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居作文

2024-04-24

栖居作文(精选7篇)

篇1:栖居作文

栖居作文

狄更斯说:“这是一个物质极其充裕的时代,这是一个精神极其匮乏的时代,我们在时代的夹缝中生存,摸索,爬行。”当官员贪腐,土豪炫富,明星吸毒事件层出不穷之时,我们又如何在精神与物质的夹缝中生存呢?

真正的贫穷不在于物质上的缺乏,而在于精神上的匮乏,真正的富有不在于物质上的奢侈,而在于精神上的自由。二十世纪的美国,经济正处于上升期,社会治安下降,而那时他们却提出美国梦,以梦想铸造精神力量,提升精神的追求。

当我们充斥在郭敬明炫富、张狂的小时代里,仍有智者贤士守着精神的乐土活在属于他们的大时代里。作家周国平曾说:“做无用的事,做有梦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他仍坚持着最朴素的心,遛狗,观花,赏月,在生活的种种小情趣中,润洗自己的精神天空。他以梦为马,以笔为鞭,将精神之花的芳香洒遍各地。他的梦就是用作家的笔,抒写精神自由的篇章,来救治国人越来越贫瘠的心灵。他才是富有的人,他拥有最高雅的生活情趣,使他不急躁,他拥有最高雅的生活情趣,使他不急躁,他拥有最美的梦想,使他不堕落。而那些身陷物质泥潭的人,你们可知,精神若没有栖居的地方到哪儿都是流浪。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散文家林清玄的论断,清欢是他追求的人生目标,既不追求物质上的欢愉,只追求精神上的清欢,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周末去海边散步,傍晚在小院内烧一壶盏,独自品茗几杯,然后在书籍典海中畅游。他的生活情趣是以茶的苦涩,来定下自己躁动的心灵。(高中作文)他的梦想是以散文家的`笔,来洗净读者心灵上的尘埃,他是富有的,也是自由的。

相反,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人,在物质的漩涡中苟活,他们奋力前行,逆水行舟,直至被利益的横流卷入最黑最深的角落,迷失所有的方向,消失在大海深处。

难道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的宿命吗?不,不是这样的,只要我们能保持一颗清净自洁的心,品察生活的情趣,做有梦的人,我们也能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在精神的天空畅游。

请你在这个时代的夹缝中,提升你的精神且歌且行且珍惜,栖居心灵。

篇2:栖居作文

晨曦里,捧一杯香茗,或坐于桌前或立于窗前,打开厚重的书,馨香之墨泼洒而出的跳动的文字展现出一幅幅恒美的画。可以品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然;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诗意;聆听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明快清朗……迷失在旖旎的风景里,我仿佛进入画的世界,多少次和李白梦游天姥山,拜访谢公宿处,欣赏半壁海日;又多少次和郭沫若徜徉于天上的街市,信手采摘满天的星星,打包装进行囊;又有多少次和魏武吟鞭东指,马踏沙场,纵横千军万马之中……文学的殿堂挂满了享不尽、赏不完的著作,每一幅都价值连城。

暮霭中,一灯如豆,一书如帆,载我至文学的殿堂。打开贮满精神粮食的宝盒,品味着隐藏在文字之后的苦涩酸甜,顾炎武宁死不吃清粮,拒绝朝廷之请。这是一代鸿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又怎能不与此共勉。李清照,这个乱世中的诗性女子用柔弱的笔杆在文学的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将爱情纺成染柳烟浓,弥漫在历史长河边,向后人彰显着爱的忠贞。文学百宝箱内的食粮用之不尽,享之不竭,是华夏儿女的至贵宝藏。

在文学的殿堂里,可以驻足体察文人的伟岸英姿。苏子那飘飘白衣翩翩于萧萧风中。一场“乌台诗案”,让我们的文豪几近陷入灭绝之灾,吐纳珠玑的玉口在严刑拷问中凄惨哀号。苍茫天涯路是你的漂泊之所,波涛卷起的故垒边却依然响起你震撼苍穹的欢歌。“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是你贬谪后的洒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彰显你的个性。苏子的高贵灵魂给予我们对生命深深地思索。

篇3:语文:诗意地栖居

生活需要诗意, 教育需要诗意, 语文课堂更需要诗意。

诗意,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礼记》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诗》者也。”这段话很好地阐明了学诗的作用在于移情, 在于改变人的性情, 使人心走上正道。闻一多说, 既然是诗, 就得有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罗曼·罗兰认为, 一个民族的政治生命只是那个民族存亡的浅层部分;要了解其内在的生命, 其行动的根源, 就必须到文学艺术中去寻找。而诗意就是文学艺术最本质的体现。

李镇西这样理解诗意:“当语文教育是通向学生心灵的, 语文视野是面向生活的, 语文使命是指向未来的, 语文教学就进入了诗的境界, 教育便放射出了真善美的光芒。”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 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 那么, 语文教学就离不开“美”、离不开“诗意”。陶行知先生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 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 水仙花是灵魂的粮食。”诗歌就是真正的“灵魂的粮食”, 文饭诗酒。酒, 能深入人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诗意首先是在课堂上教美文。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具有更多的美学因素, 这些因素集中体现在教材中精选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上, 这些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社会生活, 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美文中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这些形象犹如集社会美、自然美、心情美于一体的艺术画廊, 是经得起历史风吹雨打的艺术精品。多少人情事态、多少悲欢离合、多少英雄人物的壮举、多少小人物的悲剧, 都活现在这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中。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这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的斑斓多彩?语文教学中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 它丰富多彩、韵味独特。语文课堂上, 精约优美、含义深沉的文字, 经教师重锤敲打、反复诵读, 闪烁着人类的精神之光;学生含英咀华、口齿留香, 在理论上也大得裨益, 既长精神, 又增学养。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 这是任何学科都无可比拟的。

语文教学的诗意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语文教师要挖掘作品的审美性,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学生逐渐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教学生知出知入、领会真谛, 用真情真心去感悟作者用血泪写成的字词, 真正从课文中获得符合时代潮流的审美情趣、审美观点, 增进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

语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诗意, 语文教学中的诗意境界是依据语文文本的诗意创造的境界, 这就要求学生用心灵去阅读、去感受, 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成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 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生命的对话。有的课文感情强烈, 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厚意, 学生只要用心去读, 不难体味作者的深沉情思。

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描绘了一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的画面, 正可谓“荷香月色, 诗情画意”, 在这诗情画意里, 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 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 层次里复有层次, 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疏密, 是画意的设置, 也是诗情的安排, 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 而且透出一股神韵, 氤氲着一重浓郁的诗意, 使我们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情上的升华。

《荷塘月色》的无限动人, 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 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的思绪一直驰骋在历史记忆中, 宁静复又不宁静, 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的万分苦恼的心情。我们要引导学生跟随作者一路写景, 一路抒情。当学生流连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时, 要能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 感受到作者的脉脉情思。

篇4:多点人文关怀,诗意栖居作文

【关键词】作文教学 人文关怀 诗意作文 理念 环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08-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种种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太强,学生不能“以我手写我心”!作文教学中不是放飞学生的生命和激扬学生的生命,而是压抑了学生的心灵,作文教学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学生不喜欢、害怕写作文,老师也厌倦了批改大量的思想枯竭、语句不通甚至千人一面的作文,从而导致作文教学徘徊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觉得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写作太难,谈写作就头疼,因而对写作没有了兴趣。写作课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镣铐!

兴趣,就是对某种事物积极的情绪。兴趣的产生,往往要有良好积极的情绪,因此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首要任务是老师要能够关爱学生的写作,让作文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对学生多点人文关怀,让学生快乐地、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诗意地生活在写作课上,让学生进入“诗意”的作文写作境界,而不是谈“作文”就色变,谈写作就产生厌倦和逆反心理。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做到诗意写作呢?

一、作文教学要树立一个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

1、丰富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内涵。

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作文教学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而不是理性的分析。①钱理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即把教学内容客观化,淡化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识结构,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作文教学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逻辑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我们很多教师迫于考试的压力,把作文教学按照考纲的要求分条分块的逐项讲解,要求学生记忆各种作文的公式和程式,把作文教学过于理性化了,把完整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多样性、生动性、审美性、情感体验性等人文内涵,从而削弱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尽情的释放。

2、增加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重分数而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备受宠爱,其他大多数学生则是常受冷落的“陪读生”。而在作文上要想拿高分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很多学生在作文课上是得不到表扬的,因而也就没有了兴趣,不愿认真对待作文课了。另一方面,在理科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学生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肯定和欣赏。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增加作文教学活动的人文关怀。其实作文教学活动是最容易渗透人文关怀的。不管学生写了什么,写得怎样,只要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我们都要满怀真诚的去倾听他们的心声,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写作的严肃与尊严。这样,学生就会深受鼓舞,就会对作文产生兴趣。这样,作文就会成为学生倾诉心声的地盘,教师教书育人的阵地,师生互动沟通的桥梁。教学上师生如能形成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何愁学生不“亲其师,信其道”呢?但如果学生根本不喜欢你的教学,对你的教学没有一点兴趣,你讲的再好,学生也听不进去,而且还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教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只有让学生对你的作文课产生兴趣了,觉得学习轻松了,才能谈及作文教学的成功。

二、作文教学要创设一个让学生“诗意”写作的环境。

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儿童的发展,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西方哲学家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意即本真的自在的生命状态。把它用于教育,就是倡导一种诗意的自在的生命化教育。它让每一个学生在生命的教育中自由地生活,诗意地栖居。而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让学生诗意地生活在作文课堂之上。

1、更新要求太高的作文评价观。

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这样毫无生活来源的闭门造车,毫无真情实感的无病呻吟,当然困难重重,极不轻松了,也无一点诗意可言!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做到“以我笔写我心”。

其次,不要求全责备,要学会欣赏。在作文评改时,我们不要一味的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不要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而是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有一点毛病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挑出一点毛病就觉得是失败之作。事实上,任何一篇文章都能挑出毛病,即使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作文的评改,当然应该指出问题所在,并在指出问题之后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对于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作文中的某一闪光点,都要给予欣赏,因为欣赏才是平等的交流,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教师的欣赏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作文态度和精神生活。

最后,评语要恰如其分,富有个性。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的心血,每一个少男少女都羡慕身边有文章发表的人,如果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作文,得到的是千篇一律、浮光掠影的评语,学生就会觉得劳而无功、无所适从,学生对写作的亲近感、热情心就在一次次“外行人”的空洞指导下逐渐消失,甚至走向逆反。

2、丰富作文教学形式和内容。

教师要能够尽量丰富作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使学生写作的时候有话可说。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毕竟这是主要阵地。语文各册教材的课文都是很好的学习的范文,与教材配套的各册《课外阅读》以及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还有当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可根据需要有所选择地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

其次要开展活动课程。学生的活动天地毕竟不宽广,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因而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组成各类兴趣小组,如科技制作、摄影、美术、音乐、民俗等,让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体验世间的嬉笑怒骂,让他们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深入到社会。“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次改选”、“一场战争风云”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来源。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这样,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手,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利用写作“干预生活”的能力。

3、拓展学生写作锻炼的空间。

教师要努力更新作文教学观念,不能将写作局限于一种文体或特定的要求中,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应用性强的文字,如消息新闻、对联谜语、知识小品、故事新编、文章赏析、打油诗顺口溜等,一者使学生有话可写,二者联系了生活,达到了作文的功利性目的。

教师要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及时寻找让学生写作的机会。如学校举行文体活动,可组织学生创作开幕词、闭幕词、出简报、写新闻报道;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积极撰写稿件,组织投稿。

教师要拓宽学生写作的渠道,不能将作文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和场景中,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练笔的空间。如:让学生准备一个“随笔本”,随时进行作文练笔。随笔本上的作文,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让学生将当天、本周、近段时间内自己感触较深的人或事写下来,并持之以恒。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希望我们教师的人文关怀和行之有效的教学努力,能够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舒展学生的心灵,激扬学生的生命,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让学生能够诗意地栖居在作文教学生活之中。这样学生就不会不再喜欢上作文课了,而是会把它当作倾诉心声的平台,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也更能实践现代教育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教育宗旨。

参考注释:

篇5:诗意的栖居作文

盛世的风华也不过是转瞬凋零,华美的.宫殿如今不也做了一抷黄土。花开花谢,人生人死,似烟火,似细雨。玉环,你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女子,怎样一种难以描摹的美才能使那个朝代的帝王为之痴迷,后宫三千,他只取你一瓢,盛世的宠爱,让你几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上天赐予了你绝世美颜,可你的生命却只能困囚在一座金碧辉煌的牢笼里,让你一生也无法与命运抗争。箫声悠悠,在一片欢腾的繁华声中,有谁听到一个女子在幽幽凄凄的哭泣,却找不到泪的痕迹,你的泪永远只能藏在笑容里。世有桃花,美人何处?美人是孤芳自赏的坚韧和一世的孤独,寻不到,寻不到蓦然回首处,灯火阑珊下的少女美好的追溯,等待与凝望。

在那幽深幽深的小巷,细雨迷蒙,踏在青色的小石板上,那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缓缓地,缓缓地向我走来。她身上有着丁香一样的芳香,百合一样的芳华,幽兰一样的恬静,还有落花的轻愁。我是醉了,迷了,哭了……那女子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啊!我想你认识我,哪怕是以一朵花、一株草的形态,我知道你在那诗意的年代,在杭州西湖畔静静地栖居。

我的心为何总淌着泪,我的情为何总无处安放,如果给我一个选择,我愿停留在岁月的一角,静静地,默默地绽放。我不愿做沙漠的孤行者啊!可是为着你,我只能在黑暗中爬行。

又见枝头吐新芽,是春来了,你也来了,我把我的灵魂栖居在那诗意的年代,那个绝美的女子是你,那个清幽的女子也是你,那也是我啊!

篇6:诗意的栖居作文

褪去了身上厚厚的世俗之尘,挥一挥手臂,告别官场的尔虞我诈。走吧,去田园,像陶渊明一样,单捧傲世之心,独守心灵旧土。诗意地与大自然拥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把自己当作菊花,而这菊花却盛开了几千年。

“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持竿而钓的庄子正栖息于自然,了悟人生的哲理。有人劝他入世为官,他漠然视之,他孤傲的心灵走不到浑浊的仕途,他超然尘世,视楚国相位不顾,跳出浑浊秽气的社会回归自然,甘愿做一棵独自在清风中看守月亮的树,把持着洁白的美德,“享受”着逍遥的人生。庄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月明,面朝一池澄清的池水,背对功名利禄,心灵如身边流淌的溪水一样清澄、洁净。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跟张若虚走吧,面对一江春水,发出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这种脱俗的境界怎能不让人向往?

中国文人真正的境界是凭借心灵的勇敢,拥有一片不可替代的天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清酒,诗仙李白吟着诗,从历史的深处向我走来。一叶扁舟,荡然驶在自然的长河。

我站在白桦林中。叶依然在落,流过的溪涧还正年轻。诗意的栖居,心灵得到洗涤,“天人合一”的美丽在此绽放。

篇7:诗意的栖居作文

——题记

人,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物质的富足只是最低的追求,我们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个坚定的位置,整个地静息在那里,再无贫乏或享受,得到心灵的完全充实,找到真正的幸福。

梦中水仙花开,那淡淡的清香,编织着灵魂的追求。如果可以,愿用手中的面包去换一朵水仙,让它永远开在梦中,开在眼前,开在人生的每一段路上,永不凋零。

每个人手中都有两块面包,它代表着外在的物质世界,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缺之不可;每个人心中都曾开过那么一朵水仙,它是我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它不如物质具体,但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追求,缺少了,我们的人生同样不会完整。

那幽幽的清香无形,却又在每个人的心中幻化出不同的形状:有时它化作《诗经》中的歌声,婉转悠扬;有时它化作庄子梦中的蝶,翩跹起舞;有时它化作《离骚》中的文字,随汨罗江淌过千年……

每个人都应用手中的一块面包去交换一朵水仙,它是我们心灵的追求,也是我们区别于其他人的根本,在这追求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内心。

水仙是庄子的思,战火纷飞,命若琴弦,他神情枯淡,而内心却渴望九万里风鹏正举;水仙是李白的诗,官场黑暗,壮志难酬,他千金散尽,而内心却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水仙是梵高的画,饥寒交迫,难以为生,扭曲的星空下,他却将自己的生命开成一朵最美的葵花。

是的,在生命这片原野上,不管岁月的风霜使我们怎样伤痕累累,我们仍要选择一种最美的方式绽放。

文革中,许多人被下放,在那个贫乏而又艰难的时代,有些人仍不放弃生活的希望,仍每天坚持喝自制的下午茶,让生命之中保留了一份优雅,这样的人,不会被艰苦压垮。

二战后的德国一片废墟,但人们相信它定会重新崛起。因为在那片废墟之中,一朵鲜花灿烂地绽放。在生存都面临威胁之时,仍不忘精神上的追求,这不正是他们民族精神的最好的写照吗?一个在废墟中仍不忘精神追求的民族永远不会被击垮,而今,德国之花果然在曾经的废墟之上灿烂。

不要选择一种随意的姿态度过一生,在生命的原野上,伴一株水仙,诗意地栖居,让那淡淡花香,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看清那些险些忘却的希望和梦想。

上一篇:冬季施工监理管理制度下一篇:下象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