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2024-04-24

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精选14篇)

篇1: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摘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提出了面向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思路,并对该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内容做了简单描述。希望以此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的融合,为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计算思维;与专业结合

1概述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除计算机专业外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不再是只学会办公软件的使用就可以,而应学会更多的计算使用技能。目前大多教学改革都在原有的以office为主的课程体系下一种调整,难以解决现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建立一种面向学生所学专业,有益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计算机教育。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各学科研究和创新。面对现在大数据的形势,传统的实验手段比如观察预测和人工处理数据等显得力不从心,如果能利用计算机来辅助处理效率和准确率都会大大提高。要想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需要从大学开始培养计算思维。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

1)学生已经储备办公软件的使用技能。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加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相关内容虽浅显但也都已经涉及。大学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看似在重复,课程内容受质疑,学生热情不高,教学效果欠佳。2)教材内容跟不上新技术。教材内容需紧跟技术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较好得到应用。事实上,计算机教材中许多内容的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已经是过时的知识。3)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独立思考意识不强。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首先应该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注重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就更困难了。4)课程设置没有专业区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模式、内容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都没有强调专业区分。然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一样,对计算机技术的使用程度和要求会不同,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的问题能力培养。现在计算机通识教育占90%,仅10%是和专业挂钩且是教师主动发挥的。虽然有丰富的案例供大家选择参考,但专业区分度并不大。5)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学生所学专业不了解。需要调研、思考、研究,并与专业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专业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情况及用计算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逐步实现计算机作为工具服务于专业学习的教学理念。

篇2: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5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独立的课程内容外,还与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跨学科不同思维方式的交融对于学科发展具有革命性的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量大、面广可以使各专业学生广泛接受计算机思维方法训练。对普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备交叉的知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教学方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安排等可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以上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一些探讨和理解,更需要各位教师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能做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培养综合性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战德臣,聂兰顺.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56-60.

[2]冯博琴,张龙.迈向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高度[J].中国大学教学,(4):8-11.

[3]樊明智.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1):140-141.

[4]袁驷.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41-43.

[5]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6]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1):7-10.

篇3: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在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仍然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的基本能力,扩充他们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将来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但最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中学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加深,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和体系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人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及对本课程在各高校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浅谈了高校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具体方案。

二、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因素

1.新生入学时所具有的计算机知识和素养参差不齐

由于地域等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无论如何,该课程的教学都还必须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虽然有些知识和技能,学生在中学时也学过,但中学教育毕竟是普及式的教育,跟大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还是相差甚远的,首先,要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基础,让学生把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学深、学透、学全面,并能够熟练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其次,教改还要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不同专业等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建议采用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分类指导等方法,以体现真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改理念。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教学目标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引线,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不应把教学目标只单一的体现在教师的“教”上,而更应该考虑学生“学”的情况,甚至应该考虑到学生在该堂课结束后,到底能够做到什么,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并提出具体的能力要求。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须明确并告知学生每次课的目标、重点与难点等,并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真正学到知识,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项目教学法等进行教学,都是不错的选择。

3.内容设置没有充分体现该学科的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要求来选择教学方法、模式与课堂组织形式。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而应在教学中以突出以实践为主,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融入到实践任务中去。在课时安排上,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充分考虑学生在课堂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性,或者说,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方案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教育又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专业的教学中, 应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放在培养计算机素养和面向实际应用方面,而不是单一的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的。

2.教学组织方法的改革

高校的学生往往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的愿意,有接触过计算机并有一定的应用能力的,也有从来没接触过计算机甚至不知计算机为何物的。我们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课堂,用同一本教材进行教学,很可能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吃不消”等现象,这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此, 我们可以根据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差别,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组织的改革,即实行分级分班教学的方法。

3.教学时间安排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若采用一周上两节课、上两次机的方法,

许多内容将因得不到及时巩固而淡忘。比如:五笔字型输入法的规则,不集中一定的时间上机操作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有许多内容也应上完课就立即上机实习才有效,所以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集中时间强化训练的方法。具体方案为:

1)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对该课程可以采取项目教学的方法,根据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两周左右的时间集中上该课程。可根据学校计算机房的承受能力,分期分批的进行。每一期学习结束就进行考试,这既便于考试的组织,又可减少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

2)在保障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不应小于1:1的情况下,可以实施“边学边练”的教学安排,即安排1个课时理论课,紧接着安排1个课时的操作课,或者上午上理论,下午就接着上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学到理论运用于实践,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4.考试方法的改革

为了克服谁教谁命题谁评卷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增强教师紧迫感和责任心,应该推行“教考分离”制度,并注重三个环节:一是把好命题关,基本知识点可占50%以上;二是严格评分标准和评卷工作;三是科学地进行考试结果分析,即要求任课教师对考试成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找出学生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上的长处和不足,并制定出改革措施和下阶段学习的目标,目前我们国家很多教育机构也退出了多种对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如OA.NIT考试等,都是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不错的一个检测手段。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学科的课程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减少笔试内容,增加平时机考小测验,并将测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让学生运用平时所学内容进行实践操作以达到考核的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改革应面向应用、注重实践,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实践为先”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和技能。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现阶段影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教改的模式与方案。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改

参考文献

[1]贾珺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体系建设

篇4: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各个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今后的其它计算机课程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

【中途分类号】C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现在各大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开设该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使学生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那么,如何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呢?笔者做出以下分析和建议: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学生层次差异大,影响教学效果

刚入校的学生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大,来自城市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非常熟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偏远地区学生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也存在部分学生学过一点但不熟。把这些学生放在同一班级,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容易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丧失学习积极性;基础差的同学又感觉学习吃力,丧失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

虽然现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只是注重教的过程,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听、看,而忽略了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1.3 实验和教学不能配合紧密,教学效果难尽人意

在实际教学中,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的有着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倾向,理论和实践不能同步进行,结果造成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2 积极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知识,是高职高专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方法上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2.1 针对教育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基础不同,教学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新生人学时,先进行计算机水平的摸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避免教师在同一个班教学中难于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局面;针对不同专业,适当开设相关计算机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2.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所教学科,坚持贯彻“教书育人”的方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如在powerpoint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做好的演示文稿,然后问学生“你们知道是怎样制作出来吗?”这样启发讨论,活跃气氛,顺势引入教学内容。在Word排版学习中,拿一些不同样式的报刊,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不同的报刊不同的格式是如何利用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再让学生自己下载资料,搜索图片,发挥想象,制作出一个内容丰富的主题版面。

2.3 注重上机实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上机实习的目的就在于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亲自感受、体验,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课比理论课更为重要。在安排理论和实验课时时,最好一堂理论一堂实验,使理论和实践同步进行。

每次上机,教师要首先布置好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和步骤,下课前要求学生上交本次实验结果,并以此作为平时成绩,这样让学生有章可循,就不会无所事事了。另外,在学生操作过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制能力差,素质参差不齐,实验课中玩游戏、随意缺课现象比较严重,教师要时刻巡逻、辅导,制止玩游戏现象,努力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给予正确引导。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的计算机入门课程,但同时又是一门内容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日后步入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将计算机基础教学扎扎实实地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徐振华.浅谈微机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高[M].科技信息,2006.

[2] 李顺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探索.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1).

篇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本文认为,应该分不同专业调研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提出各专业实现计算机应用能力目标的课程体系,实现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无缝连接,把专业应用案例嵌入到本课程的教学案例中,据此制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

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

在我国的发达城市和地区,之所以高职院校能够成为全国的标杆,并且一直久居高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进行系统的调研,对全局的情况都一个较好的把握。

篇6: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论文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下的教学现状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教学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教育教学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技术能力也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不过,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下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1、缺乏实操课程建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发展过程中,很多学校还是采取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对教学课程整合下的实践教学内容重视度相对比较低,对于一些实操类课程如多媒体技术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实操开展不足,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的效果得不到较好的.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使得学生只有理论知识,但缺乏良好的应用技能。

2、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且教学模式单一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在如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计算机产品的更新速度很快。在快速更新的趋势下,目前的课程教材比较落后,即使开展课程整合工作,但始终取得不了较好的发展成效。而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和听课效率,甚至影响到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加之在课程整合下,教学的内容和信息量日渐增多,留给学生们消化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此更需要对课上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进行提高,进而实现学生课下学习压力的缓解,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自主发展。

3、缺乏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掌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合下,原本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被整合到了这一本书中,因此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程度的考验比较大。而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知识的储备上,因为受到了地域教学特点和教学模式差异性的影响,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再加上受到课程安排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因为课程内容比较综合,加之教师对整合下的教材的解读不到位,导致目前计算机教学主要是针对于一些学习基础相对比较稳固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这就导致了两极分化问题愈演愈烈。

二、课程整合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整合下,各方面的问题不断显现出来。为了实现课程整合效果的提升,教师就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下面笔者就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几点问题,谈一下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旨在通过本节的论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发展打下理论研究基础。首先,作为高校的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融入如今的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下,实现学习思想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并让学生逐渐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对于目前的两极化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与新型的教学方法结合,从而尽可能地缩短两极分化的差距。在计算机课堂上,教师的多媒体控制台可以进行个别演示以及分组播演的教学,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选择做好相应的教辅课件,然后通过控制台进行分层教学的实施,并随时随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实现在同步教学的同时进行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革,例如在Word、Excel、PowerPoint等课程的教学上,可以选择实验教学法;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练习,进而实现学习和练习的同步发展。实验教学法加上教师的深入研究,设置多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再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计算机教学之中。最后,在课程考核的改革上,教师可以设置分层测试、合作测试、技能测试等考核方法,转变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考核机制缺失的问题。对于分层测试,教师可以采取当堂考核或者课下线上答题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学习阶段上自己的提高,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合作测试而言,可以针对一些大型的设计类考核项目,如用VEP设计一个管理系统等等。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学会合作,进而在考核学生水平的同时实现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技能测试而言,主要是将测试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根据现阶段大学生职业技能需求情况,结合行业特点进行技能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三、小结

篇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探讨论文

1.1教学设计环节简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上课都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在课堂上用清晰明了的课件授课能够让学生提高兴趣,用教师终端系统进行演示实例,也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但有部分教师却忽略了对教学设计的编写,往往在设计中的活动历程中内容显示很简单,概括主题,应付了事,这样不能够用一个标准来约束自己,使得课上的质量大打折扣。

1.2教学模式较单调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机房实践的课时比较多,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但是从教学模式来看除了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外还可以再加以拓宽。

1.3作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贴合的不够紧凑

目前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多的是研究教学方法,忽视了对不同专业学生与专业的贴合度,没有全面考虑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应用的需求。无论给哪个专业上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相同,为其服务却与专业贴合得不够紧凑。

1.4考核方式动力不足

篇8: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一、分层次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 为了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 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在工作中开展分层次教学法, 把握差异, 因材施教,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 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弱的同学, 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 但是只有老师掌握而不对学生说明。在任务的驱动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作用, 互帮互学, 相互促进, 既调动学习基础好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也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 激发兴趣。最终学习成绩的评定也不再实行一刀切, 同学们只要完成了与自己基础相当级别的任务就能得满分, 完成较高级别的任务还有适当的鼓励分, 另外高层次的同学若能积极地帮助其他同学也有适当的加分。使得同学们都能积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以极大的热情融入课堂学习中去。

二、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 提高其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上的精心准备, 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譬如说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解记忆, 且枯燥无味, 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努力将枯躁变为有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 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 再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 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 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 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 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的学习 (实践) , 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 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 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 (理论) , 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 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 (实践) 。在此基础上, 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 学生就会兴致盎然了, 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强调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21世纪, 社会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 而是更具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现在以开发和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创造性教育,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从政府到科学家、教育家共同关注的课题。这也正是现在国家教委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创造性教育的实施, 从根本上要依赖于教师, 所以创造性教育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性的要求。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观念, 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发问, 为他们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培养他们具有积极挑战、锲而不舍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良好品质。教学中, 针对中职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特点, 布置学习任务时突出灵活性, 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发挥空间, 从而使学生“乐学”“学乐”。例如, 在学习Powe r Point制作课程时, 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的基础, 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Power Point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认识:插入菜单下的命令, 格式下拉菜单下的命令, 幻灯片放映下拉菜单下的命令, 然后让学生进行个人幻灯片设计, 时间为4个学时, 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 幻灯片版面美观大方、内容健康向上 (幻灯片张数15张左右) , 观看流畅无误。每班所有人设计的幻灯片要进行评比, 并组织制作得较好的几名同学共同制作大型班级幻灯片。一接到这个任务, 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他们忙着收集资料, 请教老师、上网浏览、下载……忙得不亦乐乎。等素材准备齐后, 就开始着手版面设计, 包括录入文字、编辑排版、插入图片、背景、动画、音乐、设置链接等, 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 还涉猎了许多课外知识, 如数码相机、摄像机、U盘等数码产品的使用、COOL 3D制作三维文字、数码大师制作数码相册、媒体播放软件超级解霸的使用以及从网上浏览下载资料的方法等。这时的学习已经完全被兴趣所主宰, 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由于任务明确、驱动性强, 同学们很快灵活地掌握了制作幻灯片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 并且得心应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修改, 一幅幅精美的幻灯片出炉了, 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 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四、在教学中培养合作意识, 提高团队精神

合作素质是21世纪人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焦岩岩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 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中一个最重要的支柱即“学会共处”。所谓“学会共处”, 就是强调学生要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学会在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群体意识等价值取向。通过开展小组研讨, 采用小组网上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相互启发, 广泛交流, 甚至相互争辩。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竞争, 使课堂交流呈现多维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学生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 加深理解的深度、提高推理的质量, 同时也增强了小组优胜的信心, 促进了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和学业竞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通过群体交流, 就可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 调动群体积极性, 形成网络式的立体交流。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归纳, 找出规律, 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得以增强, 从“学会”向“会学”方向转化, 从而积极主动探索新知, 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当然,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这是计算机教学的关键所在。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势必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使其投入到学习中来, 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技工学校的生源质量比较低下, 而且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表现, 如何改进技工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的体会是, 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如分层次的开展教学,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形成学生的团队精神等。

关键词:技校学生,计算机课程

参考文献

篇9: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创新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4;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96-02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职业院校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职业院校教育中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一些实际技能进行教育的,在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开设的专业类别越来越多,比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都是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基础性学科,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的教学。在当前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个行业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创新,让学生对各种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提高计算机实践能力。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主要教材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业院校的必修课程,在职业院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模式比较老旧,这些都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带来严重影响。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计算机水平几乎是任何一个人都必须要掌握的一种能力,计算机信息时代,计算机能力的高低往往还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以及工作前途。因此,无论是在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过程中,计算机教育都是重要的内容,而且是必要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不高,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没有注重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该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使得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理念,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水平。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探讨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是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都应该要结合职业导向,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进行改革。

(一)结合职业导向,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都比较传统老旧,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视程度更高,尤其是在社会对各种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市场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当前社会中对各种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很大,很多企业都在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地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进行现代化教学。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而言,应该要对传统的教学目标进行延伸,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当作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新的教学理念的应用,比如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对传统的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不能按照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进行知识灌输,而应该要注重学生对各种知识的理解,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思考,比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比如可以通过分组教学,问题教学等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加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思考,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育

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是对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落实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的实践教学大多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尤其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需要更多的实践教育,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现象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原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多设计一些上机学习的课程,加大上机操作的比重,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上机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各种计算机应用技巧的了解和掌握。

(四)加强对学生的考核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学校的必修课程,在对这门课程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要对传统的考核模式进行改进。可以设计一些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项目,将实践操作当做考核的内容,并且要逐渐提高实践考核在整体考核中所占的比重,从而能够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对计算机教学策略进行改进。

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该要加强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并且要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和考核,从而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边巍.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及讲授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2)

[2]张岩.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04)

[3]陈洁.浅谈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5)

篇10: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论文

我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任务驱动法,用考核促进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让学生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上学有所得,教师能教有所悟,教学相长。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硬件配置;认识计算机的功能作用;学习并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掌握文字录入及Office等常用应用软件;了解互联网相关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源,进行信息共享。

这是一门看起来上课内容浅显,但实际上并不好上的课。

面对学生原来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如何让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较大的学生能够在同一课堂内静下心来,学到他们想学的知识,每人每天能有收获,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使学生能自发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每个任课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在大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入学目的往往就是混个毕业证书。

同一年级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差较大,一个班里面,会有一些学生打字速度能有60汉字每分钟以上,会上网、上Q、登录邮箱,会下载图片音乐电影;但是同时会有一些很少接触电脑,不会用键盘,不会拼音打字,认不全26个字母,没用过QQ,不会上网,甚至连打开关闭电脑都不会的学生,学生间计算机水平相差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讲深点,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讲浅点,基础好的学生不耐烦。

第二,电脑课的教法大同小异,上课的一般流程是:先观看教学课件、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学生上交作业,最后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和小结。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单一的课本素材和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和厌烦情绪,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上课过程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中职学生很少有看电脑课本的习惯,课本发下去时是新的,上面除了写了个名字之外,其他地方都是空白,到他们毕业时,仍然很新,明明是课本上的知识,却不知道;学生没有上课带笔,记笔记的习惯。

少数的学生开始时带了,但看到其他多数人没有带,后面也跟着不带了,不能坚持自己对的立场。

没有做笔记的结果就是没有复习,知识点记不牢,水过鸭背,课堂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交,缺乏学习自主性。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根据实际中的教学情况,我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尝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课程产生兴趣时,他才会主动去学,有主动探究的行动;学生想学,愿学,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在学习过程克服各种困难的毅力,最终才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收获和喜悦。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能对学习进行关注和能够持续性地进行学习的保证。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上好每一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

上好每一节课,学以致用,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类型,如果老师上课之前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学这个软件有什么用?学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学生学起来的兴趣和积极性就不是那么高。

例如:教打字时,告之学生,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打字比赛,比赛获胜会获得证书和奖金,30汉字每分钟是将来能找到一份工作的底线;教计算机组成和电脑硬件配置,上课之前去市内电脑店写好几张2000到3000元左右的组装电脑配置单,给学生分析比较,给学生讲了上课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辨别,学这个可以判断一些电脑品牌硬件的性价比高低;教WORD时候,明确告诉学生这个可以做个人简历、课程表、通知,以后一定用得着;教EXCEL的时候,明确告诉学生这个EXCEL用于数据统计和财务核算,举个例子,让学生同时用计算器和EXCEL电子计算表格算一个工作表里的结果,哪个更快?计算器点个半天,自动填充功能一下子算好一个表的数据,亲眼所见更让学生信服。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这门课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所有的教和学都要随时根据课堂变化来进行调整,不管是什么课程,在教学中都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

课程刚开始,在大多学生不会什么电脑操作的时候,用“先教后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先讲课,后面学生跟着进行操作;当课程讲授过半的时候,就应该改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在学生积累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时候,这时就可以开始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先让学生试着先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检查之后,再集中讲评作业过程中的学生出现的问题。

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把不会的问题解决了,可以快速的掌握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遇到问题时相互学习,因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让基础好学生去帮助基础差的学生,给帮助同学有相应的加分,提高学生互助的积极性,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 用“考核”促“学”,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用每天作业的考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保证学生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设计时最好能对学生进行日常考核。

有对学习的爱好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但并非所有学生都爱好学习,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对于没有学习爱好的学生就需要用其它办法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其中教学考核就是一个有力的手段。

学生为了达到标准的要求,就不得不迫使自己努力学习,养成一个学习自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平时成绩考核办法:即课程开始之前就找到上课班级的班主任拿到上课班级的学生花名册,做成一个课程相关的EXCEL电子表格,上面有班别,学号,学生姓名,作业名称和作业当天日期,严格从平时的第一次课堂作业开始就执行记录每一个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明确告之学生,完成平时作业的次数越多,质量越高,成绩就会越高;反之,成绩就会越低甚至可能要补考。

成绩高低基本上由学生本人的努力程度决定。

学生有查看、下载全班所有同学的作业记录的权限,这样可以激励、鞭策学生完成作业,使其不断地超越自我。

一个作业或者几个作业就能设置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学到课堂知识,相互协作提高知识水平,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充分挖掘出自身的潜力。

一个学期的十几个学习任务如果能做下来,这些学生基本上能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4 根据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充足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是一门需要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指导,但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我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

计算机主要是实践,教师要少讲,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多练,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可以把上网作为一种奖励,在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检查过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可以连接二十分钟的网络,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完成作业的动力。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短期内就可以达成的;只有教师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实践、经验积累。

教材的改进能与时俱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能关注学生每一次课的成长,能因材施教,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3).

[2]程少伟.谈行为引导教学法之项目教学法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11).

[3]刘文静.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8).

篇1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论文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情景教学 教学方式

0引言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跃上新台阶,目前各中职学校都将该课程设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实现教育与科研的有效结合。

同时,要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体现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能力。

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应通过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近几年家庭中拥有计算机和学生个人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大幅提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没必要开设该课程。

篇12: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课程改革,任务驱动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医学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公共基础课程,在经历多年计算机普及教育后存在一的些问题亟待改革。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现状

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化

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展,计算机教育从小学开始,在中学大规模普及。现今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许多知识往往是先前在大学课程讲授的内容。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总体上说,来自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大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差距较大。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早已是单独用机,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应用任务驱动,熟悉网页制作、FLASH制作、一般的图片处理、DV短片制作等。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则仅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2.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陈旧

先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对所有学生定位都是一致的,主要是计算机的基本使用,包括基本硬件和软件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网络通讯及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的基础内容论文格式模板。教学内容的更新未能及时跟上社会单位、企业对员工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需求,部分内容的陈旧容易导致已有一定计算机使用技能的学生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感觉在课堂上学不到新知识,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对容易实施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实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心理相对简单,如果开始的内容他懂了,往往自我认为后面的内容他也懂了,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听不进去,使用电脑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个人认为,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对部分仅掌握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会造成极大伤害,令这些学生一方面以为自己已经懂了,另一方面是事实上只懂得课程知识的少部分,重点内容没有掌握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

1.采用分级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的差异,参照许多高校英语课程的分级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开设前进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测试,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为测试依据,根据测试的成绩进行分级任务驱动,一般可分为两个级别三个方向较好。对于基础好学生可讲授较深层次的计算机硬件知识以及信息导论,涵括数理逻辑、数据结构与算法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或者讲授多媒体设计知识,涵括图像处理、动画制作和网站设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对于基础不够好的学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涵括Windows 操作系统、网络通讯及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等方面。通过分级教学,可以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分级教学法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数量庞大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实施起来较困难。当中要充分应用和借助自动改卷考试软件以及实验室机房、图书馆阅览室等资源,可以减轻部分工作量和压力。

2.改革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自我更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调查毕业生卷”调查和“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调查,相当部分的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知识并不足以应付工作岗位对计算机技能日益依赖所带来的需要,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计算机技能与他们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日常工作中善于了解计算机最新信息和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和通用性, 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公务以及信息搜索处理的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医学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条件的.话可有针对性地开设2~4学时医院信息系统的体验课程,如临床等相关专业学生了解医生工作站、护理专业学生了解护士工作站、影像专业学生了解影像管理系统等。这样,学生可以较深刻认识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的相关性以及在现代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

3.建设优质的网络资源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现阶段有条件也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服务。我校多年前已投入使用毕博教学平台,目前容量可达到每个学生一个账号,许多课程都已建立在线网络课程,教师可方便地在线管理所有教学摘要得到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以及机房管理部门的支持任务驱动,给学生提供方便良好的用机环境论文格式模板。

4.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在现代最新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更能适应日后工作中计算机应用的快速变化。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成功的关键点。任务设计的要点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真实、可行,贴近学生的能力实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的设计可分为简单任务和综合任务两类。简单任务难度较小,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综合任务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用于开拓学生思维。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特质、规律以及该内容与其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较深刻理解。

(2)分析任务

任务提出后,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这样学生可以了解任务以及知晓完成任务的困难所在,然后教师要把握好任务的切分,提示当中涉及到的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引导学生层次分类推进问题。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角色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新知识点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任务驱动,从而获得完成任务的方法。在引导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去摸索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使学生在任务引导下独立探索、创造性地去完成任务。

(3)任务完成

学生作为完成任务的主体,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和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对于简单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教师在必要时可给予指导。对于综合任务,学生可通过小组协作形式完成,在此过程中,每个组员的思考心得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做到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学生指导多些,对较好的学生给予更高层次的引导。

(4)总结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中肯确切的评价,并对多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对新知识加深理解并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论文格式模板。任务评价应多用表扬和鼓励的语言,对学生多些肯定和包容。

(5)注意问题

由于学生在素质教育、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个环节要充分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做到基础差的学生得到提高,基础好的学生得到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应是靠教师灌输被动接受任务驱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因为教师不但要讲授新知识点,更要帮助学生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以自有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基础,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推广,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积极意义。

以上通过分析计课程的现状,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四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和探讨。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潮流中,如何使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跟上时代发展,探索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隆娟,吴泽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探析[J]. 福建电脑,,(2):183-184

篇13: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教学任务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领域也从专业化向大众化方向转变, 现在和未来计算机将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搞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笔者在从事计算机教学几年来, 深感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课程。在教学中, 开始学生都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 难度增大, 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 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 甚至厌学。很多同学平时上课认真听讲, 在机房上机操作时大多数情况下也能完成实操训练, 但到学期结束时, 以前能做的任务现在却完不成了。究其原因, 同学知识掌握不牢靠, 以前学习的内容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就容易忘记, 这样导致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普遍比较差的现象。为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师要多动脑筋, 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索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上机时间占70%, 理论课教学时间只占30%。在上机实践中, 应使学生感到在玩中学、学中玩。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学生刚开始学习时还有兴趣, 但慢慢热情就会下降, 甚至不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新生第一个学期刚开始学习打字时, 部分城市的学生有打字基础, 而少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基础教差。鉴于此在真正练习打字时, 为不让学生感到枯燥、不耐烦, 活跃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几组:指法较熟练的使用智能ABC输入法, 指法基础一般的用全拼输入法, 指法基础较差的学生使用搜狗等联想功能较强的输入法, 进行速度测试。让他们在竞争中练习, 在竞争中寻找差距, 不仅要找到速度上的差距, 还要分析各输入法之间的优劣。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指法练习, 变得生动活泼。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之后, 同学们打字的速度有明显提高, 也活跃了学习计算机的氛围。

2. 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就是指灵活地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发现和创造一种新观念与新方法的能力。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素质教育中, 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于每一概念、每一问题的提出都应精心设计与安排, 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而提出的问题要尽量从实际应用出发, 贴近日常生活, 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有解决的需要, 激发学习兴趣, 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 形成创造性心理品质。比如教师在讲到WORD中的图文混排内容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些练习:教师在授课时把当天校内学生会张贴出来的海报照下来, 放给学生看, 让学生评论海报的制作水平, 并提出修改建议。然后教师在简单介绍WORD中的文字与图形的叠放操作后, 提供简单素材供学生对海报进行修改, 或自行设计新的海报……通过这些学生感兴趣并且有一定了解的问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内在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又如在讲到幻灯片制作中的“幻灯片间的链接”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按兴趣制作“用幻灯片介绍班级的某一部分”, 这节课将制作一个主幻灯片将各个单机中的幻灯片按小组链接起来, 在课堂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将未做链接的与做好的链接比较, 讲明链接的功能。将做得好的链接与一般的链接进行比较, 激发学生深入学习, 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 案例驱动、工学一体。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强调的是操作技能的培养, 所以将授课环境安排在机房更科学、合理, 学生可以边学边练,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实现工学一体。传统的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一般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对于课时少、内容多、知识新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来说是不适应的。为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 设置学生喜闻乐见, 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 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和讲解,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案例驱动”教学法, 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具有将实践融入教学过程的突出优点,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职业能力。当给学生布置作业时, 应当让其面对一个新问题, 能够运用已储备的知识及现有的资源, 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 在学习Excel部分时, 设置的案例是学生熟悉的“学生成绩表”的制作, 该案例的“学号”字段包含的知识点是“自动填充”、“总分”涉及的知识点是“自动求和”, “名次”排列的知识点是“排序”, 而查询或找出成绩不及格的学生, 使用的则是“条件格式”及“筛选”部分的知识等。“职工工资表”案例, 则可以使学生学习到求和、求平均值及复杂的公式计算、分类汇总、制作工资条、自定义填充序列、选择性粘贴及利用图表向导制作柱形图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改革探索

1. 课程考核的多元化。

传统的“理论”与“实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已不能满足现行社会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 要对考核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可以灵活地设置考场和考核方式, 让考核的方式多元化、个性化, 让考核真正适应学生、适应行业。

(1) 岗位能力测试。例如:上机实作课, 教师应给出本节课要达到的岗位能力目标, 对具体操作步骤可不作具体要求, 让学生上机探索, 以便学生能够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然后填写上机实验报告单, 写出收获、体会和反思等相关内容。教师及时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 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 知识汇总。每个章节学习完成以后, 老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布置一个“大作业”, 在这个作业中会用到本章节的所有知识点, 让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回忆、巩固所学知识点。当作业完成后, 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会到自身的价值,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小组合作。师生共同设计好课题, 规定完成的期限, 完成后要写总结汇报材料, 比一比哪组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引入竞争机制, 激发好胜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这种考评方式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融入学生的智慧, 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各小组团队协作精神等。

2. 获取证书, 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我们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才能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目前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等级证书是学生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这种等级考试, 对学生的理论知识, 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能够通过一级考试的同学, 其计算机基础已经达到教学要求。当然, 学习编程语言的学生可提高等级考试的过级标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以考促学, 以考促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它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会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思考在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 推动计算机教学向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 为学生以后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篇14: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生;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我校所有专业均开设了该课程,课程学时一般为一年,课时量相对是比较充足的,配合足够的上机练习时间,基本能够达到一定的专业基础的教育效果。本课程以Windows XP为操作系统平台,以Office2007为办公软件安排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因特网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以及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等。内容非常简单基础与实用。但对于生源素质日趋下滑的中职生来说,教师要想教好,学生要想学好,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难以把握课程内容难易度

中职学校的生源覆盖范围非常广,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的。虽然都是初中毕业,但是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有一些学生手机、电脑样样“精通”,打字速度快,很多软件都基本用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较多地讲授基础内容,这些学生会觉得太容易,自然也就不会认真听讲。而有一些学生却连电脑都没接触过,一上课就觉得跟不上教学进度,即便想认真听课,也根本听不进去。通常,中职学校只会按照专业分班,而不会按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进行分班。这样一来,就会出现难以把握课程内容难易度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不消化”。

(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肯用心学习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就业的期望和压力,会自觉地努力学习,认真上课,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却不知道计算机基础课程跟自己有何关系,尤其是智能手机横行的今天,只要手机在,上课时电脑都可以不开。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没有学习的动力,所以上课时就变得懒散,更别说要下苦功思考和练习了。

(三)缺乏考核机制,学生迷恋游戏和聊天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应在电化教室里进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对于计算机的重视不够,往往使每次课成了学生的“参与课”。而且对教学缺乏科学、严格的管理,学生在频繁地接触网络中,被千姿百态的信息所吸引,无心学习课堂内容,把时间浪费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甚至有的学生上课时连教材也不带,在机房随意走动,交头接耳,把计算机课当成了“放松课”,严重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

(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枯燥沉闷

《计算机应用基础》头两章基本都是理论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以及二进制等相关的理论,无论是在课室上课还是在机房上课,一上课就开始昏昏欲睡者有之,看其他书籍者有之,说悄悄话者有之……虽然这种种现象,可以以诸多手段加以制止,但终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照本宣科是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的。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使用多种辅助软件,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给学生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很轻松、便捷,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该尊重、关心、爱护、理解每位学生,师生之间通过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建立起信任关系。

3、创设课外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在计算机教学中,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以任务驱动为主的原则,结合教材设计一个有趣味、实用性的教学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实验操作中认识到计算机的知识,鼓励他们在探索中完成任务。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师结合多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

1、课前认真备课

认真备课是搞好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备课就是要备内容、备方法。

(1)备内容就是“教什么”

教师首先应明确本次课所要教的内容是什么,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查阅大量的资料,明确本次课内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学生学习完本次课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2)备方法就是“怎么教”

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结合新的发展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认真地备好课,与此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困惑疑点、思想品德和性格特征。只有做到教材熟悉、领会深刻,课件精致、美观大方,因人施教,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关爱之中,学生才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搞好学习。

2、课中注重方法

(1)贯彻“精讲多练,实训指导”的教学策略。

“精讲”,就是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不懂再请教老师。“多练”,就是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熟练性、灵活性。教师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给予学生个别指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应该统一讲解。通过不断地练习,让学生产生不学也会的错觉,使用所学内容简单化,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

(2)同步示范教学法

同步示范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比较明显。如讲文件移动时,操作步骤为:①选择文件;②编辑—移动;③编辑—粘贴。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教师讲解一步,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教师讲解轻松,学生一听就能明白。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操作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3)加强实训教学力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训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实训练习的方式可以丰富多样。例如打字练习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游戏,笔者曾经在打字课上,和全班同学一起玩金山打字通的联网游戏,气氛很好;在上Word的操作课时,让学生分组,通过确定主题、收集素材、合力制作一张报纸,再通过投影展览进行评比;在Excel课上,让大家一起分析数据,比赛最快得到结果;学习PPT时,让每位同学试着用幻灯片讲一个童话故事……实训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配合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要求,选择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教学方式,可以保持课程教学的活力。

(4)多让学生自己总结

在每章讲完后,教师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本章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知识,以此来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5)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易懂部分作简单介绍,对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作重点讲解,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的任务,让他们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协作能力。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好的、差的都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3、课后注重提高

(1)教师的自我提高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利用上课前、后的时间

我们教师在每次上课时都提前十分钟到教室或者下课后在教室多呆一会儿,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与学生多多交流,问问学生上次讲课的内容有没有理解、这次讲课的内容有没有听懂,值得注意的是若教师每次都问这些效果肯定不佳,我们还可以与学生多聊一些其他的话题等。

(三)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听教师讲、跟着教师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课前准备

学生可根据下次课要做的项目,收集一些资料或素材,并了解通过下次课的学习自己应掌握哪些计算机职业技能,为新课做准备;或者教师创设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

2、课上实践

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和素材在课堂上付诸实践;或者解决教师所设情境中的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中可以提取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问。

3、课后思考

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后,再对课上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深入思考,或多动手操作,为今后在工作中更好的解决类似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能够主动的收集资料,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在自己专业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计算机职业技能。

总之,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好强的特点,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为他们后续学习计算机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他们毕业后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林辛(Michael Linsin)著.彻底走出教学误区:开启轻松智能课堂管理的45个方法.张月佳,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05-01。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01。

[3](美)罗森布卢姆-洛登(Rosenblum-Lowden,R.),(美)基梅尔(Kimmel,F.L.)著.让教师都爱上教学:307个好用的课堂管理策略.罗兴娟,译.中国轻工出版社,2013-09-01。

[4] 赵丽芳,张永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10期。

[5] 邓晶.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创新.科教导刊,2011年第12期。

上一篇:尚膳楼茶楼员工每日绩效考核内容下一篇:带伤坚守岗位 铸就敬业精神