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20岁读书笔记

2023-06-13

第一篇:建筑师的20岁读书笔记

读《建筑师的20岁》有感

我觉得,对于年轻建筑师而言,发挥自主性以及在做决定是保持自我,充分自信和充满好奇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要相信别人,不要相信任何人,也不要相信我。

你们要一定要理解你们自己。自主性是很重要的,遗憾的是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你们必须具有两种重要的品质:一是对生活,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不仅仅是对你们的朋友,二是要对“生活”和一切的事物好奇。

另一种品质是,你必须足够地坚忍不拔,你必须这样!你们必须知道如何去做事情,否则人们会告诉你:“所以,要做出自己的决定,要会说:”不,我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而这只是在你足够自信时才能做到。

人们说技术是重要的,并不是因为技术本身重要,而是因为赋予了你做决定的自由度。所以,当我们谈到”自主性“时,自主性并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状态,自主性要超越它。我的意思是,你必须具备良好的对技术和科学属性的知识,以及足以支持你想法的自主性。此外,你必须具有对其他事物的好奇心,我的意思是,对于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某种程度看,你必须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而且必须是一个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你必须具备一个伟大的建筑师的品质,同时还具备人文关怀的品质。

自主性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种自由,一种创造性的自由。我觉得你们在大学里可以培育这种自主性。有老师叫你们怎么进步,你们不要停滞不前。你们应该自己走,坚持一些东西,并对一切事物好奇。但这还是不够的。要想获得自由必须有一种强烈的个性,强烈的自主性。同时,你们还应该具有我所说的另一种基本品质,这就是”顽强“,一种真正(纯粹)的顽强。

做到顽强不容易,但很重要,这必须是一种”崇高的顽强“。必须是而非不是....当你处在艺术圈,并不须用崇高的顽强感去创造”崇高“。你可以置身圈外,但你不要”进入“艺术,对我来说,崇高的顽强并不意味着你去决定什么事情和去做它。顽强是不够的,因为你也许会做错事。这不是顽强,而只能说是愚蠢。

所以,说真的,顽强必须与另一个更重要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启蒙智慧“。你必须具有某种吸纳能力,你应该既有智慧而同时又具有吸纳能力。你必须聆听别人所言,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矛盾的。一个人只是固执己见很容易,你不用听任何人所言。你只是做你想做的事情。但这不好,事实上也很无趣。

你必须顽强而同时坚韧,具有吸纳能力。这种智慧必须是坚韧的,必须建立在你聆听他人和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基础之上。(note:但信息来源的缺乏会导致最终作出的选择,那怎样避免呢?并且,了解世间所有一切对于年轻人是否不太现实,那么这意味着我们在年少时还是无法做出自己的决定么?是否要等个人足够成熟、社会观及价值观成形后,才可以根据自身的判断,作出人生重大抉择,并且不后悔?

第二篇:《女人20几岁应该知道的事》读书心得

学号:20115151039姓名:闫科

《女人20几岁应该知道的事》读书心得

这是一本献给女人一生的书,是一本可以改变女人命运的心灵成长之作。它不像《遇见未知的自己》、《穆斯林的葬礼》一样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但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人灵魂的慰藉,心灵的成长。

我是今年暑假在家的时候看的这本书,两个月的时间,我只看了这一本书,但毫不夸张的说,这算是我的一次蜕变。这本书并不是典型的心理学读本,没有任何的心理学案例,它不会教给你什么是潜意识、什么是意象,应该怎样倾听、怎样给他人做咨询,它所告诉你的,是更加宝贵的财富:女人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工作、面对社会、面对生活,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最开始看这本书时,并不怎么感兴趣,“女人要有从容的心态”、“女人要生气不如去争气”,这些条条框框的理论以前不知道听过多少遍,多少也有些厌烦。但出于女生的本性,我还是被第二章“花样女人,‘妆’点人生”、“穿衣适合自己的气质”、“最美不过女人味”这些小标题吸引住了,就从

第二章开始看。慢慢的我完全沉浸在了里面,甚至在吃饭走路时也会思考它里面的道理。以前总认为追求美丽是女人虚荣心的表现,是内心空虚而利用外表来吸引人的工具。但现在我对美有了全新的定义。女人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美丽。美丽是一个综合的概括,它有外在的形式,但更侧重于内在的修养。外在美在于修饰,而内在美则在于修炼。只有内外兼修,女人才会永恒美丽。

这本书中,最让我深有感悟的就是“从容”二字。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无数遍的听过这两个字,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深层次的去思考自己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很多道理我们可能听过无数遍,但仅仅是停留在“听”这个层面上,没有真正的去领悟,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遇到了某些困境,你纠结痛苦不

知所措时,你才会对某些道理恍然大悟。这就是收获,就是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我是在经历前两个月的忙碌后,才慢慢的理解从容的心态。很多同学经常对我说“感觉你每天都很

忙”。忙只是一个相互比较的概念。在学生会这一年多,我一大半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那里,大一时也觉得自己很忙,但到大二因筹办活动而忙到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大一并不算忙。现在活动办完,我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总结。大二这三个月,我经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大二刚开始时,我已决心退出学生会,准备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大半个月的时间,我都是在教室、自习室、寝室间徘徊,看似充实但心里却很空虚。除了看书、练字、听音乐,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还该做什么,只能说脑袋里满满的,心里却是空空的。9月底,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我又不得不重新回到学生会。从那时开始,我的生活就完全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大一我是学生会一名普通干事的时候就有两个心愿:一是自己能够亲自带一届新干事,二是自己能够亲自办一届模特大赛。再次回到学生会,我开始为我的心愿一点一点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不知遇到了多少困难,但我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因困难难以解决而感到痛苦纠结。做事之前我会猜想各种突发状况的发生,即便有些情况出乎我的意料,我仍会以平和而从容的心态去对待。每天充实而忙碌的生活虽然很辛苦,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找到了自我价值,更多的是内心的满足。“匆忙的生活中我们需要一种从容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一直想要追求的心境。

这两个星期的思考算是对前一阶段的一次小总结,最重要的我收获了两点。

一、遇到困难要学会坚强。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当你真正面对这种处境时却很难做到。坚强并不是倔强更不是强悍,它是情感的一种理性依托。它让痛苦纠结的人把目光投向远方,然后给自己一个信步生活的理由。

二、忙碌的生活未必是一件好事。过于忙碌就不会有时间去思考,就会成

为工作的机器。青春需要奋斗、需要忙碌,但忙碌中我们仍然需要一颗从容的心,要学会慢下脚步去思考自己的目标,这样才不至于在前进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对于女人的一生而言,20多岁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最关键的时期”。20几岁的美丽,宝贵得经不起犹豫、浪费和挥霍;20几岁的青春,重要到能决定你一生的成败与否;20几岁的选择,影响到你余生的事业、爱情和家庭;20几岁的规划,决定了女人一生幸福运行的轨迹。希望刚刚踏入或将要踏入20岁这个门槛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努力珍惜我们宝贵的青春,最关键的时刻,做最重要的事情。

第三篇:200字的读书笔记 20篇

西游记》读书笔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吴承恩先生的杰作,讲述的是一个泼猴和唐三藏及师弟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本书我虽然看了一遍,但是以这本书编辑的电视机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它给人一种百看不厌的感觉,让人看了就喜欢上了它.

孙悟空的大智大勇,自从唐三藏把孙悟空从五指山解救出来到取得了真经,这期间经理九九八十一难,每次劫难都是孙悟空全心全意去解救师傅的,最后才圆满的取回真经

读《永别了武器》有感

一个告别了武器的人,不是敌人的俘虏,就是爱的俘虏.我不是不善于自我保护,实在是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就如同生命的数据库,已经不需要进入的密码,随时都可以打开全部程序,可以读出全部的文件.我说的俘虏,就是这个意义上的俘虏.当我把自我放到阳光下的时侯,我明白从此不能有所伪装,隐蔽的日子一想起就令人不安.当我意识到抗拒的无奈,有多少时间无可挽回,有多少记忆渐渐从内心淡出.说到底,俘虏就是一个不能抵挡伤害的人,就是要有足够的勇气放弃希望,必须承受生存的全部压力.本来,在属于个人的空间,可以沉浸于独自的幻想,可以从尘埃里开出虚拟的花朵.而一个放弃自我保护的人是连欺骗自己都不能,只有不断地净化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读后感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选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

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是哈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我读了曹文轩的纯美小说系列,其中《青铜葵花》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书中讲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男孩叫青铜,女孩叫葵花。一个特殊的机缘,让城市女孩葵花和乡村男孩青铜成了以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12岁那年,命运又将女孩葵花召回了她的城市。从此,男孩青铜常常遥望芦荡深处,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城市,可是他们终于没有见面。

优美的文章让我终身难忘,而所描述的种种苦难却让我几次落泪。那种充满生机与情意的至爱让我万分感动。比起他们,我是那么幸福,那么快乐!我一定要珍惜一切,学会感恩、感谢,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青铜葵花》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啊

《释梦》读后感

弗洛伊德(1856--l939)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释梦》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与黑》读后感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学者都很重视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既是消化书本知识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积累有用的材料,训练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先说提要钩玄。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鹖(he)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

《鹖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说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被看轻,由于没有利用它。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书里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正书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而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再谈“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象乐熹的《朱子语类》:

渊明诗,人家说是平谈,据某看他的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谈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又龚自珍《已亥杂诗》:

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乐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平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谈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乐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末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号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说横行阻塞了正义,整个国家的教化都被破坏,弄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引起大混乱,整个社会要陷于崩溃说的。他这个论点,是从不少历史上材料中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开山铸铜。不论他这个论点是否正确,这里从他取得这个论点的方法来说,是属于开山铸铜这一类.

只有时间知道爱有多伟大......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种情感。

一天,情感们得知小岛快要下沉了,于是,大家都准备船只,离开小岛。只有爱留了下来,她想坚持到最后一刻。

过了几天,小岛真的要下沉了,爱想请人帮忙。

这时,富裕乘着一艘大船经过。爱说:“富裕,你能带我走吗?”富裕答道:“不,我的船上有许多金银财宝,没有你的位置。”

爱看见虚荣在一艘华丽小船上,“虚荣,帮帮我吧!”“我帮不了你。你全身都湿透了,会弄坏我这漂亮的小船。”

悲哀过来了,爱向她求助:“悲哀,让我跟你走吧!”“哦……爱,我实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悲哀答道。

快乐走过爱的身边,但是她太快乐了,竟然没有听见爱在叫她!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过来,爱,我带你走。”

这是一位长者。爱大喜过望,竟忘了问他的名字。登上陆地以后,长者独自走开了。

爱对长者感恩不尽,问另一位长者知识:“帮我的那个人是谁?”

“他是时间。”知识老人答道。“时间?”爱问道:“为什么时间要帮我?”

知识老人笑道:“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伟大。”

《水浒传》读书笔记

(三)--抱怨狮子楼

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武大郎报了仇。其中,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西门庆的那一段,武大郎虽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

《海底两万里》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非常有意思。其中,我被《海底两万里》中的冰山这一节内容深深打动了。 他们在南极地区航行,在回来的路上,不幸被冰山困住,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刻啊!想想他们,在危险的情况下,他们头脑清醒,用智慧战胜了困难。那我呢?我从小到大都很胆小,而且在困难来临的时候没有勇气去面对、去战胜它。而《海底两万里》给了我一些勇气,我应该学习他们的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海底两万里》虽然只是一本冒险小说,但它却给了我许多的勇气,它让我勇敢地去面对现实,不能胆小怕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当我翻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心里是三分惊喜七分好奇。然而当我翻完这本书中每珍贵的一页,我心中是汹涌彭湃的,又是惆怅万千的。它带给我的是惊讶,是感动,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震撼着我。在整整的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里,竟磨练出一个如此勇敢、坚强,有着顽强的求生意志的非凡女子。对于一个常人来说,三天——也就是72个小时,能办成的事根本就寥寥无几。但是对于海伦来说,三天似三十年。如果她能拥有三天的光明,她的心里又会有多么满足,多么快乐……

这是三篇,字数

如果再少了就不成读书笔记了,可以的话给的最佳答案吧。

读《命运》有感

前阵子在书城买了本书,叫《滴水藏海》,里边有300个经典的哲理故事。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

《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

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这段话,我很受触动。把握,把握命运,多简单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运,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随时都可以改变它的!只要你愿

《海的女儿》读后感

代沐芸作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它讲述一个人鱼和人之间的动人故事。

《海的女儿》童话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处,是一条美人鱼。她在海底世界里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然后化为泡沫,结束她一生的幸福。她放弃了海里的生活,忍受着痛苦把自已的鱼尾变成了人腿。后来她救了一个王子并喜欢上了他,而那个王子和邻国的公主结婚了,她的希望没有了。她如果继续成为“海的女儿”就要刺死那个王子后,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属于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没有这样做,却自已投入海里,化作泡沫。 我喜欢《海的女儿》。它使我懂得了生命可贵。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对它。在这本书里,我不仅知道了一些美好的故事,还受到很大的启发教育。在生活中,我碰到困难时,要像小人鱼一样坚强的面对。在学习上,我也要像小人鱼一样坚持不懈。

第四篇:《寻找一个十岁男孩生命的尊严》读书笔记

读了《寻找一个十岁男孩生命的尊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这个世界有温暖,有爱。它使我对这个世界上的感情有了又一次深刻的认识。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年仅十岁的叶鹏得了一种疾病--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这种病治愈可能性极小,复发的可能性高,面对叶鹏家人的两大难点是:

一、必须从万分之三的机率里找到可用骨髓来医治,20到30万的巨额医疗费用。无奈的母亲只得向社会呼吁求助,在无数人的帮助下事情有了转机,一素不相识的女性给了他们莫大的帮助......但还有三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找不到捐献的骨髓;二是没有相应的基金和组织;三是缺乏必要的宣传。我想一个人要是在人们的关心爱护下死去是幸福的,因为有爱护和关心他的人陪伴,死就不是恐惧了。但是,一个人若在临死没有人关心和爱护的情况下死去是多么的可怕,孤独、无助......

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正是探索世界,开始成长的时期,却不幸地得了疾病,对他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我为他的命运哭泣。可小时鹏却能乐观的面对,与病魔斗争,问问自己:面临相同的命运,比他大两岁的我能做到吗?这种精神对于一具十岁的孩子是多么可贵呀!......对于他那弱小的身躯,病魔太强大了,小叶鹏坐在日光灯下,原本苍白的脸愈发显得苍白了......只能等待命运,等待人们救助的手,把他从病魔的魔掌中解救出来。在金钱似乎主宰了人们头脑的今天,利益成了人们相互关系的准则,社会按照它不可更改的意志和脚步,发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观念,小叶鹏的命运如何?......最终还是有很多高尚善良的人为这个幼小的生命,也为了他心碎的父母双亲献上了他(她)们的爱,伸出了他(她)们的援助之手。

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古代圣贤告诉我们的一样:爱人如爱已,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需要帮助。平时我们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点锦上添花。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涓涓细流可汇成江河,这力量能救出多少个小叶鹏。

读了《寻找一个十岁男孩生命的尊严》,面对小叶鹏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灵吧!愿所有的人都献出自己的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第五篇:读书笔记20则

【第一则:关于学问】

从今天开始,我阅读《培根随笔》。 第一则是《谈学问》。培根在里面提到的一个中心论点是:学问要为自己灵活而又恰到好处地所用,才能使人看上去不过分迂腐,也不过分圆滑。

文中有了大量的排比,将论点细化。例如说,对待学问的态度是否恰当这影响了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深浅程度,只有抱着学习态度去阅读,再将知识联系现实生活转化为自己本身拥有的经验,这是难能可贵的。而对书的选择阅读性,也是相当重要的。有些书也许只适合粗略地读,有些书却需要你抱着一颗平和淡定的心去细细品位其中的一字一句,有些书甚至可以让他人帮你摘记。节省时间而又能得到最多的读书方法才是最明智的,如果对待书都是一味的细读或者粗读态度,那么你将会发现,你得到的过于充足或者过于虚少。

当然,对于学问,不只是读书这个方法。交谈、写作也是有效的训练方法,它能使你得到的知识得到最自然的运用,从而将学问转换为自己的能力。学习不同的知识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我们只有全面学习,才能完善自己的各方面素质。而如果在某一方面缺陷比较明显的,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恰当的知识进行学习。

这则随笔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们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当我们面对繁重的各门功课的学习时,不仅要学会恰当地分配时间,更要融课本上的知识为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方面来,我们更能铭记知识,而另一方面,我们则能明了学习的意义。

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垂暮之年时,排除这一辈子以来获得的物质享受,拥有学问的精神享受不是更能带给心灵慰藉吗?所以让我们努力学习吧,哪怕最终我们获得的只是无垠沧海里的一瓢,也足矣。

【第二则:关于友谊】

这个世界上,如果你将自己连同孤单隔绝在一个世界内,喜悦伤悲都无人分享,那么你的人生即使再成功也无法称为完整。培根在《谈友谊》里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恰到好处:“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灵。”让我们将重点放在“神灵”上。培根说这是谬论,因为神灵并非喜欢向往孤独,而是为了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得不处于孤独中。但我却不赞同培根的观点,我认为,如果神灵却是存在,那么他需要孤独。孤独能使得心境更明澈,更加明了自己的所需和所摒弃。若是神灵,必能够喜欢对于自己能起到帮助作用的情绪。当然,从目前来看,神灵并不存在。

但是我还是非常认同培根对于朋友的认知的。只要是生活在凡世间的人,都需要那么一两个朋友。毕竟凡人不是神灵,他们自身的情感浓烈,且活在人群之中,必然有许多限制。我有一个朋友写过这么一句话:“总之交际本身带有需求和目的。如果不存在需求和目的,交际无法存在。”没有一个人能自认是充满圣洁和怜悯之心来交朋友,如果有这样的人,那么他并不打算交朋友,而是找一个被施舍的对象。不管你是有物质的需求或是精神上的需求,交往都是带有目的的。不过这目的分成了单纯和复杂两种而已。

平和感情。发扬理性。代替自己完成事情。

友谊的三大作用,培根精确而完整地概括了。他说,人在这世上要扮演特定的角色,而当你的生命走到尽头或者是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完成的时候,如果你有朋友,那么他可以代替你完成。并且,在文章的末尾,我们也可以明确地看出,友谊的最明显作用还是对自身能力的补充。但是我还是保留自己的观点:交朋友还是更出于精神上的安慰为主好。毕竟这世界上,虽然没有完美的人,但也有能力卓越的人,那么他能将自己的事情都尽善尽美地做好?他是否不需要朋友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卓越的人也必然有自己心里的烦恼,这个时候,朋友能给亲人无法给的慰藉。

让我们用真心来对待朋友吧。不要轻易说再见。因为在这茫茫人海中,能遇到一个真心与共的知己,是一件太难太难的事情。

【第三则:关于逆境】

培根说:顺境最能暴露丑恶的东西,而逆境最能昭示美德。

人总是期待着一生顺利,不要遇到挫折与困难。但是不管是从现实还是从理想的角度来出发,这种想法都是错误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绝对不可能一帆风顺,出于种种原因,他总要遇到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而从理想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如果处于顺境中,那么他的美德不得昭显,慢慢也会失去本身的光泽,而如果他处于逆境中,本身的美德经过了打磨将更为坚韧和闪亮。让我们这样打个比方:如果美德是星星,那么处于顺境中,就像是置身于烂漫无垠的星空,光芒虽然灼眼,却无法清楚地辨识哪一颗属于自己,而处于逆境中就像是处于黑暗孤单的空间内,仅仅凭借自身的力量发出微弱的光芒,却能在更大程度上完成对自己的认可。培根在这篇随笔中末尾的比喻大意也是如此:人们在欣赏针织品的时候,往往更为喜欢背景黑暗而图案生动的针织品,反而对背景明亮图案平庸的针织品不屑一顾。这说明,在人的潜意识中,也充满了对逆境的渴望。但是人对逆境的渴望实质上是对在逆境中自身力量能不断强大的渴望,并非真正渴望逆境。所以在浅的精神层面上,它表现为对人生一帆风顺的向往。

换个角度来看,培根说:“在顺境中不无许多忧虑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逆境中也不无种种的安慰和希望。”在顺境中,人养尊处优,反而会觉得有许多不值得自己忧虑的事情发生。在逆境中,人正是有了要向顺境前进的动力,才会给自己安慰和希望,那么他得到的幸福将会被衬映得可贵许多。

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事情。重点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经历过后要能从中得到有利于自身的生命真谛。

【第四则:关于利己的聪明】

什么是利己的聪明?从字面上看来,就是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聪明。 我认为培根在这则随笔里考虑得不够完整以及恰当。利己的人应当分为两种:一种是培根笔下这种愚蠢地将目的暴露于天下的人,他们锋芒毕露,剑磨得太利,一方面既伤了别人,一方面也使得自己被过分的野心和自私所伤。还有一种,他们能够在利己的同时,同样造福于他人。这样的人有大智慧,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私之人。

我始终相信,人的本能是对自己好。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完全全服务于别人的人。在我们心中无私的人,只是将为他人的这一部分无限放大而已。但是,我们绝不能说,他就没有私心。就如同这世界上没有圣人,没有不犯错的完美的人一样,完全无私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利己的聪明却是要做到创造自身利益的同时,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当然,更聪明的人,他们将会做个顺水人情:在给自己创造利益的同时,给一些人带来同等或者是部分的利益。

而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为别人的事情,其实是聪明人在为之后的生活埋下的有力伏笔。就像是几千万几亿年前,地球上的蕨类植物死去或者是火山爆发,为我们这些后人创造了无限的矿产。任何事情有失必有得,如果说地球那时候遭受了失去,那么它现在也给人类创造了得到。

一句话说得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但人不可太以自己为中心,但是一切事情还是要出于利己不损人的出发点来做。这才是公道。毕竟,如果这世界上人人都做到极端的为己,那么你在拿别人当牺牲品的同时,你的下场也必将是同样的牺牲。

【第五则:关于虚荣】

虚荣在大众的心中,大概一直是个贬义词。尤其是在中国。中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文化底蕴的礼仪之邦,作为中国人都有的共识是:谦逊是永远不会出错的态度。如果在某些时候,一些人违反了这样的规则,那么礼貌的中国人并不会在表面上流露出厌恶,只会在心里将对方定位成为刻意追求荣耀的人。当然,如果是个老古董的话,还会在定义里加上“不知廉耻的”这样的形容词。

事实上,我们在培根的随笔中清楚地认识到:虚荣也是一种利己的方式,问题是,你出于虚荣的鼓吹是否能得到世人的认可。这点确实是非常准确地揭示了一个潜规则。例如说,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圣人孔子先生,他游学讲学,收了几千弟子,从而名声大震。为什么我们不说这是一种炫耀自己学问,想要扬名立万的方式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孔子老先生确实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时代。他有资格这样做。说得再透彻一些,世界上人人都有虚荣心,人人渴望被认可。问题是,你有没有资格将它显露出来而已。培根打了这么一个比方:就算是《蔑视虚荣》这本书的作者,也不反对在封面打上自己的名字。网络上也流行这么一个说法: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可是他清清楚楚地在日记上全部记录下来了。换句话说,人人都虚荣,但这是出于对自身能力被认可的渴望。这并没有错误。

再让我们看看在普遍情况下被我们鄙夷成虚荣的人,例如说我们年段的B,也许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不讨人喜欢。那是因为她没有认清两个现实:

一、她自身的能力和成就还不到炫耀的地步;

二、年段里的每个人都戴了一张面具,就算是有成就,也不能让自己去炫耀。小普利尼是明智的,他在称赞别人的同时利己。任何人都不能说他虚伪,因为先看看你自己是否比他好。 但是,我们这个年龄并不需要摆上虚荣这一道菜给青春的盛宴。我们只要摆正心态,认真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第六则:关于报复】

报复这个词语对我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

从小到大,因为我过着过分有优越感的生活,所以对他人的侵犯我十分敏感,几乎是有仇必还十倍百倍之痛给对方。但是,我总会在这之后感到害怕以及空虚,害怕对方报复我,也因为心中快感的迅速流泻而觉得空虚。

这种感觉终于在培根这里得到了证实。他反对报复这种野蛮的制裁行为,并且认为志在报复的人不会有好下场。套用我国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就算你暂时让对方为他曾经伤害你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但是谁又能保证,之后的你不会为你的报复的行为付出代价呢?简而言之,伤害如果是无穷无尽的,倒不如终止在一方的宽容中。宽容是这个世界上伟大的美德,不用野蛮的报复手段,也能让对方真切地感受到你的伟大,从而自惭形秽。这又有何不可?

这则随笔给我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确实,一个人活着不是斤斤计较就会快乐。有这么一句话:“吃苦当是吃补。”那么不妨让我们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生活中的人、事和物。当然,这里必须要申明:宽容并不是原谅一切行为。当某种行为已经超过了你忍受的限度或者是原则的尺度,那么你必须对它做出毫不留情的反击。

我想,读过了这篇《谈报复》,我也看清真正对自己好的方式,更能获得更多宽容的快乐,少一点报复的烦恼吧!

【第七则:关于猜疑】

在星座分析里,天蝎座有这么一个特性:善猜忌。

恰好,我是天蝎座,所以我对这个特性关注得也超出了对自身其它特点的关注。天蝎座身上所具备的类似于善妒、极端等这样的所有特性融合起来,就是一个无比可怕的诡计女王天蝎座。话题扯远了。但是以上的话,我只想凸出,支撑“诡计女王”头衔成立的“最大功臣”,恐怕还是猜忌这一特性。

猜忌是可怕的,它粉碎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信任。我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体验。例如说我怀疑很多事很多人,而且往往是过去越久、我曾经越相信的事情,我将会更加地愿意去揣测它的真实与否。而人际方面,我十分原因从朋友A那里得到朋友B对我的不满之言,而不是直接从B那里得到。对于坦率的直言,我反而会报以更大限度的怀疑。

培根认为,猜疑应该要加以节制。既要把它当作真实的加以防范,又要把它当作假的不去计较。最好不要将你的猜疑轻易说出口,以至于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流言加以渲染,变成刺伤朋友的蜜蜂毒刺。我想,他的意思大概就是:要对该信任的人抱有最大限度的信任,而要对该怀疑的人猜疑每一个细节。猜疑,可能是保护你自己的智慧,也有可能是伤害别人的武器。所以要如何对待它,是一个十分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话也说回来,要做到适当的猜疑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希望,在以后的人生中,我有了更多的经验,我将会对这门高深莫测的功课学习得更加透彻。

【第八则:关于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必将经历的过程。而大多数的人,都惧怕死亡。

惧怕死亡什么?是死去时候的痛苦?还是伴随死亡的一切?从迷信的角度来看,人害怕死去以后进入异度空间,有可能是恐怖狰狞的地狱,也有可能是圣洁美好的天堂。如果一个人害怕,那么只能说明一点,他生前并非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而是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龌龊秘密。但丁的《神曲》里写到了地狱中,那些生前犯下不同罪行的人在地狱里承受的不同痛苦。我想,正是有所谓的神灵的惩罚这样说法的存在,一些人才害怕死亡吧。而伟大的人不会因为死亡而改变善良勇敢的心:奥古斯都·凯撒,提比留斯等等。他们都是问心无愧的英雄。

而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红尘俗世有太多的东西值得留恋:家人、朋友、利益等等难以割舍的人和事物。死了之后,可能会被遗忘,可能再也无法参与许许多多的事情。正是有这种种顾虑,所以人总是想尽办法挽留自己的生命。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医学科技越来越发达,各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应运而生。或许将来,长寿的人也不再稀奇了吧。

可是我却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生命被拉长到无限空虚的状态,那么生命将会如一杯平淡的白开水一样:因为有了太长的时间去度过人生,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可能就在抬头望天,长吁短叹中度过这日复一日的空虚漫长人生。这样有什么好呢?在有限的一生里,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轰轰烈烈的故事,可能会有遗憾,但更有许多独特的足以慰藉苍老的心的完美。

所以让我们认真地去过每一天吧!让每一天,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一天——直到死亡那一刻,直到释怀那一瞬间。

【第九则:关于嫉妒】

嫉妒是可怕的情感。

嫉妒产生于比较,尤其是昔日同出身今日两重天的人。这点就必须说到可比性的问题。例如说年段最后一名的人不去嫉妒年段第一名的人,却会嫉妒倒数第二三考室的人。因为他明确知道,自己和第一名的人没有可比性——就像两个世界的人,中间隔着一层膜。你能看见对方的样子,但是却无法逾越那层膜。失去了联系,何谈比较?但是和他距离很近的人,却要忍受嫉妒的可怕了。因为那是能够真实触摸到的人,你的嫉妒可以刺入他的身体里,这让你感到满足。

说到底,嫉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它到底可怕在哪里?培根认为:“嫉妒是一种最卑劣的感情,也是最使人堕落的感情。”或许人生来就会有一种惰性,当你得不到某种东西,或者自身有什么缺陷的话,惰性就会驱使你想尽办法不让别人得到,或者贬低别人。这是卑劣的。一个真正坦荡的人,只会提升自身而不会去贬低他人。嫉妒让那种惰性不断放大,让人满足于现状,只整天盼望看着他人出丑。

培根还说到一种嫉妒:公愤。我不太能懂得,所以暂且在这里做下标记,希望以后重读它时能有几分体会。

【第十则:关于爱情】

世风日下,恋爱现象扩散到了我们这个年龄阶层。曾经,我也问过我身边一个早恋的同学,问她为什么会愿意去早恋,她的回答是这种情感有一种新奇的令人怦然心动的魔力。

老师家长三令五申,不要早恋。我想早恋之所以被老师家长拒之门外的原因,大概就是培根所提到的,爱情让人失去理智。失去理智——导致成绩下降,盲目叛逆„„事实上,早恋只是给青春期的叛逆找一个借口,早恋的人一般有这个共同的特征:心灵深处的缺失导致他们情感的贫乏。亲情、友情都太过熟悉在心,给不了他们新鲜感,所以在一些错误的引导下他们愿意去尝试未曾接触过的爱情。可是,青春期的少年大概是懂不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可能给个天长地久的承诺就以为是爱情,也有可能,承诺从未说过,只当对方是陪伴自己度过寂寞的工具而已。这样的爱放纵无度,成就的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青春。

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我也不懂。但是从培根的随笔里我大略懂得,真正的爱,应该是具有包容性并且能够让人觉得幸福的。没有占有欲,没有嫉妒。也有可能一厢情愿得不到回报,但是不应该是私自的卑劣的吧。

总而言之,我想,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不应该谈到爱情的。因为这样的感情只能发生在心理成熟的成人身上,我们稚嫩的花季尚且承受不了,这可能会将人引向毁灭的爱情。

【第十一则:关于善和性善】

善良,是衡量一个人的最大道德标准。

有影响人类幸福的含义——这是培根理解的善。恰巧,让我们客观来看待邪恶——它也是善的一种,不过它是只造福于自己却伤害了别人的善。那么我将它称之为,邪恶。也就是说,善,它是在能造福全人类的前提下成立的,绝不能以自己为中心。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三字经》的一句话,意思是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天性向善而绝非邪恶。但是为什么这世界上会存在着邪恶的人?这则要将大部分的原因归于后天的引导,如果一个人受到的引导是正确的,那么他在凡尘俗世中仍然保持与生俱来的善良的本性;但是如果一个人受到的引导是错误的,再加上被其他客观因素影响,那么他的善良本性也会被扭曲成邪恶。其实,“性本善”只是乐观一点的说法。有些人生来性格阴凉暴戾,就像一块尖锐的石头,可能埋藏在人海的石海中,一眼看过去任何端倪都没有,只有当你放心赤脚走过时,才被它伤害。

善也分了大善和小善。培根认为,善是无国界,善是宽恕和包容,善是不功利。但是一个人,想要做到纯粹的完全的善,实在是太过困难。尤其是这样的大善。而小善呢?大概就是指在以自己为中心的小范围内施善吧。任何事都有一个过渡,我想,一个人可能只有先从小善做起,才能谈无国界的大善。

无论如何,一个人要做到纯粹的完全的善,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直到问心无愧,这样就能慢慢将小事堆积成大善。

【第十二则:关于时机】

与其它东西不同,时机这种东西不是完全靠自己努力就能得到的东西。有些时候,哪怕你付出了最多的努力你也不一定能抓到它。那么时机这种听起来玄乎其玄的东西,到底怎么才能把握呢?这里,结合培根的观点,加上我自身的补充,有以下三点:

一、自己的努力

没有付出努力的守株待兔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抓住时机的。时机只会眷顾那些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对时机的渴求的人。如果你永远只期待靠着虚无的冥想来得到机会,从而一跃乘上时机的顺风到达自己想要的成功彼岸,那么很可惜,你打错了如意算盘。

二、精密的观察能力

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时候,你所需要的是一双具有非常洞察力的眼睛。它能捕捉风过的痕迹,捕捉看似无心的事件里暗藏的信息,更能捕捉一闪而过如同闪电般的时机。别到了时机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你还傻傻地抱着你的诚心诚意等在原地,不知何事。

三、快速处理事情的能力

时机会为你停留多久?

如果你做任何事情磨磨蹭蹭,那么,要么就时机已经不耐烦地打呵欠慢悠悠绕过浑然不知的你眷顾别人,要么就别人发现了时机一拥而上,将你挤出时机的圈子。所以,请将你的行动速度提升到最高吧。别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第十三则:关于做事敏捷】

如同上一则读书笔记里写到的,做事敏捷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 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你浪费时间在一些无用的事情或者重复的事情上面,即是对你生命的不尊重——将上帝赐予你的资源浪费,也不能为你的人生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最可悲的。

当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你最好不要重复说话,也不要打断他人的发言,甚至不要将一个论述的观点反复重复。而做事想要有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订计划。没有计划就急忙付诸实施的事情,越到后面就越如同一团乱麻。相反,当你有了计划的时候,你将会明确自己完成了什么,事情的进度到底如何,同时一定的完成量也会给你带来信心。而当你将某件事情失败了,不要将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灰心和沮丧上,而是要抓紧时间总结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下一次成功的契机。同样,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能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如果你将以上方法都能熟练地运用,那么你将会发现做事敏捷许多。 但是,千万铭记,做事敏捷并不是让你仓促完成,有速度没质量。

“假装做事敏捷这在做事上是一件最危险的事情。”——小心了,这是培根给你的劝诫。千万要记得。

【第十四则:关于预言】

预言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我想这点,大概有许多人认同。

在远古时代似乎就存在了的东西,直到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才渐渐衰弱下来。但是,包括很多人在内,依然对这样虚无缥缈的玩意儿寄予了十分大的希望。这些人大多都是人生处于低谷或者最高点的人,因为他们最没有安全感——处于低谷的人,他们害怕自己的人生从此在低谷徘徊,只能仰望他人的盛名成就,相反,处于最高点的人,他们并不害怕自己的人生停驻,反而是太害怕一落千丈,摔得粉身碎骨再也无反抗之地。所以这个时候,他们需要预言,一种猜测未来的臆想说法来给他们打一针定心剂。

说白了,预言就是种心理暗示。培根说预言之所以受人关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大多都是只关注到少数几个成真的预言,而很少去问津那些虚假的庞大数量的谎言。预言其实就是谎言,但是人太自负,自认可以控制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无论科技怎么发达,只要人的欲望仍然存在,预言就不可能完全湮没。

其实给自己一个预言有什么不好呢?别像培根老人那样愤青,将预言都看成是骗人的鬼话。如果因为预言的存在,你会更有信心去面对未来,那么你就相信吧。

【第十五则:关于人的本性】

显然,人生来的最根深蒂固最不容易改变的性格,就是人的本性。

既然是最根深蒂固最不容易改变的性格,如果是好的自然欢喜,可是万一相反,那么你想要改变它和克制它该怎么办呢?[这里,之所以不用“消灭”,是因为人的本性真的是根深蒂固。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循序渐进。从比较小的目标到最大限度的目标,一步一步来进行。这其中道理想必大家都懂得。但是培根还提到一个小窍门:就是尽量避开容易唤醒你本性的事情或者其它。这样必能事半功倍。还有一个方法:将自己的性格扭曲到完全相反的另一极端,这样就会如同树枝一样,反弹到你想要的这端来。

但是,我想,如果不是非常恶劣的本性的话,也没有任何必要去更改。因为本性,是与生俱来的独一无二,是赐予你这个人最大的认知标签。与其过一个唯唯诺诺活在他人阴影下的大众人生,不如轰轰烈烈地做属于自己的事情,完成属于自己的理想吧!

【第十六则:关于习惯与教育】

初一的时候,有一篇文章,我是这么结尾的:一个人如果开始有了习惯,那么他就是在怀念以前了吧。至今读了培根的《谈习惯与教育》,我也不懂当时自己的想法究竟是对还是错。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习惯是可怕的力量,它无处不在,如同看不见的傀儡操纵丝线,冥冥中将你的人生固定了轨道。如果你不能跳脱出某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习惯圈,那么你的人生就具有了十分强大的局限性——无论是思想还是肉体。

但是教育又和习惯有什么关系呢?上面说到了,习惯如同本性一样强大地将你变成一个被线操纵的傀儡木偶。如果你改掉了你的习惯,就像重生一般,和过去无关。这也说明,习惯是控制命运最强大的力量。那么一个人的一生,想要有所成就,那么他必须通过教育来限定习惯。就像大型网游一样,你在选择人物时,有战士、大夫或者魔法师等等,再细化到属性上,又有攻击属性点数防御属性点数等等。这都会影响你在游戏里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事实上,习惯就如同这些角色分类或者属性点数一样,与你的命运完全紧密扣在一起。教育,则是矫正本性的最直接的方法。培根也曾经在《谈学问》里说到:“历史使人聪明,数学使人严密,自然哲学使人渊博,伦理学使人稳重,逻辑修辞学使人能言善辩。”这说明,教育与人生,即是习惯的紧密性。

而我们,正处于人生的花季阶段,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任何都如同一块尚未成型的橡皮一样,问题是,你想怎么塑造一个你。

【第十七则:关于随从和朋友】

培根的这则随笔中关于朋友的观点是最和我的观点契合的一篇。在友谊的看法上,很荣幸,我和他有着相同的看法。那么请允许我,从我的个人喜好角度来出发,先从友谊开始说起。

和你处于同一阶层的朋友很少,就算是有,你们的友谊也会很脆弱。人的本性是天生为己。如果是同一阶层的两个人,利益的相争将会非常多。好。你和对方经得起一两次利益的考验,那么第二次第三次,更多以后呢?你还能确保友谊至上么?就算你们能一直保持友谊,可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是当朋友,自然是要互相取暖互相关照。你们在强风中用自己的痛苦保护那奄奄一息的友谊之火,与其说你们圣洁,不如说你们傻,是在自虐。相反,不同阶层的人,接触的人和事情都不同,对待事情自然有多元化的方法。假设说你用你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件事情,也许她可以帮你。而且这样一来,也能避免利益的冲突,造福双方。

但是随从和朋友,虽然是两个概念,但我认为,基本理论应该是相同的。我认为,培根说可以选用一些有身份的靠近自己地位的人做随从,我还是认为这样的方法比较危险。既然是有一定身份,与你地位相近,那么就对你或多或少地存在威胁。如果你轻易地将他放在你身边,那么你就是埋下定时炸弹。当然,培根在后面作了补充才是这件事情的前提:你必须够谨慎,考验了对方之后才能这样做。但总而言之,随从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你的随从只要是个完全听命于你的傀儡就足够了。因为一个有主见的聪明的人,绝非愿意甘心成为你的奴隶。他是冬眠期的蛇,也许某天待到春天,他将会出其不意地给你致命一击。

【第十八则:关于荣耀和名誉】

有人说,荣耀和名誉——这人生的种种,都将成为人生幻梦的过眼云烟。但我说,既然人生是幻梦,那么所谓的“过眼云烟”,就是衡量它的有力标准。 什么是荣耀和名誉?是“一个人将他高尚的品德和自身的价值毫无瑕疵地展现出来”所得到的夸誉,培根说的没错,并且讲到了重点。那就是“自身的”三个字。一个人追求的如果是他本身应该得到的,那么他的行为必定是成立的。而我们常常会鄙视一些人,说他们爱慕虚荣——那么这些人不管怎么说,都有一个相当的共同点:白痴愚蠢到极点。

第一种人就是也许有一定能力却太急于过分展现的人。他们本身是够资格得到别人赞誉的,可是他们将名利看得太重,也包括了培根说的——“做事光为了追求荣耀和名声”的某些人。第二种就是没能力还想得到赞誉的人。这样的人惯用的伎俩就是将别人的光荣转嫁到自己身上来,要么就是创造一件虚无的成功之举让别人称赞他。但这样危险极了,一旦被戳穿,迎来的难堪将是荣誉的几万倍。

聪明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荣耀与名誉,他们总是谦逊内敛,只露冰山一角的锋芒。这也就是一些人即使成就不比一个急功近利的人高,也能得到大出对方一截尊重的原因。因为人不喜欢将一些本来就是上天的宠儿捧上顶峰,却喜欢将能力不太高的人推上——那是因为他们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情,希望那些有嫉妒心的人把那个人推下来。

【第十九则:关于礼节和尊敬】

礼节是表现你对他人尊敬最直接的方式——尽管一些人的嘴脸是阳奉阴违。

好像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接受礼节的教育了,课本里永远都有短小有趣的故事教会你如何用最礼貌的方式去和别人打招呼,或者是有琅琅上口的儿歌,老师念一句大家跟一句,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那些礼貌用语早已深深地铭记于心。再说到小学,我从四年级开始是广播室的成员,那个时候似乎每天都要念一些关于礼貌礼节的诗歌或者什么。可见,中国的教育体制是将礼节看得非常重的。而事实证明,礼貌是一张世界的通行证。任何一个人都不见得喜欢没有礼貌的人,因为礼貌是你对对方最基本的尊重。

礼节性的东西不要过于刻意,但也不要太疏于懒散。总而言之,你心中必须有一把尺,要确认自己不太过于矫揉做作,也不要显得太目空一切。而对于不同的人,更是要有不同的尺子。不能你到长辈面前一副非常恭敬的嘴脸,到小辈面前还是同样一副嘴脸,那么我们都可以认定,你是在演闹剧。而在这方面还要注意一点的是:你不能太一板一眼,这样让你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木偶一个机器。如果这样,即使再有礼貌的富有人情味的话从你嘴中说出来,也像是被限定的条条框框一般令人感到无比生厌。如同培根所说的——“一个人的举止行为应该像一个人的服装一样,不要太窄、太贴身,而要宽松一点,做事和行动都方便。”

总而言之,礼节和尊重息息相关。而你要如何做到,让别人舒服,自己也舒服,就是你的本事了。不知道谁说过这么一句太具有实用价值的话:交际就是一门学问。 在国际上也流传过这么一个说法:俄国人将交际变成了技术,而我们的中国将交际变成了一种艺术。可见,中国这个千年的礼仪之邦,其中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交际起到的帮助,是你我,都无法估量的伟大。

【第二十则:我的总结】

这次的读书笔记,我将所有的笔墨篇幅都花在了《培根随笔》这一本书上。《傅雷家书》和《水浒传》我看过后感想不如它大。我想,作为一个90后的少年,读读这本书,对于自身的修养和眼光有着相当的帮助。

说得毫不客气一点,这本书与《论语》在某些方面的成就是相当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它所包含的哲理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可能其中有一些比较世故的工于心计的东西。而《论语》看来是教育一个完美无瑕的圣人的书籍,虽然伟大,但是距离人来得太远——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远远不如《培根随笔》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来得强。这是我读完《培根随笔》的最强烈的感想。

我手上这本做了一些标记的书是网购来的,不管是原价还是打折后的现价都很低廉,甚至不足以买下一本《最小说》的月刊,供你享受青春文学的贴近。但是我很珍爱,虽然它并没有多大的噱头,也没有华丽的语句,但是它对于我来说,就如同封面那朴实的充满哲思的画面一样——几叠英文报纸上放着烟斗的棕色淡定,带着那个叫做弗兰西斯·培根男人的浓浓的思考哲理味为我的这个夏天创造几分清静,与沉思。在这个青春文学泛滥的浮躁时代,我们这些年轻人真应该静下心来看看这些书——别嫌它老套跟不上时代,它的真理性,永远都在时间的长河里闪烁着恒久的光泽。那些属于前人的智慧,怎么会过期?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的许许多多名著,正因为经典所以才广世流传——这是青春文学很难做到的。也许几十年,甚至不需要几十年,十年后吧,它还能生存吗?还有几个人会记得如今活跃在各大销售排行榜上的年轻作家呢?

经典才是岁月赐予它们最大的礼物。读了《水浒传》,我对作者的构架情节和人物关系表示深深的敬佩;读了《傅雷家书》,我从中看到了那平凡也珍贵的人间亲情,还有一些偶尔流露的哲理;读了《培根随笔》,我看到了生活中也无处不在的艺术。

让我们多读一些这样的书吧!这样,你会发现,天空太广阔,我们还需要飞得更远更高。

-Fin-

上一篇:狐狸和兔子的故事50字下一篇:璐华oa企业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