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读书笔记

2022-07-09

第一篇:绿色建筑读书笔记

绿色环保型墙体保温绝热材料读书笔记

一.纸纤维素

早在1893年,英国就出现了有关把纸纤维素作为保温绝热材料的专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纸纤维素保温绝热材料引入到美国,但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前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许多发达国家加强了建筑节能方面的研究,石油危机后的短短几年,美国纸纤维素保温绝热材料的生产厂家从50多家迅速增长到750多家,但是,大多数的厂家缺少技术,他们生产的纸纤维素保温材料达不到美国有关标准,因此许多厂家在随后的几年倒闭了。现在,美国纸纤维素保温材料生产厂家有60多家,还有纤维素保温材料生产企业协会(CIMA)。目前在美国,纸纤维素应用有着最复杂、最严格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1.纸纤维素保温绝热材料的优势

与其他类型的保温绝热材料相比,纸纤维素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①.热性能稳定

纸纤维素的热性能非常稳定,它的导热系数和热阻受密度和温度的影响很小。 ②.低能耗

回收的新闻用纸经过破碎、阻燃、防水等处理即可使用,纸纤维素在整个制造中所消耗的能源很少,并且不排放CO2气体,而生产一吨聚苯乙烯需要耗电500度、 ③.可回收利用

制造纸纤维素的新闻用纸可连续回收利用达7次,而其他保温材料一般只能利用一次。 ④.优良的防火性能

按照英国的标准,正常的防火墙可分为15分钟、30分钟和60分钟等级。防火实验证明,经过阻燃处理的纸纤维素防火墙的等级为60分钟,这为火灾发生时人员的逃离和消防队员的及时赶到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玻璃棉防火墙的等级为15分钟,矿棉防火墙的等级为30~60分钟,一些泡沫材料不够级。

⑤.利废再生,生态环保

利用回收纸作为原材料有利于减少环保污染,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对人类的健康无任 何不利影响,使用后没有难以回收或产生垃圾等问题。纸纤维素在丰富保温绝热材料的同时,体现了环保的节能理念。 2.纸纤维素在国外的应用

在国外,纸纤维素作为保温绝热材料主要用于阁楼和木框架结构建筑中,最近出现 了用在钢结构建筑中,其安装和使用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阁楼安装

此法也称为疏松填充。首先把纸纤维素半压缩打包,半压缩包的密度为150~200 kg/m3,安装时把半压缩包放进特殊的鼓风设备内,用鼓风设备把纸纤维素吹到阁楼底 部,纸纤维素为干态的,不加水和粘结剂。 ②.墙空穴安装

用于新建建筑的墙空穴安装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EXCEL公司开发了一种“Turfill” 系统用于墙空穴安装,这种方法是把纤维在压力下吹入墙上面的空穴内,纤维的密度大 约为55kg/m3。

③.湿法喷涂技术安装,

此技术是把纸纤维素弄湿后吹到壁骨材料之间的外木质面板的内侧,施工时需要水、粘

结剂把纸纤维素与基体结合在一起,然后在固定内墙板之前用特殊工具把纸纤维素刮平。最近,德国市场上出现了另一种适用于用预制件装配的建筑体系的技术,此技术是用热固性交联树脂把纸纤维素粘在一起,纤维的密度为50~100kg/m3。

④.热屋顶安装(HotRoofInstallation )

对于木结构热屋顶空穴保温系统,或者把纸纤维素吹入空穴内,或者使用湿喷的 方法,吹入屋顶空穴的纸纤维素的密度为45~55kg/m3,导热系数为0.036W/mK 。

⑤.预制板填充(FactoryPanelFilling )

EXCEL开发了适用于工厂预制木构架单元的“自动填充”系统,此系统与用于装配 建筑系统的湿喷技术类似,然后用薄膜密封住这些预先填充的框架单元以防止在运输和现场安装时湿气的进入。 3.中国应用前景

纸纤维素作为保温绝热材料在欧美已经应用了40多年了,虽然目前纸纤维素在欧美建筑节能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比较小,但是,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和防火安全等方面的日益重视,纸纤维素保温绝热材料将会发展得更快。然而,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纸纤维素保温材料,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中外的建筑特点不同,欧美的住宅大多为低层住宅,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几乎所有的住宅为斜屋面,而中国城镇的建筑多为中高层建筑,建筑结构多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外建筑特点的不同就决定了纸纤维素的应用方式的不同,国外成熟的应用方式在中国可能就不适用,中国的企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吸收改进;

2、中国的建筑节能起步较晚,建筑保温技术在一些领域还比较落后,而且许多的建筑节能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3、目前,中国的建筑节能市场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节能产品供不应求,规范的市场竞争程度仍然不高,有关方面对建筑节能的宣传还不到位,许多消费者对健康、环保和防火安全等方面还不够重视。随着中国建筑节能市场的逐步完善、人们对健康、环保和安全的日益重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提高,纸纤维素保温绝热材料以其特有的优势必将在中国的建筑节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植物纤维

1.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特点及来源

植物纤维墙体材料是以植物纤维为原材料的一种新型节能环保生态建筑材料。其特点主要表现在:¹原材料可以再生、废弃且无害。º节能利废,改善环境。生产该类材料将尽可能减少矿产资源的过度利用,降低生产能耗,并可大量利用农业废弃物作原料,减少由于对其处理处置不当而引发的环境污染。»节约土地。既不毁地(田)取土作原料,又可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可实行清洁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渣、废水、废气的排放,大幅度降低噪音,实现较高的自动化程度。½可再生利用。产品达到其使用寿命植物纤维来源广泛,可分为棉纤维、麻纤维、棕纤维、木纤维、竹纤维、草纤维。而用于墙体材料的植物纤维主要来源于木材、竹材和谷壳、秸秆、棉杆、高粱杆、甘蔗渣、玉米芯、花生壳等农作物废弃物。目前,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的主要墙体材料包括麦秸均质板、纸面草板、植物纤维水泥板、麦秸人造板和秸秆镁质水泥轻质板等。 2.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发展状况

①.国内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发展状况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90年代,利用蔗渣制造硬质纤维板、刨花板的工厂体系在我国南方逐步出现。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革新与进步以及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环保利废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局面。以麦秸、稻秸、棉秆等非木质材料作为原料生产制造墙体材料的技术与工艺已成为国内多所科研院校致力研究的项目课题。其间制造出的刨花板和中纤板的物理力学性能可以达到国家有关人造板的标准技术指标。我国广西、广东和福

建地区也是植物纤维的盛产地,许多学者就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开发进行了探索。 章希胜等研制开发了价格低廉、防渗防漏、性能优异的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针对内含钢渣的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李国忠等探讨了其基体结构和界面状况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建材产品结构合理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与发展,国内涌现出大批生产秸秆板材的厂家,其产品市场逐步由国内拓展到海外。植物纤维墙体材料开始稳步发展。

②.国外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发展状况

国外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发展由来已久,草砖建房技术在北美已有百年历史。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利用秸秆加工生产人造板材的技术;由于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各国开始致力于开发非木材植物纤维建筑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用非木质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研究和利用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致力研发的热点。由于作为水泥基增强材料的天然植物纤维,使用较多的是只经过粗加工或未加工的原料,如稻草、芦苇、棕榈叶、竹子等,因此发展中国家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特别注意开发这方面的资源,主要研究本国盛产的植物纤维。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单位,也配合发展中国家进行非木质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世界不少国家已经生产与应用非木质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据美国ACI544委员会的报告,全球约有40个国家有可能将该材料应用于建筑物中。具有百年历史的澳大利亚的JamesHardie公司,专业从事植物纤维水泥制品研制,1981年起开始生产压蒸式木纤维增强水泥,并将该项技术推广至美国以及亚洲与非洲的某些国家。迄今为止,其植物纤维水泥制品遍布全球,前景良好。 3 植物纤维墙体材料的优势 ①.来源广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植物纤维墙体材料以来源广泛的农作物废料秸秆等作为原材料,不失为一种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的有效措施。其低廉的建筑造价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及产业政策。在避免对木、竹材等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同时,为废弃农作物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使秸秆等农作物废料引发的环境生态问题的根本解决成为可能

②.性能较好、实用性强 植物纤维墙体材料是在国家推行墙材改革,出台禁用粘土砖政策后,出现的性能较好、实用性较强的产品之一。其性能与粘土砖接近,且舒适性高,使用后能再次回收或自然降解为环境消纳物质,对生态环境几乎无影响。为墙材改革的平稳过渡和未来高性能住宅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③.施工安装便捷,缩短建筑工期,降低建筑成本及能耗 植物纤维墙体材料安装便捷,可按图制作,按号拼装,砌体和保温的全部工作可一次完成,与建筑框架同时施工,按序跟进,同时完工,打破了我国建筑长工期、跨年度施工的传统模式。并且将可能实现建筑轻体化、高能化、省地化。

④.实现建材生产的低耗高产 以植物纤维外墙保温板为例,在生产成本中,该墙体材料耗电0.142 kW /m2,耗水1.5L /m2,不用lg燃料,电和水的成本为1元/m2。与其他墙体保温材料相比,其产出量与能耗比极低。植物纤维在使用中的节能效益很高。如,200mm规格的该墙板与370 mm规格的粘土砖墙相比,其保温系数高出粘土砖墙4倍,取暖热耗降低4倍,取暖成本减少4倍,每年可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减少取暖支出。 4. 植物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的发展前景

①.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及国家保护耕地相关法规的出台和建筑本身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住宅墙体建设将逐渐杜绝使用实心红砖。同时,一些建材因其自身缺陷将逐渐退出市场。以石膏墙板、粉煤灰墙板为例,由于这2种产品的强度低、容易潮霉,一般2~3年即自行返潮解体,在南方地区尤为严重,因此,这些建材产品已逐渐被建筑商所淘汰。墙材市场对像植物纤维这种新型墙体材料的需求存在巨大空间。植物纤维新型墙材以其轻质、高强、保温性能好、吸水率低、抗冻融性能高等优点和诸多特性,势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

为未来墙体市场发展的主流。

②.作为世界上农作物秸秆纤维产量丰富的国家,我国很有必要对植物纤维建筑材料加以研究与探讨,以开拓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领域。同时,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可再生资源,符合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其作为墙体材料原料也不失为节能利废,有效处置农业废弃物的途径,而且发挥了农村资源优势,增加了农民收入。采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墙体材料的原料,开辟了新的原材料来源,缓解了各地发展墙体材料资源短缺的矛盾,更推动了各地墙材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墙材产品结构的变革。同时,随着墙材品种的增加,也将有力地推动房屋结构的变革和观念的更新,促进建筑产业化的实现。节能利废型植物纤维墙体材料作为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将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并且对于今后的国计民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5 .结语

随着人们对节能及环境问题的广泛重视,研制新型环保墙体材料已成为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建筑墙体材料必须更新换代,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势在必行。植物纤维新型墙体材料由于其本身具备的极为突出的优势,不仅符合未来建筑材料需求的方向,而且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方向,同时顺应了世界环境保护的主流趋势,势必在建材发展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二篇:建筑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对于一名学习建筑的人来说,懂得什么是建筑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便去看了一些建筑理轮的书籍,例如《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程大锦),《拙匠随笔》(梁思成),《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这些书籍让我深刻的了解了建筑,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懂得了建筑的内在涵义。

常常有人把建筑和土木工程混淆起来,以为凡是土木工程都是建筑。也有很多人以为建筑仅仅是一种艺术。还有一种看法说建筑是工程和艺术的结合,但把这艺术看成将工程美化的艺术,如同舞台上把一个演员化妆起来那样。这些都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这样给建筑下定义: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的说,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美术等相结合的产物。建筑上问题都必须全面综合地从工程、技术上予以解决。因此建筑师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建筑创作的过程中,除了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分析并认识适用的问题,使建筑与环境更加和谐,更加适合人的居住。建筑也需要用技术科学来坚固、经济的实现一座座建筑以解决这适用的问题。但是建筑更注重的是设计,建筑师本身就是一名美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问题,使建筑的外形更加美丽,更具有独特的美。这些需要美学的角度来欣赏,来设计出美的建筑。因此建筑师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和要求,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才能有机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建筑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美感,有良好的技术科学技能,更要了解中外的建筑历史和建筑特征。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了解中国的建筑特点,了解具有民族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梁思成在《拙匠随笔》中讲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个别建筑,一般有三个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译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有若干座这种建筑午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为要这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三)中国的建筑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为主要结构。

(四)斗拱: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这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

(五)举折,举架。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七)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

(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这些也都是中国建筑系的特征。这一切让我更好的了解了中国的建筑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深刻内涵。中国悠久的历史有着自身特有的建筑特色,但是在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更多的将外国的建筑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特点相结合,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特点的建筑形式。不仅具有民族性更具有艺术性。

建筑最重要的是设计,在《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中介绍了,如何设计空间,如何用点、线、面来设计空间。在《建筑:空间、时间秩序》在序言中就讲到了设计首先是一种意识很强的目的性的努力设计师首先必须把问题的现有条件详加整理,弄清来龙去脉,收集相关的资料加以消化。丹麦诗人兼科学家P.海恩这样说过:“艺术在于解决问题,当人们在解决问题以前是不可能有什么模式的。问题的形式就是答案的一部分。”建筑的形式都是有点线面三者共同构成的,因此了解三者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在书中较详细的讲述了点线面三者的几本特点,例如:1.点能和它所处的范围之间,造成了一个视觉上的紧张关系。2.一条线的方向影响这它在视觉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条垂直线可以表达一种与重力平衡的状态;反之斜线是动态的,在视觉上的活跃因素,可以使之处于不平衡的状态。3.面首要的是识别它的特征和形状,它决定与形成面之边界的轮廓线。面起着限定容积界限的作用。面是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

经过一个学期的读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建筑方面的理论知识,让我学到了建筑的真正涵义和其内在的美。让我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了解建筑。我们不仅要用理论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读书中养自己的灵感。我相信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建筑的灵感,吸收其中的精华并用于自己的设计中,使自己的设计更加丰富。在以后的时间中多读书,更看书,充实自己的头脑,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具有创作的灵感。

第三篇:建筑类读书笔记

建筑类读书笔记寻找失忆的城市与建筑

当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品质,建筑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建筑大量性建造之后,我们越来越注重建筑的文化精神品质,建筑类读书笔记。而对于建筑中赋予文化特色的方法在此总结为两种:一种就是在对建筑做理性思维之后的文化性表达,这种往往过于形式化,属于技术流;还有一种就是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氛围,并尽力从中产生灵感,提取信息,然后做理性的分析表达,这是思想流,更加具有哲学思辨的建筑空间,这是我们追求但却难以达到的。《建筑类型学》这本书为作者汪丽君的博士论文,文中所讲主要讲的就是一种提取历史本体进行创作的建筑设计方法。

文中首先提出建筑的最根本问题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功能与形式的辩证关系问题,而新一代的建筑师们也很快就意识到空间与场所才是建筑命题的主旨。其中建筑类型学的主要代表罗西就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它的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是从建筑的大环境来表达建筑与其所处场所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以类型学为核心的新理性主义美学明确指出,设计来源于原型,但必须超出原型,只有这样,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特殊性与普遍性才可以通过设计的过程实现完美结合,而著名建筑师西扎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建筑的一切美感都来自于历史,这更加肯定了建筑在历史环境中的重要性,甚至表达了一种建筑永远无法超越历史,而只是借用和发扬历史的涵义。而对于历史文化内涵在建筑上的继承的断代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的认同感逐渐消退,城市空间的人情味尽失,这迫切的需要我们冲破传统建筑的表层,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传统建筑中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勇气,读书笔记大全《建筑类读书笔记》。

本书中奖类型学分为三种:原型类型学、范型类型学、第三种类型学。原型类型学是将任何建筑的发展都归结于建筑的原始类型上;范型类型学它是将手段——结果、原因——结果的辩证方法同经济准则结合以替代古代的适用、坚固、美观的三位一体说;第三种类型学以新理性主义为代表,标志着当代建筑类型学的形成。新理性主义是运用古典原型的现代主义,从本质上讲仍是古典性主义。它不是通过运用现代材料和结构等技术,而是运用接近自然的、传统的或有传统和自然感的材料,结合新结构和构造技术来追求现代的“古典美”。新理性主义认为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寻找活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型”形式,并在这种原型中挖掘永恒的价值,从而生成富有历史感的新意。

而类型学的设计方法就是首先构造出一套“元语言”,即对构成建筑几何要素词汇和基本句法进行构造,当对这套“元语言”构造完毕之后,再去考虑如何用这套“元语言”去构造具体的建筑作品,即“对象语言”。类型学的创作过程是理性与知觉的统一,这种类型学的应用分为两步:首先是对象分析,从对历史和地域模型形式的抽象中获取类型;其次是建构赋形,将类型结合具体场景还原到形式。

维德勒认为,建筑类型学包括三个方面:

1、类型学继承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2、类型学继承了特殊的建筑片段和轮廓;

3、类型学是在新的文脉中将这些片段重组的尝试。它通过探寻城市空间类型的选择和转换来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性、和-谐,因此而维持城市的空间秩序。类型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以类型的处理取得城市形态的连续,类型的思想将城市形体环境的秩序结构作为具有意义的实体 来感知,它是城市形体环境组织的恒定法则。

功能主义将类型简化成只是布局上的图案、交通路线的网格,完全否定了建筑的自律性价值;并且认为在城市的分类上,功能因素远超过都市景观或造型因素。类型学的形式不是光秃秃的形式,而是同原型相关的具有深刻内涵的形式,它强调类型选择来自于传统,但忽略建筑风格上的连续性,它所要创造和重构的“共同的现实”,必须是在纵向和横向两种时空中呈现出来的,既有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价值,同时也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价值,既具有现实可能性,又具有某种超越性。

最后,笔者认为类型学强调“建筑的本份”——即对建筑本源的回归;现代建筑类型学理论事实上是在寻求建筑的一种解脱,寻找形式自身的价值。并提出每个时代都需要解释,需要重新解释,需要了解过去;保护过去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一切便是提供新的解释。这种说法很独到的讲出了我们现在所应该做的就是利用一种新的建筑思潮来应对这个现代不断发展的城市,我们如何既体现出城市与建筑的当代性又表现出建筑的历史延续性,这都是我们当下值得研究和付出的,以此来寻找我们失忆已久的城市与建筑,并不是那种形式上的简单提取,而是一种空间,一种思想,更或是对我们一种生活习惯的理解。

第四篇:建筑工程法规读书笔记

建筑工程法律制度

建设工程法律制度是由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所构建的法律体系,这些构成建设工程法律制度的法律规范着工程建设的不同领域,从横向上涵盖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纵向上包含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包括:建造师相关管理制度;法律体系和法的形式;宪法;民法;物权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消防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档案法;税法;建设工程法律责任。

第五篇:后现代建筑语言读书笔记

近现代建筑语言读后感

近现代建筑语言这本书将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世界上主要的建筑语言都有做了相应的介绍。从现代建筑语言产生的背景与新建筑形式的出现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先后出现了芝加哥学派的高层建筑语言,装饰艺术语言与流线型语言,框架建筑语言,有机建筑语言,典雅建筑语言和粗野主义建筑语言等。每个时期出现的建筑语言都有他们独有的风格和特点。

在19世纪下半叶中水晶宫的出现,以它独有的钢铁与玻璃板构建,预制件和装配化在建筑中的优越性开辟了建筑语言的新纪元,同时,而后出现的埃菲尔铁塔也以它巨型高价铁塔,新结构和新设备的运用、建筑施工的总体管理等多方面给现代建筑树立了榜样,成为巴黎和法国的象征,成为人类在建筑结构方面进步的象征。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工艺美术运动所使用的艺术语言影响也很深。期间涌现出的很多建筑大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建筑风格先后都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约翰·拉斯金倡导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并以材料本身的质感和形象为最自然之美,后期提倡工业品,尤其是建筑必须将其使用功能摆在第一位。之后不久出现的威廉·莫里斯在设计上热衷与复兴哥特式风格和中世纪行会精神,这种依赖中世纪的、哥特式的、自然主义的建筑思想正是拉斯金思想的一种延续。这两位建筑大师的建筑语言对后出现的很多设计事务所都秉承了莫里斯的风格,追求朴素,高雅和统一的中世纪风格,并注重设计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纵观工艺美术运动,一方面它能冲破当时的束缚,在维多利亚风格盛行时期采用哥特式风格,并吸取来自东方的一些建筑和设计中的优良成分,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他的出发点是对大工业和机械化的否定,与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进程格格不入。在人们认识到工业化进程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方向时,又掀起一场范围更广,影响更为深入的新艺术运动。

在20世纪的新建筑探索中芝加哥学派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它的设计突出了功能性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了功能与形式的主从关系,简单、朴实的形式为现代主义建筑探明了道路。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为主要承重结构,将电梯、空调等电力设备与建筑相配套,致力于高层建筑在结构、材料、建造方法和配套设施等方面的研究。芝加哥建筑以它简洁、大方的建筑形式以及形式对功能明确的从属关系为20世纪的现代建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19世纪末期欧洲掀起了一场声势更加浩大的新艺术运动,在读完新艺术运动后我感觉这场运动对但是很多的国家都有相当深远的影响,这场御用和工艺美术一样反对当时盛行的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现代化风格,热衷传统的手工艺手法,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出现了大量模仿自然界动植物形象的曲线形式,这场运动力求表现出自然界中旺盛、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此来增加建筑的感染力。

在这场运动中出现的建筑、室内装饰和各种产品是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产物,也成为20世纪建筑设计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装饰艺术运动兴起,并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主流设计风格,装饰艺术运动带动了现代建筑、工业品等方面的发展,提供的设计更精致优美装饰运动反对古典自然的风格,而主要是歌颂工业化的机械美,它所涉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每个国家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其最主要的发生地区和影响最深切的国家是英国、美国和法国。而流线型设计风格是在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它将美学和设计有力地相结合,使这种风格的建筑变得极富表现力,在对流线型建筑风格的认识中发现,虽然它的影响并不像装饰艺术那样深刻,但是由于这两种运动是在同一时期进行,所以这两种风格也相互渗透,同时建筑设计者们也开始注重到建筑外部形态的变化。

在经历了20世纪初期纷纷扰扰的各种艺术运动之后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却让美国得到了大批欧洲优秀人才,给美国带来了先进的现代设计思想,也同时将先进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带到了美国,为美国培养本土设计人才,从理论与实践双方面提升了美国现代设计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使其在战后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这期间格罗皮乌斯,密斯,赖特有机建筑语言,柯布西耶的模数制建筑,阿尔托充满乡土风情的现代建筑语言等都是在建筑影响意义深刻的重要建筑语言。这些建筑大师的设计风格给建筑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典雅主义又被称为新古典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众多流派中的一种,以传统的对称式构图及古典建筑样式的新演绎为主要特点,追求建筑中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使现代建筑产生端庄、优雅的形象。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这种建筑风格自产生以来,虽其发展状态时涨时落,但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直至当代,古典主义又在新的建筑理论,思想的指导下与新的科学技术与建筑材料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新意的现代古典风格建筑。而后在50年代出现了一种粗野主义,以柯布西耶暴露清水混凝土墙面的建筑为先导,以暴露建筑材料的自然肌理为特点,保留建造痕迹,以一种不加修饰的形象作为建筑的主要表达词汇,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建筑坚定而稳固的结构以及豪迈与粗狂气质。它真实的情感表露和独特的风格在今天看来,是逃避华丽都市的绝佳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建筑也是一种符号,时代的符号,城市的符号,建筑设计师的符号甚至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符号。在看完近代建筑语言后我了解了很多近现代很多的建筑风格,不管是外部建筑构造还是内部装饰设计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很多的建筑大师,以及当时他们的建筑语言对时代的影响,对世界建筑设计进步的影响, 对这些建筑近代史了解后我相信在对建筑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相信这些对我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历史基础考点狂背下一篇:老师学期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