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分析了行為主义心理学理论学习观,重新剖视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明确了健美操的动作特点,详细阐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学习观在健美操动作技能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合理应用,为提高健美操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论文 篇1: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设计

【摘要】行为主义心理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心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各学科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行为是内隐的,不可直接观察和测量,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有许多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因此,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语文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雷雨》教学设计为例,探讨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行为主义;语文;教学设计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人的行为不是先天,而是后天习得。“学习行为的形成或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是在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的信息交互中获得的结果。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互相影响,可通过环境刺激预判行为发生,或通过行为表现推断其受的外界刺激,因此,要注重外界强化刺激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它对实践性较强的语文教学来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根据中学生心理和生理时期、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及高中語文课程理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如何设计一节课、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兴趣,需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学生能切身体验和感受课文,提高表达、思辨、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传承优秀文化。在教学《雷雨》时,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指导、结合课文学生特点,教学设计从设计基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方面进行。

(一)《雷雨》教学设计基础

在《雷雨》教学设计时,把学生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设计基础。生活中,学生对戏剧接触少,与戏剧有隔阂,戏剧阅读存在困难。学习《雷雨》这篇课文,学生表现出可观察的行为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对戏剧文本不感兴趣,文中人物对话多,语言不像小说连贯。阅读时要看前面人物名字,看舞台提示,才知人物表情、心理及环境氛围。对话你一言我一语显得散乱,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阅读感到困难、无趣。学生阅读《雷雨》有阻碍,难以把握文章重点内容,不能体会句子深意、文中矛盾和气氛。最后,学生受现代偶像电视剧影响,阅读文本会不自觉把故事情节想象成偶像剧,把文中感情纠葛与矛盾进行完美创造,歪曲人物性格。因此在《雷雨》教学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学生行为表现。学生忽视文本,便教给学生阅读文本方法,从细节描写了解人物性格特征。学生与文本有时代隔阂,播放《雷雨》话剧,直观展现戏剧矛盾,符合学生接受方式,创设情境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看了话剧表演,能理清剧中人物关系、了解人物性格。建立学习情境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以实现刺激—反应这一学习过程。

(二)《雷雨》教学目标设计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教学目标需体现学生行为主体,“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语文课程的学习结果则是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因语言刺激—反应而形成的言语行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教学目标设计需将刺激行为表述出,明确课堂教学任务及学习目标。如“朗读、默读、勾画、标注、分析”等行为动词,使学生学习行为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

《雷雨》作为经典的戏剧作品,教学中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教学重点。但在有限课时内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取一个小切入点深入挖掘,把语文课上好。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学生可观察行为及《雷雨》特点,将《雷雨》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一是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文中写得精彩的语句,并说说理由。二是分角色扮演文章精彩的内容,品味反复出现的语句,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三是学习这篇课文有一定思考,得出结论。

(三)《雷雨》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是教学引导者。在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单方面从教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规定教学步骤,单向线性传递给学生。”教学过程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学习兴趣淡薄。因此,应在行为主义心理学指导下改变教学设计,将教师、学生、教学组成一个有序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小步子原则,教学中采用小步子呈现教学信息,知识项目不宜过大。《雷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觉得精彩的语句,使学生对文章初步了解,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在阅读中思考,真正进入课堂学习。其次,教学选取一个小切入口——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根据教材、学生以及教学需要设置这问题,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是爱或不爱,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到证明观点的语句,分小组进行讨论。认为爱:学生会找到相关句子。如:“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我们想把她的坟修一修。”“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等等。认为不爱:“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等等。周朴园知道侍萍后,整个人的态度完全变了,从语言、语气、神态中体现了不爱侍萍。这一环节学生只关注对话,忽略舞台提示,需引导学生注意舞台提示,体会其作用。如,周朴园神态描写,不知道是侍萍时,舞台提示“沉思、沉吟、苦痛、汗涔涔地”等。知道侍萍后,则是“忽然严厉地、悲愤、冷冷地、冷笑”等,舞台提示不仅是表演时的提示,对了解人物性格也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对比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比如:“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怎么?(惊愕)”“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将周朴园说的话反复品读,体会周朴园情感变化,理解周朴园复杂性格。“侍萍: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周朴园 :不,不,用。”这句答非所问的话,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复杂的情感。“从前的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这反复说的话,表现他对过去做的事感到心虚,不愿提及。“你的第二个孩子你不是已经抱走了么?”一句,“你的”表现周朴园把与侍萍的关系撇清,与她划清界限。这些细微之处,学生不会注意到,教师设置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周朴园的形象,从周朴园多面、复杂的人物形象分析中,改变单一的人物形象观念。

教师通过“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问题刺激,学生产生反应,爱不爱不重要,目的是引起兴趣,使学生从小切入点挖掘文中更深、更有价值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的“侍萍”为何不用“梅”“鲁”姓?姓氏改变与人物身份有何关系?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体现什么阶级观?得出什么结论?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社会背景相结合,探讨矛盾出现、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透过文本,关注社会环境,提升自己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雷雨》教學反馈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反应要给出正或误的反馈信息,及时强化,错误反应需纠正。在教学中,有学生对《雷雨》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认为文中周朴园怕蘩漪伤害侍萍,为保护她,故意无情,狠心。此时,我们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揣摩相应语句,结合社会环境、门第观念和阶层差别对婚姻的影响,金钱观念递化人的情感,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没有保障。学生阅读时不深入,只知大概情节,忽略细节,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注意舞台说明,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关注前后、上下文句子之间的联系,表演经典内容,深入理解文章。

二、结语

语文教育中,行为主义心理学给语文教学设计许多启示,根据学生行为创设情境、问题,刺激学生思考、体会,使学生产生反应。《雷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行为,尊重学生反应。但教学设计不能全盘接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应有取舍,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对学生的反应要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反馈信息,但语文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不偏离文本内容,允许多个角度分析。若要标准答案,便不利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发展,使学生学习机械化。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学设计结合中,要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能机械地全盘接收、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和最根本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俞京杏.行为主义心理学与中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学习,2014(1).

[4]杨红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2).

[5] 张厚粲 .行为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郭恒)

作者:许倩

行为主义心理学论文 篇2: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健美操动作技能学习的研究

摘要:分析了行為主义心理学理论学习观,重新剖视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明确了健美操的动作特点,详细阐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学习观在健美操动作技能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合理应用,为提高健美操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行为主义理论;学习观;健美操;动作技能

健美操的动作技能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动作极其不同的特点。健美操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比其他体育项目动作技能形成更复杂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更难尽快地掌握健美操的动作特点,学习起来十分困难。一般来说,动作技能的学习理论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上的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但是,通过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动作技能的实质的再归纳分析发现,在健美操教学中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学习观应用于健美操动作技能学习中势必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一、纵观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观

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是学习理论的一大派别,集20世纪以来多位心理学者的学习观为一体: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说、桑代克的联结说、斯金纳的强化说、班杜拉的观察论等。综合多位心理学者的观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联结过程:即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行为主义学者认为,学习就是对外界环境的“操作”和对某些行为的“积极强化”。

1.练习效果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即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而提升。学习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如此才能使正确的反应加强。经过这样多次的练习才能加强对机体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如果练习不够,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2.强化理论,学习就是再强化。学习的过程就是外界的刺激与人的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过多次巩固与再强化。

3.学习就是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的过程。其中复制过程就是一个再强化的过程。学习的首先就是一个注意行为的过程,然后将行为记住,进而去反复练习(强化),最终实现目标。

二、剖视动作技能学习程序

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一个训练(反复练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人为地设计成一个定向行为观察—动作联结—动作协调完善的程序。即,动作技能学习程序框架如下图:

观察是动作技能学习最初的视觉表象形成的先决条件。观察后的记忆是动作技能后练习内容,由于最初的这些记忆不能实现完整与准确,所以这个过程(回忆与练习)需要反复进行几次。尽管再回忆时观察的对象可能会发生改变,但程序还是相似的。

1.动作技能的实质与特点。阅览相关动作技能方面的文献发现,运动技能的实质的观点目前存在分歧,但总体来看趋于以下几个方面:动作技能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动作技能是一种由练习与反馈相联系的精确而连贯的肌肉动作,是肌体对运动动作的更多的感知与记忆;动作技能既是一种活动方式更是一种行为方式。

2.定向行为观察过程。从动作技能的实质上看,这个阶段就是人脑对动作的探索和定向反应。通过对动作的示范和讲解或录像的行为观察,机体接受了刺激,在大脑中实现了对定向行为的记忆。这些记忆可能是零散的,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联系。

3.动作联系过程。通过定向观察,机体接受了外界给予的刺激并对动作有了初步的记忆,这些记忆不能全部在回忆、练习时再现,所以需要再次定向行为观察—回忆—练习这样一个过程。

4.动作协调完善过程。机体经过对刺激的不断反应与强化,动作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结线。这时动作已经协调、完善,亦叫动作自动化。实现这个目标靠的就是不断地强化练习。

三、健美操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合理应用

健美操动作技能的特点是其他体育项目所没有的。在健美操的动作表现中,身体强劲律动是动作连续流畅完成的基本前提,动作主要是通过人体的髋、膝、踝关节的协调律动而完成的,表现出了十足的弹性。对于律动性动作的学习更不是一气呵成,而是一个逐渐实现的过程,只有纯粹的强化练习才能够实现。所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观对健美操学习具有独特性。

1.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健美操动作技能教学观。强调重点掌握健美操的动作要领。因为健美操动作技能本身就是一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行为主义理论观显示,动作要领的学习是体育动作技能学习的第一位,是最主要的。在动作技能定向观察阶段,教师是刺激(讲解示范)的提供者,即动作要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刺激的反应者,即动作要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反应,要及时反馈,给予及时的评价与强化,实现强化练习。体育教师要严格控制健美操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跟我学”,不能由学生自己的思想表现,即学生不能自由发挥。假如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表现,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动作表现,体现不出健美操动作特点,因而,健美操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错误,使学生的动作错误得到及时扼杀。

2.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健美操动作技能学习观。强调在练习和模仿学习健美操动作时不断给予强化。学生学习健美操动作技能,是由外部环境(教师动作示范、录像或同伴动作)控制。学生每次接受外部刺激后要尽量做出同样动作的反应。在健美操动作技能联结过程中,学生要结合每次的回忆,通过反复练习形成健美操动作技能习惯。这种习惯就是所谓的动作表象。

3.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经由类比与替换来实现健美操动作技能的学习。行为主义理论特别强调组织、归纳法学习。在健美操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同一类型特点的健美操动作技能归结在一起,然后让学生在反复的动作回忆—练习过程中,将这些运动技能进行组织、比较与分析,这样有利于对健美操动作要领的掌握。

4.健美操教学内容强调健美操动作技能的强化练习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依据健美操的基本组合规律,健美操教学内容往往要化整为零,从局部学习累积到整体,是一个由简至繁的积累过程。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新的健美操动作技能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健美操动作技能的基础之上,这才更有利于学生在巩固以前已掌握的动作技能的同时,更好地掌握新的健美操动作技能。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健美操的动作的独特性使其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恰好应允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观。在健美操动作技能学习中合理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建议。健美操动作技能在协调完善后,最终动作表现需要有一定的“表现力”。每个学生对健美操动作的最终展现在不失基本动作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带有个人风格。这个时候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再具有第一位的指导意义,而是需要其他学习理论予以支撑。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1-264.

[2]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24.

作者简介:冷显志(1963-),男,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通讯作者:李宗香(1966-),女,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冷显志 李宗香

行为主义心理学论文 篇3:

试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作为传统心理学的叛逆,在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在动物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现代心理学派别。

迪卡尔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上的先行者。他认为人和动物都是占有空间的机械,人只不过是在身体之外又加上意识的灵魂。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并认为只要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行为的目的。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有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个体所受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需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他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机能等。这种观点认识到了人和动物的差异性。

在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极端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桑代克为代表。斯金纳在巴浦洛夫经典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并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饿鼠在箱中学会了通过压杠杆获取食物的方法。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条件反射(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并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集体学习过程的重要机制。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总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

一、 主张心理学研究应着重有机体外在研究,反对研究内在意识和心理过程。

二、 行为的形成与改变是刺激—反應之间建立的联结。

三、 具有“还原论”的倾向。认为任何一种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组合。如斯金纳认为“言语行为就是语言的连锁”。

行为主义心理学虽然建立在任何动物的机械研究基础上,但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却渗透到许多人文学科中去,甚至出现了“行为科学”的名称。美国心理学界公认,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心理学家多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义者。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领域的研究尽管不全以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但名称的起源不能不归之“行为主义”。

马杰是将行为主义引入教育领域的先驱者。1962年,马杰(R.E.Mager)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preparing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此书被誉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行为目标理论”也称“作业目标”,是马杰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理论提出的。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目标。他提出,写得好的行为目标具有三个要素:一是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可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的作业标准。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说:“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这是一种十分含糊的说法,不可能给教学及评价提供具体指导,改用行为术语陈述的目标应该是“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说出5个生字”。根据行为目标这种理论,目标的制定应该具体化,只有这样,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具体化应该注意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 ,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许多语文教学目标在陈述上的最大不足是含糊性强,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而教学目标的根本作用和最大价值就是指导教学,含糊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任务分析、师生选用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测量和评价产生了很大局限性。我国的教育在蓬勃发展之时,避免不了对模糊目标的克服。教育部在大量国际比较、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行为目标理论”的影响可见一斑。仅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例,简要说明。

1.行为的对象转变成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再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

1.1“阅读与鉴赏”领域

a. 独立发展阅读能力方面,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b.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1.2“表达与交流”领域

a. 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b.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这里虽然选出了带有明显标注词语的目标,但是其它的目标表述也是暗含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意向,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根据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等。

2.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主要是用行为动词将“会说什么和会做什么”具体化,多用“学会”、“考虑”、“陈述”“修改”、“增强”、“表达”等词语。同时,对学生能达到的程度也用具体数字尽量作了规定。

2.1“阅读与鉴赏”领域

a. 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b.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它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2.2“交流与表达”领域

a.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真实感情,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b. 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3、教学目标的陈述确定了行为产生的条件。

3.1 “阅读与鉴赏”领域

a.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b. 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3.2 “交流与表达”领域

a.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b. ,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不难看出,行为目标在可操作性、可观测上富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它只强调行为的结果却忽视了内在心理过程,往往会导致教师只在表面形式上“推陈出新”,这与培养学生的语文的能力、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学目的发生了矛盾。内在的变化又不能直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新课标为很好的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之处,注意列举了反应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陈述目标时多用“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等内在心理变化词语。例如:

1.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3.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诚然,教学目标具体化也可能带来一些弊病,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复杂的情感难以具体化,难免会使教师侧重于简单的易于具体化的目标而忽视了高级目标。人本主义是反对应用行为目标的,他们认为个人的情感和信息的个人意义是不能用行为术语来测量的。但多数心理学家主张使用精确的目标,因为至今尚未发现精确陈述的教学目标有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实验实例。

参考文献:

[1] 何更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郑兰娣

上一篇:增值税会计处理论文下一篇:考试作弊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