1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反映一个时期、某个区域、某种文化氛围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建筑之美的独特见解和对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一般艺术作品的美学规律,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美学法则。但是,建筑美学法则不能完全反映具体的建筑创作,建筑艺术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并不是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进行判断”的纯粹美。

2东西文化中的建筑美学

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具有深厚的哲学根源,同时又偏于追求道和伦理,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和多民族的特点。而西方传统美学,则更多的追求规则和简单。对于现代建筑美学而言,西方建筑更偏重于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地基的稳定性、建筑材料的强度等,同时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在建筑中运用新材料、开发新技术,从而彰显民族和时代的个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建筑美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大批框架结构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大体积钢结构建筑物,很多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欧式建筑,忽略了建筑物民族化、地域化的重要性。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美学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源远流长,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再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彰显着我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人文气息和建筑美学。就人文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从立项到建成投产,处处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美学深受人文的影响,自然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由于我国建筑美学长期以来深受哲学的影响和追求伦理道德,我国现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把工程和艺术的界限划分得比较清楚。工程本身是一门艺术,虽然不可能像艺术作品一样给人感官上的震撼和精神的享受,但是如果能够在工程上运用建筑美学并且融入艺术的美,将会使工程发挥其最大限度的效益。整体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迅猛,涌现了一批批经典的工程,但这众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了我国水利人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在建筑美学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4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如果能够在考虑工程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恰到好处运用建筑美学,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工程的价值,带来多方面的效益。我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巧妙的运用了建筑美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出了深厚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旅游价值,为整个四川盆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美国著名的胡佛大坝,在设计上结合了西方的建筑美学,同时与美国西南部特有的自然风貌融合在一起,不仅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就业和经济问题,后来也成为了美国大坝史上的传奇。近年来,美国著名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也在此处取景,使其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巧妙的将建筑美学融入到水利水电工程中,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推动一个区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发展,将水利水电工程和建筑美学的价值都更好的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运用建筑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5水利水电工程中建筑美学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我国水电事业的高峰期已经结束了,但是我国水力资源丰富,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水力资源有待开发,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第一,巧妙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建筑美学与社会主流文化,体现社会的人的主流思想与建筑美学的关联。第二,更加注重建筑美学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做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三,更好的在建筑美学中融入人文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升华“上善若水”的境界。

6结语

篇7:《建筑模式语言》 读书笔记

《建筑模式语言》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的研究成果。其通俗而智慧的语言,完全没有专业研究机构的深奥与距离,让人们轻松了解建筑规划与社会的关系的同时,并拓展至对人性的洞察。最最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给人以崭新的启示,它给我们很多细微而具体可实施的结论,这些结论都是经验与科学积累的结果,尤其是生态学的。“分”和分到某个“度”,是贯穿全书的观念。大的方面,我们如何从最原始的最基础的那里找到我们未来应该的方向。具体到现实,一个“好社区”如何规律可循。

以下是读书笔记——

前言

这些模式在今天和以后的500年间将成为人性的一部分,成为富有人情味的行动的一部分。

模式一:独立区域

1、大都会各区只有在它的每一区都成为小的自治区,并足以成为独立的文化区时才会趋于平衡。

2、希腊式民主中全体公民都能聆听演说家的雄辩,并能对立法问题直接投票,因此,他们的哲学家认为一个小城市可能是最民主的国家了。

3、独立区域是语言、文化、风俗、经济和法律的天然容器,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要竭尽权利促进独立区域及文化的发展。

模式二:城镇分布

1、小村庄不会产生现代文明,世界毁灭一定是城市过大。

2、经济学和生态学论证:100万人口的城镇相距250英里,10万人口的城镇相距80英里,1万人口的城镇相距25英里,1千人口的城镇相距8英里。

3、睿智的政府应制定分区与土地转让政策刺激鼓励合理的城镇分布。

模式三:指状城乡交错

1、城市同乡村保持密切接触是一种生物学上的需要,现在还无法透彻理解人为什么一听到鸟儿的啼鸣就会产生心理的愉悦。估计跟遗传学有关。

2、将市区扩大成蜿蜒曲折的向农田延伸的指形地带,每人应当在10分钟之内能够步行到乡村。

3、城市指状带的宽度应不超过一英里,而农田指状带的宽度不应小于一英里。

模式四:农业谷地

1、适合农业的土地也最适合于建筑,而土地被毁坏多少个世纪都无法恢复。所以要慎重。

2、保护农业谷地,即使不能成为农场,成为荒野也很好啊。

3、城镇发展向山坡和高地转移,谷地一览无余,看城市或者从城市看出去都很美。

模式五:乡村沿街建筑

1、市郊是人类聚居地的过时的充满矛盾的形式。

2、在城乡交会的地区,各乡村公里至少相距一英里,以便原野和农田保持至少一平方英里的完整性。公路沿线建筑家园,离公路有一宅基地的间距,宅基地至少半英亩面积,在住宅后有一平方英里的旷野和农田。

3、听起来好象很奢侈,按照如此规划,一平方英里会出现400户人家,1600人口,其实和普通市郊人口密度相差无几。

模式六:乡间小镇

1、大城市犹如一块磁铁,乡间小镇保持繁荣的出路是保养乡味。

2、政府激励对农业区进行农业性冒险投资;划分绿化带与城市区隔保护小城镇;小城镇提供不同于城市的社会分工服务,比如旅游、度周末、野营,还有那些不喜欢城市的老年人隐居。当然也包括一些过劳的年轻人。

3、把每个小城镇当作政治社区对待,让其自给自足,不要成为外地工作人员的集体宿舍。

模式七:乡村

1、为了利用土地,土地应当属于一个大家庭的全体成员:其中许多人已经死去,少数人还活着,无数人尚未降临人世。2、我们把土地当作享乐的工具和经济利润源泉,土地就是迪斯尼乐园。公众将失去自由徒步的欣赏田园风光、充满乐趣的野餐和探幽。

3、应该把所有非城市的土地——乡村,都定义为公园。

模式八:亚文化的镶嵌

1、价值观念不可名状的混合将趋向于产生毫无特征可言的人。价值观念不可名状的社区将毫无文化意义。

2、可以有多元城市,但一个社区多元化是糟糕的。亚文化区是生态学领域的事,空间上是分散的,各具特色的亚文化区才能保持其特色。作为个人才能获得个性上的认同与尊重。尽可能把城市划分为数量众多的、小型的、彼此截然不同的亚文化镶嵌区。

3、亚文化区是小规模的,小到足以使每个人都能到与之相邻的生活方式丰富多采的亚文化区去。最大的亚文化区直径为四分之一英里,7000人的社区。

模式九:分散的工作点

1、住宅和工作之间的人为分离造成人们精神生活中无法忍受的创伤。这种分离会强化如下看法:工作是苦力,家庭生活才是“充满生气的”。

2、避免工作点的过分集中,和家庭生活脱节。小型的、分散的工作点更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与供应状况,创造性程度大大超过集中而又尾大不掉的大工业企业。记住,城市就是集中的全部实惠,不是其他。

3、让工作有家庭感。大家可以午餐时碰头,孩子们能来串门,看看爸爸怎么工作。

模式十:城市的魅力

1、城市如果只有那些居住在最大中心富有的幸运儿才能饱览它的丰姿,那这个城市是一个徐娘。

2、在大城市区内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地方设置具有城市魅力的商业区,五万人的城市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十万人的城市应该组织一个交响乐队。任何一个商业区都不能发展到为三十万人以上的人口服务的规模。

3、城市的魅力就在于自己所处的商业区拥有城市所有商业文化中其中一种模式的鲜明特征。这样,所有的的城市商业区都值得光顾一番。

模式十一:地方交通区

1、一旦做出明确区分短途旅行和长途旅行之间的区别,汽车带来的交通与社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汽车本身不会产生问题,用汽车做短途的交通工具才是问题所在。

2、当人们使用汽车时,每个人占据的空间是步行时所占空间的100倍。汽车仅仅由于它的几何形状而引起社会瓦解是完全可能的。

3、把城区划分为地方交通区,每一区直径为1至2英里,区内交通步行或自行车,并设置障碍让汽车行使不便。如果10英里之内的距离仍然存在大量使用私家汽车的话,这样的规划和城市管理就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

模式十二:7000人的社区

1、把“国家划分成区”是杰斐逊总统的竞选口号,这是防止犯大错误的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是人不够聪明能干,而是是人都会犯错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错误减小。

2、在任何一个超过5000到10000人的社区里,个人的呼声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雅典全盛时期的拇指原则:地方机构的最高成员,与任何一个市民之间不应间隔两个以上的朋友,假定每个人在他的地方社区认识12个人,根据这一见解,一个政治社区的的最佳规模是5000人。

3、把地方政府放在很显眼的位置,而不是令人生畏的,感情疏远的、脱离现实生活的、隐藏的大楼内。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让他们暴露危险一些,会让他们更自觉。

模式十三:亚文化区边界

1、各亚文化区必须被一片尽可能大的无人居住的土地分隔开来。

2、在自然界,同一物种的一部分成员和另外一部分成员彼此间被空间边界,诸如峻岭峡谷、大江巨川所隔断,会演变得具有明显区别的品质特性。两个民族相距太近会造成纠纷并让弱势的一方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

3、天然边界可能是这样一些地方:乡村、通往水域、僻静区、珍贵的地方、池塘;人为边界可能包括环路、工业社区、工业带、青少年协会、有屏蔽的停车场。

模式十四:易识别的邻里 1、今日发展正在毁灭邻里,人们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容易识别的空间单元。

2、一个邻里的合理人口500人是比较现实的数据,空间直径范围不大于一个街区(300英尺)。不仅如此,道路每小时交通量超过200次,探亲访友就寥寥无几了,每小时超过550辆,街上邂逅聊天就凤毛麟角。

3、易识别的邻里社区对街道的态度:街道生活并不侵扰我的家,从街上带进来的只是一片欢乐。我感到我的家扩展到整个街区。

模式十五:邻里边界

1、亚文化区边界的论述也适用于有独特风格的邻里,它就是亚文化区的缩影。

2、从心理状态获知,邻里边界最重要的特征是限制进入邻里的道路,哪怕是感官上的,比如,社区形成更多的丁字路就比网格路更容易形成邻里边界。更比如,进入一条街道有标志性的门道。

3、为了避免太过的封闭,街角有杂货店或是一些小聚会的坐椅,这是最亲切的邻里边界。

模式十六:公共交通网

1、瑞士和法国完全集中在巴黎的铁路系统不同之处是,即使在最遥远的山谷和最小的地方,铁路仍然为之服务。这样做赚不了钱,而是出于人民的意志。法国各地区的繁荣衰落都取决于同巴黎的联系,而瑞士工业遍布整个国土,这个国家社会结构稳如盘石。

2、处理公共交通的传统方法是假设线路是第一位的,而把线路连接起来的换乘站作为第二位。我们的建议应该刚好相反。

3、让地方社区来控制换乘站,以便社区只同为这些换乘站服务的那些运输公司签定合同,这样避免各种交通工具由于竞争而产生不合作的现象,公共交通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模式十七::环路

1、不能分割社区。

2、每一地方交通区至少一侧不和高速公路邻接,而能直通乡村。

3、高速公路应低于地面,否则1-2英里范围内噪音都清晰可闻。

模式十八:学习网

1、城市应向它的青年传授生活方式,无正规学校教育的社会能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具有创造性、积极进去的人。

2、实现学习过程的非集中化,通过城市的许多地方和市民的广泛接触,来丰富学习内容:车间、家庭教师、热心帮助青年的行家、教小孩子的大孩子、讨论会、兴趣小组、师徒。考察这些状况,描述他们,设想把他们排成“城市的课程表”。

3、这种学习也应视情况付费,为社区纳税以便扩大和丰富学习网。

模式十九:商业网

1、每一个商店既可开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新区,也可开在希望能吸引对方顾客的剧烈竞争区,人们往往倾向于第二种。

2、事实是第一种选择更安稳,商店要均匀的分散开去,少强调竞争而多强调服务,当然要保持足够的竞争,让经营不善的商店停业。但重点是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

3、社区商业和中心商业有差异,最好的是,社区商业合作多一些,稳定一点,中心商业头破血流,顾客才能享受更好的服务。

模式二十:小公共汽车

1、公共交通必须有能力在大都会把旅客从一点运往任何一点。

2、出租车费用昂贵,社会存在大量的没有轿车和收入更低的人群,包括残疾人,小公共汽车保证把他们送到家的拐角处而不是社区大门。

3、建立小公共汽车系统,载客最多6人,由无线电控制,通过拨号打电话雇车,每条线上隔600英尺建立站点,并在站上安装电话并可直接与司机交流。在线上的小公共汽车为了接送客人可以适当的绕一下,拐一下。

模式二十一:不高于四层楼

1、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人发狂。精神病和犯罪率提升一倍。

2、居住的房子,“不高于四层”能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建筑的高度和人的身心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3、当母亲在厨房的窗户看不见自己在街上的孩子时,心里就焦急担心,数据统计,仅仅因为建筑的形态,儿童与外界的接触交流,100分是满分的话,低层86分,高层只有29分。

模式二十二:停车场不超过用地的9%

1、人们下意识的认识到外界环境是他们社会交际的媒介。从社会和生态方面讲,那些富有人情味的,尚未被停放的汽车所毁坏的环境,用于停车场的面积小于9%。

2、每块土地都必须自己照料好自己,绝不允许自己解决这块土地的问题而以牺牲另一块土地为代价,独立停车区遍布整个社区,独立自主、一丝不苟的运用这一原则。

3、地下停车场无法满足所述条件,它会破坏植被而改变地面空间的性质。再重申一下,用地不超过9%,并且每一停车区不大于10英亩。也即300辆车。这当然会引起商务中心的巨大变化,所以公共交通网和分散的工作点社会意义深远。

模式二十三:平行路

1、现已证明,在今天城市街道上汽车的失速问题主要是交叉道路所引起,即左转弯和十子交叉路口。瑞士泊尔尼是没有遭到严重堵塞的几个欧洲城市之一,原因就是古老中心是由五条平行路构成,几乎没有交叉街道。

2、主干路是交替单向平行路,相互隔开几百英尺的距离,它会造成很多绕道,但全面分析之后最感惊讶的是,相似的状况,旅程长度只会增加5%,但平均车速会提高三倍。

3、为了使城市保持这种性质,必须阻止人们利用汽车做短途旅行。

模式二十四:珍贵的地方

1、人们不能维持他们精神上的根及与往昔的联系,如果他们居住于其中的物质世界不能维系这种根。简而言之,历史陈迹是区域的精华。

2、在任何一个大的或小的地理区域,都要向一大批人征求意见:什么能体现或代表他们与这块土地息息相关的命运。

3、一旦这些有意义的地方被选中,就要对它进行修缮保护,强化其公共意义,最有效的办法是人们要步行经过一段路程才能到达,避免源远流长的根遭到亵渎。

模式二十五:通往水域

1、人们具有一种天性,向往万顷碧波,但人们纷至沓来,会使水质遭到破坏。

2、滨水区的土地必须保留作为公共用地,凡破坏滨水区的公路只能靠后设置,靠近滨水区的公路只能与之成为直角。

3、滨水地带的宽度影响滨水区的生活方式,在高密的开发区域可能只是一条简易的石砌散步道,低密的开发区可能由海滩往上延伸几百码的一片公共用地那么宽。

模式二十六:生命的周期

1、为了使人的生活过得美满充实,在其人生的不同时期,每一个时期都要划分得一清二楚,各具特色,决不雷同。对此,社区责无旁贷。

2、《认同感和生命周期》一书中,描述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八对关系:婴儿的信任对不信任,幼儿的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儿童的主动精神对内疚,少年的勤奋对自卑感,青年的认同感对认同感的扩散,初出茅庐的成年人的亲密感对孤独感,成熟的成年人的开创力对迟钝性,老年的完整性对绝望。

3、与此相关,平衡的社区包括对环境的历史记录,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世俗礼仪,婴儿要有栏杆的小床和诞生地纪念,幼儿拥有自己的地方和特殊的生日,儿童有邻里的游戏的场所和最初的朋友,少年有冒险的地方并付应付之款,青年有兴趣协会和毕业典礼,未成熟成年有夫妻的领域并建造家园,成年人有自己的书房和一些公共权益的集会,老人则有家庭相伴并准备好葬礼和墓地。

模式二十七:男人和女人

1、幼儿园的活妇女干,职业学校的事男子做,超级市场由妇女经管,五金商店由男人营业。在男女分离极端严重的社会中,人们忽略了以下事实: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纯粹是男人干的事或纯粹是女人干的事。

2、只有男人和女人两者能够共同影响城镇生活的每一部分,我们才会了解什么样的空间模式将最好的与这种社会秩序共处。

3、确信,从厨房到钢厂的任何规模的任何工程项目而言,均要切记男人和女的平衡。

模式二十八:偏心核

1、城镇即没有十分密集的活动区,也没有异常的安静区,地方密度的随机性搞乱了社区的个性,制造了混乱。

2、居民总是下意识的朝着市中心的购物中心去采购而不是向着市郊走。这一顾客汇集现象,得出以下结论:社区的中心,也即最热闹的地方,应设置在社区朝向较大城市中心的那个点上,即中心应当设置于朝向城市的社区边界上。如果我们遵循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城市中一条优美的鳞状的梯度变化的曲线,城市获得如此高度连贯的结构,活动区和安静区就一清二楚了,而且人人都可以进去。

3、在每一社区的边界内,标出最接近于最近的城市中心的那一个点,这一个点将成为密度峰,并成为“偏心”核心的核心,容许高密度区从边界向社区的中央凸入,从而扩大朝着中心的偏心核。

模式二十九:密度圈

1、方便和宁静,两种愿望的平衡决定住宅密度的梯度曲线。

2、一旦社区核心十分清楚的选定了位置,则要环绕核心规定逐步递减地方住宅密度圈。因为实验证明人们的居住选择偏向,从方便到宁静的生活平衡选择,人数也是逐步递减的,有准确的数据规律可循。

3、由于这样的选择,完全有可能在每一密度圈内可利用的住宅总数符合希望住在这些距离内的人数,这样,在离中心的不同距离内,土地价格就没有必要不同,无论贫富,都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动静平衡。

模式三十:活动中心

1、为社区创建集中常去的地方,仅仅是独立分散的社区无补于城市的生活。

2、修改社区内小路的布局,让人们要很方便的走到活动中心,同时这些中心要足够小,45乘60英尺就够了,它能使正常的公共生活井然有序的集中起来。而活动中心的功能是互相支持的,一天的同一时间里,吸引相同的人。不能把小花园、嬉戏设施和物业保安集中,人们走进这两种地方心情是不一样的。

3、在整个社区创立许多活动中心,相互散开的距离约为300码。

模式三十一:散步场所

1、每个亚文化区都需要一个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中心:即你可以去那里观看他人和你被他人所观看的一个地方。

2、经过推测,在10分钟或更少的时间内,就能达到散步场所,人们将会经常使用他——甚至每周一两次,而超过20分钟才能达到的距离居民就不怎么去了。

3、若每150平方英尺内不到一人的铺装地面的地方,看起来将死气沉沉、毫无吸引力。1500英尺长的散步场所适合典型集中区的人口密度,如果它的宽度不超过20英尺,应能充满生机。

模式三十二:商业街

1、购物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交通的畅通程度,它必须位于主要交通干线附近,但同时,顾客还希望获得安静、舒适、安全的购物心情。

2、地方的商业街应以短的步行街的形式发展起来,它们和主路成直角相交,商店不在这些有汽车通行的街道上。而停车场辟在商店区的后面。

3、在商业街与公路十字相交的地方,要使交叉道路开阔,并向行人提供优先权。

模式三十三:夜生活

1、每个社区都应有某种公开的夜生活。人们乐于夜晚出门。城镇的夜晚别有情趣。

2、灯火通明,是吸引人夜生活的必要元素,人们才能感受到夜晚的安全,因此,独立的咖啡座、冷饮店、酒吧间、书店、小超市、加油站,本身都不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它们必须集中起来。根据观察,形成夜生活活动场所的数量最小数字是6。

3、但是,另一方面,把各种晚间服务机构联合成大规模的夜市活动中心,也会使人在感情上产生疏远。应该鼓励把夜生活活动中心均匀分布在整个城镇。

模式三十四:换乘站

1、特别需要公共交通的人的工作地点和住宅应位在换乘站周围。

2、使换乘站的内部和外部的行人网络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比如,停车场设在和换乘站一边,用桥梁和地下通道让换乘时的步行连续。

3、要使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距离缩小到300英尺,绝对最大值不超过600英尺。

模式三十五:户型混合

1、在生命的周期中,没有一个时期是自我满足的。

2、鼓励在每一个邻里内,每一住宅组团内发展户型混合,以便单人住宅、夫妻住宅、拖男带女的家庭和集体住户相邻共处。人们通过这种媒介才会感觉到他们的生命之路。

3、这种混合的尺度究竟是多大呢?就区域整体而言,应确定每一种户型需求的百分比,用百分比去指导邻里逐步发展的户型混合。同时,如果这种混合存在于一个小得足以具有某种内部的、政治和人情交往的群体中时——这可能是由12个家庭组成的一个住宅组团或一个500人的邻里,这种混合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模式三十六:公共性的程度

1、人们是各不相同的,其最基本的区别之一是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在邻里内为自己的住宅选址。

2、喜爱社区型和喜爱私密型的性格迥异,他们对安全的态度一致,对安全的方式不尽相同。外向型认为熟悉就是安全,内向型觉得不为人所知就很塌实。当然还有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士。

3、在每一邻里内建造大致等量的三种住宅,僻静的地方道路弯弯曲曲,热闹的地方,从早到晚都有行人通过。

模式三十七:住宅组团

1、居民在各自的住宅内不会感到舒适,除非住宅能形成一个住宅组团,并有一块各户共有的公共用地在其间。

2、在某一公共用地四周或道路两侧安排建造住宅,形成粗略但易识别的由8到12栋住宅构成的住宅组团。住宅组团的布局以每个人都能步行通过它而无侵入私人土地之感为准绳。

3、人相互确认对方存在的价值,是不可或缺的最低限度的人性。

模式三十八:联排式住宅

1、典型的联排式住宅内部是昏暗的而且好象从同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缺乏生活的情趣并受到交通的干扰。

2、解决上面的问题,联排式住宅要坐落在人行道两侧,而这些人行道与地方公路以及停车场连接成直角相交,让住宅只面向小路。

3、同时,获得每一住宅的正面宽而进深浅,力争让住宅30%是固定周边,70%是自由变动的周边而不是与之正好相反的以往不好的模式。

模式三十九:丘状住宅

1、人们的生态需求,在居住中呈现三种特征,一,同地面和邻居联系,二,拥有私人花园,三,每一单元各具特色。

2、为了在每一标准英亩内建造33幢以上的住宅,或为了建造三到四层楼高的住宅,建造丘状住宅是能够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

3、使它们形成层层退的阶梯形露台,每户都有私密的室外空间,呈缓坡面南,中央有一条室外楼梯,也面南,延伸至地面的公共空间。

模式四十:老人天地

1、老人需要老人,但老人也需要年轻人,而年轻人也需要和老年人保持接触。一旦老人被隔离进老龄社区,他们和过去的关系就会一笔勾销。

2、老人需要事情做,老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对小东西备加爱护,而孩子们又转过来成为他们虚弱的眼耳手足。老人由于过分的体贴入微的关照会变得意志薄弱,他们被好心的孩子送进全面护理的疗养院,反而不能自足。

3、社区应保证正常的年龄分布,每600人中应该有30-50名65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就不会觉得生活寡闷,老人中5%的需要全时照料,也就是每50个老人中有2-3人需要全面护理,一般一位护士能伺候6-8名老人,这样,邻里集体聘请护士负责全面护理是可行。最重要的,是让老人住在他们熟悉的邻里内。

模式四十一:工作社区

1、确保工作就是生活而不光是在挣钱,最好的方式是工作点周围的地区应当是一个社区。

2、各种行业老死不相往来,导致相互漠不关心,我们认为,各种职业都赋有内在的价值和尊严,不分高低贵贱,人们对社会负责的那种局面才会出现。工作社区有助于不同职业的人交流。

3、鼓励形成工作社区,让整个社区都有若干小的工作点,或是庭院、广场,或是一间小的咖啡馆,或是午餐的地方。但全工作社区的工作点不应超过10至20个。

模式四十二:工业带

1、被夸大了作用的划区法把工业和城市生活完全分离开了,并促使居民住宅的邻里变得非常不符合现实生活。工厂影响居民的宁静和安全,居民也把工厂当作疾病,可是又要依存其提供生活的保障。

2、为工人提供福利,环绕在公园四周的花园更多是为了炫耀,相比起几个小小的内部庭院对工人们的用处,工业公园对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贡献为零。

3、数据显示,9.9%的工厂才需要20—25英亩的土地,所以工厂有能力足够小,这样,就有可能在密聚的街区腾出一个必不可少的1-25英亩的场地。工业带宽度200至500英尺,分散到长长的街区去,让它来形成社区之间的边界。邻里边界区就不会是一个被人遗忘而危险的地区,小孩子也容易去玩。

模式四十三:像市场一样开放的大学

1、集中的、与世隔绝的大学扼杀各种学习机会。

2、大学如同传统的市场,成百上千个小摊点,来者不拒,能者为师,有人去授课,这门课就算开设了。

3、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来看,这意味着大学向各种年龄的人开放,他们可以去上课,上到一半可以去小便,小便之后不回去。从物质环境来说,市场式大学有一中心十子路口,大学的办公室就位于此处,教室就从该十子路口向外扩散,沿步行街分散在两侧的小楼房内,与全城镇融为一体。

模式四十四:地方市政厅

1、居民缺乏政治力量,无法行使地方管辖权,因为物理环境上就没有提供这样的空间形式。

2、地方市政厅不是有形的政府形象,他的目的是居民能够参与,代表自己,发表仅仅属于社区的意见。

3、每一个7000人或更少的社区内,应建立一个装有扩音系统的论坛、长凳和张贴通知的墙壁。并把它设置在最繁华的交叉路口。

模式四十五:项链状的社区行业

1、如果地方市政厅周围没有居民们为他们自身创办的各种小的社区活动中心和兴趣行业,那么它将形不成履行社区职责的能力。

2、社区自治政府的蓬勃取决于为数众多的、特定的政治团体和兴趣小组,但一般来说,这些团体规模小,资金不足,社区有责任提供不收租金或者极低租金的小小的活动场地。这些场地像个小店面,建造得妙趣横生,行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团体的思想和宗旨。让他们自由发挥功能,检验自己的思想。

3、举点例子吧,想想这样的社区。比如这样的团队活跃在社区之中:为贫困儿童收集旧物,社区绿化爱好小组,小小的社区摄影展,自助的跳蚤市场,居民之间的物品置换空间。

模式四十六:综合商场

1、超级市场可能越来越大,和其他工业联系在一起,一排排货架,与收款员短暂乏味的接触,使得市场缺乏人情味的交往。

2、提倡建立综合市场,有许多小店构成,建筑结构尽量简易,只提供屋顶、主柱和走廊,允许各种不同的商店,根据各自特长和需要,创造他们自己的环境。

3、综合市场的经济基础如何抵抗超级市场的工业效率,一方面,小商店需要集群与协作,同时,与身材瘦削、活灵灵眼神的果农交谈与侃价的乐趣,可以不需要那么追求效率。

模式四十七:保健中心

1、在一个普通的邻里内,根据简单的生物学标准来评定,90%以上的来往行人是不健康的。

2、大医院,病人被当作商品看待,更遗憾的是,一些所谓的保健中心尽管提倡保健而非治病,但只不过纸上谈兵,方法不当强化的却是病人对自己病的病态行为。

3、英国著名的佩卡姆保健中心,两名医生负责管理,医生的注意力是游泳池、舞厅和露天的餐厅,而接受体检的,不是个人,而是全家人。这是一个日常的聚会。

模式四十八:住宅与其他建筑间杂

1、无论什么地方,城镇的住宅区和非住宅区截然分开,非住宅区将迅速变成贫民窟。因为,使用者不是所有者的那些地方,将缺少整体环境组织中不断进行适应和修正的序列,而破坏社区环境的整体质量。

2、一个人在精心布置家庭方面总比在其他地方花时间多,要他在感情上平分秋色是不可能的。

3、防止白天吸引人的地方正在成为无人居住区,所以,要把住宅间杂在各种建筑功能的结构中,使整个地区适于居住。

模式四十九:区内弯曲的道路

1、直达交通速度快,噪音大,非常危险,区内的道路都应该设计成弯曲的。

2、过路汽车在此路上没有目的地,重要的是不能让司机找到任一条弯路有捷径。

3、一条弯道为50幢住宅服务,让弯道服务的汽车数量低于50,安全和安静就有保障。并且务必使道路真正成为狭窄的:17至20英尺宽就足够了。

模式五十:丁字形交点

1、十子交叉点上的碰撞点多达16个,丁字形只有3个。

2、更充分的证据,丁字形交点上垂直相交,最安全。

3、知道该怎样设计公路了吧。

模式五十一:绿茵街道

1、沥青和混凝土只适用于铺筑高速公路,一条通往住宅的道路铺上寥寥的几块石头就足够了。

2、地方公路铺筑得又宽又平,就会鼓励司机高速驱车通过我们的住宅。行人无可做坐,孩子无可玩,地表排水遭破坏,动植物无法生存。

3、在路面上栽种绿草,上面偶尔铺砌石头,够车轮滚动就成,开车的时间毕竟是少数,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拥有绿草如茵的街道。

模式五十二:小路网络和汽车

1、汽车对于行人来说是危险的,可是各种活动恰恰发生在汽车和行人汇合的地方。行人和汽车分开各行其道,是普通的规划实践,可是,在任何车辆完全隔离的地方,很少有那种生机盎然的情景。

2、模式五十一提供了一种人行路和车行路合二为一的方式,但在交通密集的区域,小路和公路并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修建特别宽的人行道。

3、如果把人行道设计成与公路直角相交,而不是并行,小路就会逐渐形成与公路截然不同的第二网络。

模式五十三:主门道

1、城镇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大小,都是它的居民可以识别的某种地区。强化这种识别,以使该地区的独特性被加强,显得生动,需要跨越边界的门道,也即社区的标志。

2、边界标志意味着,一种活动的结束,另一种活动的开始。

3、一扇门,一座桥,一个林荫道,或者穿过楼房的门道,使门道成为富有人情味的完整的建筑构件。

模式五十四:人行横道

1、公路交通量对于横穿公路的人足以形成2秒以上的延时,就应该在交叉路口造一个关节。

2、让汽车减速的方式是人行横道比公路高出6到12英寸,并且有一斜坡与公路衔接,坡度为1比6,这样人在横道上从远处容易看清楚,强调了人在人行横道上的权利,而对汽车来讲也很安全。

3、还有一些办法,比如,把公路宽度缩小到仅有直通车道的宽度,在车道间设置安全岛,你可以一个一个的跳过去,在宽阔的道路上适合这样的形式。

模式五十五:高出路面的便道

1、当人行道高到不能让汽车撞上他们,他们才会感到安全,舒适。

2、首先要足够宽,超过12英尺。小到6英尺时,人就感觉汽车在身边呼呼。如果条件不允许,就在公路一侧设置人行道。

3、其次是高度,汽车爬上6英寸高很容易,让汽车处于行人的视线之下,便道有18英寸高,行人就感到安全。

模式五十六:自行车道和车架

1、骑自行车的人总是受到正在他前面开车门的人伤害。

2、骑自行车的人乐于在人行道而不是公路上骑车,因为这样对他们自己来说安全了,而且这样路程可能最短。

3、有必要建造自行车专用道,低于人行道几英寸,将自行车道路引进每幢楼房100英尺内,并设置自行车架。

模式五十七:市区内的儿童

1、儿童不能探索成人世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成人。而城市险象环生,儿童没有探索的自由。2、为儿童专门设置有颜色的小路系统作为自行车道网络的一部分,绝不与汽车相交,让这条道路受到注视与重视。

3、儿童骑着三轮车穿过人行街、货栈、商店、花园,了解有趣的城镇生活。

模式五十八:狂欢节

1、城市需要异想天开。

2、城镇要留一部分空地供狂欢使用。

3、人们需要发泄,如果不给予正当的空间,总会发展出病态的娱乐,比如打架斗殴。

模式五十九:僻静区

1、城市需要僻静区。

2、城镇的一部分要利用围墙、建筑物和间距来保持静悄悄。

3、剑桥是一个例子,每个学院都有静悄悄的庭院延伸到剑桥河边。当然不应该止于大学,是人都有此需求。

模式六十:近宅绿地

1、距离压倒需要,如果人们离绿地3分钟以上的路程,人们就懒得动。

2、开阔的公共绿地最好不远于每一工作地点的市民750英尺的距离。这意味着绿地应该按1500英尺的间距均匀分散全城。

3、绿地直径最少150英尺,面积至少60000平方英尺。

模式六十一:小广场

1、广场太大,人们会感到空空荡荡。在一片空地面积超过每人300平方英尺,人们就有荒凉之感。

2、一个人的脸在70英尺左右的距离才能辨认清楚,洪亮的声音在直径70英尺之内人们才会下意识的感觉大家联系在一起。

3、建造一个比你原先想象中小得多的广场。通常直径只有45至60英尺。这一点仅适用于它的横向宽度,纵向可以再长一些。

模式六十二:眺远高地

1、攀登高地俯视纵览,是人的基本天性。

2、高地具备区分与仰慕两种功能。

3、7000人的一个社区应该有一个高地,高地过少,会显得特殊而不能成为人们的标记。高地高度为全社区的人都能看到。在任何情况下,它们应当让人们自己攀登。不要让电梯公司打高地的主意。

模式六十三:街头舞会

1、今天人们不在街头载歌载舞原因何在?

2、情绪的变化受到环境空间的影响。

3、在广场和夜市中心,有坐靠和小商亭的地方,建造一个略高于地面的平台。人在人群中起舞会感到羞涩,在台上会觉得在表演,可以不那么正常一点。

模式六十四:水池和小溪

1、精神分析学家荣格认为巨大的水体表示做梦者的无意识状态。

2、保存天然的水池和河流。让河流成为市内的天然障碍。

3、把雨水收集在明沟,让它流经人行道和宅前。

模式六十五:分娩环境

1、分娩不是疾病,分娩是自然现象。

2、产妇12小时之后才被允许抚摩新生婴儿,或许更长时间,才能看到丈夫。

3、建造适于天然分娩的家庭护理室,全家人都可以住进来,分娩是在全家居住的一套房间内发生,大家都来接受训练教育。

模式六十六:圣地

1、仪式是人生的门道。通过习俗、社交而生根,成为圣地。

2、神圣的东西是人们感受到它的神圣。经过重重回廊、高低台阶、许多牌楼与大门,耐着性子才能揭示真相,这是空间带来的圣地感受。

3、在每一社区邻里中,都要一片容易识别的珍贵的地方作为圣地,并形成叠套的围墙,幽深圣洁。人们在那里举行人生不同阶段的仪式,包括出生和死亡。

模式六十七:公共用地

1、公共用地让自己感到与社会体系保持联系,并成为居民聚会的场所。

2、邻里所需要的公共用地数量应约占私人土地的25%。

3、这种公共用地和公园提供的空间不是一个概念,公园的公共用地缺乏住宅组团的功能基础。

模式六十八:相互沟通的游戏场所

1、儿童需要儿童的程度超过需要他们各自的母亲。如果儿童不能在一起痛痛快快的玩,今后一生患某种精神病的可能非常大。不是恐吓,作者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调查。

2、儿童应该有安全的公共用地。父母就会减少担心而让儿童一起玩耍。

3、每一儿童必须至少和5个同龄儿童保持接触,那至少要在每64户住家的范围内,一片狭长不横穿公路的土地连接起公共用地、小路、花园。把这片土地建成孩子们沟通的游戏场所。

模式六十九:户外亭榭

1、上面有顶盖,四周有立柱无墙壁,正好提供一种开敞性和封闭性之间的平衡。

2、亭榭的设计合理会让空间变得富有人情味,考虑高出地面,低矮少暴露的坐椅、齐肘高的“靠人墙”,分别提供给交谈的中心和未允许但想听交谈的人。

3、把亭榭设计在重要的便道旁,在住宅的视野内。

模式七十:墓地

1、在任何一个激励人们去生活的社会中活着的人纷纷谢世是每天司空见惯的现象。

2、墓地设置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及向儿童隐瞒死亡之谜的忌讳,是不太健康的精神。墓地和葬礼最大的意义是给活着的人。

3、缩小公墓范围,分散墓地,恢复墓地与社区的联系,安排围栏,墓旁小径,铭刻碑文,归属产权,让墓地成为圣地。防止墓地无止境,200年后,遗骸归大海。

模式七十一:池塘

1、人们在自然的水边平安长大,相反人工的池塘和游泳池能生出危险。

2、自然的水域都是缓缓的由浅及深,上面各种东西、地形构造、生态环境有明显的序列,这样的过渡富有人情味。

3、池塘的起始水深为1至2英寸。

模式七十二:地方性运动场地

1、人体不会因使用而损坏,恰恰相反,不用才会损坏。体育活动是满足肌肉心理感情的东西。

2、体育锻炼要在近在咫尺的地方,场地要分散在每个邻里中去,人们才便与参与,跑步、网球、篮球,就象在街角杂货店一样。

3、运动场开放,使这些运动成为路人一睹为快的表演节目,并以此吸引他们参加。

模式七十三:冒险性的游戏场地

1、游戏主要功能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看起来干净、挺好的、有益于健康的其实恰恰让儿童变得消极。

2、小城镇有条件灵活的发展冒险性和富于想象力的游戏场地,因为有更多的没有被沥青覆盖的地面,有泥土,有干树枝,有岩石。这比儿童攀爬的滑梯和秋千架强。

3、给儿童空间,让他们再创造自己的游戏场地。

模式七十四:动物

1、保持与动物的接触对儿童的精神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不是什么难事,到动物园看犀牛和在院子里观察蚂蚁有同样的价值。

2、宠物令人愉悦,但太人性化,老鼠蟑螂又有害,适当的把动物引回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是完全可能的。

3、明确规定一片有栅栏围护、水草丰茂的公共用地,允许居民自由放牧,养鸭喂牛,动物在那里随地排泄而无需清除。

模式七十五:家庭

1、核心家庭不是一种可行的社会形式,它太小了。

2、鼓励8—12人的群体组成群居家庭,扩大家庭结构。

3、满足夫妻领域等独处住宅之外,提供具有公共设施的公共空间,如烹饪、园艺和照料孩子。并在居住地的重要交叉路口,辟出空地,供群居家庭全体成员见面聚会。

模式七十六:小家庭住宅

1、很少有父母对家里成人活动的区域没有清净、安宁和干净而感到高兴。

2、孩子围着大人转是十分自然的,有孩子的家庭却让住宅充满儿童的性质。

3、使住宅具有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双亲的领域、儿童的领域和公共区。三个区的规模上大致相似,儿童的活动没有大人规律,所以不要觉得儿童区就应该比大人的房子小,而最大的是公共区。

模式七十七:夫妻住宅

1、一对夫妇可能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双方几乎都不存在隐居或拥有私密性的机会。个性埋没在“夫妻”中。

2、一旦隐退独处的需要得到满足,夫妻双方就会真正在一起相处,那时的住宅才能成为山盟海誓倾吐爱情的地方。

3、设想夫妻的共同领域为半公开和半私密的,或许是两个小地方(房间),或许是一凹形空间,也可以是半矮墙遮挡的角落。

模式七十八:单人住宅

1、单人住宅的首要问题是简朴。

2、单人住宅会让人感到一种妙不可言的连续性构件,就象调煮羹汤,满屋飘香,是多房间不会有的情景。

3、单人住宅和其他住宅的平面应不同,周缘应该有大小不等的凹室,可促进空间的使用与情趣,总面积不超过300至400平方英尺。

模式七十九:自己的家 1、租赁的房屋违背形成稳定的、自我康复的社区的自然过程。

2、追逐利润的房地产买卖诱使人们把住宅当商品来处理,是破坏性的,它是为了“再出售”,而不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动机不再能使造房的人把住宅造得适合他们自身的需要。房东尽量减少支出保养和维修费,房客也无热情对房屋花园进行舒适发展。结果出租的住宅区总是最先变成贫民区。

3、“安乐窝”发展是否成功取决于下面两点:住户都必须拥有住宅和户外空间两者所需的明确规定的基地范围;住户完全有权控制基地如何发展。

模式八十:自治工间和办公室

1、本模式所依据的前提只有一个:工作是一种内心获得慰籍的生活方式。如果人仅仅是机器中的一个嵌齿,谁也不会喜爱自己的工作了。

2、当工具代替了富有人情味的那部分工作,它就是文化的毁灭者。而当人被视为工具,那就彻底的违背人性了。现象是工作被孤立,任务简单化,工作不具个性和自我调整的可能。

3、鼓励成立5至20名工人参加的自治工间和办公室。一组工人运用手中掌握的最高权威作出决定的过程就是他们感情上相互共鸣的过程。

模式八十一:小服务行业

1、机构太大会形成衙门作风。

2、衙门作风可以克服,一是机构小而自治。二是业主对社会机构要有谅解的积极精神。

3、不准任何一个服务机构全体职工的总人数超过12名。尽可能自治。每一服务机构在易识别的建筑内工。在每一服务机构都能通往有顶街道(这点我不是十分明白,或者是场所产生对某种情绪的影响)。

模式八十二:办公室之间的联系

1、一个有行走状态的办公室是有生机和健康的。

2、在行走频率和行走路程之间,人们会产生一个厌烦距离。比如,10英尺外的档案室你可以一日数次不烦,400英尺偶尔才可。

3、计算两个部门之间的行走次数,在下面的数字中获取厌烦距离,并保证两个部门之间的距离小于厌烦距离。2次/小时50英尺,2次/日200英尺,2次/周350英尺。

模式八十三:师徒情谊

1、求学的人通过帮助懂行的人干活而学得知识。

2、干和学要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是最成功的学习方法。

3、按师徒传统关系组织工作,不超过6名徒弟,支持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把工作室划分为几组师徒朝夕相处的小空间。

模式八十四:青少年协会

1、青少年成长,传统社会各种满足过渡心理要求的礼仪随之而来,但在现代社会的“学校”中,对此完全不予理睬。

2、青少年的成长,应有真正的报酬、真正的不幸、真正的工作、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成就和真正的负责精神。

3、要获得这些,要建立名符其实的有社会结构的自我管理负责的青少年协会。鼓励12至18人的男女去组织小型社会。

模式八十五:店面小学

1、安排得当,儿童自身的求知心切就会直接引导他们去获得基本的技巧和养成学习的习惯。

2、良好的教学秘密在于低的学生教师比,但学校花费金钱,数额巨大。

3、在社区建立小而独立的学校,保持1比10的教师学生比,并让它有一个店铺门面和3-4间房间。

模式八十六:儿童之家

1、儿童之家是一个双亲和子女关系松绑的地方,可以徒步而去,步行上学的儿童比坐汽车上学的儿童学到的东西多,道理很简单,由于步行依然和地面保持接触,他们能在脑海里形成认知的地图,而不是坐轿车的从一地到另一地象坐在魔毯上。

2、儿童之家是儿童的第二个家庭,而恰恰不是一个临时看管孩子的地方。

3、在每一个邻里内建造一个儿童之家,一个可漫步的大屋或一个工作点,儿童能在那里逗留一小时或两小时。至少有一个管理员住在儿童之家的房屋内。大人也可以随时进去,和儿童交流。

模式八十七:个体商店

1、商店体现一种生活方式。商店规模越大。其服务就越缺少个性。

2、社区必须力所能及使此地的商店控制在此地的所有主手中,禁止各种形式的代销与连锁,限制其规模。

3、50平方英尺的商店面积存放若干商品已经足够大了,刚好供一个人经营。

模式八十八:临街咖啡座

1、临街咖啡座是城市人情味的展现,它使许多地方变得引人入胜。

2、让临街咖啡座变得比加油站还普遍,它是社区的社交场所,通过调查,在街头喝啤酒交流比在实验室里智力和感情发展得分都更高。

3、给人亲切感的咖啡馆有若干房间,朝向一条繁忙的人行道,并能将餐桌摆在馆外,甚至街道。

模式八十九:街角杂货店

1、街角杂货店是社区的“散步发生器”。

2、一个街角杂货店生存下去的条件是,必须服务居民1000人。

3、一个街角杂货店成功与否取决于位置,街角的小店租金应高于街区中心的。

模式九十:啤酒馆

1、人们能在什么地方可以饮酒、唱歌、喧哗,或发泄他们内心世界的悲哀呢?

2、社区某处一定要有一个供上百人聚集的大场所。这样才能形成连续不断的人流交叉现象。

3、而内部的环境功能要连续:柜台、炉火、投镖处、卫生间、门厅,座位布置要保障人来人往,都在边上。

模式九十一:旅游客栈

1、一个在陌生的地方投宿过夜的人总归是人类社会一名成员,他仍需要结伴交际。

2、萍水相逢、吃吃喝喝、玩玩纸牌、讲讲故事,体验一番不同寻常的奇遇。可是,在现代的旅馆里,老板认为,陌生人相互戒心,于是客房被布置得自给自足。3、客栈的热烈和融洽的气氛取决于经营管理者居住在客栈内这一事实,他们视客栈为自己的住宅,并且,不能管理超过30间客房。

模式九十二:公共汽车站

1、公共汽车站不能让等车的人觉得孤独、焦急不安或感到等个没完。

2、让公共汽车站处于一种关系网中:交通信号灯、报亭、鲜花、街道拐角处商店的遮蓬、一棵古树。

3、公共汽车站还应该是公共生活的小中心,让它成为社区门道的一部分。

模式九十三:饮食商亭

1、人们希望能在街上、去购物的路上、去工作和找朋友的途中,都能随时的买到普通便宜的食品。

2、饮食商亭集中在汽车和小路交汇的地方,并保持和邻里一致的性格。

3、最佳的食品是家庭供应、自己制作的,饮食商亭散发的香味越浓越好。

模式九十四:在公共场所打盹

1、当游人能在公园、公共门厅或门廊内悠然进入梦乡时,这就是公共场所取得成功的标志。

2、在培养人民具有高尚品德和信任感的社会中,有时人们想在公共场所睡一觉是人世间最合乎情理的事了。如果有人躺在人行道边或长椅上做一美梦,大家应把这当做一种生活认真对待,而如果他是无处可去的流浪汉,城镇居民应该感到高兴他至少能在这里甜蜜的睡上一觉。

上一篇:介绍我自己作文500字下一篇:六年级上册二单元作文:我自豪,我是中国人1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