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2024-04-11

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精选6篇)

篇1: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宋明理学是一门严谨的思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二程、朱熹等大师把孔子《春秋》经和《春秋公羊传》所首倡的微言大义尤其是“大一统”,“尊王攘夷”,“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等命题范畴,与孟子的.义利观、仁政观,董仲舒的“奉天法...

作 者:杨青 作者单位:福建闽学研究会副会长刊 名:中华文化论坛 PKU英文刊名:FORUM ON CHINESE CULTURE年,卷(期):“”(2)分类号:B2关键词:

篇2: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从心到精神--程朱理学与荣格之自我意识比较

程朱理学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特别强调精神自我,认为精神自我高于生物自我,不仅视为天理,而且视为人性的本质.刘师培曾说过:所谓理学就是伦理学加心理学.我们可以进一步说,理学所谓心理学是与现代心理学有很大不同的心理学,是探讨个人的精神自我的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即精神自我心理学.程朱理学的精神自我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精神自我的结构从内容与功能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提出了创造性思想.现代心理学应该总结这份宝贵的遗产,为心理学的科学化作出贡献.

作 者:郭斯萍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27刊 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336(2)分类号:B84-06关键词:程朱理学 精神自我心理学 自我结构

篇3: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侯外庐先生主编的《宋明理学史》、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张立文先生的《宋明理学研究》等,能够对宋代理学的思想内涵及其渊源有清晰论述,但是仍然摆脱不了马列主义和西方哲学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的理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相当影响的论著,标志着大陆宋明理学的研究已经树立了较为成熟的学术典范,为将来更为深入与全面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来,理学研究的角度思路开拓,但关于政治斗争与宋代理学相联系的研究成果较少,笔者涉及也不足。沈松勤的《南宋文人与党争》论述了南宋党争对文人的影响,其中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南宋学术斗争,对本文的写作有着许多启示。

二、程朱理学创立阶段:政治环境和政治际遇对道学创立的影响

宋初以来,学术上基本继承唐末三教并行的状况,太祖、太宗、真宗虽然对三教各有所偏,但都是宽容对待,三教相互影响尤其是儒学糅合佛道的态势因而得到延续。仁宗时期更加注重以儒治国,信任忠厚正直的大儒执政,并且抑制朋党专政,能够令士大夫各抒己见,防止一家独大、学术不兴的局面。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施行仁政,朝廷大多是忠君仁德君子当道,朝中的奸佞小人还不足以改变大体宽厚仁德的政治局面,尤其是庆历前后,晏殊、欧阳修、文彦博、范仲淹等名臣当政,这些大臣大多本来为儒家学者,为在其位能够励精图治而在学术上辨经疑古,从儒家经典中发挥自己的见解,研究现实的治国之道,他们的见解虽然不尽相同,都能够聚集在朝廷各尽其用。

(一)政弊显现,宋儒分化,学派林立。

宋初以来文人治国,士大夫自然需要从儒学中找寻治国治世的指导思想,更改创新后的儒学将迎来“大展拳脚”的复兴机遇。然而到北宋中叶,“冗官冗费”的政治体制导致的“国弱民贫”的弊端逐渐显现,之前三教并行的学术思想已经不合时宜,更为合理、实用的政治指导思想需要被士大夫探索出来。仁宗时期,疑古之风更盛,儒学士大夫普遍摒弃之前重视经典本身,章句训诂的学术,认为佛道之学难以用之于解决实际政治问题,注重经世致用,穷其义理,发挥自身不同的见解。如欧阳修主张传承韩愈复兴儒学本义,疑《周易》而作的《易传》;刘敞著作的《七经小传》:周敦颐研究《易》而得《易通》、《太极图说》,主张心性义理之学,建立哲学化的道学基本架构。

(二)周敦颐的政治际遇与道学创立。

《宋史·列传·道学》开篇便讲到:“三代盛世,天子以是道为政教”,“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因而制礼乐典章,定《诗经》,修《春秋》,赞《易象》,以传五帝三代之圣学,然而“孟子没而无传”,直到千年之后的宋中叶,周敦颐“乃得圣贤不传之学”。元代史学家和后世学者包括朱熹等理学家都将周敦颐奉为道学开山祖师,这是无可非议的。前文提到周敦颐所处的政治环境,为道学的产生促兴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周敦颐个人的政治际遇对其传承”不传之学”,开创强调心性义理,穷极伦理本体的道统理学有着怎样的影响?周敦颐开创道学的渊源来自于援佛、道入儒,将佛道具有辩证法性质的学说渗透到儒家道德伦理和人性论之中,将具体的社会学说上升为具有本体论高度的抽象哲学,初步建立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三、神宗至钦宗阶段,政治斗争中处于下风的道学

(一)变法与反变法之争影响下的道学。

神宗朝熙丰变法之前,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和道学士大夫主导的反变法派的论争已然展开,不论两派的各自的利益出发点,神宗以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为出发,必然是支持变法,尤其王安石的“三不足”给予神宗很大的信心,但这却带来道学士大夫更为激烈的反对和远离,因为王安石的“三不足”和具体的措施更是让理学士大夫认为其“功利”之心,令主张遵循“天理”反对“欲”的理学何以立足。

变法前夕即熙宁初年,支持理学的在朝士大夫吕公著推荐理学名士二程、张载、张戬等人,他们都是反对变法的,因而在朝时间均不长。熙宁前后出现的理学大家,充分证明周敦颐之后理学得到传承与弘扬,在吕公著的推荐之下,理学更是成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学派,变法前王安石还未得宰相之位,理学派大有与王安石争夺占据中央朝廷的态势。但是,变法与否的最终决策权在皇帝神宗,王安石的新学派和理学派无非在于谁适应神宗的决策。从这一角度看,道学并不落于新学。

道学士大夫也曾为反对而反对,这既是激烈的政治斗争的结果,也是此时的理学理论尚未完全成熟的反映。当然道学遭到抑制,这些士大夫不可能将矛头引向帝王,只能是加剧对当政之臣和新学的斥责,甚至批判王安石的为人,这实际是学派不断分化、斗争的开启,包括后来理学的分化、外延,不能不说政治斗争是其中重要因素。

(二)元祐更化和绍圣绍述,党争不断,道学因利受害。

元祐年间,历来反对熙丰新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召回大量因反对变法而被罢黜的保守派,这些保守派虽然对于新法无一不持否定态度,甚至恨之入骨,新法被全部废除,旧朝支持新法的士大夫遭到了排挤。绍圣后,哲宗亲政,对于以司马光为首保守派不理性的完全废除新法不满,而且得政的保守派士大夫私结朋党对其亲政造成阻碍,便绍述神宗复熙丰新政,再进用新法派罢黜包括道学士大夫在内的元祐党,道学再次在政治斗争中沉沦,以致后来更为严重的禁锢直至北宋末。可以说道学士大夫是因反对熙丰新法得到了司马光的信任和启用,道学得以在朝廷争夺政治地位和扩大影响力的机会,又因司马光过激的执政和陷入党争而招致退出朝廷的后果,可见在道学影响力不足的政治斗争中,或受利或受损,不能说与自身学术、政见完全无关,但却不是自身可以左右的。

(三)崇宁党禁对道学的影响。

徽宗崇宁年间,罢黜元祐党人,重用奸臣蔡京、童贯等奸臣,蔡京以“复哲宗绍述之政,兴安石新法”的旗号排除政治异己,朝廷“君子退而小人进”,推崇变法派士大夫和新学而抑保守派和元祐学术,令建中靖国年间刚刚缓解的党争和党禁在崇宁年间变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反对蔡京的士大夫成为元祐禁党,以程颐、程氏门人为首的道学士人及其道学遭到极为严重的禁锢。元祐“旧党”被罢黜之后,就连他们的子弟、学生都不能够到京城去且官僚不能与他们结交,期间还曾下诏元祐学术不能用于政事,只要不是提倡的新学书籍一律不能用。对于道学派士大夫,直接诏令“追毁程颐出身文字,其所著书令监司觉察”,不但追贬道学宗师程颐的官衔,他的著述也遭到了严格控制,可见此时道学传学也步履维艰,以致后来南渡之后,杨时已是程系理学在朝廷的仅存硕果。

四、高宗阶段,程系理学由尊到罢

(一)绍兴更化,全面尊崇伊川门人,程系理学昌兴。

建炎初,士大夫无不怨恨蔡京祸乱朝纲,附带对王安石新政没有什么好感,“崇宁以来,禁锢元祐学术,高宗渡江,始召杨时置从班,召胡安国居给舍,范冲、朱震俱在讲席,荐焞甚力。”高宗在刚刚建立南宋政权之时,自然要获得朝野士人的拥护,因此要推崇元祐学术尤其是洛学以笼络士大夫。自建炎开始,高宗便召道学,谯定、杨时、尹燉、胡安国等先后等到召用,绍兴年间实行全面更化,为元祐党人平反,“(建炎四年秋)丁已,申命元祐党人子孙于州郡自陈,尽还当得恩数”。任用元祐党人的后学、子孙,褒录元祐党籍,恢复元祐政术;废黜安石新学,尤其从程系理学士人中选用。绍兴年间,秦桧、张浚、赵鼎先后任相,他们无一不选拔重用伊川门人,推崇洛学。

(二)主战主和之争,程系理学士大夫失势。

绍兴八年至绍兴十一年间的绍兴和议,是高宗朝政治的重要转折,政治斗争发生变化,也是程系理学在朝廷地位的转折点。众所周知,高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历来主和,在主战主和之争激化的绍兴中期重用同样主和的秦桧,坚决主战的理学士大夫与以高宗、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从绍兴十四年到二十五年间,赵鼎、李光、王庶、张浚、胡铨等大臣不依附秦桧党,遭到诬陷以致迫害,如绍兴二十五年时,“凡一时贤士五十三人,桧所恶者,皆与狱”。吕中说:“断得秦桧之毒,尤甚于安石、章、蔡诸人。”

五、程朱理学的崛起

淳熙后期,王淮、郑丙等当政中央,常常弹劾污蔑朱熹和道学,皇帝都没有完全认同,后来王淮罢相,朱熹得到入朝进奏的机会,有人告诫朱熹不要对皇帝言及“正心诚意”的道学理论,但是事实证明朱熹关于“天理”和“人欲”,告诫孝宗正仁德之心的见解是得到认同的,孝宗对朱熹说:“不复以州县为烦也。”朱熹从州县职官到位列朝廷要职,朱熹及道学理论将在朝廷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这必然引起异派势力的攻击,不免与他们进行政治斗争。孝宗任命朱熹为兵部郎官,因学术讨论见解不一而遭到兵部侍郎林栗的弹劾。林栗污蔑朱熹本无真才实学,剽窃张载、程颐的学说还称之为所谓的“道学”,自恃清高,违背圣意不肯供职实属伪诈。林栗从学问到品德对朱熹都大肆否定。但孝宗认为这是有失公允,言过其实,尤其在重要朝臣周必大、薛叔似、叶适等人的辩解之下,朱熹得到了信任,林栗遭到贬谪。后来朱熹给孝宗的密疏,大论天下根本在于皇帝正心,当务之急在于辅太子、任良臣、振朝纲、易风俗、惜民力、整军政六要点,得到孝宗的重视和大为赞赏:“疏入,夜漏下七刻,上已就寝,亟起秉烛,读之终篇。明日,除主管太一宫,兼崇政殿说书。”可见孝宗本来崇尚程朱理学,只是不喜清议,不会将道学打入“死牢”。尽管周必大、留正对道学态度反复无常,但庆幸的是他们在相位期间大都拉拢以朱熹为首的道学士大夫作为自己的政治势力“羽翼”,所以程朱理学不至于受到严重的抑制和创伤,为其在光宗后期的势力崛起做好了准备。

六、理学的劫后重生

“嘉泰初,学禁稍弛”,士大夫多认为党禁太过,而且打击面太广招来了士大夫对其政治主张的反对,因此党禁得以缓和,以朱熹为首的一些理学士大夫恢复了官衔和名誉,“嘉泰二年,追复朱熹焕章阁待制致仕”。开禧二年,韩侂胄专权,治理朝廷军政大事,“小人擅朝,欲为专宠固位之计,往往至于用兵”,之后韩侂胄准备不足的“开禧北伐”和史弥远的拜相更是使理学恢复了“元气”。宁宗本来不满足于屈居江南的现状而主战,韩侂胄因党禁招至反对需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加上他认为金国正处于虚弱状态,因而在军事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匆匆北伐,结果未能取胜还在政敌史弥远的主导下被杀,同时,对于道学的党禁也走到末尾。庆元党禁更大程度上是争权的政治斗争,以打击道学派官僚为主要目的,是因为道学派官僚对于韩党干政的强烈阻拦和反对而并不主要由于学术分歧,后来非道学派官僚也因与韩党政见不合而备受打击,致使儒林浩劫。由于在经历几朝的政治斗争,位居州县的道学派士大夫培养了众多的在野士人,朱氏门人继而入仕,承办教学,道学较其他学派在这场浩劫后凭借更有广阔的基础,自宁宗后期迅速走向复兴。

七、结语

综上所述,朝廷政治斗争和学术之争,其实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但是封建专制下的政治永远是比学术更有力量的,宋代的朝廷政治斗争和学术斗争之间,虽然也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但开端是提倡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没有经过类似之后的政治斗争首先占据了朝廷中枢,之后理学派士大夫与新学派士大夫谁在政治斗争中获得皇帝信任谁就取得朝廷政治的权力,谁的学说就成为朝廷政治的指导思想成为官学,可见,朝廷政治斗争左右着程朱理学的发展轨迹和方向。政治斗争处于下风阶段,程朱理学在地方传播学术,得势时则通过政治优势扩大影响力,这只是不同的发展方向,当然在受到严禁打击的时候,对于程朱理学发展是极大的阻碍。政治斗争激烈到党禁,是专制势力为谋取政治利益而采取的,更多出于私心,对学术也是极大的不利。可见,一定程度上,政治斗争的过程是学术争鸣的体现也会促进学术、思想的繁荣,而政治斗争的结果———朋党专制则会扼杀学术的发展,导致思想的保守和禁锢。

每一项中国传统的思想、学术都如程朱理学一样,深深植根于其产生发展所在的时代,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是一段历史时期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凝练成果。站在历史的、客观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否定一项传统学术思想在形成之后带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可以否定它对于当今时代的消极作用,甚至可以否定它的内涵本身,但我们无法否定它的发展历史以及它所处的时代,因为我们曾经从那里走来。

参考文献

[1](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3]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宋明理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游彪.宋史十五讲[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6]许忠.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J].齐鲁学刊,2000

篇4:程朱理学与爱国主义

文/杜车别

来源:天涯社区煮酒论史

程朱理学中所说存天理灭人欲,并非是禁欲主义,而只是说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而在程朱理学创始者那里,存天理,灭人欲的矛头更多的是统治阶层的人员。

理学思想家在承认事物发展变化乃是大自然固有本性所决定的,并非受鬼神的支配,更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同时,甚至把揭示事物的道理上升到一种使命感责任感的高度。所以我们可以说理学的建立就意味着科学精神的确立。

李约瑟强调程朱理学的近代性,而所谓近代本质上就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早期的一个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程朱理学的产生和普及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精神的确立本身就标志着宋代正处于从资本主义萌芽社会发展到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本身就已经是星火意识上升为燎原意识的标志。

失荆州是由于大意吗?

文/jyjlx666

来源:天涯社区煮酒论史

通过对比阅读《三国演义》、《三国志》、《资治通鉴》,我认为,关羽失荆州,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原因使然,而不是由于大意。

首先,是由于刘备集团对全国的战略形势没有足够正确的认识,尤其是没有把握住全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仍然幻想走刘邦当年“暗渡陈仓”的老路。

其次,是刘备集团对荆州战略地位认识不足。最后,荆州地区的军事存在不利于刘备集团。

《三国演义》有很强烈的“拥刘反曹”情结,美化以至神化关羽,就是为了丑化曹、孙。而俗话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描写关羽失荆州,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四大文明古国新论

文/亲王殿下

来源:天涯社区煮酒论史

“四大文明古国”这叫法本来是没有的,1906年时梁启超写诗时胡诌,结果文人骚客们很用心地拿来宣传了100年,宣传的多了,连自己也会忘记了真假。与此类似,“四大文明古国”的英文作“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直译是四个古文明。在国外,不但没有“四大文明古国”的叫法,就连“四个古文明”的叫法也鲜有,而且不但没有这样的提法,说起古文明,甚至并非次次都能提到中国。

在梁启超的年代,外患内乱,民不聊生,国家前景不明,人民也缺乏自信。这时候,作为一个思想家、文学家,梁老师的话不但无伤大雅,反而有鼓舞士气的作用。

新军的辫子

文/阿彬一号

来源:天涯社区煮酒论史

厄内斯特·乔治·莫理循的书信集《清末民初政情内幕》内中有当时在北京的记者巴克斯于1905年12月的某日致莫氏的一封信,他写道,中国新式陆军刚刚换上了欧式制服,同时剪去了辫子。当时士兵们不愿意,要由军官带头方才肯剪。受此风影响,街上的警察,也把辫子剪去了三分之二。巴克斯还注意到剪了辫子的士兵过街时,受到孩子们嘲笑的窘境。

篇5:《程朱理学》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程朱理学”,设问: 1,为什么叫程朱理学?

2,“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让学生自由组成两大组,分别担当程颐、程灏弟兄和朱熹的发言人,分别介绍二程和朱熹的生平、故事和贡献,主要观点,并对“二程”和朱熹进行评价。甲组学生发言:“二程”是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吨颐。宋神宗时建立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后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二程”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其最重要的命题是“物皆有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物理,物皆有哩,格物致知。乙组学生发言: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主要著述为《四书章句集注》,其理学的主要内容有: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即是“三纲五常”,人性与天理一致,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物”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教师出示材料:二程语录:万物皆天理,先理后有物,人伦即天理,格物以致知。朱熹语录:天理是本原,人性即天理,仁义礼智信,三纲与五常,格物至于善。

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让学生自主归纳:程朱理学的思想、核心、影响。做成笔记。

篇6:第2课 程朱理学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掌握理学形成、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内容;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提取信息,拓展课本知识,通过了解程朱理学的思想观点,分析其地位和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认识到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二、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

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图片展示

一、理学兴起

(一)原因与条件

【探究学习】为什么儒学的统治地位会遭到削弱,面临困境? ——(1)汉代末年,儒学权威性削弱;(2)其他思想的冲击: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王朝的短暂与分裂,使得人们饱经战乱之苦,从而逐渐对所谓的“君臣”秩序失去信心,转而求神拜佛、炼丹成仙,以求精神解脱,来世幸福.

石介的《中国论》说:“乃有巨人名曰佛,自西来入我中国;有庞眉名曰聃,自胡来入我中国,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以其道易中国之道……”老聃是中国人,为什么石介说他“自胡来入我中国”?

——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民族矛盾尖锐。把佛教和道教说成夷狄之教,激发人民对佛道的排斥厌恶心理,从而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总结

1、唐代中期以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2、佛教与道教的日益流行,冲击儒家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纲常。

3、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4、经学中摆脱传统羁绊的新说新解不断出现。

(二)内容和概念

【探究学习】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汉之治过于唐矣,汉有纲正。--程颐

程颐认为:“汉之治过于唐”的理由是什么?由此理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儒家学者重新诠释儒学经典,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探讨,创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程朱理学

1、概念:

“二程”、朱熹的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正统地位的官方哲学,世人习称“程朱理学”。

2、代表:

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3、内容

【探究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理学的方法论:怎么才能通达“理”?—格物致知。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理学的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 总结

“理”是世界的本原——宇宙观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方法论 “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观

三、陆王心学:略,已删除。

【探究学习】评价宋明理学

材料1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总结

儒家学说的发展、演变

——先秦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 春秋: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战国: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熔礼、法于一炉。

汉朝:董仲舒采用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倡导“君权神授”,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两宋:程颢、程颐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朱熹继承、发扬“二程”之学,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天理论”,“明天理,灭人欲”。陆九渊提出心理合一的观点。明代:王守仁提出“心即理”,核心是除人欲、“致良知”。

上一篇:地底两万里读后感-ttt下一篇:战“疫”示范微党课第7讲观后感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