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读书笔记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建筑史读书笔记范文

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

(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系的特征。这一切让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的建筑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深刻内涵。中国悠久的历史有着自身特有的建筑特色,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更多的将外国的建筑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艺术性。

建筑最重要的是设计,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介绍了,如何设计空间,如何用点、线、面来设计空间。在《建筑:空间、时间秩序》在序言中就讲到了设计首先是一种意识很强的目的性的努力设计师首先必须把问题的现有条件详加整理,弄清来龙去脉,收集相关的资料加以消化。丹麦诗人兼科学家P.海恩这样说过:“艺术在于解决问题,当人们在解决问题以前是不可能有什么模式的。问题的形式就是答案的一部分。”建筑的形式都是有点线面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了解三者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在书中较详细的讲述了点线面三者的几本特点,例如:1.点能和它所处的范围之间,造成了一个视觉上的紧张关系。2.一条线的方向影响这它在视觉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条垂直线可以表达一种与重力平衡的状态;反之斜线是动态的,在视觉上的活跃因素,可以使之处于不平衡的状态。3.面首要的是识别它的特征和形状,它决定与形成面之边界的轮廓线。面起着限定容积界限的作用。面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一个学期的读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理论知识,让我学到了建筑的真正涵义和其内在的美。让我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了解建筑。我们不仅要用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读书中养自己的灵感。我相信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建筑的灵感,吸收其中的精华并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使自己的设计更加丰富。在以后的时间中多读书,更看书,充实自己的头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具有创作的灵感。

第二篇:绿色建筑 读书笔记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与隐忧

——读《绿色建筑》有感

之前对于绿色建筑虽然有所接触,但实际上对于绿色建筑了解甚微。此次选择了林宪德老先生的《绿色建筑》作为拓展阅读。希望能够拓宽对于绿色建筑的了解。首先了解一下本书的坐着林宪德先生的背景:

林宪德,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1977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1984获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工学博士。

近来对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研究与推广不遗余力,目前他将研究领域扩展至都市层面,致力于城乡生态的研究。 其研究内容多已落实于建筑相关法令 ( ENVLOAD、PACS、绿建筑九大指标等 ),同时,也将绿色建筑的理念落实于建筑设计之中 (嘉义市228纪念馆、射日塔等),是兼具科技及人文素养之建筑学者。

永远的欧伯罗斯

《绿色建筑》这本书的开始很有意思,第一章的题目是由一个图腾一出来的。即永远的欧伯罗斯。欧泊罗斯是一种长生不死的神兽。它可以通过吃自己不断生长的尾巴来获得永生。不需要向外界觅食。一切都已自己的内部循环来生存。不会对自然产生影响,也不会向自然索取。这个图腾我人不禁想到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就是对然的零污染零排放。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的绿色生态,环保。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

对于绿色建筑,表面上他更侧重于建造过程中的建筑技术。而建筑的美学却并没有得到重点考虑。读到这一部分,才引人思考:所谓都市风格、建筑美学并不需要什么伟大的工程来体现,只要是符合气候、生态、节能的绿色设计,自然会呈现其风土特色。这句话的含义。在建筑上调节气候最主要的技术,莫过于控制室内外的“气温差”及“日射量”两项气候因素。调节“气温差”的建筑技术就是“保温”,而调节“日射量”的建筑技术就是“遮阳”。 我们甚至可由“保温”与“遮阳”的技术原理,来展开说明“建筑气候风土论”从建筑的遮阳保温设计窥探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书中作者给我们罗列了一下建筑的美学:

寒冷气候“保温文化”,就是“墙面文化”防止“由内向外的热损失”。

干燥气候的“遮阳文化”是另一种“墙面文化”抑制“由外向内的热取得”。

热带的“遮阳建筑美学”,甚至可称为“屋顶文化”热带传统民居都具有大大的屋顶、深深的遮阳,甚至可以没有墙面,但不能没有屋顶。

泛亚热带的“保温遮阳并重文化”建筑美学适中的开口,丰富的阴影,充分的通风。

此处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即是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体现在建筑适应环境时形成的特殊建筑构件的处理上。是基于特定的物理需求形成的合乎逻辑,有真正的用途的理性美学。如气候高热的地区建筑以开口不大的高窗和隔热性能好的墙面为主,寒带地区的建筑特色在于其较强的保温性能。开放式的亭台隔轩是热带建筑的特征。本书所谈的建筑气候风土美学,以“保温文化”、“遮阳文化”、“遮阳保温并重文化”为寒冷干燥、热带与泛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表现,建筑设计者应引之为建筑风土表现的座右铭。其中虽然热带与亚热带的细微差异在于:热带气候可以设计无外墙的开放式亭台建筑,而亚热带气候因有短暂寒冬与台风需要有明显的外墙构造。但无论如何,热带或亚热带气候的建筑物对于遮阳、遮雨、露台等功能构件均有强烈需求,其建筑风格应该呈现“轻巧谦虚、阴影韵律”的特色才对。

作者在本章最后提出的一个疑问便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废弃了最传统的建筑本土处理方式。放弃适合当地气候的建筑布局和建筑细部处理。统一的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内部设计也不再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然采光。浪费了大量的能源,给城市的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难道只有这样金光闪闪的建筑才算是符合时代气息的建筑么?现在一部分建筑师开始研究的本土建筑在本人看来,其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远远胜过于密斯引领的玻璃建筑。空调设备的发展是建筑的技术的进步。但是技术的进步同审美的进步并不是统一的。正如基督教堂建筑上的玻璃窗花。由于技术的限制,导致不能生产大面积的彩色玻璃,被称“不识字的人的圣经”的彩色玻璃却因为小块彩色玻璃的拼接而更有艺术特点。但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大面积的印花玻璃被大量的生产出来。但是这却降低了玻璃窗花的美学价值。因此空调技术,特种玻璃的产生不能成为放弃最本土的绿色建筑的传统做法的理由。

书中对通风的文化,生物多样性环境的设计,建筑谁循环的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分别一一的给了介绍。但书中讲到绿色建筑的隐患,仿佛一下子将之前的一切都推翻,感觉有:设计有法,无定法的感觉。书中作者的观点如下: “不建筑”是最好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虽然标榜地球环保设计,然而假如是不当的需求、不必要的建设,再好的绿色建筑也是枉然。

“越简单”是越好的绿色建筑

能量第二定律。冗长化、复杂化的建筑系统,只是徒增设计、施工、维修、管理之能量转换损失而已。

“高科技”绝非拯救地球的万灵丹

适宜技术”的原则,“俭朴建筑美学”的原则

绿色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热门,可以从之反映出当今社会对绿色建筑的迫切。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建筑的理念寄托于建筑设计中。从场地设计,总平设计到建筑内部的布局设计都应考虑周全。

第三篇: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寻找失忆的城市与建筑

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建筑类读书笔记。而对于建筑中赋予文化特色的方法在此总结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建筑做理性思维之后的文化性表达,这种往往过于形式化,属于技术流;还有一种就是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尽力从中产生灵感,提取信息,然后做理性的分析表达,这是思想流,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追求但却难以达到的。《建筑类型学》这本书为作者汪丽君的博士论文,文中所讲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提取历史本体进行创作的建筑设计方法。

文中首先提出建筑的最根本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也很快就意识到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命题的主旨。其中建筑类型学的主要代表罗西就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它的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从建筑的大环境来表达建筑与其所处场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以类型学为核心的新理性主义美学明确指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出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而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建筑的一切美感都来自于历史,这更加肯定了建筑在历史环境中的重要性,甚至表达了一种建筑永远无法超越历史,而只是借用和发扬历史的涵义。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继承的断代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城市空间的人情味尽失,这迫切的需要我们冲破传统建筑的表层,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建筑中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勇气,读书笔记大全《建筑类读书笔记》。

本书中奖类型学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第三种类型学。原型类型学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范型类型学它是将手段——结果、原因——结果的辩证方法同经济准则结合以替代古代的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位一体说;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新理性主义是运用古典原型的现代主义,从本质上讲仍是古典性主义。它不是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和结构等技术,而是运用接近自然的、传统的或有传统和自然感的材料,结合新结构和构造技术来追求现代的“古典美”。新理性主义认为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寻找活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型”形式,并在这种原型中挖掘永恒的价值,从而生成富有历史感的新意。

而类型学的设计方法就是首先构造出一套“元语言”,即对构成建筑几何要素词汇和基本句法进行构造,当对这套“元语言”构造完毕之后,再去考虑如何用这套“元语言”去构造具体的建筑作品,即“对象语言”。类型学的创作过程是理性与知觉的统一,这种类型学的应用分为两步:首先是对象分析,从对历史和地域模型形式的抽象中获取类型;其次是建构赋形,将类型结合具体场景还原到形式。

维德勒认为,建筑类型学包括三个方面:

1、类型学继承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2、类型学继承了特殊的建筑片段和轮廓;

3、类型学是在新的文脉中将这些片段重组的尝试。它通过探寻城市空间类型的选择和转换来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性、和-谐,因此而维持城市的空间秩序。类型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类型的处理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类型的思想将城市形体环境的秩序结构作为具有意义的实体 来感知,它是城市形体环境组织的恒定法则。

功能主义将类型简化成只是布局上的图案、交通路线的网格,完全否定了建筑的自律性价值;并且认为在城市的分类上,功能因素远超过都市景观或造型因素。类型学的形式不是光秃秃的形式,而是同原型相关的具有深刻内涵的形式,它强调类型选择来自于传统,但忽略建筑风格上的连续性,它所要创造和重构的“共同的现实”,必须是在纵向和横向两种时空中呈现出来的,既有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同时也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价值,既具有现实可能性,又具有某种超越性。

最后,笔者认为类型学强调“建筑的本份”——即对建筑本源的回归;现代建筑类型学理论事实上是在寻求建筑的一种解脱,寻找形式自身的价值。并提出每个时代都需要解释,需要重新解释,需要了解过去;保护过去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一切便是提供新的解释。这种说法很独到的讲出了我们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利用一种新的建筑思潮来应对这个现代不断发展的城市,我们如何既体现出城市与建筑的当代性又表现出建筑的历史延续性,这都是我们当下值得研究和付出的,以此来寻找我们失忆已久的城市与建筑,并不是那种形式上的简单提取,而是一种空间,一种思想,更或是对我们一种生活习惯的理解。

第四篇:建筑工程法规读书笔记

建筑工程法律制度

建设工程法律制度是由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所构建的法律体系,这些构成建设工程法律制度的法律规范着工程建设的不同领域,从横向上涵盖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纵向上包含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包括:建造师相关管理制度;法律体系和法的形式;宪法;民法;物权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消防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档案法;税法;建设工程法律责任。

第五篇:后现代建筑语言读书笔记

近现代建筑语言读后感

近现代建筑语言这本书将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世界上主要的建筑语言都有做了相应的介绍。从现代建筑语言产生的背景与新建筑形式的出现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先后出现了芝加哥学派的高层建筑语言,装饰艺术语言与流线型语言,框架建筑语言,有机建筑语言,典雅建筑语言和粗野主义建筑语言等。每个时期出现的建筑语言都有他们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在19世纪下半叶中水晶宫的出现,以它独有的钢铁与玻璃板构建,预制件和装配化在建筑中的优越性开辟了建筑语言的新纪元,同时,而后出现的埃菲尔铁塔也以它巨型高价铁塔,新结构和新设备的运用、建筑施工的总体管理等多方面给现代建筑树立了榜样,成为巴黎和法国的象征,成为人类在建筑结构方面进步的象征。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工艺美术运动所使用的艺术语言影响也很深。期间涌现出的很多建筑大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建筑风格先后都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约翰·拉斯金倡导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并以材料本身的质感和形象为最自然之美,后期提倡工业品,尤其是建筑必须将其使用功能摆在第一位。之后不久出现的威廉·莫里斯在设计上热衷与复兴哥特式风格和中世纪行会精神,这种依赖中世纪的、哥特式的、自然主义的建筑思想正是拉斯金思想的一种延续。这两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语言对后出现的很多设计事务所都秉承了莫里斯的风格,追求朴素,高雅和统一的中世纪风格,并注重设计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纵观工艺美术运动,一方面它能冲破当时的束缚,在维多利亚风格盛行时期采用哥特式风格,并吸取来自东方的一些建筑和设计中的优良成分,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他的出发点是对大工业和机械化的否定,与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格格不入。在人们认识到工业化进程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方向时,又掀起一场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深入的新艺术运动。

在20世纪的新建筑探索中芝加哥学派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它的设计突出了功能性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简单、朴实的形式为现代主义建筑探明了道路。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为主要承重结构,将电梯、空调等电力设备与建筑相配套,致力于高层建筑在结构、材料、建造方法和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研究。芝加哥建筑以它简洁、大方的建筑形式以及形式对功能明确的从属关系为20世纪的现代建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19世纪末期欧洲掀起了一场声势更加浩大的新艺术运动,在读完新艺术运动后我感觉这场运动对但是很多的国家都有相当深远的影响,这场御用和工艺美术一样反对当时盛行的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现代化风格,热衷传统的手工艺手法,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出现了大量模仿自然界动植物形象的曲线形式,这场运动力求表现出自然界中旺盛、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此来增加建筑的感染力。

在这场运动中出现的建筑、室内装饰和各种产品是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产物,也成为20世纪建筑设计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装饰艺术运动兴起,并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主流设计风格,装饰艺术运动带动了现代建筑、工业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的设计更精致优美装饰运动反对古典自然的风格,而主要是歌颂工业化的机械美,它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每个国家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其最主要的发生地区和影响最深切的国家是英国、美国和法国。而流线型设计风格是在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它将美学和设计有力地相结合,使这种风格的建筑变得极富表现力,在对流线型建筑风格的认识中发现,虽然它的影响并不像装饰艺术那样深刻,但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是在同一时期进行,所以这两种风格也相互渗透,同时建筑设计者们也开始注重到建筑外部形态的变化。

在经历了20世纪初期纷纷扰扰的各种艺术运动之后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却让美国得到了大批欧洲优秀人才,给美国带来了先进的现代设计思想,也同时将先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带到了美国,为美国培养本土设计人才,从理论与实践双方面提升了美国现代设计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使其在战后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这期间格罗皮乌斯,密斯,赖特有机建筑语言,柯布西耶的模数制建筑,阿尔托充满乡土风情的现代建筑语言等都是在建筑影响意义深刻的重要建筑语言。这些建筑大师的设计风格给建筑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典雅主义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众多流派中的一种,以传统的对称式构图及古典建筑样式的新演绎为主要特点,追求建筑中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使现代建筑产生端庄、优雅的形象。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种建筑风格自产生以来,虽其发展状态时涨时落,但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直至当代,古典主义又在新的建筑理论,思想的指导下与新的科学技术与建筑材料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新意的现代古典风格建筑。而后在50年代出现了一种粗野主义,以柯布西耶暴露清水混凝土墙面的建筑为先导,以暴露建筑材料的自然肌理为特点,保留建造痕迹,以一种不加修饰的形象作为建筑的主要表达词汇,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建筑坚定而稳固的结构以及豪迈与粗狂气质。它真实的情感表露和独特的风格在今天看来,是逃避华丽都市的绝佳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建筑也是一种符号,时代的符号,城市的符号,建筑设计师的符号甚至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符号。在看完近代建筑语言后我了解了很多近现代很多的建筑风格,不管是外部建筑构造还是内部装饰设计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很多的建筑大师,以及当时他们的建筑语言对时代的影响,对世界建筑设计进步的影响, 对这些建筑近代史了解后我相信在对建筑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相信这些对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课程感想及意见范文下一篇:建筑抗台风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